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的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16:07:19

点击下载

作者:陈浩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开会的艺术

开会的艺术试读:

前言

你会开会吗?相信很多人都会被这个问题逗笑,有谁不会开会呢?对普通员工来说,开会不就是端端正正地坐在会场上,认认真真听领导讲话,并按照要求做会议记录吗?而对于领导来说,开会同样简单。只要把相关人员召集在一起,把自己的思想进行传达,再把相关的文件下发,然后按照规定验收会议成果就行了。如果执行得好,就予以鼓励;如果执行得不好,就进行处罚。然而事实上,会议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场会议开得成功与否,也不是通过简单的奖惩制度就能够得到有效改善的。严格来说,开会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我们要真正组织好一场会议,需要进行完善地策划、有效地组织、细致地服务,除此之外,还要有高超的管理技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会议能力,进而体现出自己的个人魅力。通过会议,我们不仅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指导者和领导者,而且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精神领袖,有效地带动大家高效工作,引导公司在正确的轨道上高速发展。

事实上,会议在任何一个企业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但对于不同公司来说,会议的成效却存在着千差万别。有些公司的会议非常高效,因而其经营状况蒸蒸日上;而有些公司的会议极为低效,其经营状况也因此江河日下。由此可见,一家公司的会议效率如何,将直接反映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同时也会间接影响这家公司的前途命运。换句话说,会议可以是一家公司走向成功的开端,也可以是一家公司走向衰亡的起点。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如果想让自己的公司走上繁荣之路,首先就要掌握高超的会议技巧。

世界级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家公司的生命力如何,根本不用做太多的调查和了解,只要在这家公司的会场上静静坐下来观察,就可以从中看出一二。如果是一家生命力旺盛的公司,其工作会议一定雷厉风行,不仅会议主题明确,而且必然会得出一定结果;而如果是一家生命力枯竭的公司,其工作会议一定是冗长繁复的,不仅会议主题模糊不清,最终也难以讨论出一个可行的结果来。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想要提升公司的生命力,首先就要从提升会议成效开始。

作为一名普通的与会者,我们需要了解的事情多如牛毛,值得庆幸的是,当我们把这些事情厘清之后,就能够按照客观规律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问题。

毋庸置疑,我们身处职场当中,谁都免不了要开会。很多人对会议的重视程度有限,认为开会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因而总是抱着走形式的心态去参加。要知道,开会是我们近距离接触领导的时刻,如果我们能够利用会议平台完美地展现自己,就能够得到领导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而如果我们无视会议舞台的重要性,甚至在会场上做出糟糕的表现,则会让领导产生厌弃之心,那么,我们距离被淘汰的命运也就不远了。

本书将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两方面着眼,对会议艺术进行解读,不仅融入丰富实用的理论知识,而且提供一些供大家参考的实战案例。相信读完本书,你将在会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不断获得预期的成长和成绩,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人士。

入门篇

第1章 开会前要搞懂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开会世界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先生曾经说过:“小型企业靠精明,中型企业靠管理,大型企业靠文化。”但无论对于哪一种规模的企业,当领导者想要行使自身权力,以达成发展目标的时候,都必须通过会议来进行推动。而在此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清楚一点,那就是开会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我们连开会的作用都没有搞清,那么不仅无法召开有效的会议,接下来的工作执行和公司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1. 积极沟通,让组织更加融洽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员工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会议作为一种桌面上的沟通方式,无疑能够在一定限度上推动事情的积极进展,尤其是在领导主持会议的情况下,每个与会者都会尽量克制自己,这就会让理想的沟通效果更容易达成。如此一来,哪怕与会者彼此之间存在不同的想法,只要领导能够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大家“打开天窗说亮话”,完全可能达成思想上的共识,然后借此来实现行动上的统一。

然而,在现实的工作当中,我们总可以看到一些公司大会不断、小会连连,还有一些基本上不开会。但是当我们去认真审视的时候,就会发现会议的多少和企业的兴衰并不成正比。有些企业不怎么开会,甚至只是开一些“火线”会议,其经营和生产效率却能够热火朝天;有些企业几乎每天陷在无休止的会议泥沼中,却仍然无法意识到会议本身存在的问题,最终只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因此,当领导想要整顿和发展自己的公司时,首先需要完成的事情就是保障积极有效的会议沟通。

为此,领导者在会场上所做的每一件事,包括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都应该鼓励下属说出自己的想法。所谓“说破无毒”,即使下属的意见并没有得到采纳,领导在会上进行一番点评,说出其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再对不成熟的地方予以指导,这样就会让下属感到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重视,进而意识到自己得到了尊重,他们就会在工作中积极思考,努力进取,对于领导提出的想法也会言听计从。对于领导者而言,下属能力的成长不仅能够帮助领导更好、更快地执行工作,同时还可以促使领导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抛开这些不谈,至少领导还可以了解下属的真实想法,从而了解大多数员工的思想动态,这对于领导顺利展开自己的工作,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有时候,可能出于讲话技巧的欠缺,下属会顶撞领导的讲话。这就需要领导拿出更大的宽容和耐心,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导,从而让他们的态度变成一种正面影响。如果领导与之针锋相对,虽然能够“教训”他们,但是因此而引起的负面效应,很可能是领导所意想不到的。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广开言路,让每个下属各抒己见,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上下级沟通关系,从而尽量全面地接收信息,以便为自己的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还有些下属,可能因为成长环境的制约,在开会的时候会出现怯场现象,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表达的意愿,却始终不敢开口说话。这个时候,作为领导,就要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在会议上发言的机会。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专门针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召开一些没有必要的会议。领导应该谨记,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就可能导致不同的做法。如果领导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就会导致分歧和争端。而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沟通的最好渠道自然就是召开会议。具有良好的会议沟通能力,也就成了每一名员工的必要素质,同时也是每一位领导者的必备素质。

也有一些下属,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表达的意愿,甚至具备成熟的表达能力。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出于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顾虑,始终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面对这种情况,领导就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适当引导和大胆鼓励。尤其是在听到他们的只言片语时,说与不说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如果领导的方法得当,他们便能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表述出来,这样就能够成功建立起一个积极有效的上下级沟通平台。

事实上,每个领导者都有与他人沟通的需求,这不仅是思想和精神上的需求,同时也是物质生活的需求。现代管理学中有这样一种认识,即管理就是沟通,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得以解决或改善。因此,国际上的很多大型公司,都把沟通能力视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才能。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也只有把沟通上升到战略高度,才能让企业得到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同时,对于公司里的一些重要职位,也必须要安排一些善于沟通的人,这不仅能够尽量避免工作中的误会、隔阂与猜忌,同时也能够让公司的人际关系变得和谐融洽。

当然,要实现积极有效的沟通,首先应该具有一种沟通意识,然后在沟通意识的促使下,养成积极主动的沟通习惯。这样一来,领导就能够把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从而避免在会议上遇到过多阻力。而导致沟通意识存在、沟通习惯却不能建立的因素,无外乎有三种:首先是领导缺乏自信,这就需要领导抓住一切机会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其次是过于自信,认为所有事都已经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已经完全没有沟通的必要了;最后就是姿态问题,有些领导者碍于自己的所谓身份和地位,觉得和下属沟通是一种自降身价的做法,因而总是与下属之间隔着“一层山”。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领导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沟通的必要性,要有决心和耐力克服各种借口,排除各种困难,直到养成积极有效的沟通习惯。

2. 统一思想,让行动更加高效

建立了积极有效的会议沟通机制,接下来面临的工作就是统一会议思想,也就是完成会议召开的预期目标。我们知道,发挥集体的力量,是公司这种组织形态存在的一个目的,而统一思想也就成了发挥集体力量的前提。在会议上,不同的与会者之间,包括上下级之间,出现不同意见是常有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能够让分歧得到充分展现,并最终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最终就能够统一思想,得出一个众人都能接受的可行性方案。如此对于接下来的工作执行,必将助益良多。相反,如果我们不能让问题得到充分展现和解决,那么即使勉强达成一致意见,也会在落实过程中大打折扣。

当然,统一会议思想,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能否把会议上达成的思想共识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才是最重要的。在此我们必须谨记,开会绝不等于落实,监督力度的形成和不断加强,尤其需要我们关注。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猫总能无声无息地靠近并捕捉老鼠,为了改变这种不利情况,鼠王便召集鼠群开会,并且商讨出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办法,就是在猫的脖子上系一个铃铛。这样一来,猫再出现的时候,老鼠们就可以轻易听到它所发出的动静了。可惜,没有老鼠敢去执行这项任务,以至于鼠王至死都活在对猫的恐惧中。

因此,作为公司的领导者,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清晰意识:开会+不落实=零;布置工作+不检查=零;目标明确+监督有力=落实。我们从这里也可以得出结论,所谓开会并且统一思想,只不过是落实工作的前期准备,是整个工作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我们对此应该予以高度关注,但是又绝不能把目光全部放在这里,毕竟后面还有大量的落实工作需要做,这同时也是在保障会议和执行的统一性。可以说,落实是一种观念,我们要树立“严格规定,狠抓落实”的意识;落实也是一种责任,是对己、对人、对集体利益的一种担当;落实也是一种意志,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不能一曝十寒,也不能虎头蛇尾。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总是有些领导过于看重会议的功能,甚至试图用多开会和开长会的方法来强调自己对某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但是,由于他们的落实意识不强,从而导致监督力度不足,会下的执行工作往往很不得力。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种“上面大会一开,下面小会成灾”的局面,大家都成了开会商讨的能手,都成了应付差事的行家,对于工作执行却一个个毫无见地和能力。

与此同时,会议内容的不落实,也会带动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不落实。而只要一个公司形成了“不落实”的风气,那么再好的决策和思路,对于公司的发展都难以起到积极作用。从很多公司的经营失败事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们确实提出了一些很有建设性的决策,但就是因为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了优秀决策大打折扣。而工作落实不到位,又往往会让他们开更多和更长的会议,由此陷入无法自拔的泥沼之中。比如,生产工作中的一些安全问题,很多领导都知道其重要性,员工也都清楚自己的责任,并且都受过专门的培训,但是我国每年还是会发生大量安全事故,就是由于安全意识松懈所导致的执行工作不足。

了解了落实的重要性,我们还要建立“思想和行动有机结合”的意识,思想是需要实践来不断检验的,而行动又是需要理论来不断校正的。而有些时候,思想已经被前人或别人检验了,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们只要遵照执行就可以;又有些时候,实践已经得到过无数次的理论校正,或者只需要简单的校正,我们也就没有开会商讨的必要了。这样就能够让思想和行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仅能够让公司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也能够大幅减少我们的工作压力。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曾经一度面临破产风险,为了摆脱经营危机,董事会希望商界传奇艾柯卡能够出任公司总经理。经过一番调研,艾柯卡欣然接受了董事会的邀请,并信心满满地上任了。随后,他开始对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先后辞掉了33位副总,理由仅仅是他们每天只在会议室布置工作,然后在办公室听取汇报,很少到工作一线监督执行。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新人,形成了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执行的监督力量,然后又开始大力主抓工作会议协调,成功帮助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走出了经营困境。

开会,是工作的重要开始,因为它包括对全部工作的安排和指导。但这毕竟只是工作的开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保障力量予以监督,再好的会议也会成为纸上谈兵。当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具体的工作中,如果我们不能做到统领全局,就无法做到未雨绸缪,也会不可避免地走入工作误区,甚至重大失败。这就好比一栋大楼的建设,我们必须在动工之前把每个环节想好,同时把所有材料准备好。但仅仅如此肯定是不够的,因为只有经过施工之后,大楼才能最终拔地而起。

其实,保证工作的落实和执行,也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和积跬步至千里的过程,是需要我们从小处着眼,并且从细节入手的。我们作为公司的领导者,必须重视会议的重要作用,但同时更应该重视会议的执行力问题。

3. 集思广益,让视野更加广阔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思广益也是工作会议的一个重要目的。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导者,往往是因为在以往的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并且对于每个工作环节都比较熟悉。但社会始终处于发展中,行业也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一些相对比较聪明的员工,通过这些发展和变化总结出来的想法,往往比我们凭借经验得出来的想法更具创造性。哪怕他们的想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非常稚嫩和天真的,也可能会给我们一定的启发,从而促成我们生出成熟完善的工作计划。

集思广益的最大好处,就是一加一大于二,这是一个哲学层面的不等式。比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在我们进行交换之后,彼此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个想法,我也有一个想法,那么在我们进行交换之后,彼此就会拥有两个想法。如果我们只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可能会将某一种想法建设得非常成熟,而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进行思想交流后,很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思路,从而将问题分析得更透彻,同时将解决方案完成得更圆满。

到了会议桌上,有多少人参加,就会有多少种想法,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一个相对理想的方案。尤其是领导者,一定要具有激发集体智慧和力量的意识,这样就能够让大家的智慧相互激发,相互补充,从而不断创造和扩大建设性想法。如果想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者,就必须在身边聚集一群具有不同优势的人,在针对某一个问题时,让他们各尽所能。放眼古今中外的诸多成功人物,他们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这也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现代经营理念早已提出,一家公司的发展不能只靠上层领导,而应该依靠全体员工。这不仅包括依靠全体员工的力量,同时也包括全体员工的智慧,首要前提就是领导者必须具有这样的意识。在会议上面对所有人的意见,虽然通常是要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基本原则,但是我们也要分析到多数意见的不足之处,以及少数意见的可取之处。经过综合考量之后,就能够得出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结论,会议也能因此而取得成功。

在我们进行某项重大决策时,集思广益的会议讨论也很重要,一意孤行绝对要不得。因为面对众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意见,我们可以采纳;如果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则不予采纳,这样,会议的最终结果一定是融合了最优秀的智慧结晶,同时也不会超出我们的可控范围。而且这种方法可以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能够进一步做到民主化,从而保障最终方案的科学化。另外,集思广益还可以让每个人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也方便我们人尽其才地进行工作安排,从而尽可能地将工作合理化和高效化。

当然,集思广益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不同方面,了解不同岗位,让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保证兼顾到每个人的利益。很多时候,会议意味着要分配任务,但同时也意味着要分“蛋糕”。如果与会者的诉求没有得到回应,则必定会生出消极情绪。至于我们的回应,可以是利益分配,同时也可以是精神安慰。只要操作得当,讲明利害关系,完全可以保证会议的效果不打折扣。

如果单纯从领导者的角度出发,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听取不同建议,吸收员工们的创意点,从而帮助自己启迪出新的想法,同时也是帮助自己分担压力。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原董事长兼总经理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CEO的任务,应该包括指导手下成长,并且以此为骄傲。而公司副总的工作,应该对自己负责的领域极其精熟,然后向总经理提出可行性方案,而不是等待总经理发号施令。否则,总经理的压力就会太大,公司的发展也将举步维艰。我在GE工作的时候,公司经营领域涉及发动机、电影、医疗和橡胶等,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领域跨度大。如果每件事都要我亲力亲为,恐怕每件事都不可能做好,所以我总是尽可能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用集思广益的方法来保障创造力的旺盛。”

公司的发展需要集思广益,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并且是激情四射地参与其中,这就是杰克·韦尔奇的成功秘诀。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凡在工作中担任领导的人,基本上都是有所成就的人,他们的想法是经过事实验证了的。因此,领导者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是再常见不过的事。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想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从而保证公司能够持续健康发展,那么听取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地完成各项会议决案,就成了一件必备的成功利器。

在我国历史上,汉高祖刘邦的能力比较平凡,但他也意识到和正视了这一点,所以网罗了一大批文臣武将。不仅如此,不管什么人向他提出建议,他都能够认真听取。即使最终未能采纳,也会向对方解释清楚,从而保障对方心服口服。刘邦曾经和韩信有过一段对话,他问韩信以自己的能力可以统领多少兵,韩信告诉他十万。刘邦又问韩信能统领多少,韩信说多多益善。但他又在后面加了一句,说刘邦可以统领将帅,而自己只能统领小兵。这就深刻说明了领导和下属之间的科学关系,作为今天的领导者,我们也应该学习刘邦的经营之道。

4. 奖惩激励,让士气更加高昂

唐太宗曾经在《贞观政要》中表示:“国家大事,不过赏罚而已。”由此可以看出,赏罚分明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那么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赏罚分明同样重要。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残酷,工作压力也日趋增大,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赏罚制度,必然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从而对公司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我国历史上,赏罚分明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比如一代女皇武则天,她的施政风格就是典型的赏罚分明。在她执政的时候,无论拥有多高的功劳和爵位,只要触犯国家法律,一律严惩不贷。许圉师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经武则天一手提拔,最终成为宰相。一次,许圉师的儿子到郊外打猎,不小心破坏了当地百姓的农田。老百姓索要赔偿,他却仗着父亲的权势蛮横拒绝,还让武士拈弓搭箭,驱散了百姓。许圉师知道这件事后,非但没有管教他的儿子,还动用手中权力将此事压了下去。很快,武则天的密探得到消息,并立即报告给她。当天朝议,便有大臣接到她的暗中授意,站出来状告许圉师。武则天立即对许圉师进行了当面训斥,没想到许圉师不服,还为自己的行为进行了狡辩。盛怒之下,武则天将他革职查办,许圉师最终老死在贬谪地。

这种赏罚分明的做法,在今天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同样适用,而使用的时机,也应该像武则天一样,选择当众议事的时候。道理很简单,所谓赏罚分明,就是要起到一种示范作用,当众实施自然更容易收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对于很多领导者来说,由于不敢得罪人或者投鼠忌器等原因,在实施赏罚政策时效果大打折扣。有些时候,他们还会自以为聪明,玩一些文字游戏帮助个别人逃避惩罚。殊不知,每个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大家不说并不代表不知道,接下来再按照规定处罚别人的时候,矛盾便就此产生了。

既然是赏罚制度,就不能只罚而不赏,当员工有良好表现时,赏更要大张旗鼓,更要让得到奖赏的员工荣耀至极,并且让其他员工都看在眼里。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许诺奖赏的方法,大力引导员工积极工作,继而促成所有员工的努力进取。

比如我国春秋时期的秦国,就曾利用许诺奖励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军事力量的发展。当时的秦国将杀敌数量和封赏力度结合起来,称为军功授爵制度,使秦国士兵作战分外英勇。在此基础上,秦国还规定了“末位受罚”制度,就是表现最差的士兵,会受到一定的处罚,并且连他的长官和当初招募他的人,都要一同受到惩罚。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秦国不仅制定了赏罚分明的军事政策,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丝毫不打折扣,这也让秦国军队在当时成为纪律最严明的军队。最终,秦始皇能够继承父志,结束中原地区的纷乱政局而一统天下,与其赏罚分明的政策有莫大的关系。

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赏罚制度,在工作中需设定一条高压线,无论是谁都不能触碰,触碰就让他粉身碎骨。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全体员工的行止有度,从而确保大家在赏罚制度的引导和遏制下,不断提高工作效能,为公司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作为一名领导者,我们总希望能够和员工之间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同时希望公司能够得到大力发展。但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司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是矛盾的,我们划分给公司的利益多了,就必然会侵犯员工的利益;相反,如果我们划分给员工的利益多了,又会不可避免地侵犯公司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找到一个平衡点,不仅要保证公司获利,而且还要让得到奖励的员工满意。当然,面对那些违反规定的员工,我们也要进行适度的惩罚,要明确“惩罚不是目的”的观念,确保受处罚的员工能够心服口服,知耻后勇。

具体来讲,如果奖励的额度在员工的期待值内,奖励行为就可能促使员工积极努力地工作。比如有些公司实行绩效工资制度,通俗来讲,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本来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激励方法,但是,如果我们将单件工资定得太低,以至于最终的累积工资也不是很高,这一方法同样起不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如果公司的财政允许,也没有超过基本的市场规律,我们将单件工资提高到员工的预期范围之内,那么员工的积极性就会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公司的整体产能自然也会随之增强。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注重奖励的附加值,比如同样的奖金或者奖品,由小组长来颁发和由总经理来颁发,员工得到的心理满足感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同理,如果我们在工作岗位上草草颁发,和在公司全体员工大会上郑重颁发,给员工的心理感受也可能有天壤之别。为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尽量强化奖励的效果,最好能够让员工得到经济奖励的同时,也能够得到预期的价值认同感,说白了就是虚荣心的满足。如果我们既不能满足员工的经济需求,又不能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就要想办法满足员工的实际需要,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可能用到的东西,切忌奖励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这样最终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还有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就是要保证赏罚制度的公平性。比如完成了同样的工作,某个员工奖励了1万块钱,另一个员工则奖励了8000块钱,那么还不如每人奖励9000块。哪怕两名员工完成的工作存在细微差别,我们也要进行同样额度的奖励,以确保奖励行为的积极作用。应该说,奖励行为是很好的方法,但同时又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候员工违反了公司规定,却出于维护公司利益的目的,甚至确实维护了公司利益,这个时候奖励比惩罚显然更合适。还有,出于全局利益的考量,某位员工必然要承受委屈,我们也可以采取一定的经济奖励方法。

总而言之,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奖励员工,我们都必须以达成预期目的为首要前提,切忌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同理,惩罚制度的实行也是如此。

第2章 准备充分,领会开会意图

开会要做什么领导要学会通过工作会议向下传达思想,下属也要学会通过工作会议接受领导的思想;领导传递思想需要技巧,员工接收思想则更加需要技巧。如果我们不能掌握接收思想的技巧,就无法领会会议精神,那么开会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必须掌握纯熟的接收技巧。准确和全面地领会会议精神,能让我们在工作中占尽先机。

1. 做好准备——没有准备就没有成功

所谓会议准备,就是在开会前把能想到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好,避免自己在会议上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切实做到有备无患。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领导召开会议的真正意图,如果我们暂时弄不清,就要在会上少发言,甚至不发言,更不能轻易表明立场。如果是一些比较重要的会议,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会议材料,多方了解会议内容,以便预想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从而尽量确保自己在会上进退有度和取舍得当;其次,我们要做好自己的发言准备,有些会议是检查性的,需要汇报工作成果,发言就成了必要的内容;再者,会议可能用到的工具,也是准备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比如纸、笔、电脑等。

此外,会议期间手机应关机或保持静音,少喝水以防频繁去洗手间,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及在穿着和用度方面不要比老板更高调等。

至于会议总结,就是在会后进行全面深入地思考,总结会议在进行过程中的利弊得失,一些适当的做法要巩固发扬,一些失当的做法则应尽快改正。这里存在一个比较难以认清的问题,即哪些做法是合理的,哪些做法是不合理的。对此,我们要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利益原则,就是绝不能损害老板的利益,更不能损害老板的尊严。

会前做好准备,会后做好总结,在这种自我修养机制的保证下,我们就能够让工作会议成为我们的表演舞台。升职加薪也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只是在现实的工作中,我们总是被老板的做法弄得不知所措,很多领导召开的会议,看上去就是在浪费时间。对此,我们应该谨记,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会存在动机,老板的时间都很紧张,他们从来不会做浪费时间的事。开会同样也是如此,我们没有从中看到意义,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从中找到意义,或者我们还没有学会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有些老板是理论学者出身,在他们看来,好好商量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所以会把大量精力倾注在会议上。一次不行,他们会觉得会议力度不够,或者自己讲述得不够清楚,因而会是越开越多,事情却越来越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和其他同事一起嘲笑领导无能,等着看他的笑话,甚至落井下石,还是积极主动领会老板的意图,帮助他圆满地完成任务,然后和他一起分享胜利果实呢?想法虽然只在一念之间,但是最终收到的效果,却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作为一名员工和下属,我们必须要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尤其不能主观地想当然。老板要开会,肯定有他开会的目的,哪怕他的会议目的并不在工作上。

会前准备和会后总结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让我们随时充满自信,因为我们对会议上的所有问题都了然于胸。很多人都会苦恼于自己无法建立自信,甚至想尽办法来进行锻炼和弥补,在他们看来,缺乏自信只是一种性格缺陷或者技巧不足。

其实,不自信往往是因为不确定,而不确定又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进行会前准备和会后总结,或者做了但不充分。我们应该看到,会前准备和会后总结机制是一种学习保障,目的就是为了促成我们不断成长。只要我们切实建立了这一机制,哪怕最初的起点很低,甚至成长过程很慢,也能够始终处于一种成长的状态,最终一定可以完成会议水平的打造。

在我们参加工作和进入行业之初,总是抱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成长总是很快,对于领导的指示也总能不折不扣地执行。然而,工作时间长了以后,随着我们对工作内容和人际关系的熟稔,这种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就会被不断地“腐蚀”,很多人都会过上得过且过的日子。对此,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事业还有所预期,哪怕仅仅想要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就必须时刻反省自己的工作态度,一旦发现不好的苗头出现,就要立即进行改正。

当我们把这样的思想认识转移到工作会议上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好会前准备,同时做好会后总结,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直到养成习惯。

2. 学会表达——做得好更要说得好

勤劳肯干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很多人因此得出一个观点,觉得只要自己把工作做好了,自然会得到老板的赏识;每次出门之前,父母也难免会祝福我们“少说话,多做事”。久而久之,善于行而讷于言,就成了国人的通病。我们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在时机恰当的时候进行大胆表述。对此,当领导召开工作会议时,只要我们已经摸清了情况,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发言,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当然,在进行会场表达之前,我们先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技巧,并且在表达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首先,如果领导说了值得赞美的话,或者做了值得赞美的事,我们要在第一时间予以赞美。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会议中,很多人却极其吝啬自己的赞美,就担心别人会说自己拍马屁。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赞美就是最高程度的认可,我们不能因为对方是领导,就在他们应该得到赞美的时候缄默不语。如果我们这样做了,那么在自己需要得到赞美的时候,会场上同样会一片寂静。当然,我们对领导的赞美也不应太露骨,而是要尽量不着痕迹,比如领导表达了一个很好的想法,我们可以说“您这样说让我的思路清晰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您的想法真是太好了”。

相反,如果出于迫不得已,我们必须要提出不同意见,那么我们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先要反躬内省,看看问题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或者出在其他什么环节。情况都搞清楚了,如果问题确实出在领导身上,最好也要等到会后去提醒他。要是情况特别紧急,必须在会上进行提醒,我们也要尽量采用委婉的方式,切忌和领导进行争论。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一点,之所以要提醒领导,是为了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同时必须兼顾他们的颜面。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必定可以得到老板的感激,否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其次,我们在会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尽量不要说一些否决性、转折性、主观性和教导性的话。很多人没有审视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在别人说出一些想法后,总是习惯性地进行否定,然后表述自己的想法,这极易遭到别人非理智的反击;有些人懂得尊重别人的想法,可惜急于自己的表达,总是在肯定之后,立即用“但是”“可是”和“然而”等转折词连接自己要表达的话,这会给人造成迁就感;有些人习惯性站在主观角度思考问题,说话的时候也总是用“我觉得”“我认为”和“我想”等开头,也是容易让人反感的;还有些人习惯了教导别人,当遇到别人出现错误时,完全一副教导的口气,同样是不可取的做法。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口头禅,比如拖长音的“啊——”,会让人觉得你高高在上;再比如句尾加“——啦”,会让人觉得你傲慢无礼;还有接受任务时说“好啊”,而不是说“好”,会让人觉得你不够职业或者不情愿;再有就是“明白吗”会让人觉得你在教训他。这些讲话习惯都是一些细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太大问题,即便是会议讨论中也可以说得过去。但是,如果是在比较正式的会议上,我们面对的人又是自己的领导,这些细节哪怕再不易察觉,久而久之也会给领导留下负面的印象。

再者,当我们提出不同意见时,还应该立即给出自己的建议,并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行性建议。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宁愿保持沉默,否则就会给人留下挑剔甚至挑衅的印象,反而会让自己面临被动局面。在此,我们还要学会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谓意见并无高低之分,甚至没有对错之别,而仅仅是立场不同而已。当我们能够真正做到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知道从哪里入手,同时也知道如何获得别人的好感和认同。

接下来,我们不能把会议当成诉苦的平台,更不能把会议当成解决私人问题的地方。对于有些员工来说,平时可能无法轻易见到领导,或者即便见到了,也不敢说太多的话。到了工作会议上,不仅见到了领导,而且见到了平易随和的领导,于是觉得自己一吐苦水的时候到了,也不管领导的反应,喋喋不休地将自己的不满说出来。我们应该清楚,公司有公司的规定,反映问题也一定有反映问题的机制,没有解决的问题很可能是领导不想解决,或者暂时无法解决,在会议上提出来无异于给领导出难题。工作会议是讨论工作的地方,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这个大的原则,只能在职场中被莫名其妙地踢出局。

此外,我们说话也不能太满,要给自己留有余地。这不仅是为了避免对方生出抵触情绪,同时也是为了在意外情况出现时,让自己多留一条退路。尤其是在我们对某事不太确定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表述清楚,否则不但会让自己陷入不利处境,还可能造成领导的决策误判,从而导致公司利益蒙受巨大损失。

身在职场,做事是本职,说话则是能力。当然,善于表达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对于会下需要完成的工作,一项都不能少,也不能打丝毫的折扣,否则就会让人对我们产生夸夸其谈的印象。我们应该把务实工作和会上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让务实工作使自己在会上表达时更自信,同时也要让会议表达使自己的务实工作更起劲。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想要在职场中立稳脚跟,不仅要在工作中学会埋头苦干,更要在会议上学会“表达心声”。

3. 不懂就问——别把问题藏在心里

对于很多职场新人来说,“不懂就要问”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尽快地成长起来。但是也恰恰因为如此,一些员工依靠“问”解决了诸多问题后,便开始将解决问题的侧重点放在了“问”上。时间一长,他们便懒得进行思考,只知道按照别人的建议去做事,最终成了彻头彻尾的执行者。严格来讲,“问”是一种学习,只有将它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最终转化为我们自身的工作能力。孔老夫子也曾讲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我们不能学会独立思考,有了问题总是习惯去问别人,工作能力就不会得到提高,迟早也会遭到别人的厌弃。

有些员工总是在开会的时候尽量躲在角落里,即使轮到他们进行必要的发言,也总是生搬硬套地“打官腔”,甚至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领导不问,他们绝对不会在会上反映问题,以至于让领导认为没有问题。等到会议结束,他们又会带着问题东奔西走,恨不能问遍每一个人。即使领导开口询问,他们也是一问三不知,一番交流下来,他们还会把问题抛给领导。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一位领导,总是在会上遇到这样的员工,那么我们的心情将是什么样的呢?

在以前,我国劳动人民的素质受历史发展限制,大多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勤勤恳恳地劳动基本就可以胜任工作,多问多说反而不受欢迎。但是到了今天,我国社会工作的性质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脑力劳动来创造公司价值的企业越来越多,只知道埋头苦干的人逐渐退出了主流职场。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人才,必须跟上潮流的发展和变化,要学会抬头看天,更要学会低头想事。

职场哲学早已告诉我们,成功升职加薪的秘诀在于多思考和多做事,而且要把多思考作为首要的任务去做。在现实的工作中,不管时间多么紧张,都要抓空停下来思考一下,看看当下的工作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摆在眼前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解决?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要立即行动起来,并且在行动结果上进行再思考,由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工作状态。如果做了这些前期工作,我们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很可能就真是我们的能力问题了。这个时候,我们在会上向领导提出问题时,至少能够保证问到“点”上,同时也不会再引起领导的反感了。

当然,只要我们进行积极地思考,总会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带着自己的结论去参加会议,而不是带着问题。当谈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构想,即便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案,至少可以让老板看到我们的用心良苦。何况,工作一线具有绝对的前沿性,是各种因素变化的聚焦点。我们的方案正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很可能会给领导带去一些启发,这样领导在进行方案制订的时候,可能就会考虑我们的建议,那么我们的工作价值就会得到质的蜕变。

与此同时,当问题出现、困难迎面而来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俗话说,“面对困难,问题解决一半;逃避困难,问题增加一倍”,困难作为一种无形的压力,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就能把它卸下,然后轻装上阵,去迎接新的挑战;相反,如果我们选择了逃避,压力就会被我们压在肩膀上,无论做什么都会有被掣肘的感觉。尤其是在下次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像败军之将那样,首先在心理上先输一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战胜困难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小,直到被压垮。

还有一种员工,他们敢于直面困难的挑战,却不能在失败后正确面对,总是在会议上不断解释。殊不知,解释等于掩饰,掩饰等于事实,解释的结果往往是越描越黑。倒不如正视自己的失败,在会议上坦诚自己的不足,然后虚心认真地听取领导的分析和建议,争取下次取得胜利。众所周知,没有哪个老板愿意听员工的解释,他们想要的只有结果,解释只会让他们更厌烦,从而阻塞我们的成长进步之路,当然也不利于我们个人工作能力的成长。

作为一名合格的员工,我们应该时刻谨记一点,即老板请我们来,是为了让我们帮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因此,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总是找老板来解决,那么我们的工作价值就会大幅缩水,一不小心就会被辞退。在会场上,即使我们必须要问出一些问题,也要保证选择性地问,让老板可以简单地回答“Yes”或“No”。这个时候,哪怕我们的方案是不成熟的,老板也愿意进行完善和修正,这同时也会让我们不断地走向成熟。

因此,对于任何一名员工而言,都不能单纯等着老板来分配任务,然后按部就班地去完成。而是应该主动地去寻找任务,看看自己能做什么,并且在此基础上,去寻找那些可能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在会场上向老板“请战”,这样不仅能够得到自己相对比较擅长的工作内容,也可以给老板留下积极主动的好印象。得到老板的同意后,我们再将工作保质保量和精益求精地完成,并且在验收会议上进行充分的阐述说明。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这些,就能够赢得老板的赏识,也可以在会议上成为最自信和最耀眼的人。

4. 遵守纪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对于职场中人来说,遵守会场纪律是我们的基本职业素养,没有人会故意违反会场的各项纪律。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忽视了会场纪律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会场表现,甚至从来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弊端。其实,会场纪律虽然事小,但如果我们不能遵守到位,就会让我们的负面形象日积月累,直到老板实在忍受不了,对我们做出严厉惩处措施。

会场纪律的遵守其实有很大学问,绝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值一提。简单来说,一个人遵不遵守会场纪律,有些时候是个人的职业素养问题,有时候也可能被老板解读为态度问题。比如在老板讲话的时候,我们无意中打了一个哈欠,老板看在眼里之后,难免会觉得我们是有意为之,目的在于表明他的话很无聊。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不要大声喧哗,当然更不能和老板争辩。有时候,我们会被老板误解,或者遇到一些需要解释的情况。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老板就是不愿听我们解释,我们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音量,甚至和老板争辩起来。其实,老板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他不给我们解释的机会,是不希望听到我们的解释,至少是不希望我们在会上解释。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非要解释,就显得不够尊重老板。

至于具体的工作会议中,有很多纪律需要我们严格遵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时间纪律。通常来讲,在召开公司会议之前,老板都会让人通知大家会议召开时间。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弄清时间,尤其是在老板召开一些临时性会议的时候。弄清了时间,也不要踩着点入场,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我们必须先于老板入场,道理很简单,我们不能让老板等我们。当然,提前入场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和同事进行必要的会前交流。只要方法得当,尺度适宜,必要的交流对我们的会场表现会有很大帮助。

其次,手机等随身物品不要发出任何动静,震动都不要调,直接保持静音或关机。讲话需要思路,而思路最容易被突如其来的事情打断,如果我们的随身物品总在会议上响个不停,必然会引起老板的反感。更有一些员工,养成了手机不离手的毛病,即使开会的时候也会在桌子下面玩个不停。对此,我们要有“玩手机等于玩手雷”的危机意识,否则很可能在不知不觉当中就被“炸”得粉身碎骨。

接下来,不要携带与会议无关的物品入场,包括一些杂志、报纸、书籍和小物件等。不管我们怎么想,老板既然要开会,就一定认为这个会议很重要,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直接引发的后果就是老板也不会重视我们。而重视与不重视之分,不是我们靠嘴来说的,而是必须要靠行动来证明的。如果我们在开会的时候,总是携带一些与会议无关的物品,并借此来消磨会议时间,老板又怎么可能相信我们对会议的重视呢?

再者,找准自己的座位。如果我们看不清形势,随便找个地方坐下,很可能不会引起一点会场反应,但是在大家的心里却已经被踢出局了。通常来讲,案首的位置一定会留给老板,然后按照职位高低顺序往下排列。对此,我们也不必太过担心,因为通常情况下,老板会安排人写好名牌,我们只要对号入座就好了。如果没有名牌,我们也可以暂时入座,只要在职位比我们高的领导入场后,起身让座就是了。

还有,做好会议记录,以便为接下来的执行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会议进行过程中,很可能老板讲解得很清楚,我们也听得很明白,因而自认为全部记住了。结果在执行工作的时候,忽然忘了一点,然后在连锁反应的作用下一片慌乱,直到脑中全部空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要准备一个专门的会议记录本,将领导讲话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哪怕只记录一些重点也好。而且,我们在领导讲话的时候进行认真记录,也表明自己对领导讲话的重视,从而可以得到老板的首肯。

可惜,很多人非但不知记录老板的讲话,还会不停地开小差,以至于人在会场,心思却早已飞到天边去了。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我们的头脑疲劳,接下来就会导致我们精神萎靡,瞌睡连连。其实,克服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认真倾听老板的讲话,并且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做好随时回答问题的准备。如此一来,在老板向众人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踊跃回答,得到老板的认可。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活跃,更不能交头接耳,无视老板的存在。甚至有些时候,老板在上面开大会,一些员工却在下面开小会,结果被老板点名发言,却是一问三不知,这样的员工注定不会有所成就。

再有,不要在会议进行过程中随意走动,更不能随意离场。有时候,会议的时间过长,我们不免会有一些私人事务需要处理,这是人之常情,老板也不会见怪的。但是,如果我们随意起身走动或离场,就是目无会场纪律,说白了就是目无领导。其实,只要我们向老板打个报告,甚至给老板一个暗示,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行动,完全不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但不知是出于胆怯,还是出于什么原因,总会有一些员工不声不响地离场,然后又不声不响地入场。你当然可以告诉自己,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打扰领导,但领导却并不一定这样认为。

最后,注意会场卫生。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卫生意识都是比较淡薄的,因此被很多人诟病。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没必要做到日本人那样一丝不苟,但也应该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具有基本的公共卫生意识。会场也是公共场所,哪怕我们只是在会议桌上留下了一片并不显眼的水渍,也会影响后续人员的使用。对此,我们在开会的时候要提高自己的卫生意识,做到自身物品不留在场内,并且桌面物品和座椅归位。这些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是被老板看在眼里,也必然能为我们增加印象分。

总而言之,会场无小事,我们只有将每一处细节都关注到位,才能表现出良好的会场作风,从而在职场中站稳脚跟,并最终成就一番理想的事业。

第3章 利用好每次会议提升自己

修炼开会的基本功开会必然要进行各种语言表述,因而当众讲话的能力,就成了我们成功主持或参与会议的必要修养。我们也只有能够精确流畅地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才能通过会议达成自己的预期目的。与此同时,卓越的会场发言能力本身也是一种难得的技巧,当我们拥有这种技巧之后,就可以建立自信,在每一场会议中泰然自若。

1. 克服恐惧,学会当众说话

早在20世纪初期,科学家就已经断言: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只用了自身全部潜力的极小部分。在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中,科学家还发现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来源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恐惧。我们为什么会恐惧?恐惧来自哪里?我们又将如何战胜恐惧从而成功激发出自己的无限潜能?这是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在潜意识里拒绝与人交流,尤其是与陌生人沟通,以及害怕当众讲话,并不是某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而是大多数人都如此,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害怕在会场上当众发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科学家已经证明,“恐惧交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并且和我们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调查对象是一对大学生孪生姐妹。这对双胞胎姐妹的外貌极为相似,先天遗传的基因也基本相同,后天的家庭生活和所受教育更是如出一辙。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对姐妹的性格完全相反,姐姐性格外向,善于人际交往,而且充满自信,行事风格也很果断勇敢;而妹妹却性格内向,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处世能力,基本上每时每刻都跟在姐姐身后。调查员对她们进行采访时,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由姐姐来回答,妹妹最多只是表示赞同,或稍微进行一些补充而已。经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员很快发现,双胞胎姐妹的父母对她们态度迥异:在他们看来,姐姐应该是疼爱妹妹,处处为妹妹着想,处处让着妹妹的。姐姐不仅要照顾妹妹,而且要做妹妹学习的榜样,家务活也要帮妹妹多做一些;而妹妹则是应该被照顾的一方,她可以少做多拿,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都由姐姐帮忙解决。久而久之,姐姐就形成了自信果敢的外向型性格,处理任何事情都能游刃有余;而妹妹则完全成了姐姐的附庸品,如果没有姐姐的帮助,她简直无所适从。

可见,性格对表达能力的影响确实很大,不过,当我们的性格最终形成后,决定我们性格的关键因素就成了心态。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心态,就能够相应改变自己的性格,继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因此,在我们掌握当众说话的技巧前,必须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们要克服恐惧,建立自信,然后才能最大限度激发自己的潜能。只要我们能够取得进步,哪怕只是小小的进步,也能够在大家的肯定下聚集信心,直到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积极乐观的状态。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当众站起来讲话时,立即就会觉得很不自在,一股莫名的恐惧源源不断地从心里涌出来。这让我们的脑海立即变得一片空白,我们根本不能清晰地思考,也不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于是语无伦次,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我们想要获得自信,想要泰然自若地站在大家面前,想要逻辑清晰地思考,直到能够在大家面前侃侃而谈。

为了拥有这种能力,我们首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当众说话时产生的恐惧感对于我们的表达是有益的。因为人类的身体天生就有一种强大的适应能力,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脉搏和呼吸加快时,千万不要过于紧张,这只不过是身体在进行自我调整,以便增加我们应对挑战的能力。如果你足够细心,就会无比惊奇地发现,当我们处于一种恐惧状态下的时候,警觉性会随之提高,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耳朵听得更明白了,行动也变得更敏捷了。所以,大脑的空白和思路的混乱并不是一种病态表现,恰恰相反,这说明我们的身体在对我们的精神状态进行积极调整,只不过我们一时之间还未适应而已。

事实上,即使是再优秀的演说家,他们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自己的恐惧。在开始讲话的前几分钟,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感到胆怯,但是他们很快就能够战胜这种恐惧,然后进入到理想的讲话状态。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对自身的恐惧建立起科学认识,即产生恐惧是不可避免的,而战胜恐惧又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足够勇敢地放手一搏,不怕出错后的嘲笑,不怕失误后的讽刺,不怕任何形式的负面信息反馈。

与此同时,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也是战胜恐惧的有力手段。不难想象,所谓的恐惧,其实就是不自信,而不自信往往来源于不作为和无准备。当我们形成强大的知识储备之后,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恐惧心理则无空可钻。如此一来,我们的大脑自然可以完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不断跳转,从而保证我们能够言之有物,进而表述得连贯流畅。再加上我们对会议进行了充分准备,包括整理成书面文字的资料,以及内化到脑海中的知识,一定可以将恐惧心理一扫而光。

2. 打造自信,敲开会场大门

科学家曾经做过调查,世界上有3/4的人,在靠近陌生人时,都会感到局促不安。究其原因,居然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当我们面对未知的陌生人时,这种自卑感就会不由自主地爆发出来。由此可见,自卑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并不是因为我们存在某种不足和缺陷,只要我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训练,找出自卑的根源,就能够将其克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没有什么比自信更容易帮助我们走向成功,而自信又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训练。如果能够完成不自信到自信的心理转变,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当众表达并不是什么难事。当然,自信的形成需要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完全没有自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会觉得自信在不断加强,直到完全建立起自信。法国著名登山家克里斯托夫早已闻名遐迩,但是在他光辉的人生中,也曾遭遇低谷。一次,由于过分自信,他在没有佩戴任何安全护具的情况下,进行了一次攀岩。结果不慎摔落,造成左腿小骨骨折。这次事故对克里斯托夫的自信造成严重创伤,以至于他看到岩壁就会感到恐惧,连游乐场里的休闲娱乐岩壁都不例外。不过,克里斯托夫是很坚强的一个人,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登山运动生涯,而是每天都坚持做足够多的训练,战胜恐惧的信心也在一天天增长着。与此同时,法国的登山运动家们正在发起一个新挑战,那就是攀登阿尔卑斯山。这对于克里斯托夫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几次收到主办方的邀请函,他都没有勇气参与挑战。终于有一天,克里斯托夫的学生看到桌上的邀请函,主动请缨去参加攀岩。虽然有些不放心,但是克里斯托夫还是答应了,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学生居然取得了攀岩比赛的第一名。这让克里斯托夫信心大增,在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后,他参加了新一届的攀岩比赛,把自己的学生远远抛在了后面,其他参赛者则被他抛得更远。

自信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因而我们必须建立积累信心的意识,哪怕曾经受到过严重的创伤,也不要轻易放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行动和自信是相辅相成的,成功的行动能够促使我们拥有更强大的信心,而信心的不断增长,也能够让我们面对并战胜更大的挑战。”因此,在我们面临挑战的时候,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就成了获取成功和自信的必做功课。通常会方都有明确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我们要全方位地准备论证、论述和论据,每一项内容都丝毫马虎不得。这些准备工作当中,包含了我们的深刻思考,每一个思考的结晶,都可能发光发亮,为我们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