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练就公文高手的必读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6 13:46:48

点击下载

作者:胡森林,马振凯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练就公文高手的必读书!)

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练就公文高手的必读书!)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练就公文高手的必读书!)作者:胡森林,马振凯排版:燕子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1-01ISBN:9787531737230本书由北京明天远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引    言

网络上曾经广为流传这样一篇文章——《语言和文字能力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未来》,作者濮实是一位在剑桥大学访学的学者,他通过与身边顶尖学者们的交往以及日常观察,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思考,得出“使用语言的能力决定人的发展潜力”这个结论。文章举了一个例子,一位作者非常尊敬的作家、写作教授,就是一个运用巧妙语言的典范,他去植物园散步,能边走边告诉大家每种植物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征、如何辨别。他在说话和文字表达中很注重准确性,遇到新的词汇和信息,常常在小本上记下来,在蛋糕店见到新出的蛋糕叫不上名字,也一定要问清楚店员怎么拼写。作者写的一段文字,本来以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结果还是被他找出了一堆歧义。作者感慨地说,这位作家对语言的日常积累和准确使用语言的意识,真让人佩服。

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共鸣,但也有一些人不以为然,觉得作者过分夸大了语言文字能力的作用,而这种能力对自己来说没那么重要。其实仔细想想,作为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一个社会人,每个人都离不开与人交往,要把自己的想法、需求、感受、情绪等信息传递给别人,也肯定离不开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口头或者书面的表达形式。人是思维动物,思维是靠语言传递的,所以说语言是思维的外显形态,是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言文字即是人的思想,是生活本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经说:“我的语言的边界就是我世界的外延。”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对于历史的看法往往取决于历史是如何叙述的,而叙述即是语言表达和文字记述。那些影响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人,包括政治家、科学家和思想家等等,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人。可以说,语言文字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关系到人类文明的传承和知识积累,也关系到个人的影响力和领导力。所以中国古人说,“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从教育的角度看,人的教育最根本的是读写能力,因为在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存在于语言文字之中,即便是口头传授的经验,其内容本身也会受到语言表达的影响。

从工作和职场发展的角度看,有调查表明:一个人事业的发展、收入的多少与人的词汇量有很大关系。有人常常抱怨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或者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发生这种事情的原因有很多,但语言使用能力的缺失往往是其中之一。试想,一个下属向领导汇报工作,抓不住重点,说不清原委,让领导如何决策拍板?如果一个报告写得思路混乱、错漏连篇,又怎么可能得到领导的信任,进而得到事业的发展?

从日常生活和交往的角度看,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使用到了语言,一个会使用语言的人,一个能够准确掌握大量词汇的人,就有能力说出别人说不出来的话。这样的能力,会让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掌握很多的主动权。

语言文字表达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是基本功,背后需要更深厚的支撑。一个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强的人,一定有很强的思想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很好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有了这些能力基础,才能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做到说事清晰、说理透彻,让人易于接受、易于理解。不然的话,只能是干瘪乏味、思路不清,或者虽然外表华丽,却内在空洞,徒有其表而已。

语言文字能力的体现一是口头表达,二是书面写作,二者有很多相通之处,也能互相转化,但也有很大的不同。本书探讨的是书面写作,对于读者来说,阅读优美流畅、思想深刻的文字是一种美的享受,而对于写作者来说,进行文字运思和表达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整理思路、拓展思路的过程。通过写作,把零星的感悟、片段的思考整合升华成为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文字,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打磨思想的过程,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下,人的思考能力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与口头表达的快捷和即时反馈不同,文字更需要沉淀,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反复回顾和检视,所以更有助于人深度思考。而且,写作大多数时候是有目标读者的,带着“读者意识”写作,也有助于写作者提高对人的认知。

除了专职的作家、记者、文字工作者等人员之外,大多数人并不直接以文字工作为生,但写作几乎是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用到的一项技能。写作能力与我们的人生事业发展往往有着很大的关系,是一项重要的个人软实力,是在现代社会立足所必需的一项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纽约时报》中文版曾经刊载过一篇叫《人文学科不该成为冷门》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克林肯博格曾在美国许多知名大学教授非虚构写作,他在文中提到:“在每个学期我都充满希望又十分恐惧,如果我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我将没什么可教授给他们,而每个学期我都一再发现,他们还是不会写作。他们能够组合起一串串术语,堆砌起大段大段腹语般的句子结构。他们能够围绕碰巧得到的主题和意识形态概念四散转移,而仅仅这么做就能得到好成绩。但说到清晰、简洁地写作,毫无障碍地阐明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描述身边的世界——做不到。”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并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这件看来简单的事却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难怪克林肯博格在文章结尾时说:“写作,没有人找得到一种为这种能力定价的方法……但每一个拥有它的人——不论如何,何时获得——都知道,这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财富。”

美国哈佛大学有六条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其中第一条就是培养人清晰、有效的思考和写作能力。如前面所说,写作能力并不仅仅体现一个人的文字水平,更是一个人的理论素养、思想深度、创新能力、认识水平、逻辑思维、知识储量、文字功底等全方位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比如,三个人同时去同一地方进行调查研究,听到的看到的都一样,撰写的三份调查报告却不完全一样,质量有高有低,原因就在于三个人的综合素质有差距。可见,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人未来发展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提高,因此,人人都应该重视对自身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写作的门槛更低了,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写作,通过自媒体发表,甚至通过复制粘贴可以批量生产大量文字产品。但越是在这样信息泛滥的时代,真正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才越能凸显其稀缺性;越是在这样人人都是写手,甚至一切产品都可以自身说话的时代,因渠道稀缺性而附生的传播价值日益衰减,内容本身的传播价值则更加彰显。所以,写作能力的提高,相比以往,不是不重要,而是更重要了。

写作是一个范围很广的领域,包括文学创作、新闻报道、广告文案、法律文书、应用文写作等各种门类,虽然都需要文字功底和思维能力作为基础,但在形式规范和内容要求上各有不同。

本书研究的是公文写作,公文是运用广泛的一种应用文文体,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流变,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际,从党政机关到企业和社会,公文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文体。公文写作能力也是职场人士的一项重要能力。

中国是一个文章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文辅政” “以文治国”的传统,公文在国家政治运行和社会运转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诏敕、奏章等其实都是公文。正是由于公文的重要地位,公文作者才在中国政治和历史舞台上始终扮演着主角,历代的贤相名臣、文人墨客,因一手锦绣文章登上舞台中心,甚至流芳百世的比比皆是。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文章,如《谏逐客书》《治安策》《出师表》等都是公文中的“佼佼者”。

在革命年代,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公文写作,许多重要公文都是党的主要领导人亲自起草的,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等。这些文章在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唤醒民众、瓦解敌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当前的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公文依然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布规章制度、部署工作措施、报告交流情况的重要工具,发挥着规范行为、落实政策、部署工作、宣传教育、上传下达、联系左右、互通情报的重要作用。对于从事机关工作的人而言,公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功。你办事能力再强,办会水平再高,办文速度再快,但如果笔头不行,无法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不能使个人的智慧变成集体的智慧,最后你只能帮别人跑跑龙套、打打下手。所以,提升公文写作能力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领导干部公文写作能力的要求,把培养“笔杆子”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能够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从事公文写作,本身就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肯定。很多在公文写作岗位上历练多年的同志,由于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从而走上了更重要的领导岗位。正如唐浩明先生在《点评曾国藩奏折》一书中评价:“一个人能把公文写好,写出水平,就具备了相应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也就有了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办事能力。”

从事公文写作的人成千上万,但能把公文真正写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分析起来原因有很多。有些人是畏难,虽然干着这项工作,但始终不自信,觉得干不好,没有真正沉下心来琢磨和钻研,这山望着那山高,心浮气躁,自然在业务上不会有持续提高;有些人虽然想把工作干好,想在业务上不断提升,但由于眼界所限,得不到及时的指点,掌握不了正确的方法,虽然下了很大力气,却始终原地踏步;还有些人凭着一点灵气,一开始还能应付裕如,但随着工作要求提高,自己却没有及时学习总结,补充养料,于是出现江郎才尽、才思枯竭的情况,最终半途而废;还有人一开始就基础不牢,马步不稳,又缺乏足够的训练,用心不够,每次任务临头都东拼西凑,把公文写成面目可憎的“八股”,在工作中始终无法独当一面。

每一个从事公文写作的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一旦到了这个岗位,肯定都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中不断成长,业务不断精进,进而希望自己不但公文写作能力持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能水涨船高,拥有更好的发展和更强的职场竞争力。但事实上,公文写作虽然看似门槛不高,人人都能做,但真要做好它,需要一定的写作能力为基础,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规律,需要在工作中用心思考和琢磨,需要探索适合自己的业务提升路径。只有这样不断努力,持续用功,才有望从初学者一步一步成为大手笔。

从菜鸟、小白,到大拿、大手笔,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武林当中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在不断摔打中,可能鼻青脸肿,甚至满身伤痕,但只要坚定信念,咬定目标,勤于学习,不怕苦不怕累,扎实练功,武艺自然会精进和提高,甚至一飞冲天,成为绝顶高手。

每个武林高手练功的过程,都是一个值得诉说的故事。每个公文高手的成长之路,也同样有着不凡的经历。这中间,需要时间的淘洗,经验的积累,还有心志的历练。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尽相同,但其中必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就试图从自身经历和体会出发,勾勒出公文写作的进阶道路,描绘出公文写作高手的成长路途。

本书命名为《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书中六章分别是入门心法、初窥门径、登堂入室、进阶攻略、终极要诀和高手无招。套用武学术语,反映的是一个公文高手的提高过程,对应的是公文写作者业务修炼的不同阶段,读者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处于什么阶段,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下一步目标,从而知道努力的方向。

市面上关于公文写作的书不少,从格式要求,到写作心得,从范文赏析,到实例剖析都有,我为什么还要来凑这个热闹呢?说起来主要源于工作中的切身感悟。我在文字岗位上工作多年,操持各类公文已有时日,这些年经手的大大小小的公文也不少,工作中既有种种困惑,也有一些心得,各种酸甜苦辣都尝过,虽不敢说已成为“武林高手”,但确实在摸爬滚打中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在日常的交流和工作指导中,经常有人说,何不把你这些年的经验体会总结成文呢?想了想也是,将之整理编著成书,对自己是一次系统的总结和梳理,也能借此与同道者分享,共同学习精进。

本书是在几次系统总结后的讲稿基础上扩充整理而成,其观点和理论体系是从自身体验中提炼得来。书中引用了大量实际案例,完全是为了陈述观点和启发读者的需要。其中大部分案例出自第一作者的亲身经历,少量来自第二作者,但为了表述的方便和意思的连贯,统一用第一人称“我”指代,不做具体区分。由于公文写作所具有的集体性特点,书中列举的很多公文虽由作者牵头完成,但也融入了其他很多人的智慧和劳动,主观上虽不敢贪功,但客观上有掠美之嫌,在此特作说明并致谢忱。

希望每一个拿起这本书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普通读者能从中认识到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性,得到一鳞半爪。公文写作人员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拾阶而上,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成为大手笔。如果读者觉得其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有一些创新和可取之处,吾愿足矣。

就让我们踏上这充满艰辛又不乏乐趣的文字工作旅程吧。I 入门心法:价值观是第一位

当一个初学者,满怀忐忑地推开公文写作这扇门时,一定想知道,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这门手艺,找到快速成长的秘诀。

说起来,公文写作的门槛并不高,但凡有一定文化程度、能认字书写的人,都可以从事这项工作。而只要入了门,也不难找到各种可以学习的范本,以及各种写作指南、指导手册之类,就如一个懵懂的武坛新手,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各种武学招式,甚至秘籍。在这么多的门派中,怎么择善而从,最终修成正果呢?

公文写作易学难精,同样入了这个门,几年过去,有的人乏善可陈,没写出什么出彩的东西,手上依然拿不起“大活”,也有部分人变得出类拔萃,不但工作能很好胜任,而且成为所在单位、所在行业公认的大手笔,有的还在工作中总结出自己的方法和独门绝技,不但可以应用于自己的工作,还能用来指导和帮助别人。不一样的结果,不一样的境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先天悟性、学养基础、努力程度、方法技巧都不无关系,但这些都是充分条件,有一样则是必要条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没有做到这一条,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济于事。

要在这条路上有所作为,做出一点成绩,首先不在于你的文笔有多好,技法多么纯熟,而是看你是否有正确的价值观。这就是本书提醒初学者最需要谨记的“入门心法”:价值观是第一位的。

即便不是公文新手,而是一个混迹文字工作多年的人,有时候也需要想一想:公文写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正如有句话说的:“不要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以道驭术

中国人最喜欢讲道,道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周易》上也写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这些话里可以发现,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较玄奥,难以把握,但又很重要。道往往和术、器等相对而言,说明这是一种超越了具体器物和方法层面的抽象原理,或者可以理解成事物的本质性特征,事物背后的基本原则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你看不见它的存在,但它却在深层次支撑着你、影响着你。《孙子兵法》中写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可见,道是第一位的,技法是被排在最后面的。而现代人虽然也学习《孙子兵法》,但多是注重其计谋和策略的论述,而其根本的、最重要的道的思想却常常被忽视,可以说是舍本逐末了。

在公文写作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道”,在我看来,这就是公文写作应该秉持的价值观。要写好公文材料,要成为文章大家,方法和技巧绝不是第一位的,摆正价值观才是第一位的。价值观层面的建设到位了,在公文写作的道路上才能行得稳、走得正,才能有足够的支撑和底气,不会一开始就陷入一味寻求方法技巧的歧途当中,或者陷入不断怀疑职业价值的焦虑当中。

所以说,价值观是“道”,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巧都是“术”,始终做到“以道驭术”,才是写好公文材料的第一法宝。

在我看来,为文有三层次,首先是情怀,其次是见识,再次是文字。情怀处于第一层次,指的就是价值观,是思想底牌;见识指的是视野,是经验,是逻辑,是思维方式;文字指的是笔法,是语感,是格调。如果一开始就本末倒置了,就很难有真正的建树。

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认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提出“文以贯道”,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将其发展为“文所以载道”,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载的货物,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地。所以,如果不能承载“道”,“车”就是在“空驶”,不会对社会、对他人产生实际价值,徒耗人力物力罢了。

文章之道,或者说价值观是从哪来的呢?它不是文章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也不是作者之外的人附上去的,而只能来自于写作者本身,是写作者所秉承的价值观、思想品格和精神信念的体现。一个人有正确的价值观,有高尚的精神力量,撰写的文稿也一定具有气质、品格和感人之处。而一个品格低下的人或许偶尔也能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文章,但不会持久,总有一天他会抖搂出自己的价值底牌。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如其人”的说法,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就说:“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

鲁迅先生指出:“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这就是说,作者的理想、情操和审美眼光,对文章的品格和价值是起决定作用的。遵道而行,会心不远

南岳衡山半山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是国学大师羊春秋先生所撰:“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

这副对联的绝妙之处在于,它借半山亭所处位置而发,以现实之道路譬喻人生应遵循的道理,进而启发人,会心即领悟于心,做到知行合一,努力精进,方能攀登到人生顶峰。此联可谓平中见奇,暗含警策,寓意深远。其实不管登山还是为文,事业发展还是人生跋涉,道理都是一样的,要想欣赏到绝顶风光,都离不开遵道、会心和持续努力。

公文写作如何遵道而行?说起来显得有点虚的“道”到底如何把握呢?对于初学者来说,把抽象的价值观具体化了,才更便于把握和遵循。我认为,一个有追求、有抱负的公文写作者,至少应该做到“三有”和“三无”。

要有一片公心。

新华社老社长郭超人曾经有几句名言:“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他说的是记者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其实对于公文作者同样如此。公文姓公,体现的是公众的诉求,离不开公正的立场,需要作者有一颗公正的心。所以,在公文起草中最重要的就是胸怀全局、一心为公,最突出的表现是忠诚和责任: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忠诚于事业,忠诚于所在的单位,忠诚于职责。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公正的立场看问题,站在工作全局看问题,才能虚心接纳他人的正确意见,使公文体现更多人的诉求而不只是自己的主张,才能把工作当成一种追求,通过文字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这是基本的职业素养,也是一个人人格的体现。

要有一股正气。

公文姓公决定了公文要正,体现正直和正义。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只有一身正气的作者才能写出充满正气的文章。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些文章诗句之所以流传千古,无不因为作者的一身浩然之气。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是正气;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是正气;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是正气。在公文起草中,文字工作者只有按照这些标准要求自己,涵养一股正气,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才能在文字工作中有所建树。

要有一腔热情。

公文不应该全是冷冰冰的、给人距离感的,而是可以充满感情的。梁启超先生谈到写作时说“笔底常带感情”,所以他的文章很有感染力。一篇文章,首先要打动作者自己,才可能打动别人,如果连自己看都觉得乏味,在心里激不起一丝波澜,可以想见,别人读了会有什么感受。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写道:“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段描写充分展现出一代伟人对中国革命极其深厚的感情,令每一个读者无比憧憬又无比动容。公文的感情是公文作者亲手传递出来的,只有对公文工作具有一腔热情的人,才能写出充满感情的作品。

无邪,不被歪风邪气所染。

公文作者并不是生活在净土和真空当中,同样也会面临各种诱惑,面临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袭。在文稿中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导向,树立和崇尚什么样的风气,传递的不仅仅是一份公文的风格,更是整个机关、整个单位的工作作风,背后是起草者本人的风骨和品格。因此,面对种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公文作者不能随波逐流,而要比其他岗位的同志更具抵抗能力,更加自觉地抵制歪风邪气的侵害。不仅如此,公文作者不能满足于独善其身,还要坚决抵制邪气,带头弘扬正气,通过公文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倡导有益的社会风向,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作风。

无私,不为一己私利所蔽。

公文作者要始终牢记“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思想,端正态度,杜绝名利。公文起草当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到起草工作总结时,讲成绩总是添油加醋地把自己的工作放进去,讲问题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失误摘出来。这种小伎俩直接损害了公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严重影响公文的质量,是典型的假公济私和以权谋私的行为,是公文作者必须坚决杜绝的。无私还体现在,要把公文作品作为职务作品而不是个人作品,杜绝那种一心想在公文中夹带“私货”的行为,不要总想着把自认为得意的提法、说法加进去,或过于追求个人色彩,从而获得虚幻的成就感,而要实事求是,以最适合的方式来表达公文内容。

无偏,不因个人好恶所偏。

古代讲“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允执厥中。按现代的意思讲,就是要做到公平,做到无偏袒、无偏向。不能因为笔握在公文起草者手中,起草者就任由个人的喜好随意写。熟悉这个领域的工作,就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就多写这项工作方面的情况;对另一个领域的工作了解不多,就少写那项工作方面的情况,甚至一笔带过了事。或者某某单位留下的印象比较好,就多写这家单位的成绩;某某单位的做法不大看得惯,就多写这家单位存在的问题。这种脱离了事物的客观实际,而以个人情感好恶为判断依据的做法显然是不公平的,这样写出来的公文其可信度又有多少呢?因此,无偏是每一个公文起草者时刻都不能忘记的要求。

比如,2015年我们在为公司起草领导干部会议报告时,主要领导提出公司要坚持人文化管理。根据我们对领导意图的理解,结合工作中了解的情况和员工的心声,我们在报告中对这一问题作了如下阐述:

公司要着力营造积极向上、互相尊重、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切实提高员工的成就感、价值感、归属感和满意度,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一是营造机会平等、规则公平的制度机制。平等是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公平是公司重要的价值追求,只有营造公平公正的体制环境,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和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真正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要始终坚守公司的文化传统之根,传承宝贵的精神财富,适应环境却不被环境所同化。公司在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时,要合理合法、公道平等,充分体现机会平等、规则公平和程序正义。制度设计应严格遵守程序,切合公司实际,尤其是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制度规定,出台前应尽可能征求广大员工意见,对关键条款慎重斟酌,力争取得干部员工意见的“最大公约数”。执行制度时要突出刚性和严肃性,做到一视同仁,防止“选择性执行”。要参照公务员“逢进必考”要求,严格制定员工录用的客观标准,严格规范各级干部选拔任用公示制度,坚决摒弃“潜规则”等不良陋习,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绝不让老实人吃亏,绝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二是营造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浓厚氛围。公司发展需要各个领域的人才付出智慧,需要十余万员工共同努力,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让每位员工在岗位上努力工作时都能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要破除门户之见,打破隐性藩篱,广纳天下英才为公司所用。要公道对待人才,公平评价人才,公正使用人才,在人才任用上不问光环、不问出身,只问德才、只问实绩,坚持“一碗水端平”,能者上、庸者下。要打破“官本位”文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让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人得到更多的尊重,让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得到更多的尊重,让为公司默默奉献的人得到更多的尊重。

三是营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成才环境。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的价值理念,特别是目前青年员工已成为公司用工主体的情况下,我们在享受这一发展红利的同时,要高度关注青年员工这一群体的成长问题。公司不能承诺给年轻人提供“终身就业的饭碗”,但应该努力为员工提供“终身就业的能力”。要认真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确保所有年轻人进入公司后均享有学习、锻炼、成才的机会。对待青年员工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从严要求,鼓励他们立足岗位成才,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长空间。要加强员工的思想管理与心理疏导,更加关注一线和海外等艰苦地区员工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问题。要多为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青年员工办实事、办好事,为他们排忧解难。探索建立员工扶助基金,在员工遇到困难时能及时伸出援手。

四是营造风清气正、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要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工作中提倡光明正大、公道正派,鼓励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对待同志襟怀坦荡、诚实守信。要缩小权力距离,进一步“去行政化”,干部员工不分职位高低,都有权利、有责任积极思考公司发展问题,为公司发展献计献策,追求团结和谐但不是“一团和气”,鼓励内部讨论争鸣,让干部员工有真话敢讲、有心里话愿意讲、有不同意见可以讲。旗帜鲜明地反对拉帮结派、耍手腕、搞权谋等不良风气,坚决摒弃妒贤嫉能、挟私报复等行为,让所有员工能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

报告出来后,这些内容得到了干部员工广泛认同,原因就在于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切中了时弊,弘扬了正气,说到了广大员工的心里。“观世音菩萨”

国学大师刘文典教学生写文章时,只说了“观世音菩萨”五个字,诸生不明所指,他解释说:“观”是要多多观察生活,“世”是要明白世故人情,“音”是要讲究音韵,“菩萨”则是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刘文典先生主要指文学创作而言,但对公文写作同样有指导意义。

察事为先。“观”是观察了解、分析掌握,是公文写作最重要的基础,但凡公文写作,都是围绕“事”来进行的,而怎样围绕呢?则离不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板斧”,如工作报告的主题内容、目的意义、具体措施,调研报告的存在问题、形成原因、解决办法等等。不论何种公文,只要搞清楚了这三个问题,下起笔来只不过是按照不同文种的格式要求将其成型而已。公文写作的重要能力就是指洞察和分析,通过细致观察,从日常工作中攫取和提炼素材,并进行综合分析、思考辨析,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就能为写作打下很好的基础。练好“察事”内功,就算笔力稍有不逮,所写公文也会务实有用。

通达世事。“世”即世上的常情常理,是公文写作中应该注意把握的。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公文要引起读者的共鸣,一定要符合社会普遍认同的经验、道理、情感等,符合常规,得体妥当。我们评价一个人说“会做人”,并不是说这个人多世故、多圆滑,而是说这个人情商高,会接人待物,懂得礼仪,与人相处让人愉悦。公文同样也有“情商”,就是话语和口吻、表达的内容要符合公文使用者的身份,要考虑对象的接受和需求。如果做不到这点,可能就会显得高高在上,让人难以接近。

音韵铿锵。“音”指文章富有抑扬顿挫、鲜明和谐的节奏和音韵铿锵、顺口悦耳的韵律,充满美感。要做到这点,需要一些语感,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琢磨,掌握一些方法诀窍。比如多用短句,少用形容词,节奏紧凑,杜绝赘词,适当对仗等。好的形式和内容相辅相成,能为文章增色不少,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等文章,都是内容深刻且充满音韵美感之作。但要注意的是,形式只是内容的辅助,缺乏内容坚实支撑,而一味追求华辞丽藻,文章也是立不起来的。比如历史上曾有大量堆砌辞藻的赋和骈文,虽然词句铺张、形式完美,但内容空洞无物,美则美矣,却缺少了灵魂。

菩萨心肠。“菩萨”指的是要有一颗善良悲悯之心。因为公文是公务作品,影响的是大多数人,所以一项政策出台、一篇讲话发布、一则文件下发,都应该从以人为本出发,考虑普通大众的感受,尽可能顾及群众的利益。这既是“为人民服务”的直接体现,也是人格修炼和人性涵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职业品格的重要内容。如果忘记了这点,一拿起笔就不记得自己是谁,高高在上,抛弃了对人民群众的关注,漠视民众利益,甚至颠倒是非,那就偏离了做这项工作的本心。当然,“菩萨心肠”有时也会显露“雷霆手段”,二者并不完全矛盾,但善良和悲悯始终是应该坚持的底色。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少数人利益与大多数人福祉的关系,从内心深处把平等、自由、公平、正义等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具备了这样的情怀和态度,文字才会有“根”,才能直指人心,与受众心心相印,流传久远,甚至不朽。

如果说“观世音菩萨”是为文的标尺和追求,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要有盎然的兴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既然选择了公文写作这一行,就要念念不忘,悬于心间,用心去寻找这份工作的乐趣,努力热爱这份工作。不能只是把公文写作当作一种迫不得已的谋生手段,甚至当作一种工作负担,而要善于把自己变成工作的主人,从平淡中发现精彩,从沉闷中找到乐趣,培养起对文字工作的兴趣和感情。热情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热情是最好的导师。假如有人对一项工作有热情,不需要别人催促,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做,心情愉快地去做,全身心投入地去做。假如有人对一项工作没有任何兴趣,他就会感到极不情愿,做起来浑身不自在,想方设法偷懒不干,当然就很被动,工作很难干好。做文字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对起草文稿没有热情,感到文字工作苦、文字工作累、文字工作是受罪,拿起笔来就头疼,就不可能在文字工作这条道路上有所发展。要想写好公文,一定要喜欢这项工作,培养自己对公文写作的兴趣,激发自己对文字工作的热情。

要有专一的定力。

专一是人的一种基本修养,也是一种职业道德。既然干了公文写作这项工作,就要一头扎进去,一心只把工作干好,“不求百篇传天下,但愿几句入人心”。什么是专家?如果一个人专注于某个领域十年,他就有望成为专家。面对一时的失落,更要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品质,尊重职业,坚守事业,不断增强专业定力。

要有精通的韧劲。

人的最高追求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既然在文字工作岗位上,就要成就文字工作事业,不断超越自我,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尽快精通这一行业,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工作热忱,主动加强写作技能学习,提升理论修养,拓宽眼界视野,强化知识积累,全面提升自身公文写作能力,成为大手笔。金蔷薇的故事

在许多人眼里,公文起草是一件非常风光的差事。起草者也常常被称之为“秀才” “笔杆子”,被人们高看一眼。可是说实话,公文起草又是公认的苦差事,人称“四水干部”:喝墨水、费脑水、流汗水、尿黄水(上火)。这些话虽有调侃之嫌,却也有几分形象逼真。文字工作者自嘲:“不管人,不管事,只管三千常用字。” 一位从事文字工作多年的资深专家曾经总结“笔杆子”们有“五大苦衷”:写不完的奉命文章、做不完的嫁衣裳、伺候不完的大小“皇上”、加不完的夜班、受不完的“批评”。这些说的都是大实话,凡是文字工作者大都有这种体验。

正是因为做文字工作苦和累,文字工作者更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一定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人格追求,从而在艰苦的岗位上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要有奉献精神。

文字工作没有权,没有利,也没有名,得靠奉献精神。缺少了甘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就不可能在文字工作岗位上有所坚持、有所成就,初学者就会浅尝辄止、不求上进,上进者就会止步不前、安于现状,甚至连“大手笔”们也会心灰意冷、有力不出。因此,要正确看待苦与乐、得与失,开阔胸襟,涵养情怀,锤炼品格,做到虔诚而坚决、至信而深厚,自然能在苦中作乐,失中有得。奉献了业务时间,获得了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机会;奉献了舒适安逸,获得了进步的压力和动力;奉献了“脑细胞”,获得了思维水平的提高;奉献了汗水,获得了工作的进步、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与信任。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过一句话:“花朵的事业是美丽的,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但我愿做一片绿叶,绿叶是默默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文字工作者就要有这种绿叶精神,为了盛开的鲜花,为了累累的硕果,孜孜不倦地奉献着自己的阴凉。

要有服务意识。

文字工作者由于所处的岗位特殊、所从事的工作意义重大,加上接近领导和接触机密的机会也多,往往会滋生飘飘然的感觉,这是万万要不得的。文字工作者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公文是为工作服务的、是为领导服务的、是为基层服务的,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实际上是服务性质的工作,公文工作离开“服务”二字,就变得毫无意义。树立工作中的服务意识,有利于文字工作者客观看待事物,形成实事求是的文风;有利于充分领会领导的思路和意图,提高文字材料的针对性;有利于建立“靶向思维”,引起受众共鸣,使材料更接地气,更便于落实。

要有质量观念。

文字工作者要把“以文辅政”作为工作使命,就必然要求文字材料要有较高的质量,粗制滥造的“残次文章”当然发挥不了“辅政”作用。现在社会上提倡工匠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坚定、踏实、专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瑞士制表商就是突出的代表,他们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进而成为经典。文字工作者同样需要具有“工匠精神”,即对自己的文字产品要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认认真真地而不是敷衍了事地、创造性地而不是“二传手”式地对待每一篇文稿的起草,使之成为高质量的作品。如果抱着应付差事、得过且过的态度,不动脑筋,不求质量,东拼西凑,草草了事,这样写出来的文字看都不需要看,一定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文字垃圾。

俄国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写过一部名叫《金蔷薇》的作品,其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巴黎的一位老清洁工,每天深夜用一个小小的筛子,从首饰作坊收集回来的尘土里筛出那些隐约可见的金屑粉末,日积月累,竟然积攒到可以铸成一小块金锭的金粉。他用小小的金锭打成了一朵金蔷薇,送给了一位对生活怀有美好梦想的贫穷少女。帕乌斯托夫斯基用金蔷薇的故事,来比喻作家的生活、灵感与创作的秘密:每一个瞬间,每一点深邃的和快乐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次细微的跳动,甚至白杨的飞絮,映在静夜池塘中的一点星光……都像是金粉的微粒。优秀的作家,会用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来寻觅它们,筛洗它们,然后铸成金锭,锻造成美丽的金蔷薇来献给他的读者。公文作者虽然不是作家,但文字工作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用公正和热诚之心,用不懈的努力,为社会、为他人奉献出一朵金蔷薇。

延伸阅读葛底斯堡演说(亚伯拉罕·林肯)

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是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

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1863年11月19日)

林肯的这篇演说是演说史上著名的篇章,也是公文当中的不朽佳作,其思想的深刻、行文的严谨、语言的精练,使之彪炳青史。

南北战争期间,葛底斯堡战役后,美国决定为死难烈士举行盛大葬礼,并请了著名演说家艾佛瑞特来演讲,又发给总统一张普通请帖,请他在艾佛瑞特演说完毕之后“随便讲几句适当的话”。林肯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并不礼貌的邀请。他为这次演讲认真准备了两星期,演说稿改了三次,直到走进会场时,他骑在马上仍然把头低到胸前默想着演说辞。那位艾佛瑞特讲演了两个多小时之后,林肯走上讲台,发表了言简意赅、铿锵有力的演说。两分钟的演说很快就结束了,记者甚至还没有来得及照上一张照片。现场的掌声持续了十分钟之久,《芝加哥论坛报》记者的电文只有一句话:“林肯总统的献词将永垂青史。”

演说作为一种公文文体,应具有主题明确、结构严谨、节奏明快、意象鲜活、感情真挚、表达生动等基本条件,显然这些要素《葛底斯堡演说》都具备了。短短几百字之中,把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次集会的目的、对烈士的缅怀、对今人的激励四层含义作了精辟的阐述,内容博大而又惜言如金,既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又赞颂了那些做出牺牲的人以及他们为之献身的理想,而且阐明了“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观点,具备深厚的思想意蕴和高尚的价值追求。

后人对该演说稿给予了极高评价,它不仅是美国学生必读的名作,而且在世界各国广为传诵。这一气贯长虹的演说,随着美国民主自由精神的发扬光大,体现出不朽的历史价值。今天,这篇演说稿中的名言被镌刻在林肯纪念堂的四壁上,其演说手稿被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其演说辞被铸成金文长存于牛津大学。

林肯总统在演说中体现出的高尚人格和可贵的价值追求,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国界,超越了种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价值观的力量是何等强大而持久。II 初窥门径:公文那些事儿

进入公文写作这道门之后,往往得从基础工作做起,由于一下子还不能独当一面,只能先替人打下手。这个阶段的工作,会有这样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起草的公文往往很难一次成功,需要多次修改,甚至返工,这样次数多了,很容易受到打击,垂头丧气;二是身在文字工作这个岗位上,难免要起草各种类型的公文,不同的文体都要接触,而不同文体的特点、要求不同,有时感到适应起来不太容易。

在办公厅(室)系统、综合管理部门等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不见得都是学与写作相关的专业出身,而往往是出于对文字工作的兴趣,进入了这样的工作岗位,或者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好的文字基础和写作能力,被领导安排做起了文字工作。说起来,写公文并不是什么难掌握的技能,但从刚接触到能熟练地操持“十八般武艺”,也还是需要一个过程。这里,需要一点悟性,需要大量的训练,也需要了解并掌握公文文体的基本要求。

目前,市面上关于公文基本格式和要求的书出版了不少,读者可以自行寻找作为入门教材,本书不将这方面的内容作为重点,只是突出讲述公文的主要特点以及各类文体的基本要求。这些内容,虽然浅显,但也很基础,就像“扎马步”要扎好了,才可能练好精湛的武艺。公文姓公

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往往有一定的文字基础,也有一些相关的文字工作经验,从事过文学作品、新闻作品或者学术文章的写作。在刚开始接触公文写作时,要么因为不熟悉而觉得难以下手,要么有所轻视,觉得公文不就是简单应用文嘛,有何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知道的是,公文是一种特定的文体,与一般的文章写作并不相同,并不一定上手就会写,但只要掌握其特点,也不是那么难。

按照词典的解释,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字材料,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施行行政措施,指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从上述定义来看,公文属于应用文范畴,而且是一种特定的应用文,除了具有应用文的一般特性外,还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即法定作者、法定效力、特定格式。

法定作者。

公文由谁来起草、谁来修改、谁来审核、谁来定稿签发,是由规章制度按照内部分工明确规定的。写一般文章,属于文责自负。比如某个人在自己的个人微博上发布了一篇博文,无论是赢得网友点赞还是招致一片骂声,毫无疑问,其对象都是指向这个人。但公文则不同,公文写作的文责由最后签发者来承担。比如公文作者甲起草了一项规章制度,经过一系列审核、修改,最后由领导乙正式签发,那么如果这项制度中存在与上级规定不符的情况,导致无法执行,其后果应该由领导乙而不是起草者甲承担。另外,公文属职务作品,归属于单位或使用者所有。比如政府的工作报告一定归属于政府所有,某单位领导出席会议时的讲话稿归属于这位领导所有,这与工作报告或讲话稿是谁起草的没有关系。

法定效力。

公文起指挥、报告、沟通、说明等作用,是一种交流和管理的工具,其效力来源于它所属机关或组织的法定权力。公文所涉及的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贯彻执行。如果有不同意见,只能以规定的方式和程序向上级机关或组织反映,在公文效力未丧失前,必须遵照执行。违背公文所规定的内容,就意味着不服从管理,理所应当要受到相应的处理或惩罚。发文机关或组织的职权范围越大,公文的权威性就越强,作用的范围也越广。公文的法定效力决定了它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也决定了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与公文的法定效力相关,部分公文还有保密性的特点。

特定格式。

公文有自己独特的行文方式和写作体例。对正规的公文,国家有专门的规定,《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2012版)规定了决议、决定、公告、通知、报告、请示、批复、函等15个文种的撰写规范,即使是讲话材料、工作报告、介绍性文字、会议纪要、工作方案等,也有特定的要求,不能像写一般文章一样,随兴而起,随心所欲,而是要严格按照特定的格式来写。比如把请示照着批复的格式来写,报到上级机关去,岂不是闹笑话吗?被上级机关打回重写事小,如果因此耽误了重要工作的时效,还要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即使要对公文有所创新,也只能针对公文的主题、结构、语言、内容等要素进行创新,不能对公文的格式有任何的突破。所谓官样文章,即是没有个性的公文,而这恰恰是公文的一个特点。

所以说,公文姓公,就是指公文具有这些显著的特点。公文写作是职务行为,目的是为了工作,把公文写好是为了对工作更有利,使之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实现“公文为公”的目的和宗旨。

公文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领导和指导作用。

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都在特定范围内承担着组织、指挥、管理的职责,而实施这些职责的基本工具之一,就是公文。大到国家机器的运转,小到一个企事业单位内部工作的有序开展,都跟公文的组织、指挥、管理作用密切相关,离开了公文的这种作用,工作很可能陷入混乱状态。实际上,公文的构思、起草、定稿、发布的过程,就是领导和管理工作的筹划和实施过程。因此,一般来讲,上级机关的公文对其下级机关的工作发挥起直接的领导和指导作用。

规范和约束作用。

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公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强制的性质,如条例、规定、办法、制度、细则等。这类公文是对一定范围内人群行动的准则或行为的规范,具有明显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一旦发布生效,就必须遵照执行,不得违反。比如,某单位发布了一项有关领导干部办公用房的制度,那么凡是属于制度适用范围内的干部,都必须遵守制度中有关办公用房使用面积的约束,超出使用面积必然面临相应的处分。

沟通和联系作用。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要通过制发公文联系和商洽工作,传递和反馈信息,介绍和交流经验。正是在各种纵向、横向的联系和沟通中,上情得以下达,下情得以上达,友邻单位得以互通信息,思想认识得以统一,各项工作能够正常而有序地开展。下行文中的通知、通报,上行文中的报告、请示,还有作为平行文的函,都有交流信息、商洽协调的基本功能。有了公文作为信息流通的渠道,上下级机关都有可能做到耳聪目明,不至于闭目塞听。

宣传和教育作用。

领导讲话、会议纪要、通报等许多重要公文,有着明显的宣传教育作用。比如一篇领导讲话稿,针对一段时期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某一问题或认识的偏差,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启发引导,使大家明白应该确立什么立场,坚持什么原则,理清未来的工作思路,明确下一步的具体措施,可以有效起到引导思想、启发思路的宣传教育作用。再比如一篇工作总结,在做出工作部署、提出工作要求的同时,往往要分析国际国内形势,阐明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单位的工作思路,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以便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还有一些公文,如表彰性或批评性的通告,本来就是为了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而制发的,其宣传教育作用更为突出。

依据和凭证作用。

公文反映了发文机关的意图,具有法定效力,是收发机关做出决策、处理问题、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凭证。上级发布的公文,是下级开展工作的依据;下级上报的公文,是上级决策的依据;本级机关自己制作的公文,是自己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真实记录和依据。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一个具体的事务该如何处理没有把握,就查找相关的公文,看上级或有关职能部门在这方面有哪些规定,然后按照规定行事。对某次会议的情况不够了解,就查找那次会议的纪要,即可以获得清晰可靠的材料,这些都是公文依据和凭证作用的具体表现。因此,很多重要的公文,都需要归档保存很长时间,以便需要时能够便捷、准确地予以查找利用。文有常法

写文章有“生手”和“熟手”之分,“生手”写东西很艰难,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熟手”则文思泉涌,运笔如飞,甚至倚马可待。这里面当然有天赋和经验的区别,也有很大一个原因在于“熟手”经过反复的训练,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和诀窍(Knowhow),或者我们说,掌握了文章的“常法”。

文章的写作方法大体分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类。记叙、描写、抒情是形象思维,属于感性范畴,是文学作品的内核所在;议论、说明是逻辑思维,属于理性范畴,它是科学作品的内核所在。

公文也离不开以上几种写作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记叙、议论、说明,很少用到抒情,除非是领导在动员时、庆典时的讲话,或者是贺信、贺词上偶尔会用上一点抒情,基本上没有用到描写的时候。

公文的记叙不像记叙文可以灵活运用倒叙、插叙、转叙,它用的多是顺叙、平叙。公文写作中的记叙讲究平铺直叙,一目了然,明白晓畅,忌讳曲折起伏、变幻莫测。一篇公文,如果阅读者一看标题或者一看开头,就知道文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并猜出它的结尾,那就是一篇叙述十分成功的公文。

公文的议论也不像论文追求逻辑的严密,不像政论文追求气势的恢宏,它追求的是说理的实在、事实的无误。公文写作一般很少单独使用议论的方式,多数是在一篇公文中含有一些议论的成分,并且很少会作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完整性论证。

公文的说明也不需要像产品说明那样巨细无遗,它仅仅是根据需要作必要的补充说明即可,如规章的名词解释部分就用说明的方法。完全采用说明方式的只是法规性的文件(如章程、条例、规定、办法等),其他大部分公文中的说明大都是与叙述、议论等结合起来运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公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在使用写作方法时必须符合它的特点和要求。它是一种工具,必须体现职能,注重实用;它有法定效力,必须条理清晰,表达严谨;它是一种特定文体,必须文字平实,准确简练,文风朴实。除了遵从文字通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观点与材料统一等写作通则之外,还要将公文那种庄重、准确、朴实、精炼、严谨、规范的语言特点体现出来,这是公文写作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根据上述公文的特点,在公文写作中要把握好四点:

一是想清楚。

公文写作,立意是第一位的,技巧是第二位的。在动笔之前,先要想清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写这篇公文?写这篇公文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问题的原因在哪里?重点、难点、焦点在哪里?如何去解决问题?有什么办法和措施?这些办法和措施有没有可操作性?把这些问题都研究清楚了,文章的立意也就准确了,主题也就明确了,重点也就突出了,就不会出现受众不知道在说什么、不知道要干什么的困惑。只有公文作者想清楚了,公文受众才能看明白。写公文最忌讳的就是,一接到写作任务,不假思考,立刻投入奋笔疾书中去,先把自己肚子里有关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倒出来,这样写出来的公文,由于缺乏全局考虑,切入的点过于片面,容易忽视了公文写作的要点,在初审时绝大多数都需要推翻重写。所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写公文也是一样的道理。动笔前不先想清楚,或者思维混乱,想不清楚,必定导致写作的失败。

二是说明白。

想清楚的事情,还要把它准确无误、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这就是说,写公文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公文起草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把形势讲明白,把道理讲明白,把问题的原因讲明白,把措施讲明白,该突出的重点要突出,该强调的意见要强调,使脑子里想清楚的,变成纸上写清楚的,变成受众能够看明白的、听明白的。用字用词要准确,不能出错别字;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有歧义的句子;标点要适当,不能胡乱用标点符号。更重要的是,逻辑要清楚,层次要分明,语言要简洁明快,文字如行云流水,读起来让人知其所云,让公文发挥出真正的效用。

三是有特色。

公文虽然是一种格式化的文体,但并不等于呆板,更不是人们通常戏称的千篇一律的“打官腔”,千万不能简单把公文认识为“天下文章一大抄”,下级抄上级,上级抄中央,靠复制粘贴就能完成,而是因不同工作、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领导者的个性风格不同而千变万化的。公文的特色体现在内容之中,也体现在行文之中。从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