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遇见更好的自己:9位哈佛学子的人生精进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23:54:06

点击下载

作者:周胡峰(作者),高上知(作者),李琦(作者)

出版社:时代华文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在哈佛遇见更好的自己:9位哈佛学子的人生精进课

在哈佛遇见更好的自己:9位哈佛学子的人生精进课试读:

哈佛,永恒的盛宴

李琦如果说,巴黎是海明威心中永不落幕的流动盛宴,那么,我内心也有一个,那就是无论我今后走到哪里,投身于什么事业,哈佛生活都会像阳光盛宴一样留驻在我的心间。感谢哈佛,你给了我勇气和翅膀!李琦 北京人,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北京新东方北美部教师。经济学本科毕业后开办“李琦英语培训中心”,从事英语教学和留学申请咨询工作。2012年考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就读公共管理专业。在此期间,她曾在美国众议院国会议员赵美心办公室工作,负责美国亚裔青年领导力培训;也曾在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及国家开发银行国际合作局实习;2014至2015年在哈佛大学艾什民主与治理研究院任院长Anthony Saich教授助研;2013至2015年任哈佛商学院Chris Marquis教授助研和哈佛商学院案例撰写者。目前,她是康奈尔大学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重点是企业社会责任、慈善和全球化战略。“拥有思考的自由,拥有承受的耐心,前所未有地勇敢生活,当世界在真理的潮流中悄逝时,不要让覆满苔藓的过错绊住你,做光明使者,做爱的旗手……”(With freedom to think,and with patience to bear,and for right ever bravely to live.Let not moss-covered error moor thee at its side,As the world on truth's current glides by.Be the herald of light,and the bearer of love……)这首在毕业典礼上唱起的哈佛校歌,经常回荡在我耳边。

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负责领导力课程的教授海菲兹·罗纳德(Heifetz Ronald)在最后一课上对我们每一个肯尼迪政府学院毕业生说:“你们每一个学生脑门上都刻着一个H,那就是哈佛。当你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你以前生活的地方,人们都好奇地问你在哈佛大学学到了些什么?你如何来回答?你去跟周围的人们分享你学到的知识吗?你不要带着喇叭回到家乡,你应当告诉他们:我们学会了能够比以往更好地聆听。”[“When people ask you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Harvard?How you answer it?As you are now stamped a huge H(Harvard),Don't get back with your trumpet.I listen better than never before.”]

还有一个声音经常在我耳畔回响,是由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所说。她自2007年7月1日起担任哈佛大学校长,创下了多个显赫的纪录: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全美国第五位担任常春藤盟校校长的女性;自1672年以来,第一位不是哈佛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的校长。她在我们的毕业典礼中说:“今天下午我们列队行进经过的那座雕像,它不仅仅是代表个人的纪念碑,更是代表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社区和机构的纪念碑。你们今天坐在这里,就代表了一种对于哈佛这个社区和机构的认可。这种认可,也是你对于哈佛驱使你超越自我、惠及他人的感召力的认可。”她鼓励道:“走进校门来增长智慧,离开校门去更好地服务你的国家和你的同胞。今天,我们约有6500名毕业生将走出校门,愿你们每个人都记得服务的使命。”

诚哉,福斯特校长之言——在哈佛学到的绝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智慧和使命!

收到哈佛大学录取通知

我永远清晰地记得那个日子:2012年3月16日。那天我在华盛顿机场转机飞往意大利米兰参加一个春假欧洲艺术管理课程。由于前一天在波士顿考驾照时路考未能通过,我还沉浸在由此带来的郁闷之中。当我无聊地在机场候机,信手翻阅手机邮件时,一个字母标题醒目地映入眼帘:祝贺(Congratulations)!接下来的内容让我内心的郁闷一扫而光。Dear Qi:

Congratulations!I am pleased to offer you admission to the Harvard Kennedy School as a member of the Two-Year Master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MPA)class of 2014.My colleagues and I very much hope you'll join an exceptional group of people by answering the echo of President John F.Kennedy's call to “ask what you can do”……(亲爱的李琦:祝贺你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两年制公共管理专业录取。我和我的同事期望你能够加入这样一个杰出的群体来响应肯尼迪总统“问问你能够做些什么”的号召……)

那一刻,我的心情马上由阴转晴,感到命运已向我敞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有了新的憧憬。

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大街79号那幢红赭色教学楼前,一直迎风飘扬着校训旗帜,上面写着“Ask What You Can Do”。我并非一开始就读懂了它的丰富含义,而是靠着时间的积淀,突然在某个瞬间,感到自己懂了。它让我常读常新,感受到一种平静的智慧和力量:肯尼迪总统说的这句至理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让我感到了我来到哈佛的意义所在。

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已有80年的历史了。她诞生于1936年,原来叫哈佛大学公共行政学院,1966年为了纪念肯尼迪总统而更名为肯尼迪政府学院。这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研究生院。学院提供四种硕士学位项目:两年制的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国际发展和一年制梅森学者项目。我就读于两年制公共管理MPA项目,申请这个专业需要一个硕士学位和4年工作经验。

肯尼迪政府学院有一个著名的艾什民主与治理中心,和中国学者、政府官员前来接受培训紧密相连。我的导师安托尼·赛奇(Anthony Saich),是肯尼迪政府学院校委会主席,也是艾什民主与治理中心的主任,是个深具影响力的中国公共政策问题专家。安托尼教授开创了肯尼迪政府学院与中国政府及高校的学术思想交流,这包括中国公共政策项目——新世界学者项目,每个学期有4名中国的高层官员来参加这个项目的中长期培训。拉贾瓦利(Rajawali)项目让中国高校教授、博士生和行业精英来哈佛大学游学。

对一段往事的回忆

追溯起来,我与哈佛大学的因缘并非从2012年3月16日开始,而要往前再推早好几年。当年有一部影片《风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就是看了这部电影,激起了哈佛梦。哈佛梦给了我新的人生路标。为了向这个路标挺进,我开始尝试在北京办英语培训班,靠办班攒学费来为留学打下经济基础,做好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准备。然而,实行起来后我才知道,哈佛梦是多么地遥不可及。

我至今无法忘记,在大学毕业之后我曾经去高中母校应聘英语老师的经历。当时,那里的一个领导听完我的介绍,得知我是一个不知名大学毕业生时,语带讥讽地跟这所北京市重点高中校长说:“李校长,你听说过这所大学吗?哈哈……”结果,他们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给我,当时我很难过。但是,他的讥讽并没有让我彻底沮丧,相反激发了我的进取之心。如今回头想想,我也挺感激这样的嘲笑过我、拒绝过我的人们。我知道,社会是讲求实际的,任何人都不能巴巴地期盼他人对你的态度好,要想获得尊重,唯有提高自己的实力。后来我在新东方讲授托福英语,在哈佛大学活动中致辞,在美国国会青年亚裔领导力培训中发表演讲,我都情不自禁地与大家分享这一段心路历程。我心中真的充满着对所有激励过我、帮助过我成长的师友、甚至“对手”的感激。

影片《风雨哈佛路》的剧情至今仍历历在目。它讲述了哈佛学生莉斯·穆瑞(Liz Murray)的亲身经历。

莉斯,198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因父母吸毒,八岁就开始乞讨,在毒品、艾滋病、饥饿充斥的环境中度过童年。她在学校饱受同学的嘲弄和欺凌。15岁那年,她的妈妈死于艾滋病,爸爸后来也去世了。她流落街头,靠捡拾垃圾、偷东西为生。在她埋葬了妈妈的骨灰盒那一天起,她意识到,尽管妈妈永远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生活不能停滞不前。于是,小小年纪的她痛改前非,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她去了曼哈顿一家规模很小的社区公立中学,在那里拼命地学习,取得各科名列前茅的成绩。她的老师带着前10名的尖子生去波士顿参观哈佛大学,当她站在哈佛大院(Harvard yard)合影的时候,那一刻的美妙让她意识到:“你和别人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工作”;而生活不为任何人停留,你的生活就是现在。她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高中4年的学业,在2000年秋季竟然被哈佛大学录取,并获得《纽约时报》奖学金,被评为“美国当代杰出年轻女性”,受到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接见。她说:“你不是必须待在你现在所在的处境里,如果在你生活中有一些东西让你退缩,你必须知道那是什么。”“当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你不能决定是否有能力做你想做的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去做它。”

生活就是一个奇迹。莉斯让我感悟:生活不会等待任何人,你的生活不是以后,而是现在,眼下,你的行动!

我们大多数人比莉斯的生活要优越得多。当这位无家可归的流浪姑娘都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努力去实现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可以荒废梦想,浪费时间呢?

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一直向往去美国学习,但这种向往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北京女孩来说,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实现的。我必须努力,必须迎难而上。北京爆发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那年,很多学生停课在家复习功课,而我当时在北京一所由加拿大投资创办的学校做英语老师。学生们都放假回家了,我自然也赋闲在家。很多家长都为孩子们闲在家里着急,毕竟中考高考还是要继续啊。由于当时我给社区居委会做过“迎奥运学英语”的志愿者老师,每周末在周围社区给大爷大妈讲一些基础英语。小区很多叔叔阿姨见我教得认真,纷纷托我给他们的孩子补习英语,所以就在SARS爆发的那个时期,我先后辅导过30多个学生。在SARS结束的时候,有个学生进步很快,中考英语成绩获得119分(满分是120分),被重点中学北京四中录取了,我为此感到非常欣慰。当我在小区里成为大家公认的英语老师,我自己总结倡导的英语分项式学习方法也得到了推广,很多准备中高考的同学通过这样的英语训练而取得了很大进步时,我深刻地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人节约了时间和帮助他人进步,也能让自身收获身心愉悦。

在坚持做社区英语培训6年之后,我心底渴望去美国深造的梦想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强烈。尽管每天忙忙碌碌有很多课程和管理工作需要我去做,但我还是将有限的休息时间用来准备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和托福考试。说实话,当时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人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下要能够眺望到未来,看到前路的光明,这很重要。我从初中时期就养成一个习惯,即经常迎着曙光跑步,在工作和准备考试的日子里我依旧早早起床迎着朝霞跑步。当阳光洒在脸颊上,我披着霞光大步大步跑着,很多烦恼似乎都被晨风吹走了,心中只有这样的信念和感悟:坚持,坚持,再坚持,即使一时看不清楚未来的路和结果,但我坚持自己内心的信念,相信能够实现梦想,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有着不一样的明天;然后就是谦卑——只有虚心聆听他人,向周围人学习,自己才能够进步,一个装满水的水杯是装不进更多水的;之后就是爱,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爱父母,爱朋友和爱自然,这个世界因为爱而转动。

哈佛大学的选课制度

在哈佛大学,开学第一周,所有课程的老师都忙于在一个固定时间段“兜售”自己的课程。我们叫作课程兜售日(Course Shopping Days)。通常,他们都会利用这段时间,面对面地给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内容设置、平时阅读和作业考试要求,等等,以此和学生们进行首次沟通,并且期望更多的学生报名学习他们的课程。热门的几个课程,譬如海菲兹·罗纳德(Heifetz Ronald)的“领导力的实践”“火线领导力”、布瑞恩·曼德尔(Brain Mandell)的“谈判分析的基础”,以及史蒂夫·贾丁(Steve Jarding)的“总统竞选”等课程,在兜售的时候就备受追捧,同学们都已经坐到过道和地板上了。

哈佛大学各个学院都有一些特别受欢迎的课程,每次选课时都人满为患。很多同学纷纷给老师写信、给助教施压,都是为了能够谋得一席座位。可是,学校要保持上课机会的公平均等。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出台了一个课程竞标系统(Course Bidding)。在这个系统内,大家遵守共同的规则。谁选上了,是通过公平投标而得;选不上也没有怨言,因为你出的分数没有别人多。这个课程竞标系统的核心是看谁出的分数多,谁就优先进入该课程。我们第一年,每个同学都有800分用来投注自己特别想上的课程,如果你有两门特别想上的课程,你就必须做决策选择其中之一。因为如果“筹码”分散投在两门课程上,很可能哪一门都进不去,只能集中分数投注在一门课程上。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生活常常需要我们有所取舍,而在哈佛大学经历的第一次选课,让我体验到了哈佛大学的民主。在哈佛大学的第二年,我很荣幸地选上了哈佛大学最热门课程:海菲兹教授的“领导力”。这门课程彻底改变了我过去的社交思维方式和对待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它的内容和专有名词,在毕业之后,我还会和各届毕业生们提起,并分享由此而共同收获的思想结晶和趣事话题。在课堂上,我曾经看到一个学生站起来向海菲兹教授表示感谢,说他的爸爸在20年前也在海菲兹的课堂上听过这门课,并且是他向女儿推荐的。

在选课过程中,学校会根据各种课程历年在学生中的反馈调查及打分情况来提供一些数据,供后来的学生们作选课参考。譬如,“数据显示”这门课程平时作业量怎样,阅读量如何,课程内容特色是什么,以及上这门课程的整体强度如何,等等,信息非常详细。哈佛大学的学习风气特别好,上一届同学热心带领新同学,我们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授来做我们在校期间的指导教授(advisor)。我很庆幸,我的指导教授是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安托尼·J.赛奇(Antony J.Saich)教授。他的教诲和指导让我在自己热爱的学术领域有了更多探究和实践的机会。我在读博士阶段的研究领域是企业社会责任,和安托尼教授关注的中国公益慈善问题是一个方向的。

哈佛大学学习和时间管理

刚开学的日子,我总是苦恼于时间不够用,课前需要准备的论文和阅读书目繁重得像一座大山压胸,压得我透不过气来,许多诱人的学术讲座和名人论坛无暇顾及,对一些同学聚会更是累得只能“羡慕嫉妒恨”。两个星期下来,我感觉到生活变得非常混乱,每天都在疲于奔跑。上课、小组讨论、研讨会(Seminar)、作业、总统演讲、同学生日……我很郁闷,为什么西方同学举重若轻,洒脱得很,似乎什么活动都能参加,各种聚会(party)也不会错过,我为什么忙得喘不过气来呢?有一天,我忍不住向高一年级的学生顾问、来自阿根廷的玛丽娜(Mariana)诉苦。她热情地让我看了她存在电脑里的日程安排:哇,红红绿绿一片,什么课程啊,助教工作啊,学生会主席竞选活动日程啊,还有和不同人喝咖啡、吃午饭晚饭啊,等等,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即便有个周末早午餐(Brunch),也是提前两三周就排好计划约定好了。每天什么时候参加哪里的讲座,她对感兴趣且愿意去的项目也一一详细地记录。这一看,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可谓“震撼”——谁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挥霍,时间有序利用才能取得高效。记得那个“闲聊”的夜晚,我应她的邀请参加了在哈佛广场格拉夫顿街(Grafton Street)的聚会。在那家HKS同学常聚会的地方,玛丽娜热情地张开双臂欢迎我,还介绍我认识周围的拉美同学。懂得了“时间管理”,我的日子就渐渐从容起来。几乎每个周六,我与几位女生都约好去Peabody楼下球场踢足球呢,那可是很抢眼的事情,尤其是女生踢足球。

我感受到,哈佛大学充满了智慧和正能量,置身其间,你的生活方式往往在某一点被某个人的一句话提醒,就发生改变了。我的一个台湾同学曾经对我说:“有些学习的内容可以放在以后再看,可是同学共同生活学习的经历一毕业就不存在了。所以一定要珍惜和同学们相处的时间。”这句话看似普通,但我现在却意识到他当时的想法多么超前,多么具有预见性!在我们反复被各种课程历练的时候,这位本科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同学轻松地和我们分享他为什么有时间参加各种活动聚会的朴素思想。我们毕业的时候,教我们“领导力”课程的教授海菲兹也曾经说过:“你们看看几年之后你们同学间还有谁在相互联系。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记得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分享他在哈佛大学的学习经历时说过,“其实我在哈佛的第一年几乎处于崩溃状态。课程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片茫然,根本不知道教授在说什么。”“整个学习过程非常辛苦。”“这一年眼睛都看坏了,不停地耗损,散光非常严重。”“那时候真的觉得在哈佛每天都是煎熬,每天都在盼着星期六。因为到星期六就可以睡懒觉了,最糟糕的是别学无所成,再把身体累坏了。”其实,我对王石描述的处境有切身体会。这些都很真实,任何哈佛学子,只有让自己过得更加有效率,才算是真正地适应了哈佛的节奏。

对于比较专注学习的中国籍学子来讲,参加丰富多彩的讲座啊、活动啊和各种同学聚会,是需要较强的时间平衡能力和思维设定的。我们班有个法国姑娘艾丽克丝(Alix)曾在麦肯锡咨询公司做项目经理。她平时学习非常用功,每次遇到她,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教室或在去往图书馆和教室之间的楼道里。但她居然还经常组织活动,什么万圣节聚会、感恩节出游、去俄亥俄州总统竞选做助选志愿者,还有以学院名义组织的各种学习交流活动。一天我在学校楼道里看到她坐在沙发上吃饭,不禁好奇地走过去,问她为什么这么高效地学习和生活。她说,她只安排周一到周五学习或工作,周五晚上和周末铁定是“属于自己”,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允许自己在这个时间做任何专业上的阅读和作业。既然给自己这样规定死了,那她必须充分利用好周一到周五的时间,绝不拖拉,确保周末过上自己想要的放松生活。她在HKS Forum里一边吃午饭一边跟我说这些的情景,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我记得自己当时傻傻地用三脚猫的法语跟她说了句“Merci pour votre partage”(非常感谢你的分享)。

其实,我们每个人除了拥有银行账户,还要开一个时间账户。上帝给予每个人的时间是公平的,你得好好支配自己的时间,提前给自己设定好每星期多少时间用来学习,多少小时用来听讲座,多少小时用来和同学们社交(social),以及多少小时花在健身上,多少小时胡思乱想,等等。然后心安理得地去参加聚会,因为你觉得自己有时间预算(Time Budget)。你需要在自己约定好的时间内完成你的阅读任务,即使没有全部读完,也应该看总结性的句子。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率。不能想着反正自己还有一个周末,这个事情可以明日复明日地拖延。拖延是一种病,对学生而言后果尤其严重。哈佛大学是高材生集聚地,多才多艺的同学很多,我认识一个读本科两年级的美国同学沙若龙。他中文说得特流利,曾经和我一起搭档主持哈佛春节联欢晚会。在晚会中我们不仅做主持人,还一起表演小品,他说唱的快板赢得了中国观众的阵阵掌声。他的才能也得益于他的时间管理。哈佛春晚主持人:作者(右二)和沙若龙(Roland Salatino右一),关成贺(左一)

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我有两个重点。第一是要专注(Focus)。一旦有了目标就要向前进,所有事情都要围绕着这一个方向去做,不要把精力分散在无关的事情上。所以在每个时间段我都会设计一些专注点,譬如说找实习单位,申请攻读博士,组织哈佛学生的“中国之夜”活动,策划哈佛学子参加中国之旅社会实践,等等。其实在实践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干扰,譬如各科的作业、阅读资料、校园社交聚会和自己感兴趣的讲座,等等,都会来争夺自己的时间,将整段整段的时间打散了。怎么对付?自己要有所取舍,想清楚自己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第二点是把事情做完(Getting Things Done)。这是关键。我来哈佛之前看过戴维·爱伦(David Allen)写的书《把事情做完》(Getting Things Done),很受启发。很多人想法挺多,但是行动力不够,所以事情总被拖延而无法实现。有想法并能够把事情做完,其实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我看过一些讲偷懒的书,譬如《每周工作4小时》(The 4-hour Workweek,by Timothy Ferriss)。书里透露许多成功人士并非三头六臂,并非是个超人,而都是在起床开始时就规划好一天生活,然后高效工作。后来,我发现身边很多牛人都如此,坚持有规律的生活,认真完成每一件计划要做的事情。哈佛商学院的Len Schlesinger教授通常早晨四五点钟回复我的邮件,可见功成名就的他们起得有多早。我的管理学导师Chris Marquis跟我分享他刚到哈佛商学院教书的时候他的系主任对他说的话——“这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聪明,你不要和别人比智商。你要成为每天第一个把车停在校园里,最后一个开走的人。”

我在美国学习生活的日子里,也逐渐习惯了把所有要做的事情随时输入电脑的日历中,详细列出课程、讲座、会议、小组讨论、网络视频会议等事情。如果没有随时记录如此繁多事务的习惯,恐怕生活永远如一团乱麻。所以自己给自己做“行程官”(scheduler)是成功的一大要素。我的经验是,列出近期要做的事情,标注清楚哪些是一周内需要完成的,哪些是一天之内就要搞定的,绝不含糊。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妥善安排,每做完一项就划掉,保证把重要和必须的事情都做完。

前不久的暑假搬家,我突然发现自己有一个旧旧的日记本,随手翻到一页,不禁自个儿笑出了声。那是我当时申请美国院校写下的“李琦的十个梦想”:(1)全额奖学金到美国读书;(2)考上哈佛大学;(3)完成一本书写作;(4)拍一部电影;(5)读博士……

当时写下这些梦想,我并不知道哪个能够实现。现在回头看,起码关于读书的几个想法已经美梦成真——噢,感谢上帝。我记得看过的一本书里有一番话:“你的人生就像一本自传,你此刻觉得自己没什么成就的时候,其实你才翻到50多页。当你逐渐翻到200多页的时候,你才会看到你奋斗人生的辉煌一页。”所以不要急躁,认真做好当下的事情。

中国有句老话: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哈佛大学,何尝不是如此?我来到哈佛大学,不仅仅是向教授学习课堂知识,其实身边的同学也都是我的老师。跟这些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优异学生一起学习相处,我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和体验。由于广泛学习,我的眼界和兴趣得以不断扩展,参加了越来越多的讲座活动。关注世界时事,参加奥巴马竞选活动的助选志愿者工作,为哈佛中国社团服务,参加班里同学组织的各种聚会和出游……这让我越来越从“小我”变成“大我”,完全融入了哈佛生活。直到有一天,当美国同学在我面前津津乐道其他同学的八卦时,我发现我已经不仅仅是“来自中国北京的妞”,我是“国际李琦”,我是在和世界各国优秀的学子在同一个平台上分享信息和生活了。这种意识让我自豪。

眼下,刚刚告别肯尼迪政府学院生活的我是多么怀念那段日子,一切课程都是短暂的,同学之间缔结的友谊才是一生的。在校时要尽量和同学们一起聚会交流,哪怕只是中午聚在一起吃饭,或周末共同出游。去关心每一个同学的进步和发展,你自己也会收获多多。

哈佛大学期末考试前

哈佛大学在期末考试前特别注重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每个哈佛学生每年有24小时免费心理咨询,尤其是考试前,每个同学会收到邮件通知:如果考前你有心理压力,可以去学校做心理咨询。还有,在哈佛广场旁的科学中心门前设有拥抱爱心狗狗或者免费品尝冰淇淋等福利。最令人付诸笑谈的,当属考前一天晚上哈佛大学本科生传统自发的裸奔。在夜晚12点的时候,从拉蒙特图书馆(Lemant Library)里鼓乐队的同学开始奏乐。他们穿着制服上衣和大裤衩带着乐器演奏,从图书馆里出来绕着哈佛大院(Harvard Yard)开始游行一圈,后面跟着脱得光溜溜的哈佛学生。虽然我在哈佛两年时间内未能目睹,但可以想象那一刻同学们是何等地疯狂和兴奋啊!这是一种释放压力的表现,哈佛大学的学生乐此不疲,变成了一项“传统”。

其实,虽然大家都不那么喜欢考试,却人人都异常用功,复习迎考期间甚至有同学一连几天都扑在了图书馆里,困了就稍稍打个盹。也有人在期末考试压力下产生过激反应。2013年,有一位叫Eldo Kim的韩国裔哈佛大二学生,在12月16日考试当天9点前群发匿名邮件,宣称哈佛大学的4栋教学楼里面有炸弹。这一荒唐举措导致警方如临大敌,整个马萨诸塞州和联邦政府当局都高度重视,将位于哈佛大院附近的4幢教学楼进行了清空,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警车和带着警犬的防暴警察在校园各处搜寻,当天的好几门考试居然都被成功地取消了,不知这位学生的心理是否得到了舒缓。

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明星课程

在哈佛大学的学习岁月里,我很幸运地选修了一门明星课程:Todd Rogers教授的《行为改变的科学》(Science of Behavior Change)。这个课程用了大量的实例来证明,我们人类意识中的偏见和一些定向思维是多么地顽固。这门课是早晨9点钟开始,Todd Rogers教授不希望学生迟到,对于晚到的学生,他的治理手段就是停止授课,对那位同学行注目礼。如此无言的责备胜过任何有言的批评。事实上,那门课是班里各科中同学迟到最少的,因为谁都享受不了被课堂所有人注视的“礼遇”。每节课前,我们会做一些实验来证实我们自身确实存在着研究者所发现的一些固定思维所导致的偏见,结果总显得十分有趣。Todd Rogers教授是个学以致用的实干家,他在2008年奥巴马竞选总统的时候,曾经做过选民投票干预策略设计,通过心理干预法的措辞给选民发送邮件、拨打电话、派发宣传资料等,鼓励选民为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投票。这一招十分奏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这个理论。为了让同学们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在课前做了问卷调查。问卷表设计了这样的内容:你会选择无风险(100%机会)获得100美金,还是选择80%的机会赢得200美金?多数人会选择第一种,落袋为安。你会选择在今天得到10美金,还是一个月之后得到50美金呢?很多同学选择马上得到。同样,在同样损失1000美金的情况下,有一种可能会让你有50%的概率损失2000美金或者没有损失。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也会选择第二种。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的时候,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样的损失带来的负效应为同等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对风险的偏好是不一致的。当涉及收益的时候,人们表现出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而当涉及损失的时候,人们表现出风险寻求。就像两个人恋爱一样,那个被告知分手的一方一定更加痛苦。因为人们有风险规避,对他们来说,被迫与爱的人分开的痛苦远远多于爱上对方带来的美好感受。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也是如此。在这里,我推荐几本课堂教材,希望大家都能够了解我们人类自身的思维特征,不要出于自己的惯性而认为事物本来如此:《轻推一把:改进有关健康、财富和幸福的决定》(Nudge: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wealth,and Happiness by Richard H.Thaler and Cass R.Sunstein),《决断毫秒、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Blink: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by Malcolm Gladwell),《火线领导》(Leadership On The Line by Ronald Heifetz&Martin Linsky,罗纳德·海菲兹教授的领导力明星课程)。

罗纳德·海菲兹曾经是主修过神经外科和精神病学的医生,还是曾在世界知名的朱莉娅音乐学院受训的音乐家。他是教师,领导力大师,同时他也是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领导力中心创始人。他在哈佛大学主要研究与教授在社会和组织活动中如何培养适应性领导力。海菲兹在他的第一本书《没有容易答案的领导力》中给领导力下过一个定义:动员人们处理难题。领导力应着力于解决难题的过程,而非说服人们实现一个目标的过程。他把领导力的概念定位于一个集体面临问题的性质,而非简单定位在动员或激励人们完成某项任务的交易型工作。他说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架竖琴(Harp),那个竖琴中的某一个音弦是能够触及你灵魂深处和心灵的,你要知道哪根琴弦是你的心灵之弦。什么样的话或者是眼神,能够让你瞬间变得情绪激动,以至于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你要了解自己的心灵之弦。

这个学期最珍贵的经历不仅仅在课堂上,也在我们的学习小组共同分享彼此领导力案例和相互提出咨询建议的过程中。由此实践了海菲兹教授提出的领导力概念和理论,升华了我们彼此的友谊。我们除了每周一、三下午的两次课外,还有3个晚上的音乐表演,3部电影课和电影分析课,每周1次小组案例讨论,每周交1个调查问卷(questionnaire)。这个课程一开始老师什么内容也不讲,简短发言之后就让大家一起讨论这门课该如何上,然后安静地坐在讲台边的椅子上。坐在教室里的120名同学,有些已经是各个国家的领导人,还有各行各业的精英,民主运动的领袖,全都沉默了,没见过老师不讲课让学生来讨论如何讲的。终于忍不住寂静,一会儿就有同学带头开始讨论了。可是讨论下来,好像谁也没有把谁说服,大家说了很多方法,最终都没有形成定论。就这样,我们讨论到了下课。

韩国同学Hyoungloo Kim曾经跟我分享他从课程中的收获,“自己要认真地了解自己的过去,从而可以描述自己的未来。”“只有你更好地了解你自己和你与你的群里之间的关系,你才能够从一些没有必要的愤怒中解脱;那些针对别人的愤怒,其实很多都是针对你自己的。”这个课程颠覆了我们通常的授课模式。学生们的各种领导力潜能在120人的大课堂中竞相展示。此时教授也不那么轻松。他的权威和他处理突发事件的方式也屡屡受到挑战,一切都在冲突中进行着。

教授说,“冲突是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原动力。”“每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有一口锅,我们把彼此的差异和不认同都放在那个锅里,我们需要带着他们同行。”“学会在重要的时刻较真,自信和果敢能够使自己得到公正而优惠的待遇,不用乞求或者斗争。”“人们面对镜子中的自己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只有当面对不同的事物时他才会学到新知识,因此只有与勇气并肩,我们才能具有平息冲突、奏响冲突之曲的勇气。”

海菲兹教授的教导令我重新审视人生历程,以崭新的思维模式来应对未知事务。

总统竞选的助选活动

我在哈佛参与组织的New Hampshire的学生Canvas助选活动,让我学到了与课堂同样精彩的“实战”。

在那场竞选活动中,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以332张(51%)选票击败了获得206张(48%)选票的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11月底哈佛学生志愿者可以选择去摇摆州俄亥俄州和新罕布什尔州进行助选动员活动。同学们有组织地甚至自己带着气垫床就加入了为民主党候选人拉票的行列中。

那是一个周日,我们乘坐哈佛的黄色校车,兴致勃勃地往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活动中心。深秋季节天气寒冷,我穿着羽绒服还双手冰凉。当地志愿者站特别体贴,给每人发了取暖的手贴,当地志愿者将从各家带来的食物摆满了桌子。另外一边是一排电话,志愿者按照当地民政局的统计,正在打电话联系选民,提醒选民投票。学生志愿者到了之后,先分成两个人一组,一个当地的志愿者司机作陪。和我搭档的是哈佛本科生。他从初中开始就有做竞选动员的经验,从14岁开始就跟他的妈妈和社区工作者做助选志愿者。我们按照一张有明确的地址门牌号的单子,挨家挨户地敲门,递给他们宣传彩页,强调投票的日期和地点,为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拉票。遇到的友好家庭主人出来会说:“你们真好。这已经是第三次来我家了,你们继续努力啊,多动员。”遇到屋子里面一阵狗吠,然后重重脚步声走出来时,其主人就会抱怨说:“你们已经第五次敲我家的门了,再也不要来了,你们真烦。”我身边的小伙伴非常礼貌地说声“谢谢”后转身离开,没有一丝一毫不开心。他还鼓励我说,这个名单上基本都是会选民主党或者是选谁都可以的人家,不会有特别激进的反对党家庭。

哈佛大学学生的社团活动

2015年开春,我在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的Ash中心做助理研究员。为了胜任这个角色,那个寒假我放弃了回北京探亲和休息,同时配合哈佛大学学生学者联合会的春晚筹备组,准备哈佛春晚的主持任务和编演小品。难忘那个夜晚,天空中飞舞着小雪,哈佛春晚在波士顿的John Hancock Hall举行,一千多位美东华侨和留学生相聚一堂,气氛格外融洽。

哈佛大学学生学者联合会是在哈佛社区最大的服务于中国学生学者文化社交活动交流的团体。每个学期都会安排各种主题讲座,包括金融、创业、科技、医疗、教育和企业信息分享,帮助同学们对接大量的国内外公司资源。在哈佛大学各个研究生院也有自己独立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我曾经做过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中国学生会的主席,组织了各种讲座交流和联欢活动。其中耗费时间最长最费力的,就是哈佛中国之旅了。每年3月中下旬,美国大学都有9天左右春假,在这期间肯尼迪政府学院学生社团都会组织各种国家之旅,希望同学们参加增进对自己祖国的了解和认同。前排右二为作者哈佛春晚小品《学中文》,作者(右一)、Roland Salatino(中间)和Stephen Turban(左一)

我曾经组织过两届中国之旅,带着60多位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国际同学走访了北京、上海、成都和西安。期间,我们和中国政府部门、国企和私营企业家进行座谈交流。曾经与中国国务院国侨办副主任谭天星、外交部美大司司长谢峰、国家开发银行中非发展基金公司总裁迟建新、中国民营企业家成都大陆希望集团副董事长刘海燕和总裁陈斌,以及三一集团海外部总裁、中央电视台外语频道主任、中国投资公司总裁、新浪微博总监等面对面交流。代表团成员们近距离了解中国国情,政治和经济发展及当地民风民俗。在组织这些活动期间,我们得到了哈佛同学校友的大量帮助。哈佛管理学教授史蒂夫·科尔曼(Steve Kelman)连续两年参加了我们组织的中国之旅。他是研究企业管理和政府创新的中国问题专家,美国主流媒体自由撰稿人,60岁开始学习中文,3年后的今天Steve教授可以用流利的中文和国内的专家交流。这些同学回到哈佛大学之后都非常自豪地说“我曾经去过中国”,在课堂发言中也会站在比较中立的立场来发表观点。比方说在媒体网络、国家经济与安全和全球化的课程上,参与中国之旅组织的同学们和每一位献力献策的朋友们都希望能够通过真切的交流,让国际同学真实地了解中国现状,包括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状况。后排右四为作者

哈佛中国之旅在成都锦里

今年第一次参加其他协会组织的春假之旅,我来到了日本。日本政府经济贸易工业部、农林渔部、司法部和健康劳务社保部的四位部长都毕业于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日本同学告诉我,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多数是日本政府赞助,毕业后需回归到原政府部门效力。在日本,政府公务员多数是日本顶尖大学比如东京大学毕业生。

在行程的第二天,安排了一天时间开展关于中日关系的论坛,参加了日本外交部、日本国际合作组织和东京大学日本在建基金会(Rebuild Japan Initiative Foundation)的座谈。几位东大教授发表了他们对中国环境、经济、外交、人权及海外人才战略的片面观点,列举了很多中国存在的问题,却没有一个学者能够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我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学界智库对中日关系的扭曲理解和对国际社会负面渗透影响的“努力”。

这次经历,对我们中国智库及海外学生领袖组织活动是一个参考。对比了一下两个国家行程内容安排,我觉得活动中不仅是展现中国现代化发展发达方面,更要加入一些中国历史元素。比如说,一些出现过问题的企业和机构,目前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去参观一个中国最贫穷的地方。希望哈佛的同学们来出谋划策。如果他们是中国政府或者企业负责人,该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站在中国环境中去处理问题,而不是偏听美国CNN的报道来了解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们的祖国在发展中确实有很多困难,就像我们一个人的成长,会遇到挫折。我们要向国际社会阐述我们祖国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和挑战,适时和适度地示弱与示强都很重要。聆听国际友人提出的解决方案,也让这个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国情,从实际情况出发去考量。这有助于国际友人对我们的理解、包容甚至给予我们建设性的建议。

在美国国会实习

在暑假,很多同学往往会申请哈佛大学的资助去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实习工作。有的去了某个非洲国家财政部门,帮助政府做财务预算;有的去了世界银行,做经济数据分析;有的去了麦肯锡、BCG等著名咨询公司或投行基金实习。他们大多毕业后也都去了相关领域工作。美国高校有个传统。许多本科生甚至高中生,在暑假就开始进行实习了。而国内许多高中生或一些低年级大学生的寒暑假,大多忙于参加各种英语补习和考取各种证书。

那年暑假,美国电视剧《纸牌屋》第一季正在开播。看着“纸牌屋”里面各种政治斗争和不可思议的剧情,我很好奇这个三权鼎立的国家政府内阁是如何进行民主运转的?于是我决定申请去美国国会实习的工作。

当时在美国国务院里有两位华裔国会议员,加州的赵美心和纽约的孟昭文。她们是华裔女议员。目前在美国政界华裔是少数族裔,越来越多的华裔开始重视在美国的参政和政治取向,将选总统投票当作是每一个公民的事情。我在国会议员赵美心办公室里的工作,每天都像在打仗,尤其是有法案投票的日子。我的工作从最基础的回复选民邮件做起。一位国会议员平均一年收到多达两万封选民邮件。这些邮件有“八人帮”移民法案、枪支控制、医疗保险、网络安全和信用联盟等内容。我前几周就全身心用在电子邮件的分类和回复中。那一周我读了有生以来最多的电子邮件和各种专业的五段式神回复。国会办公室对待选民邮件回复一事是非常认真的。我们按照不同的行业和热点问题把邮件分类,然后进行法案查询。每封邮件内容涉及的法案我们都会在正文中强调。之后办公室法律顾问和各主题负责人要审阅、修改,然后发送。

也正是那段时间,我养成了每天看新闻的习惯。办公室桌上有两个电脑屏幕用于工作,一个显示屏用于看议员讨论法案的回放(看字幕)。那段时间我练就出快速查阅回复邮件的能力,并知道了很多趣事。比方说,我刚开始收到关于弹劾奥巴马总统的邮件就会比较紧张,心想,怎么会有这么多跟总统对着干的和这么执着频繁的弹劾邮件。后来发现,每位国会议员都会收到类似的邮件。这种邮件我们是不予回复的。我当时想,原来当了美国总统也不那么潇洒,总有反对党找麻烦,阻碍他们做事情。

美国国会研究中心对实习生和新员工有系统的培训,有法案介绍答疑、写作培训、社交职业发展经验分享等。我们的幕僚长也非常支持我们在工作时间亲临法案辩论现场,参加议员演讲和辩论的资料准备。在国会山会议室的每周三,亚太美国领导力联盟都会组织讲座介绍美国政策法规和资讯。来自参议院、众议院、财政部、白宫等机构实习和工作的亚裔青年汇聚一堂,聆听前辈的精彩演讲,分享信息,开阔视野。记得亚太劳工组织的戴安娜在一次全美亚太妇女论坛中,分享她从事倡导移民活动的经历时候说,“移民问题是一个有关平等的问题,更是美国所有亚裔群里的问题。”“变革不会轻易发生,我们需要影响立法机构就像法律正在影响我们一样。”

在这段工作期间,我采访了纽约国会议员孟昭文。她是美国国会最年轻的华裔国会议员。她聊到一些竞选的有趣经历:“一些美国人会找我聊天或者打电话来测试我的英文成就,他们甚至还追问我跟谁学习的英文。”她还提到了中西文化差异。当年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出席亚裔活动的时候,人们会质疑她作为亚裔女性候选人的工作能力和判断力,他们不愿意给一个照顾两个孩子的女人投票。但是,在西方社区参加竞选活动时,她带着孩子则被认为这位候选人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和其他妈妈一样伟大的国会议员候选人。只有脚踏实地了解地方民情,才能够在这个民主与法制的强国政治舞台上实现自我的价值。

在华盛顿,我周末在国际领袖基金会(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Foundation,ILF)做义工,为青年学生组织做领导力培训。在那里ILF董继玲主席用一张以地域面积为标准的世界地图和一张以人口为基准的世界地图,来阐述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都是不一样的。以人口为基准形成的世界地图中,整个世界变了样子,本来领土辽阔的加拿大一下子缩成了狭窄的一条。同学们立刻领悟到了,成功领袖时刻需要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场来看问题,更擅长听取不同的观点,以便做出最令人满意的决策。采访纽约国会议员孟昭文(Grace Meng)(左一)

在华府工作期间,我养成的一些思维习惯,让我受益至今。这个夏天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联络”(connecting)——就是持续不断地努力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资源、时间和能量、朋友和同事、执着与同情,为他人带来价值,与此同时相应地提升自己的价值。真正的社交,是找到方法让他人更加成功,这就是要自己去努力为他人做得更多。

毕业的季节

回到哈佛大学,经过那座著名的哈佛塑像时,我不禁感慨万千。我曾经数次带朋友来到这里,讲述哈佛的历史和关于雕塑的逸闻趣事。它不仅仅是一座个人纪念碑,更是一尊象征着个人不断进步、更新、超越的纪念碑,是超越自我、惠及他人和我们这个社会的标志。

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校训是:问你能够做些什么?(Ask What You Can Do?)它一直激励人们扪心自问,你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什么?我也学会了经常问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来更好地回报养育自己的父母,贡献我们的国家和社会。那么,站在这个世界的舞台上,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哈佛气质,我的发明

韩璧丞从哈佛走出的企业家不计其数,于不断的实践中深远地改变着这个世界。在哈佛大学数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中,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植入了一种叫作哈佛气质的东西。哈佛气质是什么?它是卓越的领导力,是追求一流学术和科技的精神,是一颗改变世界、影响世界的心,也是一种平静而且从容的力量。韩璧丞,毕业于韩国科学技术院机械工程和商科双专业,在此期间取得韩国发明专利,毕业后在美国西雅图有过3年医疗

产品

开发、7年硬件医疗产品研发工作经历,现为哈佛大学脑科学中心的博士生,担任哈佛商学院医疗仪器协会副主席。他曾是两家初创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研发过无针头胰岛素针、可穿戴心脏除颤器、单电极脑电检测器等多种医疗仪器。2015年初,他注册成立了BrainCo Inc,这是一家在美国地区研发脑控可穿戴产品的初创公司。

2017年哈佛大学邀请了脸书(Facebook)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CEO)马克·扎克伯格回哈佛大学作为演讲嘉宾参加毕业典礼,并且领取荣誉学位。脸书是他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与同学达斯汀·莫斯科维兹、爱德华多·萨维林、克里斯·休斯于2004年共同创立。当时的脸书还在他们的宿舍里的几台电脑上,而目前脸书的用户高达22亿,是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扎克伯格也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世界顶级富豪和科技领袖。

从哈佛大学走出的企业家不计其数,在不断的实践中深远地改变着这个世界。在哈佛大学数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中,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植入了一种叫作哈佛气质的东西。哈佛气质是什么?它是卓越的领导力,是追求一流学术和科技的精神,是一颗改变世界影响世界的心,也是一种平静而且从容的力量。

2014年,我正式被哈佛大学脑科学中心录取,从事博士项目。在这之前,我是一个纯粹的工程师,在西雅图研发高精度医疗仪器,并且自己成立了两家初创公司,进行相关产品开发。到了哈佛大学之后,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欣喜和冲击。开学典礼上,哈佛大学数学系终身教授,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讲述了他的求学和教学历程,以及他是如何影响数学领域的。他传达了一种令人感动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如何成长成一代数学大师、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并且影响着这个世界?我在哈佛大学的这些年,一直在学习这种气质。我也慢慢地理解了这种气质对我的产品或者作品的影响。为此,我变得更加有耐心,更加从容,我努力地把这种气质融合在了我在哈佛大学读博士期间的三个作品,或者说发明上。

三个发明

一个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学习上,在教室里、在家里,他花了很多时间,每天感觉很累,但是感到学习效率并不高。我们将一个叫脑控(BrainCo)第一代Focus(集中注意力)1的大脑增强器拿给他使用。通过训练,他的注意力水平提高了21%。他用之前三分之二的时间,就完成了单词的背诵和数学的计算,从而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休息,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一个热爱

科学

的年轻人,喜欢科技,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比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他戴着我们的脑控1号,用意识一想,就将房门打开;对准电灯,再一想,灯亮了。当脑控1号检测到他的情绪有些焦躁时,音响自动地放起了“致爱丽丝”的乐曲;当机器检测到他感到寒冷时,温度调节器将室内温度升高了3度。第一个发明:世界第一款产品,学习效率记录仪器“Focus 1”。

一个残疾人,因为事故失去了手,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困扰。我们将一只可以用脑信号和肌肉信号控制的机械手装在了他的断臂上,经过一个月的训练,他已经可以用意识控制这个机械手来进行如抓握和提取这样的多个动作。“这个手看起来就像电影里钢铁侠的双手。”他充满了自信地说。

这是我最近4年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的三个发明。

第一个发明是在脑控公司,我们花了4年时间研制出了这台大脑增强器,利用美国最流行的电生理反馈的治疗原理,通过科学训练,提高人的注意力。

第二个发明,叫脑控1号,在2016年的世界电子消费品展上,这个产品被评为2016年的8大看点。我们成了世界上第1个可以用单电极进行复杂控制的脑控公司。目前第二代产品已经可以独立控制机器人。

第三个发明是在脑机器人(BrainRobotics)公司,拿到了美国海军的合作邀请,正在开发第一代脑控假手,已经让一个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本科失去单臂的同学戴着我们的手在学校上课。第三个发明,高智能机械假肢。

在哈佛大学,我所在的是脑科学中心,主要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大脑机理,以及如何运用脑科学基础知识来提高人的大脑功能。到学校的第一个学期,我就学习了一门神经传导课程,老师是著名教授Danial。在这门课上,我们大量地讨论用智能硬件实现提高人类学习成绩和效率的可能性。这些探讨和研究导致了我的第一个发明的出现。我叫它Focus 1。Focus 1头环可读取佩戴者的脑电波信号并将其转换成实时注意力数值。该数值可显示在电脑或手机等界面上。Focus 1头环的应用主要分为Focus教育版和Focus家庭版两种。

Focus教育版是世界上第一款用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实时注意力检测系统。Focus教育版系统通过Focus 1头环测量学生上课时的实时注意力数值,并将数值显示在实时课堂注意力反馈的检测终端界面。该界面可以让老师更了解自身教学方式对学生是否有效,并可以实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水平和学习效率。

Focus家庭版可让用户了解自己的注意力数据,理解自身的大脑活动并通过多种训练方式提高自身的专注度。训练方式包括认知训练游戏、教育培训应用及脑控公司自主开发的手机游戏Focus Oasis(快乐集中注意力)。Focus Oasis的原理取自神经反馈训练的演算法,这种演算法给予游戏中高注意力状态一定的激励从而训练与高注意力相关的脑电波频率,提高用户专注力和工作效率,充分开发大脑潜能。

和美国一样,中国教育市场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在于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足,学习效率低下。与此同时,老师得不到系统的教学反馈,无法得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家长往往会通过聘请私人老师或者为孩子报课外补习班等方式来弥补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

家长对学生课外辅导的巨大投入体现出现有教学体系的缺陷。然而对课外辅导的投入不仅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学生的的额外学习压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才是提高学习成绩最好的方式。研究表明,课堂上提高1%的注意力,学生的阅读和数学成绩可以分别提高6%和8%。Focus教育版产品正是帮助老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成绩的优质解决方式。

我非常感谢在哈佛大学上的大脑机理这门课对我的启发。作为一个资深的工程师,我所缺乏的就是这种科学上的具有高度性的指导,在做这个产品的过程中的感觉,就像是练会了九阳神功的张无忌开始练习乾坤大挪移的感觉,事半功倍。

第二个发明:注意力缺陷过动障碍(ADHD)治疗脑机接口产品“露茜(Lucy)”头环。

当Focus逐渐成熟的时候,哈佛创新孵化器的导师给了我们很多新的市场建议,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医疗市场,ADHD的治疗市场。

露茜头环是脑控公司的第二款产品,一款主要针对医疗市场的脑电产品。露茜能检测脑电信号,并通过脑电信号直接控制电子设备,包括玩具、智能家电等。露茜帮助用户合理掌控分配注意力,提高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