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9 00:57:06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领导者

领导者试读:

内容提要

领导者对有关专业方面的兴趣爱好,可以提高他对事物的敏感度,对问题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考力,进而促进使他的事业迅速发展。当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进入他的视野时,他马上会积极采取行动捕捉有关信息,对此问题进行客观而全面细致的观察,力图找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或彼此的联系,经过深入的思考,努力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一章 领导者必备素养

一:具备坚不可摧的心理素质

1.有良好的兴趣、爱好

兴趣,作为一种希望认识某种事物或是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分为:专业性的兴趣爱好和业余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的不同类别决定了领导者作用的不同。(1)专业方面的兴趣爱好

领导者对有关专业方面的兴趣爱好,可以提高他对事物的敏感度,对问题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考力,进而促进使他的事业迅速发展。当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进入他的视野时,他马上会积极采取行动捕捉有关信息,对此问题进行客观而全面细致的观察,力图找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或彼此的联系,经过深入的思考,努力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对中国的古典书籍有着特别的爱好。在他的书房里,可以说是书山书海,他的卧室也成了他的书房。他对一些书爱不释手,常常是读了一遍又一遍,还在上面标满各种符号,批注了许多评语,他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造诣。他尤其对历史感兴趣,读了大量的历史书,他认为,一个领导者要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就必须立足现在回溯过去,把握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并善于了解过去与预测未来他从以往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古鉴今,并结合当时的形势写下了许多辉煌而且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篇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使他成为名扬世界的军事家、理论家、政治家,世人公认的杰出领导者。

一位领导者对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和事物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兴趣,通过在学习中吸收营养,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并适时地加以应用,及时地把握时机,会推动自己所领导的事业向着好的方向迅速发展,最后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2)业余的兴趣爱好

专业爱好很重要,业余爱好也不可缺少。

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人们的业余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卡拉OK、舞会、效游、各种业余比赛等等,不一而足。领导者若在工作之余,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些活动,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展现出来,既能活跃气氛,又能以新的方式和群众得到交流沟通,开通了解、联系群众的新渠道。有时还会意外地发现新问题,推动领导工作的进程,改进领导工作中的一些方法,以便能使群众接纳,从而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工作更好开展。

在业余兴趣爱好上领导者有所擅长,能以此结交新朋友、增进老朋友的感情,有时还会进而成为事业上领导者的伙伴,促进双方事业的发展。毛泽东喜爱古诗词,也擅长写诗词,称得上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叶剑英、陈毅在这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们不仅是事业上的战友,也经常在一起对答诗词,甚至赠送诗词,成为“诗友”。而他们的这一爱好和才能,又使他们结交了许多文化界的名流,增进了大家对共产党及其所从事的事业的了解,并与共产党同甘苦、共患难,为这一事业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加速了这一事业的成功,也使毛泽东、叶剑英、陈毅成为一代杰出的领袖人物。

业余兴趣爱好有时能活跃思维,帮助开启新的思路,获得意外的收获。贺龙元帅少年时很爱钓鱼,但参加革命后就不钓鱼了,然而他依然对此感兴趣。在一次行军的路上,贺老总看到一个老渔翁在湖边垂钓,就走过去看热闹。当白色浮标轻微晃动时,老总插了一句“快上钩了!”于是浮标剧烈晃动一下,慢慢又平稳了。老渔翁眼有怒色的瞄他一下说:“鱼被你吓跑了!你们打仗隐蔽埋伏好后,会告诉敌人‘这里有人!’吗?”贺老总感到很新鲜,钓鱼跟打仗也能连上。随后,他边道歉边向老人请教了许多问题。末了,老人说:“鱼几百种,钓鱼不同;千篇一律,两手空空!”贺老总听了连说:“有学问,有学问!”这次看钓鱼,对我有新的启发。从此,他一有闲暇又喜欢钓鱼了,并也得出一条:钓鱼如同打伏击战,要引敌人上钩,需要耐心、再耐心!这样,他把钓鱼的经验和作战的经验联系起来,使二者的成就都大大提高。

由此看来,领导者的业余兴趣爱好,不但不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而且能扩大领导者的视野,启发他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另外也能使自己得到积极的休息。为此,请领导者们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来供自己享受业余的兴趣和爱好带来的美好感觉!

2.有稳定的情感、情绪

情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一切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领导者的情绪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很大。

人的情绪一般包括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它们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领导者的工作。(1)心境

心境是一种具有渲染性的、比较微弱又能持续作用的情绪状态。领导者的心境如何,对其自身的工作和学习以及所属群体的情绪都有重要影响。领导者的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的心境不但能推动领导者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而且能鼓舞群众的士气,形成一种上下齐心协力奔向既定目标的大好局面。一个领导者要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必须以自己正常的、健全的心理为基本条件,即他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对生活热情洋溢、乐观向上。在工作中,具有这种心态的人,往往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认真负责,勤于思考,积极寻求迅速达到目标的方法,肯于实干,勇于创新,他似乎有使不完的劲,不知道困难为何物,浑身洋溢着活力与生机,使周围的人也不由自主地兴奋、跃跃欲试,并想方设法施展每个人的特长和才华,极力领会领导的意图,配合领导的行动,尽力使目标得到完全的实现。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正是凭着这样积极的心境,积极地创造性地工作着,指挥着人民革命,并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推翻三座大山的胜利。

消极的心境不但使领导者自己甘于消沉,对工作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影响周围人的情绪,让人们也感到疲乏和压抑。处在消极的心境下,领导者一般身心感到疲倦,情绪低落,对工作失去了兴趣,思考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下降,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影响工作的进程,常常还把这种情绪传给所属的群体,对他们表示出冷漠不满,让人感到心理负担沉重,整个群体都死气沉沉。

一句话,领导者保持良好的心境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利于领导者自身的工作、生活和学、也有利于所属群体情绪的稳定。(2)激情

激情通常是因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引起的,因而它的产生是突然的,带有突发性,来得快去得也快,持续的时间较短。

激情分积极激情和消极激情。领导者在积极的激情下,在冷静的理智和坚强的意志控制和调节下,能够调动全身心的潜力,成为激发领导者行动的巨大动力,激励他去克服艰险、攻克难关。我国经贸部女部长吴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1991年那场艰难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一开始,美国人仗着财大气粗,开场白就来者不善:“我们是在和小偷谈判。”这种言词和态度激怒了吴仪,使她的爱国主义情感一下子被激发得喷薄而出,她立即针锋相对地顶了回去:“我们是在和强盗谈判。请看你们博物馆里的展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一席干脆利落的讲话,给对方好好地上了一课,起码让他灯医得了今后应怎样和中国人打交道。此后,我们的女部长以其机敏的思维、干练的辩才、坚韧的毅力、潇洒的风度,令骄横傲慢的美国对手不得不竖起大姆指。有人称她为既是国家利益坚定的维护者,又是坚韧的谈判者。她的智慧、充分的准备、极具说服力的劝说、坦率务实、机敏明快、刚中有柔的谈判风格,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她在国际贸易谈判圈里名声鹊起,所到之处,几乎都刮起了“Madam Wu”旋风,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相反,消极的激情完全失去了理智的控制,不计后果,贸然行动,会使一个领导者由于错误的决策而导致失败危及事业的生存和发展。(3)应激

应激是指人们在意外突变情况下产生的情绪状态,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使活动抑制或完全紊乱,做出不适当的反应;另一种是使各种力量集中起来,使活动积极起来,以应付这种紧张的情况,思维变得特别清晰明确。

一个领导者的应激状态如何,对领导者具有重要影响。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是种冒险性的活动,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和突如其来的变故,困难和危机会经常发生,在意外的事变面前,领导者应激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好的应激状态在紧张情况下,能调动各种潜力应付紧张局面,可以使领导者急中生智化险为夷。

如果一个领导者的应激状态不好,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往往感知发生错误,思维变得迟缓而混乱,动作受到抑制而束手无策。这种变应能力不强的领导者是不能胜任领导工作的。

从情感和情绪的不同表现,特别是情绪的三种不同形式对领导者及其所属群体、工作的重大影响,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领导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积极而稳定的状态是极其重要的。

3.有迷人的气质、性格

气质和性格是构成领导者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两个重要因素,它反映了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精神面貌。领导者在气质性格等方面的特征,会给他的工作打上他所特有的个性痕迹,因而领导者注意自己的气质和性格方面的素质修养是完全有必要的。(1)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在各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而且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点。也是人在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关于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心理特征的综合。人们平常所说的脾气或秉性,也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气质。

气质有先天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特点,气质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有与生俱来的特点;而由于气质受神经系统类型的决定,人的神经系统类型的变化又十分缓慢,这样气质的变化也不会迅速发生,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一个人的气质特征一旦形成,会经常稳定地渗透于一个人的情绪和活动方式之中,在一定的时间里是不会有大的变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气质不会改变,它可随着年龄、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时是客观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变化造成的;有时是自己主观努力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是主客观条件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因为人的神经类型具有可塑性。这样人的气质就又具有了可变性的特点。

因此,一个领导者不但要了解自身气质有利的一面,也要明了其有害的一面;不但要把握准自身气质的特点,也要全面通晓各种气质类型的特点、优劣、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为自己成为一个优秀、成功的领导者奠定基础。

人的性格虽然和人的气质类型有一定的联系,但它并不是天生的,后天生活的社会环境,如社会制度、学校、家庭、工作集体等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但对外界的影响进行判断、筛选,弱化或强化某种影响,形成自己特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人的主观努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我国现代著名的将领中,贺龙可以说是一个极富性格魁力的人。他不拘小节,豪放爽朗,富于幽默感,对人和蔼可亲朴实无华,从来不摆官架子,让人容易产生一种亲近感,他的士兵和朋友们,常坐在他身旁,听他谈他自己出神入化而又趣味盎然的冒险故事,他那夸张的表情、幽默的语言、滑稽的动作,常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大家和他在一起无拘无束,身心感到轻松愉快,使得官兵愿意追随他,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而他在战斗中又雷厉风行,严肃无比、勇猛果断、镇定自若地指挥部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受到官兵和人民的爱戴。然而我们的周恩来总理却是一位儒雅含蓄、风度翩翩、机智幽默的人,他若和贺老总比起来就算得上一位性格内向的人,可他在世界外交的舞台上同样叱咤风云、应答如流、风采照人,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由此可见,领导者的性格特点在其领导活动中显得相当重要。它好似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领导者所属的群体对象的注意力,并无形中对其施加影响,产生一种凝聚力,推动他们共同从事的工作顺利进展;同时,对领导者的竞争对手或敌人,产生一种无形的说服力和震慑力,使他们在内心里对领导者叹服、赞赏。

总而言之,领导者的兴趣爱好、情感情绪、气质性格,表面上看,似乎是领导者个人的事,与领导活动无关,但它们却对领导者的个人形象和领导事业能否成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有坚强的信心、信念

信心和信念是成功者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心态,是领导者必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一个乐观自信、深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会成功的人,必定会走上成功之路相反,一个怀疑自己能力、对未来信心的领导,必然不会取得成就、走向成功。

信心和信念能够激发人的情绪和力量,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开发人的智慧和潜力,坚定人的意志,去完成任务、实现理想,甚至成就伟大神圣的使命。

相反,一个领导者没有抱定必定成功的信心,对所进行的工作充满怀疑,那么,他就不会全知心地投入,遇到困难马上就会停止不前,使事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领导者的信心信念,对领导事业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信心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获得取决于领导者的知已、知彼、知物。

所谓知“己”就是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所处的状况、长处缺点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自知之明”。

领导者如果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不但利于树立正确的信念,增强信心,即使在领导活动中遇到一些阻力,受到一些暂时的挫折也不会轻易放弃目标,而且会以自己坚定的信心和十足的干劲,去影响他人、带动他人朝前走。

一个领导者若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容易动摇信心和信念,听信他人不当的劝说,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致使斗志减弱,停步不前,使事业陷干停滞状态。

我们可以说,知已是获得信心,坚定信念的第一步,是走向成功的起点。一个连自己的能力、潜力、资源都不了解的领导者,是不能想象他可以坚定地带领所属的群体,去克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

一个领导者仅仅做到知已是不够的,还要达到知彼,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加强大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增强克服困难的的挫折的勇气,对成功多几分把握。

所谓知彼,就是指要知道他人、了解他人,特别是要了解他人的智慧能力、优点缺点,品质性格、所处的状态状况等一系列的情况,对他人尽可能有一个全面客观而深刻的认识。这样,作为一个领导者才可以从容决策的正确性、用人的选择性确信不疑,坚信这些方案的执行,有助于事业的发达和成功。

作为一个领导者若不能做到知彼,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决策,表现出对人、对事没有信心,既丧失了人才,又对事业造成危害。在现代激烈的竞争中,一个领导者不但要了解自身企业的状况,也要密切注意同行业企业的动态,熟知市场上所发生的一切情况,掌握最大量且有用的信息,这样才能使自己企业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早而快地占领市场,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信心十足,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领导者的知彼,对于他树立对人、对事业的信心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做得不好会影响到领导的活动。

所谓知物是指要了解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情况及其发展的规律,把握好大局和方向,帮助自己树立和坚定信心,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计划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对领导者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知物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面对困难和挫折不会感到意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发展的方向和最终的结果不会产生怀疑,能踏踏实实地干到底,获得预测中的成果。否则,不是对前途失去信心,就是盲目乐观,对事业的发展有害而无利。

在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中,信心信念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信心信念的确立和获得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领导者付出一定的努力去知己知彼,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样才能为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5.有永远的意志、毅力

意志,就是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1)成败的关键——意志与毅力

意志的强弱对领导行为的成败发生重大影响。领导者意志的强弱不但影响领导者个的行为,而且会影响他人及工作的全局。

良好的领导意志是领导者顺利地、有效地进行领导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领导者对所谓群体进行正面的、有效影响的一个来源。

领导者的意志不坚强、意志薄弱、没有主见,只会造成事业的失败,带来人心的涣散。

在现在的社会里,竞争激烈,商场如战场,领导者的意志能决定企业的成败。因为领导者的意志影响着目标的确定、计划的制定、领导方式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违反客观规律的长官臆断、固执,而是基于对客观现实的正确认识,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否则将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失败。

作为一个领导者只有坚韧的意志还不够,还要看这种意志的客观性,不然就会变为武断和固执,不但给所领导的单位、事业带来危害,也使自己面临失败的深渊。(2)意志与毅力的体现

意志是蕴藏于人的内心而直接体现于行动中的心理素质,它主要体现在领导者行为中的斗性、刚性和韧性上。

a.斗性——意志的顽强性

领导者意志的坚强程度最常体现出来的就是顽强性。它表现在领导者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迎难而上,困难越大,挫折越多,斗志越旺盛,干劲越足越大,有一种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决心、勇气和闯劲。领导者如果能有这样坚强的意志,往往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激发出无穷的力量和智慧,把自身的才能充分调动并发挥出来,带领群众一起去攻关、苦战,而且以其乐观的态度、必胜的信念鼓舞人心、增强斗志,以踏实的工作和卓越的成绩来迎接胜利。

许多优秀的人物都是面对困难挫折,失败毫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最后走上了成功之路。

b.刚性——意志的果断性

领导者的刚性,也就是意志的果断性,就是一个人善于当机立断,及时、坚决地下决心作出决断的能力。在决策和处理问题时,善于选择时机;在时机成熟时,能立即做出决定采取行动。在紧急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做出应付紧急情况的决定;当情况发生变化时,或发现自己的决策有错误时,能够立即停止行动、改变已作出的决定,而不是优柔寡断或武断。领导者具有意志的果断性,在进行决策和处理问题时,思想高度集中,反应极为敏感。对信息的消化和吸收,对经验的综合运用,对未来的估计和推算,都能在瞬间完成,凝成明确的指令并即刻执行。具有一种“快刀斩乱麻”的工作作风。

在现代社会里,市场变幻莫测,机会稍纵即逝,如果领导者抓不住机遇,作出迅速的决策,就会造成终生的遗恨;而抓住了机遇就会一鸣惊人。

领导者的果断性不但表现在能够把握时机,迅速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上,而且还体现在能对自己做出的错误决定立即停止执行上,不一意孤行,否则也会造成不可想象的损失。

果断性决不是凭主观意识、不顾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的独断和武断。更不是抓不住时机、把握不住机遇的优柔寡断。只有建立在对现实的观察及其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上的果断性,才能体现意志的刚性,帮助领导者走向成功。

c.韧性——意志的忍耐力

领导者的韧性也就是意志的忍耐力,是把痛苦的感觉或某种情绪抑制住、不使其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意志顽强性的一个前提,二者时常是联系在一起的。领导者在执行决策和处理问题时,对忍受困难、痛苦、挫折有长久的承受力,对于突发的一些事情,在情绪上能够把握住自己,不大喜大悲,有足够的自制力,这便于稳定士气,平衡心态积蓄力量,等到时机一到,马上进行行动,赢得最后的胜利。

忍耐力,首先要对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有足够的承受能力,不能一遇到棘手的问题、困难以及痛苦。就脆弱得马上想逃避、对其投降,这对问题的解决无一利而有百害,成功的人都是以极大的毅力和意志忍受着困苦,在艰辛中一点点地向前迈进,跌倒了再爬起来,终于达到成功的顶峰。

其次,有韧性的人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能够镇定自若地应付,承受得住打击,不改变初衷。

最后,一个人要有忍耐力,还要能适时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不让消极、对事物有害的情绪爆发出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影响他人和群体的情绪,影响大局的发展。

意志的刚韧相济、顽强有力,是一个领导者意志良好的表现。领导者只有在面临困难和失败时,具有顽强的斗志、持久的耐力;碰到机遇时,能够作出果断的决策、选择招待的合适方式方法,才能于事业有利,也才能算得上意志坚强。若缺少了一个方面的因素,在意志的品格上都不算完整,称不上是具有良好健康的意志素质。专心,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在意志的刚、韧、斗上下功夫,即在果断性、忍耐性和顽强性上磨练自己是十分必要的。

6.有难得的,宽容、兼容

在一个领导者集体里,每个人的个性不可能是一样的。如果能看到彼此的特点,在领导工作中互相配合好,就能弥补各自的缺陷,既把事情做好,又能和群众搞好关系,使领导集体显得充满活力,性格错落有致,能力能互补,让人对集体有一种配合默契的感觉,对各个领导的风格都有一种欣赏心理,因为良好的配合弱化了每个人的缺点,突出了个体的缺点,领导集体的感召力大大增强。

相反,如果不能容纳他人的特点和要求,会使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不融洽。甚至出现裂良,带来严重的后果。

宽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允许别人犯错误,有小的过失,认识到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对别人真诚地谅解,然后兼容他。真诚的谅解,往往会使对方暴发出对你的极大友爱,使你获得真心支持你的朋友。甚至它能唤起失望者对人生的向往和留恋,促使犯错甚至犯罪的人改邪归正。领导者的宽容和兼容精神,常能充分地把各种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领导者真诚地宽容他人的过失,对不关痛痒的小节能以开阔的胸怀去对待,这是领导者团结下属用人的上策。

宽容有时不仅仅体现在真诚地谅解他人的小过失,有时还表现在原谅他人的重大失误上。

宽容和兼容是对他人的大度和谅解,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特别是当有人指出了领导者的缺点,提出了不同意见时,作为领导者能否做到心平气和地聆听,经过理智的分析思考能否采纳合理建议,不报复他人、怨恨他人,是衡量领导者是否真正宽容和兼容的一个标准。

相反,领导者没有宽容兼容之心,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一意孤行,甚至给提意见的人以打击报复,只会打消人们的积极性,失去别人的支持,有时使众叛亲离,事业毁于一日,因此,领导者善于听反面意见是很重要的,常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

宽容虽然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可并不容易达到,需要消除一些不当的心理观念,以及一些错误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慢慢地对人具有宽容和兼容的精神。

对别人缺点、过失的谅解,对他人意见的倾听和采纳,对自己团体内外人们不性的接纳,这些宽容的做法。首先要求领导者自己要去了解他人、了解自己,敢于直面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积极地寻找他人的优点和特长,有时这需要领导者变换角度和角色去考察思考同一个问题,站在原地不动,是不能发现问题的。

偶尔抬头向上望时,看到的是:在玛丽身边川流不息、匆匆忙忙奔波的腿及人们上衣的下摆,其余的景象都看不见,被遮挡住了,她立刻明白了:玛丽一切漂亮的东西、美丽的景象都看不到,她面对的是人们单一的下身,又常被人挤来挤去,妈妈越说这也漂亮那也好玩,她越着急,因此哭了起来。她一下子就体会到了玛丽的心情,理解了她哭的原因。

变换角度去观察同一问题、理解同一件事情,所得出的结论、所体验到的心情及要采取的行动是截然不同的。这样做的结果是理解了他人的态度、想法、提法和做法,不再对他人愤愤然或进行责怪,自然而然地去宽待他人、容纳他人,双方能逐渐达成共识。这种宽容和兼容的心境气,氛利于矛盾的解决。

领导者要做到宽容和兼容,需要消除心理偏见。杜绝嫉妒心的产生,以新的观念来看待问题,防止思想僵化。

要做到宽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有嫉妒心。领导者存有嫉妒心理,容不得别人比自己高明,比自己有能力、有智慧、有谋略,一心想把别人拉下马,看别人的笑话,唯恐别人胜过自己,这只能压制人才、摧毁人才,给工作带来不利。

总之,领导者有着宽容与兼容的精神,既能体现其宽广的胸怀,有利于自身情绪的稳定,有利于身心健康,又能积极地发现人才、扶持人才和利用人才,便于与人搞好团结,加快事业的发展。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广的胸怀能帮助领导者成就伟大的事业。

二:拥有指点江山的能力潜质

1.有统领大军的战略头脑

古今中外杰出领导者大凡都是战略家,由于领导者居于全局的统帅地位,要求他们具有战略头脑,即具有广阔的视野,统筹全局的能力,善于掌握和驾驭全局的发展规律。领导者具有统帅全局的战略头脑,才能从客观上把握事物发展的态势和规律,作出正确的决策。

从历史上来看,凡是卓越的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战略问题。三国时期,刘各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相,与他共图大业,诸葛亮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形势,说:“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见:《三国志·蜀书》第35卷第912页)随后,诸葛亮帮助刘备制定了夺取荆州地盘,巩固势力,再联吴攻魏的战略计划,这是诸葛亮根据天下的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制定的正确的计划,充分显示诸葛亮统帅全局的战略头脑,正是由于他的战略头脑,最终确立三国鼎立的局面。

国外许多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也很有战略眼光,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温斯顿·邱吉尔就是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希特勒德国的严峻的军事威胁,首相张伯伦相信希特勒的政治谎言,采用绥靖政策,步步退让,终使德国一再得逞其侵略野心。而邱吉尔则看到了希特勒的侵占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阴谋,大声疾呼主张对德积极作战。在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邱吉尔以其统帅全局的战略眼光,一向以反共著称的他,主张联合苏联化敌为盟友,他说:“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没有哪一个人象我这样始终如一的反对共产主义,凡是我过去说过的话,我一个字也不想收回,但是,在此刻正在展开的景象面前,所有这一切都变得黯然失色了……”,“我们要给予俄国和俄国人以一切可能的援助。”

在当时,全世界资本主义大肆反共反苏的情况下,邱吉尔从反法西斯的全局战略出发,主张同苏联化敌为友,是极具战略眼光的。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战略眼光,最终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成功的领导者需要站得高,望得远,要善于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按照事物的连续性,因果性的联系,预见它的发展趋势,而且事物是多变的,要根据其时间,地点不同以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差异来作出战略决策,这就需要有统帅全局的战略头脑。诸葛亮、萧何、邱吉尔、戴高乐正是由于拥有这样的战略头脑而成为杰出的领导者。

领导者决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修养,为了提高决策水平,领导者要树立不断创新的思想,克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要有渊博的学识,不仅要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律和管理学知识,还要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如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当然,现代领导者需要更多的依靠智囊团,但是专家的意见不能代替领导人的决策。因为正确的决策不但要智囊团的多谋,更要靠领导者的善断。领导者多谋善断,必须具有:

2.有睿智果敢的判断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是对事物本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刻揭示能力。领导者掌握这种能力,有助于在纷繁复杂的各种事物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进行科学的归纳、概括、判断和分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就能在一大堆急于要办的工作中,分清孰重孰轻,哪些需要自己去办,哪些需要交给下属去办;就能够有助于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准确地判断各个层次,各个类别的人员个体和群体的德才情况、思想态度和相互关系,然后区别情况,分别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析、判断能力还有助于使领导者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预测到未来事物的发展变化状况,并据此分析、判断自己所在单位、自己所做的工作,在整个宏观布局上的位置,以及与时代和社会潮流的关系,从而作出相应的正确决策。

英国著名政治家邱吉尔就是一位分析、判断能力很强的领导者。1933年,希特勒夺取了德国政权,加紧扩充军备,用扩充军备刺激生产,经济和军事势力很快膨胀,政治上奉行法西斯主义,形成了一个战后新的战争策源地。之后,德意日法西斯又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战争的阴影浓重地笼罩着世界。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以张伯伦为代表的绥靖派步步退让,他们不能根据事物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作出准确的判断,而一味地相信希特勒的谎言。“只要英国不参加战争,德国便不会攻击英国”。但是,邱吉尔以其高超的分析、判断能力,敏锐地觉察到法西斯主义的威胁,指出法西斯德国正以“德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规模扩充军备,准备发动一场要使欧洲‘德意志化’的战争”。他强调“要拯救我们国家,必须再一次联合欧洲一切力量来约束,抑制,必要时要挫败德国的霸权。”他是对德强硬的主战派的领袖。

一位领导人才的分析、判断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他的能力素质,邱吉尔以其不凡的分析、判断能力,力主对德作战,其功绩永载史册;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瞬息万变,现代领导者更需要有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

3.有英明高超的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是决定领导活动采取哪一种最有效的方式的决断能力。

一是需要有选择最佳方案的决策能力,决策就是方案选优。不过,这个选择不是简单地在是非之间挑选,而往往是在一种方案不一定全优于他种方案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决策必须建立在对多种方案对比选优的基础上,这就是要求领导者具有方案对比选优的能力。如我国著名的引滦入津工程,在实施期间,曾经提出北线方案和南线方案。这两个方案各有优缺点,究竟选用哪一方案,在开工前,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争论不休,1981年,天津市主要领导经过对比选优,权衡利弊,采纳了北线方案;实践证明,这个方案的选择是成功的。

二是需要有风险决策的精神。客观情况是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领导者常常遇到的是一些不确定型、风险型的决策,这就要求领导者有敢想敢干、敢冒风险的精神,不能追求四平八稳,因循守旧,在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邓小平同志早在九一年视察上海时就指出:“胆子要更大一些,步子要更快一些”。九二年南巡时又指出:“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象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闻’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以为百分之百的正确,没有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邓小平文选》第3卷372页)”

三是要有当机立断的决策魄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决策往往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内进行,错过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最佳方案可能成为最差方案。列宁在十月革命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当机立断的魄力。在十月革命的前夕,苏共党内关于起义的时间问题达不成一致,有一部分同志,不同意在24日当晚起义,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列宁在24日晚写了《给中央委员的信》,信中他大声疾呼当机立断举行起义,他说:“我写这几行字是在24日晚上,情况已经万分危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真的等于死亡”。“科尔尼洛夫分子展开的资产阶级进攻,维尔霍夫斯基的撤职,都说明不能等待了。无论如何必须在今天晚上,今天夜里逮捕政府人员,解除士官生等等的武器(如果他们抵抗,就消灭他们)。”“不能等待了!等待就会丧失一切!”历史不会饶恕那些拖延时刻的革命者,他们本来在今天可以获得胜利(而且一定能在今天胜利)3却要拖到明天去,冒着丧失许多,丧失一切的危险(《列宁选集》第3卷350一351页)。正是由于列宁同志的当机立断的魄力,于当晚举行了起义,并获得了胜利。如果没有列宁同志的当机立断而拖延起义;机会就会失去,起义后可能就会失败。

当机立断的决策魄力是领导必备的能力。领导者善于当机立断,敏捷的思维,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措置自如。列宁、艾森豪威尔就是在紧急关头善于当机立断,取得成功的典范。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尤其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市场形势变化多端,就更需要现代领导善于抓住机遇,当机立断,取得成功。当然,当机立断是在正确的分析、判断基础上的,不能是毫无根据,没有条件的冲动、莽撞行为。

4.有慧眼独识的火眼金星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所需的人才之多,质量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各级领导者都需要有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思想,养成尊重人才的习惯,并有计划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人才,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各级领导者能够慧眼识英才,才能使自己得到招兵强将,对自己领导的工作大有益处。中国有句俗语,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大凡成就事业的人,都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的配合与帮助,一起努力,光靠一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宋代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称人才为国家栋梁。他说:“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现代领导者需要有慧眼识英才的能力,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挖掘和培养大量人才。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重视人才的经验和习惯。鲍叔牙荐管仲,使齐桓公成就霸业;萧何月下追韩信,其“战必克,攻必取”,使刘邦终得天下;刘备三顾茅庐拜诸葛亮,诸葛亮作“隆中对”,终使三国鼎立;宗泽荐岳飞曾一度扭转抗金的局势……这些动人的事例,至今仍广为流传。

发现和培养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美国南北战争时的总统林肯任命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只看他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并不计较他那嗜酒贪杯的毛病。“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是识别人才的重要原则,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从党和国家的全局出发,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

5.有挥斥方酋的指挥能力

组织指挥能力,是领导者重要才能之一。是为了获得理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被管理的客体实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管理”,即熟悉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如集权结构、分权结构、矩阵结构、系统结构等,并善于运用组织的力量协调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其达到动态上的综合平衡,从而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二是“控制”,即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使被管理的客体(人、事、物)按照领导者的意图,沿着指定的方向发展运动,最后取得预期的结果。

领导者的组织指挥能力,主要表现在用人授权和遥控指挥两个方面。一个领导者,能够合理地使用手下的人才,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变成自己的手的延伸,脚的延伸、腿的延伸、耳的延伸,甚至是大脑的延伸,那么这个领导者一定会成为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优秀的领导人才。同时,一个领导者,不仅能够将手下的各类人才“撒”出去,放手让他们去工作,“各尽其能,各司其职”,而且能够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对他们的行为方向、行为方式和行为效果实行有效的“遥控”,必要时还可以随时将他们“收回来”。那么,这个领导者一定会成为一个牢牢控制、支配和驾驭全局的核心人物,在上级领导者和群众的眼中,他就是一个在本地区,本单位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附力的“内核”。

6.有挥洒自如的协调能力

疏通、协调能力,主要是指妥善处理与上级、同级和下级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工作中领导者需要同这三者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这些人的身份、地位、交往需求、心理状况和掌管的工作性质是不尽相同的。领导者能否与他们友好相处,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上下级相互沟通,周级相互信任,劲往一处使,直接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成败。现实中的领导活动中,领导者都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各种复杂功人际关系。(1),尊重

每一个人都有被别人尊重的欲望,尊重是对一个人的品格、行为、能力的一种肯定和信任。尊重别人也是一个人优良品质的表现,包括尊重别人的人格、言论、举止、习惯等等。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相互尊重是疏通、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环。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打消对方的疑虑,博得对方的信任。工作中,无论是和上级、同级还是下级接触,都必须尽力尊重对方,这是取得对方信任、帮助和支持的前提。

尊重上级,获得上级的信任和理解,避免和上级产生“心理屏障”,有效地协调上下级关系,是上级愿意积极帮助和支持下属工作的重要前提。尊重上级,首先表现在“服从”上,对于上级交办的工作要不折不扣的完成;对于上级提出的意见,即使你认为有所不妥,也应该用适当的方式说明,不能阳奉阴为;自己所作的决策的工作要尽量向上级汇报,让上级知道,不能处处“架空”上级。要让上级感到,在大政方针上,下属和其保持一致,工作大胆,既站在微观位置,考虑本职工作,又站在宏观位置,替领导出点子,想办法。

尊重同级表现在相互配合,相互信任。在工作上分清职责,掌握分寸,不争权夺利,不相互推诿责任;相互配合,不相互无原则指责,甚至相互拆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多看别人的长处,少看短处,对自己多看短处,少看长处。

尊重下级表现在支持下级和肯定下级的工作。对下级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听取、采纳;

对下级所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肯定;尊重下级的劳动,对下级的工作要给予支持。(2)了解

所谓了解,就是应该尽可能周详地了解上级、同级和下级的长处和短处,并在工作中,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这是使对方避免感到“为难”,并能更加有效地给予帮助和支持的重要一环。

了解上级,就是要了解上级在宏观上和整体上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意图,以及与自己在微观和局部上的指导思想和意图上的差异;了解上级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扬其长,避其短。

了解同级,表现在工作上要相互沟通信息,协调一致。

了解下级,便是要了解下级的工作需要得到什么帮助和支持;了解下级的心理特征和情绪变化,以利于调动其积极性。

不了解上级、同级和下级,容易在工作中带来麻烦。(3)给予

在工作中,按对方最希望的方式,给予对方所希望获得的支持、帮助、信任……是很重要的。

上级最希望下级圆满完成自己交办的工作任务;同级最希望互相之间建立起一种携手并进的融洽关系,在亲密无间的友好气氛中进行良性竞争;而下级最希望获得的是上级的“信任”,在困难时刻的有力支持,受到挫折时的热情鼓励,以及取得成绩后的及时奖励。

所以,下级对上级,就是要在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认真的、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和同级之间,不能相互嫉妒,相互攻击,要建立一种健康,纯洁的同志关系,又防止滋生庸俗、低级的拉拉扯扯的作风;在对下级表示信任时,要作到适度,奖励要合理,关心要及时,只有这样,对方才愿意接受,敢于接受。(4)索取

任何领导人才,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去开拓新局面。他必须尽可能取得上级、同级和下级的支持、帮助和合作。这就是说需要“索取”。

在争取上级支持时,不能随意、盲目地向上级提出这样那样的非份要求,要了解上级能够提供什么,愿意提供什么,切忌强人所难,招之被动;在与同级要求配合时,要看这种配合是否同级带来麻烦,是否是同级力所能及的;要求下级完成任务时,要弄清下级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单凭他的力量是否能顺利完成。

三:具有高瞻远瞩的现代观念

我们强调要领导者具有现代观念,那么,就具体而言将包含哪些观念呢?下面试着例举一些:

1.要树立战略观念

所谓战略观念主要是从整体、长远、根本上去观察问题。战略共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全局性。全局是由各个局部有机结合而成的,这种有机的结合就产生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非加和性作用”。二是具有长期性。战略是一个在较长时间中起作用的谋划和对策。正确的战略是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向而制定的,在趋向发生根本逆转之前,不能随意更改。第三个特点是具有相对性和层次性。因为全面和局部的划分是相对的,同时时间也在发生着流转,但是局部应该服从全局,低层次的战略不能违背高层次战略的要求。

那么领导怎样才能树立起战略观念呢?(1)要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正视现实,善于从现实出发,把握历史前进的趋势,追踪时代发展的潮流,使自己工作的小环境适应社会的大环境,把自己的工作小气候带进大气候中去,去影响它。如果忽视现实或逆潮流而动,注定是要灭士的。孙中山说:“历史的潮流浩浩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因此审时度势,把握时代特点是树立战略观念的前提。(2)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善于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服从全局的前提下,使局部也获得充分的发展。当前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因此一切都要围绕着它来运行。但是在这一主要任务下又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领导者要善于协调局部与全局的矛盾。(3)要高瞻远瞩,富有远见卓识,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科学地预见和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恰当处理当前和长远、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二战后各国都在考虑战略竞争问题,苏联就集中力量发展战略武器,以抗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围攻,终于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使战略获得成功。而美国从60年代初就开始实施阿波罗计划,成功地进行了空间的竞争,终于把三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空间的开拓不仅有科学意义、军事意义,还有涉及人类生存的意义,这些竞争至今都没停止。席卷全球的新科技革命将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领导者不仅要看到它的现在,还要能预见到它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作用及采取相应的对策。(4)就是要准确地选择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正确处理可能与现实的关系,把发展战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如我国预定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选择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为战略重点分两步走的步骤,这些都是科学的。(5)要适时地实行不同发展战略的转换,解决好同一时期两个以上不同方面发展战略的协调问题。我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新时期的特点,适时地进行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和外交战略等方面都实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转换,从而开创了新的局面,国内经济蓬勃发展,国际地位提高。战略重点的转换,一要正确,二要适时,要做到这两点,是困难的,但又是必须的。

就目前而论,应该确立的战略观念包括:当今世界是信息、教育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竞争的时代,是人才争夺的时代,是智力开发的时代,是高技术获得大发展的时代。领导者就要根据这一时代的特点,大力发展教育,提高科学技术的层次、重视人才。并且要将这一预见付诸于具体的政策。

2.要树立科学决策观念

科学决策是指领导者在决定方针、政策、方案等重大活动中,要始终遵循一定的科学程序,依靠专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在科学预测的前提下,切实把握决策对象的变化规律和条件。为实现特定的目标,从多种选择方案中择优,以求达到最佳经济效果或社会效果,是决策的目的和原则,如何决策,决策的效果如何,是检验领导者水平的重要标志。

科学决策观的确立,并不排斥个人的阅历、知识、智慧和胆略,但是愈益复杂的现代生活已然超出了个人能力的范围而不得不求助于一套科学的体系。领导者首先要从思想上自觉实现这种转变,其次必须通过学习培养较高的科学素养,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到科学、再次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决策的体制、程序和方法以辅正思想观念的持久作用。

领导者在科学决策中应该具备一定的修养:(1)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决策是创造性活动,它总是力图突破现状朝向一个美好的合理的未来,因此任何决策都不可能照搬,因为条件不同。(2)领导者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列宁说“要管理就要内行,就要精通生产的一切条件,就要懂得现代高度的生产技术,就要有一定的科学修养”。科学素养不只在于知识的渊博,更重要的在于科学的思维方法。(3)须有民主作风,决策权不等于专断,应该是对各种意见的吸纳从而形成一种为大家所接受的决策,因此作为领导者要注意听取不同意见。领导者应具有决断的魄力。成功除了实力外还有时机的把握,而时机稍纵即逝,因而领导者应具有在众多的选择诱惑和危急时刻的决断魄力,同时还应该看到“更多的赞成比少数人的反对更为重要”没有任何一项决策能获得百分之百的赞同,领导者在其中就应选取适合大多数人利益的解决办法,要敢于负责。

3.要树立改革创新观念

我国正在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这是绝没有先存模式的实践,因此无法也不能照搬,只有在生动的摸索中才能实现。同时还要有勇气对已失去功能的某些东西实行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永筷青春。因此,作为领导者应具有改革创新的观念。因为第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在着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加以解决一正如恩格斯所说:“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进和完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中才能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担负这一历史使命的社会主义领导者,在领导工作中必须努力改革创新,具有改革创新观念。第二,四化建设要求领导者具有改革创新观念,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对传统的突破,而我国正存在大量传统的东西,同时在进行四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对于新问题要求领导者必须具有新的创新思维观念,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第三,只有具有改革创新观念的领导者才能领导群众,现实是永远向前变化的,作为社会主义主体的劳动人民也必然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逐渐获得更多的历史自觉。是他们代表了一种新的趋势,如果作为领导者忽视这一变化或拒绝这一变化,那么就会陷入与群众的对立,先进能胜落后是真理,那么过时的领导者就只好进入垃圾堆了,所以作为领导者应该看到人民身上蕴藏的巨大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应该敏锐地察觉和指挥群众的创新精神,去带领群众走向光明。反之如果领导者甚至落后于民,也就不可能有威信也就不得不放弃领导的职责了。领导者就应该树立这样的形象:领导者=未来。

领导者要确立改革创新观念要做到以下几点:(1)冲破旧的观念,敢于创新。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体制决定的用人模式使很多人习惯于循规蹈矩,按步就班、听命于上级的指示。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把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向旧思想挑战;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的干部看成是不守本份,不成熟。这些迂腐有害的观念严重侵害了我们民族有机体,压抑了新思想新观念的萌芽和人才的成长。在观念和技术日新月异的世界上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要勇于探索不怕失败。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都是探索的结果,既然是探索必然有失败。因为探索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住,把握改造世界的主动权,而事物的规律的把握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且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完成。所以甚至可以说探索也是一部失败的历史,失败为成功之母绝不应只是开脱之词而应说是正视了失败的必然和可爱。很多人怕失败因而束缚了手脚不敢越雷池一步终于无所成就。人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是对未知的破解,破解的历程是复杂而艰辛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两代人就能完成的,必须有很多代人为之去探索,才能最终划成一条社会主义的实线。(3)要敢于竞争。只要存在不同的个体就必然存在竞争,即使社会主义的人与人的合作关系也不可能消灭竞争的存在,而只是改变了形式而已。竞争是对卓越性、公正、自由的追求。竞争使整个社会显出了生气和进步。列宁也认为竞争“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培植进取心,毅力和大胆首创精神”,竞争使人们感到有一种压力,一种责任感,迫使人们去努力创新,就会冲击那些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思想懒惰、惧怕改革的习惯势力和陈腐观念,从而在全社会振奋起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竞争必有胜败,为争取成功各人都必须极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确立成功者的地位。

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源于领导者强烈的事业心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正因为它,国家才得以进步。

4.要树立危机观念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负责部门的全局运行。而在部门运行的过程中要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内部出现的危机,二是大环境大形势的变化。对于内部危机的出现也许对于领导者来说是较有信心克服的,因为毕竟他有决策权,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进行尝试解决。但是对于大环境的变化,远远超出了领导者的调控能力及范围之外,况且其影响不仅涉及于领导者本人,而首先涉及的是整个部门的生存发展问题。来自这两方面的挑战对于领导者来说就可以说没有一个安逸的机会,而必须随时都要有着紧迫感和危机感。尤其是在当今变化节奏加快,关系益发复杂的情况下,竞争加剧,更是加快。就如体育运动是激烈的竞争,比赛的结果非胜即负,而战争是更加激烈的有关生死的竞争,这两者都容易唤起人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但现代生活已经使这种区分变得模糊,日本人就公开宣称,他们中层领导学“三国演义”,他们的高层领导学习“孙子兵法”。日本从我国引进领导思想和理论,是把领导工作和战争放在一起研究的。不仅只有日本,所有工业发达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在此危机感下去奋斗、竞争,去开拓民族、企业、国家的发展道路!

危机感和紧迫感是动力之源,但是光有如此的感觉是不够的,要把事业搞上去,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而奋斗勇气和拼搏精神来自必胜的信念,只有把危机感、紧迫感和必胜信念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很多人往往在做某事之前思前顾后,总伯失败,因而总是迈不开步子,不是集中精力去争取成功,而把精力耗费在避免失败上,因此总是显得步履维艰。从事任何开创性的工作都是关隘遍布、险阻林立的,没有坚定的必胜信念作精神支柱,是不可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到达光辉的彼岸的。曾经名闻退还的苹果电脑公司,当年两个年轻人创业时靠的是四百美元贷款,租借一间废旧汽车库,在旧货摊上购买一些元器件。他们抱着定能成功的信念,连续两年每周工作7天,每天干15个小时,克服了许多看来无法克服的困难,争分夺秒地搞出新产品才获得成功。

必胜的信念与竞争获胜之间的关系,就象种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一样,信心是成功的支柱,竞争是成功的阶梯。

5.要树立效益观念

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世界,新的观念、做法、科技发现更加迅速出现着,并很快转化为生产力。这场革命以新的时空观突破了国家、民族、政治的界限,具有空前的世界性。这种时空观的特点是:空间在不断贬值,时间在不断增值。空间的贬值,是指由于人对空间的开发,空间对人的限制越来越小。如同样的土地可生产更多的粮食或建造更多的房屋,可以登上38万公里外的月球,可以随时与万里之外的朋友谈天说地。时间的升值,是指由于时间的一维性和连续性。既不能贮存亦不能中断,它永远是有限的。为解决空间的无限性与时间的有限性矛盾,人们提高了速度,但速度的提高是有限的。随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时间所受限制益越突出。技术越先进,单位时间的工作成果就越大,时间也就越宝贵,所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效益观念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大致有四个方面:就是方法的科学性、手段的电算化、组织的高级化、管理专家化。通常被称作领导与管理的《四化标准》。方法的科学化,是指达成某种目标所用的方法必须有其科学的根据,而不能凭经验。手段电算化,是指在所任用的任何手段必须经过快捷的电子处理。组织的高效化,是指要形成一种具最优功能的组织。管理的专家化是指在管理上要依靠专家,不必事必躬亲,内行领导内行。只有做到这四化,才可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最快干出最好的事情。

6.要树立时效观念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和持续性,其特点是一维性,既不能逆转,也不能贮存,是一种不能再生的、特殊的资源,因此马克思说:“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20页)。并且把商品的价值规定为人类的一般劳动,而价值量由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所以“时间就是金钱”正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体现。

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时间和效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关系到它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如果一个企业能够以尽量少的劳动时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用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成果,使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它生产出来的商品就会价廉物美,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企业就具有生命力。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它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是质次价昂,在市场上无人问津。这种企业的命运只能是破产倒闭。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时间和效率对于生产者并无决定性的影响。而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就完全不同了。在世界市场竞争中,争取了时间就等于争取了生存发展的条件,失去了时间就等于失去了生存发展的条件。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时间问题,开发自然资源有时间问题,发挥人才的作用也有时间问题。至于积累资金、加快建设速度、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更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时间不只是金钱,而且重于金钱。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总任务、总目标的战略问题。我们应该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效观,珍惜时间,节约时间,努力寻求有效利用时间的多种途径,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根据国内外有关专家的研究和许多领导者的实验经验,驾驭时间、提高效率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下列五个方面:(1)要善于集中时间

领导者切忌平均分配时间。要把自己有限的时间集中在处理最重要旺直情上,切记不可每样工作都抓,要有勇气并机智地拒绝不必要的事、次要的事。

集中时间的另一个含义是:每次只做一件事,集中精力去做,直到取得效果。苏联有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叫柳比歇夫,他在工作时间内专心致志,从不一心二用,集中精力专注于自己所做的工作,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不耳闻心动,不受干扰,因而他的时间利用率是非常高的。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发表了七十部学术著作,写了一万二千五百多张打字稿的论文和专著。(2)要善于把握时间

时机是事物转折的关键时刻。抓住一时机可以牵一发而动全局,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效果,促进事物的转化,推动事物向前发展。错过了时机,往往会使到手的成果付诸东流,造成“一着不慎,全局皆输”的严重后果。所以,高明的领导者必须善于审时度势,捕捉时机,把握“关节”,恰到“火候”,赢得时机。(3)要善于处理两类时间

对于一名领导者来说,存在着两类时间:一类是属于自己控制的时间,称作“自由时间”;另一类是属于对其他人或事的反应的时间,不由自己支配,称作“应对时间”。两类时间都客观存在,都是必要的。没有“自由时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不能自己支配时间,不是一名有效的领导者。但是,要完全控制自己的时间,客观上也是不可能的。没有“应对时间”,都想变为“自由时间”,实际上也就侵犯了别人的时间。因为个人的完全自由必然会造成他人的不自由。(4)要善于利用零散时间

时间不可能集中,往往出现很多零散时间。要珍惜并充分利用大大小小的零散时间,把零散时间,用来从事零碎的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5)要善于运用会议时间

召开会议是为了沟通信息、讨论问题、安排工作、协调意见、做出决定。会议时间运用得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大家的时间;运用得不好,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浪费大家的时间。有些地方和部门,会议多、会议长、会议杂,不算时间账,不讲会议质量,经常是多方开会,层层开会,上会接下会,大会连小会。这已经成为时间浪费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要减少会议,提高会议质量。

切,一贯正确的领导者是不存在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领导者身居要职,肩负重任,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情况下,一个错误决策,往往会带来巨大的、连锁的恶果。为了防止可能的决策失误,就必须依靠智囊团参与决策。

7.要树立信息观念

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现代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新形势,要求各个层次的领导者都要有信息观念。

现代领导者之所以要注重信息,这是由于信息本身的以下三点特质所决定的:(1)信息的公开性和共享性。诚然,某些信息作为财富,可以为大垄断和保密,但这是有一定限度的。信息还有公开性和共享性的特征。无线电波可以把信息以最大的覆盖面公开,一条信息告诉了别人,掌握的人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技术可以保密,产品不可不卖。人们总是有方法获取的。(2)信息的时效性和价值性。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本身就包括了信息的时效性。早获信息、早用信息的人,不仅可以在经济上获得巨大的效益,更可以在战略上争取领导工作的主动权。在各种竞争之中,信息的竞争常常显得更为激烈。(3)信息的可开发性与可利用性。信息是人类科学劳动的产物,是知识的结晶。它通过物质的载体,向人们提供精神与智慧的产品。信息是最廉价的、可开发、可利用的资源。难怪人们把它与能源、材料统称为现代化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美国当今的电子计算机拥有量,约相当于五千亿人的工作量。如此庞大的信息加工能力,可以为领导者提供较准确的决策依据。对此,我们不能不加以高度的重视。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研究、经济活动、社会生活每时每刻都出现并吸收、利用着大量的新的情报信息。情报信息系统已成为社会、经济、科技活动的“血管”,而大量的情报信息则成为社会赖以生存和进步的“血液”。这就要求人们尤其是现代领导者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这一全局上正确认识它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积极主动地把信息传输到社会各个领域,使之尽快地转为直接的生产力,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对于现代领导者来说,他的领导艺术在于能最敏捷地掌握信息,最有效地运用信息,从而能最果断地作出正确的决策,去创造最大的业绩。

现代领导者要实现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就必须要有自己的资料系统和信息,对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信息进行收集和筛选,做到多、新、快、短、实;同时,要有对信息敏捷反应和扩展、引伸的能力,使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从中引伸发展成一新概念和新思想,用来指导工作,使工作更上一层楼。重视信息,对于我们的领导来说,就是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捕捉变化不定的情况,根据当时当地的信息来经营好自己的事业。

作为一个“开拓型”的领导者,信息触角必须广泛,反应要灵敏,判断要准确,并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日本把情报能力比喻为“驼鸟的腿”,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前进,把情报意识比作“山鹰的腿”,翱翔万里,瞬间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产生一种新的思想。对待信息应当有这种“驼鸟的腿”、“山鹰的翅膀”。作为现代领导就应该首先具有驾驭信息的能力,并且要建立一套适合信息社会特点的新领导模式,迎接第三次浪潮的到来。

8.要树立目标观念

目标,使一个人在面临失败时不气馁,获得成功时不松懈,它是一个人奋斗的发动机。作为领导者最根本的职责就是率领群众实现组织的群体目标,确定目标是领导者的首要的职能。任何事业都必须具有:一科学的目标,二完成的目标手段和方法。一个国家、地区、部门、都是一个有机的系统都应有这两个方面的存在。

我们以往在目标观念上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值得注意:(1)目标“大”而“空”,缺乏一个科学的“目标系统”来保证它的实现。如在极“左”思潮盛行时,曾提出过“支援亚非拉,打倒帝修反”。其实,那时谁也没有分析这个目标有多大,用什么实力去完成,结果是“亚非拉”还是“亚非拉”,“帝修反”还是“帝修反”,只不过是空叫唤罢了。

文如过去谈理想,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当然不错。但是,为共产主义添砖加瓦是通过每个人的具体工作岗位来体现的,没有科学的分目标,实现总目标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有时反而闹出笑话。如我国破除干部职务的终身制,实行离休退休制,有的干部就不肯离,还说:“我入党宣誓时就讲过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什么要离休呢?”他不懂得破除干部职务的终身制,实行离退休制度也是实现共产主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建立科学的目标系统,是实现总目标的重要保证。(2)忽视目标的科学性,片面地强调手段的重要性。以往,我们常常在确定目标时相当草率,但在手段上、行动上却强调了许多许多,如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直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深知这些过程的要求,只有在目标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目标错了,干劲越大,损失越惨。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目标,不仅没有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反而使人民蒙受了灾难。“开荒开到山顶上,插秧插到湖中心”,非但得不到粮食增产;反而破坏了生态平衡。

目标的确立应是科学的,它不能只靠经验和感情冲动,而必须进行科学的技术论证,光有这点还不够,还必须完成这一目标的系统的科学方法,通过哪些手段、途径、突破口等。一般人对于这些是不足以胜任的,作为领导者的作用就要从这时候开始发挥。目标是一个体系,最长远目标到长远目标到中期目标到近期目标,各目标之间存在递进关系,相互衔接,如此才能使行为变得有力。

四:懂得说话的基本艺术

1.说话的秘诀

你和对方的谈话业已开始,在交谈进行中,希望你能分出一部分精力来,留心你的声音。首先你要留意自己,说话是不是太快了些?如果有些说得快而清楚,有些快而不清楚,简直使人听了等于没听,口吃的毛病往往是由此而来的:因说话太快而致字音不清,固不足道,即使快而清楚,也不足效法的。你虽有说话很快的本领,但听者不一定有听得快的本领。说话目的在于使人全部明了,别人听不清,就不懂,就是浪费。训练你自己,说话时声音要清楚,快慢要合度。说一句,人家就听懂一句,不必再问你——你要明白,陌生人或地位比你低下的人是不大敢一再请你重说的。

说话有节奏,快慢合适,这是使你的话充满情感的方法。请常常留心那些使人听而忘倦的人的说话方法,请常常留心那些舞台上的名角念词的方法,这是最好的参考。你必须细细揣摩,在叙述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或发挥一点较长的意见时,这是很有用的。

知道怎样去运用声音、语调和姿态等,还是不够的,说话的方法是将字眼变成声音,现在让我们试着研究怎样使用字眼。说话要越简洁越好,字眼不可多用,有些人叙述一件事情,拼命说着许多话,还是无法把他的意思表达出来,结果对方费了很大的时间与精神,却抓不到他话中的意思。所以,话来说出时,应先在脑里打好了一个自己所想表达的意思轮廓——一个极简单的轮廓,然后根据这轮廓叙述出来。

字为文章之衣冠,言语为个人学问品格的衣冠。有许多人相貌堂堂,看上去高贵贤达,但是不开口还好,一开口,则满口粗俗埋语,使人听了恶心,刚才敬慕之心,全部消灭,这情形并不少见。可惜的是,有些人并非学问品格不好,不过一时大意,犯了这习惯,自己不知道改正而已。俏皮而不高雅的粗语埋言,人们初听时觉得新鲜有趣,偶尔学着说说,积久便成习惯,结果是随口而出。那些话试想在社交场上,给人听见了,会发生怎样的反感呢?在若干学校里,常有其特殊流行的俚语,虽可在校里大家当为有趣的话说说,但在学校外面,就以少说为佳。不习惯说这话的人,听到时会觉得难堪的。所以,不妨用幽默而有趣的话来表现你的聪明和活泼、风趣,但不可用低级的话来表示你的鄙劣、轻桃和浅薄。在一个陌生人的面前,一句不当的话是会立刻降低你的地位的。

太深奥的名词不可多用,除非你是和一位学者讨论一个学术上的问题,否则,满口新名词,即使用的恰当,也是不太好的。把主观的、形而上学的、一元论的、二元论的、形象、典型、半导体、光年等名词,对一个新朋友说是不好的,除非是非用不可的时候。随便滥用学术上的名词,听不懂的人根本不知道你说什么,且会以为你有意在他面前焙耀你的才学;听得懂的人则觉得近乎浅薄。曾见一个交际花,她每说一句话,差不多都是用各种名词串起来,其实这并不会使人发生好感。

2.说话的技巧

如果你能和任何人继续谈上十分钟而使对方发生兴趣,你便是一等的交际人物,因为“任何人”这个范围是很广的。“这个人”也许是个工程师,也许是个法学家,或者是个教师,或者是个艺术家,或者是个打石工人,总之,无论三教九流,各种阶层人物,你能和他谈上十分钟使他感到兴趣的话,真是不容易。不过不论难易,我们总不能不设法打通这道难关,常见许多人因为对对方的事业毫无认识而相对默然,这是很痛苦的。其实如果肯略下工夫,这种不幸情形就可减少,甚至于做个一等的交际家也并非难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是一句老话,直到现在仍然适用,所以要先充实你自己的知识。

一个无知识的人,当然不能希望他在说话中应对如流。学问是一个利器,有了这利器,一切皆可迎刃而解。你虽不能对各种专门学问皆作精湛的研究,但是所谓的常识却是必须有的。有了一般的常识,倘若能巧妙地运用起来,那么应付任何人作十分钟的兴趣谈话,我想是不难的。每天的报纸,每月所出的各种有名杂志,都是必须阅读的,这是最低度的准备工作,如果你想在谈话中出人头地的话,世界的动向、国内的建设情形、本地的一般经济状况的趋向、科学界上的新发现和新发明、世界所注目的地方特点或人物的特性、以及艺术的新作、时髦的服饰;电影戏剧作品的内容等等,皆可从每日的报章和每月的杂—志中看到。若能如此,不论应付各种人物,自然胜任愉快。

凡是伟大的人物,他们精通全盘的战略,在必要时,而且应该有自卫的举动时,他就会挺身战斗,不仅为了维持自尊心,也是使人瞧得起自己!他们更知道利用发怒来支配人,因为难有弱者才没有敌人!

你若具有一般的常识,即使你不能有各种专长的学问,也足够应付各式各样人了。因为即使你不能应付如流,你总会提问题。问话,是使对方开口的万能钥匙。假定你的对手是医生,你对于医学虽完全是门外汉,你就可以用问的方法来打开这局面。从近来的霍乱症状谈到生冷食品,谈到维他命,谈到药品,谈到补品等等,只要你不讨厌,你可一直逗他谈下去。遇到房地产经纪你可以问他近来地价的起落,遇到教师则问他学校的情形、学生的素质和倾向。总之,问话,是一个打开对方话匣的最好方法。

问话最要注意的是:问及对方所知道的问题,问对方所最内行的问题。如果你不能确定对方能否有充分力量答出,那么还以不问为佳。譬如问一个医生:去年本市发生的肺病有多少宗?这是不容易记忆的。要是对方的答话不大清楚,不仅会伤及答者的体面,而且双方皆感没趣。总之,不能一击而中,使对方滔滔如决堤,就不是上乘的谈话艺术。关于政治意见者不宜问,除非你的对手是一个政治家或政论家或权威人物,因为普通人对于政治见解最为分歧,他不知你有何背景,亦不知你有无成见,聪明的人大抵不会开诚布公去答复这种问题的,所以还以不问为佳。

你对某些问题得不到圆满的答复时,是可以继续问下去的,但有些问题不宜一问再问。你问对方住在那里,如果他说在某地区,你就不宜再问在某街某号。如果他高兴让你知道的,他一定主动详细地说出,而且最后还要补上请你光临的客气话。否则便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你就不可迫问了。其他诸如年龄、收入等也一样的不该问或适可而止,以免误会。

说到在交际场合的问话,最要紧的也是语气温和、态度谦恭。有些事情首先不可自己存有成见,与其问“你很讨厌他吗?”或是“你很喜欢他吗?”不如问“你对他的印象怎样?”但有些却不妨先装成有成见。对一个看来有四十岁的人问“你今年有三十岁了吧?”是比问“你今年多大年龄?”要好得我的。

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向人家说,你要人家遵照你的意思去做的时候,总应用着商量的口气。譬如你要你的秘书写一封信,你把大意讲了以后,不妨问一下:“你看这样的写法是不是妥善?”等到秘书写好,你看到需要修改的地方,你不妨说:“如果这样写,你看怎样?”他虽然站在发号施令的地位,可是他懂得人家是不爱听命令的,所以不应当用命令的口气。

3.说话的难点

当你面对一个人谈话的时候,如果你只一大套一大套地把自己想好的话讲出来,而不了解对方的看法和兴趣,不能观察对方对你的话有什么反应,有什么疑问,不能及时地解除对方心理的症结,那你就不能算是一个好的谈话者。

演讲时,你的思想只顺着一条线发展,不停地讲自己单方面的意见。在谈话时,你的思想至少要顺着两条线发展,一条线是你自己的,一条线是对方的。一方面你自己当然要有你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推理的方法,一方面你还要懂得对方的立场、态度和推理的方法,如果你谈话的对象,不只一个人,那么,你的工作就更为复杂,你所要顾到的方面就更多。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嗜好和推测都是不同的。例如你的说话对象不只一个人,而是两个人,你的工作就有点麻烦。有的时候,在某一点上,他们甲乙二人都不同意你的意见,而在某一点上,甲同意你,乙却不同意你:或是正相反,乙同意你,而甲又不同意你;或者,甲和乙都不同意你,而他们彼此之间也互相不同意。这时,你的思想的线不是两条线的,而且是三条线的。你必须同时能照顾到这三条线的发展,和它们的互相影响。如果你是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谈话者,你还要避免一个最常犯的错误,那就是你的兴趣不能偏重一个人,而忽略了另外一个人;也就是你同甲谈得太多,而使乙坐在那里发闷。这里还只是说三个人,如果超过三个以上,那你就更不容易应付了所以学会怎样谈话,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呀!

让别人先说,一方面表示你的谦逊,使别人感到高兴,一方面你可以借此机会,观察对方的语气神以及来势,给自己一个推测的机会,这不是两全的方法吗?可是现在有许多人总是喜欢抢先说话,好像自己先说了,便可以压倒对方,或者使对方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同时有许多人一开始说话,便滔滔不绝,自以为是一个长于口才者,须知别人已对你有了一个恶劣的印象,事实上你已经失败,这实在并不是谈话了,完全是你说人听,以后你将不受人欢迎,人们见了你只有避而不见了。倘若你是一个商店职员,对一个上门的顾客,滔滔不绝地在宣扬自己的货物如何优美,顾客对你如簧之舌,天花乱坠的说话,最多也不过认为是一种生意经,决不会相信就购买的。反过来,你如果给顾客有说话的余地,使他对货物有批评的机会,并和对方互相讨论,你的生意就很容易做成了。不过,察言观色是多么困难啊!

我们为什么要和别人发生争辩?起因是由于彼此主张不同,因而彼此结上仇恨,这对于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活动最不好的事情,所谓冤家少一个好一个,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着他的自尊心,一个耶酥教的信徒,他相信人是由上帝造出来的,但是,你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驳得他哑口无言,你胜利了,可是,他虽然哑口无言,也未必就抛弃他自己的主张而信仰你的主张,反之,你使他面红难堪,他就会怀恨于心,结成仇恨,想想看,我们这样做,所得到的不过是口头上的胜利,而彼此的友谊,便从此完结,这对你究竟有什么利益呢?世人大都自尊自大,所以,对人说话,第一要尊重对方,你对一个酒徒说喝酒的不对,他自然也要起来为自己辩说喝酒的好处。不过,这种难免结成冤家的说话的表现,真是多么困难啊!

在社交上,我们也常看到许多人,因为喜欢表示和别人不同的意见,而如此得罪了许多朋友。所以常常有些人、有些书,总是劝人不要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这种作法和这种看法,其实上很片面的,很肤浅的,而且也是不老实的。无论一个人多么爱面子,除了极少数的极愚蠢的极狂妄徒外,几乎每一个人,都更喜欢忠实的朋友。

4.说话的禁忌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随随便便说人家的短处,或揭发别人的隐私,不仅有碍别人的声望,且足以表示你为人的卑鄙。首先你要明白,你所知道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也许另外还有许多隐私非你所详悉的。你若贸然拿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就会颠倒是北,混乱黑白,说了就收不回来,事后你完全明白了真相时,你还能更正吗。(1)人际关系大半是如此复杂,若不知内幕,就不宜胡说乱迈。社会上有一种人,专好推波助澜,把别人的是非编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就说,世间不知多少悲剧由此而生。你虽不是这种人,但偶然谈论别人的短处,也许无意中就为别人种下恶果,而恶果滋长到如何程度有时非你所能预料的。总之这种作法对你无益,对人有损。要是有人向你说某某人的短处的时候,你唯一的办法是听了就算,不可做传声筒,并且不要深信这片面之词,更不必记在心上。谈论别人,不可就片面的观察便在背后批评别人,除非这是好的批评。说一个坏人的好处,旁人听了最多以为你是无知。把一个好人说坏了,那就不仅是道德的问题了。(2)日常许多事情没有几件是值得我们拿友谊去争辩取胜的。而你却偏偏如此做,好像你的精神和时间都不值一钱,更不要说到感情的损害了。除了彼此都能虚心地,不存半点成见,在某一个问题上专诚讨论之外,一切的争辩都应该避免,即使这是一个学术性的争辩,也不必以为这种争辩就是发扬文化的精神。

哲学论争了二干余年,至今胜负末分;心理学的争辩也至少有几百年,现在仍然不分高下,你可以著书发表你的主张,但是不可在谈话中句句争辩。才智是可敬佩的,但不是好胜。而且,你应该听过大智若愚的话吧!修养高深的人,决不肯与人计较的。

你爱和人争辩,是否你以为可以用理论压倒,对方,就会给你很大的利益呢?你定会明白,你必不会压倒对方。即使对方表面屈服了,心里也会不平,你一点好处也得不到的,但害处却多了。好争论辩首先会使你损害了别人的自尊,对你产生反感,第二会使你很容易犯下专挑剔别人错误的恶习,第三它使你积久变成骄傲,第四,你将因此失掉一切朋友。(3)用质问式的语气来谈话,是最易伤感情的。我看见许多夫妻不睦,兄弟失和,同事交恶,部是由于一方面喜欢以质问式的态度来与对方谈话所致。有这种习惯的人,多半心胸狭窄、好吹毛求疵、或脾气乖癖、或自大好胜、或患心理上的虐待狂,以使人受苦为乐,所以就在谈话上,也把他的品格表现出来。

除非遇到辩论的场面,否则质问是大可不必的。如果你觉得意见不对,你不妨立刻把你不的意见说出,何必一定先来个质问,使对方难堪呢?有些人受用质问的语气来纠正别人错误先质问,后解释,犹如先向对方的精神打了一拳,然后再向他解释一样,这不必要的一拳,足以破坏双方的情感。被质问的人往往会弄得不知所措,自尊心受了很大的打击,如果他也是个脾气不好的人,必然恼羞成怒,而激起了剧烈的争辩。(4)尊敬别人,是谈话艺术的必须条件。把对方为难一下子,借逞一时之快,于人于己皆无好处。你不想别人损害你的尊严,你也不可损害别人的自尊心,甚至于你的儿子或者下属,如果有不妥处,你可以向他们询问,可以向他们解释,但方法态度要来得真诚大方。质问是不适宜的,如果你想获得对方心悦诚服,越是在紧张竞争的场合中,越不可用质问的方法。当对方为你的质问所窘迫时,他虽然形势已趋失败,但他必怀恨在心,不会让你舒舒服服地得到胜利。虽然在朋友中,偶然以质问来取笑是可以的,不过不可用得太多,更不可使之成为习惯。倘若你专用质问的态度向人进攻,而反被对方以更大的理由把你压倒时,你将会丢脸。以温厚待人就是为自己留有余地,向前冲得太猛,站不牢而摔倒时,伤得当然更为厉害。不侵害别人,S就是保卫自己,你轻易地进攻别人,如果估计失当,必然惨败!(5)竭力忘记你自己,不要老是噜噜嗦嗦的谈你的个人生活、你的孩子和你的事业。每人最喜欢的是自己熟知的事情,那么在交际上你就可以明白了别人的弱点,而尽量去逗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了,这是使对方高兴的最好方法。你以充满了同情和热诚的心去听他的叙述,一定可给对方留下最佳的印象。

在谈论自己的事情时,和人发生争辩是不明智的表现。还有一样最不好的,就是在别人面前夸自己,在一切的愚笨行为中,再没有比这个更愚笨,更可怕的了。“那一次的纠纷,如果不是我给他们解决了,不知。要弄到怎样。你们要知道,他们对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不过当着我面前,就不敢妄动了”。即使这次的纠纷,确因为你的排解而得到解决,如果把上面的话改成“当时我恰巧在场,就替他们排解了。”这种说法不是更使人敬佩吗?当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被人发觉之后,人们自然会崇敬你的,但倘若你自己夸张叙述出来,所得结果必恰恰相反,人们听到你的自夸,轻视就会把崇拜掩盖了。一句自夸的话是一粒恶的种子,它由你的口中而种在别人的心里,滋长出憎厌的芽。(6)千万不要故意与人为难,有的人专门喜欢表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如果你说这是黑的,他就硬说是白的;但是如果下一次你也说这是白的,他就又反过来说它是黑的了。这种处处故意表示与别人看法不同的人,和处处随声附和的人,一样都是不老实的,被人看不起,甚至惹人憎恶的不忠实的人。口才是帮助你待人处世的一种方法,没有人愿意作一个口才很好,而到处不受欢迎的人。不要为了表现你的口才,而到处逞能,惹人憎厌,口才一定要正确而灵活地表现。

总之,不要对陌生人夸耀你的私生活,例如你个人的成就、你的富有、或者老向人说自己的儿子怎么怎么了不起。不要在一般的公共场合把朋友们的缺点和失败当作谈话的资料,不要老是重复同样的话题,不要到处诉苦和发牢骚,诉苦和发牢骚并不是争取同情的良好方法;做人的基本态度,亦应该是这样的。

5.说话的素材

你是不是认为自己和国家大事、社会人群息息相关,而不是安于作一个井底蛙,对于身外事都不闻不问呢?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遇事认真、兴致勃勃的人,那你就和“口才”的距离不远了。即使你现在还是一个不大会说话的人,你已经具备了大批的本钱。如果不是呢?那你就需要下决心和努力了。

在你看报纸的时候,拿一枝红蓝铅笔,把每天最有兴趣的新闻,或是所见的好文章勾起来。要是能剪下来就更好。每天只要两条,两个星期之后,你便记得不少有趣的新闻了。在你看杂志或书籍的时候,每天只要能够记住其中一两句你认为很有意义的话,用红蓝铅笔,在那句话旁边画上线,若能抄在你的日记本上或是笔记本上那就更好。开始时不要贪多,否则不几天,你就会放弃了。如果你每天不停地记一两句下去,两三个月后,你就会发觉你的思想比以前丰富得多了。谈话的时候,很容易地就想起它们,或者用自己的话把它们加以发挥。这些有意义的话,随时随地都会跳出来,帮助你或排除你的困难。在听演讲时,在听别人谈话时,随时都可以遇见表现人类智慧的警句或是谚语。把这些记在心中,抄在纸上,久而久之,你谈话的题材和资料就越来越丰富了,你的口才就越来越纯熟了,甚至可以出口成章,随便说什么都可以有条有理。

为提高我们的口才能力,在此举几个常常利用的话吧:(1)无论何时都不要拒绝工作个间的细小事情,因为伟大的事情是由细小的事情构成的。(2)爱一个人,最要紧的是爱他的将来。(3)个人一定要顾及团体,因为团体可以保护个人。(4)如果别人给你缚手缚脚的爱和友情,就宁可两样都不要。(5)永恒的东西只有事业!生命是要在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6)对于学习,永远没有太老的时候;对于改过,永远没有太迟的时候。(7)聪明人从傻瓜所学到的,比傻瓜从聪明人所学到的多。(8)你真爱她吗?那么为什么不为她的前途打算一下呢?你如果爱她,为什么要她牺牲努力多年才得来的学业或是社会地位呢?(10)无论你的男朋友说他怎样爱你,都是假的。除非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你的前途着想。单是为你着想,还是不够的,一定要为你的前途着想才是真正的爱。(11)请你放心,我是很看重我自己的前途。

为了远大的前途,就不能过得太偷懒、太马虎、太随便,多少要强迫自己努力去作现在所希望作的事情。“他出去找一匹驴子,结果却发现一个王国。”这是说人常常有这种的机遇,本来自己所要求的很小,结果却得到无限的收获。学习口才,你将来得到的却不只是口才,是比口才这驴子不知大若干倍的王国。这王国是什么呢?是你的伟大而丰富的生活!你整个的品质,和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大大地提高。

对于谈话的题材和资料,一方面要懂得去吸收,一方面懂得去应用。只要懂得去应用,即使是一句普通的话,也往往会得到惊人的效果。

6.说话的由头

跟人谈话最困难的,就是应讲什么话题。关于话题,最普遍的误解是:只有那些令人兴奋刺激的才是值得一谈。因而便苦苦地搜索,想找一些奇闻,惊心动魄的事迹,或是令人神经错乱的经验,以及最不平凡的情形。这一类的话题,虽是一般人听起来最有趣,而且能够在谈话的时候,讲出这样动听的事件,无论听的人,或是讲的人,都是一种满足。但这类的事情,到底不多,有些轰动社会的新闻,根本不用等你来讲别人就已经听过了。即使你亲身经历过比较特殊的事件,你也不能把它到处一讲再讲。因为你在某一个场合讲得很受欢迎的故事,在另外一些人的面前,不一定会适合。因此,你以为只有那些最不平凡的事情才值得谈,那你就会经常觉得无话可谈了。

任何题材都是良好的谈话资料,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的话,你可以谈足球、篮球和羽毛球;你可以谈食物、谈饮料、谈天气;你可以谈生命、谈爱情;你可以谈同情心、谈责任感、谈真理、谈光荣;你可以谈证券市场、谈流行的服装;你可以讨论书籍、戏剧、电影、广播的节目、国际新闻、或者地方上的问题;你可以交换一下关于某个故事、或是某个人物的意见;你可以复述一下,你在某个杂志上面看到的一篇论文的要点。

一般人在交际场中,互道姓名之后,第一句交谈是最不容易的,因为你不熟悉对方,不知道他的性格、嗜好和品行,又受时间的限制,不容许你多作了解或考虑,而又不能冒昧地提出特殊话题。“今天天气哈哈哈……”这话最被常用,但除了在甲板或沙滩上散步时不妨用用之外,在别的场合上说来不仅太几近敷衍,而且缺乏内容,未能引起对方作进一步的谈话。此时,就地取材似乎比较简单适体,就是按照当时的环境而寻找话题。如果相遇地点在朋友的家里,或是在朋友的喜筵里,就可由对方和主人的关系作为开场白。

第一句话,是要使人人能了解,人人能交流意见。由此再探出对方的兴趣和嗜好,招展谈话的领域。如果指着一件雕刻说:真像××的作品!或听见鸟唱就说很有孟得尔逊音乐的风味!除非知道对方是内行,否则不仅不能讨好,而且会在背后挨骂的。在目前的环境里,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职业,就不可胡乱问他。因为现在社会失业的人太多,问他的职业无异迫他自承失业,对于自尊心很重的人是不大好的。

想知道他的职业,只能用试探他的方法:“阁下常常去游泳吗?”如果他说:不。你就可以问他是否很忙,每天上那儿消遣居多呢?续下去即可探出他每天是否有固定的工作。如果他说常去游泳,便可问他平常在那些时间去而决定他有无职业,如果说是星期日或每天五时后,无疑是有固定职业的,否则就不必再详问了。确定了别人工作,才可去问他的职业,这样就可以和他谈他的工作范围内的事情。

确知对方为失业,那么还是谈别的话题为佳。找不出旁的话题时,不妨运用中国原有的老方法。那就是请问对方的籍贯,府上是什么地方?或贵处?在中国的习惯上是一点不觉得唐突的。知道了籍贯,话题就容易我了。东北的,你可以和他谈人参的生产,长城的风貌、工业的建设;广西的,可以和他谈桂林山水。四川的,可以谈四川物产的丰富。如果是同一省的呢,那更妥当了。假定是广东,你就可以和四邑人谈华侨的生活,和顺德人谈蚕丝,和南海人谈佛山情况,和北江一带的谈风景,和海南的人谈椰子了。

7.说话的语病

人说话时所常犯的语病,是有杂音。有些人谈话风度很好,只是在他语言之间,有了许多无意义的杂音。例如鼻子总是一哼一哼地,或是喉咙里好像老不畅通那样,轻轻地咳着,或是在每句开头常用一个拖长的唉声,好像每一句都要犹疑了一阵才讲出,或是说完一句,总加一个啊。好像每句都怕别人没有听清楚的样子,诸如此类都应避免。这些杂音使你本来很好的语言,好像玻璃蒙上了一层灰尘一样,大大地减少了它原有的光彩。

说话的时候,有精彩、优美;善良、出色、美丽、愉快、呱呱叫以及许多其他的表现方法。而不是只会简单地说:他是一个好人、这个茶杯很好,这本书写的太好。

口才好的人,说的话精致而细腻,丰富而活泼。不要像三岁小孩子那样,翻来复去,只有几个极简单的字用:我走到门外,猫一看见我,就走到树上,树上的鸟都走开了,树上的苹果:也掉到地上来。

谚语本来是很富于表现力的,不过不要三句话里就有一个谚语。用了太多的现成说法,会使人听了觉得油滑,而且也大使人眼花缭乱了。好像一个美丽的女人,带了满头满身都是珠宝,不但掩没了她原来的美丽,反而使人觉得累赘之极。偶然地,在适当的地方,用一两句谚语,就显得生动而有力量。

有些时候,某些名词流行起来,在书面上、口头上被普遍地应用,这种词句,也最容易被一般人不加选择地乱用一番。例如原子这个名词便被滥用了,什么都原子起来:原子牙刷、原于字典,甚至于捉老鼠的器具也誉之为原子金刚猫2原子这,原子那,原子得使人莫名奇妙。其他诸如真棒、真帅、迷你等等也都是曾经被滥用的字眼。

夸张的语法有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不过,如果太喜欢用,或是用得不恰当,反而使人不注意或是不相信。你不可能每次说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也不可能每次都讲最动人的故事,或是最可笑的笑话。你所看的书,不可能每一本都是最精彩的,你所认识的好朋友,不可能个个都是最可爱的。不要到处地、随时地都用最字、极字、非常、无限,否则,如果在你这无数的最中,有一个真正的最,你怎样表示呢?难道你要这样说:“这件事对我是最最最重要的。”如果你真是这样说,别人听了也无动于衷,因为他们认为你是一向喜欢夸大的人。

把自己的经历讲得太琐碎,是不明智的,自己的经历,最容易讲得生动、精彩的,很多人都喜欢听别人讲他自己亲身经历。在新闻报导上,目击者和当事人的讲述,也是最吸引人的。有很多以亲身经历为根据的小说,拥有广大读者,甚至于改编成电影也很卖座。

讲故事要抓任要点,要了解听的人的兴趣集中在那一点上。少用对话,进行要快一点。在重要的关节,讲得详细一点,其他的地方,用一两句话交代过去就算了。想讲动听的故事,必须向会讲故事的人学习。讲故事的能力,对于口才是很有帮助的,即使你并未准备讲任何故事,也能使你的谈话生动而具体。

8.说话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会说话的人总可以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也能够把道理说得很清楚、动听,使别人很乐意地接受。有时候还可以立刻从问答中,测定对方言语的意图,而能从对方的谈话中得到启示。而且还能够通过谈话,增加自己对于对方的了解,跟对方建立良好的友谊。不会说话的人,不能完全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往往会使对方费神去听,而又不能使人信服地接受。

说话是为了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别人,从而了解或信服或同情我们。如果说了话,别人不信服,没有反应或反感,这就不灵了,说了不如不说。要怎样才能说一句,灵一句呢?古代的军事家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知道自己的优劣点,又知道了对方的优劣点,然后创造条件或发展已有条件,就能胜过敌人。说话也是针对人的,为什么不可以运用这一法则?所以我们可以推广这句说话:“知彼知己,百说百灵。”

良好态度的基本内容是要有充分的同情与正确的了解,并要使人感觉到这个基本的内容同时还要有许多具体的表现。如果不注意这个表现,即使本来是很有同情心的人,别人可能一点也察觉不出来,或者反而认为是对他们冷淡、骄傲、自私等等。

善于说话的人少,善于说笑话的人就更少,这就是说,笑话是口才中最难的口才。虽然如此,这却不妨碍你自己有心去培养你的幽默感。你可以说笑话,可是记住不要伤人;你可以开玩笑,可是不要使他变成恶作剧;你也可嘻嘻哈哈,可是不要流于无聊胡闹。你可以参加一切有趣的谈话,欣赏体会那些使人发笑的言词,你可以记住一些好笑的事例和机智幽默的语言,并且深知其中的含义。如果你是一个习惯严肃的人,你可以学习一下轻松,认识轻松的价值。轻松能使你把工作作得更好,使人与人更容易相处得来。

有良好的口才,说话流利,会使你所说的话发生良好的效果,要使口才好,说话流利,首先应克服害羞的心理,那些具有滔滔不绝口才的人,他们只要一开口,多少的朋友都围住了他们,好像他们都是人生最好的伴侣,不愿意轻易离开他们,这是多么值得我们羡慕呢?倘若你还觉得有些伯见人,这里有一种克服这弱点的办法,也就是当你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可故意走到某家商店前,向伙计们问一声现在是什么时候,或是故意走到警察局问某街路怎么走法,你尽可试验一下,这种方法一定可以增进你多与人家交谈的勇气,减少害羞的心理。

我们常见许多口才好的人,真是值得我们仰慕,一开口就仿佛像江河里的水流,滚滚不绝,但另一部分人,常是呐呐不能开口,一句话要说大半天,还是词不达意。这究竟有什么分别呢?其实,他们原本生来的口才,并不分高低,只是后者缺乏进取勇敢的精神,以致他们只得退步。从这件事,我们可以想见勇敢在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中都是值得尊敬的,所以你不要顾虑到脸红、心跳,你应当向大家开口说话。你总不能只听别人讲话,你总不能让人家把你当作一个没有感觉的木偶,你应当勇敢忍受一切难堪,鼓起你的决心,向大家说话,那么不久过后,就可以成为善辩的人。

用手来比划其形状。

9.五官语言艺术

(1)面部语言艺术

面部语言艺术是指人们通过面部肌肉姿态的变化和表情的变化,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行为过程。

面部表情语言艺术,主要靠脸、眉、口、鼻四部分来表演。脸的表情是依靠脸面肌筋动作和肌肉颜色、纹路的变化。眉是目的伙伴,眉目可以联合传情。口型变化也可以表达情意。鼻也能够参加情意表达。这四者往往不是分别表情达意,而是协同行动,共同表演。

面部语言是人的情绪变化的寒暑表。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复试验,已经无可置辩地证明,人们的情绪变化,往往在面部上都有所表现。例如,当人们情绪欠佳或心怀不满时,其身躯往往宁静不动,脸上表情木然,脸部肌肉动作往下;当人们心情愉快时,往往表现出活泼好动、喜形于色,甚至手舞足蹈,脸上的肌肉动作往上;当人们专心致志地思考某一问题时,往往嘴巴紧闭,身体前倾,眉毛紧缩;当人们在对莱一事物表示不以为然和轻蔑时,往往脑袋稍偏,嘴角斜翘,鼻子上挑;当人们感到诧异和吃惊时,往往口张大,眼瞪大,眉挑高……总之,人的面部语言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反映,人们往往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语言既然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寒暑表,那么,领导者在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就应注意运用它。一方面,注意准确、贴切地运用自己的面部语言艺术,去反映自己与下级同乐同忧的感情,去把自己的某些领导意图传达给下级,从而使自己的面部语言艺术更好地为实现领导目的服务。另一方面,要善于“察颜观色”,通过下级表现出来的面部语言,来把握下级的心理、性格和情绪,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这对于处理好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以及使领导活动富有成效,都是大有稗益的。(2)眼神语言艺术

眼神语言艺术,是指人们用眼睛来反映心理、表达感情的艺术。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认为,人的眼神变化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他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也曾对眼睛的传神功能作过描述。他说:“不但是身体的形态、面容、姿态和姿势,就是行动和事迹、语言和声音以及它们在不同生活中的千变万化,全部可以由艺术化成眼睛。人们从这眼睛里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自由的心灵。”

如果再深入一步说,眼神语言的功能大体有这样两方面:

a.反映人们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用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描写的一个残废人眼睛来作具体说明。小说中的残废者诺梯埃,他的“手臂已不能动,他的嗓子已不能再吐出声音,他的身子已失去了活力。”但是,在“他那一对眼睛里,集中着所有的活力、言语和智慧……那一对有神的眼已足够代替一切了。他用眼睛发号施令,用眼睛表示感谢……总之,他用一对活动的眼睛来表达全部感想。在那个大理石似的脸上,有时会射出一道愤怒的火花,有时会露出一片喜悦的光芒,看了令人非常吃惊。”这里,尽管眼睛的作用完全被艺术化了,但是,眼睛能反映人的内心世界这一事实,却是真实存在的。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道理即在于此。

b.能反映人的多重心理品格。千人千样,万人万姓。人的心理品格是干差万别的,但是却可以在眼睛上得到反映。有的人心胸开阔,善良纯朴,肚子里能行船,脸面上能走马,这样的人一般眼睛坦荡、安详;有的人小肚鸡肠,狭隘自私,好揣摩别人,就怕自己吃亏,这样的人一般眼睛昏暗、狡黠;有的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人一般眼神坚毅、刚强;有的人见异思迁,看风使舵,这样的人一般眼神游移、飘忽不定……人们的心理品格,就是这样往往被眼睛反映出来。

因此,领导有在领导活动中,一方面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又必须锻炼和加强自己的眼神语言艺术,提高眼神表达效果。

例如,在同下级谈心时,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和被下级了解的愿望,领导者应把亲切、自然的目光缓和地洒向下级,而不应该一遍一遍闪电般地扫视对方,避免给下级一种自己想占谈话优势,希图威慑、制服对方的心理压力。也不应该将目光凝注在一个地方,使谈话对象感到领导者对自己不放心,怀有戒心。

再例如,领导者在演讲时,也是这样。首先,要靠眼睛来表情达意,诉说爱、恨、憎、怨。这样才能扩展听众的思路,启迪他们的智慧,增长他们的见识,激起他们的热情,使演讲收到良好效果。如果领导者在演讲时,眼神发滞发呆,或者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必然会对演讲效果带来不良影响。第二,要靠眼睛来组织场面、调动听众。一上台就应环顾听众,用亲切的目光向大家打招呼,示意演讲即将开始。这样会使自己与听众之间的感情很快沟通,出现融洽气氛,各自进入角色。在演讲过程中,领导者也应用眼睛不断观察大家的反映,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来调整自己演讲的方式和部分内容,等等。

总之,眼神语言艺术作五官语言艺术中功一个方面,其地位是重要的,其作用是巨大的,领导者必须善于运用。

10.衣装语言艺术

所谓服装(服饰)语言,在此是指领导者利用服装(包括饰品)来提高自己在下属中的良好印象,从而有利于自己开展领导工作的一种艺术。

关于服装对于人们给予他人的影响,人们早已发现并给以相当程度的重视。我国早就流传着这样的话:“人是骨装,全靠衣裳”,“人靠衣裳,马靠鞍”。

现代社会,随着人际间交往的扩大,随着人们审美情趣和心理状态的变迁,人们对服装和仪表看得更为重视,甚至把服装与自我相提并论,把服装看成是人体的一部分,是人们的第二皮肤,是自我的延长。科林伍德说:“服装传递也是一种语言。”就是因为服装能传达一定的信息,起到语言的功能。

服装在生活中所以受到人们的如此重视,究其原因,有这样几条:(1)有利于人们对你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际交往,首先接触到的是一个人的外观。服装整洁、得体,给人的外观好,人们会觉得你气度非凡。反之,衣冠不整,邋里邋遢,人们就会对你产生轻蔑。尤其是初次见面,因为人们基本上是从外观来观察人的,所以服装就显得更为重要。正是基于这个缘故,合格的妻子往往都注重自己丈夫的服装穿戴。每个人也都愿意把自己打扮得整洁、利索;招人喜欢。(2)能够显示人们的地位、身份和职业

服装,就其产生的社会条件来说,可以有两个:一是御寒的需要,另一个是审美的需要。当第二个社会条件走进人类社会的时候,可以说人类的精神需求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社会中等级、阶级和职业的划分,服装便又从原来的审美意义发展一步,逐渐演变成标示不同人的身份、地位,区别不同人的职业的象征。(3)能够反映出心理、意向和性格

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服装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例如,有强烈自我显示和自我欣赏欲望的人,往往在服装上追求时髦,崇尚流行款式;那些在寒冷的冬天里,为了保持体形、宁肯受冻,不戴帽子、不穿棉衣的人,往往比较虚荣;那些缺乏主体观念、思想因循守旧,但有时却很坚持己见、遇事不善于协调的人,往往对服装款式不太关心;那些喜欢穿色彩艳丽服装的人,往往都比较活泼;穿着随便,歪戴帽子,敞开怀,挽着裤腿的人,往往大大咧咧、粗犷……

总之,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看到服装的语言表述功能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应予重视。

领导者作为社会中的管理阶层,其仪表、服饰更是十分重要。它直接涉及到领导者的形象、威信,影响到领导效率。

领导者讲究服装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同下级融洽,不服离群众。领导者的服装语言,要为领导意图服务。因此,一般说来,领导者应该穿一般人都能接受的普遍的衣服,以表示要做普通人的朋友,而不可盲目追求时兴,过份装束打扮。

当然,领导者在服装问题上,有时也要起到标新立异的作用。有时为了破除旧观念;推动新观念向前发展,就应大胆创新,破旧立新。但这种创新和立异,也一定要顾全到人们思想观念的现状,不宜超过大多数人的认识水平。

五:掌握演讲的一般技巧

1.演讲的种类

演讲可分为社会政治演讲、业务性演讲、学术演讲、法庭演讲、社会生活演讲、宗教神学演讲等种类。企业家的演讲一般属于业务性演讲。

下面介绍几种与企业家关系比较密切的演讲方式。(1)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是企业负责人向被授权的大会(如联代会、理事会、董事会)汇报工作并分析评价工作成绩的演讲。这类演讲具有官方的性质。演讲中很少有什么鼓动,甚至很少有什么宣传。这类报告时常还要谈及所面临的工作,并相应地提出新的任务。它的内容要被与会代表们讨论,而且某些部分可能得到修正,得到大家赞同后,还常常做为行动纲领被通过。

总结报告不是个人的创作,而是集体的创作,它是用来宣读的文件。一般说来,这种报告中没有临时或即兴加上去的词句,而其它类型的演讲中却常常加进即兴的内容。总结报告的特点在于它的各个部分和所有论点都经过深思熟虑和严密的论证,在于它的高度求实精神和结论的鲜明,在于它所提出的建议以及号召具有充分的根据。(2)动员报告

这是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干部职工发表的一种演说,常在年初、季初、月初或在实施一项新的生产任务前使用。它要求真正把职工群众当做企业的主人公看待,如实地向听众解释生产计划,以及实现这些计划的意义和效益。这类演讲既要有鼓动性,能鼓起士气,使工人看到希望,又要把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向职工讲清楚,使大家对企业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主动为企业操心分忧。这类演讲不一定要专门准备稿子,在笔记本或一张纸上记一些必要的数字就行,临场演讲时可以即兴发挥。(3)经验讲演

这是在上级机关召开的会议上,或是外单位来本企业参观、本企业负责人到外地介绍经验时常常用到的一种演讲。这类演讲一方面要求科学地总结和介绍本企业的情况和经验,尽可能地把经验上升到理论,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来,以求对听众有所启发;另一方面也要求讲得生动具体,多举实例。(4)集合演讲

集会通常是在广场或礼堂里召开,用标语、口号、彩旗装饰起来。集会演讲一向要求精练而有实效。这种演讲艺术在社会生活的任何领域中都具有重大的社会组织意义与教育意义。它以强烈的激情、极端清晰的语调和崇高的号召力为其特色。这样的演讲应当对问题具有新的看法,应当不断地充实新的事例,因此,也应当使人们对它有新的理解。集会演讲要富于号召力,它总是用来使全体与会者表达共同的情感和愿望。它常常是动员集体力量去实现重要而紧迫的目的之前的一首独特的前奏曲。(5)科学报告

即在产品鉴定会、学术讨论会、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的报告,与大学里的讲课相似。其区别是,科学报告通常是对具体的领域研究与实验的总结。科学报告都是研究一个单独的课题,其特点是论据严密和论证充分。

有的科学报告暂时还提不出具体研究的成果。它要进行的实验不过是一种打算,因此,它所提出来的想法和基本观点应被视为一种探索、一种设想。另一类科学报告则含有将新技术、新的管理方法等推行到实践,特别是推行到生产中去的具体建议。与大学里的讲课有别的是,这种科学报告是讨论的对象,甚至是激烈争论的对象。(6)社会生活演讲

这是指祝词或贺词,宴会上的演讲或祝酒词,以及祭文或悼词。

祝词(或贺词)分为两种;庆祝某个重大节日或企业、团体的周年纪念日的祝词。这两种祝词都具有节庆的性质,它们的气氛总是热烈的,情绪总是昂扬的。同时,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总结性质。当然,有一些祝、贺某个团体的节日的贺词纯属公务性质,这时,它们同政治演讲就很少有所差别了。

宴会上的演讲即祝酒词,也分为两种。首先是指在官方或企业举行的招待会上发表的演讲。这种演讲应当充满相当热烈的气氛和友好的情意。作为民间口头创作的祝酒词,完全可以使用赞美的言词。诚挚的感情,衷心希望人家健康、安好并在各个方面取得成就的祝愿,就决定了宴会上演讲的语调。诚挚的感情,衷心的祝愿,也正是这种演讲的特点。

纪念死者的祭文(或悼词)总是具有评价性质。这种满怀悲伤之情、有时还充满悲切的语调的演讲,经常能给人以深刻印象。任何一篇条文都不只限于表达悲痛之情,而且含有对死者及其功绩的简单评价,有时甚至还含有鼓动生者继承死者事业的号召。

2.演讲稿的写作技巧

演讲稿的写作技巧,是指为增强演说的效果而采取的某些特殊的技法。然而,不能把这种技巧单纯理解为形式方面的东西,它同时也包含着对于内容的要求。演讲稿的写作技巧是演讲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这里只把主要的加以介绍。(1)要有控制力

好的演讲对听众要有控制力。这种对听众的控制力就是控制演讲会场的能力,使听众始终能集中注意力,情绪高度兴奋。这是演讲成功的条件之一。鲁迅的演讲能够“几分钟之内,就掌握了群众的思想”,“使听众如饮醇醪,如服清凉散”,就是他深谙演讲的控制力。

那么,在写演讲稿时,怎样体现这种控制力呢?

a.在演讲稿的开头,要充满信心地说出演讲内容的要领,使听众有所了解,并造成一种气氛,控制住听众的情绪,使听众在情绪上定位。

b.主体部分要突出演讲的中心,给听众打下烙印。在一次演讲中,只能有一个中心;内容多而杂,会使听众的神经组织产生的痕迹得不到强化,以致互相抑制,产生的印象模糊。把演讲的中心集中在主要之点上,反复申说,铺陈展开,把次要的问题放在一边,或一带而过,这样就能在听众的思想上深深地打上烙印。

c.演讲稿要有悬念,能引起听众的思考。演讲稿中的悬念不同于小说、戏剧中的悬念。演讲稿中的悬念是指调动听众的想象力、思维力,使听众质疑、释疑,从中受到启迪。(2)要富有逻辑力量

演讲是以说服听众为其特征的,因此,写演讲稿不可缺少逻辑力量。斯大林在谈到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力量时说:“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有些枯燥,但要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一步地感动听众,然后就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

那么,一篇演讲稿的逻辑力量从哪些方面来体现呢?

a.体现在正确鲜明的观点、真实可靠的论据、严密的论证上。

演讲稿的论点,就是演讲得提出的观点、对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在演讲中,这种观点应是正确的,而不应背离真理的标准;必须是鲜明的,而不能模棱两可。

演讲中的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它可以是事实材料,也可以是理论材料。不论哪一种论据,都必须真实可靠。

演讲稿中的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也就是指材料和观点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这种联系必须合乎逻辑思维的法则。

在一篇演讲稿中,提出正确的论点,引用确凿可靠的论据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它无懈可击。逻辑力量的强弱即由此产生。

b.在结构的安排上,层次和段落要有条理性,做到“纲举目张”。也就是各层次段落不离中心,段与段之间,承上启下,搭桥接榫,恽然一体。

c.遣词造句要确切。一篇演讲稿如果概念不清,判断不当,推理不严,是不会产生逻辑力量的。(3)要有鼓动力

鼓动力也是演讲稿写作的技巧。演讲稿富有鼓动力,就象吹起进军号,擂起迎战鼓那样震撼人们心灵,使听众激情满怀,情绪高昂。

演讲稿中的鼓动力,不是空发议论,空发口号,而是通过人所共知的事件,揭示问题实质,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以强烈的感情激发听众的对新事物的向往与热爱,对假、恶、丑东西的愤怒揭露和无情控诉。这种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和色彩鲜明的语言相结合,就构成强列的鼓动力量。(4)要有波澜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演讲稿也是如此。好的演讲稿,应当是有波澜的。

看一篇演讲稿是否有波澜,主要看它能否在听众心里激起波澜。构成演讲稿波澜的要素很多,有内容,有安排,也有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如果能掌握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恰当地选择材料、安排材料,就能使演讲在听众心里激起波澜。换言之,演讲稿有无波澜,不是靠声调高低,而是靠内容有起有伏,有张有驰,有强调,有反复,有比较,有照应。

3.演讲艺术的训练

任何一个人的演讲才能,都不是天生而就的。哪怕是笨嘴拙舌的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长期练习,就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

下面介绍一些演讲训练的要求和方法。

训练有声语言,掌握口语表达技能。有声语言诉诸听众的听觉器官。要使听众听懂、爱听,至少应做到如下几点:(1)字正腔圆

字正,是有声语言最重要的问题。它要求吐字清晰、响亮、准确,送音有力。要使吐字清晰,一要口型准确,二要声调准确。这就要求认真地观察、体验和研究口型,认真地练习、把握和应用声调,熟练地掌握普通话,这样,才能使吐字清晰爽朗,坚实有力。

腔圆,就是要求讲话的声音圆润清亮,婉转甜美,真实自然。这样的声音才“是一种具有自然威力的手段,它不但能吸引人们,使人们愉悦,而且能升华人的灵魂和操纵人的心情”。

嗓音确有先天性条件,但是坚持不懈地锻炼,是完全可以克服某些不足和发展某些优势的。比如,嗓音太弱,就应该经常进行高声朗读训练;音域过窄,就应该进行扩展音域的训练,跟琴声练习可以检验音域扩展的效果;嗓音较尖,声音刺耳,就应该经常用轻轻的平静的声音进行讲话练习。这是一种改变音质的训练,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耐心。嗓音不稳,忽高忽低,就应该多进行控制训练,在运气、呼吸时力求使声音平稳。

字正腔圆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而发声器官的调节和运用得当,则是主要原因。这就要克服无谓的喊叫、漏气、鼻音、喉音和抖动等缺点及不良习惯。(2)动听的语调

语调是由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轻重等各种语音因素构成的。只有掌握并运用好这些因素,才能使语调富于变化,具有抑、扬、顿、挫的特点。如果没有这些变化,就会减弱讲话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比如表达激情时,语音轻重的对比度可以大大加强,使听众感到兴奋甚至震惊;描述画面时,语音轻重的对比度可以大大减弱,使听众感到平静而且舒坦。讲到思想重要处,声音就要高些、强些、短些;如表示愉快、悲壮、责备的意思,声音就要先强后弱;表示不平、热烈的意思,声音就要先弱后强;表示满足、庄重、优雅的意思,声音就要中间强、头尾弱。另外,在一句话中,各个词的份量是不同的,这就要在重要词语上突出重音,使语调富于高低、强弱的变化。演讲要有停顿,这个停顿的位置和长短,要根据语言逻辑上的需要而定,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3)变化的速度

演讲的速度也是语言技巧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演讲快慢的节奏中,表示着不同的思想情感。一个有口才的人,总是善于操纵自己讲话的速度。比如讲到兴奋、盛怒之际,速度就要快些;讲到痛苦、忧郁之时,速度就要放慢些,从而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表现力。同时,要克服由于演讲人性格决定的快与慢,以及脱离思想情感而自定的快与慢。因为这种无意义的快与慢,只能影响和破坏思想情感的传达。(4)训练口才的方法

a.练读与练讲。读,就是多读名篇。不但读小说、剧本、诗歌和寓言故事,而且也要多读经典论文。可以默读,它有助于领会内容实质,了解人物性格及语言的运用。可以朗读,它有助于练习发音技巧和语调、节奏的运用及怎样用有声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可以背读,它除了具有郎读所训练的技巧外,还可以培养记忆力。在读的基础上练讲,自己可以经常出些题目讲,也可以象孙中山先生那样对着镜子讲。b.当众练习。这里可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在个人练习已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请来自家人或一些同志,你演讲一段,然后就让他们提些意见,以便改正缺点,使演讲渐臻完美。第二步,在演讲基本熟练后,必须拿出勇气来,到大庭广众中去练习演讲。讲完后,再虚心地征求一下听众的意见,然后认真总结,精心研究,发扬长处,克服缺点。久而久之,演讲水平定会得到提高。

4.登台演讲的实务问题

(1)演讲前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

一个是备稿,一个是备人。既要熟悉演讲文稿,又要熟悉听众对象。对听众思想上存在哪些问题,既要有面上的了解,又要了解一些典型的人和事。做到点面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演讲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答问题。(2)上台之前要镇定下来进入“角色”

初次登台的演讲者更要沉着冷静,千万不要紧张,人一紧张,就会打乱演讲思路,甚至会“语无伦次”。一般上台紧张的人,大部分是由于讲稿生疏所致,所以“开场白”这一部分要十分熟悉。上台之初的前10分钟内能做到泰然自若,以后的讲话才能沉着冷静,听众才能随着演讲人情绪的变化而变化。(3)演讲进行中要关注听众情绪

如果发现有人交头接耳,有人听不下去时,演讲人一定要冷静。这时,要考虑的是自己的演讲内容与形式是否有不当之处。千万不要埋怨听众,更不应发火,也不要说:“请安静,别讲话……”而是要随机应变:如果是调子定高了,就要逐步降下来;如果理论多了,就加强例证;如果举的例证不能吸引听众,就应当马上更换例证;等等。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平时多下功夫。要给听众一杯水,就要准备好一桶水。一个道理要准备几种说法,一个观点要有几个例证。只有这样,才能在变化时做到自然而无破绽。(4)演讲结尾要余味无穷

俗话说:“编筐编篓,难在收口。”演讲也是如此。特别是在结束之前的几分钟,一些听众常常开始准备散会,准备赶车。这时,一定要用一个得体的结束语,把听众安定下来,不仅不能让听众提前散场,甚至还要让听众在散会后仍沉浸在振奋人心的气氛之中,给人以“余音袅袅,不绝于耳”之感,这样的结尾才算是成功的。(5)演讲后要认真总结

如果有录音的话应当自己重放一遍,仔细揣摩这次演讲的优点与缺点,总结演讲的经验和教训,要检查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当,逻辑与语法上有哪些毛病,遣词造句上有哪些失误,开端结尾时语言是否得体等等。经过这样的多次总结,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

5.演讲者的仪态

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演讲者在整个演讲活动中,不仅是美的宣传者,而且也应是美的体现者。这就要求演讲者要有一个能够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点和阶级品质的仪态美,给听众做出榜样,有助于提高听众的神美情趣。反过来,仪态美造成的良好的听众情绪,也必定有利于演讲者思想情感的表达,从而提高演讲的效果。(1)演讲者的仪表美

a.身材、容貌美

这是人的自然美。它包括身材的适称。胖瘦的适度、容貌的端庄秀丽,以及由这些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这些都是由演讲者的固有生理条件所决定了的,一般难以改变。

恩格斯和周恩来同志,他们那魁梧伟岸的身躯,端正而英俊的容貌,潇洒而稳健的举止,蕴藏着一种令人折服的威严和催人向上的力量。他们一走向讲台,便会使听众肃然起敬。这是演讲者最理想的仪表。这样讲,是不是身材、容貌欠佳,甚至有生理缺欠的同志就不能演讲了呢?生理条件虽然难以改变,也决不能放弃演讲的机会和责任。况且有许多其它条件能弥补自己这方面的不足。这些条件,一是有美的心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知识上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二是尽量改变自己的条件。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办法,如适当地进行一下整容,或者搞一些其它装饰,都可以弥补生理上的欠缺和不足。

b.服装美

它既是增加身材美、容貌美的条件,也是整个仪表美的重要内容。俗话说:“佛要金身,人要衣装。”匠装对于一个人仪表美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服装才算美?其具体要求可以是:整洁大方、庄重朴素、轻便协调、色彩和谐。因为整洁大方能表现出演讲者人格的尊严,轻便协调能表现出演讲者潇洒的风姿,色彩和谐能表现出演讲者奋发的热情,等等。总之,服装的颜色要与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和演讲内容的特点协调一致。颜色给人的感觉是很敏感的。深色给人深沉、庄重之感;浅色让人觉得轻爽舒展;白色使人感到纯洁;蓝色使人感到恬静;红色、黄色则使人感到喜庆、愉快。如果演讲的内容是严肃、郑重的,或愤怒、哀痛的,穿深色衣服或黑色衣服就比较合适;如果演讲的内容是欢快喜悦的,穿浅色的衣服会更好些。服装还要和体形、肤色相适应。比如体形肥胖的人,适合穿深色服装,这样看上去目标集中,会显得匀称些;体形瘦削的,适合穿浅色服装,这样看上去目标松散,会显得丰满些;皮肤白哲的人,穿深色、浅色的服装都可以;皮肤较黑的人,最好穿稍浅色的服装;矮胖的人穿坚条服装可显得苗条些;而瘦长的人穿横条的服装就可显得丰满些。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当演讲内容所需的色彩和体形所需的色彩发生矛盾时,那就要服从于内容,而不能迁就于体形。因为内容决定形式,思想美要先于形式美。(2)演讲者的姿态美

a.站

必须站直立稳,切勿前后摇摆,不停地改变两腿的重心,这样容易使人想到你心神不定,不自然。而应当全力控制自己,有如一位预备上场的体操运动员。

b.目光

它在演讲中的地位和作用最为重要。不仅靠它对听者察言观色,而且也靠它表达思想情感。这里要求眼神和思想情感必须一致,演讲者要目视听众,既要克服眼神的呆滞、犹豫和不变,又要反对那种故弄玄虚、高深莫测的样子。目光左躲右闪则会给人一种鬼祟的感觉,使人反感。

c.面部表情

就其准确迅速地表现心理变化采说,它并不亚于眼睛。比如讲到高兴时,就喜笑颜开;讲到愤怒时,就面色厉然;讲到愁闷时,就皱额锁眉……这种多变的表情信息,必定作用于听者的视觉器官,产生相应的共鸣,收到讲话的良好效果。

d.手势

它既可表情达意,又可摹形状物,以助于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手势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四种,即情绪手势、象形手势、指示手势和象征手势。不管哪种手势,都要做到发出准确、自然、优雅,使动作恰当、简单、明确地说明问题。切忌过多的手势和毫无意义的手势,因为它除了分散听者的注意力以外,还会使听者费解,削弱讲话的效果。

第二章 领导者的思维之光

一:领导者的科学思维方法

1.就事论事的思维

实证方法是科学思维方法中比较古老的一种方法,是随着现代西方哲学而兴起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大部分派别都倡导实证精神,反对“实体”、“本体”概念(指世界的来源、本质、始基等),拒绝对任何现象作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论证,比如,他们反对论证“世界的有限与无限”、“世界的本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无始无终”等问题。在他们看来,对任何事物的研究都可以像对待自然现象一样,作出“精确的”、“确实的”实证。所以,实证的方法注重事实、注重经验范围内的确证,以科学为根据。对实际工作和正确思维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实证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最初的一个流派,发端于对黑格尔纯思辨哲学的反叛。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开创。(2)实证方法的具体内容

实证方法,就是体现“实证”五个方面要求的方法。换言之,实证方法是指揭示现象之间现实的、有用的、可靠的、确切的、肯定的联系,具体的描述各类现象,再经过归纳,上升到规律和一般性结论的方法体系。孔德指出:“实证哲学的基本性质,就是把一切现象看成服从一些不变的自然规律;精确地发现这些规律,并把它们的数目压缩到最低限度,乃是我们一切努力的目标,因为我们认为,探索那些所谓始因或目的因,对于我们来说,乃是绝对办不到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事物是否有意义,是否可以作为我们探求的对象,都以是否可以“实证”来判断。超出实证范围,只是“神学的想象”和“形而上学的论证”,是没有意义的。

实证方法在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时,具体表现为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和历史方法。

观察是研究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前提。每个社会问题都是现实地发生在人们面前,虽然有的成为了历史,但它是当时的现实。所以,人们首先是以观察的方式了解现实。观察分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以现实发生的社会问题为对象,例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各类问题。观察者与其处在同一时间界定内;间接观察是对历史、文化遗迹等的观察,例如,我们实地考察历史遗址金字塔、比萨斜塔、空中花园……虽然观察者是亲眼去看历史、文化遗址,但对于这些遗址所建造时代的一切情况,都只能从文件、资料、遗址中获取,故为间接。

观察方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了解事物的方法,它借助于观察者的眼、耳、鼻、身等感官。所以,一般说来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确切性。例如,一位领导想了解啤酒行业的生产情况,他可以进入生产第一线,实地察看,看看各个工厂从配料到出成品的全过程,看看生产的方法、技术、设备、管理,获得第一手资料。但是,使用观察方法,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能仅仅停留于事物的现象层面,并对现象不加分析,匆忙地下结论。事物的现象与其本质并非总是相吻合的。例如,明眼人谁都能看见,太阳东起西落,绕地球旋转。可这是一个最大的荒谬,为了纠正这流传二干多年的谬误,伽俐略、布鲁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再如,领导者看到工厂里机器轰鸣,工人在车间紧张地工作,产品也不断地从生产线进入仓库,但工厂的效率、产品质量、产品销路等却不能从观察中得出。有时,这种表面的忙碌是一种虚假的现象,亏损、产品积压、高投入低产出,却隐藏在后面。所以,不能仅仅凭观察就得出结论。第二,对历史、文化遗迹的观察,并不表示了解了它的背景、演变及内在蕴涵。例如,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在闲暇时、结婚时,甚至春节期间都喜欢到有名胜古迹的地方去游览、观光,但他们看到的只是文物的外观及关于建造过程、作用的简单文字。所以,在下结论时,力争排除主观因素,不可仅凭推测或臆断。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往往同时使用,不可绝对地分开。因为,过去总是要发展成现在的,现在也总是由过去而来,并且,间接观察就是直接观察古物古迹等,使用时必须排除观察者个人的偏见。

实验方法是对观察所得到的材料同相应的事物发展范型进行对照。它也分为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直接实验是假设——演绎过程,即以抽象的理想状态为假设条件来分析观察材料,但这假设不是任意的假设,是一种按其本质迟早要被实证检验的假设(注:后面有专节论述)。间接实验是从实际现象出发,认识现象的内在联系的过程。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交互使用,既归纳又演绎;既从现实出发又从理想状态出发,从中发现现象间的关系。

比较方法是对实验方法的深化,是从横向角度把某事物及同时存在的同属一类的其他事物进行比较,从多样性中求得统一性;也是对同一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比较,以期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例如,领导干部在选拔人才时,首先要将预选对象同其他人进行比较,然后,再将其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对比,以确定人才及工作岗位。比较方法能够较简洁地深入事物本质,是较主要的实证方法。但是,比较方法缺乏历史性。因而在比较的基础上,必须上升到历史方法,即展开纵向比较,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仅可“证实”的现象,可能是孤立、无历史感的现象,而既可“证实”,又有预测作用的陈述,才是科学高度的陈述。所以,实证方法不是满足于寻求现实的可证实性,而是力图从可靠的现象中推测出事物发展的趋势。

实证方法是一个应用较普遍的方法。任何一位成绩突出的领导者都注重实证方法的适用。他们总是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第一线,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既从自己的原定计划、设想出发,分析现实,找出现实同理想中的情况的差距,以鞭策自己;又从现实自身入手,就事论事,分析出现实发展的规律,从中找出应发扬光大的东西和必须改正、抛弃的东西,使事物向更加完善的状况发展。

2.量与质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都是由质和量两种特性构成的复合体。认识事物就既要把握其质,又要分析其量,只有这样,才能较完整地理解事物。过去,我们在认识社会事物时,侧重于“质”的分析,而在认识自然事物时侧重于从“量”去分析。事实上,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较完整的科学思维方法。它对我们的认识和实际工作都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所谓定性思维,是指根据事物的性质和属性来认识事物,确定、判断事物的思维方法。事物都有自己的质,不同事物的不同质将事物彼此之间区分开来,否认了事物之间质的区分,就否认了事物之间的区分,人类就无从把握和处理问题定性思维的具体方法很多,主要表现为:

基本因素分析法既根据事物的基本因素去判断其性质的定性思维方法。其具体步骤是(1)确定认识、分析对象;(2)找出与认识对象有关的基本因素;(3)分析这些基本因素,包括其历史与现状及未来走向。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联系的基本形式;(4)参照有关技术系数,进行质的分析;(5)在质的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认识结论和行动决策。例如,对通用汽车公司提高产品质量作定性分析。题目确定后,就要找出相关因素,这些相关因素应包括科学管理、技术更新、技术开发、员工的技术培训、原材料的质量等。然后,参照有关技术参数,对上述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其内在联系,最终作出科学评价。

定性思维方法在当代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往社会发展节奏较慢,社会事物相对单纯,人们可以以直观、经验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而现在,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开放、丰富,成为一个庞大的系统集合体,原有的方法不太适用。必须通过定性分析,确切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的实际活动提供科学指南。

所谓定量思维方法,就是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掌握事物的数量关系。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固然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分清事物是什么,但认识事物仅停留于事物“是什么”还不够。

但是,定量分析不可随意进行,即不能为了定量分析而随意地去找数量关系及数据,事物的数量关系同事物的质一样,也有主要的和次要的之分,有直接同事物的质相联系和间接同事物的质相联系之分;更不可能主观地编出一些数量关系,或主观地扩大某些数量关系,把事物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这种作法在生活中经常发生,一些人为抬高、显示成绩,就把一些有关“量”主观地夸大;而一旦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又主观地把“量”减少,往小处说。领导者切忌这种做法,也要善于发现并制止下属这样做。

定量思维方法有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便是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即数学所提供的方法。数学产生于客观实际的需要,是对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研究,但它却是在抽象的形态上进行的,即抽去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实际内容。正是这种纯粹性特点,决定数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分析事物,使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一方面,我们可以先抽取掉现实事物的各种具体的复杂形象,简化认识对象,从而对问题进行数量方面的抽象并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我们以数学作为计算工具,计算出事物的数量,进行精确的分析。例如,我们在对某地区的工业状况进行分析时,所面对的是一些数字和报表:生产进度表、财务表、各类情况的统计表等,并没有成堆的工业产品等摆放在我们的工作室。但正是这些数字反映着实际的工业状况。

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是相对立的两种思维方式,但又是统一的,定性思维是基于对事物的质的分析和思考,是非数量化分析;定量思维是基于对事物的数量的分析,从事物的量入手,获得事物的质。量与质永不可分地存在于同一事物内。因此,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又互为前提,相互补充、相互规定和转化。没有定量分析作补充,定性分析是空泛的,甚至是模糊的。

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交互作用的,切不可将二者分开。尤其是随着计算机被应用各个领域,包括办公室自动化,对任何事物的分析、认识,都可借助于计算机,通过一定的计算程序,对事物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得出正确的认识结论和行动纲领。

3.从推理到求知

假设——演绎方法即假说方法。最初,它是一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广泛地应用于自然领域,以对抗和补充公理——演绎方法。后来,这种方法被社会科学研究借鉴过来,成为了一种普遍适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对于领导者的开创性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假说作为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具体表现:

第一,假说可以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实质上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人们不可能等到事物的本质完全暴露在面前之后,再去认识和改造,但也不可能没有目标和方向地进行认识和改造。前者是消极被动的方式,永远只会随着事物走,不会有新的发现,是直观的、机械的活动;后者是盲目的方式,游离于事物之外:醉心所欲地进行,只会招致失败。

第二,假说为我们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提供了一座桥梁。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尽管人的思维本质上想全面的、正确的把握事物,并希望穷尽对事物的认识。然而,人的思维是通过有限的具体的个人进行的。种种主客观条件必然限制认识的进行。使得真理的获得须经多次反复。此时,能够帮助我们的就是假说,即假说可使我们从已知的科学理论和事实去探索未知的规律,去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增加假说中的科学性成分,减少假说中的非科学性成分,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理论。

第三,假说可以促使我们相互探讨,提高行动的成功率,由于假说是在已有的有限知识、经验和材料基础上进行的,那么,大家尽可以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相互交流中,修正各自的假说,并使多种关于同一事物的假说趋于一致,形成共识。在这种假说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其化为行动后的成功率就相当大。

另外,通过假说,人们可以基于已有事实,又超出已有事实。对问题进行大胆设想,并深入实践中有目的地取证。这样,容易触及相关问题和相关领域,并有可能在这些地方获得新的发现,实现认识和行动的新突破。

假说的形成和运用具有很大的创造性,显示了思维主体的自觉能动性,这里不存在机械性规则。但是,却有一些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①解释原则。这是指假说同已知事实的关系。假说是依据已知事实提出的,它必须同这些事实相符合,并能够说明和解释这些事实,不得与事实相冲突。如果假说同事实相背,就要修正假说;②科学原则。这是指假说同已知的科学理论和观点的关系。假说或是对已有理论的反叛,或是对已有理论的修正、创新。但是,假说不等于无原则地抛弃已有理论,对已有理论中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并在现实中仍然有效的部分应当保留,作为它的内容的一部分。③简单性原则。这是指假说与逻辑的关系。一个好的假说要尽可能地在逻辑上简捷明了,尽可能地解释和符合更多的事实和客观对象,即假说要有很大的内存量。这样,假说的科学性就大;④可检验原则。这是假说具有科学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假说本身就是一种推测性解释,它必须接受事实和经验材料、科学理论的检验,在检验中或证实或证伪。不可检验或无法检验的假说永远是一个谜,无法成为科学理论,因而是不可取。

总之,假设——演绎方法是科学思维方法之一。它能够较大程度地调节思维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能够使思维主体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能够使思维主体面对已经陈旧或日渐失效的理论,敢于和能够修正。假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正确地掌握和运用,于我们的工作、科研都具有实际意义。

4.从猜测到反驳

试错法,也就是猜想——反驳方法。这是在科学领域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也是人类认识和思维的方法之一。它对于我们提高理论和各项行动方案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试错法即猜想——反驳法。因而,它的运作分两步进行,即猜想和反驳。

猜测是试错法的第一步,没有猜测,就不会发现错误,也就不会有反驳和更正。猜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怀疑,这种怀疑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而是为了发现问题、更正问题,是科学的审慎的态度。我们的认识一方面来自于观察、实践,另一方面来自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存。然而,大脑中的知识储存并不是原封不动地被吸引、利用,而只能是有选择地、批判地吸引、利用。这就需要猜测、怀疑,对已往知识进行修正,修正过的知识方可融进新的认识、理论之中。

反驳是试错法的第二步。没有反驳,猜测就是一厢情愿、且可能错误重重的设想。反驳就是批判,就是在初步结论中寻找毛病,发现错误,通过检验确定错误,最后排除错误的思维过程。排除错误是试错法的目的,也是它的本质。因为不能排除错误,认识就不能得到提高,就不可能从错误丛生中走出来。所以,人类高明于动物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能够排错误,以免干扰新的认识。而动物能够发现错误,但不能排除,从而导致它以后的重犯,并最终导致灭亡。比如人,如果发现前进的路上布满地雷,并发现了地雷的位置而不能排除的话,人们就很难通过此路,即使通过了,却给后来人留下了死亡陷阱。所以,通过批判和排除错误,反驳也就可以确保理论的错误减少或不增加,确保理论的被接受和运用。

从上述可以推出,反驳就是一种“从错误中学习”的方法。没有错误,人类就无法前进,科学也无法发展。生活中的每项方针、政策都是在吸取以前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科学的重大发现也是在无数次错误、排除错误,再错误、再排除的无限交替中实现的。如“六六六”药粉的发现,就得名于它是在经历了666次试验之后才获成功这一事实。永远正确的只能是上帝(其实,上帝也犯过错误,如没有警惕蛇的狡猾和善恶果会被人吃),永远犯错误只能是百分之百的傻瓜。我们既非上帝也非傻瓜,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常人,因而我们会犯错误,“我们是可错的,可犯错误;但是,我们能够从错误中学习。”(《客观知识》,第265页)伟人、科学家、领导者之所以高出于群众,不仅在于他们的聪明才智,还在于他们能够并善于从错误中学习。

试错法就是猜测与反驳的结合。这种方法同假设——演绎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假说方法是先根据事实,确立一个假说,然后寻求证据,支持它、证实它;而试错法却似乎正相反,它是对已有认识的试错,即不是找正面论据,而是寻求推翻它、驳倒它的例子,并排除这些反例,从而使认识更加精确、科学。所以,这两种方法在方向上是相对立的,但在动机和目的上是相同的:证实某一理论并赋予它更多的科学性。如果说假说方法是正面的,那么试锗法就是反面的。这两种方法的交叉使用,定会使我们的行动获得成功。

有一点须交待,即试错法的试错不是目的,不是为试错而试错。生活中,大多数人,包括一些领导并不喜欢别人给他找错误、挑毛病,认为这是对他的不恭或故意刁难。这种想法应该抛弃。油灯底下总是黑的。一个人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别人的帮助正是求之不得。当然,也必须杜绝另一种情况,即以试错为名,主观、任意地挑毛病,或为了挑毛病而挑毛病,把试错当成一切,当成打击、报复、阻碍他人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这是对试错法的极大歪曲。

5.散发性思维

何为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最根本的特色是,多方面、多思路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囿于一种思路、一个角度,一条路走到黑。对于发散性思维来说,当一种方法、一个方面不能解决问题时,它会主动地否定这一方法、方面,而向另一方法、另一方面跨越。它不满足已有的思维成果,力图向新的方法、领域探索,并力图在多种方法、方面中,寻找一种更好一点的方法、方面。众所周知,大发明家爱迪生之所以为人称道,永留青史,不仅在于他发明了多少种东西,更在于他对科学孜孜不倦的精神和进取的发散性思维方式。为试制灯炮丝,他实施了1600多个不同类型的方案,一直最后找到碳化丝片才告成功。类似的例子在科学史和实践史上数不胜数。发散性思维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创造性,是事物普遍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既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多方面关系的总和,我们就应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向四面八方发散出去,从而寻找解决问题更多更好的方法。

发散性思维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最主要的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几种。

多向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最重要的形式。多向思维要求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即发挥思维的活力和创造性,使思维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面。

侧向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另一种形式。在理解侧向思维之前,不妨先介绍正向思维。正向思维是局限于本领域内考虑问题、寻找问题解决答案的思维方式。我们通常说某人干自己的老本行非常熟练,而对本行之外的事情很生疏,这就是一种正向思维的人。而侧向思维则不同,它要求把自己研究的领域与别的领域交叉起来,把自己的专业同别的专业结合起来,并从别的领域和专业获得思想上的启发,用来解决本领域、本专业范围内问题的思维方式。反向思维也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反向思维就其实质而言,是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在思维领域的反映。矛盾的对方双向既相互排斥,又向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具有同一性、统一性。比如,上坡路和下坡路在同一条道上,冲上坡顶,所面临的必是下坡。平坦的路上,没有上坡,也没有下坡。上坡路和下坡路本是相互对立的,但又相互依赖和转化。如果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认为两者之间没有联系,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那就陷入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且现实中也难以成立。上坡路与下坡路无联系,坡顶要伸到何处,步入云端又从何处归于平地。对此,形而上学思维方法不可能解决。所以,反向思维是有现实和理论根据的,从反向思维去思考问题,常常会取得十分重要的成果。(1)发散性思维具有许多特点,比较能体现其特色的有三种,即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流畅性是指发散性思维用于某一方面时,能够举一反三,迅速地沿着这一方向发散出去,形成同一方向的丰富内容例如,在考虑“木材”的用处时,发散性思维的思维过程是:沿着“木材可以做安详”这一方向迅速发散出去,“木材”可以作书柜、衣柜、电视柜、椅子、床、写字桌、饭桌,还可以做茶几,放在飞机内、轮船内等,表现为一个极其丰富的量的扩张过程。不过应看到,虽然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可以想到“木材”在各类、各地安详中的用处,但仍然是同一方向上的量的扩大,因而归根到底是单一方向的,属于发散性思维的低级层次。(2)变通性就是发散性思维能从思维的某一方向跳到其他许多方向,使方向越来越多,有更多的方向、方面可供选择和考虑,从而形成立体思维并编织成思维之网。变通性使发散性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和方面扩散,从畅流性的单方向的量的扩张,发展到多方向的量的扩张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方面性。(3)独特性就是发散性思维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独特使是发散性思维的最高目标,是在流畅性和变通性基础上形成的发散性思维的高级层次。没有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就没有它的独特性。实际上,要达到思维的流畅和变通,就需要广博的知识,多方面的生活经验。知识和经验为发散性思维的独特性创立了条件。实践也证明,凡在历史上做出独特贡献的人,他们都具有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的特点。试想,遇事不能变通、不能从多方面考察,人的思维就会偏狭、固执,何谈独特性;而没有独特性,平平的思维指导下的行动,也不会有大作为。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是发散性思维必具的特点,是事业有成者必须具备的素质。由流畅性到变通性再到独特性,思维活动就进入了创新的高级阶段。

总之,发散性思维是多方向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它同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相对立。它承认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生动性,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事物。发散性思维仿佛具有众多条的“触角”,不拘泥于一个方向、一个框架而向四面八方延伸,使我们的思维纵横交错、构成丰富多采的、生动的“意识之网”,而这张网可以迅速、灵活地“编织”多种多样的“意识产品”。

6.动静结合的思维

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是对立的统一。作为两种思维方式,其构成、特点显然是不同的,甚至是正相反的。但是,实际思维活动中,没有纯粹的动态思维,也没有纯粹的静态思维,两者同存在于同一思维过程中。正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一样。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动态思维离不开静态思维。动态思维是对事物的运动特性的反映,离了静态思维,就橡运动离开静止一样,是不可思议的。运动不是静止,但运动需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即运动的结果要从静止中体现出来,它表现于静止之中。因此,动态思维的绝对化,只会导致思维失去稳定性,左右摇摆,大起大落,引起思维震荡,产生思维混乱。为此,动态思维一定要与静态思维相结合,以严格化、程序化的静态思维作为自己的基础,并以静态思维提供的大量规律性的可靠的数据为依据,进行动态调整。从一定意义上说,静态思维是克服动态思维风险性的保险系数,使动态思维不致失去方向而导致偏离轨道的振荡。静态思维也不能脱离动态思维。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不是绝对的不运动,静止状态也是运动导致的。因此,静态思维只不过是在一定条件约束下的动态思维,这些条件使一定方式的动态思维相对固定下来,使其形式化、规则化、程序化而已。静态思维是动态思维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情况。总之,离开了动态思维,静态思维只会因固定化、单一化而变得僵化,相反,离开了静态思维,动态思维就会成为具有冒险性的无序思维。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固定性与流动性的矛盾也是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的矛盾的一种表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它们既有确定性、固定性的一面,又有不确定性、流动性的一面。静态思维偏重于事物的确定性,固定性,而动态思维偏重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流动性。事物这两方面特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把其中某一方面绝对性就会犯这种或那种错误。以战争为例。战争也有流动性和固定性两属性,如果一味地强调战争中的固定性,那就会成为战争中的机械主义、绝对主义;反之,如果只一味地强调战争的流动性,那战争就无从着手,成为毫无定见,这也是,那也是,或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战争中的相对主义。要想争取战争的主动性,取得战争胜利,就既要看到它的流动性,又要注意它的固定性,因为唯有此,才能把握战争的规律。对任何事物的分析、认识都是如此,必须把动态思维和静态思维结合起来。

动态思维和静态思维是对方统一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人类实践的发展中,总是先由动态思维发挥着思维的活力和创造力,开拓着新的思路,形成着新的思维方向、思维程序,从而突破原先的静态思维的框架、模式,引起静态思维的振荡,进而促使静态思维把动态思维的成果规划化、程序化、形式化,使之相对固定化。在现时代,这一过程表现得更加明显。每当人们的动态的创造性思维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人们就会努力去探求新的可以程序化的思维过程,并把这“被设计了”的程序交给“人工智能”,而人类本身又去探索新的更高级的过程。这样一步又一步、一个层次又一个层次,使人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加深。因此,静态思维从动态思维中获得生命力,而动态思维则从静态思维中获得稳定性,两者互相补充,促进着思维的发展。

7.纵横交错的思维

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是沿不同方向运动的比较思维。但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既有历史、现在和将来的历时性纵向过程,又有同自己周围事物的共时性横向联系,它们本身是在纵向和横向的交叉关系中存在的。因而作为这种客观事实的反映的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又是统一的。

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各有其特殊的作用。纵向思维可以从历史的比较中,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找到自己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例如现在和过去的比较,某项政策出台前后企业生产状况的对比,当今科学发展状况与上世界科学发展状况的对比等等,就是纵向思维的具体运用。但是,尽管纵向思维有其独特的作用,因其以自己和自己相比较为主要特点,它往往使人门只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容易盲目乐观,自我满足,因而影响奋发进取的精神。所幸纵向思维不足之处正是横向思维的长处,所以,横向思维可以弥补和克服纵向思维的局限性,起到纵向思维所起不到的作用。它要求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把自己放到整个世界的联系中去比较,在同他人、他国的先进和落后的比较中,认识和衡量自己,从而找出自己发展的方向和措施。横向思维能够破除我们狭隘的眼界,拓宽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在快速多变的现时代,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产生一种紧迫感、危机意识以及积极奋进的奋斗精神。处于国际关系从冷战定向和平阶段的各个国家,要想在强烈的经济竞争、外交竞争中争取主动性,就要在运用纵向思维,比较自己进步的同时,特别运用横向思维,把自己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当然,有两点需注意,我们既要避免因纵向思维而带来自满自足,也要避免因横向思维而带来消极悲观。这也说明,我们在实际思维活动中,要把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结合起来,唯有此,才能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进行科学决策和正确规划我们的行为。

实际生活中总有那么两种人,一部分人习惯于纵向思维方法,尤其是一些老人,他们经历了曲曲折折的一生,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往往用“想当初”、“我年轻的时候”等等思考、度量现在。另一部分习惯于横向思维方法,这主要表现在青年人身上,他们更多地是这样提问题:“你看人家是怎么办的”、“我们在那方面比人家好,这方面比人家差”等等。无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年人,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本身是对的。但是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都有自己的不足,需要对方来弥补。因此,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习惯于横向思维的人要了解一些历史,输入一些历史的信息,懂得事物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习惯于纵向思维的人要多了解一些自身之外的事情,从周围事物那里吸取信息,充实、增补自身,摆正自己在“联系”中的位置。这样,持不同思维方法的人才能消除“思维裂痕”,得到沟通。从这个意义上讲,把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结合起来,是沟通思维,加强交流,增强思维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的重要途径。

8.超前思维与反馈思想

后馈思维和超前思维以不同的“尺子”思考问题,各自具有独立性,但在实际思维过程中,二者是必须结合起来。

后馈思维和超前思维是在“现实”中实现统一的。“现实”本身是客观的存在,是各种各样具体事物的综合,是由正在进行运动的主体和客体所构成的。但是,“现实”本身是从“过去”演化而来,因而“历史”沉淀于“现实”之中;“现实”本身又要向“将来”发展而去,因而“将来”又是“现在”在较长时间内的发展、延续,这就是说,“未来”是将来的“现实”,它不是脱离“现实”的,是从“现实”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从一定意义说,“历史”和“未来”都制约着、限制着“现实”,使“现实”既不能脱离“历史”,也不能脱离“未来”。

从“历史”和“未来”统一于“现实”的角度观察问题,把后馈思维和超前思维任何一方绝对化都是片面的。把后馈思维绝对化,就会使思维僵化,使社会和实践处于一种停滞状态,停留于过去,不思进取;把超前思维绝对化,就会脱离现实,脱离历史,变成一种幻想主义和理想主义,如同没有根的大树是虚假的或悬浮于空中一样。所以,只有把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既有历史,又有将来,现实才会比较全面地发展,领导活动才能获得成功。

在改革和现代化成为各国实践的主要任务时,超前思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没有超前思维,就无法规划社会的未来;只有对社会有了正确的预测,才能更好地进行现在的实践。但是,超前不是无限度的超前,它归根到底要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因为现实既是从历史发展而来的,其本身又包含着未来的历史。所以,超前思维也要吸收后馈思维的特点,不能割断历史、现在和将来三者的联系,不能割断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做到了这些,我们就能更好地发挥超前思维的作用,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加快改革和现代化的步伐。

此外,在强调超前思维和后馈思维的统一时,还必须注意两点问题。第一,尊重历史、承认历史。历史虽然是过去的现在,但任何一段历史都是人类历史长河的组成部分,都有内在的联系和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其良好的、合理的地方,而这些也正是后馈思维之所以必要的原因,也是超前思维的出发点。只有理解了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所以,历史虚无主义是应予以排除的。第二,实事求是。无论是反观历史,分析现实,还是展望未来,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态度,任何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歪曲和虚幻,都会影响超前思维和后馈思维功能的正常发挥。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多样的,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它还会展开更加多样的形式,显出它本身的丰富性、生动性。本章介绍的各种不同样式的思维,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开放性思维和封闭性思维。可以说开放性思维和封闭性思维是上述各种思维活动具体样式的概括和总结封闭性思维的限于自身内部考虑问题,而不与外界发生比较,不和外界进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相反,开放性思维不断把自身推向外界,和外界、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对思维进行调节、校正。所以,如果我们把思维局限于纵向、静态、后馈的思维中,就会产生思维的排它性而把自身封闭起来,变得僵化。要形成开放性思维,一方面要更多地把思维转向于横向、动态超前样式,另一方面要恰当地运用纵向、静态、后馈思维。唯有此,我们才会有健全的、开放的思维方式,才能既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又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

二:领导者的创造性思维

1.何谓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新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对领导活动而,其表现在社会发展处于十字路口,领导者作出重大选择等。这个狭义上的理解。从广义上讲,创造性思维不仅表现为作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和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在思维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

从“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中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独创性或新颖性。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它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着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一位希望事业有成或生活出意义来或作一个称职的领导的人,就要在前人、常人没有涉足,不敢前往的领域“开垦”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就要站在前人、常人的肩上再前进一步,而不要在前人、常人已有的成就面前踏步或仿效,不要被司空见惯的事物所迷惑。(2)极大的灵活性。创造性思维并无现成的思维方法和程序可循,所以它的方式、方法、程序、途径等都没有固定的框架。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人在考虑问题时可以迅速地从一个思路转向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个种意境,多方位地试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创造性思维活动就表现出不同的结果或不同的方法、技巧。(3)艺术性非拟代。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开放的、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动,它的发生伴随有“想象”、“灵感”之类的非逻辑。非规范思维活动,如“思想”、“灵感”、“直觉”等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问题和对象而异,所以创造性思维活动具有极大的特殊性、随机性和技巧性,他人不可以完全模仿、模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上述特点同艺术活动有相似之处,艺术活动就是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包括利用直觉、灵感、想象,等非理性的活动,艺术活动的表面现象和过程中以模仿。(4)对象的潜在性。创造性思维活动从现实的活动和客体它的指向不是现存的客体,而是一个潜在的、尚未被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例如,在改革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那么,这条路究竟怎么走,各国正在探索,即各国的领导者们分别依据本国所面临的各种现实情况,进行创造性的思索,大胆试验,所以,这条路至今还不太清晰,还是潜在的,至多是处在由潜在向现实的不断转变之中。所以,创造性思维的对象或者是刚刚进入人类的实践范围,尚未被人类所认识的客体,人们只能猜测它的存在状况,或者是人们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认识尚不完全,还可以从深度和广度上加以进一步认识的客体,这两类客体无疑带有潜在性。(5)风险性。由于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因此要受着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如事物发展及其本质暴露的程度、实践的条件与水平、认识的水平与能力等,这就决定了创造性思维并不能每次都能取得成功,甚至有可能毫无成效或者作出错误的结论。对领导者来说,创造性思维的失败会给多方面带来消极影响,因而无疑会影响到他的政治前途。可是,如果每位领导都做“太平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那集体、社会和人类就无发展可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风险性还表现在它对传统势力、偏见等的冲击上,传统势力,现有权威都会竭力维护自己的存在,对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成果抱有抵抗的心理,甚至仇视的心理。

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已经包含在其特征之中了、这里简要对其进行概括。

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地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不断推进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创造性思维因其对象的潜在特征,表明它是向着未知或不完全知的领域进军,不断扩大着人们的认识范围,不断地把未被认识的东西变为可以认识和已经认识的东西,科学上每一次的发现和创造,都增加着人类的知识总量,为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不断地创造着条件。

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地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已表明,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创造性思维活动及过程中的内在的东西是无法模仿的。这内在的东西即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依赖于人们对历史和现状的深刻了解,依赖于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依赖于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展。而每一次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一次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因为要想获得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人们就要不断地探索前人没有采用过的思维方法、思考角度去进行思维,就要独创性地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途径去正确、有效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能力,所以,认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第三,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开辟新的局面。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与风险性特征赋予了它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人们不满于现状,不满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总是力图探索客观世界中还未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开拓性的实践,开辟出人类实践活动的新领域。在中国,正是邓小平创造性的思维。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才有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有了今天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实践。相反,谷没有创造性的思维,人类躺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坐享其成,那么,人类的实践活动只能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实践活动的领域也非常狭小。

2.激发创造性思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一定的原因,而非神秘地出现或先验地存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也是由于一定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经验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所引起、推动和维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不是先验地存在着的,飘浮于空中,让人无从把握,而是现实地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之中,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从“源头”和表现形式入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从而更好地运用创造性思维。(1)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主要指意志、兴趣、情感、情绪等因素,这些因素激发着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意志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激发因素,它表现为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进行活动,自觉地同困难作斗争,以及自觉地节制自己的行为。任何人在进行活动时,都会遇到困难和阻力以及受到行为目标的强烈刺激,尤其是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目的和方向性表现利民是常强烈、鲜明,存在着巨大的障碍和风险需要去克服,人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及意志对行动的调节,创造性活动难以维持下去或者其活动进程会变得紊乱、无序。因此,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意增活动,是靠意志激发起来的。

总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是维持创造性行为的“精神能源”,是任何有志于创造的人尤其是科学工作者和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兴趣是人们力图认识或爱好某一事物的倾向,也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生要因素,强状态。疲倦和劳苦,因难和阻力,在兴趣的冲击下逃之夭夭了。所以,持有兴趣的人总是被兴趣的对象所深深吸引,去开拓、去创造。兴趣给了他极大的主动性和顽强性。

情感及其他因素。积极而健康的情绪和情感也激发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发生和进展。它们包括心境、热情、友谊、信任等等。(2)经验因素

经验因素主要是指知识和经验。知识和经验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得以发生的基础,同时,它们也可以限制创造性思维。

知识和经验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开展。人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并且,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丰富,创造性思维就会取得更大进展。因为,说到底,创造性思维就是经验和知识的提升和超越。

缺乏知识和经验,创造性思维就变成为幻想、臆想。具体地讲,知识与经验促进创造性思维得以发生、提升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a、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就越能敏锐地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也就越能开辟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新领域来。知识既可以借助于书本,又可以从实践中总结,而经验必来自于实践。置身于实践并保持思维的开放,就能够捕捉到众多的信息以及稍纵即逝的机遇,能够发现常常被人忽略的一些问题背后的细节。例如,一个印染工人,他能够分辩出上百种颜色,一位生活于冰天雪天的爱斯基摩人,能够在一般人看来均为白色的雪山上,指出各个山谷的雪的颜色有所不同……只有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才会有此独创性的观察能力。相反,一个没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一切事情在他眼中都是新奇的,也都是毫无区别的。对现实、实践等的不理解,就根本谈不上在实践基础去发现独创性的领域。

b、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就能有效地选择适合于自己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学科或领域。

现代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既越来越专业化,又越来越趋于一体化,出现了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高度分化,就使人们必须具备某一领域的高深知识;高度综合,又使人们必须对多个领域、多个学科有较多的认识。否则,单纯的专业化,会走向狭隘;而没有专业化的综合,又会走向空泛。因此,任何人要想选择在某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就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其任务和职责就是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原料、销售等均不用操心,领导者没有创造性可言。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领导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因为生产权、销售权、财权都下放到单位,这就是说,事事都须领导操心,他要懂得如何组织生产,如何有效地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如何去公关,如何有效地运用资金,还要了解本行业的发展状况,本类产品的销售情况等等,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上述各方的知识和经验。而一无所知是管理不了企业的,更不用说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及时调整生产结构,选择走向成功的道路了。

c、识和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开阔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思路宽广,从而就越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社会的大踏步前进,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民族问题、经济中的伦理问题、因科学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对原有技术的冲击问题、人们的文化素质急需提高的问题,等等。堆积如山的问题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水平得到提高,生产力得到发展而出现的。这就给每个人尤其是科学工作者和领导者提出了难题,但也是挑战。而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为唯有此,我们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广泛的联想,才能通过类比、比较、移植等办法把已知的东西用于分析未知的东西从而进一步认识未知的东西,找到应付它的办法。而没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人类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只有束手就擒。

d、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还越能使科学发现得以深化,使创造性成果得以升华。人类的认识永无止境,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性活动也不会衰竭和停止,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所以,如果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那么,已有的科学发现和创造性成果就会成为进一步前进的阶梯,相反,缺乏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已有的创造性成果就会被固定化、僵化。可见,一定宽度的知识面和经验是把创造性思维及其成果进一步推向前进、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更加完善化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从上可以看出,知识和经验在创造性思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必尊重知识、尊重经验,不断地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为从事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逻辑思维与创造

一般来说,逻辑思维在于将观察、实践中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抽象、概括、类比、演绎等等,得出初步的结论,形成理论上或科学上的假说,并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验证,以达到向真理性认识的接近。

逻辑思维通常分为两大类;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形式逻辑思维形式中又有诸如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思维形式。

演绎推理是由前提推导出结论的思维活动,其中前提是一般原理。结论是内在地包含于前提中的个案,结论的知识不超出前提中已有的一般知识的范围。演绎推理一般被认为是不能有所创新、不能推出新知识的思维形式。实际上,演绎推理的结论并不能完全被否认,它可以将前提中所包含的较为模糊的知识得以展开和明晰,使一些尽管理所当然但还不为人们所认识的道理被揭示出来,从而用正确的道理克服错误的观点。这也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的东西、大量个体的东西中归纳、推论出一般性结论。比如,人们长期以来所见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于是就推论“一切天鹅都是白的”一般结论。所以,人们均认为,归纳推理能够创新、能够推出新知识。我们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归纳推理中总有一些特殊的对象、个体没有包括在前提之内,所以,它的一般性结论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或然性。但是,正是因为不是从已有的一般结论发出,归纳推理才能够概括新的事实、形成新的一般知识,因此,具有较大的创造性。例如,历史学研究就是这样。历史学研究,不是从某一个或几个一般结论出发,去研究史实,而是从大量的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归纳和概括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历史学发展至今,取得了丰富成果,这与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是分不开的。所以,归纳推理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能力之一。

类比推理是形式逻辑的又一种推理形式。类比推理是把不同的两类对象进行比较,根据已知的相似属性,来推论出其他属性的相似。所以,类比推理可使人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已知事物的特征看到事物的未知特征和未知事物的特征,把未知变为已知,找到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功能恰好是创造性思维急需的能力。例如,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扬看到“声”有直接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特别是有干涉现象,其原因在它的波动性;而“光”有“声”所具有的一切现象,但光的特性,一直不为人们所知,于是,他通过类比推理,确定光也具有波动性,从而创立了“光的波动说”理论。所以,创造性活动少不了类比推理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的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必须掌握和善于运用类比推理,通过类比,发现本集体的优点、缺点、特长,发现本集体与外界的联系,从而保证领导活动创造性的进行。

辩证逻辑是将辩证法应用于思维活动之中,从而揭示思维运动发展的辩证规律的思维形式。它的运用过程,表现为思维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进入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性,从而掌握真理的具体性的过程。所以,辩证逻辑高于形式逻辑,它能够用辩证的方法指导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取得创造性成果。比如在领导活动中,掌握辩证逻辑有助于领导者以正确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材料,概括出结论,有助于领导者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领导和群众的关系,也有助于领导者从质与量、质变与量变、对立统一等角度分析问题,从而有助于领导者作出正确而有见地的决策以及指导开创性的活动。离开了辩证逻辑,领导者作出的决策和指导的行动正确但不深刻,正常但无创新。所以,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一定意义上,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体现在辩证思维能力的高低上。

4.联想、想象与创造

联想作为探索未知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是关于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没有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联想就难发生,离开了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联想只是幻想。所以,要想提高联想能力,获取丰富的联想,就要广泛地参加实践,接触和了解事物,然后,把许多实际经验、知识信息储存在大脑里,使大脑建立起许多暂时的联系,一旦需要联想时,大脑就会把各种信息调动起来,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由此而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联想对领导活动尤其重要,因为领导活动是几个最为需要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领域之一。为此,就要求领导者善于比较事物,发现事物的异同点;善于归纳总结,在大脑中,依事物的优点、缺点、特性、功能对事物进行归纳、分类,形成一个明细表。这样,领导者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能迅速地调动头脑中的“思维清单”,很快形成联想,并形成创造性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因为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丰富的知识。而知识,一方面是来自于我们对事物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来自于透过直接的经验材料而对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认识,来自于借助想象对事物运动的内在机制的探求。没有想象,就难以在经验材料基础上获得新知识。所以,人们常常把想象比喻为思维之鸟的翅膀;借助于想象力,思维之鸟才能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

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提出科学假说需要借助于想象。假说是对某一发展过程的假定性解释。是科学发展的一定阶段的理论形式,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人们在科学探索中,有许多对象是过去发生的、人无法经历的过程,也有许多是人们还未经历、将来可能经历的过程。对这些过程的研究,人们首先借助于想象,在思想中构造出一个假想过程以及对它的解释,这就是假说,也是想象的实际运用。假说还依赖于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逻辑论证,但想象的作用不可抹杀,如物理学家所说“每一种假说都是想象发挥作用的产物。”例如,康德就是利用想象,最早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2)提出新的科学概念需要借助于想象。科学上新概念的提出,往往标志着一个新的科学发现,标志着智力上的巨大飞跃。而这一切又离不开想象,需要借助于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原有科学规范的限制。例如,“海王星”概念的确立就是如此。在海王星发现之前,天文学家根据天文学得到的大量数据,推测在天王星之外还有一物体存在,但这个物体是什么,叫什么,当时还只能凭借想象,认为太阳系中可能还有第九个行星存在。后来天文学的发现证实了这一想象并命名为“海王星”。(3)想象是模型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模型的方法就是借助于理想模型研究事物的方法。其中,理想模型的设立就离不开想象,它是现实中不存在、经过改造的表象的集合体,是用想象和抽象方法建立起来的未来事物的直观模型。所以,理想模型不是现实模型,不能用经验加以描述,只能利用想象去建构。(4)想象是“思维实验”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探索中,实验是其重要的手段。但实验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实验室或自然界可以实现的,另一类则是在自然界中无法实现的,后一类就只能在头脑中进行,即思维实验。这种实验可以使人们不受现有技术条件的限制,对假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的现象和过程进行想象,勾勒出可能出现的图景。因此,思维实验又是借助于想象的纯逻辑推演或证明,或者是逻辑推演或证明是在想象中的进行。“思维实验”本身就内含了“想象”的存在。例如,伽利略关于“惯性定律”的证明就是在思维实验中进行的,是在想象的毫无摩擦力的平面上进行的。

5.直观、灵感与创造

直觉和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另一种重要能力和表现形式。人们对创造性知识的获得,往往需要经过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多种形式,一是经过长时期的准备、积累和沉思而获得知识,一是组织大量人力、物力,短时间的攻关和突破,再有就是长期的冥苦想而不得结果,在不经意或思考其他问题时,突然间豁然开朗,即顿悟。这后一种,即一下子使问题得到澄清的顿悟,就是所谓直觉和灵感。直觉和灵感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1)直觉可以帮助人们敏锐地发现问题,从而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打开突破口。人们往往认为解决问题是一件难事,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其实,发现问题也不容易,发现问题就是要找出症结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对象和方向,而问题又总是不易为人所觉察。这时,直觉能给我们提供很大的帮助,使我们能够预感到问题的所在。例如,一些资深的医生们在第一眼接触某一重病者时,他们会立即感觉到此人的病因、病源所在,而他们下一步的全面检查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这一56感觉“展开。医生们的”感觉“同他们丰富的经验、高深的医学理论和娴熟的技术分不开,但也同他们的职业敏感性、职业上的某种”意识“分不开。所以,这里的”感觉“就是直觉”第六感觉等。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2)直觉可以帮助人们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突破目标,在多种思路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正确思想,以及在多种可能的考察中选择最佳的方案,尤其是在情况复杂、优劣难辩时进行选择。就是说,我们在解决每一个问题,尤其是复杂的问题,往往有几套可行性方案,但究竟哪一种方案最佳,人们是无法一一演示的,如医学上打开脑颅的手术,这时,除了进行各种理论论证,参照以往的经验等之外,恐怕直觉和灵感对我们作出选择要起很大的作用。比如,下过围棋或稍懂。点围棋的人都会知道,在快棋赛或正规赛进入读秒阶段中,容不得棋手苦思细想,需要在短短的数秒中看透令人眼花缭乱的黑白世界,迅速地找到最佳的落子点,此时解了棋手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及对棋理的精通外,重要的是依“棋感”行棋,“棋感”就是棋手的直觉和“第六感觉。”(3)同上述两点相联系的是,事物的发展有多种可能的趋势。如何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如何根据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对“事物”已做的工作,预测事物的发展进程和趋势等,都需要借助于直觉。只是大多数时候,直觉的作用是处于隐蔽状态或不可言喻的非理性状态,故而易被人忽视而已,此为第三点。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直觉和灵感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但无意将之神秘化,或盲目崇拜。直觉和灵感得益于平常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提炼,而且,直觉和灵感往往只是思想的迅速而短暂的颤动,需要及时捕捉,并进行进一步的逻辑加工,使之发展成为完备的理论。再有,直觉和灵感有时给人们传递的是错误的“灵光一现”。所以,对它们应有正确的态度,既不要盲目迷从,也不能轻率忽略。它们最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6.求异与创造性思维

求异性原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又一重要原则。求异性原则是指,思维主体不能满足于常规和跟在他人后面一步一趋,必须具有求异、求新的心理,在求异、求新中发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发现改变现有状况的契机和机遇,是一种在异中求新、新中求变的原则。

事物的发展是多样性的统一,离开了多样性,统一就没有了生气,是一种毫无价值的自身重复。离开了统一性,多样性就会变得紊乱,没有了中心,是众多事物的机械堆积。例如拿玩具来说,走进商店,小孩的玩具令你眼花缭乱,有无数个品种和样式,每个样式的功能和外形、体积等又均不同,此谓玩具的“多样性”;但多样性中又有统一的一面,即它们都具有玩具的特性,故才可摆在一个框框——玩具柜台内。如果没有了“多样性”,所有的玩具都干篇一律,一个样式、一样的功能、一样的大小、甚至一样的颜色,那么,玩具市场就会死气沉沉,就不会有创新;如果没有统一性,那么,这么多的玩具会因其性质、功能与玩具的特性相背,玩具柜台就会变成杂货柜台。求异性原则就是对这种客观事实的反映。

事物不仅是多样性的统一,也是在多样性中求得发展的。事物一旦失去了多样性,就失去了活力。所以马克思曾说过,人类社会的进化与发展,不是在自然资源十分富饶的地区,而是在自然资源种类丰富且差异性大的地方得到发展的。过分富饶的资源只会使人离不开它,就象小孩离不开引带一样。这就是说,社会是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发展的。如战后的日本,为了重新崛起,他们采取了多项措施,注重各个方面的发展,如教育、文化、科技、工业、农业、交通业等,以及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