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12:10:00

点击下载

作者:王燕,高静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年护理学

老年护理学试读:

前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6月

编写说明

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龄化社会对于老年护理的服务需求迅猛增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正式开展老年护理教育,至今也刚刚走过30多年的历程,而护理专业的发展与老龄化的需求相差甚远,老年护理教育更滞后于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因此,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教育事业、加快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做好老年护理教材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我们遵循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为核心,进行了本教材的特色内容设计,即“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整体护理为主线,强化人文关怀,突出中医特色”,力求体现本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本教材的主要特点:

1. 适应时代需求,凸显老年护理学课程特色。合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老年护理学发展历程和老年护理经验,将国外的先进理念与我国老年护理实践相结合,编写的内容不仅重视对老年人疾病的护理及以日常生活为中心的疾病预防,更增加了人文知识含量和深化人文精神,突出中医养生理念,由此扩展护士的专业职能。

2. 运用现代护理学观点,以维护老年人健康为中心、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采用护理程序的编写框架。在现代护理观指导下的整体护理模式集中体现了临床思维的整体性,贯彻“全人”理念,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

3. 注重把握“三个贴近”,即贴近2016年版《国家护士资格考试》的内容,贴近教师的教学要求,贴近学生的学习习惯。

4. 具有与本教材配套的数字化教材。数字化教材,适当丰富教材的知识含量,提高知识信息的详细程度,增加教材结构要素设计的灵活性,一切为促进学生对老年护理知识的理解、素质的养成服务。

本教材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由王燕编写,第二章由宋洁编写,第三章由高静编写,第四章由孙建萍、李辉编写,第五章由胡燕、张敏编写,第六章由邸淑珍编写,第七章由魏琳、李辉编写,第八章由刘伟编写,第九章由尹安春、董雪、何桂娟、郭红编写,第十章由宋洁、杨静编写,第十一章由张敏、李辉编写。

本教材数字化工作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资助展开的。该项目(编号:GJYJS16096)由高静负责,教材编委会全体成员参与完成的。

本教材主要供护理学专业使用。

本教材编委均为具有多年临床和教学工作经验的资深教师,她们投入了大量心力和精力,参考了众多国内外文献,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研究成果,编撰成文。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位编委所在单位给予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老年护理学》编委会2016年8月第一章绪 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正在席卷全球,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带来社会结构、家庭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等一系列的变化。研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及成功老龄化的战略目标,是护理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老年护理也成为今后最有发展前景的希望产业之一。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与老龄化社会

在人的生命周期中要经历婴幼儿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构成了其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征。“老年期”是生命过程中组织器官走向老化和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的阶段。一、人的寿命与老年人年龄划分标准(一)人的寿命

1.平均期望寿命 平均期望寿命(average life expectancy)简称平均寿命或预期寿命,是指通过回顾性死因统计和其他统计学方法,计算出一定年龄组的人群能生存的平均年数。平均寿命表示生命的长度,以死亡作为终点。它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平均存活年龄,可以概括地反映该国家或地区人群寿命的长短。一般常用出生时的平均期望寿命作为衡量人口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2.最高寿命 最高寿命(maximum life-spam of human)是指在没有外因干扰的条件下,从遗传学角度而言人类可能生存的最高年龄。虽然人的正常寿命可以超过百岁,但也并非可以无限延长。由于受到疾病和生存环境的影响,目前人类寿命与最高寿命的差距仍然较大。随着科学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将逐渐接近或达到最高寿命。

3.健康期望寿命 健康期望寿命(active life expectancy)是指去除残疾和残障后得到的人类生存曲线,即个人在良好状态下的平均生存年数,也就是指老年人能够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年限。健康期望寿命体现了生命的质量。

平均期望寿命是以死亡作为终点来计算,健康期望寿命则是以日常生活能力的丧失作为终点来计算的。因此,平均期望寿命是健康期望寿命和寿终前依赖期的总和。健康期望寿命占平均期望寿命的80%~90%。2010年联合国开发署公布的中国健康期望寿命为66岁,比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少了10年。说明我国目前在平均期望寿命提高的同时,人口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二)老年人年龄划分标准

老年人年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是:发达国家将65岁及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发展中国家则将60岁及以上人群定义为老年人。中国国家统计局在发表老年人口统计数字时,为了兼顾国内研究与国外统计数字相匹配的需要,通常将两种标准同时公布。WHO根据现代人生理心理结构上的变化,将人的年龄界限又重新划分为:年龄小于44岁为青年人;45~59岁之间为中年人;60~74岁之间为年轻老年人(the young old);75~89岁为老老年人(the old old),90岁及以上为长寿老年人(the longevous)。二、人口老龄化的概念(一)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概念

1.老年人口系数 又称老年人口比例,是指在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老年人口系数(proportion of aged population)是用来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指标。

2.人口老龄化 简称人口老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随时间推移而不断上升的一种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aging of population)标志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平均寿命的延长是世界人口趋于老龄化的直接原因。(二)人口老龄化的新概念

1.健康老龄化 1990年9月,WHO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并在全世界积极推行的老年人健康生活目标。健康老龄化(aging of the health)是指老年人在晚年能够保持较好的身心健康,并拥有较健全的智力、心理、躯体、社会和经济的功能状态,将疾病和生活不能自理推迟到生命的最后阶段。“健康老龄化”指导我们要以人的健康为本,从进入老年期前就要做好健康准备,强调老年人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并倡导将实现“健康老龄化”作为全球解决老龄化问题,践行健康保健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得到了全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将其纳入到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发展战略。我国于1993年在北京召开“健康老龄化”学术研讨会,详细诠释了健康老龄化:①以延长老年群体平均期望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②把医疗、保健、康复、养老服务结合起来,通过多学科、多渠道实现健康老龄化;③能克服“老龄化”产生的不利影响,保持社会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发展;④明确健康老龄化是全民族、全社会共同的愿望,也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2.积极老龄化 WHO在“健康老龄化”的基础上,于1999年发起了“积极老龄化的全球行动”。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不仅使老年个体认识到自己在体力、社会、精神等方面的潜能,按自己的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而且使老年人能够在保持身体健康、提高期望寿命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积极老龄化是健康老龄化的提升和超越,包含了健康、参与和保障三大支柱。

积极老龄化有5个主要特征:①能与他人互动;②生活有目标;③能自我接纳;④能个人成长;⑤有自主权。Rowe和Kahn于1997年进一步阐明了“积极老龄化”的内涵:①避免疾病与疾病相关失能的发生:尽管老年人机体功能逐渐衰退,但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不利于健康的危险因素,增加健康的保护因素,如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动员社会开展持续的健康教育、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②拥有高度的认知和身体功能:高度的认知和身体功能表示是否有从事活动的潜力,首先老年人从认知上明确身体健康是通过积极地改变生活方式、规律地运动等得到实现;其次,老年人退休后同样需要继续学习,有能力进一步自我实现、创造社会价值。③持续、积极的社会参与是维持人际关系与从事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人际关系包括与人接触、处理事务、沟通交流及信息交换、获得情感支持和心理帮助;生产活动包括参与志愿活动、照顾子女或孙子女等力所能及的事情。老年人退休后应根据需要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和社会服务,积极地融入社会生活,不仅能为社会做贡献,还能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积极分子。

3.成功老龄化 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 aging)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功老龄化的定义尚未统一,直至1998年,Rowe和Kahn明确指出:成功老龄化指没有疾病和残疾、身体和心理机能正常、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要实现成功老龄化首要突破的难题是让老年人“摆脱无用感”,要充分肯定老年人的价值、激发老年人的热情、提升老年人的境界、挖掘老年人的力量,在健康的基础上使老年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充分发挥老年人群的正能量,尽可能减少老龄化对老年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成功老龄化的最高境界是产出性或者有贡献的老龄化。“成功老龄化”起源于“健康老龄化”的研究,兴起于“积极老龄化”的实践。成功老龄化战略,包括了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谐老龄化、适度老龄化、生产性老龄化、有准备的老龄化、有保障的老龄化、有照护的老龄化、有尊严的老龄化九个战略。三、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人口年龄结构体现了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结果。WHO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状况,把老龄化社会划分为相应两个标准:发达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或发展中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占人口总数的10%以上,称为老龄化社会。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就称为老龄化国家或地区(表1-1)。表1-1 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四、人口老龄化特征与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也是人口出生水平和死亡水平不断下降,平均期望寿命不断延长的结果。人口老龄化体现了生命科学与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一)世界人口老龄化特征与趋势

1.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世界总人口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而老年人口增长率则为2%,从2010~2015年间已增至3.1%。1950年全球大约有2.0亿老年人,1990年为4.8亿,2002年已达6.26亿,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4%,平均年增长9000万。

2.老龄人口重心转移 在全球老龄化发展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增长加快。1950~2050年,100年间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口将增加3.8倍,而发展中国家将增加14.7倍。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数约占全球老年人口总数的60%。

3.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不断延长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人口平均寿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世纪大多数国家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20世纪末则达到60~70岁,一些国家已经超过80岁。

4.人口高龄化速度过快 高龄老人(80岁以上)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1950~2050年间,80岁以上人口将以平均每年3.8%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60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2.6%)。2000年,全球高龄老人达0.69亿,大约占老年总人口的1/3,预计至2050年,高龄老人约3.8亿,占老年人总数的1/5。

5.女性人口占多数 一般而言,老年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而平均期望寿命比女性低3~9岁,导致女性老年人占到了老年人中的绝大多数。如美国女性老人的平均期望寿命比男性老人高6.9岁,日本为5.9岁,法国为8.4岁,中国则为3.8岁。并且多出的老年女性人口中50%~70%都是80岁及以上的高龄女性人口。(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与趋势

1.老年人口基数大 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2014年已经超过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将超过4亿,2051年将达到最大值,之后将一直维持在3亿~4亿。这表明,21世纪上半叶,我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

2.老年人口发展速度快 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而中国仅用了27年,并且未来将长时间保持较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3.地区发展不均衡 1979年,上海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城市行列,2012年,宁夏最晚进入人口老年型城市行列,时间跨度长达33年。由此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由东到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独居或只与配偶生活的老年人的比例不断上升,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医疗养老保障匮乏,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日趋严重。

4.城乡倒置显著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大,而且,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携子女进城务工,导致农村老龄化水平偏高,这种城乡人口数量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5.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与发达国家的历程正相反,中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目前,我国仍处于中等偏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6.高龄化、空巢化进一步加速 2015年,全国80岁以上老人已达到2400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人,增速超过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同时,空巢化进一步加剧,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有4150万人,占老年人口近1/4,到2015年,超过5100万人,老年人的照护问题将日益突出。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1.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老年人不具有或只具有较低的生产劳动能力,某些完全丧失能力的老年人是纯粹意义上的消费者,并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的税收的享受者。要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医疗保健需求,社会、家庭就必须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1990年我国退休人员为2301万人,退休金为270.2亿元,2000年已达到44000亿元;预计到2030年,退休人员将猛增到1.5亿多人,届时退休人员相当于在职人员的40%以上,这将给国家造成严重的负担,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家庭赡养功能下降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及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即4︰2︰1的家庭结构,家庭子女数减少,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明显表现出了“高龄化”和“家庭空巢化”的趋势。“高龄化”使健康及养老需求增多,同时,“家庭小型化”使养老及健康照顾能力下降。家庭很难担负起照顾老年人的全部任务,特别是失能老人,无法满足老年人日常照料及护理的需求,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有约30%的城市老年人家庭成为“空巢家庭”。空巢化使家庭的养老及健康照顾功能缺失,需要由国家和社会照料的老年人数量非常庞大。

3.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家庭养老负担的加重,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目前我国大体需要养老护理员1000万,而全国现有养老护理员仅30多万人,其中取得执业资格的不足10万人。同时,老年社会福利及保障体系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老年社会福利及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服务产业发展缓慢、基层服务网络薄弱、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突出,难以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4.对医疗保健、护理和生活照料的需求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不断下降,同时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到2020年,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将突破4600万。因此,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生活照料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增加,而我国专门从事老年医疗保健、护理等专业人员相对不足,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覆盖面窄,医疗、护理、健康保健资源不足,不能满足老年人群的需要。

5.社会文化场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由于退休后闲暇时间不断增多,社会文化场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活动需要。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必须要改变我国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层次低,文化活动娱乐场所缺少的现状。尽管我国老年大学已发展到17000多所,在校学员约150万人,但也仅占老年人口的1%,远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

人口老龄化除带来上述主要问题之外,还存在其他社会问题,如老年人再婚问题、合法权益问题、赡养问题等,如果没有合理的解决途径,将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人口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尽管我国还处在老龄化的初期,但解决老龄化问题必须要有超前的国际视野和长远的战略准备。同时,必须从我国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以形成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大力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展预测,从现在起到2020年之前,我国面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总供养系数不高等问题,处于国家负担较轻的“人口红利”黄金时期。我们必须抓住这个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为迎接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2.完善养老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 “老有所养”是老年型社会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国家要尽快完善有关老年政策,各级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不断健全社会养老机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国家、集体、家庭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3.健全老年人医疗保健防护体系 医疗保健是老年人众多需求中最为突出和重要的需求。因此,应加快医疗卫生改革的步伐,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组织,加强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与护理服务,构建健全的医疗保健防护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同时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妥善解决看病就医的费用问题,以缓解老年人患病后对家庭和个人造成的经济压力。

4.营造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社会环境 要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生活目标,需要社会、家庭、个体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国家应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积极发展老年医疗保险,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老年人营造健康老龄化的社会氛围;家庭应主动承担养老责任,在生活、精神和经济上给予支持;老年人应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同时要开发利用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提倡健康的低龄老年人为体弱的高龄老年人提供服务,使老年人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建设性力量,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奋斗目标。第二节 老年护理学概述一、老年学及其相关概念

老年学(gerontology)是研究人寿命延长和人老龄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由老年生物学、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及老年社会学四大分支学科组成,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兴综合性学科。(一)老年生物学

老年生物学(biology of aging)又称衰老生物学。主要研究人类和其他生物体成熟后期,在其年龄增长过程中生命现象的变化特征,并从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探讨老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寻找老化的机制和原因,并进行延缓老化实验研究等的一门学科。因此,老年生物学是老年医学的基础。(二)老年医学

老年医学(geriatrics)是临床医学中的分支学科,研究人类衰老的机理、人体老年性变化、老年人卫生保健、老年病防治及老年医学教育的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延缓衰老、提高老年人慢性病的诊疗水平和建立老年人健康管理及评估体系。它包括老年基础医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康复医学、老年流行病学、老年预防保健医学、老年社会医学等内容。(三)老年心理学

老年心理学(gerontological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包括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和心理疾病的研究。研究范畴包括研究老年人的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智力、性格、社会适应等心理特点,老年人情绪情感、人格、人际关系和婚姻家庭关系,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日常生活适应及临终心理等。(四)老年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geriatric sociology)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老龄化和老年社会群体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既是老年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内容和范围包括: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人口老龄化与家庭、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老年人就业与人才开发、老年人的教育问题、老年人的赡养与服务机构、老年人闲暇时间利用与文娱保健活动问题等。二、老年护理学的研究内容、原则与目标

老年护理学(gerontological nursing)源自老年学,建立于成熟的护理理论和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以及不断完善的健康政策等学科基础上。老年护理学是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研究老年期的身心健康和疾病护理特点与预防保健的学科,也是研究、诊断和处理老年人对自身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学科。它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相伴于老年医学而发展,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渗透。其护理范畴包括:评估老年人的健康和功能状态,制订护理计划,提供有效护理和其他卫生保健服务,进行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及慢性病的管理等。(一)研究内容

老年护理学重视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强调个体自我照顾能力,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强调保持、恢复、促进健康,预防和控制由急、慢性疾病引起的残疾,发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实现老年机体的最佳功能,保持人生的尊严和高品质的生活。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老年人的健康护理 从健康的概念出发,围绕着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进行研究,对老年人进行身体照顾、心理护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开展老年保健教育研究,普及老年保健知识,减少老年病的发生;建立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体系,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创造条件使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提高老年人整体健康水平。

2.老年疾病护理与康复护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自然、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且绝大多数患有两种以上疾病,具有病种多、病程长等特点。因此,应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在老年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老年患者健康管理、老年病专科护理等方面,开展对老年病的临床护理与实验研究,提高对老年病的护理水平,减少老年病对老年人的危害程度。对于出院后的居家老人、患有某些疾病后遗症的老人,科学的康复是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老年病的康复护理旨在延缓老年人的功能衰退,使残存功能达到最佳水平,帮助老年患者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3.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基于老龄化社会的人口学特征和社会责任,需要培养大批的高素质老年护理服务人才。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存在规模小、层次单一、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14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共同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因此,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以适应和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势在必行。(二)原则

1.满足需求 人的需求满足程度与健康呈正比。护理人员应当增强对老化过程的认识,将正常老化过程、病理状态及老年人独特的心理社会特性与一般的护理知识相结合,及时发现老年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及各种需求。

2.社会护理 老年护理的对象不仅是老年患者,还应包括健康的老人、老人家庭的成员。老年护理必须兼顾到医院、社区、家庭和人群。

3.整体护理 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尤其是老年患者往往有多种疾病共存,疾病之间彼此交错和影响,所以要求护理业务、护理管理、护理制度、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各个环节整体配合,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护理,共同保证护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4.个体护理 老化程度因人而异。影响衰老和健康的因素错综复杂,特别是出现病理性改变后,老年人个体的状况差别很大,加上患者性别、病情、家庭、经济等各方面情况不同,因此,应针对老年人执行个体化护理的原则,做到针对性和实效性护理。

5.早期防护 一般老年疾病潜伏期长,如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一般均起病于中青年时期,因此,一级预防应该及早进行,老年护理的实施应从中青年时期开始入手,进入老年期更要了解老年人常见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老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于慢性病患者、残疾老人,实施康复医疗和护理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

6.连续照护 随着衰老的进展,老年疾病具有病程长、多病共存及并发症、后遗症多的特点,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生理功能障碍,对护理工作有较大的依赖性,这使老年人需要连续性照顾,如医院外的预防性照顾、精神护理、家庭护理等。因此,开展长期护理是非常必要的。对各年龄段健康老人、患病老人均应做好细致、耐心、持之以恒的护理,减轻老年人因疾病和残疾所遭受的痛苦,缩短临终依赖期,对生命的最后阶段提供系统的护理和社会支持。(三)目标

1.提高生活质量 机体在老化过程中,会出现身体的衰弱和精神活动功能的减弱,因此,应促进老年人在身-心-社-灵各方面的和谐状态。老年人要在健康的基础上长寿,做到健而不老,寿而不衰,提高健康期望寿命和生活质量。

2.增强自我照护能力 由于衰老,老年人经常生活在依赖、无价值、丧失权利的感受中,自我照顾的意识淡化,长久之后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老年护理应以健康教育为干预手段,强化和尽量维持老年人的自我照护能力,避免过分依赖他人护理。

3.延缓生理功能的衰退和疾病的恶化 利用初级卫生保健政策,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通过三级预防策略,对老年人的健康进行管理,防止疾病恶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避免伤残。

4.做好临终关怀护理 对临终的老人,要做好临终关怀,对老年人进行死亡教育和舒缓疗护。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做好舒缓疗护,通过综合评估、分析、识别、预测,满足临终老人的需求。让临终老人有尊严、无痛苦、安宁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三、老年护理学的发展(一)国外老年护理学的发展

1.老年护理学的专业化发展 世界各国老年护理学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这与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经济水平、社会制度、护理教育发展等有关。

老年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最早出现于美国。1900年,老年护理学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老年护理学专业。1961年,美国护理协会设立老年护理专科小组。1966年,美国护理协会成立“老年病护理分会”,确立了老年护理专科委员会,老年护理学真正成为护理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1970年,首次正式公布老年病护理执业标准。1975年,开始颁发老年护理专科证书,同年《老年护理杂志》创刊,“老年病护理分会”更名为“老年护理分会”,服务范围也由老年患者扩展至老年群体。1976年,美国护理学会提出发展老年护理学,关注老年人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从护理的角度和范畴开展业务活动,老年护理学日渐显示出其完整的专业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发展老年护理学教育,尤其是开展了老年护理实践的高等教育和训练,培养的高级执业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s,APNs)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研究生学历,经过专业认证,能够系统整体地处理老年人复杂的照顾问题。高级执业护士包括老年病开业护士(geriatric nurse practitioners,GNPs)和老年病学临床护理专家(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s,CNSs)。老年病开业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种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初级保健和管理服务。老年病学临床护理专家既具有丰富的护理患者及其家庭方面的临床经验,又具有制定卫生和社会政策的专业知识,多数专家在医院内工作,作为多科医疗协作组的咨询顾问。同时协助在职护士在医院、养老院或社区卫生代理机构之间建立联系。

有关美国老年护理学的研究,早期注重研究老年人及其健康需求,以及老年护理人员的特征、教育与态度等问题。后来多注重开展临床方面的科研课题,如:约束与跌倒、压疮、失禁、谵妄、痴呆、疼痛等。现在开始重视老年护理场所的创新实践模式、长期护理照顾、家庭护理等问题。近年来,由政府资助成立老年教育中心或老年护理研究院,以促进老年护理实践质量。某些护理院校设置了老年护理学课程,并有老年护理学硕士和博士项目,拥有附属的老人院,便于开展老年护理学教学、研究和学生实习。

2.老年护理模式的发展 在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和《老龄问题宣言》中倡导以社区、居家式服务为主体、机构护理为辅助的服务方式,这也是多数国家应对老龄化的主导模式。(1)美国的老年护理模式 美国老年护理模式有社区诊所、附属于某机构(医院、健康维持机构和教育机构)的社区护理中心。老年人医疗保健工作以社区医疗服务为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健和生活服务。美国政府还提倡老年公寓型模式,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及出院需要康复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及生活照顾。(2)荷兰的居家照料体系 1870年,荷兰成立了第一支居家护理(home care)组织,家务料理(home help)也同步发展起来。前者是指在客户家中,由专业居家照料人员提供护理、生活照料、治疗及必要的帮助;后者是指为因疾病、残疾或增龄导致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者,提供基本的日常家务料理、护理、咨询等。1990年,国家居家照料联合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ome Care)成立,随后出现大批的互助组织,多数既提供居家护理,又提供家务料理。(3)瑞典的老年护理组织体系 瑞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立了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领导各类型老年护理机构,主要负责家庭护理(nursing care at home)、老人护理院及其他老年护理机构的事务,其中包括精神和智力残障老人的护理。(4)日本的家庭护理 通过近30年对老龄化社会的探索,日本采取了医疗、保健、福利、介护、教育等一系列福利措施,建立了“疾病护理-预防保健-生活照顾”为一体的网络系统,提供“医院-社区护理机构-家庭护理机构”的一条龙服务。日本的《老年访问看护制度》明确规定了家庭护理的对象、流程、内容、方式、次数、从业者要求、收费等具体内容,展示了其较为完善的家庭护理制度。(5)澳大利亚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自1980年起,澳大利亚逐步形成区域医院、老年护理机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为一体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老年卫生保健的服务方式包括:医院服务、社区服务、护理之家和老年公寓。医院与社区紧密结合,医院医生与社区医生、护士紧密联系,共同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同时,澳大利亚还建立了“老年保健评估制度”,以评估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及护理等级,确定老人是否需要进入养老院,促使国家卫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3.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美国采取的是商业保险制度,德国、日本实行的是社会保险制度,而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实行全民免费医疗保健体制,老年人可以免费获得健康保险所覆盖的就医、诊疗、化验、透视、手术、住院等服务。(1)美国商业性老年护理保险 20世纪80年代,美国实行长期护理保险,投保人自愿参加购买护理保险。被保险人年龄越大,最高给付额越高,给付期越长,等待期越短,所需交纳的保险费用也越高。保险公司承担被保险人在接受个人护理服务时而发生的护理费用,包括专业护理、中级护理及日常护理。家庭护理既方便老年人,又可以降低护理费用,因而家庭护理在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德国护理保险制度 1994年,德国立法通过《护理保险法》,参保人可以请专业护理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患者进行护理,护理保险按照每日护理的时间长短分为3个不同的护理等级,并给予相应标准的现金补贴。(3)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日本政府2004年开始强制实行老年护理保险,目的是保障65岁以上的老年人能更多地享受到福利设施、福利用具、家庭护理服务和家庭介护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由市町村具体运营,筹资一半来自于被保险人交纳的保险费,另一半来自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政府,按照2︰1︰1的比例提供补贴。护理保险一般以护理服务方式给付,由“照护认定审查委员会”确定是否给予护理服务,护理保险管理机关提供相应护理服务的内容和等级。

4.老年护理产品的开发和老年服务设施的改善 老年护理产品的开发和老年服务设施的改善,不仅给老年人带来了方便,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是老年护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的老年护理相关专业人员,从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出发,开发了许多体现人性化的老年护理产品,如各种助步器、触摸遥控器、可调节升降高度的洗脸盆、扶手坐便器、多功能轮椅、手表式定向行踪遥控显示器、遥控搬运机等。在老年人经常出入的场所安装扶手,设置无障碍通道;在社区设置老人康乐部、自动洗衣房、理疗室等配套设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老年护理产品将被开发和利用,也必将推动老年护理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二)我国老年护理学的发展历程

中医学注重养生、强身健体已有3000多年历史,但作为现代科学,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老年学的一个分支,老年护理学长期以来被归入成人护理学范围,整个社会和学术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随着中华老年医学会的成立和老年医学的发展,建立了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研究机构。到1977年,正式确立老年护理学这门新兴学科。中国老年护理体系的雏形源于医院的老年患者护理,如综合性医院成立老年病科,开设老年门诊与病房,按专科收治和管理患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均建立了老年病专科医院,专门为老年患者提供不同的医疗护理服务。1988年,上海第一所老年护理院成立,护理院的工作主要包括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心理护理和临终关怀。近年来,老年人专业护理机构迅速发展起来,部分城市还成立了老年护理中心,为社区内的老龄、病残、孤寡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设立家庭病床,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医疗咨询,老人可优先接受入院治疗、护理服务和临终关怀服务,使越来越多的老年居民享受到专业的老年护理服务。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护理学教育迅速发展起来,老年护理学陆续被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的护理学专业列为必修课程,有关老年护理学的专著、教材、科普读物相继出版,老年护理学的研究也开始起步。目前,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正酝酿开设老年护理学专业,护理学研究生教育中也开设了老年护理学研究方向。国内外老年护理学方面的学术交流逐步开展,部分院校与国外护理同行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老年护理学教育和护理学科研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老年护理学的发展。第二章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

机体衰老的过程极其复杂,受到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方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生理方面的衰老现象是指在衰老过程中生物体生理改变的特性和原因,生理的衰老受到生物、环境中的物理及化学刺激等因素的影响。心理方面的衰老是解释衰老过程对老年人认知思考、智力行为与学习动机的影响,社会方面的衰老是解释社会与老年人的互动影响,心理与社会方面的衰老均受到个体认知、社会化过程、躯体功能衰退与社会期待等因素的影响。19世纪开始从生物学角度研究衰老的原因,相继提出一系列衰老的生物学理论。20世纪初,开始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探讨衰老的相关理论。老年护理学实践领域中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护理学理论和模式。我国中医学在探讨衰老的原因和机制方面,也提出了独特的中医学衰老学说。

现有的衰老相关理论从不同层面上解释了衰老的现象,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有助于护士全面评估老年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制订适合老年个体的护理计划,提供完善的护理措施,满足其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以达到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老年护理学相关理论和模式也对老年护理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节 衰老相关理论一、衰老的生物学理论

衰老的生物学理论(biologic theories of aging)重点研究在衰老过程中人体器官生理改变的特性和原因,相关的理论主要解释“细胞如何衰老”“哪些因素启动衰老的过程”“机体发生衰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已有的衰老理论包括基因理论(genetic theory)、损耗理论(wear-and-tear theory)、免疫理论(immunological theory)、自由基理论(free radical theory)、交联理论(cross-link theory)等。这些理论用于解释衰老的生理变化,对老年护理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基因理论

20世纪60年代,Hayflick提出基因理论,又称生物遗传钟学说,是非随机衰老理论的主要代表理论。该理论强调基因在机体老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理论认为,基因程序预先设定了生物的生命周期,每种生物体内细胞的生命期限是固定的,并由细胞分化次数决定其个体的寿命。如:人类最长生命期限被设定为110年,正常细胞分裂约50次,达到极限分裂次数,细胞停止分化,并开始退化、衰老,最终死亡。不同种类的生物,其细胞最高分化次数是不同的,寿命越长的生物,其细胞分化次数则越高。该理论解释了细胞基因的遗传可决定各种生物的寿命长短,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实验已证明这种遗传程序就是细胞核内的脱氧核糖核酸,它控制着生物个体的衰老程序。(二)损耗理论

19世纪末,Weismann提出损耗理论。他认为,死亡是由于组织细胞耗损后不能再生。该理论假设细胞衰老现象的产生是起自受损的细胞,或细胞长期损耗来不及完全修复,或细胞分子结构的生成速度不及被破坏的速度。当大量细胞耗损,而不能及时得到修复时,机体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生命也随之终结。

依据细胞损耗理论,机体就好比机器一样,机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正常工作,当超过了一定的时限后,部分零部件损耗累积过多,机体功能就不能正常运转。某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睡眠不足、营养不良、损伤等各种内外应激源可以增加人体损耗程度,反之,通过自身良好的自我保健、获得适宜的照顾和护理,可以延缓人体损耗程度。(三)免疫理论

1962年,Walford提出免疫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衰老与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体的衰老是由免疫系统介导的主动的自我破坏。其主要依据是:

1.衰老过程中免疫功能逐渐减退 胸腺是T淋巴细胞生成并成熟的器官,胸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萎缩,T细胞生成数量减少且功能下降,免疫力随之降低,导致机体免疫监测功能下降,不能识别外来病原,对微生物、病原体等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因此,老年人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和癌症。

2.老年人自体免疫反应增强 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与自身的组织成分发生免疫反应。老年人体内细胞发生突变概率增加,突变细胞被体内免疫系统辨认为外来异物,激发体内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使机体自我识别功能障碍,造成一系列的细胞损害,诱发一些严重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老年型糖尿病等。有研究表明,长寿老年人往往具有较好的免疫功能。(四)自由基理论

1956年,Harman提出自由基理论。作为随机衰老理论的主要代表理论,该理论认为,衰老是由于细胞代谢过程中自由基产物损伤机体所致。自由基是生物代谢过程中的正常中间产物,氧自由基是氧代谢的副产品,具有高度不稳定性和反应性,氧自由基带有额外的电能或游离电子,极易伤害其他分子或DNA,导致细胞功能受损。剧烈运动、过度疲劳、焦虑、环境污染(如臭氧、农药、空气污染)等均可导致体内自由基增多。正常情况下,机体具有抗氧化功能,能够清除自由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抗氧化功能逐渐下降,导致自由基在机体内大量堆积,破坏机体生物大分子,导致机体各种生理功能障碍,最终造成机体的衰老与死亡。某些抗氧化物(如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可以减少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堆积。(五)交联理论

1942年,Bjorksten提出交联理论。该理论认为,正常生命体中各分子结构是分隔的,当它们通过化学反应结合在一起时,形成的交联物可能破坏DNA分子链。但是,机体存在正常防御机制,通常可以修复这种损坏。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这种修复功能逐渐减弱,而交联活动却仍在继续,交联分子结构在机体内日益累积,导致细胞突变、代谢废物无法排除、胶原蛋白丧失弹性,最终导致组织和器官功能发生衰竭,机体发生不能修复的损坏。该理论解释了生命体的衰老是由于生物体内胶原纤维、弹性纤维、酶、DNA发生了交联,这也是老年人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皮肤松弛的原因。(六)其他理论

1.体细胞突变理论 最早由Failla和Sziland于1958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在于诱发因素(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因素等)和自发因素引起的体细胞发生突变,导致细胞形态变化及功能失调或丧失。用射线照射大鼠,大鼠体细胞发生突变,寿命缩短,这一实验有力地支持了该理论。

2.神经内分泌理论 该理论认为衰老现象是由于大脑和内分泌腺体的改变所致。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完成其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一系列过程。下丘脑是调节全身自主神经功能的中枢,发挥着重要的神经内分泌换能器作用。随着增龄,下丘脑发生显著的老年性改变,如细胞受体的数量减少,反应减退,与神经内分泌调控有关的酶合成功能下降,神经递质含量及代谢发生变化等,这一系列改变导致内分泌腺的功能减退及代谢减慢,机体发生衰老和死亡。因此,老年人常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退的表现,如忧郁、多疑、孤独、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等。

3.端粒假说 1973年,Olovnikov提出端粒假说。端粒是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由许多简单重复序列和相关蛋白组成的复合蛋白结构,具有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和解决其末端复制难题的作用。端粒酶是一种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逆转录酶,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连接到新合成DNA链末端。该假说认为,由于DNA聚合酶功能障碍,细胞在每次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完全复制它们的染色体,可能造成最后复制的DNA序列发生丢失。因此,细胞每有丝分裂一次,就丢失一段端粒序列,当端粒长度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停止分裂,发生衰老与死亡。大量实验表明,端粒、端粒酶活性与细胞衰老及永生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仍有许多问题用该假说还不能完全阐释清楚。(七)衰老的生物学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衰老的生物学理论从不同角度研究和解释了衰老过程与生理功能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衰老的生命现象。尽管单一的衰老生物学理论不能全面解释衰老的所有现象和发生机制,但以下观点已达成共识:生物衰老影响所有有生命的生物体;伴随增龄,生物衰老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不可逆的、渐进的变化;衰老过程存在个体差异性;同一个体内不同器官和组织的衰老速度各不相同;生物衰老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生物衰老过程不同于病理过程;生物衰老可增加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

尽管各种衰老的生物学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些理论依然对老年护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基因理论,衰老是由基因决定的一种必然过程,护士可以指导老年人正确面对衰老甚至死亡;根据损耗理论,组织细胞耗损后不能再生,提示护士制订护理目标和护理计划时,要尽可能减少给老年人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根据免疫理论,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护士应注意观察老年人早期出现的感染症状,有意识地预防感染;根据神经内分泌理论,老年人易出现多疑、忧郁、孤独、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等,护士应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总之,在护理实践活动中,护士要灵活运用衰老的生物学理论,更好地服务老年人。二、衰老的心理学理论

衰老的心理学理论(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aging)研究老年人的心理行为改变、角色发展、行为控制和自我调节适应能力,解释“衰老怎样影响行为”“老年人行为改变是否存在特殊的方式”“与老年相关的心理学改变有哪些”“老年人如何应对衰老”等问题。护士应关注老年人心理层面发生的衰老改变,以及心理衰老变化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应对衰老。目前衰老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人类需求理论(human needs theory)、自我概念理论(self-concepts theory)、人格发展理论(life course and personality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