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素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04:25:03

点击下载

作者:北京好学智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李敏、刘为群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学综合素质

小学综合素质试读:

前言

取得教师资格证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自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6号文件,国家正式开始推进教师资格考试改革,从最初的浙江、湖北两省试点统考,到2015年下半年全国已有21个省、市加入统考行列。

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教师资格考试越来越规范有序。相比之前的教师资格省考,统考没有指定教材,更注重考查教师的综合素养,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教师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常识、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

目前,大多数考生对于新的考试大纲、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不够了解,缺乏有效的辅导教材和学习工具。为帮助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考试内容、把握考试重点、弥补知识“短板”、理清考试脉络,我们特组织相关专家和学者根据教师资格考试各科目的大纲要求,深入研究了近几年教师资格考试的命题情况,分析命题趋势及最新变化,精心编写了这套“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丛书”,供广大考生备考使用。

本书是系列丛书中的《小学综合素质》。“小学综合素质”是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科目之一,该科目最大的特点是知识点繁杂、题型单一、考查内容灵活多变,要求考生能够将知识点与答题技巧完美结合。这也是广大考生备考的难点所在。本书紧扣《综合素质》(小学)考试大纲,紧密结合真题,结构严谨、重点突出、指导性强,是广大考生进行考试复习和储备知识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1.以考点为核心,紧扣大纲,重点突出,可读性强

本书别具一格,在深入、细致地研究了考试大纲中的考试目标、考试内容与要求之后,在考试真题的基础上提炼出核心考点,以考点为单元进行知识讲述。知识点的阐释完全围绕考试特点展开,力求完全贴合考试特色,将知识和考试完美结合在一起。该创举凝聚了知名专家和学者的经验与智慧,旨在帮助考生迅速切中考试重点,少走弯路,提高备考效率。

2.体例科学,结构合理

本书设置了“考纲再现”“考点详解”“内容提要”“例题精讲”“良师点拨”“拓展阅读”等栏目,所设栏目环环相扣,科学实用,基本覆盖全部考点,知识翔实,讲解深入浅出,使考生能够准确地掌握重点知识,提升学习效率。同时,书中对重点知识和核心字句都以波浪线及粗体字的形式做了突出展示,方便考生识记。其中,“内容提要”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考生可在简短的文字中直接识记知识点的精华部分。

3.讲练结合,解析精当

本书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在考点内容讲解之后安排了“例题精讲”和“良师点拨”。“例题精讲”通过对真题的演练和名师专业解析,使考生能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所阐述的知识点,同时可加强考生对出题形式的了解。“良师点拨”直接点明了该考点的复习方向,最大限度地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

4.知识拓展,延伸知识,加深理解

根据备考需要,在重要考点或内容处设置了“拓展阅读”栏目,适当延伸知识、解读重点,提醒考生相同或相似知识点的不同表述版本,帮助考生积累素材、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5.重要考点配有讲解视频,巩固学习效果

本书为重、难考点提供免费的配套视频教学课程,考生使用手机扫描“内容提要”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听课。所有配套课程都由业界专家学者结合最新考试特点和趋势进行浅显、精要的微课讲授,没有冗余的扩展,鞭辟入里,帮助考生牢固掌握考点知识。

最后,衷心希望本套教材能为广大考生的复习备考带来实质性的帮助,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事业进步。编者2015年12月模块一 职业理念模块分析

职业理念部分是每年材料分析题的命题点之一,在整个综合素质考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该部分虽然分值不高,但是复习的时候需要把握要点及相应的答题模式,才能事半功倍。

该模块的知识点在近几次考试中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所占分值为20分左右,详见下表。

从上表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职业理念部分在综合素质考试中是有出题规律的,一般会出一道材料分析题(14分)和若干道选择题(2~6分)。具体考查的内容是如何呈现的呢?我们来看几道真题。

1.尽管工作压力大,事务繁忙,但是何老师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这体现了何老师的( )。

A.教学水平高超

B.职业心理健康

C.学科知识丰富

D.身体素质良好

2.某学校经常组织教师相互观摩教学活动,针对活动过程展开研讨,提出完善活动的建议,这种做法体现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是( )。

A.进修培训

B.同伴互助

C.师徒结对

D.自我研修

从上述两道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理念部分的选择题从难度上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根据常识就可以判断,对于知识点的考查比较灵活。但是,材料分析题就不一样了。例题如下:

材料分析题一:

赵峰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不仅数学成绩好,其他各科成绩也名列前茅。他在课堂上发言积极,课余时间却不愿意主动与同学交流,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显得有些冷漠。同学向他请教问题时,他总是先强调一下:“这样的题你都不会做?那好吧,就由我来教教你。”

久而久之,同学们渐渐疏远了他,他的成就感只能从老师的表扬和肯定中获得。在学期评语中,班主任对赵峰的学习成绩赞赏有加,对其他方面的表现却只字不提;数学老师也认为赵峰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

问题:请从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材料中两位老师的教育行为。如果你是赵峰的老师,你会如何做?

材料分析题二:

上地理课时,陈老师发现课代表王超心不在焉,不耐烦地把书翻得哗啦作响。陈老师本想用提问“警告”他一下,没想到一连十几个问题都没有难住他。陈老师增加了提问的难度,涉及他们未学的内容和课外知识,可王超还是能流畅地答出来。

于是,陈老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让王超不随堂上课,自己去查阅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这个想法得到了学校的支持,王超免修了地理课。从此,每当上地理课时,学校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小读者,他自己查阅地理资料,研究感兴趣的问题。而陈老师的工作任务,不但没有因为王超免修地理课而减轻,反而更重了。陈老师既要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还要给王超提供相应的指导,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

一学期下来,王超的小论文《植被保护与资源开发》获得全国中小学生小论文评比优胜奖。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陈老师的教育行为。

从上面两道例题我们可以发现,职业理念部分的材料分析题一般有两个维度:整个职业理念部分整体考查或者只考查其中的某一个观点。在复习时要注意重点知识,如下图所示。第一章 教育观考纲再现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考点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内容提要: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考点详解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一)教育观

教育观就是人们针对教育的态度与做法。教育观总是同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密切相关。(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注重人各方面的水平的实际发展。

素质既包括先天的生理素质,又包括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面向人的整体,突出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素质教育贯穿于各阶段教育中,涉及各级各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的发展,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因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全民性,又体现了教育的有效性。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全体学生共同的目标必然会因学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矛盾的解决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层次性的把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空间中均有较大程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我国现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这两种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各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铸造了个性迥异的学生。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作为综合国力竞争基础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区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

创新教育不仅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还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调查、探索,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富有开拓性的工作,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和智慧潜能,激活课堂教学。另外,要转变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氛围。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依法保障学生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特征)(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让受教育者拥有“基础学力”。(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教育价值多元:尊重个体的需要和个性,寻求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5)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6)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7)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8)教育空间的开放性: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例题精讲

单选题

1.素质教育是以( )为重点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专家详解】B。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命题分析】“素质教育”作为考试的热门考点,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出题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只要考生充分掌握其概念和特点就能很好地作答。

2.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 )。

A.提高教育质量

B.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C.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D.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专家详解】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命题分析】关于素质教育的目标,除了总目标外,还有可能围绕“总目标下的各具体目标”来命题。良师点拨

考试大纲明确要求掌握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考生要结合实际教育教学来记忆,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坚持依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开展工作。

扩展阅读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全面推进

一、素质教育思潮与实践背景(1)素质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于1999年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2006年,素质教育的内容进入《义务教育法》,自此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意志。(2)应试教育的弊端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不断显现,因此催生了素质教育。(3)学生要实现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4)国际教育思潮的发展:联合国提出教育新概念——从“学会学习”到“学会关心”。

二、价值导向与初步试验阶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2月13日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的思潮和教育价值逐步成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纲领性要求。

三、学校较大范围实施素质教育改革阶段(1)各类各级学校较大范围实施素质教育改革。(2)人们接受了现代素质教育价值观。(3)国家希望通过素质教育改革,找到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四、全面推进阶段(1)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2)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3)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4)2001年秋,新课程在38个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启动。(5)2006年6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表明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6)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考点2: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内容提要: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五个方面,需要掌握。考点详解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以下五个方面:(1)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需要的满足、学习方法的指导等,要渗透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中,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构建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五育并举)。

以往的教材,教学内容过多地考虑了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忽视了科学与人、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各门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3)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应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教育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第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教育观念应该包括素质教育的整体观和整体改革的方法观。整体观即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质量观,指面向全部学生的素质教育;方法观即方法论,整体改革的方法观要求教师以正确的整体思维观与正确的整体行为观,处理改革的“一与多”的关系、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第二,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师德对实施整体改革、实施对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开拓意识和创造精神,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崇高的精神境界,有高度的敬业、爱岗精神,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身良好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楷模。

第三,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

素质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应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微观层面的教学模式有知识掌握与传授模式、技能形成与训练模式、能力获得与培养模式、行为规范的认同与示范模式、态度改变与教化模式等。

宏观层面的教学模式有学习—教授模式、发现—指导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例题精讲

单选题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包括( )。

A.有高尚的思想道德

B.有良好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

C.有开阔的胸襟和创新精神

D.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专家详解】D。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有一定的优越性的,不可能完全放弃。良师点拨

考试大纲明确要求掌握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考生要结合实际教育教学来记忆,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坚持依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开展工作。考点3: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分析、评判教育现象

内容提要: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六大方面以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能够针对素质教育的相关命题作出价值判断。考点详解

一、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改革(一)转变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首提“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二)调整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课为必修课。(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三是要将评价看作一个系统,实行多元评价(目标、方法)。

新型评价观——“发展性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评价促发展。(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话语”、一种“教育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如下:(1)指导思想不同:全面素质Vs.片面追求升学率。(2)教育目的不同:全人教育Vs.考试能力强。(3)教育方法不同:主动学习、探究、合作Vs.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竞争。(4)评价方式不同:发展性评价Vs.单一的终结性评价。

此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课程结构、师生关系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

三、素质教育的相关命题(1)素质教育会降低教育质量吗?不会。实施素质教育同时需要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2)素质教育仅仅是为了发展特长吗?兼顾。课堂学习的知识还是很重要的。(3)素质教育否定考试吗?实施素质教育也要考试,但考试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4)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什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题精讲

材料分析

根据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一天,一位老师给学生上科学课,主题是“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老师安排学生去校园里甚至校外的大自然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并做好记录。走出课堂的学生显得很兴奋。不久,一位学生跑过来说:“老师,我捉到一只蚂蚱。”其他学生也围过来看。突然,一位学生说:“这是只公的。”围观的学生哄堂大笑。老师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观察的,公蚂蚱有劲儿,跳得高。”这位学生自信地说。这是学生最直接的推理,确实难能可贵!老师及时表扬道:“你真是一个小生物学家,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希望你能认真研究一番。”学生认真地点点头。就在这时,一位学生跑过来告状:“××同学把蚂蚱踩死了。”老师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教育机会。他走过去,几位学生正在责备那位同学。老师说:“蚂蚱也是一个生命体,我们应该爱护每一个生命。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是无意踩死的。我们不如挖一个坑,把蚂蚱安葬了吧!”于是,在学校的草地上,举行了一个特殊的“葬礼”。

试从教师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专家详解】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科学课。从教师职业理念的角度,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1)该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观。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材料中的老师给学生上科学课,安排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这正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2)该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素质教育的学生观即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主体,能够主动发展;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把学生作为有差异、有个性的人。该老师做到了以上几点,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做一个整体的人来看待的学生观;当学生给出解答时,该老师及时表扬学生,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期望,可见老师把学生当做有发展潜力的人;当有学生踩死蚂蚱的时候,该老师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建议学生为蚂蚱举行“葬礼”,进而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可贵。(3)该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师观。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课本知识,还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以及教育目标、要求,在特定的环境中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通过特定的途径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角色的性质就在于帮助学生成长。材料中的这位老师的角色正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他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启发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命题分析】职业理念部分的知识点容易出材料分析题,在复习时要注重理解并识记重要知识点,以便考试时能够得心应手。良师点拨

这部分的知识点以理解为主,不需要全部识记,但是需要学会应用。考点4:我国小学素质教育

内容提要:理解我国素质教育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应对的方法。解决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有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机制,加强课程体制改革;重视沟通,实施全方位一体化教育。考点详解

一、我国小学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理论层面

1.对素质教育的理念理解偏差

由于对素质教育缺乏必要的、完整的认识,对它的相关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于是出现一些本末倒置的现象。对于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偏差,使一些人走向一个极端,将能力完全等同于素质,把素质教育看作某种单一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素质教育刚开始实施的几年里,各种学校里的特长班和特长生层出不穷,而学生真正的全面素质并没有得到提升。

2.落后的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工作者的传统观念仍未真正转变。很多学校依然以教师为中心,将成绩作为考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将升学率视为最重要的学生素质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导致重智轻德、高分低能等现象依然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二)实践层面

1.实施素质教育片面化,加重了学生负担

素质教育应该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全方位的教育,而在实践过程中,不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时出现了在错误理念指导下的错位教育,其以偏概全,以课外活动和所谓的“办学特色”取代素质教育,简单地将素质教育等同于第二课堂或兴趣小组,增设各种各样的社团和兴趣班;在素质教育课程体制方面,为了改革而改革,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做加法。这些做法非但没有达到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使学生陷入应该学习的知识学不到、其他方面又发展不好的尴尬局面。

2.素质教育在实施中存在多方面阻碍

由于受追求“名校”、追求办学成绩、追求先进评比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小升初择校压力等现实问题,推行素质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在目前升学体制没有多大改变,尤其是高考的指挥棒还在继续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很难杜绝一些学校“一手抓素质教育,另一手抓应试教育”的现象,抓素质教育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抓应试教育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增加学校的影响力。

二、解决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一)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的重点在于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该教育观的核心是人才观。在人才的素质构成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因此,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全面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注重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素质教育的实施,尤其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和实践,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因此,提高教师素质,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和认同素质教育的理念,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去落实。我国正在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当前,我国教师队伍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师资结构不合理,学校之间教师编制不平衡。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相协调,建设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现在教师资格考试的改革,其实也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三)完善机制,加强课程体制改革

首先,完善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估机制。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素质教育目标,并根据目标建构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提高人才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这些抽象的表述如何变成可以评估的标准,是当前工作的要点。同时,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目的要从“甄别选拔”转变为“育人为本”。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效果最终应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而不能片面地以升学率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应当使每位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

其次,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加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课程更具可选择性,更能针对地区和学生的差异性,推广终身教育体系,使得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及社会公民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四)重视沟通,实施全方位一体化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业,更是全社会的事业,学校必须注重全方位沟通,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社会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不仅能沟通学校与社会的信息渠道,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推动社会教育观的转变,而且能使学校迅速地吸收社会对育人的要求,及时调整教育措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教育者不能用急功近利的态度来看待素质教育,而应该具有长远眼光,正确对待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惑,密切关注素质教育进展情况,认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政府、社会各界也要参与进来,这样才能使得素质教育不断完善。例题精讲

单选题

1.下列有关素质教育的认识,正确的选项为( )。

A.学生是各种知识的容器

B.能力就是素质

C.重智轻德

D.充分发挥学生潜力【专家详解】D。从选项的表述就可以判断出答案,前三项均属于比较绝对的说法,一般情况下不会是正确答案。【命题分析】观点型选择题。

2.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目的相背离的,下列选项中不利于克服这种消极现象的是( )。

A.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B.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C.加速开展素质教育,废止考试制度

D.加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专家详解】C。该项是对考试制度的误解,考试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于应试教育中的教育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不应废止。【命题分析】关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命题涉及的内容很多,除了常见的考查点如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等以外,还有可能围绕手段、方法、效果等考点来命题。良师点拨“我国小学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知识点多为选择题;“解决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知识点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在回答材料分析题时可能用得上。一般来说,这个知识点考选择题较多。第二章 学生观考纲再现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彩、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考点1: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内容提要: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发展的潜能,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点详解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渊源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基础上的,旨在为和谐社会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1)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得到多方面发展而实施的培养多种素质的教育活动的总称,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2)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通常被当做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它们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生作用。

二、学生的本质特征(一)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1)教学任务决定了学生需要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2)学生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凡事都通过实践而获得直接经验。(3)系统学习间接经验,可以缩短学生的不成熟期,使其今后的发展更顺利。(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主观能动性)的人(1)独立性:独立性是发挥主体性的前提条件。(2)选择性:主体根据个人条件(愿望、态度、能力等)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选择。(3)调控性: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调整和控制。(4)创造性: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5)自我意识性:主体对自己的认识越全面、客观,自我意识就越强,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三)学生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1)人的发展贯穿于生命的起点到终点。(2)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生身、心两个方面发生整体的、积极的变化。(3)学生的发展是从一个比较简单的结构过渡到更复杂的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单向的。

三、主要的学生观(儿童观)

学生观(儿童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儿童)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主要的学生观(儿童观)有以下几种:(1)儿童是“小大人”(童工、童农、童商)。(2)儿童是“白板”。(3)儿童是“有罪的”。(4)儿童是“花草树木”。(5)儿童是“私有财产”。(6)儿童是“未来的建设者”。(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例题精讲

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专家详解】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2.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是( )。

A.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划分

B.人的才能和道德充分发展

C.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D.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专家详解】C。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来源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也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良师点拨

该部分经常以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考生需要掌握关键知识点。考点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内容提要: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完整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会尊重学生。考点详解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1)从社会发展思想来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2)从教育思想来看,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主要内容(1)学生是发展的人,尚不成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2)学生是完整的人,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3)学生是独特的人,由于遗传、环境、经历不同,每位学生在兴趣、需要、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是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发展的前提。(4)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切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例题精讲

单选题“以人为本”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以( )为本。

A.社会需求

B.教师

C.学生

D.家长【专家详解】C。“以人为本”表现在教学中是指要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以人为本”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以学生为本。

材料分析

晓星经常欺负同学,班上的同学都不愿意跟他交朋友。在一次课外活动中,其他同学都三五成群地玩着,只有晓星一个人待在角落里。马老师悄悄地走过去,对他说:“咱俩一起玩吧。”晓星生硬地问道:“为什么?”马老师蹲下身来,俯在晓星耳边说:“因为我喜欢你啊!”他们玩起了游戏。游戏中,马老师问:“想和大家一起玩吗?那就大声招呼大家一起来吧!”因为有老师的参与,同学们很快围拢过来。这一次晓星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之后,马老师仔细观察晓星的行为,了解了他与同伴相处的困难所在:其实晓星很想和同学们一起玩,就是不知道怎么和他人相处,欺负同学只是想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而已。马老师组织以“交朋友”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在活动中教给晓星与人正确交往的方法,并鼓励班干部主动与晓星交往。在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帮助下,晓星渐渐地不再欺负同学了,并有了自己的好朋友。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马老师的教育行为。【专家详解】马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全体学生,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人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材料中的马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包括独自待在角落里的晓星。(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材料中的马老师能够耐心发现晓星的问题,并且积极寻找促进晓星发展的方法。(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材料中马老师看到晓星的个体差异性,并且寻求适当的方法帮助他解决问题,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总之,马老师的教学行为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对于我们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良师点拨

该部分经常以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考生需要掌握关键知识点。本部分知识点是复习的重点,希望考生能够识记。第三章 教师观考纲再现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考点1: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内容提要:教师已经成为一种专门性职业,以教书育人为职责,不断实现自身价值。考点详解

一、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一)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1)20世纪中期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2)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3)我国1993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4)我国1995年12月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9月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二)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1)有目的地培养人才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2)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发展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教育环境的变化性等决定了教育教学认识的发展性和整体性,以及教育教学实践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三)教师职业的责任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教师的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是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是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应用者,也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因此,教师必须自觉履行教师职业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无私奉献,自觉地对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集体和社会负责。(四)教师职业的价值

教师职业的价值是指教师职业这一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这里的主体包括社会、群体和个体。教师职业的价值不仅包括职业的外在价值层面,也包括职业的内在价值层面。前者指教师的社会责任、义务、使命;后者指教师的主体价值和意义。

要实现教师职业的价值,教师就要拥有宽广的胸怀,勇于面对当前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在教学实践中以每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去衡量、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及价值,用心寻找改革的着眼点与切入点,要从教学特色、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研究方面不断突破自己,追求教学特色与个性化,进行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教师还应调整职业心态,经营好自己的个人生活,学会感恩,学会分享与合作。

二、教师的劳动特点(一)复杂性、创造性

教师的劳动不仅有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是复杂的脑力劳动。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因材施教,需要“教育机智”,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二)连续性、广延性

教师的劳动在时间、空间和目标方面,都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广延性。(三)长期性、间接性

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首先,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劳动的任务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而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表明教师要付出长期的、大量的艰辛劳动,而且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教育的成效只能在学生未来发展的成就上体现出来。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趋于完善和成熟。(四)主体性、示范性

教师的主体性是指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在各项教育实践中具有主观能动性。

教师的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会被学生仿效,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等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示范性的价值,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例题精讲

单选题

1.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 )。

A.创造性

B.复杂性

C.角色的多样性

D.示范性考点2:新课改背景下的现代教师观

内容提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职业角色发生了转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发生了转变。【专家详解】C。教师的职业角色包括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因此多样性是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命题分析】该题有一定的迷惑性,若考生对课本内容不够熟悉,则极有可能错选。此考点还可以从教师职业角色的具体内容入手进行考查。

2.根据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培养学生特长

B.发展学生潜能

C.尊重学生个性

D.私拆学生信件【专家详解】D。根据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应尊重学生,选项D的做法显然不符合这一点。【命题分析】该题比较灵活,但考生若抓住了关键词,还是可以轻松找出答案的。这里只是考查了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的特点,还可以从其他特点进行命题。良师点拨

该部分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需要能够理解、再现知识点。考点详解

一、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改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很少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是处在辅助的地位。新课改要求教师是一个研究者,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改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教师只是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是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新课改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改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改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也要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但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1)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3)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4)有过错的学生;(5)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6)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不体罚学生;(2)不辱骂学生;(3)不大声训斥学生;(4)不冷落学生;(5)不羞辱、嘲笑学生;(6)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赞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4)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二)在对待教学上,新课改强调帮助、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教师的职责在于:(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4)帮助学生发现其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改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改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合作

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任教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另外,教师还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题精讲

单选题

小虎平时纪律松散,经常迟到,上课还与邻座讲话。班主任让小虎把桌椅搬到教室后面的角落里一个人坐。下列选项中,对该班主任行为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B.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C.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

D.维护了教师的权威【专家详解】C。面对学生小虎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采取多种方式与其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不应让小虎把桌椅搬到教室的角落,这种做法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命题分析】这一知识点考查的频率相当高,在2012年下半年小学综合素质的统考试卷上,有结合名言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考查的试题。良师点拨

该部分经常以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和前面的教育观、学生观一起)的形式考查,考生需要掌握关键知识点。考点3:终身学习

内容提要: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的概念一脉相承,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教师必须从师德修养、教研能力、反思能力等方面实现突破和提升。考点详解

一、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一)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1965年,法国教育理论家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议上,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学习和业务学习,潜心钻研知识,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二)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1)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2)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特点的必然要求。(3)终身学习是教师工作对象特点的必然要求。

终身学习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要求。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21世纪的教师必须道德高尚、知识渊博,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终身学习和创新教育的能力。

二、教师终身学习的内涵(1)师德的修养。(2)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3)反思能力的培养。(4)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5)对学生和自身的研究。例题精讲

单选题

1.终身教育概念的首创者是( )。

A.埃德加·富尔

B.雅克·德洛尔

C.保罗·弗莱雷

D.保罗·朗格朗【专家详解】D。1965年,法国教育理论家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议上,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

2.人在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中都应进行持续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和形式根据个人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而确定,从而使教育成为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句话说明教师应当( )。

A.职前培养

B.反思和研究

C.观摩学习

D.终身学习【专家详解】D。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良师点拨

该部分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需要理解、再现知识点。考点4: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内容提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人格上是平等关系,道德上是互相促进关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考点详解

一、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及两种对立的观点(一)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认识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自觉地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有不少小学教师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能正确地对待学生,善于以教育学原理为指导,按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常见的师生关系类型主要有高压型、放任型和民主型。

1.高压型

处于这种师生关系中的教师受师道尊严思想支配,过分突出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地位,以高压手段,甚至以体罚或精神虐待方式对待学生,师生关系如同猫鼠关系。这种师生关系的危害很大,会导致学生心理紧张和恐惧、表面顺从教师,在课堂上或其他教育场合形成一种严格守纪的假象。但教师在学生内心中只有权力,没有威信,这种师生关系有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或讨厌学校生活。

2.放任型

这是与高压型相反的另一种极端情况。处于这种师生关系中的教师的态度特征是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对学生在学业上、思想上、道德上缺乏应有的要求,采取一种听其自然的放任态度。师生关系呈现出“宽松”“随和”的特点,但并不是建立在为完成教育任务基础上的尊师爱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缺乏真正的威信,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思想上、学业上不求上进,对自己缺乏严格要求,纪律松弛等问题。

3.民主型

民主型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以人际交往为基础,以学生主动发展、终身发展为目的而建立起的以民主、平等、对话与合作为特征的师生共同完善其人格的和谐关系。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比较适中,学习成绩比较稳定。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民主型师生关系。(二)两种对立的观点

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1.教师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都应以教师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自由当做手段,而应当作过程的目的和结果。

教师中心论把教师放在绝对主体的地位,片面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制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