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与运动损伤必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9 12:29:57

点击下载

作者:沈钦荣,张居适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神经与运动损伤必读

神经与运动损伤必读试读:

前言

在近三十年日复一日的临床工作中,我们接待了数以万计的患者朋友。这其中,有难忘的喜悦,也有铭心的困惑和无奈。我们常常为替患者解除了病痛而喜悦,为不断发明的医学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而振奋;然而,面对一些无法解决的老问题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对患者的诸多病痛而束手无策时,也常常无奈和自责;在患者要求我们回答他得的“是什么病?该怎么治?为什么要这样治?”诸多问题时,也深感困惑和自己的不足。不仅仅对一些疑难病难以回答,即使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一些已经被我们治好了的病,要回答清楚,要让患者满意也很难。但这是我们医生必须努力去做到的事,我们有这个义务。

在困惑和无奈之外,我们也有意外发现:有些患者功能恢复得非常满意,比我们预计的要快要好。在探求其原因时发现,其奥秘只不过是按照医生嘱咐的注意事项认真去做罢了,就那么简单。这给我们很大启示,在骨伤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患者自身的主动性,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有时,我们花了很大精力,把手术做得很完美,骨折复位天衣无缝,但由于术后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交待不够,或患者配合不够,常常出现功能恢复糟糕的后果。临床上,我们遇到的不少疾病,都与职业、生活习惯有密切关联,即使这次治愈了,但若不改正不良习惯,很容易复发,因为致病的病因依然存在。医生的责任,不但是要把这次的病治好,还要让它少复发,最好不再发,最起码得延长复发间隙的时间。疾病的诊断是医生的事,骨折、脱位的整复是医生的事,但功能恢复如何,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于患者配合的主动性,主动者效果佳,被动者效果不佳。医生必须把如何配合的方法及其中的利弊,原原本本地告诉患者,并督促患者积极有效地执行。教给患者早日恢复功能、预防复发的方法,与治疗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为此,我们利用诊余时间,编写了这套《骨伤必读丛书》,包括《骨折必读》《颈腰椎病必读》《神经与运动损伤必读》3册,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有关骨骼、骨关节、软组织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基本知识,一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以及患者需要配合的事项,努力回答“是什么病?该怎么治?为什么要这样治?”健康者可以借此预防相关疾病,患病者可以借此更好地配合治疗,从而获得理想的功能恢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所在。沈钦荣 张居适2015年5月

通过手来了解运动系统

手掌、手背皮肤的功能

手上的皮肤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

手上的皮肤具体有什么作用呢?因为皮肤结构的差异,手掌和手背的皮肤用途不尽相同,首先拿手掌来说吧,手掌的皮肤具有如下的特点和功能。

1.角化层较厚,保护手部

角化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手茧”。它由角质细胞构成,而角质细胞是一种蛋白含量很高、细胞膜很厚的细胞,角化层的角质细胞间隙又含有很多脂类。因此,它对多种物理、化学性刺激都具有很强的耐受力,能阻止异物和病原体的入侵,能耐受机械性的摩擦,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2.皮肤弹性差,不易移动,适于抓物

手掌的皮肤深面,有很多垂直的纤维束,将皮肤和内部组织相连,使得皮肤缺乏弹性,不易移动,但有利于我们抓、握和持物。

3.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感觉能力强

手掌的皮肤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尤其在指端更加密集,能敏锐地感觉外界的刺激,因此有“手是人的第二双眼睛”的说法。

其次再说说手背皮肤的特点。手背的皮肤最重要的特点是薄、柔软、富有弹性和伸缩性。这是因为手背皮肤的角质层较薄,皮下脂肪少,皮肤和筋膜之间仅有一层疏松的蜂窝状组织,有较大的移动性。并且手背皮肤的真皮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这些弹性纤维使得手背皮肤弹性较大,在伸指时可以捏住提起手背皮肤,但握拳时皮肤又能拉紧,掌指关节背面的皮肤因张力增加而局部变白。这样,手背皮肤能起到良好的配合手掌皮肤抓物动作的功能,不会因为手掌抓物而引起手背的绷紧感。又因为手背皮肤和皮下组织间隙较大,手部的静脉及淋巴管都经手背回流。所以,当手部受伤时,手背是最容易肿胀的部位。

人的第二双眼睛——手指感觉的特点

灵巧的手,除了担任人类的运动器官外,还是人类非常重要的感觉器官。这是因为人的手上,具有非常丰富的感觉神经,这种神经在手指分布尤为密集,因此人可以通过手的触觉做许多事。比如扣纽扣、剥水果、系鞋带等等,而不用同时用眼睛去看着。科学家利用手上灵敏的触觉,发明了可以用摸来代替看的文字——盲文,极大地方便了盲人的阅读。因此,手也被称为“人的第二双眼睛”。

人的手指具有如此强的感觉能力,与手指上感觉神经的结构密不可分。感觉神经在手指上密集成网状,而且神经细胞外没有髓鞘——即保护感觉神经细胞的外壳细胞。这类外壳细胞具有高绝缘性,因此手指尤其是指腹的部位,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人们常说“十指连心痛”,便是因为手指对痛觉非常灵敏。事实上不止是痛觉,手指的温度觉、触觉都十分敏感,尤其是指腹,还具有身上最小的两点分辨觉:2.5mm。这对于我们通过手,来了解一个物体的形状、质地,具有重要意义。

指腹的感觉能力比指背强,这是因为指腹上神经网的分布比指背更为密集。这样的结构,更能配合人的握持动作。因为当人拿起一样物体时,指腹的触觉能告诉自己,东西是否已拿稳。因此,当手指受伤、皮肤缺损时,医生一般都用指腹侧的皮肤去缝合创口,这样手指伤愈后,触觉功能将不致大损。

手部的感觉神经不但分布密集,而且几乎每个部位都接受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神经支配。这个特点,不但进一步加强了手指感觉的灵敏度,而且当手指受伤累及神经时,皮肤感觉丧失的区域,会远小于神经实际分布的区域。同样的道理,医生遇到断指再植的患者时,即使手术时只缝合受伤手指一侧的神经,当手指伤势痊愈后,手指另一侧也会恢复一些触觉。

小小指甲作用大

指甲位于指端,呈弧形,其两侧弧度较锐,分为甲根、甲印、甲板和游离缘。指甲和我们的皮肤、头发一样,是由同一种蛋白质——角蛋白构成的,它是皮肤的延续,指甲与甲床紧密相贴,能保护指尖、掌侧肌肤,并支持脂肪组织,辅助完成握持和拿捏物体的动作,并且加强指腹在抓、捏、压等动作时的力量,所以临床不能轻易拔除指甲。

同时,中医学认为,“肝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爪甲能通过经络气血与躯干五脏六腑保持密切联系。人体的生理病理气血信息,均可以通过经络系统投射于指甲而使其有所变化,因此指甲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情况。

1.观甲辨病

正常指甲红润、坚韧,含水量约18%。如果指甲的颜色和形态发生明显改变,那么请注意,它是对身体健康状况发出的警告信号。例如:指甲的颜色变青,可能是由于机体缺氧,末梢循环中氧气含量下降所致,常见于先心病、大叶性肺炎、肺气肿等;指甲的颜色变红,则可能是内热炽盛,急性感染的患者常有这种表现;指甲的颜色变黄,则常见于各种内分泌疾病,如银屑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又例如正常的指甲形态应呈弧形,平滑有光泽,如指甲变得扁平而反凹,脆而无光,多提示缺铁性贫血等病;如果指甲向下弯曲为鹦鹉嘴状,指端如鼓槌,即我们平常说的杵状指,是机体缺氧的表现,多见于心肺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肺脓肿、肺气肿等心肺疾患,也可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病;若指甲的甲面出现横纹线,多见于肾病或为心肌梗死发病的先兆征象;如若出现了纵纹线,则表示缺乏维生素A,还可能是肝病的先兆。

2.甲印的作用

甲印即指甲根部的乳白色半月切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月亮”,它是指甲新生的部分,观察甲印能辨别患者的体质虚实及胃肠道功能。正常的生理甲印边缘整齐,清晰红润,中部凸出,显得饱满,表示机体气血充盈,阴阳调和。若甲印呈蓝色,则提示可能有末梢循环不良;甲印明显发红,提示可能心力衰竭;而甲印如果出现晦暗,则表示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差,机体营养不良。

因此,指甲不但对我们的手指和脚趾起到了“盾牌”的作用,在医学上指甲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

手的姿势

春晚的舞台上,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曾用优美的手姿,为我们演绎出美丽孔雀的神态,惊艳全场。也许你不会相信,其实,艺术家的手,能带给人们这样千变万化的美感,也只是我们手部的四种基本姿势而已,手部所有的动作变化,无不建立在这四种基本姿势之上。

1.手的休息位姿势

手的休息位姿势,是指手在自然状态下出现的姿势。这种姿势常在人睡眠和放松时出现,通常手在这种状态下呈半握拳状。因为这种状态是手部肌肉力量相互平衡的结果,所以常被医师作为手部受伤后诊断、治疗的参考。比如,若患者的手掌部屈肌腱受损,手指在休息位时,将由半屈曲状变成伸直状;若患者手背部伸肌腱受损,患手在休息位时,手指的屈曲度将明显增大。这样,医师只要观察患手在休息位时的姿势改变,就可以初步判断患手的伤势。另外,当手部受伤时,医师在处理伤势后,也常会将患手固定在休息位姿势。因为手处于这个姿势时,手部的韧带最为放松,即使较长时间固定,也不至于引起韧带紧张、关节僵硬,有利于手部功能的早期恢复。

2.手的功能位姿势

手的功能位姿势,是手部能发挥最大功能的位置,通常为握茶杯时手的姿势。多在工作中和紧张时出现,此时手部能根据不同情况,随时做出握拳、持物、伸掌等不同动作。临床上,医师如果遇见某些手外伤严重的患者,预测其伤势恢复后,手部关节功能将大损甚至无法活动时,多将患手固定于该位置,尽可能使伤手保持最大功能。

3.手的捏物姿势

手的捏物姿势,主要是指人类的拇指和其他手指配合,捏持物体的姿势。这个姿势对人类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人在吃饭、写字等基本动作时,都需要用到这个姿势。如果人无法做出捏物姿势,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也是拇指的最大功能位置。所以,医师遇见拇指受伤,甚至离断的患者时,只要拇指长度还保留在1/4以上,应尽力保留拇指。

4.手的紧握姿势

手的紧握姿势,即紧握拳的姿势,是手部动作中最有力的姿势。临床上,对于某些脑部疾患或手外伤的患者,医师常观察患者主动握拳的动作。因为脑部或神经疾患,引起肌肉萎缩的患者,以及手部屈肌腱受伤的患者,常出现握拳力量明显减弱,或握拳时手指不能完全屈曲的情况,医师据此可对病情进行判断。

你的拳能握多紧

手的握力能反映人前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是全身肌力的一个方面。手的握力大,对人的全身活动也能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人在抬、拿、拉、扯、拧、搬等活动时,如果握力较强,完成这些活动就会比较顺利。因此专家认为,握力是反映人生存和活动能力的重要侧面。那么,人的握力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1.腕关节的位置

这是因为当人的腕关节处于弯曲的位置时,屈手指的肌腱处于完全放松的位置,无法完全紧张起来,提供足够的握力。警察在制服持刀歹徒时,有一招就是尽量弯曲歹徒持刀的手腕,再夺下对方手里的武器,用的就是这个原理。

2.手指屈肌腱的健全程度

手的握力,说到底是靠手指的屈肌腱提供的,如果一个人的手指屈肌腱完好,力量健全,就能提供较大的握力。反之,如果一个人的手指屈肌腱因为外伤、疾病引起屈肌腱断裂、损伤等问题,那自然“手无缚鸡之力”。

3.神经的参与

神经在参与握拳完成过程中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它决定了握力的大小。因为想用多大的握力,全靠神经对肌肉传达命令,尤其是手臂上的正中神经,直接掌管着手指屈肌腱的运动。如果神经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肌力的大小。在临床上,各种肌力减弱的疾病中,由神经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也是较难治疗的一种,因为神经的损伤往往较其他组织更难恢复。

除了以上因素外,人对左右手惯用性的不同,以及对手部肌肉的锻炼程度等,都会影响握力的大小。比如左撇子,左手的力量一般比右手大;拳击手的握力自然较普通人强。所以人的握力大小,是诸多因素同时影响而决定的。

一屈一伸,密不可分

《礼记·杂记》有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意思是工作也好,生活也罢,都要注重劳逸结合,松紧适宜。其实,你知道么,相同的道理也可以用在手外科的相关知识上。

我们的手上有两部分重要的肌腱群,也就是俗称的“筋”。它们一部分叫伸肌腱群,在手的背侧,主管伸展手指,当我们将手掌张开时可以在手背侧明显看到它们;而另一部分叫屈肌腱群,在手的掌侧,主管弯曲手指。虽然这两部分肌群作用截然相反,但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无论用手做出什么样的动作,都需要这两部分肌群的完美配合。比如,一个简单的伸指动作,固然需要伸肌腱的完好才能将手指伸展开,但如果这个手指的屈肌腱因疾病或外伤等原因,和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该手指在伸展时就会出现“卡牢了”的感觉而伸不直。同理,在伸肌腱损伤的患者中,发现自己除了手指伸不直外,连弯曲都有困难的患者也不在少数。

另外,在手指的屈伸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除了拇指可以单独屈伸外,当一个手指完全伸直时,别的手指就无法完全屈曲。这是因为人的伸肌腱群内存在着一种叫腱膜的组织,它像绳子一样,将各指的伸肌腱“拦腰捆住”。当一根手指做出伸直动作时,该手指上紧张的腱膜,会牵拉邻近手指的伸肌腱,使它们也有被动伸直手指的趋向,这就部分抵抗了其屈肌腱的弯曲动作。同样的道理,当一个手指完全屈曲时,别的手指也无法完全伸直,因为手部的屈肌腱群内也存在着这种腱膜组织。

腱膜的这种牵拉作用,有利于手部各肌群的协同,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手部的握力和伸展力。

手上的“钥匙”——掌指关节

如果有人问手上最重要的手指是哪一个?相信很多人都能答出来:拇指嘛!如果没有拇指,一只手的功能起码要丢失一半,所以才叫“大拇哥”啊!可是如果问手上最重要的关节是哪个,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

手上的关节共有3种,分别是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腕掌关节在手腕处,它连着手腕和手部,最重要的功能是辅助大拇指的活动。位于各个手指上的指间关节,则主管着手指的屈伸功能。虽然它们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掌指关节。

如果以手指尖为最前方,三种关节的位置关系为指间关节在前,掌指关节在中,腕掌关节在后。掌指关节承前启后的位置决定了它在手的活动中的枢纽作用。因为手的任何动作都要建立在手指和手掌的位置协调上,而决定手指和手掌位置的就是掌指关节。另外,掌指关节不像指间关节只能做屈曲动作,较为松弛的关节囊和特有的韧带使它还能做左右晃动的侧方运动,该侧方运动的存在是我们能够并拢手指捏东西,以及伸展手指抓球类物体的基础。

正因为掌指关节在手部具有这样中流砥柱的作用,它才有手部“钥匙关节”之称,手部动作的屈伸展收无不是在掌指关节这个开关枢纽的基础上,再加上其他关节的配合完成的。因此在临床上,医生遇见手外伤需要固定手部的患者,一般不会固定掌指关节,因它的活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只手的活动能力。

影响手部功能的三大因素

除了能进行逻辑思考的大脑外,手这一运动器官无疑是上天给予人类的最伟大的礼物。人手部的结构精巧细腻,功能千变万化,在数千年的人类进化史中,我们灵巧的双手配合大脑的创作,制作出了各种工具,人类才一点一滴地建立起社会制度,并将自身塑造成万物之灵。只是手部功能固然巧妙灵动,若想正常发挥,还得看它的结构和特点是否完整。

首先,说说它的支架结构——骨骼。从手指到手掌,一只手上一共有27块骨骼,这些骨骼构成手部的各个关节,只有这些关节的结构完整,才能让手做出各种动作。另外,手部骨骼还有支撑手部肌肉等软组织的作用。这使得手能保持一定的丰满形态,手部肌肉也只有附着在骨骼上,才能进行正常的活动。因此,骨骼健全是手部灵巧、美观的最基本条件。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手部的动力结构——肌肉。手部的肌肉分两种,医学上称为手内在肌和手外在肌。内在肌较短,它完整地附着在手部骨骼上,而外在肌较长,同一块肌肉除了附着在手部骨骼上以外,还有一部分附着在手腕和手臂上。无论是哪种肌肉,都是手部活动的力量来源,丰厚的肌肉如马达一般,提供强大的力量来推进手部活动。因此,如果发生神经断裂,或肌肉损伤等毛病,使得肌肉无法正常收缩时,手部的动力就会减弱甚至消失,进而影响手的正常活动。

其三,是手部的轴承装置——肌腱。肌腱与肌肉在医学上虽然同出一源,但形态作用却各有不同。红色丰隆者谓之肌肉,是为手部活动提供动力的“马达”;白色纤细者谓之肌腱,是将手部活动和肌肉收缩联系起来的“轴承”。肌腱将主司活动的关节和提供动力的肌肉相连接,并在其他软组织的配合下,精确地传导动力至各个关节,使其正常活动。如果肌腱因外伤或疾病等原因,发生断裂或损伤,即使肌肉收缩正常,也无法将动力传至关节。

综上所述,骨骼、肌肉、肌腱是手部充分发挥功能的三大基本条件,三者相互协调,才能使手部产生灵巧自如的活动,缺一不可。在临床上,当手部功能受到损伤时,医生也往往会从这三个方面,寻找原因并制订治疗方案。

手外科的特殊性

手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器官,手的精细操作能力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标志。人可以通过各种操作满足生存需要,认识各种事物,学习各种知识,创造和使用各种工具,从而改造和创造世界。人之所以能塑造这个美丽的世界,除了拥有聪慧的大脑外,灵巧的双手也是必不可少。手不仅是运动器官、感觉器官,更是认识和学习的器官。

正因为手的功能如此重要,注定手外科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首先,来手外科就诊的患者,通常是自己不慎受伤,对这样的患者来说,他们的伤口总和干净搭不上边。工人受伤了,手上的伤口被机油等污物弄得乌黑一片是常有的事;就算是家庭主妇,不小心被菜刀切了一下,看上去很干净平整的伤口,也早已被菜刀上寄宿的大量细菌“占领高地”了。如果在手术时不能彻底清洁伤口,将创口的污染减到最小,就很容易引起术后的创口发炎。这就要求手外科医生,具有极强的无菌观念和清创能力。有学者甚至提出:在做手外伤手术时,清创的时间应等同于手术时间。

其次,因为手是人体生活、工作的重要工具,手外伤的患者对患手功能的恢复程度,常常抱有很大期待。患手功能最后到底能恢复多少,除与受伤程度、患者是否配合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手术的技巧及责任感。医生多用一分心,下手就多一分把握,术后患者的恢复就多一分希望。

其三,康复锻炼是手外科治疗中重要的一环。对于患者来说,手部功能的恢复,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们的锻炼程度及方法。有些患者很苦恼,因为虽然医生对他们说手术成功了,伤口也愈合了,但他们的手仍然不能像以前那么灵活。这是因为他们术后没有及时进行康复锻炼,使得肌腱粘连、韧带挛缩等并发症发生,如此下去的结果,便是手部功能的严重丧失。所以,患者一定要按医嘱勤于锻炼。

当不幸降临时,医生、患者一定要同心合力,才能还自己一双灵巧的手。

手部肌腱术后的康复方法

手部肌腱损伤的患者常常会苦恼地发现,术后的手指在伤口愈合后没有以前那么灵活了,这是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惹的祸。为了减轻这种粘连现象,医务人员动足了脑子,医生们尽量把手术做得仔细再仔细,尽量把对组织的损伤减到最小;有关专家则发明了防止粘连的特殊手术器械和药物。但是,这只是防治粘连的部分措施,其功能恢复的程度,与患者本人能否在术后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有极大关系。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呢?关键是要按照手外伤康复的分期顺序进行锻炼。

1.术后早期(手术当日到术后2~3周)

此时为固定期,为了保护受损肌腱不致再受损,患肢常需用石膏托外固定保护,此时的锻炼目的是减少石膏托的固定范围,以尽早开始未受损部位的运动,但要注意,必须严格防止会引起修复肌腱紧张的主动或被动运动,以防肌腱再次断裂。举例来说,若患者的手掌侧肌腱受损,因该肌腱在自发用力握拳屈指时会紧张,应注意避免这种情况,锻炼时可将橡皮筋两端固定于患腕和手指,做主动的伸手指运动,继以橡皮筋做动力的被动屈手指运动,这样就不会引起屈肌腱的紧张。

2.术后中期(术后4~6周)

此时肌腱已经初步愈合,外固定一般已经去除,锻炼重点是恢复受影响关节的活动度。要用温和的力量主动活动修复的肌腱,扩大它的活动度,但还不能用大力强行牵引!特别要注意的是,必须避免腕关节和各手指关节做同一方向的运动。例如,同时做屈腕关节和握拳动作,会加大刚刚修复好的肌腱的负担,肌腱容易再次裂开。

3.术后后期(手术7周以后)

此时,受伤肌腱修复已经比较牢固,应该积极进行肌腱活动度的锻炼。例如,同时做屈曲腕关节和握拳的动作,或往手背方向扳手腕、手指,以牵拉修复好的肌腱向远处滑移,肌腱能滑移的距离越远,手指的活动度恢复就越大。这种练习也可以和理疗结合进行,如各种热疗、超声、音频等疗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软化瘢痕组织,增强组织的柔韧度,使肌腱活动度增大,特别是在进行热疗之后,在组织温度升高的同时,进行肌腱或关节活动度练习,有事半功倍之效。

“大拇哥”的由来

尽管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大拇指是手上最重要的一个手指,称为“大拇哥”。但是论长度,大拇指在五指中并不是最长的,比其他手指少一截;论位置,其余四指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只有大拇指突兀的另待一地。它为何那么重要呢?

原来大拇指的重要性,并不是由它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基底部关节——拇指腕掌关节决定的。大拇指的腕掌关节由被称为大多角骨的腕骨和第1掌骨构成。大多角骨,顾名思义,它具有多个棱角,也就是具有多个关节面,这样就为由它和第1掌骨构成的拇指腕掌关节,可以在多个方向上活动提供了基础。另外,该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和韧带都较松弛,也大大增加了大拇指在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结构基础,我们才能用拇指配合各个手指,做出各种抓、持、握等动作,拇指占了所有手指50%的功能。

另外,与其他四指的腕掌关节相比,大拇指腕掌关节的各个方向上都具有肌肉支持,比如它的背侧有能伸直拇指的伸肌腱,关节的手掌侧则有鱼际肌(手掌上大拇指根部最宽厚丰满的那块肌肉,能帮助拇指做握持和其他手指相捏等复杂动作),这些肌肉群一方面能增强拇指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关节囊的牢固性,使得大拇指的腕掌关节能最大幅度地做各种动作而不受损伤,因此大拇指在五指中不但最有力,也最灵活。

各手指功能的百分比

若问五指之中,大家最喜欢的是哪个手指,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

喜欢大拇指的人会说:大拇指力健,象征权力和地位,君不见历朝皇帝的扳指都戴在大拇指上?中意食指的人会认为:食指灵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用的就是食指。中指的粉丝则觉得:中指修长,美学价值最大,余指仅能望其项背。当然纤细的小指也有不少拥护者,就连古拙的无名指,也有人赞美,因为它是爱和心意的象征,不然婚戒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会垂青它呢。

然而,以上说的都是五指的象征意义。就医学上而言,五指的重要性又如何呢?

首先,大拇指是最重要的。外科医生都知道,一个人的手上如果没有大拇指,这只手的功能可以说报废了50%,因为在人手可以做出的动作中,以握、持等动作最为重要,我们平时写字、吃饭等离不开这些动作,这也是人手和动物前爪的根本不同,而这些动作都需要大拇指的配合。所以,当大拇指缺失时,手的功能就会受到严重障碍。由于人只有一个大拇指,所以当它因受伤而缺损时,必须想办法修复,并且最起码要修复一半的长度才能够重建患手的握、持功能。

剩下的手指合起来,只能占手功能的50%。因为它们无论哪个缺失了,都可以用别的手指代替,去和拇指完成捏、持等动作,而只要手还能做这些动作,就能保证75%的功能不至于大损。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食指、中指占手功能的40%以上,无名指、小指则占10%,因为较无名指、小指而言,食指、中指较为灵活,力量也较强,不但单独活动时更灵敏,而且与大拇指距离更近,和拇指配合动作时更为迅速和有力。

神经与韧带损伤

十二对脑神经之一的副神经损伤

副神经是十二对脑神经之一,由延髓与颈1~5神经根发出的纤维构成,主要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副神经损伤主要见于颈部手术误伤,其中以颈后三角区淋巴结活检或摘除术误伤最为多见,部分发生于颈部肿瘤切除手术及颈动脉手术中的误伤。其他原因还有颅底骨折、颅底枪弹伤等。

主要症状是一侧副神经脊髓支的单独损伤或其脊髓核损害时,同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瘫痪,并有萎缩。因对侧胸锁乳突肌占优势,故平静时下颌转向患侧,而在用力时向对侧转头无力,患侧肩下垂,不能耸肩,肩胛骨位置偏斜,以及患侧副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萎缩。因肩胛骨移位,使臂丛神经受到慢性牵拉,使患侧上肢上举和外展受限制。晚期,由于瘢痕刺激,可发生痉挛性挛缩畸形。双侧损害时,患者头颈后仰及前屈无力。颅底骨折或枪弹伤引起的副神经损伤,颈静脉孔区病变、枕骨大孔区病变、脑桥小脑角巨大病变及颅底广泛性病变引起的副神经损害,及延髓核性瘫痪,常与后组脑神经及其他脑神经损害同时出现。

副神经损伤后应立即手术或者早期手术。

牵拉伤是臂丛神经损伤的最常见原因

臂丛神经损伤主要分为上臂丛、下臂丛和全臂丛神经损伤。造成臂丛神经损伤的常见原因有枪弹伤、刺伤等引起的开放性创伤;跌倒、车祸及运动时臂丛的牵拉以及放射线造成的闭合性创伤。其中牵拉伤最常见。当暴力使得头部与肩部向相反的方向分离时,常造成上臂丛损伤,如重物压伤颈肩。当肢体向上被牵拉,常造成下臂丛损伤。水平方向牵拉则可引起全臂丛损伤。

上臂丛损伤的主要表现为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麻痹致肩外展障碍,以及肌皮神经支配的肱二头肌麻痹所致的屈肘功能障碍。同时,三角肌表面、前臂外侧和手的外侧面皮肤感觉丧失。下臂丛损伤时可见手指不能伸屈,手内侧感觉麻痹,上臂、前臂及手内侧感觉缺失,甚至会出现腕部及手部部分肌肉完全瘫痪。全臂损伤时可表现为整个上肢肌肉麻痹,以及全部关节无法主动活动。

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开放性损伤、手术伤及药物损伤,应早期探查。闭合性牵拉伤,应确定损伤部位、范围和程度,定期观察恢复情况。3个月仍无明显功能恢复者,应行手术探查,根据情况行神经松解、缝合或移植术。

产瘫易致肩胛上神经损伤

肩胛上神经由颈5、6神经纤维构成,从臂丛神经上干分出。肩胛上神经单独损伤极其罕见,只在臂丛神经上干损伤或产瘫的情况下,作为臂丛神经损伤的一部分。

肩胛上神经主要支配冈上肌和冈下肌。前者的主要功能是固定肱骨头在肩盂使肩关节上举,后者是上臂外旋的主要肌肉之一。损伤时可见肩关节不能上举,冈上肌、冈下肌萎缩,上臂外旋功能减弱。

若肩胛上神经损伤断裂,应立即予以缝接。

肩关节骨折、脱位不能忽视腋神经损伤

腋神经由颈5、6神经前支的纤维组成,与肱骨外髁颈相邻,肩关节骨折、脱位,尤其是肱骨上端骨折可造成腋神经损伤。除此以外,机器伤、刀伤、枪弹伤、腋杖压迫也是造成腋神经损伤的常见原因。

腋神经主要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损伤后可见三角肌麻痹、萎缩、方肩畸形,肩关节下垂半脱位,臂不能外展,三角肌表面皮肤出现感觉障碍。

对于牵拉伤、撞击伤,或者骨折、脱位造成的挫伤、挤压伤,一般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3个月,如没有恢复,应行手术探查。对于开放性断裂伤,应马上进行神经修复。

刺伤导致的肌皮神经损伤

肌皮神经由颈1~5的神经纤维构成,部位隐蔽,一般不易受伤。单独肌皮神经损伤比较少见。在臂丛神经损伤中,肌皮神经经常受累。常见的损伤原因有刺伤、枪击伤或手术误伤、牵拉伤,以及肱骨外髁颈骨折等。

肌皮神经主要支配肱二头肌和肱肌,损伤时可见肱二头肌麻痹,肘关节不能屈曲;前臂外侧皮肤痛觉消失或减弱。

治疗原则:闭合性损伤,常同时合并其他臂丛分支的损伤,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2~3个月无效者,应行探查术;开放性损伤应争取早期探查修复。

正中神经损伤的典型畸形——猿形手

正中神经由颈5~8与胸1神经根的纤维构成。从臂丛神经外侧索分出的外侧根和从内侧索分出的内侧根,二者共同组成了正中神经。正中神经支配前臂屈侧的大部分肌肉、手内桡侧半的大部分肌肉,以及手掌桡侧的皮肤感觉。正中神经损伤比较常见。少数患者与尺神经同时受伤。常见于切割伤、碾轧伤、枪弹伤,尤以正中神经的分支手部指神经伤为多见。肱骨下端骨折和前臂骨折,均可合并正中神经伤。缺血性挛缩亦常合并正中神经损伤。

正中神经损伤的部位多在腕部或前臂,在上臂或者腋部者较少见。伤在腕部或者前臂者,主要表现为拇指不能外展、对掌和对指,手掌的桡侧半感觉障碍,但其感觉缺失仅限于食指、中指远半掌面与背面的皮肤。晚期,大鱼际肌肉萎缩,同时形成猿形手畸形。伤在肘部或以上部位时,除以上症状外,还会出现指浅屈肌和桡侧半深屈肌麻痹。因此,拇指与食指不能主动屈曲,中指因与无名指深屈肌腱之间有腱束相连,还有一定程度的屈曲功能。腕部屈曲时向尺侧偏斜,前臂不能进行旋前运动。晚期,前臂屈肌群明显萎缩。

正中神经损伤轻微、肌肉与感觉障碍以减退为主、无主要运动功能障碍者,或者神经损伤在3个月以内、功能渐有恢复征象者,采用保守治疗。对于闭合性神经损伤、保守治疗3个月后仍无恢复,或者开放性神经损伤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尺神经损伤的典型畸形——爪状手

尺神经由颈8和胸1的神经纤维构成,从臂丛内侧索分出。尺神经支配前臂屈肌的小部分肌肉、手内全部骨间肌,以及手掌尺侧半的肌肉和皮肤感觉。多数为腕部、前臂或上臂的切割伤,少数为枪弹伤或肘部骨折造成。

损伤的主要症状为:小指不能爬桌面,小鱼际及掌骨间有明显凹陷,无名指、小指有爪状畸形,即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不能在屈曲掌指关节的同时伸直指间关节,各手指不能内收外展,拇指和食指不能对掌成完好的“O”形,小指与拇指对捏障碍。因手内肌瘫痪,手的握力减少约50%,并失去手的灵活性。手的尺侧、小指全部、无名指尺侧感觉均消失。晚期,骨间肌和小鱼际肌群明显萎缩。

对尺神经损伤轻微、肌肉与感觉障碍以减退为主、无主要运动功能障碍,或者神经损伤在3个月以内、功能渐有恢复征象者,采用一般治疗即可。对于闭合性神经损伤、保守治疗3个月后仍无恢复者,或者开放性神经损伤者,应该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桡神经损伤的典型畸形——腕下垂

桡神经由颈5~8与胸1神经根的纤维构成,系臂丛神经后束的继续,支配上臂和前臂的伸肌群。桡神经损伤常见于有移位的肘部骨折,尤其是肱骨下部骨折多见,上臂受牵拉或腋窝压迫也可使其受伤,少数为枪弹伤、切割伤、手术误伤等。

主要症状为:上臂桡神经损伤时,各伸肌群广泛瘫痪,肱三头肌、肱桡肌、桡侧腕长短伸肌、旋后肌、伸指总肌、尺侧腕伸肌及食指、小指固有伸肌均瘫痪,出现腕下垂,拇指及各手指下垂,不能伸掌指关节,前臂有旋前畸形,不能旋后,拇指内收畸形。拇指失去外展作用,不能稳定掌指关节,拇指功能严重障碍。因尺侧腕伸肌与桡侧伸腕长短肌瘫痪,腕部向两侧活动困难。前臂背侧肌肉萎缩明显。在前臂背侧,桡神经伤多为骨间背神经损伤,感觉及肱三头肌、肘后肌不受影响,桡侧腕长伸肌良好,其他伸肌均瘫痪。桡神经损伤时,手背桡侧半、桡侧两个半指、上臂及前臂后部感觉障碍。

如有以下情形者,应考虑立即手术或早期手术:(1)桡神经功能完全丧失,或伴有肱动脉损伤,或伴有肱骨移位骨折,需切开复位者。(2)骨折复位后,桡神经的主要功能在3~4周内仍无明显恢复迹象,肌电图检查也无改善者。(3)将药物注入桡神经内或周围,造成桡神经障碍者。(4)切开复位后即出现瘫痪者。

对于止血带或腋窝压迫造成的桡神经损伤,可保守治疗,3个月内无恢复者,应行手术探查。修复后的神经多能恢复功能。

压迫引起的腰骶神经丛损伤

腰骶神经丛的上段为腰丛,位于腰大肌的后部,腰椎横突的前面,由第1、2、3腰神经的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大部组成。其下段为骶丛,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小部、第5腰神经的前支和第1、2、3骶神经的前支组成,位于骨盆后壁,紧贴于梨状肌的前面。腰骶神经丛的前方为乙状结肠或回肠,髂内动脉的分支和输尿管。

由于腰骶神经丛位置较深,损伤比较少见。常见的损伤原因为压迫,如肿瘤、妊娠的子宫等;产时牵拉伤;脊椎骨折脱位、骨盆骨折等。根据损伤的神经及损伤平面,而出现的与其对应分布区的感觉和运动障碍,手术修复比较困难。若是压迫引起者,去除压迫因素可望改善。

无需特殊处理的闭孔神经损伤

闭孔神经起自腰2~4神经前支的前股,从腰肌内缘经骨盆外侧壁下行,经过髂内动脉和输尿管的外侧,穿闭膜管而至大腿内侧。在闭膜管内分成前后两支,前支在闭孔外肌之上进入大腿,前面是耻骨肌和长收肌,后面是短收肌。分支支配髋关节的股薄肌、长收肌和短收肌,以及大腿内下2/3的皮肤。后支穿过闭孔外肌上部,位于短收肌和大收肌之间。分支至闭孔外肌、大收肌,有时还至短收肌,并有一关节支至膝关节。

闭孔神经的单独损伤较为少见,可因骨盆骨折、髋关节前脱位、闭孔疝、妊娠子宫压迫或者难产而引起。闭孔神经损伤时,内收肌功能大部分丧失,大腿内收或者外旋障碍,患腿不能主动搭到健腿之上,感觉障碍不明显。由于闭孔神经损伤对功能的影响不大,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应立即手术探查的股神经损伤

股神经起自腰丛,由腰2、3、4神经前支后股组成,为腰丛的最大分支。它由腰大肌外缘穿出,向下斜行于髂筋膜深面,在腰大肌与髂肌之间到达股筋膜鞘,在髂窝内发出髂肌支及腰大肌支,主干经腹股沟韧带深面、髂腰肌表面,由肌间隙进入股三角,位于股动脉的外侧。股神经穿过腹股沟后2~3cm,分出前支和后支,前支很短,几乎立即分成支配缝匠肌、耻骨肌的肌支和两皮支,分布于大腿前内侧的皮肤,后支除发出分支支配股四头肌及髋、膝关节外,还形成隐神经,分布于小腿及足内侧的皮肤。

股神经损伤的常见原因有:火器伤、其他穿通伤、手术误伤、耻骨骨折,以及肢体过伸引起的牵拉伤等。

损伤后的症状为:股四头肌麻痹、萎缩,以致不能伸膝,膝反射消失,大腿前内侧、小腿及足内侧皮肤感觉障碍。如高位损伤,可伴有髂肌麻痹,从而影响髋关节的屈曲功能;低位损伤时,则尚有部分皮肤感觉或肌力良好。

开放损伤或手术时发现有股神经损伤者,应立即进行手术探查。

人体最粗大的神经——坐骨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神经,由腰神经和骶神经组成,起于腰骶部的脊髓,途经骨盆,并从坐骨大孔穿出,抵达臀部,然后沿大腿后面下行到足,管理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坐骨神经在到达腘窝以前,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支配小腿及足的全部肌肉,以及除隐神经支配区以外的小腿与足的皮肤感觉。

坐骨神经损伤通常由臀部和大腿的枪伤所致,其次可由髋关节的后脱位或骨折脱位引起,也可由臀部肌内注射或髋关节周围手术引起。若为高位损伤,会引起股后部肌肉、小腿和足部的肌肉全部瘫痪,导致膝关节不能屈、踝关节与足趾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呈足下垂,小腿后外侧和足部感觉丧失,足部出现神经营养性改变。由于股四头肌健全,膝关节呈伸直状态,行走时呈跨越步态。如为股后中下部损伤,由于腘绳肌正常,膝关节屈曲功能保存。

坐骨神经损伤后,一般需要尽早手术探查。

胫神经损伤的典型畸形——仰趾足外翻

胫神经自坐骨神经分出后垂直下行,在腘窝中线下行至腘肌下缘,进入比目鱼肌的深面,成为胫后神经。胫神经有运动支至腓肠肌、比目鱼肌、跖肌、腘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和长屈肌。下行至跟腱与内踝之间,通过屈肌支持带,分成足底内外侧神经,支配足底肌肉及足底的皮肤感觉。

胫神经损伤后,足不能跖屈和内翻,出现仰趾外翻畸形,行走时足跟离地困难,不能快走。足内肌瘫痪引起弓状足和爪状趾畸形。小腿后外侧、足外侧缘、足跟及各趾的跖侧和背侧感觉丧失,故称为拖鞋式麻痹区。同时,足底常有溃疡,足部易受外伤、冻伤和烫伤,常因溃疡不能走路,严重影响足部功能。

此类损伤多为挫伤,应观察2~3个月,无恢复表现则手术探查。

腓总神经损伤的典型畸形——足下垂

腓总神经由坐骨神经分出,沿腘窝上外缘,经股二头肌内缘下行,至腓骨头后方并绕过腓骨颈,向前穿过腓骨长肌起始部,即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两终支。腓总神经绕行腓骨颈处,位置表浅,且与骨膜紧贴,腓骨颈骨折或使用固定器材不当时,腓总神经常可受累。

腓神经的典型损伤为足下垂,出现足背屈、外翻功能障碍,足呈内翻下垂畸形,伸、伸趾功能丧失,呈屈曲状态,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前侧、内侧感觉障碍。

该处损伤位置表浅,神经均可触及,应尽早手术探查。功能不恢复者,晚期需行肌腱移位或踝关节融合,矫正足下垂畸形。

如何保护手外伤伤口

手是人们最重要、最常用的劳动工具,因此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当一个人的手受伤后,该如何在第一时间保护自己呢?

1.应该立即想办法止血

手部的血管丰富,供血旺盛,尤其是手指末端布满了密集的毛细血管网,即使伤口很小,也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出血。因此手部受伤时,应该马上压住伤口止血。通常小的伤口,只要压迫一段时间就能止血;当伤口较大时,应用干净毛巾等物裹紧患手,再到医院就诊。

2.不要胡乱外用抗生素

有些人受伤后,为了控制伤口炎症,会将家里备着的消炎药,也就是我们医学上所说的抗生素,捣粉后外敷伤口。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外敷的抗生素通常并不能起到消炎的作用,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这是因为伤口局部的药物浓度过高,会刺激正常皮肤和组织,不利于伤口愈合。另外,伤口内的病菌还容易对外敷的药物产生抗药性,减低以后使用同类药物时的疗效。

3.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如果伤口较大,应在受伤后最短时间内前往医院。开放性伤口极易感染,通常来说,当一个伤口被敞开8小时及以上时间,却没能得到有效处理的话,医生就将它视为感染伤口。对该类伤口,医生将其处理后不能立刻缝合,而是要先用药物治疗一段时间,确定该伤口并未感染后,或等伤口的感染控制后才能缝合。这种延迟缝合的治疗,将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生活不便,但这是必需的,因为若盲目提前缝合这类伤口,就可能留下深部感染的隐患。如果这类伤口提前缝合了,一旦发生感染,后果更严重。

手部神经损伤后的三种常见畸形

我们的手由三条主要的神经支配,分别是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三条神经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使得我们的手能够灵活运动。我们的手能够正常活动,除了有完整的手部骨骼做支架,有力的手部肌肉做动力外,更需要正常的神经做指挥,如果失去神经的支配,我们的手不但会产生感觉、运动上的困难,甚至会引起外观的畸形。三条神经损伤,分别会引起哪种畸形呢?

1.桡神经损伤

在运动上,桡神经主要支配手腕背侧及手背侧的肌肉,当我们伸展五指时,可以看到手背上会有条索状的肌肉隆起,这些肌肉都被桡神经支配着,而这些肌肉的作用就是伸展手指和手腕,因此当桡神经损伤时,主要表现在手腕下垂无法抬起,手指屈曲不能伸直,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垂状手”畸形。

2.正中神经损伤

正中神经损伤后,主要表现为鱼际肌的萎缩畸形。医学上将这类畸形称为“猿手”。这是因为鱼际肌的萎缩,使得人的手掌如猿猴的前爪一般平坦。所谓的鱼际肌,就是大拇指与腕关节之间那块丰厚的肌肉。它主要受正中神经支配,因此当正中神经损伤时,它最先受累萎缩。值得注意的是,鱼际肌并不是一块肌肉,而是由几块不同的肌肉组成的肌群,其中有一块由尺神经支配,所以当正中神经损伤时,如果尺神经完好,有些人的鱼际肌并不会完全萎缩。

3.尺神经损伤

该神经受损后,在运动上主要表现在患者无法握住水杯等圆柱状物体,也无法握住铅球等球状物体,这是因为做这些动作所需要的肌肉——“骨间肌”都属于尺神经支配,其存在于手掌内、各掌骨之间,故名骨间肌。当尺神经损伤后,这类肌肉会逐渐萎缩,表现为手掌及手背肌肉消瘦、掌骨在皮肤下凸出。另外,骨间肌还有伸直手指的作用,因此当该神经损伤后,患者的手会出现各指无法完全伸直的现象,其中又以无名指、小指的屈曲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尺神经的位置离这两指较近,支配更为全面的缘故。这种各手指略带屈曲,而无名指、小指屈曲更甚的畸形如鸟爪一般,故名为“爪形手”。

手外科术后固定的常见位置

当我们不慎发生手外伤,在进行手术治疗后,医生常常会将受伤的手用石膏托固定。而伤情较重,伤及骨骼者,医生会用小钢板、钢针等器械,在手术时就将骨折处固定,这是为了让患手在恢复期的时候,不会因多余的活动,使得原有的损伤加重,同时让受伤的组织得到充分休息,使伤愈后能够最大程度地恢复其功能。然而除了骨折外,手上还有其他组织,它们位置各异、功能不同,因此对于手术后固定的位置也各有要求。

1.植皮手术后

手背上的皮肤如果因外伤缺损了,在进行植皮手术后,医生常会将患手固定在屈曲位,即握拳的姿势。因为手背皮肤在这个姿势下会拉伸至最紧张的状态,手背上皮肤缺损处植上的皮片,也在这个姿势下被拉伸到最大,皮片一旦适应了这样的张力,在伤口长好后,就能够配合患手做正常的活动,不至于出现伤口开裂的情况。同样的道理,当植皮手术在手掌部进行时,医生就会将该手固定在伸掌状态,因为手掌在这时的张力最大。

2.神经、血管手术后

一般来说,手部的肌腱、神经、血管等皮下软组织在受伤后,需要3周的时间才能长好。神经、血管等受伤后,医生一般会将手固定在休息位,所谓的休息位是指人在生理状态下,手自然放松时出现的位置。一般是大拇指微屈,靠近或触及食指远指间关节,其余手指屈曲呈阶梯形排列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手内组织最为放松,最有利于血液循环和软组织的恢复。

3.肌腱手术后

肌腱主管手部的活动,当肌腱损伤被修复后,固定位置也有特别的要求。如果手背侧的肌腱损伤了,医生在术后一般会将手固定于伸展的位置,因为手背上的肌腱主司伸直手指,在这个位置时,它处于松弛状态,更容易愈合。另外,手指和手掌同时固定在伸展位时,手指无法屈曲,就不会牵拉到手背的肌腱,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肌腱在术后再次断裂的可能。同理,当手掌部的肌腱损伤修复后,医生会将手固定在半握拳的屈曲状态,这是因为手掌部的肌腱主司弯曲手指,在屈曲状态下较为松弛的缘故。

揭开显微外科技术的神秘面纱

说起显微外科技术,不少人的头脑里就会闪过科幻片里的镜头:医生把一个缺胳膊少腿的人放在手术台上,再把断掉的肢体和人的伤口对合,按几个按钮,就把一切都交给了电脑。发达的计算机智能,会用纤细的器械在短时间内缝合、治疗伤口。等手术做完后,患者就会活蹦乱跳地跳下手术台,就跟没受伤一样。可惜的是,这令人向往的一幕,现代医学技术还无法达到。

显微外科技术,是指在手术放大镜或显微镜下,用精密的器械进行手术。由于有显微镜的帮助,这类手术能超越人类视力的自然限制,使得外科手术更加精准。比如说,我们能在显微镜下,吻合肉眼无法看清的小血管、神经束等微小组织,从而达到过去手术所达不到的效果。现在的一些大型手术,例如断肢再植、骨关节功能再造等,都需要显微技术的配合才能完成。

然而,显微技术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外伤都能用显微技术治疗。以断指再植为例,只有少部分被切断的手指,能被成功接回到患者手上。这是因为切断的伤口较为平整,再植难度小。如果患者的伤指是被压断、扯断的,就会因血管活性丧失而无法回植。

其次,显微技术的疗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以断指再植为例,即使一个手指能被接活,它也将失去大部分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只能给患者一个“十指俱全”的心理安慰。这是因为患指神经断裂后,即使再次接上,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功能。而患指长期无法动弹这一问题,将引起相关肌肉的萎缩,这就使得患指活动难度再次加大,有些患者甚至终生都无法自如活动再接的手指。断指再接后,患指末端常常会产生剧烈的幻觉痛,也有人甚至不堪忍受断指再植后带来的不便,让医生将其重新截掉。

现在的显微技术,还没有达到能让计算机帮忙做手术的地步,所有的步骤均需医生在显微镜下操作。显微技术难度大,对手术医生的要求更为严格。

手外伤的常见类型

众所周知,工具被使用的次数越多,损坏的可能性越大。手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最常使用的劳动工具,自然也不例外。我们的手通常会受到哪些伤害呢?

1.压砸伤和挤压伤

这类伤口在手外伤中的比例较高,操作冲床等重机械的工人较易出现此类损伤。虽然普通人在搬运重物时,也可能被压到手部,但伤重者一般仍以前者居多。人们常常因为疲劳或操作不当,使得手直接被机器压伤。这类伤情一般都较严重,不但皮肤、肌肉等软组织难以幸免,甚至连骨骼都被压碎者亦不在少数。这种类型的伤口即使愈合后,也常会遗留严重的功能障碍。另外,有些患者是被高温的机器压伤,这就造成了烫伤和压砸伤的复合损伤;有些患者的伤口上,覆盖有机器上的污物,如机油、线头等,其治疗难度更大。

2.切割伤

这类伤口可在各种年龄段的人群中出现。一般来说,家庭主妇更易患此伤,因为其使用菜刀的次数多,当使用大意时便容易切伤手部。这类伤口较为平整,修复难度小,只要治疗及时,通常可以恢复患手功能。但值得注意的是,被菜刀切伤的伤口虽然看似干净,却极易感染,这是因为菜刀上寄宿的大量细菌,已经进入了伤口内,因此抗感染治疗显得更为重要。

3.撕脱伤

这类伤口通常也容易出现在操作重型机械的工人身上。当他们的手被机器压住后,患者因为恐惧和紧张心理,会强行拉出患手,这会导致手指或手掌上的皮肤被撕扯下来,严重者手上的皮肤甚至会像手套那样脱落,这就是“脱套伤”。有些患者通常因为“十指俱全”而不会将自己的病情看得太重,事实上,脱落的皮肤通常无法再植,从而导致手的肌肉和骨骼因为缺少保护而逐渐坏死,这是手外伤中极为严重的一种伤情。即使伤势恢复后,患手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从而落下残疾。

4.绞伤

通常由患者不小心将手卷进高速旋转的机器所致。该类伤口多呈螺旋形,伤口长,损伤重,通常还伴有肌肉、骨骼的损伤。这类伤口修复难度大,恢复缓慢,伤情严重者甚至整个手指或整只手都被绞断撕下。以现在的医学技术而言,这种被强行扯断的患肢伤势太重,手术成功率很低。

5.咬伤

这类伤口常因为创伤小、出血少而被忽视,如果是被蛇、虫、猫、狗等动物咬伤造成的伤口,患者还知道去医院打预防针,但如果是被人咬的,患者就容易忽视。事实上,人的牙齿上寄宿的细菌并不比动物少,伤口感染的机会极大,因此这类患者仍应该到医院治疗。

6.贯穿伤

这类患者中以纺织业的女性多见,常因工作时不小心被缝纫针击穿手指所致。处理该类伤口,并不是只要拔除针体即可,因为虽然伤口小,出血可能也不多,但伤口较深,深部组织的感染机会大,所以应引起足够重视。

手部开放性损伤的治疗原则

“医生,我的手受伤了,快帮我做手术吧!”在医院的急诊室里,常常能看到一些这样的患者,他们一边表情痛苦的捂着手,手上可能还在往下淌血,一边这样请求医生。常言道“十指连心”,手受伤后的痛苦往往非常剧烈,此外,手上的皮肤、皮下脂肪等组织都较薄,受伤稍重便是皮开肉绽、筋断骨伤之祸,这使得患者常常有马上手术的要求。但是手部开放性损伤有严格的治疗原则,医生必须严格遵循其要求来进行治疗。

1.防止创口感染

为了能尽早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伤愈的时间及伤后的功能恢复程度,都非常重要,而感染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手部组织的修复、伤口的愈合,以及手部功能恢复的程度,所以必须将感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创口的感染与否,主要和两大因素有关。一是受伤后伤口的暴露时间。一般来说,当伤口暴露8小时以上,医生就要将这个伤口当做已经感染的伤口处理了。第二个因素是受伤的原因。如工人在操作机械时被机械弄伤的伤口、农民在干农活时被工具砸伤的伤口,这类伤口上常常会有泥土、机油等污物,伤口感染的风险极大,医生在做伤口缝合之前,要耐心、细致地冲洗和清理伤口,清除全部污物,必要时还要剪除受污严重的部分组织,并及时、足量地使用抗生素,确定感染风险较小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手术治疗。

此外,被动物、他人咬伤或被菜刀切伤的伤口,因为口腔及菜刀上寄宿的细菌极多,所以伤口无论暴露是否超过8小时,都应该被当成感染伤口处理。

2.保护创口

有些患者伤口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在受伤后往往会有发白的现象,这是由于在受伤时,这些组织的血液循环被破坏,血液供应不足造成的。这些组织日后是否能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常常要观察一段时间才能知道,因此该类伤口,也不能马上缝合,因为后期如果发现伤口皮肤有缺血、坏死的现象,仍需要将坏死的组织全部清除。观察期间,医生在给患者使用药物的同时,还需定期换药,用无菌材料保护好伤口,以免加重伤势和感染的可能。

3.组织修复

当确定手上的伤口感染可能性不大时,医生就能进行手部组织的修复了。如果患者有手部骨折,医生需对骨折处及时复位,固定牢固。因为骨骼是手部组织的支架,其完整性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伤口愈合后期,手的外观是否畸形,以及功能恢复的程度。同样,手部的血管、神经、肌肉等软组织也应及时修复,以尽快恢复患手的血液供应、感觉功能等。

4.功能锻炼

很多患者发现,其手部的伤口虽然治好了,却遗留下活动不利等后遗症。造成这类后遗症的原因很多,有手部骨关节僵硬、肌肉粘连等,但如果患者在伤后及时锻炼患手,一般能将这类后遗症减到最小,或者即使有这些后遗症,也能通过功能锻炼来早日恢复。功能锻炼的时机、方法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并应该长期坚持,才能有明显的效果。

再造拇指的要求

拇指是手部最重要的手指,正是由于拇指的存在,我们才能做出一些人类特有的动作,如捏持、握物等,这是由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的。从医学角度说,拇指占了一只手的功能的50%,而其余四指合起来才占一半。

正因为拇指的功能如此重要,所以当外科医师治疗拇指受伤的患者时,都会将修复拇指功能视为第一目标。如果患者拇指缺损了,可行拇指再造手术,以尽可能地恢复患手功能。如何才能顺利再造拇指呢?

对于患者来说,必须要保护好创口的洁净。创口没有感染或感染轻是手术能顺利进行的第一要素。因为感染是一切手术的克星,无论多小、多不起眼的创口,即使手术做得再完美,如果发生了术后感染,溃烂和流脓会使一切俱成流水。更不用说拇指再造这类大手术,本身就有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等特点,如果一旦发生感染,更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其次,患者的身体状况必须能耐受手术。通常患者在手术前,会被要求做一系列的检查,如生化常规、胸部X片、腹部B超、心电图等,对这些检查,有些患者会感到不理解,明明是一根手指的手术,为什么要做全身检查呢?这是因为拇指再造手术,看上去似乎只涉及一根手指,要修复的组织却非常多,骨骼、肌腱、血管、神经……所有的组织都要一一接上,这就意味着手术时间较长,而手术风险一般都和手术时间成正比。因此,手术前医师必须对患者的体质有较全面的了解,以确定患者能否耐受手术或麻醉要求。其他手术也是如此。

对于医师来说,做拇指再造手术也有下列要求:

首先,无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都应将恢复拇指功能作为手术的第一目标,即做完手术后,患者必须能做捏、持等动作,只有达到这个目标后,第二步才是使再造的拇指尽可能美观一些。所以一些术后功能恢复好的患者,埋怨最多的常常是再造拇指为什么没有“原装的”那么好看。

其次,应尽量修复拇指的血管、神经、肌肉等软组织,因为它们是再造拇指日后的功能、感觉、力量恢复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血管接得越好,患指的血液循环就越好、免疫力越强,就不容易发生感染、坏死。吻合完善的神经则是患指后期感觉恢复良好的保障。而肌肉是否修复,则直接关系到患指是否能恢复或接近到原来的力量。因此,必须注意软组织的修复。然而要强调的是,神经细胞的再生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即使神经已经吻合,再造拇指的感觉能力,也常常要过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逐渐恢复。关于这点,医师应和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周围神经损伤的类型和临床特点

神经是我们大脑与这个世界之间最重要的传导通路,只有在神经结构完整、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认知各种事物,并与他人做正常的交流,一旦神经发生损伤,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便。那么,常见的神经损伤有哪些,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

1.神经失用症

这是最轻的一种神经损伤,发生该病的神经并没有器质性的损伤,只是神经冲动一时无法传导。生活里,当我们的手肘不小心被什么东西磕碰时,有时会马上感觉到手肘至小指有麻木感,活动不便,但很短一段时间后,手臂的感觉、动作就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是由于我们手肘部的神经受到挤压、磕碰引起的,这就是最简单的神经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