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你的宝宝----送给0~1岁婴儿妈妈的礼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8 08:43:19

点击下载

作者:妇幼健康研究会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读懂你的宝宝----送给0~1岁婴儿妈妈的礼物

读懂你的宝宝----送给0~1岁婴儿妈妈的礼物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送给0~1岁婴儿妈妈的礼物/妇幼健康研究会组织编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中国儿童早期发展系列科普读物.读懂你的宝宝)

ISBN 978-7-117-19851-6

Ⅰ.①送… Ⅱ.①妇… Ⅲ.①婴幼儿-保健-基本知识 Ⅳ.①R17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73626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读懂你的宝宝送给0~1岁婴儿妈妈的礼物

组织编写:妇幼健康研究会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3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9851-6

策划编辑:成丽丽

责任编辑:张乃戈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编写委员会

顾  问 王国强 江 帆

主任委员 张世琨

副主任委员 秦 耕 王巧梅 张伶俐 曹 彬

编  委(排名不分先后)

朱宗涵 戴耀华 赵更力 王惠珊

蒋竞雄 陈 倩 郝 波 宫丽敏

李荣萍 张 峰 关宏岩 周 敏

丁 冰 刘 军 苏世萍 吴婉华

郑 艳 段志英 包艾荣 张 悦

徐晓超 张 波 李园园 黄小娜序言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儿童的健康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中国有8.8亿妇女儿童,4.3亿家庭,每年新出生婴儿大约1600万。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任务。根据医学定义,孕期及0~3岁为儿童早期。国际多项相关研究已经证明,这一阶段将为人生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儿童早期的体格生长、营养、运动、认知、语言、心理以及情感的发育状况,对未来一生的患病情况、表达、学习能力、个性形成以及社会行为能力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喂养方式、成长环境、亲子互动在养育过程中的作用。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仅需要通过营养和保健来增强孩子的体质,更需要利用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有效的环境刺激,使孩子更多的潜能得到全面开发。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健康工作,为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创造了良好的体系和环境。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积极推进妇女儿童健康事业发展,已将儿童早期发展工作列为2014年全委重点任务之一。为加快推进儿童早期发展工作,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委托,妇幼健康研究会组织国内产科、儿科、妇幼保健、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权威专家编写了《儿童早期发展系列教材》供全国儿童早期发展师资培训使用,深受基层欢迎。研究会又组织权威专家编写了《读懂你的宝宝》系列家长读物,就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三本科普读物,分别是《读懂你的宝宝——送给准妈妈的礼物》、《读懂你的宝宝——送给0~1岁婴儿妈妈的礼物》和《读懂你的宝宝——送给1~3岁幼儿妈妈的礼物》。

这套读物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权威性。3本书均由国内著名权威专家亲自执笔撰写,把国际最新科学发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凝聚着专家多年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把孕期准妈妈及3岁前儿童生长发育中的基础科学知识,进行详细系统阐述讲解,是集专家之大成。二是可读性。本书分别讲解了孕期、婴儿期和幼儿期年轻妈妈们需要担当的育儿责任和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深入浅出,观点明确,视角独特,语言简明,通俗生动,便于理解。三是创新性。本套读物对孩子生长发育的普遍问题进行了集中指导,并针对一些可能出现而家长往往容易忽视的儿童发育问题,增加了“对妈妈的特别提示”,通过简单测试,帮助家长及早发现孩子潜在的发育问题,以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为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四是观赏性。本书美术设计突出中国民俗文化元素,采用最具中国特色的剪纸、泥塑、年画作为主风格,让家长和孩子们在接受科学知识普及的过程中,也欣赏到中华民族传统的美,这是对中华文化的珍爱与传承。

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到幼儿的牙牙学语,带给新手妈妈的是喜悦与期盼,也是困惑与挑战。本套读物编写的宗旨,就是“帮助”。帮助初为人母的年轻妈妈们了解掌握育儿核心信息,帮助解答最关心的问题,帮助读懂宝宝的喜怒需求,帮助走出盲点和误区,帮助年轻妈妈们与宝宝用心感悟,用爱沟通,一同成长。

这是我们奉献给年轻父母最美好的礼物和祝福,愿这套书能够帮助您的宝宝健康快乐成长!

由于时间紧迫,难免存在不足与遗憾,我们将根据大家的宝贵意见继续修改完善,不断呈献给读者更高质量的科普读物,为中华民族下一代健康成长而不懈努力!

特此鸣谢所有为本套读物精心编写付出心血的各位专家和同志们!鸣谢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领导、各位编辑和美术设计的同志们!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司长妇幼健康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014年9月编者的话

新生宝宝的到来,为父母带来了喜悦,也同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课题。0~1岁是儿童早期发展最关键的一年。我们希望年轻的父母能了解宝宝的每个眼神,每声啼哭,读懂宝宝的喜怒哀乐和需求,用爱呵护、用心交流,让宝宝在充分的关爱中健康成长。为此,我们组织国内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编写了极具权威性、科学性和实用价值的“中国儿童早期发展系列科普读物”,《读懂你的宝宝——送给0~1岁婴儿妈妈的礼物》就是其中的一册。

本书重点讲解了初为人母的年轻妈妈们最关心的问题,以及他们知识上的盲点和误区,详细介绍了每个阶段宝宝的发育特点及护理要点,讲解了如何进行科学的家庭养育来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本书将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划分为5个阶段:新生儿期、1~3个月、3~6个月、6~9个月和9~12个月,每个年龄段分为以下三部分内容。一、发育里程碑部分

一目了然地介绍了每个阶段宝宝的体格生长、运动能力发展、认知能力发展、交流能力发展和社交及情感发展的发育标准,使家长能快速的对号入座,评判自己宝宝的发育状况,既可避免拔苗助长式的养育行为,又可尽早发现宝宝发育偏异预警征,还可记录下宝宝发育可供查考的信息与痕迹。二、早期发展促进部分

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是一个全面促进的过程,此部分从“护理与保健”、“营养与喂养”、“交流与游戏”等方面讲解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全面促进儿童的早期发展。讲解了父母如何通过观察、眼神、微笑、爱抚和演示等技巧与宝宝进行全面交流,走进宝宝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挚友和引领者,并且通过宝宝乐于接受的科学方法规范宝宝的行为和习惯,培养宝宝早期良好的情绪情感和健康人格,从而精心呵护和教导宝宝从稚嫩的小草成长为参天大树。三、常见病症的识别与预防

重点讲解了0~1岁宝宝常见异常与疾病的早期识别、预防,如:哭闹、吐奶、腹胀、口腔白斑、皮肤发黄等常见问题,告诉家长该如何应对和解决;还讲解了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让宝宝远离疾病,健康成长。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清新的理念、简明的语言,从理论讲解到实际育儿指导,旨在带领着初为人母、人父的年轻爸爸妈妈们与宝宝用心感悟,用爱沟通,健康快乐,共同成长。本书是我们奉献给年轻父母最美好的祝福和最有价值的礼物!编 者2014年9月新生儿期第一声啼哭:您的宝宝出生后不但具备了基本的生存能力,可以自主和有节律地吮吸,而且本事还不小,他们可以用触觉、听觉、视觉和嗅觉去认识他们来到的新世界,尤其是触觉和视觉非常敏感,他们喜欢被拥抱,能够辨别妈妈的气味和声音,喜欢看人脸,喜欢看色彩鲜艳的颜色……,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他们生命初始旅程中的奥秘吧!一 发育里程碑体格发育水平宝宝成长记录运动能力发展

大运动:宝宝躺着时能自由地转动颈部,并会蹬腿,还能踢掉盖在身上的东西。

精细动作:宝宝摸到东西能攥住,手可以张开或者攥紧。例如用摇铃等玩具触碰手掌时,宝宝会紧握住拳。清醒时,两手以握拳为主。认知能力发展

◎宝宝仰卧时能注意视线范围内的物体。眼追视红球过身体中线。

◎听声音时有反应,会出现眼睛睁大,皱眉,微笑,活动减少,安静。听到突然出现的较大声音时,会出现颤抖等动作。

◎当宝宝眼睛受到光的作用时,瞳孔缩小,触及眼睛时,眨眼或眯眼,眼睛出现不协调的运动等。交流能力发展

当妈妈与宝宝谈话时,宝宝能注视妈妈的面孔,停止啼哭,有时能上、下点头,自发细小的喉音。社交及情感发展

眼睛能跟踪走动的人,部分宝宝对妈妈微笑并能重复。新生宝宝启智与能力自测注:如果宝宝没有做到,妈妈应加强对其进行以上能力的训练,如训练效果不明显,可及时咨询专业人员或到医院就医。二 早期发育促进护理与保健1.新生儿生理特点

新生宝宝平均每天睡16~18个小时,没有明显睡眠规律。正常体温(腋下皮肤)为36℃~37℃。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产热能力有限,而且因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层薄,血管较多,容易散热。因此出生时体温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同时,因为新生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较差,容易患各种疾病,日常护理非常重要。2.婴幼儿日常护理内容

保持日常生活和睡眠的规律、及时清理大小便、提供舒适的衣着、良好生活环境和清洁卫生的照料,以及生活习惯的初步培养等。日常护理不仅关系到宝宝的舒适、健康和身体发育,还关系到宝宝的心理成长。对宝宝及时、恰当的回应和有规律的照料,会让宝宝产生信任和安全感,从而有利于宝宝认知、情绪以及社会性的发展。(1)宝宝衣物、鞋袜的选择

宝宝的衣物要安全、舒适、便于穿脱,其次才是美观。给宝宝挑选衣物应注意以下几点:

最好选择纯棉面料:浅颜色或色泽柔和的,柔软、穿脱方便。

闻闻是否有浓重气味:童装中禁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且不能有异味,包括香味。

育儿要点新衣物洗后再用;旧衣物经洗净、消毒后,只要柔软、舒适也可用。裤腰不要过紧以防影响胸廓发育。如为连衣裤,应选择较宽松并为前开口的,便于随时更换尿布。袜子也应宽松柔软,特别是袜口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足踝部血运。

选购简单、装饰物少的衣物:检查衣物拉链、接缝等是否平整,拉链及金属附件、纽扣、装饰扣、各种塑料装饰件等是否光滑,是否牢固,防止其脱落被宝宝误服。内侧有标签要拆除,以免磨伤宝宝皮肤。

注意套头衫尺寸:宝宝套头衫领圈展开尺寸(周长)要大于52厘米;衣物要容易穿、脱,领口、帽边不能有绳带,如有绳带外露长度也不能超过14厘米,以免缠绕在宝宝的颈部等处发生危险。(2)脐带护理

新生儿的脐带通常在出生后1周左右脱落。在脐带脱落前,不要在澡盆里给宝宝洗澡,也不要给他穿连体贴身内衣。即便脐带脱落后,在脐部完全愈合前,也一定要保持新生儿脐部洁净和干爽。

专家提示护理宝宝脐部时要观察是否有异常情况。如发现脐窝发红、潮湿,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有臭味,脐轮红肿,而且用手摸时感觉皮肤发热,说明脐部有感染。宝宝还会伴有拒奶、少哭、发热、烦躁不安等表现。如果细菌进入血循环,有可能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所以出现以上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脐部护理要点

◎尿布不要遮盖脐部,以免尿液污染肚脐。

◎经常检查宝宝的肚脐是否有红肿和渗出。

◎每天彻底清洁一次小脐窝,保持脐带残端干燥,加速残端脱落和脐部愈合。

◎脐带脱落后,在脐部没有完全愈合前,也应每日清洁小脐窝。

正确清洁方法

用棉签蘸上75%的酒精,仔细擦拭脐窝和脐带根部,防止脐带断口与脐窝粘连。随后再用新的酒精棉签从脐窝中心向外螺旋形擦拭,范围是直径约3厘米的圆圈。一定要从脐窝内开始擦拭,而不是只擦脐轮外周。(3)洗澡和洗头

宝宝皮肤非常娇嫩,加上出汗、大小便、流口水等会对皮肤造成刺激,所以勤洗澡、洗头很重要。经常给宝宝洗头不仅可清洁头部,预防生疮长痱子,同时也有利于宝宝头发生长。

宝宝最好每天洗头、洗澡一次,时间在上午喂奶前或晚上睡觉前。在夏天,宝宝又爱出汗,每天可洗2次,这也是水浴锻炼,能促进宝宝生长发育,提高抵抗力。

洗头方法

给孩子洗头时,将孩子的腿放在你手臂和身体间,用腋窝夹紧他。用前臂托住孩子的背部,手掌托住孩子头颈,手指将孩子耳廓压住耳孔,以免水流进去。将孩子的头置于澡盆上方。试一下水温,确认水温合适后,右手用小毛巾蘸水轻轻洗。

◎给宝宝洗头时,将宝宝的腿放在你手臂和身体间,用腋窝夹紧他;前臂托住宝宝背部,手掌托住宝宝头颈,手指将宝宝耳廓压住耳孔,以免水流进去。将宝宝的头置于澡盆上方。试一下水温,确认水温合适后,右手用小毛巾蘸水轻轻洗。

◎洗头时一般不用肥皂,洗完后用专用毛巾轻轻擦干头上的水就可以了。

◎如不慎,水流进宝宝耳朵,可用干净的棉签吸出来。

◎宝宝头皮上有黄痂,主要是皮脂溢出所致,洗头时不可硬擦。需用熬过的食用油轻轻涂擦使之软化,然后用清水洗去。如黄痂较厚,多次清洗可洗净。

◎擦干头发时,注意不要让毛巾蒙住宝宝脸,以免宝宝受惊吓而哭闹。

洗澡方法

准备工作:放好洗澡水。先放凉水,后放热水。水温在38℃~40℃左右。准备一条大毛巾(包宝宝用)、两条小毛巾(一条洗头洗脸、一条洗身上)、一个塑料杯、洗浴用品。

具体步骤:脱去宝宝衣服,把他包在毛巾中。一个人托住宝宝头,另一人抱住宝宝身体将他放入水中,从上往下洗。注意宝宝颈下、腋下、腹股沟、会阴褶皱处是重点。清洗干净后,给宝宝洗澡的人拿好大毛巾,托宝宝头的人将宝宝抱出放入大毛巾中,擦干。

特别注意:给新生儿洗澡,除了要注意保暖和安全外,还要注意两点:❶每次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孩子的皮肤和大人相比,更薄、更娇嫩,所以,每天洗澡在让孩子干干净净的同时,也可能造成皮肤干燥。❷婴儿洗澡一般用清水就可以。孩子皮肤外面有一层油脂,这对保持皮肤滋润、减少外部刺激和保暖都有重要作用。不少沐浴液是碱性的,会破坏这层油脂,容易让皮肤变得干燥粗糙,而且用沐浴液反复擦身,可形成敏感性皮肤。营养与喂养1.宝宝出生后母乳喂养方法

纯母乳喂养是出生到6个月内婴儿的最佳喂养方式。孩子出生前,妈妈要树立能够母乳喂养的信心,因为绝大多数母亲都可进行母乳喂养。婴儿出生后,要让孩子尽早(生后1小时内)吸吮母乳,频繁吸吮是促进母亲乳汁分泌的最好办法。如果母亲产后因病尚未下奶,或母乳不足,也最好在每次喂配方奶前让婴儿吸吮妈妈乳房。出生后让婴儿频繁吸吮,还有助于胎便排出,促使黄疸尽早消退。初生婴儿胃容量仅红枣大小,母亲不用过于担心母乳不够,只要多吸吮,都能满足孩子营养需求。2.宝宝的觅食反射和吞咽反射

觅食反射是宝宝通过面颊及口腔周围的接触和鼻的嗅觉寻找乳头和做张口动作的过程,吞咽反射是指当食物进入到舌根处时,会刺激咽后壁,关闭会厌通往呼吸道的一侧,将食物吞下。对于足月新生儿来说,觅食反射和吞咽反射都是先天具备的非条件反射,出生后就可达到非常成熟的状态。新生宝宝吸吮和吞咽反射可强烈刺激母乳乳房,利于乳汁分泌。3.产妇在喂母乳过程中的神经反射

催乳反射:催乳素是影响泌乳最重要的激素,主要通过宝宝对乳房的吸吮,反射性地刺激引起乳汁分泌,如果母亲营养不良,或有环境、心理、社会等多因素的不良刺激,会干扰泌乳过程,减少泌乳。

乳头勃起反射:宝宝在吸吮母乳时,母亲会感受愉快,乳头会变粗变硬,非常有利于宝宝将乳头含在口中,进行吸吮和吞咽。

泌乳反射:宝宝的哭声、容貌、气味、吸吮等可刺激母亲下丘脑、垂体后叶等主要的高级中枢神经,分泌催乳素释放因子,继之产生催乳素。血中催乳素水平增高,部分直接作用于乳腺导致乳汁分泌,部分作用于子宫,促使子宫收缩刺激乳腺分泌乳汁。不安、恐惧、焦虑以及惊吓会抑制泌乳过程,甚至停止分泌乳汁。

乳汁排空:乳房内乳汁的排空也是一种重要的“泌乳”激素。长时间不能充分排空乳房内乳汁,不仅可增加妈妈患乳腺炎的危险,还可抑制乳汁分泌。4.初乳对宝宝很重要

初乳是母亲分娩后最初几天内产生的母乳,黏稠,颜色发黄或清亮,比成熟乳含有更多蛋白质。初乳中含有大量分泌型IgA及白细胞,可为宝宝提供被动免疫,提高宝宝的抗感染能力。初乳有助于宝宝胎便排出,可预防病理性黄疸。初乳含有生长因子,有助于宝宝肠腔发育,预防宝宝发生过敏或不耐受。初乳富含维生素A,可减少宝宝发生严重感染的危险。5.母乳喂养会增加宝宝免疫力

母乳喂养可提供生命最早期的免疫物质,可减少婴儿疾病发生。这些物质主要是抗体,包括母亲体内已有的IgG及乳汁中特异的sIgA、铁蛋白、溶菌酶、白细胞及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因此,母乳喂养可增加宝宝的免疫力,预防急性传染病、腹泻的发生,并减少由于急性传染病导致的住院治疗。

另外,妈妈在生宝宝前乳管已寄存了很多菌群,乳头及周围皮肤上也有一些正常细菌,这些菌群通过正常的母乳喂养输送给宝宝,有助于新生宝宝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从而建立平衡的免疫系统。配方粉的喂养属于近乎无菌的喂养,即使配方奶粉中加入益生元,也远达不到直接母乳喂养的效果。母乳喂养对宝宝的免疫功能有重要促进作用。6.给宝宝喂奶应采取的姿势

母亲哺乳时,应使宝宝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宝宝身体贴近母亲,宝宝头颈得到支撑,宝宝脸贴近乳房、嘴对着乳头。母乳喂养时要特别注意宝宝嘴和母亲乳房的含接,确保宝宝口张大、下唇朝外突出、口腔上方露出的乳晕比下方多、下颌接触乳房。宝宝能吃到母乳的有效征象是:可看到宝宝慢而深的吸吮,听到宝宝吞咽母乳的声音。正确喂奶姿势是成功母乳喂养的重要因素。

育儿要点喂奶姿势——宝宝与母亲胸贴胸、腹贴腹、下巴贴乳房。7.喂奶时母亲应坐着还是躺着

母亲哺喂时可采取不同姿势和体位,侧位、仰卧位和坐位都可以,以母婴感觉舒适、心情愉快、全身肌肉放松为原则。

采取坐位时,母亲最好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椅子不宜太软,靠背不宜后倾,椅子高度以母亲坐在椅子上两脚能平落在地面上为宜。

喂奶一侧的脚下可放一小凳子,便于母亲抱宝宝,也可使母亲身体放松舒适,便于乳汁排出。

用一手托住乳房,将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别放在乳房上、下方,托起整个乳房哺喂。8.喂奶前不需过分清洁乳房

很多人认为乳房上会有细菌,在喂奶前把乳房擦洗得很干净。甚至有些人认为刚开始的乳汁比较脏,所以要挤出几滴乳汁以后再喂宝宝。去除这些细菌,保持近乎无菌状态和环境恰恰不利于宝宝免疫系统发育,还会导致过敏性疾病等免疫性疾病出现。新妈妈要认识到母乳是非常干净的营养液体,但干净不代表没有细菌,母乳喂养是有菌喂养的过程。建议妈妈尽量直接喂养母乳,不需消毒乳房皮肤,喂奶前通过洗澡或湿毛巾擦拭乳头就能保证乳房局部清洁。9.使宝宝顺畅吃奶的方法

每次哺喂先将乳头触及宝宝口唇,当宝宝张口时,将乳头送入宝宝口中,使宝宝含住大部分乳晕和乳头,这样宝宝在吸吮时能挤压乳晕下的乳窦使乳汁排出并促进泌乳和排乳。

宝宝吃饱后自己会主动松开乳头或用食指轻压其下颌,将乳头轻轻拔出,不可强行用力拉出乳头,否则会引起疼痛和皮肤损伤。10.怎样判断宝宝是否吃到了足够母乳

母乳喂养早期,妈妈经常担心宝宝是否吃够母乳,也就是宝宝是否吃饱。判断宝宝是否吃到足够母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观察新生儿排尿:母亲“下奶”后婴儿每日排尿6次以上,尿清、稀释;每天排胎便数次,大便颜色应从墨绿色胎便逐渐变为棕色或黄色。婴儿的排尿和排便情况良好,说明婴儿摄入了足够的母乳。

观察新生儿表情:每次吃奶后,婴儿自己放开乳房,表情满足且有睡意,表明乳汁充足。

观察乳房饱满度:喂哺前乳房饱满,喂哺后变软,说明婴儿吃到了母乳。11.判断新生儿吃奶和排便是否正常的方法

新生儿每天要喂母乳8~12次,每次喂完奶,母亲应感觉到至少一侧乳房已排空。宝宝吃奶时,母亲可见到宝宝有节律的吸吮动作,并听得见伴有吞咽声音。生后头两天,宝宝每天至少排尿2~3次,一些宝宝如有粉红色尿酸盐结晶的浓缩尿,应在生后第三天消失。生后第三天开始,宝宝每天排尿应达到6~8次,每天排便3~4次,每次大便应多于1大汤匙。出生第三天后,每天可排软黄便;每次量的不同,母乳喂养的宝宝每天可达3~7次。12.怎样才能知道宝宝可能需添加配方奶

母亲每天哺喂12次及以上,仍出现下面任一情况,宝宝可能没有吃足母乳,需要添加配方奶:

◎出生7~10天时宝宝的体重还没有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宝宝满月时体重增长不到500克。

◎尿少,尿液颜色深,每天排尿少于6次。

◎宝宝在喂奶后不满足,经常哭闹,每次喂奶后不足1小时就要吃奶。

◎出生1~2周后,宝宝每次吃奶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13.如何根据宝宝的需要喂奶

母乳喂养主张按需喂养,要掌握宝宝饥饿时的表现,饥饿的早期体征包括宝宝出现警觉表现,伴有身体活动增加和脸部表情增加,饥饿的晚期体征才是哭闹。如安静的宝宝突然出现哭闹可能不是饥饿所致,有可能与宝宝肠胀气等有关。如喂养顺利,出生一周后宝宝就可保持每天喂奶8~10次。可每2.5~3小时喂养一次,逐渐每天宝宝会有一次长达4~5小时的无喂养睡眠。14.喂奶时母亲乳头疼痛怎么办

如宝宝吮吸时母亲感到乳头疼痛,可把手指放在宝宝嘴角,帮宝宝把嘴巴张大一些,含住乳晕,以缓解疼痛,这可能需要两三次的反复尝试。

每次喂奶前先用乳头轻触宝宝的嘴唇,这样可引起宝宝觅食反射。

当宝宝口张大后,立即将乳头放入,必须确保宝宝嘴唇盖住大部分乳晕。如果让宝宝只吸吮乳头,会压住乳腺管道使出奶量减少,也容易导致乳头受伤。

不要让宝宝扭着脑袋吸吮,宝宝的嘴和乳头处于同一水平位置,这样才更容易吞咽。

如果乳头有裂伤,每次喂奶后挤出几滴乳汁涂抹在乳头上,可促进伤口愈合。15.喂奶后应把宝宝竖起来抱

喂完奶后,应把宝宝直立抱起,使宝宝伏在母亲肩头,然后轻轻拍背,以便把吃奶同时吞咽下去的空气排出来,防止吐奶。这时宝宝会感到非常满足,甚至在母亲肩膀上犯困,这时可把宝宝放在床上,让宝宝安然入睡。喂奶后宝宝体位最好不采取仰卧,而采取右侧卧位较好。当然也可采用其他卧位,以宝宝不发生呕吐而又睡得安稳为原则。16.前奶和后奶的区别

前奶:每次喂奶时先分泌的乳汁,含蛋白质和乳糖量较多,看上去颜色较浅、较稀。能提供宝宝生长发育所需蛋白质。

后奶:每次喂奶时分泌的乳汁,脂肪含量较多,看上去较白、较稠。

因为后奶可提供宝宝一顿奶中一半以上的能量,这是让宝宝能吃饱的重要来源,也是保证宝宝体重良好增长的重要因素。给宝宝喂母乳时要让宝宝含住乳头和大部分乳晕,要先吃完一侧乳房的奶,再换吃另一侧乳房的奶,保证宝宝既吃到含蛋白质丰富的前奶,也吃到含脂肪丰富的后奶。17.母乳不足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如宝宝出现胎便排空延迟、尿量少且有粉红色结晶、早期出现新生儿黄疸、频繁饥饿性哭闹或反应迟钝、生后体重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7%,可能存在母乳不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喂养方面:喂养姿势不对造成的母乳喂养问题,应咨询专业人员,帮助母亲及时纠正。常见原因是反复奶瓶和直接母乳交替喂养等。特别是宝宝出生后头几天,一些家庭认为母亲乳汁不够充足,采用了奶瓶喂养,致使宝宝造成乳头错觉。预防和纠正的方法是让宝宝频繁吸吮母亲的乳房,每日10~12次,夜间也要喂2~3次。即使暂时采用人工喂养,也要用杯子喂,避免使用奶瓶、奶嘴或其他类型的安慰奶嘴。可采用滴管或母乳喂养辅助器乳旁加奶的方法,必要时可采用乳旁喂奶的方法。

母亲方面:常见原因是乳管阻塞、乳头皲裂、乳头扁平或凹陷等。乳管阻塞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哺乳前按摩乳房,并借助吸奶器抽吸,可很快疏通乳管。乳头皲裂可通过局部药物(皲裂膏)治疗。乳头扁平或凹陷可在喂哺前用手牵拉使乳头凸起,也可采用乳头吸引器或空针筒将乳头吸出,有利于婴儿含接。

宝宝方面:常见原因是早产宝宝、宝宝存在唇颚裂、小下颌、舌系带过短等口腔畸形。

早产宝宝:首选也是母乳喂养,只要宝宝能吸吮,尽量直接喂养。如宝宝吸吮困难,可将母乳挤出来采用鼻胃管喂养。如母乳充足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可采用母乳加母乳添加剂喂养,母乳添加剂是特殊成分组合,添加至母乳后正好满足早产儿快速生长发育需要。

唇腭裂宝宝:唇腭裂的婴儿吸吮时口腔内负压不够,且有时乳汁可误入气道或鼻腔。喂哺时应让婴儿垂直坐在母亲腿上,母亲可用手挤压乳房促进射乳反射。可在每次喂哺后挤空乳房中的乳汁,再用小勺或滴管喂给婴儿,或用唇腭裂婴儿专用喂乳器。

小下颌和舌系带过短宝宝:舌系带过短的宝宝,应尽快剪开舌系带,很快就能吸吮母乳。如不能接受直接母乳喂养,也可选择奶瓶方式的间接母乳喂养,同样应选择鸭嘴状的特殊奶头。18.宝宝黄疸期间怎样喂奶

一般情况下,黄疸期间应增加喂奶次数,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有利于黄疸消退。母乳喂养不足可导致新生儿出现喂养性黄疸,应增加喂养次数和喂养量。母乳性黄疸确切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可能是由于成熟母乳中含有一种因子可增加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致使新生儿接受母乳喂养期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较高。此类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达6~12周。存在此类黄疸的绝大多数宝宝不应中断接受母乳喂养。只有少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宝宝,可听从医生的建议暂停3天母乳喂养,以确诊和治疗母乳性黄疸。19.母乳喂养过程中如何避免宝宝湿疹

宝宝出生后,第一口奶一定要吃母乳。有食物过敏的妈妈喂母乳期间,尽量避免摄入会导致过敏的食物,如坚果、鱼虾、芒果、桃等。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病史的母亲,哺乳期间要尽量避免接触烟雾,尽量少用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物。20.母乳喂养能预防宝宝过敏性疾病

母乳喂养减少了新生儿接触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机会,从而降低了宝宝致敏的可能,因为母亲进食食物蛋白质后要进行消化、吸收,然后再合成蛋白质,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因此与牛奶蛋白质相比,母乳中的蛋白质属于同种蛋白质,其致敏的可能性很小。

母乳中存在着母亲进食的蛋白质(如牛奶、鸡蛋和花生等)抗原物质,这些抗原物质可以温和地刺激宝宝免疫系统,加上宝宝的免疫发育不成熟,因此可诱导宝宝免疫耐受产生。

母乳中含有多种细胞因子和分泌型IgA,可调节肠道的免疫系统平衡和诱导黏膜免疫耐受。母乳中存在着来自母体正常菌群,可加强肠黏膜的屏障作用,并促进肠道固有层免疫细胞发育。因此,母乳喂养的宝宝不易发生过敏性疾病。21.不宜母乳喂养的情况

宝宝方面:患有半乳糖血症宝宝、苯丙酮尿症的宝宝不能接受纯母乳喂养。

母亲方面:患活动性结核病或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或Ⅱ型阳性的母亲;接受放射性同位素诊断检查或治疗的母亲;工作环境中存在放射性物质的母亲;接受抗代谢药物、化疗药物或一些特殊药物治疗期间的母亲;吸毒或滥用药物的母亲;乳房局部患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母亲;HIV感染的母亲。22.有些患乙肝的妈妈仍可母乳喂养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乙肝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分别在出生后的1个月和6个月时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在双重免疫下,建议母亲选择母乳喂养。新生儿在接受双重免疫前的一段时间内,也不需要限制母乳喂养。

专家提示乙肝母亲母乳喂养时尤其要应注意哺乳姿势和婴儿含接姿势,预防乳头破裂、出血,或婴儿口腔溃疡,以防止病毒直接进入婴儿血液的机会。23.怎样对宝宝进行体格生长评价

应每周给宝宝称量体重,每月给宝宝测量身长。

宝宝体格的生长情况,可采用儿童生长发育曲线图(详见附录)来进行监测和评价,观察宝宝体重、身长的生长在同性别、同年龄儿童中的处于的水平和他自身的生长轨迹。

如宝宝体重、身长按照生长曲线的趋势稳步增长,表明宝宝体格生长很好。增长在正常范围就足够了,体重过度增加,有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身长生长如果每月都在平均水平,将来宝宝的成年身高很可能也在平均水平;如果每月的身长增长低于平均水平,将来的成年身高很可能在平均水平以下;若希望宝宝将来的身高在平均水平之上,保证宝宝身高增长值非常重要。

身长测量时间:测量时间应相对固定,每月测量身长,最好在宝宝生日那天进行,比如生日是5号,那么每月最好在5号进行。如果生日那一天测量身长有困难,也最好在生日前后3天内测量,相对比较准确,可得出每月身长增长值。

身长测量方法:每次测量应在一天中固定时间进行,比如,每次测量,可在清晨起床后进行。测量所用量具要相对固定,可找一个平面,将宝宝的头靠在一个直立的直角平面上,用另一个直角板测量宝宝两只脚后跟的位置,然后测量从头顶到脚后跟的距离。

体重测量时间:最好每周固定时间,如:每周一、或每周末测量,这样可了解一周时间体重的增长或变化情况。定期监测体重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体重增长不良或者过度增长。

测量体重方法:测量体重,最好使用电子体重计或杠杆式体重秤,能读出小数点后一位的体重数值。测量体重应在一天中固定时间测量,能够较为准确地了解体重变化。如,可每次在早晨起床排便后进行测量。每次应使用同一个体重计,这样可减少不同体重计之间的误差。妈妈抱着宝宝测量体重后,放下宝宝,妈妈拿上宝宝所有穿着的衣服和尿布,再称量体重,前后重量的差值,就是宝宝的体重。

必备知识宝宝体重、身长的变化生后第一周会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下降幅度不应超过出生体重的7%;第二 周至第四周,体重每周平均增加0.3公斤,满月时体重应增加600克以上。身长大约每周增长1厘米,满月时身长平均增长4厘米。24.通过监测宝宝生长情况调整妈妈饮食

新生儿每天要喂母乳8~12次,每次喂完奶,母亲应感觉到至少一侧乳房已排空。宝宝吃奶时,母亲可见到宝宝有节律的吸吮动作,并听得见伴有吞咽声音。生后头两天,宝宝每天至少排尿1~2次,一些宝宝如有粉红色尿酸盐结晶的浓缩尿,应在生后第三天消失。生后第三天开始,宝宝每天排尿应达到6~8次,每天排便3~4次,每次大便应多于1大汤匙。出生后第三天,每天可排软黄便;根据每次量的不同,可达3~7次。25.如何喂养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1)出院后喂养方案

◎计算日常需要,制定喂养方案。

◎日常摄入120~150kcal/(kg·d)。

◎按应摄入的热卡,计算母乳/专用配方粉摄入量。

◎观察摄入情况,随时调整,争取按进度补充。

◎定期测查血生化、骨密度,及时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2)支持早产儿母亲母乳喂养

◎早产儿母乳中的成分更适合早产儿的需求,且早产儿母乳更具有调节免疫、抗感染、抗炎、促进胃肠功能成熟的作用。

◎初乳应成为早产儿的第一口奶。初乳具有配方奶无法替代的优势,对早产儿非常有益。鼓励早产儿母亲尽量直接哺喂婴儿。

◎在早产儿住院母婴分离期间,母亲应每天坚持挤奶,并按照正确的方法收集和保存母乳。根据需要推荐使用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母乳强化剂,以确保满足预期的营养需求。

◎如果早产儿未能吃母乳,应使用早产儿配方乳。亲子互动——与宝宝交流的方式方法

交流能力——其形成和发展是宝宝心理和社会能力正常发展的必备条件。交流能力需从婴幼儿起开始培养。交流和沟通的意愿和习惯的养成,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培养,其重要性不逊于学习语言。

亲子游戏——是宝宝的主要活动。家长与宝宝一同玩耍,不但可密切亲子感情,还有利于家长有效地教育宝宝,促使孩子动脑、帮助思维,增长知识、锻炼身体,培养伙伴关系,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从而促进其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1.如何促进宝宝从非语言交流过渡到语言交流

重视并积极开展同新生后宝宝的非语言方式交流,如注视、表情、肢体动作、接触、爱抚、对话等,以早期培养、引导和促进婴幼儿交流能力的发展,用心感悟,用爱沟通,养成宝宝交流的意愿和习惯,同时可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写给妈妈的话

学会识别宝宝饥饿信号母乳喂养时,母亲的搂抱、皮肤接触以及母亲的体温、心跳等都能对孩子产生良好刺激,使孩子获得愉快、舒适的感觉,逐步建立起与母亲的亲密感情和安全依恋。母亲喂奶时,与孩子目光对视、肌肤接触、交谈等方式,开始与孩子交流情感,表达关爱。而孩子也会通过注视、啼哭、将头靠向乳房等方式,表示他饿了,要吃奶了。2.喂养中的母子交流方式

母乳喂养不仅给宝宝提供了最佳的营养和免疫保护,也是母子交流的最好时机。及时的按需喂养不仅给宝宝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和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也是培养宝宝良好的交流能力和习惯的重要过程。母乳喂养的宝宝获得了与母亲更多的交流机会,不仅营养良好,智商高,未来发展也会良好。

写给妈妈的话

学会与小宝宝沟通当你听到你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声哭时,倾听就开始了。宝宝的哭声可传达很多信息:饥饿、疲倦、疼痛、厌烦或恐惧。除了用耳朵,你也需要用你的眼睛去“听”,因为宝宝很快就会开始使用肢体语言。宝宝会通过微笑告诉你:“我很高兴。”扭过身去意思是说:“我生气了!”三 常见病症的识别与预防常见病症的识别1.总是哭闹

新生儿哭闹是表达要求和痛苦的方式。新生儿的哭闹与吃喝拉撒睡穿密切相关。例如:饥饿、口渴、喂奶时乳汁过急(冲)呛奶、要排大小便时均可哭闹;当环境过冷、过热、光线过强、衣服过紧、被子过厚、尿布潮湿时也可引起哭闹;宝宝需要爱抚时也会用哭闹来表示。因上述原因引起的哭闹一般哭声有力,除哭闹外没有其他异常表现。

如新生儿每天无故哭闹3小时以上、每周发生3次以上、持续3周以上,属于过多哭闹。这种哭闹常会神秘消失,约半数宝宝在3个月后消失,大多数宝宝在4个月时停止。宝宝的身长和体重增长不受影响。

专家提示当新生儿头痛、口腔痛、耳痛、腹痛,或被蚊虫叮咬、长了痱子导致皮肤痛痒时,哭闹剧烈,持续时间长,哭声高调或难以控制;而且在哭闹前会烦躁不安,提示新生儿哭闹是因为患病不舒服所致,应及时就医。2.总睡不醒

新生儿期每天大概要睡16~18小时。多数新生儿每隔2、3个小时睡醒后,睁开双眼,安静地躺一会儿,然后东看看西看看,头和身体动起来,接着开始张嘴找乳房或吃自己的手,此时应给他喂奶。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吃饱后会放开乳房,看上去很满足,出现睡意,接着入睡。

专家提示如新生儿很少主动醒来吃奶,或很少有警醒表现;看上去很疲倦,对吃奶没兴趣,或该清醒或觉醒时仍处于睡眠状态,即使干扰他仍不觉醒;睡眠时间大大多于平时。突然出现上述情况,提示新生儿可能生病了,要尽快就医。3.呼吸快

出生2个月内,宝宝安静睡眠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为30~40次。新生儿刚醒来时,短时间内呼吸次数较快,恢复正常频率前出现短暂的呼吸暂停,属正常现象。此外,新生儿哭闹时,呼吸频率也会出现暂时性加快。如果新生儿呼吸增快到每分钟60次以上,提示有肺炎等感染的可能,应立即就医。4.体温低

对于刚出生的新生儿来说,发热不常见,一旦出现发热,提示新生儿出现了严重的细菌感染。但新生儿发生细菌感染时,也可能会体温降低,当新生儿体温低于35.5℃时,即为低体温,也要及时就医。5.吐奶

新生儿吃奶后1小时内有1~2口奶溢出多数是正常的,稍大后,溢奶会明显减少。有些新生儿溢奶会持续发生,是因为食管下端即胃的入口肌肉过分松弛,造成奶进入胃后易反流。不适当的喂养和护理方法也可引起吐奶,如喂奶过快、一次吃奶量太多、喂奶前新生儿过度哭闹吸入大量空气、更换奶的种类或奶的浓度不合适、体位不当、喂奶后立刻将宝宝平放在床上或过多过早翻动宝宝等,都可引起吐奶。正常情况下,呕吐物为乳汁或乳凝块。生理性吐奶一般不会影响新生儿身长、体重的增长。

专家提示如新生儿吃奶后出现剧烈的持续性呕吐,或呕吐呈喷射状,吐出的奶带有黏液;新生儿除吐奶外,还伴有腹胀、发热、精神不好等,提示新生儿可能出现异常。牛奶蛋白过敏、感染性疾病、食管或胃肠道的先天畸形、肠梗阻等都可导致呕吐,此时应尽快就医。6.腹胀

大多数正常的新生儿腹部有些突出,吃奶后更加明显。不过,在两次喂奶之间,腹部应该很柔软。如果新生儿2天内没有排大便,导致肠胀气,可引起腹胀,排便后腹胀症状即消失。如果新生儿的腹部持续胀且发硬,伴有呕吐,不能排除肠道严重疾病所致。此时要尽快就医。7.经常流泪或眼睛分泌物多

新生儿出生时如一侧或双侧鼻泪管堵塞,眼泪不能通过鼻腔引流,则新生儿的眼睛看起来总是“水汪汪”的,眼泪还会顺着腮部流下。如鼻泪管长时间不通,泪液不易排出,还会引起局部感染,这时眼部会产生黄色脓性分泌物。新生儿通过产道时病菌进入眼中,也会引起眼部感染,除眼部分泌物增多外,还可出现双眼红肿。

专家提示如果新生儿眼部出现“热泪盈眶”、脓性分泌物、红肿、怕光等,应及时就医。8.口腔有乳白色的膜

新生儿口腔的白色斑块,多覆盖在牙龈、舌面、上腭和口腔黏膜上,有时整个口腔都覆盖白色斑点,有些父母以为是奶汁形成的,其实不然。如果是乳汁,容易被擦掉,但这些白色斑块不易被擦掉,这是由一种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即鹅口疮。患鹅口疮的宝宝不一定明显不舒服,有的宝宝可表现出吃奶不如以前或哭闹不安,部分宝宝体温升高。如为母乳喂养,那么如果妈妈出现乳头痒或有烧灼感,提示妈妈的乳头也受到感染。

专家提示一旦发现宝宝口腔有不易涂掉的白色斑块,要及时就诊,并配合医生的治疗,包括对妈妈乳头的处理。还要注意消毒宝宝用过的奶具。不要自行揩擦白膜,以免加重感染。9.脐周皮肤发红

新生儿的脐窝容易积存分泌物或尿液。脐带残端还没脱落时,如果没有及时清除分泌物或尿液,分泌物干燥后会使脐窝与脐带根部粘在一起,从脐带表面上看起来是干净的,但脐窝里可积存分泌物。细菌容易生长和繁殖。继而通过没有完全闭合的脐带残端侵入,引起脐带炎症。炎症最初为脐带根部发红,分泌物由原来的无色透明变为黄色脓液。随着感染范围扩大,脐带周围皮肤也出现红肿。如不及时就医,可发展为全身感染。

当发现宝宝脐带周围皮肤发红,或触碰脐带时宝宝哭闹,要尽快就医。10.皮肤发黄

刚生下来的新生儿,脸色红润可爱,可是过了两三天,新生儿的面部甚至躯干及四肢皮肤渐渐变成了橙黄色,或是红里透黄,说明新生儿出现了黄疸,约有50%以上的足月儿和70%早产儿都会有这种现象。如果皮肤黄疸出现在生后2~3天、4~6天时最明显,生后7~10天逐渐消退,则属于生理性黄疸,不需特殊治疗。一些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也会出现皮肤发黄,发生时间稍晚,程度可轻可重,一般停喂母乳2~3天后,黄疸明显减轻。如黄疸程度轻,不必治疗。

专家提示当黄疸出现过早(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程度重(手心、脚心发黄),或迟迟不退(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退而又出现等,应尽快就医。11.皮肤发紫

新生儿时期皮肤红润。当室温较低时,新生儿的皮肤也会发紫甚至发花,升高室温或增加衣被后,新生儿的皮肤会很快恢复正常。如新生儿的口唇、口腔内的黏膜、鼻尖、鼻唇沟附近皮肤、指甲床、手指尖的皮肤颜色发紫,或哭闹后皮肤发紫,且与室温无关,提示可能有心脏或呼吸系统异常,要及时就医。

专家提示非青紫的先天性心脏病宝宝在出生时无青紫等异常表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先心病宝宝会出现经常感冒、发热、肺炎、生长发育减缓或停滞等情况,应及时就医。12.皮疹或红斑

一些新生儿生后1~2天出现全身性红斑,常见于胸部、面部、背部和四肢。开始时为高出皮肤的丘疹,第二天渐严重,成为红色斑,多数3~5天消退。这种红斑发生原因不明,多可自行消退,不必处理。炎热季节出生的新生儿,有时在前额、前胸等处可见针尖大小的薄壁小疱疹,内容清亮,基底无红晕,易被擦破,这是汗疱疹。汗疱疹与新生儿汗腺功能不完善有关,不需特别处理,数日内水泡破裂、变干后自行消退。有些新生儿出生1~2周内鼻尖、下颌等处可见白色针尖大小的疹,称为粟粒疹。是由于皮脂腺未成熟,皮脂凝聚在皮脂腺内阻塞所致,多在2周内消失,也不需处理。

专家提示如果新生儿除皮疹外,还伴有吃奶后呕吐、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13.脐部凸出

何为脐疝:有些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可见到脐部有鼓起的圆形小肿块,安静或躺着时小肿块可消失,咳嗽、哭闹时小肿块又会鼓起来。若用手轻压肿块消失并伴有气泡声。

脐疝病因:脐疝是因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薄弱,或腹部两侧肌肉在脐部有缺损而形成。腹腔压力增高时可使脐疝加大。脐疝直径小者为1厘米,大者直径达2~3厘米。

应对方法:直径较小的脐疝多在出生后1年内随腹肌发育而逐渐缩小、闭合;疝囊较大直径超过3厘米或3岁以上仍未闭合者应就诊。如疝囊突然增大且不能回缩,提示可能发生脐疝嵌顿,应及时就医。(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用硬币压在脐疝上的方法对治疗脐疝有效,反而有可能引起脐部皮肤损伤甚至感染)。14.脚向内或外歪

胎儿在妈妈子宫内一直处于四肢弯曲状态,出生时新生儿可能出现脚轻度下垂、向内旋。只要新生儿活动时能伸直,或通过轻轻旋转可完全纠正,就没多大问题。如果新生儿的脚不能摆正,则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此时应尽早去小儿外科或骨科治疗。15.身体发软

正常足月儿肢体均有一定张力,以屈肌占优势,故四肢保持在屈曲状态。当成人强迫让其四肢伸直时,能感觉到阻力,而且一旦成人手松开,他的四肢会回到屈曲状。但如新生儿四肢没有明显屈曲状,给他做伸展时也没有阻力,感觉肌肉特别软且没有张力,这可能是严重疾病征象,要立即就医。免疫接种1.新生宝宝需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卡介苗是一种已减了毒的活菌苗,用于预防结核病。卡介苗接种到人体后能使机体对结核杆菌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可阻止结核菌在人体内繁殖和播散,因此它能有效地预防宝宝患由结核杆菌感染后所患的脑膜炎和播散性结核等疾病。

由于母体中抗结核病的特异性抗体无法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这就意味着新生宝宝出生后容易感染结核病,加上宝宝的免疫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一旦感染上结核菌便容易患较严重的粟粒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且极易留有后遗症。我国又是一个结核病感染机会较多的国家,因此新生宝宝出生后首种的疫苗就是卡介苗。

在我国免疫规划程序中规定:新生宝宝出生后24小时内即应进行初次的免疫接种,最迟不应超过1周岁,越早接种越有利于保护宝宝免受结核菌侵扰。2.接种卡介苗后父母须知

接种卡介苗后一般无全身反应,但局部常可出现与其他疫苗不一样的反应,但多较轻微。常在接种后的2~4周起,接种局部出现红肿硬结,并逐渐从中央开始软化、形成白色小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结痂、结痂脱落后便留下瘢痕(即俗称的卡瘢)。此过程属正常反应,并非发生化脓性感染,一般需8~12周左右,不需任何处理。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皮肤、尤其是接种局部清洁,内衣要经常换洗,以防止局部感染。

◎脓肿破溃时,不要挤脓;避免宝宝用手抓结痂,应使结痂自行脱落,以免局部感染。

◎局部破溃时,不宜使用紫药水涂抹,否则容易造成脓液外流不畅而影响结痂形成。

◎接种部位同侧发生颈部、锁骨上或腋窝下淋巴结肿大时,如肿大直径不超过10毫米尚属正常反应,不需特殊处理;如红肿直径超过10毫米、且经处理不见好转则应及时到所辖区、县结核病防治所就诊,不可擅自处理,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如局部及全身反应剧烈,应速到医疗部门就诊,以便得到及时而有效处理。3.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需接种乙肝疫苗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感染率高达45%~60%。当孕妇携带有乙肝病毒时,可约有40%的人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使初生宝宝患有乙肝。而为新生宝宝接种乙肝疫苗则是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研究证实:正常孕妇所生新生宝宝在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乙肝病毒感染几率仅为0.72%。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制剂,它能刺激机体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当机体受到乙肝病毒的侵袭时具有中和乙肝病毒的作用,从而达到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目的。目前宝宝使用的是重组酵母基因疫苗,新生宝宝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接种剂量为10微克。常见病预防1.痱子的预防

◎保持皮肤清洁。每日温水洗澡数次。小儿刚入睡及哭闹时汗多,用温毛巾给小儿及时擦汗。

◎宝宝衣服应选择宽大、通气性好、吸水性强的薄棉布衣服,并经常换洗。

◎可给宝宝少量多次地多饮些温开水。

◎夏天居室通风、降温。

◎每次洗澡后用痱子粉或1%~2%薄荷炉甘石洗剂涂患处。2.预防尿布疹

预防尿布疹的主要方法是勤换尿布。宝宝大小便次数较多,只有及时换尿布,才能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洗屁股,洗完后一定要用毛巾吸干,不能在湿时擦粉。其次是正确使用扑粉和油膏,一般在未发生红臀前可适当使用,起到润滑和保护皮肤作用。伤害预防1.预防意外窒息

新生儿意外窒息是由于父母身体、妈妈乳房、被子、松软枕头或床上衣物等堵塞了宝宝的口鼻或呛奶等原因导致新生儿呼吸道阻塞和不能呼吸。如注意预防,完全可以避免。

◎无论白天和夜晚睡觉时都要保持宝宝脸向上的仰卧位,千万不要让宝宝的头睡在任何柔软物件上,如过大过软的枕头、松软的被子和床单、毛绒填充玩具,它们可能遮盖住宝宝口鼻。

◎即使没有满月的宝宝也应单独睡宝宝床,被子不要盖过宝宝头部。不要将宝宝搂在成人怀里睡觉,以防大人被子盖住宝宝口鼻,或父母熟睡后将身体压迫宝宝,阻塞宝宝呼吸道。

◎在宝宝小床上,不要放置任何塑料包装材料,尤其是有些家长在枕头旁放一块塑料布或给宝宝使用塑料围嘴来防止宝宝吐奶弄脏床单和衣服,一旦有风就会将塑料布吹到宝宝脸上,盖住宝宝口鼻,而宝宝自己是不能取下来的,可使宝宝窒息。

◎妈妈给宝宝喂奶后应将宝宝竖着抱起,轻拍背部听到打嗝声后再放下睡觉。家长应看护好宝宝,无论是睡觉还是玩耍,不要把宝宝单独留在房间里,防止爱吐奶的宝宝会因吐出的奶块呛到气管里造成窒息。2.预防烫伤

新生儿烫伤主是在寒冷季节家长用热水袋、电褥子为宝宝保暖时,或用过热的洗澡水烫伤宝宝。

◎尽量不要在宝宝被子里放热水袋、电热袋等取暖,如非用不可,应用毛巾或棉布包裹,经常变换位置并检查是否漏水。建议不要使用电褥子为宝宝取暖。

◎小宝宝对寒冷耐受性好,洗澡水温度控制在40℃左右为宜,大人用肘部或腕部试水温以不烫为好,有条件者使用水温表测量。1~3个月宝宝的微笑:宝宝3个月了,伴随着体重的快速增长,看着熟悉的爸妈及家人,宝宝能愉快地笑出声了。宝宝的眼睛随着物体的运动左顾右盼,追随着走来走去的人们,认识并探究着周围五彩缤纷的世界——黄的、红的、还有绿的……;宝宝咿呀地学语,咕咕地应和;与亲人进行着心灵与情感的沟通,在妈妈的亲吻和哺喂下一天天长大。让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宝宝的本领又增长了哪些……。一 发育里程碑体格发育水平宝宝成长记录运动能力发展

大运动:宝宝在俯卧位时能持久抬头45°~90°,举头保持在中线,低头到桌面能控制,有的挺胸抬头,自动用前臂支撑,两腿能伸直。在仰卧位时头在中央位置占优势,对称姿势占优势。扶宝宝在坐位时,头能经常竖起并竖直。用双手扶宝宝腋下在站位时,能保持直立姿势,抱时头竖稳。

精细动作:能主动抓握,触摸玩具,手握玩具并放入口内,手指抓衣服、头发。能两手张开或轻握拳。拨浪鼓留握30秒以上。宝宝能两手握一起,吸吮自己的手指。认知能力发展

宝宝能将玩具握在手中,会举着看,注意桌面或双手,见物后能双臂活动。目光追随移动的毛线球,跟球180°。追踪运动物体,能随物体的移动进行上下、环行的视线跟随,辨认一定距离内的物体和人。交流能力发展

宝宝听到妈妈的声音会发出微笑,逗宝宝时能笑出声,会“啊、喔”开始咿呀学语,发两个音节的声音。朝发出声音的方向扭头。社交及情感发展

宝宝模样灵敏。见人会笑,兴奋时有表情。会用目光期待着喂奶,注视自己的手,能玩手和手相碰。1~3月龄宝宝启智与能力自测注:如果宝宝没有做到,妈妈应加强对其进行以上能力的训练,如训练效果不明显,可及时咨询专业人员或到医院就医。二 早期发育促进护理与保健1.给宝宝量体温

虽然用手摸摸宝宝的额头就能感觉到他是不是发热,但还要用体温计准确测量体温。正确测量体温是监测婴幼儿健康状况的重要环节。儿科医生建议,不同年龄的婴幼儿要用不同的测温方法。一般来讲,肛温和口腔测量的温度比腋下温度更准确。

还有一种耳温计,可用于测量较大宝宝的体温。这种体温计虽然能很快测出温度,但操作时对在耳道内的放置位置要求较高,才能保证读数精确。如耳垢太多,也会影响准确性。

如条件许可,最好使用婴幼儿专用数字体温计。建议家长最好不要使用水银体温计,以免体温计打碎造成危害,或宝宝接触到水银发生意外。

3岁前首选肛温,具体步骤:

◎用医用酒精或肥皂擦净体温计末端。用凉水浸泡。在末端涂抹润滑油,如凡士林油。

◎让宝宝俯卧,一只手扶着他的屁股上方。或让宝宝仰卧,把他的双腿蜷起来。

◎打开体温计,插入肛门1厘米到2.5厘米,不要插得太深。

育儿要点不要将测量肛温的体温计与测量腋温或口温的体温计混用。

◎手掌盖在宝宝屁股上,两个手指轻轻夹住体温计,保持1分钟左右,听到“滴”的报警声后,取出体温计。

3个月后可测腋温,但准确性相对于肛温来讲要差些。具体步骤是:

◎将数字体温计的测量末端放在宝宝腋下。

◎让宝宝轻轻夹住体温计约1分钟,听到“滴”的报警声后,取出体温计。

育儿要点如果婴幼儿喝了热水或冷饮后,要过至少15分钟再测量,否则测量结果不准确。2.尿布疹的处理

尿布疹是宝宝常见皮肤病,绝大部分尿布疹的出现是因为护理不当。宝宝皮肤娇嫩,经常接触大小便的腹股沟周围、大腿上部和小屁股的皱褶部位,比较容易长尿布疹,一般情况下只是皮肤发红,治疗3~4天后就会好。如果情况严重,还可能出现溃疡。

尿布疹的好发因素

◎宝宝的皮肤没有保持清洁和干爽。

◎宝宝大便频繁,特别是夜间便到纸尿裤里但未能及时更换时。

◎宝宝开始吃固体食物。

◎宝宝服用抗生素或哺乳宝宝的母亲正在服用抗生素。

尿布疹的处理方法

如果宝宝得了尿布疹,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爽最重要。

要用温水给宝宝清洗皮肤,不要用热水和肥皂,那样会刺激皮肤。洗干净后,要用软毛巾轻轻吸干水分,不要擦。然后在发炎地方涂上鞣酸软膏,涂煮开过的香油、鱼肝油也可以。

在给宝宝洗屁股或洗澡后,可让他光着屁股待一会儿,皮肤在空气中暴露一段时间有利于皮疹消退。注意不要给宝宝的屁股涂爽身粉,因为爽身粉吸水后还会糊在皮肤上,使皮肤不能保持干燥,相反还会刺激皮肤。也不要用湿纸巾擦,因为湿纸巾一般会有酒精或香料。

另外,要把尿布裹得宽松些,减少对宝宝皮肤的摩擦。

专家提示如果出现以下比较严重的情况,要带宝宝去就医:✽ 皮疹看起来很难自然消退,并且治疗2~3天后变得更糟糕。✽ 出现水疱或化脓性溃疡。✽ 宝宝正在服用抗生素,出现鲜红皮疹,而且皮疹边缘有红斑。✽ 宝宝出现皮疹时伴有发烧,皮疹疼痛难忍。3.安全、舒服的睡姿

宝宝的睡眠姿势一般包括仰睡、趴睡和侧睡三种,每一种睡姿都有其优缺点,所以,父母在关注宝宝睡眠姿势时,以宝宝安全、舒服为首要原则。

仰睡

优点:仰睡是最安全的睡姿。能够直接而清晰地观察宝宝的表情变化,如宝宝有吐奶、漾奶等情况,能及时发现;宝宝平躺在床上时,身体与床接触面积最大,有利于肌肉放松,也不会使内脏器官受压,而且小手小脚也可自由活动,有利于肢体运动发育。

缺点:长期仰睡,宝宝的头型会受到影响;仰睡的姿势不适合容易发生呕吐或漾奶的宝宝,因为平躺时反流的食物容易呛入气管及肺内,发生危险。

趴睡

优点:是宝宝即使吐奶,吐出的东西也会顺着嘴角流出,一般不会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后脑勺不会受压迫,容易塑造后脑勺浑圆的头型。(三个月前的宝宝不会自己趴着睡)

缺点:趴睡时,口水不好下咽,容易造成口水外流。而且口鼻容易被枕头、毛巾、被褥等堵住,有发生窒息危险;趴睡时颈部扭曲,会形成气道阻塞,也可出现窒息;俯卧时,宝宝手脚受压,活动不灵活,有时还会因压迫时间长了而发麻,引起宝宝哭闹。所以,如想让宝宝趴着睡,床不能太软,也不要用枕头,而且要有专人看护。

侧睡

优点:宝宝朝右侧睡时,有利于食物从胃顺利进入肠道,使消化过程比较顺畅;如发生溢奶,呕吐物也会从嘴角流出,不会引起窒息;侧躺可减少咽喉部分泌物滞留,使呼吸道更通畅。缺点:如长期向一个方向侧躺,容易影响宝宝的头型和脸型,造成两边脸不对称,所以,要经常变换方向。另外,让宝宝侧躺时,别忘了看他的耳廓是否向后,避免睡成“招风耳”。

专家提示✽ 孩子的脸不应长时间被遮盖,因为他们需要看到不同的东西来发展视觉。✽ 他们不应该长时间被襁褓束缚,他们需要活动和触摸人和物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