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01:31:43

点击下载

作者:孙秋华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试读:

把握导向 完善机制 努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孙秋华

如何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能顺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已成为各级党组织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是选人用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中央有关干部选拔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近年来,我校党委着眼于建设一支适应高水平中医药大学要求的干部队伍,努力把握正确用人导向,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力争达到能岗匹配、人岗相适、群众公认、配强班子的目的,为学校科学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2010年,我校召开了更名大学之后的第一次党代会,紧接着相继开展了中层干部和科级干部换届聘任工作。在换届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一、把握正确用人导向

学校党委在制定干部聘任政策时,十分强调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选拔“三优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看政绩、看贡献、看民意,给想干事、会干事、能成事的干部创造机会、搭建舞台、确立地位,真正让有为者有位,有位者更有为,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人用人环境。

一是统一思想落实上级部署。党委班子认真学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文件,认真领会中央和省委对组织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统一思想,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目标,把选干部、配班子的过程,变成激励干部干事业、创业绩、促发展的过程,让“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二是注重群众推荐和考察评价。对所有自荐应聘人员逐个进行民主测评和群众推荐,测评和推荐不走过场,完全按群众推荐情况划定入围人选;考察评价不流于形式,与历年工作业绩考核、经济责任审计等紧密结合;考察中发现问题的认真对待,或予以解聘、低聘、缓聘。在2010年中层干部和科级干部聘任中,对违反纪律者不予提拔,对群众认可度低者予以低聘,对因群众举报接受调查者缓聘,对业绩平平且群众认可度低者予以解聘,虽然涉及人数不多,但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群众普遍认为,这次干部聘任中群众的话很管用,没有装样子;干部普遍感到,干部聘任“动了真格”,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要赢得群众的认可就必须创出新业绩。

三是强调能力素质与岗位相适应。遵循“因岗设条件”原则,根据岗位特点,开展领导职位分析,对领导职位的专业性质、工作内容、职责标准以及履行职务应具备的条件要求,进行全面调查和综合分析,同时,按照“学过、管过、干过”的要求,对不同类别岗位的学历、职称、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等任职资格分别作了针对性设定,明确各类型岗位对应的素质能力基本要求和配备标准,为干部选配提供参照依据。在去年的干部换届聘任中,有2名中层干部因自身条件不符合岗位条件而影响提拔,多名处级、科级干部因此调离原岗位,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干部选任能岗匹配的相适度。

四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在选人用人中,学校党委特别重视四类干部,即重视选拔教学科研第一线优秀人才,重视选拔优秀青年干部,重视选拔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重视选拔女干部。2010年中层干部换届,提拔的干部中32名来自教学科研医疗第一线,达中层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聘任党外干部9名、女干部17名,曾在地方挂职锻炼的4名干部均得到提拔任用。新选任的科级干部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来自各学院工作第一线。

五是引导干部认真履行管理职责。针对学校“双肩挑”干部多,部分干部忙于医疗门诊等业务工作、疏于党政管理工作的情况,学校党委明确要求中层领导干部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在管理工作上,在自荐应聘时,个人须作出承诺,担任中层干部后从事业务工作时间每周不超过一个工作日,机关干部在工作日从事教学医疗工作停发管理岗位津贴。

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学校党委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断完善选人用人的方法,通过实践,初步探索了一套比较规范、行之有效的选人用人新机制,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

一是推行竞争性选拔。全校所有处级、科级干部全部实行竞争性选拔任用。明确规定自荐是应聘的必备程序,然后开展群众推荐比选、部门推荐比选、综合素质比选、差额考察比选。应聘者必须参加竞聘演讲,根据应聘岗位不同,学校分别组织全校性竞聘演讲会、学院竞聘演讲会、部门联合竞聘演讲会,每个应聘者均上台做应聘陈述,然后进行民主测评和推荐。通过这些环节,强化了干部“我要干”的观念,搭建了广大群众参与干部选拔的平台,也进一步拓宽了选拔任用干部的视野。在去年的干部聘任中,一批干部通过这种方式“冒”了出来,同时也有个别干部因为不参加自荐应聘而不再任用。

二是实行差额考察。在自荐和民主推荐的基础上,由学校党委酝酿确定考察入围人选。考察实行预告制度,设立意见箱,开通意见受理电话,受理并及时核查对考察对象的有关反映。考察中注重实绩分析和年度考核结果的运用。针对不同考察对象,科学合理地确定参加考察谈话和民主测评人员的范围,最大限度反映教职工的真实意见和选择意愿,切实把好考察关。我校2010年干部聘任中,处级、科级干部考察的差额比例分别达到1:1.2。

三是发挥党委班子集体作用。党委班子集体参与、集体研究、集体决策干部聘任工作。党委集体讨论之前,首先拟定确定人选的原则,分别征求党委每个成员的意见,然后在会上通过,使得会议讨论意见比较容易统一,议决效率大为提高。党委领导十分重视相互沟通,听取班子成员意见,在沟通中做到“五个分析”,即分析考察情况,分析工作实绩,分析特长优点,分析缺点不足,分析岗位适应性,然后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通过以上这些工作,增强了党委班子成员履行干部工作职责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党委班子成员在干部工作中的履职效能,提升了干部任用的决策水平。

四是推进轮岗交流。通过干部交流,充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把驾驭全局能力强、思路清晰、工作有魄力的干部选派到重要部门、重要岗位,将领导能力较弱、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影响工作推进的干部进行调整换位。同时,积极推进干部在机关与学院之间、党务与行政之间、不同部门(单位)之间的轮岗交流,鼓励中青年干部多岗位交流锻炼,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学校干部聘任方案明确规定,在同一岗位担任领导职务满两届的主要负责人,原则上实行交流;涉及人财物基建等管理岗位的正副职领导干部满两届的必须交流;学院院长在同一岗位任职原则上不超过三届。2010年干部换届中,交流轮岗率达到40.25%。

五是实行试用期制和交叉任职制。新提任的处级、科级干部均实行一年试用期制度,试用期满后将由组织部门进行考核,经考核不胜任现职的,免去其试任职务,按试任前的职级安排工作。此外,学校还推行了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制,2010年中层干部换届中,相当一部分院长兼任党总支副书记,绝大多数党总支(党委)领导兼任副院长,进一步健全和落实了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的领导体制机制。

三、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学校党委在干部聘任中力求做到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公开透明,强化监督,保证选拔过程和结果的客观公正,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落实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被聘者服众、落聘者服气,让群众满意。

一是聘任方案公开。在聘任方案制定过程中,党委领导和组织部门十分注重调查研究,了解和吸收省内院校和国内同类院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召开各种类别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宣传干部聘任工作的政策与具体做法;及时与党委成员、部门(学院)负责人沟通谈话,吸收各种建议,做好说明解释工作;在方案确定前,及时征求上级组织意见,争取支持和指导。聘任工作一开始,学校就通过校园网公开聘任方案,下发聘任文件,向全校公布岗位职数、任职资格条件、程序步骤和相关政策要求等,并召开专题动员会。

二是聘任过程透明。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干部聘任的“阳光运作”,资格审查结束后,向全校公布资格审查结果,接受监督;考察开始前,发布考察预告,公布考察对象名单;考察结束后,考察组形成书面考察报告,向党委专题汇报考察情况;党委讨论决定拟聘人选时,逐个听取纪委对考察对象的意见,并由纪委出具书面意见。同时,党委决定拟聘人选时,严格执行票决制,由纪委干部当场统计、公布票决结果。拟任人选产生后,通过校园网进行任职前公示。

三是强化聘任监督。学校党委在干部聘任工作动员时,专门强调聘任纪律,明确态度,对推荐、考察等环节中出现拉票、弄虚作假、打击报复等不正当行为,将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在聘任过程中,对群众投诉、举报的情况,组织、纪检部门及时调查核实,实事求是地提出处理意见,并做好情况反馈。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监督聘任工作,确保聘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四是及时通报情况。对选人用人中出现的意见分歧和一些群众的疑问,不回避、不掩盖,采取主动沟通解释,及时通报说明的方式消除误会和疑虑,以摆事实、讲道理使群众充分理解,心服口服。对由于种种原因未被聘用的干部,由党委成员分工谈话,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正视自己的不足,看到努力的方向,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干部聘任工作。

五是加强考核管理。完善干部考核办法,提高群众考评参与度,充分运用年度考核、届末考核结果,加大对不胜任、不称职干部的调整力度。从严管理干部,对新任干部进行试用期考核,对离任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出现问题的干部诫勉谈话,坚持和完善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健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以各项制度确保干部既干事又干净,让群众满意,让群众放心。

总之,把握正确的用人导向是干部制度改革的根本性问题,是干部选拔科学化的表现,也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基础;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是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干部选拔制度化的表现,也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确保用人导向不走偏的科学方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干部工作中带长期性、复杂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是干部选拔民主化的表现,也是正确用人导向和用人机制的直接体现。干部制度的改革使我校干部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的轨道。

高校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履职情况调查研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

黄文秀 熊耀康 黄建波 毛建雄 朱建良【摘 要】本文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样本,调查了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履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影响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履职效能的主要原因,从岗位配置、培养选拔、学习培训、激励机制、保障条件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履职效能的对策与措施。【关键词】高校;双肩挑;履职;效能

我国高校中双肩挑一词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在清华大学率先提出并建立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办法是选拔思想政治觉悟高、学习成绩优良的高年级学生中的党、团员做学生辅导员,“半脱产”做同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这种政治辅导员制度被形象地称为双肩挑,即一肩挑业务学习,一肩挑思想政治工作。双肩挑党员干部管理模式开始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当时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短缺,让一批在教学、科研上有成就的教师走上领导岗位,从根本上改善了高校领导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升了高校的管理效能。之后,由于领导岗位及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需要有一定专业技术背景,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在学术上有造诣的人才出任高校管理人员的做法就形成了高校中“教而优则仕”的普遍现象。

通常意义上的高校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是指从教师队伍选拔出来的既从事党政管理工作同时又兼任教学科研等工作,以管理工作为主兼做业务的党员干部。由于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双重或多重身份,他们的履职情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可以发挥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做到内行领导内行,有利于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也有人认为,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行政工作与教学科研等工作存在着冲突,岗位职责难以履行到位。

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是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党员领导干部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他们的履职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为此,我们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浙江中医药大学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进行了调研,就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配置模式、建设路径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特指校级和中层党员领导干部。

一、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履职现状

浙江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学科相对比较单一,专业性比较强,相当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除了从事管理工作外,还要承担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比例高。在9名校级党员领导干部中,有7名是双肩挑领导干部,占77.78%;在88名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中,有55名是双肩挑领导干部,占62.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是我校党员干部队伍的主体,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调研和访谈,我们认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大部分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能认真履行岗位工作职责,妥善处理好管理岗位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矛盾。问卷调查显示,对双肩挑党员干部工作情况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例达到80.8%,这一调研结果同干部履职情况和学校实际发展情况也是吻合的。近年来,在全校党员干部尤其是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努力下,学校先后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2005年获得两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06年更名为大学;2007年中医临床基础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李大鹏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附属第一医院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09年何任教授当选首届国医大师,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实现了办学规模从小到大、办学层次从低到高、学科专业从单学科到多学科、创新能力从弱到强、体制机制从传统到现代、办学模式从封闭到开放的六大历史性跨越,现已成为一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学。

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在履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用于管理工作的时间偏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80%以上时间从事管理工作的只有8.6%,60%-80%时间从事管理工作的也只有36.2%,认为从事管理工作时间在60%以下的高达55.2%。二是对管理工作的胜任程度偏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自我评价为能胜任双肩挑岗位的只有5.8%,能基本胜任的也只有68.7%。三是责任意识不强。有少部分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在管理和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发生冲突时会优先选择教学、科研、医疗工作,特别是与医疗工作发生冲突时,有高达83.5%的干部优先选择医疗工作。四是人岗匹配性不高。调查显示有40.3%的岗位不适宜配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有21.3%的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双肩挑工作岗位。这些问题表明,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管理岗位的履职并没有完全到位,管理工作的履职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

二、影响履职效能的主要原因

1.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作为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具有双重或多重身份,但其主要身份是管理干部,要承担多方面的工作,其主要工作是管理岗位的工作,主要精力应当投放在管理工作上。但不少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对自身角色的认识是不到位的。有的干部认为教学、科研、医疗等业务工作是个人的立身之本,而管理工作只是一种奉献,因而存在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有的干部虽然已经认识到管理岗位的重要性,但工作态度比较消极,不愿意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效能不高;有的干部缺乏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没有以党员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首先维护个人利益,当管理工作与个人业务工作相冲突时,首先维护个人业务工作。

2.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选拔要求不够明确

学校在选拔党员领导干部时虽然有明确的选聘原则,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等,但在设置具体资格条件时往往突出业务要求,对职称、学历、学位的规定非常具体,教学、科研、医疗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教师成为优先选拔的对象,存在着以业务能力取代管理能力的倾向。浙江中医药大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中规定提任正处级岗位的教师一般要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硕士以上学位,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业务能力导向十分明确,但对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要求则比较模糊。而事实上,业务能力突出的干部不一定管理能力也同样突出,思想认识也不一定能达到学校的要求。有的业务骨干走上领导岗位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宜从事管理工作,认为双肩挑岗位对业务工作冲击太大,最终选择放弃管理岗位,重新走上业务岗位。

3.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岗位配置不够科学

教学科研医疗人员是学校的办学主体,也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主要来源。学校在配置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时,不可能完全做到职员化,但也不可能所有岗位都配置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哪些岗位适宜配置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哪些岗位不适宜配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从学校实际和岗位性质来进行科学认证,制定科学的领导干部岗位配置方案。但从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看,对管理岗位是否适宜配置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方案。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双肩挑的因素还没有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区分条件,往往是凭经验确定,或者是因为干部交流、平衡的需要确定,岗位配置的科学化程度还比较低。人岗不相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不宜配双肩挑的岗位配置了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而一些适宜配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岗位却配置了非双肩挑干部。

4.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不够重视

业务能力强、履职能力弱是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一个普遍问题,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凭工作热情和工作经验从事管理工作,履职效能不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按照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但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学校还是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个人,对学习培训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学校对新上任或者已经上任的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在管理工作的学习培训方面的刚性要求不够,没有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培训方案,平时组织的一些学习培训活动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个人不注重管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以工作忙为借口,不主动参加学习培训,甚至逃避正常的学习培训。

5.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角色的双重性或多重性,决定了他们要接受双重或多重的考核评价。从学校考核情况看,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的考核制度比较容易从定量考核的角度进行设计,考核的刚性比较强,而管理工作的考核难以从定量的角度进行设计,考核的柔性比较强,履职效能的界定并不明确。由于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为了完成教学、科研、医疗任务,保持他们在业务上的优势而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作为主要岗位的管理工作则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在我们所进行的访谈中,大部分接受访谈的对象都建议学校加强双肩挑党员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三、提高履职效能的对策与措施

1.不断优化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岗位配置

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履职效能高低和岗位配置密切相关。岗位配置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什么岗位适宜配置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什么岗位不适宜配置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二是什么人适合做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什么人不适合做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对于管理岗位,从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适宜程度,我们可以划分为高适宜型和低适宜型;对于党员领导干部,从双肩挑岗位的要求出发,我们可以划分为高胜任型和低胜任型,然后按照人岗相适原则进行科学配置。

2.高度重视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

要提高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履职效能,必须在培养和选拔环节上下工夫。一方面,要加强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后备力量建设。在教学、科研、医疗队伍中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有一定管理能力、业务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中青年骨干充实到党员领导干部后备队伍,针对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和提高,扶植年轻教师尽快成长,促使年轻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脱颖而出,为干部选拔做好充分的准备,最终为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健全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选拔机制。要遵循人岗相适的原则,对岗位做细致的分析,提出相关要求,采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选拔机制,全面考察聘任对象的思想品德、奉献精神、管理能力和发展潜力,认真分析聘任对象与岗位的匹配度,并通过能力测试、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等环节,做到好中选优,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选拔机制。

3.大力加强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党先后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的战略目标。这是适应当今世界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需要,也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高校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是高校各项改革发展事业的核心和骨干,而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在政治上、管理上、业务上、作风上所表现出的执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在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因此,我们就必须建设一支学习型的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队伍,要加强学习培训和实践,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通过多岗位锻炼、交流任职、挂职锻炼等方式,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去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提高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履职能力。

4.逐步完善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激励机制

心理学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只有不断激发个人的愿望和满足其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要深入了解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愿望和需求,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履职动力。一要设置合理的激励目标。按照“以实干评价干部,凭实绩使用干部”的理念,为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建立合理的岗位目标,充分调动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潜能和工作积极性。二要完善制度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和制定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激励措施和考评办法,提高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三要落实岗位职责。明确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加强履职情况的督查,对敢于负责、善抓落实、业绩突出的干部旗帜鲜明地提拔重用,对不称职的干部及时予以调整。

5.努力提高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保障水平

提高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保障水平,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发展环境,是提高履职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要千方百计从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实际出发,提高他们的履职保障水平。一要完善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管理层人员结构,针对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的特点,配备必要的管理助手和业务助手,为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分忧解难,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做好本职工作。二要提高财力物力的保障水平。高校要为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开展管理、教学、科研和医疗等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有效地实现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之间的协调平衡。三要建立弹性保障制度。从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学术假制度、学术交流制度、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制度等,让双肩挑党员领导干部有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提高自己的业务,更好地调动他们履行好岗位职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本文中的数据均采于2010年4-5月)

高校党支部“团队化”建设探讨

陈 刚【摘 要】将“团队建设”理论和方法运用于高校党支部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如果能把高校党支部建设成一个个卓越的团队,那么高校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就会极大地增强。按照团队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建设党支部,其目标是使党支部具备高效团队的特征,为此应重视科学设置党支部、建立“团队共识”、树立明确目标、增强党员归属感和自豪感、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党员素质。【关键词】党支部;团队建设;高校党建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党的建设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重大战略任务。

在党的建设方面,基层党支部建设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高校党支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明显的特点,如何提高高校党支部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与“团队”建设

党的建设科学化,就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对基层党建工作而言,提高“科学化”水平是一个目标指向,更是一个能动的实践过程,它应该建立在理念、机制和载体创新的基础之上,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载体。

1.党建科学化是时代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不断总结,探索形成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这些经验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然而,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时代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因此,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坚持开展党建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持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显得十分必要。

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而言,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党建工作形势,着力研究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继承优良传统,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工作领域,改进工作方法,丰富工作载体,使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就是要努力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基层党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高校基层党组织制度完善,活动多样,气氛和谐。

高校党支部是高校党组织最基层的组织单元,是党联系师生员工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学校基层单位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在加强党支部建设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有的党支部规模过大,设置不够科学,而且随着高校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科研组织、社会服务组织、产业开发组织等的相继出现,党支部的设置覆盖不到位。

二是有的党支部的工作目标不够明确,在推动发展、服务育人中心工作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不强,工作停留在一般性工作布置上,面对新情况不能及时调整思路、转变观念,导致党支部工作难以有所创新和突破。

三是有的党支部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单一、陈旧,难以适应新形势新变化;部分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呆板、内容贫乏,缺乏吸引力,致使党员对组织生活不以为然,无心参与,影响党支部的凝聚力。

四是有的高校党支部书记工作经验缺乏,理论水平不高,没有系统培训,党建研究不够,其素质难以担负党支部建设的重任。

以上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党建工作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通过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以解决。

2.“团队建设”是现代管理新兴的热点“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既要继承传统,也要与时俱进,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方法,也要借鉴现代管理学、政治学、组织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理成分,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我们认为,现代管理兴起的“团队建设”理论和方法值得借鉴。

20世纪80年代,管理方面的流行术语是“组织文化”,到了90年代,“建立团队”则成为管理方面的热点。这种热点的转移,并不是因为组织一时兴起“赶时髦”,热衷于推行团队的工作方式,甚至以团队方式来进行组织重组,而是因为团队取得了更好的工作绩效,“团队”的组织形式更适应现实世界变化的要求。为此,我们认为,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必将繁荣于21世纪。

团队的概念最初来源于企业,在经济信息化冲击下,许多企业逐步摒弃传统垂直功能化管理组织模式,形成一种全新的、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式过程化的管理组织模式。传统的垂直式组织模式是一种包含许多层次的金字塔结构,这种模式在发展平衡、可预测性强的时候,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这种组织结构在信息变化迅速的时代显得越来越不能适应。于是,以团队为核心的企业组织结构便应运而生。

由于团队使人们发挥出创造性,工作得更有效率,对工作和组织有更高的满意度,而组织则在其中获得了更大的竞争力,内部运转也更加顺畅,因此,“团队”建设的模式便迅速得到传播,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形成了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新的热点。

3.有效的团队的基本特征

团队是一个群体,但并不是任何一个群体都可以称之为团队。群体有着更广泛的外延,团队则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群体也完成一定的任务,并以自己的任务和行为影响其成员。而团队的含义不仅如此,它还更多地体现出团结、合作、参与、共同目标等精神象征。

虽然团队和群体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互换是常见的。一般情况下“团队”的定义比“群体”的定义要严格许多,只有当群体成员间发展到有明确的目标、有效的分工协作、有共同的承诺和力求协同行动的时候,群体才发展成为团队。

一个有效的团队由一群相互独立却拥有共同目标的人员所组成,同时成员也认同共同努力是达成目标的最佳方式。有效的团队也会带来愉快的经验,使成员期盼着经常互动,同时感受到进步与成就。

团队的类型和组成方式很多,考察高效团队,其有效的运作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适当的规模——高效团队的规模比较小,一般不超过10人;成员各有专长,有互补的技能。

明确的目标——任何团队的建立都是以目标明确为前提条件的,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清楚且接受他们的目标,而且常要求扩大目标,团队追求的是集体成就。

公开的沟通——团队的成员互相信赖,愿意合作;团队内部鼓励讨论,成员对于别人要说的事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意见,没有破坏性的敌意与诋毁,只有团结基础上的多元性;领导人作风民主,沟通和讨论中不强加个人的判断和观点。

良好的氛围——团队的成员喜欢共同工作,乐于参与团队目标或任务的完成;成员间能够轻松地交流,主动地帮助别人,而且乐于和别人分享成功的喜悦。

形成一致性——成员并非全无异议,但当团队形成决议,或上级裁决后,每个人皆能支持最后的决定。

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成员们能够为之信服的目的,以及对工作期望的一致性;团队成员在明确的目标下,分工协作,责权利落实到每个成员,成员不仅负起自己的责任,可能时也要帮助别人;如何为集体目标贡献最大力量是每个成员关注的问题。

4.团队建设概念引入党支部建设

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如何才能把党支部建设成为战斗堡垒,关键是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切实增强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其中运用团队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值得探讨。

党支部的团队化建设在现实中具有较好基础。团队的概念是在东方式管理智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的社会价值观以“集体主义”占主导,中国儒家文化中包含着浓烈的团队思想;我们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体,党对其基层组织赋予了重要的任务和要求,党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传授知识、创造知识、运用知识为主要功能的高校环境下,党支部的团体化建设具有良好的环境条件。

如果能把高校党支部建设成一个个卓越的团队,那么高校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就会极大地增强。

一个具有团队特征的党支部,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工作业绩好——富有责任,能独立地、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出色地完成上级给予的任务,在周围的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

工作机制好——规范明确,制度健全,积极鼓励全心全意、全方位地投入工作,使党员的交往、信念和沟通成为确保支部出色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

党员队伍好——党员之间平等、信任、注重交流,富有活力,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党员注重学习,素质优良,既能团结合作,又能发挥专长;党员感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有强烈的成就感。

然而在现实中,大多高校党支部并不具备团队的特征。因此,加强高校党支部团队化建设十分必要。

二、高校党支部“团队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高校党支部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这就需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高校党支部“团队化”建设,就是运用现代管理学有关团队建设的理念和方法,创新党支部建设的实践过程。

1.科学设置党支部

高效团队一般规模较小,有利成员间的互动,并能较好地达成共识。团队的规范以任务为核心,它鼓励以任务为导向的相互交往,任务越明确、目标越清晰,越有利于团队建设,不存在目标含糊的团队。因此,团队要尽量建立在明确的工作基础上,尽量与人们的日常工作结合。

要把党支部建设成为高效团队,必须控制好党支部的规模,一个支部一般不宜超过10人。并且,凡是具备建立党支部条件的行政、教学、科研单位,都要单独设置党支部,尽量避免跨单位、跨部门建立党支部。

根据党支部团队化建设的原理,教师党支部应该根据情况,在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学系中设置,特别要尝试与学科团队等相对应设置党支部,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

教研室(研究所、学科团队)是大学的基本组织单位,由于教学科研等业务上的共通性,教研室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在活动的目标、方式、内容上容易达成共识。因此,以教研室为基地建立党支部有利于团队建设。如同军队的党支部建在连队有助于加强战斗力一样,大学的党支部建在教研室有助于加强党的建设。

2.党支部要有“团队共识”

按照团队建设的理论,团队建设的途径通常有4个:人际关系途径、角色界定途径、价值观途径和任务导向途径。其中价值观途径把团队建设的重点放在团队成员就价值观和目标达成共识上。

要把党支部建设成为一支有效的团队,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立共识。要确保支部每个人都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确保支部的工作反映这些价值观,确保使每个人感知到自己是如何为支部的共同目标作出贡献的。

高校教师党员,一般学历职称较高,承担着传授知识、创造知识的任务,其思想比较活跃而独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长背景,因此,教师党支部常常需要大量的讨论、辩论,才能形成一套可以共同分享、一致赞同的团队价值观。在支部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尽量确立明确的、具体的、能够实现的党支部工作目标、价值观以及指导方针,使全体党员都予以支持。

3.党支部要有明确的目标

目标对于团队十分重要,一切优秀的业绩都源自清晰的目标。因为目标表达的概念很明确:“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的价值是什么?”几乎每个人或每个团队都渴望拥有目标,因为有了目标,团队才有了存在的理由与价值。较高的目标能够给予团队更多存在的意义。

教师党支部应该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是中心目标。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目标体现了高校党支部工作的特征,因为教学科研是党的中心工作在高校的具体内容,促使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是高校党支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党支部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之所在。一个党支部是否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完成任务和工作成效如何,其根本的评价标准就是所在教研室(研究所、学科团队)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否提高。教师党支部的一切工作均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必须通过一系列工作去推动教研室(研究所、学科团队)的教学科研不断上台阶。唯有如此,党支部的威信才能树立,党支部的作用才能体现。

在确立党支部目标时,加入“标杆管理”的概念,设定一个较高的目标是必需的。作为一个团队,需要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的实绩,并以此为标杆与本团队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的团队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一个相对较高的目标,党支部要想完成、战胜它,必然要点燃激情、激发斗志、燃起欲望、展现活力。

目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标杆管理”的特点,“创先争优”需要党支部为自己的团队确立一个较高的目标。党支部及其党员公开进行承诺、履诺、践诺,就是一个确立目标、追求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

4.党支部内部要民主平等

团队强调成员平等、信任、注重交流,无论他们在组织中的地位如何,他们的贡献都是重要的。轻松、平等而有效的交流能够消除等级障碍,培养支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顺畅的信息沟通,保证团队成员有“一体感”,有助于互相信赖,达成“团队共识”。

高校党支部应该十分注意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营造支部内民主的讨论环境,落实好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党支部要建立民主的决策机制,鼓励讨论,每个党员都可以自由表达意见,任何党员在沟通和讨论中不应强加个人的判断和观点。

党支部还应关心党员学习、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使党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党员之间能够频繁地交流,让党员乐于和别人分享成功的喜悦。

5.党支部要注重团队精神培养

团队精神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团队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方面,表现为成员对团体的强烈归属感与一体感,对团队的共存意识与深厚久远的情感;在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方面,表现为相互协作,共为一体,互敬互重,相互宽容,容纳他人,利益面前互相礼让;在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态度方面,表现为尽心尽力全方位地投入,团队成员参与管理,共同决策,全力行动,充满活力与热情。

培养团队精神,既要以个人发展为基础,又要“以义制利”、“以义取利”,要正确导入价值观与功利观,运用教育、舆论等推行一系列道德行为规范,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要兼顾工作效率与团队成员的关系,既要鼓励每个人的充分发挥,又要减少成员间的差距,实现团队整体提升与成员个人脱颖而出之间的良性互动。

党支部开展高质量的组织生活,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组织生活制度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员学习理论、统一认识、交流思想、总结经验、统筹工作的载体,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生活,要求达到树立共同目标,对价值观和功利观达成共识,融洽党员之间的关系,消除误会、增进团结的目的。

将党支部组织生活与日常工作和学习联系起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党员一起讨论学校、学院、教研室、学科团队的改革与建设问题,有助于明确党支部的目标和任务,达成团体的共识。组织生活的形式不仅需要有理论学习、工作研讨、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还可以有轻松的“郊游”、外出参观等。这些都有助于增进党员之间的交流、了解和友情,增强一体感。

党支部内部不可能没有矛盾,就像一个团队内部不可能没有冲突一样。对于冲突首先要区分是建设性的冲突,还是破坏性的冲突。党支部内部的冲突大都属于建设性冲突,矛盾的焦点一般在于共同的目标和工作上,是观点、意见上的矛盾。重要的是要及时、妥当地处理这种建设性冲突,不使其转化为破坏性冲突和对抗性冲突。

6.党支部要切实提高党员素质

团队成员素质越高,团队就越高效。同样,党员的素质是党支部战斗力的源泉,优秀的党支部,主要特征表现为支部党员的素质高。

一个团队更看重具有不同技能的人的价值,认为他们能够带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专长而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团队之中,既需要拥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专家”,也需要具有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能力的人才,还应该有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成员。团队能够将不同特质的人结合在一起,并使他们互相协作,以便尽可能有效地完成团队的任务。

党支部鼓励党员学习是必要的。在一个学习型的党支部里,党员应该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他们为了共同的愿景而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容应该非常广泛,目的是为了提升各自不同的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使团队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09.

[2]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1996-03.

[3]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2010-04.

[4][美]peter F.Drucker.未来的管理——25位卓越管理大师关于管理的新思维与新技巧.李小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154-160.

[5]陈向东.做最好的团队.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113-116;167-169;215-220.

高校实行党代表任期制的思考

陈烈荣 朱建良【摘 要】实行党代表任期制,是我们党新时期一项深刻而重大的变革。所谓党代表任期制,就是党代表每届任期与同级党代表大会当届届期相同,在一届党代会的任期内,享有代表资格,行使代表权利,履行代表职责,发挥代表作用。实行党代表任期制,是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落实这一制度,需要在理论上有新的认识,实践上有所的突破,才能不断完善党代表任期制,达到预期效果。【关键词】高校;党代表任期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党代表提案制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任期制”。第十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提出:“要实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高校党委应向党代表定期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由此看来,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已成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充分认识高校实行党代表任期制的重大意义

只有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实行党代表任期制的重大意义,才能在行动上去努力实践。高校实行党代表任期制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行党代表任期制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需要

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教学与科研优秀人才聚集的地方,而且,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中绝大部分是党员。党代表是高校知识分子的优秀群体,是从共产党员中推荐出来的优秀代表,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政治学角度解释:“代表是某人替他人提出主张、采取行动而做出的安排,是依照有规定程序选举出的代议机关的成员。”(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党代表是党的代表大会的活动主体,决定学校发展战略、目标、方针、原则、任务、人员的重大事件。党代表任期制就可以保证把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建议,通过有效的渠道反映出来。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愿望、提议落实到政策方针中去;在选人、用人,对重要干部进行考核、评价的具体环节中反映民意;把党的宗旨和师生员工的民意与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有效整合。同时,党代表对学校党政领导成员进行监督,党委会定期向党代表汇报重点工作落实、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这样就确保了学校的重要工作进入到解决问题状态,对于提高党政领导班子的工作效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代表任期制是学校组织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新载体。基层党建工作可以借这个载体凝聚党员民意和智慧,推进学校的发展。

2.实行党代表任期制为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供了新的实践载体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基础在基层党组织。高校党委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把高校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把高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学习型领导班子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在高校实行党代表任期制,不仅为高校党组织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实践和创新的机会,而且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供了实践载体。

首先,实行党代表任期制是高校党组织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一项制度创新工程。高等教育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办学环境错综复杂,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应通过对党代表任期制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党代表任期制的理论框架和工作机制,建立党代表任期制运行模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改革和完善党对高校的领导方式,健全和完善党内决策和监督机制,这都需要高校党组织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和完善制度建设,使党的领导更加科学化、民主化。

其次,实行党代表任期制是高校党组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改进的一项学习创新工程。学习型党组织就是要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和需要,把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标准。高校党组织要充分有效地发挥党代表任期制这一制度优势,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党内外群众学习,把学校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把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党代表培养成为学习精通党建理论和实践的骨干,把党善于学习和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转化为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展好高等教育事业,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

3.实行党代表任期制有利于高校发挥党代表在任期内的经常性作用

党代表在参加党代会之后直至新一届党代会再度召开前的届期内,其党代表职责近乎“空置”。党代表是党员直接委托、授权的第一层次的被委托者,代表的是广大党员的意志。由代表大会选出的党的委员会,是党的第二层次的被委托者,党委书记、副书记由委员会选举产生,是第三层次的被委托者。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党的代表大会在理论上应是学校的最高领导机构。但在以往的具体运作过程中,党代表大会只是在大会召开时起到讨论报告、选举领导机构的作用,大会闭会后便无声息,一般是党委会作为领导机构呈现在公众视野中。在以党委会替代党代会年会的制度安排下,就党内决策的“优先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而言,绝大多数党代表在其五年届期内,均无从拥有。因此,社会上对党代表有“一次性代表”之说。而在党内,更多的普通党员包括相当数量的党代表本人,则习惯把党代表身份仅仅视作一种政治荣誉。改为任期制后,党代表在党代会届期内的“身份”相当于人大代表的身份,若论区别,前者在党内履行权力和职责,而后者则在人大履行权力和职责。党代会闭会期间,党代表仍然具有党内重要事务的参与、咨询、提议、调研、检查、监督、评议的权利,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落实到每一个党员,每一件事。这将改变高校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五年开次会,会期三五天,散会靠一边”的状况,发挥党代表在任期内的经常性作用,从而发挥党的代表大会的民主决策作用和民主监督作用。实行代表任期制对于扩大学校党内民主,畅通党员建议渠道,进一步激发党代表参与学校党内事务、学校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实行党代表任期制的工作机制与运行模式

在推进党代表任期制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党代表履行职责的制度和机制,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代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形式,找准做好代表任期制工作的着力点,切实保障党代表各项权利的落实,充分发挥党代表的作用。

1.建章立制,确保党代表工作“有序”

代表履职,主要是参加同级党代表大会和同级党委组织的活动。而要保证党代表任期制落到实处,保证代表正确、有效地行使职权,必须建立、完善相应的制度。目前,应建立和完善十项制度。

一是联系互动制度。明确分工,每名党委委员,联系若干名代表,每名代表联系若干名党员、若干个基层党组织。通过联系,实现委员与代表、代表与党员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是重要事项通报制度。党委会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后,应采取会议纪要、情况通报等形式向代表通报,落实代表知情权,为代表带头贯彻落实党委决定和对党委的监督创造条件。

三是代表团或代表小组活动制度。科学划分代表团或代表小组,明确召集人,定期开展活动,或受党委会委托,对某个重大事项进行专题调研;或对党委会决策的文稿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或对师生关心的重要工作、重大项目进行视察,为发挥代表作用提供平台。

四是征求意见制度。明确党委会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召开民主生活会前,应派人、发函或召开代表座谈会征求代表的意见,并对代表反映的重大问题进行认真调查核实,使代表更加有效地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

五是述职述廉制度。党委、纪委及其成员,每年向代表述职、述廉一次,由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

六是代表提案、提议制度。借鉴人大、政协的做法,在党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代表可以联名提出同级党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提案,提案要有案由、案据和方案,也可以要求撤回提案。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表可以个人或者联名的方式,采取书面形式向同级党委提出属于同级党委职权范围内的提议。

七是列席会议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党委会会议可邀请有关代表列席,增加工作的透明度,面对面地听取代表的意见,拓展代表参与决策的空间,强化代表对党委工作的监督。

八是召开党代表会议制度。在代表任期内,根据需要,适时召开一次代表会议,对落实代表大会决策情况进行总结检查。

九是视察调研工作制度。党代表每年要围绕贯彻落实中心工作、重大部署、重要决策和党员、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一至二次有组织的视察调研,可以约见有关单位或部门的党组织负责人了解情况,向被视察单位的党组织通报情况,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

十是代表提议处理回复制度。对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问题的提议,校党委要认真研究、处理。对涉及有关部门、单位的提议,校党委要责成有关部门、单位及时处理,并加强督办;承办部门、单位要向同级党委报告处理结果。代表提议的处理情况,要以书面形式,向代表作出认真负责的答复;一时难以解决或需要暂缓处理的,要向代表作出说明。

2.落实职权,确保党代表履责“有权”

通过对一些地方探索经验的分析,借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任期制条件下所行使的职权,笔者认为,任期制条件下党代表行使的主要职权应该包括:选举决定权、监督权(又包括审议评议权和质询权)、视察调研权、提案权等。

一是选举决定权。在其内容方面,应该明确党代表的选举决定权涉及的事项是:需要党代会决定的党的重大问题,需要党代会选举的“两委”委员、需要党代会进行增补的缺额的“两委”委员,需要党代会选举的参加上一级党代会的代表。在其形式方面,应该明确:党代表对于需要党代会决定的党的重大问题可采取举手表决、按电子表决器等方式,以明确表明自己的意见和态度;而对于人事选举则一般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以使党代表在没有任何干扰和心理压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