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旅游:增城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思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6 04:32:54

点击下载

作者:史寿山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旅游:增城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大旅游:增城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思考试读:

自序

在旅游发展的实践中,人们站在旅游者的角度,思考的往往是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以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本书试图站在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的层面,从适应更多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出发,力求深度思考“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各自所构成的横向相关产业体系,并使它们纵向联系起来,拉长产业链,形成相关产业体系。

广而论之,在传统旅游“六要素”(称小旅游)的基础上,进而演化为“六化”的“大旅游”业态,即社会资源旅游化,充分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为旅游发展服务;旅游资源无限化,用“大旅游”的理念看待资源,扩大旅游资源的范围,扩展“大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产品化,开发利用各种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对旅游者有吸引力、对社会发展有影响力的各种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形象化,从塑造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和旅游产品形象的高度出发,开发形象鲜明、生动的旅游产品并提升品牌影响力;旅游形象市场化,广泛利用一切宣传营销手段,使目的地形象和旅游产品形象符合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市场营销信息化,在旅游市场营销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为旅游者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为旅游者作出出行决定和顺利出行提供服务。

总之,一切从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出发,只要是旅游者需要的,旅游部门就义不容辞地组织供给、解说和推广;一切从营造旅游目的地的良好氛围出发,大力整合社会资源,整合社会产品,推动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旅游者的多方需求。旅游的宣传推介也从推介一个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延伸到推介一个目的地城市。久而久之,旅游业拉动内需、促进增长、“一业旺百业”的效应便会渐进凸显,逐步成为地方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就是作者自己所理解的“大旅游”概念。

当今世界,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旅游已成为一种潮流,或者说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在我国,随着小康社会的建成,大众旅游及休闲度假的时代将会到来。其实,这种旅游景象在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初见端倪。特别是近年来,每逢黄金周或周末假日,出境组团游及短途自驾游都十分火热。因此,必须负责任地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推广旅游产品,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路,推动大旅游发展,以不断满足人们旅游休闲的新需求。

从世界产业发展来看,旅游产业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朝阳产业,是最大的绿色产业,是一个巨大的终端消费产业,也是一个最大的综合性产业。正因为它涉及上百个上下游相关产业,所以发展大旅游也就成了“一把手工程”。当前,如何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增长;如何把旅游业作为幸福导向性产业抓实抓好,实现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这是时代的追问与召唤——必须发展“大旅游”。

近年来,增城市在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对发展“大旅游”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人有幸作为增城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在工作实践中有一些粗浅的体会,愿意与各位旅游业同仁分享。这正是本书成书的缘由。史寿山2012年12月

第一章 变生态示范区为生态旅游示范区

到过增城的人们常说,增城最大的资源是生态,增城的品牌是“生态、休闲、智慧、幸福”。增城历史上就是北回归线上的农业大县。这里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生态环境好,农业、林业、水利的基础好。这里有江河湖泊、湿地丘陵,而且池塘林竹、稻田果树、古木文物众多,一派田园风光。2008年,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为1 61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55.38%。其中,北部1千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为生态旅游示范区,占全市总面积的61.19%。当年,增城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联系点。增城主动把握科学发展的机遇,规划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在保护良好自然生态和发展都市农业的基础上,限制工业开发并关闭破坏环境的一切污染企业,同时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全力整合优质旅游资源,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景区景点,以旅游业推动统筹城乡科学发展,以发展生态旅游探索实现“绿色崛起”的新路径。增城的一个主要做法是:变生态示范区为生态旅游示范区。

科学规划,确立地位,把旅游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来抓

增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政府主导,统筹城乡,营造环境,发展产业,促进创业,解决就业,富民强市”的理念,在推进旅游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的工作中,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

1. 在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中,确立旅游业的重要地位

增城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求是:南部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中部定位为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北部定位为限制工业开发的生态产业区(即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区),创建国际化的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与此同时,增城旅游业结合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把南、中、北划为生态工商旅游、生态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三个旅游圈。特别是在北部1千平方公里区域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限制工业发展。在此基础上,2012年增城实施“一核三区”发展规划,探索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在新城市中心规划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8平方公里水面的挂绿湖(其中包括千亩甘泉花园、二百亩荔枝博览园、百亩挂绿荔枝园和世界最高喷泉),使其成为增城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及建设“水城、花城、绿城”的示范区,打造增城新地标。在生态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上,增城瞄准珠三角城市群第一客源地,主打中高端旅游项目,同时兼顾大众游客,与周边地区的旅游产业形成错位发展。在保护好北部青山绿水的前提下,注重发挥优势、转化劣势、借助强势,变砍树为看树,变山区为旅游区,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以发展生态旅游的扶贫方式促进北部体育运动休闲、会议度假休闲、旅游地产休闲等项目发展。增城将北部的生态农业、林业、水利、公路、交通、环保及新农村建设等基础设施纳入全市城乡统筹建设中,基本建立起与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和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形成种类多样、特色突出、功能齐全、规范发展的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北部生态资源优势正在加速转变为优势资源,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沉重包袱变为绿色财富,逐步实现“绿色崛起”。

2. 在实施公园化战略的进程中,营造旅游业发展大环境

增城树立“保护也是发展,发展促进保护”和“生态优先,宜居为重”的理念,用公园化的理念和文明特征来统筹城乡建设。全面优化生态环境,让增城处处像公园。变“重物轻人”为“见物见人”,变“在城市里建公园”为“在公园里建城乡”,努力实现家园变公园、田园变公园、果园变公园、校园变公园和工业园变公园,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围绕建设“公园里的宜居城乡”,增城大力推进“青山绿地”工程,深入实施城乡环境“清洁美”工程,建立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实行问责制,着重在优化镇区和农村生活环境上下工夫,将水环境治理与水资源保护、水景观建设结合起来,并完善垃圾分类和“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环境管理规范化、常态化机制,让增城水更清、地更洁、环境更优美。可以这么说,行走在增城公路上你看不到垃圾,看到的却是处处像公园。2012年,增城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水城、四季花城、田园绿城”的理念,建设广州市城市副中心,建设美丽乡村。

3. 在整合旅游资源中,突出“面、线、点”的旅游业发展格局

增城发展旅游很“大气”,不仅仅是着眼于传统的打造个体景点,而是更加注重统筹规划整个行政区域,把生态示范区打造为生态旅游示范区。其具体做法是坚持“面、线、点”结合。“面”,就是把整个增城打造成国际化的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珠三角生态优质生活圈、广州的“水城、花城、绿城”示范区。“线”,就是由南至北,打造新塘凤凰城至白水寨(简称新白大道)、鹤之洲至湖心岛[简称增(城)正(果)大道]和由东至西的广汕公路增城路段[简称增(江)中(新)大道]旅游景观大道。同时,沿线配置自行车旅游绿道,以“藤结瓜”的方式变沿线村庄为旅游驿站,并依托核心景区规划了一批生态旅游村,规范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及农特产购物场所,铺就农民旅游致富路。“点”,就是重点打造增城挂绿湖、增江画廊景区、白水寨旅游度假区、湖心岛景区(正果寺)、何仙姑景区、小楼人家景区、莲塘春色景区、南香山景区等核心景区景点。全市初步形成了“一湖(挂绿湖)、一江(增江画廊)、三条旅游景观大道、南中北三个旅游圈、八个核心景区”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千方百计破解旅游业发展的难题

增城虽说没有极具震撼力的名山大川资源,但拥有非常好的生态和休闲资源,距离大城市近,交通发达,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比较突出。增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托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高度重视,因地制宜,把握规律,千方百计破解“不会干”、“没钱干”等种种难题。具体做法是“五个并举”:

1. 发现和挖掘并举

增城有悠久的社会历史文化、知名的荔枝文化、浓郁的神仙文化,有较好的都市农业基础,自然生态优势突出。增城人坚信,没有不美的山水和历史名人,关键是要有发现美的眼光。增城派潭镇历史上就有大瀑布,后来兴修水利,瀑布便消失了。2005年,市领导去检查林业的时候发现了大瀑布痕迹,于是变发电为发展旅游,很快又恢复了白水寨瀑布固有的雄姿;2006年,市领导在正果镇抗洪救灾,湖心岛的旅游开发又引起了高度重视,而独特的百年榄园竹海资源,更增添了湖心岛的姿色;在建设增江水利枢纽休闲公园项目时,发现了增江画廊水利风景区;在制作增城广场雕塑时发现并挖掘了增城的两位广东历史文化名人——南粤先贤崔与之和湛若水;在打造广州城市副中心,建设“水城、花城、绿城”的过程中,增城的决策者们又发掘了挂绿湖湿地公园、南香山等珍贵的旅游资源。就这样,增城不断发掘、整合生态资源,精心打造高端且具有自然特色的景区,使之成为今天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魅力景区。

2. 策划和规划并举

增城抓旅游,着眼于变平凡资源为休闲旅游景点,规划先行,机制创新,重点是在项目的策划和规划上努力寻求亮点,打造优质高端景区。大丰门旅游景区是在该市大封门林场的基础上,利用高山森林峡谷中的“潭、泉、瀑”等自然资源,经过深入策划和规划打造出来的“华南第一漂”旅游景区;增城的三条旅游景观大道,由水泥路升级为水泥沥青路,对道路两边绿化带实施“绿上添花”工程,沿线安装路灯,建设绿道,并把诸多散落在路两边的景点、新农村、绿色超市等串起来,建设了一批生态公园等节点,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业链;增城挂绿湖是在原荔湖的基础上,融入增城挂绿荔枝等独特的元素,通过高端策划和规划,才成就了今天广州最大的美丽的人工湖;发扬橄榄体育文化,建设国家级橄榄球体育示范基地,打造新的体育旅游名片等等。增城就是按照这种策划和规划的思路,年复一年,扎实推进,逐步把生态乡村、古村落变为生态旅游村,把北部山区变为生态旅游示范区,把都市农业区变为旅游观光区,把农特产变为生态旅游产品,把旅游业做成大产业、大品牌。

3. 保护和利用并举

增城牢固树立“保护也是发展,发展促进保护”的理念,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生态文明。北部生态旅游示范区重在保护生态,科学利用生态,坚决不发展工业。不发展工业不是不发展产业,而是从增城世世代代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从根本上实现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传统农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探索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新路。增城的决策者舍得花钱做规划,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包括体育运动休闲、会议度假休闲、旅游观光休闲等新型产业。增城在发展中,着力抓好“三边”(路边、山边和水边)环境整治,严格落实“四原”(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保护,全市关闭水泥厂、采沙场、采石场、洗漂染厂、砖瓦厂等污染企业500余家,关闭“散、小、乱”养猪场2千余家,整治河涌,建设市镇村污水处理厂,保护水源,进行绿化、美化、净化、艺术化,构建珠三角的“大氧吧”,为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旅游产业创造良好环境。

4. 包装和推介并举

增城人知道,再好的旅游资源、产品和品牌,如果不注重宣传,无人知晓,就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他们高度重视旅游包装和推介,全市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其他市领导,从各镇街、各部门主要领导到普通干部乃至广大市民,都带头推介生态旅游,人人都是导游解说员。全市开辟了生态旅游风光电视频道,24小时滚动播放;制作多部新增城生态旅游宣传专题片;开通旅游官方网站和微博,政府网站设立旅游专题;民间群众自发开设众多博客和微博,以美图美文推介增城旅游;印制多种旅游指南;参加国内外各类旅游展览(博览会),举办龙舟节、荔枝文化旅游节、登山旅游节、广场音乐节、牛仔服装节、菜心美食节、仙姑文化节(何仙姑庙会)等各种旅游文化节庆活动;面向珠三角客源市场,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包装和推介活动;在各类报纸杂志发上百个版面进行旅游推介活动,该市还开通了广州至增城小楼人家、湖心岛景区的“乡村游”直通车。目前,白水寨成为广州乃至广东一张亮丽的山水旅游名片,增城旅游在农业和工业产业基础上,给人“突然冒出来了”的感觉。增城旅游在省内已经小有名气。

5. 实干和巧干并举

抓旅游,靠空喊不行,必须真抓实干。近年来,增城每年都推出1~2个新的景区景点,先后推出了白水仙瀑、大丰门、湖心岛、小楼人家、鹤之洲、增江画廊、增城绿道、增城挂绿湖等一批景区景点项目;建设了凤凰城、金叶子、锦绣香江、高滩温泉、巴登巴登(金瑞峰)等一批高端山水和温泉度假酒店项目;建设了大丰门、蕉石岭、南香山、太寺坑等一批森林公园;建设了增城公园、荔枝文化公园、荔韵公园、新塘公园、基岗村百果园、月亮湾等30多个生态公园;丰富了增城广场、挂绿广场、体育广场等一批休闲旅游、雕塑文化等配套设施;建设了小楼人家汇康阁美食新天地、盆菜人家、又一村客栈、正果聚龙庄乡村度假村、畲寨客栈、派潭仙寨阁等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增城搞旅游,没钱建设怎么办?他们就创新旅游投资理念,坚信花小钱办大事,没钱也能干成事。在做好规划、配套基础设施的前提下,重点招商引资,使政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近年来,增城市通过招商引资、竞争性融资、企业捐助、个人捐赠、BOT方式、购买命名权和广告权、资源置换等多种资金筹措方式,吸引了数十亿各类资金投入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建设。增城广场原本是一片600亩的放牛荒地,经过政府运作,由碧桂园有限公司无偿捐建,现已成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最佳城市休闲广场;60亩的挂绿广场是通过“商场换广场”、“广场旺商场”的思路和方式,由企业投资建成的;小楼人家景区原本是观光农业示范区,通过整合资源,增加旅游要素,完善基础设施,现已是广州地区首个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和广东省农业旅游示范基地。

政府主导,统筹城乡,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机制和政策保障

增城坚持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产业,以统筹城乡的思路,建立长效机制,营造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主要是创新“四个机制”:

1. 创新生态旅游产业区发展机制

组建增城市生态旅游示范区管委会、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以及管理处,加强了生态旅游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市政府每年制订生态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筹措专项资金,加快项目建设;设立国际旅游度假城管委会和专项开发资金,高起点做好规划编制,配备专人,集中精力抓发展。

2. 创新实施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增城市政府每年从南部镇的超收分成中,拿出10%转移给北部镇,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设立北部山区镇专项发展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全市旅游发展资金、农家乐竞争性扶持资金,市政府千方百计保证筹措旅游节庆宣传和旅游参展推广资金,提供旅游资金保障。

3. 创新绩效评估和分类考核机制

增城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党政部门、镇街考核的1 000分考核方案中,拿出10分,作为对全市旅游产业的考核分值;对北部镇重点考核旅游和农业效益指标,帮助干部树立“保护也是发展,发展促进保护”的政绩观;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和人才输送机制,为处于生态旅游示范区范围内的派潭、正果、小楼等镇配备学旅游、学农业的干部,充实干部队伍。

4. 创新农家乐竞争性资金扶持机制

增城按照时任省委书记汪洋关于发展“度假式的乡村旅游”的指示精神,大力促进中高端农家乐、农庄旅游的发展,出台了《增城市农户开办农家乐竞争性扶持资金管理办法》,鼓励和引导当地农民在规划范围内开办农家乐,提高农民的非农现金收入。2009、2010年度在预算内安排200万元资金,设立农家乐竞争性扶持资金,对一、二、三、四、五星级的近百家农家乐项目,分别给予3、5、8、10、15万元的竞争性资金扶持,调动了广大山区农民自办农家乐的积极性。市政府还给农村自主创业的青年提供贴息贷款,目前已有农家乐餐饮等数十个创业项目获得了政府的贴息贷款,激发了广大农村青年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惠民富民,务求实效,积极探索旅游业发展的新路子

2008年以来,增城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探索以乡村生态旅游为特色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生态旅游与都市农业相融合,增加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广州市有6个扶贫乡镇,增城北部就占了3个(小楼、派潭、正果)。多年来,增城采取了许多措施扶持北部山区农民的发展,但回顾总结起来,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搞乡村生态休闲度假旅游。通过延长旅游产业链,调整客源结构,做强做大旅游产业,最直接的效益就是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旅游拉动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

增城以乡村生态旅游为特色带动的,以吃、住、行、游、购、娱、康体、休闲等要素组成的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在金融危机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旅游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逆势飘红。2008年增城餐饮及住宿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58%;2009年头8个月,增城餐饮及住宿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92%。2008年,北部(小楼、正果、派潭)生态功能区实现税收同比增长34.8%;2009年头8个月,北部三镇完成本级地税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55.07%、12.38%、350.28%。

2.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增城推出了生态文化游、水上文化游、古村落文化游、温泉养生游、度假休闲游、民族民俗文化游、体育健身休闲游、农业观光游和美食游等“一日游”、“两日游”的乡村旅游线路,北部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珠三角乡村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乡村生态旅游与都市农业融合发展,增加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旅游从业人员中有80%以上是当地农民;正果聚龙庄旅游度假村招收的员工中,当地农民就占一半以上;小楼人家景区目前已吸纳附近400多名农民从事服务行业,一批农副产品销售店、农家旅馆、农家美食落户,村民自发销售农副产品的档口已发展到80多个,景区周末每日游客达到500多人次,增城菜心节期间达到每日2 000多人次。2008年,北部生态功能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 920元,增长19.6%,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2009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 691元,同比增长15.4%。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搞好乡村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乡村的宜游性、宜居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素质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明显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得到了新发展。

3. 探索了以旅游业发展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路径

通过发展旅游,有效地整合了农村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都市农业资源、历史人文资源,以及交通、水利、林业、新农村建设等各种资源,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公园化战略等创新载体,从根本上实现城乡统筹,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的。近年来,增城高度重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旺了人气和财气,改善了环境和形象,农民致富的信息进来了,高档次的项目进来了,农特产卖出了好价钱,农民非农现金收入增加了,城乡面貌大变样,旅游业彰显出“一业旺百业”的效果。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增城由2008年的第12位跃居为2011、2012年的第9位,进入了全国县域经济十强。

4. 进一步擦亮了增城“荔乡仙境生态健康休闲游”的旅游形象品牌

目前,增城旅游整体形象日益深入人心,“何必舍近求远,美景就在身边,我们一起去增城度假休闲”的旅游品牌广为人知,增城已成为珠三角游客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乡村生态游已成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托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形象的提升带动了城市形象的提升。

生态旅游助推增城旅游异军突起。截止到2011年3月,增城市成功创建了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市、广东省旅游强市(县)、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市、广东省首个自驾车旅游示范区,成功举办了2010世界旅游日全球主会场庆典暨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第24届广州国际美食节等一大批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新增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新增1个五星级旅游饭店、8个三星级旅游饭店,旅行社(门市部)个数翻了一番,新增了100家星级农家乐,涌现出“一镇一美食”和一大批旅游购物点,2011年全市年旅游接待人次突破1 500万、年旅游收入突破43亿元,增城市旅游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增城在发展生态旅游业方面摸索出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在发展生态旅游项目时遇到的规划、用地、消防、卫生、环保、工商、治安管理等办证准入,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硬件、软件建设,农业旅游景观的规模建设,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的精细化经营和规范管理都应进一步加强。目前,增城生态旅游业总体来讲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较快,前景令人振奋。今后应在研究出台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创建国家级旅游城市的政策措施上,继续拿出勇气和魄力,保护、利用好自然生态和田园风光,建设一批中高档的休闲度假旅游设施,进一步发挥好“区位、资源、市场”优势,调整旅游客源结构,打造旅游大品牌,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增加旅游收入,大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努力把增城建设成国际型文化旅游体验地、国家级休闲旅游新胜地、珠江三角洲地区复合型休闲旅游目的地,不断推动生态旅游业更上一层楼。

第二章 变平凡生态资源为神奇绿道旅游资源

从全国生态旅游角度来看,增城并没有“名山大川”;从单体旅游资源来看,也多为平凡生态资源,且规模较小,可谓“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多数单体旅游资源的优势并不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既保护良好的生态资源,促进其在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又在较大区域内整合提升增城的平凡资源,构建全区域特别是中北部“面、线、点”的旅游新格局呢?在广东省率先建设和运营绿道的增城市,2008年以来,按照“藤结瓜、瓜连藤”的思路,坚持“生态优先、惠民优先”的原则,探索规划和创建了增城绿道。于是,把一个个零散的、规模不大的景区(点)以及旅游配套设施“节点”串联起来,形成了绿道旅游网络化格局,变平凡为神奇。经过绿道“串”起的北部生态产业区,真正成为了一个开放式、无门票、规模大、低碳出行且健康休闲旅游体验俱佳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在这种绿道建设的背景下,增城旅游部门又从“大旅游”的角度出发,助推绿道旅游常态化发展,使之真正达到“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的目的。

增城绿道旅游的实践探索

增城自2008年建成广东省第一条绿道——“增城绿道”以来,截止到2011年底已经建设完成了335公里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200公里自驾车游绿道和50公里增江画廊水上游绿道。

增城绿道用“藤结瓜、瓜连藤”的方式,使绿道串联旅游景区(点)、农家乐餐饮店、农家旅馆、农特产“增城十宝”经销店、新农村示范点、荔枝(龙眼)果园、旅游美食酒家、温泉(乡村)度假酒店、田间绿色超市、绿道旅游驿站、江河码头、洗手(冲凉)间、停车场、自行车租赁点、高尔夫球场、房地产社区、生态广场、文化体育休闲公园、江边垂钓台、道观佛寺、古村落、百年荔枝(橄榄)园、农业休闲区、水库湖泊、森林公园等观光、休闲、旅游、度假设施场地,形成了“绿道串珠”的休闲旅游格局。

在此基础上,增城坚持党委政府主导、旅游部门牵头和全市人民共同参与,加强以“增城绿道”为主题的多项旅游组织、策划、推介、宣传活动;加强绿道旅游关联载体建设和大旅游环境(环境污染整治,城乡卫生革命,交通工程建设,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设。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终于使增城变成了珠三角游客周末休闲度假的生态大花园、乡村美食园、珠三角短线生态休闲健康旅游目的地、全国绿道旅游参观首选地。其主要做法如下:

1. 打造增城绿道旅游产品

深入增城绿道现场及其周边区域调研,详细排查绿道旅游的安全隐患,配合公路交通部门完善绿道旅游指引标识牌、警示牌,督促建设单位完善绿道旅游功能配套设施和落实绿道旅游经营主体、完善经营合同,建立绿道旅游、安全管理、设施维护、投诉受理、治安保障、配套服务等工作的长效机制。增城相继策划推出了“增城绿道休闲健身欢乐游”、“增城绿道旅游+荔枝旅游”、“增城绿道旅游+白水寨登山观瀑旅游”、“增城绿道旅游+温泉、漂流旅游”、“增城绿道旅游+增城菜心美食旅游”、“增城绿道旅游+农家乐旅游”、“增城绿道旅游+增城美食旅游”等旅游新线路。

2. 编写并印发增城绿道旅游解说词

以增城绿道为主线,以满足绿道旅游者的需求为目标,详细介绍绿道的主要节点、绿道走向、沿线特色资源、旅游配套设施、交通进入线路、应急救援保障联系方式等内容。增城市旅游部门以绿道旅游为主线,先后编写了《增城乡村旅游指南》、《增城旅游解说参考书》、《增城旅游实用指南》等书籍,以及《增城自驾旅游地图王》、《增城自行车休闲健身导览图》、《增城绿道旅游地图王》、《增城旅游美食地图王》、《增城荔枝旅游地图王》、《增城菜心美食地图王》、《增城交通旅游地图》等大量旅游解说宣传资料。

3. 编排增城绿道旅游线路

三年来,增城市旅游局围绕绿道旅游,先后邀请省内各大旅行社和组织增城地接旅行社,深入绿道现场踩点、体验,发动旅行社编排绿道旅游组团游、自驾车游线路,推出40多条“游增城绿道,品增城荔枝、菜心,观白水寨瀑布、畲族风情,沐浴高山温泉,探玩大丰门森林峡谷漂流,坐湖心岛游船,尝荔乡仙境特色美食……”的绿道旅游线路。

4. 加强增城绿道旅游的宣传报道

开通增城绿道旅游官方网站、手机网站、微博专题,引导多家部门和民间网站刊登绿道旅游资讯;引导来增城的绿道旅游发烧友在自己的博客或微博上传增城绿道旅游风光照片;与媒体合作,利用《增城日报》“大旅游”专版加强绿道旅游报道;利用增城电视台进行24小时绿道旅游等增城风光片滚动播出;与宣传部门合作,通过结合省市级以上活动,组织国内外媒体进行增城绿道旅游宣传活动。2011年7月,增城通过举办网上荔枝文化旅游节,开微博卖荔枝,大力开展“游绿道、品荔枝、享农家乐”组团游、自驾游、自助游,令果园生意火爆,旅游部门深受广大果农欢迎。

5. 策划增城绿道旅游产品推广活动

以推介绿道为主题,增城先后举办或承办了增城绿道旅游旅行社采线,新闻媒体、摄影家、作家、书画家采风大型活动,增城市千名机关干部游绿道活动,荔枝文化节暨亚运典藏车增城绿道巡游活动,广东万名妇女绿道欢乐游活动,佛山万名游客增城绿道欢乐游等活动;先后参加三亚博鳌旅游论坛、丽江休闲度假论坛、北京低碳旅游经济论坛、上海生态文化旅游论坛、粤港澳旅游博览会、华南自驾车旅游论坛,以及广州、深圳、中山、佛山、东莞、西安、昆山、大连、成都、重庆、武汉等地的大型推介活动;通过增城公路收费站和增城各星级旅游饭店、景区景点、农家乐旅游示范点、旅行社以及各机关团体,大量派发旅游推介资料;利用增城报纸、电视、电台、网络加强绿道宣传推介;通过市委、市政府接待部门,向来增城的各地党政考察团派发旅游宣传资料,并应邀与来增城的海南、福建、河北、江苏、浙江、山东、湖南、北京、杭州、成都、重庆、河源、梅州等省内外各级党政考察团进行增城绿道旅游交流活动等,使得“增城绿道”名扬全国。

6. 组织增城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旅游活动

先后组织粤港澳青少年自行车运动交流活动,粤港澳、广佛肇自行车运动协会会员有奖大赛活动;2010年“三八”节组织全省万名妇女绿道欢乐游活动;支持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市各工厂、大专院校、机关团体、医院等单位举行自行车旅游专题活动日等活动;支持广州、深圳及增城的自行车车友会、运动协会等组织开展绿道旅游活动。只要有需要,增城旅游部门就免费派发绿道旅游资讯资料。

7. 大力发展绿道沿线星级农家乐

增城市政府建立农家乐财政竞争性扶持资金,2009—2010年每年安排200万元,从2011年起每年安排400万元,用于支持农家乐餐饮、农家旅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增城市旅游部门联合镇街围绕绿道旅游发展星级农家乐,收到了显著效果。目前,全市已经形成白水寨、湖心岛、小楼人家、何仙姑景区、增江画廊、莲塘春色景区、畲族村等7个生态景区周边的绿道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其中,以荔城街的莲塘村、小楼镇的东西境村、派潭镇的上九陂村最为出色。一年来,莲塘村全村开办农家乐40多家,绿道的农家乐业主推出在农家乐吃或住可免费踩单车、游绿道等服务,每逢周末来自珠三角的游客高达数百人,游绿道,赏荷花,尝美食,住农家旅馆,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旅游体闲,购农特产,享田园风光,绿道沿线农家乐生意十分红火。

8. 壮大绿道旅游经营主体

增城市旅游部门会同各乡镇街道,支持引导绿道旅游经营企业做强做大。对在荔城街西堤自行车绿道驿站出租自行车业务的安达国际旅行社,在旅游官方网站等推介载体免费给予宣传推广;对莲塘春色绿道旅游景区,支持其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对在小楼镇经营绿道驿站的广州乐游原旅游公司,支持其开办美食茶饮农家乐;对正果、派潭、石滩、增江等镇街绿道沿线的农家乐餐饮、农家旅馆、特产店,给予资金优先扶持;对绿道沿线的酒店、景区,有条件的分别给予优先支持评星、创A待遇和“保姆式”服务;支持绿道沿线旅游饭店、农家乐餐饮单位大力开发旅游特色美食,如荔枝宴、菜心宴、冬瓜宴、烧烤宴、全鱼宴、温泉宴、豆腐宴、盆菜宴、客家宴、鸡饭宴等,发展绿道美食游,支持绿道旅游企业开展旅游推广活动,千方百计支持绿道经营主体做强做大业绩,力促绿道旅游健康发展。

9. 不断增强绿道节点的配套旅游功能

绿道网旅游的特点是“藤结瓜、瓜连藤”,绿道旅游应人性化、生态化、产业化、信息化、效益化。增城不断采取措施,促使绿道结出各种各样的极具旅游特色的“瓜”,不断把绿道沿线的“瓜”做大,而且不断开发绿道沿线的生长“瓜”的旅游资源,不断挖掘和丰富绿道旅游文化,使绿道旅游“常游常新”,增强绿道旅游产品的魅力、绿道旅游经营主体的实力、绿道旅游产业资源的整合力。

对发展绿道旅游实践的思考

发展绿道旅游是一个新生事物,开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增城市的绿道旅游发展经过了一个艰苦探索的历程,现在仍在探索之中。总的来看,绿道旅游有以下优点:

1. 绿道旅游是创新旅游载体发展形式的一种旅游新业态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上,在传统旅游“点”的开发模式的基础上,“绿道串珠”形成了“线串点”、“点连线”、“点线面结合”的旅游载体发展新模式,使旅游载体之间的关联度增强。旅游资源的平凡变为神奇,旅游点、线、面呈片区集聚效应,旅游及其相关行业的关联度也显著增强,旅游经济的地位和作用骤然凸显。

2. 绿道旅游是发展“大旅游”产业的新途径

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是小旅游的模式,况且,其中旅游产业的链条在行业的职能上并不连贯,在不同地方旅游链条的质量也不同,带动性不是很强。而绿道旅游使“大旅游”特色显现,即“绿道串珠”使社会资源旅游化、旅游资源无限化、旅游资源产品化、旅游产品形象化、旅游形象市场化、旅游市场信息化成为现实。发展绿道旅游,是发展“大旅游”的一种有效途径。这对于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3. 绿道旅游推进了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大融合“三农”、经贸、城市建设等相关行业与旅游业息息相关,借助绿道,旅游拓展了新领域,借力、借势、借资发展“大旅游”的路子越走越宽广。这为构建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新体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4. 绿道旅游的目标是“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

发展旅游,必须首先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这个一切旅游工作的根本问题。发展绿道旅游,也必须明确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人民服务。在绿道旅游实践中,必须解决好“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问题,通俗讲就是“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因此,在发展绿道旅游中,政府绝不能与市民争利,决不能损坏游客权益,决不能侵占农民利益,反之,必须惠及民生。应想方设法统筹城乡,从城市游到农村,让城市人放飞心情、休闲度假;从农村游到城市,让乡下人享受现代文明。当地市民骑游绿道、休闲健身多了好去处,既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使旅游业更加贴近党和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贴近民生、贴近基层实际、贴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丰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内涵,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5. 绿道旅游拓展了旅游市场推广的营销范围

不再局限于景区(点)的宣传,绿道到哪里,宣传推广就到哪里;什么对游客有吸引力、有需求,就宣传推广什么;由营销一个景区(点)变为营销一个城乡、营销一个区域的旅游目的地。绿道旅游的开放性,使得更多区域“不收费、促消费”,旅游业带旺、惠及相关产业的效果更加明显了。

当然,在发展绿道旅游中,许多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如涉及地方重视、经营管理、安全监管、治安保障、推广经费、旅游功能配套、绿道维护等问题,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相信通过不断探索,都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笔者认为,广东省抓绿道建设和绿道旅游,是贯彻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广东省绿道建设通过自行车生态休闲健身纽带,借鉴新加坡、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整合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的旅游资源,壮大旅游经济规模,在国际上打造最具活力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大省之一,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全省旅游综合环境,创建广东旅游科学发展模式,塑造广东旅游目的地新形象,构建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提升广东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建设花园式广东、幸福广东作出更大的贡献。

自2010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正式发出“建设广东绿道”的号召以来,全省绿道建设十分迅速,绿道旅游也蓬勃发展。旅游管理部门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新兴经济部门,以“大力发展绿道旅游”为抓手,“大手笔”统筹城乡大旅游资源,在国内外新的经济形势下,在紧密贯彻绿道建设与经营重大决策的工作部署中,在全省进一步促进旅游扶贫、旅游富民、繁荣旅游经济、带旺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增长与惠及民生,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等方面,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旅游管理部门应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集中智慧,加强策划,主要围绕绿道旅游抢抓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解读分析:神来之笔——增城绿道

2009年前后,著名旅游专家魏小安曾三赴增城,他在调研成果《增城发展转型与休闲旅游升级》一文中指出:“增城的自驾车道、水道、自行车道和步道这四个交通系统非常不错,堪称增城休闲旅游发展的‘神来之笔’,甚至可以考虑将其打造成国家级的景观廊道。”

下面,笔者以问答形式来解读增城绿道。

1. 什么是绿道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铁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线路,连接主要的公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不仅是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还能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非机动车道和停车场、租车店、旅游商店、特色小吃店等设施及绿化缓冲区组成。在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绿道网建设非常成熟,绿道既是城市交通纽带,又是生态环境标志,更是旅游经济的动脉。

目前,中国的绿道建设并无完整的经验可循,但在南方的广东,绿道建设创造了“藤结瓜、瓜连藤”的“广东模式”。截至2010年8月,绿道建设遍布全省主要城市,长度达1 818公里。广东省乃至中国的第一条“绿道”诞生于增城,增城是中国绿道之源,是中国最美的绿道之乡。

2. 增城为什么要建设绿道

建设绿道,是增城科学发展的新举措,是增城生态文明的新探索。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增城成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联系点以来,增城市大力推进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创造了“以人为本、科学主导、统筹城乡、市场运作”的科学发展的“增城模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市(区)。其中,绿道是增城科学发展的一个典范。

在规划建设三大主题功能区的过程中,增城在北部山区规划建设1千平方公里限制工业发展的生态产业区,主要功能是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同时,在全市倡导和树立“保护也是发展,发展促进保护”的科学理念,下狠心关闭数百家污染企业,大力推进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配套建设新农村建设、交通工程建设、公园化建设、“清洁美”工程建设、“绿上添花”工程建设,进行卫生革命,加快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建设。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增城有良好的区位、资源、市场优势,并坚持“面、线、点”的旅游发展思路。“面”是将增城建设成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珠三角的大花园、广州东部最美的生态旅游示范区;“点”是建设白水寨、湖心岛、小楼人家、何仙姑、增江画廊、莲塘春色等核心景区,但这些景点规模较小,起步较晚。增城旅游虽没有全国知名的名山大川,但是,这里距离广州很近,交通便捷,生态又保持得十分完好,是珠三角的“翡翠绿洲”、广州的“绿肺”,其最大特色是生态和休闲。如何把景区景点、生态公园、新农村等节点串联起来,构建“不收费、促消费”的南国生态大公园,推动山区变景区、农村脱贫致富、绿色经济崛起呢?增城在研究了珠三角的6 000万潜在旅游消费人口和国外绿道建设的经验之后,大胆探索了“丝线串珍珠”的绿道建设。

早在2007年,增城就开始规划建设,2008年已经建成了从市区到白水寨50公里的自行车休闲健身道;2008年8月13日,广东省委汪洋书记到增城调研,对增城建设自行车休闲健身道给予鼓励并支持探索;2009年增城建成从凤凰城到白水寨80公里的自驾车旅游景观大道;2010年1月7日,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推广了增城市自行车休闲健身道建设的经验并提出在全省规划建设绿道,同时,“增城市自行车休闲健身道”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条专用绿道;2010年1月7日以后,增城的自行车休闲健身道、自驾车旅游景观大道的称谓,按照广东省统一要求改称为“绿道”,增城开始着手研究全面推进绿道建设的具体措施;2010年1月20日,中共增城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力争在两年内充分利用山水田园与优美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规划建设500公里的绿道网;2010年2月26日,汪洋书记视察、体验增城绿道,给增城绿道建设以极大鼓舞;之后,增城绿道成为全省各地学习的标杆,“绿道,增城创造”的说法不胫而走;2010年3月3日,在增城市荔城街桥头绿道服务区举行了“广东万名妇女绿道欢乐游”大型活动;2010年5月1日,增城市初溪枢纽至中坚豪庭社区段的增江画廊水上游绿道游船试运行;2010年5月15日,李长春同志视察增江画廊核心段绿道;此后,“增城绿道”成为全国学习的标杆,全国各地来增城学习的考察团络绎不绝,增城成为中国绿道发源地;到2010年底,增城市已经建设绿道477公里、绿道驿站21个,其中自驾车游绿道200公里、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257公里、增江画廊水上游绿道20公里。增城市依靠自身得天独厚的生态景观和人文资源,以“藤结瓜、瓜连藤”的方式,率先在全国建设成最美、最长、节点最多、最安全、最惠民、最受市民和游客欢迎的多功能专用绿道。增城绿道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典范。

3. 增城建设绿道的理念是什么

增城从“生态优先、富民优先、宜居为重”的科学发展理念出发,借助位于珠三角城镇群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山水田园的生态资源禀赋,瞄准健康休闲生态游这一新兴旅游产业,确立“服务好大城市,致富山区;服务好游客,致富农民”的思路,将增江河岸山水、田园风光、果园红荔、幽静竹林、农家风情融为一体,既有观光、健身、休闲功能,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精品,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宜居城乡建设。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增城率先规划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大绿道网络:一是自驾车游绿道,以广汕、荔新、增白、新新、增正等旅游大道为主线,建设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景观林带和景观节点;二是自行车休闲健身游绿道,以自行车道为主线,突出乡村体验、健身休闲的功能,将其打造成为富有田园风光特色的休闲精品线;三是增江画廊水上游绿道,以增江为主轴,把初溪枢纽上游50公里河道两岸打造成现代生态型的山水画廊。在各条绿道沿线,结合农村居民点、景点和果园建设休息驿站(码头)和配套设施,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把沿线村庄逐步打造成自驾车游和生态旅游的驿站,让游客留下来消费,让农民就地创业和就业。以绿道为“藤”,以沿线村庄为“瓜”,通过“藤结瓜”的方式,将绿道建设成为发展绿色经济之道、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

4. 增城是如何进行绿道规划设计的

增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是由增城市城乡规划局(增城市新农村规划建设办公室)牵头,结合镇街新农村规划建设办公室进行,委托城乡设计单位设计,所有规划设计方案均经过市委、市政府把关审定。

绿道规划设计的思路是:一是在自驾车旅游大道两侧增加绿化廊道,二是在山边、水边、村边、果园、田园等生态廊道内增加自行车、行人通道(路径),三是在增江水道两岸“绿上添花”,四是在各条绿道沿线增加标志标线和打造游憩节点,五是加强三大绿道之间的衔接和换乘。其规划设计要点有以下四点:

一是注重因地制宜。以市区到白水寨为总体路线,坚持“不征地、少租地”、“四原(原生态、原居民、原产权、原民俗)保护”和“适当补偿”原则,遇水搭桥、绕开大树,结合已形成的村道、机耕路、堤围和果园便道,在田园、果园、山边、水边、村边蜿蜒穿行,切实保护好原生态森林、植被、水体,保护好历史民居和特色建筑,多在自然景观好、视野开阔的地方设置观景台、亲水平台等,尽量使自行车道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协调,体现出浓厚的增城地域特色。绿道的沿途还规划设计了风格迥异的4种观光带和不同景观的8个主题路段,形成了“绿上添花”的独特景观。每隔3~5公里,林带就选择红、黄、蓝、紫、紫红、白等不同花色、不同花期的观花树种,游客眼前的花海树林四季不同,处处精彩。

二是注重“以藤结瓜”。在天然的绿色生态廊道之中,以连结白水寨、小楼人家、莲塘春色、增江画廊等核心景区为主线,设计适当的路线,将增江沿岸风光、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和农家风光融入其中,将景点特别是农村居民点连接起来,通过城乡的联系纽带,将城市游客带入农村,给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机会。

三是注重“造瓜连藤”。尽量结合农村居民点和景点规划建设自行车游客服务中心和休息驿站,制定规划建设指引,每个驿站按照“五个一”标准进行建设:即一个能停放10~20辆车的停车场、一个能容纳20~40人休息的休息场所、一间规模适中的公共卫生间、一家精致美观的便民商店、一块醒目美观的旅游指示牌。在驿站规划建设当中,因地制宜地配套运动单车、农家商铺、小型超市、旅游导向标识、医疗点等功能单位。

四是注重优化服务。充分发挥沿途各类公园的游憩、休闲、保健、游览、游乐、科普等功能,确保原有生态环境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得到永续利用。定期举办自行车越野挑战赛、健身巡游活动等多项大型活动,营造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打响“增城休闲健身游”品牌。

5. 增城有什么样的绿道建设、维护、经营管理机制

增城的绿道建设、维护与经营管理机制是什么?

一是属地建设。增城市政府制定有关的规划建设技术标准和指引,将自行车道按行政区域位置分为不同路段,分别由荔城街、增江街、小楼镇、派潭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全权负责本辖区内的建设任务,并将提供土地及清障的任务分解到片、村、合作社,具体落实到户,形成镇、村、社三级联动的局面。增城市新农村规划建设办公室负责下达建设计划、技术指导、资金下拨、检查通报等。

二是农村参与。在自行车道、休息驿站、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基本上不新增建设用地,不向农民征地,少向农民租地,由政府负责补贴基本建设费用,由农村集体提供闲置、废弃土地或闲置房屋,建成后交由农村集体经营或者共同委托市场主体经营。

三是市场运作。各镇街所属的自行车租赁、修理等服务全部由镇街选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确保单车旅游运营进入市场正轨。如荔城街委托安达国际旅行社经营自行车绿道,运营半年多来共接待游客3.83万人次,其中本市游客1.26万人次,珠三角游客2.57万人次(其中港澳地区6 000人次),形成了良性循环。

6. 增城绿道规划和建设具有什么特点

概括而言,增城绿道规划和建设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生态化。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不大挖、大拆、大建。如建设自行车休闲健身道,根据地形现状因形就势,利用村道、堤围和果园,沿山边、路边、水边蜿蜒穿行,遇树绕路、遇村绕道、遇水搭桥,使绿道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协调,与健身、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的功能相一致,游客们可以踩单车休闲健身,也可以徒步旅游,亲近大自然,充分体现出浓厚的增城地域特点和生态自然特色。(2)人性化。绿道充分考虑市民和游客需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坚持从市民及游客亲近大自然、回归感受田园风光的心理需求出发,制定规划建设指引和建设标准。例如,每个自行车休闲绿道驿站按照“五个一”标准建设,让市民和游客行得安全便捷,玩得快乐开心。(3)产业化。以绿道为藤,以“藤结瓜、瓜连藤”方式,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将绿道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休闲度假和发展都市农业结合起来,延长都市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的产业链,将原来单纯的农业或生态旅游业的营销转化为整个城市形象的营销,提升了综合特色产业的崛起。(4)市场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制定规划建设标准和指引,整合农、林、水等财政资金,将绿道建设与农田标准化、林网和水利建设相结合,发挥资金的综合效应。设立绿道建设竞争性奖励资金,让积极性高、行动快、方案科学的先干起来,充分调动镇、村、社和经营者的积极性。比如,结合实施“青年创业致富工程”,以政府贴息的方式,资助农村青年贷款20万元,在自行车绿道景区小楼人家开办“盆菜人家”农家餐馆,就近收购农产品,每天接待游客近500人,带动80多人就业和近50位农户的农产品销售。绿道建成后,维护管理和经营租赁等采取竞争方式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5)效益化。既算有形的效益账,又算无形的效益账;既算当前的效益账,又算长远的效益账;既算经济效益账,又算社会效益账,还要算生态环境效益账。

一是社会效益账。绿道建设提升了城市的未来竞争力,深化了增城市三大主体功能区的战略规划和建设,深化了全区域公园化战略,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加快了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均等化进程,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美誉全面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显著提高。仅仅以旅游业发展看绿道建设,“面、线、点”相结合,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相融合,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南国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构建,探索了通过旅游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径。

二是生态环境效益账。绿道建设坚持“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的“四原”保护,坚持山边、路边、水边的“三边”整治,坚持田园、果园、家园、校园、工业园的“五园变公园”,让市民和游客感到增城处处像公园,处处是景区。在全区域推行卫生革命,向“脏乱差”开战,大力实施城乡环境“清洁美”工程,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全市环境卫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生态和卫生环境好了,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了。

三是综合经济效益账。绿道建设催生了北部山区“绿色经济”的崛起。2009年小楼、派潭、正果三个山区镇税收分别增长87.65%、37.51%和42.17%,逐步实现“绿色崛起”。全市由单个旅游项目的营销转化为整个城市资源的营销。全区域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得以实质性、系统性构建,实现了山区变为景区、农业资源变为旅游资源、农民变为旅游从业人员的转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卫生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绿色经济得以大力发展;绿道建设与沿线村庄的改造齐头并进,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城乡市民休闲健身有了更多好去处;增城绿道网成为珠三角游客旅游观光的消费新热点,开放式、无障碍,整个1 000平方公里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广大游客的观光消费场所,具有增城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逐步完善,休闲度假氛围日趋浓厚,真正意义上的珠三角大花园、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的格局凸显;增城绿道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发展乡村度假村、开发农家乐(含农家客栈)和农特产品结合,乡村生态旅游得到较快发展,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销售农产品,在家门口开办农家乐,大大增加了农民的非农收入,带动了都市农业大发展,绿道旅游开辟了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7. 增城市规划建设的绿道种类有哪些

2010年1月19—21日,中共增城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力争在两年内充分利用优美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规划建设500公里的绿道网。具体是规划建设三大绿道网:(1)市区200公里的自驾车游绿道。

以广汕公路增城段、市区至新塘城区、市区至白水寨白水仙瀑景区、鹤之洲景区至湖心岛景区等旅游大道为主线,沿线建设“绿上添花”景观带,建设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景观林带和景观节点。

自驾车游绿道,沿途是宽敞的沥青路(水泥路),设有中间绿化隔离带、景观带,沿途有路灯、加油站、洗手间、自驾车驿站、小商店、停车场、生态农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2)250公里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

市区至白水寨白水仙瀑景区、鹤之洲至湖心岛景区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以自行车道为主线,兼顾徒步功能,沿线建设“绿上添花”景观带,突出乡村体验、健身休闲功能,打造有田园风光的特色休闲精品线。2008—2011年,全市共投入1.5多亿元,建成了335公里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把农村居民点、旅游景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串联起来,并结合农村居民点建成了驿站21个。

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沿途设有休闲驿站、单车租借点、小商店、停车场、洗手间、冲凉房、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农特产购物点、穿越景区景点、农家乐、垂钓台等,沿途还有四季水果采摘园及农耕文化体验基地等。(3)50公里的增江画廊水上游绿道。

从石滩镇的初溪水利枢纽工程至湖心岛景区50公里的增江画廊水上绿道,沿路建设“绿上添花”景观带,形成国际化、生态型的山水画廊。游客坐上画舫游船游览,可看到增江两岸“一江春色醉游人,两岸百花映荔乡”的美好景象。

8. 目前建成的较为完善的增城自驾车游绿道有几条

目前增城建成的较为完善的自驾车游绿道有3条。

第一条,从凤凰城到白水寨的80公里自驾车游绿道。

第二条,从鹤之洲到湖心岛的30公里自驾车游绿道。

第三条,广州至汕头公路(324国道)增城路段。

下一步将建成东莞至广汕公路增城段、新塘至中新福和段等自驾车游绿道。

9. 目前建成的较为完善的增城自行车休闲健身游绿道有几条

目前增城自行车休闲健身游绿道较为完善的主要有2条。

一条是增江河西岸。市区至白水寨100公里自行车休闲健身游绿道,包括南段的荔城街路段:增江秀色尽收眼底,莲塘春色美不胜收;中段的小楼路段:仙姑故里,家庙仙桃,小楼人家诗意田园;北段的派潭镇段:观赏瀑布卧佛、灵山景,体验温泉、漂流、飞碟的休闲人生。

另一条是增江河东岸。东段增江河段:可赏鹤之洲欧非风情,观荔枝古树“生的繁荣、死的美丽”;增江河白湖岭南水乡,长叹百年烟囱飞榕;正果段增江河东岸,正果寺感悟人生修成正果;湖心岛尽赏不出广州的“桂林山水”。

10. 增江画廊水上游绿道有什么特色

增江画廊水上游绿道沿途基本建成10多个水上码头,两岸建设“绿上添花”景观带,途经鹤之洲湿地公园、天然浴场、亚运龙舟比赛场馆、双塔秀色、南山古庙、古桥、古村、古码头、古榕树、仙姑故里、小楼人家、东西境老街、莲塘春色、月亮湾公园、正果寺、正果老街、湖心岛、榄园竹海、西湖滩客栈、聚龙庄乡村度假村等。坐游船观山水画卷美景,拜南山古庙、仙姑家庙、报德祠,祈福开运;骑自行车休闲健身,探寻别具特色的乡村美食,畅游鹤之洲、小楼人家、湖心岛美景;体验岭南纯美水乡,选购“增城十宝”农特产。全程令人心旷神怡,心动神驰,流连忘返。

目前,建设最为成熟的是挂绿湖与增江画廊水上游绿道核心段,从挂绿湖至增江画廊及初溪水利枢纽工程至雁塔桥这一段,游客可以坐画舫游船一饱挂绿湖千亩花园景色,游览增江两岸双塔秀色、南山古庙、原生态纯天然的两岸山水美景,体验感受岭南纯美水乡,湖之秀、山之色,仿佛一幅山水丹青长卷。游览增江画廊水上游绿道的核心段后,游客还可以在增江画廊水上游绿道服务区附近的农家乐鱼庄饱食一顿鱼宴大餐。

11. 增城绿道获得了哪些奖项

2010年获得广州市绿道建设金奖;2011年获得广东省住房与建设厅“人居环境范例奖”。

第三章 变生态公路为生态旅游公路

如何借助“大交通”,发展“大旅游”,这是把旅游业发展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时应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

增城市的区位优势具有“双城效应”,即增城处在两个大城市之间,是经济发展的“黄金走廊”,其发展受到处于“黄金走廊”两头的大城市的经济辐射。增城处于穗港之间、穗深之间、穗莞之间、穗惠之间、莞清之间、佛惠之间等,离大城市比较近,交通便捷。

怎样把珠三角“先富起来”的有车、有钱、有闲暇时间的众多潜在游客吸引至增城来旅游消费呢?怎样把增城市内生态干线公路变为珠三角自驾车便捷的旅游公路,使增城成为自驾车游客休闲、旅游、度假的天堂呢?增城的经验是变生态公路为生态旅游公路,大力发展自驾车旅游,规划了新塘凤凰城至白水寨(简称新白公路)80公里旅游公路,挂绿湖至湖心岛50公里旅游公路,中新知识城至华南北汽增城汽车城的广汕公路增城段20公里旅游公路,沿途节点建设旅游配套设施,深受自驾车游客的欢迎。

增城市在2010年7月被广东省自驾车旅游协会评定为首个“广东省自驾车旅游示范区”。回顾总结增城发展自驾车旅游的经验,展望未来发展的前景,增城确实具有发展自驾车“大旅游”的实力和潜力。

自驾车旅游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增城发展自驾车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去增城自驾休闲度假旅游有五大理由:

第一,特别近。增城地处广州东部,距离大城市近,处于环大城市的优质旅游带上,高等级公路交通十分发达。广州市中心区、东莞市区至增城市区的路程分别为60公里、20公里,增城处于广州、东莞半小时生活圈,珠江三角洲的深圳、佛山、惠州、中山等主要城市一小时生活圈。近年来,每逢周末,来增城的自驾车游客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车牌号即粤A、粤B、粤S、粤E。增城自驾车旅游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一般一小时左右就能到达。

第二,特别绿。生态和休闲是增城的两大品牌。增城绿色生态保存完整,满眼是绿,抬头见景,处处像公园。增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38%,而中北部森林覆盖率为70%以上,特别是增城北部的小楼、正果、派潭镇及中部的荔城、增江、朱村街、中新镇部分地区,绵延无尽的绿色让人心动。正果、小楼、榕树吓、蒙花布等一连串的名字,撩人心弦,古朴动人。增城有叠翠山川、碧绿江湖、金黄稻田、清新空气,这里是最美的乡村,如诗如画,是生态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第三,特别静。在增城,你将远离大都市“水泥森林”嘈杂的环境,犹如进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在增城,你会最早安静入眠,也会最早被小鸟叫醒,这里是健康疗养的好地方。在增城,你可以坐一个板凳,面对着稻田发发呆,或是躺在绿地上面对着蓝天发发呆;你还可以带上爱犬,去悠闲散步,也可以写写诗、作作画;你可以拿一根钓鱼竿,去增城的增江河自由自在地钓钓鱼;你可以带上照相机,去拍水里自由自在的小鱼,公园里的蝴蝶,荔枝园里采蜜的蜜蜂,还可以去拍青山绿水;你可以在绿道上踩踩单车、哼哼歌,优哉游哉,仿佛回到年轻时代。在增城,你还可以带上球具,去打打高尔夫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出出汗,放松身体。当然,你还可以去森林公园,登山、观瀑、看树、泡绿色大氧吧,来一番洗心洗肺健康游。

第四,特别乐。增城使游客快乐的项目很多,可谓老少咸宜。增城是中国最著名的荔枝之乡,世界上最贵的水果是增城“西园挂绿”荔枝,到了增城不看挂绿母树,不算是来过增城。在白水寨,你可以闲庭信步般登上中国唯一的海船木栈道,去欣赏中国大陆落差最大的瀑布——白水仙瀑,去感受每立方厘米11.25万个空气负离子的纯天然大氧吧;去高山温泉沐浴金叶子温泉、锦绣香江温泉;去小楼镇何仙姑家庙参拜中国道教神话中的八仙之一何仙姑;去游览广州首个农家乐旅游示范区——小楼人家;去广州唯一一个由凡人修炼成佛的宾公佛的故里——正果;去被誉为“不出广州的桂林山水”的湖心岛;去广州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畲族村;去游中国最美、最早、线路最长、最安全、穿越景点最多、自行车专用的增城绿道。增城的绿道农家乐,依托生态旅游景区组团发展,让游客游绿道、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家特产、享田园风光。增城是著名的荔枝之乡、鱼米之乡、岭南果乡,合家欢、情侣乐、自驾乐、美食乐、农家乐、绿道乐、购物乐,在这里都有具体表现;荔枝宴、仙姑宴、菜心宴、冬瓜宴、全鱼宴、全牛宴、烧烤宴以及极富增城旅游特色的“一镇一美食”,令人胃口大开;农特产“增城十宝”更是可以装满游客自驾车的后备箱。在增城,没有旅游淡旺季的界限,最适合一家老小体验绿色生态游,全家乐开心。

第五,这里是车主最爱的自驾游目的地。增城是首个“广东省自驾旅游示范区”,自驾车休闲游绿道功能齐全、等级标准高,全国领先;增城广场是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是中国最佳休闲城市广场,也是全国最大的娱乐文化广场;白水寨是广东省自然生态类最美乡村示范区;增城绿道是全国第一条自行车专用休闲绿道。如今的增城美誉无数,荣获“世界和谐城市”提名奖、国际旅游名城、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国际文化休闲旅游魅力城市、中国和谐之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城市、中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名城、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广东省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市、广东省旅游强市、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市等。

建立和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

增城所有镇街都实现了“镇镇通高速”。全市有道路通过的区域,都可以开展自驾车旅游,尤其是北部镇及景区、景点周边的村庄。增城参照国际标准和《广东省自驾车旅游目的地服务规范》,构建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包括供给系统、需求系统、信息系统和支持系统,在开发、组织、接待、管理、配套等方面,涉及面广,环节众多,需要各有关部门、机构分工协作,共同推动。

1. 道路网络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高等级道路交通和轨道交通服务体系。全力建设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构建珠三角轻轨、广州地铁、高快速公路、道路客运和公共交通在广州增城新塘的交通接驳体系;完善境内的地方公路与高速公路、城际快线、国道、省道的快速接驳,构建镇镇通高速公路、新塘和荔城及有条件的镇街通广州地铁等高等级道路交通和轨道交通服务体系。二是完善县乡村道路服务体系。完善县道、乡道和村道的建设标准,实事求是地提高等级功能配套服务水平。三是完善道路运输服务体系。完善省内外至增城的道路客运网络服务体系,构建全市公共交通网络服务体系。四是完善道路综合执法服务体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人为本,加强人性关怀;以车为本,提供停车、加油(汽)、维护、保养等全方位的安全、便捷、优质交通服务;规范管理行为,加强电子监察,提高道路综合执法服务水平。

2. 交通管理服务体系

一是不断完善交通旅游标识牌系统。参照国家标准,在公路沿线和转向点,在古村落、度假区、旅游区(点)等重要旅游地段,设立中英文标识引导牌,避免自驾车走错路、走过头路、走弯路等问题的发生,提高自驾车直达通行的效率。二是建设停车场、代驾、汽车出租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建设足够的停车场,完善停车安全管理系统;组建多景区联合的汽车租赁公司,发展自驾游代驾、代停车、异地还车服务业务,实现信息联网,特别是要开展以越野车为主的汽车租赁业务。三是建设汽车驿站体系。通过与古村落和主题酒店等结合、新建或改建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批安全、卫生、经济、方便的汽车旅馆、汽车营地(露营地),配套食品补给站、小型油站、汽车维修、医疗救护、紧急通讯等必要设施,整体构建汽车驿站体系。参照汽车营地国际标准,制定和推广汽车驿站建设与服务标准体系。采取政府投资示范、市场招标、引进资本等方式推进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四是完善交通管理执法服务体系。特别是对交通轻微违法违规、初犯者,采取教育免罚放行措施,尽量创造自驾车旅游的宽松环境。五是建立自驾游救援体系。按照“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集加油、送油、维修、急救等功能于一体的自驾救援体系,建立统一的游客救助服务电话。在加油站、汽车维修、救护和定点救助医院布点上,采取主要旅游区点面覆盖、近距离设置的办法,以达到“一点服务、全面兼顾”的目的。

3. 汽车俱乐部和汽车运动公园服务体系

一是发展汽车俱乐部。根据发展需要,可与广州本田汽车厂商和汽车俱乐部合作,设立汽车俱乐部群,既面向会员服务,也面向大众服务。汽车俱乐部驻地原则上为度假村或改建和整治过的古村落。应按照汽车类别和品牌,设立多元化、多主体的汽车俱乐部。二是设立汽车运动公园。在区内选择合适区域,参照国际化标准建设汽车运动公园,内容包括赛车道、越野场地、汽车电影院、汽车文化广场、汽车俱乐部活动中心;加油站、补给站、医疗救护站;露营中心、主题汽车旅馆、休闲运动设施等。

4. 安全旅游和公共秩序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社会治安保障系统。二是完善交通安全保障系统,包括安全警示指引系统,应急信息反馈系统,交通疏导、游客疏散系统。三是完善事故处理保障系统。四是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包括公布投诉电话、完善市场公平交易系统、完善旅游者的利益纠纷处理系统,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常态机制。

5. 特色餐饮服务体系

最为关键的是餐饮卫生、食品安全,其次是价格、风味。在全市精选一批旅游特色餐饮推荐单位。一是在星级旅游饭店引导开发一批具有增城地方特色的旅游美食,这样,既能保证餐饮卫生、食品安全,又能保障餐饮质量、营养,还可以做到物美价廉。二是开发、提升“一镇一美食”,进一步挖掘、改造、提升、推广。三是加强餐饮服务培训,打造一批农家乐特色美食,使增城的美食旅游成为“食在广州、味在增城”的新品牌。

6. 住宿露营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国家星级旅游饭店、温泉度假酒店为主体,乡村度假酒店、社会宾馆为辅助,农家客栈、帐篷酒店为补充的住宿露营服务体系。完善住宿体系化服务设施、预订渠道、服务标准以及管理措施等。

7. 景区游览服务体系

一是明确景区游览景点及自驾车游览活动区域,增强自驾游览的透明度。二是搞好停车服务,包括停车秩序、停车安全、停车保险等问题,为自驾车游客提供安全保障。

8. 旅游购物服务体系

购物服务的目标是装满游客自驾车的后备箱,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就增城市而言,主要是推荐一批旅游购物定点单位,开发一批旅游商品,建立“住宿点+旅游购物”模式。一是大力开发以农特产“增城十宝”为代表的旅游农特产品,走中高端产品开发路线,向游客提供精品。例如,小包装品牌的增城荔枝、迟菜心、丝苗米等。二是工业产品,例如新塘牛仔纺织服装、康威运动服装、汽车模型等。三是旅游纪念品,例如增城榄核雕品等。四是发展网上购物和物流配送系统,例如网上购荔枝、迟菜心、紫玉淮山等。五是开辟田间绿色食品超市,引导自驾车旅游者直接到有一定规模的开放果园、菜园去亲手采摘、交易农特产品。

9. 农家乐住宿餐饮体系

一是设立政府专项扶持资金。2009年以来,增城市设立农家乐竞争性扶持资金,支持当地农户利用自有房产资源开办农家旅馆、农家乐特色餐饮、农特产加工企业。2009—2010年,增城市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200万元,从2011年起在市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400万元,用于支持农户开办农家乐。二是依托景区和绿道组团发展。增城市农家乐已经形成规模的有白水寨的上九陂村和高滩村片区,湖心岛的西湖滩村、蒙花布村、黄何屋村片区,畲族旅游公路及畲族村农家乐片区,小楼人家片区,增江画廊初溪村片区,莲塘春色片区。三是按星评标准要求规范管理。2009—2010年,按照增城市农户开办星级农家乐评定标准评定出97家,按照广州农家乐评定标准评定出15家。

10. 自驾游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自驾游信息系统,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游客咨询中心。完善网上旅游信息中心,建立专业化强的自驾车旅游网,除景点介绍、线路、产品推广、酒店、门票预订外,应及时准确地提供综合的旅游交通图、路况、气象等信息和互动性在线咨询、即时旅游动态、自驾游安全知识与技能、车辆保养与维修等信息。就增城而言,一是公布品牌性信息。在景区方面,增城已经建成白水寨风景名胜区、锦绣香江温泉城景区、湖心岛旅游区、何仙姑旅游区、小楼人家景区、增江画廊景区、莲塘春色景区和增城文化公园景区。在此基础上,白水寨景区已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小楼人家景区、何仙姑旅游区、湖心岛旅游区、增城文化公园景区已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09年创建了小楼人家为广东省农业旅游示范基地;2010年创建了白水寨为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金叶子温泉为广东省温泉旅游示范基地;2011年创建八大菜系·潮府馆为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增城绿道、增城体育馆已被评为广东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在饭店方面,截至2011年3月,增城市已经创建国家星级旅游饭店13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8家。二是公布服务性信息。例如,公布增城市的“吃、住、行、游、购、娱”实用信息,包括地点、名称、联系方式、联系人、参考价等;公布自驾旅游线路和交通指引、车辆抢修、治安保障、医疗保障、气象服务等信息。三是开设旅游论坛,公布后续信息等。增城市在旅游局官方网站、手机官方网站、“5好增城”信息平台,公布了大量自驾车旅游者需要的信息,旅游局还开设了新浪、网易、腾讯微博;在市政府网站、增城之窗、增城家园等网站,开辟旅游专题;增城旅游的大发展,还引发了大量民间博客关注增城生态旅游、绿道旅游、荔枝旅游、迟菜心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古村落旅游、农家乐旅游、温泉旅游、自驾车旅游、特色美食旅游、增城十宝购物旅游、高尔夫旅游、红色旅游等。增城市旅游局为自驾车旅游者“量身定做”了集交通线路、旅游景点、食宿设施、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多品种的自驾旅游交通图,并将这些旅游资讯资料放在景区、饭店、农家乐、绿道驿站、车站、旅行社和博览会现场,广泛、大量免费派发。

增白旅游公路案例简介

增城有一条最美的旅游公路——增白公路(省道S256),即增城市区至白水寨景区的旅游公路,也是新(塘)白(水寨)旅游公路的一部分,全长约50公里,直达时间约50分钟。沿途景点众多,自驾车旅游站点大约有10个,各有游览特色。这是一条自驾车旅游的精品线路。

第1站,市区。景点有挂绿湖、增城广场、荔枝文化公园、增城公园、雁塔公园、荔韵公园、挂绿广场、体育广场等。在市区游玩后,可在市区吃饭: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有增城宾馆、百花山庄;特色酒家有稻香酒家、名豪酒家、中西名菜、荟景阁、天然居、新步步升、穗港龙海鲜酒家、海岛渔村等。

第2站,荔城街桥头绿道服务区。自市区沿路北上,至廖村,春可摘草莓,夏可摘荔枝,常年可游绿道,沿增江河还可垂钓。桥头绿道服务区是中转站,一边去莲塘春色绿道,一边去临江公园绿道。特色餐饮:仙竹缘,增城首创第一家鲍鱼煲鸡。

第3站,美丽乡村——莲塘村。品农家乐餐饮,住农家屋客栈,购农优特产,可免费骑自行车游绿道,赏樱花,赏荷花,摘荔枝,打乌榄,饱览莲塘春色田园风光。全村农家乐餐饮住宿达45家。

第4站,向北走至小楼镇。有何仙姑景区、小楼人家景区、乐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