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镇:甪直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09:02:57

点击下载

作者:主编:徐耀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名镇:甪直镇

历史名镇:甪直镇试读:

“精彩江苏”丛书总序

江苏省省长 吴政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汇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无论是诸多自然景观还是各类古迹遗存,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纵观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以及京口文化、江海文化、海盐文化,无一不因精彩而得以世代传承,无一不是我们讲好江苏故事的生动素材。

江苏多出文化精品。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了南京云锦、宜兴紫砂、扬州漆器、苏州刺绣、惠山泥人、江南丝竹等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精品和精湛技艺。源于江苏的中国最古老剧种——昆曲,已有600多年历史,集诗、乐、歌、舞、戏之美于一身,被誉为“百戏之祖”。目前,我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江苏多产文化名家。历史上名人辈出、名篇纷呈,孙武的《孙子兵法》、枚乘的《七发》、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三言”、曹雪芹的《红楼梦》、刘鹗的《老残游记》等众多鸿篇巨著均在中华文化典藏中熠熠生辉,吴门画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及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新金陵画派各呈风神,顾恺之、张旭、沈周、龚贤、郑板桥等古代书画家,以及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傅抱石、林散之等现当代书画家均享誉世界。

江苏多有文化遗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各级各类博物馆292家,不可移动文物超过2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近百万件(套)。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大运河江苏段是沿线文化遗产最密集、类型最丰富的河段。江苏还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很多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形成了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等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省文化厅组织编写“精彩江苏”丛书,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方戏曲、书画艺术、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是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延展千年文脉、推动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的创新实践。希望“精彩江苏”丛书高水平讲好江苏故事,让小小“口袋书”发挥大作用,让一代一代江苏人更好地品味缕缕书香、延续文化记忆,让江苏的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精彩,为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江苏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留住“乡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序徐耀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杜的这两句千古名诗,表达了中国人的乡愁情结。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思念和情愫,是割不断的文化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在城镇化历史巨变中要努力留住“乡愁”的方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彰显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

作为华夏长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苏孕育并保存了一批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它们的历史和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数量领先。江苏现有5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2016年,高邮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我省第13个、全国第13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个,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名镇13个、名村8个。

文化多元。从地域上来看,江苏历史文化总体上南秀北雄、吴楚分明,使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吴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是上善若水、柔中蓄劲、人巧天工,赋予了中华儿女“杏花春雨江南”的家园情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楚汉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则迥异于苏州,表现为刚强雄浑、尚武崇文、勇于竞争。

风貌各异。江苏境内山水平原交错,河流湖泊纵横,临水建城,倚山建乡,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古城古镇古村风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风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京杭大运河流经我省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沿线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有着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苏州的古典园林、镇江的宋元古街、扬州的明清老巷、泰州的明清民居等令人驻足,留连忘返。

类型多样。江苏的历史文化名城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古都型(南京)、传统风貌型(苏州)、风景名胜型(无锡、扬州、镇江、常熟)、一般史迹型(徐州、常州)、近代史迹型(南通)、特殊职能型(淮安、泰州、宜兴、高邮);名镇名村也可分为五种类型:乡土民俗型(周庄、淳溪等)、传统文化型(溱潼、凤凰等)、革命历史型(黄桥、沙家浜等)、商贸交通型(孟河、礼社等)、名人故里型(陆巷等)。

保护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特色,延续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就能为我们的家园情怀留下栖息之所。只有留住“乡愁”,才能“记得住乡愁”。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最重要的是传承历史文化、保持自身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杜绝盲目破坏性开发建设。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提炼传统文化符号;尊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掘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彰显城乡传统建筑、城镇历史街区和乡村农耕水利、生态环境的独特魅力。

编撰“精彩江苏”丛书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是提炼江苏历史文化符号的切实举措,是创新开展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的具体实践,对于充分展示江苏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精彩江苏”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系列共50本,涵盖我省5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展现了江苏历史演变中岁月累积的文化智慧与古物风貌,彰显了江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丛书采用“口袋本”的形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便携易读。

期待通过丛书的传播与利用,进一步宣传好、保护好、开发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激发江苏人民群众爱国爱乡情怀,让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焕发新春!2017年秋于南京(本序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博士、教授)引言

甪直,守望于苏州市吴中区的东方,北依吴淞江,南衔澄湖,东临昆山市,西接苏州工业园区。境内地势平坦,河网交织,土地肥沃,人称“水云之乡,稼鱼之区”。古镇区滨水而筑,循水成市,倪瓒在诗中描绘道:“甫里林居静,江湖远浸山。渔舟冲雨出,巢鹤带云还。”

甪直历史悠久、风物清嘉、人文荟萃,是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和诗意水乡。真可谓“鱼米之乡溯源地,唐风宋韵寻幽处;神州水乡第一镇,人文荟萃甲东吴”!第一章寻根觅源话直

甪直(图1),这个“甪”(lù,音“陆”)字有点生僻,许多人不认识,如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少女,然而,一旦你走近她,感知她的风情与内涵,便会魂牵梦萦,再难忘却。图1 甪直古镇第一节 来龙去脉探真相

据1976年张陵山出土文物和2003年澄湖出土文物佐证,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甪直便有人类繁衍生息。一、方圆一里称甫里

甪直,古称“甫里”(图2)。

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甫里境内修建行宫,留下阖闾塘、宫殿村(现名公田村)等遗迹。吴王夫差在吴淞江畔(现为淞南村)修筑“梧桐园”,俗称“吴宫”。当地至今尚有“梧桐秋,吴宫愁”之谚。宋范成大《吴郡志》云:“吴宫乡,在今长洲东南五十里,相传吴王别宫,然举无旧迹矣。”在两位吴王修筑的行宫之间,有个村落,方圆刚好一里,故名“甫里”。图2 甪直牌楼吴宫怀古唐·陆龟蒙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宋《吴郡图经续记》云:“陆龟蒙宅,在淞江上甫里。”清乾隆年间彭方周《吴郡甫里志》云:“甫里,居郡之东,当淞之冲,为陆鲁望先生钓游之地,而名遂与之俱传。”旧时,甫里村内有甫里庙,亦名甫里先生祠。范成大《吴郡志》云:“乡人祠陆龟蒙于此,至今不废。”陆龟蒙是晚唐文学家,晚年隐居甫里,自号甫里先生。其诗文和高风亮节,素为文人倾慕。甫里因甫里先生,开始广为人知。

清代乾隆年间《苏州府志》载:“甫里塘自界浦以西,纵广约里许,故曰甫里。”意思是说,界浦以西至甫里塘,大约一里左右,所以此地叫甫里。这种说法似不确切。甫里村在春秋时代就存在了,形成集市始于南北朝,镇上的保圣寺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自此,信众日增,甫里村不断扩大。又有中美桥建于北宋,为镇北端之中心桥,可见当时的甫里集镇已具一定的规模。姑苏杂咏·甫里即事明·高启长桥短桥杨柳,前浦后浦荷花。人看旗出酒市,鸥送船归钓家。风波欲起不起,烟日将斜未斜。绝胜苕中剡曲,金薤玉鲙堪夸。

甫里兴盛于明清。明清时期,甫里出了许多进士和举人,传播了文化,带来了人气。明中叶居住在东市下塘的许自昌,筑梅花墅(图3),为吴中胜景,一时名人高士云集,文风兴盛。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寓居保圣寺,作《保圣寺安隐堂记》,记录了保圣寺的兴废历程和重建经过。

康熙年间陈惟中《吴郡甫里志》云:“吴郡文献甲海内,长昆两邑复甲于吴。甫里则介两邑之间,滨吴淞江,固弹丸下里也。自唐甫里先生隐于此,以风雅名节著。后之生此寓此者,闻风兴起,名贤辈出,声名文物之盛,几与名州大邑等。”卷首程大复序:“去治西南三十余里,见烟火万家,云树苍茫,市廛杂沓。”陈治策也作《甫里志序》云:“去邑治东四十余里有镇曰甫里,为唐先贤陆鲁望故所居地,映山带湖,林木苍翠,生其间者多高才,博学矫矫,绝俗之士。”同一本志书中,一个说离苏州三十余里,一个说离县城(长洲)四十余里,说法不同,或缘当时交通多以水路,可能所乘之舟路径不同,快慢不同,因此说法有出入。图3 梅花墅旧址“甫”,通“圃”,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里”,从田从土,适合人居住的地方。“甫里”者,既是村落大小刚好一里,也因为这里是个典型的鱼米之乡,草长莺飞,物丰民殷,是宜居的风水宝地。二、众说纷纭话甪直

关于“甪直”这个名称的来历,众说纷纭。从“甫里”到“甪直”,名称并非一下子转换的,而是相互交叉和混用的,经历了“泾渭分明”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到“合二为一”的演变过程。甪端说

从甪直牌楼处进入古镇,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叫“甪端”(图4)的雄伟石雕。甪端,古书《山海经》中记载的异兽,独角,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夷之语,保佑地方风调雨顺,护卫和辅佐明君,为吉祥之物,故在皇帝办公的地方常有甪端陈设。古香薰炉上常见。古代还作为镇墓之兽,驱邪避祟,扶正消灾。清朝著名学者张澍在《凉州府志备考》中记录南朝时凉州地区(武威)出现过这种动物:“武威进兽,一角,羊头,龙翼,马足,父老亦莫之识。”由于世间少有,甪端又被人们称为“神兽”。图4 甪端

据传,在秦始皇统治时期,甪端遭宫廷追杀,疲于奔命逃难于此,善良的甪直人收留了它,它见甪直是处风水宝地,又民风淳朴,就留了下来,成为甪直的保护神。甪直的名称明代才有,把秦朝发生的事落在明朝的地名上,明显穿越了。20多年前,甪直刚开始旅游开发时,因为甪端这个神兽的传说,就把甪端引进甪直。从此,甪端与甪直有了密切的关系,成为镇守甪直门户的守护神,成为甪直的图腾。象形说

甪直地处苏州水网地区,河道纵横,桥梁密布。在甪直古镇区,就有东市河、西市河、中市河、南市河、西汇河、眠牛泾浜、陈家浜(又名衙门浜)、马公河、吉家浜、界浦江、北港、思安浜(原名丝行浜,丝绸布匹行聚集地)、金安浜(原名金行浜,金银首饰加工聚集地)、甫里塘等众多河道。

甪直民间有个说法,甪直之所以叫甪直,是因为市镇内几条主要河道形似“甪”字。金安浜是“甪”字上面一小撇,东市河和西市河形成“甪”字上面一横,马公河是“甪”字左边一撇,界浦江是“甪”字右边一竖,眠牛泾浜是里面一小横,西汇河也是里面一小横,中市河和南市河形成“甪”字中间一竖。

根据清康熙年间陈惟中《吴郡甫里志》绘的市河图,隐约可见变形的“甪”字。民国时期《吴县志》载:“甪,又酷似镇上三横三竖六条河流走向。”由此看来,“市河六道似甪字”,并非空穴来风。谐音说

甪直自古有“六泽之冲”之说,甫里(甪直前身)毗邻的地方,是昆山的六直(后称南港,现为昆山张浦镇南港街道)。清同治《苏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云:“六直浦自界浦以东,有大直、小直、直上泾,而一港界其间,南北可通六处,故曰六直浦,属昆山县。”

明代诗人夏元吉《过六直浦》云:“浦名六直因谁得?缘由龟蒙故宅基。绿醑一杯寒莫酹,倚风为诵旧吟诗。”夏元吉路过的六直浦,其实在当时的甫里境内,即“阖闾塘”,是贯穿甫里全境的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一些文人墨客不了解六直的来历,误以为六直的名称来源于陆龟蒙,况且,外人分不清甫里与六直的管辖范围,往往混称为“六直”。在吴方言中,“六”“陆”同音,难怪有人会联想到陆龟蒙。

自明代起,“甪”字就出现在甫里和六直了。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吴方言中,“六泽”“六直”“甪直”,读音是相同的,而不明真相的群众,在日常交流中,只管念出来的音调是“甪直”,至于怎么写,那是文人的事了。误会说

清康熙年间陈惟中在《吴郡甫里志》“正讹”一段中云:“镇分两邑,属长洲者曰甫里,属昆山者曰六直。若汉初甪里先生遗迹在吴县洞庭山,与镇相隔,今混称为六直及以六直为甪直、甫里为甪里者俱非。”他的这段话,指出了一段隐情,有人误把“商山四皓”之一的甪里先生,当成是“六直”人。甫里夜泊酬许玄祐中舍明·董其昌谁知玄度宅,又在五湖汀。隐凡时生白,讐书几杀青。鸭池春浸月,渔火夜浮星。自笑烟波艇,频年问此亭。——甪里过许玄祐之作

许自昌(1578-1623),字玄祐,号霖寰,又号去缘居士、梅花主人、樗斋道人,又署高阳生。长洲县甫里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藏书家,文华殿中书舍人。后以养双亲为由告归故里,在甫里“筑梅花墅以娱亲”。许自昌善于经商,时称“吴中首富”,且能诗善文,为人阔达,文人雅士云集府上,名闻江南。

董其昌这首诗的标题是《甫里夜泊酬许玄祐中舍》(图5),他夜里明明住在甫里镇,诗为与许自昌的应酬之作,为何落款为“甪里过许玄祐之作”?从诗句看,他此行目的地是“甪里”,是去拜访一位叫“玄度”的朋友,经过甫里,询问新作有没有杀青。后人研究说董其昌此行访的是《金瓶梅》作者,而许自昌是个书商,或许是许自昌刻印了《金瓶梅》亦未可知。世称《金瓶梅》为“水浒之别传”,许自昌有这一雅好,曾将《水浒传》改编为昆剧《水浒记》。在商言商,不排除他请人将潘金莲与西门庆的故事扩充改写为《金瓶梅》之类畅销书的可能性。图5 董其昌诗碑

这个“玄度”是谁呢?东晋文学家许询,字玄度,高阳(今河北蠡县)人。许自昌经常自称“高阳生”,或许将许询尊为祖先,但纵览许自昌的作品,不具有写作《金瓶梅》的阅历和才气。董其昌诗中的“玄度”应另有其人,“又在五湖汀”,道明了所访之人的去处,也就在“五湖之汀”甫里的附近。许自昌刻印过《李杜集》《笑林广记》等大量畅销书籍,其中有位叫金宗化(字玄度)的,曾为许自昌编过《捧腹编》,可能是董其昌要找的人。

现在大家都知道,甪里先生隐居于苏州西山镇的一个村庄,后来那个村庄就叫“甪里村”。但是,当时交通和传媒不发达,很多人不知道甪里先生隐居在哪儿,也不知道甪里村在哪儿,听说有“六直”和“甫里”挨在一块儿,就自作聪明地把此处当成了甪里先生的故里。久而久之,“讹六直为甪里先生之故里而名甪直”,也就有了市场。混合说

甪直镇(旧称甫里),与昆山南港(旧称六直)接壤,一镇跨二县,辖地犬牙交错,分分合合,很难厘清。

明嘉靖十七年刻本《昆山县志》有载:“甪直镇,在县西南三十里,与长洲县甫里接境,庐舍相错,或名甫里市。”这是最早见诸于地方志中的“甪直”地名。甫里在明代成为建制集镇,人文鼎盛,农商繁荣,因与昆山甪直(六直)紧紧相依,不分彼此,外人常把两个镇误为一个镇,或称甫里,或称六直。在甪直民间,一向有“昆山一个城,不及甪直半个镇”之谚,可见当时甪直(图6)之繁荣。

明隆庆、万历年间,昆山县六直镇划入甫里镇。清康熙年间,甫里镇改称甪直镇。《昆山县志》(康熙抄本)载:“甪直镇在县西南三十六里,镇本为长洲县,而东栅则昆之馀区阳区地也。”清乾隆《苏州府志》(乾隆十三年五月刻本)卷第十九载:“甪直,去县东五十里,东西口有汛。东属昆山县,旧名甫里,唐陆龟蒙尝居此……俗讹甫里为六直,又讹六为甪,非也。”道光《苏州府志》(道光四年刊本)卷二十八、《昆山县志》(道光抄本)皆作“甪直镇”。清光绪许起《甫里志》“疆里”载:“甫里,一名六直,又名甪直。旧志以元界为甫里(元界指清代苏州元和县),昆界为六直,今不复分矣。”图6 西汇街

由此可见,“甫里”“六直”“甪直”的名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交织在一起的,是相互混淆的,也是相互融合的,构成了独特的“大甪直”的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甪直和南港的行政区划的确定,关于“甪直”地名的混沌和争议,方始尘埃落定。第二节 历尽沧桑助成长

甪直,由方圆一里的村落,经过数千年的衍变,成长为“吴东巨镇”,一路走来,道不尽的风雨,数不尽的风景。其管辖范围,虽经时代更替而有变迁,但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格局,自形成以来,基本保持了原貌。甪直不愧是江南古镇的典型,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的佼佼者。

甪直澄湖遗址(图7)出土了大量崧泽时期文物,发现了距今五千余年的碳化稻谷,足以证明这里是太湖地区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张陵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石斧、玉器等良渚时期文物,证明了甪直先民在四五千年前,就以勤劳智慧开拓了人类文明的先河,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渔樵耕读,繁衍生息。图7 澄湖遗址考古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在甫里西南建造离宫,吴王夫差在甫里北隅建造“梧桐园”,甫里聚集大量工匠,地因人兴。甫里地处吴淞江和澄湖之滨,渔业发达,甫里自然形成贸易集市。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至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甫里属吴县。梁天监二年(503),梁武帝敕建保圣寺于此,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甫里渐成集镇。

晚唐文学家陆龟蒙隐居于此,与皮日休、罗隐等人往来唱和。甫里渐趋文人气象。此后,历代文人骚客慕名而来,甫里日渐繁盛。陆龟蒙隐居甫里,吟诗著书。他淡泊名利、关心民众疾苦的高风亮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元末,陆龟蒙嫡传后裔陆德原捐资创办了甫里书院,聘请名师,培养积学之士,延续甫里文脉。明清时期,甪直出进士数十位,这与当地崇文重教是分不开的。

明代,甫里成为建制集镇,为长洲县“五市四镇”之一。《姑苏志》(明正德元年刻本)卷十八云:“甫里镇,县东四十里,俗名陆(应为“六”,该志录入有误)直浦。”明正德、嘉靖年间,甫里镇与昆山县的六直镇接境。《长洲县志》(明隆庆五年刻本)卷十二云:“甫里,去县东四十里,俗称六直浦。”隆庆、万历年间,昆山县六直镇划入甫里镇,甫里镇域跨长洲、昆山两县。明末清初,甫里镇跨长洲、昆山二县,分属长洲县依仁乡仁义里、吴宫乡宝座里和昆山县全吴乡。康熙年间,甫里镇改称甪直镇。《昆山县志》(康熙抄本)载:“甪直镇在县西南三十六里,镇本为长洲县,而东栅则昆之馀区阳区地也。”

据清道光《昆新两县志》(道光六年刻本)卷三“公署”载,雍正三年(1725),“析昆山县地置新阳县”。甪直镇界连元和、昆山、新阳三县。乾隆中期,甪直镇改称六直镇。据《吴郡甫里志》介绍,乾隆二十六年(1761),江苏巡抚陈弘谋请设分防,“将元和县县丞移驻六直镇昆山新阳二县之附近村庄”,管辖元和县益地乡金生里十七都共二百三十一图,昆山县全吴乡第五保、第六保共二十六图,新阳县朱塘乡第四保共三图。翌年(1762)八月初八日,元和县县丞移驻六直镇,分防县丞官署设在元和县吴宫乡宝座里下二十都三十七图陈家浜。分防县丞划分管辖元和县六直镇等处乡、汛二百三十一图,昆新二县附近村庄二十九图。原六直镇巡检移驻昆山周庄,改称周庄巡检司。嘉庆、道光之际,六直镇复称甪直镇。道光《苏州府志》(道光四年刊本)卷二十八、《昆山县志》(道光抄本)皆作“甪直镇”。

民国元年(1912)1月18日,吴、长洲、元和三县合并为吴县,甪直镇属吴县。民国23年(1934)6月至民国34年(1945)9月,甪直集镇先后为甪直区(吴县第十区)、伪吴县甪直乡、伪吴县第十区(甪直)驻地。1945年9月2日,甪直集镇复为甪直区(吴县第十区)所在地。民国36年(1947)3月1日,吴县设淞南区,将原甪直区(吴县第十区)的镇北、中南两镇合并成立甫里镇,属淞南区。镇署设在甪直镇。1948年2月,甫里镇定为甲等乡镇。5月,淞北、淞南两区并为吴淞区,甫里镇归其管辖。1949年5月1日,吴县重新设淞南区,甫里镇改为乡,属淞南区,乡政府驻甪直镇。1950年3月,淞南区改名为甪直区,甫里乡改名为甪直镇(建制镇),属甪直区,镇政府驻甪直集镇。

2001年2月28日,撤销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甪直镇(图8)隶属苏州市吴中区。2003年11月15日,全面完成行政村改革,原32个行政村撤并为10个行政村。2004年4月,全国社区建设启动,甪直镇的正阳、建新、中和、南汇、甪清5个居委会合并为保圣社区居民委员会。甫里村改称甫里社区。

2016年底,甪直镇辖车坊办事处、保圣社区、甫里社区以及16个行政村。行政村分别为:淞南村、淞港村、淞浦村、澄北村、澄湖村、澄东村、甫南村、甫港村、甫田村、江湾村、前港村、三马村、湖浜村、澄墩村、长巨村、瑶盛村。全镇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含所辖澄湖水面)。全镇常住人口约6万8千人(含车坊办事处约2万1千人),登记暂住人口10万余人。图8 乡村别墅第二章甫里千秋存名迹

甪直是江南水乡古镇。环境清雅,小桥流水相依;人文荟萃,名胜古迹迭现。全镇有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3个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甪直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理环境,又孕育了具有浓醇乡土风情的特色文化。全镇有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1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2项,列入市、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5项。甪直镇还先后荣获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国民族建筑优秀魅力名镇”“中国特色小镇”等荣誉称号。第一节 水乡桥都扬海内

甪直水多、河多,桥也多。

桥,是岁月磨淬的古桥。它们一座挨着一座,伫立在委婉清碧的小河上,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造型独特、姿态各异。“桥挑庙,庙挑桥,三步走两桥,一眼望三桥”,这一流行于古镇的顺口溜,正是对甪直古桥的形象概括。甪直古镇,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桥都”。一、“七十二座半”桥

甪直究竟有多少座桥?甪直人会骄傲地告诉你,“甫满一里”的小镇号称有宋明以来所建的古桥“七十二座半”。长桥短桥,梁桥拱桥,桥连桥,桥接桥,简直就是一座鲜活的“中国桥梁历史博物馆”(茅以升语)。

甪直镇上真的有过七十二座半古桥?长期以来人们只是把它当做一种传说。但是,从现存的甪直古代方志的记载来看,跟七十二确实相差无几。清康熙《吴郡甫里志》卷二《桥梁》共收录桥梁六十五座,包括已经圮废的四座。乾隆《吴郡甫里志》卷十七《桥梁·宅第》中,同样收录桥梁六十五座,其中只有三处与康熙《吴郡甫里志》有所不同。光绪《甫里志稿·桥梁》,共收录六十九座桥,但与前相异较多,新增者亦较多。

三种镇志记载的古桥,共有八十四座。只是有圮废的,也有后增的,并非某一时段真有七十二座。还有,有些桥梁远在张林、赵灵和附近村庄之中,已不在镇上。

再说“半”座古桥在哪里。有人说在保圣寺旁边的水沟弄上,沟上石条,雨天为桥,晴天为板,故曰半座。有人说位于甪直与南港之交的交会桥,一桥跨两镇,只能说半座属于甪直。

现在,甪直镇上尚有古桥近四十座,兹择其要作一介绍。正阳桥

古镇区最大的古石桥,又名青龙桥,俗称东大桥(图9)。位于古镇最东端,南北走向,跨东市河。桥跨吴昆两邑,桥北堍是吴中区甪直镇,桥南堍为昆山南港镇;桥西水域属甪直东市河,桥东水域属昆山东塘港。是址旧有浮桥,明成化年间(1465-1487),陆惟深倡建板桥,取名“东板桥”;万历年间(1573-1620),陈双萱募建石梁桥,初名“青龙桥”,后改名“震阳桥”;崇祯九年(1636),许仲谦重建;清顺治十一年(1654),严爱云修,后圮;乾隆十三年(1748),陈朱祖、沈丹诏、周鸿勋、陆元鼎、僧本立等募建,名曰“正阳桥”;1922年,严子镕等劝募重建。桥为花岗石单孔拱桥,全长44.51米。拱券系纵联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条石收分叠砌,墙内设明柱四根,镌刻桥联,东侧阴刻“甫里金波绕玉梁,双黄旧迹更新象”;西侧为“西迫淞水源流远,东接昆冈钟毓繁”。图9 正阳桥中美桥

又名“和丰桥”,“文革”期间易名“朝阳桥”,是镇上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图10)。南北走向,跨于古镇东西市河交界处。该桥始建于宋代。桥为青石单孔拱桥,全长34.55米。《苏州古桥》对该桥有如下叙述:“朝阳桥(即中美桥),始建于宋代,为一单孔10米跨径的石拱桥,主拱券以石灰石并列法砌就,正面有桥碑1块,记载着修桥史实,可惜碑亭已毁,石碑断成两截,现已列为吴县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10 中美桥东美桥

此桥为载入中国桥梁史的古桥(图11),位于东市街塔弄西北、北港西南,南北走向,跨于东市河上,与交会桥构成直角形“钥匙桥”。该桥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水叔谦募建,为花岗石单孔拱桥。该桥为单孔全环形拱桥,圆环的下半部埋置河底充当桥基,其承载能力比一般拱桥更强,且不影响水流和行船。该桥造型精巧,结构严谨,为明代桥梁中的珍品。早在明清时期,东美桥一带就是热闹的集市区,南堍东侧有活禽交易市场,因此被称为“鸡鹅桥”。图11 东美桥进利桥

镇上最美的古桥(图12),又名“施家桥”“思嘉桥”,位于西汇上塘街东端与中市街相接处,东西走向,跨中市河南端。该桥始建于清代,清道光九年(1829),季庆重建。桥为花岗石单孔拱桥,与桥西堍茶楼巧妙搭配,相映生辉,构成古镇标志性景点,被载入美术课本。图12 进利桥大觉寺桥

位于车坊办事处澄墩村大姚自然村,因坐落在大觉寺前而得名(图13)。桥始建于宋庆历七年(1047),重建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2006年重修。桥为武康石、青石混构单孔梁桥。该桥浮雕佛教、神话图,刀法圆浑、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1995年,该桥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二、别致的“双桥”图13 大觉寺桥

甪直的古桥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桥与桥、桥与庙形成了独特的“三步两桥”“桥挑庙”“庙挑桥”“桥挑桥”等景观。同时,甪直的古桥还注重细节的审美化处理,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使之臻于尽可能完美的境界,赢得了世人的赞叹。

两河相汇成T字形处,相距咫尺,连成直角的两座桥,称“三步两桥”,也叫“双桥”。有的一座拱桥与一座梁桥相接,形如古锁的钥匙,故又称“钥匙桥”;有的两座梁桥相接,如紧密相依的姐妹,故又称“姐妹桥”。甪直现存古“双桥”五对。东美桥与交会桥

东美桥位于东市街塔弄西北、北港西南,南北走向,跨于东市河上,为单孔全拱形石桥;交会桥位于北港南口,东西走向,跨北港河上,为单孔梁桥。东美桥北堍与交会桥西堍相接(图14),构成了“钥匙桥”。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画作《苏州甪直小镇》即取材于此。图14 东美桥与交会桥中美桥与环玉桥

中美桥南北走向,跨于古镇东西市河的交界处,为单孔全拱形石桥;环玉桥东西走向,跨中市河北端与西市河的交汇处,为单孔梁桥。中美桥南堍与环玉桥西堍相接(图15),构成了“钥匙桥”,可称古镇双桥之佳作。金安桥与环璧桥

金安桥东西走向,跨金巷浜南口,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环璧桥南北走向,跨西市河,也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金安桥西堍与环璧桥北堍紧密相靠(图16),构成了“姐妹桥”,是名副其实的三步跨两桥。图15 中美桥与环玉桥图16 金安桥与环璧桥三元桥与万安桥

三元桥位于中市上塘街三官弄口,东西走向,跨中市河,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万安桥位于南市下塘街眠牛泾浜西口,南北走向,跨眠牛泾浜,也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三元桥东堍与万安桥南堍亲密相依(图17),构成了姐妹桥。站在三元桥东堍最低的石阶上一转身,就已经踏上了万安桥的桥面,确实很有趣味。图17 三元桥与万安桥南昌桥与永福桥

南昌桥处王家浜南20米处,东西走向,跨南市河,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永福桥处南市下塘吉家浜西口,南北走向,跨吉家浜上,也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南昌桥东堍与永福桥北堍相接,构成姐妹桥。三、“桥挑庙”与“庙挑桥”

桥挑庙,指桥的两岸各有庙,桥如同一根扁担的两头各挑着一座庙,说得非常形象。《吴郡甫里志》载,旧时甪直的“桥挑庙”有三处。

正阳桥正对着南堍有关帝庙,西侧有山君庙;正对着北堍有昆山城隍庙,西侧有郡王庙。诸庙先后圮废。20世纪末期,有信徒在南堍的关帝庙遗址上建起香坛,供人烧香、点烛、膜拜。现南堍有关帝庙香坛,北堍有天主教堂,昔日“桥挑庙”的景观尚可寻觅。

广济桥位于东市街电话弄口,南北走向,跨东市河。该桥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严振元、严振文募资重建。桥为花岗石单孔梁桥,桥梁石两侧阳刻广济桥桥名和回纹边图案。桥两侧设方形望柱,上有莲花瓣图案,栏杆两端置抱鼓石,桥面中心雕刻螺旋纹图案。旧时,桥南堍有真武庙、五路堂等,桥北堍有宝通庵等,故有“桥挑庙”之说。后庙庵拆除,旧址上建成民房,桥梁仍保持原貌。2014年,对该桥进行了整修,南北堍均设踏步25级。

寿昌桥旧时在寿昌桥(图18)东堍有庵堂一座,称之白衣庵。此桥初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建,咸丰十年,太平军至甪直时焚毁,同治初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圮废。20世纪90年代,信徒们自发捐资建造“观音堂”,东堍、西堍各有庙宇一座。这使甪直“桥挑庙”的景观得以复现。图18 寿昌桥

晚唐文学家陆龟蒙遗留的斗鸭池中间有状似庙宇的清风亭,其东西两边分别有东垂虹桥和西垂虹桥,被称为“庙挑桥”。四、隽永的桥联

甪直不少古桥上还镌刻着桥联。大多为七言韵文联,亦有几副九言联或十言联。联句句式短小,但内涵博大,是桥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古镇不可低估的文化遗产。环璧桥

西向联:祝瑕值成梁年皆並永,拾资营利涉后必有昌

东向联:湍流到此仍环转,皎日涌空还璧圆寿仁桥

东向联:寿宇从今拾级同臻大孝,仁帡溯昔希踪敢绍前修

西向联:紫气徴祥合度犹龙高躅,绿波映彩宜题司马雄辞大通桥

西向联:甫里千家连雁齿,吴淞一碧映虹堤

东向联:名区毓秀看题柱,高士流芳认钧矶三元桥

南向联:东溯眠牛浮绿水,西邻斗鸭挹清风

北向联:四境频来新瑞气,三元重建著名桥南昌桥

南向联:中流三度环金钥,夹岸双桥映彩虹

北向联:津梁层叠浴环玉,砥柱萦洄接寿康寿康桥

南向联:安流北注汾缓道,通市南来第二桥

北向联:利济通衢安且固,徵祥合境寿而康寿昌桥

南向联:遥山黛影分江路,夹岸钟声过客船

北向联:波静清江环竹院,日临晓市集云帆永宁桥

西向联:茶灶笔床鲁望隐,莼羹菰菜季鹰回

东向联:永庆升平跻盛世,宁馨富丽甲吴中马公桥

北向联:西连南陌植千柳,堤通晓市跨飞虹第二节 碧水镶嵌船缆石“到了甪直勿看桥,等于甪直勿曾到。到过甪直看过桥,勿看船缆也白跑。”

船缆石,又名船鼻子、船钮。旧时,商家为招徕客户,往往在门前石驳岸中及河滩旁边嵌有缆船石,供客户停船系缆。一般是由长方形花岗石雕成的,因为大多凿有对称的穿绳孔,人们也形象地叫它“牛鼻子”。甪直的船缆石分布密集,造型丰富,雕工精美,历史悠久。古镇区原有上千个形象各异、神态别具的船缆石,历代整修石驳岸时已有散失,“文化大革命”中又被砸毁100多个,至2014年尚存130多个。甪直古镇区的船缆石工艺精美,图案丰富多彩。有如意、笔锭、双钱,立鹤、象鼻、卧鹿、双蝠、双榴、刘海戏金蟾、平升三级(瓶升三戟)等,表达平安吉庆、称心如意等含义。雕刻手法变化多样,有浮雕、立雕、透雕,有阳刻、阴刻。款式多样,有平面、凸面、凹面,有竖式和横式。

笔锭在石上雕刻一支毛笔,一只金锭。毛笔意蕴着“文运”,金锭意蕴着“富贵”。而“笔锭”的谐音为“必定”。寓意为必定高中、必定富贵。

双蝠在石上雕刻出两只蝙蝠的图案。“蝠”谐音为“福”。“双福”带有祝愿人们喜事成双、幸福连连的美意。

双榴在石上雕刻两只石榴。因石榴寓意多子多孙。同时“榴”与“留”同音,含有留船、留客的意思。

刘海戏金蟾“刘海戏金蟾”本是一个民间传说,说的是刘海受仙人点悟,弃官隐修于华山、终南山,后来得道成仙的奇遇。沈柏寒旧居前河埠上“刘海戏金蟾”的雕刻(图19)形象逼真,近看刘海手舞铜钱,笑容真切,招财纳福之意不言而喻。

平升三级在石上雕刻出花瓶中插着三支戟的图案,寓意为“平(瓶)升三级(戟)”,若瓶身还刻有莲花,则寓意为“连(莲)升三级”(图20)。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