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向何处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22:33:57

点击下载

作者:[英]奥拉夫·斯特普尔顿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类向何处去

人类向何处去试读:

时间标尺1

时间标尺2

(单位为标尺1的100倍,难免有不精确之处,请见谅)

时间标尺3

(单位为标尺2的100倍,难免有不精确之处,请见谅)

时间标尺4

(单位为标尺3的100倍,难免有不精确之处,请见谅)

时间标尺5

(单位为标尺4的100倍,难免有不精确之处,请见谅)

推荐序一

[1]

我第一次看到《人类向何处去》这本书是在南罗德西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这件事本身就确实让人觉得很意外,因为多年以后,我来到英国,很久才发现人们对奥拉夫·斯特普尔顿的作品并不感兴趣。但在南罗德西亚一个偏僻的丛林农场,有个孤独古怪的读者对我说:“如果你什么书都没读过,那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这个人在我的记忆中已变得模糊,但他(她)的话语却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数十亿年的时间和繁星似锦的夜晚景色对我来说并不稀奇,因为它们是我父亲思考问题的天然(虽然不总是舒适)背景。我年轻时,大多数夜晚都会坐在房前的空地上,注视着清爽的天空和密布其间、有亮有暗的星辰,但当今由于光污染的原因,它们已经难得一见了。但是在静谧夜晚的灌木丛中,在鸟鸣兽走的衬托下,好像星辰们都在轻轻碰撞,发出丝丝的耳语声。靠在躺椅上凝视天空一个小时,让星光浸透你的双眼,你就会明显地发现天空远非寂静无声。你还会觉得,只要你一个箭步就会离地而起,但不是跨入那死一般的寂静,也不是那无边的空间,而是一个洋溢着美妙乐音和婀娜舞姿的宇宙。

斯特普尔顿的想象很可能源于非洲,一时间,我甚至相信他肯定在非洲看过星星。但其实他一直住在威勒尔半岛,濒临迪河和默西河,距离利物浦不远。他在屋顶有一架望远镜,每晚花费大量的时间观测天体。他有历史学和哲学学位,还是成人教育导师(这使我很开心,因为具有独创性和独立性的人才往往会在成年人的社区活动中相遇)。《人类向何处去》(1930)使我有机会与赞赏该书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进行交流。斯特普尔顿的后续作品,特别是《造星主》(1937)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崇拜者,包括科幻小说作家阿瑟·C.克拉克、西奥多·斯特金、布赖恩·奥尔迪斯和斯坦尼斯拉夫·莱姆。我觉得他对我的影响也跟他对其他人的影响类似:很难具体说是怎样的影响,但不管是标新立异的文风,还是他自称为富有想象力的普及天文新思想的作家,都让他广受赞誉。另外,考古学的发现无疑也对他产生了影响,因为人类早期起源和发展的整体范围几乎每年都在向前推进。布赖恩·奥尔迪斯断言,本书受到了温伍德·瑞德的《人类殉难记》影响,我认为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有些书会随着观念的更新而淡出视线,但在此之前仍然会留下巨大的影响力。

是什么铸就了非凡的奥拉夫·斯特普尔顿?是哪个星球一直将光照耀在他成长的沃土上?有谁知道!谁能说出,究竟是什么让他的思想素材凝聚为如此惊人的作品?他的成长经历很普通,长相也很普通:他在“一战”期间参加“公谊救护会”时留下了一张身着制服的照片,看上去是一位体贴而自尊的绅士。

我读过奥拉夫·斯特普尔顿在战争期间写给未婚妻艾格尼丝的信,当时她在澳大利亚,而他在前线。我认为现在重读这些信,具体内容倒没什么变化,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窥见自己思想的变化,而且不是变得更好:在描述奥拉夫和艾格尼丝的通信时,“庄重”、“忠贞”、“责任”和“纯洁”等老套词汇都可以用得上,但字里行间并没有显示奥拉夫精神世界的博大。这些信件是浪漫的,但斯特普尔顿的宇宙观既无浪漫,更无感伤。在斯特普尔顿的宇宙世界里,不仅有关人类的一切都会因为宇宙整体的利益和以十亿年计的周期循环而消亡,而且“造星主”(它是黑暗的力量和清醒的智能)对天使、对灵魂、对宇宙间的生物都一视同仁。

迄今为止,还从未有过像斯特普尔顿这样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贴上了科幻小说、太空小说、纪实文学的标签,但他的写作生涯比这些人为分类的出现都要早。他一定会觉得这种划分极其可笑。他超越了这些风格的界限。读他的作品意味着,你要从短暂的、世俗的心态跃向一个超越当下时空概念的领域,未来人类的领域,一片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尚未踏入的领域。

我最近一直在重读奥拉夫·斯特普尔顿的作品,并为我能在少年时便得以拜读《人类向何处去》,分享书中的卓越思想而深感荣幸。多丽丝·莱辛1988年1月

推荐序二

1930年,一个温文尔雅、崇尚哲学思想的英国人,撰写并出版了一本古怪的书。虽然该书从全新的视角描绘了遥远的未来,但无人将其视为科幻小说。尽管作者凭借其纯粹的强大想象力,在书中展示了成功的创作成果,但毫无疑问,该书不能归类为小说。毕竟小说要有人物、事件、对话和活动,而这本书的情节完全是在庄严且一成不变的背景下展开的,丝毫没有涉及人类真实生活环境中的内容,如休息时饮杯咖啡、日常新闻、办公室里的钩心斗角、市镇美好的夜生活。从该书进行描写的视角来看,只有人类最基础、最广泛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该书受到当时大文豪的推崇。英国著名作家休·沃波尔评论说:“如同太阳系一样具有原初的意义。”同时英国另一位作家阿诺德·本涅特称赞该书作者具有“惊人的、巧妙的想象力”。当时在政坛不顺、以写作为生的温斯顿·丘吉尔也对作者的远见卓识大加赞赏。

这并不是说作者对当代的苦难视而不见。“我已经尽力将书中的故事内容与当今人类发展前景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他在序言中谈道,“在我的想象中,肤浅的崇美主义最终会战胜美国文化中最优秀、最有前途的所有内容。”很明显,他希望将宏大的推断与当代大国政治联系在一起,去发现“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早期的转折点”。

有趣的是,这恰恰使该书在开篇显得有些稚拙。奥拉夫·斯特普尔顿对眼前事件的预测可谓大错特错。实际上,他关于美国和德国的所有论断全都毫无根据。他好像对这两个国家心存厌恶,因为德国发动了“一战”;而美国在所有人眼中就是资本主义的化身。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认为美国永远不会成为世界上的积极力量。然而讽刺的是,《人类向何处去》完整版是在半个多世纪后,由一家美国出版公司首次出版的;这家公司之前还出版了斯特普尔顿的另一部杰作《造星主》的新版,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尽管斯特普尔顿可能在某些涉及切身利益的方面犯了错误,但当我们把他放在更广阔背景下去全面分析时,便会发现他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斯特普尔顿曾研究19世纪科学界的重大发现——达尔文-华莱士进化论,并在展现人类广阔未来的过程中,将之发扬光大。他还预见,作为自然体系中重要因素的“智能”也将发生进化。他认为生态压力已经成为地球演化的不争事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他对天文学家近年来创立的恒星演化理论深信不疑,即恒星最后会从早期的气体聚集成团而形成星体,然后变成缓慢燃烧的红巨星和白矮星。斯特普尔顿能够将当代理论提炼加工,然后创造全新的不朽梦幻世界,这正是他的独创性所在。

但是,他的观点不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主义”精神。叔本[2]华对存在的玄思和斯宾格勒的“轮回”说贯穿于这部作品中。人类在这个广阔的梦幻世界里不是万物之灵,而是“被丛林之火困住的小鸟”,在自然界纷繁复杂的法则驱动下,朝着虽然能够领悟,但从未深信的宿命前行,直到黔驴技穷,直到“末人”倒地。

末人既不是圣洁的,也与上帝无关。“而众星球奏出的乐曲尽管穿越了他的身体,但他丝毫没有听到。”尽管作为科学家的人类能够体察到更宏大、更重要的事物,但其创造的惊天奇迹也是转瞬即逝的。[3]H.G.威尔斯对“火星人”进行过令人难忘的描述——“身材高大、沉着冷静、孤傲冷漠、才智超群”。斯特普尔顿便是这样的“火星人”中的一员。[4]

布莱恩·阿尔迪斯称该书和《造星主》为“伟大、经典、形而上学般、史诗般的散文诗”。阿尔迪斯的评价准确而高调地概括了斯特普尔顿扣人心弦的写作风格。这两本书牢牢地抓住了小说家阿瑟·C.[5]克拉克和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等人的想象力。这些知名人物与他们[6]的前辈H.G.威尔斯和科学家J.D.贝尔纳一道,极力弘扬英国思想家的宏大传统——将自身的事业推向最宏大的视野。英国人的这种处世哲学为我们思考未来提供了完美的思想基础。

本书为美国出版的第一部完整版书籍。随着情节的逐步展开,我们会觉得该书将其集聚的力量慢慢地释放出来,给读者带来花朝月夕的美感和心灵上的震撼。我相信,当人类即将消失的时候,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受到冲击,都会对困扰着芸芸众生的问题进行思考:“星辰强大无比,人类在它们面前显得那么渺小……但当人类真正要消失的时候,却又显得举足轻重。人类并非一事无成,他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永恒世界中一道永恒的亮丽风景。”的确,我们人类是自然的主宰。“人类至少是一首优美的乐曲,他还是一段由气势磅礴的乐曲为其伴奏的勇往直前的主旋律,也是一个为自己呼风唤雨、翻江倒海的大舞台。”[7]格里高利·本福德1987年12月15日

作者序

这是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我杜撰了一个似乎有可能,或者说至少不是完全不可能的故事,对人类的未来进行了一番描述;我已经尽力将书中的故事内容与当今人类发展前景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虚构未来似乎是对极美好事物的肆意玄想。然而对有惑于当今时代与潜在未来的人来说,有克制地畅想我们生存的星球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今天我们应当接受,甚至应当去研究各种对人类未来的严肃展望,目的不仅仅是了解我们要面对的纷繁复杂、往往富有悲剧性的事物,而且还要了解一个事实:许多我们最珍视的理想对思维层次更高的人来说是非常幼稚的。所以,虚构未来就是尽力地在人类广阔的宇宙环境中去观察人类,并调整我们的心态,去适应崭新的价值观。

但是若想使对可预见未来的畅想有价值,想象力就必须有章可循。我们必须竭力去保证虚构的内容不要超越文化所限定的范畴,怪诞的幻想毫无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想方设法去预测真实的未来,因为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这种预测是徒劳的、无济于事的。我们与历史学家一样,不会去着手预测未来而忽略研究过去,我们只能从众多合理的预测中甄选其一。但我们必须有的放矢。我们从事的活动并非科学研究,而是艺术创作。为此,这些活动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也应当是艺术性的。

然而,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创作有品位的、令人称道的作品。我们要将历史与幻想完美地结合起来,写出神话般的故事。一部真正的神话,应该在某个特定的(现存的或逝去的)文化范围内详尽地——通常也是悲剧般地——去刻画该文化中最令人钦佩、赞赏的人物或事物。伪神话可能会严重地逾越文化基质所确立的可信界限,或者所颂扬的对象远远不及该文化的最优秀水平。正如本书不敢妄称预测未来,我同样不敢说它是真正的神话。但是,它确实是一篇关乎神话创作的文字。

我认为,我们憧憬的未来不应该是荒诞的。或者无论如何,对熟悉当代思想准则的现代西方人来说,不应该荒诞到毫无意义的程度。但如果我选择的事物丝毫没有怪诞的味道,那么其表面的可信性反倒会让读者难以接受。对未来,我们几乎可以确信:许多事物将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实际上,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讲,我的创作内容似乎误入一个无益的失控境地。例如,我幻想一个来自遥远未来的居民与今天的我们通信交往,我还幻想他有控制我们部分思维的能力,本书就是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书中虚构的故事或许不会与我们的观念完全排斥。当然,我或许可以砍掉这个设定,同时不对主旨造成重大损失。然而,只有通过这样不寻常的、令人费解的设定,我才能够向读者传达一种可能性:时间的本质中蕴含着远超当下认知的东西。实际上,唯有如此,我才能诠释这样一个主张:人类当下的整体思维是迷乱的、犹疑的,而且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

如果未来的人类凑巧发现了这本书——比如他在收拾先人的遗物——他定会微微一笑,因为许多事情注定要发生,但它们发生的征兆却是无法被发现的。而且,即使在我们这一代,环境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化,让这本书很快就显得过时而可笑,但这无关紧要。今天的我们必须与万事万物尽可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尽管我们的形象在未来人心目中肯定会显得滑稽可笑,但我们依然会为今天的目标而奋斗。

某些读者或许会觉得本书旨在预测未来,于是毫无根据地认为我的预测过于悲观。但书中的内容并非预言,而是神话,或者说关于神话的文字。我们都希望未来最终会比我描绘的更美好。我们特别希望当代文明朝着理想中美好的乌托邦文明稳步演变。然而,人类文明会衰退甚至灭亡,所有的精神财富不可避免地会最终消失。这种观念很难被人接受。不过,作为一个可能发生的事件,我们还需要去面对。我认为这种灾难,这种人类的灾难,是任何经典的神话都必须承认的。

因此,当我愉快地意识到,在我们这个年代既有希望也有绝望的种子时,出于审美的目的,我在书中设想人类最终消灭了自己。当今社会有人发起真诚地企盼世界和平与团结的运动,诚然,如果明智而且幸运的话,它会取得成功。我们都期盼着它的成功。但是在本书中,我的态度是:它最终会失败。我认为这场运动无法阻止永无休止的列国战乱。在我看来,要想实现广泛的团结与和平,必须先打破人类固有的思维方式。但愿这不会发生!愿国际联盟或其他国际组织会力挽狂澜。但是,请记住这样一种想法:人类的全部规划或许只是一部更加宏大的戏剧中微小的、失败的一幕,结果也可能是悲剧性的。

为数不多的美国读者会感觉到,他们伟大的祖国在故事中扮演着不十分光彩的角色。在我的想象中,肤浅的崇美主义最终会战胜美国文化中最优秀、最有前途的所有内容。希望在现实世界中这不会发生。然而,美国人自己也承认有这种可能性。我希望他们会原谅我如此小题大做,将这种可能性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早期的转折点。

任何试图构想这部宏大戏剧的梦想,都必须考虑到当代科学对人类天性及其物质环境的看法。我为此请教了科学界的朋友们,充实了我原本浅薄的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与利物浦的P.G.H.博斯韦尔、J.约翰斯顿和J.赖斯三位教授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尽管他们也参与了一些构思,但他们不必为书中放纵的、有悖科学的言语负责。

承蒙L.A.里德提出了总体意见,E.V.里乌提出了宝贵的建议。L.C.马丁教授及马丁太太读了小说的全部原稿并不断地给予我鼓励和建议,在此特表感谢。对我妻子给予的极大理解与强有力的支持不胜感激。

在即将结束这段序言前,我要提请读者注意:本书中的“我”不是作者,而是一个生活在遥远未来的人。奥拉夫·斯特普尔顿于西柯比1930年7月引言 末人的一员

本书有两个作者:一个是当代人,属于书中第一代人类——初人;另一个不妨称为遥远未来时代的居民,也就是“我”,属于书中最后一代人类——末人。构想并撰写本书的人生活在爱因斯坦的时代。然而,我,作为真正启发作者灵感的人,唤起作者活跃思维的人,影响那个原始人构思的人,生活在一个对爱因斯坦来说非常遥远的未来。

动笔的那个人认为,他只不过是在构思一部科幻作品。尽管他设法去讲述一个貌似真实的故事,但他自己既不相信,也不希望别人相信这个故事。然而,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一个你们会称之为“未来人”的物种已经控制了这位当代人温顺却无能的大脑,并试图利用你们习以为常的手段,来实现全然陌生的目的。就这样,一个未来的新纪元与你们的时代发生了联系。请耐心地听下去,因为我们是末人,我们热切地期盼与地球上的初人获得联系。我们能够帮助你们,而我们也需要你们的帮助。

你或许不相信我的话。你们对时间的体悟很不完全,因此并不能理解时间,但这并无大碍。对这个事实,你们千万不要感到困惑,因为对你们来说体悟时间是个挑战,而对我们这些未来人来说却是轻而易举。有的人认为未来人的思维和意志会侵入当代人的头脑,这只是一种遐想,可能性很小,困难却很大。请你假装赞同这种设想,并认为下面的纪事是真正来自末人的信息,然后去预测这种观念所带来的结果。否则,我将不能赋予这伟大的历史以生命,而讲述这段历史本来就是我的使命。

当你们的作家虚构未来的时候,很容易将其想象为朝着某种乌托邦社会发展的过程。在乌托邦社会中,所有如你们一样的生物都会幸福地按照某种固定的人类本性去生活。但我不会描绘这天堂般的生活。相反,我会将人类的悲喜大事、环境及迁移变化带来的后果记录下来。在这个年代,至少我的精神世界和哲学思想已经成熟了,所以我一定要告诉读者,人类是如何被意外的危机逼迫着,去实施可厌而绝望的计划。

于是,我邀请你们在幻想出的你我之间的时空里翱翔。我邀请你去观察这段充满变革、忧伤、希望和无妄之灾的历史,这些在银河系的其他地方是无法看到的。但首先要思考宇宙中事物的量级。由于我要讲述的故事必须要进行压缩,所以看上去好像是许多穿插在一起的冒险故事和不幸灾难,其间毫无平静安宁的时段。但实际上,人类的发展不像山间的洪流在岩石间猛烈冲刷,而像缓慢流动的小河,很少被激流斩断。长久停滞而带来的沉寂、单调乏味的生活和辛苦的劳作,只是偶尔会被人类的冒险打断。不仅如此,这些看似短暂的事件实际旷日持久,之所以显得发展迅速,只是为了叙事的方便。

时间和空间的伸缩尺度尽管可以被原始人逐渐理解,但只有生活在更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中的人才能形象地感受到。巍峨的群山在少不更事的人眼中只不过是一幅平淡的画作,星光璀璨的夜空只不过是灯光点缀的屋顶。面对眼前的风景,我们可以在一个小时的漫步中慢慢欣赏,远方的山峰看起来仿佛是一个又一个平地。时间也是如此。不久的过去和不久的将来都在我们眼前渐次展开,而遥远的未来则被延展成了一个平面。对头脑简单的人来说,很难想象人类的全部历史只不过是星际生命的一瞬间,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也是发生在无数漫长时代之后。

在你的一生中,学会了如何测量时间和空间的大小。但是,如果你想按真实的大小去理解我作品中的事物,光会计算还远远不够。你要对时间和空间的巨大程度加以深刻理解,让你的大脑适应起来,能够明确你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是多么渺小,你所称之为历史的人类文明是多么短暂。你无法像我们一样以十亿为单位进行思考,因为你的感觉器官和感知是“粗粒度的”,根本无法识别整体事态中微小的部分。但你至少可以通过深思,去不断地理解你所进行的计算的意义。

生活在你们那个时代的人回首自己星球的历史时,不仅会感慨时间的短暂,还会对生活日新月异的进步而感到震撼。在地球诞生之初,时间好像是静止的;而进入你们的时代后,时间又好像是飞速前进的。据说,你们本来在认知、学习、洞察力和心智方面就富有天赋,而且每个世纪都会比以往更加快速地进化。确实如此,美欧战争期间,你们中的一员研究出了一种神秘武器。这种神秘武器可以使质子与电子互相湮灭,从而产生巨大的能量。这种神秘武器可以毁灭世界,也可以为人类提供用不完的能源。神秘武器产生的能量,被称为“神秘能量”。“神秘能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你们的生活,如果你们持续进化下去,谁都不知道下一步会怎样。当然,你会认为以后不会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你低估了横亘在你面前的山麓,所以你永远不会想到在这些山麓上方的天空中,有许多被阴云遮蔽的悬崖和雪原。在你们生活的年代,太阳系内生物的智力水平还在进化,而心理和心灵上的进步比起从前也更加复杂、不牢固和危险。尽管在一些微小的方面,你们取得了全面的进步,但你们身上高级思维模式的潜质尚未发芽生长。

无论如何,我必须帮助你们意识到时间和空间是如此浩瀚,而思维模式又是如此繁多。但关于这点,我只能给你们提示,因为彻底的理解需要超越你们的幻想。

生活在你们那个年代的历史学家,他们所需要把握的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个瞬间。但是,我要向你们展示的历史不是以百年为单位的,而是以千万年为单位的。诚然,我们无法从容不迫地走过这么长的时间,因为地球的一百万年只不过相当于你们的一年罢了。我们必须飞越,我们要像你们乘坐飞机那样前行,观察陆地上宽广的地貌。飞机驾驶员能看到的下面的居民是渺小的,然而就是这些人创造了历史,所以我们必须时不时地下降高度,放慢飞行,有时还会掠过屋顶,甚至在某些重要的地点还要降落地面,与这些居民面对面交谈。乘飞机时,首先是缓慢地攀升,视野里都是地面上穿梭不息的人群,逐渐才会变成浩瀚无垠的天空。所以,我们首先必须要对你们短暂的时代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包括你们的原始文明的兴衰。第一章 初人的衰亡1.第一黑暗时代

我们已经进入人类历史上的另一个阶段,它距离牛顿生活的年代不到五千年。在本章,我们讲述的跨度约为十一万五千年,下一章是随后的一千万年。那时第一世界国早已灭亡,相当于类人猿出现到你们现在。在第一世界国衰亡后一百万年中的前十分之一,即十万年时间里,人类彻底陷入没落。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第一黑暗时代,在这一时期结束前,人类又开始了新的奋斗,从蛮荒走向暴力,进而发展出新的文明。这段复兴期相对较短,从开端至结束仅仅持续了一万五千年。在其最终的衰亡阶段,整个地球遭到严重的破坏,人类的思想随后又陷入长达一千多万年的沉睡状态,这就是第二黑暗时代。这就是我们在这一章和下一章里要观察和研究的时间跨度。

人们或许以为第一世界国衰亡后,恢复工作只要几代人的光景便可完成。实际上,堕落要彻底得多,漫长得多,令历史学家们迷惑不解。危机发生之前和之后的一小段时间里,人类本性并无重大变化。但他们当初轻松地维持着世界文明,现在却无法在废墟上建立新秩序。人类的遗产尚未复苏便迅速衰落,直至陷入凄惨的荒凉状态。

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有许多,有的相对表面和短暂,有的则深厚和持久。命运似乎在利用许多手段主导着事件,让它们朝着预定的结果发展。不过,尽管这些手段不可抗拒地有着相同的意义,但任何一个力量都不够强。世界国家真正发生危机的时刻,造成人类无助的直接原因当然是疯病蔓延和普遍智力退化,这是细菌的作用。由于短暂的“癫痫”状态,人类在危机最猖獗的初期无力阻止衰退。流行病过后,即使文明已经被摧毁,人类本来可以制订更温和的计划,齐心协力,重新建设,但初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做到真心奉献,大多数人天生热衷于个人追求。在这段黑暗时期,理想的破灭和身心的疲惫影响太大,以至意识健全的人都缺乏决心去应对。似乎不仅人类的社会结构,连宇宙自身的结构都已经崩溃。人类唯一的反应就是消极的绝望。四千年乏味的生活剥夺了人类的韧性。期待人类重新团结起来是毫无道理的,就如指望洞穴被洪水冲垮的蚂蚁拥有水甲虫的本领一样。

但初人之所以一蹶不振,还有更深层、更持久的因素。一个微妙的生理变化逐渐削弱了人类的身心健康,有人或许会称之为“物种的普遍性衰老”。每个人体内的化学平衡正在变得不稳定,这样人类独特的青春长驻的天资正逐渐消失。人体内的组织无法补偿生命的损耗,衰老似乎比以往来得更快了。这个灾难并非不可避免,但它是人类特有的影响力导致的,并被人为因素所加重。这是由于成千上万年以来,人类一直生活在非自然环境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最后也没有找到改善的办法。

设想一下,第一世界国衰亡后,几代人迅速从黄昏滑落到黑夜。生活在这几个世纪的人们时刻能意识到世界处在普遍衰退的状态中,人类的强盛已成为过往。现在的人口几乎全都是旧秩序下的农民,而且由于农业一直被认为是发展缓慢和低下的职业,只适合迟钝的人,所以地球真成了乡巴佬的世界。这些人由于没有能源、机械、化肥,无法独立生存。实际上,他们中只有百分之十的人在后来的灾难中幸存下来。这一代人觉得文明只是个传说,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不停地耕耘,共同抗击强盗。妇女又沦落为性和家庭的奴隶。家庭或部族成了最大的社会单位。无休止的争吵和积怨在山谷间、在耕种者和强盗间爆发。小军阀快速得势,但很快又会衰败,从来没有幅员辽阔的统一政权。由于财富剩余不足,社会供养不起政府和正规军等吞金巨兽。

我们可以说,这一千年时间里没有发生明显的变革,人类只是在悲惨乏味地继续缓慢前行。这些近代的原始人被这个陈腐星球上的生活所束缚。不仅煤炭和原油已经枯竭,而且几乎没有任何种类的矿产资源等待人类用其软弱无力的工具和智慧去开采。特别是稀有金属,早已从地壳可开采的深度消失,这些材料是发达物质文明从事多种活动所必需的原料。耕种再次受到铁资源缺乏的限制,因为没有机械化开采设备,所以无法开采铁。人类又一次被迫使用石制工具,与他们的第一代祖先如出一辙。但是他们缺乏古人的技能和毅力,现在的工具不是旧石器时代精巧的石片,也不是新石器时代光滑对称的石制工具,而是将鹅卵石打碎,然后在天然石头上磨光了事。几乎所有的石器上,他们都刻上了万字或十字符号,这些符号是初人自始至终在使用的宗教符号,只是现在获得了新的意义。有的符号是以前一架俯冲坠毁飞机的编号,但后来被反叛者用来象征原动力神和国家的没落。但是,后代人重新将它解释为某个神圣祖先的手势,是人类发展全盛时期的纪念品,因为自此以后,他们注定要永远地衰落下去,直到神灵出手干预为止。我们几乎可以说,初人在不断使用这些符号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体现出了自身的双重性和自我挫败性。“不可抗拒的衰败”的观念困扰着此时的人类,导致世界国家没落的那代人用过往的愉悦生活和奇迹般的成就压制着晚辈,还不断地灌输一种思想:年轻一代缺乏智慧,无力重建纷繁复杂的世界。随着现实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过去辉煌的传奇越发传奇。科学知识早就荡然无存,只保留下少量适于原始生活的实用知识。一小部分的旧时文化在遍布全球的混乱民间传说中确实被保存下来,但已经被严重扭曲,面目全非。所以当时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观点:世界始于一团火,生命从火中逐渐形成。(在传说中)类人猿出现后,进化便停止了,直到圣灵下凡创造出雌性类人猿,这才造就出人类,然后才出现了神圣先祖的黄金时代。但不幸的是,不久人面兽心的人战胜了神,所以前行的步伐停滞了下来,转而进入长期的衰退。衰退无法阻拦,直到神灵降临与女人们同居,再次为人类带来生命之火。在第一黑暗时代里,这种神灵第二次降临的观念四处流传,稍微宽慰了人类对自身退化的模糊认识所带来的痛苦。

直到第一黑暗时代结束的时候,以往人们居住的高楼废墟依然是各地突出的特征,给人留下一种古老建筑依旧胜过当今原始茅舍的印象,因为人们生活在这些废墟下面,如同弱小的孙子们在高大伟岸的祖辈周围玩耍。以往的建筑质量非常优秀,材料都非常耐用,所以过了十万年的光景,建筑废墟的卓越依稀可辨。就绝大部分而言,它们现在当然与杂草和灌木丛生的碎片堆毫无差别,但大多数建筑的墙壁依然保存下了一部分。在有些地方,遗迹依然从充满瓦砾的地基上拔地而起,高度大约还有三四十米,甚至窗户都还在。有关这些废墟的荒诞传奇一时间流传开来,有的说那是过去的人们为自己建造的飞行宫殿。在这(对原始人来说非常漫长的)一千年时间里,人类一直和睦地生活在一起,敬重神灵,但最后他们被自己的荣耀冲昏头脑,开始趾高气扬,还说要飞到太阳、月亮和其他星星上去,把神灵从他们的美丽家园中驱逐出去。但是神灵们煽动人类发生争执,最终他们在高高的天空中互相争斗。快速飞行的宫殿坠毁在地球上,散落的碎片成了铭记人类愚行的永久纪念碑。另一个传说是,人类过去是有翅膀的,能自己飞行。他们生活在鸽房似的砖石建筑里,高耸于星星之上的屋顶激怒了神灵,随即将他们毁灭。无论如何,有关曾经强大的飞行王国如何衰亡的话题一直愚弄着这些懦弱的人们。他们固守原始的耕种狩猎生活,勉力对抗卷土重来的食肉动物,时时害怕创新会冒犯神灵。2.巴塔哥尼亚的崛起

几个世纪过去了,人类不可避免地分化成许多种族,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每个种族由大批的部落构成,每个部落几乎都对其近邻不了解。几千年后,这庞大的血统和文化多样性为新的生物渗透和复苏提供了可能。最终,随着许多种族之间的通婚,一个新种族脱颖而出,恢复了以往人类的尊严。先进和落后地区之间,“原始”与文明之间的真正差异又一次显现出来。

这种复兴始于南半球,复杂的气候变化使南美洲南部成为孕育文明的天然摇篮。另外,由于地壳向巴塔哥尼亚东部和南部大面积、高强度的扭曲,曾经相对较浅的海洋变成大片新的陆地,包括以前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和南乔治亚岛,将美洲和南极洲连在一起,并继续向东和东北延伸,直至大西洋腹地。

另外,南美的种族环境状况碰巧比其他地方更理想。第一世界国衰亡后,该地区的欧洲因素大大衰退,以往的印第安秘鲁血统开始占优势。数千年前,这个种族已经创建了自身的原始文明。该文明惨遭西班牙人的破坏,但似乎是一件可怕但无足轻重的事情,人们在占领者的面前保持了令人惊讶的冷漠心态。尽管两个种族已经融合为紧密相连的整体,但在这片陆地的远端,人们依然保持着一种与主流美洲文化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它表面上看是美国化了,但实际上基本保持着印第安特色,这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经历了昔日的文明,这种精神已经像冬日的种子一样潜伏着,蓄势待发,随着蒙昧卷土重来,这粒种子开始发芽,并静悄悄地向其他方向生长。这古老的原始文化与古老的世界主义文明留下的众多其他种族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重新开始。于是在某种意义上,印加人最终战胜了自己的征服者。

于是,许多不同的因素交织在南美洲,结束了第一黑暗时代,特别是在巴塔哥尼亚新开垦的平原上。人类智慧的伟大旋律是从复制其以前的辉煌开始,但人们的内心充满了忧郁,因为严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阻碍了巴塔哥尼亚人前进的步伐。青春期尚未度过时,他们就进入衰老。在爱因斯坦时代,人的青春大约有二十五年,在世界国家时代被人为地延长了一倍。文明衰亡后,个体生命天然的短暂性再也不会被人为遮蔽了。在第一黑暗时代末期,十五岁的男孩已经开始步入中年。在它最辉煌的时代,巴塔哥尼亚文明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安逸和保障,使人的寿命能达到七十甚至八十岁,但敏感、灵活的青春时期最多只能保持十五年。所以,真正的年轻人在心理年龄步入中年以前,就不能对文化做出任何贡献了。十五岁时,他们的骨骼就已经开始脆弱,头发开始变白,脸上长满皱纹。他们的关节和肌肉开始僵硬,大脑反应迟钝,无法适应新情况,生活热情开始慢慢消失。

在如此状况下,人类竟然还能建立起文明,后代人在学习先辈之余竟然还能创新,这实在是奇哉怪也。而实际上,进步虽说不上迅速,却相当稳定。他们虽然缺乏年轻人的活力,但也逃避了年轻人追求的狂热时尚和娱乐消遣,从而保存了自身的精力。此时的初人已经摆脱了放荡不羁。尽管他们在年轻时会去冒险,让自己遍体鳞伤,但仍然具备清醒专注的优势。尽管疲倦和对放纵的担忧注定让他们达不到前辈的最高成就,但也避免了产生早期文明发展到辉煌时期但尚未衰退时的症状,即无意义的叛逆和心理冲突。另外,由于巴塔哥尼亚人的部分动物本性被抑制,所以他们更能够客观公正地去认知世界,更倾向于知性主义。在他们内心,理性行为很少被激情所颠覆,但也更容易由于懒惰或懦弱而遭遇失败。虽然他们惯于超脱,但只能避免精力的虚耗,而做不到摆脱生活牢笼,跃入更广阔的世界。

巴塔哥尼亚人的思维特质源于较弱的性冲动。许多鲜为人知的因素缓和了性欲过度。在过多性行为方面,初人与所有其他动物都不同,甚至包括性欲旺盛的类人猿。当然,这些因素并非千篇一律,但它们交织在一起的作用却是,人类步入老年时剩余的能量普遍减少。在黑暗时代,为了生存而奋斗的严峻现实迫使人类将性欲抛到了无关紧要的地位,然而这纯粹源自动物的本能。交媾成了偶尔渴望的奢求,自卫本能又一次成为急迫的长久需要。最终,当生活好起来时,性欲依然缺乏,原因是种族“衰老”。于是,巴塔哥尼亚文化与初人的早期文明都有着不同的气质。在此之前,人类的激情和幻想,至少有一半来自想要打破性禁忌与社会禁忌的冲动。一个成功种族的过剩能量由于被环境限制,而被迫投入性活动的河流之中,但被社会风俗的堤坝所抑制,最终河道被加宽让众人顺流而下。尽管有时河水如脱缰野马挣脱出河道,泛起一些垃圾,但总体来说,它是积极的。蓄势待发的河水随时都想朝各个方向溢出,开出自己的河道,如同旁逸斜出的树桩一样。这就是早期人类生活中的充实性、多样性、叛逆性,以及隐秘的激情与渴望。但在巴塔哥尼亚人身上却缺乏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他们薄弱的性欲本身并非是弱点,真正应该注意的是,流入性欲河道里的能量泉水是否在之前就已经枯竭。

让我们设想一小群充满好奇心但头脑冷静的人在古布兰卡港东部立足下来,经过若干世纪,他们推移到平原和山谷地区。随后他们又来到曾经的南乔治亚岛高地,向北向西扩展到了巴西高原,并越过了安第斯山。巴塔哥尼亚人比邻居们更加高瞻远瞩,更加充满活力,更加目光敏锐,别人不是他们的对手。他们随遇而安、息事宁人的本性使他们的文化进步没有被军国主义和萧墙之祸拖延。与他们北半球的先人一样,他们历经了分裂和统一,衰退和复兴。但是总体来说,他们的建设事业比过去更加平稳,只是不那么煊赫。早期的人类在不到一千年的时间里便从蒙昧跨入文明,但衰亡也同样迅速。巴塔哥尼亚人则徐图缓进,用了十倍的时间才从部落文化发展到城市文明。

最终,他们形成了一个组织良好的庞大自治省共同体,政治和文化中心设在原马尔维纳斯群岛东北部新建的海边城市,欠发达的外围地带包括巴西和秘鲁的大部分地区。巴塔哥尼亚人生活的各个地区之间很少有激烈的冲突,这部分得益于人们天生的温和性情,部分得益于组织天赋。这些特性在世界大同主义的强大传统影响下得以加强。世界国家成立之前,人类挣扎在分裂的痛苦中,这个传统就是因此而生,并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作为神话中的要素,它甚至存续到了黑暗时代。它有着强大的力量,甚至当巴塔哥尼亚人乘船来到遥远的非洲和澳洲建立殖民地时,他们在内心里依然与母国连为一体。哪怕是来自南极洲海岸地区——这里是新浮出水面的陆地,气候温和——的北欧式文化掩盖了旧文明中心的光芒,人类的政治和谐也没有受到威胁。3.青春崇拜

巴塔哥尼亚人经历了早期人类经受的所有心理发展期,但方式却与众不同。他们有自己的原始部落宗教,它源于过去的黑暗历史,建立在敬畏自然力量的基础上。他们是一神论者,并将人格化的“力量”视为邪恶的“造物主”。他们最崇拜的英雄是一位半神,他废除了古老的可怕宗教。他们也经历过虔诚的仪式活动,经历过理性主义,也曾经对自然事物充满好奇心。

对希望了解他们特殊心态的历史学家来说,最有意义的内容是半神传说,这与第一代人类的早期文化主题相似,但又有差异,十分令人好奇。人们认为半神青春永驻,并被不可思议地视为所有人的儿子。人们并非把他视为自己孩子的“哥哥”,而是把他当作自己“最受宠爱的孩子”,而且在他身上确实体现出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当时的人类认为这些特质正从他们身上消失。尽管这些人性欲不强,但为人父母的意识却非同寻常地强烈。然而,对“最受宠爱的儿子”的崇拜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为人父母这个层面,它也折射出了人们对自己逝去青春的向往和衰老带给人们的模糊意义。

人们相信这位先知的青春期有一百年之久,是“拒绝长大的男孩”。据说,他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活力,是因为汇聚了人类微弱的活力,并浓缩了上百万倍。他曾经是,而且永远会是所有父母激情的结晶,因此被认为具有非同寻常的神性。首先他是人子,其次才是神。[8]这种宗教思想认为神不是原初的造物主,而是人类事工的成果。神就是纯粹的力量,无意中成为比自己高贵的人的父亲。值得人类崇拜的神是人类长期劳动的成果,是人类为实现其最终目标而永远追求的希望。然而,尽管这种崇拜是基于对年轻心态的向往,但人们也会因此感受到恐惧,有时甚至是现实的威胁。这种现实就是:青春永驻的未来永远也不会到来,人类注定要衰老死去,精神永远无法战胜终将腐朽的肌体,人类最终会黯然失色直至消失。据说只有将神圣男孩的教义刻骨铭心,人才有希望逃脱这厄运。

传说就是这样。现在该研究现实情况了。“最受宠爱的儿子”的传说是以真人为基础的,他也确实不同凡响。他出生在安第斯山南部,父母都是牧羊人。他首次被人熟知是由于领导了一场浪漫的“青年运动”,他传奇一生中的这段经历赢得了众多追随者。他激励年轻人为老一代人树立榜样;不惧怕传统,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享受生活,努力工作;总之要做集体中忠诚的伙伴。最重要的是,他宣扬“在思想上保持年轻”的教义。他说,任何人只要真诚地希望不要变老,只要心灵不入睡,只要他的心扉向所有使人年轻的事物敞开,向所有衰老的气息关闭,那他就不会变老。他说,发自内心的精神快乐才是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那将重塑爱和被爱的人。只要巴塔哥尼亚人互相欣赏彼此的美貌,不怀任何嫉妒之心,他们这个种族就会焕发青春。他有一支日益壮大的青年团,使命就是让人类彻底恢复青春。

这个有吸引力的信条似乎奇迹般地得到传播。年轻倡导者的身体特征在巴塔哥尼亚人中是独一无二的。当他的许多同辈人显现出衰老迹象时,他的身体依然年轻。另外他还保持了旺盛的性活力,这对巴塔哥尼亚人来说简直是奇迹。由于没有性禁忌,所以他尽情地做爱,在每个村庄都有情人,后代成百上千。在这方面,他的追随者们想努力达到他的水平,但只取得了很小的成功。但是这个倡导新思想的男孩不只是在身体上保持了年轻,在思维上也是一样。尽管他超出常人的性欲令同辈们感到吃惊,但对他来说这只是多余能量的适度释放。他这样做并没有使自己筋疲力尽,相反能够振作精神。然而,这种活力正被更有节制的劳动生活和冥思苦想替代。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在心态上与同伴们产生差异。大多数二十五岁巴塔哥尼亚人的头脑会陷入一潭死水,而他仍然在不断地创造着新思想,探索着未知世界。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他的身体状况与青年别无二致,这时候才将深思熟虑的思想传播开去。他深刻的生存观无法被巴塔哥尼亚人理解。尽管一定程度上,他的思想是巴塔哥尼亚文化自己的表达,它所表现出来的活力却是几乎无人可以达到的。

事情终于发展到了极点:在文明首都的最高神庙仪式上,当人们匍匐在丑陋的造物主雕像前时,这位青春常驻的新思想倡导者大步走到圣坛前。他先看了看礼拜的众人,然后把目光转移到那雕像上,突然发出一阵洪亮的笑声。他用力拍击那雕像,然后喊道:“丑陋的家伙,我向你致敬!但并非因为你是无所不能的神,而是因为你是最了不起的小丑。你的脸无比丑陋,但人们却还因此而敬重你!你内心空虚,却让人们敬畏你!”人群立即骚动起来。但是,这位年轻的破坏旧习者身上有着神性的光辉,再加上出人意表的自信仪态,还有身为“奇迹男孩”的声望。于是当他转向众人时,大家立即安静下来,耐心地听着他的训斥。“一群傻子!”他喊道,“一群未老先衰的婴儿!如果神真的喜欢你们的谄媚,喜欢这般杂乱无章,那也只是因为他喜欢这个笑话,这是对你们的嘲讽,也是对他自己的讽刺。你们太注重形式,但缺乏理智的态度;你们太庄严,但只为了愚蠢的结果。你们渴望生存,但你们却无法生活。你们眷恋青春,但青春却离你们远去。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说过‘让我们保持年轻吧’,你们拍手称赞,同时紧抱着玩具拒绝长大。对一个男孩来说,我当时说的话已经很好了,但还远远不够。现在我已长大成人,我会说‘看在神的面上,长大吧’,当然,我们一定要保持年轻,但如果我们心理不长大,而只是身体在不停地生长,那保持年轻又有何用?要保持年轻,当然是要保持身体灵活和思维敏捷。成长根本就不是陷入思想僵化,将幻想破灭,而是升华,掌握人生搏击中所需的更卓越的本领。要想成熟,我们还要意识到,生活归根结底是一场比赛,一场非常严肃的比赛,毫无疑问,千真万确。当我们比赛的时候,就要拿出比赛的精神,使出全身的力气去拼搏,去胜利。可是我们往往只关注如何取胜,没有太关注比赛本身。我们只是想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已。当野蛮人与巴塔哥尼亚人较量时,他们忘记了那是场比赛,而只是发疯地想获胜。我们多么鄙视他们!如果他们发现他们自己要失败,就会变得野蛮起来;如果获胜,就会叫嚣、炫耀。无论输赢,比赛都被玷污了,而且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正在毁掉一件乐事。他们竟然要纠缠和谩骂裁判!当然,我自己也曾经那样做过,但不是在比赛时,而是在生活中。我曾经辱骂过生活的裁判。不管怎样,就算这样做,总比贿赂他要好,因为那是对他的侮辱,与你们现在用敬语、誓言所做的事情如出一辙。我从未那样做,我就是憎恶他。于是我学会了嘲笑他,更准确地说,是嘲笑你们放在他那个位置上的象征。但至少现在我看清了他的尊容,我要与他一起嘲笑我自己,因为我丧失了比赛精神。这一切皆由于你们!你们到这来谄媚哭诉,无理地向裁判索要偏袒!”

此时人们涌向他,想抓住他,但他阻挡住了他们,并向他们露出了年轻人的微笑,这微笑扫去了他们心头的厌恶感,内心产生了敬慕之情。于是,他继续说了下去。“我想告诉你们,我的教训是从何而来的。我对爬高山有异乎寻常的兴趣。有一次,我爬上阿空加瓜山上的雪原峭壁,暴风雪将我困住。或许你们有的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天空中弥漫着密密麻麻、快速飞舞的大朵雪花。我被大雪吞没,完全失去了自控力。挣扎了几个小时后,我掉进了一个雪堆。我努力地想站起来,但一次次摔倒,最后头被埋在雪里。一想到死,我就变得狂暴起来,因为我还要做许多事情。我疯狂地挣扎,但无济于事。于是突然间——怎么说呢?——我意识到比赛就要输了。太棒了!好极了!输赢无所谓了!那个时候,重要的是比赛本身,而不是获胜。我那时一直非常茫然,眼睛像被东西蒙住,成了胜利的奴隶。但是,我突然间觉得自由了,恢复了视力。现在,通过裁判的双眼,我看清了我自己,看清了我们所有的人。就如同一个演员通过自己在戏中扮演的角色、从作者的眼神中、从观众席上看到了整场演出。在这里,我扮演着一个好人的角色,使命尚未完成,就开始谈论粗心大意导致的悲伤。从戏中角色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形是可怕的;但若是站到旁观者的位置,从更宏大的世界中来看,这又是好事,大好事。我发现,对我们乃至全世界的人来说,情况都是如此。我似乎看到了无数民族都与我们一起参与到了这场宏大的表演中。我现在是从剧作家的角度看待问题,平静里蕴含着兴奋,极尽嘲弄却并无敌意。一切都清楚了。”“那时我好像已死到临头,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还有一线希望。无论如何,我被这新的世界观所鼓舞,所以我更加坚强起来,努力地从雪堆中逃脱出来。我再次来到这里,但我已面目一新,精神得到了解放。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说过‘我要成长为更加有活力的人’。但在那个时代,我从未想到会有比闪烁的青春更强大的活力,一种永不磨灭的炽热感觉。还有人不理解我的思想吗?难道没有人至少去渴望这种充满智慧的人生吗?你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不再谄媚生命本身,不再阿谀力量。行动起来,把它抛掉。在你们的心里打碎这可笑的塑像。我现在就要动手了。”

他边说边拿起大烛台将雕像打碎。这时,人群中又一次出现骚动,庙方将他抓了起来。不久,他便被判渎圣罪,然后被处死了。这最后的放纵言行是他多次鲁莽行为的最后的极致,当权者乐于借此铲除这位聪颖但又危险的狂人。

但是人们对这“神圣男孩”的狂热崇拜已相当普遍,因为他之前的教诲表达了巴塔哥尼亚人最根本的渴望。尽管他令人困惑的临终警语被追随者们传承了下来,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他们只是看到了反对崇拜圣像的表面行为,但对他规劝的实质精神没有领悟。

几个世纪过去了,新宗教的思想传遍了整个文明世界。这股普遍的热情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使人类的精神活力得以恢复。肌体的活力也随之发展,因为在男孩死前,他无可匹敌的生物“突变”或者说精神“返祖”影响了成千上万的后代人,这些人又广泛传播了这有益的种子。毫无疑问,这种新气质让巴塔哥尼亚迎来了鼎盛时期,极大改善了人类的物质条件,将人类文明推进到北方大陆,并使人们可以凭着重振的热情去解决科学和哲学难题。

但是,这场复兴并不持久。倡导者的后代们为他们感情强烈的生活感到骄傲。在身体、性生活和思维方式方面,他们都因不自量力而失败,变得衰弱无力。另外,强有力的气质也由于接触内心衰老之人而逐渐被冲淡乃至淹没。所以过了几个世纪,人类又回到了中年的精神状态。与此同时,神圣男孩的构想逐渐被扭曲。起初,他的思想是要让青年人活出青年该有的样子,包括赤胆忠心、放肆玩乐、同志情谊、肉体愉悦,还有纯粹的恶作剧。但是不知不觉中,主旨却变成了引导年轻人经历悲哀的成熟期。躁动的少年变成了长者心中童年应有的样子,天真而温顺。狂暴的力量被遗忘,沉积在人们内心中的感觉则变成了对父母抚养管教行为的一种滑稽可笑、不可自制的盲目崇拜。同时,这骇人的想法受到冷静谨慎的人们赞颂,而这些人的思想品质正是中年人所欣赏的。

这种被扭曲的青春形象不可避免地成了人类青年男女们的巨大精神压力。作为社会高尚品德的模范,它受到了推崇。但是年轻人唯有压抑天性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它已不再是青春的体现。以往妇女被推上神坛的同时也深受其累,现在青年也陷入同样的窘境。

巴塔哥尼亚的历史中,确有一些人对神圣男孩有比较透彻的理解。但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体察他最后一次演讲中的精神。由于长期处于青年状态,他成人后的心态其实是与巴塔哥尼亚人格格不入的。这个民族的悲剧性并不来源于束缚自身成长过程中带来的“衰朽”。他们感到自己已经老了,于是渴望再度体验青春。但由于他们一贯不成熟的思想,他们永远无法意识到:真正的青年激情不是求得的,目标也不是返老还童,而是前进到更有洞察力、更有远见,同时富有活力的新阶段。4.灾难

在随后的岁月里,巴塔哥尼亚人终于发现了先于他们的文明。在抛弃之前建立在恐惧基础上的宗教的同时,他们也遗忘了过往辉煌的传说,开始将自己视作新思想的先锋。他们故乡所在的新生大陆上自然没有古老社会秩序的遗迹,而旧世界中随处可见的废墟被解释为天地造化。但随着自然知识的进步,考古学家再现了被遗忘的世界。在中国的一座毁坏高楼的地下室,他们发现了一批金属板,事情于是出现了转机。金属板是用特别持久耐用的人造材料制成的,上面雕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实际是一千个世纪前的印刷刻板。不久又发现了其他的物品。一点点地,古老语言终被破译。在不到三个世纪的时间里,古文化的脉络终于被揭示了。目前,人类的未来发展压在当代文明身上,如同古代高楼在脚下的陋屋小村旁轰然倒塌。探险家们发现,他们费尽心力开垦出的土地其实早就被征服过,只是后来又失去了。他们还发现,在物质方面,他们的光辉成就在过去的人类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他们还发现,在才智方面,他们所获得的一些零碎成果只是当年恢宏知识大厦的一小部分。巴塔哥尼亚的自然知识体系还赶不上牛顿之前的欧洲。在此之前,他们只不过初窥科学的门径,剔除掉了少量迷信而已。现在,他们突然间继承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对一个有强烈知识追求的民族来说,这本身就是令他们困扰不已的经历。但带来更大压力的一点是,随着研究的进行,他们深刻意识到过去不仅辉煌而且疯狂,而且从长远来看,还是疯狂占据了上风。巴塔哥尼亚人的思维是理智的、实证的,所以他们从不会不经验证就接受古老的知识。考古学家的发现被交给物理学家和其他领域的科学家进行进一步研究。很快,欧美社会高峰期的坚实思想、灿烂价值就与世界国家的退化产物区分开来了。

这种与更发达文明相碰撞的结果是戏剧性的,也是悲剧性的。巴塔哥尼亚人分成了两派:一派守旧,一派革新。前者认为新知识就是邪恶的谎言,后者则主张坦诚地面对现实。对前者来说,事实令人沮丧;后者虽然感到震撼不已,却也在其中感受到了超乎寻常的威严感和希望。地球只是星云中的一个小颗粒,这种观点是新信条中最不具颠覆性的一条,因为巴塔哥尼亚人早已经放弃了地心说。最令守旧派痛苦的理论是:人类早就拥有了他们渴望的活力,然后将其消耗殆尽。另一方面,革新派极力主张利用大批新知识。他们还主张,凭借这些知识,巴塔哥尼亚人或许可以用心智上的卓越弥补活力的不足。

意见分歧如此表面化,这在巴塔哥尼亚人的世界里是从未发生过的。民族主义等事物出现了。活力更强的南极洲沿岸地区变得现代了许多,而巴塔哥尼亚本身却紧抓着过时的传统不放。当时爆发了几场战争,但随着物理和化学在南极洲地区的进步,南方人发明了北方人无力抵挡的武器。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新文化取得了胜利。整个世界再次得到统一。

迄今为止,巴塔哥尼亚文明都处于中世纪状态。在物理和化学的影响下,它开始发生变化。风力和水力开始用于发电。人们努力勘探着浅层再也找不到的矿藏。建筑工程开始使用钢材,电力飞机被制造出来,但并未取得辉煌成就。这并非空穴来风:巴塔哥尼亚人生性谨慎,本就不适于空中冒险,不过倒是在改进飞机的效率。自然地,他们将失败归因于缺乏适用能源,如汽油。缺乏油煤的情况确实一直困扰着他们。火山能当然是可以利用的,但这一技术从未被曾拥有丰富资源的古人真正掌握,巴塔哥尼亚人在这方面也是彻底遭到了失败。

实际上,巴塔哥尼亚人完全掌握了开发风力与水利资源的技术。整个地球的资源任由他们索取,而且全球人口不超过一亿。单凭现有资源,他们永远无法在生活奢侈方面与第一世界国的居民比拼,但他们本来是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乌托邦的。

但事情并非必定如此。虽然人口增长缓慢,但工业发展却导致大量社会冲突。他们的先辈就险些被类似的冲突毁掉。他们似乎认为只要物质力量强大,所有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这种强烈的非理智观念,其实是他们最热衷地渴望获得更强大活力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历史的任何事件、任何线索都会让他们着迷。获取无限物质力量的秘密曾经被人们知晓,而后又丧失。巴塔哥尼亚人为何不能凭借出众才智去重新发现它、利用它、建立人间天堂呢?毫无疑问,古人们摒弃这种危险的能源是正确的。但是巴塔哥尼亚人头脑冷静,性格单纯,所以没什么好担忧的。有的人认为,与其寻找新能源,不如探索抑制衰老的良方。但不幸的是,尽管物理科学进步迅速,但更精妙的生物科学一直比较落后,这主要是因为古人自己在这方面的铺垫就不多。于是,才智最卓越的巴塔哥尼亚人都受到未来成就的感召,汲汲于研究物理问题。政府通过建立并资助实验室工作来鼓励科学研究,全力推进这个领域的工作。

但是研究课题难度很大,尽管巴塔哥尼亚的科学家非常勤奋,却缺乏坚韧不拔的精神。经过了大约五百年断断续续的研究,秘密才最终被揭示,而且未必完全。他们发现,只要初期投入巨大的能量,他们就能让一种特殊原子中的正负电荷湮灭。而且,这种技术并没有多大的局限性。无论如何,人类已拥有了一种用之不竭、容易操纵的能源。尽管新能源是可控的,但并非毫无危险,也无法保证不会有人用它做愚蠢的事,或者将它泄露出去。

不幸的是,新能源发现时,巴塔哥尼亚人比从前更加不团结。由于工业发展和温顺天性,巴塔哥尼亚社会的阶级分化比当年更加极端,尽管自有其独特性。普通巴塔哥尼亚人对哺育子女有着强烈的欲求,从而阻止了统治阶级像以前的统治者一样做出残酷的行径。除了工业发展占主导地位的第一个世纪,工人阶级没有遭受到严重的身体伤害。温情脉脉的政府承诺,所有的巴塔哥尼亚人一定会得到衣食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