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育英才:吉林省“振兴职业技能教育大讨论”征文优秀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04:00:10

点击下载

作者: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匠心育英才:吉林省“振兴职业技能教育大讨论”征文优秀文集

匠心育英才:吉林省“振兴职业技能教育大讨论”征文优秀文集试读:

让中职学生顺利就业之对策探讨

吉林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 张哲夫

摘要:目前一些中职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的就业市场,有一些模糊的观念,给这些中职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针对这些情况职业院校应该在学生入学时就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就业;就业观念;综合素质教育

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大背景的前提下,进入社会的各类院校毕业生人数依然递增,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65万,就业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如何使中职学生顺利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及家长,都要为学生走向社会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中职学生准备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中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盲目性,期望值过高,总想找到工作环境好、稳定而且工资高的工作。一味地强调要到规模大的公司去才有发展。这样一来,中职的学生们把目光就都投向了行业内名望高的大型企业,甚至是国际性的大型公司。更有部分中职学生希望成为企业的白领,从事办公室类型工作。一方面是很高的就业期望值;另一方面是中职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还无法达到较高的工作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谈就业明显是十分困难的。

2.家长的心态明显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影响。中职学生的家长都希望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工作,选大型企业、知名企业,环境好、工资高,过几年就能买房买车,成家立业。这与中职学生的实际能力相比明显是家长的心态过高,这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心态,使其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影响就业单位的选择。

3.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在中职学生毕业实习就业时,往往有相当多的中职生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心理,要么相互结伴一起去,要么谁也不去;或者自己没有正确判断,要么靠家长决定,要么偏听某些人的一面之词,固执地去或不去。当需要学生自己制作一份像样的推荐材料,或是靠自己的能力去应聘一份工作的时候,很多人的畏难心理会成为一道很难逾越的坎儿。

4.还没学好主动建立在工作中同事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遇到事情容易冲动、走极端。

刚入职的中职学生还没有主动融入新的工作环境的心理意识,特别是不会主动融入新单位员工的社会生活圈,很多学生无意识地停留在自己的人际圈中,没有认识到尽快拓展人际关系的必要性;心理意识不成熟,当面对同一单位与自己年龄相仿、学历和技术比自己高的同事时,狭隘的嫉妒心理成为他们沟通的障碍;很多初入职场的中职学生,甚至摆不正自己的正确位置,不知道如何和上司沟通交流工作,不能融洽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工作关系。很多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把组长(线长)放在眼里,甚至不服从管理,从而导致彼此关系紧张,给自身工作造成困难。

5.中职学生存在怕苦、怕累的畏难心理,工作上没有敢闯敢拼的精神。目前的中职学校中,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刻苦意识,没有热爱劳动、锐意拼搏的精神斗志,理论学习钻研意识薄弱,导致在操作的时间过程中不愿劳动、不能吃苦。对未来的工作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一线工作中,遇到工作需要,必须倒班、加班,甚至需要去外地工作的时候,不能做到迎难而上,积极主动承担工作重担。二、中职学生第一次就业成功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由于中职学生在就职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好多中职学生第一次实习就业都没能干多长时间就离职了。分析离职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工作一段时间后还是不适应。由于中职学生对社会、工厂没有正确的认知,对工厂的工作强度、时间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其刚开始工作时,积极性比较高,有一定的热情。开始几天还能坚持,热情过后就感觉到工作十分辛苦,特别是不适应倒班,没有上学时舒服。有些人坚持不住就借故不干了。

2.受到批评产生抵触情绪。有些中职学生没有协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看待批评。特别是年龄相仿的班、组长的批评,心中十分不服。一来二去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总感到委屈和不公。曾有一名中职学生受到班长的批评,感到委屈、不满,与其发生争执。后来总觉得班长和他过不去,心中压抑,于是联系5名同学一起不干了,来了个不辞而别。自己感到很潇洒,其实给自己和同学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3.挣得少、不够花。中职学生由于嫌挣得少而辞工的不在少数。一般学生一月的花费在2千元左右。包括租房、一日三餐、聚会、买衣服、随礼、外出交通费、电话费、零用钱等。租房、电话费等是一笔每月都有的固定费用,单就聚会的费用也不少。现在的中职学生爱聚会,吃饭、喝酒后再到卡拉OK去唱歌,出入都打车。一个月有几次,甚至一周去玩两次,无形中钱就像流水一样花掉了。这样学生一月花费少则一千七八,多则两千开外,一年下来剩余一万多块钱,离买房、买车的目标十分遥远,于是辞工打算找挣钱多的工作。

4.家庭没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在家中得到父母的疼爱。因此其一听说孩子上班太苦太累就心疼孩子,孩子说不干就不干吧,反正家中也不缺那俩钱。也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辞工有些草率,认为孩子应该锻炼锻炼。于是就劝说孩子坚持,但孩子坚决不同意,家长拗不过孩子也就只有听之任之了。三、让中职学生做好就业准备的几点对策

中职学生年龄小,价值观、世界观不成熟,因此,在学生入学后就应该有计划地为就业做准备。

1.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定位自己将来的起点。现在仍有相当数量的中职家长和学生想到就业,首先想到要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者是国有大型企业和外企,对于到发展建设中的中小企业工作不甚满意,这是典型且不现实的非理性选择。从入学第一天开始,中职学生就应该考虑毕业后给自己一个准确定位,认真对待目前的实际情况。即中职生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因学历较低,中职学生参加工作都是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从普通工人干起。在人才市场上中职生很难与大学生争饭碗,但是,中职学生如果能够转变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再深造学习”,突出自己拥有一种或多种职业技能的优势,那么就应该能在工作中发挥技能的作用,给自己找到理想的工作。

2.学好各门专业课程,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努力做到一专多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中职学生首先应该脚踏实地地学习好相关专业知识,并且能顾理论联系实际,熟练操作好各项专业技能,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并考取学校组织的各类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证,正所谓:技多不压身,只要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就为今后就业创造了先决的优势条件。要想使中职学生能与众多的大专生、本科生进行就业竞争,就必须突出中职学生掌握技能的优势,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例如:数控专业要求学生一上岗就能操作数控机床,使机床能够正常运转。能够进行简单的编程,能基本看懂图纸。

3.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坚持务实态度,不好高骛远。中职学生必须树立不怕苦、不怕累和劳动光荣的思想观念。求职时,要正确认识社会和自己,先就业后择业。千万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必须务实,一定要有踏踏实实地从底层学起的念头。从最底层开始做起,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发挥自身实用技术的优势,业余时间到各类大学继续深造,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地干,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注重学生敬业精神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在中职学生入学后,既要学习一技之长,更要在个人素养方面多下功夫,从敬业精神、吃苦精神、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礼仪举止、纪律观念、合作精神、责任意识等很多方面入手,从日常学习的点点滴滴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一个中职生是否能够很快适应自己的岗位,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去,甚至得到提升加薪的机会,这都与学生是否具备上述个人素养有直接关系。

由此可见,中职学生一进入校门就应该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到社会中,为自己的就业积累砝码、做好准备!

对职业教育的几点看法

中铁十三局技师学院 郑彪

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企业及社会层面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工作,并一直探讨职业教育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这些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总体上说,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培训能力不足,体制机制不畅。

下面笔者从四个层面谈点自己对如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满足制造业强国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的看法,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一、政府层面

目前,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有法不依的现象还较为常见,政府监督机制欠缺,违法成本较低。

1.法律法规不健全

这里笔者仅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一是目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际上只有职业学校的热情较高,相反企业没有参与热情,国家又没有强制的约束办法,没有企业的参与如何能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员。二是职业教育的鼓励、激励机制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规定。

2.有法不依

这里笔者想举两个例子,一是岗前培训制度不能很好落实。我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从事技术工种的职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可是目前不仅是中小企业,即使央企、国企都不能很好地执行这个规定,企业用工随意性较强,导致产品质量不高,安全生产没有保障。二是职业教育经费得不到保障。根据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职业学校举办者应当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可是目前有部分企业办学的职业学校不能保障足额拨付。个人办学的职业学校经费投入更少,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高。

这些违反职业教育法的行为,政府缺乏监督机制,应加大执法力度治理。

3.构建崇尚一技之长的社会气氛

笔者上小学、初中的时候,经常听周围的人说某某人是八级大工匠,这时很多人都会投以羡慕的眼光。在那个年代,技能水平高的人不仅会受到尊敬,而且工资待遇也不低。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氛围越来越淡。当然这有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个客观因素,但也并不意味着产业工人不需要高技能,相反我们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这与社会上缺少崇尚一技之长的氛围有较大关系,人们不想做一名产业工人,并认为这意味着待遇不高,社会地位低下。这个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低造成的。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技能人才的一系列待遇问题,才能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企业层面

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用工企业同样承担着重大责任。

1.企业必须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工作

很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大多数企业管理者认为培养人才是政府、学校的职责,企业缺什么人到社会、学校招聘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殊不知没有企业的高度参与,职业学校怎能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因此,企业领导者需转变观念,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工作。

2.企业内技能人才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目前很多企业,包括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短视行为极为突出,根本不重视技能人员的培训、培养工作,甚至没有固定的技能人才,缺人就招,用完就辞,哪里还谈得上技能人员的培训工作。这样的企业怎能创造好的产品!

笔者认为:做好企业内职工技能培训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一是提高认识,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企业的发展,主要是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科技进步,说到底也是靠高素质的人才,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没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再好的制度措施也难以发挥相应的作用。因此,职业培训是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素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腾飞的基础。二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要有一套完整的人才引进及培养规划。企业应该针对企业内部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工制定出近期或长远的具体的培训目标,根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形式和培训方法,根据企业所需人才的轻重缓急,做好五年、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段的教育和人才储备规划。三是构建切实可行的培训运行机制及培训体系。四是建立完善的培训激励机制。三、职业教育机构层面

职业教育机构是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对提高职业教育水平起着关键作用。

1.诚实守信,培养技能人才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职业教育投入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职业教育机构需要经济效益才能存活这个事实不能改变,但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机构最神圣、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本身的职能。如有些职业教育机构承揽了大量的政府公共培训任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培训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浪费了国家宝贵的培训经费。

2.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职业教育机构在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需进一步加强。

3.提高培训资源利用率

这些年在国家的不断努力下,一些职业教育机构的实习实训场所、设备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培训市场开发能力有限,导致培训资源闲置现象比较严重。四、个人层面

对于参与培训的受训个体,主要涉及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及企业内训三个层次,企业内训这部分,笔者前文已有探讨,这里就不再赘述。

由于我国目前职业准入政策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同时由于受训个体的短视行为,使得这部分人自身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说得客观一些,即使国家免费提供培训的机会,这些人都不想参加。这个问题的症结还是强制培训的措施得不到保障,使这部分人得过且过,不注重自身技能水平的提高,这部分人一旦上岗,不仅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也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极大隐患。

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统一规律研究

长春工业技术学校 姜琳 吴华

内容摘要: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统一规律包括“大统一理论”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特点两大内涵,也涵盖了顺应这一规律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规律;两大内涵;基本要求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为提高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确保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中等职业学校逐步探索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管理和评价制度与企业接轨,由此演化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统一的规律。一、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统一规律基本内涵

任何规律都有丰富的内涵,例如:自然规律的节奏性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构成了自然规律的基本内涵。同理可证,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统一规律也有其深刻的内涵。(一)该规律涵盖了“大统一理论”“大统一理论”是指自然界中有四种基本的作用力,它们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和强相互作用力。“大统一理论”就是四种基本的作用力在理论上的统一,这是物理学概念。将“大统一理论”引入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的意义就是要实现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统一、培养过程与操作程序的统一、培养目标实现方式与教学方法的统一、评估方式与评价方法的统一,充分发挥四大元素的相互作用,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该规律涵盖了“大统一理论”。

一是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统一。简而言之,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统一,就是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目标为依据,调整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为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较好地达成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由此得知,培养目标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首要的、基本的要素。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二者体现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统一。

二是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统一。达成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可理解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一过程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在客观上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必须服从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与操作程序的高度统一。显然,这从过程层面体现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统一。

三是培养目标实现方式与教学方法的统一。培养目标实现方式是达成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是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依据,左右着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由于方式方法是教学模式运行的重要手段,不仅服务于教学模式,还间接地服务于培养目标实现方式。因此,在客观上要求教学方式方法服从于培养目标实现方式,实现培养目标实现方式与教学方式方法的统一。所以,二者的统一,深层次显现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统一。

四是评估方式与评价方法的统一。评估方式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之一。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作为基本要素之一的评估方式在评估组织、标准、内容、方法、监督保障体系五大层面体现了与企业员工评价的高度契合。因此,要求教学评价模式在服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也必须在教学评估组织、标准、内容、方法、监督保障体系层面与企业员工评价零距离接触。两者服务对象和功能以及发展基本趋势,客观上要求评估方式与评价方法的统一,在评价方式层面体现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统一。从上述“大统一理论”层面上看,“大统一理论”是该规律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统一规律是对“大统一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二)该规律涵盖了中等职业学校五大教学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具有服务性特点,这一特点可概括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服务。这一特点从五个方面反映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统一的规律。

一是教学目标服务于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之一,是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的概括和总结,是企业用工能力标准在培养目标层面的具体反映,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以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参照,制定教学目标。所以,教学目标必须服务于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这种服务直接体现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统一。

二是教学内容服务于技能人才专业需求。专业需求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是技能人才成长的核心,这一核心左右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内容的选择,并督促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内容接轨,确保教学内容为技能人才专业需求服务。这一服务从教学内容层面反映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统一。

三是教学过程服务于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从哲学意义上讲,过程决定结果,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过程起着关键作用,不仅决定着技能人才的成败,而且还指导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选择,要求教学过程在实现与生产过程接轨的基础上,为技能人才培养过程服务。显而易见,这种服务在培养过程层面体现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统一。

四是教学方式方法服务于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决定教学方式方法,只有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才是合适的教学方法;反过来说,只有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培养目标。很明显,这种教学方法服务于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从教学方式方法层面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统一。

五是教学评价服务于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从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内涵和外延来看,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大于教学评价;从二者关系来看,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涵盖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应服务于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所以,这就从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中又一次证明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统一。

通过将中等职业学校五大教学特点与该规律进行对比,可以从中看出,该规律是对中等职业学校特点的提炼和凝集,而中等职业学校五大教学特点从教学层面反映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统一的规律。二、顺应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统一规律的基本要求

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统一作为教学规律,客观上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才能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与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实现五大对接。(一)实现两大转变,在理论基础层面实现二者的对接

中等职业学校在理论基础层面实现技能人才与教学模式有效对接,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两大转变。

一是由重理论教学向重实践教学转变。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传统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重视基本理论和原理的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导致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企业生产岗位需要。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实现由重理论教学向重实践教学的转变,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毕业生将来从事岗位生产奠定坚实的技能基础。

二是由重知识和技能培养向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转变。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知识和技能是毕业生安身立命之本,是他们就业的敲门砖。但过于强调学生知识与技能教学,轻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容易造成德才失衡。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转变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实现由重知识和技能培养向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转变。通过两大转变,在理论基础层面保持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统一。(二)改革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

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不仅是中等职业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也是该规律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从三个层次调整培养目标。

一是依据专业(学科)的教学实际,将教学目标第一个层面调整为专业能力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应在搞好专业(学科)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未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知识、经验和操作技能确定为专业能力目标。以此构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目标的第一层级。

二是依据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在教学目标第二个层面增设方法能力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应对企业员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归纳和分析,将制订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纳入方法能力目标之中。构建起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目标的第二层级。

三是依据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教学目标第三个层面增设社会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要深入分析公民道德素质,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将企业员工必备的与他人交往行为、情感表达、职业道德行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参与行为、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纳入到社会能力之中,构建起教学目标的第三个层级。通过调整教学目标,不仅使教学工作有目标可循,还能实现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三)实现教学过程一体化,在操作程序层面实现与技能人才培养过程接轨

改革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一体化,不仅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统一规律在教学层面的具体反映。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改革教学模式,在操作程序层面实现与技能人才培养过程接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一体化的实质就是“工”与“学”在培养目标、环境和模式、成果等方面的对接。

一是工作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对接。中等职业学校要在认真分析岗位工作目标,将岗位工作目标条理化、系统化后移植到学习目标之中,实现学习目标工作化、技能化,由此搞好学习目标与工作目标的对接。

二是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的对接。中等职业学校应将企业车间的工作环境要素纳入到学习环境之中,实现学校向工厂、课堂向车间、教师向师傅、学生向工人的转化,将学习环境转化为工作环境,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

三是学习模式与工作模式的对接。中等职业学校应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工作过程和模式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实现学习模式向工作模式的转换,实现二者有效对接。

四是学习行动和成果与工作行动和成果的对接。学习行动即工作行动,学习成果即工作成果,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将学习行动转化为生产过程,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实现二者有效对接。

五是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的对接。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顶岗实习是重要环节之一,这一环节既是岗位成才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向技术工人转变的重要过程。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将勇于担当责任、爱岗敬业、追求卓越、归属意识、质量意识、一丝不苟精神、团队意识等纳入顶岗实习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通过以上四项措施,实现教学过程一体化,在操作程序层面实现与技能人才培养过程接轨。(四)完善教学条件,在条件层面实现与技能人才培养条件接轨

完善实现条件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相统一规律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在条件层面与技能人才培养条件接轨。

一是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依据职业教育职业性和生产特点,应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加强教学环境建设。首先,根据专业教学需要,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要求,建设不同专业的职业情景,实现“学校即工厂”“车间即课堂”的目标。其次,依据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将生产车间的管理制度、工艺标准和规范等企业文化要素引入到软环境之中,突出职业特色。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使教师适应职业教育培训教学的需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重实现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接轨、教师与企业培训师接轨,使教师既能满足职业教育培训教学需要,又能满足企业技术革新的需要。

三是实现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就是教学内容即企业生产内容,实现二者接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深入企业调研,在对生产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备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向岗位生产内容的转变。

四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对接,依据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需要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欲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可选择一体化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欲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可选择案例、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欲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可选择社会实践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显而易见,完成这四项建设任务,不仅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在教学条件层面实现与技能人才培养条件的对接。(五)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评价与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的对接

教学评价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封闭式”“独断式”评价模式,实行“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确保教学评价与技能人才评价模式接轨。所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教学评价改革。

一是改革教学评价组织体系。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及国家关于办出“人民满意”“社会满意”职业教育的要求,将学生家长、企业相关人员纳入到教学评价组织体系之中,并提高话语权,使教学评价体系与技能人才评价组织体系接轨。

二是改革教学评价内容体系,依据经济社会对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改革教学评价内容体系,将企业员工必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纳入到教学评价内容体系之中,使教学评价内容既与企业接轨,又符合社会要求,还能与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相对接。

三是改革教学评价标准体系。梳理经济社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将其提炼和概括,使其系统化和条理化,并将其纳入到教学评价标准之中,不仅使评价标准与企业、社会相衔接,而且还能丰富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体系。

四是改革教学评价方法体系。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评价方法进行甄别,然后再将企业员工评价方法引入到教学评价方法体系之中,做到二者完美结合,以此优化教学评价方法,使教学评价方法与技能人才评价方法接轨。

建立实质性校企合作是复杂的社会性难题

吉林省工程技师学院 孙殿鹏

现代职业教育已经把“校企合作”明确为职业学校办学的努力方向,甚至定义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或培养模式,但怎样实现真正的、实质性的校企合作,的确是大多数技工院校难以解决的问题。校企合作源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如早前德国的“双元制”教学等,此等模式对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直接、快捷、实用等诸多优点。但校企合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将受到体制机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校企双方的意愿、校企双方可融性等诸多要素的限制,因此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和艰难性。一、双方满足对方的关切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要想实现有所作为的校企合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即校企双方应具备满足对方的关切。

对于技工院校而言,首先是专业方向必须与企业需求相吻合。要求其原始的专业基底就应是与企业相关生产相近或相似的专业,从而保证专业血脉的正统,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而且有助于专业底蕴内力的激发,进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其次是技工院校能否为企业提供有益的支持。比如,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或者难题的能力,协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设计及加工制造的能力,提供有效的后备人力资源的能力等,都将是促成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对于合作的另一方企业而言,首先是看他们对于合作的“期望指数”,这与企业的性质及企业领导集团对企业发展愿景的规划有直接关系,如果企业有长远眼光,则愿意寻求合作,那就说明“期望指数”较高,他们就将显现出较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技工院校方面“喜出望外”“求之不得”。其次是企业的发展战略,一个具备长久思维,具有长远发展战略的企业,无论是从自主创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等诸方面都会考虑到可持续性、恒常性发展,因此,他们寻求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可能性更大。二、当前技工院校与企业的现状难以保障校企合作

目前我们国家现行技工院校与企业各自是相互独立的体制,一个是“井水”,一个是“河水”(企业行业办学除外),寻求合作很难达成共识。一方面,大多数企业以追逐短期“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其短视行为决定了它们对与职业院校合作根本不感兴趣,在它们看来,与技工院校合作除了给学员解决实训基地、安排就业、提供实践教师外,全是一系列“麻烦”,几乎无利可图;另一方面,从技工院校的角度看,大部分技工院校的实力还无法为企业提供他们所期冀的利好,故而合作只是滞留在“表层”状态或一般的“应付”状态。纵观大部分技工院校,在迎评时都可以见到其与诸多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然而具有真正实质性内容的合作其实是凤毛麟角,这方面的根源在于自身实力、体制机制、制度保障、政策导向等还不能够使双方实现两厢情愿的相濡以沫的互利合作。三、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校企合作

实现校企合作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技工院校所处的地域经济发达程度。发达地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支柱性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较多,用人用工数量较大,对于技工院校而言,有较好的“出口”保障,这无疑会给校企合作带来便利、甚至会拉动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经济欠发达及老少边穷地区则恰恰相反,当地既缺乏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又缺乏新兴特色产业,因此,当地的职业教育必然落后,校企合作的路径就相当狭窄,经验证明,这些技工院校不得不走出去,到遥远的发达地区去寻找企业“联姻”,开拓就业市场。四、解决实质性校企合作难题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纵观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形势,对于“校企合作”来说,职业院校方面需求度较高,呈现单方面“热”状态,而企业对此关注度并不高,呈现“冷”状态。鉴于此,职业院校首先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为应付校企合作的潮流而沽虚名。应该是瞄准稳定的、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企业做文章,建立起稳定、持久的实质性校企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其次是要打造开发好自己的精品专业,千方百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尤其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适应能力,全力争取在专业方向上具备多工种的宽口径应对能力。

总之,建立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受较多因素的困扰,是复杂的社会性难题。当前肤浅层面的形式上的校企合作,看似火爆,实则冷淡,对职业教育教学未必产生想象中的作用,因此,解决这一难题,还需要长期、持久、多方的共同努力!

新形势下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敦化技师学院 刘生然

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有了极大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困难与挑战。

一是农村地方经济的发展变化,不同程度影响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小城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地方经济的影响尤为突出,因为地方企业为当地的中等职业学校提供了主要的实习实训基地,为校企合作的主要成员,如在专业设置、顶岗实习、教师进修等方面有更多的合作。地方经济的变化和企业的不景气,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招生数量和专业设置。如在某县级职教中心,受到机械加工行业不景气的影响,地方机械加工企业效益下滑,从而造成学校数控加工技术专业招生数量下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由原来的不温不火变成了招生火爆的专业,与数控技术专业形成极大反差。

二是受到农村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影响,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招聘非常困难,特别是一些热门专业的教师,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医学专业的教师。因为这些大中专毕业生们在企业和医院的工资待遇远远高于学校,或者根本就不回到县级城市,更不要说到农村基层中等职业学校,从而造成农村学校教师招聘的困难,影响了学校专业设置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减少。主要原因有:1.初中毕业生生源数量呈现递减态势,部分农村近几年生源数量持续减少;2.地方教育招生比例职普比基本上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5:5,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偏少;3.部分家长和学生向往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的职业学校,特别是对农村学生免除学费政策实行后,学生没有了学费压力,更加热衷于选择省地级城市的职业学校和沿海城市职业学校;4.交通工具的发展,将学校地域概念进一步淡化,特别是高铁、动车的开通使城市之间的交通如同原有城市市内交通一样便捷,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有了更多的选择;5.农村职业学校与大中型城市职业学校缺少竞争力,如在师资配备、实训条件、教学水平、教育理念等方面与先进职业学校存在极大差距。基于以上各种原因造成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数量上的减少。

针对上述的各种困难,作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在不断吸取其他学校先进办学经验基础上,积极采取解决对策,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一是突出办学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和品牌学校。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和学校办学条件,突出自己的特色办学,对于一些办学方式方法等经验,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不追求简单的、形式上的高大上,而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又不单纯依赖于地方经济发展,在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是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办学基础条件,更新和购置先进的实习实训设备,提高学校办学竞争力。学校应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资金支持,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实习实训设备,特别是一些新技术、新设备,如机器人、3D打印机等设备,保证学校的实习实训条件与企业同步、与市场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全面提高学校竞争力。

三是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突出特色建设。在教学中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传统以课堂为主、教师单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突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改革教学模式,如一体化教学模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平板电脑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根据企业和就业实际需要,不断修订课程设置,编制符合自己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突出自己的特色。

四是创新教师聘用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设立兼职教师聘用专项资金和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学校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教师聘用专项资金聘请企业、行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利用教师培训资金强化在编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

五是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和为社会服务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在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要勇于尝试开设以初中和高中起点的高级技工班,使学校人才培养层次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机遇并存,只要勇于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创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必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

杂说“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方方面面

吉林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 王宇飞

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关系民生大计、国家前途,要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具体行为。一、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要有相应的法律支持

首先,劳动者终身参与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并接受公平的执业技术等级评定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应立法保护。其次,职业培训行为在法律的约束下实施,是对职业培训参与者必要的规范。建立相关法律支持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和约束职业培训行为是对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是依法治国的客观需求及体现。

在具体的法律文件中,首先应明确规定执业技术等级评定时间,和劳动者参加高一级别执业技术等级评定的周期;其次应规定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不得阻碍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及执业技术等级鉴定,企、事业单位应给予劳动者相应时间及补贴,协助其完成职业培训及执业技术等级鉴定;最后应规定职业培训的执行机构,执业技术等级鉴定的评定机构及执业技术等级鉴定等级内容和标准。二、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要体现广泛的民主

各行业参与者大致可分为劳动者、资产投资者与职业培训机构。它们之间界限模糊,角色相互转换。

首先,劳、资利益是对立统一的。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下,劳、资利益的对立是暂时的,它存在于企、事业单位的创始阶段,是企、事业单位未完成原始积累时期出现的一过性现象。劳、资利益的统一是最终的、长久的,是双方利益博弈的结果,是双方利益的共同归宿,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特有的性质。随着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壮大,其职员具有的执业技术水平,开始影响企、事业单位的运营,劳、资利益走向统一。例如:徐工集团。

此时,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的社会背景形成了。

其次,职业培训机构适时介入劳资之间,以提供优质的执业技术培训服务,承接劳资双方需求,并获得自身生存空间。三方利益出现交集,最终实现统一。

至此,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的运行机制形成了。

劳动者、资产投资者与职业培训机构的利益统一及合理分配,要求有相应的社会组织予以调和。行业协会在此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对“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有着决定性作用。其作用在于:1.对本行业劳动者执业资质与执业能力提出执业技术等级标准;2.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劳动者执业技术等级,对本行业内劳动者薪金水平推出参考值;3.根据各单位职员的执业资质与执业能力,对单位经营范围及经营规模加以限制。简单地说,就是劳动者就业准入制、薪金杠杆调节制及投资者经营准入制。其作用机理是:以薪金杠杆鼓励并督促劳动者终身参加职业培训;以单位中劳动者具有的执业技术等级水平及拥有较高执业技术等级的劳动者数量,确定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范围及经营规模。使投资者认同“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制”并主动参与其中。

在我国现阶段,行业协会建设并不完善,其在行业中的职能与作用还处在低级水平,没有在行业中形成约束力,尤其无法约束小微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行为,这也是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事业单位结合松散,相互背离的主要因素。职业培训机构作为行业中的一分子,联接着劳动者与企、事业单位,应发挥其独特的位置优势,积极促进行业协会的发展。

我国经济现正处在转型期,各行业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执业技术等级的劳动者,这给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职业培训发展过程中要有四要、五不要。要大而强;要精而优。大,就是培训机构规模大;强,就是培训设备先进、培训师数量和级别高,执业培训能力强;精,就是专业设置精量,符合行业需求;优,就是职业培训服务质量优,满足受训者要求。五不要是:不要小而多;不要遍、变、便。小,是规模小。即场地小,设备少,培训师少且专业等级低的职业培训机构;多是多个规模小的培训机构并存。这会带来无序竞争,分散、消耗职业培训资源,社会整体效益低下。职业培训也忌讳所有专业开个遍、专业不好就改变、职业培训很随便的错误观念。专业多了难有精品;随意改变专业难以做强;职业培训内涵有其固有体系,不能随意删减。

例如:吉林省微电类产品加工行业不景气。假设,职业培训行业放弃该专业劳动者职业培训,会导致该行业出现不必要的技术人员储备,将致使该行业衰亡,最终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再假设,职业培训行业保留并坚持对该专业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同时为参加该专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劳动者提供第二类执业技术培训,如营销专业,使其成为多面人才,既满足了劳动者就业需求,也达到了为该行业储备必要的技术人员的目的,待出现转机,该行业必将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前期,吉林省职业培训发展就走了一段弯路,职业培训机构成立了七百多家,造成大的吃不饱、小的吃不好的局面。职业培训社会效益低下,社会认同度不高。这也是职业培训参与者没有组织成立职业培训行业协会来规范和指导本行业发展的结果。现今,作为职业培训的参与者,我们应积极参与组建职业培训行业协会,并配合职业培训行业协会制定职业培训各方面标准,规范各培训机构行为;推行职业培训准入制,大刀阔斧地裁撤不合格的职业培训机构,重点扶植有潜力的职业培训机构,实现有序竞争,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做大、做强、做精、做优职业培训,最终达成“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目标。

职业培训行业协会建成后,内部还要实行两步走。第一步走,职业培训师要走动起来。即在职业培训行业协会的协调下,培训师到协会内其他成员那里,参与职业培训活动,实现优质的职业培训经验交流,从而做大职业培训市场。第二步走,职业受训人员走动起来。即接受执业技术培训的劳动者,提出第二类执业技术培训受训申请时,职业培训行业协会出面协调内部成员,满足劳动者的受训需求。

对劳动者进行多专业,多轮次的执业技术培训,体现了“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核心价值。三、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要有监督、管理、执行等强制力推动

对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的监督,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劳动者通过加入的本行业工会,并通过工会或本人直接向行业协会及劳动监察部门表达诉求实现的。外部监督,主要由地区工会、行业协会及劳动监察部门组织完成。对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的管理,主要由地区工会、行业协会及劳动监察部门完成。

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制度的执行,是通过行业工会的组织、行业协会的指导、劳动监察部门的监督,由职业培训机构实施的。

总之,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是我国经济转型再发展的基石,要求社会各部门、各行业深度配合完成。职业培训机构应积极参与其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融入到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各个层面,完成社会使命。

加强岗位引导深化校企合作

中铁十三局技师学院 段洪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模式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实施情况却没有预期那么好,不够深入,主要体现在企业岗位与学校教学没有恰当的衔接,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与学校教学目标脱钩。对于校企合作,职业学校作为一个以育人为主要责任的社会单位组织存在,对学生的成才成长更重视,倾注得心血更多,学校给予了重视,但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并没有深入到企业的发展文化中,没有纳入到企业制度改革中,因为企业重视的是经济效益,追求的是利润,对员工的培养并不热衷,只要学校能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具备基本技术能力的学生就可以了,不太追求学生的高素质培养,更何况现在职业技工学校招生难,学校能送来一批实习生进企业就不错了,不奢望更多。企业不能把培养学生的任务全托付给学校,其实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远比学校大,因为学生毕业后最终是要走上工作岗位,就业是每个人得以继续生存的基础,而且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就业时顺利实现学岗对接,提高学生岗位操作执行能力,节省企业培训成本。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和企业没有真正实现校企对接,有的只是请企业的技术能手作为学校的技术顾问,一年也来不了学校几次。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就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不要各自为政,自谋发展。基于此现状,建议企业应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技工学校的学生培养,加大在校企合作中投入力度。

关于校企合作,本人提出一些大胆设想,希望能通过尝试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一、企业入校

所谓企业入校是指让企业更多地参与到职业技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培养合格的成熟的一线技术工人。这里包括职业培训和实习设备厂区化。下面一一做出说明:

1.职业培训。现代企业制度对员工的要求都是严格的,每名员工都要具备必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操守。学校教师虽然在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素质道德教育,但毕竟是脱离了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教师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提要求,对企业的制度和文化不熟悉,对学生的教育就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学生也不爱听。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教师可以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直接交流,或者走进企业走访员工,获取第一手资料,整理研究形成教学设计,我想这样的教学更真实,不枯燥,有话可讲。更可以通过实地踏访对所了解到的情况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工作任务项目教学中获得感悟,这同时是推动了教学改革。但是这样做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就是学校要跟企业做好沟通,定期指派教师到企业走访,体验真实环境形成的认知。实践出真知,老师在课堂上讲40分钟,不如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感受20分钟,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2.实习设备厂区化。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想法,是因为现在学校内的实习设备多数都是普通的、单一的,与企业车间实际操作设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跟不上现代化步伐。其实这也是合情合理的,毕竟学校的资金有限,买不起高端或者大型制造设备供学生实习使用,以致到了学生定岗实习期,进入企业对生产设备依旧陌生,不会操作使用。怎么能更好地让学生在校实习期间就接近实战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购置几台现代化生产设备,条件不足的学校看看能否将企业从生产线上撤下来不用的设备引进学校,当然机器运转要保证正常。

我想这也是校企合作的一个方面,企业应对学校的实习大力支持,这里包括设备和资金上的支持。如果学校的实习条件搞得好,对职业学校招生来说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有不少家长很看重学校的实习条件,从我的招生经验来看,学生或者家长选择学校的依据之一就是要衡量实习车间是否规范,是否有比较先进的实习设备,把孩子放在学校能否真正学到技术,这是最关键的。我还没有遇到或听说因为学校住宿条件、食堂条件差而放弃选择这所学校或退学的。技工学校重在实际操作,这是学校性质决定的。学校若能利用这些设备建立自己的校办企业,承担一些小型项目任务,也可以为学校增加一些经济收入,可用于学校设施设备改善,提高教职工的工资待遇,使教职工对学校有归属感和幸福感。通过完成承担项目,更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技术本领,为能在各项技能大赛中一举夺魁注入更多的筹码。二、资金支撑

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机构,对校企合作来说,企业如果在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学校再给予积极配合,我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能提升一个层次,这是校企合作的深化。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当前有些企业也处于艰难瓶颈期,自己的生存都存在着问题,哪会有心思管学校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及政府部门若能提供资金给予支撑,那么校企合作就更能施展拳脚,创新发展了。没有资金,空有一腔热血、一脑子想法是没用的,关键得看能否落在实处。现在看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陆续出台了免学费、助学金、报考公务员等力度十分大的优惠政策,这已经是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按理说不该再向政府伸手要钱了,那能不能从扶持职业教育的资金里将一部分扶持项目转换方向,朝着更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方面切入,从更深层次强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主导力量是企业,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到职业学校的建设当中。职业学校依据市场和企业的用工需求设专业、定目标,最终是为企业服务的。深化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更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国家国力的提升。本文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讨论商酌,并不完善,仅作为建议参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