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能源消耗标准及实现对策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00:21:51

点击下载

作者:张坤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能源消耗标准及实现对策研究

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能源消耗标准及实现对策研究试读:

前言

能源利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关系到江西生态文明战略能否走向成功,如何走向成功的问题。因此,探索能源利用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江西省各市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在逐年降低,但是江西省能源消耗总量依然较高,而且存在以煤炭为主、能源利用效率参差不齐的特征。其中,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是吉安市和南昌市,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的是萍乡市和新余市,抚州市是江西省能源利用效率增速最小的城市,而且也是江西省能耗总量最低的城市,这可能是抚州市生态文明指数在江西省位居前列的主要原因。

本书对已有的能源利用与生态文明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系统分析了能源开发、利用等环节对生态文明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以及影响的机制和路径,现有研究文献证实能源利用和生态文明密切相关。从生态文明的内涵上江西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包括生态经济、生态意识(体现为生态行为)以及生态人居三个方面。在生态文明评价方法上ECCI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框架较为科学合理。本书通过理论推导、实例证明、文献总结等方式说明和解释了现有学者在利用熵值法赋权过程中忽视了对原有数据差异关系的保持。通过与极差法、变异系数法的重新结合,成功地对熵值法进行了改进,并利用改进后的熵值法计算了江西省各市1998—2014年的生态文明指数。在分析能源利用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影响的过程中,以单位面积能耗这一指标来表示江西省各市的能源利用情况。

本书的研究结果显示,江西省11个市区中,生态文明指数都在不断增长,而且各个市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追赶效应。江西省各个市区不同等级下的单位面积能耗对生态文明的影响程度不同。虽然能源的利用会给生态文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新余市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子。新余市的经验值得其他市学习和借鉴。此外,本书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单位面积能耗的增速与生态文明的增速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单位面积能耗的增速是引起生态文明增速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是。能源利用对生态文明的滞后性影响是存在的,而且不同的市区滞后时间并不一致。

此外,本书通过考察发达国家能源利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为江西省解决能源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之间的矛盾冲突提供参考经验。本书选取了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法国五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其2001—2016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对其开展能源利用与其生态文明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五个国家生态文明综合评分的变化趋势比较接近,它们都呈直线增长趋势;预测期(五年)后,英国的生态文明综合评分将会领先,随后依次是美国、日本和法国。同时,除了法国以外,其余四个国家均继续保持增长的趋势。虽然美国能源消耗总量最大,但其每万平方公里的能源消耗实际上相比其他四国并不高。总的来说,五个国家能源消耗水平除了澳大利亚以外均有下降的趋势。五个国家能源消耗与生态文明的相互影响有滞后性,滞后影响年限为3~6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能源消耗和生态文明为反向相关,而澳大利亚能源消耗和生态文明为正向相关。五个国家生态文明程度上的差异,主要与第三产业的比重、GDP均值和GDP环比增速密切相关。

本书证实在三级人均GDP水平(40000亿美元以上)下调整其他可再生能源消耗比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边际贡献是最有效的;在二级人均GDP水平下(30000亿~40000亿美元)调整石油消耗量比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边际贡献是最低的,然后是天然气的比例,而调整水力能的边际贡献是最大的;在一级人均GDP水平(30000亿美元以下)下仅调整其他可再生能源消耗及核电能源消耗比例是最恰当的,而且其他可再生能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是正向的,每增加一单位其他可再生能源消耗比例,将带来1.065比例生态文明综合评分的增加;而核电消耗比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是负向的,每增加一单位核电能源消耗比例,将带来-0.905比例生态文明综合评分的减少。因此,在一级人均GDP水平下调整能源结构的最佳方案为:尽量增加其他可再生能源消耗的比例并适当降低核电能源消耗比例。

面板数据表明,能源消耗水平的增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增速有明显的“弹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相对比较弱的。

本书构建了“产耗比”指标,即单位GDP能耗下降的百分比与第二产业产值下降百分比之比值,用以反映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能源消耗与转换的关系。结果显示南昌市、赣州市、吉安市能源转化为经济的效率高,可按目前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九江市和宜春市应在减少能源消耗为主要任务的基础上,再发展经济。新余市与萍乡市应该改变其现有的发展模式,进行调整,以保护环境、缩减能耗为主要任务。鹰潭市的第二产业产值虽小,但在产业结构中比重过大,单位GDP能耗偏低。鹰潭市应按目前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上饶市与抚州市应在保护生态与保护第一产业的情况下,减少能源消耗,发展经济。此外,本书也在绿色消费方面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袁辉、祝镇东、梁曲杰、曾嘉俊、王佳伟、高琳杰、刘羭在资料收集、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张坤2018年9月绪论

能源问题和生态问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课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其实质是新的资源消耗方式代替旧的资源消耗方式的过程。经济的发展以消耗资源为基础,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的初级阶段,人类活动对整个生态的影响并不大,人类的活动对大自然所产生的影响尚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范围之内。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忽略了大自然的生态承载力。三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大大加快,人类生存所需的物品增多了,可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却变得越来越差。目前,水污染、大气污染成为大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尤其近几年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使我们意识到依靠资源消耗换取经济高速发展已经到了环境承载力的极限。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为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所产生问题的反思和变革,生态文明将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早在1992年《21世纪议程》中我国就初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新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专门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目标和原则,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突出强调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重心由理念开始向实践转变。

江西省面临着在经济不发达的阶段建设生态文明的严峻压力。江西省2014年人均GDP位于全国第18位,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游的水平。因此,在这个阶段,江西省需要解决以下问题: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道路;能源尤其是煤炭还将大量使用,如何突破瓶颈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生态文明建设需跟上步伐,但是却缺乏经济基础。这“三座大山”,让江西省步履艰难。较为可喜的是在《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2014》中,以生态文明指数来看,江西省属于靠前的领跑型省份,拥有较好的生态基础。因此,研究评价能源利用对江西省各个市生态文明的影响,一方面,能够辨析在属于经济不发达的江西省内各市区能源利用对生态文明的影响差异;另一方面,则能够发现能源利用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影响的规律性变化,为当前江西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能源利用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建议。第一章 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能源消耗情况分析第一节 能源消费结构的历史变化

能源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表1-1和图1-1可以看出,就江西省能源生产总量来看,江西省一次能源匮乏,能源结构仍将以煤炭为主,以水电、风电、天然气等新能源为辅,核资源处于规划建设初期,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资源尚未形成规模。表1-1中,2001—2015年江西省能源生产总量整体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2000年,能源生产总量为1293.2万吨标准煤,2015年江西省能源生产总量为2356.9万吨标准煤,增幅达到200%左右。原油与天然气目前尚未探明开采。表1-1 2000—2015年江西省能源生产总量及其构成续表数据来源:《江西省统计年鉴》(2016)。图1-1 2000—2015年江西省各能源生产占比图

从江西省能源利用结构上看,江西省一直以来是典型的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省份。2000—2011年,江西省原煤在能源消耗总量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2012—2015年,煤炭消费总量占比也达60%以上。除此之外,使用较多的能源是石油,维持在17%~20%左右的比例。然而相对清洁的水电和风电占比由2000年的12%左右下降为6%~7%。2006年天然气才进入能源消耗总量的范围,天然气消费占比逐年上升,2015年达2.7%,但是始终无法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并且可以看出江西省能源结构不合理情况的严峻之处。具体情况见表1-2和图1-2。表1-2 2000—2015年江西省能源消耗总量及其构成数据来源:《江西省统计年鉴》(2016)。图1-2 2000—2015年江西省各种能源消费结构的趋势变化第二节 江西省能源利用效率评价一、单要素能源效率

单位产值能耗也叫作能源消费强度,能够综合反映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强度是根据能源和经济的相关性,来反映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换句话说,能源消费强度的高低,表明能源经济效率的高低,即能源消费强度越低,能源效率越高;反之,能源效率则低。其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费强度=年能源消费总量/年国民经济收入

依据表1-3和图1-3,可以得知江西省各市的能源消费强度从2011年到2015年逐渐在降低,说明江西省各市整体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在降低。首先,新余市和萍乡市这两个城市的能源消费强度虽然在逐年下降(新余市能源强度从2011年的1.27下降到2015年的1.01;萍乡市能源强度从2011年的1.56下降到2015年的0.99),但是相对于江西省的平均能源强度0.53而言,这两个市的能源消费强度还是相对较高的,也说明其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很大。其次是九江市和宜春市,在2015年这两个市的能源消费强度分别是0.61和0.60,高出江西省的平均水平,能源利用效率可见一般。在其余几个市中,吉安市的能源效率最高,2015年中,能源消费强度是0.33;然后是南昌市,能源消费强度是0.34,两个市差别不大,能源利用效率较好。表1-3 2011—2015年江西省各市能源消费强度表数据来源: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2011—2016数据计算得来。图1-3 2011—2015年江西省各市能源消费强度图

根据江西省各市能源利用效率情况,我们对江西省各市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简单分类,见表1-4。表1-4 江西省各市能源利用效率分类二、全要素能源效率

前面我们仅考虑一种要素,即根据地区能源消耗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关系来分析各市的能源效率,但是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实际产出过程中加入其他生产要素的相关性。因此,本书选取了我国最常使用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DEA中的CCR模型,通过选取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进行相关计算,得出能源效率评价值。本书共统计了江西省11个市以及江西省的数据,共计12个数据,即在CCR模型中,共计12个数据单元格。在本书中选取了3个投入指标,分别是:能源消耗总量指标、资本投入指标和劳动力投入指标;选取了1个产出指标,即地区生产总值,如表1-5所示。计算过程以及结果在下面的内容里介绍。表1-5 基于DEA模型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1.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指标选择(1)能源消耗总量。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能源的消耗,而能源种类繁多,有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能源产生的效力以及计量单位也各不相同。因此,本书所采用的能源消耗总量是将各种能源全部统一折算成万吨标准煤。(2)资本投入。本书参考了张星灿的研究,选取了江西省各市2011—2015年固定资产投入。(3)劳动力投入。本书参考了张星灿的研究,选取了江西省各市2011—2015年的三次产业社会就业人员数。(4)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可以作为一个地区经济产出的评价指标,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地区经济产出。2.基于DEA江西省示范区能源效率实证分析

本书使用了CCR模型研究江西省能源效率,并且选取了12个决策单元、3个投入指标、1个产出指标,选取的数据为2011—2015年。从《江西省统计年鉴》中获得2011—2015年的数据并整合,通过Deap 2.1软件运算得到以下数据,如表1-6所示。表1-6 2011—2015年江西省以及江西省11个市综合能源效率值数据来源:《江西省统计年鉴》(2011—2015),运算工具Deap 2.1。图1-4 2011—2015年江西省以及江西省11个市综合能源效率值

从江西省各市能源消耗效率可以看出,2015年江西省各市中吉安市的能源消耗效率DEA有效(均为1),吉安市构成了江西省能源消耗效率的前沿面。其他各市的能源消耗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南昌市(0.971)、鹰潭市(0.874)、抚州市(0.854)、赣州市(0.834)、上饶市(0.812)、景德镇市(0.663)、宜春市(0.560)、九江市(0.547)、萍乡市(0.339)和新余市(0.332)。从整体能源效率来看,大部分市都高于整个江西省的效率(0.663),只有宜春市、九江市、萍乡市和新余市的效率低于江西省的效率。将11个市的能源消耗效率进行分类,如表1-7所示。表1-7 江西省各市能源综合效率分类

对比表1-4和表1-7,我们发现在考虑了全要素情况下,江西省各个地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并未发生改变,这说明能源在目前江西省各个地市的经济发展中是主要的驱动因素。第三节 江西省区域能源利用分析一、江西省各市能源消耗总量分析

能源消耗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或地区各行业和居民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该指标是观察能源消费水平、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能源消耗总量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等的使用,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的利用。

表1-8和图1-5展示了江西省2010—2015年能源消费情况,从全省范围来看,江西省能源消耗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上涨幅度较为稳定,起伏不大,说明江西省近6年的能源消耗总体上较有规律。从各地区来看,横向上,南昌市的能源消耗量一直领先其他城市,在全省排名第一,其次是九江市、萍乡市、新余市、宜春市,如图1-6所示。从纵向上看,2012年成为江西省绝大多数城市的能源消费分界点。在2012年以前能耗都是逐年递增的,但在2012年以后受国家政策和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除九江市外,江西省各地区的能源消耗量在2013年均有所下降,2013年以后年度能源消耗增长也比以前年度减少了很多。(1)表1-8 2010—2015年江西省及江西省各市能源消耗总量图1-5 2010—2015年江西省能源消耗趋势图图1-6 江西省各地区能源消耗趋势图二、江西省各市单位面积能耗分析

单位面积能耗是指某一地区的能源消耗量除以该地区的面积,单位为吨标准煤每平方千米。该指标通常用于计算建筑能耗。单位面积能耗能够反映某地区能源消耗密集度的情况。通常某一地区的单位面积能耗会对该地区产生两种作用:一种是正向的,即该地区能源的消耗支撑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的日常运行,对该地区起的是正向作用。另一种是负向的,即该地区能源的消耗给当地带来了污染。在清洁技术及能源利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能源消耗越多,污染排放也越多。因此,单位面积能耗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地区的能源利用情况。江西省能耗主要来自煤炭,为全面反映能源利用情况,本书同时将石油、天然气和水电风电等按照折标准煤系数统一折算成标准煤纳入单位面积能耗中。单位面积能耗=能源消耗量/行政区划土地面积

表1-9中计算了江西省各市1998年以来的单位面积能耗演变情况,总的来看,各市单位面积能耗呈波动上升的情况,然而不同地区单位面积能耗各有差异。比如:在整个上升趋势中各地出现了不同的2转折点。上饶市从2007年突破100吨/千米大关之后开始迅速增长,而宜春市单位面积能耗在2004年开始稳定增长,景德镇、萍乡、新余和吉安单位面积能耗在2010年出现转折点。具体而言各市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表1-9 1998—2014年江西省各市单位面积能耗 (单位:吨/千米

第一,起点和终点各不相同。如果以1998年为起点,赣州、抚州和上饶三个市单位面积能耗起点相对较低,不超过30吨每平方千2米。然而南昌、景德镇、萍乡等地,起点均在300吨/千米以上,尤2其是新余市在1998年更是达到了900多吨/千米。如果从终点横向对比来看,此时的赣州、抚州和上饶又产生了差异。其中,赣州和抚州2变动不大,但是上饶突破了100吨/千米的大关。而当初起点最高的2新余更是达到了3285.69吨/千米的高度,远远超出了其他各个市区的数值。

第二,平均增长速度差异巨大(表1-10)。在11个市区中,平均增速最大的是吉安市。吉安市单位面积能源消耗量由1998年的19.9322吨/千米上升至2014年的125.36吨/千米,平均每年增幅达到了31.11%。增幅最小的是抚州市,平均每年增幅为1.98%。抚州市作为2010年全国绿色生态城市以及中国低碳经济示范市,其生态环境优美与其单位面积能源消耗量极低的增幅密切相关。单位面积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的变化也从侧面印证了在目前条件下单位面积能源的消耗对环境依然起着相当大的破坏作用。表1-10 1998—2015年江西省各市单位面积能耗平均增长速度

第三,不存在一个标准的单位面积能源消耗量值。表1-9中数据显示,江西省各市都有自己独有的单位面积能源消耗量值演变路径,不存在向某个数值靠拢的现象。在图1-7中给出了每年单位面积能耗变异系数,图1-7中显示11个市之间的差异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趋势。从1998—2014年整体来看,各市单位面积能耗差异并不存在某种追赶现象或者分化现象,只是在具体的阶段上呈现了一定的追赶或分化现象。1998—2005年大约每三年就会出现一次波动,在追赶与分化之间来回地变换。但是在2005—2010年各市之间的差异却呈现拉开的趋势,出现分化现象。而且图1-7中显示,变异系数值1.1可能是各市单位面积能源消耗量能源差异的划分点,2005年之前,差异波动均在1.1之下,而2005年后,差异波动在1.1之上。图1-7 1998—2014年江西省各市单位面积能耗变异系数变动图第四节 江西省各行业能源利用分析

各行各业对能源均有所需求,但各个行业对能源的需求量各有不同,表1-11展示了2005—2015年江西省能源消耗的行业分布情况。更直观地观察可以借助图1-8,可以清楚地看出,从横向上看,首先是工业,工业是江西省能源消耗最大的行业,约占江西省能源消耗总量的70%,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其次是生活消费;最后是建筑业的能源消耗量最少。从纵向上看,各个行业能源消耗量都是逐年上升的,其中工业的年增长幅度最大,远远超过其他行业。(2)表1-11 2005—2015年江西省能源消耗行业分布表续表图1-8 2004—2016年江西省各行业能源消耗趋势(1)根据历年江西省统计年鉴整理所得。(2)根据历年江西省统计年鉴整理所得。第二章 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水平评价第一节 关于生态文明的相关理论基础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核心思想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以下简称《声明》)。在该《声明》中明确了什么叫可持续发展,即在满足现阶段人类需求的同时,又不会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还明确规定满足发展需求不能以侵犯他国为手段。

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人类社会的发展符合客观规律,生态要持续、社会要公正、人们要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发展,是建立在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共进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一种代内和代际间机会均等和利益均等的发展。在代内间,各国各地区不能为了发展需求而侵害他国或其他地区利益,要公平公正的进行发展;在代际间,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和发展机会满足自身发展。2.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既要实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要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制定合理的能源消耗标准,在生态可承载范围内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符合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3.协调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所要遵循的协调性原则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要符合自然规律,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必须处理好能源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协调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解决矛盾,注重均衡和效率。(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能源利用与生态文明相关研究的指导意义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必须在环境的承载范围之内,在合理并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的基础上,在生态可承受范围内推动经济的发展,这些体现了人类对工业发展进程反思的结果。人类利用自然界的物质表现是自然资源,环境是资源的状态,而生态是人类需求与各种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主张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点,要实现生态体系平衡,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对污染进行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最早出现在生态学中,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意义较大。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两个系统,无论是从内涵上还是从本质上来说,二者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人类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现途径。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社会形态是生态文明,人类社会进步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与自然保持和谐状态,对于任何破坏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和利用的行为都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能源资源利用与生态文明之间要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和经济之间的协调,依托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的原则,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二、低碳经济理论“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随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多种途径展开有关低碳经济建设的行动。《气候变化2007: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发表以后,低碳经济理念更加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纷纷向低碳经济转型。2009年末结束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与会各国虽然没能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更广泛的共识,但却进一步掀起了各界对“低碳经济”的热议。1.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实质

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低碳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它的提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

低碳经济的实质内容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解决清洁能源结构等问题。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是促使人类生产生活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推动能源资源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低碳经济是一种实现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的经济形态,它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以低碳型企业为基础,采用绿色科技、清洁生产技术和新能源开发等手段,降低碳消费和减少碳排放,目的在于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能源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2.低碳经济的特征

对于低碳经济的特点,世界各国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并不是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特点繁杂,其特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低碳经济发展过程需要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2)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污染来换取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增长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3)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推进技术创新。(4)低碳经济主张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将其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5)制定相应制度,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法律体系规范,尤其是在低碳技术创新和清洁能源使用方面。3.低碳经济理论对能源利用与生态文明相关研究的指导意义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解决好清洁能源结构等问题。这就要求世界各国在能源使用过程中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因此,研究低碳经济理论对能源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低碳经济主张人类生产生活观念应该得到根本性转变,推动能源资源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要求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因此,低碳经济是一种在生态文明观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同样,只有将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相结合,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发展,才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才能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永续发展。三、协调发展理论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综合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并愈加严重地制约着经济健康发展。因此,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如何实现能源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自美国著名学者Norgaard于1990年提出协调发展理论以来,即在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可以通过反馈环来实现发展,世界各国不断开展有关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进行有关经济、社会、能源、环境和生态发展系统的协调性研究,探讨了各系统内部协调发展的目标和研究的指导思想。1.协调的定义与协调的特征

协调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其系统内部所包含的要素之间也处于相互调整之中,其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调整过程。作为一种状态,协调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融洽关系,以及各要素所组成的一种相互作用,以追求最佳整体效应为目标,形成一种相互和谐的良性循环态势。协调也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具有控制和管理职能,以组织的发展为目标,调节整体中各种活动的相互关系,缓解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推进整体协调发展。协调具有以下特点:(1)协调并不是反映内部各个要素的发展状态,而是反映各个内在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和作用的一种状况,内部各要素的最优并不等于整体最优或系统协调。(2)协调应当是动态发展的,整体目标的实现需要各内部要素之间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在保障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给予适当调整。2.协调发展及其特征

由上文可知,协调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其系统内部所包含的要素之间也处于相互调整之中,表现为一种和谐,是一种良好的关联。发展是在系统中一种进步变化的过程,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表现为一种演变过程。因此,协调发展应当是协调与发展的综合,只有整体内部各要素之间和谐统一、良性循环,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种总体进步演变的过程。协调发展理念强调的是一种整体、内在的发展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内部各个要素或整体的增加,而是在协调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综合发展。它所追求的是一种整体上升、优化全局的共同发展目标。具有如下特点:(1)协调发展应当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不能超出这一范围,否则就不协调。(2)社会经济与环境应当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推进技术的创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促使人类寻求新的可替代能源;第二,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利用率;第三,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增强,对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具有促进作用,反过来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3)尊重客观规律,加强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并不是一味强调只要为了人的发展而不符合客观规律的需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满足人的需求时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协调发展理论对能源利用与生态文明相关研究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不仅包括生态环境要好,还包括政治民主、经济良性发展和文化底蕴深等,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综合体,这些因素协调共进、相互作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能源、经济、环境和生态的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其中清洁能源是动力,健康经济是基础,优质环境是保障,自然生态是标志。由能源、经济、环境和生态所构成的整体,是一种相互关联、作用和渗透的动态复杂系统,只有将这些因素协调起来,共同作用,才能推进生态文明健康永续发展。四、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理论被应用于生态文明研究,其影响力比较大的是北京大学杨开忠等学者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所构建的我国各省市2007—2009年生态文明指数。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1992年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E. Rees等提出,随后于1996年由其博士生Wackernagel进行完善。Rees和Wackernagel在1996年将生态足迹定义为一个国家范围内给定的人口消费负荷,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衡量人类对生物圈的需求,包括资源消耗、基础设施建设和吸纳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其主要内容是将现有的生态承载力与维持人类所需的土地资源相比较,来衡量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生态足迹理论提供了关于自然资本的过度消费以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承载力的相应压力的概念(严耕,林震;2010)。事实上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也在于此。而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则困难更多,需要同时面对经济落后、自然资本过度消费以及承载力下降三者之间的矛盾。生态足迹理论虽构筑了一个描述矛盾的清晰框架,但是生态足迹计算的复杂性以及过多假设限制了其推广:如假设人们有可能计算人类活动所消耗的资源及所排放的废物数量,这些资源和废物量可以转化为生产或容纳它们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以及六类具有生产物质能力的土地面积(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筑用地、水域和化石能源用地),可以换算成统一标准,全球性公顷等假设。五、生态经济学理论1.生态经济学内涵

生态文明理论在我国实践较早的领域是生态农业领域。与“生态文明”被提出的契机一样,生态经济学是伴随人类面临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解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迫切需要而发展起来的。Michael Common和Sigrid Stagl(2005)在Ecological Economics:an introduction中将生态经济学定义为生态学+经济学,他们认为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管理,而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管理。因此,生态经济学则是研究自然界管理和人类社会管理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生态文明既包含了生态系统,也包含了经济系统。因此,生态经济学也是生态文明下的某一部分。资源,尤其是能源的利用,既涉及经济,也涉及生态。因此,资源的利用及其影响,也可以说是生态经济学的主要部分。

李周主编的《生态经济学》(2015)认为,生态经济学是将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统一,这种统一倡导的是将企业最优解与社会最优解相结合,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结合,旨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国内与国外的背景却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外生态经济学的提出,针对的是相对剩余状态(或过度消费)下的生态恶化,即有限的生态承载力满足不了无限的经济增长需求。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经济学,针对的是基于绝对短缺状态下的生态恶化,不仅同时面临在有限的生态承载力下满足不了现有的经济增长需求,而且经济增长满足不了人们生存的需要。2.将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经济学研究中的主要理论成果有产业结构理论、产权理论以及外部性理论等。产业结构理论:高收入国家以第三次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或者负面影响较小;而低收入国家或者中等收入国家以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为主,对生态环境施加的负面影响较大。随着产业的升级,经济增长对环境系统的依赖也将会下降。

产权理论:经济学家认为产权界定不清,资源必定会遭到过度利用。同时,现实也表明产权界定清楚的资源通常利用和保护的要好一些。

外部性理论:负外部性对正外部性进行补偿,这样才能弥补负外部性产生的危害。

这些理论尤其是科斯(1910—2013)的产权理论,如排污交易权在中国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我国来说,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生态经济学理论已有的成果或许可以成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有力工具。第二节 江西省生态文明评价的模型一、熵值法赋权的基本原理

熵(Entropy)最初是热力学中的一个概念。1948年,美国数学家香农(Shannon)将熵的概念引入信息论中。据香农的定义,假设一个随机试验有A1,A2,A3,…,Am个结果,结果的个数为有限个且不相容,这些结果出现的频率为y,y,y,…,y。那么这m个结123m果的信息熵值为E:其中,y为某个指标下的某个数据占该指标下所有数据中的比值:i

信息的效用价值D:

最后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熵值法的优势是能够从现有的数据中挖掘信息量,从而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确定指标的权重。为了使结果客观科学,先将普通方法标准化,即用数据占总数据的比重进行标准化。待求得权重后,再用极差法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一次,以区分不同指标的正逆性质。最后用极差法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与前面所求的权重加权求和,而得到生态文明指数。在生态文明指数计算过程中类似这样对熵值法计算过程的变动,被有的学者认为计算的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协调度”,但事实上这应该是用熵权法计算生态文明指数的一种比较准确的方式。改进的熵权法计算过程步骤如下:

步骤一:使用普通标准化方式将数据标准化,不改变数据内在的差异。

本书采用了17年的数据、11个评价市区,则第j个评价指标标准化方式为:其中,m=187,表示第j个指标下17年、11个评价市区的样本数据。

步骤二:计算第j个指标下熵值E:j

步骤三:计算第j个指标信息的效用价值D:j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