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手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23:50:12

点击下载

作者:匡建二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读山手记

读山手记试读:

心动的代价(序)

陈政

条弯弯曲曲的修河,在赣北幕阜山的胸腔里,流过茂林修竹,流过郁郁葱葱的山峦与肥沃的田畴,裹着鸡鸣犬吠,裹着松涛花语,一路向东。夏天或冬天的早上,有雾,或有霜,不是天上就是地下,白茫茫的。小学校的钟声穿透浓雾,拂着白露,若有若无地响着。这时,我们听得到一个个优雅而明亮的声音喊起:崽哎,牵正细姑俚,慢些走哦。

这片土地,就是孕育了黄庭坚、陈氏家族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的修水。

匡建

,修水人。曾经也是山路上听娘召唤的读书郎。一

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心动的男人。

容易心动,换句话说就是心太软。有一首歌就叫《心太软》,我常常会固执地怀疑,这是不是专门为他写的歌?

容易心动,证明他对生活充满热爱,证明他感觉区域敏锐,证明他动力丰沛,时时激情澎湃。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一般人除了对那个字兴奋不已外,对生活中的美好、积极向上的一面似乎感觉非常迟钝了。在这种状态下,继续在社会公德的大道上保持热爱生活、感觉敏锐、动力丰沛、激情澎湃是何等不易!能够在不喝酒的状态下让激情不期而至,不是鬼使神差,便是像王洛宾那样,老了老了都是个大孩子,走一路想一路,留一路唱着唱着就会淌下泪来的情歌。二

匡建二的名字很独特。他家老爷子的名字也很独特,叫匡一点。是否“一生二,二生

,三生万物”,不得而知。这种号名法表面看去简单、随意,实则内涵丰富,立意深远。如中国的灯谜,不但一下就让人记住,且颇耐琢磨,永远会觉得其中的微言大义未被解读,永远会觉得这名字后面有一双坏笑着的眼睛。

匡建二,建了哪两个“一”呢?我只有快刀斩乱麻断下:应该是读书与写作。其余的,他人生的副产品而已。三

小时候真的不理解“白驹过隙”、“人生苦短”等词语的含义,到得一晃就临近“耳顺”之年,这小子一惊一乍,威胁加赖皮地要我为他这本书写序时,往事便一幕一幕浮上心头。

30多年前,在浔阳江头,九江造船厂的宿舍里。九江封缸酒加啤酒,修水盐菜加花生米,天边的月亮加长江水,若干个懵懂而轻狂的文学青年谈理想、谈人生。本真的、有些原生态的胡说八道,却也映照出一代人的青春症候。慢慢地,有的溜了,有的被叫走了,没留下几个,还在海阔天空。

20多年前,江西师范大学作家班。30多岁的人还不知羞耻地端坐在教室里听差不多年纪的老师给我们上课,到食堂插比我们小十多岁的本科生的队,为的是那点可怜的红烧肉。

10多年前,他到《江西日报》编《井冈山》副刊,我在北京编《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他花言巧语,哄着我在京城“惶惶如丧家之犬”,到处采访名人,然后把我写陈建功、汪曾祺、忆明珠等人的稿子一网打尽。

几年前,他要买一部私家车,不好意思,夏利。也是威胁带赖皮,非要我陪着买一辆,不但颜色一样,号码还要相连,一个25078,一个25076。不过这小子很快就换了车,我那辆则伴我到如今。

同为幕阜山中人,武宁人就是不如修水人。谁叫武宁只出了个李烈钧,而修水出了那么多名人呢?不服不行。把我和匡建二一比,就比出来了。

一个人在世上短暂地停留,相遇就十分不易,相知就更不容易。而怀念、回味,就像是系马桩,能系住漂泊、苦乐、爱憎,能系住那些如烟的往事。在这个意义上,匡建二的这一惊一乍,是我牵肠挂肚怀旧的药引子,生活这杯酒,俨然成了哲学。

难怪中国会有《红楼梦》,爱尔兰会有《尤利西斯》,俄罗斯会有《战争与和平》,而美国一定会有《老人与海》。

《大江周刊》之后,匡建二戴上了“首席记者”的桂冠。

他辛苦并快乐地在《江西日报》这块公田上耕耘着。

一个人的文化知识储备往往是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

熟悉匡建二的人都知道,故乡修水那小县城的人与事一向是其心动的渊薮。山里小镇的视角,除开沈从文湘西式的风土展开,更深层的应该是粗鄙快意的江湖风月,山寨气息浓烈的义薄云天。匡建二的义字不但体现在文字里,更体现在行动中。同学,老乡,八竿子打不到的亲戚,升学、求医、买票、购药,甚至跑官,都找他。我亲眼看他为这些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亲或不亲的人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看他求人的那副窘态,我心里像打翻了

味瓶,真不是味道。

匡建二的文字可以为许多残损的心灵疗伤。

我们知道,物欲主义的价值观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在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中渐次获得了彰显地位,但明眼的人清楚,这些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具备超越和神圣的性质,无法登堂入室。于是,匡建二充分利用主流媒体赐予他的平台,以令他心动的各地热火朝天的建设,以种种积级向上的人和事为对象,植入他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写成一篇又一篇文章,发在报纸、杂志的大小版面上。

他就像西西弗斯,他试图用他的这种方式,注入温情,阐释意义,给这个世界以救赎。

有些悲剧意味的是:匡建二自己或许没有完全明白,他的人生下半场,面对的是一个以利益为轴心的市场性社会。个人与市场的关系,只是物欲和功利的关系,也就是由各种交换、占有和控制形成的非人格化关系。

残酷的现实可能与匡建二脑海中构建的理想世界相去甚远。

但匡建二仍然在坚持这样做着。他要以他的文字,以他的一颗真挚的心,在各色人等中找到一条与公共生活、主流社群有着有机联系的通道。

无论效果与结局如何,起码这种担当,让我肃然起敬。五

此刻,坐在内蒙古阿斯哈图的高山上,凉风扑面。面对满目奇石怪峰,脑子里想到的是两件事:

第一,山川、河流、土地,都是需要积攒力气的。眼前的这座山,不知是多少年来一次冰川的剧烈运动,巨大的能量消失之后,就是多少年的寂静和休养生息了。

第二,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匡建二符合益友之标准,正直,诚信,见多识广,这辈子与我相交甚笃。这是上苍对我的奖赏。

真的与一般朋友不一样,我们更多的时间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我们友谊的基础是理解,是诚恳,是无私,是相互搀扶,是嬉笑怒骂过后的不认真生气。

细究下来,我们年岁相当,经历相当,家庭环境相当,价值取向相当,可以互为镜子,互为模特,我们经常将尊重与体谅当做最珍贵的礼物,相互赠与。

我曾用“忌妒”一词检验过我们的友谊,发现这一词汇在我们这一关系模式中缺乏生存条件。他有了成绩,我真的是由衷地感到高兴;我有了收获,他也是发自内心地感到欣喜。

社会学将亲情定位为一种互累,是因为只有血缘而没有心灵意义上的沟通;而将友谊定位为互愉,是因为虽然没有血缘,却有灵魂的共振。

互累肯定不能长久,却因为被血缘那根绳子捆住,奈何不得。互愉是谁都乐意做的,关键是彼此要有感觉,振动的信号能够抵达,并且要有所响应,保持频率不变,便能天长地久。这是盘点我们友谊之后的一点真切感受。

凌烟阁是唐代皇宫中的一处普通楼阁。

贞观十七年,当时的开国功臣多半亡故,尚在的亦已老迈。朝廷为感念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命画家阎立本在阁内描绘了24位功臣的图像,宰相褚遂良题词,唐太宗经常前往怀旧,这一举措接下来便很顺当地成为中国牌坊文化的一部分。后世仁人志士为了取得功名,全然心驰神往。“凌烟阁上功无分,伏火炉中药未成。”(白居易)“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功名未上凌烟阁,姓字先标聚义厅。”(《水浒传》)“不要取笑,日后画在凌烟阁上,倒有些神气的。”(《桃花扇》)

我真的觉得许多单位都可以做得此事。如果《江西日报》社也有一个凌烟阁,我相信匡建二是拼了老命也要进去的,他有这种资格与准备。

当下显然没有一个这样的荣誉场,供我们去消遣。

于是,心动的代价凸现了。我们读了一辈子,写了一辈子,想留下一些足迹与印记,还得自己为自己做“嫁妆”,惭愧得紧。

我深知读书写作之人的甜酸苦辣,于是匆匆为匡建二写上这些,算是这本书的陪嫁。

还有,最近听说他会去打打球、钓钓鱼,还在网上下围棋,心中窃喜。因为,山川、河流、土地都是需要积攒力气的。2011年7月18日~31日内蒙古—杭州—南昌(陈政:江西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江西省文艺学会美术评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南昌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第一辑 读山

读山手记

——写在汶川大地震

周年——谨以此文献给奋战在灾区恢复重建一线的英雄们

山是大地的脊梁。

蜀地多山。伟岸而挺拔。

站在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巅,天是那样的湛蓝,雪是那样的晶莹。尽管经历了“5·12”百年罕见的大地震,它仍是那样从容自信地屹立在川蜀大地,犹如一位永不言败的伟丈夫。

历史与现实是如此的相近。

当年,从江西出发北上抗日的中央红军,经历万般磨难,翻过的第一座雪山就是夹金山。深明大义的小金县人民用并不丰厚的物资和大无畏的精神,向这支80%由江西子弟组成的正义之师伸出了援助之手;今天,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江西人民,在小金县遭遇百年不遇的地震灾害时,义不容辞地组成对口支援恢复重建大军,背井离乡地来到这儿,与当地群众一起重建家园。

这是一种珍贵的红色情结,也是回报。

下雪了。海拔4800米的夹金山气候瞬息万变,用这种特有的方式,欢迎着我们这些来自江西的客人,好似故意让我们领略一下当年红军翻雪山时的艰辛。我心底油然生出一丝感慨:先辈们,我踏着你们的足迹来了!

山下便是小金县。

是我们此行采访的目的地。一

这里的太阳起得很早。

6点钟便从大山的缝隙间透出万道金光。

由于高原反应的缘故,昨晚睡得很不好,是睁着眼看着天亮的。早晨起来,刚到大厅,只见一位满脸沧桑,着一身藏服的老太太在一位小女孩的搀扶下,睁着新奇的眼睛,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嘴巴还在不停地嘟噜着:“真漂亮,真漂亮!”

这座有浓郁藏式风格的建筑是小金县服务中心,是江西援建十大示范工程之一。从2008年7月26日破土动工,到11月21日竣工并投入使用,仅用了118天的时间,创造了小金县建筑史上的奇迹。它不仅是小金县有史以来最恢弘漂亮的建筑,也成为阿坝州援建项目中第一个竣工的建筑项目,被当地政府和群众誉为“江西小金速度”。

从竣工起,前来参观的藏胞络绎不绝。“叔叔,我奶奶想坐坐电梯,可以吗?”小女孩天真地问。

我笑着点点头,返身替她们打开电梯门。

这对祖孙来自附近的沙龙乡藏寨。奶奶藏名叫桑珠,今年72岁了,由于交通不便,一辈子没出过小金县,别说坐电梯,就连见也没见过。她听读小学的孙女说,江西援建者建了一栋带电梯像布达拉宫般漂亮的房子时,便起了个大早,让去上学的孙女带路,来观赏心中的“布达拉宫”。“你们是上天派来救难的活佛,我们小金人民将永远忘不了江西人民的大恩大德啊!”临别时,桑珠老奶奶紧握着我的手说。我的心一暖,尽管冒名当了一回援建者,但找到了作为一个江西人的自豪感。

小金县地处邛徕山脉的腹地,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端,数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大山,将其围得严严实实。县域面积5582平方公里,人口8.2万人,其中藏族占52%。县城美兴镇海拔2467米,距“5·12”震中汶川直线距离仅64.4公里。2008年县财政收入仅为918万元,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年轻干练的现场指挥部总指挥陈俊卿介绍说,从接到党中央、国务院下达的对口援建小金县的任务那天起,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不仅当即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的省支援灾区共建家园领导小组,并在小金县设立对口支援小金县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成员由13个相关厅局组成。2008年7月7日,省委书记苏荣、省长吴新雄还带队亲赴小金县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并与小金县政府签定了对口支援框架协议。苏荣书记动情地说:“对口支援小金县是党中央交给江西省委、省政府的任务,是责任和义务,是江西4300多万人民的心愿。江西有99个县(市区),我们将把小金县作为第100个县,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做好援助工作。”

此话掷地有声,感人肺腑。

在全国18个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省份中,江西的经济实力是靠后的。此次按照中央的要求,从有限的财政中,三年拿出13.2亿元支援小金县恢复重建,安排援建项目42个,涉及到民生工程、教育卫生、城市建设等9个方面,其中十大示范项目已全部开工,32个援建建筑工程项目中,已开工建设29个,投入资金3.09亿元,并在全国率先慎重提出了“对口支援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战略目标。

任务是这般的艰巨,来得又是那样的突然,这也是对江西干部队伍素质一次极好的考验。常务副指挥长毛敏是晚上10点钟接到命令的,第二天上午就要飞成都,连向亲友告别的时间都没有。民政厅干部易军,母亲患绝症躺在医院,他完全有理由向组织提出要求,但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就上山了。直到几个月后领导才得知他家的实际情况,准备安排他返家,但这位坚强的汉子却说:“母亲病重,我的确日思夜想,恨不能时刻在她老人家面前尽孝。但自古家国不能两全,这里条件艰苦,任务又这么重,正需要人手。我是党员,就让我留下吧!”

这话尽管说得质朴,却字字出自心扉,领导还能说什么呢?

人们常说,从外地到高原地区工作和生活,最大的困难是高原反应。可这些对江西援建者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不久前,指挥部对所有50多名工作人员进行了一次体检,几乎每人的血压都比在江西时高出15%,脉跳也加快了许多,至于头晕、失眠就更不在话下。他们感到最困难的是行路难。

小金县是高山区,县域面积95%以上都是崇山峻岭。山有多高?有人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如把江西最高的黄岗山放到这里来,充其量就是座小山岭。平地最多的县城,也只是宛若一条小蚯蚓,游动在雄峙的山谷间。这里的公路全是开凿在高山上,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由于受大地震的影响,岩石已松动,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塌方、落石。指挥部的车辆,几乎都被砸坏过。轻则伤皮破相,重则玻璃破碎,车顶塌陷。负责接待我们的干部凌卫心有余悸地讲述了他的一次亲身经历。

那天,他带一个干部去新格乡调查民房受损情况。在一个山垭口,出现了塌方,路面不到两米宽。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决定人先下来在前面指挥车辆。当司机小心翼翼地驾车通过塌方口时,左边的半个轮子已悬空在峭壁间,下面是深达1000多米的深谷。他们怕司机紧张,不敢做声,仍镇定地引导着车辆缓慢通过。等到了安全地带时,他们才说出刚才惊心动魄的那一幕,然后像孩子般地拥抱着笑了。

其实,这还不是最险的一刻。喻家凯副指挥长才真正到鬼门关里走了一趟。那天,喻家凯要赶到成都去参加一个会议。车过夹金山不久,因道路狭窄,不好超车,只得跟在前面的三辆车后面慢慢行走。猛然间,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随着塌方的巨大尘土,前面三辆车便不见了踪影。而他们距塌方处不到50米。

如果司机快了几秒,如果……

现实不相信如果。但愿这种如果永远不要出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当年大诗人李白入川时发出的感叹。是啊,蜀道是难,但在山一般坚强的江西援建者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二

大山是崛起的巨人。

它的雄浑与坚韧给人以力量。

它的陡峭与险恶又给人以无奈。

与县城直线距离只有20公里的汗牛、锅底、潘安三个乡,被海拔达4915米的木壳壳山给拦住了。生活在那里的7000多名藏胞进趟城,步行得两天时间,晚上要在采药人留下的窝棚里过夜。坐车则要弯100多公里从甘孜州的境内绕过去。这不仅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不便,更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于是,修一条直达县城的“天路”,成了汗牛乡藏胞的百年梦想。有位叫高明文的村支书,当了五届人大代表,就呼吁了五届。修这条全长52公里的路,得花费1个多亿。别说县里没有这个财力,就是有,海拔4915米的高度,可是生命的禁区,谁敢去修?

江西援建者敢。他们把修通这条路作为“十大示范工程”之一,就是要圆藏胞的百年“天路”梦。

4月23日,为体验筑路者的艰辛,我们经过4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位于汗牛乡海拔4500米的C标段。下车没走几步,我就觉得胸口闷痛,头皮发紧,嘴巴喘着粗气,直想蹲下来休息。“千万不能立即蹲下,会出危险的!”话音未落,一双有力的手已搀扶住我。

他叫封祖兴,广丰县人,是这个标段的施工经理。其皮肤被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烤得油黑,嘴唇干燥得脱皮。他说,这个标段的施工人员全是广丰老乡,是3月初进驻的。刚到时,大家都傻眼了。山这么高,走路都要喘粗气,住的是帐篷,喝的是雪水,吃的是土豆,足足两个月没闻到青菜的味了,更令人讨厌的是这里的气候,别看白天艳阳高照,一到晚上就下雪。19日晚上的那场大雪,把帐篷都压垮了。“苦不苦呀?”我问。“说不苦是假话。别看我们是粗人,但也明事理。这是江西援建的项目,代表的是江西人的形象,就是再苦也认了。见到你们这些从家乡来的人,真亲切呀。我真想回家一趟!”“怎么呢?”我好奇地问。“回家让老婆炒上一大锅青菜,美美地吃上一顿。”

说这话时,老封的眼里透着一种异样的东西。我的心像被什么深深撞击着,我轻轻地拍拍他的手,想说什么,竟什么也说不出。

在施工现场,一位戴着毡帽的藏胞坐在石块上,津津有味地看着挖掘机工作,他的身边放着一个暖壶,还有几个杯子。老封告诉我,这位汉子叫甲都,就住在旁边的藏寨里。他几乎每天都赶着羊来这里放牧,并带来一暖壶酥油茶请大家喝。于是,我上前和他聊了起来。

甲都用生硬的略带四川方言的普通话告诉我,他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叫大哇的山梁上,因没有路,过着与世隔绝般的生活。去一趟县城,得半夜起身,走几十里山路,赶到汗牛乡政府去搭车,然后绕到丹巴才能到小金。真苦呀!当得知江西人民来援助建这条“天路”时,全寨子的人兴奋得好多天都睡不着觉。

说着,甲都伸出拇指朝我扬扬:“江西人好呀,我们会祖祖辈辈记住他们的恩德。我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送些奶茶给他们喝,应该的。”

老封有些激动了,站起身紧握着我的手说:“这里的藏胞心地善良,知恩图报,经常给我们送菜、送米、送腊肉。就凭这点,我们吃再大的苦也值。请你转告家乡的父老乡亲,我们一定按指挥部的要求,在9月底把这条路打通。到时,我要亲手将江西援建队的红旗,插到4915米的顶峰!”

我不知该如何表达当时的心情。如果说他们是江西的骄傲,这话太俗。如果说,代表家乡人民感谢,又觉得太淡。我只是紧紧地将他那双粗糙的手握在手中。

在小金县采访的日子里,我接触到无数像老封这样寻常而又充满着激情的江西人。他们当中有工人、干部、技术人员、教师、医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小金县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走到一起来了。为提高小金县的教育、卫生水平,江西还从全省各地选派了74名优秀医务人员和9名优秀教师到这里开展支医、支教工作。他们当中有爱人怀孕8个月仍毅然报名前来支教的南昌市第十七中学教师杨水生;有爱生如子,被小金县中学“江西班”的同学亲切称为“寝室爸爸”,来自南昌市第二十三中学的杨志兵老师;有被藏民誉为“江西神医”,来自南昌大学一附院心血管内科的吴友平大夫。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朋友,他们至今都还住在简陋的板房里,克服各种困难,用行动和热血诠释着对灾区人民的大爱。

徐枫是一位纯朴的萍乡姑娘,今年才22岁,去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地理系,已考取了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她毅然休学一年,报名来小金县当志愿者,先后在偏僻的藏寨当小学老师和乡政府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的高原反应和水土不服,她几次患重病,都咬牙坚持了下来。有一次,她拉肚子拉得几乎虚脱,但仍强打着精神来到课堂,她几乎是倚靠在讲台上授课的。这时,一张纸条传了上来,上面用稚嫩的字迹写着:“老师,你面色不好,一定是生病了,我们很心疼。你快回去休息吧,给我们留几道作业题就行,大家一定会遵守纪律的。”“多么善良懂事的孩子,我当时眼泪都快下来了。来到小金吃的苦、受的累,仿佛在一瞬间烟消云散了。是的,这里环境艰苦,条件很差,但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因我们找到了人生价值的支点,那就是两个字:奉献。”

尽管她的脸上一直挂着微笑,但泪水仍夺眶而出。三

陈跃礼是位值得敬重的老人。

他今年66岁了。无情的岁月在他的脸上刻满了沧桑。

在他家厅堂的条案中央,端正地摆着一捧用红绸布包着的红土,那是他去年回江西老家认祖时带回的。老人的祖籍是江西吉安敦厚镇。300多年前,祖上在外做生意,被强人掳到此地,便落地生根了。

几百年岁月的流逝,他无法找到血亲。但老人仍很满足,他说,看到家乡比想象中的要漂亮、富裕,心里像吃了蜜般甜,为自己是一位江西人感到自豪。在“5·12”地震中,他家的房子倒塌了,但在灾后重建报损失时,他说啥也不肯报,更不愿接受江西提供的2万元的民房重建补贴。他说,这次是江西对口援建小金县,我作为一位江西的子孙,不仅不能为家乡作出点贡献,还要拖累家乡人,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江西还谈不上富裕,援建的每一分钱都是家乡人省出来的,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吧!

老人住在县城对面的高山上,仅靠种植几亩苹果园为生。每隔十几天,他都要步行10多公里,扛着一箱苹果,送到江西援建工地。大家知道老人生活拮据,不肯白吃,要付钱。老人的脸立即垮了下来:“你们还认我这个老乡啵?理解我见到家乡人的感情啵?我知道你们有纪律,不能随便收人的东西。可一笔写不出两个赣字,来,吃吧,这里气候干燥,蔬菜又稀罕,苹果败火呢!”看到老表们香甜地啃起他亲手种的苹果,他竟孩子般地笑了。

多好的老人,多优秀的江西子孙,心地像天一般宽广!

古道热肠、行侠好义是沉浸于赣人骨子里的文化。自“5·12”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口袋里并不鼓满的江西人慷慨解囊,捐款及交特殊党费数额均超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总和。直至现在,还有人不断往小金县对口援建指挥部汇款寄物,以表对灾区人民的关切之情。

4月21日,就在我们到达小金县采访的第二天,一位叫万顺泉的企业家,携带妻子、女儿及几位员工,开着三部车,千里迢迢地从江西来到小金县,翻越夹金山时已是深夜,正遇大雪,道路结冰,轮胎打滑,他们是从山上找来枯枝垫在路上,冒着危险来到小金县的。

老万是位质朴的江西汉子,原是南昌床单厂的一名工人,下岗后,凭着一手过硬的修车功夫,在广东、辽宁等地闯荡,今年1月份才回到南昌,与朋友一道合资创办了一家汽车修理厂。担任总经理的他,总想找到一个富有爱心的企业文化支点。3月的一天,他从《信息日报》上读到省委书记苏荣给小金县日隆镇藏族小学生杨兴秀的一封回信,深为感动,萌发出让在南昌市邮政路小学读四年级的女儿与杨兴秀结“对子”的想法,并发动员工为灾区重建募捐活动,拿出自己的积蓄,凑足6万元善款,风尘仆仆赶了过来。

4月22日,我们与老万一家,来到了日隆镇。

这里地处海拔6250米的四姑娘山脚下,风景很美。雪山、蓝天、针叶林构成了一幅多彩的水墨画。杨兴秀的家在长坪沟,距雪山只有一步之遥。2008年7月的一天,苏荣书记一行冒着余震的危险来到这里,在废墟前抱起杨兴秀,语气坚定地对她说:“天灾并不可怕,江西人民一定竭尽全力帮助你们重建家园!”“在春节前,你怎么会想到给苏荣爷爷写信呢?”

见到杨兴秀,我好奇地问。杨兴秀眼里盈着泪水,指着新建好的房子说:“苏荣爷爷走后不久,在江西人民的帮助下,我家的新房很快就建起来了。我在课文上学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就给苏爷爷写了一封信,表示感激。”

老万的女儿万琳雯上前,掏出用压岁钱购买的学习用品赠给杨兴秀。他的妻子符敏也上前鼓励兴秀好好学习,并表示要资助她读到大学。两位刚结识的小姐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构成了“藏汉人民一家亲”的真实写照。

长坪沟是地震的重灾区,全村90%的房屋都已倒塌。要让灾区人民有房住、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被列为江西对口援建的“一号工程”。杨建林副指挥长在接受采访时说,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灾区的民生问题,我们把它当成头等大事来抓。至3月26日止,全县7428户农房重建竣工5474户,并全面完成了8614户民房维修加固任务,比省计划提前了48天,并向受灾群众发放了棉衣、棉被各10万件,全省各界还向小金县捐赠大米、帐篷、药品等救灾物资17批次,总价值达4037万元,切实解决了小金县20663名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彩色的云霞是由太阳织成,幸福的生活是靠勤劳创造……”

一阵粗犷悠扬的歌声从不远处的藏寨风情建筑工地传来。那是江西援建者为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而特地设计的一个民居重建工程,歌声充满着信心和力量,同时也向我们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像山一般坚强的藏胞,已从大地震的阴影里走出来了,从心底燃起的是对生活的希望。

真好。

这就是江西人的赤诚。既给金子,也给点金的指头。

此文完稿之时,正是“5·12”一周年前夕。那是个黑色的日子,给人们留下的记忆是沉重的。但一年的时间证明,面对特大天灾,中国人的脊梁是硬的。一个中国人立起身是块磐石,十个中国人携起手是座山岭,如果千个万个中国人团结起来呢?何况我们有13亿中华儿女,立起来就是一座座伟岸的山脉,天塌下来都能扛起,有什么灾难不能战胜呢?

这是崛起的山的力量。

也是山的性格。

乡村雕塑

该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他们呢?面对着采访本上感人而丰富的素材,一个个乡村教师鲜活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呼之欲出……

客观地说,宁都尚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穷县,但绝对是一个教育大县。理由不仅仅是这里有“文乡诗国”美誉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在党政领导的重视、全民办教育的热情中,乡村的教育设施起了根本的变化;也不仅因为在连续8年的高考中,宁都的录取率在赣南名列前茅,还因为在我们采访所到之处,被乡村教师的宽广胸怀和敬业精神而深深感动了。他们是一个平凡的群体,却默默地扛起了宁都日渐兴旺的教育大厦。

面对这些可敬的乡村教师,我感到自己语言的苍白和贫乏。我多想将手中的笔变成一把刻刀,为他们塑一座群雕,让它矗立在红土地上,手举着文明的圣火,燃起乡村明天的希望。

柯南生的梦

其实,柯南生老师的梦很简单。

他梦想着能带全家轻轻松松地到外面旅游一趟,哪怕是去赣州城也行,因他欠妻儿太多太多。

在长胜镇大岭背村小学,我们见到了柯老师。他是位残疾人,身高不到1.50米,年近50岁。岁月的风雨和生活的磨难,使他显得比同龄人更苍老,给人的印象,就像山里的一位普通农民,只有那双明亮的眼睛透着智慧。

27年前,柯南生是一个秀气精干的小伙子,从中学毕业回来后担任着农技员。他的理想是用自己的知识和勤劳,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但道路并不像他设想的那样平坦。1972年5月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从田里检查虫害的柯南生在回家的路上,手中照明的油灯被狂风暴雨扑灭,他不幸摔下了3米多高的深坑,造成脊椎骨断裂错位,落下了残疾。

在厄运的重击面前,柯南生痛苦过,沉沦过,常常愣坐在家门口,望着茫茫的群山叹气,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是妻子向他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南生,身残了不要紧,志气可不能残!你有文化,有知识,不会白吃饭的。即使天塌下来,还有我呢!”

妻子的话像一颗火种,点燃了他心中的生命之火。大岭背村地方偏僻,交通不便,文化落后,许多学龄儿童无法入学,只得成天放牛、打猪草,我为什么就不能教他们读书呢?柯南生的眼睛一亮,立刻驼着弯曲的腰杆去找大队干部,发出受伤以来第一次荡气回肠的呼声:“我要教书!”

从这天起,柯南生便成了赤塘村小的一位民办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7年。27年来,他教过的学生有1000多人,其中出了20多个大学生,村里的老表只要提起柯老师,无不伸出大拇指说:“南生真是文化的播种人!”可又有谁知道这赞扬声后的艰辛呢?

大岭背村那时很穷,孩子的失学率很高。为了让贫困的孩子能读上书,柯老师常从自己少得可怜的民办教师工资中,挤出一部分来给他们买学习用品,缴学杂费,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失学学生的家中进行家访。弯曲的山路上,不知留下了多少他佝偻的背影和沉重的足迹。1992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柯南生在家访回来的路上,手电筒坏了,他只得摸黑往家赶。因天太黑,他不小心摔下了田埂,在水里打了几个滚才爬起来,当一身泥水的他气喘吁吁地摸进家门时,妻子心疼得泪流满面,说什么也不让他一个人独自出门了,要去,她陪同。

乡村民办教师的生活是清贫的。柯南生的家靠妻子一个人独立挑了起来,既要照顾丈夫及孩子的生活,又要忙田里的农活,贫困一直缠绕着这个家庭。女儿明英学习成绩优秀,终因家境贫寒,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加入了南下打工的行列。这是让柯老师最伤心的事了,至今说起来,眼圈仍是红的。

妻子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想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这使柯南生记起了做丈夫的责任,他答应一定要带妻子和全家到外面去玩玩,长长见识,以弥补这些年对家庭没有很好尽责的内疚。他省吃俭用,存了一小笔钱,原准备今年暑假成行,没想到,柯老师的一位家境贫寒的学生今年考上了大学,乐于助人的他慷慨解囊,又没能圆梦。

明年再去,一定去。临别时,柯老师大声对我们说。

“夹皮沟”里的烛光

把谢亦栋老师任教的所在地称为“夹皮沟”是极贴切的。

松山自然村至今都不通公路,近百户人家散落在海拔900多米、方圆几十里的崇山峻岭中。一条崎岖的山道像条白色的带子,飘荡在深山间,这是通往山外的唯一一条道路。别说到蔡江墟镇,就是从大坑行政村委会到这里,也要气喘吁吁地爬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

是啊,这里的办学条件实在是太艰苦了。谁也不愿到几乎与世隔绝的松山小学去任教。于是,当时的公社只得采用轮流的办法将老师派进去。被轮到的老师大都将自己戏称为“小常宝”,待个一年半载,便吵死吵活地逃出来了。轮派老师的办法虽然能将松山小学维持下去,但老师的流动性太大,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显然是不利的。于是,上级主管部门想在本地征用民办教师来解决这一问题。“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山里有文化的人本来就少,而且他们的目标也是谋划着如何混出山外去。正为难时,被公社领导视为干部苗子、血气方刚的谢亦栋站了出来:“松山村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没想到为了这句承诺,谢老师在松山小学一干就是29年,从一位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干到了被粉笔灰染白了双鬓,至今仍是位民办老师。当我们问他对当初的选择是否后悔时,谢老师轻轻地摇摇头,说道:“人生在世总要干点什么,当山村教师是清贫了些,但也有自己的乐趣。29年来,我送了多少学生走出山围,成为国家的栋梁。每当我接到他们来自天南海北的信,心里就有一种充实感,也就满足了。”

是啊,从山里走出的孩子,怎么忘得了像父亲般关爱他们的谢老师呢?松山村只有50多位学生,却来自方圆几十里的大山。老师不仅要教他们知识,还要负责他们的安全。每逢刮风下雨,谢老师和他的两位同事,都要接送学生。1997年端午节的那天,大雨倾盆,谢老师护送着王家坪的学生回家,当走到一处山头时,他发现前面的小路土质有松软的现象,为防意外,他将学生留在原地,自己前去探路。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山坡塌方了,谢老师猛地将身边的学生一推,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自己则重重地摔倒在地上,然后就地打了几个滚,才脱离险境。

谢老师对山乡教育的一片深情,深深感动着松山的村民,他们把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当成是对谢老师的最好报答。1995年,松山村小的校舍要改建,没有谁发号召,全村的男女老少纷纷出动,起早摸黑地爬几十里山路,硬是将几万块砖和几十吨水泥,用肩膀扛上山来,感动得谢老师热泪盈眶,在日记中写道:倘若说教师是一支蜡烛,那么,父老乡亲便是烛油,没有他们,蜡烛永远也不会发光。

山里有棵挺拔的白桦

找县教委主任陈桦是件颇费神的事。

教育界的同仁们说,陈主任的办公桌就在她的腿上,她是个闲不住的人,除了出差,就是在通往乡村学校的山路上奔波。

其实这次采访,教育官员本人不在我们的计划里,但从我们接触到的教师中,无一不提到陈桦主任:是她在上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足迹踏遍了26个乡镇的100多所学校,交了一大批乡村教师的朋友,是她掀起了“扶助千名贫困学生”的行动,使一批失学儿童得以重返校园,也是她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理顺了教育系统任用干部关系,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特想见见她。

几次都没找到陈桦,我们采取了最笨的办法,晚上到她家里“守窝”。谁知,到深夜11点也不见她的踪影。据陪同我们的教委办公室的小杨说,陈主任到石上中学去了,是解决校舍改建的征地问题。陈主任读中学的孩子罗兴倒和我们交上了朋友。他说,他也好几天没见着爸妈的面了。爸爸在一个乡里当书记,很少回家,妈妈晚上回得晚,回来时他已睡了,早上一睁眼,妈妈又起床走了。他指着墙角一箱方便面说,这常常是他的主食。望着满脸稚气的孩子,我们的眼窝潮润了。

约莫11点20分,陈桦回来了。她还很年轻,高挑的身材,齐耳的短发,浑身洋溢着一股朝气。她利索地泡了碗方便面,边吃边接受我们的采访。她很健谈,言语间流露出一种对教育的深厚感情。她谈了县领导为了掌握乡村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利用晚上的时间,到长胜镇农民夜校听课的故事;为刘坑中学校舍改建的问题,星期天独自前往用脚步丈量土地的事例;当然谈得最多的是乡村教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于是,我们的采访本上,记下了每月只有50元工资,20年如一日在山村唱响童心曲的幼儿教师廖秀清;扎根乡村30年,数次放弃进城机会,被老表们誉为“乡村好园丁”的石上中学老师吴乾……

可陈桦就是闭口不谈自己。趁她到厨房洗碗的时候,小杨悄悄跟我们说,你们只要听听陈主任说话的声音,就可以知道她的劳累程度。不是有个成语叫“呕心沥血”么?就是她的真实写照。这一年多来,她实在太累了,嗓子患了严重的咽喉炎,并长有息肉,医生早就让她住院动手术,开了病假条,并警告她,不抓紧时间治疗,以后有失声的危险。她只是笑笑,将假条往口袋一塞,就忙于工作了。她还叮嘱我们,谁也不许将她的病情讲出去。别看我们陈主任在外是个女强人的形象,心肠却软极了,有一次下乡,在长胜镇了解到儿童失学的现象很严重,她决定搞一次调查。当来到农民曾福生家,看到因病贫穷,12岁的女儿曾满秀只得辍学在家放牛的情况时,她心情非常沉重,当即将身上仅有的200元钱掏出来给满秀重返学校。回来后她立即在教育系统发出倡议,开展“扶助千名贫困儿童”的活动,她带头资助了园埠乡孤儿李婷1000元钱。“你们应该多去采访乡村教师,是他们呕心沥血,才使宁都的教育之林有今天的茂盛啊!”陈桦又来到我们的身旁,打断了小杨的诉说,真诚地说。

我们默默地点点头。是的,在日益茁壮的教育之林中,我们看到一棵挺拔的白桦,在阳光中微笑……

走访宁都的山山水水,见到最好的房屋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近些年,他们连续夺得了电视师范教育全国先进单位、青少年科普教育全国先进单位、农村扫盲工作全国先进单位的荣誉。恢复高考以来,为祖国输送了1.6万名各类人才。这些成绩凝聚着无数个柯南生、谢亦栋、陈桦这样的人的心血和汗水,也体现了宁都的父老乡亲对教育的支持。在宁都,我们亲耳听到这样的话语:最好收的钱是教育附加费,最好办的事是解决教育问题。

我想,这就是宁都的希望。当教育的圣火熊熊燃烧之时,就是宁都腾飞之日。

“舵爷”出山

“舵爷”是哥儿对刘勇的爱称。

这是他10年前在江西师大读作家班时收获的“副产品”。

那时的刘勇年轻气盛、身高马大,不仅创作上走的是顺风船,长、中、短篇小说不停地冒出,而且为人豪爽,颇讲义气。谁有个难处找到他,只要能办到的,这小子会搏着命上。再加上他的作品大多是以赣江、鄱阳湖的水上生活为素材而创作的,历尽磨难的舵爷(船老大)、水手常是他小说中的主人公。于是,有人便戏称他“舵爷”。

哥儿们唤得真切。

刘勇应得响亮。“舵爷”的命硬。当年他以文学新秀的身份参加一次全国性的笔会时,一外地作家与刘勇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在一次酒宴上故作深沉地说:“这小子是只出山的虎,后劲足,数年后,会虎啸文坛的。”血气方刚的“舵爷”一激动,当即拎起酒瓶与那老兄吹起了“喇叭”,嘴上喊着痛快,俩人都钻了桌底。这一醉真沉,竟“醉”了10年。用刘勇自己的话说,这10年他是在一片浑沌中度过的。他先后下过海、打过工、炒过股,最后仍是两手空空地回归到文学。但他不后悔,虽没赚到钱,却收获了人生的阅历和沧桑,为创作上的再次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10月的一天,上海电视节电视剧展销会场爆出新闻,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江西汉子,署名刘勇编剧的参展长篇连续剧有《重拳出击》、《生死兄弟》、《英雄血岸》、《雷霆纵横》、《爱不是游戏》等5部110集,而且他还在多部电视连续剧中客串重要的角色。不知道这位来自赣江之畔、两脚管红泥巴的家伙,是否创造了中国电视连续剧创作之最,一时间,刘勇成了编演合一的两栖“明星”了。来自各方新闻媒介的记者们,到处打听,刘勇来没来?住在哪家宾馆?

其时的刘勇,正蜗居在广州的一家宾馆里,为中央电视台赶写着一个本子。另外《生死兄弟》要补拍些戏,他扮演的香港警司有不少的镜头,因而只得“流落他乡”了。房间很凌乱,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烟灰缸里的烟头堆成了小山,墙上贴满了纸条,全是剧情所需要的人物设计、故事线索,桌上摆着手提电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眼里布满了血丝的他,话没说两句,哈欠却连天。苦哇!搞电视剧这活!刘勇深深地吸了一口烟说。为了写剧本、演戏两不误,近一年来,刘勇都是在这样的一种快节奏中度过的。白天拍戏,晚上写作,成天忙得像台机器。“我真想给自己放个假,与哥儿们好好聚聚,喝他个三天三夜的酒,幸福生活一回。但机遇于一个人来说,一生可能就那么一两次,不好好地抓住,可能就真的要‘游戏’人生了。”

这就是刘勇的本质,对待人生从不敢怠慢。

或许,应该感谢生活的坎坷,让他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二

喝着鄱阳湖的水、踏着长江的浪长大的刘勇,还在戴红领巾的年龄,便会驾驭着帆船在江湖上闯荡了。他爱水爱得那么真切,爱船爱得那般诚挚,粗犷的船工号子,沉重的纤夫步履,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他心中萌动着一种想唱歌的冲动。16岁的时候,因时代的原因,他失去了父母的庇荫和读书的权利,独自一个人离乡背井,出来闯世界。他先后干过矿工、搬运工、机床工……生活的磨砺和人世的沧桑,使得刘勇变得粗放和豪迈起来,也增强了与命运抗争的信念,在内心涌动着朦胧的成材欲望:当一个作家!

1985年,为了更好地体验生活,刘勇一头扎进了自己熟悉的赣江,跟着驳船在江上走了几个月。白天,他和船工们一起绞缆绳、撑篙杆,晚上,就跟着马灯、酒和江水,听老船工们讲述赣江十八滩上的生死恩怨及敢爱敢恨的男人和女人。那些来自生活中原汁原味的故事和人物,深深地叩动着刘勇的心,激荡着强烈的创作灵感。于是便有了总计100余万字的中短篇小说《滩哥》、《滩师世家》、《九曲滩》、《吊楼女人》、《白浪》、《黑浪》、《红浪》、《恶浪》及长篇小说《血岸》、《浪坟》等。刘勇作品中的人物好像不是笔端下流出来的,而是热血中迸发出来的,不仅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具有浓郁的赣鄱特色,而且有极强的故事性,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丰富的感情。在刘勇已在中国影视文学界崭露头角的今天,一位大腕导演说,刘勇的每部小说都有“戏”,读后给人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画面感强烈,拍摄起来绝对过瘾,因为他拥有生活的富矿啊!

刘勇是执著的,为了文学。

1991年,他毅然辞职,先后在深圳打过工,在青岛赶过海,在广州办过报,在南昌炒过股。丰富的生活阅历,使他与时代跳动的脉搏贴得更近了,胸中常涌起更强大的一种创作冲动,他隐约感觉到,数年培植的那棵文学之树到了该结果的时候了。刘勇婉言谢绝了一位香港朋友的高薪聘请,毅然从深圳回到了南昌,所有的家当便是一台电脑。但生性开朗的刘勇却笑着对朋友说:“别说我一无所有,我的财富都装在心中,在我的电脑里。”三

1998年的夏天,告别商海的刘勇开始在文学的瀚海里畅游了,他游的是那样的矫健、自如。为了静心地创作,他的那间屋子的所有窗户都密实地封上,电话和手机都关闭,十天半月难出一回门,有人戏笑刘勇过起了“苦行僧”的生活,可他却不觉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勇认真地说:“只要给我一个写作的空间,能放得下一张电脑桌,我就有种幸福感。这并非是说大话,我离开文学已8年,积累的素材太多了,需要很好地反思和挖掘,对自己要求不苛刻些,现实生活中的诱惑太多,还能静得下心来写作吗?不是为了写作,我这8年浪迹天涯的生活又有何价值呢?”

刘勇是勤奋的,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创作了1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长篇小说两部,电视连续剧本3部70集,还有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和纪实文学。应该感谢江西红星影视制作中心的慧眼识珠,当刘勇在颇讲究资历和关系的影视圈里还默默无闻时,是他们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发展空间,一个可施展才华的舞台。当他们第一次和刘勇接触,听到他全新的电视剧创作理念和精妙的剧本构思时,毅然与他签订了30集连续剧《重拳出击》、20集连续剧《生死兄弟》的创作合约。由此,刘勇跨上了成功的阶梯……

在刘勇的电脑桌上,摆着几张他在《重拳出击》剧中扮演泰国警长的剧照,那奕奕的神采和扮酷的形象,还挺有点“星”味呢。用他的好友、著名演员尤勇的话说:“勇哥这伙计,一上镜身上还真来了戏,哪像个从没演过戏的人?要出道早些,说不定混个脸熟。”

刘勇客串演员纯粹是偶然,剧组成立后,眼看要到开拍的日子了,剧中泰国警长这一角色刚好空缺,便问导演自己行不行。导演眼睛一亮,叫来化妆师,三下五除二给他剃了个大光头,泰国警长就这样定位了。刘勇就这样懵懵懂懂地上了“贼船”。接着,他又在自己创作的20集连续剧《生死兄弟》中担任香港警司的角色,或许导演看中的是刘勇的“本色”。四

刘勇“火”起来了,找他合作本子的影视公司不少。可这小子的本性一点也没变,只要有空闲,他就会邀上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当然聊得最多的还是其钟情的文学。今年3月底,广东岭南影视公司投拍刘勇的20集电视连剧《英雄血岸》,开机地点定在南昌,写的就是赣江和赣江两岸。并且,他的另一部展示旧中国船民生活的《黑浪枭雄》剧本已有许多家影视公司正在洽谈之中,这部戏是以鄱阳湖为历史背景的。

当有人问起“舵爷”的鸿鹄之志时,他沉吟了片刻,认真地说,我要创作几部有浓郁赣地风格,展现赣人风采的剧作来,以报答养育我的这方水土,力争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桃阳岽的“眼睛”

朱辉云有两个绰号。

个叫“大眼”,一个叫“拐子”。

两个绰号都鲜活地点明了他的身体特征。

朱辉云生得浓眉大眼,满脸正气,但右脚严重残疾,行走不便。“大眼”是瑞金市泽覃乡的乡亲们对他的爱称,他当护林员18年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着山林;“拐子”是盗木者对他的咒语,泄愤于他软硬不吃、严格执法。

老朱则爽朗一笑:我就是要当桃阳岽的“眼睛”,保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一

桃阳岽是泽覃乡境内的最高峰。

这里山高林密,峰险壑深,是林区最好的观测点。眼下正是秋爽干燥、山火易发的日子,老朱便把简易的观测棚当成了家。用妻子顾年姣的话说,山林是他的命根子,树木是他的亲人,下辈子就让他跟这些没有感情的木头过日子好了。

面对妻子的牢骚,老朱也只能苦笑着摇摇头,因心中有本难念的经。

泽覃乡是山区,也是块有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当年毛泽覃烈士英勇就义后就长眠在这里。朱辉云的爷爷朱啟才也是位老红军,1931年牺牲在“反围剿”的战斗中,因而他的血管里流淌着先辈的热血。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朱辉云走上了护林的道路。

中学毕业后的朱辉云因右脚残疾,学了门理发的手艺,每月有几百元的收入,加之经营了近百亩的果园,日子过得怡然自得。1991年的一天,他来到城里的弟弟家做客,因限水,到了吃晚饭的时刻也不见来水。问明原委,这位耿直的汉子不禁脸红。作为市区主要饮用水源的桃阳岽山区因砍伐严重,造成水土流失,使市区饮用水资源枯竭,不得已实行限水供应。

回来后,老朱关了理发铺,变卖了果园,当起了义务护林员。村里人笑他蠢,他回答得铿锵有力:人不能为钱活着,要做点有意义的事!

义无反顾是执著者的个性。

当护林员难啊,不仅成天钻山林、爬沟壑,夏天蚊子咬、冬天风雪吹,何况老朱还是位残疾人,更难的是过人情关。泽覃乡就那么大,见面都有三分亲,谁也得罪不起。朱辉云第一次巡山,就遇到了件难堪的事。他截住了几个盗伐者,领头的竟是他岳父。“嘿嘿,辉云,家里老房子快倒了,砍几棵树去修修。”“办了砍伐手续吗?”老朱赔着笑脸问。“什么手续不手续的,你闭只眼不就行啦?”说完,岳父朝着众人一努嘴,扛着木料就要走。“站住,没有手续谁也不能走!”

朱辉云大眼一瞪,猛喝一声,当时也不知哪来的胆气,随即开出罚单,塞到岳父手中。气得岳父浑身颤抖,将罚单撕得粉碎,扔下木料,领着众人转身便走。

事后,老朱只得掏出100元钱替岳父交了罚款。妻子与他大吵后,半个月没理他。

从此,六亲不认的“大眼”在泽覃乡出了名。

但也有利欲熏心者不服气,想硬碰硬在老朱身上“撞开”缺口。2005年5月的一天,老朱在南坑口堵住了一车盗运的木头。为首者就是当地有名的“烂崽”。“姓朱的,请识相点,你要挡了我的财路,我让你的另一条腿也变拐!”“你们这是违法的行为,请跟我到林政部门接受处理!”

老朱一身正气地站在前面,拦住了车子的去路。“烂崽”凶神恶煞地冲过来,一脚将老朱巡山用的摩托车踢翻,手一挥,几位手下立即上前,对着他拳打脚踢。但老朱仍不屈不挠地坚持着。直至派出所民警闻讯赶来,老朱才满身血污地从地上爬起。接受惩罚后的“烂崽”仍不服气,晚上邀了20多人手持木棍、铁器将老朱的家团团围住,吓得妻子泪流满面地抱住老朱,不让他出门。“我就不信这个邪,共产党的天下能没王法?”

他甩开妻子,一身胆气地跨出门,铁塔般地往人群前一站。“我护林执法没有错,你们今天要不将我打死,否则我立起来还要抓你们!”

毕竟邪不压正。何况又碰上这么个不要命的,“烂崽”们只得骂骂咧咧地散去。

从此,泽覃乡盗伐者的气焰收敛了许多。二

采访时,记者注意到这么个细节。老朱的右脚是残疾,但挽着裤腿的左脚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疤痕。究其原因,是他巡山时因腿脚不便而摔的。

当问起他有多少次遇险时,老朱憨厚地笑笑说,那实在是记不清了。

但最险的一次,他记忆犹新。

那是2007年10月的一个雨夜,他在兰崇村的山林里巡山返回时,由于山路太滑,一个趔趄,摔下了山崖,下面就是10多米深的河沟,情急中他用手抓住一根树枝,树枝断了,身体重重地摔在沟里,他浑身湿淋淋地想站立起来,可左腿钻心般疼。他知道摔伤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叫人人不应,叫天天不灵,他只得忍着钻心般的痛,用手抓住树根往上攀,足足花了1个多小时才爬上山路。事后想起来还有些后怕,要不是那根树枝缓冲了一下,或许就“光荣”了呢!“这是善报啊,我护了林,林也护了我。”

老朱喃喃地说。

秋天是美丽的,对护林员来说却是揪心的。因天干物燥,极易引发山火,得千万倍小心。每到这样的日子,朱辉云便将“家”安在桃阳岽的小木楼上。白天到处巡山,晚上就宿在木楼上,瞪着他那双大眼,警惕地注视着茫茫林海。如发现火警,他不仅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而且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投入救火战斗。

2008年的一天,老朱巡山至永红村林区时,发现山林冒出浓烟,他骑着车子飞快地朝火点赶了过去,原来是几位放牛的老人抽烟时不慎引发了山火。他一边掏出手机向乡里报告,请求立即组织力量救火,一边从地上拣了根树枒跟着村民们冲进了火海。火趁风势,风助火威。就在老朱他们奋力扑救山火时,突然一个变向风,火头凶猛地朝着人群扑来。慌忙退后的人群一急,不小心将朱辉云挤进了火炕,火头一舔,不仅衣服烧着,就连头发和眉毛也被燎焦。好在经验丰富的老朱就地一滚,才逃脱火魔的摧残。

回到家后,妻子见他一副狼狈像,说啥也不让老朱再干护林员了,拉着他去林管站辞职。老朱顿时大眼一瞪,红着脖子吼着:“这是我的事业,打死我也不会辞的。”“辉云,你这么搏命图的是什么啊?”妻子泪流满面不解地问。“我图的是全乡几十万亩山林平平安安,图的是家乡青山绿水长驻!”

此话掷地有声,是朱辉云的心愿,也是他的誓言。

由于他护林工作出色,2008年被浙、闽、赣三省护林联防委员会评为护林先进个人。

授奖的那天晚上,老朱搂着奖状睡了个安心觉。三

来到朱辉云的家,记者脑海里跳出一个词:一贫如洗。

这是一间泥土房子,里面除了两张木板床,几条木凳,最“豪华”的设施就是那台近似文物的黑白电视机了。

一个疑问袭上记者心头。老朱干护林员前不是将果园变卖了吗?那钱呢?妻子顾年姣好像看出记者的心事,唠叨着说,前10多年,老朱护林是义务的,一分钱收入也没有,直到2005年后,老朱护林出了名,乡林管站吸收他为正式护林队员,每月才发给他500多元的工资。变卖果园是有20多万元钱,可还掉借贷款、扣除人员工资和成本,只有1万多元的利润,除留下两个孩子读书的费用,还有几千元钱让他买了辆摩托车,一个残疾人巡山,没辆车子能行?

刀子嘴,菩萨心。这是顾年姣的个性。“这些年来没有妻子的默默奉献,我是什么事也干不成啊。一个女人,要拉扯大两个孩子,还要种家里的几亩田,里里外外都是她一人,真不容易啊!”

别看平日里两口子磕磕碰碰,但谈起这个家,聊起妻子,老朱眼睛潮润了,语调里透着一种深深的内疚。“其实朱辉云要发财也不是难事。只要他放弃原则,只要他那双大眼闭一闭,财源就会不断流来。但他没有这么做,他是值得信赖的。”乡林管站的郭站长在接受采访时说。

朱辉云铁面无私、执法严明。盗木者对他是又气又恨,但又无可奈何。他们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在干违法勾当时,遇到朱辉云,就将他悄悄拉到一边,往他手里塞个红包。但都被老朱拒绝了。

今年5月的一天,老朱接到举报,在永红村与福建交界处,有一个福建老板在偷偷收购木材。他立即骑着摩托车飞速地赶了过去。只见一辆东风大货车停在山边,已装载了满满一车约10多个立方的木料,正要开走。老朱立即上前,拦住了已发动的车子,朝他们要运载木材的各种手续。“有的,有的。来,我给你看。”

一位福建老板将老朱拉到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钱,飞快地塞在他手中。老朱顿时脸色一沉,当即将钱退了回去,严肃地说:“不要来这一套,如没有手续,请跟我走一趟,接受处理!”

事后,福建老板逢人便说,江西的泽覃还真有见钱不眼开的林管员,那里的“生意”不好做,去不得。这话后来传到朱辉云的耳朵里,他只是淡淡一笑,说:“他只说对了一半,我需要钱,但不见钱眼开。如果为了钱去出卖自己的良心,再多的钱我也不干!”

这就是朱辉云,一位普通的山乡林管员,他用自己的质朴和真诚,捍卫着人格的尊严;用善良的眼睛和良心,守望着故乡的一草一木。

这是一种境界。

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境界。

六十七个春秋的守望——素描郑宜栋

郑宜栋今年八十有五。

没想到耄耋之年当了回“新闻人物”。

2009年12月4日。北京。梅地亚央视演播大厅。来自方志敏故乡的郑宜栋白发苍苍、精神矍铄地走上了“2009年度中国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暨颁奖晚会”的舞台。尽管老人穿着为此行特买的新衣服,但细心的主持人张绍刚还是发现他崭新的外衣里面,穿着

件袖口打着补丁的旧毛衣。“为了替父亲还清67年前的旧债,只得节衣缩食,这件毛衣穿了25年,嘿嘿,袖口补了好几次呢!”

郑宜栋喃喃着回答。

现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为了替父亲还掉一笔本可以不还的债务,郑宜栋老人从17岁起守望到现在,整整67年了。他守望的是债务吗?不!是诚信。中国人的法制生活因他的奉献而精彩,因他的执著而生辉!”

这是张绍刚噙着热泪给予郑宜栋的获奖赠言。

老人笑了,也噙着泪。一

郑宜栋有个“宝箱”,从不示人。

里面藏着啥?谁也不知道。钥匙就拴在他的腰带上,连睡觉都要压在枕头下。儿女们也在揣摩。是钱财么?不可能,老人一生节俭,省出的每分钱都用在还债上。是珠宝么?不现实,老人一辈子都在这块弹丸之地打转转,何处觅宝?

这是郑家一个谜。

记者到他家采访时,老人百感交集地打开了箱子,里面躺着一本纸页已发黄的账本。这是父亲67年前留下的遗物,记录着一段饱含着血泪的往事。

郑宜栋的老家在上饶县黄沙岭乡麻墩村,那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父亲在村里经营着一个油榨坊,因直率诚信、老少无欺,深得乡亲们的依赖和拥戴。因而“诚信立家”乃郑家的祖训。

1942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是郑宜栋永生难忘的日子。那天,父亲和哥哥午饭后到田里干活,被当地恶霸强行抓壮丁,父兄不从,竟被枪杀。为了斩草除根,郑宜栋也被扣押在班房,母亲则疯了般地携着年幼的弟弟到处讨公道。晚上,一伙盗贼趁火打劫,将村民们存放在郑家准备榨油的茶籽、菜籽、桐籽悉数盗走。这真是雪上加霜、漏屋逢雨啊!

在乡亲们的声援下,郑宜栋终于逃出了魔掌,他含泪掩埋了父兄的遗体后,在坟前长跪不起,暗暗立下血誓:要报仇血恨,替父还债。

于是,17岁的郑宜栋挑起了全家的大梁。

于是,父亲遗留的账本成了他的珍藏。

郑家遭遇的横祸得到乡亲们的极大同情,没有一人提起债务,更没有一人上门讨要。乡亲们越是这样,郑宜栋的心里越不好受,虽然家败了,没有能力立即还债,但要创造条件,能还一分是一分。于是,他远离家门,干起了挑夫,远赴福建挑盐。俗话说,当牛做马不干挑。挑夫的生活是要用血泪书写的,每天要挑着100多斤的担子跑近百里山路,餐风宿露不说,还充满着危险。有一年,他挑着满担的盐经过山峭路陡的分水关时,正遇大雪。为了省点住店的钱,郑宜栋用几片棕叶包裹着脚,不顾同伴的劝阻,毅然上路了。别说雪天,就是平常挑担走山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不知摔了多少跤,腿摔破了,雪地里留下一行血印……

深夜回到家,母亲看到他如此惨样,心疼地抱着儿子哭了。郑宜栋哆嗦着从口袋里掏出几个铜板塞在妈妈的手中说:“娘,你看,又能还些债了!”

说完,便昏迷过去。

就这样,直至上饶解放,郑宜栋当了7年挑夫,替父还了1000多元的债务。尽管距离账本上的数目还差很远,但毕竟他在用行动恪守着“诚信立家”的训言。二

1996年元月的一天,麻墩村出了件新鲜事。

村口停着一辆满载着油桶的货车,旁边贴着一张告示,大意是:父亲在54年前因遭横祸,欠下了乡亲们不少的债务,现来偿还,请债主的后人前来认领。落款人:郑宜栋。

可整整一个星期过去了,没有一人前来认领。

郑宜栋带着儿子仍死死守着那张告示。

好些村民都对急得满嘴燎起了血泡的郑宜栋说:“宜栋呀,你的好心大家都领了。可与你父亲同辈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他们临终前都没有交代有这笔债务,谁也不会来认领的!”“这怎么可能呢?这账本上每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父债子还,天经地义。你们不接受,我的良心不得安宁啊!”

说这话时,郑宜栋的脸上布满了愁容。要知道,为还这些账,他准备了大半辈子。

解放后,共产党替郑宜栋报了仇,镇压了罪大恶极的大恶霸。从此,他认定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出路。由于他苦大仇深,积极进步,不久就被招收到乡里当上民兵营长,后又担任区农协主席、县农技站站长、公社党委书记等职。然而当时政府实行的是供给制,郑宜栋每月微薄的收入除了自己生活,还要赡养母亲和供弟弟读书,加上婚后生了7个子女,生活一直窘迫。尽管这样,他时刻也没有忘记父亲遗留的那笔债务。全家生活处处节俭,一家老少常常以野菜番薯果腹。1982年,虽然担任了公社书记,仍是5分钱青菜吃两顿,一件衣服穿十几年,妻子则帮人缝缝补补挣点钱,他把省下的每分钱都存起来,准备用于还债。在采访时,大儿子郑垒华给我们讲了这么段往事:8岁时,父亲带着他第一次进城,是牵着他的手走了几十里山路,实在走不动了,父亲就背着他。他清楚地记得,汗珠从父亲的额头沁出,整件衣服都湿透了,就为了省8毛钱车费。

但天有不测风云。当郑宜栋省吃俭用有了些积蓄时,老屋在一次罕见的风暴中倒塌了。为了建房,不仅花光了积蓄,还欠了一屁股的债。直至还清了建房款,儿女也长大了,郑宜栋也到了退休的年龄,终于可以安下心来完成几十年未了的夙愿。他取出珍藏的账本,用了足足半年时间进行整理,经过反复核实,终于算清父亲生前共欠106户人家茶油、菜油、桐油共计873斤4两52钱。又经过近10年的积攒,凑足了这笔钱,又托人买来最好的油料,兴致勃勃来还债,没想遇到这样的尴尬。

于是,郑宜栋找来两个亲戚带路,捧着账本挨家挨户地上门还账。时值江南最寒冷的日子,北风呼啸,雪花飘扬,道路泥泞,72岁的郑宜栋在风雪中艰难地跋涉着。大部分人家都不肯收,他就将账本展示给债主的后人看,然后加上利息,毫厘不少地将油还给人家,并在账簿上签名具结。

徐昌盛是位憨厚的农民,尽管家境不富裕,却怎么也不收账。他说:“我听父亲说过这件事,当时你家是遭了难,人总得讲个良心。再说,老人们都过世了,人死债亡,你的诚意我收了,但债不能收!”

尽管郑宜栋费尽了口舌,徐昌盛就是不收。于是郑宜栋就3次冒雪登门做工作,最后一次徐不开门,他就和儿子打着伞站在门口等,感动得徐昌盛事后热泪盈眶地逢人便说:“宜栋的诚信亘古少见,可以动天地泣鬼神,好人呀!”

就这样,郑宜栋在风雪中奔波了9天,还清了102位债主的债务。余下的4位因年代久远无法认定或外出打工,老人只得日后再慢慢查访。三

尽管在后面的日子里,郑宜栋都在苦苦寻觅着最后的几位债主,但他的生活毕竟平静了许多。

2008年的一天,在与一位老友的闲谈中,一句不经意的话又激起了已84岁高龄的郑宜栋心中的波澜。“解放前的老秤一斤是十六两,现在是十两,其间有些差异呀!”

郑宜栋懊恼得直拍自己的脑袋,怎么这么糊涂、粗心呢?他想找把老秤来试验,看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多少,可现在哪有那“古董”呢?于是,他便到处找人咨询。有的说是7%,也有的说是10%,还有的说是15%。于是,郑宜栋决定按15%的比例补偿给债主。他又翻出老账本,把106户债务又仔仔细细地重新算过一遍,再次积攒着还债的钱物。

这回老伴不同意了。她抹着眼泪说:“我跟你一辈子,还了几十年的账,你今年都84岁了,还要折腾,谁在乎那几两几钱的?”

郑宜栋脖子一昂:“他们不在乎,我在乎。这诚信就好比成色十足的金子,少了成色,它还叫金子吗?”

2008年12月9日,郑宜栋带着钱物再次回到麻墩,乡亲们被他的诚信再次感动了,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他只得再次一家家上门做工作,常常情急之下,老泪纵横,恨不得把心剖开给乡亲们看。他说:“我都80多岁的人了,黄土都埋到了脖子,你们不收,死后我怎么面对九泉之下的父亲?”

乡亲们收了。是含着热泪收的。

他们收下的是郑宜栋那颗金子般的心。

趁这次返乡,郑宜栋又重点调查了让他魂牵梦萦了10年的最后4户债主。

在父亲的账本上,有一户只写着4个字:国山存油。可他了解到,当地有3个国山,分别姓叶、翁、陈。他通过多次走访排除了叶、陈的可能性。可账本上为什么没记下具体的数字呢?庆幸的是翁国山的遗孀杨雪香还健在,今年已88岁了。郑宜栋便拄着拐杖翻山越岭找到她家。“账本上既然没有数目,就不用还了。”杨婆婆说。“不,我父亲是个办事认真的人,不会在账本上随意记录的。请你回忆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在郑宜栋的追问下,杨婆婆终于道出了原委。那是她出嫁时的100元陪嫁,丈夫拿它到郑家投资的。郑宜栋长吁了一口气,立即连本带利还给了她395元钱。

通过努力,郑宜栋理清了3家这样的无头案。只有在账簿上记载欠款一角的翁新华的后人一直在外打工,无法还债。2009年清明节,郑宜栋再次回到家乡,他揣测翁家一定有人回来扫墓。这天,他在门口一直等到太阳落山,也没等到翁家的后人。于是,他从门缝里塞进了1元钱,并在“还债记事簿”上郑重写下:欠翁新华一角,今还1元。

至此,压在郑宜栋老人心头67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这天,他来到父亲的坟前,默默坐了很久。

他想哭,却流不出泪。

他想笑,又笑不出声。

一种百感交集的情丝深深缠绕着这位执著的老人。他只是立起身,用颤抖的双手,往父亲的坟上掬上一捧新土……

山乡有只平凡的鹰

周俊军是位平凡的乡村民警。

也是条质朴的山里汉子。

倘若他脱下警服站在你的面前,和

位普通的农民没什么区别。皮肤黝黑粗糙,个子壮实伟岸,说话直爽憨实,只有那双明亮的眼睛才透着一股民警特有的机警干练。

他说,从小就在山村长大,心中的图腾是山鹰。

那是一种爱恋群山、敢于拼搏的猛禽。

他要用山鹰犀利的目光、矫健的身姿、敏捷的动作、顽强的性格来保卫山乡的平安。

他做到了。

从事农村警务工作三年来,周俊军用自己的忠诚和热血,情系群众,自主创新,勇于奉献,成功创建了“周俊军农村警务室信息平台及其工作法”,在打击犯罪、维护稳定、服务群众、保一方平安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他先后荣获瑞昌市人民满意政法干警、成功入选全国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候选人提名、荣立一等功,并被国家公安部授予“全国特级优秀警察”的光荣称号。一

洪一乡是瑞昌市最偏远的一个乡镇。

它距市区近80公里,群山环抱,坡高路崎。全乡80%的村庄与湖北省阳新县相邻,有“瑞昌的阿里”之称。

2006年8月,毕业于九江师专化学系,当了10年老师并在一所乡镇中学任副校长的周俊军带着对公安工作的执著,考取公务员后在条件较好的张家铺派出所工作不到一年,就主动要求调到只有一人的肇陈派出所洪一乡警务区工作。这不是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亲友迷惑,同事不解。“其实我没别的意思。我考公务员那年已33岁,年龄在录取者中是最大的了。我就是想到条件差点、情况复杂的地方去,锻炼的机会多呀!”周俊军在接受采访时说。

朴实人的想法也是朴实的。

他从到洪一乡警务室上班的第一天起,就走村串户,了解社情民意。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笔记本里就记载了大量的材料。然而,有两件尴尬的事情却让他心情不得平静。一件是北港村两个村民因土地纠纷发生争吵,最后发展到打架,村治保主任制止不住,请求他去处理。由于山路不熟,等他一路问着赶到时,架已打完,人也受伤了。另一件是征兵政审时,所里要他为一名应征青年出一份证明材料,他隐约记得这名青年曾有过小偷行为,但又不是很有把握,只得翻笔记本查找,花了大半天时间才找到。虽然所领导没有批评他,可他的心情却很沉重,感到工作的效率太低了。

有什么法子能提高工作的效率使群众更满意呢?那些天,平时爱动脑筋的周俊军心里像压着块沉甸甸的石头。猛然,脑海电光一闪,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冲动与兴奋:为什么不创建一个警务信息平台?那样工作起来不就既准确又快捷了吗?

得到领导的首肯后,周俊军便单枪匹马地投入运作。

有好心人劝他,农村警务工作几十年来都是这么干的,别标新立异了,如搞失败了,怎么收场?

周俊军只是一笑了之。他是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

这是一个平凡的工作,又是一项宏伟的工程。

洪一乡面积达100.5平方公里,11个行政村,104个自然村,4586户居民,17000多人口。从2006年10月起,周俊军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每天起早摸黑,带着相机、笔记本、干粮,累计步行了5000多公里,走遍了全乡的每一个农户、每一幢房屋、每一条山道,收集各类信息7000余条,各类照片3000余张,方位图104幅,各类表格400余份,为洪一乡每个农户、每头耕牛及机动车辆、商铺、变压器、重点人口、特殊人员、机关单位、特种行业都建立了信息档案。

记者在洪一乡那间小小的警室里点开凝聚着周俊军心血的“洪一乡警务信息平台”,只见里面的资料共分住户方位图、人口管理、安全防范、服务群众5大板块,37个分类,几乎涵盖了洪一乡方方面面的信息。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周俊军竟消瘦了10公斤,鞋子磨破了好几双。乡政府食堂的炊事员谈荣强大爷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俊军这伢仔干工作可是真用心。这一年多,只见他早饭在这里吃,然后抓几个馒头就出门了,晚上都是擦黑才回来,煮点方便面吃,然后灯总要亮到半夜,就是铁打的人也吃不消呀!”

2008年11月的一天,公安部张新枫副部长亲临洪一乡警务室视察。视察完毕,他紧握着周俊军的手说:“谢谢你,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你的创举值得推广,是一个方向,将会给我国农村警务工作带来一个新的局面。”

周俊军笑了。是含泪的笑。二

记者到洪一乡采访的那天,正逢学校开学。几位来自湖北阳新县洋港镇的家长带着孩子,要求转学到洪一乡来读书。究其原因,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这边的社会秩序好,把孩子转到这里读书放心。”

对一个山乡民警来说,有什么比这更中听的呢?“洪一乡警务信息平台”的建成,显现出无穷的威力,成为保一方平安的利剑。2007年10月,湖北阳新县公安局洋港派出所的民警为抓捕一名在逃的犯罪嫌疑人陈某,请肇陈派出所协捕。据可靠消息,陈某就躲藏在洪一乡北港村的亲戚何某家中。接到协捕指令的周俊军立刻打开电脑,不到一分钟就锁定了何某居所的准确位置和周边环境,如此快速准确的查找,让湖北民警感到十分惊讶。当晚顺利抓捕到陈某后,他们禁不住向周俊军伸出大拇指:“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你的办法太神啦!”

战时一分钟,平时无数功。这不寻常的一分钟里,凝聚着周俊军多少汗水啊!

2008年元月9日,洪一乡王司畈村的王义元火急火燎地找到了警务室。“周警官,前两天我的耕牛走失了,现在已找到,就在隔壁阳新县的小港村,但对方要我拿出证据才能归还,天哪,我去哪找证据呀!”

周俊军热情地给王义元倒了杯水,让他坐下喘口气,然后打开信息平台,很快就找到了王义元家耕牛的资料。他立即带上笔记本电脑和王义元赶往小港村。打开电脑让对方一看,档案里王义元家耕牛的详细情况及特征与小港村捡到的牛完全吻合,对方当场便将牛归还给了失主。这感动得王义元不停地抚摸着周俊军的电脑说,这真是个神奇的天网呀!并拉着他到家里做客。“周警官,我请你的客不是要感谢你,而是要向你赔礼。”“你又没做错什么,要赔什么礼?”周俊军惊诧地问。“你是大人不记小人过。当初你来我们村拍耕牛的资料,我还故意讽刺你,是不是没烟钱了,找个名堂来收费呀!你瞧,这不是遭报应了。”“没事,没事。老王,认识事物总得有个过程。客就不用请了,下次对警区的事多支持就行。”说完,周俊军爽朗地笑了起来。“你当时怎么想到要给耕牛建档案呢?”记者不解地问。“别看耕牛是牲畜,那可是农民的命根子。我能把它漏掉吗?”周俊军认真地说。

他的话虽平淡,却拨动了我的心弦,产生了无限的感慨。一个时刻将群众利益挂在心上的人,能不干出成绩?能不受人敬仰?

周警官手里有张“天网”的消息不胫而走,给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分子很大的威慑力。洪一乡盗窃、斗殴的现象几乎绝迹,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原来过年腌的腊肉放在家里都怕偷,现在晚上晾在屋外都放心。

湖北阳新县一位姓万的私企老板,慕洪一乡治安好、周俊军警官手中有“天网”的大名,2008年初来到北港村投资300万办了家钙厂。周俊军下乡走访时,得知万老板不熟悉瑞昌市的环保评审程序,就主动帮他联系,将产品在环保部门作了相关检测,取得了合格证。可投产才十多天,村里一位信息员便向周俊军报告:有人传言钙厂的生产污染了村里的饮用水,不少村民正准备到厂里闹事,要求钙厂停产,并赔偿损失。周俊军放下手头的工作,立即赶往北港村,只见三十多名情绪激动的村民正围着厂长大声争吵。周俊军立即上前说:“乡亲们,万老板是看我们这里的社会环境好才来投资的,是我们的财神呀。厂子已经通过了市里的环保检测,是我亲自联系的。请大家放心。”

在洪一乡,周俊军是大家最信得过的人,为首的村民看到他出面,便挥挥手说:“周警官,有你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大家回吧。”

2008年底,看到了发展前景的万老板再次投资800万元,将自己在阳新县的纺织厂迁了过来。他说:“我不图别的,就冲着这里有周警官这样的好民警!”三

无情未必真男儿。

在接受采访时,周俊军流泪了。

他的泪是流给逝世多年的父亲和已白发苍苍的母亲的。这是对他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两位亲人。没有父亲的正直,就没有他今天铁肩担道义的慷慨,没有母亲的善良,就没有他今天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

父亲是在他大学毕业的前一年去世的。母亲是位知晓大义的农村妇女。她从不给儿子增添任何麻烦,只提了一个要求:我知道,吃公家饭的人忙,但再忙,每年一定要抽出时间到父亲的坟前去看望一次。

周俊军应允了。他也是这样做的。

去年的清明节,他作好了安排,带着妻儿一起回去,既扫墓又看望母亲。可正要动身时,却接到电话,湖北省阳新县丰林镇的村民在前往洪一乡长坑村祭祖时,为修路的问题发生了纠纷。他只得前往协调。寒食节又准备去,却正是警务信息平台建设进入关键的时刻,遇到了技术上的难题,他需要到市里找专业人员请教。大年三十,为了让所里其他同志能与家人团聚,他又主动要求留下来值班。下午,懂事的女儿打来电话,问是过来陪他过年,还是回老家陪奶奶。

女儿的电话勾起了周俊军无限的感慨。他想到了父亲的背影、母亲的叮咛,可自己却没能做到,禁不住泪如泉涌,关上房门,朝着家乡的方向长跪不起,嘴里喃喃着:“我不孝,我不是个孝子啊!”

是啊,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周俊军在亲人面前没能尽到孝,在群众面前却忠诚可鉴。一位叫曹裕全的村民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小事:周俊军有次下村时在他家新开的杂货店里躲雨。就这点时间,他也不会闲着,而是屋前屋后看看,检查一下安全隐患。周俊军见后门只用几块破旧的门板虚掩着,很不安全,便建议改用铁门。其时,曹裕全刚做完新屋,手头正紧张,只是随口答应了。谁知,一个星期后,办事认真的周俊军再次来到曹家,见后门仍没修好,老曹说话支吾,知道他有难处,沉吟片刻,从口袋里掏出500元钱说:“你先用着,赶紧把门修好。开店安全最重要。”“老曹做梦也想不到,这笔钱是周俊军刚领到的下乡补贴,原准备给女儿买台复读机的,那可是好几年前的承诺呢。”肇陈派出所的徐伟红所长悄悄跟记者说,并讲了一个小小的秘密:周俊军一家三口,全靠他不到2000元的工资生活,还要赡养乡下的母亲,手头拮据着呢,他平时口袋里的零花钱绝对不超过50元。年前到北京参加全国特级优秀民警授奖,除了警服,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找不出,心疼得他老婆彩珍直抹泪呢。可他还资助了洪一中学3位贫困学生,那都是从嘴巴里省出来的。

这就是周俊军,一位本色而又出色的山乡民警。

2月6日对周俊军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省委书记苏荣在赴修水考察工作时,亲切看望了这位来自山乡警务室的普通民警。在听取了周俊军的汇报后,苏荣书记充满感情地说:“周俊军同志是我们公安战线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公安民警的榜样,是我们每一位国家公务员践行党的宗旨的榜样。更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钻研科学技术,能够用现代管理方法来管理社会,完善社会管理系统的创新者,具有开创性。”

面对着荣誉与赞美,周俊军没有陶醉,也没有自喜。他说:我只是一位普通的山乡民警,我做的是一些平凡的工作,党和国家却给了我这么多的荣誉,与无数个默默无闻的乡村民警相比,只能说我是幸运的。

我永远是一只普通的山鹰。

蓝天和群山才是我的家园。

春天的挽歌

3月15日12点30分。

曾庆香回家了,默默地。

当千里迢迢运送他遗体的灵车停靠在村口时,没有挽幛,没有花圈,没有祭品,甚至没有鞭炮声。因按村俗,在外遭厄运的死者,只能这样低调入土。空气中飘荡的只有母亲及妻儿撕心裂肺般的哭声,还有春雨淅淅沥沥的呜咽。

就在这

刻,网上铺天盖地地出现了内容相同的帖子:3月9日晚10点,在北京六环高速路上奋勇救出因车祸被困的央视记者刘微,然后两人又去救他人而遇难的“好心人”找到了。他叫曾庆香,江西省信丰县大塘埠镇万星村人,今年38岁,是一位到北京创业的普通农民。

也就在这一刻,人们才猛然醒悟,曾庆香不是一般的遭遇车祸,而是舍己救人,是英雄。英雄与平民之间就一步之遥。可这一步,曾庆香付出的却是宝贵的生命。倘若上天有灵,能让回到故乡的英雄再睁一次眼,他最想看到的是什么?是这里熟悉的山山水水?是身患重病等他携钱回来救治的爱子?是相濡以沫13年泪已哭干的妻子?是得知噩耗悲痛欲绝4小时后便随他而去的父亲的遗容?还是白发苍苍承受着连失两位亲人打击的年迈母亲?

但他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尽管38年的人生之路太短,走得也平凡,却深深震撼了亿万中国人的心。

因为他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真谛。一

让我们将追忆的镜头暂时定格在那个不寻常的春夜。

时间:3月9日晚10时左右。

地点:北京六环路小汤山西桥路段。

曾庆香与妹夫刘弟元路过此地,一辆运煤的大货车侧翻在路栏旁,倾翻的煤块成了路障。由于天黑视线不好,一辆大众甲壳虫车突然失控,四脚朝天地翻倒在地。“不好,出车祸了,车门没开,人一定困在里面,赶快停车,救人要紧!”

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曾庆香没等妹夫将车完全停稳,便一个箭步冲了出去,奋力拉开轻微变形的车门,将车上的女司机救出(事后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找到曾的家人,才知道被救者是央视女记者刘微)。人救出后,曾庆香一边掏出手机让刘微和家人联系,一边叮嘱身边的刘弟元打电话报警。突然,一辆夏利车也突遇路障,刹车不及,失控撞到了路栏上。尽管惊魂未定,曾庆香和刚刚得到救助的刘微立即奔跑过去援救。可就在这时,一辆福田车疾驰而来,将他们撞飞出10多米远。

平凡的曾庆香走了。走得很英勇。

尽管他没有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壮举、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的豪气、刘胡兰面对屠刀的镇定,但曾庆香也是英雄,是一位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敢于挺身而出的真男子。

英雄回家的路并不平坦。知晓大义的亲属为了不增加当地政府的负担,为了让在家的亲友们能最后看一眼庆香,在交警部门的车祸责任认定书下达后,决定租车将遗体运回家乡。此时,曾庆香的身份还是一位重大交通事故的受害者。车至湖北孝感时出了故障,在一家路边店修理时,黑心的店主以拖遗体的车不吉利为名,竟漫天要价1.2万元,换上的还是一台不对型号的发动机。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一个是为了救人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一个是为了私利将良心当破铜烂铁卖掉的市侩。事后,店主可以用不知车上躺着的是英雄、不知他救人的壮举等一万条理由来解脱,但这一点可以肯定,店主的心早已被利欲熏黑了。

离家只有3个小时车程了,央视记者通过交警部门了解到英雄三哥曾志桃的电话,并打通了。直到此时,那位救出刘微然后一起再去救人被撞身亡的“不知名男子”才被确认。

他就是曾庆香。

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民工。二

我来到英雄的家乡。

这是赣南老区一个偏辟的山村。

村里人谈到阿香(曾庆香的小名),吐出的只有两个字:善良。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这是曾家的家训。

在曾庆香的眼里,父亲是一座山,坚韧而挺拔。

这是位质朴的农民,少语内向。因有九个儿女,家庭负担重,每天都在田里劳作,还要利用早晚的时间,推着架子车上山砍柴卖。他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除了教诲他们要“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外,还有个心愿,自己吃了一辈子没有文化的亏,再苦再累也要送孩子读书。因过度劳累,身体虚弱,夜晚常常咳嗽。用老三曾志桃的话说,我们的童年是在父亲“咿呀”的架子车和沉重的咳嗽声中长大的。在家排行第七的曾庆香从小就诚实懂事,热爱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1987年他与四哥同时考取了中专,这在万星村可是破天荒的大喜事。可是家里穷,凭着父亲的架子车,是无论如何也推不出同时供两个孩子读中专的费用的。于是,曾庆香将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四哥,自己去铁石口矿区打工,挣钱供四哥及弟妹上学。

拖矿石架子车的皮带是沉重的,深深地勒进少年曾庆香的肩膀,但他从不叫苦喊累。曾志桃噙着热泪回忆着,一个深夜,他一觉醒来,发现父亲正坐在床前,用草药擦洗着阿香肩膀上的血痕,嘴里还不停地喃喃着:吃苦了,阿香,我对不起你啊!

善良的父亲是阿香的楷模。

村前小河上的桥坏了,曾庆香将准备打家具的木料扛来,默默地修好;相邻的五保户老人病了,他会买上水果,常去问寒问暖。今年从北京回家过年,他还找到几位要好的伙伴商量,准备筹资将通往村里的山道铺上水泥,让乡亲们有条好路走。曾庆香的孝顺在村里是有口皆碑的,与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黄家清眼睛潮润地给我讲述了这么件小事:今年春节期间的一个晚上,天奇冷,天上飘着小雪,阿香火急火燎地找到他,让他陪着去县城一趟,说是有急事。他毫不犹豫地上了摩托车。到县城才知道,阿香的父亲在闲谈中无意透露出,想吃萝卜饺和果冻。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阿香悄悄出来,冒雪奔波几个小时,就是为了却父亲的一桩小心愿。

曾庆香是个好儿子,更是位好丈夫、好父亲。

他与妻子杨素兰是在东莞打工时相识相爱的。用妻子的话说,阿香是个诚实正直、勤劳简朴、有责任感的男人。有了两个儿子后,杨素兰便没有再出去打工。每当曾庆香回来探亲,将家务事全揽了。他要将妻子的幸福指数提到最高值。小儿子曾科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这是曾庆香最大的一块心病。去年春天,他借贷了7万元给小科允动了第一次手术。为了还债,为了筹集第二次手术的费用,他毅然离开了在东莞工作了18年的代蒂塑胶厂,独自到北京创业。

正月十七,在家过完春节的曾庆春临上火车前,郑重地对妻子承诺,5月份一定带钱回来,给小科允做第二次手术。

没想到,这竟成了永别。三

曾庆香的噩耗传到东莞代蒂塑胶厂,人们怎么也不能相信这个事实:阿香走了?

与阿香情如姐弟的副总经理颜小棋禁不住热泪盈眶地说:“阿香是个好人,真不敢相信他就这样离开了我们。但我知道,在那样的危急关头,只要阿香在场,一定会冲上前的。因他身上有股男子汉的正气!”

由于铁石口矿因故停产,1992年曾庆香加入到打工大军,来到东莞。打工生活是充满艰辛的。刚到广东,人生地疏,工作难找。为了省钱,他白天到处找工,晚上宿在街头,饿了啃方便面,渴了喝自来水。即使这样,带来的盘缠很快用尽,他只得每天吃一包方便面充饥。就在这时,他得知代蒂厂招工的消息,欣然前往应聘。方式也挺简单,只要扛起60公斤重的原料行走50米就算录取。要在平常,对从小就劳作惯了的曾庆香来说,这是小菜一碟。可对此时饥饿身虚的他来说,是一种考验。但要强的曾庆香硬是咬着牙过了关。

来之不易的工作,阿香格外珍惜。

代蒂塑胶厂地处东莞长安镇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工厂规模不大,鼎盛时期也不过200余人,主要产品是鞋底。这里生活条件较差,工资待遇也不高,员工们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拨又一拨,能干上三五年的少之又少,可曾庆香却一干就是18年。他开始是在车间里当操作工,不仅月月都超额完成任务,而且每天下班时,都要仔细地将边角废料扫在一起,送到仓库里去。有工友嘲讽地说:“阿香,我们只是打工仔,你那么认真,老板也不会多发一分钱奖金的。”

曾庆香淡淡一笑:“人不能只为钱而活着。我们既然是厂里的员工,就是这里的主人。能节约一点是一点,厂里富裕了,大家的收入自然会提高的。”

阿香的认真,换来的是厂方的信任。不久他就被任命为仓库课长。他干得更认真了,仓库里每一笔货物的进出流水,每一宗产品的质量检查,他都一丝不苟,严格把关,深受劳资双方的好评。在此期间,阿香有几次离开“代蒂”到大企业发展的机会。有一次,一位热心肠的老乡给他联系了一家大企业,对方开出的工资是“代蒂”的两倍。阿香有些心动。但仅过了一晚,他就婉拒了。理由很简单,“代蒂”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收留了他,在此工作了10多年,有了感情,再者,厂方对他极为信任,有什么比信任更重要呢?

这就是阿香,一位将诚信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农民工。

阿香话语不多,待人却真诚。来自陕西的工友郭伟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阿香是厂里的元老,待人却像亲哥哥一样友善。谁在工作上遇到难题,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他都会伸出热情的双手,‘有困难,找阿香’成了大家的口头禅。全厂80多名员工,90%以上都得到过他的帮助。”

阿香为人和善,却也有发火的时候。2008年10月,有位工友要跳槽了,在最后上班的这一天,工作心不在焉,导致在交接时出了差错。车间领导批评他时,他还强词夺理。正巧被路过的曾庆香遇到了。他黑着脸,用严厉的语调吼着:“你只要在这里一分钟,就要认真对待60秒。你要跳槽了,这是你的自由,但要清清楚楚地办好交接。这是做人的起码准则!”

在工友中有极高威望的阿香的震怒,使那工友认识到错误,老老实实将交接事宜办妥。

曾庆香见义勇为牺牲的消息在“代蒂”厂的员工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他们在第一时间推选出代表,带着慰问金连夜赶往信丰,来给阿香送行。

这是第一个前来慰问的群体。四

我无语地伫立在阿香的墓前。

不知该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对这位布衣英雄的敬仰与怀念。阿香,我的好兄弟!尽管我们素昧平生,但你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是那样的高大,你的音容在我的眼前是那样的清晰。你是一介布衣,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汉子。

眼前,烂漫的春花是不是你长眠故土安详的笑靥?

耳畔,轻吟的松涛是不是你呼唤亲友急切的心声?

或许,你在天之灵会和我喃喃交流:我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阿香,听我说。一个人在危急时刻一个下意识的举动,最能体现他的品质、性格及精神。其实,在那个令人感动的夜晚,你有多种选择。你可以慢慢停下车子,掏出手机打个报警电话,等待救援;也可以救出刘微后驰车而去;甚至可像冷血动物一样,视危难而不见,淡漠飞驰。那样,至少可保全生命。但你没有。你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救人要紧!闪现的最后一个动作是:与刘微一起,向着遇难车飞奔而去。

因你是曾庆香,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的布衣!一个有情义的中国农民!一个有理想的中国农民工!

连日来,曾庆香的英雄壮举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等近百家媒体广泛报道,引起了全国受众的强烈反响。几百万网民纷纷在网上发表评论和留言献花,盛赞他是“平民英雄”、“新时代农民工的典范”、“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等等。党和人民也没有忘记他。共青团江西省委已追授他“五四青年奖章”,信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不仅在第一时间前往探望、慰问曾庆香的家属,还发出了《关于向曾庆香同志学习的通知》。3月16日,中央电视台派出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副制片人俞玮一行3人前来慰问。省、市、县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来到万星村悼念英雄。河南省洛阳东方医院还特地派出5人医疗小组,专程赶来为曾庆香的小儿子免费诊治。此外,还有许多社会爱心组织、爱心人士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曾庆香家属进行献爱心行动。

阿香的墓地在一个叫新香岭的山坡上,松柏掩映,草翠花红,遥对着他家的屋场。这是围里村民小组的乡亲们捐献的。他们说,阿香是咱们的骄傲,是有情有义的人,不能让他带着遗憾走。他长眠在这里,可以日夜看到他牵挂的故乡、家园、亲人。

这是村民对阿香最高的褒奖,也是一种情怀。

我采撷了一束春花,默默地献在阿香的墓前,并深深地鞠了一躬。就在这时,春阳从阴霾的云层里透出一抹亮彩。

那一定是阿香的微笑。我想。

梦圆巴黎——庐山摘取世界地质公园金牌追记

2004年2月13日凌晨,从正在浪漫之都法国巴黎米欧里斯大街1号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会上传来喜讯,中国庐山第

个通过评审,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一

7月1日的庐山,日丽风爽,青山如洗。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庐山北山园门广场锦花如簇,彩旗如画,人潮如涌。庐山人民盼望已久、通过不懈的努力而申报成功的庐山世界地质公园揭碑开园仪式在这里举行。当国际地科联秘书长韦尔纳先生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地质公园证书和牌匾颁发给中共九江市委常委、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管委会主任欧阳泉华时,全场鼓乐喧天,掌声雷动。

这真是庐山人值得喜庆和自豪的日子。

从这天起,庐山成为我国第一座挂上“双金”的世界名山;

从这天起,庐山在“崛起”的交响曲中奏出了一个最强音;

从这天起,庐山与世界的距离又缩短了许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土资源部、江西省人民政府、省国土资源厅、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等有关领导和庐山管理局领导为庐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开园剪彩和揭碑。在这特大的喜事面前,庐山人的喜形于色不难理解,就连国际地科联秘书长韦尔纳先生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对记者说:“去年我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赴庐山考察团来庐山考察时,就许下了三个诺言,一是我会再来,二是我会带太太来,三是庐山一定会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现在所有的诺言都实现了,庐山的景色很美,整个申报、管理工作都非常出色,感谢你们,恭喜你们,祝你们好运!”

这话尽管质朴,却是发自内心。因为办事严谨的韦尔纳先生是庐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见证人。通过考察和接触,他认识了庐山,了解了庐山,也被庐山人执著的精神和高效率的工作作风所感动,因此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在这喜庆之时,我们抓住空闲,提出要采访欧阳泉华同志。欧阳泉华同志不愿接受采访,他说:“工作是大家做的,要采访就采访省、市领导和基层的群众。”他充满喜悦的脸上,挂着几分疲惫。是的,为了庐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他是呕心沥血,竭尽全力。特别是近段时间,更忙了。6月27日,他还在北京参加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代表大会展览会,并代表中国首批8家世界地质公园:江西庐山、安徽黄山、河南云台山、云南石林、广东丹霞山、湖南张家界、黑龙江五大连池、河南嵩山在开幕式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6月28日,他又出现在苏州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一起共商世界遗产保护大计。他说:“庐山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大喜事。这是省委、省政府和九江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国土资源部寿副部长、姜司长、赵逊院长等领导对庐山申报工作予以大力支持;省委孟书记、黄省长、赵副省长、危副省长等省领导,市委刘积福书记、市长蔡晓明等市领导,省国土厅徐日辉厅长、吕细宝副厅长等,对庐山申报工作十分关注支持;是我们庐山管理局班子成员齐心协力、全山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不能骄傲,要谦虚谨慎,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建设好学习型名山,不断提升庐山品位,打造庐山环境和诚信的品牌,扎实向第二步目标奋进,努力把庐山建成令境外游客向往的地方。”

庐山申报成功了,庐山人没有骄傲。国土资源部领导和环境司姜建军司长说:“庐山申报成功,是江西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一件大喜事!”

庐山的明天更美好。我们期待着。二

历史追溯到1996年8月的北京。在这里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有两位年轻的地质科学家马丁尼和佐罗斯提出了建立欧洲地质公园的设想,引起了国际地学科联合会的高度重视,通过反复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构想。

世界地质公园是为保护存留在世界各国的地质遗迹、地貌景观,具有旅游休闲功能的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是指地质历史时期保存遗留下来,可用以追索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地质现象。这些地质作用的产物是不可再生的,是人类了解46亿年地球历史的必经之路,是获取地球演化变迁过程珍贵信息的唯一来源。中国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的发起国之一,始终认为,保护好地质遗迹,建设好世界地质公园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会带来一种特殊的作用。因而在1999年12月份,我国便开始启动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工作,不仅成立了相关的领导机构,还制定完善了系列的评审条例和法规。客观上说,为今后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庐山以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发祥地、完整的剖面、冰川遗迹和命名地、江南古老地层剖面、断块山的地质遗迹为主要特征,以华南准地台的古老陆核部分新生代断块运动的差异升降为控制性背景,以及特有的自然条件、人文特征成为第一批国家级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100多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更重要的是,庐山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又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

庐山人总是具有超前眼光。无论是世界文化景观的申报、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还是在对景区的文化遗址的保护、建设、开发等方面,都有过惊人之作。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庐山人敏锐地认识到,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无疑又是一次挑战和机遇。一旦成功。将具有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同等重要的价值。庐山要走向世界,应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2002年10月,我国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工作全面启动了,庐山也相机而动,以最快的速度成立了申报班子,由欧阳泉华担任总指挥,魏改生担任常务副总指挥,前期准备工作全面铺开。省委、省政府和孟书记、黄省长对庐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工作非常重视,赵智勇副省长听取了汇报后,当即指示省国土资源厅和建设厅协助庐山管理局抓好申报工作。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庐山管理局党委一班人还数次召开论证会,统一了认识:遵照省委书记孟建柱关于“观念就是财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的要求,以世界的目光,注视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成功,庐山将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条约、文件的保护,有利于提高庐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更好地在国际市场上打出“庐山牌”;有利于庐山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爱山、护山的热情。针对庐山的实际情况,庐山提出了“决心一次下足,措施一次到位,申报一次成功”的奋斗目标。

这是庐山人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这是庐山人向申报发出的冲刺信号。

这是庐山人率先崛起的鸿鹄之志。三

申报序幕拉开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

但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不同的地质公园因地质遗迹的不同而各具特色。2000年庐山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是以第四纪冰川遗迹类型参加申报的。这在国内是有竞争力的,可拿到联合国去评审,还有竞争力吗?于是,一场庐山以什么类型参加申报的探索和争论在悄然进行着。

争论、研讨、思想碰撞,热心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有注重实例的求证者,有思想尖锐的探索者,有个性鲜明的争论者。大家的言辞不管有多激烈,出发点都是为了使庐山的申报更有把握。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专家、庐山管理局顾问赵逊教授对此事很关注,多次上山或来信进行指导,提出建议。马长倍、毛焱超、祝冬娥等专家、翻译加班加点起草、翻译有关资料。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反复商榷下,最后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从既能较全面地反映庐山的地质资源价值,又能根据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在国内外有争议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以“第四纪冰川遗迹、伸展构造及复合地貌景观”三个类型进行申报。这一定位比较完整、准确地概括了庐山的地学特征、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为了确保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成功,相关的各种工作也迅速开展起来,成立了庐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组建了庐山地质研究院,成立了业余地质大学,有300多人从事地质公园的科研、保护和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庐山的品位,打造地学旅游品牌。在对主要地质遗迹进行现场踏勘、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庐山国家地质公园保护规划》,在保护地质遗迹方面,采取“人让景”的措施,拆除了有碍景观的建筑,在山门设立了国家地质公园碑牌,设立了地质遗迹保护性介绍牌及指示牌。

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是一件惠及千秋万代的大事。为了增强公众的申报意识,庐山管理局还专门印制了宣传手册,组织山民参观听取了有关地质学知识的展览和学术报告会。同时,将地质公园的宣传作为庐山对外宣传的重要内容。为了不断丰富庐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游览内容,他们投资对庐山博物馆的地质陈列室进行了改造,并与江西省地勘局联手筹建了新的庐山地质博物馆。

从2002年10月着手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起,庐山就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紧紧围绕着申报工作而运作。他们不求做得最全,但求做得最好。联合国考察组专家们想到的,他们想到了,专家们没有想到的,他们也想到了。在这里,还应该感谢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为了让庐山的申报得以成功,他们不仅全力以赴地给予支持,甚至还加班加点破天荒地开绿灯。所以申报成功后,庐山人深有感触地说:“庐山的申报成功,如果没有方方面面的支持,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获得申报成功,简直是天方夜谭。因而,庐山获得世界地质公园的金牌,是江西人民共同的荣耀。”

2003年7月6日,庐山申报工作迎来了第一次大考。国土资源部在北京永兴花园饭店召开“推荐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会”。通过全国筛选,共有11个单位参加申报。会议由张宗祜院士和赵逊副院长主持,有21位专家评委参加评选。庐山按抽签是晚上第一个被评审。庐山因为丰富独特的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以及第一流的申报准备工作,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专家们郑重地在申报材料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正式报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庐山终于向世界地质公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可这一步,凝聚着庐山人多少汗水和艰辛啊!四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积极进取而又执著的人。

庐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一次成功,决非偶然。这是庐山人一次创新观念的大碰撞,治山理念的大提升,营销能力的大检阅。

2003年10月,受“非典”影响,庐山的园门收入锐减,即使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庐山管理局提出拨款200万元作为申报专项经费时,得到班子成员的一致赞成。管理局的班子志在必得的气势,鼓舞了全山干部和具体负责申报的工作班底。“皇帝的女儿也要愁嫁”。欧阳泉华铿锵的声音至今都那么令人难忘:“庐山决不能躺在过去的荣誉簿上沾沾自喜。为了加快实现省委孟建柱书记提出的‘把庐山建设成为境外游客向往的地方’的第二步发展目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庐山必须打造一个更新、更高的平台,去完成第二个目标。”

统一了认识,才会有统一、高效的行动。从2002年4月欧阳泉华卸下大余县委书记重担到执掌庐山,做每一件事情,他都特别注意在班子内部统一思想。搅动思想而后再统一思想,最后再创新工作思路,这就是欧阳泉华作为一个领导者、一个管理者独特的方法与艺术。难怪如今山上的干部很喜欢他,记者在暗访中干部群众认为欧阳泉华“的确与众不同,干起事来果断干练,又爱老又爱小,又谦虚,庐山能有这样一个领导,是庐山人的福气”。两年多时间过去,欧阳泉华完全凭强烈的事业心才干成了全山当之无愧的主心骨。

从2002年10月26日成立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申报世界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启动申报工作,到2004年2月13日申报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最后评审,472个日日夜夜里,庐山的申报班子成了一架开足了马力的机器,全负荷运转。

在记者手上,一份“中国庐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大事记”真实地记录了庐山的申报。在这里仅摘录关于申报书的编撰的几段,便足以让你惊叹申报一项世界级桂冠的程序之复杂,工作之细致,付出之艰巨——

2002年10月28日,申报书编写组成员集体学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公布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管理局要求全体申报成员个个都要以专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2002年11月12日,申报责任单位土地房产局负责人前往916地质大队,商讨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书编撰大纲。

2002年11月18日,就申报书大纲框架管理局进行研讨与确定。

2002年11月20日,《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书(大纲)》初稿编制完成。

2002年11月25日,管理局副局长张家鉴主持召开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书编写组成员会议,并对大纲进行第一次修订。

2002年12月5日,《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书(大纲)》修订完成。

申报书厚厚一叠。它要全面阐述庐山作为地质公园的优越条件,其中,大量的地质数据与推断、结论都必须是有科学依据的。而这,仅仅是国土资源部要求的八项申报材料中的一项。按要求,申报单位必须在半年时间内拿出“世界地质公园综合报告”、“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文本”、“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说明书”、“世界地质公园中英文版本画册”、“世界地质公园光盘”、“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科学内容展示方案”、“世界地质公园景区说明及标示集”这另外七项材料。每一项材料的编写与制作都有严格的要求,为此,庐山组织了地质、科普等专业十多位专家进入材料组。为确保申报一次成功,管理局还先后聘请了中科院院士、地质学家张宗祜,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计划专家组专家赵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寿嘉华,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司司长姜建军等一批省内外专家担任庐山国家地质公园的顾问。五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庐山的申报成功,不仅是硬件的成功,更是软件的成功。是庐山人的信念、庐山人的踏实、庐山人的热情与好客,使庐山在如此激烈的申报大战中赢得了天时、地利、人和。

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全世界共有25家,中国有8家,庐山是中国8家中通过评审的第一家。然而,在刚刚启动这个项目时,庐山并没有理所当然地进入国土资源部、联合国专家的视野。

2004年,国土资源部为了配合世界地质公园项目的启动和宣传,组织全国地学知识竞赛。得知这个消息后,庐山管理局马上召开党委会研究决定找到国土资源部赞助50万元,将这次大赛冠名为“庐山杯”。谁知,协议刚刚敲定,河南嵩山向国土资源部提出赞助70万元,安徽黄山提出赞助80万元要求冠名赛事,但为时晚矣。无形之中,庐山在启动申报宣传上又棋高一招,捷足先登了。

2003年11月9日,庐山以巨大的热情,盛大的规模,隆重接待了以国际地科联秘书长韦尔纳博士为首的联合国专家。在这之前,专家起初计划考察的首站是东北的五大连池,庐山是联合国专家第二批考察对象,得到消息,已是晚上10点,欧阳泉华立即召集党政班子成员研究对策,第二天一早,带着魏改生、李延国、田姣荣等同志,赶到北京汇报,请求中国考察第一站放在庐山。庐山人认真的工作安排、执著的事业心、强烈的愿望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支持、理解,当天发电报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征询专家意见后对考察线路进行了调整。就这样,庐山成了联合国专家来中国考察的第一站。

在庐山人的精心准备下,这次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中国庐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大事记”中,这么几段文字特别引人注意——

2003年11月9日下午,联合国专家组抵达南昌。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吕细保,中共九江市委书记刘积福、市长蔡晓明,中共九江市委常委、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欧阳泉华,九江市政府副市长彭泽洲,庐山管理局副书记、副局长魏改生、副书记涂林等有关领导前往机场迎接。

下午4时许,联合国专家到达庐山。800余人的欢迎队伍分别在园门、庐山恋电影院门口、别墅村三个地段夹道欢迎。场面十分热烈。韦尔纳博士十分激动地说:“庐山的热情使我感到‘窒息’”。

在庐山地质博物馆,联合国专家对展示的内容十分感兴趣,交口称赞“这里的一切都布置得很精美”,韦尔纳博士留下题词:一次印象极为深刻的旅行,庐山——未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科联的地质公园。

11月10日下午5时,省政府赵智勇副省长在江西宾馆迎宾厅会见了联合国考察组专家。省政府副秘书长金细安、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日晖、九江市委副书记林兴福等在座。韦尔纳博士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强调了三个因素,一是地学价值,二是旅游价值,三是民众广泛参与度。这三个方面都非常重要。我在庐山看到的一切,都充分体现了这三点。庐山的工作做得很漂亮。我将把这一切如实地写进我们的考察报告中。”

通过这些文字记录,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已经发现了庐山成功的点点滴滴。难怪在省委扩大会上省委领导要求干部工作要有激情——对事业负责任而又充满激情,不正是庐山人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吗?

人们常说:事在人为。在庐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整个过程中,庐山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几乎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了”,宣传部的花国红科长向我们介绍,“那段时间里,欧阳泉华书记和管理局的领导们拼命地工作,管理局的领导简直成了‘跑步(部)机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放弃任何一个沟通的机会。国土资源部的同志非常感动地说‘庐山人放下了名山的架子’。”六

庐山,袭千年大风向我们款款走来;

庐山,承万年文化走进世界的舞台。

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历史的奉献,更是庐山人的骄傲。

如今,庐山已经拥有了两顶金光灿烂的世界级桂冠——世界文化景观和世界地质公园。在中国,同时拥有这两顶桂冠的只有庐山,这对于庐山来说,是一笔真正无价的宝藏;这对于正在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江西来说,是一次放眼世界的争先与荣光。

庐山的历史、文化、品牌,定格在世界的舞台上。

江西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新时代创写了新的内容。

庐山的成功,印证了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把江西建设成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基地,两个后花园,率先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理念是有基础、有创见的。

庐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其实,就是庐山的一次成功的整体营销,她的投入与产出绝对成正比。

2001年6月,庐山国家地质公园揭碑,第二年来庐山的游客比上年猛增30多万人次,庐山的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了21.2%,当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山,被建设部评为全国风景区整治工作先进单位。

2003年开始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以来,在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又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从上年6月至今年“五一”黄金周,游客达109.1万人,门票收入10198万元,较上年分别提高3.8%和57.9%。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2003年旅游总收入完成4.77亿元,较上年增加23.3%。

完全可以相信,随着各地世界地质公园的陆续揭碑,旅游业一定会出现一个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热潮。

获得世界地质公园桂冠的庐山犹如冲天的火箭配置了动力强劲的推进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打开了眺望世界的窗户,建起了通往全球的桥梁。

2004年4月8日,乘着申报成功的东风,庐山召开“庐山总体规划(2004-2020年)大纲专家论证会”,对1982-2000年编制的老规划进行全面修订,对风景区的分区、保护和管理提出了更科学的规划和要求,确立了山、江、湖结合发展的新思路。

计划筹建更大规模、更高品位的地质博物馆,以声、光、电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庐山地质学观及庐山地学研究的中外科学文献。

2004年3月1日,庐山举办以“把庐山牌打向境外”为主题的第一期“中国庐山白鹿洞书院论坛”,进一步唱响孟建柱书记提出的第二步发展目标主旋律。

日前正在积极地筹办以“诚信庐山”为主题的第二期“中国庐山白鹿洞书院论坛”,将邀请省内外著名的旅游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对庐山铸造诚信之山进行深入的探讨,进一步提升庐山的服务水平。

投资2412万元的庐山水环境治理工程接近尾声。投资5700万元的供水主体工程已经完工,莲花湖开始蓄水。投资260万元的牯岭街全长320米精品文化护栏和2000多平方米花岗岩路面正式启用,景区14座公共厕所全部安装高级擦手纸盒免费供游客使用,“五一”黄金周以来,22000盆鲜花摆放在南北山园门、正街隧道口、街心公园和景区路段,将整个庐山装扮得花团锦簇。

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成功后,庐山没有停步。成立了世界地质公园管委会,欧阳泉华同志任主任,余晓明、李亚东、张家鉴、涂林、程先杏等同志任副主任;管委会研究了下一步的管理和保护、建设的规划、目标、措施,加大了管理的力度,铸造环境和诚信的品牌;加大了对外促销的力度和营销及旅游股份上市筹备的力度。庐山以人为本,不断出新招,率先在全世界地质公园和风景区向世界宣布:全世界70岁以上的老人、全世界14周岁(含14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全世界残疾人一律免费进园。在全国实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和全国先进人物,包括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一律免费。今年八一建军节,又推出三天向全国“军嫂”免费的政策。一方面,体现江西和世界地质公园的开明开放,另一方面又大大地刺激了庐山的旅游,美好的环境、人文的关怀令中外游客向往。今年1至7月份,来庐山核心景区旅游人数达66万人,其中海内外游客翻番,旅游收入已达4.2亿元,财政收入、园门收入达1.09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均超历史。

人们看到,庐山又有了新的变化。不仅变靓了,而且变大了,变得比以往更开放了。

庐山迈向世界的步伐伴随着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强音,成为红土地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

山坳里的圣火——山村教师桂电垂素描

那地方叫牛头岭。

是修水县古市镇最偏远的

个山村。几十户村民散落在方圆40多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间。山是黛青色的,林子是墨绿色的,只有牛头岭上那所乡村小学房顶上的红旗是那样的耀眼。它给了群山一抹暖色,也给了山民几许希望。村民们说:“那是山坳里的圣火!”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全县海拔最高的学校,但我明白,这是全县最小的学校,因它只有一位老师,23个学生。一

老师叫桂电垂,今年56岁了。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磨砺使他比实际年龄要显得苍老。粗看一眼,他和当地的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皮肤黝黑,手上骨节粗大,只有那双眼睛,才透出文化人特有的智慧。

是的,在村里的同龄人中,他是学历最高、喝的墨水最多的。这地方穷,加之交通不便,村里断文识字的不多。1970年,村里人咬紧牙关,集资送了桂电垂等8个青年到山外读高中。毕业后,回来留下至今的只有他一个。本来,村支书想安排他到村里当会计,可桂电垂说什么也不同意,他坚持要到村小当老师。当记者问起他当年的动机时,桂老师笑笑说:“谈不上什么动机,我们这里太偏僻,外乡人不愿来这里教书,当时教育部门先后分派了3位老师来这里任教,可最长的只呆了一个月就走了。我是乡亲们送去读了高中的,不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吧,总不能看着山里的孩子没书读啊!”就这样,桂电垂当上了山里的“孩子王”,没想到,一当就是36年,而且干得无怨无悔。

一人一校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桂老师的内心世界是那样的丰富,他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们。他既是校长,也是老师,还兼任着生活管理员和炊事员。因学校的条件太简陋,除了家在10多公里外的学生可住校外,其他的孩子每天都得往返在山路间。桂老师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每天都是天蒙蒙亮就起床,为住校的孩子蒸好饭,然后沿着山路去接学生。下午放了学,他都是先把走读的孩子送到家,才回校当炊事员。有人给他算了这样一笔账,以平均每天10公里,一年除了节假日以260天在校时间计算,36年来,桂老师在山道上接送孩子的路程达到43200公里,也就是说,他绕着地球走了整整一圈。

200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百年不遇的冰灾将牛头岭装扮成一个晶莹的世界。此时学校放寒假了,寄读的孩子都被家长接走,只有家离学校8公里远的王小荣、王燕伟同学因父母在外打工,无人来接。望着漫天风雪、冰封路滑的山道,两人眼里聚满了愁容。桂老师一声不响地用稻草绳绑着鞋子,将铲雪的小锹挂在腰间。“来,老师送你们回家!”说着,他将年幼的小荣背在身上,一手牵着燕伟踏上了山道。由于路太滑,好几次桂老师都重重地摔倒在地上,额头被冰碴划出道道血口子,但他忍着疼痛,脸上仍挂着微笑,从雪地里爬起来又继续走。他花了近3个小时才将孩子们送回家,感动得孩子的爷爷紧攥着桂老师的手说:“你真是天上的活菩萨,是个好人啊!”

回到学校,已是深夜了,望着他伤痕累累的模样,妻子心疼得直掉泪。“你这么把年纪,还这样拼命,图的是什么啊?”

桂老师脸上强挤出几丝笑容,指指心窝口:“图的是这里能平静!”二

对桂老师的采访是在镇中心小学的会议室里进行的。

我理解县教育局同志的好意。因牛头岭山高路远,他们担心我的身体和安全,特地将桂老师请下山。采访完后,我执意要到桂老师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去看看。他们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行,去不得。那里不通车,爬山路要两个小时,再说天气这么炎热,会中暑的。”

在我的坚持下,他们只得同意了。变通的办法是找来几位摩托车高手,载着我上去。

这或许是我几十年新闻采访生涯里最艰险的一次,山高是有心理准备,路险真出乎我的意料。全是六十度以上的陡坡不说,路的一侧是悬崖,一侧是深渊,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我只得闭着眼睛,双手紧抱着车手的身体,听天由命吧!

终于上山了。

山真高啊,白云在身边飘浮。

学校是由一所老关帝庙改建的。庙的后半截还遗留在学校后面,那就是老校址。

村长陈兴林得知我们的到来,早已在此等候。这是位话语不多的憨实汉子,他说:“36年来,桂老师在这里真不容易啊!”

说着,他从门后取出一根磨得溜光的扁担颇动感情地告诉我,原先学校几十号人的吃水都靠后面的那条山溪,可一到秋冬季节就枯竭了,要到3里路远的井里去挑,一天4担水,就这样挑了几十年。直到前年,桂老师自己掏腰包买来水管,到海拔更高的杨梅尖去探水源,然后自己动手将水接到了学校,真不容易啊!

是啊,桂老师在平常的岗位上,做的是平凡的事,虽谈不上惊天动地,却令人肃然起敬。

学校虽小而简陋,但整洁干净。在桂老师的办公室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奖状,有学生参加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获奖的,有参加文体活动获得优胜的。陪同采访的镇中心小学傅校长介绍说,别看这是一人一校,桂老师同时教几个年级,但教学质量却不一般,每次全镇统考,成绩都在前三名呢!

我们看到的只是桂老师所取得的成绩,可成绩的背后又有多少的艰辛啊!

有一年,桂老师的儿子患肺结核住进了条件相对较好的渣津医院,距学校有30多公里路。为了既照顾到儿子,又不使学校停课,桂老师借了辆自行车,每天放学后便骑车赶到渣津镇,第二天清晨又赶回牛头岭上课。短短的28天,桂老师掉了10多斤肉。儿子的病还没痊愈,老父亲的哮喘病又犯了。桂老师只得到医院学习打针技术,从医院开好药回来,给父亲和儿子注射。

这就是一位普通的山村教师,他的心全系在他的学校和孩子们身上。三

山村教师的生活是清贫的。

他付出的很多,物质上的回报却很少。

1997年之前,桂老师一直是民办教师,每月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十至几百元的补贴。是的,他需要钱,让年迈的父母能安享晚年,让年幼的儿子能更幸福,让含辛茹苦的妻子能不再为少钱而发愁。但他更需要事业,需要在事业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上世纪90年代初,牛头岭地区发现金矿。村民们发疯般地投入到淘金热潮中。有不少人在一夜之间便发财了,成了富翁。而淘金的地点离学校只有一步之遥。那是怎样的一种诱惑啊!有个叫付满华的村民在金矿取得初步成果后,诚邀桂老师加盟,并承诺会有相当可观的回报。可思考了一个晚上后,他还是婉言回绝了。在接受采访时,桂老师说:“我不是圣人,对钱也很渴望,当时的确也动了心。但想到,我去淘金了,几十个孩子咋办?于是,只得回绝了。村里有人说我蠢,我想也是的,脑子常常是一根筋不转弯。嘿嘿!”

不,桂老师,这是一种执著,一种可贵的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执著。我的心在默默呐喊着。

36年的风霜染白了桂老师的双鬓,36年的雨雪摧老了桂老师的肌肤。今年初,在深圳办企业已取得成功的儿子回到家乡,见到日渐苍老的父亲,心疼地对他说:“爸,我们现在不缺钱了,你在牛头岭呆了一辈子,对得起这里的一草一木了,跟我到深圳去吧,一来帮我打理下厂子,二来也该享享清福了!”“不去!我走了,这所学校怎么办?我还有4年退休,只要上级一天不派人来接手,我就一天不离开牛头岭!”

面对如此执著的父亲,儿子只得留下点钱,让他买些营养品补补身子,黯然回到了深圳。

宁静的山村生活给了他一颗宁静的心,但他也有热血沸腾的时候。那是辅导完孩子们的学业,检查完他们安然入睡的被褥,在夜深人静的时刻,他回到自己的房间,打开一个包扎得很仔细的红绸包,他的心跳得很快,脸上现出少有的淡淡的红晕。那是多年来从这所简陋的山村学校走出去的孩子给他的来信。他只要读一读,心底就要宽敞许多,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36年来,通过桂老师的努力,当年连一个中学生都找不到的穷山村,如今走出了3个研究生,100多个大中专毕业生。他们不论走到哪里,不论在事业上做出多大的成就,都没忘记给他们父爱般关怀的山村老师桂电垂。正如大连生化研究院教授级工程师付启贵在信中写的那样:在我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很多位老师,但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你——桂老师,你就像一位神圣的使者,用自己的爱和人格,燃起知识的圣火,给我的童年留下许多温暖和光明。应该说,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

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幸福的慰藉呢?

男儿立起是座山

徐裕身上有股豪气。“我本是农民,而且身上的零件也不怎么完整。”说着,这位身高1.75米的汉子立起身,拖着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落残的左腿在地上踱了几步,好像让记者验明正身似的。但正是他这种特有的农民式的“幽默”,让我们之间的距离

下子拉近了许多。

这是一位极质朴的人。皮肤黝黑,身板硬朗,剃着平头,衣裤普通得和一般农民没什么两样。难怪年初一位港商前来谈合作事宜,一下车,抓住一位副总的手连叫“徐总”,而把真正的徐总冷落在一边。

可就是这样的一位“农民”,怀着对家乡的一片赤子之心,在外地创业成功后,2002年毅然将在浙江办得红火的企业迁回家乡上饶,凭着自己的精明和勤奋,将锦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发展成集机械制造、金属回收、国际贸易、汽配、压铸、酒店等11家子(分)公司的集团企业,仅今年1—5月份,就实现主营收入4亿元,外贸出口700万美元,完成税利5200万元,成为我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楷模。

徐裕很低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充满感情地说:“我的根在江西。家乡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牵动着我的心。我之所以回乡创业,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在家乡这块热土上,一样可以创业,一样可以成功。”一

1971年,徐裕出生在上饶县郑坊镇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从小天真活泼、淳朴可爱,深得父母的恩宠。但命运却没有格外眷顾他。3岁那年,他患了小儿麻痹症,由于家里穷,没有钱及时救治,左腿留下了终身残疾。

他从小敬畏父亲,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

其父是一位正直而善良的山村教师,尽管没有能力给三个儿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示范着儿子“做事要正,做人要直”。

有一次,因饥饿至极,小徐裕偷偷从生产队的地里挖回几个红薯,父亲发现后,气得浑身发抖,随手操起根扁担,狠狠揍了他一顿,并拿出1元钱,让小徐裕到队长家去认错受罚。

那是父亲唯一一次对他动粗,让他刻骨铭心一辈子。

终于有了让父亲认可他的机会。

16岁那年,早已辍学的徐裕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来到德兴一家砖瓦厂打工。每天只有8角钱的工资,吃喝还是自己的。不到两年,厂子因经营不善倒闭了,全部资产剩下一辆板车。工友拿走了车轮,他得到的是一副车架。这可是打工两年的辛苦所得,舍不得丢掉,于是憨实的他扛起车架,爬了50多里山路,回到郑坊。一到家,人已累得瘫坐在地上。母亲看到儿子肩膀上被车架压出的血印子,心疼得直抹眼泪,父亲则将他扶坐在饭桌前,从自己的饭碗里扒拉出一半到他碗里,一字一句地说:“行,小子。男人立起是座山!”

父亲的赞扬也让他铭记了一辈子。

家乡实在太穷。不到20岁的徐裕决定和村里几位小伙子结伴外出打工。他们漫无目标地来到浙江玉环。这是座风景秀丽的滨海小城,蓝色的大海、漂亮的街面没有给徐裕任何美的感受,此刻的心是沉甸甸的。其他同伴很快就找到了工作,而他因身体残疾,到处受人白眼,流浪了半个月也没找到工作,仅有的一点盘缠也快用尽了。最后他来到一家金属压铸厂,遭遇和前几天差不多,老板只用眼睛瞟了他一眼,就让走人。徐裕一急,一股不服输的横劲上来了。“老板,别小瞧人,我有的是力气!”说着,他弯下腰,一吸气,将地上一块百多斤重的铸件轻松地举起。或许是这位年轻人身上有股独特的气质感动了老板,老板将徐裕留了下来。

徐裕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他深知,要立足就得比别人付出更大的努力。于是,他除了专拣苦活重活干,而且特别关注师傅们在压铸时的技术要点,并买来绘图的有关书籍,只要有时间就阅读钻研。由于文化底子薄,他就从识图标最基础的东西看起。他的勤奋和精明终于有了回报,不到4个月,他就成了车间的技术骨干,得到老板的赏识。后来成为全厂唯一被派往上海铸造厂学习,又被选送到上海工业技术学院培训的打工仔。

打工不仅生活艰苦,工作繁重,而且收入很低。为了多挣些钱,徐裕晚上便和几位老乡一起,到海边的码头去当搬运工,主要是卸木材。船老大欺负他们是外乡人,不仅给的工资很低,还弄虚作假。船舱里明明是1000立方米的木材,常常说只有500立方。一次,有位工友上前理论,却被船老大一脚从船上踢下了大海,顿时,血气方刚、一身豪气的徐裕立即操起一根木棍冲上去和船老大扭打在一起。“我们是打工仔,但并不低人一等,想欺负人,没门!”

徐裕的侠义和正气,终于使船老大服软了,不仅照发了全部工资,还向他们赔礼道歉。

邪不压正,这是徐裕信奉的人生哲理。二

徐裕的骨子里蕴藏着一种特质:求索。

从上海学成回来之后,他有了一种新的迷惘。尽管凭着过硬的技术和精明的头脑进入到“白领”的行列,每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还配有小车,但总感到生活中有一种缺失。他想办一个厂,用实践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

1996年,他用仅有的6万多元钱积蓄购买了一套二手的压铸机设备,与新婚不久的妻子一起,办起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玉环城关机械压铸厂,主要生产摩托车配件。创业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种种困难纷至沓来。徐裕既是老板,也是技术员、销售员,甚至还是机修员。妻子既管着厂子的财务,还要兼任车工。一年下来,通过艰辛的努力,厂子赚了30多万元。成功带给徐裕的不仅仅是喜悦,还有信心。

就在他准备甩开膀子大干的时候,厄运却悄悄降临了。1999年,厂子的形势出人意料地好。订单多,但人手不够。夫妻俩便和工人一起,连日在车间里加班。一天晚上,正在维修机械的徐裕忽然听见妻子一声惨叫,他立起身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只见正在开铣床的郑锦花脸色惨白地歪在一边,而右手齐腕被机器切断。“锦花!锦花!”

徐裕不顾一切地冲上前,抱起妻子就往医院奔。可玉环县医院做不了断肢再植手术,较近而能做这种手术的只有温岭市人民医院。徐裕二话不说,抱着妻子上了救护车,直奔温岭。由于争取了时间,妻子的手是保住了,但还是留下了残疾。本来,术后至少要在医院住一个半月进行康复,可郑锦花却只住了18天便出院了。她知道,厂子人手紧,不能耽搁得太久,再则,她舍不得多花钱,在创业阶段,每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至今,只要谈起妻子,徐裕便会动情地说:“我欠她的太多,这辈子怕是还不清了!”

然而,妻子的伤口还没有痊愈,厄运再一次降临。年仅56岁的父亲因脑溢血突发而去世。在回家奔丧的路上,徐裕心如刀绞,痛不欲生。一年前,厂子因人手不够,父亲毅然从老家赶来帮着打理,由于劳累,引发了中风。尽管他先后花费了10多万元进行救治,但终究落下了病根。

这天晚上,徐裕在父亲的灵柩前长跪不起,热泪夺眶而出。他似乎有些后悔了,如果不出来办厂,自己就不用四处奔波,父亲就不会得脑溢血,妻子也不会失去右手。这样折腾值得吗?

自信的徐裕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男儿立起是座山!”恍惚中,一个坚定的声音在他耳畔响起。啊,是父亲,是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在召唤!徐裕倒上满满的一碗酒,一口饮下,然后泪如泉涌地给父亲磕了三个响头。

磨难没有使徐裕趴下,而是使他更坚定地挺直了腰杆。

随着摩托车行业的不景气,客户欠债、死债增多,工厂的资金周转陷入了困境。徐裕没有丧失信心,更加关注市场,寻觅着商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工业先行官的电力前景无量。于是,他果断地将产品转向生产电力配件。为了拉客户、谈业务,他连着几个月在外奔波。为了节约资金,坐火车从来不买卧铺,实在困了,就和衣倒在车厢地板上眯一会,吃饭常常就是一碗方便面或蛋炒饭对付着。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年的努力,企业终于有了起色,而且迅速成长。第二年的利润就超过了500万元,更可喜的是,工厂逐步进入了良性循环。

徐裕终于笑了。

这是成功者的笑。三

徐裕心中始终有一种淡淡的愁绪:乡情。

在外闯荡10多年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江西,时刻关注着家乡每一个细小的变化。远在异地他乡却订了一份《江西日报》,只要有时间,他都会细细地品读。家乡报纸上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他都感到异样的亲切。

2002年初,上饶县郑坊镇的党委书记在赴浙江招商的途中,特地绕道去玉环看望徐裕,并和他作了一次深谈,动员他回乡创业。徐裕答应回家看看再说。

徐裕回来了。

他到达的那天,镇里所有在家的领导都在门口迎候他。家乡人的热忱温暖着游子的心,家乡的变化沸腾了游子的血。特别是“比特区更特、比沿海更优”的招商政策更让他看到了回乡创业的前景。在当晚的欢迎宴会上,三杯酒下肚,徐裕当即拍板,将企业迁回来创业。这决不是他的一时冲动,也不是盛情难却,而是徐裕通过深思熟虑后的豪情迸发。这是他的办事风格,一旦认准的事,从不拖泥带水。有朋友劝他,你在浙江发展得那么好,回江西创业,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不觉得亏了吗?“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都是家乡的山水哺育成人的,要讲点感情。过去我想为家乡做点事,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我有这个能力了,回家为经济建设出点力,不说是报恩吧,但心里要踏实很多,我觉得值!”他义无反顾地说。

徐裕决定先期投入1000万元,在上饶经济开发区购地30亩,兴办锦裕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郑坊镇政府为了兑现承诺,特地委派一位副镇长组成班子,为他进行协调和服务工作,三天就办好了土地证,一个月就办齐了各种手续,感动得徐裕逢人便说:“家乡的干部作风变了,为企业的服务环境变了,有这么好的平台,我不干出个样子,真对不起家乡的父老乡亲呢!”

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企业当年建成当年投产。

徐裕有精明的经营头脑和敏锐的市场嗅觉。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在进行产业升级和扩张过程中,却能做到既牢牢掌握技术和市场,稳扎稳打,又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发生的变化,敢于多途径扩张以实现企业裂变式发展。2007年起,徐裕便将锦裕公司推向市场,吸收资本,组建了江西锦裕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当年就实现产值超5亿元,上缴税金2500万元,利润1500万元。2009年初,公司进一步拓宽思路,扩大规模,组建江西锦裕集团,生产10余个行业的200多种产品,实现了公司的集团化运营和多元化发展。

当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锦裕公司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产品出口额从前年的300万美元降到去年的70万美元。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徐裕将目光瞄准了国内市场。当国家计划投资4万亿元拉动内需的消息公布后,他审时度势,与公司高层协商后作出决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提出“做强做大金属制造业,打造锦裕自主品牌”的战略,主要在电脑绣花机、光学仪器、铜加工等方面扩大产能,使企业在逆势中持续发展。

徐裕自己读书不多,但深知人才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与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对企业的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并招募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级人才,为企业的快速裂变寻求人才和智力支持。去年设计部新来了4位大学生,其中有个小伙子特别优秀,图画得特别棒。徐裕指示管技术的副总对其要重点培养。可半年后,小伙子想跳槽到广东的一家企业工作,徐裕很是气恼。把这里当跳板,技术学到手就要飞了。按他过去的脾气,会对小伙子大发一顿火,但他念小伙子是个人才,“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常理,于是,他心平气和地找小伙子谈了心,极力挽留。实在留不住,就设宴为他饯行。“锦裕还处于创业阶段,条件谈不上好。我徐裕没能留住你,是我没本事。但我放句话在这里,锦裕的门永远为你敞开着,随时欢迎你回来!”

顿时,小伙子被徐裕的真情感动得泪流满面。

徐裕是残疾人,深知残疾人就业的艰辛。于是,企业在招工时,把残疾人作为首选。现集团拥有职工940人,残疾人就有450多名。为了让他们分别掌握一门熟练的技术,他还投资50余万元,办了一所职业培训学校,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与此同时,这所学校还对返乡农民工免费开放,仅今年就培训了农民工600多人。

徐裕成功了,但没有忘记这块哺育他成长的土地。他先后投资50余万元铺筑了通往家乡的水泥路,投资40多万元建了一个敬老院。对企业发展的前景,徐裕充满信心。目前,投资1.2亿元、占地39亩的锦华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已全面开工,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届时,可年生产电脑刺绣机800台、显微镜3万台。预计今年集团可完成产值10个亿,上缴税金1.3亿元,外贸出口2000万美金,又一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采访结束时,徐裕深有感触地说:“回乡创业七年,路走得如此顺畅,企业发展得如此快捷,与政策的优惠与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感谢的话讲得再多也是苍白的,我只有更努力地将企业做大做强,才是对家乡人民最好的报答!”

徐裕很忙,但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回老家看看,与长眠在地下的父亲聊聊天、喝喝酒。他永远都不会忘记父亲的那句话:“男儿立起是座山。”

这是他的座右铭。

赣水上的诗行

在中国铁路桥梁建设史上,可曾有过比这更壮观的画卷?

在绵亘700多公里的数百座铁路桥梁工地上,在纵横湍急的河流中,我们的建桥工人,不,准确地说,是桥梁建设“铁军”,顶寒风、冒酷暑、战洪水、洒血汗,打破常规,克服困难,仅用

年多的时间,便在这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上,描下了浓重的一笔!一座座铁路桥墩,巍峨地耸立在赣水中。

这便是京九线江西段内的桥梁建设工地!

桥梁建设者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可在这些奇迹的背后,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呢?一

桥梁是铁路的咽喉。“咽喉工程”的困难多种多样,最大的“拦路虎”便是工期紧。

国务院京九铁路建设领导小组作出了京九线三年全线铺通的战略决策。“谁挡道,谁负责。”这是铁道部下的死命令。

吉定段(吉安—定南)是1993年4月20日正式开工的,而原定1994年7月1日就要从吉安开始铺轨。横跨赣江的吉安特大桥(2657延长米)、泰和特大桥(1903延长米),距铺轨起点分别只有5公里和35公里。也就是说,它们的施工期分别只有15个月和17个月,并且只有一个枯水季节。

时间,没有比建桥铁军更懂得珍惜它了。负责这路段建桥施工任务的是前身为铁道兵的中国铁路建设总公司所属的7个局,近万名“铁军”将士。从接到施工命令的那刻起,他们就进入了倒排工期。队伍集结的日子,正值1993年春节前夕,常年在外施工的职工们,毅然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到江西。

由于工期紧迫,为了抢时间,许多桥梁施工单位都派出技术人员往在武汉的设计单位铁四院跑,图纸设计一张,拿回来一张,甚至得到一点信息,也赶紧往工地打长途电话。

困难好像故意考验建桥队伍似的,常常出其不意地变着花样出现在他们面前。恶劣的施工环境算是又一只拦路虎了。天气炎热、水土不服、蚊虫叮咬等生活上的困难,对“铁军”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不在话下,最头痛的是复杂的地质条件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在贡水特大桥14号墩深孔钻桩时,遇到了罕见的沙石层,试用了多种型号的钻机均不见效,最后决定采用高强度的合金牙盘钻。开机24小时,只钻进了4公分,抽出钻头一看,牙盘竟被磨短了2公分。实际进尺才2公分,真够硬的。尽管这样,他们并不气馁,而是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改进钻具,啃掉了这块骨头。

而出现在吉安赣江特大桥的情况更为复杂。这里共有73座墩台。从0号墩台到23号墩为红砂岩地质。24号墩到73号墩台则全部为石灰岩地质,并伴有溶洞,最大的直径达18米。其中最为困难的是24号水中墩的钻孔桩施工了,这里正好处于两种地质岩层的结合部。从去年10月份开机钻桩到现在,常出现卡钻、漏浆、涌砂、塌陷等意想不到的情况。大桥指挥部组成了强有力的技术攻关组,吃住都在围岛上,并抽调了当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唐山抗震救灾抢修突击连”光荣称号的青年突击队上阵,采用了回填片石、加强泥浆比重等方法,最多时,每孔眼回填片石80余方、水泥10余吨、黄土150方,终于擒获了卡钻、漏浆等“恶虎”。

抢工期争速度固然重要,但工程质量也不能忽视。泰和赣江特大桥主桥采用的钢筋混凝土悬臂灌注法,是国际上流行的施工新技术。过去在公路桥上多次采用,但在双线铁路特大桥上采用,在我国尚属首次。它的优点是省工时,耐保养,但技术工艺比较复杂。为了攻克这一新技术“堡垒”,铁17局专门成立了攻关组,与铁道设计院一起设计了施工挂篮,并在陆地上搞了一个试验段,编制出详细的工艺操作细则,然后以短训班的形式,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使悬臂灌注法这朵科技新花,在泰和特大桥上开放。二

赣州天竺山上一幢红色的砖楼,临近贡水。这便是中铁总公司京九铁路吉定段的总指挥部。每到傍晚,经常可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手持望远镜,默默注视着贡江的水情及江中桥墩的工程进展。他,便是总指挥、高级工程师陈嘉珍同志。

是的,洪水是猛兽,更是桥梁建设的顽敌。眼前的这座贡水特大桥,就曾5次受到洪水的袭击。今年2月18日,江中14号墩正在进行紧张的钻孔基础灌注封底。这可是全工程段几百名职工牺牲了春节的休息时间,没日没夜地抢拼出来的工期呀!根据当地的水情资料,头场春汛一般都在2月底左右。谁知,老天爷偏作对,连续几场暴雨,使贡水拼命上涨。随着咆哮的洪峰到来,使已灌注了200方混凝土的14号墩钻也毁于一旦。仅仅差一天的时间呀!如洪水晚来一天,就大功告成了!立在暴雨中的干部和职工们,任雨水伴着泪水一起在脸上流!等水稍退,他们又精神抖擞地冲了上去!便道淹了修便桥,便桥冲毁了再修,钻孔淤塞了再挖!胜利最终属于铁军!“铁军”不惧洪水。但洪水给他们带来的困难和麻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去年6月,一场龙卷风夹着大暴雨袭击了信丰桃江特大桥工地,肆虐的暴雨将所有的铺盖淋得透湿,可在场的近百名工人没有一人退却,纷纷跳进齐腰深的水中,抢运设备及建桥材料。

去年5月份,吉安地区连降暴雨,洪水成灾。赣江水位以每分钟一公分的速度上涨,最高水位达15米,大大超过了施工水位。无情的洪水如失控的猛兽,把泰和特大桥5号墩重达1000多吨的钢筋混凝土沉井围堰冲斜5.1米,移位1.6米。这在铁路建桥史上实属罕见。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关切地打来询问电话。前来“会诊”的专家、教授察看了现场、了解情况后,有人断言:“这样严重的纠偏在我国建桥史上没有先例,必须炸掉重修。”

没先例不等于不能干,炸掉围堰损失200万不说,工期少说要延误3个月。以青年工程师为首的技术攻关组,一次次“诸葛亮会”,通过不断的试验摸索,决定采用压风吸泥的方法,实施内压外吸,经过9天9夜的连续作战,被洪水冲斜的5号墩围堰终于纠偏复原。闻讯赶来的一位颇有名气的专家,指着江中复原的围堰赞叹道:“这真是建桥史上的奇迹!”

在吉安赣江特大桥水中24号围岛上,工人们与洪水搏斗的事迹更加惊心动魄。今年5月4日,一场特大洪水卷着旋涡、带着呼啸扑来,为了抢回因地质条件复杂而耽误的时间,铁16局3处的青年突击队,决定不撤离阵地,继续作业。他们除开钻机的人员外,全部投入防洪战斗,用片石和沙袋不断地增加围岛的高度。那是怎样的一个场面啊!赣水苍茫,人工孤岛如中流砥柱般屹立在波涛汹涌的江心,整整3天3夜,谁也没有合眼,水涨一寸,岛筑一尺,工人的衣服已被泥浆和汗水凝成了铠甲!一座高达6米的围岛,始终屹立在洪水中。终于,洪水退却了。在一往无前的“铁军”英雄气概面前,有什么力量能使他们屈服呢?

在广大建桥勇士的强攻硬上拼搏下,截至6月25日,吉定段的桥梁共完成25427米,占整个工程的85%。三

桥梁也是有生命的。

因构筑它伟岸身躯的不仅仅是钢筋混凝土,还有建设者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辛勤的汗水啊!每座桥墩都蕴涵着许多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会令人心潮澎湃,油然而生敬意。

在桥梁工地采访的日子里,我们的心无时无刻不被这些平凡的建设者的平凡事迹所感动。

他叫张奎国,是铁13局4处贡水桥的指挥长,脚下常年趿一双黑布鞋。请千万不要误解成不拘小节之类,这位身经百战的“老铁道”因为常年在野外作业,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和类风湿病,脚踝肿得无法穿鞋。今年3月26日,正当工地遭受今年第三次洪水袭击的时刻,他的旧病复发了,全身关节疼得散架一般。大家劝他上医院,他说啥也不同意,只让工地医生给他打针吃药,竟吊着输液瓶主持防洪紧急会议。后来被大家委婉中带强制性按在床上,让其休息。他只得躺在床上用对讲机指挥战斗。当抢险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张奎国又让人搀扶着,一瘸一瘸地冒着大雨出现在工地上。

和无数位铁路建设者一样。他结婚12年了,至今还没有个固定的家。妻子随着他转战了4个工地,一直过着住工棚的“吉普赛”生活。这些都没有什么,愧对的只是孩子。去年从内蒙转战来江西,因行期太紧,只得将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寄托在亲友处,仅去年一年,孩子就转了三所学校。

吴水明憨厚地说:“我们铁路建筑工人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啊!”

他的话很朴实,我们的心被深深地撼动着。在京九线江西桥梁工地上,像吴水明这样献出青春和终身的何止一个,有的甚至连个人的安危都不顾。

张令海是石家庄铁道学院87级的毕业生,来到京九线后,担任着江背特大桥的技术主管。这里虽然没有宽阔的河流和凶猛的洪水,在桥墩的基础开挖时,却遇到了流沙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张令海几乎全身心地扑上去,吃住都在工地上。他本身患有浅表性胃炎,由于劳累过度,加之工地生活条件艰苦,从去年9月25日起,就开始出现胃出血,体重减轻了12公斤。

今年3月的一天,他因吐血过多,终于昏倒在工地上,被领导和同志们七手八脚地送到泰和医院进行抢救,从死亡线上捡回条命。可他在医院住了13天院就跑回工地来了。指挥部领导责令他速回北京怀柔基地医院进一步治疗。可他却再三申请说:“修了多年的铁路,总算遇到了京九线这样的大项目,人生能有几回搏,就让我修完京九线再回去治病吧!”

说者随意,听者动容。这就是我们的知识分子。为了事业,为了京九铁路,牺牲一切也在所不惜。

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只是京九线江西段许许多多的英雄中的缩影,尽管,在他们用血汗建筑起来的桥梁上,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那巍峨的桥梁本身不就是丰碑吗?

西望幕阜——一位农民的创业经历

为什么我眼里噙着泪花?因为对那块土地爱得太深。——题记

初识胡经国是在他南昌总部的写字楼里。

我怎么也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既不戴金挂银,也没有浑身名牌,抽着普通“金圣”烟的汉子,就是拥有近3亿元资产,下属8家企业,年纳税收2000多万元的省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胡经国。

精明的他或许看出了我的疑惑,推开西窗,指着远方说,知道那是哪里吗?“南昌大桥呀。”我不解地回答。“再往西呢?”他深沉地吸口烟问。

我不知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得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他。“再往西是幕阜山,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本农民,能从大山里走出来,能有今天的发展,不是我有多大的能耐,而是党的政策好,我抓住了时机。但我不能忘记,我的家乡还是国家级贫困县,还有几十万的父老乡亲在期盼着致富,我不知道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啊!”

说这话时,胡经国的眼睛是潮润的。

胡经国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在修水县白岭镇八桐源村。他的童年是伴着饥饿一起度过的。记得6岁那年,家里又断粮了,妈妈到几十里路远的亲戚家借粮,他带着妹妹在禾场边等着妈妈带吃的回来。只要有人路过,妹妹都会天真地嚷着“等我妈妈回来,就有饭吃了”,可直到太阳快要落岭了,仍没有见到妈妈的影子。“哥,我饿,我饿呀!”

望着饿得眼泪汪汪的妹妹,小经国一边哄着,一边踮起脚尖眺望着山路。他猛然看到路边的一棵桃树梢上还挂着几个青皮桃子,不禁眼睛一亮。“妹,你等着,哥给你吃的。”

说着,他麻利地爬上了桃树。但那几个桃子长得太高,他人小手短实在够不着,他想从一根细枝上攀过去,没想到,脚一踏空,摔了下来,脚上被树枝划了个血口子,吓得妹妹“哇”地大哭起来。这时,妈妈回来了,看到经国汩汩淌血的伤口,心疼得直抹眼泪。她用手巾替儿子包扎好伤口,又从包里掏出两个黑黑的薯丝饼递在两兄妹手中,然后背起小经国朝家里走去。伏在妈妈温暖的背上,看着妹妹狼吞虎咽的样子,经国悄悄将手中的薯丝饼塞给妹妹。他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了,一定要努力挣工分,要让全家人都吃饱。

经国终于长大了。

1968年,因老家田少人多,自然条件恶劣,他们举家迁到了条件相对较好的黄港公社朗田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少年时代。本来他很爱学习,成绩也优秀,可生不逢时,在那个年代,上课除了念报纸就是读语录,还有就是没完没了的学工、学农。于是17岁那年初中毕业,他就回到村里当农民。当农民也要当个好农民,当个能让全家吃饱饭的农民,这就是当年胡经国的志向。可现实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在那吃大锅饭的年月,人们出工不出力,10分工只有几角钱的收入,一个生产队30来户人家,竟有90%的超支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胡经国是个爱动脑子的人,他想,这里有好山、好水、好田,为什么还这么穷呢?他琢磨了几天,终于悟出了点道道。是管理不到位,没有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把这个想法和同伴们说了,大家也觉得有道理。有人便说:“经国,你心里有主意,何不来当这个队长!”“我要当了队长,保证每个劳动日值达到1.5元,家家都有饭吃!”

这只是一位17岁少年的一时戏言,可善良的村民们倒认真了。年底改选时,大家一致投票让胡经国当队长。

回到家,土改时就入了党、一辈子都诚诚恳恳待人的父亲坐在堂屋里等着他。“国伢,当队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肩上扛着全队几百张吃饭的嘴啊,首先这里要摆正!”父亲指着心窝口说。

经国认真地点点头。

从此,少年经国的心全系在生产队上。同时,他的精明和管理才能也充分发挥出来了。他将全队的劳力分成了三部分。中老年人担负起几百亩水田的栽种,妇女去办养猪场,而其他精壮劳力则跟着他组成副业队,上山砍杂木棍卖给供销社。这在当时砍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可是犯大忌的事。但聪明的经国却以变通的手法与林场签了一个换工合同,取得了一顶合法的保护伞。一年下来,年终分红的工分值竟达到2.8元,还扛回了公社“多种经营先进队”的红旗。全队也由90%的超支户变成了80%的进钱户。大家的眼睛都笑成了一条缝。

少年经国也笑了,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让全家人吃上了饱饭。二

在经国的眼里,父亲是一座山。

这是位憨厚老实的农民,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碌着。他不仅用汗水和劳累养育着经国八兄妹,还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着儿女要端端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终因劳累过度、营养不良患上了肝病。而哥哥已回到白岭老家学裁缝,几位姐姐都已出嫁。家庭的重担落在了经国的身上。他发誓要挣钱治好父亲的病,并让他每天能吃上几两猪肝。

此时经国已没有当队长了,因改革开放的中国进行农村体制改革,分田到户口了,他在家耕种着10多亩水田。凭这些水田的收入,要想治好父亲的病是不可能的。正巧村办小钨矿的刘矿长看中了经国的精明和踏实,找到了他,请他入伙到附近的小矿帮着收购一些野矿。胡经国答应了,从信用社贷款了2万元做本钱,开始了收矿生涯。这是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每天都要起早摸黑跑山路不说,还要承担收假矿的风险,但他凭着自己的精明和忠厚,广交朋友,获得了小矿主们的信任,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有一次,他到武宁县石门乡的一个矿笼去办事,碰到一位姓何的湖南人,也是来做钨矿生意的。他问经国,能否搞到磁尾矿。“什么是磁尾呀?”胡经国有个特点,碰到不懂的事,爱问个究竟。老何便笑着告诉他,磁尾就是选出精钨后的尾矿,一般都是作废物处理。但现在有了种新的选矿技术,可从中提选出其他的有色金属。如成分达到30度的话,可按每度0.12元收购。经国记得刘矿长的仓库里存有尾矿。于是连夜翻山路赶回,找到刘矿长,寻问尾矿之事。可刘矿厂却说,仓库里货倒有几吨,想留着试验搞选矿。精明的胡经国给他算了笔账,搞选矿要增加新的设备,还要请专业技术人才,而且效果不一定理想。如价格可以,不如卖了,最起码没有风险。刘矿长想想也是,便答应了。可问到成分的纯度时,因没有化验设备,验矿员估计只有8度左右。顿时,经国的心一沉。如只有这个度数,那连老本都要亏了呢。但他转念一想,这是个村办小矿,选矿设备和技术都很落后,不可能选得那么纯。于是,他咬咬牙,以每吨2500元的价格,与刘矿长签定了购买合同,并倾尽身上的所有,交了2000元定金。然后带着样品,又翻山路赶回石门,与老何会合,来到武宁钨矿化验室进行化验。

在等待结果的时刻,胡经国的心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尽管凭着经验信心十足,但怕有个万一,那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啊!为了消磨时间,他不停地抽烟,地上满是烟头。

终于,结果出来了,36.5度。经国的心中一阵狂喜,但脸上露出的却是异常的镇静。“这个结果不会有误吧?”“不会,请放心!”化验员肯定地回答。“那好,请再给我化验一次!”经国再次掏出40元化验费对化验员说。这在当时可是他一个月的工资啊。

再次的化验结果与前无异。经国以他准确的判断赢得了商战的胜利,其意义不在于获取了第一桶金,而是更坚定了他的信心。

经国有个习惯,不论走到哪儿,都随身带着一个收音机,没事就听听国际国内新闻。有人嘲笑他,一个当农民的,一天到晚听广播,这么关心国家大事,还想去当总理呀!胡经国只是淡淡一笑,仍听得津津有味。

别说,他还真听出了名堂。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受世界金融风波的影响,钨价掉到了历史最低谷,毛钨砂才6000—7000元一吨。而美国正在发动海湾战争,钨是武器制造必不可少的特种金属,目前的地板价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呀!于是胡经国作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并向银行贷款20万元,一口气购进了60吨精钨。妻子和亲友们大惑不解,纷纷指责他:“经国,你是不是疯了,这种时候进这么多货,一旦亏了,可是血本无归呀!”“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吗?你们只管把心放到肚里过个安心年。年后会有好戏的!”

胡经国果真神了。从大年初四起,他的手机就被打爆了,都是来找他要货的,而且价格像火箭一样飚升。但他都沉住气不出手。元宵节那天,一位在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曾给予他帮助的朋友亲自开车来到修水,开出了1.17万元一吨的价格,要将他全部的货购走。经国只给了他30吨。亲友们又不理解了。一吨能赚几千元,为什么不全部出手?留着能吃能喝?“我知道不能吃不能喝,但它能给我带来更大的利润。我这次出手30吨,是看在朋友的面子上,否则我一吨也不会卖。不信你们再等两个月瞧瞧。”

胡经国淡淡一笑说。

他再次神了。几个月后,精钨每吨涨到了3.3万元,短短的几个月便赚了100多万元。其实,胡经国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他的神算来自勤于思考和准确的判断力,还有灵活的经营理念。三

富裕后的胡经国并没有满足,他有更大的追求。

他将自己的坐标定在创办企业上。

他想,要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就这样小打小闹不行。他倾其所有,在县里的支持下,创办了赣宁钨业公司和赣宁大酒店。

但现实是残酷的。

倘若说,胡经国在单打独斗的商海中是条好汉的话,在集团作战中却首战便败下阵来。短短的一年多时间,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两家企业都出现严重亏损,单干时赚的钱几乎全赔了进去。

世上没有常胜将军,也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失败了不要紧,关键是看你能否找到失败的原因。善于总结者,智;盲目蛮干者,蠢。应该说,胡经国是智者。他没有在失败面前倒下,而是通过闭门思过,在失败中找原因,悟道理。他认识到,办企业光有精明的头脑还不行,得有科学的管理和厚实的人才储备。于是,他广纳人才、重整旗鼓。在对现有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图谋着更大的发展。正巧,铜鼓有色金属冶炼厂因经营不善而要拍卖。得知这一消息,胡经国立即带着“智囊团”前往考察。这是家濒临倒闭的小厂,设备陈旧,厂房破烂,职工人心涣散。几次拍卖都以流标而告终。但精明的胡经国凭着敏锐的市场目光发现了一个“富矿”,这个厂是生产钨酸和偏钨酸铵(一种石油催化剂)生产基地,有远大的市场前景。于是他与“智囊”们一商量,当即拍板以对方满意的价格将厂子收购过来,所有职工全部留用,并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

在第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胡经国深有感情地说:“我虽然出资将厂子盘下了,但不是救世主,真正的主人是你们。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就没有闯不过的难关。换句话说,我只是这艘船的主人,而舵却掌在你们手中!”

他的话不多,却句句说在职工的心坎上,荡起阵阵温暖的波浪。为了加强管理,胡经国将刚招至麾下,有丰富国企管理经验的干将放在这里,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灵活的市场运作,加之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短短一年的工夫,厂子就收回了成本,创造了200多万元的利税。

初战告捷使胡经国信心倍增。他又在酝酿着更大的发展,将目光瞄准了修水的香炉山钨矿。修水的白钨举世闻名,不仅储量大而且品位高,县政府正进行招标开发。胡经国志在必夺,不仅花钱找来了地勘资料,聘请了专家学者进行考察论证,还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详细标书。但最终还是竞争对手以微弱的优势而取胜。

面对又一次挫败,胡经国并没有气馁,而是更主动地出击。他想到,修水出产的钨,大多是以裸矿的形式外销,没有精提炼工厂,即使有些小型的,也是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没有形成规模,而且又浪费了资源(钨原矿中夹杂着其他稀有金属,必须特种技术才能提炼)。于是,他想建一座现代化的冶炼厂。此设想一提出,立即得到县领导的大力支持。胡经国便紧锣密鼓地运作起来,待他投资近2千万元建好厂房、引进设备,投产不到2个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目瞪口呆。香炉山钨矿被中国五矿集团整体收购,集团从全局考虑,不再给当地冶炼厂提供原矿。花这么大的财力、精力建成的厂子,却成了无米之炊,这种打击是常人不能承受的。尽管县政府为此事多次找五矿集团协商,但收效甚微,对方只答应以1300万元的低价收购工厂。

辛苦忙碌了一年多,却亏了几百万收场。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残酷。

胡经国没有倒下,更没有颓废。他的骨子里凝聚着一种令其奋发向上的东西:坚韧。当得知分宜县有座因品位低,被人遗弃,县里招标又多次流标的钨矿时,便带着“智囊”们马不停蹄地赶去了。妻子这回说什么也不同意了,流着泪截住他:“经国,我们现在不缺钱花,只要把现有的几个企业打理好,会过得很舒服的,何必又去冒风险折腾呢?”

望着妻子憔悴的面容,经国心里一阵内疚。这些年为了事业,一直在外奔波,没有很好地照料这个家,都是妻子在扶老携幼地操持,真难为她了。于是,他颇动感情地说:“信菊,人不能只为钱活着。请相信,我这不是瞎折腾,我干的是事业,我会成功的!”

通过反复的论证考察,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分宜矿的品位是较低,但矿里含有多种有色金属,只要开采与选矿相结合,选矿技术过关,还是很有前途的。另外,收购价格低、交通便利,无形中降低了成本。尽管前期要重新购置设备投入较大,但可以邀请合作伙伴呀。于是,胡经国找来一个有实力的合作者,大张旗鼓地上马了。

这回他成功了。事业有了质的飞跃。四

胡经国是个真诚的人。

对事业、家乡、朋友、亲人都倾注着山里人特有的诚挚。

在采访中,跟随他创业多年的樊双全给我们讲了这么个小故事。在他创业的初期,资金最为困难的时候,有位湖北人来到修水,以高出市场二成的价格,收购他们仓库里10多吨尾砂。樊双全立即给胡总作了汇报,胡当即同意了。当随口问清楚对方的姓名后,却马上改变了主意。“这尾砂不能卖给他!”“怎么呢?这可是笔赚钱的买卖呀!”“我知道会赚钱,但我认识对方,他是个新手,没有提炼尾砂的技术,他盲目收购了去,会亏本的!”

窥斑见豹,真诚可鉴。

胡经国读书不多,却格外尊重知识,敬重知识人。

周良益是中南大学教授,全国知名的有色金属冶炼专家,今年75岁,退休后被胡经国聘用在赣宁钨业从事技术工作已8年了,儿女多次来到修水要接他回长沙去安享晚年,但这位性格倔犟的老人一口回绝了。他说:“我只要身体能动,就要为赣宁钨业的发展出一份力,我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胡总那份对人的真诚。”

胡经国对周教授的关照真可谓无微不至。周教授住的是套房,吃的是小灶,胡经国只要是回到修水,到的第一站肯定是周教授的试验室。有一次,周教授的心脏病发了,胡经国闻讯赶到周教授的住处,亲自将他背上救护车,感动得周教授逢人便说,就是我的亲生儿子,也不过如此啊!那段时间,周教授为如何提高白钨的回收率而绞尽脑汁,当时国际回收标准已达到95%以上,而修水只有92%。要知道每一度市值有2000多元钱呀。可胡经国每次见到周教授,从不问试验进展的事,而只是关心他的身体,要他保重。“要知道,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呀。胡总越是不问进展,我心里越是有压力。我发奋要把试验搞成功!”

果真,经过数百次的试验,周教授终于成功了,回收标准达到了97.1%,不仅超过了国际标准,还申报了两项国家专利。

是的,胡经国用真诚换来了友情、信任,也换来了事业的飞速发展。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事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走强强合作的道路。实力强大的江钨集团看中了铜鼓有色金属冶炼厂偏钨酸铵的市场占有率,准备和胡经国合作。这时的他没有用狭隘的心态去对待,漫天向“国老板”要价,而是以真诚的胸怀对待对方。他主动把评估有650万元的资产以300万的价格来合作。连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都不理解,说他太傻了。

胡经国只是淡淡一笑。“别看我眼下是吃亏了,但我赢得了雄厚的投入资金和技术力量,企业也就发展起来了,从长远来看,不是好事吗?”

正因为有了铜鼓厂的合作成功,有了胡经国的那份真诚,才有了江钨集团与分宜钨矿及修水赣北钼酸铵的合作,也就有了胡经国事业上的腾飞。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受到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产品销不出去,价格下跌,企业面临着停产。有些管理者忧心忡忡地向胡经国董事长提出,在这种越生产越赔本的情况下,能否停产?他坚定地回答:“不论从社会稳定的大局和职工利益的小局出发,都不能停产。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大家只要团结一心咬牙坚持住,就是胜利。”果真,通过几个月的努力,企业是越走越光明,不仅没有减少一分钱税收,还略有赢利。

拳拳赤子心,报得三春晖。胡经国已从一位质朴的农民成长为一位叱咤风云的企业家。由于事业的发展,3年前他独资成立了江西经国投资公司,将总部设在了省城南昌,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修水,在那片令他梦魂萦绕的山水之间。这些年来,他先后捐献了300万用于故乡的山村公路、小学校舍、敬老院等公益事业建设,并救助了无数家庭贫困的莘莘学子。他说,我尽的只是微薄之力,是应该的。一个人连自己的故乡都不爱,怎能谈得上爱祖国爱人民呢?不管今后的事业如何发展,我在修水的几个企业决不搬迁,一则可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二来可常回家看看,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也是一种寄托呢!

说这话时,胡经国又踱到窗口,凝望着西方,那里有幕阜群山,有他的故乡……

山的脊梁

李天平回家了。

正如他的走,悄悄的。

天悲雨,人悲泪。在蜿蜒山道上缓缓而行的灵车内,得知噩耗远从东莞赶回的长子李璐紧紧抱着父亲尚有余温的骨灰盒,唯恐父亲远行不归,悲戚的泪水挂满双颊;女儿李厅亲抚着父亲的遗像呜咽地喃喃着:“爸,睡吧,我知道你太累了,现已到官山脚下,快到家了。到时,我再唤醒你,让你再看

眼牵挂了一辈子的故乡!”

拐过山坳,便是村头的庙下桥。数以千计的村民聚集在那里。待灵车驶近,几十挂鞭炮同时响起,人群中打出黑幛:书记回家!咱们的主心骨,一路走好!顿时,黑压压的人群将灵车围得水泄不通,想最后一次告慰书记的英魂。

雨潇潇,悲切切。

这是民心。

2010年4月17日晚9时40分,在镇政府组织的赴宜丰县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的途中,年仅54岁的铜鼓县大段镇双红村党总支书记李天平因突发脑溢血,因公殉职。一位普通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的逝世,如何会引起如此的悲恸?

老党员周妙良说:“他是党员勤奋为民的楷模!”

种养户朱孝礼说:“他是带领我们致富的领头雁!”

村民李新常说:“他是全村挺立向前的脊梁!”

我说:天平,我不曾谋面的好兄弟,你这辈子值!千金万银,不如群众的好评。有什么比用这样的评价为你送行更好的呢?一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一定要向沈浩同志学习,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学习他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永远做一个忠诚踏实的好书记。——摘自李天平日记

走进李天平的办公室,我好似轻轻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尽管只有6平方米的空间,显得过于狭小,但整洁干净,有条不紊。桌上4月14日的台历上留着他在这间房里的绝笔:今天赴省参加实践科学发展观巡回报告团,回来后要及时将精神向总支委员传达。墙上挂着一幅笔力遒劲的书法:勤奋为民。这是李天平在2009年8月3日当选为双红村党总支书记当晚写就的。

这是他的志向,也是座右铭。

双红村地处官山山脉腹地,是一个典型的田少山多、交通闭塞的山区贫困村。2008年10月,因山林纠纷引发一场群体事件后,村级党组织处于一种瘫痪的状态。镇党委两次专门组织力量来进行改选,都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而“流产”。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个有2500多人、30多平方公里山林面积的大村,没有一个坚强的基层组织,没有一个顶天立地的脊梁,那后果是不可设想的。此时,镇党委书记卢柏意想到了李天平。

李天平是一位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文化程度较高,当过兵,回来后当过小学老师,然后又干过20多年的村干部、镇聘用干部,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在群众中有极高的威望。可是,他此时正在东莞开着一家饭店,而且生意很好。于是,卢书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李天平挂了个电话。没想到,快人快语的李天平说:“我是位党员,一切听从组织的安排。”

放着月收入可抵村里一年的饭店不干,回去当村官?家里人都想不通。妻子埋怨说:“天平,你这么把年纪了,还图什么?多赚点钱,让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好些不行吗?”

李天平一脸严肃地说:“人不能光为钱活着。我是党员,现在党组织在召唤我,我能无动于衷吗?”

做事果断的李天平立即低价变卖了饭店,亏了血本,义无反顾地回到村里参加改选,以全票通过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从上任的那天起,李天平就忙开了。他深知党组织是群众的“主心骨”的道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了全村60多位党员,与他们促膝谈心,征询对新一届党支部的工作意见,鼓励大家振作起来,走出“绿海事件”的阴影,为重振双红村的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他主持的第一次活动,就是将全体党员带到秋收起义纪念馆、烈士陵园进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让大家明白一位共产党员不能混同于一位普通老百姓的道理。他实施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对支部进行归类设置,对党员实施分类管理。根据双红村的实际情况,下设生态农业、竹业、小水电3个党支部、2个自然村党支部和1个老年协会党支部,并落实了活动场所,制定了党员管理、联系服务群众等规章制度。

在采访中,党员袁修国充满感情地说:“天平的工作抓到了点子上,他筑起的是一个坚强的战斗保垒,鼓起的是奋发向上的精神,挺直的是双红村的脊梁,这是双红的希望所在啊,遗憾的是他走得太早了,天平是累死的呀!”

说这话时,他已泣不成声。二人生是一种契约,寄载着责任和承诺。双红的工作要上去,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作为一名村支书有责任和压力,因此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摘自李天平日记

巍峨苍翠的群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伸开双臂将双红村紧紧地拥在怀中,安详而悠闲。山高水冷,田少地薄,特殊的地理环境,使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山民都靠砍伐竹木而生存。“不能再这样砍伐下去了,不能再吃子孙饭!”

这是李天平眼看着山头渐秃、树木渐少,在一次村民小组会议上的拍案疾呼。“我们不砍树,吃什么呀?”一位村民喃喃着。

声音虽小,却像一个炸雷在李天平耳边惊起。是呀,不砍树,大家吃什么?顿时,他哑言了。从此,李天平像变了个人,白天带着干粮走遍了双红的山山水水、家家户户,进行调研、咨询,晚上便在办公室里沉思疾书。不到一个月时间,他亲手草拟的《双红村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双红村竹笋加工业发展规划》、《双红村小水电发展规划》就出台了。反复征求意见后,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全票通过。为了更好地实施规划,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李天平结合党支部“三培两带两服务”的活动,实行党员设岗定责,落实到人。“小规模、无品牌、缺标准”是以往双红村竹笋产业的状况。李天平对负责此产业的党小组长周海英说,单打独斗是永远占领不了市场的,我们要攥紧拳头,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我们的资源优势,带领全村人致富。于是,李天平便一家家上门做工作,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组合,按照国家制定的产品质量标准加工生产。终于,在李天平的带动下,全村100多户从事竹笋加工的村民合股组建了“双红食品公司”,投资400多万元,引进了3条加工生产线,仅此一项就可确保全村人均增收近3000元。

双红村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进行生态种养的极佳基地,李天平以建党对象、种养大户朱孝礼为核心,发展了石蛙、野猪、山鸡、有机水稻、有机蔬菜等山林综合养殖20多户。就在逝世的前两天,李天平还爬了几里山路,来到朱孝礼的养殖场实地考察,准备将这几里山路进行路面硬化,使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谈起李天平书记,朱孝礼禁不住泪流满面:“他是个好人啊!有胆识,讲情义。前几年因冰灾、水灾不断,养殖亏本得厉害,我们夫妻俩都不想干了,当时还是一般村干部的天平就带着慰问金来到山上,鼓励我们干下去,没有他的支持,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跟着李书记干,有盼头。这是记者在双红村采访时,听到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可李天平却英年早逝,老天不公啊!

群众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群众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李天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双红村没有完全小学,只有一个租着别人房子的简陋教学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要翻山越岭到十几里外的天柱峰小学上课。有一所本村小学成了全村人多年的梦想。李天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向全村人庄重承诺,即使是将腿跑断,也要为双红跑来一所学校。那段日子,他带领着村干部多次往县里有关部门跑项目、争资金,有时一个月就要跑10多趟,碰到领导有事或在开会,他就掏张报纸往门口的街沿上一铺,坐在那里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渴了喝口自来水,饿了买个馒头算一顿。连某机关守门的大爷都被他的那种精神感动了。“领导的事太多,不好找吧!像你这样的村支书也真难得,是村里人的福分啊!”说着,递上把小椅子,或一杯热茶。

李天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诉求终于得到了回报。换句话说,有关领导是被他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上级决定在双红村建一所完小。拿到批件的那天,李天平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对一起来跑项目的村干部肖水菊说,值得庆贺,走,我请你去吃大餐。说着,将他带到街头的一家小饭店,点了一个豆腐和炒丝瓜,总共花费不到12元。“我能理解李书记,他收入低,手头紧,对公家的钱看得更紧,他是要把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啊!”肖水菊眼圈红红地对记者说。如今投资70多万元的双红村小学的基建已完工,今年秋天,全村150多个孩子再也用不着翻山越岭去读书了。可是李支书你在哪里?不是有约在先,待学校峻工的那天,你会亲自来剪彩的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