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必读歌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10:20:44

点击下载

作者:方文贤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入门必读歌诀

中医入门必读歌诀试读:

前言

中医书籍,古今相继,著作之多,堪称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初学中医,如何从这医籍浩瀚、内容广博的书林中选择读本,确非易事。

历代中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摸索到以歌诀词赋的形式传授医学知识,口授徒弟经验,是一个较好的途径。于是就出现了不少以中医学知识编写的歌诀、词赋,作为中医入门必读的医学启蒙书籍。这些歌诀顺口押韵、通俗易懂,易读易诵,朗朗上口,不仅便于诵读记忆,而且往往能收到终生不忘的效果。这些歌诀对于中医师带徒,传授中医知识,讲授临床经验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这类歌诀词赋,在中医学术界影响颇深,也颇受初学中医者的欢迎和重视,是广大中医工作者所喜爱的参考用书。

不少医学名家都是从读诵这些歌诀起始,由此入门而登堂入室。如著名医家李聪甫教授即是从《药性赋》发蒙,岳美中教授也是从《药性赋》、《汤头歌诀》入手,姜春华教授的启蒙书也是《药性赋》和《汤头歌诀》等。他们都是从歌诀启蒙,从易入门,再溯源向上,深研经典,旁通名家,注重实践,渐渐学而有成的。

为了给初学中医者提供一本较好的入门启蒙读本,使他们既能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各科的基本知识及主要内容,又便于诵读记忆,特从历代古籍中选择影响较大、内容充实的歌诀词赋,分为三篇:基础理论篇、中药方剂篇,临床各科篇,分门别类,按章排序,每章前略加按语。由于均用简体字排印,读者从字典中即可查得含义,故一般不作注解,只有个别字因音韵关系而医意难明者,才稍作注解。

学习歌诀词赋,要认真读,反复读,熟读它,理解它,最后达到背诵的要求。这样心中牢记,临证时就能“广搜博览有会心,左右逢源恰到好”,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在此基础上,再深一步钻研中医理论,就能学好中医。编者1995年3月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篇第一章医学源流(节自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

按: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了解和认识中医药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医史人物及其主要著作和学术思想,对于学习中医和认识中医是非常重要的,也将为学习中医奠定一定的基础。本章所选医学源流,按顺序而择要地叙述了这些内容:从岐伯、黄帝所著《灵枢》、《素问》至《难经》,汉代南阳人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刘河间、朱丹溪、张子和,以及王肯堂、薛己、李士材、张景岳、张石顽、赵献可、李时珍(濒湖)、柯韵伯、喻昌、徐大椿、尤在泾、张隐庵等都有所论及。对了解各历史时代著名医家及其主要学术思想都有简要论述。

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难经出,更洋洋。 越汉季,有南阳,

六经辨,圣道彰。 伤寒著,金匮藏,

垂方法,立津梁。 李唐后,有千金,

外台继,重医林。 后作者,渐浸淫,

红紫色,郑卫音。 迨东垣,重脾胃,

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

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

一二方,奇而妥。 丹溪出,罕与俦,

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

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

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

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

薛氏按,说骑墙; 士材说,守其常;

景岳书,著新方; 石顽续,温补乡;

献可论,合二张; 诊脉法,濒湖昂。

数子者,各一长。 揆诸古,亦荒唐,

长沙室,尚彷徨。 惟韵伯,能宪章。

徐尤著,本喻昌。 大作者,推钱塘,

取法上,得慈航。第二章藏象(节自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按: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心、肝、脾、肺、肾、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组织器官(包括五官、筋、骨、皮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对于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指导临床实践均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本章所选五脏歌即对这些内容作了一定的论述,但对各脏器重量的描述则是古人称定,今人只能当作参考。第一节 肝脏歌

肝脏应春阳,连枝胆共房。

色青形象木,位列在东方。

含血荣于目,牵筋爪运将。

逆时生恚怒,顺候脉弦长。

泣下为之液,声呼是本乡。

味酸宜所纳,麻谷应随粮。

实梦山林树,虚看细草芒。

积因肥气得,杯覆胁隅旁。

翠羽身将吉,颜同枯草殃。

四斤余四两,七叶两分行。第二节 心脏歌

心脏身之精,小肠为弟兄。

象离随夏旺,属火向南生。

任物无纤巨,多谋最有灵。

内行于血海,外应舌将荣。

七孔多聪慧,三毛上智英。

反时忧不解,顺候脉洪惊。

液汗通皮润,声言爽气清。

伏梁秋得积,如臂在脐荣。

顺视鸡冠色,凶看瘀血凝。

诊时须审委,细察在叮咛。

实梦忧惊怪,虚翻烟火明。

秤之十二两,大小与常平。第三节 脾脏歌

脾脏象中坤,安和对胃门。

旺时随四季,自与土为根。

磨谷能消食,荣身性本温。

应唇通口气,连肉润肌唇。

形扁才三五,膏凝散半斤。

顺时脉缓慢,失则气连吞。

实梦歌欢乐,虚争饮食分。

湿多成五泄,肠走若雷奔。

痞气冬为积,皮黄四体昏。

二斤十四两,三斗五升存。第四节 肺脏歌

肺脏最居先,大肠通道宣,

兑为八卦地,金属五行牵。

皮与毛相应,魂将魄共连。

鼻闻香臭辨,壅塞气相煎。

语过多成嗽,疮浮酒灌穿。

脂膏凝者吉,枯骨命难全。

本积息贲患,乘春右胁边。

顺时浮涩短,反即大洪弦。

实梦兵戈竞,虚行涉水田。

三斤三两重,六叶散分悬。第五节 肾脏歌

肾脏对分之,膀胱共合宜。

旺冬身属水,位北定无欺。

两耳通为窍,三焦附在斯。

味咸归藿豆,精志自相随。

沉滑当时本,浮瘫厄在脾。

色同乌羽吉,形似炭煤危。

冷即多成唾,焦烦水易亏。

奔豚脐下积,究竟骨将痿。

实梦腰难解,虚行溺水湄。

一斤余二两,胁下对相垂。第三章经络

按:经络是指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其内容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等)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多少及运行规律等。本章所选歌诀对以上内容均有所论述。第一节 十二经脉歌(节自明·高武《针灸聚英》)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

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臑中行,

肘臂寸口生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

支络还从腕内出,接次指属阳明经。

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

循指上连出合谷,两筋歧骨循臂肪,

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柱骨旁,

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

支从缺盆直上颈,斜贯颊前下齿当,

环出人中交左右,上夹鼻孔注迎香。

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下入齿,

还出夹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

耳前发际至额颅,支下人迎缺盆底,

下膈入胃络脾宫,直者缺盆下乳内,

一支幽门循腹中,下行直合气冲逢,

遂由髀关抵膝膑,跗中指内关同,

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指外关通,

一支别走足跗指,大指之端经尽矣。

太阴脾起足大指,上循内侧白肉际,

核骨之后内髁前,上腨循胫膝里,

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与膈通,

侠喉连舌散舌下,支络从胃注心宫。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

支者还从肺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

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后肘内少海从,

臂内后廉抵掌中,兑骨之端注少冲。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

循手外廉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侧,

上循肘外出后廉,直过肩解绕肩胛,

交肩下入缺盆内,向腋络心循咽嗌,

下膈抵胃属小肠,一支缺盆贯颈颊,

至目兑眦却入耳,复从耳前仍上颊,

抵鼻外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别络接。

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眦上起额尖,

支者巅上至耳角,直者从巅脑后悬,

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挟脊边,

抵腰膂肾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

贯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

贯胛夹脊过髀枢,臀内后廉胭中合,

下贯腨内外踝后,京骨之下指外侧。

足经肾脉属少阴,小指斜趋涌泉心,

然骨之下内踝后,别入跟中腨内侵,

出腘内廉上股内,贯脊属肾膀胱临,

直者属肾贯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寻,

支者从肺络心内,仍至胸中部分深。

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膈三焦官,

支者循胸出胁下,胁下连腋三寸同,

仍上抵腋循臑内,太阴少阴两经中,

指透中冲支者别,小指次指络相通。

手经少阳三焦脉,起自小指次指端,

两指歧骨手腕表,上出臂外两骨间,

肘后臑外循肩上,少阳之后交别传,

下入缺盆膻中分,散络心包膈里穿,

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项耳后耳角旋,

屈下至颐仍注颊,一支出耳入耳前,

却从上关交曲颊,迎目外眦乃尽焉。

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

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

手少阳前至肩上,交少阳右上缺盆,

支者耳后贯耳内,出走耳前锐眦循,

一支锐眦大迎下,合手少阳抵项根,

下加颊车缺盆合,入胸贯膈络肝经,

属胆仍从胁里过,下入气冲毛际荣,

横入髀厌环跳门,直者缺盆下腋膺,

过季肋下髀厌内,出膝外廉是阳陵,

外辅绝骨踝前过,足跗小指次指分,

一支别从大指去,三毛之际接肝经。

厥阴足脉肝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

足跗上廉太冲分,踝前一寸入中封,

上踝交出太阴后,循腘内廉阴股冲,

环绕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逢,

上贯膈里布胁肋,挟喉颃颡目系同,

脉上巅会督脉出,支者还生目系中,

下络颊里还唇内,支者便从膈肺通。附:汪昂十二经脉歌(节自清·汪昂《汤头歌诀》)

手太阴肺经歌

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

上膈属肺从肺系,横从腋下臑内萦,

前干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

遂入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

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

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为喘满咳,

膨膨肺胀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

肺所主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结,

臑臂之内前廉痛,为厥或为掌中热,

肩背痛是气有余,小便数欠或汗出,

气虚亦痛溺色变,少气不足以报息。

手阳明大肠经歌

手阳明经大肠脉,次指内侧起商阳,

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两筋中间行,

循臂入肘行臑外,肩髃前廉柱骨傍,

会此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

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

挟口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尽迎香。

此经血盛气亦盛,是动齿痛颈亦肿,

是主津液病所生,目黄口干鼽衄动,

喉痹痛在肩前臑,大指次指痛不用。

足阳明胃经歌

足阳明胃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齿,

环唇挟口交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

耳前发际至额颅,支循喉咙缺盆入,

下膈属胃络脾宫,直者下乳夹脐中,

支起胃口循腹里,下行直合气街逢,

遂由髀关下膝膑,循胫足跗中指通,

支从中指入大指,厉兑之穴经尽矣。

此经多气复多血,振寒伸欠面颜黑,

病至恶见火与人,忌闻木声心惕惕,

闭户塞牖欲独处,甚则登高弃衣走,

贲响腹胀为骭厥,狂疟温淫及汗出,

鼽衄口㖞并唇胗,颈肿喉痹腹水肿,

膺乳膝膑股伏兔,骭外足跗上皆痛。

气盛热在身以前,有余消谷溺黄赤,

不足身以前皆寒,胃中寒而腹胀壅。

足太阴脾经歌

太阴脾起足大指,循指内侧白肉际,

过核骨后内踝前,上腨循胫膝股里,

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上膈通,

挟咽连舌散舌下,支者从胃注心宫。

此经血少而气壮,是动即病舌本强,

食则呕出胃脘痛,心中善噫而腹胀,

得后与气快然衰,脾病身重不能摇,

瘕泄水闭及黄疸,烦心心痛食难消,

强立股膝内多肿,不能卧因胃不和。

手少阴心经歌

手少阴心起心中,下膈直络小肠承,

支者挟咽系目系,直者心系上肺腾,

下腋循臑后廉出,太阴心主之后行,

下肘循臂抵掌后,锐骨之端小指停。

此经少血而多气,是动咽干心痛应,

目黄胁痛渴欲饮,臂臑内痛掌热蒸。

手太阳小肠经歌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

循手上腕出踝中,上臂骨出肘内侧,

两筋之间膈后廉,出肩解而绕肩胛,

交肩之上入缺盆,直络心中循嗌咽,

下膈抵胃属小肠,支从缺盆上颈颊,

至目锐眦入耳中,支者别颊复上,

抵鼻至于目内眦,络颧交足太阳接。

嗌痛颔肿头难回,肩似拔兮臑似折,

耳聋目黄肿颊间,是所生病为主液,

颈颔肩臑肘臂痛,此经少气而多血。

足太阳膀胱经歌

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眦上额交巅,

支者从巅入耳角,直者从巅络脑间,

还出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循膂旋,

络肾正属膀胱府,一支贯臀入腘传,

一支从膊别贯胛,挟脊循髀合腘行,

贯腨出踝循京骨,小指外侧至阴全。

此经少气而多血,头痛脊痛腰如折,

目似脱兮项似拔,腘如结兮腨如裂,

痔疟狂癫疾并生,鼽衄目黄而泪出,

囟项眦腰尻胭腨,病若动时皆痛彻。

足少阴肾经歌

足肾经脉属少阴,斜从小指趋足心,

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上腨腘内寻,

上股后廉直贯脊,属肾下络膀胱深。

直者从肾贯肝膈,入肺挟舌循喉咙,

支者从肺络心上,注于胸交手厥阴。

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病饥不欲食,

咳唾有血喝喝喘,目心悬坐起辄,

善恐如人将捕之,咽肿舌干兼口热,

上气心痛或心烦,黄疸肠澼及痿厥,

脊股后廉之内痛,嗜卧足下热痛彻。

手厥阴心包经歌

手厥阴经心主标,心包下膈络三焦,

起自胸中支出胁,下腋三寸循臑迢,

太阴少阴中间走,入肘下臂两筋超,

行掌心从中指出,支从小指次指交。

是经少气原多血,是动则病手心热,

肘臂挛急腋下肿,甚则支满在胸胁,

心中憺憺时大动,面赤目黄笑不歇,

是主脉所生病者,掌热心烦心痛掣。

手少阳三焦经歌

手少阳经三焦脉,起手小指次指间,

循腕出臂之两骨,贯肘循臑外上肩,

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传,

散络心包两下膈,循属三焦表里联,

支从膻中缺盆出,上项出耳上角巅,

以屈下颊而至,支从耳后入耳缘,

出走耳前交两颊,至目锐眦胆经连。

是经少血还多气,耳聋嗌肿及喉痹,

气所生病汗出多,颊肿痛及目锐眦,

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废及小次指。

足少阳胆经歌

足少阳脉胆之经,起于两目锐眦边,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前,

至肩却出少阳后,入缺盆中支者分,

耳后入耳耳前走,支别锐眦下大迎,

合手少阴抵于,下加颊车下颈连,

复合缺盆下胸膈,络肝属胆表里萦,

循胁里向气街出,绕毛际入髀厌横,

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季胁过章门,

下合髀厌髀阳外,出膝外廉外辅缘,

下抵绝骨出外踝,循跗入小次指间,

支者别跗入大指,循指歧骨出其端。

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口苦善太息,

心胁痛疼转侧难,足热面尘体无泽,

头痛颔痛锐眦痛,缺盆肿痛亦肿胁,

马刀挟瘿颈腋生,汗出振寒多疟疾,

胸胁髀膝胫绝骨,外踝皆痛及诸节。

足厥阴肝经歌

足厥阴肝脉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

循足跗上上内踝,出太阴后入腘中,

循股入毛绕阴器,上抵小腹挟胃通,

属肝络胆上贯膈,布于胁肋循喉咙,

上入颃颡连目系,出颡会督顶巅逢,

支者后从目系出,下行颊里交环唇,

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于肺乃交宫。

是经血多而气少,腰痛俯仰难为工,

妇少腹肿男疝,嗌干脱色面尘蒙,

胸满呕逆及飱泄,狐疝遗尿或闭癃。第二节 奇经八脉歌(节自明·高武《针灸聚英》)

督脉起自下极俞,并于脊里上风府,

过脑额鼻入龈交,为阳脉海都纲要。

任脉起于中极底,上腹循喉承浆里,

阴脉之海任所谓。 冲脉出胞循脊中,

从腹会咽络口唇,女人成经为血室,

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阴会,

三脉并起而异行。 阳起足之跟里,

循外踝上入风池。 阴内踝循喉嗌,

本足阳阴脉别支。 诸阴交起阴维脉,

发足少阴筑宾郄,诸阳会起阳维脉,

太阳之郄金门是。 带脉周回季胁间,

会于维道足少阳。 所谓奇经之八脉,

维系诸经乃顺常。附:汪昂奇经八脉歌(节自清·汪昂《汤头歌诀》)

任脉歌

任脉起于中极底,以上毛际循腹里,

上于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是。

冲脉歌

冲起气街并少阴,夹脐上行胸中至,

冲为五脏六府海,五脏六府所禀气,

上渗诸阳灌诸经,从下冲上取兹义,

亦有并肾下冲者,注少阴络气街出,

阴股内廉入胭中,伏行胻骨内踝际,

下渗三阴灌诸络,以温肌内至跗指。

督脉歌

督起小腹骨中央,入系廷孔络阴器,

合篡至后别绕臀,与巨阳络少阴比,

上股贯脊属肾行,上同太阳起内眦,

上额交巅络脑间,下项循肩仍挟脊,

抵腰络肾循男茎,下篡亦与女子类。

又以少腹贯脐中,贯心入喉颐及唇,

上系目下中央际,此为并任亦同冲。

大抵三脉同一本,灵素言之每错综。

督病少腹冲心痛,不得前后冲疝攻,

其在女子为不孕,嗌干遗溺及痔癃,

任病男疝女瘕带,冲病里急气逆冲。脉歌乃少阴之别脉,起于然骨至内踝,

直上阴股入阴间,上循胸入缺盆过,

出人迎前入眦,合于太阳阳和,

此皆灵素说奇经,带及二维未说破。第三节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歌(节自明·高武《针灸聚英》)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附:金鉴地支十二经流注歌(节自清·吴谦《医宗金鉴》)

每日寅时从肺起,卯时流入大肠经,

辰胃巳脾午心火,未时应注小肠经,

申属膀胱酉属肾,戌走包络亥焦宫,

子胆丑肝寅又肺,十二经脉周环行。第四节 十四经穴起止歌(节自明《十四经络歌诀图》)

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肠商阳迎香二。

足胃厉兑头维三,脾部隐白大包四。

膀胱睛明至阴间,肾经涌泉俞府位。

心包中冲天池随,关冲三焦耳门住。

胆家窍阴瞳子髎,肝经大敦期门至。

手心少冲极泉来,小肠少泽听宫住。

任脉正部起中极,屏翳腹上终承浆。

督脉脊部起下极,循上风府终断交。

十四经穴始终歌,学者铭于肺腑记。附:金鉴十二经起止歌(节自清·吴谦《医宗金鉴》)

肺起中府止少商,大肠商阳止迎香,

胃起承泣终厉兑,脾起隐白大包乡。

心起极泉少冲止,小肠少泽止听宫,

膀胱睛明止至阴,肾起涌泉俞府终。

包络天池中冲止,三焦关冲止竹空,

胆瞳子髎止窍阴,肝起大敦止期门。第五节 经脉气血多少歌(节自明《十四经络歌诀图》)

多气多血经须记,大肠手经足胃经。

少血多气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

多血少气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所异。附:金鉴十二经气血多少歌(节自清·吴谦《医宗金鉴》)

多气多血惟阳明,少气太阳厥阴同,

二少太阴常少血,六经气血要分明。第六节 十二经本一脉歌(节自明《十四经络歌诀图》)

中焦肺起脉之宗,出手大指之端冲。

大肠即起手次指,上行环口交鼻里。

胃经源又下鼻交,出足大指之端饶。

脾脉就足指端上,注于心中少阴向。

心经中之入掌存,手内端出小指行。

小肠从手小指起,上斜络肝目内眦。

膀胱经从目内生,至足小指外侧行。

肾脉动于小指下,起注胸中过腹胯。

心包出外又属胸,循手小指次指中。

三焦起手四指侧,环走耳前目锐息。

胆家接生目锐旁,走足大指三毛上。

足肝就起三毛际,注入肺中循不已。第四章诊断

按:诊断包括诊法与辨证分析。诊法就是中医调查、了解疾病的方法;辨证分析则是通过对诊法所了解到的情况,正确地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和推理,作出对疾病的正确判断。中医诊法包括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而四诊之间又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在进行辨证时又必须把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四诊合参”,去粗取精,舍假存真,才能正确诊断。本章所选望、闻、问、切四诊内容较全面丰富;辨证一节则选辨病机和辨病证两部分内容,对临床辨证分析有一定意义。第一节 望诊一、望诊歌诀(节自清·吴谦《医宗金鉴》)

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

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

脏色为主,时色为客。 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长夏四季,色黄常则。 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色见皮外,气含皮中。 内光外泽,气色相融。

有色无气,不病命倾。 有气无色,虽困不凶。

缟裹雄黄,脾状并臻。 缟裹红肺,缟裹朱心。

缟裹黑赤,紫艳肾缘。 缟裹蓝赤,石青属肝。

青如苍璧,不欲如蓝。 赤白裹朱,衃赭死原。

黑重漆炲,白羽枯盐。 雄黄罗裹,黄土终难。

舌赤卷短,心官病常。 肺鼻白喘,胸满喘张。

肝目眦青,脾病唇黄。 耳黑肾病,深浅分彰。

左颊部肝,右颊部肺。 额心颏肾,鼻脾部位。

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

天庭面首,阙上喉咽。 阙中印堂,候肺之原。

山根候心,年寿候肝。 两傍候胆,脾胃鼻端。

颊肾腰脐,颧下大肠。 颧内小府,面王子膀。

当颧候肩,颧外候臂。 颧外之下,乃候手位。

根傍乳膺,绳上候背。 牙车下股,膝胫足位。

黄赤风热,青白主寒。 青黑为痛,甚则痹挛。

㿠白脱血,微黑水寒。 痿黄诸虚,颧赤劳缠。

视色之锐,所向部官。 内走外易,外走内难。

官部色脉,五病交参。 上逆下顺,左右反阽。

沉浊晦暗,内久而重。 浮泽明显,外新而轻。

其病不甚,半泽半明。 云散易治,抟聚难攻。

黑庭赤颧,出如拇指。 病虽小愈,亦必卒死。

唇面黑青,五官黑起。 擦残汗粉,白色皆死。

肝病善怒,面色当青。 左有动气,转筋胁痛。

诸风掉眩,疝病耳聋。 目视,如将捕惊。

心赤善喜,舌红口干。 脐上动气,心胸痛烦。

健忘惊悸,怔忡不安。 实狂昏冒,虚悲凄然。

脾黄善忧,当脐动气。 善思食少,倦怠乏力。

腹满肠鸣,痛而下利。 实则身重,胀满便闭。

肺白善悲,脐右动气。 洒淅寒热,咳唾喷嚏。

喘呼气促,肤痛胸痹。 虚则气短,不能续息。

肾黑善恐,脐下动气。 腹胀肿喘,溲便不利。

腰背少腹,骨痛欠气。 心悬如饥,足寒厥逆。

色生于脏,各命其部。 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光晦神短,了了神足。 单失久病,双失即故。

面目之色,各有相当。 交互错见,皆主身亡。

面黄有救,眦红疹疡。 眦黄病愈,睛黄发黄。

闭目阴病,开目病阳。 朦胧热盛,时瞑衄常。

阳绝戴眼,阴脱目盲。 气脱眶陷,睛定神亡。

黑色无痛,女疸肾伤。 非疸血蓄,衄下后黄。

面微黄黑,纹绕口角。 饥瘦之容,询必噎膈。

白不脱血,脉如乱丝。 问因恐怖,气下神失。

乍白乍赤,脉浮气怯。 羞愧神荡,有此气色。

颈痛喘疾,目裹肿水。 面肿风水,足肿石水。

手肿至腕,足肿至踝。 面肿至项,阳虚可嗟。

头倾视深,背曲肩随。 坐侧腰痿,转摇迟回。

行则偻俯,立则振掉。 形神将夺,筋骨虺颓。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 动左乳下,有过不及。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 促结积聚,不至则死。二、幼科望诊歌诀(节自清·吴谦《医宗金鉴》)

望神色

欲识小儿百病原,先从面部色详观,

五部五色应五脏,诚中形外理昭然。

额心颏肾鼻脾位,右腮属肺左属肝;

青肝赤心黄脾色,白为肺色黑肾颜。

青主惊风赤火热,黄伤脾食白虚寒;

黑色主痛多恶候,明显浊晦轻重参。

部色相生为病顺,部色相克病多难;

相生实者邪助病,相克虚者正难堪。

天庭青暗惊风至,红主内热黑难痊;

太阳青惊入耳恶,印堂青色惊泻缠。

风气青惊紫吐逆,两眉青吉红热烦;

鼻赤脾热黑则死,唇赤脾热白脾寒。

左腮赤色肝经热,右腮发赤肺热痰;

承浆青惊黄呕吐,黑主抽搐病缠绵。

此是察色之大要,还将脉证一同参。

察指纹

初生小儿诊虎口,男从左手女右看,

次指三节风气命,脉纹形色隐隐安。

形见色变知有病,紫属内热红伤寒,

黄主脾病黑中恶,青主惊风白是疳。

风关病轻气关重,命关若见病多难,

大小曲紫伤滞热,曲青人惊走兽占。

赤色水火飞禽扑,黄色雷惊黑阴痫,

长珠伤食流珠热,去蛇吐泻来蛇疳。

弓里感冒外痰热,左斜伤风右斜寒,

针形枪形主痰热,射指射甲命难全。

纹见乙字为抽搐,二曲如钩伤冷传,

三曲如虫伤硬物,水纹咳嗽吐泻环。

积滞曲虫惊鱼骨,形似乱虫有蛔缠,

脉纹形色相参合,医者留神仔细观。三、察舌辨证歌(节自清·吴坤安《伤寒指掌·辨舌指南》)

六淫感症有真传,临证先将舌苔看;

察色分经兼手足,营卫表里辨何难。

白肺绛心黄属胃,红为胆火黑脾经;

少阴紫色兼圆厚,焦紫肝阳阴又青。

表白里黄分汗下,绛营白卫治分歧;

次将津液探消息,泽润无伤涩已亏。

白为肺卫仍兼气,降主心营血后看;

白内兼黄仍气热,边红中白肺津干。

卫邪可汗宜开肺,气分宜清猛汗难;

入营透热羚犀妙,到血惟清地与丹。

白黄气分流连久。 尚冀战汗透重关;

舌绛仍兼黄白色,透营泄卫两和间。

白而薄润风寒重,温散何妨液不干;

燥薄白苔津已少,只宜凉解肺家安。

苔若纯黄无白色,表邪入里胃家干;

更验老黄中断裂,腹中满痛下之安。

太阴腹满苔粘腻,苍朴陈苓湿结开;

黄燥还兼胸痞满,泻心陷胸二方裁。

微黄粘腻兼无渴,苦泄休投开泄安;

热未伤津黄薄滑,犹堪清热透肌端。

湿留气分苔粘腻,小溲如淋更快联;

湿结中焦因痞满,朴陈苦温泻之安。

上焦湿滞身潮热,气分宣通病自痊;

湿自外来著肌表,秦艽苏桂解肌先。

湿热久蒸成内著,厚黄呕吐泻心权;

若兼身目金黄色,五苓栀柏共茵煎。

舌绛须知营分热,犀翘丹地解之安;

若兼鲜泽纯红色,胞络邪干菖郁攒;

素有火痰成内闭,犀黄竺贝可加餐。

心承胃灼中心绛,清胃清心势必残;

君火上炎尖独赤,犀兼导赤泻之安。

若见边红中燥白,上焦气热血无干;

但清膈上无形热,滋腻如投却疾难。

绛舌上浮粘腻质,暑兼湿秽欲蒸痰;

恐防内闭芳香逐,犀珀菖蒲滑郁含。

白苔降底因何故,热因湿伏透之难;

热毒乘心红点重,黄连金汁乱狂安。

舌绛碎生黄白点,热淫湿欲生疳;

古名狐惑皆同此,杂症伤寒仔细探。

舌降不鲜枯更萎,肾阴已涸救之难;

紫而枯晦凋肝肾,红泽而光胃液干。

黄厚方知邪入里,黑兼燥刺热弥深;

屡清不解知何故,火燥津亡急救阴。

黑滑太阴寒水侮,腹疼吐利理中寻;

更兼粘腻形浮胖,伏饮凝痰开逐之。

舌见边黄中黑腻,热蒸脾湿痞难禁;

吐呕便闭因伤酒,开泄中焦有泻心。

寒湿常乘气分中,风兼二气自从同;

舌将黄白形中取,得诀才将脉症通。

温邪暑热走营中,兼入太阴气分同;

吸收心营并肺卫,暑温挟湿卫营通。

伤寒入里阳明主,热病阳明初便缠;

先白后黄寒化热,纯黄少白热蒸然。

热病无寒惟壮热,黄芩栀豉古今传;

恶寒发热伤寒症,发汗散寒表剂先。

少阳温病从何断,舌绛须知木火燃;

目赤耳聋身热甚,栀翘犀角牡丹先。

若是温邪从上受,窍中吸入肺先传,

芩翘栀豉桑蒌杏,气燥加膏肺分先;

邪入心营同胆治,再加玄麦郁菖鲜。

寒温二气前粗辨,暑湿相循病必缠;

湿病已陈粘腻舌,只将暑症再提传。

暑伤气分苔因白,渴饮烦呕咳喘连;

身热脉虚胸又满,无形气分热宜宣;

蒌皮贝杏通芩滑,栀豉翘心竹叶煎;

或见咳红荷叶汁,痞加朴蔻郁金川。

暑入心营舌绛红,神呆似寐耳如聋;

溺淋汗出原非解,失治邪干心主宫;

犀滑翘丹元地觅,银花竹叶石菖同;

欲成内闭多昏昧,再入牛黄即奏功。

暑湿合邪空窍触,三焦受病势弥漫;

脘闷头胀多呕恶,腹痛还防疟痢干;

栀豉杏仁芩半朴,银花滑石郁红安。

湿温气分流连久。 舌赤中黄燥刺干;

咯血毋庸滋腻入,耳聋莫作少阳看;

三焦并治通茹杏,金汁银花膏滑寒;

若得疹痧肌内透,再清痰火养阴安。

苔形粉白四边红,疫入膜原势最雄;

急用达原加引药,一兼黄黑下匆匆。

若见鲜红纯绛色,疫传包络及营中;

清邪解毒银犀妙,菖郁金黄温暑通。

温邪时疫多斑疹,临症须知提透宜;

疹属肺家风与热,斑因胃热发如兹。

疹斑色白松肌表,血热如丹犀莫迟;

舌白荆防翘薄力,舌红切忌葛升医。

凡属正虚苔嫩薄,淡红微白补休迟,

厚黄腻白邪中蕴,诊者须知清解宜。第二节 闻诊(节自清·吴谦《医宗金鉴》)一、闻诊歌

五色既审,五音当明。 声为音本,音以声生。

声之余韵,音遂以名。 角徵宫商,并羽五声。

中空有窍,故肺主声。 喉为声路,会厌门户。

舌为声机,唇齿扇助。 宽隘锐钝,厚薄之故。

舌居中发,喉音正宫,极长下浊,沉厚雄洪。

开口张腭,口音商成,次长下浊,铿锵肃清。

撮口唇音,极短高清,柔细透彻,尖利羽声。

舌点齿音,次短高清,抑扬咏越,徵声始通。

角缩舌音,条畅正中,长短高下,清浊和平。

喜心所感,欣散之声。 怒心所感,忿厉之声。

哀心所感,悲嘶之声。 乐心所感,舒缓之声。

敬心所感,正肃之声。 爱心所感,温和之声。

五声之变,变则病生。 肝呼而急,心笑而雄。

脾歌以漫,肺哭促声。 肾呻低微,色克则凶。

好言者热,懒言者寒。 言壮为实,言轻为虚。

言微难复,夺气可知。 谵妄无伦,神明已失。

失音声重,内火外寒。 疮痛而久,劳哑使然。

哑风不语,虽治命难。 讴歌失音,不治亦痊。二、幼科闻诊歌诀

诊儿之法听五声,聆音察理始能明,

五声相应五脏病,五声不和五脏情。

心病声急多言笑,肺病声悲音不清,

肝病声呼多狂叫,脾病声歌音颤轻,

肾病声呻长且细,五音昭著证分明。

啼而不哭知腹痛,哭而不啼将作惊,

嗞煎不安心烦热,嗄声声重感寒风。

有余声雄多壮厉,不足声短怯而轻,

多言体热阳府证,懒语身冷阴脏形。

狂言焦躁邪热盛,谵语神昏病热凶,

鸭声在喉音不出,直声无泪命将倾。

虚实寒热从声别,闻而知之无遁情。第三节 问诊一、问诊歌(节自清·吴谦《医宗金鉴》)

声色既详,问亦当知。 视其五入,以知起止。

心主五臭,自入为焦,脾香肾腐,肺腥肝臊。

脾主五味,自入为甘,肝酸心苦,肺辛肾咸。

肾主五液,心汗肝泣,自入为唾,脾涎肺涕。

昼剧而热,阳旺于阳。 夜剧而寒,阴旺于阴。

昼剧而寒,阴上乘阳。 夜剧而热,阳下陷阴。

昼夜寒厥,重阴无阳。 昼夜烦热,重阳无阴。

昼寒夜热,阴阳交错。 饮食不入,死终难却。

食多气少,火化新痊。 食少气多,胃肺两愆。

喜冷有热,喜热有寒。 寒热虚实,多少之间。

大便通闭,关乎虚实。 无热阴结,无寒阳利。

小便红白,主乎热寒。 阳虚红浅,湿热白泔。

胃热口糜,悬心善饥。 肠热利热,出黄如糜。

胃寒清厥,腹胀而疼。 肠寒尿白,飱泄肠鸣。

形有强弱,肉有脆坚。 强者难犯,弱者易干。

肥食少痰,最怕如绵。 瘦食多火,著骨难全。

形气已脱,脉调犹死。 形气不足,脉调可医。

形盛脉小,少气休治。 形衰脉大,多气死期。二、十问歌(节自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虔占验。三、幼科审病歌诀(节自清·吴谦《医宗金鉴》)

审儿之病贵详参,要在安烦苦欲间,

能食不食渴不渴,二便调和通秘勘。

发热无汗为表病,内热便硬作里看,

安烦昼夜阴阳证,苦欲冷暖定热寒。

能食不食胃壮弱,渴与不渴胃湿干,

便稠粘秽为滞热,尿清不赤乃寒占。

耳尻肢凉知痘疹,指梢发冷主惊痫,

肚腹热闷乃内热,四肢厥冷是中寒。

眉皱曲啼腹作痛,风热来临耳热缠,

腹痛须按软与硬,喜按不喜虚实参。

欲保赤子诚心辨,对证施方治不难。第四节 切诊一、切诊歌(节自清·吴谦《医宗金鉴》)

脉为血府,百体贯通,寸口动脉,大会朝宗。

诊人之脉,高骨上取,因何名关,界乎寸尺。

至鱼一寸,至泽一尺,因此命名,阳寸阴尺。

右寸肺胸,左寸心膻。 右关脾胃,左肝膈胆。

三部三焦,两尺两肾。 左小膀胱,右大肠认。

命门属肾,生气之原。 人无两尺,必死不痊。

关脉一分,右食左风。 右为气口,左为人迎。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竟下竟,左右推寻。

男左大顺,女右大宜,男尺恒虚,女尺恒实。

又有三部,曰天地人,部各有三,九候名焉。

额颊耳前,寸口歧锐,下足三阴,肝肾脾胃。

寸口大会,五十合经,不满其动,无气必凶。

更加疏数,止还不能,短死岁内,期定难生。

五脏本脉,各有所管,心浮大散,肺浮涩短,

肝沉弦长,肾沉滑软,从容而和,脾中迟缓。

四时平脉,缓而和匀,春弦夏洪,秋毛冬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 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饮食劳倦,诊在右关。 有力为实,无力虚看。

凡诊病脉,平旦为准。 虚静宁神,调息细审。

一呼一吸,合为一息。 脉来四至,平和之则。

五至无疴,闰以太息。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

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

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

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明。

人喜忧怒,思悲恐惊。 浮沉已辨,滑涩当明。

涩为血滞,滑为气壅。 浮脉皮脉,沉脉筋骨,

肌肉候中,部位统属。 浮无力濡,沉无力弱,

沉极力牢,浮极力革。 三部有力,其名曰实,

三部无力,其名曰虚。 三部无力,按之且小,

似有似无,微脉可考。 三部无力,按之且大,

涣漫不收,散脉可察。 惟中无力,其名曰芤,

推筋著骨,伏脉可求。 三至为迟,六至为数,

四至为缓,七至疾脉。 缓止曰结,数止曰促,

凡此之诊,皆统至数。 动而中止,不能自还,

至数不乖,代则难痊。 形状如珠,滑溜不定。

往来涩滞,涩脉可证。 弦细端直,且劲曰弦。

紧比弦粗,劲左右弹。 来盛去衰,洪脉名显。

大则宽阔,小则细减。 如豆乱动,不移约约。

长则迢迢,短则缩缩。 浮阳主表,风淫六气,

有力表实,无力表虚。 浮迟表冷,浮缓风湿,

浮濡伤暑,浮散虚极。 浮洪阳盛,浮大阳实,

浮细气少,浮涩血虚。 浮数风热,浮紧风寒,

浮弦见饮,浮滑风痰。 沉阴主里,七情气食。

沉大里实,沉小里虚。 沉迟里冷,沉缓里湿,

沉紧冷痛,沉数热极。 沉涩痹气,沉滑痰食,

沉伏闭郁,沉弦饮疾。 濡阳虚病,弱阴虚疾。

微主诸虚,散为虚剧。 革伤精血,半产带崩。

牢疝癥瘕,心腹寒疼。 虚主诸虚,实主诸实。

芤主失血,随见可知。 迟寒主脏,阴冷相干,

有力寒痛,无力虚寒。 数热主府,数细阴伤,

有力实热,无力虚疮。 缓湿脾胃,坚大湿壅,

促为阳郁,结则阴凝。 代则气乏,跌打闷绝,

夺气痛疮,女胎三月。 滑司痰病,关主食风,

寸候吐逆,尺便血脓。 涩虚湿痹,尺精血伤,

寸汗津竭,关膈液亡。 弦关主饮,木侮脾经,

寸弦头痛,尺弦腹疼。 紧主寒痛,洪是火伤,

动主痛热,崩汗惊狂。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细则气衰,大则病进。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

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之脉,却喜浮迟,

坚大急疾,其凶可知。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

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

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证见阴,命必危殆,

阴证见阳,虽困无害。 劳倦伤脾,脉当虚弱,

自汗脉躁,死不可却。 疟脉自弦,弦迟多寒,

弦数多热,代散则难。 泄泻下利,沉小滑弱,

实大浮数,发热则恶。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沉数细涩,结肠者亡。 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舌卷囊缩,厥伏可嗟。 嗽脉多浮,浮濡易治,

沉伏而紧,死期将至。 喘息抬肩,浮滑是顺,

沉涩肢寒,切为逆证。 火热之证,洪数为宜,

微弱无神,根本脱离。 骨蒸发热,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火炎细数。 失血诸症,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堪忧。 蓄血在中,牢大却宜,

沉涩而微,速愈者稀。 三消之脉,数大者生,

细微短涩,应手堪惊。 小便淋闭,鼻色必黄,

实大可疗,涩小知亡。 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象,沉急凶殃。 痫宜浮缓,沉小急实,

但弦无胃,必死不失。 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速愈,浮大延久。 疝属肝病,脉必弦急,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黄疸湿热,洪数便宜,

不妨浮大,微涩难医。 肿胀之脉,浮大洪实,

细而沉微,岐黄无术。 五脏为积,六府为聚,

实强可生,沉细难愈。 中恶腹胀,紧细乃生,

浮大为何,邪气已深。 痈疽未溃,洪大脉宜,

及其已溃,洪大最忌。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证,数而无力。 痈痿色白,脉宜短涩,

数大相逢,气损血失。 肠痈实热,滑数相宜,

沉细无根,其死可期。 妇人有子,阴搏阳别,

少阴动甚,其胎已结。 滑疾而散,胎必三月,

按之不散,五月可别。 左男右女,孕乳是主,

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脉有反关,动在臂后,

别由列缺,不干证候。 常脉病脉,业已昭详,

将绝之形,更当度量。 肝绝之脉,循刃责责。

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绝雀啄,如屋之漏,

如水之流,如杯之复。 肺绝如毛,无根肖索,

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

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

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肘候腰腹,手股足端,

尺外肩背,尺内膺前。 掌中腹中,鱼青胃寒。

寒热所在,病生热寒。 脉尺相应,尺寒虚泻,

尺热病温,阴虚寒热。 风病尺滑,痹病尺涩,

尺大丰盛,尺小亏竭。 诊脐上下,上胃下肠,

腹皮寒热,肠胃相当。 胃喜冷饮,肠喜热汤,

热无灼灼,寒无沧沧。二、脉学四言诀(节自明·李时珍《濒湖脉学》)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肺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 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 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 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 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 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汎汎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 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 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濡,绵浮水面; 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 牢甚则实,幅幅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 弱甚则细,如珠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 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 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 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为惊,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阳盛则结,癥瘕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杂病脉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 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 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 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阳气已竭。 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

劳倦内伤,脾脉大弱。 欲知是气,下手脉沉,

沉极则伏,涩弱久深。 火郁多沉,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数火细湿。 滑主多痰,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寒则弦紧。 浮滑兼风,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湿留濡细。 疟脉自弦,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代散者折。 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洪,发热则恶。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 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是则可怕。 咳嗽多浮,聚肺关胃。

沉紧小危,浮濡易治。 喘急息肩,浮滑者顺;

沉涩肢寒,散脉逆证。 病热有火,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无根者危。 骨蒸发热,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火炎急数。 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可忧。 瘀血内蓄,却宜牢大,

沉小涩微,反成其害。 遗精白浊,微涩而弱,

火盛阴虚,芤濡洪数。 三消之脉,浮大者生,

细小微涩,形脱可惊。 小便淋闭,鼻头色黄,

涩小无血,数大何妨。 大便燥结,须分气血,

阳数而实,阴迟而迟。 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滑痰数热。 喉痹之脉,数热迟寒。

缠喉走马,微伏则难。 诸风眩晕,有火有痰,

左涩死血,右大虚看。 头痛多弦,浮风紧寒,

热洪湿细,缓滑厥痰。 气虚弦软,血虚微涩,

肾厥弦坚,真痛短涩。 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浮大延久。 疝气弦急,积聚在里。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腰痛之脉,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著,

大乃䐴虚,沉实闪肭。 脚气有四,迟寒数热,

浮滑者风,濡细者湿。 痿病肺虚,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或细或软。 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 五疸实热,脉必洪数;

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

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虚小可惊。 胀满脉弦,土制于木;

湿热数洪,阴寒迟弱; 浮为虚满,紧则中实;

浮大可治,虚小危极。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者生,沉细者死。 中恶腹胀,紧细者生,

脉若浮大,邪气已深。 痈疽浮散,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痈疽所发。 脉数发热,而痛者阳。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 未溃痈疽,不怕洪大,

已溃痈疽,洪大可怕。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数而无力。 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不宜浮大,唾糊呕血。 肠痈实热,滑数可知,

数而不热,关脉芤虚; 微涩而紧,未脓当下,

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妇儿脉法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 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纹。

奇经八脉诊法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 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 寸左右弹,阳可决;

尺左右弹,阴可别。 关左右弹,带脉当决。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 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 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弦僵仆; 阴维心痛,胸胁刺筑;

阳为病,阳缓阴急; 阴为病,阴缓阳急。

癫痫瘈疭,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

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谿列缺。

真脏绝脉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 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循刃责责。 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 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 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 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 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 参察色证,断之以臆。三、脉学七言诀(节自明·李时珍《濒湖脉学》)

浮脉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输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沉脉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著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迟脉

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数脉

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滑脉

体状

相类

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淋看尺部。

涩脉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查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虚脉

体状

相类

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实脉

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 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长脉

体状

相类

诗: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短脉

体状

相类

诗: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痛。

洪脉

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诗: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微脉

体状

相类

诗:

微脉轻微潎潎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紧脉

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脉。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缓脉

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芤脉

体状诗: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弦脉

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查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革脉

体状

主病

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见芤、牢脉。

牢脉

体状

相类

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濡脉

体状诗: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弱脉

体状诗: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见濡脉。

主病诗: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 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散脉

体状诗:散似扬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细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