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23:00:1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12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答:(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2)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所以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举例来说,对于单个厂商来说,降低工资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可以增加生产并增雇工人。但是,如果每个厂商都降低工资则工人们的消费支出会下降并使总需求下降,从而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下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答: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必须区分产品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其中,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所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加以区别。例如,不能根据产品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那么这包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这包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此时面粉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是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面包在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时,它还属中间产品。

3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答:人们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了钱作生产用,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就是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当然要计入GDP。与之不同的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投入生产活动,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此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4为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

答:之所以说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是因为:

政府通过雇请公务员为社会提供了服务,发生了实际的交换活动,所以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政府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属于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在此期间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所以这些救济金不计入GDP。

5为什么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

答: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虽由出售产品的企业缴纳,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虽然不购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的收入,但毕竟是购买产品的家庭或厂商的支出,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DP和收入法计得的GDP相一致,必须把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

6假设某国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加工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2)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即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的GDP为40万美元。(2)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5=12.5(万美元);

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7.5)+(30-5)=27.5(万美元);

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12.5+27.5=40(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7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它们在2016年和2017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试求:(1)2016年名义GDP;(2)2017年名义GDP;(3)以2016年为基期,2016年和2017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4)以2017年为基期,2016年和2017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为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是否正确?(6)以2016年作为基期,计算2016年和2017年的GDP折算指数。

解:(1)2016年名义GDP=100×10+200×1+500×0.5=1450(美元)。(2)2017年名义GDP=110×10+200×1.5+450×1=1850(美元)。(3)以2016年为基期,2016年的实际GDP为1450美元,2017年的实际GDP=110×10+200×1+450×0.5=1525(美元)。这两年实际GDP的变化=(1525-1450)/1450≈5.17%。(4)以2017年为基期,2016年的实际GDP=100×10+200×1.5+500×1=1800(美元),2017年的实际GDP为185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的变化=(1850-1800)/1800≈2.78%。(5)题目中所给的结论是不完整的,原因如下:

①名义GDP的变动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所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数量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由于价格变动导致的名义GDP变化并不反映实际产出的变动,故将名义GDP折算为实际GDP,通过实际GDP来比较GDP的变化。

②虽然选择不同的基期计算出来的实际GDP不相同,但是GDP的变化趋势应该是不变的。

所以,“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是不正确的。(6)用2016年作为基期,2016年的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450/1450=100%,2017年的GDP折算指数=1850/1525≈121.31%。

8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某国的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单位:亿美元)

试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

解:(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500(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4300(亿美元)。(2)由GDP=C+I+G+NX可得NX=GDP-C-I-G,因此净出口NX=4800-3000-800-960=40(亿美元)。(3)用BS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从而有T=BS+G=30+960=990(亿美元)。(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条件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内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Y=NDP-T=D4300-990=3310(亿美元)。(5)个人储蓄S=Y-C=3310-3000=310(亿美元)。D

9假定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亿元),试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

解:(1)用S代表储蓄,用Y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S=YDD-C=4100-3800=300(亿元)。(2)用I代表投资,用S、S、S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pgr国外部门的储蓄,则S=T-G=BS,在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本题中,S=BS=-200(亿g元)。

S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即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r则是进口减去出口,在本题中为100,因此I=S+S+S=300-200pgr+100=200(亿元)。(3)从GDP=C+I+G+(X-M)中可知,政府支出G=5000-3800-200+100=1100(亿元)。

10举例说明资本存量、总投资、净投资和重置投资四者的关系,这四者是否都计入GDP?它们是否一定都是正数?

答:(1)资本存量、总投资、净投资和重置投资四者的关系:

资本存量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而总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假定某国某年投资900亿美元,该国在该年末资本存量可能是5000亿美元(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及存货价值等)。由于机器厂房等会不断磨损,假定每年要消耗即折旧400亿美元,则上述900亿美元投资中就有400亿美元要用来补偿旧资本消耗,净增加的投资只有500亿美元,这400亿美元因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故称重置投资。净投资加重置投资称为总投资。用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2)资本存量、总投资和重置投资不可能是负数,净投资可能是负数。原因如下:

①根据资本存量的含义,资本存量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故资本存量不可能为负数;

②总投资不可能为负数,因为即使某年度没有生产任何资本品,总投资也只是零,而不可能是负数;

③重置投资不可能为负数,因为机器设备等消耗掉了,即使不补偿,重置投资也只是零,而不可能是负数;

④净投资可能是负数,因为如果某年度生产的资本品不足以弥补资本消耗的折旧,净投资就是负数。

11为什么存货会被算作资本、存货变动会被算作投资?

答:(1)资本存量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2)存货被算作资本、存货变动被算作投资的原因如下:

①存货被算作资本是因为存货对厂商的正常经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构成资本存量的一部分。生产过程要顺利地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仓库必须有足够的原材料储备,同时,当市场发生意料之外的需求增加时,存货可对付这种临时增加的需要。

②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一国或地区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存货变动是一个流量概念,如果把存货变动排除在GDP之外,所计得的就只是销售额,而不是生产额。

12为什么计入GDP的只能是净出口而不是出口?

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或地区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出口是本国生产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本国GDP的一部分,而从外国进口的物品和劳务并不是本国生产的一部分,只是外国生产的一部分,但却被计入本国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中。例如,从外国进口价值20万美元的小轿车,被计入本国消费;进口价值1万美元的机器设备,被计入本国投资;进口价值10万美元的武器装备,被计入本国政府购买。如果在计算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时不把上述31万美元的进口减去,就会误把外国生产的GDP计作本国的GDP。因此,计入GDP的只能是净出口而不是出口,否则,在GDP核算过程中就会重复计入,从而造成GDP核算不准确。

13假定甲厂商为乙厂商提供服务应得的报酬为400美元,乙厂商为甲厂商提供服务应得的报酬为300美元,甲和乙商定互相抵消300美元,结果甲只收乙100美元。试问计入GDP的是否就是这100美元?

答:计入GDP的不是100美元,而是700(=400+300)美元。因为GDP计算的是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而甲乙两厂商生产的服务价值总共是700美元,不是100美元,至于双方相互抵消多少,与GDP的核算无关。

14根据下列统计资料计算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个人收入(PI)。

解:国民收入(NI)=公司利润+雇员报酬+企业支付的利息+个人租金收入+非公司企业主收入=250+500+25+140+200=1115(亿美元)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间接税=1115+15=1130(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折旧=1130+20=1150(亿美元)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1115-250-10+50+100=1005(亿美元)

15消费价格指数(CPI)能完美地衡量人们的生活费用变动吗?

答:消费物价指数的目的是衡量生活费用的变动,但消费物价指数并不是生活费用的完美衡量指标。这个指数有三个广泛承认但又难以解决的问题。(1)替代倾向。当价格年复一年地变动时,它们并不都是同比例变动的,一些价格上升得比另一些高。消费者对这种不同价格变动的反应是少购买价格上升大的物品,多购买价格上升少或者甚至下降的物品。也就是说,消费者把那些变得昂贵的物品替代掉。但计算消费物价指数时假设一篮子物品是固定不变的。由于没有考虑到消费者替代的可能性,所以消费物价指数高估了从某一年到下一年生活费用的增加。(2)新产品的引进。当引进了一种新产品时,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选择又使单位货币更值钱,因此,消费者为了维持任何一种既定生活水平所需要的钱少了。但由于消费物价指数是根据固定不变的一篮子物品来计算,所以,消费物价指数并没有反映货币购买力的这种变动。(3)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如果从某一年到下一年一种物品的质量变差了,那么,即使该物品的价格仍然不变,单位货币的价值也下降了。同样,如果从某一年到下一年一种物品的质量上升了,单位货币的价值也上升了。当“篮子”里一种物品的质量变动时,统计部门就要根据质量变动来调整物品的价格。实际上这是力图计算一篮子质量不变物品的价格。然而,质量变动仍然是一个问题,因为质量是很难衡量的。

第13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

答:一般情况下,可以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但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0而小于1。分析如下:

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的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c/∆y或MPC=dc/dy),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下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APC=c/y)。(1)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分文不增加消费(即MPC=∆c/∆y=0),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即MPC=∆c/∆y=1),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y=∆c+∆s,因此∆c/∆y+∆s/∆y=1,所以,∆c/∆y=1-∆s/∆y。只要∆s/∆y不等于1或0,就有0<MPC<1。(2)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0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0时,为了维持基本生活,哪怕是借钱也必须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

例如,如图13-1所示,当收入低于y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01。这是因为,当收入低于y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与0横轴所形成的夹角总大于45°,因而这时APC>1。

图13-1 消费曲线

2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答:(1)凯恩斯定律的含义

与萨伊定律不同的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文中提出生产和收入决定于总需求。按照凯恩斯定律,只要存在着需求,社会便可以生产出任何数量的产品与之相适应,y=c+i+g+(x-m)的意义即在于此。凯恩斯定律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2)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

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时代背景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当时西方社会存在着大量闲置资源,失业问题严重,而工厂却有很多多余的生产能力。在那样的情况下,如果需求增加,生产确实会增加,因而,对于一个处于经济危机中的国家而言,凯恩斯定律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按照凯恩斯的观点,经济中总是存在闲置的生产能力,非充分就业是一种通常的状态,所以他认为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是可行的,这也是二战以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理论大受欢迎和追捧的重要原因。

3为什么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

答:之所以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是因为:

富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边际储蓄倾向较高,而贫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为贫者收入低,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他们会将增加的收入较多的用于消费支出),因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可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于是总收入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4为什么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绝对值大于政府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

答:当采用定量税征收税收时,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1/g(1-β),税收乘数k=-β/(1-β),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β/(1-ttrβ),可以看出,|k|>|k|=|k|,即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绝对值大gttr于政府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其原因在于:

政府购买增加直接增加总支出。但是,减税或者政府增加转移支付,只会使可支配收入增加同样数额,而增加的可支配收入只有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是用来增加储蓄的。因此,同等数额情况下,减税或者政府增加转移支付对收入变化的影响没有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对收入变化的影响大。

5平衡预算乘数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答:由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以及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所以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时,政府预算是平衡的,但是国民收入增加了一个与政府支出和税收变动相等的数量。下面结合乘数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分析平衡预算乘数作用的机理。

设第一部门最初增加的支出为∆A,并且设各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为β。则第一部门增加的支出会使消费需求增加β·∆A,从而又引起2第二部门的收入增加了β·∆A,并且第二部门的收入中又要增加β·∆A2的消费,于是,第三部门的收入又增加了β·∆A,第三部门的收入中3又要增加β·∆A的消费。这种收入增加带动消费增加,消费增加又带动收入增加将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不断地循环下去直到国民经济再一次达到均衡,此时整个国民经济部门所增加的总支出∆AE和国民收入23∆Y则为∆Y=∆A+β·∆A+β·∆A+β·∆A+…,因为边际消费倾向0<β<1,所以∆AE=∆Y=∆A/(1-β)。其中,1/(1-β)即为乘数,表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Y是自发支出增加∆A的1/(1-β)倍,并且在这里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小,乘数越小。

6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需求的影响有何区别?

答:总支出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

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方向的。当税收增加(税率上升或税收基数增加)时,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也减少。总支出的减少量数倍于税收增加量,反之亦然。这个倍数就是税收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支出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变化量,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即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及总支出。并且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的绝对值是一样大的。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同方向的,但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7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c=100+0.8y,投资i=50,政府购买d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62.5,税收t=250(单位均为10亿美r元)。(1)求均衡收入。(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解:(1)可支配收入:y=y+t-t=y+62.5-250=y-187.5,Dr则消费函数为:c=100+0.8y=100+0.8(y-187.5)=0.8y-50。D

根据三部门收入支出模型y=c+i+g,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及政府支出函数代入方程式可得:y=0.8y-50+50+200。

解得:均衡收入y=1000(10亿美元)。(2)投资乘数k=1/(1-β)=1/(1-0.8)=5,政府支出乘数ik=1/(1-β)=1/(1-0.8)=5,税收乘数k=-β/(1-β)=-gt0.8/(1-0.8)=-4,转移支付乘数k=β/(1-β)=0.8/(1-0.8)tr=4,平衡预算乘数等于政府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之和,即k=k+kbgt=1。

8在上题中,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1)增加政府购买,或(2)减少税收,或(3)以同一数额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解:原来均衡收入为1000,现在需要达到1200,则缺口为:∆y=200。(1)增加政府购买:∆g=∆y/k=200/5=40。g(2)减少税收:∆t=∆y/|k|=200/4=50。t(3)由题意有:1200=100+0.8[1200-(250+∆t)+62.5]+50+(200+∆g),且∆g=∆t。

解得:∆g=∆t=200。

即同时增加政府购买200和税收200就能实现充分就业。

9消费支出波动比国内生产总值波动平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从长期来看,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按相同的比例增长。但从短期或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有波动,消费支出的波动幅度比国内生产总值要小。原因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中包含折旧、税收、公司未分配利润等,但直接决定消费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却不包括这些。由于税收和转移支付的存在,当经济衰退时(即国内生产总值减少时),税收减少,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增加,使得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减少量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减少量;反之,当经济高涨时(即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时),税收增加,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减少,使得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量。税收和转移支付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波动幅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程度,而消费支出依赖于个人可支配收入,故消费支出波动比国内生产总值波动平稳。

10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什么是“节俭的悖论”?

答:储蓄和投资来决定国民收入的模型可用图13-2来描述:交点E表示计划的投资等于储蓄,这点决定了均衡收入水平Y。00

图13-2 国民收入的模型

假设消费函数为C=a+bY,则储蓄函数为S=-a+(1-b)Y,则增加储蓄也就是减少消费,即减少消费函数中的a、b值。a变小,意味着图13-2中储蓄上移;b变小,意味着图中储蓄线以A点为圆心逆时针转动。这两者均会导致均衡点E向左移动,也就是使均0衡收入下降。

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节俭的悖论”。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构筑理论体系。离开了假设,理论就失去其基础,当然也就不能成立。另外,假设往往是对经济的一种理想化、简化,在此基础上构筑的经济理论当然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现实。凯恩斯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前提假设是: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限制国民收入增加的就不是总供给,而是总需求。凯恩斯的这一理念主要是针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情况提出的,当时工人大量失业、设备闲置。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总需求,当然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走出低谷。

在这个理论中包含了某些一般理论的因素,即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强调了消费的这种作用。从总体上看,生产对消费的制约作用是主要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消费对生产的作用也可以成为主要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的无限增加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缩小是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总需求不足在经济中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不能把凯恩斯的这种理论普遍化。这是因为:①凯恩斯所用的是一种短期分析,即假设生产能力、技术条件等都是不变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在长期中,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仍然要依靠生产能力的提高、资本的增加、技术的进步。这样,在长期中经济增长就取决于储蓄的提高,而不是消费的增加;②由于各国情况不同,所以不能将之到处照搬。对于总供给不足的国家,这种理论就不适用。

11为什么西方宏观经济学家通常可假定产量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答:宏观经济学之所以通常假定产量决定于总需求,可以从企业的行为上作出回答。在正常条件下,大多数企业总是在有某种超额生产能力的情况下运转的。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是100%的充分利用,总有一些机器设备闲置。同样,劳动力不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即使是充分就业时,西方社会也大约有5%~6%的劳动力处于所谓自然失业率状态。因此,一旦市场对产品需求增加时,企业就有相当大余地通过增加生产能力的利用率来增加生产,企业可以把以前每年雇的工人召回,或让一些工人加班加点,增加生产。同样,当需求下降时,企业也会作出同样反应,减少生产。因此,把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看,可以把整个社会的产量看作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在短期内,总需求的波动会引起GDP的波动。

12试述乘数理论的适用性。

答:(1)乘数理论的含义

乘数理论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如果是自发总支出中投资的增加,则乘数是投资乘数;如果是自发总支出中政府支出的增加,则乘数是政府支出乘数,等等。

乘数的概念最初由俄国经济学家图干·巴拉诺夫斯基提出。凯恩斯在《通论》中把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联系起来,说明总支出变动与国民收入变动的关系。所以,乘数理论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把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结合起来,解释经济周期的原因。(2)乘数理论的适用性

一般说来,需求的增加有两个后果:①价格水平上升;②收入水平上升。只有当经济中存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时,并且假定自发需求变化时,利率、汇率等都不变化,则自发需求增加会导致收入水平增加。当经济中已实现了充分就业时,即没有可利用的闲置资源时,自发需求增加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而不会使收入水平上升。一般情况下,需求的增加将导致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同时上升,上升幅度一般不等。还应该指出,有时经济中的大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由于某一种或几种重要资源处于“瓶颈状态”,这也会限制乘数发挥作用。

13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一定递减?能否反过来说,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消费倾向也一定递减?

答:在消费函数c=α+βy中,边际消费倾向是β,平均消费倾向是α/y+β,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一定递减,但是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消费倾向不一定递减。因为当收入y增加时,边际消费倾向即使不变,平均消费倾向也会递减。

14假设某社会经济的储蓄函数为s=-1600+0.25y,投资从i=400增加到i=600时,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多少?

解:根据国民收入均衡时s=i有-1600+0.25y=i,解得y=4i+6400;

因此有i=400,y=8000;i=600,y=8800。12

∆y=y-y=8800-8000=800,即均衡国民收入增加800。21

15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0.75y,投资为i=800,d政府购买为g=750,净税收为t=600,试求:(1)均衡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2)消费支出;(3)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4)投资乘数。

解:(1)根据三部门国民收入核算等式y=c+i+g,代入数据有y=1000+0.75(y-600)+800+750=0.75y+2100;

解得均衡国民收入y=8400;可支配收入y=y-t=7800。d(2)c=1000+0.75y=1000+0.75×7800=6850。d(3)私人储蓄s=y-c=7800-6850=950;pd

政府储蓄s=政府税收-政府支出=t-g=600-750=-150。g(4)投资乘数k=1/(1-MPC)=1/(1-0.75)=4。i

16在一个两部门经济中,假设边际储蓄倾向为0.2,投资增加为1000亿美元时,国民收入、消费及储蓄如何变化?

解:投资乘数k=∆y/∆i=1/(1-MPC)=1/0.2=5;i

投资增加1000亿美元,国民收入增加∆y=k×∆i=5×1000=5000i亿美元;

消费增加∆c=MPC×∆y=(1-MPS)×∆y=0.8×5000=4000亿美元;

储蓄增加∆s=MPS×∆y=0.2×5000=1000亿美元。

17假设一国经济中消费者支出增加600,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和税收各减少300,边际储蓄倾向为0.2,试问新的均衡国民收入将如何变动?

解:根据y=c+i+g,c=α+β(y-t+tr)(α为自发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已知β=0.8),i=i,g=g,t=t,tr=tr,得均衡0000国民收入y=(α+i+g+βtr-βt)/(1-β);0000

故消费者支出增加600,收入变动∆y=∆α/(1-β)=600/0.2=13000;

政府购买减少300,收入变动∆y=∆g/(1-β)=-300/0.2=-21500;

政府转移支付减少300,收入变动∆y=β∆tr/(1-β)=-(3003×0.8)/0.2=-1200;

税收减少300,收入变动∆y=-β∆t/(1-β)=300×0.8/0.2=41200;

总的国民收入变动∆y=∆y+∆y+∆y+∆y=1500,即新的均1234衡国民收入将增加1500。

18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50+0.75y,试问y=1000时的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是多少?

解:边际消费倾向MPC=dc/dy=0.75;

平均消费倾向APC=c/y=150/y+0.75,y=1000时,APC=0.9;

边际储蓄倾向MPS=1-MPC=1-0.75=0.25;

平均储蓄倾向APS=s/y=(y-c)/y=1-APC=0.1。

19什么是宏观税收函数?

答:(1)税收是国家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按照法律的规定强制性地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来取得财政收入的又一种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2)宏观税收函数是表示政府税收与国民收入间对应关系的函数,主要有两种形式:①定量税,可表示为T=T,税收总额不随国0民收入的变动而变动;②比例税,表示为T=T+tY(t>0),其中T00为固定税收,表示收入为0时的基础税收;t为边际税率,表示国民收入变动时税收随之变动的份额。税收是国家参与并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过影响消费、投资等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第14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1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答:(1)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使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产生了影响。(2)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该理论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凯恩斯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和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3)IS-LM模型不仅可以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政策的相对有效性也称为政策的效果,是指政策手段(或工具)变化使IS(或LM)曲线变动,最终对收入变动的影响。它是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整个体系所做的标准阐释,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2一个预期长期实际利率是3%的厂商正在考虑一个投资项目清单,每个项目都需要花费100万美元,这些项目在回收期长短和回收数量上不同,第一个项目将在两年内回收120万美元;第二个项目将在三年内回收125万美元;第三个项目将在四年内回收130万美元。哪个项目值得投资?如果利率是5%,答案有变化吗?(假定价格稳定。)

解:根据题意,有R=100。(1)当i=3%时,第一个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为:R=F/(1+i)122=120/1.03≈113.11>R,值得投资。33

第二个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为:R=F/(1+i)=125/1.03≈2114.39>R,值得投资。44

第三个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为:R=F/(1+i)=130/1.03≈3115.50>R,值得投资。(2)当i=5%时,第一个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为:R=F/(1+i)122=120/1.05≈108.84>R,值得投资。33

第二个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为:R=F/(1+i)=125/1.05≈2107.98>R,值得投资。44

第三个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为:R=F/(1+i)=130/1.05≈3106.95>R,值得投资。

3假定每年通胀率是4%,上题中回收的资金以当时的名义美元计算,这些项目仍然值得投资吗?

解:由于每年通胀率为4%,实际利率为3%,因此名义利率为7%,这样,三个项目回收值的现值分别为:2

120/1.07≈104.81>1003

125/1.07≈102.04>1004

130/1.07≈99.18<100

从上述结果可知,当年通胀率为4%,实际利率为3%时,第一、第二个项目仍可投资,而第三个项目不值得投资。同理可知,当年通胀率为4%,实际利率为5%时,第一个项目仍可投资,第二、第三个项目不值得投资。

4(1)若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5r,找出利率为4%、5%、6%、7%时的投资量;(2)若储蓄为S=-40(亿美元)+0.25y,找出与上述投资相均衡的收入水平;(3)求IS曲线并作出图形。

解:(1)投资函数i=100-5r,则:

当r=4%时,i=100-5×4=80(亿美元);

当r=5%时,i=100-5×5=75(亿美元);

当r=6%时,i=100-5×6=70(亿美元);

当r=7%时,i=100-5×7=65(亿美元)。(2)储蓄S=-40+0.25y,根据i=S有:

当i=80亿美元时,有:-40+0.25y=80,得:y=480(亿美元);

当i=75亿美元时,有:-40+0.25y=75,得:y=460(亿美元);

当i=70亿美元时,有:-40+0.25y=70,得:y=440(亿美元);

当i=65亿美元时,有:-40+0.25y=65,得:y=420(亿美元)。(3)储蓄函数:S=-40+0.25y;投资函数:i=100-5r。

根据i=S,联立得IS方程:r=28-0.05y。

IS曲线如图14-1所示。

图14-1 IS曲线

5假定:(a)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5r;(b)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10r;(c)消费函数为c=50+0.75y,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10r。(1)求(a)、(b)、(c)的IS曲线;(2)比较(a)和(b),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的斜率发生什么变化;(3)比较(b)和(c),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曲线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解:(1)由c=α+βy,i=e-dr和y=c+i可知,y=α+βy+e-dr。

此时IS曲线将为:

于是由(a)的已知条件c=50+0.8y和i=100-5r可得:(a)的IS曲线为r=30-y/25①

同理可得(b)的IS曲线为r=15-y/50②

同理可得(c)的IS曲线为r=15-y/40③(2)由(a)和(b)的投资函数比较可知(b)的投资行为对利率更为敏感,而由(a)和(b)的IS曲线方程①和②比较可知(b)的IS曲线斜率(绝对值)要小于(a)的IS曲线斜率(绝对值),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对利率越敏感即d越大时,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更平坦一些。(3)由(b)和(c)的消费函数比较可知(b)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大,而由(b)和(c)的IS曲线方程②和③比较可知(b)的IS曲线斜率(绝对值)要小于(c)的IS曲线斜率(绝对值),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即β越大时,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更平坦一些。

6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5r。(1)画出利率为10%、8%和6%而收入为800亿美元、9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曲线。(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亿美元,价格水平P=1,找出货币需求与供给相均衡的收入与利率。(3)画出LM曲线,并说明什么是LM曲线。(4)若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再画一条LM曲线,这条LM曲线与(3)中的LM曲线相比有何不同?(5)对于(4)中的LM曲线,若r=10,y=1100亿美元,货币需求与供给是否均衡?若不均衡,利率会怎样变动?

解:货币需求L=0.2y-5r。(1)当收入y=800时,

r=10%,L=0.2×800-5×10=110;

r=8%,L=0.2×800-5×8=120;

r=6%,L=0.2×800-5×6=130。

当收入y=900时,

r=10%,L=0.2×900-5×10=130;

r=8%,L=0.2×900-5×8=140;

r=6%,L=0.2×900-5×6=150。

当收入y=1000时,

r=10%,L=0.2×1000-5×10=150;

r=8%,L=0.2×1000-5×8=160;

r=6%,L=0.2×1000-5×6=170。

由以上数值,得货币需求曲线L(y=800)、L(y=900)、12L(y=1000),如图14-2(a)所示。3

图14-2(a) 货币需求曲线(2)在价格水平不变即P=1时,若已知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5r和名义货币供给为150,则LM曲线为:0.2y-5r=150。

即:r=-30+y/25。

可见,货币需求和供给均衡时的收入和利率为:

y=1000,r=10%;

y=950,r=8%;

y=900,r=6%;

……(3)①由货币需求函数L=0.2y-5r、货币供给函数m=150(因为P=1)和L=m得LM曲线方程:r=-30+y/25,则LM曲线如图14-2(b)所示。

图14-2(b) LM曲线

②LM曲线是描述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假定m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M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P代表物价水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M/P=L=ky-hr,推导出LM曲线的表达式y=hr/k+m/k或r=ky/h-m/h。以y为横坐标,r为纵坐标,画出的满足等式的曲线即为LM曲线。(4)若名义货币供给为M′=200,由L=m,即0.2y-5r=200,得LM曲线方程为:r=-40+y/25。

即图14-10(b)中的LM′曲线。将图14-10(b)中LM′曲线与(3)中LM曲线r=-30+y/25相比会发现,(4)的LM′曲线位于(3)的LM曲线的右下方,且两者平行,这说明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LM曲线向右下方平移。(5)当r=10,y=1100时,货币需求量为L=0.2×1100-5×10=170亿美元,对于(4)中LM曲线来讲,货币供给200亿美元,此时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处于非均衡状态,存在利率下降的压力。所以,利率会下降,直到出现新的均衡。

7假定名义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实际货币需求用L=ky-hr表示。(1)求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找出LM曲线的斜率的表达式。(2)找出k=0.20,h=10;k=0.20,h=20;k=0.10,h=10时LM曲线的斜率的值。(3)当k变小时,LM斜率如何变化?当h增加时,LM曲线斜率如何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4)若k=0.20,h=0,LM曲线形状如何?

解:(1)由L=M/P可知LM曲线代数表达式为:ky-hr=M/P。

假设P=1,可得LM曲线代数表达式为:ky-hr=M。

即:

故LM曲线的斜率代数表达式为k/h。(2)当k=0.20,h=10时,LM曲线斜率为:k/h=0.20/10=0.02。

当k=0.20,h=20时,LM曲线斜率为:k/h=0.20/20=0.01。

当k=0.10,h=10时,LM曲线斜率为:k/h=0.10/10=0.01。(3)由于LM曲线斜率为k/h,因此当k越小时,LM曲线斜率越小,其曲线越平坦;当h越大时,LM曲线斜率也越小,其曲线也越平坦。(4)若k=0.20,h=0,则LM曲线为0.2y=M,即:y=5M。此时,LM曲线为一条垂直于横轴y的直线,h=0表明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大小无关,这正好是LM的古典区域情况。

8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实际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均为亿美元)。(1)求IS和LM曲线;(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解:(1)由y=c+i,可知IS曲线为:y=100+0.8y+150-6r。

即:y=1250-30r。

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相等,可得LM曲线为:0.2y-4r=150。

即:y=750+20r。(2)当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LM和IS相交于一点,该点上收入和利率可通过联立求解IS和LM方程而得,即:

解得:均衡利率r=10,均衡收入y=950(亿美元)。

9分析研究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有什么意义?

答:分析研究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主要是为了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1)在分析财政政策效果时,例如分析一项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时,如果增加一笔政府支出会使利率上升很多(在LM曲线比较陡峭时就会是这样),或利率每上升一定幅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下降很多(在IS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是这样),则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就大,从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较小,反之亦然。可见,通过分析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财政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使IS曲线斜率较小的因素(如投资对利率较敏感,边际消费倾向较大从而支出乘数较大,而边际税率较小也会使支出乘数较大),以及使LM曲线斜率较大的因素(如货币需求对利率较不敏感以及货币需求对收入较为敏感),都是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的因素。(2)在分析货币政策效果时,例如分析一项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时,如果增加一笔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很多(在LM曲线陡峭时就会是这样),或利率下降一定幅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增加很多(在IS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是这样),则货币政策效果就会很明显,反之亦然。可见,通过分析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货币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使IS曲线斜率较小以及使LM曲线斜率较大的因素,都是使货币政策效果较大的因素。

10为什么要讨论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

答:在IS-LM框架中,引起IS和LM曲线移动的因素很多,如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进出口等的变动都会使IS移动,而实际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变动都会使LM移动,这些移动都会引起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例如,政府减税使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时,消费支出水平就会上升。再如,汇率变动,比方说本国货币贬值在其他情况不变时会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使净出口增加,IS曲线也会向右上方移动。同样,在价格水平不变时增加名义货币供给或减少名义货币需求,或者在货币名义供求不变时价格水平下降,都会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在诸多使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的因素中,西方学者特别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收入和利率同时上升,并且不同斜率的IS曲线和LM曲线的相交,可清楚地表现出财政政策的效果。同样,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并且不同斜率的IS曲线和LM曲线的相交,可清楚表现出货币政策的效果。

因此,西方学者常常用IS-LM模型作为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效果的简明而直观的工具。这也可以说是西方学者讨论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

11消费函数中的自发消费支出和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曲线会有什么变动?

答:IS曲线是描述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在两部门经济中,根据s=i,s=-α+(1-β)y,i=e-dr,可得IS曲线表达式为

或(1)从上式可以看出,IS曲线的纵截距为(α+e)/d,其他条件不变,当自发消费支出α变动时,会引起IS曲线纵截距项的同向变动,即自发消费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自发消费减少,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2)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为(1-β)/d,其他条件不变,当边际消费倾向β变动时,会引起IS曲线斜率绝对值的反向变动,即边际消费倾向变大,斜率绝对值变小,IS曲线更平缓,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大;边际消费倾向变小,斜率绝对值变大,IS曲线更陡峭,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小。

12什么是LM曲线的三个区域?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答:(1)LM曲线上斜率的三个区域分别指LM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的水平线、向右上方的倾斜线和垂直线三个阶段。LM曲线这三个区域被分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如图14-3所示。

图14-3 LM曲线的三个区域(2)从LM曲线的斜率来看。由

可看出LM曲线的斜率为k/h。LM曲线斜率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①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k。h一定时,k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大,LM曲线越陡峭。②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h。k一定时,h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小,LM曲线越平缓。一般情况下,LM曲线斜率为正值,LM曲线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这一区域称为中间区域。当利率下降到很低时,货币投机需求将成为无限大,即h为无穷大,LM曲线斜率为零,LM曲线成为一水平线,这一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当货币的投机需求为零,即h为零时,LM的斜率为无穷大,LM曲线为竖直曲线,此时被称为古典区域。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之间的区域即为中间区域。(3)从三个区域的经济含义来看。①在水平线阶段的LM曲线上,货币的需求曲线已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已达到“流动性陷阱”的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穷大。凯恩斯认为,当利率很低,即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认为用货币购买债券的风险极大,债券只会跌,不会涨,因此买债券很可能亏损,人们愿意长期持有货币,不肯去买债券。这时,货币投机需求成为无限大,从而使LM曲线呈水平状态。由于这种分析是凯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在凯恩斯区域,经济一般处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②在垂直阶段,LM曲线斜率为无穷大,或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已毫无敏感性,从而货币需求曲线的斜率(1/h)趋向于无穷大,货币需求曲线呈垂直状态表示不论利率怎样的变动,货币的投机需求均为零,从而LM曲线也呈垂直状态(k/h趋向于无穷大)。由于“古典学派”认为只有交易需求而无投机需求,货币需求的利率无弹性,因此垂直的LM区域称古典区域。在古典区域,经济一般处于繁荣时期,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③在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这段LM曲线是中间区域,LM曲线的斜率在古典区域为无穷大,在凯恩斯区域为零,而在中间区域则为正值。因此,在中间区域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及经济状况介于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之间。

13如果经济中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不在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上,市场能否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这种非均衡走向均衡?

答:只要生产能随产品市场供求而变动,利率能随货币市场供求而变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中的非均衡就可以通过调整逐步走向均衡。例如,若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在IS曲线和LM曲线之上,则一方面表示这时储蓄大于投资;另一方面表示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在这种非均衡情况出现时,只要市场机制能充分起作用,则储蓄大于投资(即产品市场上供过于求)就会导致生产收缩,货币供给大于货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