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动作读心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08:46:07

点击下载

作者:(美)尼伦伯格,(美)卡莱罗,(美)格雷森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微动作读心术

微动作读心术试读:

前言

眉毛一挑,嘴角一翘,就知道他心里的真实想法!人们的脸上写着内心的秘密,掌握一定的面部表情的解码方式,就能让他人越装越明显、越藏越暴露。杰克是某大型制造企业的一名采购人员,因为工作需要,他经常出入各种业务洽谈场合。有一次,杰克跟外地一家新开发的工厂洽谈某产品零部件的采购事宜,对方报价比其他竞标厂家低出近30%,唯一的条件就是:杰克的公司需先付一半的订金。“我跟对方的业务代表谈判了一个多小时,在此期间,他非常不安,左手的小动作不断,不是推眼镜就是擦鼻子,说话时眼睛还时不时地向右上方斜视,并频繁地舔嘴唇。我突然想起了《别对我撒谎》中莱特曼博士所说的‘眼睛往左看表示回忆,往右看则编造谎言。’于是,我没有马上签订合同,而是找调查机构查对方的资质,最后查出对方竟是一家皮包公司,这为公司避免了近50万元的损失。”每每谈及此事,杰克还是非常激动。

转动眼球,挑起眉毛,不要小瞧这些微表情,它们也许就是你看透对方、扭转局势的重要信号。就像法国文学家狄德罗所说的:“一个人,他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刻画得很清晰,很明显。”

有一个新工作的面试机会,你跃跃欲试,但对手也很强,于是,你非常紧张,希望能给主考官一个好印象。你可以怎样做呢?从见到主考官的那一刻,你就必须留意自己的身体语言:微笑并直视对方,如果他回以微笑,表示你有一个好的开始,假如对方面无表情,也不要使自己的焦虑流露出来。请注意眼神的接触,正面响应主考官的身体语言,突破他的防线:他紧绷着脸,你就面露微笑;他姿势僵硬,你就放松,像照镜子一样。记住,别交叉手臂,也不要跷二郎腿;双脚略为平行,正对主考官而坐。双手轻松下垂或置于膝上,眼睛平视,不要乱瞄或东张西望。坐姿稍向前倾可以给人积极的印象,但别太靠近,免得造成压迫感。如果注意到主考官不自觉后退,试着放松你的姿势,微微向后靠。

人生就是一场博弈,生活就是一场较量。如果你在准确解读他人的微表情的前提下,又能善用自己的微表情,不做或尽量少做负面的表情与动作,你就能在社交和商场的交际应酬里左右逢源,最终实现人生的幸福与成功。第一章 微表情,读心识人的点睛之笔

在大事情中,人们表现出他们所希望表现的,在琐碎的小事上,才表现出他们自己。细微处泄天机。每个人在遇到外在刺激的一瞬间,在表情上都会有反应,这些微表情是本能的、无法掩饰的、不受控制的。从这点来说,微表情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有利线索。视觉型,听觉型,还是触觉型

你见过熟练锁匠干活吗?简直就跟玩魔术一样。

他摆弄一把锁,能听到一些你听不到的声音,看到一些你看不到的东西,感觉到一些你感觉不到的情况,不一会儿,他就了解了锁的整个结构,并且能把它修好。

一个优秀的交流者也是这样工作的。他可以了解任何人的内心组合(也称为策略)——可以像锁匠那样考虑、思索,从而探索出别人的内心结构。

了解别人策略的关键就是要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要知道,人们会将你想知道的有关他们策略的一切信号都传达给你,不过,有时是通过语言传达的,有时是通过行动传达的,有时甚至是通过眼神传达的。

你可以学会巧妙地去阅读一个人,就像你能学会读一本书、一张地图一样。记住,策略只不过是产生特殊结果的一种想象组合。你需要做的,就是促使人们去感受他们的策略,同时仔细观察他们的特殊反应。

人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

那些主要利用视觉系统的人倾向于以图像看世界。他们通过大脑中的视觉部分,获得他们最大的感觉力。因为他们的语言力图跟上大脑中的图像变化,所以常常说话较快;因为他们只是想要把大脑中的图像描述出来,所以常常不太注意表达方式,而更倾向于用视觉语言来表达,向人们描述这些东西看上去怎么样,呈什么样的形状,是明还是暗等。

那些听感强的人则不同,他们说话慢一些,声音也较洪亮,表达较有节奏,语言较有分寸。因为字词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所以,他们对说什么非常慎重。他们常常用听觉语言来表达,比如“这听起来正合我意”“我能听见你说的”或“听起来一切都很顺利”等。

那些触感强的人说话更慢。他们主要是对触觉做出反应,说话时语调深沉,每句话就像是一点儿一点儿挤出来的。他们常常用触觉语言来表达意思,总是“抓”某东西的“具体形态”,比如东西很“沉”,他们需要“摸一摸”。他们总是说:“我找到了答案,但我还没有抓住它。”

每个人都有这三种系统,但大多数人只是其中一种系统占支配地位。你在了解别人的策略、了解他们作决定的方式时,需要先知道他们的主要感觉系统是哪一种,这样你就能有的放矢地表达你的信息。

只要通过观察和听别人说话,仔细留心一个人的眼睛,你就能立即意识到对方使用的是哪一种感觉系统。

不妨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12岁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是什么颜色的?回答这个问题时,90%的人都会把头抬起来,眼睛往左看,这就是惯用右手的人甚至某些左撇子回忆视觉图像的方式。

再回答下一个问题:如果给米老鼠加根胡子会怎么样呢?花几分钟时间描述一下。这一次,他的眼睛也许会往上抬,并移向右边,这里正是眼睛构成图像的地方。

因此,只要看看人们的眼睛,你就能了解他们的策略。

人的声音也含有深意。视感强的人说话快而急,有鼻音,声调起伏大;触感强的人说话慢、声调深沉;听感强的人声调平稳,吐词清楚。

因此,哪怕是很有限的交流,你也能清楚地、准确无误地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方式。当然,学会了解别人策略的最好方式不是观察,而是实践。因此,你要尽可能多地在其他人身上做这些练习。眼珠习惯朝右转动的人富有攻击性

人们在交谈时,眼珠往往会朝不同的方向转动。所以,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对方在思考时眼珠的动向,便可在不知不觉之中洞悉对方的性格。“虐囚案”的发生,让外界对美国的监狱管理提出了质疑。美国当局委派了FBI对此事展开调查,其中囚犯指控最多的是监狱长伯特,于是特工们决定对伯特进行约谈。约谈在伯特的办公室里展开。

办公室内部的布置可以称得上简洁而高雅,由此可见房间的主人是一个非常有修养的人。当特工们见到伯特的时候,更是无法相信他与囚犯们描述的“监狱恶魔”有什么联系。因为无论是从伯特的穿着、出身、谈吐,还是从接待特工的行为举止来看,伯特都显示出了一种彬彬有礼的态度。在大家落座之后,约谈也随即展开。

伯特面对特工们咄咄逼人的追问,始终保持着温和的态度与有理有据的回答。这更是让特工们坚信他和囚犯们形容的“脾气暴躁、下手狠毒”的形象是完全没法联系的。在整个约谈的过程中,伯特除了在回答问题时会不时地向右转动眼珠外,其他都显得极为顺畅。但正是因为伯特这种转动眼珠的习惯,让一位精明的老特工对他的真实性格产生了怀疑。

因为在此之前,斯坦福大学的一些教授就曾对眼珠的转动与人的性格之间的关系做过专门研究。教授们请来若干名男士,并在30秒内不间断地向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注意观察他们眼珠转动的方向。随后又将他们分为两组:A组是在回答问题时眼珠向左转动的人;B组是在回答问题时眼珠向右转动的人。

在对A组与B组男士的性格进行分析后发现:B组的人性格更为急躁,攻击性更强,而且这类男士很难将焦躁不安的情绪压抑很长时间或是彻底隐藏起来,他们一定会找机会发泄出来;而A组男士的性格则与B组恰恰相反,他们大多会将心中的不快封闭起来,不会表现出他们的攻击性。

通过眼珠的转动便可推出:监狱长伯特本身是一个性格暴躁的人,他在特工们面前所表现出的温和态度只是一种伪装。于是特工们故意在第二次的约谈中,用不客气的言语挑衅对方,借其性格的弱点来套出实话。结果这个监狱长果然中计,将其易怒狂暴的性格展露无疑。

对于易怒的人来说,他们大多都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由于这种性格并非一日养成,所以想要改变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由此可知,在我们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对方是一个习惯将眼珠向右转动的人,就可以推测出这是一个攻击性很强且难以应付的对手。在交谈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32段无声视频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潜意识能够无意识地与其他人的潜意识相互发生影响。”这就意味着,你可能会基于自己的判断和直觉,而非基于事实去下意识地评价别人。换言之,即基于一个人的肢体语言去评价他。

一项由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和娜莉妮·阿姆巴迪(Nalini Ambady)进行的研究,证实了非语言姿态的力量。这两位研究者给一组本科学生展示了32段不同老师在课堂上的视频剪辑,然后要求他们对这些老师进行评价。由于片段中的声音已经被扰乱或删除,所以学生们只能基于各个老师的肢体语言对他们作出判断。

结果表明,参与实验的学生的评价和那些曾听过这些老师的课并在学期结束时填写了教师评估表的学生的评价达成了一致。尽管后者将其评定结果归因于老师的友好或清晰的思路,但此项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的评价是基于非语言交流形成的。

运用逻辑推理和深思熟虑的评估,你就能避免单纯依据肢体动作做出反应。如果没有仔细考虑他人做出某些肢体动作的可能原因,你就将会被这些肢体语言所欺骗。例如,我们熟识的一名法官在审理案件时突发中风,面部肌肉抽搐,嘴角抽动,这些动作很有可能会令辩护律师紧张不安。假如辩护律师知道法官的这些动作很有可能会并非自愿行为,就不会表现得如此不安了。

为了避免产生误解,你必须谨记自己的表情和手势是如何被他人感知的。任何时候,请注意自己正在传达出去的非语言姿态。你的双臂是否交叉?你的身体是否倾斜?如果你展现出的是一种开放的姿态,或许别人会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当然,你还应该注意对方的肢体语言。如果你感觉到对方对你有所防备,你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方式,以使对方乐于接受你。演说家们将其称之为“观众意识”,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它的存在。当他们从某个观众身上看到负面的非语言姿态时,便会快速转变话题,讲一个笑话或提出幽默的观点,让观众大笑,放松心情。摸袖口,表示对方心里开始动摇

他耍的什么心计?她闹的什么心思?在这个人心越来越难测的时代里,让FBI——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告诉你,如何通过他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了解其内心世界。

美国某名人的性丑闻案曾引来众多媒体的关注,FBI探员在此次案件的告破中功不可没。

探员们在遭受侵害的酒店女服务员的衣服上得到了侵害者的DNA样本,并在次日得知DNA检测结果与该名人匹配后,便将该名人约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起初,该名人态度强硬,一口咬定此次性行为是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发生的。后来,随着案件细节的逐渐揭露,相关证人一个个出现,探员们发现,虽然该名人口中始终没有承认是强迫性行为,但在内心已经开始有所动摇。这让探员们越发坚信,酒店女服务员的供述并不是捏造的。

那么,探员们是如何发现该名人心理上的这种转变的呢?享誉全球的身体语言大师、有着25年资历的前FBI反间谍情报小组专家乔·纳瓦罗(Joe Navarro)说道:“大约有60%到80%的人际沟通是通过非语言行为来完成的。在这起案件中,随着性侵害证据的不断出现,探员发现,在与该名人约谈的过程中,他用一只手整理袖口或是把玩手表的次数越来越多,而这种迹象恰恰是一个人内心动摇的表现。”

相关心理学家也通过实验证明:通常人们玩弄袖口、袖口上的扣子或手表是身体本能所设置的一种防卫性动作,它表明该对象的心中非常慌张。而女性不断调整胳膊上手提包位置的行为,也是其心理不镇定的重要表现之一。

于是,老道的探员们便以此为突破口,在该名人整理袖口或把玩手表时,不断攻破其心理防线,套取了大量事实,并最终判定该名人的“性侵犯”罪名成立。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出现用手把玩袖口等行为,很容易让人发现他内心的不稳定,自然对其的信任程度也会降低。但对套话来说,这是极其有利的,因为此刻的心理防线是最容易被突破的。

若是在社交场合,经常玩弄袖口的人大多会让对手有机可乘;在职场中,那些经常玩弄袖口的人会处于公司最底层,他们会因透露出了内心的不安而被安排做一些最微不足道的工作;在交流中更是如此,这就像两个人在博弈,谁最先暴露出自己的缺点,谁就会输得最早。

所以,专家们通常建议大家,在套取别人的话时,可以利用他人的不安,但自己要减少类似的举动。尤其是我们在面对自己不是很熟悉的人或是在公开场合讲话时,更要尽量避免这样的行为。

当然,控制并不等于掩藏,不要以为把手臂放到桌下就万无一失了,这同样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将手臂放到桌下去整理自己的衣袖或摆弄手表。如果实在想放到桌下,也要在迅速整理完后的第一时间将手再次放回桌上。如果确实感到紧张,又不想让对方发现,可以采取调整呼吸或喝水的方式来尽量消除这种不安的情绪。

记住,在与人交流的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对方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自信和不值得一提的人。要尽可能提高自己的身价,保持居高临下的姿态告诉对方:“我是最优秀的。”手在耳边打转的人有暗示

探员劳拉接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命令,进入某保险公司调查该公司是否在别的国家开设了间谍公司。可是,进入这家公司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试用期内的每一个员工必须在一个月的试用期内销售一定金额的保险,才能转正。

有一天,一对中年夫妻来到这家保险公司,劳拉接待了他们。劳拉先向他们热情地打招呼,接着向他们介绍了各种适合他们那个年龄段的保险。但这对夫妻看上去并不是非常感兴趣,这让劳拉有些怀疑他们是不是来这里买保险的,或者只是想了解一下。可是,在交流过程中,当劳拉提到一种家庭险时,这对夫妻其中的一位用手不经意地摸了一下耳朵。于是劳拉判断,他们是想买一种家庭组合险。

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劳拉便问对方:“你们是想要了解家庭组合险吗?”对方有些诧异,不过还是很认真地回答说:“是的,因为我们考虑到了我们的孩子。”

接下来,劳拉以家庭险为重点,向他们详细介绍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各种险种。很明显,劳拉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而其中的一个险种也获得了这对夫妻的认可。最终劳拉完成销售任务,顺利成为了该保险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

美国著名市场顾问迈克·斯达克曾说:“如果对方摸耳朵,便是发出了感兴趣的信号。”当我们在说话时,如果对方做出了拉耳垂、摸耳朵或耳朵附近鬓角、后脑勺之类的动作,就代表着对方对你的话题很感兴趣,想继续听下去。这也正应了日本的一句俗语“拉开耳朵好听话”。

摸耳朵这种想要继续听下去的下意识反应,是一种非常容易被发现的肢体动作。比如,对方在说“这个话题我非常感兴趣”“真的吗?为什么这种事情我没有听说过”时,通常会伴有摸耳朵的动作。这就表示对方已经对你的话题产生了兴趣,并希望能够继续谈下去。我们一定要善于观察对方感兴趣的“敏感词”在哪里,再将话题继续下去,这对于双方的交流会很有帮助。

我们还需要注意,如果在与对方交谈的过程中,对方将整个耳廓折向前,以此盖住耳洞,就是在暗示我们应该立刻停止当前的谈话了。因为这样的动作已经表明对方在说:“我不想再听到这些了,我已经听够了。”就像小的时候,听到父母在屋外争吵,有些孩子就会在自己的房间用双手将耳朵堵上,以期望能将父母的声音挡在外面一样。

成年人在不想听到别人说话时,大多也会做出类似的动作。比如,你正说得热火朝天,对方却将手指伸进了耳道,好像在掏耳朵一样,这就暗示着对方对你话题的不屑。你最好礼貌性地询问对方,是否对自己的话题有什么看法或意见。如果是不方便询问的对象,那你则需要考虑换一个话题了。

所以,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对方是在摸耳朵还是试图转移话题。总而言之,若是对方的双手在自己的耳边打转,那就是在告诉我们,需要提高警惕的时候到了。小舌头,大秘密

尽管舌头是身体内部的一个器官,但因为它可以露在外面,因而成了身体语言的媒介,可以用来表达恐惧、欲望、拒绝,以及侵犯他人等信息。而所有的这些,都可追溯到婴儿被喂食的本能反应。

例如,有许多敏感、脆弱,带点神经质的人,经常做出“咬东西”的动作,追根溯源,即是婴儿饥饿时紧咬母亲乳头才觉得心安这种原始本能的再现。因此,“咬东西”是一种“自我安慰”,它是婴儿时期因为某些不知道的原因而形成的习惯性焦虑所造成的。婴儿时的吮手指,小时候的咬指甲,长大后的咬圆珠笔、咬香烟雪茄,咬的东西虽不同,但内在那种意识深处的焦虑不安则是一样的。

在舌头的诸多动作里,最值得讨论的,乃是用舌头表达“拒绝”的各种动作。

例如,当人们受到巨大的惊吓,除了目瞪口呆、双手平举、掌心向外,还会经常把舌头长长地露出来。这些动作的符号意义以前一直令人费解,但到了现在,大家都认为,这是一种夸大的“拒绝”动作。双手平举,手心向外,是一种想要把可怕推开的动作,而舌头被长长地吐出来,也和婴儿用舌头顶开他不想要的食物一样,是在表达拒绝,只是这种拒绝的程度更大了一些。

由于上述这种吐舌头动作是自己被吓时的身体语言,于是,当人要侵犯别人时,就会“己所不欲而施于人”,用这种动作来侵犯别人。这就是“侵犯式的吐舌头”,也就是所谓的“吐舌头,扮鬼脸”。这种动作之目的在于吓人,无礼地侮辱人,但它的根本仍是“拒绝”,以及转化成的“轻蔑”。

当人们碰到某种小惊吓、小紧张、小尴尬时,就会吐舌头。但这种动作不会持续太久,吐一下很快就会缩回去。这种形态的吐舌头,在幼儿园学童身上非常容易看到。它所表达的是程度最轻微的拒绝。由于这种动作并无侵犯性,而且多发生在幼童身上,尽管幼儿园教师会在幼童伸舌头后加以制止,但这种动作还是存续了下来,成为一种“扮可爱”的表现,用来表达不是那么严重的小紧张、小惊吓、小尴尬。

除了表示拒绝外,吐舌头还可能在表达这样一种心理——无论老幼、不分男女都是这样,那就是“侥幸逃过一劫!”

一旦你学会观察这种行为,无论是在讨价还价还是在进行激烈竞争,对你而言都非常有用。

许多年前,我想买一部好车。我到经销商处对销售员说:“我愿意以这个价钱买下这辆车。”销售员和我讨价还价了一会儿后,使了惯用的一招说道:“好吧,让我问问我们经理。”于是,他去找经理,我走出他的办公室,随便逛逛。

几分钟后,我碰巧瞥见那个销售员和他的经理在一扇玻璃门后交谈。虽然我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但是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我看到那个销售员在和他的经理说完话之后,做了一个吐舌头的动作,虽然动作很快,但我绝对不会看错。

我回到那个销售员的办公室,等着他回来。他没多久就回来了,对我说:“我们经理认为我给你的价格已经是最好的价格了。”

我反问道:“你的意思是,这是你们能接受的最低价了?”“是的。”他回答。“没有再商量的余地了?”我用一种刨根究底的语气说道。“没了。”他点头说,“这是我们的最低价了。”“既然这样的话,那谢谢你!”我说完从椅子上起身走出办公室,头也不回地往大门走去。当我走到出口处的时候,就听到有人一边叫我的名字,一边喊道:“等一等!等一等!”

那位销售员又把我哄回他的办公室,告诉我他可以在所谓的最低价上再降低2700元,这个新的最低价比我第一次给出的价格仅仅高出100元而已。

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第一,要摸清这辆车的价格底线是多少;第二,当你看到销售员做出吐舌头的动作时,你就要知道他试图侥幸地让你接受所谓的最低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