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兰五十年临证经验传承精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23:08:06

点击下载

作者:李鸣镝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林兰五十年临证经验传承精粹

林兰五十年临证经验传承精粹试读:

前言

林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专家,医学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医德高尚,疗效卓著,声誉传中外,桃李满天下。在应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研究和治疗内分泌疾病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她师古而不泥古,发扬而不离宗,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是当代中医界研究治疗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和各类内科杂病的一面旗帜。

通过长时间定期跟随林兰教授侍诊学习、面对面访谈、日常交流等多种方式,笔者对林兰教授的学术思想、学术经历、科研方法、治学态度、人格魅力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感悟,因此才有本书的编写和出版。

本书涉及林兰教授的从医之路以及谈医风医德、谈治学方法、谈论医理、谈新药研究、临床验案精选等多方面的内容,对林兰教授的成长历程、学术思想、治学方法等做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归纳,为了解和学习林兰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资料,力求在总结和传承林兰教授的医学思想体系方面贡献一份力量。“学术思想及成就”部分涉及林兰教授在治疗内分泌代谢病,特别是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等方面的内容。糖尿病治疗部分包括“三型辨证”理论体系的框架及其深刻内涵、兼夹证的防治以及应用该理论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学术观点。甲状腺疾病部分包括甲亢、甲状腺结节、放射性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反映了林兰教授对甲亢、甲状腺结节以及放射性甲状腺疾病中医病机、辨证分型以及中医治疗方案的全面认识。学术成就包括她首创的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她大力倡导的“益气养阴”防治糖尿病的基本法则、她积极提倡的“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主要方法等重要内容。“辛勤从医路”部分,分别从林兰教授早年求学经历、习医动机、投身中医药事业、矢志中西医结合、钻研学术、收获成果、载誉欧亚等方面,对林兰教授的成长历程和从医之路进行回顾和总结,如实反映了她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临床验案”部分,通过选录林兰教授临床诊治的部分医案,展示了林兰教授高超的临床诊疗技能,强调了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突出了理法方药的环环相扣以及医理通达的重要性。这些医案涉及的疾病种类较广,包括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合并症、甲状腺疾病、中枢性尿崩症以及各类杂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林兰教授精湛的中医临证水平。这些临床医案既有本人跟师所记的验案,也有林兰教授自己保存的医案,可以从中感悟她临床诊疗思维的全过程。“新药研发成果”介绍了林兰教授从医50余年研究和开发的各类新药。从降糖甲片到降糖通脉宁,再到糖微康、糖心平、甲亢宁等,无不体现了她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理论功底和药学研究功力。通过对这些新药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介绍,可以看到林兰教授研制的新型中药的独特思路和良好临床疗效。“论医德与治学”部分记述了林兰教授对医德内涵的认识,对年轻医生提出的希望,即要成为一名优秀中医,既需要具备济世之才,更需要具备济世之德。关于如何培养良好的医德,林兰教授提出了几点建议,即对待患者要有满腔的热情、在诊治疾病中要全力以赴、要学会容忍与克制,使医德成为自己内在的信念和自觉的追求。在治学方面,林兰教授对培养高层次、高水平中医人才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她强调做学问要讲诚信,要志存高远,要勇于创新。治学上要博览群书、深入钻研、由博返约、勤求古训、融汇新知。这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访谈实录”部分通过和林兰教授进行面对面访谈和问答,可以透彻了解林兰教授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重点问题所进行的深入思考,涉及著名的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基于该理论而制定的针对糖尿病并发症的“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关于甲亢的中医治疗特色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对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针对不同分期的中医治疗原则;关于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特点及中医治疗的优势所在;针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中医特点以及中医治疗的着眼点等;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这个热点话题重新进行讨论。这些访谈内容,忠实反映了林兰教授的研究思路和思维方法,体现了一位学者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

林兰教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是广泛而全面的。她深厚的医学功底,活跃的研究思路,严谨的治学方法超越常人,思想深度远非普通人可及。虽然跟随林兰教授长期学习和当面交流的经历使笔者收获颇丰,自信收集和掌握的信息资料已较为全面,但是她的思想和经验却是很难全面学习和掌握的。我虽竭尽全力,力图全面、真实、客观地写出林兰教授治学的各个方面,但是仍然感觉力有不逮,时有遗憾。本书为全面梳理和掌握林兰教授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学习资料,读者以此为基础,管中窥豹,可以学习到林兰教授的学术思想和医学理论、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李鸣镝2017年12月第一章 学术思想及成就

著名中医药学家、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专家林兰教授,女,出生于1938年8月,浙江青田人,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她于1963年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毕业,历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糖尿病专病医疗中心主任,内分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知名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担任《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医学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糖尿病之友》等多种杂志的编委和特约编审。

她从事医疗、科研、教学等工作50余年,致力于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的临床诊疗工作。先后承担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课题、“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撰写《现代中医糖尿病学》《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论治》《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等医学专著4部,主编《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研究进展》,主审《现代中西医临床内分泌学》,参编《中医内科治疗学》《临床中药学》等8部医学著作。曾受外交部委派,赴韩国、卡塔尔、哈萨克斯坦等国执行国家领导人医疗保健任务。多次受邀参加欧美、东南亚等国际学术交流及国际糖尿病学术会议。第一节 辨证治疗糖尿病一、糖尿病的诊治(一)糖尿病的中医辨证

中医学无“糖尿病”之名,多以“消渴”病名涵盖之。历代医家大多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依据临床证候进行“三消辨证”。但是在临床上,特别是在当代,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均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形体逐渐消瘦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尤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40%~60%的患者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病情隐匿,难以按照“三消辨证”论治。

林兰教授在传统“三消辨证”的基础上,遵循中医学的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脏腑辨证等理论,对糖尿病进行了系统的宏观辨证,以八纲辨证为纲,以脏腑辨证为目,归纳出糖尿病患者具有热盛、阴虚、气虚、阳虚等四大基本证候。

1.热盛证

热盛之证系因邪热亢盛,属于阳证、实证、热证,为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证。《素问·调经论》中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热盛证以心烦怕热,急躁易怒,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为主。由于病变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各异,又有下列诸证:(1)肺热津伤:

以口渴引饮,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浮数为主症,伴汗多,乏力。

本证多系上焦肺脏脆弱,复外感燥火;或内伤七情,木火刑金;或心热移于肺等,导致燥火伤肺。《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云:“上消,肺也。由肺家实火,或上焦热,或心火煅炼肺金”。《辨证录·消渴门》曰:“肺为心火所刑,则肺金干燥”。肺主治节,通调水道。肺有燥热则治节失司,不能输布津液而渴喜冷饮;肺主一身之气,肺燥伤气,气表失固而汗多乏力;热盛肺燥,不能通调水道而溲赤频数;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阴虚,阳明燥热则便秘。舌、脉均为肺有燥热之候。见于1型和2型糖尿病初起,或血糖控制不良者。(2)胃火亢盛:

以易饥多食,渴喜冷饮,形体日益消瘦,口秽便秘,牙龈肿痛,舌红,苔黄,脉洪数等为主症。

本证多系长期恣食甘甜,醇酒厚味,热积中焦。如《辨证录·消渴门》指出:“胃消之病,大约成于膏粱之人者居多。燔熬烹炙之物,肥甘醇浓之味,过于贪饕,酿成内热,津液干涸,不得不求济于外水。水入胃中,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肺,而肺又因胃火之炽,不能通调水道,于是合内外之水,建瓴而下,饮一溲二。不但外水难化,且平日素酝,水精竭绝,而尽输于下,较暴注、暴泄为尤甚,此竭泽之火,不尽不止也。使肾水未亏,尚可制水火。无如膏粱之人,肾水未有不素乏者也,保火之不烁干足矣,安望肾水之救援乎?内水既不可制,势必求外水之相济,而外水又不可以济也,于是思食以济之。食入胃中,只可解火于须臾,终不能生水于旦夕,不得不仍求水以救渴矣。”此处精辟地论述了由于饮食不节而引起胃热、导致消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及其病理机制:因胃火亢盛而出现消谷善饥;热灼津伤,无以充养肌肤而日益消瘦;热灼胃阴,津不上承而渴喜冷饮;胃热燔灼致牙龈肿痛,口有秽臭。(3)心火亢盛:

以心烦急躁,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渴喜冷饮,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为主症。

本证多系劳神过度,心阴被耗。如《灵枢·本藏》说:“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类证治裁》中云:“心火消渴,小水赤涩”。《世医得效方·消渴·通治》曰:“心中蓄热,时常烦躁,因而思虑劳心,忧愁抑郁。是致小便白浊,或有沙膜,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或因酒色过度,上盛下虚,心火炎上,肺金受克,口舌干燥,渐成消渴”。均指出由于思虑过度,耗伤心阴,心阴被耗,心火亢盛;同时也可由于素体阴虚,肾水亏虚,水不上承,水火不济,心肾不交,心火独亢;或可因五志过极化火,心火内炽而心烦;火扰心神而神不守舍则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舌边尖红;热灼阴津而渴喜冷饮;热移于小肠而小便短赤。脉洪数为心火亢盛之候。(4)肝阳亢盛:

以头晕目眩,急躁易怒,口干舌燥,失眠多梦,耳鸣失聪,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主症。

本证因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郁化火,火性上炎;或热灼肝阴,阴不制阳,肝阳亢盛;或肾水虚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肝阳上扰清窍而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肝与心在五行属“木”与“火”,为母子相关,母病及子,肝火偏亢而致心火旺盛,心火旺扰乱心神,神不守舍,则失眠多梦;阴虚,水不上承则口干舌燥;肾开窍于耳,肾精亏虚,则耳鸣失聪;肝阳耗伤阴液,肠失濡润则便秘。

2.阴虚证

以阴津不足,阴不制阳,而出现咽干舌燥,口渴喜饮,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耳鸣腰酸,心悸失眠,遗精早泄,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证候。由于病因和病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又有下列诸证:(1)心阴虚:

以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咽干舌燥,口舌生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为主症。

本证多因劳神过度,心阴被耗,心火亢盛。心阴不足,心失所养,神不守舍,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火亢盛则口舌生疮,心烦怕热;肾阴虚亏,水火不济,心肾不交而五心烦热;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移于小肠而小便黄赤;阴津不足,津不上承而咽干舌燥。(2)肺阴虚:

以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干咳气短,痰少而稠,潮热颧红,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苔薄,脉数为主症。

本证素为阴虚之体,肺阴不足,或感受燥邪,耗伤肺阴;或肝阴不足,肝火偏亢,木火刑金,肺阴被劫;心火亢盛,耗伤肺阴。正如《辨证录·消渴门》云:“肺为心火所刑,则肺金干燥,又因肾水之虚,欲下顾肾,肺气既燥,肺中津液自顾不遑,安得余津以下润夫肾乎?肺既无内水以润肾,乃索外水以济之。”论述了肺为心火所刑,热耗肺阴,而致肺阴不足;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肾为水之下源,主水液司二阴;肺阴虚不能下润于肾,肾得不到肺阴之濡润,而致肾阴虚亏;肾阴虚水不上承更致肺燥;肺主治节而朝百脉,肺津虚亏,无以布津而口渴喜饮、咽干舌燥;肺阴不足,肺失濡润而干咳无痰;阴虚内热,虚火上炎则潮热颧红;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不足,大肠失于濡润而大便秘结,舌、脉均为阴虚之候。(3)肝阴虚:

以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咽干舌燥,潮热盗汗,舌红苔黄,脉弦细数为主症。

本证多因五志过极,郁怒伤肝,肝火亢盛,耗伤肝阴;头为诸阳之会,脑为清灵之府,肝阴不足,肝阳上扰,则头晕目眩;肝与心为母子相关,肝阴不足而致心阴虚亏,心失所养则心烦失眠;肝肾同源,肝阴不足而致肾阴虚亏,阴不制阳而急躁易怒;阴津被灼,水不上承而咽干舌燥;阴虚内热则潮热盗汗,舌脉均为阴虚内热之候。(4)肾阴虚:

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小便频数,尿如脂膏,形体消瘦,口干咽燥,耳鸣耳聋,遗精早泄,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为主症。

本证系消渴缠绵不休,上传于下,热灼肾阴,或为先天不足,内伤劳倦,而致肾阴耗损,或酒色思劳过度,真阴被耗。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阴虚亏,阴无所依,则津液管束不力,直输于下,而致小便频数,尿如脂膏;肾精亏虚,脾气不足,水谷精微不能充养机体,而形体消瘦;津不上承而口干咽燥;腰为肾之府,肾开窍于耳,肾阴虚则腰膝酸软,耳鸣耳聋;肾虚精关失固而遗精早泄;正如《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医学体用》指出:“肾消者……肾水枯涸,相火独炽,渴饮善溺,小便浑浊如膏。”《医醇义·下消》云:“下消者,肾病也,坎之为象,一阳居于二阴之中,肾阴久亏,孤阳无依,不安其宅,于是饮一溲一,或饮一溲二,夹有浊淋,腿股枯瘦,而病益深矣。”论述了肾阴虚亏导致消渴病的临床证候及其发病机制。

3.气虚证

本证系因阴虚燥热,耗伤正气,引起脏腑功能不足,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面色白,少气懒言,自汗不止,头晕目眩,多伴舌体胖大,脉虚细无力等气虚证候。由于病变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各异,又有下列诸证:(1)肺气虚:

以气短乏力,语声低怯,面色白,口干舌燥,自汗不止,咳嗽喘息,小便频数,舌胖质淡,苔白,脉虚弱为主症。

本证系于肺消的基础上,由于肺燥耗气所致。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其气肃降。肺气不足而气短乏力,语声低怯;表虚不固,腠理空虚,易感外邪,肺失肃降而咳嗽;肺与肾为母子相关,母病及子,肺气虚而引及肾气不足,肾不纳气而喘息;气虚不能荣于上而面色白。《金匮要略》中说:“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说明先贤已认识到,消渴病燥热伤阴耗气,取白虎汤以清热养阴,加人参以补益肺气。(2)心气虚:

以心悸怔忡,气短乏力,伴神疲自汗,面色白,失眠健忘,舌淡红,苔薄,脉虚细为主症。

本证多因消渴日久,耗伤心气,或劳倦内伤,思虑过度而致心气不足。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既主神明,又主血脉。心气不足,心不藏神,神无所舍而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气短乏力;心气虚不能鼓动血脉,血不上荣而面色白;心与肺同居于上焦,心气虚而引及肺气不足,气虚不固而自汗出。(3)脾气虚:

以纳呆便溏,神疲倦怠,肢软乏力,伴脘腹胀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淡体胖,苔白腻,或黄腻而润,脉虚弱无力为主症。

本证多素为脾虚之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水谷生化之源。胃为阳土,主腐熟水谷,脾为阴土,功主运化;脾气不足,运化无权,湿浊中阻,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则纳呆便溏,脘腹胀满;脾主四肢,脾气虚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以濡养周身而神疲倦怠,肢软乏力;脾主肌肉,其华在面,脾气虚亏则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苔脉均为脾虚湿盛之候。如《灵枢·本藏》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医贯》曰:“盖不能食者,脾之病,脾主浇灌四旁,与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描述了脾消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4)肾气虚:

以耳聋耳鸣,腰膝酸软,头晕目眩,伴夜尿频多,滑精早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为主症。

本证多系消渴日久,病变由上焦肺胃下及于肾。肾为先天之本,功主藏精纳气,开窍于耳,司二阴,久病肾气亏虚,耳窍失充,则耳聋耳鸣;腰为肾之府,膝者筋之府,肾气不足而腰膝酸软;肾精亏虚,不能上充于脑,脑窍空虚则头晕目眩;肾气不足,开阖失司而夜尿频数;肾失封藏,精关失固则滑精早泄;舌脉均为肾气虚亏之候。《灵枢·本藏》云:“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又曰:“耳薄而不坚者肾脆”。说明肾脏功能柔弱者,气化功能较差,易发下消。

4.阳虚证

本证是指阳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出现一系列温煦失职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形寒肢冷,面色白,倦怠乏力,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由于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证候各异,又有下列诸证:(1)心阳虚:

以胸闷憋气,心悸气短,形寒怕冷,伴有气息短促,面色白,倦怠乏力,头晕目眩,神情萎靡,身肿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脉沉迟或结代为主症。

本证系因消渴日久耗伤心气,心气不足,则心悸气短;心气虚亏,心阳不振,则胸闷憋气;阳不制水,水气凌心则气息短促;阳虚水泛,则一身肿胀,小便不利;湿聚生痰,上犯清窍而头晕目眩;气虚血行不畅,则脉结代。正如《伤寒明理论》云:“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阐明了心悸的发生机制。心阳不足,卫外失养,腠理不固而自汗;阳虚则外寒,故形寒肢冷。吴崑曰:“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指出心阳不足的临床证候,多见于糖尿病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2)脾阳虚:

以纳呆腹胀,脘腹冷痛,大便溏薄,伴有形寒肢冷,面色白,神疲倦怠,或尿少浮肿,舌质暗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细或濡滑为主症。

本证多系消渴缠绵不休,脾阳耗竭,或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而纳呆腹胀,大便溏薄;脾阳不足,升降失司,水湿内停,则脘腹冷痛;四肢失于气化温煦,而形寒肢冷;脾肾阳虚,开阖失司而尿少,小便不利;脾阳虚亏,不能散津化气,水湿泛溢而浮肿;脾虚水谷精微不能濡养周身,则神疲倦怠;气虚血少,脾不上荣于面,则面色白无华。如《治验回忆录》中指出:“因病已日久,正气渐衰,内脏不足,又一变为虚寒,此病情阴阳转化之常规,不足异者”。该文阐明消渴始于燥热、阴虚,阴阳互根,阴病及阳而致脾阳虚的发病机制。多见于糖尿病胃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轻瘫。(3)肾阳虚:

以腰膝酸冷,五更泄泻,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腰以下肿,阳痿遗精,舌胖质淡,苔白,脉沉迟为主症。

本证多为消渴日久,由浅入深,由上焦肺胃下传于肾,由阴病及阳而致肾阳虚,为消渴病之后期。肾阳亏虚,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脾肾阳虚,运化失司则五更泄泻;肾阳不足,开阖失司,水湿泛溢而致腰以下水肿;阳虚则机体失于温煦而腰膝酸冷;命门火衰,阳事不举;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是人体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肾气虚,肾阳亏损,无以气化而精神萎靡;阳气不能外达四末,故形寒肢冷;阳虚气化不利,则小便清长。如《金匮翼》中指出:“腰肾虚冷,不能蒸化于上,谷气则尽下而为小便,故甘味不变,下多不止”。《金匮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景岳全书·三消干渴》云:“又有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证也”。古人论述了肾阳虚衰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病机制。多见于糖尿病并发肾病、肾功能不全等。

5.兼夹证

临床上,糖尿病除呈现上述热盛、阴虚、气虚、阳虚等四大证候外,尚有夹湿和夹瘀等兼夹证。(1)夹湿证:

按所夹湿邪的寒热不同,又可分为湿热证和寒湿证。

1)湿热证:

以脘腹胀满,口甜纳呆,恶心呕吐,口渴而不多饮,伴肢体重着,头重如裹,舌体胖大质淡,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为主症。

多为饮食不节,醇酒厚味,湿热内蕴,脾胃不和。《素问·奇病论》记载:“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阐明了甘美肥腻之品壅滞中宫,导致脘腹胀满,口甜纳呆。脾喜燥而恶湿,脾中积热,必夹湿浊。湿浊中阻,升降失司,胃气上逆而恶心呕吐;湿为阴邪,性重着黏腻,机体被湿所困则重着,湿浊上蒙清窍而头重如裹;湿热化燥伤阴而口渴,湿滞中焦则口渴而不多饮;甘为脾之味,脾湿泛溢则口甘。多见于1型糖尿病早期尚未得到治疗,或糖尿病血糖未能得到控制,或糖尿病应激情况下发生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者。

2)寒湿证:

以脘腹胀满,便溏泄泻,伴有恶心呕吐,形寒怕冷,面色白,四肢不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腻,脉沉迟无力为主症。

脾胃阳虚,寒湿中阻,气机不畅而脘腹胀满;脾湿泛溢,而口甜纳呆;脾阳虚亏,中寒复生,运化失司而便溏泄泻;阳虚不能温煦机体、四末则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脾虚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白无华。见于糖尿病后期,胃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2)夹瘀证:

以肢体麻木,刺痛不移,唇舌紫黯,或舌有瘀斑,舌下青筋显露,伴手足发紫发冷,胸痹心痛,或眼花目暗,或中风不语,半身不遂,苔薄白或薄黄,脉沉细或脉涩不利为主症。

由于消渴日久,耗阴伤气,阴虚必耗血,阴血同源,阴血不足,血脉不充,血行不畅而血脉瘀滞;气为血之帅,气虚不能帅血,血行不畅,血脉瘀阻;阴虚之极,而致阳虚,阳虚生内寒,寒凝血瘀,血行不畅等均导致血瘀。血脉瘀阻,血不养筋,筋脉失养而肢体麻木,中风不语,半身不遂;血脉瘀阻、不通则痛,而致胸痹心痛;寒凝血瘀,阳虚不能温煦四肢,则手足发紫发冷;血虚不能养肝明目,肝脉瘀阻则眼花目暗,唇舌紫黯;舌下青筋显露等均为血瘀之候。多见于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等。(二)糖尿病的“三型辨证”理论体系

证候研究是中医学的关键问题之一,一直为中医界所关注。证候是机体内因和环境外因综合作用下的机体整体反应状态,同时在病证发展过程中,随着病邪的强弱、正气的盛衰而发生相应的证候变化,表现为证候的演变、转化或兼夹。

糖尿病的中医证候与病程有密切关系。随着病程延长,糖尿病证候有一个从实到虚的转化过程。林兰教授认为,糖尿病的发展过程是由阴虚热盛到气阴两虚再到阴阳两虚,因而提出了“三型辨证”理论。《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等均采用“三型辨证”作为糖尿病的基本辨证分型,“三型辨证”理论对于病证结合诊疗糖尿病具有深远意义。

1.“三型辨证”的形成过程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日益增长。为了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林兰教授和科室的同事们即着手进行“糖尿病中医证治”课题的研究。该研究突破了传统的“三消辨证”理论,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三型辨证”方法,并在《北京医学》1980年第4期发表。

这是基于长期而可靠的临床实践的一次系统总结和科学发现过程。课题组观察了1973—1980年在广安门医院就诊的328例成人糖尿病患者,采用中医传统的四诊八纲、脏腑气血辨证等手段,对这些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系统而严格的宏观辨证,同时也进行了微观检测。在充分研究了患者的共性和疾病演变规律之后,发现糖尿病患者具有热盛、阴虚、气虚、阳虚等四大证候群,各证候之间相互兼夹。因此,把阴虚证兼有热盛证归纳为“阴虚热盛证”;把阴虚证兼见气虚证归纳为“气阴两虚证”;把阴虚证兼见阳虚证归纳为“阴阳两虚证”。此外,部分证候还兼夹瘀血、痰湿。经过总结分析和归纳,将糖尿病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大主要证型。其中,阴虚在三型中均有,故认为阴虚贯穿于糖尿病的始终。自此,“三型辨证”理论初现端倪。“三型辨证”理论体系在形成之初,便具有客观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其后,又对92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辨证分型,所获结论支持上述观点,从而形成了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体系。“三型”的具体证候是:①阴虚热盛型:症见消谷善饥,口渴引饮,渴喜冷饮,心烦易怒,唇赤颧红,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多弦数;②气阴两虚型:症见乏力倦怠,动则汗出,心慌气短,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唇红咽干,溲黄便溏或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③阴阳两虚型:症见面色白,毛发干枯,耳聋耳鸣,腰酸腿软,夜尿频数,性功能低下,形寒怕冷,四肢欠温,面目虚浮,大便溏泄,舌淡体胖,脉沉细无力。

林兰教授又对11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出糖尿病的证候演变规律。她发现随着病程的推移,有从“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夹血瘀→阴阳两虚”转化的趋势。有并发症的患者多分布在兼夹血瘀的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中,其中分布在气阴两虚中居多。结合临床经验及客观检查结果,此三型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具体指标、并发症等西医学认识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后来进一步证实,“阴虚热盛型”为糖尿病早期,胰岛功能尚属正常;“气阴两虚型”为病情发展到中期,胰岛功能有一定的损伤;“阴阳两虚型”则为疾病后期,胰岛功能受损严重的表现。该结论与西医学认识吻合,为“三型辨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林兰教授指出,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关键,气虚是其迁延的症结,痰湿是其中的常见证候,瘀血是其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阴阳两虚是其发展的最终结局。

此后,又通过对大量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证候观察,明确了“三型辨证”在各型之下存在的亚型。至此,“三型”辨证理论的纲目已趋完备,辨证体系更加明朗。

这一研究成果的得出,经历了临床观察、归纳总结和科学发现等过程,其科学性在于:对糖尿病的中医辨证立足于传统辨证方法,辨证得出的热盛、阴虚、气虚、阳虚等宏观证候,具有可靠的中医基础理论支持。另外,对这三种证型与糖尿病患者年龄、病程、病情、具体指标、并发症等方面的联系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也证实具有明确的相关性。三型证候的演变过程的中医病机理论研究与西医学对糖尿病病程的研究结论一致,“三型辨证”体系得到科学的验证。

随着研究证据的日渐增多,“三型辨证”理论体系得到原国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可,把“三型辨证”作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证候的诊断标准。随后,有许多文献报道支持”三型辨证”理论体系。

2.“三型辨证”对兼夹证的认识“三型辨证”中的兼夹证,主要包括痰湿证和血瘀证。(1)痰湿:

痰、饮、水、湿,同类而异名,都是水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皆可作为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各种新的病证。四者皆为阴邪,具有阴邪的一般特点。其关系是: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饮、水、湿的区别是: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湿则呈一种弥漫状态。

痰湿的病因学意义:痰湿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形成之后,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阻滞经络,阻碍气血,影响脏腑,从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导致各种新的病证出现。

狭义之痰饮,指肺部渗出物和呼吸道的分泌物,由咳吐而出。因其有形可见,易被察觉,故称有形。广义之痰湿,指由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及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由机体功能失调,津液停蓄蕴结而成,无形质可察,主要是通过病理反应来确定,称为无形。

痰湿的形成机制: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因此,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五脏亏虚,凡能影响人体气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导致水液代谢障碍者,均可致水液停蓄凝聚而成痰饮。痰饮的形成,主要与肺、脾、肾、三焦、膀胱及肝、心等脏腑有关。

痰湿致病的特点:痰湿流注经络,则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则半身不遂。痰湿停滞,易阻滞气机,使脏腑气机失常。痰湿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形成之后,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的功能,导致水液代谢失常。痰浊内扰,蒙蔽清阳,清阳不升,可见头晕目眩、精神不振。总之,痰湿在不同的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变幻多端。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咳、喘、悸、眩、呕、满、肿、痛八大症。

消渴病患者多因嗜食肥甘,或劳逸失度,或情志失调,或由于失治误治,影响肺、脾、肾等脏的司调水液功能,出现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蓄,蕴结而成痰湿之证。(2)瘀血:

瘀血又称蓄血、恶血、败血、衃血,是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等。瘀血形成之后,即可阻滞气血,影响脏腑功能,从而导致各种新的病证。与痰湿一样,瘀血也是一种继发性的致病因素。

瘀血的形成机制:血与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两种最基本的物质。血行脉中,周流全身,赖气的推动固摄。所以,凡能影响气之运行致其升降出入失常者,亦可有碍于血。因推动无力,则血行迟滞;因固摄失权,则血溢脉外,皆可形成瘀血。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化、统摄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与五脏皆相关联。故脏腑功能失调,都能导致血行障碍,形成瘀血。

所谓“久病多瘀”,指多种慢性疾病病程久远,常常在某种程度上兼有瘀血,或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气虚、气滞、热结、津亏、七情内伤、痰湿等均可影响气血运行而致瘀血形成。

瘀血致病的特点:瘀血形成后,因经脉阻滞和组织失于营养而致疼痛,其特点为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间加重,或久痛不愈,反复发作。血液瘀滞于经脉,或外伤导致血液瘀积。血液瘀积于局部组织,可见局部青紫肿胀;瘀积于脏腑,可按之有块,固定不移。因瘀血阻滞,经脉不畅,血溢脉外而见出血。面部、爪甲、肌肤、口唇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等,是瘀血最常见、最敏感的指征。脉细涩、沉弦或结代是瘀血最常见脉象。此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肤紫癜、精神神经症状等也较为多见。

瘀血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兼夹之证,见于糖尿病的多种血管病变。糖尿病热邪灼津成痰,痰瘀互阻为患;阴虚内热,因阴虚致瘀、气虚致瘀;后期阴阳两虚,可因阳虚寒凝致血脉瘀阻。随其瘀阻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瘀阻心脉,可出现烦躁不安、胸闷憋气、心悸气短,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见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痰瘀阻于脉络,血不荣筋而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斜症,见于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变;瘀阻经脉,血不归经,见于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瘀血阻滞,经脉失养,不通则痛,见于糖尿病并发血管、神经病变等。可见,瘀血是导致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和病理基础。

3.对“三型辨证”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1)“三型辨证”理论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型辨证”理论体系既体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共性,又体现某一种或几种并发症同时存在的个性。以“三型辨证”理论为依据,进行辨证论治,制订治疗方案及有效方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证型主要有15种,分别是:“肺胃热盛”“胃火炽盛”“心火亢盛”“相火炽盛”“肝火上炎”“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两虚”“心肝两虚”“肺气阴两虚”“肾阴阳两虚”“脾肾阳虚”“脾胃阳虚”“心肾阳虚”和“心阳虚衰”。其中“肺胃热盛”“胃火炽盛”“心火亢盛”“相火炽盛”“肝火上炎”5种证型的糖尿病患者病程多在5年以内(早期);“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两虚”“心肝两虚”和“肺气阴两虚”5种证型的糖尿病患者病程多在5年至10年以内(中期);而“肾阴阳两虚”“脾肾阳虚”“脾胃阳虚”“心肾阳虚”和“心阳虚衰”5种证型的糖尿病患者病程多在10年以上(晚期)。

糖尿病病程为早期的患者以单一脏腑辨证分为“肺热炽盛”“胃火炽盛”“心火亢盛”“相火炽盛”和“肝火上炎”,共同特征为“热盛”;糖尿病病程为中期的患者以单一脏腑辨证分为“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和“心阴虚”“肾阴虚”“肺阴虚”“肝阴虚”,共同的特征为“气虚”“阴虚”;糖尿病病程为晚期的患者以单一脏腑辨证分为“心阳虚”“脾阳虚”和“肾阳虚”,共同特征为“阳虚”。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有共同的认识,即阴虚贯穿于本病之始终,阴虚为本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其中“肾阴虚”“肝阴虚”“心阴虚”和“肺阴虚”是消渴病阴虚之主要脏腑定位。由于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所谓“阴虚则内热”,即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常以阴虚热盛开始。“热盛”是少火变成壮火所致。壮火是非生理性的火,表现为脏腑气血功能的病理性亢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食气……壮火散气”。壮火具有损伤人体正气的性质,不但可以耗气,更主要的是伤阴,逐渐损及元气精血,即所谓“阳盛则阴病”,即气阴两虚阶段。由于阴阳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随病程进展,阴阳消长失衡,久则由阴损阳,发展为阴阳两虚或以阳虚为主之证;患者多死于阴竭阳亡或严重之真心痛、中风、坏疽、水肿等并发症。

消渴病患者多嗜食肥甘,或劳逸失度,或情志为患,或失治误治,使肺、脾、肾等脏腑司调水液之功能衰退,必会出现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蓄,蕴结而为痰湿。

消渴病热盛消灼精血成瘀,或津液亏耗,血液稠涩而为瘀,或久病致瘀,久病入络成瘀,或痰湿阻滞成瘀,消渴病多种因素均易导致瘀血的形成。瘀血形成后又加重了消渴病的病变过程。瘀血乃由阴血结聚而成,其形成本身就是一个阴血耗伤的过程。瘀血、痰湿形成后,必使血行受阻,气机郁结,致气不化津,或络破血瘀,或瘀久化热,使阴伤加重,病变加剧,变证丛生。(2)“三型辨证”理论符合糖尿病中医证候动态演变规律:

从整个”三型辨证”体系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概念上明确定位在糖尿病,与其他疾病无混淆;第二,“三型”的病情表述客观,有严格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的支持,客观化研究时采用了确切的指标,纲目层次清晰、针对性强、易于掌握,便于推广普及;第三,从”三型辨证”研究的内容来看,符合西医学糖尿病病变发展规律和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不但体现了三个证型与病位、病程、病情、客观指标、预后等西医学上的糖尿病相互关系,而且也体现了符合中医理论的动态证候的衍变。二者紧密结合,便于临床总结,且易于中西医学术交流和汇通。(3)“三型辨证”是对“三消辨证”的进一步发展:

三消辨证虽沿用已久,但从临床实际来看,三消辨证有其局限性。

首先,消渴病之初,“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并见,“三消”症状不能截然分开,临床很少见单一饥饿而不渴,或单纯口渴而尿量正常者。因此,“三消”症状辨证的界限难分。

其次,消渴病日久,气血耗伤,正气亏虚,“三多”症状不明显,病情严重者甚至出现形寒肢冷、动则汗出、面部虚浮、气弱少神等一派虚衰证候,实无“三消”症状可辨。

第三,很多消渴病在早期或经过治疗之后,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多因检查血糖升高才发现患有糖尿病,故三消辨证不能尽其全。

第四,消渴病后期,气血衰惫,精气被夺,阴阳俱损,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又无“三多”症状为依据。随着对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的深入,需要结合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总体把握消渴病病机,动态地施以辨证论治。

前贤治疗消渴多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为主。“三型辨证”借鉴了传统三消辨证提出的消渴病机(即燥热学说),继承了三消辨证有效的理法方药,同时又与三消辨证的涵义有所不同。“三型辨证”突破了三消辨证单纯依靠症状的局限,赋予三消辨证全新的理念,更准确地把握糖尿病辨证的内涵,更加符合临床实际和临床应用,是对传统三消辨证的进一步发展,切合当代糖尿病诊治规律。(4)“三型辨证”各证型的临床特点:

阴虚热盛型的表现以肺胃热盛、心肝火旺为主。病程相对较短,一般小于5年;发病年龄较轻,基础胰岛素水平高,呈现高胰岛素血2症,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大。BMI>24kg/m者占76.1%,并发症少而轻,表现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为糖尿病早期阶段。该型占糖尿病患者的11.9%。

气阴两虚型的表现以心脾气虚、肝肾阴虚为主。糖尿病的病程多在5~15年,发病年龄多见于50~60岁,有诸多而较轻的并发症。基础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曲线下面积仅次于阴虚热盛型。表现为以胰岛2素抵抗为主,同时伴有胰岛B细胞功能紊乱,BMI>24kg/m者占46%,为糖尿病中期阶段,是糖尿病的基本证型。该型占糖尿病患者的75.2%。

阴阳两虚型以心肾不足,脾肾阳虚为主。病程多在15年以上,年龄大于60岁者居多,胰岛功能提示基础胰岛素水平低下,胰岛素释放曲线低平,表现为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并发症多而重,随着年2龄和病程的增长比例有所递增,为糖尿病后期阶段。BMI>24kg/m者占50%,该型占糖尿病患者的12.9%。(5)“三型辨证”的证治特点:

阴虚热盛型:以热证、虚证为主。病位在肺、胃、心、肝。并发症少而轻的早期阶段。表现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应用清泄肺胃,养阴生津之治则,以达到改善症状、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的目的。

气阴两虚型:以气虚、阴虚为主,病位在心、肺、脾、肾。有诸多较轻并发症的中期阶段。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胰高血糖素异常升高,是导致血糖升高的主要因素。应用益气养阴的治疗大法。以达到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改善胰岛素抵抗,延缓并发症的发展的目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益气养阴药具有双向调节胰岛素、降低胰高血糖素、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阴阳两虚型:以虚证、寒证为主,兼夹瘀夹湿,虚实夹杂,病位在心、脾、肾,并发症多而重为特点的后期阶段。通过温补脾肾,活血化瘀等治疗,可以达到改善症状,缓解并发症,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目的。

林兰教授曾对新中国成立后40多年来在重要医学杂志上报道的治疗糖尿病的常用中药做过不完全统计,统计有100余种降糖中药(不含治疗并发症的中药),按使用频率排序,排名前12位的是:天花粉、麦冬、玄参、黄芪、山药、生地黄、知母、五味子、黄连、党参、枸杞子、生石膏。并总结了多年来临床治疗糖尿病的经验,针对三个证型,拟定了具有滋阴清热功效的“清润方”、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滋益方”和具有滋阴补阳功效的“双调方”。其中“清润方”主治阴虚热盛型糖尿病,“滋益方”主治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双调方”主治阴阳两虚型糖尿病。这三张方剂在临床中应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6)“三型辨证”的内在规律:“三型辨证”反映了糖尿病早、中、晚三个阶段,阴虚热盛为早期、气阴两虚为中期、阴阳两虚为晚期,这种演变也符合西医学将糖尿病的进展分为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功能紊乱、B细胞功能衰竭的客观规律。

阴虚贯穿糖尿病病程之始终,是三型共性,是导致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为糖尿病之本。符合西医认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存在于糖尿病的全过程,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病理基础的观点。

病程与发病年龄是分型的基础、客观指标是分型的主要依据;符合西医认为微血管病变在糖耐量异常(IGT)阶段已存在,而大血管病变随病程延长多在发生糖尿病后出现。糖尿病血管病变均随病程延长而加重,青年人、病程短者多以微血管病变为主,老年患者、病程长者多以大血管病变为主。

痰湿、血瘀等是糖尿病兼症的病因和病理产物,见于糖尿病的多个阶段。

总之,”三型辨证”反映了糖尿病早、中、晚三个不同阶段。阴虚热盛为早期,气阴两虚为中期,阴阳两虚为晚期。阴虚贯穿病程之始终,是三型共性,是导致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为糖尿病之本;湿浊、血瘀为糖尿病之标。(三)用“三型辨证”理论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体系的辨证分型是客观的、动态变化的,符合西医学对糖尿病的演变规律的认识,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将糖尿病按照阴阳八纲辨证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三型(三型为“纲”),并根据病性和脏腑病位,分为若干亚型(亚型为“目”),系统地进行辨证论治。

其中,阴虚热盛型又分为“肺胃热盛”“胃火炽盛”“心火亢盛”“相火炽盛”和“肝火上炎”五个亚型;气阴两虚型又分为“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两虚”“心肝两虚”和“肺气阴两虚”等五个亚型;阴阳两虚型又分为“肾阴阳两虚”“脾肾阳虚”“脾胃阳虚”“心肾阳虚”和“心阳虚衰”等五个亚型,同时可兼见湿、瘀。

三型辨证理论体系涵盖了三型纲目具体证候和治疗方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1.阴虚热盛型

本型以心烦怕热、急躁易怒、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热盛证候为主症,兼有咽干舌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耳鸣腰酸、心悸失眠、遗精早泄等阴虚证者。多见于糖尿病早期,患者表现以热证、实证为主。由于病变脏腑不同、个体禀赋不一,宜分层论治:(1)肺胃热盛:

以口渴引饮、小便频数、饮一溲一、口干舌燥、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或洪数为主症。多见于糖尿病高血糖,或并发酮症酸中毒患者。

本证以口渴引饮、渴欲饮水为突出表现。多因恣食辛辣,醇酒厚味,或情志郁结,日久化火,酿生内热,热烁肺津。热势弥漫,肺无以敷布而口渴引饮、口干舌燥;肺失治节,水液直趋膀胱而饮一溲一;阳明燥热而大便秘结。《金匮要略》指出:“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以肺脏燥热、胃火内炽、耗伤津液为病机,以清泄肺胃、生津止渴为主要治法;方药以白虎汤、消渴方加减为宜。(2)胃火炽盛:

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口舌生疮、口有秽臭、牙龈肿痛、心烦失眠、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症。

本证系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炙煿之品,或外感六淫,久郁化火,蕴热与胃火相并。胃火炽盛而易饥多食;热灼阴伤而渴喜冷饮;胃火上炎而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胃中热毒秽气上逆,则口中秽臭;心火亢盛扰乱心神,神不守舍而心烦失眠。《医学体用》云:“无论六淫之火,五志之阳,以及辛热炙煿之气,都聚集于阳明,聚久不散,郁而化火,火结于胃,销烁其津液,名曰中消。故中消者,因火热之势日盛,火上升则消谷,已食如饥,食得下则被烁……”阐述了中消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以清泄胃火、宁心安神。方药选玉女煎加味。(3)心火亢盛:

以烦热渴饮、焦虑失眠、口舌生疮、心悸怔忡、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症。多见于糖尿病初发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悲观、紧张状态等。

本证为思虑过度,耗伤心阴;心阴不足,心火亢盛;或因肾水不足,水不上承,水火不济,心火独亢而烦热急躁;热耗心阴,神失所舍则心烦失眠;心失所养而心悸怔忡;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热伤阴津则渴欲冷饮;心移热于小肠而小便短赤;热耗津液,则大便秘结;舌脉为热盛之候。治拟清心泻火、滋养心肾,方药宜选泻心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4)相火炽盛:

以潮热盗汗、腰酸耳鸣、阳强早泄、五心烦热、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细数为主症。

本证系为肾阴素亏,相火炽盛;或肝阴亏乏,肝火亢盛,肾水亏竭;肝肾乙癸同源,阴不制阳,相火炽盛则阳强早泄;腰为肾之府,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则腰酸耳鸣;阴虚内热则五心烦热、溲黄便秘;舌脉均为虚热之候。治拟滋肾泻肝、清泄相火,方药宜选知柏地黄汤合镇肝汤加减。(5)肝火上炎:

以急躁易怒、头晕目眩、面红目赤、口渴多饮、溲黄便秘,苔薄黄、脉弦滑数为主症。

本证系因情志怫郁,或恚怒伤肝而致肝郁化火,肝阴被灼;肝与肾为乙癸同源,肝赖肾水之涵养,肾水不足,水不涵木,或肝阴自亏,阴不制阳,肝阳偏亢则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肝火上扰清窍而头晕目眩;水不上承则口渴多饮;阴虚内热,则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火上炎之候。见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治拟滋阴潜阳,方药宜选天麻钩藤饮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2.气阴两虚型

气阴两虚指机体元气和真阴不足,既有肺、脾、肾三脏元气亏虚之证,又有五脏阴液内耗之候。本型见于糖尿病中期阶段,多为热盛耗伤气阴,而演变为气阴两虚型。

以脏腑病变为基础,按气阴两虚程度进行分层论治:(1)心肺两虚:

以神疲乏力、自汗气短、心悸失眠、怔忡健忘、五心烦热、咽干舌燥,舌红苔薄、脉细数为主症。多见于糖尿病并发交感神经兴奋、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

本证系由阴虚热盛型演变而来,由于壮火食气,热盛伤阴,而致心肺气阴两虚。心主神明,心阴不足,神失所舍而心悸失眠、怔忡健忘;心阴亏虚、心火偏旺则五心烦热;肺主一身之气,肺主皮毛,肺气虚、腠理不固则汗出气短、神疲乏力;心肺阴虚而咽干舌燥。治拟益气养阴、宁心敛肺为主要治法,方药宜选生脉饮加味。(2)心脾两虚:

以心悸健忘、少寐多梦、面色萎黄、少食倦怠、形体消瘦、腹胀便溏、气短神怯,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细为主症。多见于糖尿病并发胃肠神经功能紊乱患者。

本证多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运化而致心脾两虚。心气阴不足、心失所养而心悸健忘、少寐多梦、气短神怯。脾为后天之本,水谷生化之源,主四肢,其华在面,脾运不健,水谷精微不能濡养周身四肢而少食倦怠、形体消瘦、腹胀便溏;脾气不足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萎黄;舌、脉均为虚象。治拟补益心脾,方药宜选归脾汤加味。(3)心肾两虚:

以心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形体消瘦、遗精盗汗、咽干潮热、夜尿频数,舌红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为主症。多见于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听神经病变患者。

本证系因久病耗伤气阴,或得之劳役,色欲之火消耗真阴,均可导致心肾阴亏。《素问·评热病论》云:“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证治汇补·汗病》云:“盗汗者,睡则出汗,醒则渐收,因阴气空虚,睡则卫气乘虚陷入阴中,表无护卫,荣中之火,独旺于外,蒸热而汗,醒则气周于表而汗止”。心肾阴亏,真阴不足,精不化气,故形体消瘦;精虚髓减,髓不充于脑,则健忘、头晕、耳鸣;髓不充于肾则腰膝酸软;心肾阴虚,水亏火劫,心肾不交,则心烦失眠、心悸健忘;热扰精室而遗精;阴虚无以敛阳,虚火上浮则潮热;肾虚开阖失司而夜尿频数。治以养心益肾为主要法则,方药宜选补心丹、交泰丸加减。(4)心肝两虚:

以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心胸作痛、失眠健忘、心烦易怒,舌红苔薄、脉弦数为主症。多见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

心主血,肝藏血,内伤劳倦,耗伤心气心血;心属火,肝属木,心血不足,子盗母气;肝失所藏,或化源不足,则又导致血不养心。心失所养,神不守舍则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肝血虚,虚阳上扰则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舌脉均为心肝不足之象。治拟平肝潜阳、养心安神为主,方药宜选当归补血汤合一贯煎加减为宜。(5)肺气阴两虚:

以干咳无痰、气短语怯、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无华、自汗盗汗、口干咽燥、潮热颧红,舌嫩红少苔、脉细数无力为主症。多见于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或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

本证多因久病耗伤气阴,为全身虚弱的表现。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肺失肃降而干咳无痰、气短语怯;肺气不足则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无华;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阴虚营阴外泄而盗汗;肺阴虚,虚火上炎而颧红潮热;阴虚津不上承而口干咽燥;舌脉均为气阴两虚之候。治拟补益肺气、养肺阴,方药宜选沙参麦冬汤合生脉饮加减。

3.阴阳两虚型

本型多因糖尿病久病难复,阴阳俱虚,或阴损及阳而导致全身阴阳俱虚,功能衰退的病变,见于并发症多而重的糖尿病后期阶段。

以脏腑病变为基础,由于病位不同,阴阳偏胜各异,按其不同脏腑阴阳的偏胜而分以下五型:(1)肾阴阳两虚:

以畏寒倦卧、手足心热、口干咽燥、但喜热饮、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淋沥不尽、阳痿遗精、女子不孕或带下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为主症。多见于糖尿病合并性功能障碍、低T、T综合34征、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本证系为禀赋不充,或年高肾亏,或久病及肾,或劳伤过度致肾精亏耗;肾阳虚则脏腑失于温煦,而畏寒倦卧;肾主气化而藏精,肾气不足,气化无权,肾失封藏而阴精外泄;气化固摄无权而小便清长或淋沥不尽;肾阳虚亏,精关失固而男子阳痿遗精、女子不孕或带下清稀。肾精不能充养而耳鸣失聪;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气不化津,津不上承而口干咽燥、手足心热;阳虚喜温则渴喜热饮。治拟滋阴温阳,方药宜选右归饮加味。(2)脾胃阳虚:

以胃脘冷痛、泛吐清水、胸闷纳呆、面色萎黄、面目浮肿、神疲倦怠、四肢清冷、便溏泄泻,舌淡体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为主症。多见于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胃肠功能紊乱、胃轻瘫、代谢功能低下等患者。

本证多因素体阳气不足,脾失温煦,或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或久病失养,或投药过于寒凉而导致中焦脾胃虚寒,运化无权,水湿内停。脾胃升降失司,而泛吐清水、胸闷纳呆;湿浊中阻,气机不畅而胃脘冷痛;脾胃阳虚,水谷不化,生化乏源,精微不布而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脾虚阳气不能温煦四末而肢冷。治拟温补脾胃为主,方药宜选大、小建中汤加减。(3)心肾阳虚:

以心悸气短、胸闷憋气、心胸作痛、头晕作眩、面色白、倦怠乏力,舌体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结代。多见于糖尿病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

本证多因消渴病日久耗伤胸阳之气,或年老久病阳虚,禀赋不足而致心阳虚衰,阴寒内盛,或痰浊阻遏胸阳而致胸阳不振,清阳闭塞,瘀血阻滞心脉,则胸闷憋气、心胸作痛、痛有定处;痰饮内停,水气上逆,则头晕作眩、心悸气短、动则尤甚。治拟温阳通痹为主,方药可选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味。

加减:胸闷心悸,喘息不能平卧者加核桃肉、女贞子、莱菔子以补肾纳气;浮肿尿少甚者加车前子、大腹皮、生姜皮、冬瓜皮、桑白皮等利水消肿;胸闷憋气甚者加全瓜蒌、枳实以宽中理气。(4)心阳虚衰:

以形寒肢冷、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身倦欲寐、唇甲青紫、小便短少、悉身浮肿,舌质淡胖或紫黯、苔白滑、脉沉细无力为主症。多见于糖尿病心脏病伴心力衰竭患者。

本证多由消渴病久病不愈,或劳倦内伤而致命门火衰,心肾阳虚。肾阳虚亏,肢体失于温煦而阴寒内盛,血行瘀滞,水湿内停;心肾阳虚,鼓动无力,胸阳不振而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水湿泛溢而周身浮肿、小便短少;阳虚不能通达四末则形寒肢冷;阳虚寒凝,血脉瘀滞而唇甲青紫;舌脉均为阳虚之象。治拟温肾阳、通心阳为主,方药宜选用真武汤合保元汤加减。(5)脾肾阳虚:

以形寒肢冷、面色白、神疲乏力、腰酸阳痿、脘腹胀满、食纳不馨、小便频数、余沥不尽、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脉沉细为主症。多见于糖尿病肾病伴肾功能不全、性功能减退、代谢功能低下(低T、T综合征)患者。34

本证多因禀赋不足,或年高肾阳虚亏,或久病肾阴不足而耗伤肾阳,或劳伤过度致肾阳、肾精亏耗;肾阳虚衰,命门之火式微,而见形寒肢冷、面色白、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宫寒不孕;肾气虚、开阖失司则小便频数、余沥不尽;命门火衰无以温煦脾土,脾肾阳虚,健运失司则五更泄泻;水湿泛溢而面目浮肿。治以温补脾肾为主,方药选用四神丸合四君子汤加减。

4.兼夹证(1)夹湿证

1)湿热证:

以脘腹胀满、口甜纳呆、恶心呕吐、口渴而不多饮为主症,伴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