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发展,各展其美:首都高中校长的特色建设之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11:52:47

点击下载

作者:陈丽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个性发展,各展其美:首都高中校长的特色建设之旅

个性发展,各展其美:首都高中校长的特色建设之旅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个性发展,各展其美:首都高中校长的特色建设之旅作者:陈丽排版:青杨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ISBN:9787562486268本书由重庆大学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 在路上,我们共同探索北京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马宪平“祥云行动”是北京市教委为了顺利启动、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于2008年启动的大型培训项目。在市教委与北京教育学院直接领导下,“祥云行动”项目组致力于探索大型、连续性、研训一体项目的专业化,致力于把项目打造为一个全市性平台。项目组密切跟进北京市高中教育重大问题,为教育决策的落实提供理论与经验支撑,引领北京市高中教育发展方向,为校长专业成长提供政策、理论与案例支撑。六年来,项目组把“祥云行动”打造成为北京市高中教育政策传播平台、经验交流与问题解决平台、经验提炼与成果传播平台、校长成长与学校发展展示平台,也因为如此,“祥云行动”这个“新苗”在六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成为首都基础教育耳熟能详的品牌项目,获得了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的殊荣。

其中,为了把“祥云行动”打造成经验提炼与成果传播平台,项目组超越一般培训项目的职责要求,担当起提炼、推出首都高中教育经验的重任;一方面注重提炼首都高中教育经验。对一批学校的课改经验、特色建设经验进行梳理、提炼,使其达至体系化与理性化。另一方面,注重传播首都高中教育经验。传播方式是多方面的,如推荐到全国性大型会议上进行经验介绍,在《中小学管理》《现代教育报》等杂志报刊上刊发文章,推出“祥云行动”书稿等。其中,“祥云行动”书稿是项目组投入大量精力与时间着力集中推出的首都高中教育经验,目前已经推出《一路探索一路歌——首都高中校长的课改之旅》《追梦而行——首都高中校长的课改之旅》《大家不同,大家都好——首都高中校长的特色建设之旅》《建构个性,追求品质——首都高中校长的特色建设之旅》四本著作共78所学校的课改或特色建设经验。本书《个性发展,各展其美——首都高中校长的特色建设之旅》是“祥云行动”2013年年度项目成果,共提炼了16所学校的特色建设经验,既有学校整体教育特色建设经验,也有课程特色建设经验,还有教学特色与德育特色建设经验。相对于去年的“祥云行动”书稿,本书16所学校的特色建设多聚焦于课程特色建设与课堂特色建设,反映出首都高中特色建设已经从外围建设开始进入核心领域建设。高中特色建设的终极价值就是为了学生的个性丰盈发展,而学生个性的丰盈发展,归根结底有赖于课程与课堂建设中不断输送的“养分”与“能量”,这无疑反映出当前首都高中校长们对探究特色建设本质的深刻认识。

本书的这些经验是首都部分高中校长特色实践探索的真实呈现,从他们的实践探索中,我们能够强烈感受到首都高中校长开放的心胸、进取的精神、丰富的智慧,还有难能可贵的教育情怀与责任担当!这些经验为实践其他高中校长思考本校的特色建设提供重要的思路借鉴,为学术界专家研究高中特色建设提供鲜活的案例支撑,对于政策界领导把握高中教育发展态势提供丰富的实践参考。“祥云行动”已经走过六年,感谢一路同行!六年来,我们共同走过,见证了北京高中新课程的顺利启动与深度发展,见证了北京高中特色建设的谋划与实施,见证了北京高中校长们的执着与智慧,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与发展。感谢这一路彼此牵手,教育之路才如此多彩!

在路上,我们继续携手同行,共同探索,推进首都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Foreword On the Road,Together We ExploreMa XianpingSecretary of the Party Committee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uspicious Clouds Program”is one of the large scale,high level training programs initiated by 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Education in 2008,with the intension of promoting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senior high schools.Directl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Education and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iton,the project team has work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large scale,continuing,research-training integrated professional projects,and has made it a citywide platform.

The project team closely follows up the major issues in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and trie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experience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decisions,to lead the direction of Beijing senior high school development,to provide the school principals with theories,policies and cases in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For six years,the team has made the program a platform of spreading Beijing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al policies,a platform of experience exchanging and problem solving,a platform of experience extract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a platform for school principal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chool achievement.Thus,within the six years,the“Auspicious Cloud Program”has grown into a“huge leafy fruitful tree”from a“young sprout”and become a well-known,brand project of the Capital basic education,which won the Second Prize of the Fourth Beijing Municipal Basic Education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In order to make the project a platform of experience extract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the team has worked beyond their job requirements.They undertook the responsibility to extract and promot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Capital senior high schools.On one hand,they focu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Capital senior high schools.They helped a group of schools to analyze and sort out their excellent experience and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in their education reforms to become more systematic and make their experience and features more systematic and rational.On the other hand,the team paid attention to the spreading of the Capital high school educational experience nationwide.Ways of spreading are varied.For instance,the team recommended some schools to introduce their wonderful experience on 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publish their articles on journals or newspapers,such as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Modern Education.The team has invested much time and effort on the compilation of the program outcomes.They have published four books,they are“Exploring All the Way,Singing All the Way—The Education Reform Journey of the Capital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Pursuing the Dream—The Education Reform Journey of the Capital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We Are All Different,We Are All Good-Schoo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of the Capital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Constructing School Own Character,Pursuing Quality-Schoo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of the Capital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These books included the excellent experience of curriculum reform or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from 78 Beijing senior high schools.

This book,“Let Schools find their own ways to success-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in Beijing Senior High Schools”is the outcome of 2013 Auspicious Clouds Program.The book includes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16 senior high schools,invol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verall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the building of featured school-based courses and the feature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moral education.It signal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building of the Capital senior high schools has come to the core area of the construction.The utmost values of the movement is the aim for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which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nutrient”and“energy”conveyed from the courses and classroom teaching.This reflects th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apital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on the nature of schoo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cases showed in this book authentically display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the Capital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from which we can strongly feel their broadened minds,enterprising spirit,rich wisdom and their invaluable pa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for education.The experience has no doubt provided important ideas for other schools to think out schoo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vivid cases for academic experts to research into the topic,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decision makers to lear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senior high schools.

The“Auspicious Clouds Program”has been on a long journey for six years.Within the six years,we walked together and experienced together the successful beginning and deep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in Beijing senior high schools.We also experienced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pital high schoo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We witnessed the perseverance and wisdom of Beijing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We witnessed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each other.We feel grateful for our taking the journey hand in hand,because of which the journey of education is so colorful!

On the road,we will continue to walk together hand in hand and explore together to promote the Capital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for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第一部分|学校整体教育特色建设北京宏志中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特色实践探索北京宏志中学 熊劲 陈昌林一、建设的背景(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即“仁、和、精、诚”。中医药文化有着整体观哲学思想、平衡的思维方式、辩证方法等独到的教育价值。中医药文化在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文化属性、精神心理属性的认识方面,以及对人的健康、疾病的认识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在中医药文化的视野里,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人的病”,而更多的是“病的人”。中医更加关注人身体的整体气血流动,阴阳平衡。

弘扬中医药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入学生的思想、情感、血脉,成为学校实施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价值追求。目前,中医学正日益走向国际,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和医务人员的认同和喜爱。作为中华民族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国粹传承、延续,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弘扬中医文化。(二)北京宏志中学发展的突破口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鼓励举办特色高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东城区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发展实验区,为全面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将我校指定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试点单位,已帮助在校内建立了“一地、一区、一园”的中医药教育实践基地,中医药文化教育在学校普及性开展。五年来,学校把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实现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特色。学校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切入点,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注重民族精神的传承,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心智。这种教育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丰富的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1年4月,北京市教委批准我校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办学,成立中医药“杏林”实验班,面向全市招生。我校充分利用高校的丰富资源,依托项目管理与课程建设,实现中学和高校的深度合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和高校自主招生的方式,与中医专业的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地、深层次地对接,为学生搭建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同时,我校一直在努力建设良好的中医文化校园环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医文化,在校本选修、综合实践课程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

上述探索为我校形成以中医药实验班为龙头、全体师生参与的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特色校园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在制订“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确定了“品牌学校、特色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了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中医药文化特色鲜明的中学的目标,确定了依托东城、立足北京、走向全国的发展方针。与这些目标、定位、方针相配套,学校明确以建设中医药“杏林”实验班为抓手,以培养中医药专业的后备人才为目标,带动整个学校的文化制度建设。二、“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文化教育特色建设策略

在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价值渗透上,学校依据“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原则建设文化,以中医文化精髓来感染和鼓舞学生,让其在习熏物化中学会思考人生,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一)从整体层面加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素质的养育

我校面向全体,渗透中医药文化的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激发学习中医药文化的热情,让学生树立“仁、和、精、诚”的普世价值观。“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普世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通过打造和谐文化,正确处理和把握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心态平和、待人谦和、与人为善、和谐共处的道德观。“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这要求学生做事严谨、精勤治学、精研学术、追求精湛。“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以此培养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贵诚笃端,真诚可信的高尚人格操守。(二)实施优选计划,以中医药“杏林”实验班为重点,打造特色实验班

我校普及中医药科学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中医药的文化氛围,激发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扎实的中医知识基础和宽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向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等中医院校输送一批有志于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具有良好潜质的专门人才。同时,探索大学和中学联合进行拔尖创新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机制,为特色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三、北京宏志中学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内容(一)课程结构与内容建设

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由“必修课程+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中医特色基础课程+传统文化延伸拓展课程”组成,是一个有特色、重体验、能选择的课程体系。(图1、图2)图1 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纵向)图2 北京宏志中学整体课程体系(横向)(二)课程内容

1.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

学生必须完成高中毕业和高考升学必修课程,以及必须学习的选修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教师在学科教学课堂上,渗透中医药文化思想。

体育课开设了中华养生操的课程,提高了师生身体素质,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美术学科利用色彩艺术渗透中医药文化。政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哲学思想,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的和谐辩证思想,辩证思政,用唯物史观看待和学习中医名家和名著,传承博大精深的文化。化学、生物学科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揭开中医药的神秘面纱,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渗透,如了解古代的炼丹术,从分子结构研究中医药的成分和药理,指导学生种植和泡制中草药等。

具体地说,语文学科与中医药传统文化密切相关,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国学名著和古文经典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修身爱国的美好品德。历史学科通过教授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中医药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和医学家们悬壶济世、仁心仁术的大医精诚的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舞蹈艺术与中医药文化结合的历史源远流长。汉代华佗所设的“五禽戏”,则是集舞蹈、武术、体操、气功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治病养生方法,与体育课的内容很有关联。地理中不同地区的环境气候、水土风俗、生活习惯不同所产生的疾病也不同,对此,中医强调因地制宜,如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用不同药物和方法等。

2.课程体系中的通识课程——杏林大讲堂

开设杏林大讲堂,组织学生聆听中医名家专题讲座,通过养生、中医药知识、中医药发展等知识的普及,让学生逐渐认识自我、认识周围的世界,并在大师的习熏物化中感受中医的魅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拓宽视野。

3.课程体系中的中医特色基础课程——传统文化选修的中医特色基础课程

为保证课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学校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由中医药大学项目组研究制订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案,精心打造实验班特色课程。选派知名教师在学校授课,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基础知识的普及,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国学基础,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有计划地实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本课程是一门中医专业基础课。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概况的讲解与经典的示范性导读,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扩展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面,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与素质。其课程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典制、民俗、文学、艺术、科技、养生等方面内容。《国学导读》:本课程是一门中医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学习中医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基础。主要内容介绍历代读书人案头常备的两部名著《左传》和《史记》,提示学生阅读要点,指导学生阅读过程,而形成有效且科学的阅读方法,借此指示研治国学经典的门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本课程是一门中医学的古代哲学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中医学紧密相关的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学说以及思维方法等,为学习中医学相关课程奠定必要的古代哲学思想、思维方法等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道/人道观、知性观及古代哲学思维方法等。《中医药概论》:本课程是一门中医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进一步进入大学后学习中医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学术发展脉络,中医精气神概念,“望闻问切”四诊简介。

4.课程体系中的延展课程——中医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通过开展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开设与中医药文化有关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与中医药文化有关的研究性学习,是在初步理解中医药文化和一定兴趣的基础上,学生主动地更进一步理解中医药文化,初步运用所学整体观、平衡思维、辩证的方法和中医知识解释所了解的现象,这是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理解的内化过程。

通过对学生承担的小课题的指导与研究,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治学精神,形成持久的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和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环节。

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具体课程系列是:过渡性课程,如何做研究、如何做开题报告、如何查文献、如何归纳提炼观点,等等。(2)开设对人的了解的体验性课程,增加学生直观感知中医药文化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诊、耳针、推拿、养生操、五禽戏等体验性课程的实践,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学生领悟中医药文化中的整体观、平衡思维、辩证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在中医诊断、治疗和锻炼中体验中医药文化思想。

具体课程系列是:手诊的实践与研究、耳针的实践与研究、推拿的手法初步、中医药文化特色课间操——中华传统养生操、中医药文化健身活动——五禽戏等。(3)开设游学、参观等观感课程。包括到中医名家故居的游学活动、参观医博馆活动、中医药文化基地实践活动,了解中医运用中医药文化思想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促进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这是从书本、课堂的学习走向现实、实践的学习。

学生根据学习需要不定期走进中医药大学,以医史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为基地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让学生参观、查找、辨认陈列的各类标本,零距离体验中医药学,在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实现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的目标。

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走进中医药药材种植基地,了解和学习中草药种植、辨别真假中草药及饮片加工等,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药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远景,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向往。在学校开设种植基地,由学生负责种植和管理,培养学生对中草药的种植兴趣。(4)开设与他人开展交流活动的课程,有班会、学校社团、与中医药文化专业大学生的沙龙、对中医名家的采访。在观点交流、思维碰撞中,提升自己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

组织学生自主参加中医药大学学生社团,打通两校间的社团联系通道,共同在校园内建设中草药园地。学生与中医药大学学生共同组织沙龙,充分发挥大学生影响中学生的同伴教育的功能。四、中医药文化特色教育的环境建设

为有效开展中医药文化课程教育,建立“一地、一区、一园、一室、一廊”的中医药教育实践基地,我校为“特色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一地”是指百草种植试验基地,我校将现有花房改造为趣味种植试验基地,种植适合室内环境的中草药植物。各班级种植盆栽中草药植物5~9盆,便于学生了解中医药知识。“一区”是指百草文化宣传区,在操场设置“百草文化宣传区”,制作中医药知识教育展板;主教学楼通道设置中医药文化廊;各班定期编制有关中医药文化知识板报、墙报;餐厅药膳展板宣传。“一园”是指百草知识观光园,在西配楼后,进行盆栽中草药植物布景,形成中医药文化景观,使学生在休闲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一室”是指杏林讲堂专用教室,学校投资20万元,建设了杏林讲堂的专用教室,用于中医药选修课和中医药文化活动,古色古香的中医氛围使学生在大医经典中得到升华。“一廊”是指杏林文化走廊,学校将四层楼道建设成杏林文化走廊,以“精、诚、仁、和”为核心,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精髓。

我校努力开拓校外资源,以地坛公园中医药文化养生园、和平里医院中医部、同仁堂博物馆、鼓楼中医博物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博物馆、北京中医药大学种植基地等资源,开展了参观、实践等体验性活动。在暑假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到中医名家故乡开展游学活动,如河南张仲景故乡等。

我校与门头沟大峪中学、171中学及东城区其他中小学联合,组成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协作体,共同开设与中医药文化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达到优秀课程资源共享,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我校拓展多种课程实践基地,积极主动与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目前已建立中医药大学、地坛养生园、同仁堂、鼓楼国医馆、和平里医院中医诊室、河南南阳西苑制药厂、医圣祠、河南邓州花洲书院8个基地。五、中医药文化教育实施与推进保障举措(一)组织机构保障

学校成立中医药文化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育、教学、行政副校长分别任副组长,学校各个部门全力支持特色建设项目。

学校还成立中医药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小组,定期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知识,了解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校内外的进展情况,制订中医药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检查方案实施情况。(二)学分管理

利用学分管理,引导学生积极选修中医药传统文化选修课并参加中医药文化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学校要求在高中三年12个学段的选修课中,中医药文化课程选修学分不低于2学分,在实践活动课程的学分中,也不低于2学分。(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参加翱翔计划,课程资源转化项目,聘请中医名家,对教师进行中医药文化领域的培训。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对教师跟踪指导,促进中医药文化领域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水平的提高。派出教师学习中华传统养生操、五禽戏等专项技能。组织教师跟踪倾听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开设的中医药文化课程,加强文化熏陶,提高教师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引进中医药文化专业的专任教师、大学志愿者等,开展中医药文化领域的活动。(四)通过课题研究推进

经北京市规划办批准,中医药文化教育研究成为市级课题。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组,将课题分解为中医药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学生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学生中医药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等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参与教育部中医药文化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研究课题,对我校中医药“杏林”实验班进行跟踪研究。

定期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召开中医药文化教育研讨会,聘请北京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对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进行反思总结的指导,并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

在研究中推进,在推进中研究,成为了我们开展中医药文化特色教育的常态。(五)创新中医药文化特色活动

开展常规普及教育。学校充分利用班校会、板报、橱窗和国旗下讲话进行宣传,并确定每学期实施一次专题教育,如在清明诗会、书香校园等活动中渗透中医药文化教育。

开展主题活动教育。每年11月份开展中华传统知识竞赛,每年4月份进行中草药采制小竞赛。利用早操和“体锻一小时”,学做“中华养生操”,每学年开展一次养生操比赛。学习吟诵《中医启蒙三字经》,让学生对中医的起源和贡献入脑入心。举行“杏林大讲坛”,每学期邀请多名知名学者、中医药大师就传统文化、学科前沿、中医养生等领域广泛开展讲座,提升学生传统文化底蕴。寻访医圣张仲景故乡,与大医对话,感受医圣张仲景勤求医理的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精湛技术和高尚医德。(六)分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开展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环境建设。第二阶段:在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在文化课中渗透中医药文化教育,营造中医药文化。同时与中医药大学就实验班建设已达成共识,并建立了联动机构,制订了相关制度等,使实验班建设顺利实施。第三阶段:在校本选修课程中,逐步完善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目前学校在8个学段共开设了13门中医药特色课程,要求每名同学至少选择2门课程,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第四阶段: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杏林”实验班为龙头,推动学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六、取得的初步效果(一)组建特色化师资队伍

聘请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段晓华等多名教授为中医药杏林实验班的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国学导论》《中医药学知识概论》等课程。聘请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作为学生导师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对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指导与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治学精神。

培训本校中医药教师队伍,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二)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得到很大提高

1.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有了中医药文化的基本体验

三年下来,学生能做到“四个一”,即了解和初步掌握一门中医基本技能(如“手诊”“耳针”“推拿”等);亲手种植一种中草药,并有观察记录;至少参加一项中医药文化实践活动;熟练掌握一套养生健体的技能。

2.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的兴趣逐步增加

经过两年的中医药文化课程的学习和相关的实践活动,老师们普遍认为“杏林班”的大部分学生增强了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体验式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和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部分同学还选择了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从最初的中医课堂上学生只能静静地听讲,到今天的课堂上学生已经能与中医药大学老师进行简单的中医知识交流和思维的碰撞,甚至提出一些中医方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们加深了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中医知识和初步形成中医整体思维。还有一些同学明确表示要坚持学习与传承中医药文化,和刚入学时的模糊不清状况相比,学习志向更加明确,也表明通过学习和实践,增强了学生们对中医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我校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杏林班”中医药文化基础类课程学习现状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显示,74%的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课程感兴趣;26%的学生有一些兴趣;81%的学生认为中医药文化课程对自己的未来有帮助;63%的学生希望进入“杏林”实验班;100%的学生基本满意中医药文化课程,其中41%的学生非常满意。2014届高三毕业生有90%报考中医院校并全部取得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招生资格,40%取得复试资格。获得自主选拔录取资格认定的学生80%达到一本线,为他们的中医梦想插上理想的翅膀。

3.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

通过三年的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学生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例如,戴鸣萱同学以前对中医的概念是模糊的,通过学习,认识到中医是一种科学的医学,知道中医充分地结合了道家的思想,讲求“和”,也就是阴阳平衡的状态,中医从整体、动态的角度认识人体,把人看作一个由“气”聚合成的有机整体;通过针灸、推拿,中药,膳食等方法去调节人体的不平衡,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穆思卿、陈出新同学认为,学习了中药基础概论,通过背诵药性赋,对中医药有了初步了解并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对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学习中,我们感悟到世间有一种力量,它不会使万物无节制地增长,也不会令其轻易地消失和灭亡。通过中医药校本的学习和实践,学会了用深层次的思想考虑问题,并能试着运用到生活中。中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体验了技能。王博文同学认为,高一接触了孔子,品读了《论语》;探索了道家学说,研读了《道德经》;走进了纳兰性德和李煜的生活,欣赏了他们的作品,体悟了他们的不同与相同。高二,学习了药性赋,对中药又有进一步的认识。老师还讲解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并且了解了心和肺。

学生积极开展特色社区服务活动。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中医健康咨询服务,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养生保健知识宣传、推拿手法、刮痧手法等技能的表演活动。学校成立了学生特色社团“本草社”,并参加了东城青少年社团文化节,为参观的游客进行手诊、耳针,主动宣传中医药文化。(三)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学校在实施中医药文化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想教育,提高学生伦理品格,生命价值塑造的效果,提升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力求使这种价值观念转化为自身行为规范。(四)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提升环境育人的功效

学校加强实验班建设。班级以“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为班训,学校给实验班购置了中医药经典图书50余册;为班级购买了中医药材标本40余种;创建了中医药文化宣传园地等。

建立中医药文化特色专用教室,推动特色校园建设。我校作为中医药特色化高中试验校,已经营造出浓厚的中医药学术氛围和中医药文化氛围。这与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经验医学,更需要在安静、浓重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慢慢体味的学科特色有关。因此,我校除了在校园硬环境建设方面凸显中医药文化特色,在软环境方面,也要大力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如随处可见的名医大家的经方典言、名老中医访谈、名师学术思想讲座等,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如网络、广播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知识,并将最新的中医药知识、发展动态等,及时传播给广大同学。(指导教师:北京教育学院陈丽教授)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一个新任校长对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北京市玉渊潭中学 高淑英

两年半前,我带着想象走进新学校——北京市玉渊潭中学。

作为北京市高中特色建设试验项目学校,北京玉渊潭中学正在进行着“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我初到学校时所感受到的文化气息,正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作为新任校长,面对前任校长还没有做完的特色建设项目,我该怎么办?三年更换三任校长的学校如何进行特色建设?面对一系列问题,我不断自我追问!

追问一:学校为什么要走特色发展之路?

我思考的问题包括:(1)学校为什么要进行特色建设?特色建设是目的还是手段?是为了赢得生源,还是提高升学率?追求人无我有,还是提升知名度?还是为了促进学生、教师更好地发展?(2)特色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它与我们的办学目标是什么关系?学校特色建设会给学生、老师、学校带来什么?(3)特色建设的依据是什么?是依据行政部门的要求、校长的想法和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是不是真正清楚学生需要什么、家长需要什么、老师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4)学校特色发展的策略是什么?我们可以利用什么发展特色?政策、机会、资源、现有条件、历史传统、已有项目?

追问必然引发思考。我们认为,学校特色建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特色建设不是为特色而特色,而是为了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特色的选择既是学校历史、传统的积淀,更是学校未来发展的自我定位和主题。学校特色建设可以激发我们办学的活力,增强办学自信,凸显办学优势。因此,学校特色建设一定要服务于国家的培养目标,服务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追问二:如何正确理解学校特色建设的内涵?

不少学校在特色建设中,存在很多模糊认识。如把学校的一个项目、一个突出的奖项、一项出色的工作看成是学校特色。事实上,学校特色并非某一个或几个“点”。在定位学校特色时,我们一定要厘清几个关系。

一是学校特色与特点、特长的关系。学校特色应该是存在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始终,对师生的学习生活有普遍影响,并能被人强烈感知和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之处。而特点,仅仅是某一点,是局部;学校的某些项目,只能是特长,通常指某一个方面;而特色是面,面向全体学生,涵盖所有环节,跨越历史与未来,呈现全面性。但是学校特色建设可以先从点做起。

二是学校特色建设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学校特色建设的本质追求是个性化的教育方式,特色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实现教育的优质化。因此,不能为特色而特色,没有质量的提升、学生的发展,就无所谓特色。学校特色建设一定要以追求高质量办学为目标。

三是学校特色建设中自身力量与外部支持的关系。在特色建设中,由于对特色的理解和自身精力有限,我们往往寄希望于专家或设计公司等外力的支持,甚至连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价值观等,也寄希望于借助外力总结提炼。事实上,只有基于学校历史和现实的研究、思考和长期持续不断的积淀,使办学资源充分开发,优化配置,才能形成特色。因此,学校特色建设必须以学校自身的力量为主去建设。

四是学校特色建设与课程、课堂文化建设的关系。真正的学校特色具有全面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必须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必须体现在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程与课堂教学中。因此,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重新审视学校特色建设的定位、研究思路和研究策略。一、对我校特色建设定位的思考

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坚定了信心,继续进行“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一)概念内涵

优势:是个体在身心素质发展过程中逐渐生成并有所变化和发展的相对优越的长处、强项或势能。

优势教育:特指在教育过程中对个体差异之积极一面的关注。优势教育建立在教育者对学生先天优势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上,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地挖掘潜能,以优势发展强项;它是激发人的内驱力的教育,强调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并达至自我教育的结果。

学校文化:指学校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并被学校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价值选择、精神面貌和活动方式。

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努力建设尊重人、发现潜能、关注优势、激发人自主发展的内驱力的价值观、文化氛围、管理制度和活动方式。具体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发现、发挥、发展学生的优势;第二,发现、发挥、发展教师的优势;第三,挖掘学校、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建设特色学校。(二)特色定位的依据

1.可行性:历史与现实的对接(1)学校在近50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曾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于硬件限制,我校未能申办示范校。但是作为普通学校,我们同样承载着为北京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责任,因此,换一种角度看教育,开展“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用开放的胸怀、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发挥积极因素,挖掘潜能,扬长避短,发现、发挥、发展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成为全校师生的期待,也使我们的研究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2)2008年,我校申报了北京市课题“学习优势”研究。在研究中,学校对学生的学习优势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并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学习优势”教育的策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3)本课题研究有“优势教育”的理论支持。同时,也得到行为主义强化理论、人本主义需要理论、驱动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等相关理论和观点的支撑。(4)2010年,学校以“优势教育”文化建设为研究方向,申报了北京市高中特色学校实验项目学校,已经对学校的历史、文化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呈现。(5)作为校长,我比较熟悉的研究领域是生涯规划与课程建设。这两项研究恰好可以更好地满足师生的需求,更好地发挥师生的优势。以此为平台,进行文化研究,使学校特色建设有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抓手。

2.必要性:师生需求与学校发展需求对接

为了充分了解教师、学生、家长的需求,发现师生的优势,2011年,我们面向全校学生、家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回问卷近2000份;2012年9月,面向初一、高一学生进行了学习优势测量,收回量表400份。为学校现状分析,师生、家长需求分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校无限热爱,对未来发展充满期盼,他们拥有丰富的爱好和特长,具有开发新课程、发挥学生优势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学生是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的生命群体,他们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愿望,对不同的学科有着自身的学习优势,渴望被关注,渴望学校为他们搭建更好的平台。初一、高一学生学习优势测量结果显示,学生学习优势差异很大,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特点,这为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家长对学校未来发展寄予了无限期望,给予了真诚的鼓励。他们相信,孩子在玉渊潭中学能受到最好的教育,相信学校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空间和平台。

这些问卷让我们感受到大家的需要与学校特色建设的愿望是一致的。因此,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不仅可能,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二、我校特色建设的主要途径

学校特色建设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生成”,即文化积淀丰厚,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影响深远。一种是“人为催化”,即基于内在的需要,学校主动选择发展方向,实现自我超越。显然,我校并不具备“自然生成”特色的条件;同时,“人为催化”又容易忽视学校的历史传统,也不是我们的选择。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最终决定把二者结合起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体系,创新形式,在整体架构中以“点”切入,提炼特色,普及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由“点”切入,挖掘“独特”之处。学校特色从孕育、形成到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由“点”做起,提炼特色,再逐步铺开,推及到教育教学各个领域,最后形成系统。

我校拥有很多传统特色项目,如英语教学、心理教育、书法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德育特色等。但是这些特色项目仅仅是“点”,是“线”,是学校的局部工作,还不能称其为学校特色,但它们却是学校特色建设很好的切入点。我们深入研究这些项目本身的特色及其背后的共性,结果显示,这些项目不仅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基本素养,而且为在某些方面感兴趣、有优势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也给我们进行特色建设带来启示:把已有的特色活动或项目变成课程,提升其层次与质量;把学校已有的课程,与学生的兴趣、特长、职业发展倾向结合起来;再开发一些能更好地发现和发挥学生优势的课程,建设一个能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基的课程体系,应该是我们在起步阶段努力的方向。

其次,整体设计,提升特色。在由“点”切入的同时,我们又进行了顶层设计,目的是明确方向,确定阶段目标和实施方案,逐步推进、深化,不断总结、固化。比如,我们设想学校文化建设特色的实现,可以通过高中生人生规划教育体系,引领学生发现自身优势,规划未来,实现目标;可以通过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建设能够发挥师生优势、学校优势的课程体系。通过学校文化的物化建设及管理方式的变革,共同推进特色建设。

再次,注重迁移,带动其他。特色建设仅仅是学校自主发展的手段和途径,目的是要更好地实现办学目标、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学校特色建设成果需要“迁移”,以学生、教师、学校某一方面的优势来激发自信,启发自觉,推进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形成。

最后,长期坚持,确保稳定。学校特色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持续多年地研究,不能急功近利。特别是文化建设,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进行持续、稳定的研究。只有长期的积淀才能形成文化,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形成特色,这也是我们在三年更换三任校长的情况下,依然执着地坚持研究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我校在选择特色建设的途径时遵循以下思路:由特色项目入手,提炼项目特色,建设学校特色,最后形成特色学校。在这个持续性的研究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有智慧发现、接受、传承优秀之事,有度量容忍和适应不能改变之事,有勇气改变那些可能改变之事。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反思、提炼、总结、固化成果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最终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三、学校特色建设的策略与实践探索(一)锤炼学校文化理念——发挥学校优势

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从学校外显现象中提炼出内隐精神,再上升为学校精神,然后再把学校精神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体现在师生的形象和气质中。因此,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学校文化理念的梳理和提炼格外重要,它代表的是学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

北京玉渊潭中学的历任校长和教师始终在传承、发展着学校文化。我的前任校长在传承学校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铸造玉渊潭中学的文化品牌,赋予校名“十二字”的文化内涵,即“求器琢玉,汲智务渊,其深如潭”。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将其书写于校石之上。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先生充分肯定学校的办学成绩,题词“敦品为翠玉,砺学成渊潭”。学校在特色建设中,对玉渊潭中学的文化进行了梳理,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办学宗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办学理念:敦品为翠玉,砺学成渊潭。

办学目标:创办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精品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北京市特色学校。

办学策略:文化立魂,创新育人,特色办学,全面发展。

育人目标:培养有理想,懂道理,会学习,强体魄的优秀中学生。

育人策略:立德树人,建设能激发潜能,发挥优势,为学生实现职业规划奠基的课程体系和学校文化。

学校特色建设目标:形成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

学校品牌主题:“玉文化”。玉,蕴含了深远的传统文化。玉没被雕琢,只是石头,千奇百态,独具特色。每个学生都如同等待雕琢的宝玉,是一道生命灵光,具有独特的生命个性。玉不雕不成器,因此就有了教育。琢玉要发现玉的特征和优势,才能顺应玉之形状、纹路,精心雕刻,经过漫长而有温度的“盘养”过程,才能成为美玉。优势教育也如此,教师求器琢玉,培养学生成人成才,需要因势利导,需要发现与激发,需要滋养与等待。此外,“玉文化”所包含的“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玉不掩瑕”的廉洁浩气,恰好是我们追求的精神。由“玉文化”延伸玉的品质,打造以“玉”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品牌,做到汲智玉渊,聚德成潭。《人民论坛》用近万字介绍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成绩。

学校文化的理念固然需要总结和提炼,但是,文化的作用不在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是要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体现为师生的形象和气质。为此,我们把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文化入心、入行(为)”上。

案例一让墙上的文化走进学生心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