尬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21:14:27

点击下载

作者:蔡万刚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尬聊

尬聊试读:

前言

聊天水平决定你的人际关系质量,这一点无需赘述吧?

有人会说,不就是聊天吗,谁不会?并非如此。

老话讲,会说话的让人笑,不会说话的使人跳。表达方式不同,效果会大不相同。一个精于语言运用的人,每一句话都能让人如沐春风,从里到外感到温暖;而不会讲话的人,一张嘴就让人如坠冰窟,每一句都令人感到窒息,不但让别人受不了,还可能将自己推向尴尬甚至不利的境地。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状况:本来大家谈兴正浓,相聊甚欢,你一加入进来,三两句话就坏了气氛,原本的谈笑风生变成了鸦雀无声。

生活中你是否给别人这样的印象:说话无趣、闷葫芦、哪壶不开提哪壶、多嘴、毒舌、是个十足讨厌鬼……

还有什么比这更尴尬的吗?你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自己总是“尬聊”了!

事实上,一个会聊天的人,不是因为他学识渊博,也不是他多么擅长巧言令色,而是他是一个“高语商的聊天者”:?他一定深谙人际关系中的圆融与平衡;他的语言具有煽动性,却没有攻击性;他能够真正地把取悦、吸引、说服加入到自然的聊天状态里,让双方愉快地互融。往往别人和他聊几句,或者他和别人聊几句,复杂的问题就会变成没有问题,就能说服别人而不让对方感觉自己是在被说服。他就像一块磁石,时刻吸引着别人的谈兴,他显然是有魅力的人。这样的人,人们愿意去支持、信赖和依靠,这和他懂不懂电子商务、会不会做风险投资、有没有金银百万,都没关系。

如果你还没有达到这种火候,如果你的朋友圈被你聊得乱七八糟,如果你语商低、表达不到位、经常被误会,人际关系不融洽、个人魅力不突出、事业发展不顺遂,就赶快学习“聊天”这门技术活吧!

它将帮助你消除“无聊”时的尴尬、改善人际氛围、缩短心理距离,从而赢得别人的喜爱、信赖,人际关系、个人情感以及事业都会由此一帆风顺。只需用心领悟,改变就在眼前。只要摸透规则,不善言谈的人也能变得精于聊天。

本书内容风趣,语言流畅,案例很实际,而且接地气。它向读者介绍了极普遍、特实用、全方位的聊天技巧。这些中国式的口才知识,一定能帮助你掌握口才技巧,大幅度提升语言表达能力。PART 1尴尬了!为什么你总把熟人聊成陌生人“友”这个称谓:亲,可以如一家人;疏,也可以形同陌路,可以说,相处过程中的学问相当之大。朋友间相处,有些忌讳千万别犯,真得记在心里。处得再好的朋友,也承受不起刻薄的言语。说话专打脸,再好的朋友也凉凉

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地沟通,就要尽量体谅他人,顾及别人的面子。

有位文化界人士,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某专业团体的杂志年终评鉴工作,这工作虽然报酬不多,但却是一项难得的荣誉,很多人想参加却找不到门路,也有人只参加一两次,就再也没有机会了。问他为何年年有此殊荣,在他届龄退休,不再参加此项工作后才公开其中秘诀。

他说,他的专业眼光并不是关键,他的职位也不是重点,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请,是因为他很会给人留面子。他说,他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一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鼓励而少批评,但会议结束之后,他会找杂志的编辑人员,私底下告诉他们编辑上存在的缺点。因此虽然杂志有先后名次,但每个人都保住了面子,而也就因为他顾虑到别人的面子,承办该项业务的人员和各杂志的编辑人员,都很尊敬他、喜欢他,当然也就每年找他当评审了。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视自己的面子,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如果你是个对面子不在意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肯定有一天要吃暗亏。

那么,在人际沟通中,怎样才能顾及别人的面子,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面子问题”呢?(1)要善于择善弃恶。在待人处世中要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愿提当年勇”是事实,可又有谁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呢?特别是如果有人拿这些不光彩问题来作文章,就等于在伤口上撒盐,无论谁都是不能忍受的。

有一位年轻的姑娘长得很胖,吃了不少的减肥药也不见效果,心里很苦恼,也最怕有人说她胖。有一天,她的同事小张对她说:“你吃了什么呀,像气儿吹似的,才几天工夫,又胖了一圈儿。”胖姑娘立马恼羞成怒,“我胖碍着你什么了?不吃你,不喝你,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小张不由闹了个大红脸。在这里,小张明知对方的短处,却还要把话题往上赶,这自然就犯了对方的忌讳,不找麻烦才怪哩。(2)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有一个连队配合拍电影,因故少带了一样装备,致使拍摄无法进行。营长火了,当着全连战士的面批评连长说:“你是怎么搞的,办事这么毛毛躁躁,要是上战场也能装备不齐?”连长本来就挺难过的,可营长偏偏当着自己的部下狠狠批评自己,心里自然觉得大失面子,于是不由分辩道:“我没带是有原因的,你也不能不经过调查就乱批评!”营长一下子懵了,弄不懂平时服服帖帖的连长怎么会这样顶撞他。事后,在与连长谈心交换意见时,连长说:“你当着那么多战士的面批评我,我今后还怎么做工作?”从这个事例中不难发现,假如营长是在事后批评,连长不仅不会发火,还会虚心接受批评。营长错就错在说话没有注意时机和场合。(3)巧给对方留面子。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以免发生冲突。古时候,吴国有个滑稽才子,名叫孙山。他与乡里某人的儿子一同参加科举考试。考完后,孙山先回到了家,那个同乡的父亲就向孙山打听自己的儿子是否考上了。孙山笑着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孙山的回答委婉而含蓄,既告诉了结果又没刺到对方的痛处;如果孙山竹筒倒豆子,直告对方落榜,那么对方的反应就可想而知了。可惜的是,在现实的待人处世中,我们周围许多人说话往往太直接,结果好心办了坏事。

此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了“面子上过得去”,还必须对对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就会“盲人骑瞎马”,难免踏进“雷区”,引起别人的不快。说话不避讳,等于是在触霉头

每个人都有自己忌讳的事情。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而不希望别人提起自己不愉快的事。所以,说话一定不要触犯他人的忌讳。因为触犯了别人的忌讳,很容易引起别人强烈的反感,直接造成社交的失败。

6月7日,许先生送孩子去参加高考。

在考场门口陪着儿子等待入场时,许先生看到,现场不少培优、留学,甚至复读机构也跑来凑热闹。巧合的是,许先生的一位大学同学就在本市某复读机构任职,他此时也在这里,而且也看到了许先生父子。

简单的寒暄过后,那位朋友把自家的广告宣传单递了过来,来了一句:“你们可以先看看,我们学校是全市最好的。”

许先生当时脸色就不好了,也没回应,拉着孩子像避瘟神一样躲开了,生怕他口无遮掩,再说出什么犯忌讳的话。

人生的关键时刻,一门考试都还没开始,就与人谈复读,谁听了心里没脾气?

触犯忌讳,等于是在触霉头。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小心谨慎,不触及对方的“逆鳞”,也就是不触犯他人的忌讳,才能保持良好的沟通。

忌讳主要有生理忌讳和心理忌讳两种。(1)生理忌讳

一些有生理缺陷的人都会对他们的生理缺陷非常敏感。因此在与这类人交往时,要特别谨慎。不要对秃顶的领导说:“你真是聪明绝顶。”也不要对缺胳膊的领导说他“两袖清风”。尽量不要当着腿有残废的人赞美说“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之类的话。这样会使他们的心里留下阴影,甚至会使有生理缺陷的人误以为你有意嘲笑他。但一般说来,生理缺陷比较容易发现,只要稍加留意便可避免。(2)心理忌讳

心理忌讳往往是由于某些人因为一些特殊的经历所形成的,那些不愉快的记忆隐藏在人们的心中,无形中会形成一种忌讳。

有一位下属给他的领导去祝寿,当着众人的面,他向领导作祝词时说:“希望我们的王厂长将来能大富大贵、儿孙满堂。”一席话说得王厂长脸色发青。原来王厂长的独子刚刚在车祸中过世,王厂长以为下属故意嘲笑他断子绝孙,因此不顾贵宾云集,竟摔杯而去,弄得这位下属好不尴尬。这位下属虽然并不是有意,却冲撞了王厂长的忌讳,结果弄得不欢而散。

在与朋友相处时,有时会因为二人关系密切,对对方的忌讳满不在乎,结果往往使朋友陷入尴尬的境地,有时甚至致使二人的感情破裂。

钱英和张敏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二人私底下无话不谈。在一次同学聚餐上,钱英一时兴起,笑着对大家讲了张敏暗恋班上某男生的事,而那位男生已经有了女朋友,而且当时也都在场。一时间,弄得张敏下不了台,气着跑开了。这就警示我们,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暴露好朋友的隐私,既然是隐私也就是不愿意让他人知道,如果让他人知道就冒犯了他或她的忌讳,是很不够朋友的表现。

生活是复杂的,由于种种原因,有时说话还非要涉及别人忌讳的话题不可,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讲究语言技巧了。要尽量把话说得委婉、含蓄些,在遣词造句时,要避免那些带有直接刺激感官的字眼儿,这样就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同一位较胖的顾客去布店买花布做衬衫,在选择大花图案还是几何图案上拿不定主意,售货员根据顾客的特点,帮她选择了几何图案的花布,并且介绍说:“这种大花图案带有扩张感,适合瘦人穿,你穿不太合适。这种几何图案花布艺术大方,颜色也好,能使人显得年轻,瘦溜儿。”胖顾客听了就很舒服。探望病人,更要注意病人的忌讳,否则会好心办坏事。有个女青年去探望久病的姨妈,她关切地询问:“您饭量可好?”不想这一句问候话,却使病人的脸上立即堆满愁容,她忧心忡忡地说:“唉,不要谈它了!”原来,病人病情严重,最苦恼的就是吃不下饭。探视病人时,当看到病人面容憔悴时,切不可问“你的脸色怎么这么难看”之类的话,否则,除加重病人的思想负担外,没有其他任何用处。

在与人交谈时,为了使交流更加顺畅、融洽,你应该对交谈对象的一些忌讳有所了解。千万不要口无遮拦,那样只能是自讨没趣,甚至还会吃不了兜着走。说话爱揭短,谁都会翻脸

短处,人人都有,有的可能自己心里也很清楚,可是由别人嘴里说出来就让人不舒服。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别人来攻击自己的短处。若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说对方的短处,很容易引发唇枪舌剑,造成两败俱伤。“当着矬子不说矮话”,是告诫人们在应酬中不要伤他人自尊的意思。人生在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若以己之长,较人之短,则会目中无人;若以己之短,较人之长,则会失去自信。这是应酬中尤其要注意的一点。

之前,某当红演员曾在一条微博里说了这样的话:“本人是一纯爷们,纯爷们就爱跟纯爷们合作。刚烈,简单,明了。一切不男不女,非爷们的人和事,都无意接触。”

这位演员何出此言呢?

原来,从该演员参演的一部谍战剧走红开始,知名媒体人金星就一直邀请该剧的主演们作客“金星秀”。该剧的主角和主要配角,除其以外都一一来过。金星在节目中曾不止一次表达过对该演员的称赞,亦表达了对其作客“金星秀”的期盼。

后来,该演员主演的一部婚姻伦理剧又火了,剧中的主演们又一一被金星请来节目作客,他依然没来。然后,便有了我们看到的那段微博声明。

话题到此,我们对此事不多作评论,言归正传,继续我们的“尬聊”。

我们在社交活动中,在与人交流时,应尽可能避开别人的短处不谈,这是社交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有一句话说“矮男如何不丈夫”,矮个子男人常被称为“三等残废”,几乎很少有姑娘愿意嫁给一个矮于自己的男人,这是一种社会心态。但是在某一方面矮,可能在另一方面长,如果紧紧抓住一个不如人处当小辫子,那么人人都会被抓个头仰体翻。所以我们说,当着矬子说矮话,只会自取其辱。如果我们总是把眼光盯在别人的弱点上,在社交中总是将别人的弱点当成攻击的对象,那么只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别人不愿意再与你交往。如此一来,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别人都躲着你,避开你,不与你计较,直到剩下你自己孤家寡人一个;二是别人也对你进行反攻,揭露你的短处。这样势必造成互相揭短,互相嘲笑的局面,进而发展到互相仇视。如此,你的社交便会彻底失败,你在人们的印象及评价中,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大凡有短处的人都怕人提及。在日常应酬中,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地避免提及对方的短处,一方面也完全可以从真正关心对方的角度出发,善意地为对方出谋划策,使他的短处变为长处,或者使他不为自己的短处而自卑,这样,你同样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而且还会因此得到别人的信任乃至感激。随意泄露隐私,必将友情杀死

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隐私。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错误和隐私在众人面前“曝光”。所以,有心眼的人即便与对方的关系再好,也绝不会将别人的隐私公之于众,更不会将其当作笑料来调侃。因为这样一来,无疑是让人家当众出丑,“受害者”必然会感到尴尬和愤怒。

某饭店老板和妻子结婚两个月,就生下一个小孩,邻居们赶来祝贺。老板的一个要好的朋友乔尼也来了。他拿来了自己的礼物——纸和铅笔,老板谢过了他,并且问:“尊敬的乔尼先生,给这么小的孩子赠送纸和笔,不太早了吗?”“不,”乔尼说,“您的小孩儿太性急。本该九个月后才出生,可他偏偏两个月就出世了。再过五个月,他肯定会去上学,所以我才给准备了纸和笔。”

乔尼的话刚说完,全场哄然大笑,令饭店老板夫妻无地自容。

从这以后,这位饭店老板总是躲着乔尼。

调侃他人的隐私是不对的,上例中乔尼明显道出了饭店老板妻子未婚先孕的隐私,这样令大家都处于尴尬的局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误和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曝光,就会感到难堪和愤怒。因此,在与人交往谈话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敏感区,以免使对方当众出丑。

别人的隐私一般不愿为外人所知,如果知道了,应尽量假装不知,给别人留下足够的余地。不经思考地传播、谈论更不足取。

大李和大徐两人不但是儿时的朋友,还是大学的校友,生意场上的伙伴。两人非常要好,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相互开玩笑时也无所顾忌。大徐原在某厂任财务科长,因经济问题被判刑三年,老婆跟他离了婚。出狱后痛改前非,终于事业有成,和大李一起,分别成为某集团公司属下两个分公司的经理。有一次,在总公司的例会上,轮到大徐发言,大徐谦逊道:“我想的意见大家都说过了,就不用再重复了。”大李对大徐的婆婆妈妈感到不满,开玩笑说:“你谦虚什么呢,还怕别人得了你的真传吗?好,你不愿说,我来替你说,你的成功之处在于掌握了‘三证’,一是大学毕业证,一是离婚证,一是劳改释放证。”在大家的哄笑声中,大徐的脸一下变成了猪肝色。从此,大徐与大李划地断交,形同陌路。

中国有句老话叫“祸从口出”,因此,出言一定要谨慎,对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要做到心里有数。

一个毫无城府、随意调侃他人隐私的人,不仅会因为他的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还极有可能因此惹祸上身。

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应该谨慎一些,说话应该小心一些,对于他人的隐私应该不闻不问,更不要打探别人的隐私。

在日常交往中热衷于打探他人隐私的人,总是令人讨厌的。这一点在西方显得尤为突出。个人隐私所包括的面很广,如个人收入情况、女士年龄、夫妻情感、他人家庭生活等,都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

在西方人的交往中,“探问女士的年龄”被看成是最不礼貌的习惯之一,所以西方人在日常应酬中可以对女士毫无顾忌地大加赞赏,却不去过问对方的年龄。但是中国人就不同了,有的人常常一见面便问人家“芳龄几何”,弄得女士们答也不好,不答也不好,只好在以后的应酬中尽量避免与之接触。

所以在社交中能够避免探问对方隐私的嫌疑,这本身便是应酬成功的第一步。因此在你打算向对方提出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是先在脑中过一遍,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了,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乐于接受你,还会为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对你留下好印象,为继续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意触及他人的隐私。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迫于形势,不得不提及他人的隐私,这时,你应该采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对方你已经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不得不改正。一般来说,知趣的、会权衡的人是会顾全双方的脸面而悄悄收场的。你以为是精明,其实是冥顽不灵

这世界上聪明之人比比皆是,一件触犯忌讳的事,很多人或许都已经看破,但大家就是憋着不说,专等着那些急于显摆自己智商的人去揭破,然后笑着看着他们成为炮灰——不费吹灰之力就除去了一个竞争对手,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说,我们做人都要留点心眼,你固然聪明,但也不要太过彰显,这样做除了能满足你那无谓的虚荣心,还能代表什么呢?相反,它反而会使你成为那根“出头的椽子”、那只“被枪打落的出头鸟”。退一步说,即便是在不掺杂任何竞争因素的朋友交往中,倘若你太不知分寸,凡事都要点个明明白白,也一定不会受到欢迎。因为你在彰显聪明的同时,已然无形中贬低了朋友的智商,谁又会对此无动于衷呢?

某女士新近购置一所住房,装修时托付室内设计师为自己的卧室装饰了一些窗帘。然而,等到账单送来时,她不禁瞠目结舌——太贵了,但既然已经买了,就是心疼也没有办法。

几天以后,她的一位朋友前来造访,她们来到卧室,朋友很快就被那副窗帘吸引了,“哦,它真的很漂亮不是吗?你花了多少钱?”但当她说出价钱时,朋友的脸上不禁呈现出怒色,“什么?你被骗了!他们太过分了!”

诚然,她说的是实话,但又有谁喜欢别人轻视自己的判断力呢?于是,房主开始为自己辩护,她告诉朋友,一分钱一分货,斤斤计较的人永远不可能买到既有品位而质量又好的东西。接着,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执,最终不欢而散。

又过了几天,另一位朋友也来参观新居,与上位朋友不同,她一直对那些窗帘赞赏有加,并有些失落地表示,希望自己也能买得起这种精美的窗帘。听到这番话,房子的主人坦言,其实自己也不想买这么贵的窗帘,确实有些负担不起,现在有些后悔自己所托非人了。

人在犯错时,也许会对自己承认,但如果被人直言不讳地指出来,则往往很难接受,甚至会为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展开反击。试想,如若有人硬将鱼刺塞进你的咽喉,你会作何反应?话,有时不必说得太明白,即使事实摆在那里,也不该由你去揭破,让自己含糊一点,没有人会怀疑你的智商。事实上,如果换一种方式去渗透,反而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这天早上,李雪来到了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昨天交给您的文件,您签好了吗?”

总经理眯着眼睛想了想,随后又翻箱倒柜地找了一遍,最后很无奈地摊开双手说:“不好意思,我从没见过你交上来的文件。”

倘若是在两年前,倘若刚刚毕业那会儿,她一定会据理力争:“总经理,我明明将文件交给了您,而且亲眼看着您的秘书将它摆在了办公桌上,是不是您将它当作废纸丢掉了?”

但是现在,在吃过几次亏以后,她变得聪明了,现在的她绝不会这样做。只听她平静地说道:“那有可能是我记错了,我再回去找一下吧。”

李雪回去以后,并没有去找什么文件,而是直接将文件原稿从电脑中调出,重新打印了一份。当她再次将文件放到总经理面前时,对方只是象征性地扫了一眼,便爽快地签了字。

其实,总经理心里非常清楚文件的去向……

有些时候,谁是谁非并不重要。人在矮檐下,争辩又有何用呢?反而有可能会因此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装装糊涂,找个台阶给对方下,也许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尤其对于职场中人而言,上司就是主宰你前途的那个人,与他们相处,我们没有必要太过较真。正所谓“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在一些小事上你留给他足够的面子,他自然会心知肚明,那么在将来的某些“大事”上,他也一定会给予你相应的关照。

其实,这世间本无绝对的对与错,更无绝对的公平,有时候要想把朋友关系处得更好,同时也是为了自己活得更好,就必须要适当地让自己糊涂一下,“委屈”一下。措辞不匹配,好心也成驴肝肺

面对需要安慰的人,我们首先要认同他的痛苦,但请不要试图一蹴而就地驱散他们的痛苦,我们或许没有这个能力。其实我们所能提供的,就是让他们尽快越过“痛苦深渊”的桥梁。当亲朋好友,甚至是不甚熟悉之人伤心难过之时,很多人的心里也会跟着隐隐作痛,毕竟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种同情是人之常情。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情况,使对方尽快地脱离“苦海”。

虽说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但因为没有掌握安慰人的套路,有时也确实会适得其反。是故,一些人为避免说错话,令对方痛上加痛,干脆三缄其口,以沉默来应对,因而错失了表达安慰和关心的机会,丢掉了拉近彼此关系的契机,于是“沉默”成了“冷漠”,这显然是不应该的。还有一些人,确实是去“安慰”了,但由于没有掌握好说话的分寸,给人的感觉或是言不由衷,或是幸灾乐祸,或是不着边际……总之,让人听着并不是那样舒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根由,还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安慰人,没有掌握安慰人的原则。譬如下面这个人:

老张最近遇到了烦心事——自己的儿子刚刚走过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点——高考,在老张看来,这是孩子能否出人头地、能否高人一等、能否平安幸福的关键,甚至是全家的希望所在。可是,十几年寒窗苦读,无数日夜熬灯奋战,考出来的成绩却与心目中理想的重点学府分数线相差甚远。这差点把老张所剩不多的黑发都愁白了。

同事小赵是个普通本科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刚刚进入公司不久,开朗活泼,为人热情,主动性强。眼见老张如此愁眉不展,便忍不住上前安慰:“我说张叔,其实你真的没有必要那么难过,考不上重点大学并不等于世界末日啊!文凭不过是块敲门砖嘛,重要的还是能力,只要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你看看我,也是普本毕业,现在混得也不算很差吧?”

老张看了看小赵,不置一词。

同事老王年近五十,阅历丰富,能说会道,见状忙来打圆场:“老张啊,你现在心里的感受我能体会,我也是从那时候过来的。要说,你们一家子全力以赴,创造能创造的所有条件支持孩子,孩子又花了那么多心血备考,没考上重点,确实是有些可惜。但你也别太难过,毕竟难过解决不了问题,咱应该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咱先别急,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老张听后,无神的眼睛似乎亮了一些,拉着老王攀谈起来。

换作是你,相信你也会喜欢老王的安慰。这一老一少两位同事的安慰之词正好代表了两种方式。前者属于消极对比的安慰,而后者则属于积极性的安慰。相较于小赵的安慰而言,老王的话语中更蕴含着一些希望,能够让人在迷茫中看到曙光。相信,纵然老张的儿子最后没能进入重点大学,他的心中还是会非常感谢老王的。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虽然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未必就能产生好的结果,要使安慰的目的达成,避免产生副作用,我们就必须掌握安慰的方法。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安慰需要掌握的策略和尺度。(1)做个倾听者

当然,要你做倾听者,并不是要你自始至终都保持缄默。要想达到安慰的目的,首先我们应该仔细、认真地听清对方说的是什么,其话里话外究竟在表达着什么样的含义。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只顾着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忽略了对方的话语深意,这俨然是不可取的。

倾听不只是用耳朵,它还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察”,用心去“悟”,但并不需要我们死死去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因为这可能触及对方的隐私。其实有些时候,我们给予对方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就可以胜过在语言上给对方的安慰。(2)不要做“教育者”

在安慰别人时,别以“教育者”自居,不要总说“你应该觉得……”或者“你不应该觉得……”之类的话语。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他很清楚自己心里的感受,不需要你来把控。我们去安慰人家,并不是去教育人家,不是去帮人家做判断。安慰,首先要尊重对方心里的感受,要认同他,我们不能以“应该”或“不应该”来表达自己的关心。(3)与对方感同身受

面对面地去安慰一个人,其效果究竟如何,是与我们内心的真实状态存在很大联系的。倘若我们“心口不一”,一面说着安慰人的话,一面想着自己的美事,那么安慰是可能展现出诚意来的。相反,倘若我们能够对对方的遭遇感同身受,那么,我们便可体会到他们内心的痛苦,并找到最合适的语言。甚至同时,我们的内心也会因此而隐隐作痛,这种感同身受的表现与安慰,对于被安慰者而言,其实就是最好的语言。(4)别拿自己当“救世主”

不要摆出一副救世主的姿态,不要无限夸大你的同情和怜悯,这会伤及对方的自尊,让对方感觉很不舒服。

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我们只是陪同或帮助对方度过痛苦的时期,并不一定非要将他们从痛苦中迅速拔离出来。客观地说,任何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了这份痛苦或许他们才能更深刻地吸取教训。

我们要做的是,首先认同他们的痛苦,然后帮助他们去发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要让对方了解你的心意就够了!

处于这个“三高社会(压力高、血脂高、学历要求高)”中,需要安慰的人有很多,如我们的亲人、朋友,甚至是用事、网友……同样,在我们自己面对困惑之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安慰,可以说,安慰已经成了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所了解,有所掌握。别人谈话你插话,别人当你搅屎棍

在交谈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但许多人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常常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随意插话、打断对方,这样的行为不仅有失礼貌,不但会搅了别人的兴致,还会阻碍别人的思想,破坏别人的情绪,引起别人的反感。

张明正在店里与客户谈生意,谈得差不多的时候,他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这位朋友一来,不管人家是否有客人,是否正在交谈,直接嚷道:“我刚才在大街上看到了一个大热狗……”接着就说开了,张明示意他先不要说了,而他却说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

这样一来,张明与客户的生意话题被打乱了,对方见状,对张明说:“我看你这挺忙,我就不打扰了,你先跟你的朋友谈吧,咱们改天再谈。”说完,客户略带不满地走了。而张明对那位朋友也很是恼火。

乱插话不仅会打断别人的谈兴,还会使人觉得不受尊重,让人很反感。会说话的人,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会很注意地倾听,然后适时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会说话的人,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是随时摆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一有机会,马上插嘴。

如果一个人正讲得兴致勃勃,听众也正听得津津有味,而此时你却突然插嘴。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说话者对你没有好感,很可能其他人也不会对你有好感。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你应该耐心地聆听他人的话,注意不要插话搅了对方的兴致,这时,点头示意比贸然插嘴要好得多。插话,就像是一把“钩子”,不到万不得已时,最好不要用它。约翰·洛克指出:“打断别人说话是最无礼的行为。”所以,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你应该:

不要用不相关的话题打断别人的谈话;

不要用无意义的评论扰乱别人的谈话;

不要抢着替别人说话;

不要急于帮助别人讲完故事;

不要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断别人的正题;

不要打断他人的话去争论一些毫不重要的细节。

在听别人说话时,假如你真的有没听懂的地方,或者听漏了一两句,也千万别在对方说话中途突然提出问题,而应该等他把话说完,再提出:“很抱歉,刚才中间有一两句你说的是……吗?”如果你在对方谈话中间打断别人:“等等,你刚才这句话能不能再重复一遍?”这样,对方就会产生一种受到命令或指示的感觉。

听人说话,务必有始有终。但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有些人往往因为疑惑对方所讲的内容,便脱口而出:“这话不太好吧!”或因为不满意对方的意见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当对方有些停顿时就抢着说:“你要说的是不是这样……”由于你的插话,很可能打断对方的思路,使对方忘记真正要讲的话。

总而言之,请你记住一点:不要随意插话。除非说话的人讲话的时候拖得过长,他的话不再吸引人,甚至令人昏昏欲睡,已经引起大家的厌烦,这时,你打断他倒是做了一件好事。

虽然在别人讲话时,插话是十分不礼貌的,但如果有必要表明你的意见,非要打断讲话,那么你就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插话技巧。(1)如果你不同意对方的看法,一般也不要打断他的谈话。但如果你们比较熟悉,或者问题特别重要,也可以先表示一下态度,待对方说完后再作详细阐述。(2)交谈过程中,如果你想补充另一方的谈话,或者联想到与谈话有关的情况,想即刻作点说明,这时,可以对讲话者说“请允许我补充一点”,或者说:“我插一句。”然后,说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的插话不宜过多,以免扰乱对方的思想。(3)当你要找交谈者中的某一人处理事情时,可以先给他一些小动作的暗示,他一般会找机会和你讲话。你也可先向他们打个招呼:“很对不起,打断你们一下。”当他们停止交谈时,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说明来意,一旦事情处理完毕,立即离开现场。(4)如果你想加入他们的谈话,则可以找个适当的机会,礼貌地说:“对不起,我可以加入你们的谈话吗?”或者,大方客气地打招呼,叫你的同事互相介绍一下,就能很快打破生疏的感觉。

总之,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随意插话,但如果不得不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一定要注意插话的技巧,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交谈的顺畅与和谐。满嘴粗俗口头禅,比蝉还要惹人烦

几乎每个人都有他的口头禅,就像每个人都有他的习惯动作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口头禅已经构成每个人的个人形象的一部分,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语言的风格是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你拥有某种气质的口头禅,你也就容易被人视为属于某种气质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摒弃不良的口头禅,以正面、积极的口头禅取而代之。

一个满口污言秽语,开口便是国骂、乡骂、神经病等口头禅的人,自然会让人觉得粗鲁、缺乏教养;而以“有请”“谢谢”“对不起”等作为口头禅的人,则会让人觉得有礼貌、有修养。一个总是有意无意地把“真没劲”“真无聊”挂在嘴边的人,给人的印象是疲惫沉闷的;而一个喜欢在说话时插几句“讲老实话”“我实事求是跟你讲”的人,在别人心目中就会显得诚恳、实在。

说话必须要干净、利落、文雅,这不仅是交际的需要,且是培养个人良好谈话修养的要求。因此,我们说话最忌带不文雅的口头禅。这是一种不良的语言习惯,它有损我们的风度,所以必须坚决戒除。不良口头禅主要有以下几种:(1)脏话口头禅

有的人说话时经常使用粗俗、不堪入耳的语言。这种口头禅给人粗野鄙俗、低级下流之感,给人留下极为恶劣的印象,不仅降低了你本人的身份和品位,还会使人反感。(2)废话口头禅

有的人讲起话来,满口“那个”“这个”“嗯”“啊”,这种口头禅往往把语句肢解得支离破碎,使语言显得拖沓紊乱不流畅。(3)傲语口头禅

有些人在与人交谈之中,经常使用如“你知道吗”“我跟你讲”“我告诉你说”“你明白吗”等等。这些往往只是说话的一种语言习惯,在句子里没有实际意义却反复出现。这种口头禅给人一种自以为是的感觉。

口头禅大多是在无意识中不自觉形成的,不良的口头禅能够反映出我们身上某些修养的欠缺,而这种欠缺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则从微妙的细节体现出来。出于工作和社交的需要,我们必须经常与人交谈,要想给人留下彬彬有礼、谦逊干练的形象,我们首先要摒弃不良的口头禅。你可找出平时频率最高的粗话脏话,集中力量改掉它,并且在每次说话前,都要提醒自己,使说话语气暂时停顿一下,改变原有的条件反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出现频率最高的粗话脏话改掉了,对于其他粗话脏话的克服也就不难了。

同时,你还可以录下自己的讲话,闲暇时常听听,会对自己不良的口头禅产生反感。这样,能促使你以后讲话时保持警惕,逐渐消除不良口头禅。再次,你可以把自己要戒除坏习惯的想法告诉周围的朋友,求得他们的帮助和监督。许多戒除不良习惯者都深刻体会到,别人的帮助和监督十分重要,是防止复发的有效手段。你讲粗话脏话,已是习惯成自然,往往讲了自己还不在意,如果旁边有人及时加以提醒、监督,将会有利于你抑制和克服讲粗话脏话的不良习惯。

在摒弃不良的口头禅的同时,我们还要“优化”自己的口头禅。具体的做法可以参考以下两个小例子:

有一个男人,他的口头禅非常特别,就是很简单、也很有力度的四个字“问题不大”。平时,每当遇上什么麻烦事、困难的事,他总是说“问题不大”。这句话,一方面表明了他能够正视现实,认识到问题的确存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强烈的自信心,让别人感觉他总是在俯视这些问题。就是这极具感染力的四个字,让大家在惶乱不安的时候,犹如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也是因为这四个字,他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有个女孩,不知道为什么,别人总是不愿意和她交谈、交往,她自己也觉得很苦恼,有种被人摒于圈外的落寞。于是,她去问她最要好的一个朋友。她的朋友琢磨了好久,最后说,也许是你有几句口头禅,正是使他人感到不快而不愿与你交谈的原因。比如每当别人说起某件新闻时,你总会无意识地说“我不相信”,一下子就扫了别人的兴,久而久之,别人也就不愿和你多说话了。女孩自己想想,的确是这样。于是,她开始有意识地养成说另几句口头禅的习惯。比如把“我不相信”改成“这是真的啊!”这样一来,不仅使她的话显得真切,同时还带有一种深深的信赖。对方听到这种天真热情的反应,当然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喜悦,慢慢地,有很多人都乐意与她交往、聊天了。

在社交中,要想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展示独特的社交魅力,你一定不要忽视自己的口头禅。如果有不良的口头禅,一定要坚决摒弃,同时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口头禅,从而树立自己正面、积极的形象。说大话乱许诺,做不到就成了罪过

当今社会,开空头支票已成为某些人的习惯,嘴上说得好听,做起来却是另一套。“空头支票”是一个人信用的组成部分,一旦开出而不能兑现,必然使自己的信誉度降低,因此,“空头支票”还是少开为佳。

在交际场上,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无法收回,比如做生意的你信誓旦旦地承诺:“不管怎么样,这次价格让你便宜两成!”“无论什么时候都免费进行维修!”“这个和那个就白送给你了!”

在总想卖出,让对方买下的心态支配下,很容易无意中说出多余的话来,从而让对方抓住意外的许诺。

在说出没有回旋余地的话之前,一定要在脑子里盘算几下,必须明确表明:在某种范围内自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处理纠纷时更须注意不要做口头上的许诺,千万不要为了安慰对方而说出对自己、对自己公司不利的事,如果对纠纷的处理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依对方所说的去办。“我方将很快做出处理,请原谅!”“那件事,我会负责的。”“这个,我知道怎么处理!”这些语言要慎用。

在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判明自己的确有责任以后再说也不迟,虽然有必要倾听对方的发言,但是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轻率地承诺,否则很容易被抓住这样的把柄:“那时你曾说过责任由你承担的!”“你向我们承诺过!”

不要在纠纷的当场许下诺言,而应该采用以下的话来平息纠纷:“我们一定会努力查明问题的真相!”“待和上司商量后,我们将酌情做出妥善的处理!”“这件事还是让我考虑考虑吧。”“我试着干干看吧。”

但有时语言表达容易含糊不清,所以一旦找到对方能理解的妥协点,就要清楚说明哪些可做,哪些不能做,能做的一定要认真地予以解决。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将其付诸书面形式,处理纠纷也是商业交涉,最后一定要弄得一清二楚。

如果你总是对朋友开“空头支票”,这个“行”那个“没问题”而不付诸实际行动,你将失去朋友的信赖,这样,你与对方的关系就难以维持下去了。乱嚼舌根,人人躲你如躲瘟神“流言蜚语”绝对是一个令人厌恶、令人惧怕的词语。它的字面解释如下:流言,即没有依据的言语;蜚语义同于流言,更带有诽谤性、针砭性。那么,既然毫无依据可言,为何却偏偏有人对此津津乐道呢?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一方面是因为多数人都具有窥私欲,他们喜欢探听别人的隐私,尤其是带有负面性质的隐私;另一方面,爆料别人的“卑劣”,可以凸显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高尚”,这是典型的虚荣心在作祟。当然,这其中更不乏居心叵测之人。“流言”的帮凶有两种人。一是“制造流言者”。这类人内心阴晦、失衡,明明自己能力有限、不学无术,却又嫉妒别人的成就。于是挖空心思诋毁别人,以求心理上的满足。

二是“散布流言者”。这种人相对前者略隐晦一些,称得上是“隐形杀手”。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将听来的“流言”添油加醋,再四处传扬。即便原本不存在的事情,经他们的嘴巴一说,也就变成了事实。所过之处,可谓一片狼藉。

一个妇女在背后说邻居的闲言碎语,几天内,村中所有人都知道了此事,当事人为此大受伤害。后来,妇女发现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她非常难过,就去聪明的智叟那里请教如何弥补。“去集市吧。”智叟说,“买1只鸡,把它杀掉。然后在回家的路上,拔下它的羽毛,一片片地沿路扔掉。”尽管这位妇女感到很奇怪,但还是依言而行。

第二天,智叟说:“现在,你去把昨天扔掉的那些羽毛全部收集起来,把它们交给我。”妇女依言回到那条路上,但大风已然将羽毛吹飞,她苦苦寻找了几个小时,最后攥着3根羽毛回到智叟那里。“你明白了吧。”智叟说,“扔掉它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不可能把它们全部找回来。流言蜚语就像这羽毛一样。散布出去并不费力,可是一旦你做了这种事,就永远也无法彻底弥补。”可以肯定,无论是流言的制造者还是散布者,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在别人背后飞短流长,必然会得罪当事人,久而久之,你也就成了“万人嫌”。同事、朋友,会因害怕成为你的议论对象而敬而远之,上司更会因此将你打入“冷宫”,你的人生、事业又何谈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呢?

赵锐是公司业务部的精英,曾多次获得公司年终奖金。年底又到了,赵锐根据考核办法,算出自己又可以拿到2万元奖金,便提前与女朋友算计这2万元该怎么花。最后他们决定,储存1万元,另1万元做春节旅游之用。

获奖名单公布以后,赵锐发现竟没有自己的名字——是不是相关人员疏忽把自己漏掉了?赵锐带着疑问找到业务部经理。经理说:“我们这次考核,是绩效考核加表现考核,不只是看绩效,还要看平时的表现,如个人形象、是否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等等。你想想看,自己在别的地方有没有做得不够的地方。”

赵锐不由得低下头去。

经理提醒说:“年中时,你跟小王争地盘,哪有一点团队合作精神?而且给公司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这是你今年没有拿到年终奖金的主要原因。”

赵锐跟小王所争的“地盘”,是一家大客户。原来是小王开拓的市场,后来那家大客户的部门经理易人,赵锐的同学走马上任。赵锐就去拜访同学,想把业务划到自己名下。小王告到部门经理那儿,部门经理出面批评了赵锐,赵锐这才撤出去。

赵锐带着一肚子气离开经理的办公室。他以为,自己落选主要是经理在作祟。绩效考核,主要看业绩,这是硬指标,别的都是软指标,说你达标就达标,说你不达标就不达标。他若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就不会听经理的意见,早把“地盘”抢到手了。还有,那奖金是公司里出,也不是经理自己掏腰包,经理是嫉妒才把他拿下来的。

赵锐越想越气,不自觉地找到几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同事倾诉,发泄不满,说经理的坏话。

不久公司大裁员,赵锐赫然出现在名单上。自己是业务精英,是不是搞错了?赵锐找老板询问。没错,解雇他的理由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赵锐不理解,那件事过去半年了,自己跟小王早就和好了,怎么又扯出来大作文章呢?

后来,一个知情的同事告诉他,他在背后说经理坏话的事传到经理耳朵里了,经理怨气难平,自然力主裁掉他。

所谓“隔墙有耳”“好话不出门,坏话传千里”,聪明人绝不会将“流言”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更不会当众去说别人的坏话。当有人对他们道及第三者坏话时,无论他们是否明白个中原因,都会做到“入耳封存”。这才是智者所为。

有一句话叫作:“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说得虽然有点绝对,却也揭示了一个事实,即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在背后说过别人。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受到欢迎。因为但凡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样一来,说人坏话者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又能好到哪儿去呢?★戒了吧!尬聊症:说话讲礼,别人才喜欢你

中国是礼仪之邦,说话办事能否顺利达到目的,有没有“礼”,有时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忽见一位老汉从这儿路过,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话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了一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去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它通俗而明白地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讲究礼貌的重要性。“人而无礼,不知其可”,粗俗的言行与得体的礼貌将产生截然不同的交际效果。

与人沟通,有品位的礼貌用语可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没礼貌、讲话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使双方陷入尴尬的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断。那么,讲“礼”说“礼”该从哪里入手呢?两个字:尊重。

会说话的人,一定懂得在言谈举止中尊重别人,因为这是人类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谁若是反其道而行之,谁就会众叛亲离。(1)从心理上尊重别人

我们在心理上必须牢记“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这一信条,不以位高自居、自足、自傲。只有在“心理”上有尊重别人的想法,才可能做出尊重别人的行动。(2)把握角色

把握角色是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包括知己和知彼两方面。所谓知己就是要善于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换角色,否则就难免造成不尊重人的场面。比如你是一个领导,在单位里严肃认真是必要的。但如果你回到家对娇妻爱子再摆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架势,妻子儿女就会认为你缺乏人情味,不尊重他们对夫爱父爱的需求。所谓知彼,就是要了解对方的年龄、身份、语言习惯等。假如对方是位年长者,而你是个青年人,在称呼上要礼貌,在语气上要委婉,在语速上要和缓,在话题上要“投其所好”,这些都体现了对长者的尊重,必然能赢得对方的赞赏。(3)了解对方的身份背景

如果在交际过程中能考虑对方的背景,不触及对方的隐秘;如果在别人交谈时没有弄清别人话题的前提,不突然插嘴;如果在谈话过程中不让自己的话带有更多的隐含前提,特别是错误前提,就是对别人的尊重。面对矮人却大谈“矬子”、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而又“牛头不对马嘴”地乱发议论、人家明明是自学成才却偏问“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这些认为都是对别人的不尊重。(4)注意你的态度

在与人的交往中,你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将体现出你对别人的尊重程度。比如注意倾听别人的谈话、谦虚待人、礼貌待人、实事求是地评论人或事,都是尊重别人的表现。(5)区分不同场合

场合不仅可以提供话题,诱发谈兴,还能为你尊重别人提供机会。例如,在严肃的会场不要说笑打闹,否则就是对领导的不尊重。在朋友的结婚喜宴上应该谈些喜庆的、吉利的话题;如果你总谈些令人扫兴的话,就是对朋友的不尊重。即使朋友嘴里不说,心里也早已宣布你是“不受欢迎的人了”。(6)处事礼为先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礼仪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人品,还能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赢得别人的好感。在社交场合,男方将女方的手握得太紧、时间太长,是对女方的不尊重,会给人以轻佻之嫌;参加朋友的婚礼而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也是对朋友的不尊重;和异性朋友靠得过近,甚至凑到对方耳边“窃窃私语”,是对对方的不尊重;站着与别人交谈而脚不停地“啪啪”打地,会使人感觉你已“不耐烦”;与朋友特别是长辈、上级、新朋友坐着交谈而大跷“二郎腿”,甚至抖腿,在对方看来,这是轻佻的表现、傲慢的外露,是对对方的不尊重。(7)交谈时别惹人难堪

问答在交谈过程中是很常见的,但如何问却大有学问,因为问不好会造成难堪的场面,伤了别人的自尊。比如问话时应注意把握时机,别人正谈得火热,你突然一问打断别人的交谈,是不尊重别人;别人在某方面忌讳很深,你却不管不顾偏要追问,也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等等。

懂得尊重别人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品格,简单的道理就是: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PART 2说话不走心,你就是拿自己的前途当赌注

口才不应该说是一种特长,而是人的第一能力,是关乎前途的综合能力。发生在成功人士身上的奇迹,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由口才创造的;发生在失败人士身上的败迹,也至少有一半以上是不会说话引起的。说句不中听的话,话都说不好,你还能干什么呢?不懂沟通,你就没有前途

在美国,曾有人向2000多位老板做过这样一个问卷调查:“请查阅贵公司最近解雇的三名员工的资料,然后回答:解雇的理由什么?”结果是,无论什么地区、无论什么行业的老板,2/3的答复都是:“他们是因为与别人不能很好地沟通而被解雇的。”

沟通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动词,而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行为之一,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一个人从早上起床到晚上上床睡觉,这之间的数十个小时都是在通过各种各样的事情达到与人沟通的目的,说得通俗一些,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过程。

21世纪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作为一个想要在社会上拥有立足之地的人都应当懂得沟通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相互协作显得越来越重要,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没有出路的。社会如此,个人也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沟通能力强的人能把平平常常的话题讲得引人入胜;沟通能力弱的人即使讲的内容非常好,听起来也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有些建议,沟通能力强的人一说就通过了;而那些沟通能力弱的人却连诉说的对象都没有。同样一件需要与别人商谈的事情,不同的人去面谈,结果大相径庭,有的人不仅达不到5×5的效果,甚至连5+5都做不到。如果成了5-5,那就真应验了中国那句古话: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某年年底,一家公司为了奖励员工,制订了一项香港旅游计划。有一个部门分了六个名额,可是八名员工都想去,大家要求再向上级领导申请两个名额。副经理找到了老总,说:“老总,我们部门八个人都想去香港,可只有六个名额,剩余的两个人会有意见,能不能再给两个名额?”

老总说:“筛选一下不就完了吗?公司能拿出六个名额就花费不少了,你们怎么不多为公司考虑?你们呀,就是得寸进尺,不让你们去旅游就好了,谁也没意见。我看这样吧,你们做部门经理的,姿态高一点,明年再去,这不就解决了吗?”

副经理灰溜溜地回到办公室。有人了解了情况,当即知道他失败的原因是“只顾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忽视了老总的心理反应”。

分析清楚情况,副经理明白了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树立一个沟通低姿态,站在公司的角度上考虑一下公司的缘由。“老总,大家今天听说去旅游,非常高兴,非常感兴趣。觉得公司越来越重视员工了。领导不忘员工,真是让员工感动。老总,这事是你们突然给大家的惊喜,不知当时你们如何想出如此妙的主意的?”

老总说:“真的是想给大家一个惊喜,这一年公司效益不错,是大家的功劳。考虑到大家辛苦一年,年终了,第一,是该轻松轻松了;第二,放松后,才能更好地工作;第三,是增加公司的凝聚力。大家要高兴,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就是让大家高兴的。”

另一位经理立刻附和道:“也许是计划太好了,大家都在争这六个名额。”

老总说:“当时决定六个名额是因为觉得你们部门有几个人工作不够积极。你们评选一下,不够格的就不安排了,就算是对他们的一个提醒吧。”

副经理频频点头,“其实我也同意领导的想法,有几个人的态度与其他人比起来是不够积极,不过他们可能有一些生活中的原因,这与我们部门经理对他们缺乏了解,没有及时调整都有关系,责任在我。如果不让他们去,对他们打击会不会太大?如果这种消极因素传播开来,影响不好吧!公司花了这么多钱,要是因为这两个名额降低了效果太可惜了。我知道公司每一笔开支都要精打细算。如果公司能拿出两个名额的费用,让他们有所感悟,促进他们来年改进,那么他们多给公司带来的利益要远远大于这部分支出的费用。不知道我说得有没有道理?公司如果能再考虑一下,让他们去,我会尽力与其他两位部门经理沟通好,在这次旅途中每个人带一个,帮助他们放下包袱,树立有益于公司的积极工作态度。老总您能不能考虑一下我的建议?”

第二天,老板秘书通知副经理,公司决定给他们增加两个名额。拥有沟通技巧就可以说服别人,而所谓沟通,正是一种使别人信服的艺术。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这样说:“所谓沟通就是同步。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地方,而与人交际则要求他与别人一致。”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利益的社会,而利益的交流方向总是随着某些人的愿望和意思而见诸端倪,而表达愿望和意思的工具就是我们的语言,那些说话水平高的人总能把各种愿望和意思巧妙地表达出来,把各种利益顺理成章地聚拢到自己身边。因此,沟通尤为重要,若想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就要掌握沟通技巧,它不仅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你赢得事业成功的资本,会给你带来好的运气和财气。

需要强调的是,沟通是一种能力,不是一种本能。本能天生就会,能力却需要通过学习才会具备。这些年,你就倒霉在不会说话上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摩擦冲突都起因于恼人的声音、语调以及不良的谈吐习惯。

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沟通能力上的缺陷常常导致个人事业的不幸,或损及其所在团队的荣誉及利益。一个人的谈吐不好,企业不愿意聘请他工作,下属不愿意听从他的指挥,上司不愿意器重他,别人不愿意与之建立商业关系;一个人的谈吐不好,亦可能导致亲人反目,兄弟结仇,夫妻离异……总之,不良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生的尴尬与衰败。

某全国性火锅连锁店老总去视察企业的食品源,晚饭安排在当地的一个为其企业提供羊肉的牧民家。这个牧民老实巴交,30岁之前穷困潦倒,连媳妇都没娶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贷款办起了养殖业,因为绿色养殖,不掺假、不坑人,得到了一些食品企业的青睐,生活总算有了起色。这其中,那家火锅连锁店是他最大的客户。

老总一行来到牧民家,客气地让牧民先进门,牧民受宠若惊,说:“还是您在前面走,我们放羊的,在牲口后面走惯了。”

老总听后一脸的尴尬,乡里陪同的领导连忙打圆场,请老总进屋坐定,并吩咐牧民赶紧上菜,牧民端上一盘酱骨头放在老总面前。

老总就爱酱骨头这一口,一边赞不绝口,一边客气地说:“味道真好,我们企业与你合作没选错。不过,老乡你做得简单点就行了,不必搞得这么复杂嘛!”

牧民忙说:“哪里,哪里,不值几个钱的东西,平时这都是给狗啃的。”

老总放下手中的骨头,脸色立马就沉下来了。乡里领导见状忙递给牧民一块酱骨头,意思是让他多吃少说。牧民却推却说:“领导先用,俺不忙,每天这个时间我得先喂狗,然后才吃饭,都习惯了。”

乡里领导急了,呵斥道:“你会不会说话?”

牧民哭丧着脸说:“俺是放羊的,一生都只会和畜生说话……”

合同到期以后,那家火锅连锁店再没与这个牧民合作过。

会说话的让人笑,不会说话的使人跳。表达方式不同,效果亦会大不相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都要留些心眼,讲些技巧,话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伤身。有言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我们虽未手执国柄,无须担心因说话的轻重、对错,去担负“兴邦”或是“丧邦”的责任,但我们总不能不顾及“快乐”或是“招怨”这两个与自身利害攸关的大问题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