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20几岁学点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09:53:51

点击下载

作者:墨墨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20几岁学点心理学

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20几岁学点心理学试读:

序 无所不在的心理学

在20世纪初,有一位叫古尔的法国药剂师,在卖药时遇到一位没有处方的顾客,那位顾客一直缠着古尔要买一种药。

为了打发那位顾客走,古尔无奈之下,就给了他几粒没有药性的糖衣片,并对该药的效力大大鼓吹了一番。顾客得了“良药”之后,心满意足地走了。

几天之后,那位顾客突然到访,向古尔表示谢意。原来古尔推荐的药,竟然治好了那位顾客的顽症。

这可把古尔弄糊涂了。古尔知道,糖衣片根本就无法治愈这个人的疾病。可是,事实上他的确是吃了这种“药”而痊愈的。

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患有顽疾的病人,靠吃糖衣片就治愈了。很显然,糖衣片并没有特别的疗效,那么,到底是什么治好了他的病呢?

其实,造成神奇疗效的,不是糖衣片,而是古尔的“鼓吹”。古尔对“药物”的一番吹嘘,实际上对顾客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正是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普普通通的糖衣片产生了神奇的疗效。

仅仅是心理上的暗示,就有如此魔力吗?有人还是有所怀疑,可事实证明,这一切并没有丝毫虚假。

有位报社编辑患了失眠症,去找医生看病,要求开一些帮助睡眠的药物。医生对于他的要求,感到很为难。因为安眠药的服用很不安全,尤其是对于从事神经紧张工作的人,服用安眠药后的副作用更大。

但是,不管医生怎么解释都无济于事,那个报社编辑还是一个劲儿地请求开安眠药。医生没有办法,只好一本正经地对他说:“好吧,我给你开药,但药不多,先开几片,你要准时服药。服药后10多分钟,你就开始出现昏昏欲睡的感觉。这时你上床躺好,就入睡了,两个小时后就可以醒过来。”

医生给他开了一周的药。一周之后,报社编辑高兴地来找医生,要医生继续给他开这种药,他说:“我服药后睡得挺香。”

医生一下子被逗乐了。因为他开的并不是什么安眠药,而是维生素片,根本没有催眠作用。医生老老实实把实情告诉了报社编辑,他还一脸不相信。没办法,医生只好再给他开了一周的“安眠药”……

也许有人会觉得可笑,不过,这确是真实的事情。医生是懂得通过心理暗示影响患者的,事实上,很多时候心理暗示的效果比药物、手术还有效。

也许很多人都并没有想到,心理上的影响居然有如此的魔力。其实,现在已经有人把这种神奇的心理治疗法更加广泛地运用起来了。

在美国田纳西州,有一座工厂,许多工人都是从附近农村招募的。这些工人由于不习惯在车间里工作,总觉得车间里的空气太少,因而,顾虑重重,工作效率低。后来,厂方在窗户上系上了一条条轻薄的绸巾,工人们的工作效率就得到了有效提高。

原来,这些绸巾不断飘动着,让工人们产生了这样的心理——空气正从窗户外吹进来。结果,这样一来,就点燃了他们的工作激情。

事实证明,我们可以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在认识上、行为上接受我们的观点或者指令。因此,能熟练掌握心理法则并巧妙地运用的人会比较容易地取得成功;忽视心理法则作用的人则常常事倍功半,在人生的道路上蹒跚而行。

第一章 手表定律:生活要有明确的目标

只有一块手表时,可以知道几点。然而,当拥有两块或更多块手表时,却无法确定确切的时间。这就是“手表定律”。“手表定律”告诉我们:对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件事情无法完成;对一个人而言,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将陷于混乱;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无所适从;一个企业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这个企业将无法发展。

什么是手表定律

这要从一个故事讲起:在森林里住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猴子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它们回去休息。猴子们的日子过得虽然平淡,但很幸福。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猴子们的生活。有一天,一名游客穿越森林,不慎将一块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一只小猴子拾到了。这只小猴子很聪明,它很快就弄清楚了手表的用途,于是,这只小猴子就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它请教确切的时间,最后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就由它来规划。在“掌控时间”的情况之下,这只小猴子逐渐树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成为猴王的小猴子认为,获得地位是因为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便每天都到森林里寻找,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为自己添加运气。功夫不负有心人,它真的又拾到了手表,前前后后,它拾到了3块手表。然而,获得更多手表的猴王并没有赢得好运,反而遇到了麻烦:因为每只手表的时间指示都不相同,弄不清哪一个才是准确的时间。猴王被这个问题给难住了。当其他猴子再次来问时间时,猴王开始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于是,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开始变得混乱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已经毫无秩序的猴子们突然造起反来,把猴王推下了宝座,并且收缴了那些手表。但是,很快,新任猴王也困惑了:“到底哪一只表的时间才是准确的呢?”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只有一块手表时,可以知道确切的时间,然而当拥有两块或更多块手表时,却无法确定确切的时间了。

按一般的逻辑来说,更多的钟表将会使时间更准确,因为有多只钟表的时间进行比较参考,误差率就能够大大降低。然而,现实却表明,更多的钟表并不能告诉人们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不知道准确的时间。

多只钟表的存在,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实行多种规则而没有确定的原则性。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打破统一与共识,使一切陷入混乱。

中国已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到2005年年末,在华的日本企业已达3.5万家,日本的经济繁荣早已离不开中国。然而,就在中日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的时候,日本政坛却吹起了一股“寒流”,令其经济出现了“感冒”。

当时的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还颇以“政冷经热”自豪,以为政治上再怎么闹腾,中日经济也不会“降温”,因此无所顾忌地参拜靖国神社,导致日中关系不正常,从而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这让日本国内的经济圈很不满,便向其政治圈提出建议,希望领导人停止不合适的言行,在此基础上,加强中日两国的各层面交流。

然而,首相小泉仍然认为,“生意与政治是两回事”。事实上,政治与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并且有一以贯之的原则要遵守。无论是经商还是从政均需顾及他人,取信于人。不讲信义,商人或许能“暴发”一时,却很难长久立足。同样,没有信义,政客可能在短期捞得若干政治资本,但长远却只能令世人嗤之以鼻。

可惜,这位日本首相不仅执迷不悟,还异想天开,想要别人在经济上讲信义,而自己在政治上却毫无信义,这种做法岂能不被人嗤之以鼻?

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得出一个道理: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该遵守统一的规则。没有统一的规则,很多事情就会变得矛盾重重,混乱不堪,甚至无法化解。只有遵守统一的规则,人与人之间才能对话,才能更妥善地合作,解决问题。

在企业规划发展中,“手表定律”也有所反映,其中最主要的一方面就是企业发展目标的混乱以及企业后期的机构臃肿问题。

2002年,美国最大的日用品连锁零售商之一——凯玛特走向破产。1962年3月,凯玛特的第一家分店在美国密歇根州开业,之后便迅速采取一系列扩张战略来扩大公司规模。

规模形成之后,凯玛特就开始迫不及待地进行跨国经营和多元化并购。到1976年,凯玛特已经拥有1 000多家分店。接着,凯玛特又将触角伸向各个领域,从而营造出一种迅速发展的“繁荣景象”。

然而,凯玛特的这种“繁荣”只是一种假象。由于不断扩张和并购,凯玛特已经身负巨额债务。最主要的是,凯玛特吃进了各种业务,一时难以消化,根本没有足够的能量使这些业务正常运作,更不用说创造利润了。

很显然,凯玛特走向破产是与其过度发展其他领域有密切关系的。在企业发展中,贪多求全导致了管理混乱。

在管理方面,同样有“手表定律”的存在。“手表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这个人会无所适从;一个企业更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容纳两种不同的企业文化,否则,这个企业将无法发展。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

美国在线是一家年轻的互联网公司,企业文化强调操作灵活、决策迅速,要求一切为快速抢占市场的目标服务;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时代华纳建立起了强调诚信之道和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

然而,两家企业合并后,企业高级管理层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两种价值标准的冲突,导致员工完全搞不清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世纪联姻以失败告终。“手表定律”的深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价值观念,否则工作和生活必将陷入混乱。

我们将“手表定律”的深层含义展开来看,就能够得到不同的启示: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这件事情将无法完成;对于一个人而言,也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行为将陷入混乱;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同时指挥,否则这个人将无所适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这个企业将无法发展。

在很多领域都有“手表定律”的现象存在。比如在求职的过程中,面临两家条件都很好的公司;又比如,在公司领导闹矛盾时,身为下属常有难做人之感;再比如,在爱情中,面对两个不错的追求者,有些人始终不能确定自己的感情。这些都是“手表定律”在不同领域、不同侧面的反映。

我们对“手表定律”的现象应该有所了解,并且采取一些应对措施,这样才能避免“手表定律”的负面影响。在为人处世时,应该有统一的原则,切忌首鼠两端,以避免两头不落好;在做事的时候也要遵守统一的规则,不可正面一套,反面一套,也不要好高骛远,什么事情都想占便宜,否则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

“手表定律”又称为“矛盾选择定律”,很透彻地表明了人们面对选择时的矛盾心理。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选择越多越好,其实不然。有一对青年男女住在纽约,分别租有公寓。开始时他们是分开居住的,后来,他们的关系迅速发展,最后住到了一起。这样一来,一间房子就要空着,于是,女人便向男人提议放弃他租来的公寓。可是,这位男士不愿意,因为他是一个经济学家,他向女人说明了一项经济学原理:有较多的选择总归是比较好的。尽管他们分手的概率很小,但是只要有分手的风险存在,保留第二套廉租公寓就是有用的。女人听了这个说法,十分反感,立刻结束了这段关系。

很显然,这位经济学家所说的就是选择面越宽越好的原理。然而,由于可选择的余地存在,使得人们对于各种选择的忠诚度有所下降,于是,女人便无法确认男人对她的忠诚度有多高了,结果一段关系就此破裂。

选择越多不一定就越好。当一个人面临多个选择时,其心理往往会出现纠结的状况,当人们经历选择之后,往往会有失落感,因为选择了其中一个,就意味着摒弃其他的选择,何况选择的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就算是正确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面对多个选择,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其中一个好于其他;二是全部一样,没有明显的差异。若是前者,作为理性的人无疑应当选择给自己带来更大利益的那个策略;而对于后者,选择任何一个都可以。

然而,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在择业过程中,有两家公司都聘用你,你对这两家公司也都很满意,地点、待遇也不分伯仲,此时你将何去何从?这就如同站在一个陌生的十字路口,有种迷路的感觉。

这个时候,你就好像拥有了多块手表,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块,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为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请记住尼采的话:“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

在爱情中,选择也是极为重要的。有人认为,选择有很多,一切都不用太着急,但事实上,选择是有时效性的。

有个女孩年龄渐大,还是不肯结婚。女孩的父亲很着急,她却不以为然,说:“没关系,海里的鱼还多着呢。”父亲告诫她:“可是鱼饵放得太久,就没有味道了。”不要以为时间会等人,更不要以为机会会等人,如果不能迅速做出选择,只怕以后就没有机会选择了。

尤其在面对多个选择的情况下,人很容易陷入矛盾,这时,摆脱矛盾的纠结心理极为重要,否则你将无所选择。有3个优秀的男孩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同时爱上了一个女孩。3个男孩既不愿意失去友谊,更不愿意舍弃爱情,于是3个人决定同时向女孩表白,让女孩来做决定。听到3个男孩的心声后,女孩兴奋得面如朝霞,但心里却很难取舍。无论是甲的憨厚,乙的刚直,还是丙的沉稳,都给女孩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于是,她对3个人说:“你们都有机会,但我要给你们一个激励,谁先挣到10万元,我就嫁给谁。”3个男孩听了都很高兴,相互击掌后便分别出门闯世界去了。第一年回乡,3个人都挣了一万元左右,他们没有说什么。第四年回来,他们都挣了七八万元,3个人还是没说什么。转眼间,10年过去了,甲成了房地产商,乙成了令人瞩目的企业家,而丙则成了著名的律师。他们的资产都已经达到了百万元。然而,他们再也没有提起那个女孩,也没有人去找她。那个女孩一直等,到后来实在等不下去了,于是便找到3个男孩,问他们:“你们到底打算怎么办?”3个男孩相互看了看,然后对女孩说:“这样吧,你先回避一下,我们商议一下。”等女孩走后,3个男孩你推我让,谁也不肯娶那个女孩。最后,其中有个男孩说:“要不我们再来个竞赛,谁输了,谁就娶她。”

在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选择的矛盾问题。由于存在选择的心理纠结,往往让人犹豫不定,导致良好机会的失去,酿成无奈的结局。这是一个矛盾选择的教训。时间不会倒流,机会往往也是如此。如果你的标准过于苛刻,就会丧失许多本来可以抓住的机会。

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被“两块表”弄得无所适从,身心疲惫,不知该信任哪一块;还有的人在环境、他人的压力下,违心地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为此而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人生的快乐。

这就是“手表定律”的一条重要道理:重要的不是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而是要做出选择。由于我们不可能掌握充分的信息,我们对多个选择的优劣评定往往并不十分确定,或者说根本不能完全确定。不过,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选择其中哪个策略,都要好于不做选择或无法选择。

标准多了等于没标准

在对“手表定律”的深入解读中,我们还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标准多了等于没标准。

现在,常听人说:没有正确的标准,只有适合自己的标准。这是不对的。标准并不是某一个个体所特有的,而是某一群体都需要遵守的规则。如果在某一群体中存在不同的标准,那么大家就会因为没有共同遵循的规则而变得混乱起来。

这个世界因为众多人选择了众多的标准而变得五彩缤纷,也因为不同标准归结于一体而产生混乱。当标准或参照物在两个以上时,人们会失去判断能力。

在足彩竞猜中,彩民如果同时使用两种不同评判标准的预测方法,就会让他的预测陷入混乱,从而无法得出肯定的判断。

某彩民买足彩,他从欧洲赔率中看出了勒沃库森稳胜慕尼黑1860,但他又从使用不同评判体系的澳门盘口中得知勒沃库森必败,这个时候,他就会陷入“不知该信谁”的混乱中,一直不敢下手。

如果还有第三种不同评判标准告诉他那场比赛要出平局,这样一来,3种结果全包了,与没有进行预测前的情况一样,所有结果都有可能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彩民如果对评判标准很迷信,那么他使自己陷入混乱的情况就更容易发生。

与彩票相类似,炒股也同样存在“手表定律”现象。在买卖股票的过程中,对同一股票或同一个人的看法,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或方向,否则我们会无所适从,从而陷于混乱。这也是多数成功炒股行家为什么“不听股评”的原因所在。

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而这往往没有对错之分,就是因为各自采取的标准不一样。有两个人,一起结伴到山里去露营,一个人的生活充满了浪漫气息,另一个人对生活的看法却极为现实。晚上睡觉前,现实的人问浪漫的人:“你看到了什么?”浪漫的人看着天空,回答说:“我看到了满天的星星,深深地感受到宇宙的浩瀚,造物主的伟大,想想我们的生命是何等的渺小和短暂……你呢,你看到了什么?”

现实的人回答道:“我看到有人把我们的帐篷偷走了。”

故事里,两个人所说的都没错,因为他们的标准不同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所以其看法也有所差异,对此,可听可参考,但不可轻易相信,尤其是在作选择、作决定的时候,不要被外力所迷惑,而陷入多重标准之中。

标准不宜过多,多了就会产生副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在面对两个各有优点、同样倾心于你的人时,你一定会苦恼许久,按照身高标准,似乎觉得这个好一点,但按照相貌标准,又觉得另外一个好一点。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选择。

其实,人生的很多苦恼都源于拥有太多的“手表”,这些“手表”让情况变得复杂,让人无所适从。很多人都在说这样一句话:“简简单单过一生。”所谓的“简单”就是尽量减少自己的“手表”。

如果有两个或者多个标准,会让人变得无所适从。而只有一个标准时,做起事来往往比较从容。秦始皇灭六国,实际上只是表面上一统天下。为了实现真正的统一,巩固秦国的皇权,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对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律进行修订、补充,作为统一法律颁布全国。接着,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战国时因诸侯割据,各国度量衡差异较大。秦统一后,以商鞅变法时的度量衡作为标准,全国统一,并颁布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作为全国标准的使用器具。战国时的货币繁杂多样,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货币,以圆形方孔钱“秦半两”为统一货币。还规定“车同轨”,舆宽一律六尺。此外,由于各国“文字异形”,给政令的推行及经济文化交流造成很大困难。完成统一的当年,秦始皇就下令“书同文字”,以“小篆”为标准,书写文字范本推行全国。

很显然,秦始皇的措施就是基于统一标准出发的,事实上这些做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因为有了这一系列的统一做法,华夏民族才能从文化的根基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便是历朝历代时有纷乱,也始终归于统一。

事实告诉我们,在同一个时区一定只有一种时间是正确的,在同一个公司、同一个时期也只能有一个标准,否则执行者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必须有一个作为仲裁的部门或职位做出正确的裁决,以避免出现执行者不知如何执行的情况。

没有绝对的民主

在作决定的时候,也有类似“手表定律”现象的发生,由于大家意见不同,决策人常常会陷入难以决断的状态,如果在决策过程中搞“完全民主”的做法,那么势必会造成两难的心态,影响决策结果。詹姆斯经过两周的管理技能训练,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急切希望运用新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他离开工作岗位去参加训练之前,就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而眼下,部门里又有一些新问题需要解决。詹姆斯想:“这是我采用‘完全民主式’决策方法的好机会。”詹姆斯管理监督着5个人,他们的工作任务是安装和检测生产线上的电子计时器。虽然在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帮助下,生产线上的检测循环时间已大大缩短,但他们仍然在按几年前制定的旧工作标准完成工作。老板对此很有意见,希望詹姆斯实施新工作标准,马上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詹姆斯觉得,这次应该让员工参与决策,以民主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詹姆斯很快就向那5个工人布置了相关的任务,并告诉他们工作任务标准需要重新制定。他要求他们讨论一下这件事,并把讨论结果告诉他。对此,5个工人非常感兴趣,他们进行了专门的讨论,甚至午餐时间都在谈论这件事。看到这样的情况,詹姆斯非常满意。可到了第二天,他们讨论的结果却让詹姆斯大吃一惊。他们不仅不愿意提高工作标准,反而认为任务标准应当降低20%。他们说:“看起来,计算机让我们的工作变得似乎容易了一些,但是,相对于生产线而言却越来越复杂了,当大家习惯了某种工作方式后,工作方式的改变会使得一切工作从头开始。”詹姆斯知道,如果把降低任务标准的要求回报给老板,那老板肯定会对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示质疑;而如果否定已经让员工自己进行的“决策”,必定会失去员工对自己的信任。“我该怎么办呢?”詹姆斯陷入了苦恼中。

由此可见,“完全民主”的做法不利于决断。须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标准,由于立场、目的的不同,其意见也会不一样。很明显,詹姆斯与他的5个下属对标准的制定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的,站在了不同的出发点上,自然就存在矛盾,以至群体决策变得不和谐。

当群体决策不适用某一特定问题时,管理者更应当考虑“个人决断”的好处,因为标准唯一,才能提纲挈领,否则将乱上加乱。美国总统林肯在上任后不久,有一次,他将6位幕僚召集在一起开会。当时,林肯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法案,希望征求各位幕僚们的意见,结果幕僚们的看法并不统一,于是便激烈地争论起来。林肯仔细听取6个人的意见后,仍然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在最后决策的时候,6个幕僚一致反对林肯的意见,但林肯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说:“虽然只有我一个人赞成,但我仍要宣布,这个法案通过了。”

表面上看,林肯这种忽视多数人意见的做法似乎过于独断专行,然而,实际上这是决策的果断表现。

在群体决策中,对于下属所提意见应该慎重对待,仔细分析。有的人是人云亦云,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方案;有的人是因为立场不同,在问题的看法上失之偏颇。所以,若是自己的观点确实正确,则应该力排众议,坚持己见。所谓讨论,无非就是从各种不同的意见中选择出一个最合理的。既然自己是对的,那还犹豫什么呢?

在企业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新的意见和想法一经提出,必定会有反对者。其中有对新意见不甚了解的人,也有为反对而反对的人。在一片反对声中,管理者会陷入孤立的境地。

这种时候,管理者不要害怕孤立。对于不了解的人,要热忱、耐心地向他说明道理,使反对者变成赞成者;对于为反对而反对的人,任你怎么说,恐怕他们也不会接受,那么,就干脆不寄希望于他的赞同。

在决策中,完全民主是不适当的,过于民主就难以决断,决策需要果断,甚至独断。只要你的提议和决策是对的,只要真理在握,就应坚决地贯彻下去。决断是不能由多数人做出的。多数人的意见是应该听的,但做出决断的却只能是你自己。

测试:你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吗?

睡觉是储备体力的好方式,看看平时伴你入梦乡的睡衣是哪种呢?

A.格子或直条纹图案

B.几何图案

C.小花图案

D.素色无图案

测试分析

A.见异思迁指数40%

你很容易见异思迁,却不见得真正做出来,因为你太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会想东想西,或者担心情人会大哭大闹,或者怕亲朋好友指责自己。总之,多半只是想想,或做梦满足一下见异思迁的欲望,现实中多半还是不敢有什么过激的行动。

B.见异思迁指数80%

看起来没问题的你却是见异思迁的高危人群。在感情上,你的态度本来就特立独行,认为每个人都有多方选择的权利,而且你对感情的需求又多又高,如果情人不能够完全满足你,而你又看到更优秀的对象,就容易见异思迁,因为你一点都不想委屈自己。

C.见异思迁指数60%

你在态度上有些问题,主要是对旁人太过亲切,以至常常没分清楚界线,给自己也给别人太多遐想机会。在感情上,你容易制造出暧昧的气氛,由于个性上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最可能在半推半就之间,不小心就擦枪走火。

D.见异思迁指数20%

个性简单的你,生活和爱情都走简单路线,一般东西可以用很久,比如衣服、鞋子等,不太喜欢更换。对于感情,你也想要天长地久,只要找到知心人,你就会很用心地去对待。你认为,换来换去又要从头开始,实在很累。所以,你见异思迁的几率很低。

第二章 蘑菇定律

通常,初出茅庐者往往不被重视,或被安排去做一些打杂的活儿,还会遭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甚至要代人受过。他们常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中,而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这个过程就像蘑菇的培育一样,这就是“蘑菇定律”。几乎所有初出茅庐者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这个阶段又称“蘑菇期”。在“蘑菇期”内,遭受冷遇、打击是正常的现象。蘑菇的生长必须经历一个受磨难的过程,人的成长也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什么是蘑菇定律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批计算机程序员发现,刚从学校毕业的新人在参加工作后往往很难适应工作环境。发现这个情况后,这些计算机程序员便开始研究。经过仔细的探索,他们总结出了“蘑菇定律”。

通常,初入社会的新人都不被重视,往往被安排去做一些打杂跑腿的活,还会遭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甚至要代人受过。他们常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而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这些新人就像被培育的蘑菇一样,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还会被浇上大粪。蘑菇的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种人生现象就被称为“蘑菇定律”,又叫“萌发定律”。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蘑菇定律”。当他们走出校园时,都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自己应该得到重用,应该得到丰厚的报酬。一旦得不到重用,工资达不到预期,他们的梦想就会彻底破灭。这个时候,他们很容易失去信心,失去工作的热情,转而消极地对待工作。对此,调整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蘑菇的萌发过程。可是,初入社会的新人往往都急功近利,一到岗位上,为了获得上司和同事的注意就急于表现,发表轻率的言论。结果,不但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反而引来同事的反感,甚至还给老板留下夸夸其谈、不知轻重的不良印象。

作为初入世者,应该知道,蘑菇出世是很少有人注意的,然而,最终总能够出头。所以,身在岗位上不要太急于表现,也不要埋怨报酬低或不被重用,而应该趁着年轻多积累一些资历。在湖畔生长着两棵树,一大一小,大的粗如熊腰,小的细若手臂。一次清理湖底淤泥时,人们把这两棵树锯掉了,湖岸上便多了两个树桩。有一天,来了一个花木工人,正准备挖掉这两个树桩,重新种植树木。这时,一个散步的老人走了过来,对花木工人说:“大的不敢保证,小的一定会活。”花木工人听了老人的话,看了看树桩,似乎不太相信。老人微笑着说:“你不相信?要不然你明年来看看。”花木工人点了点头,收起工具走了。一年过去了,花木工人又来到了湖畔。他看到小树桩上长出了手指粗的枝条,大树桩上则长成了一圈灌木。花木工人很希望大树桩上也长出粗壮的枝条来,于是,他便砍去那些多余的枝条,留下最有希望的一枝。可是,3年后,这棵抽过多次芽的大树桩在最后一根枝条枯萎后悄无声息地死了。而小树桩上的枝条,已经粗如小孩的手臂了。当花木工人再次遇到那位老人时,便把心中的困惑说了出来:“为什么大树桩上的枝条不能活,而小树桩上的枝条能活呢?”老人告诉他:“其实,树和人一样,凡是早年受挫的人都是幸运的,他们还有从头做起的时间和机会。而到了四五十岁时灾祸临头,就没有从头做起的时间和精力了。”

其实,人生也是如此,磨掉棱角适应社会、在最单调的工作中学习,这都是出头之前的必经过程。早一点受磨砺总比晚一点遭受挫折强得多,因为年轻时还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因此,在磨砺的过程中,一个人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多做事少抱怨,主动自发地学习。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众所周知,管理人员都要从基层的小事做起,就连老板的儿子要接班也要从基层做起。

有家大公司老板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希望去父亲的公司上班。而这位老板却另有打算,他准备让儿子去另一家企业做基层的工作,让他在那里锻炼锻炼,吃吃苦头。

儿子并不理解父亲的做法,一怒之下去了外国并发誓不回来了。

这位父亲每当谈到这里就微微一笑说:“我想让他回来。但是我必须这么做。”因为他担心儿子依赖他,指望他的帮助,从而失去自主生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后来,儿子回来了,带着他的理念和投资,他对父亲说:“如果不是您的‘狠心’,也许我仅仅是一个老板的儿子。而现在我是一个真正的老板,有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谢谢您,亲爱的父亲。”

对于初出茅庐者,磨砺是必需的。无论是出于对其融入社会的考虑,还是身心成长的需要,这个“蘑菇”的培育过程都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要知道,一个新人从基层做起,才能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运作,日后工作方能得心应手;从基层做起有利于积累经验、诚信和人气,这是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从基层做起,可让新人经受艰苦的磨砺和考验,体验人生奋斗的艰辛,企业也便于从中发现人才、重视人才、培养人才。

所以,对年轻人来说,“蘑菇”的经历是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最初的“蘑菇期”将为日后积累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打下基础。当然,也不能长时间一声不响,那样就可能被认为是无能者。在“蘑菇期”,必须走出心理囚牢,学会适当地表现自己,寻找机会脱颖而出。

在阴暗的角落里成长

从“蘑菇定律”来看,似乎每一个初出茅庐者都是非常郁闷的,这其中包括一些初次自主创业的人。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往往很残酷、很不公平,然而,真正的社会就是这样现实。

也许大多数人会对创业之初的人产生深切的同情,又对社会上处处流动着的不公产生强烈的不满。然而,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历史上的仁人志士,还是现实中的成功人士,都经历过逆境,其中绝大多数人在年轻时都有过不幸的遭遇,经历过荆棘与坎坷。

其实,逆境在弱者眼中是人生的不幸,而在强者眼中却是命运的恩赐。有人说,逆境是锻炼人的最高学府,每一次不幸都可以为人积累经验和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逆境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真正的人生少不了逆境,只有经过逆境、挫折,磨炼了意志,才能在日后面对异常激烈的竞争。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年轻时,他因反对种族隔离制度而被捕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小岛上整整27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3名看守总是寻找借口欺侮他。可以说,那时曼德拉的处境是非常凄惨的。

1991年,曼德拉出狱后,当选为南非总统。当年在监狱看管他的3名看守也应邀参加了曼德拉的就职典礼。曼德拉并没有记下当年的欺辱,相反,他还恭敬地向3名看守致敬。如此博大的胸襟,让各国政要和贵宾肃然起敬。

后来,曼德拉解释说,他年轻时性格很急躁,脾气不好,正是漫长牢狱岁月的悲惨遭遇给了他思考的时间,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痛苦。各种磨难的来临,让他的头脑变得更加清醒,使他克服了个性的弱点,最终成就了辉煌。

树木受过伤的部位往往会变得最硬。人的成长也一样,经历逆境的伤痛和苦难之后,才能变得更加强大。如果有一段磨难为自己的人生“垫底”,那么你的应对能力和承受能力也将提高。

英国政治家纪伯伦说过:“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人们不能到达黎明。”有些成功人士正是因为遭遇逆境,才有了震惊后世的骄人成就。

犹太人杜克·鲁德曼是被学校开除出来的,狼狈的他跑到得克萨斯油田找到了一份工作。随着经验的丰富,他开始憧憬涉足野外钻探业,梦想当一名独立的石油勘探商。

有了这种想法后,只要手头一有几千美元,他就去租赁设备,钻井取油。两年之内,鲁德曼打出了29口油井,然而,全部都是干枯的井,根本没有石油。

等到了年近40岁,鲁德曼仍然一无所获。为了提高成功率,他便攻读了地质结构、油层模型以及其他方面的地质学知识。经过努力学习后,他又租来一块地皮进行第30次钻探,结果这一次他的脚下冒出了巨大的油藏。

鲁德曼的运气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好,他每打4口油井,就有3口是枯井,因此,他自以为在生意场上遭受的失败比任何人都多,不过,即便如此,年过花甲的他还是积累了非凡的财富。

真正的强者,都能够正确地看待逆境,坦然地面对逆境,冷静地分析逆境,善于变压力为动力,在逆境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破茧成蝶”。

在逆境中开始自己的事业,虽然在天时地利上可能并不具有什么优势,也许还会带来很大的苦难,然而,一旦跨过这道坎,那么过程中所磨炼出的坚强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将会使你的事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顺利。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很容易被困难击垮,而一个坚强的人往往能在挫折中找到成功的途径。

人生不可能一劳永逸,生命中的苦与乐谁也无法回避,而是要用心去体验。当遭遇困境时,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应对它的方法和态度。假如我们善于转身向阳,就不会身陷阴影。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可贵是顽强。“蘑菇定律”用得其法,在“阴暗”角落里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由此可见,“蘑菇定律”其实就是一种“成功法则”。要知道,逆境虽然充满荆棘,但却蕴藏着成才、成功的机遇。虽然逆境对人的成长的确有诸多“不利”,然而,正如培根所说:“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如果能够在逆境中默默坚持、勤奋努力,找到成才的机遇,必定能够创造成功。

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

在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好高骛远,不屑于做日常工作中的琐事。其实领导考查你正是从小事开始,所以无论领导交给你的事多么零散,或者根本不是你分内的事,你都要及时、充满热情地处理好。即使领导不再追问,也不可不了了之,一定要有一个交代。只有从“小事”做起逐渐得到领导的信任和肯定,才有做“大事”的希望。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原本是牙买加黑人,他人生中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进一个大公司当清洁工,因为在这种大公司里,牙买加黑人只有这样的工作可以做。然而,鲍威尔没有嫌弃这份工作,他做每一件事都很认真。很快,他就找到了一种拖地板的姿势,能把地板拖得又快又好,人还不容易疲劳。老板观察一段时间后,就断定他是个人才,然后很快破例对他进行了提拔。后来,鲍威尔把这件事情写进了自己的传记,他认为这是自己人生的第一个经验: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通常,领导之所以不放手让你单独做大事,是因为他还不能肯定你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有时候,一些精明的主管在提拔人之前往往会用几件小事来考查其工作作风、办事能力以及是否有眼光。这其中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其实,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初次工作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对年轻人来说,“蘑菇”的经历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野田圣子是日本邮政大臣,她刚参加工作时,曾在宾馆的卫生间受训,那是她生平第一次擦洗马桶,野田圣子几欲呕吐。当时,一位前辈看见这一切,便为野田圣子做了一遍示范。在清洁完马桶后,那位前辈即刻盛了一杯马桶水,然后一饮而尽。看着前辈的示范,野田圣子惊呆了,她心中受到很大震动,从此端正了工作态度。受训的最后一天,她也盛了一杯马桶水喝了下去。

工作没有大小,任何工作都有其价值所在。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就应该专心于自己的工作,不管这份工作多么卑微。

人生无小事,每做一件事情实际上都是对自身素养、品行、学识的一次修炼,千万不要因为小或者低微就鄙视它,如果放弃做这样的事情,你将失去一次修炼的机会。阿基勃特曾经是一位小职员,在著名的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工作。在公司里,他有一个外号叫做“每桶4美元”。原来阿基勃特工作特别认真,每次在出差住旅馆的时候,他总要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包括在一些书信及收据上,也毫不例外地被他写上这样的字样。因此,同事们送了他这样一个外号。“每桶4美元”这个名字很响,大家叫着叫着,反而忘了他的真名。后来,“每桶4美元”的称呼传到了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耳中,他便说:“竟有如此努力宣扬公司声誉的职员,我要见见他。”于是,阿基勃特受到了洛克菲勒的邀请,他们一起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一个小小的职员,一个小小的签名,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严格说来,这件小事还不在阿基勃特的工作范围之内。然而,阿基勃特却这样做了,并坚持把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尽管人们嘲笑他,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工作方式。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些职员中,一定有才华、能力比阿基勃特强的人,阿基勃特之所以得到赏识,并且赢得成功,就在于他把简单的工作做到了卓越,创造了声誉。

在职场上,我们常看到有些憨厚、不起眼的人突然“咸鱼翻身”,独立担任起一个大项目,而那些跳进跳出,什么都不屑的人却一直给人做下属。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对于“蘑菇期”的反应不同。

刚进入职场的员工,很少有马上就被委以重任的,往往是先做些琐碎的工作。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工作,更不要敷衍了事,因为人们是通过你的工作来评价你的。如果连小事都做得潦草,别人自然不敢把大事交给你。

敢于面对现实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一段当“蘑菇”的经历,这不是坏事,尤其是当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尽管“蘑菇定律”的做法不被多数新人认同,但是很多组织对这个管理方法大为信任,事实上,这种“蘑菇”经历对年轻人来说是大有好处的。当几天“蘑菇”,能够消除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新人更接近现实,看问题更实际。

很多职场新人刚走出校园都满怀理想与抱负,自以为才堪大用,因此心比天高。他们缺乏工作经验,也缺乏担当重任的能力,却浮躁地认为自己应该得到重用。很显然,这是不现实的想法。

理想与现实之间原本就是不可能完全重合的。通常,理想越宏伟、越美好,失望的几率就越大。有个学企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开始找工作时就把自己定位成一名酒店管理人员。在参加招聘会时,他的做法就是非酒店管理的岗位不投简历。结果,用人单位看过他的简历后,大多以“没有工作和管理经验”为由拒绝录用。在经历数次挫折后,这名大学生一度失去了信心。后来,他去找职业指导师咨询,得知自己是由于定位较高,职业规划不切实际而遭到拒绝。于是,他便开始自降身价,求职时表示愿意从酒店底层做起,不久他被一家酒店录用。由于有做酒店管理人员的想法,因此他工作十分努力。一年后,他对酒店的流程已经非常熟悉,并荣升为大堂经理。

在事业发展的初期,对于工作、生活存在理想化倾向,是人们普遍的心理现象。在起点,怀抱过高的期望值,虽然有利于对自身的激励,但是与现实的职场环境是格格不入的。这个时候,应该放低自己的高傲心态,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勇敢地面对现实。

谈起职场新人的应聘,有位人事经理就摇头不已。他每天要看上百份简历,发现其中有些应届毕业生的简历实在太荒唐了,一点工作经历都没有的人居然要申请经理的职位。

这些应聘者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让用人单位感觉这些学生很不可靠。那位人事经理表示:“职场新人不管能力多强,总得从小处做起。经理职位是不可能让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的!”

职场新人狮子大开口,其勇气“可嘉”,但是,工作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而是要讲实际工作能力的。就算有些人知识扎实,也不代表其实际工作能力强。因此,作为新人,进入职场时一定要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多加了解,还要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希米尔刚刚通过了国家考试,获得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一心想做一番大事业。可是她一连找了两个月的工作,都因没经验而屡屡被拒。最后,她不得不放低要求,从助理做起。让她没想到的是,就连助理的工作都有很多人竞争。经过一番努力,希米尔好不容易才被一家咨询中心录用,总算正式跨入了心理咨询这一行。然而,接下来的工作却让她感觉十分郁闷,因为这个“助理”的工作内容与她原本设想的有很大差距。本来她以为,助理就是跟着一位资深的咨询师整理一些咨询笔录,偶尔还能提点建议。而实际上,这份工作确切地说还不如叫“接待员”或者内勤更合适。每天,希米尔就是接听预约电话,为咨询的人安排时间和房间,在咨询结束后收费、开票。半个月了,希米尔天天就做着这样杂七杂八的小事。希米尔连在咨询现场旁听的机会都没有,她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公司不给自己提供学习的机会?有几次她违反纪律,私底下在电话里直接为咨询者提供咨询,结果被主任发现了,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提醒她这样“角色不对”。希米尔很委屈,觉得自己的前途渺茫,她的工作热情直线下降,接电话也没有以前那么有耐心了。有一次,打进电话的人很烦人,对方希望找咨询专家。正好中心这方面的咨询师有时间,希米尔就直接推荐了这个咨询师。可是,对方却问还有没有别人,让希米尔一个又一个地把每个咨询师的情况作一番介绍。一个电话打了足足20分钟,这让希米尔很不耐烦。后来,那个咨询者竟然说:“我能理解,你们也有商业上的考虑,但你不要正好谁有时间空着就安排谁,然后糊弄我们是专家,只为了快点有生意。”希米尔听了这话,顿时火起,对着电话说:“我的工资跟每天接待几个咨询者一点关系都没有,信不信随你。”然后,她随便应付了几句就挂掉了电话。这时正好有位咨询师结束咨询,在沙发上休息,希米尔便向她抱怨起刚才的事情。那位咨询师笑着说:“其实他并没有怀疑你,他只是在怀疑咨询中心。如果他来接受咨询,也一定会怀疑他选定的咨询师。我们与来访者的咨询关系并不是在他和咨询师进入咨询室时才开始的,而是从他们打通第一个电话时就开始了。我知道你很想做咨询师,其实你已经在做很关键的工作了。”听完这位前辈的话,希米尔突然记起上课时老师一直强调:咨询师不仅要听对方说话的内容,还要从对方说话的口气、用词、声音中听出他的心态、情绪和性格特征。想到这里,希米尔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离真正开始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到了新岗位遭遇“蘑菇期”并不奇怪,总想着担当重任,受到重视是不太现实的。人要敢于面对现实,尤其是在自己缺少足够实力的时候。不要好高骛远,机会一般都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隐藏着。初出茅庐者进入新环境,所有的工作都是陌生的,要有一种从零做起的心态。

当一个人被看成“蘑菇”时,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是“灵芝”,那是没有用的,你应该面对现实,利用环境吸收营养,获得经验,用努力与汗水促使自己成长。有一天当你从“蘑菇堆”里脱颖而出时,那时人们自然会认可你的价值。

测试:看看自己的职场忍耐力如何?

在职场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如果缺乏忍耐力,职场旅途就会很辛苦。不妨做一个测试,看看你的职场忍耐力究竟如何。

在公交车上或者在地铁里,邻座睡着的人毫无知觉地把头靠在了你的肩膀上,通常你会怎么做?

A.视情况而定

B.不会觉得不快,不加理睬

C.用肩膀推回去

D.离开座位

测试分析

A.忍耐指数40%

你的忍耐力似乎表现得飘忽不定,如果上司或者同事投缘倒也无妨,但是一旦不如意,就会十分烦恼,甚至当即爆发出来。

B.忍耐指数80%

你属于硬干派,不会去排除压抑,也不会逃避,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时被上司猛训,表面看起来满不在乎,其实内心凄苦无比。

C.忍耐指数65%

虽会有一定程度的反抗,却未必能获得成功。如果邻座的头几秒钟以后再度降临,压抑仍无法排除。对待同事也是如此,虽有不满,却不能说出,只能压抑自己。

D.忍耐指数10%

你为了排除压抑会采取逃避态度。对工作不满,就做逃兵,到哪里都是“菜鸟”,长此以往,累积经验无望。

第三章 鲇鱼效应

什么是鲇鱼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远比死沙丁鱼的价格要高。因此,为了卖出更高的价钱,渔民们想方设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无论怎么努力,绝大部分的沙丁鱼还是会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唯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

那条渔船的船长每次都获利颇丰,这种状况让其他渔民很不解。

尽管所有的渔民都对这个能使沙丁鱼不死的秘密极感兴趣,但可惜的是,那条船的船长一直严格保守这个秘密。没有一个渔民舍得撕下脸皮去向他请教,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他们有这样好的办法能保持鱼的成活率,也绝对不会告诉任何人。

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被揭开。

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鲇鱼。鲇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鲇鱼就变得十分紧张,它们开始加速游动,左冲右突,四处躲避。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就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著名的“鲇鱼效应”。“鲇鱼效应”是一种负激励的机制。利用“鲇鱼效应”,不仅能够激活员工或队伍的竞争力,还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

在“鲇鱼效应”中,沙丁鱼缺乏忧患意识,懒惰而没有活力。就好比职场上的一些员工,一味地追求稳定的生活,然而现实的生存状况不允许“沙丁鱼”有片刻的安宁。“沙丁鱼”如果不想窒息而亡,就必须活跃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出路。

一个人如果沉迷在舒适的环境里,很快就会丧失基本的生存技能以及对危险的警惕。这样的人不再拥有进取精神,等到失败来临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愚蠢。解救这种人,除了让他自己醒悟外,就是让比他更优秀的人,或者令他感到危险的人与他生活在一起,从而激发其斗志。

一个公司也是这样,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缺乏活力与新鲜感,容易产生惰性。尤其是一些老员工,工作时间长了就容易厌倦、懒惰、倚老卖老。这时就有必要找些外来的“鲇鱼”,制造一些紧张气氛,让员工们有紧迫感,从而促使其加快步伐。

不少管理者都会采取“鲇鱼效应”来刺激团队,以提高团队的活力。对“渔夫”来说,“鲇鱼效应”的意义在于其激励作用。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目标,同样需要引入“鲇鱼型”人才,以此来改变企业一潭死水的状况。

有一个“草原狼”的例子,与“鲇鱼效应”类似,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在澳大利亚某牧场上,狼群出没,经常吞噬牧民的羊。牧民实在没有办法,于是,他们求助于政府,政府就派了军队将牧场附近的狼群赶尽杀绝。随着狼越来越少,羊的数量大增,牧民们非常高兴,认为预期的设想实现了。可是,若干年以后,牧民们遇到了新的麻烦。他们发现羊的繁殖能力大大下降,同时,很多羊都变得体弱多病,于是,羊的数量开始锐减,羊毛的质量也大不如从前了。开始牧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后来他们才明白,原来这是因为羊失去了天敌,导致羊的生存和繁殖能力也退化了。于是,牧民又请求政府再引进野狼。狼回到草原,果然,羊的数量又开始增加。

在这里,“狼”与“鲇鱼”都产生了同样的作用。很显然,这不是巧合,其道理是一样的:在安乐的环境中待得久了,就容易丧失斗志和能力,因此要学会不断地激励自己,不要贪图享乐。另外,要明白,天敌的存在往往成全了自己的生存,竞争对手的存在往往促进了自己的发展。

人们追求稳定、安逸是天性使然,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然而生存的现实状况和激烈的竞争迫使人们不得不奋起,不断寻求新的出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一个单位里,基本上都是主张用进废退、优胜劣汰的。因为一个企业如果缺乏必要的竞争机制,就会像沙丁鱼群一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活力消失,最终走向破产的边缘。而活力需要压力来激发,就像在沙丁鱼群中放入鲇鱼一样,只有给一个群体以一定的压力,建立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用人机制,才能唤起“沙丁鱼”的竞争求胜之心,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从而让整个团队焕发生机。

在沙丁鱼槽中放入一条鲇鱼

一个组织中,始终要有一位“鲇鱼式”的人物。因为沙丁鱼有了鲇鱼这样的对手,才会长久地保持生命的活力。尽管鲇鱼到来的本意绝非帮助沙丁鱼,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帮助了沙丁鱼,保证了沙丁鱼的活力。

鲇鱼有自己的生存目的和生存方式,它生性好动。正是这种生性的好动和船舱中的环境,促使沙丁鱼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拼起命来,也正是这种拼命保证了沙丁鱼处在不断地运动中,最后才能够活着到达岸上。

也就是说,鲇鱼并不是沙丁鱼的朋友,沙丁鱼是把鲇鱼当成对手来看的,而正是它有了对手,它才存活下来。许多人都把对手视为心腹大患,是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除之而后快。其实只要反过来仔细一想,便会发现拥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反倒是种福分。因为一个强劲的对手会让你时刻有种危机四伏之感,它会激起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在秘鲁的国家级森林公园里,生活着一只年轻的美洲虎。由于美洲虎是濒临灭绝的动物,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只珍稀动物,秘鲁人在公园中专门辟出了一块近20平方公里的森林作为美洲虎生活的环境。在那里,森林茂密,百草芳菲,并有成群人工饲养的牛、羊、鹿、兔供美洲虎尽情享用。在那里,还有精心设计的豪华虎房。凡是到过虎园参观的游人都说,如此美妙的环境,真是美洲虎生活的天堂。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美洲虎并不去捕捉那些预备好的食物。它看上去懒懒的,从来没人见它啸傲于丛林,甚至像模像样地吼上几嗓子。人们常看到它整天待在装有空调的虎房里,或打盹儿,或耷拉着脑袋,吃了睡,睡了吃。有人说,它大概是太孤独了,若有个伴或许会好些。于是,政府通过外交途径,从国外租来一只母虎与它做伴。然而,那只美洲虎并没有丝毫变化,还是一副懒懒的样子。有一天,一位动物行为学家到公园来参观,见到美洲虎,便对管理员说:“老虎是森林之王,它不能只和一群整天只知道吃草的动物在一起。如果放进去几只狼,或者两只豺狗,美洲虎的精神状态就会改变。”管理员接受了动物行为学家的建议,不久便引进了几只美洲豹。这一招果然奏效,自从美洲豹进了虎园,这只美洲虎就再也躺不住了。它每天不是站在高高的山顶上愤怒地咆哮,就是在丛林的边缘地带巡视游荡。那种刚烈威猛、霸气十足的本性被重新唤醒,它真正成了那片园地中的森林之王。

美洲虎因为有了美洲豹这样的对手,才重新找回了逝去的能力。正因为有了对手,才有危机感,才会有竞争力。有了对手,便不得不发愤图强,不得不锐意进取。否则,就只有等着被吞并、被替代、被淘汰。

一种动物失去对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失去强悍的力量。一个人没有对手,就会养成惰性,就会碌碌无为。一个群体没有对手,就会因为相互依赖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丧失活力,丧失生机。一个企业没有对手,就会丢掉进取的意志,因为安于现状而逐步走向衰亡。布莱特最近感觉自己的情况不对:工作业绩一直下滑。然而,他却百思不得其解,找不出原因。经过仔细思考,布莱特发现自己业绩最好的时候与现在的处境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彼特当时还在这家公司工作,等彼特走后,自己的业绩就开始下滑。他突然觉得自己业绩下滑与彼特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彼特是公司的“销售冠军”。为此,布莱特心中很嫉妒,由于把彼特当成自己的对手,一心想要超越他,因此,布莱特充满了信心和动力。现在,彼特走了,布莱特失去了原来的工作热情,因为他缺少一个竞争者。

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这时候,引进“鲇鱼型”人才,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员工就是因为太安逸了,没有危机感,所以才没有了活力,如果引进一些积极性强的人才,给员工找一些对手,他们便会自主地行动起来,努力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鲇鱼型”人才意味着新、奇、异,包括观点的不一样、行为的不同、习惯的迥异,正因为有这些不同,才会激发智慧。在注重团队建设、致力团队沟通的今天,适当地引进一些“鲇鱼”加入团队,会给整个团队带来活泼的工作气氛,带来创新。

当然,在一个团队里,“鲇鱼型”人才不宜过多,如果整个团队都是英雄,安于现状的问题解决了,可是新问题又出现了:各自为政、一片混乱。既然一条鲇鱼能够带动一群鱼翻腾搅动,那就没有必要再放第二条了。

适当地利用“鲇鱼效应”是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一来,企业要不断补充新的人才,这样可以给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员工带来竞争压力,唤起他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二来,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的管理理念。只有新技术、新设备,才能跟上发展的脚步,而只有运用新的管理观念,才能抓住新人才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管理,全面激活团队的动力。

“鲇鱼式”人才的管理

作为一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公司总裁,孙总面临着人事方面的问题。公司经过了近几年的急速扩张,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成果,但是人才紧缺一直困扰着他。公司的快速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忙得孙总整天焦头烂额。于是,他决定引进一批人才。张震是孙总亲自在人才招聘会上招到的大学毕业生。张震比较健谈,也很有才能,正是公司需要的人才,孙总毫不犹豫地签下了他。张震到公司后,工作十分活跃,能力也很出众,业务量上升很快。一年后,他就被任命为公司的项目经理,负责公司的一个大项目。张震成功地完成了这个项目,为公司取得了很大的效益。孙总为此很满意,准备过段时间就提拔张震做部门负责人,继续重用他。然而,让孙总没想到的是,张震却带着公司该项目的核心技术和几个技术骨干突然跳槽,去了竞争对手那里。这件事情让孙总很恼火,后来想起这事情,他就后悔当初没有对张震进行品质上的考查。虽然公司也有过对张震品质问题的非议,但是,考虑到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孙总都给压下了。没想到的是,最后造成这样的结果。

市场经济环境下,跳槽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尤其是那些“鲇鱼型”人才,由于自身实力强,蠢蠢欲动之心要比其他员工强烈得多。对于他们,管理者应该有所把握。

一般来说,“鲇鱼型”人才都有自视甚高的表现。然而,尽管他们能力卓绝,能够负面激励其他员工,但是,由于他们过于自我,往往不利于团队的合作。团队合作无法展开,“鲇鱼型”人才的重要性反而体现得更加明显,其权力也会得到提升。

不过,这样做同时也加大了危险性。要知道,企业是一个需要互相协作的地方。如果总是特立独行,则肯定会妨碍团体的发展。一旦“鲇鱼型”人才离开,将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

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管理方法的问题,而应用“鲇鱼效应”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应用好“鲇鱼型”人才。

由于“鲇鱼型”人才的特殊性,管理者不可能用陈旧的方式来管理他们。“鲇鱼效应”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管理者掌握管理的常识,而且要求管理者在自身素质和修养方面有一番作为,这样才能让“鲇鱼型”人才心服口服,接受领导,否则,管理者将无法驾驭这类人才。“鲇鱼型”人才好动、渴望自由、做事有冲劲,大都怀有一技之长,其中有些人有自高自大的毛病,不把领导放在眼中。在平日里,他们自视甚高,对他人不屑一顾,在工作上,他们则毫无顾忌,甚至会有越权行为。

事实上,在公司里,“鲇鱼型”人才最容易犯越权的毛病。高必大刚到新单位不久,因他能力出众,业务水平很强,再加上他工作活跃、点子多、做事有冲劲,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颇受上司的器重,大家都觉得他的前途必定一片光明。然而,高必大做事毫无顾忌。有一次,他竟自作主张签了一个需要领导签字的单子。当领导问起那个单子的事情时,高必大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说:“我觉得没什么问题,所以就签了。”领导听了大怒,当即就决定辞退高必大。

对于“鲇鱼型”人才随便解雇了事,显然是不妥的。由于其特殊的身份,管理者在处理其越权行为时应该慎重。如果随便解雇,很可能会损害整个团体的工作效率;而如果任他长期自由行动,则会打击其他员工的积极性。这样看来,“鲇鱼型”人才还需要特别的管理方法才行。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领导者应该制定合理的制度,这对于“鲇鱼型”人才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用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能够帮助员工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管理者应该让制度的约束行为变成“鲇鱼型”人才的自觉行为,这样才能让他们改掉独来独往的习惯。“鲇鱼型”人才就如同一柄危险的宝剑,用得好可以伤敌,用不好则会伤害自己。要运用这类人才,就要管理好他们,不能过分放纵他们的行为,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以此来推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念,让“鲇鱼型”人才接受核心价值观念,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鲇鱼型”人才,而不至遭受损失。

测试:你是职场“鲇鱼”吗?

1.在电梯里遇到上司,你会:

A.点头打招呼。

B.说上几句寒暄的话。

C.抓紧时间请教一些问题。

2.工作上遇到一件难事,其他人都感到棘手,你会:

A.躲在后边。

B.当成机会,要求把工作交给你。

C.与其他人一起商量着解决。

3.如果一位女同事对你有些风言风语,你会:

A.找到她说清楚。

B.不加理睬。

C.照常做事,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4.遇到同事生日或喜事,你会:

A.不通知自己,就装糊涂。

B.主动说上几句祝福的话。

C.给对方送上小礼物。

5.如果有你喜欢的同事追求你,你会:

A.以同单位不方便为由,加以拒绝。

B.欣然接受,公开两人的关系。

C.妥善处理,把工作与感情区分开来。

测试分析

选A较多:说明你在处理办公室关系上还没有进入角色,或者同事对你并不注意。

选B较多:说明你刚刚开始有一点感觉,还需要加倍努力。

选C较多:说明你已经融入集体中,有了“鲇鱼”的本事,可以再接再厉,驰骋于职场上。

第四章 木桶定律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木桶定律”,又称“短板效应”。这是管理学中一条很重要的定律,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第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么木桶才能盛满水。第二,只要这个木桶桶壁上有一块木板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木桶定律不仅反映在管理上,对于职场生活也有极为深刻的启发。其中关于“短板”的叙述,对人生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什么是木桶定律

一只木桶想盛满水,每块木板必须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短小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也就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他阐述这一定律的目的在于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任何一个组织,其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良莠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从这一定律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企业要想成为一个结实耐用的木桶,首先要想方设法提高所有板子,特别是短板子的长度。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只要组织里有一个员工的能力很弱,就足以影响整个组织达成预期的目标。而要想提高每一个员工的竞争力,并将他们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员工培训的出发点就在于增大“木桶”的容量,企业培训就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总体实力。

而要想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除了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外,更要注重对“短板”员工的开发。

实践证明,“长板”员工很难服从团队的决定。因为多数“长板”员工都觉得自己与其他人的起点不同,尽管他们不断努力,提高目标,挑战自己,但他们始终都有一些自以为是的行为。如果对其过分倚重,则会助长其自傲之心。

相比较而言,占公司绝大多数的普通员工更懂得服从公司的发展决定。有句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其实,对“非长板”员工激励得好,效果可以大大胜过对“长板”员工的激励。有一位华讯员工,由于与主管的关系相处得不太好,工作时的一些想法总是不能被肯定,这让他变得忧心忡忡,对工作的兴致不高。刚巧,摩托罗拉公司需要一名技术人员搞市场服务,便想从华讯借调。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华讯总经理决定派这位员工去。这位员工接到派遣,心中很高兴,他觉得自己终于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了。走之前,总经理只对他做了简单的交代:“出去工作,既代表公司,也代表个人。怎样做,不用我教。相信你会干好!”结果,一个月后,摩托罗拉公司给华讯总经理打来电话:“你派来的兵真优秀!”“我还有更好的呢!”华讯的总经理笑道,心中着实松了一口气。这位员工回来后,部门主管对他另眼相看,关系也好了起来。

这个例子说明,注意对“短板”的激励,可以使“短板”慢慢变长,从而提高企业的总体实力。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局限于个体的能力和水平,更应把所有的人融合在团队里,不仅要对优秀员工进行激励,更应该注意对普通员工的培养。

从木桶定律中我们知道,“短板”不可忽视。无论是团队管理,还是决策的时候,都应该重视“短板”,因为“短板”的高度决定了“木桶”的容量。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往往注重对“长板”的利用,而对“短板”则常常忽视。这种现象就好像在学校里,老师们总喜欢尖子生,而对于差生很少特别关注一样。其实,对总体发展而言,这样做是没有好处的。如果企业将过多的精力关注于“长板型”员工,而忽略了多数一般员工,就会打击团队的士气,从而使整个团队合作失去平衡。

除了重视“短板”之外,木桶的长久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各木板之间配合的紧密性,配合要有衔接,没有空隙,每一块木板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顺序,不能出错。如果每块木板间的配合不好,出现缝隙,就会漏水。这就要求一个团队具备良好的配合意识,做好相互的补位和衔接。

不做最短的那块木板

有个单位盛情欢迎市卫生评比检查团的到来。检查团一路走来,对这家单位的干净整洁,大加赞赏。然而,就在检查团前往某部门的路上,前面有一职工大声地咳嗽一声,“哇”一口痰吐到了路上。就这一口痰,顿时让单位几百人的辛勤劳动付诸东流了。

木桶定律告诉我们,决定一个团队优劣的不是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能力最弱、素质最差的落后者。在一个集体里,决定集体能力大小的不是它最突出的环节,而是它最薄弱的环节。

这一条道理浅显易懂,给了管理者重要启示:要想增加企业整体实力,就应该注重“短板”,别让他们拖后腿。

事实上,管理者都很重视集体中的“短板”,不过,他们重视的方式并不是正面的激励,而往往是反面的打击。有一个公司,在每次例会上,各个车间主任都会集中投诉仓储部:什么发料配合不积极、发错料、材料少了等问题。而几个部门的头头们也把矛头一致地指向仓储部经理,集中攻击他。虽然老板有时候也反感大家都攻击仓储部经理,但是他自己骂仓储部经理的次数也特别多。因此,公司仓储部经理经常换人。由于部门领导不稳定,使得仓储部士气低落,员工总是出差错。莱昂刚到公司,对于仓储部总挨骂,感觉很不可思议。在他看来,很多时候跟车间的质量事故相比,仓储部的失误根本不值得一提。因此,他对于仓储部总挨批评的现象很不解,便请教自己的顶头上司——工程部主管。工程部主管反问他:“你知道决定一只木桶容量大小的是由哪块木板决定的吗?”“当然是最短的一块!”莱昂看过不少管理方面的书籍,对此还是了解的。“对!”工程部主管点了点头,接着解释,“我们生产出了问题时,你见过老板大发雷霆骂人吧?”莱昂点了点头说:“见过多次,不仅骂人,还不给人解释的机会,甚至还要罚款。”“所以,问题出来时,我们就一定要抓一个最弱的部门来垫背,树立一个目标给大家攻击。因为平日里仓储部门出的问题多,把仓储部门推出来,老板也不会怀疑。这就是为什么每个部门都攻击仓储部的原因。因为他是我们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听了上司的话,莱昂恍然大悟。这时,上司语重心长地对莱昂说:“记住,你以后要是做了一个部门的头,一定不要做最短的那块木板,否则大家都会攻击你,将你的失误放大。时间长了,你就完了!”结果,这话没过几天,工程部就出了一档子事,结结实实地当了一回“短板”。这事是因为一次失误而造成的,造成失误的人正是莱昂。事情是这样的,本来有个样品需要在14号中午准时完成,这已经是确定的生产计划,而且时间完全有余。然而,因为生产相关部门完全不顾业务员和工程部门的屡屡催促,所以拖到12号才勉强开始安排生产。业务员已经订了14日中午的机票,准备在样品生产出来之后送出去。没想到的是,13号上午在清点材料时,生产车间突然发现少了一套版。接到报告后,工程部很快查明了原因:原来是一直跟工程部配合默契从来没有出过差错的供应商临时换了接单员,结果新来的接单员在阅读邮件时没能完全理解工程部的要求,少做了一套版。本来9号版材入库时,工程部主管就吩咐莱昂去仓库检查一下,但是由于莱昂当时没有带图纸资料去核对,仅凭对产品的印象随意地看了看版,并没有察觉少了一套版。主管听了,十分生气,他几乎吼着跟供应商大叫:“无论如何,必须保证在13号的下午把版送过来!”放下电话后,为了保险起见,主管又赶紧在本地定做了一套昂贵的电雕版,用了超过10倍的花费。最后,虽然在14号赶出了样品,但是,样品的数量还是不够。后来,在工作会上,其他部门在汇报时都表示:因为工程部漏了一套版,所以样品没有及时完全按计划生产出来。于是,老板臭骂了工程部一顿。虽然事后工程部主管并没有责备莱昂,只是嘱咐莱昂下次检查时一定要认真,但是莱昂深刻地感受到了做“短板”的滋味,就因为一个人的失误,让别人找到了借口,使本部门同事的共同努力付之东流。

职场如战场,千万别做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虽说在工作中需要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协作,但在职场上更多的时候大家实际上是一种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表现得更负责、更专业,才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完美,不要轻易地犯错误,给别人提供攻击的机会。“短板”其实就是落后、缺陷的代名词,“短板决定木桶容量”,并不是指短板的价值有多大,而是指其拖后腿的力度有多强。

对“短板”,管理者通常会采用两种办法:一是加大培训力度,这是极受员工欢迎的一条办法;二是把“短板”换掉,安上“长板”,这是一部分管理者喜欢采取的方法。两条方法都有利有弊。加大培训力度,弥补短板,势必增加成本,不过,这样有利于员工忠诚度的发展;而把“短板”换掉,安上“长板”,则能够节约一些成本,但是不利于员工忠诚度的培养。

对职场上的员工来说,一定不能做最短的那块木板,最好就是经常检查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短处。

短中见长,取长补短

有个年轻人在某家化工厂工作,他的专业技术水准一流,是本部门的业务顶尖高手。凭着这些条件,被选拔为技术部经理并不难。然而,他参加数次竞选,都被淘汰了。这个年轻人很不服气,他认为这个公司领导不重视技术人才,于是,他便跳槽到另一家对手公司。在另一家公司他仍然是做核心的技术工作,并且无论是技术水准还是业务成绩都很冒尖。可是,出人意料的是,他仍然没有担任技术部门的领导工作。这让年轻人很纳闷,一流技术水平的人为什么做不到技术部门的领导呢?原来,并不是这个年轻人实力不行,而是他有一个缺点——表达能力不好。无论是开会还是讨论,他总是词不达意,遇到紧急情况时,更是手足无措,说话颠三倒四,半天也说不明白。领导根据他的日常表现,判定他组织能力不行,因此只能把他当做专业技术人才使用,而不能放在技术管理岗位上去。

只因为这么一点短处,就失去了一大片发展空间,确实让人气馁。但是,这正好说明了木桶定律,即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木桶最短的一块板。由于最短板的制约,即使其他板再长也于事无补。

每个人都有缺点、有“短板”,重要的不是“短板”的存在与否,而是如何发挥优势,取长补短。某公司新分配来一批大学生,其中有一个人在大学期间就尝试过多种兼职,并建有个人网站,直销过校园IP卡等,还获利不小。由于他的社会实践丰富,进入公司不久,就被公司领导看上了,并且委以重任,让他负责市区的连锁业务。没想到,试用一段时间,这个大学生业绩并不好,连锁业务不升反降。这让公司领导很烦恼。后来,领导仔细观察,发现他性格外向,喜好开拓新市场,对传统的连锁业务,如跑卖场、盯销量、财务对账等工作并不十分感兴趣。于是,公司领导决定从他个人性格和特长出发,派遣他到郊县去从事基础市场开发。很快,他将一个原本每月提货5万元的郊县客户变成每月提货超过20万元的大客户,他的业务能力一下子表现了出来。

一个对市场特别敏感的人,如果安排他天天坐办公室,他肯定会烦闷不已;一个喜欢和数据打交道的人,若是让他天天跑市场,他绝对干不了。因为他们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无法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人才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才的优势发挥,更要看到其“短板”,进行弥补。在一个组织中,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参差不齐的,“短板”只不过比其他“长板”稍差一些,管理的真正意义就是去修补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不是把它当做烂苹果扔掉。

高明的管理者明白,有短之存,必有用短之术,关键是将短用到正需要短的地方。在《贞观政要》中,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短中见长的观点。李世民说:“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其实,这就是管理上“人尽其才,取长补短”的要求。

高明的管理,不仅在于“取人之长”,更在于“用人之短”。如果管理者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从客观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用人之短,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生产照相感光材料时,工人需要在没有光线的暗室里操作,正因为是在没有光线的情境,所以工作是有相当难度的。为了工人熟练操作,在他们入职前,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对此,很多生产感光材料的公司都很无奈,最让他们感到苦恼的是,没有几个人愿意从事这一工种。也就是说,就算这些公司愿意去培训工人,也招不来人。

然而,柯达公司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的办法是招聘盲人员工,因为盲人在暗室里能够行动自如,只要稍加培训和引导就可以上岗,而且他们通常要比正常人熟练得多。

柯达公司充分利用了盲人的特点,既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用人之“短”,将“短板”变成优势,这是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事实上,某些“庸才”很可能就是放错了地方的人才。换句话来说,某些人的“短”处正是某个岗位所需要的“长”处。

19世纪,西班牙有位名叫肯尼布瓦的将军,带兵有道,尤其在用人方面,可谓不拘一格。

肯尼布瓦认为军营中没有无用之人,在他手下的兵员,都有事做:聋子,被他安排在左右当侍卫,这样可以避免泄露重要军事机密;哑巴,则被委派为信使,为他传递密信,一旦被敌人抓住,除了搜去密信之外,再也问不出更多的东西;瘸子,被安排到炮台,做守卫工作,因为腿脚不好,他很难弃阵逃跑,必定坚守阵地;而瞎子,由于听觉特别好,便命他战前伏地窃听敌军的动静。

人之所长该用,人之所“短”也该用,只要能够运用得当,后者并不比前者的效果差。企业管理者应学会针对不同的情况安排工作,使他们能迅速“对号入座”,愉快进入“角色”,为其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每个人都有短处,从人的短处中挖掘出长处,由善用人长发展到善用人短,这是用人的最高境界。长短互换的规律告诉我们,任何时候对任何一个人都不可僵化地看待,不要静止地看待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若是能够恰当运用,“短板”也能变“长板”。

测试:你的劣势是什么?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下面这个测试将帮助你找到自身的缺点。只有克服它们,你才能获得成功。

1.当朋友系着一条不太适合他的领带,却自我感觉良好地对你说:“怎么样,还可以吧!”这时,你会怎么回答呢?

A.坦率地表示:“不怎么样。”

B.笑而不答。

C.说:“不错。”

D.说:“不错是不错,不过上次那条更好看。”

2.约会时,当对方好像很无聊的样子而保持沉默时,你会说:

A.“回去吧!”

B.“怎么啦?是不是心情不好?”

C.“想去散步吗?”

D.“不如出去走走吧。”

3.有人恶作剧地在一个人背后贴了一张写着“混蛋”的纸条,那个人却没注意到,这时你会:

A.趁那个人不注意悄悄地把纸条拿下来。

B.充满好奇地跟身边的人说:“你看!”

C.提醒那个人:“脱下你的西服看看!”

D.不吭声,装作没看见。

4.当你和恋人交往时,父亲劝你:“不能跟那种人在一起,赶快分手!”面对这种情况,你会说:

A.“他(她)是个不错的人,希望您能了解他(她)。”

B.“我也正想和他(她)分手。”

C.“不用您管,我自己会负责。”

D.“好的,我会好好考虑一下。”

5.请想一想,你身边的3个朋友谁最有魅力,最受异性青睐?

A.不知道。

B.我是最差劲的。

C.当然是我自己。

D.自己在4个人中大概排第三。

6.在婚礼的前一天中午,昔日的恋人突然出现,对你说:“我仍然爱着你!”并向你提出要求,这时你会:

A.为难或不知所措。

B.答应对方的请求。

C.将其痛骂一顿。

D.断然拒绝。

评分标准

根据你在测验中的选择项,分别算出A、B、C、D各选择了几个。选择数目最少的那一种就是你的类型。如果有两个以上数目相同,那就是类型E了。

测试分析

A:似乎缺少“同情心”。不论遇上什么事,你先想到自己,而少有顾及他人,即便看见别人有困难,你也不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在你的心中,自己的事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至于他人的事,你一向都不怎么在意。不过,你的心中却一直渴望别人更关心你。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期待过于强烈,才使你变得更加关注自己。

B:是个不开朗的人。虽然你没有意识到,但因为你的表现和态度总给人很阴沉的印象。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让人了解真实的你。你很善于思考,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但你却总是喜欢摆出一副严肃的样子,让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如果你始终不改阴沉的样子,一旦真的有事发生,真正想要帮你的朋友大概也会离你而去。所以,你要尽量避免过于严肃、阴沉。

C:你的缺点就是没有“决心”。你常常会有类似这样的情况:到商场买东西,眼花缭乱一番之后,结果却什么也没买。由于你的喜好和憎恶都很分明,所以想买的东西能很快地选出来,但是,如果你看到了同样种类的东西,你就会左右为难了。在人际关系上,你的表现也是这样,常常会在最后的瞬间突然产生迷惑,无法做出决定。因此,你需要的是下定决心。

D:你所欠缺的就是“慎重”。你为人比较冲动,有性情不定、朝三暮四的毛病。若是听说有什么特卖商品,你往往会冲锋在前,很轻易相信别人的推荐、介绍,随便就答应别人的请求。不论在什么场合,你总是行动在先而考虑在后,所以每当他人有事求你时,你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结果,常常会有失信于人的情况。记住,自己没能力办到的事就不要答应人家,还有,做任何事情不妨三思而后行。

特别的E类型:你可能是个想得多、做得少的人。你常会有很多想法和计划,结果却什么都没做。由于过分考虑事情的结果以及顾及旁人的看法,所以你常常会缺少行动的勇气。确实,你有很好的判断力和构想,但是,真正遇到问题时,你却不愿意继续向前。由于你太理想主义了,因此事实上你的想法常常脱离实际。对此,你应该有所了解,并且一定要锻炼自己的执行力。

第五章 酒与污水定律

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里,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匙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也都成了污水。

这就是“酒与污水定律”。中国有句俗语:“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其意与“污水定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说明了害群之马的危害。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污水”“老鼠屎”的厌恶。

什么是酒与污水定律

在管理学中,有一条十分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这条定律是这样的: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里,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显然,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匙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也都成了污水。

这个“酒与污水定律”其实讨论的是组织内的破坏力问题。在任何组织里,都会存在几个难管理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弄糟。

千万不要小看团队中的不稳定分子,他们的破坏力是惊人的,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在组织里即便只有一个这样的人,或者仅仅发生一起不良的事件,也会对整个组织造成严重的影响。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一个单位如果有一两个这样的害群之马,那个单位就不得安宁,因为这些人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某领导接到一个得力部下的辞职信,很惊诧,便问对方原因。部下告诉领导:“单位里有一个品行很坏的人,我和他搞不好关系。那个人两面三刀、阳奉阴违,总是在背后说别人坏话,总是给我气受。”领导便问他:“其他人和你的关系怎么样?”他说:“其他人都不错,大家和我的关系都很好。”领导就觉得奇怪了:“为什么一百多个好人敌不过一个坏人?”那名部下也说不清楚,无论领导如何劝说,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后来,接二连三有人离开。领导顿感事情严重,便着手调查,把那个背后说坏话者找出来辞退了,这才稳住了局面。

在组织中,出现了无德无才的害群之马就如同果箱里有了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迅速浸染,使其他苹果也烂掉。

即便是有才能者,如果变成团队中的不稳定分子,最后也会被扫荡出局,因为没有人希望一坛好酒被一点污水污染了。丹尼斯·罗德曼是一个篮球运动员,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先后效力过5支球队。1986-1993年,罗德曼在底特律活塞队度过了7个赛季。虽然他打球不够光明磊落,被人们称为“坏孩子”,但他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球队做出了贡献,那时罗德曼是球队团结稳定、积极向上的一个因素。然而,1993年,罗德曼转入马刺队后,事情就发生了变化。虽然罗德曼的加入使球队变得更加强大,但他的特立独行、唯我独尊让马刺队吃尽了苦头。为了维护NBA的形象,NBA的总裁戴维·斯特恩不允许罗德曼为所欲为,对罗德曼的很多行为都给予了处罚。这让罗德曼很不高兴,他认为斯特恩干涉了他的自由,所以他便与斯特恩对着干。当时马刺队的主教练波波维奇和球队总经理希尔希望驯服罗德曼,使罗德曼听从指挥,在球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当时已经获得了两个总冠军的罗德曼自视甚高,不仅不服从指令,他甚至希望教练听从他的指挥。对于马刺队的绝对核心和精神领袖——罗宾逊,罗德曼也非常不满,因为罗宾逊的工资比罗德曼高很多。但罗德曼认为罗宾逊是高薪低能,而自己这种能“左右”比赛胜负的选手却不受重用,这让罗德曼变得桀骜不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罗德曼成为球队中的不稳定分子,也可以说是一个破坏者。在1994-1995赛季季后赛的第二轮比赛中,罗德曼被换下场,当时他很不满,在赛场边脱掉球鞋,躺在记者席旁边的球场底线前。暂停的时候,罗德曼也不站起来,更不到教练面前听他讲战术。后来,马刺队输掉了那场比赛。当时,摄像机一直对着罗德曼。球赛节目播出后,马刺队的管理层大为恼火,联想到罗德曼平时的所作所为,他们肯定罗德曼已经严重影响了球队的团结。于是,他们决定让罗德曼禁赛。在随后的比赛中,马刺队变得团结一致,成功地将湖人队淘汰出局。

对于团队中的破坏者,最英明的决策就是将他清除,或者限制他的行动。

一支球队是一个团队,不能因为某队员在某一方面突出就任其忽视整个团队的利益,当然也不能因为他的懈怠而阻碍团队前进的步伐。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一秒钟就能将其毁坏。

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一头驴,即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除非马上把那头驴清除,如果你无力这样做,至少应该把它拴起来。

治理天下与牧马

有一次,轩辕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贤人大隗。他带着护卫随从来到襄城原野时却迷失了方向,而且周围找不到一个人指路。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正巧来了一个放马的孩子,他们便问孩子:“小兄弟,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儿吗?”孩子点点头,说:“当然知道了。”“那么你知道大隗住在哪里吗?”那孩子继续点头,说:“知道。”黄帝听了很惊讶,说:“这位小兄弟真让人吃惊,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住在哪里。那么我问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孩子嗤声一笑,说:“治理天下,有什么难的?”黄帝一听,这小孩简直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口出狂言,正想要出言教训,孩子却不容他开口,便接着说:“治理天下同我放马又有何不同呢?只要把危害马群的马驱逐出去就行了。”黄帝听了,顿时大受启发,称牧童为天师,再三拜谢,方才离开。

治理天下,在于清除“害群之马”,管理也是一样。领导者绝不能怀有“妇人之仁”,容忍组织中的“害群之马”,因为他们一旦出现就具有破坏性,犹如瘟疫,不但会很快蔓延,而且会加速危害组织,导致可怕的恶性循环。

杰出的管理者深明这个道理,因此都强调剔除“害群之马”的重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著名将领蒙哥马利刚一接管英国第八军,便进行了鼓动讲话,其中,他特别讲到让“肚子疼”的人走开的话。

蒙哥马利严厉地说:“我知道这里一直盛行‘肚子疼’。我所说的‘肚子疼’是指想出种种站不住的理由,以逃避命令而做的事情。这种逃避必须立即停止。如果任何人反对做他被命令做的事,那么,就请他开路——而且立刻开路!”

蒙哥马利之所以要让“肚子疼”的人“开路”,就是认识到这些人对于重树英国第八军雄风和自信的工作是一种祸害。

对于团队中的“害群之马”应该尽快处理,即便平时不处理,也应该用强烈的态度给予他们明确的信息。通常,以下4类员工应该被处理。(1)行为失德的员工。

有些员工品行不端、心术不正,虽未损组织利益,但对其他员工却可能造成干扰。比如一些男性员工对女同事口无遮拦,甚至毛手毛脚,这会令组织的气氛变得很恶劣。对这类员工不能容忍,必须加以指责,如劝而不改,可考虑解雇。(2)态度恶劣的员工。

有些员工自恃工作表现好、办事效率高,就不把领导放在眼里,对领导毫不尊重,甚至直接在领导面前闹脾气,或是驳领导的面子。对此,若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就会大大降低领导的威信。(3)懒惰的员工。

领导有权要求员工做好工作,但懒惰似乎是一些人的天性,一些员工总想找机会偷懒,尤其是领导不在时。缺乏责任感、工作效率差的员工,会把整个团队拖垮。若要团队生存下去,就应该当机立断清除这些“害群之马”。(4)怠工的员工。

有很多人经常迟到,然后找出很多借口。这种员工会影响其他人的士气,应该进行处理。视不同情况而定,可以给予明确的批评或警告。

总而言之,“害群之马”不能不处理。无论是管理还是与人相处,都应该看清楚“害群之马”,以免影响团队或自己的精神与工作。

小心!近墨者黑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表明耳濡目染的巨大影响力。

事实上,身边的人确实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你。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不良的社会环境中,接触不良的人,久而久之,必然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人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如果接触不良的人、事、物,其濡染于身,便是不良的习惯。千万不要小看别人对自己的影响,学到好习惯自然好,一旦不慎受到不良言行的浸染,则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有个叫彭森的诈骗犯,回想起自己走向犯罪的缘由,后悔地说:“是铜臭和该死的哥们儿义气毁了我。”彭森有一段快乐的童年,长大后参军,在部队入了党,复员后进入某单位搞人保,很多人都羡慕他。可是,自从结识了一帮“朋友”后,彭森的生活就开始偏离了轨道。彭森通过同学介绍认识了李月平。李月平是个曾被判刑劳改的人,然而,彭森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李月平讲义气,因此,不作丝毫警惕。从李月平口中,彭森得知空白支票可以弄钱的方法。一次,彭森借口给单位买东西,拿出一张支票,托人提出了5 000元归为己有。初试成功后,李月平对彭森说:“再弄张支票,提一大笔钱,就能在深圳买房了。”彭森听了,胆子壮了起来。有一次他拿到了空白支票,并且私自填上了85万元。后来,彭森很快就被捕了。

学坏容易学好难,好习惯需要恒心与毅力,而坏习惯一学就会。人生如棋,一着走错,满盘皆输。一个人做了一辈子好事,可能因为做一件坏事就身败名裂。要知道,决定命运的往往不是满坛好酒,而是一匙污水。

近墨者黑是不变的真理。

近墨免不了要受影响,墨还是不近的好,尤其不能与品行不良者交友,以免受到不良影响。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交朋友一定要注意,对于那些品性不端的人,最好敬而远之。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都不要与不良之人同流合污,成为污水。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等到真正变黑,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时,就一切都太迟了。

测试:你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

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团队中,身陷于各种社交中的你,在团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1.一天外出,要和3个同伴一同坐出租车,你一般会选择:

A.副驾驶的位置→3

B.汽车的后排座→2

2.在私人公司打工,每天都有可能被炒鱿鱼。假如有一天公司突然告诉你,要你回家休假,你下一步会怎么做?

A.先休假,和朋友们出去玩玩→4

B.立刻翻各种报纸找招聘信息→5

3.你喜欢水立方和鸟巢的设计吗?

A.喜欢→6

B.一般,没什么意见→7

C.不喜欢→4

4.你喜欢做义工吗?

A.是→8

B.不喜欢→9

5.著名的娱乐明星即将嫁给富豪男友,你会:

A.为她开心,祝福她→10

B.不好说,观察一段时间,不一定有什么事呢→11

6.泡吧的时候,你一般喜欢什么样的DJ?

A.有个性、暴躁的→2

B.轻缓、平柔的→4

7.你通常会怎样处理邮箱里的电子邮件?

A.让信箱塞得满满的,很少删信→14

B.仔细阅读每一封信,并回信→15

8.你愿意为了看奥运会而放弃一次重要的工作会议吗?

A.愿意→10

B.不愿意→7

9.如果给你一笔钱免费出国旅游,你会选择去:

A.美国→14

B.法国→16

10.在你看来,什么样的异性更能吸引你?

A.长相俊美的→12

B.看起来坏坏的→13

11.如果用阴晴不定来形容一件事物,你认为会是:

A.女人→17

B.天气→16

12.你对F1比赛知道多少?

A.一无所知→13

B.知道一些→16

13.对于身处都市的你而言,现代生活总是忙碌不安的,为寻一处安定之所,你会选择先买房子还是先买车子呢?

A.房子→B

B.车子→E

14.股市被套牢,房价在上涨,谁会给你对目前的生活增加信心?

A.父母给自己的坚强后援→C

B.爱人的关心→A

15.你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吗?

A.是的→B

B.不是→C

16.如果上天给你第二次选择人生的机会,你会:

A.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后悔→D

B.听家长的话,好好读书→C

17.夏天不管何时出门,你会随身携带一把伞,以备防晒、防雨之需吗?

A.会→A

B.不会随身携带,看天气而定→E

测试分析

A.你是一个性格倔犟的人,很少询问别人的意见,凭着自己的能力,办砸事情的概率相当小。虽然你不热衷于集体生活,但也绝对不是个让人反感的人。

B.你性格随和,从来不给集体添麻烦,也从来没有烦心事情要求大家帮你解决。在集体生活中,你是让大家最放心的人物,因为你是团队成员间的“润滑剂”,是团队发展的“起动机”。

C.你的毛病可能是从小到大听惯了夸奖,导致现在都无法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你对自己的外表和能力都不能正确地认识,把自身放在比旁人高一层的高度上。当集体生活出现了你所意料不及的事情后,你的思绪很可能被打乱,从而做出让常人感到意外的事情。

D.在人前,你会争强好胜,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旦与别人有了一点意见不合,总会引起小争执,也会为此心神不宁,事后还想找机会把这口恶气吐出来。其实,你本性不坏,只是还没有学会如何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E.在别人眼里,你一贯给人独立的形象。在集体生活中,独立的形象会给人不合群的假象,于是你的性格总是不大讨好。你在集体中有很多若即若离的朋友,敌人很少,但知心的朋友也不多,你对团队的贡献不大,但是负面影响也微乎其微。

第六章 马太效应

人们开始的自身因素的差异,会导致最终差异一步步放大,这就是“马太效应”。

这个世界上是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正如《圣经》中说的:“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什么是马太效应

有位富翁要出门远行,他临走前,按照3个仆人的才能,分别给了他们一些钱。第一个仆人得到了5 000元,第二个得到了2 000元,第三个得到了1 000元。富翁告诉他们,要好好珍惜并善加管理自己的财富,等到一年后自己回来再看他们如何处理这笔钱。之后富翁就出门了。第一个仆人拿到这笔钱后,便开始做各种投资;第二个仆人则用这笔钱买了一些原料,制造商品出售;而第三个仆人为了安全起见,就将他的钱埋在树下。一年很快过去了,富翁招来3个仆人,询问他们的情况。第一位和第二位仆人所管理的财富都增加了一倍,于是富翁十分欣慰,他说:“你们是既善良又忠心的仆人,赚来的钱和本金都归你们了。现在我把更多的事情让你们管理,让你们和我一起享受管理的快乐。”当富翁问第三个仆人时,却发现这个仆人一无所获。富人感到很奇怪,便问他怎么了。这个仆人向主人解释说:“我害怕金钱遭到损失,所以将钱存放到安全的地方,今天将它原封不动地奉还。”富人听后大怒道:“你这懒惰的仆人,算了,现在我把这些钱收回来,送给已经有10 000元的仆人,而你则另谋出路吧!”

在这个故事中,3个仆人同样得到了财富,但最终的结果却相差悬殊。这个结果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富翁回来之前,这3个仆人各自去安排这些钱,这时的差距是仆人的自身因素造成的;其次是富翁回来后,决定对这3个仆人进行奖惩,此时的差距则是外界因素造成的。但值得一提的是,外界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建立在第一阶段的结果之上的,而第一个结果的产生又取决于自身的因素,所以一开始的自身因素的差异,导致了最终差异一步步放大,这种连锁反应被称为“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1973年由罗伯特·莫顿正式提出的,他是美国的科学史研究者,他曾经说过:“人们对已有一定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没有名气的科学家,则不认可他们的成绩。”莫顿的这句话其实也概括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也就是《圣经》中说的:“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在我国古代,早就有类似于“马太效应”的事件,秦朝统一六国就是典型的“马太效应”。

在战国后期,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大,其他的六国都不断地割地赔款,致使秦国越来越强,其他六国越来越弱。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灭掉;公元前228年,秦国又灭掉了赵国;公元前225年,魏国也被秦国灭掉;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掉楚国;公元前222年,秦国灭掉了燕国;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齐国,终于完成了统一。最终秦国拥有了江山,而弱国则什么都没有了。“马太效应”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在人才占有上就存在着明显的“马太效应”。世界各地都存在着人才危机,然而通过观察你就会发现,占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对人才的吸引力就会越大;与之相反,如果某地人才稀缺,那么人才则很难进入此地。在科学研究领域也有明显的“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就越有名,而越有名的人其研究成果也就越多,直到产生一种学术权威。

除此之外,“马太效应”在经济领域产生的效果更为明显。可以说,不管是在个人发展还是在国家或企业之间,都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马太效应”。

以美国和阿根廷举例来说。当阿根廷处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时,投资的减少让它的经济复苏能力减缓,同时因为经济不振,又引发了一系列弊端,比如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增长等。于是人们都涌进银行,大量提取存款。为了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阿根廷政府无奈之下开始严格限制人们从银行中提款,并借了大量外债。但是政府的这种举动却让社会开始动荡不安了,整个国家都在金融危机中越陷越深。于是对这个举动感到不满的人们说,“假如阿根廷是一家企业的话,那么它已经到了可以宣布破产的时候了。”美国也有很多债务,也有金融危机,它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是债务国,到现在为止,它所欠的国债已达到数万亿美元,与美国的“巨额外债”相比,阿根廷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美国虽然也有企业倒闭,但是这好像对美国的元气损伤不大。如果类似的事件发生在一个与阿根廷类似的国家,其后果一定不堪设想。虽然如此,美国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受投资者青睐的国家。究其原因,就因为美国是“大国”,投资者们相信美国的发展潜力和经济实力可以解决种种问题。而阿根廷在人们的心中则是一个“小国”,人们不愿意把赌注压在它身上。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句话的意思与“马太效应”类似,其意是:自然界是均衡且统一的,比如昼夜交替和寒来暑往,始终呈现一种平衡状态。可是人的生存却不是如此,往往是穷的愈穷,富的愈富,少数人掌握了多数人创造的财富。

据华盛顿预算和政策研究所同时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富有者与贫穷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得更大了,这一差距远远超出了20世纪90年代的差距。这其中的原因很明显,有雄厚资金做后盾的公司可以尽情地使用各种营销方案来推广自己的产品,而小公司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哪怕是投资和回报率都一样,一个本钱比其他人多的人,其收益也一定会比其他人多。在股市中,投资者血本无归的风险更大一些,而那些大庄家则可以兴风作浪。这些都很好地诠释了“马太效应”。

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也可以很好地解释“马太效应”。人们往往会借助频繁的社交结识更多的朋友,但朋友很少的人则一直在自己的圈子中活动。很多名声在外的人,就因为他们抛头露面的机会多了,所以他们往往变得更有名望,而那些一直在小圈子里的人,却很难引起他人的关注。“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成功的原理,是影响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它能够不断鞭策无名者去奋斗、去追求、去超越已有的成果,进而被人所关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在某个领域保持优势,就一定要在这个领域迅速做大。还有就是,当你的目标领域有过于强大的对手时,就要另辟蹊径,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对方的弱势之后再发展。

为什么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财富是需要打理的,不打理的钱财是不会增值的。打理自己的钱财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财富往往就是这样,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仔细注意一下,其实我们的生活理财中也存在着明显的“马太效应”。在理财上,往往也呈现出一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

善于理财的人总是能享有更多的荣誉、金钱、地位,而不善理财的人却生活得举步维艰。有个很保守的人在百货公司前遇到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这个保守的人冲他打了声招呼,于是两个人就聊了起来。保守的人看着这位朋友正抽着雪茄,问:“嗨,你看上去过得不错,雪茄的味道很香,我想,它一定不便宜吧?”“哦,2美元一支。”“这么贵,那你一天抽多少支呢?”保守的人问道。“大概10支左右吧。”保守的年轻人惊讶地问:“天哪,你这样抽了多久?”“抽了30年了。”保守的年轻人摇了摇头,说:“朋友,请恕我直言,假如这30年你不抽烟的话,你抽雪茄的钱足够买这幢百货大厦了。”这位朋友笑了笑,没有反驳,而是轻声说道:“多年不见,我都忘了你是否抽烟了。”保守的人摇头答道:“不,我才不抽呢,抽烟是一种浪费。”朋友问道:“那么,你现在有一幢百货大厦了吗?”保守的人听后,有些惭愧地说:“我哪里有那么多钱。”朋友呵呵一笑,说:“可是我有了,眼前这幢百货大楼就是我的。”

穷人之所以是穷人,是因为他们不善于理财,不会改变理财思路,所以他们原地踏步或是越来越穷。华人首富李嘉诚认为,20岁之前,所有的钱都是靠双手勤劳换来的;20~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之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管钱比赚钱更重要。“马太效应”是说,一旦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就会有一种积累的优势,之后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或成功。这与李嘉诚的理论有相同的地方,努力赚钱便是打定基础,之后的管钱则是建立在努力赚钱的基础上的。

现实生活中充斥着太多“马太效应”的例子,在理财方面尤为突出。你可能会发现,两个同时起步的朋友,因为某个原因先有了一点小成就,之后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可能越来越大,往往是穷者越穷,富者越富。也可以说,富有的人是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小A和小B从同一所大学毕业后,又应聘到同一个电脑公司做程序开发员,他们二人的学历相同,收入也一样,可是两个人的理财观念却大不相同。小A的理财观念比较灵活,在股市很火的时候,小A利用自己懂电脑的优势,买了一个股票分析软件,每天K线、D线研究,而且把积攒的3万元钱投入到股市中。经过一年时间,小A的股票就升到了6万元。之后,小A又见股指涨幅过大,各项技术数据也显示着股票风险将要来临,于是,他果断地平仓了。这让他在股市低迷之前赚了一笔。后来,小A又在单位附近看好一条正在开发的商业街。因为当时股市尚且处于红火的末端,炒股的人还是比较多的,而看好商业街的人则寥寥无几,于是房地产商无奈地把现房降低售价。小A趁此机会用炒股赚来的钱买了一套沿街的商业房。过了几年,小A投资的沿街商业房已经在原价值上又升值了20多万了。他看房地产的价格近期也不会再有什么增长,于是马上把这套房子卖出去,并用手上的50多万元买了开放式基金,这些基金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取了20%的赢利。小A成了有钱人,他买了一辆轿车,还在城区买了一套带阁楼的房子,以一个上班族来看,小A的日子过得很滋润。和他一起工作的小B则没有那么幸运。小B在理财上是个非常保守的人,刚毕业的那几年,小B和小A的积蓄不相上下。为了稳妥起见,小B一直把钱存放在银行里,并且不购买任何理财产品,只满足于每年微薄的利息。然而小B并没有考虑到钱存在银行也是会贬值的,假如一年定期的储蓄年利率是2.25%,而且以年均国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是4%计算,每年的存款利率则为2.25%-4%=-1.75%。也就是说,小B的存款其实是在“负增长”。小B和小A虽然同时起步,但是小B依然属于“穷人”,不要说像小A一样买房子和轿车,就连买一辆电动自行车还要考虑半天。

没有理财就没有财富积聚。无论有多大的产业,不懂理财也会破产。据调查发现,许多人空有赚钱的能力,日子却过得很紧迫,究其原因,就是不理财或不善于理财。很多人习惯把钱放在银行里,可是他们忽略了,负利率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一样,会侵蚀着保守人的财富,它让不善于理财的人尝到通货膨胀带来的痛苦,辛辛苦苦积攒的钱在金融危机下,不但不能增值,反而很可能会贬值。但是善于理财的人却能享受负利率所带来的房产升值等理财成绩,渐渐地让自己的钱像滚雪球一般实现增值。如果继续采取保守的理财方式,也许真的会验证《马太福音》中的那句名言: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圣经》中,马太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是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生活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任何一个群体或个人,一旦在某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功,就会产生一种积累性的优势,之后他便有比其他群体或其他人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由此可见,成功与失败之间也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但成功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而且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相比,“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而更具真实意义。

比如你做一件事情失败了,下次再做这件事情时,不仅你自己会心虚,别人也会在心里揣测你能不能做好,这时,他们是很难支持你的,此时要成功则需要付出比原本多出一倍甚至是几倍的努力;而若是一开始就成功了,你对这件事情就会有自信,别人也会对你产生信任感,你想做的事,甚至不用出全部的力,别人也会把你推到成功上去。这便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其实就是资源配置中的优胜劣汰和竞争格局的变化规律,最终出现“大者恒大”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只是在商业运作中更被人关注。人们常说的“品牌效应”其实就是“马太效应”的一种,元通嘉泰的两次转折成功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聪明人总是会适时利用“马太效应”,在成功时趁热打铁,捕捉到更好的提升自我的机会。自1993年开始做PC配件和DIY起家的元通嘉泰,可以称得上是中关村的“老江湖”。元通嘉泰公司发展到1999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开始全面转向Intel“白牌”服务器产品的销售和组装。元通嘉泰公司的这个业务一直做了4年,直至2003年7月,元通嘉泰正式和清华同方签约,成为其服务器的重点代理商。回顾这段发展经历,元通嘉泰太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明提到了两个关键点,他说正是因为这两点才有了元通嘉泰现在的规模。第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是在2002年,当时元通嘉泰做Intel“白牌”的服务器已经做得很成功了,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都是元通嘉泰稳定的服务器客户。其中网易所有的“白牌”服务器都是从元通嘉泰购买的,元通嘉泰已经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了。在这之后,元通嘉泰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放在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行业服务和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上。它们推出了全系列存储产品和服务器产品的组合销售,第一个在“白牌”服务器市场内提出了“7天×24小时”的服务承诺。这个观念的提出,加之元通嘉泰在业内的影响力,再次大幅度提升了元通嘉泰的综合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其后来的成功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如果说元通嘉泰第一次做出的决定正确,那么它的第二个关键转折点——和清华同方合作——则更是明智之举。因为元通嘉泰在服务器市场是成功的,所以很多服务器厂商都主动与之接洽代理合作业务,而他们则选择了和清华同方合作。董事长李建明看重的是清华同方非常有潜力,而且它有着强大的品牌优势和综合实力,双方的合作会让元通嘉泰的发展更加稳定和成功。同理,元通嘉泰在行业拓展、技术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是清华同方看重元通嘉泰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次强强联手其实正与“马太效应”相吻合。

事实证明,元通嘉泰和清华同方的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说,元通嘉泰代理清华同方“超强”系列服务器的前两个月,在北京地区的销量就达到了200台,这样的业绩甚至出乎清华同方的意料。元通嘉泰为了实现业务的稳定发展,又把自己吸引客户的策略放在了服务上。

在做Intel“白牌”的时候,它们的客户服务都是元通嘉泰自己完成的,因此,它们积累了很多技术经验,同时也锻炼出一支优秀的服务队伍。在做清华同方的服务器代理后,虽然厂商会负责售后保修,可是元通嘉泰还是坚持一贯的高标准对客户服务,因为客户对商家来说是最主要的。在北京地区,元通嘉泰的售后服务可以做到2小时之内回应,在4小时之内赶到要求服务的地点,一天之内解决所有问题。元通嘉泰的技术部专门配有一辆客户服务车,车内一直放着几台备用机,不管在什么时间,只要接到客户的服务请求,他们就会在第一时间赶赴客户所在地去处理问题。如果问题在短时间内不能解决,他们就会向客户提供备用机,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客户工作的正常运转。如此周到的服务,连许多服务器专业厂家都很难做到,可是元通嘉泰做到了。

除此之外,元通嘉泰在设立分支机构时,都是先在当地设立服务商,然后再展开产品销售。无疑,本来就有好名声的元通嘉泰又在客服上胜过其他商家一筹。有强大的品牌,再加上如此专业的服务,自然会赢得客户的认可,所以元通嘉泰的生意才会越来越红火。“马太效应”对成功者来说是一种优势的积累,当你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后,想取得更大的成功就相对容易一些。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者会随着优势的累积而有更强大的能力去取得更多的成功,甚至能涉及不同的领域。所以,假如你想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就要先努力取得一定的成功,并且不断地扩大成功。当你成为“领头羊”以后,即使你投入的和其他人相同,你也能获得比其他人更大的成功。

当然,“马太效应”也不是说弱者和贫困者永无翻身之日,事实上,没有谁会是永远的强者或弱者。只要弱者有永不言败的精神,懂得改变方法和总结经验教训,依然可以成为最后的成功者。

测试:你适合做哪种投资?

一个良好的投资结构就像金字塔,先有宽厚的底部,即安全性高的投资,如零风险的储蓄,才能递次构建高耸的塔尖,如低风险的国债、中度风险的股票、高风险的不动产投资。成功的投资组合必须包括不同风险层次的金融商品,也就是说你必须是储蓄型、投资型和投机型于一身的人。

你不妨先完成下列测试,了解你属于哪种投资类型的人,再确定投资方向。

1.你去商场买衣服,看上一款衣服,可是你喜欢的颜色缺货。销售人员告诉你,在其他连锁店也许有,只是正处于打折季节,所以不能为你特别保留。你会怎么办?

A.立刻赶到另外一家连锁店。

B.买下这家的衣服。

2.你想看某部知名电影,可是售票小姐告诉你9点钟的票已经卖完了,只剩下夜场的票。同时她还说,9点30分在小厅有一部新电影上映,可是你没有听过那部新电影的名字,你会怎么做?

A.买新电影的票。

B.买夜场票。

3.你马上要做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出行,此时包里只放得下一本书。于是你在两本书上作选择,有一本是热门的畅销书,但是除了畅销之外你对它一无所知;另一本是你很喜欢的作者写的书,可是他最近出版的书却令你相当失望。你会如何选择?

A.带上畅销书。

B.带上你喜欢的作者写的书。

4.在你选好一台电脑后,售货员告诉你,假如你购买销售展示用的那台电脑能打8.5折,而购买全新的电脑没有任何折扣,这时你会怎么做?

A.购买销售展示用的电脑。

B.购买全新的电脑。

5.如果你不幸失业一年,最近找到两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中一份工作薪水一般,但工作起来比较轻松愉快;而另一份薪水比你以前的工作高很多,可是承受的压力也非常大,你会如何选择?

A.选择压力大,但薪水高的工作。

B.选择压力小,但薪水低的工作。

评分标准

选A计分,选B不计分。问题1~3选A每题计1分;第4题选A计5分;第5题选A计10分。

测试分析

0~4分:比较适合储蓄型投资。定期存钱是这类人的首要目标。假如你即将在近期内动用手中的现金,则比较适合做一个储蓄型的人。例如你在计划买房的时候,不宜将购房款投资在其他具有风险的理财产品上。此类人比较适合的投资领域为国库券、公债等。

5~10分:比较适合投资型投资。这类人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以获得比储蓄高一些的利润。你的成功多在于能维持一段长时间的固定持有,以让投资目标的价值增长。一般来说,投资的时间越长,获得的利润就会越高。此类人比较适合中度风险的金融商品,例如债券或股票等。

11~18分:比较适合投机型投资。此类人喜欢冒比较大的风险,想在短期内获得巨额利润。这类投机型投资者应尽快熟悉不动产、黄金、期货等高风险的产品,并适时参与进去。

第七章 多米诺骨牌效应

一些看上去很小的行动往往如骨牌中的第一块牌一般,十分关键,假如你在关键的小事上做对了,往往能够产生良好的效应。

从第一块骨牌到“最后一块”骨牌的传递过程会是多久,没有人知道,也许是一刹那,也许是一个世纪,但它们的确是相关联的。

什么是多米诺骨牌效应

多米诺骨牌是一种长方形骨牌,它多是由塑料、木制或骨制的。在玩的时候把骨牌按一定间距排列成一行,这样在碰倒第一块骨牌时,其他骨牌就会发生连锁反应,从而一一倒下。“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起源,还得从我国宋代说起。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民间发明了一种名为“骨牌”的游戏,这种骨牌游戏在宋高宗时传到皇宫,之后便迅速在全国盛行。当时的骨牌大多是用牙骨制作的,所以骨牌又被称为“牙牌”,民间称它为“牌九”,这个叫法延至今日。

1849年8月,意大利传教士多米诺把这种骨牌带到了米兰,他把骨牌作为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小女儿。多米诺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骨牌,于是制造了大量的木制骨牌,并且发明了很多种玩法。没过多长时间,木制骨牌就流传于意大利及整个欧洲,骨牌游戏自那时起就成为欧洲人的一项高雅运动项目。

后世的人为了感谢多米诺为他们带来如此好玩的运动项目,就把这种骨牌的游戏命名为“多米诺骨牌”。到了19世纪,“多米诺骨牌”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运动。

在20世纪的最后几分钟内,北京颐方园体育健康城综合馆里,一项新的多米诺骨牌吉尼斯世界纪录诞生了,中国、韩国和日本的62名学生成功地推倒340多万张多米诺骨牌,打破了由荷兰人所创的推倒297万张的世界纪录。从直播画面中可以看出,骨牌一一倒下的场面很壮观,在令人惊叹之余,人们也被“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的能量所震撼了。

多米诺骨牌产生这种效应的原理是:骨牌竖起时,重心比较高,而在倒下时重心下降,在一张骨牌倒下的时候,会把自身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进而作用在第二张骨牌上;当这种动能转移到第二张骨牌上时,第二张骨牌自身倒下的过程中产生的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和第一张骨牌转移过来的动能加在一起,再传到第三张骨牌上……就这样,每张骨牌倒下去的时候,所产生的动能都比前一张骨牌大,所以它们倒下的速度也就一张比一张快,也可以说,它们依次推倒的能量一张比一张强大。

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A.怀特海德曾经制作了一组13张的骨牌。第一张牌厚1.19毫米,长9.53毫米,宽4.76毫米,比小手的指甲还小。此后的每张牌都扩大1.5倍,之所以选用这些数据,是按照一张骨牌在倒下的时候可以推倒一张1.5倍体积的骨牌而计算出来的。第13张,也是最大的一张,厚7.6毫米,长61毫米,宽30.5毫米,这张骨牌和扑克牌的大小差不多,其厚度却是扑克牌的20倍。

A.怀特海德把这套骨牌按合适的距离摆好,轻轻推倒第一张,最后一张很快就会倒下,而第13张骨牌倒下时所释放出的能量比第一张骨牌倒下时释放的能量要多出20多亿倍,因为“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能量是以指数形式增长的,如果推倒第一张骨牌需要0.024微焦,那么倒下时的最后一张骨牌所释放的能量就能达到51焦。可见,“多米诺骨牌效应”所产生的力量确实是惊人的。还好,他没有制作到32张骨牌,因为以这种方式计算下去,它可以达到415米,这将高出纽约帝国大厦2倍,假如真有人制作出这样一套骨牌,摩天大厦会在弹指间轰然倒塌。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想,但根据“多米诺骨牌”的运动原理,人们研究出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即在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既然说它是一种心理效应,当然不会只出现在运动项目中。生活中也经常会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只是人们没有认真去分析它。在中国古代,卑梁是楚国的边境城邑,那里的女孩经常和吴国边境城邑的女孩一起在边境采桑叶,有时她们会一起玩游戏。有一天,吴国的女孩一不小心踩伤了卑梁女孩的脚。卑梁女孩回去后告诉了族人,于是卑梁人带着受伤的女孩去责备吴国人。可是吴国女孩对此不仅没有道歉,反而出言不逊。卑梁人非常生气,就把那个吴国女孩杀了,然后回到了卑梁。吴国人当然不会就此罢休,这家人去卑梁把卑梁女孩一家全部都杀死了。这件事惊动了卑梁的守邑大夫,他大怒道:“吴国怎么敢如此欺人,是不是想攻打我的城邑!”于是卑梁的守邑大夫发兵把当地吴国的老幼全部杀死。吴王夷昧得知此事后气愤地派兵侵犯楚国的边境。吴国和楚国因此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吴国公子光率领军队在鸡父与楚国军队交战,并且大获全胜,俘虏了楚军的主帅小帷子和潘子臣。之后他又继续攻打郢都,俘虏了楚平王的夫人。

这场战争本始于在游戏过程中踩伤了脚,可是到最后却演变成两国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这其中的演变过程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每件事都一步步地推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便是典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从第一块骨牌到最后一块骨牌的传递过程会是多久,没有人知道,也许是一刹那,也许是一个世纪,但它们的确是相关联的。比如在一匹健壮的骏马身上放一根稻草,骏马没有反应,再加一根稻草时,骏马依然没有感觉,这样一直在马身上加稻草,当最后一根轻飘飘的稻草放到马背上时,马也会不堪重负地瘫倒在地,这在社会研究学中被称为“稻草原理”;再比如头上脱一根头发,觉得很正常,再掉下一根,也不会在意,接着往下脱,依然不为此操心,当头发一根根地掉下去,秃头就出现了,这在哲学上被称为“秃头论证”。第一根稻草的出现或第一根头发的脱掉,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变化;当这种趋势一再出现,还只是停留在量变的程度时,依然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当它达到某种程度,以几何级数呈现出“量变”时,势必会吸引外界的注意。这便是“多米诺骨牌效应”要告诉我们的:一个最小的力量所能引起的也许只是察觉不到的变化,但它最终所带来的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类似于后面文章中提到的“蝴蝶效应”,可是它比“蝴蝶效应”更注重过程的发展和变化。

生活中骨牌的传递其实已经在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开始了。一场强权战争的开始,可能使整个民族招致灭顶之灾;一日的荒废,也可能是一生荒废的开始……所以小心生活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让事情朝好的方面发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做好每一件事的开头,这样才能一切顺利。

小隐患可能毁掉你全部努力

2001年9月11日,几乎是在一瞬间,纽约市110层高的世贸中心姊妹楼就轰然倒塌了。从表面上看起来,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向大楼是造成这一惊世之灾发生的直接原因,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美国建筑专家的评论说:“该大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合理,本来就难以应付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对随之发生的大火,更是无能为力。”据美国马萨诸塞州塔夫茨大学土木工程教授萨纳业透露,该世贸大楼的设计本身就存在着一些致命的问题。现在所设计的高层即使是遭遇到相同的袭击,也完全能够避免发生类似的悲剧。他还表示:“当时大火把被撞楼层的上下联系隔断了,而且令一部分地板开始垮塌,而这些地板都是深重、加固的水泥地板,它们一旦倒塌砸向下面一层时,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发生层层相砸的情况,最后让整个大楼完全倒塌。”还有一些专家也表示,他们仔细观看了大楼倒塌的录像,通过录像的片段,他们确定飞机的冲撞确实对大楼产生了一定的破坏,可是之后燃起的大火才是造成世贸中心倒塌的最直接原因。科罗拉多一所大学的土木工程教授黑曼·布朗说:“当时,大火迅速燃起,让整个大楼的钢铁支架很快熔化,导致整座大楼失去支撑,最后轰然倒塌。如果没有这些烈火,就算飞机再猛烈一些撞向大楼,也不至于令其完全倒塌。可是那架飞机上装着数量巨大的燃油,这些燃油引发的大火让楼墙内的钢筋熔化了。”布朗还说:“由这两座大楼的设计来看,当时设计人员是考虑到耐冲击的因素了,可是它却对爆炸和大火显得力不从心。假如飞机是撞在大楼的底层,那么消防人员可能有时间控制住火势的蔓延,以阻止悲剧的进一步发展。但显然,这些恐怖分子的袭击事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就这样,纽约世贸中心姊妹楼在1小时内被彻底摧毁了。

事情的发展往往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如果在开始时就忽略了微小的隐患,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及时的处理,那么接下来的事就很难做好。就像轰然倒塌的大楼一样,假如设计者在设计之初考虑周全,想到它防火的功能,那么这座大楼即使被撞,也仅是部分受损,不会全部倒塌。

每个事故的发生几乎都与考虑不周全有关,这些未考虑周全的问题就好像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被引发,这些看似微小的问题却关系到最终的结果。2003年8月15日,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部分地区曾发生了一起大面积的停电事件。因为那次意外停电事件,对美国和加拿大的正常科研、陆路交通和航空、居民生活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虽然它并没有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秩序的稳定,可是在当时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成为震惊世界的大新闻。据美国经济学家估算,美国因为那次历史上最大的停电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天高达300亿美元。

美国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其电力设备堪称世界一流。我们可以把它的电网比喻成千里之堤,甚至可以说是铜墙铁壁铸成的长堤。可就是这样一个世界一流的大电网,却因为对预警迹象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引起电网陷入了大面积瘫痪的状态中。

因为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而造成事故的事件不胜枚举,这些被忽略掉的小事就如同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仅仅是因为人们的疏忽,就触发了第一块牌,进而引起大的灾难或事故。

可以这么说,如果人们习惯于在开始的时候就把以后的事情考虑周全,做好足够的准备再做一件事,那么世上会多很多成功的人。也许在我们忽略一个小隐患时,觉得它没那么可怕,但可怕的是我们在这个错误的基础上继续做事,当错误和隐患开始累加时,就是一种灾难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吸取“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教训,做到防微杜渐,小心地走好每一步,只有以每一步都走好为基础,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顺利。

成败就在一张牌

有一片村庄紧挨着黄河岸边,当地人为了防止水患,筑起了长堤。有一天,一个人偶然发现长堤的蚂蚁窝突然猛增了很多。这个人心想:这么多蚂蚁窝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决定向村长报告,可是在半路上看到一位朋友正冲这边走来。于是,他对这位朋友说了这一情况,这位朋友听了他的话后,不以为然地说:这么坚固的长堤,几只小小的蚂蚁能把它怎么样。于是便拉着这个人一起下地去干活了。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里的水暴涨。河水从蚂蚁洞中渗出来,紧接着开始喷射,最后长堤被河水冲垮了,整个村庄被淹没了。

这个故事与“多米诺骨牌效应”类似,生活和事业中遇到的各种“小问题”其实都可能是一个个小的“蚁穴”,极有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自2007年2月,美国抵押贷款风险渐渐浮出水面,到8月底的半年时间内,欧洲就为挽救次贷危机投入了6441.55亿美元,再加上美国数千亿的为此次危机注资,依然没能阻止次贷危机的蔓延和恶化。次贷危机就像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一样,把所有人卷入其中。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演变成席卷全美,最后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因为这次危机,几家知名银行都倒闭了。美国的次贷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经济又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呢?次贷危机在开始的时候是一种金融创新,它是由房屋抵押公司给信用级别比较低或者没有充分的收入证明的负债比较多的人贷款。以前美国银行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对待,所以次级债的规模并不大,至1994年,其总量也只有350亿美元。那么它是如何一直膨胀到15 000亿美元的呢?其主要原因是在2000年之后,美国网络泡沫破碎,其经济出现衰退,于是美联储使用货币政策鼓励人们进行大规模投资。美国长期使用低利率政策鼓励人们消费,当时,甚至连没有收入的人都可以贷款。于是人们习惯了“贷款消费,寅吃卯粮”。而房价大幅度上涨让很多人产生了错觉——房价会一直上升,即使会因一些原因下跌,自己也能及时高价卖出房子,在偿还贷款后还会赚不少钱。于是很多中低收入的家庭开始贷款买房,致使次贷增多。而投资银行又把这些按揭的贷款重新组合打包,变成新的金融类产品,比如“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债务抵押债券”“按揭支持证券”等种类。这种以“次贷”为基础的资产支持而衍生的证券被称为“次级债券”。至此,一项看上去简单的住房贷款慢慢演变成一条极其复杂难懂的金融交易链。次贷经过由它衍生的产品的规模被放大,其风险也慢慢被放大,并且扩散到整个金融系统中去。然而由于其经过一系列的包装,这些产品在资本市场中十分受欢迎。一个次级债包含了公司、个人各种基金、商业银行全部内容,在这么长的金融链上,没人关心贷款和理财产品是怎么来的。2004年,美国政府实行加息,联邦储备银行利率由2001年的1%,经过17次上调后提升到5.3%,2006年,美国的房产就已经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态,房价持续下跌,这时,绝大多数房价已经低于未付抵押贷款的总量,于是次贷还款违约率呈上升趋势,很多人甚至出现“断供”现象。这场次级债风波引发了以下几种反应:(1)日元、瑞郎等套利交易砍仓。(2)引发放贷机构收回房产。(3)各国消费者信心受挫。(4)非政府债券资信下降。(5)套息交易恐慌性结利。(6)通过杠杆放大百倍对冲基金。(7)股市曾一度出现恐慌性抛售。这场危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第一块骨牌次贷被推倒后,所有的骨牌都开始陆续倒下了。于是这次次贷危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演变成金融危机并波及全球。

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往往能引发一些大的问题。很多失败都是因为小事,很多成功也都是因为一些小事,只看你这“第一块牌”是什么,又是以哪种方式推倒它的。

一位4S店市场部经理说:“当车销量好时,总经理很难想起市场部,一旦车市转淡或是出了什么问题,就需要市场部来做些工作了。在市场淡的时候,往往是最能体现出一个人能力的时候,因为这时很多问题都会暴露出来。很多时候,恰恰是昨天‘热’造成了今天的‘冷’。因为热的时候只顾销售,顾不上其他。而我们的理念不同:我卖给客户一辆车,不是要赚1万元,而是要赚10万元,因为这位客户不管是介绍别人,还是自己需要,都要在这里再买9辆车。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口碑,每卖出一部车,都让客户满意,让他成为你的老客户,他也会介绍一些新客户来你这儿买车。借助维系老客户和提升服务质量其实是一个成功的‘杠杆’,你付出的远比自己开发一个新客户容易得多,而且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做法经得住市场考验。”

一些看上去很小的行动往往如骨牌中的第一块牌一般,十分关键,假如你在关键的小事上做对了,往往能够产生良好的效应。

测试:你对别人具有影响力吗?

迅速且诚实地回答下面的问题,你会知道你对他人的影响力如何。

1.你在某领域中是否是一位专家?

A.是。(5分)

B.否。(1分)

2.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有修养?

A.是。(5分)

B.一般。(3分)

C.否。(1分)

3.如果你经营一家运动器材商店,有人要买一根棒球棍,还有人要买独木舟,你会先卖哪一个?

A.先卖棒球棍,因为它便宜,这是出于对购买者的情绪考虑的。(1分)

B.先卖独木舟,因为生意做成了,利润也大。(5分)

4.你是不是认为自己能应付许多场合?

A.是。(5分)

B.有些场合可以。(3分)

C.否。(1分)

5.你的身高是:

A.1.7米以下。(1分)

B.1.7~1.8米。(3分)

C.1.8~1.9米。(5分)

D.超过了1.9米。(2分)

6.你喜欢下面哪种陈述?

A.我的语法知识不是很好。(1分)

B.我的口才不错。(5分)

7.你认为“要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并不需要别人看好你,重要的是他们敬畏你。”这种论述正确与否?

A.对。(1分)

B.错。(5分)

8.你怎么评价自己的魅力?

A.很出众。(3分)

B.出众。(3分)

C.普通。(5分)

D.差。(2分)

E.很差。(1分)

9.你通常喜欢什么样式的衣服?

A.让人看一眼不能忘的奇装异服。(1分)

B.时髦。(4分)

C.传统类的。(5分)

D.欧美款式。(3分)

E.休闲的,不爱穿套装。(3分)

F.凑合就行。(2分)

G.便宜的。(1分)

10.你是否在意别人怎么看待你?

A.非常在意。(1分)

B.有些在意。(2分)

C.稍微一点。(3分)

D.很少在意。(4分)

E.不在意。(5分)

11.你喜欢喜剧情节吗?

A.喜欢。(1分)

B.还可以。(2分)

C.不喜欢。(5分)

12.“只要目的正当,就不择手段”的做法你觉得如何?

A.同意。(5分)

B.有的时候对。(4分)

C.不同意。(1分)

13.你接受下面哪种陈述?

A.言行一致很重要。(1分)

B.不必过分强调言行一致。(5分)

14.“给的东西,人们往往不珍惜,只有经过奋斗得来不易的东西,人们才会珍惜。”对这种观点你怎么看。

A.同意。(5分)

B.不同意。(1分)

15.你喜欢赞扬别人吗?

A.是。(5分)

B.否。(1分)

16.在和别人讨价还价时,你喜欢使用哪种策略?

A.要求远远高于自己所希望得到的。(5分)

B.要求比希望的高一些,这样买卖双方都有余地。(3分)

C.我不爱讨价还价,所以省略协商过程,马上说出自己的希望。(1分)

17.下面的做法你更倾向哪种?

A.不愿解释理由。(1分)

B.当要某人做事时,会说明这样做的理由。(5分)

测试分析

把答案相对的分数加起来,就是你的总分。

17~30分:你不仅不会影响别人,而且很容易受人影响,往往是别人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即使你不愿意那么做。你应该学会如何说“不”。

31~40分:你对周围的人没有太大的影响力,或许你喜欢保持一种低微的姿态,不喜欢对他人施加影响。

40~58分:你可能具备比你意识到的更多的影响力,很多人都被你所影响。

59~72分:你具有权威人士的气质,在你的专业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可是当你走入一个不舒适或不熟悉的环境时,你的影响力会有所下降。

73~85分:你是一位具有足够影响力的人,是理所当然的权威人士。

第八章 青蛙效应

人们的危机意识往往只能持续一段时间,甚至是一小段时间,之后的危机意识则成了单纯、机械地喊“狼来了”,也就是所谓的熟视无睹。一旦“狼”真的来了,人们最终还是手足无措。切记,忘掉危险往往正是危险的开始。人不能因为一时的懒惰或满足于现状而让自己陷入危机的泥潭中,只有具备危机意识才能做到临危不乱。

什么是青蛙效应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生物学教授做了一个“煮青蛙”的著名实验。实验是这样的:先把一只青蛙冷不防地丢进煮沸的水中,由于青蛙反应灵敏,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用尽全身力气跳出沸水锅,安全地逃生了。接着,教授又使用同样大小的一口铁锅,并在锅里放满了冷水,然后把这只曾经死里逃生的青蛙放进去。在锅里,青蛙欢快地游荡在清凉的水中,表演着它的游泳技巧。这个时候,教授开始将水加热,青蛙并不知道大祸降临,依然在水中怡然自得。水温缓慢升高,青蛙虽然感觉到有些异样,却因为惰性没有马上往外跳,当它察觉情况不对时为时已晚。最终,它全身瘫软,翻起了白肚皮。

经过科学家分析,这只青蛙第一次之所以能很快地逃离险境,是因为它受到了热水的剧烈刺激,所以就使出全部的力量跳了出来。而第二次因为感觉到的刺激没有第一次明显,所以这只青蛙就失去了警惕性和危机意识,它感觉这个温度自己还可以接受,所以不至于用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