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教育常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21:24:45

点击下载

作者:问渠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学点教育常识

每天学点教育常识试读:

古代学校

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校称为“成均”。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丰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曰校,教也。”还有“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又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可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后来,人们专用塾称呼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庠、序成了乡学之名。

西周已有。汉武帝时在长安设

太学

,置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成为中央最高学府。东汉太学大为发展,洛阳太学生达三万余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校之一。魏、晋至明、清除设太学外,另设国子学(国子监)。

西周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设立,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以射、御、书、数为辅的

六艺

教育。礼教是有关政治、宗教、法律、伦理道德、规范礼仪等知识的教育,在六艺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乐教主要学习宗教祭祀方面的音乐舞蹈知识,核心是张扬等级观念。射、御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包括道德情操、内心志向和射箭、驾车技艺的培养。书、数是有关读写算的知识教育。

西周时的国学,设于王都,除“辟雍”外,有东、西、南、北

四学

。“四学”还指南朝宋所立之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

门人、门生

春秋时,就有“门人”的称呼。孔子聚徒讲学,对亲授业者或转相传授者都称“门人”。战国时,“门人”除了指受业弟子外,还指寄食于贵族门下的食客,这些食客都有一定的才能,属于“士”阶层。

东汉“门生”是指弟子的弟子,即转相传授者,但一些不是以学问相师承的钻营投机者,也攀附权贵为“门生”,以为升官的阶梯。魏晋南北朝时此风愈炽,门生实际已变成豪族的扈从了。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科举的主考官称“座主”,及第者,就称为“座主”的“门生”。同时,在学问的师承关系上仍然沿用“门生”的称呼,直到近代“门生”的称呼才渐渐消失。

私塾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私学。私塾在形成过程中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富裕人家在家里设家塾,请老师来教;第二种是塾师自己开的学馆;第三种是依靠庙宇、宗族的收入来设立的义塾,这种私塾不收学费,只要是庙里承认的学生和本族子弟都可入学就读。私塾的学生年龄不限,既有十几岁的青少年,也有几岁的孩童。私塾通常采用强制教育手段,塾师有权体罚学生。常见的体罚方式是用竹片、藤条、竹鞭等抽打学生的屁股或手心。

书院

是古代中国私学中特殊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书院作为教学的场所最早开始于五代的南唐、两宋之际,后成为文化大师进行讲学、研究的主要场所。书院大多采用一种以自学为主的启发式、讨论式的教育方式。主讲者多在学术上有独到之处且德高望重。

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下的山谷中。唐朝时,喜养白鹿自娱的李渤任江州刺史期间,在其隐居旧址建台,称白鹿洞。宋初扩建为书院,以后屡经兴废,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都曾在此建院或讲学。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所修,其中碑廊有碑百余块,刻有朱熹所制的书院学规和历次修建文记及名人书法。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岳麓山东面山下。北宋开宝九年谭州太守朱洞创建,天禧二年真宗赐以“岳麓书院”门额。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存有朱熹“忠孝廉节”四字石刻。

石鼓书院:位于湖南衡阳市北面的石鼓山。唐时李宽筑庐读书于此,宋至道三年建立书院,柳宗元、韩愈、范成大、朱熹、张载、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都曾到此游览或讲学。今存明、清碑刻等文物,已辟为公园。

应天府书院:原址在河南省商丘县城。院址属应天府管辖,因此得名,也称睢阳书院。最初为戚同文讲学之地,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曹诚就其地造屋150间,聚书1500卷,广招学生,范仲淹曾来此任教。自五代后,院址荒废。

国子学

晋武帝始设,与太学并立,亦属于贵族高级官僚子弟校。北齐时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等。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沿用。

唐代取士有明经科,其中“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

学究

一经”。应“学究一经”试者名学究。宋沿此制,应此科者往往只凭背记经文,未必通晓文义,真有才学者多举进士而轻学究。后仅为书生泛称。

科举

,即分科选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设科考试以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朝以前,官吏的起用主要是通过推荐。隋朝统一中国后,为加强统治,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开始用分科考试办法选举官员。隋文帝开皇七年(587),设立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科举”一名由此而生。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书面考试)方式取士,这便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科举制度完善于唐代,经宋、元、明三代而定型,直至1905年,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才寿终正寝。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明代,学校成为科举的必经之路。入学考试主要分为三级:“院试”、“乡试”、“会试”或“殿试”。“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院试之前必须先参加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合格的学子方能参加院试,院试合格者即取得入省学读书的资格,通称“生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秀才”。“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京城和各省城开考,考期在秋天,称做“秋闱”。考取者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京城开考,由礼部主持,考期在春天,称做“春闱 ”,也称“礼闱”。考取者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由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合格的贡士进行的考试,也叫“廷试”。殿试成绩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取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也叫“殿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秀才、举人、贡士都不是官,只有经过殿试考中者,朝廷才授予其官职。

状元知多少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位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中国的科举考试延续了一千多年,共产生状元551人。其中唐139人,五代十国11人,宋118人,辽18人,金l5人,元32人,明89人,清114人。另外,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有状元1人,太平天国有状元14人,与前536人相加,中国实有状元551人。

举人、秀才

举人:原指被推举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始见于《管子·小匡篇》。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贡生

清代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岁贡;逢国家庆典加贡的生员,称恩贡;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拔员;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称副员。

科举四宴

鹿鸣宴:是为新科举子而设的宴会,起于唐代。因为宴会上要唱《诗经·小雅》中的“鹿鸣”之诗,所以取名鹿鸣宴。从唐至明、清一直相沿。

琼林宴:是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起于宋代。“琼林”原为宋代名苑,在汴京(今开封)城西,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以前,在琼林苑宴新及第的进士,因此,相沿通称为“琼林宴”,后一度改为闻喜宴,元、明、清称恩荣宴。

鹰扬宴:是武科乡试放榜后考官及考中武举者共同参加的宴会。所谓“鹰扬”,是取威武如鹰之飞扬的意思。

会武宴:是武科殿试放榜后,在兵部举行的宴会,规模比鹰扬宴更大。

提名录

科举登第人员的名册,记载乡试、会试录取的人数、姓名、籍贯、年龄,以及考官以下官职姓名,三场试题、考中名次等。

除第一甲进士外,其余诸进士要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

庶吉士

,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肄业三年,期满后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

八股文

是明清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也叫制义、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等。八股文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论述内容以程朱学派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规格。一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破题”用两句话点明题目主旨要义;“承题”是承接破题句中的关键词语而予以说明;“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文章主要内容的入手之处。接着从“起股”到“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段中,每段又各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总共八股,这便是八股文名称的由来。八股文对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文中要求点句、勾股(标明段落)、涂改的字于文末以大字注明、试题低两格、试文顶格,不符合规定的试卷取消资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