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会计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1 13:47:04

点击下载

作者:袁红,张彤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编会计学

新编会计学试读:

前言

会计信息作为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各个层次使用者的重视。一个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能充分利用会计信息为企业的管理预测、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管理者需要了解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渠道、能够利用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也需要了解会计信息是如何生成的,了解会计信息产生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会计政策与方法的性质以及这些政策与方法的选择对管理决策和控制的影响。

本书依据2006年以及2014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结合最新实施的税法,借鉴我国会计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编写时,注重讲解会计的基本原理、会计处理中各种政策与方法的选择,力求将结构的合理性、体系的完整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相结合,在语言表述方面,致力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以增加其可读性。为了便于学生自学和检查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在各章前有基本要求和引导案例,对书中值得讨论的问题以案例的形式出现,使学生在课后有更充分地能力发挥,章后有小结、关键概念、思考题、自测题、练习题和案例分析。本书除满足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外,还可作为在职管理人员或经济管理类专业成人教育的培训教材。

本书共有9章构成,第1、2、3章属于基础会计学内容,主要讲述了会计学基本理论、账户与借贷记账法、会计循环,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第4章至第9章属于财务会计学内容,主要讲述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法,考虑本书的使用对象,这部分所介绍的内容均为企业常见的经济业务。

本书是由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袁红、张彤两位教授担任主编,李金香教授、龙卫红副教授担任副主编。袁红、张彤负责教材编写大纲、总撰和统稿工作。参加各章内容编写人员分工如下:第1、4章由张彤、李静雅编写;第3、5章由袁红编写;第2、6、7章由李金香编写;第8、9章由龙卫红编写。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参阅了不少国内外文献,在此对这些文献的作者致以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及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日后修改和完善。

最后,向为该书的出版付出大量心血的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编 者2015年1月  第1章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要求】

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的特点及基本职能。理解会计的目标,掌握并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掌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理解会计要素的定义以及确认与计量理论,了解财务会计报告组成内容和相互联系。掌握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引导案例】会计没有标准,世界将会怎样?——1929—1933年金融危机的会计反思在1929年的劳工节后,股市重新开盘,第二天市场就开始下跌,有的时候很猛烈,有的时候稍稍温和一点,但一直在持续不断地下跌。整个夏季到处弥漫的那种股市可以涨到天上的氛围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神经质般的紧张和一些令人丧气的论调,听上去仿佛是穿过墓地的呼啸声。9月5日下午2点,市场掉头向下,开始暴跌,到了收盘时,很多股票都下跌了6~10美元。10月29日,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跌幅达到22%,创下了单日跌幅最大百分比。华尔街持续下跌的势头直到11月才终于止住。到1932年,道琼斯指数较1929年的历史最高点下降了89%。股灾之后,美国进入了长达4年的经济衰退期,这一次空前绝后的衰退,造就了“大萧条”这样一个专用名词。之后,经济学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认为股灾和大萧条并非表面上的因果关系,它们背后共同的原因是美国实体经济长期高歌猛进后的必然衰退以及胡佛政府的错误政策。会计学家也开始反思,反思的结果是:长期以来,会计的高度自由主义,以及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不透明,也是发生股灾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现在:财务欺诈横行,不恰当的会计处理,保密、保密、再保密的财务信息安排,发行新证券支付股利和利息,会计师的无法无天。在此情况下,投资者没有任何途径能够看穿这种“财务上的灌木丛”(Klein,1969:76)。有参考资料提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偏离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稳健的会计而导致1929年经济大崩溃的“确凿历史证据”。许多会计师理解乔治·O. 梅的讲话:“20年代的会计师堕落了,沉溺于资产账面价值……作为减轻罪过的借口,他们可能会声称法律不健全、经济理论不切实际以及财产新秩序的信念没有事实根据却广为接受一起导致了这种行为,但是……更明智的行为是承认错误并不再受误导。”(资料来源:戈登.伟大的博弈[M].祁斌,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273-275.),莫里诺.美国会计史——会计的文化含义[M].杜兴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内容有整理修改。)1.1 会计的基本概念

会计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几乎任何一个单位包括以营利为目的企业组织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企业组织如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在它的组织内部都设有相应的会计部门或会计人员。这说明会计在社会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那么究竟什么是会计?会计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会计学科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它又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些问题是会计学首先必须回答的。下面我们对其中一些问题加以介绍。1.1.1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是一门古老的科学。10万~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最初的会计行为——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已经发生了。

对于会计发展史,以会计技术方法的发展为依据,以重大会计事件为标志,将其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部分(见表1.1)。

1)古代会计

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人们通过在山洞内绘出简单的动物图像,在骨片上刻画条痕和在鹿角棒上刻画出纹道来达到管理生产、分配和储备剩余产品的目的。

从时间上说,古代会计一般是指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这段漫长的时间。从会计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方法看,主要涉及原始计量记录法、单式账簿法和初创时期的复式记账法等。这期间的会计所进行的计量、记录、分析等工作一开始是同其他计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征的方法体系,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工作。

2)近代会计

近代会计,从时间上说,就是从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的簿记著作《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的公开出版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这段时间。从会计运用的技术方法看,在这一时期演进和运用的主要是复式簿记。随着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革命的深刻影响,簿记时代开始朝着会计时代的方向转变。帕乔利的簿记著作是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3)现代会计

现代会计,从时间上来说,是从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天的21世纪初。在这期间,会计环境的巨变使会计技术方法上经历了四大转变,即由簿记时代向会计时代的转变,由传统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转变,由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向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转变,以及由历史成本会计向公允价值会计的转变。表1.1 会计发展阶段会计发展阶会计运用和技术方法段原始计量记录法:①绘图记事(数)、刻记记事(数)和结绳记事(数)。②单式簿记:由会计核算项目、账簿设置(我国古代账簿设置经历了单一流水账设置和“三账”设置两个时期。单一流水账设置时期指古代会计阶夏、商王朝)、记录方法、会计凭证、结算方法(中式会计结算方法的演进大致经历了盘点结算法、三柱段结算法和四柱结算法三个时期)以及会计报表等具体方法组成。③中国自己的复式簿记:中式会计发展的历史序列是单式簿记→不完全复式簿记(三脚账、龙门账)→复式簿记(四脚账)从时间上说,第一个里程碑是1494年卢卡·帕乔利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的公开出版;第二个里近代会计阶程碑是1854年在英格兰成立的第一个会计师协会——段爱丁堡会计师协会。在这一时期演进和运用的主要是复式簿记。随着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革命的深刻影响,簿记时代开始朝着会计时代的方向转变从时间上来说,是从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天的21世纪初。①簿记时代向会计时代的转变——会计学的创立。这一转变在20世纪经历了30年左现代会计阶右。②传统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③会计段在计算与记录技术方面的重大革命——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④国际会计的发展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和趋同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证明,会计是应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生产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1.1.2 会计的定义及其特征

1)会计的定义“会计”两字在我国最早出现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两字最初是分开来用的,后来才连用。清朝著名的数学家、经学家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这样解释会计:“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这种说法被认为是比较科学的。从世界范围看,独立意义上的会计产生于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大约相当于我国的西周时代)。

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对会计下的定义是:“确认、计量和传达经济信息的过程,以使信息使用者作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管理工具论”“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管理工具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经营管理工具,它是为管理服务的,会计本身只侧重于会计的核算或反映。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不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综上所述,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种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同时,会计又是一种利用一整套特定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提供一系列与决策有用的信息,并以此评价企业业绩、控制经济过程和实现最优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

2)会计的特征(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会计为了核算和监督各单位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必然要运用实物量度、劳动量度和货币量度,这三种量度的基础不同,分别运用于不同方面。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是分别为核算和监督各种不同的实物量和劳动时间而采用。它们对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实物指标和劳动指标,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考核财产和劳动时间利用情况,以便合理有效地运用财产和劳动时间,无疑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要全面、综合地核算和监督各种经济活动,就必须运用货币量度。货币量度是为了运用统一量度综合核算各种经济活动而采用的,它对综合性质相同或不同的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资金、成本、利润等综合性指标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是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难以具备的。货币量度之所以能具有这种特殊作用,是因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的功能。所以,尽管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是货币量度的基础,但由于会计毕竟是价值核算,它在运用实物量度、劳动量度和货币量度的同时,必然要以货币量度为主。只有这样,会计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的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额及其增减变动;费用的发生和成本的形成;各种营业收入的取得和财务成果的形成与分配等情况。充分利用综合性的价值指标,对于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评价经营成果,正确指导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十分必要的。(2)对经济活动的核算与监督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综合性

会计在核算经济活动时,必须符合完整、连续、系统、综合的要求。所谓完整,是指对会计对象的全部经济活动都必须加以记录,不得遗漏;所谓连续是指对各种经济活动要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不间断地计量和记录;所谓系统,是指对各项经济活动既要相互联系,又要按照科学方法进行分类和整理;所谓综合,是指对各项经济活动均以货币量度进行综合汇总,求得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总括性价值指标。会计核算,只有符合上述基本要求,才能全面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正确考核和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益。(3)具有一整套系统、完整的专门方法

观察、计量和记录是所有核算活动取得核算资料的共同手段,但会计核算在运用这些手段时,却有其自己的特点。它观察的是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并对其进行综合计价;然后在逐项作出记录的基础上,逐步系统归类,综合汇总,以取得各项会计指标,形成一系列专门方法。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其中,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报表等。这些专门方法的互相配合与综合使用,就构成了计量和记录、控制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一整套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3)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它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会计的职能属于管理职能,不是生产职能。按照马克思关于会计的著名论断“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可以看出,马克思把会计的基本职能归纳为核算(观念总结)和监督(控制)。(1)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能对会计的对象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记账就是把一个企事业单位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在一定的记账基础上,记录和计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占用、资金耗费和经营成果,以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报账就是在记账和算账的基础上,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或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状况通过编制财务报表的方式向内部和外部有关部门和利害关系各方通报。各地区、各部门也要记账、算账、报账,要层层汇总编报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报表,直至全国汇总。(2)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能对各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合法和合理进行审查。对于不合法或不合理的业务,会计有权事前提出意见、不予办理或事后提出审计报告。

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是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的。会计的监督必须以会计的核算为基础,没有会计提供的信息,就不可能进行会计监督;会计的核算必须以会计监督为保证,才能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否则,将会出现数据不实,假账真算等不正常情况。

核算和监督是会计基本的、传统的职能,它可以体现会计的本质特征。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和管理理论的提高,对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形势下,会计的传统职能得到不断地充实,新的职能不断产生。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会计的职能包括六项,除核算与监督外,还有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职能。会计的预测职能是指依据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估计和测算,为决策、计划和控制服务,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计的决策职能是指对决策对象的有关信息,所制定的策略及其后果等进行综合研究以后,根据决策相关的判断标准作出决定;会计的控制职能是指先编制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然后运用一定的科学管理方法,使经营成果达到规划、计划的目标,发现偏差随时纠正;会计的分析职能是指以会计信息为主要依据,结合计划、统计的其他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便不断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以上六项职能也是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的,其中两项基本职能是其他四项的职能的基础,而其他四项职能又是基本职能的延伸和提高。

可以看出: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我们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称之为会计对象,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1.2 会计的目标1.2.1 会计的目标

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会计工作也不例外,在会计实践中,会计目的决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程序与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会计目的常常被当作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因此,研究会计,首先要研究会计目的。

会计的目标就是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即会计要为哪些人服务、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主要以财务报告形式提供信息,因此,会计目标也称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因此,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是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无关,没有使用价值,那么财务报告就失去了其编制的意义。

根据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一目标的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要求权的变化情况;反映企业的各项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金额及其变动情况;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形成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等,从而有助于现在的或者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正确、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效率等,有助于使用者根据相关会计信息作出理性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有助于使用者评估与投资和信贷有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等。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现代公司制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即企业管理层所经营管理的各项资产基本上均为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者留存收益作为再投资)或者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所形成的,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资产。尤其是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需要及时或者经常性地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使用资产的情况,以便于评价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业绩情况,并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投资或者信贷政策,是否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其他制度建设,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等。因此,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1.2.2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关注点

会计信息是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表达,包含相互关联、互为制约的“数据输入、系统转换、信息输出”三个有机过程。它是整个会计行为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实质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总的来说,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具体包括:

①企业所有者或股东。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最关心公司的经营,他们需要评价过去和预测未来。有关年度财务报告是满足这些需要的最重要的手段,季度财务报告、半年度报告也是管理部门向股东报告的重要形式。向股东提供这些报告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传统职责,股东借助于财务报告反映的常规信息,获得有关股票交易和股利支付的情况,从而作出决策。

②企业的贷款提供者。企业贷款提供者即债权人,对公司的信誉、偿债能力,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是非常关心的。公司的财务报告是这些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债权人需要的有关借贷业务的常规信息,是通过与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交换得来的。

③商品和劳务供应商。企业往往有很多的原材料、产成品、可供销售的商品及劳务服务的提供。采取赊销方式的供应商需要了解客户的有关经营稳定性、信用状况以及支付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④企业管理人员。管理者可根据会计信息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决策,采取措施,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所以会计信息有利于加强和经营管理。

⑤顾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顾客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外部利益集团。顾客对于信息的需要,包括有关企业及其产品的信息,如价格、性能、企业信誉、企业商业信用方面的政策、可得到的折扣额、支付的到期日以及所欠金额等。这些常规的信息一般也是由会计部门提供。

⑥企业雇员。作为一个利益集团,企业雇员期望定期收到工资和薪金,并同时得到有关企业为个人提供社会保障的各类基金方面的信息和企业的某些综合性的信息,诸如平均工资水平、福利金和利润等,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也会代表职工要求得到这些信息,这些信息的大部分是由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

⑦政府管理部门。税务机关需要有关公司利润和向国家交纳税额的信息;社会保障机关需要有关企业交纳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信息;国有企业还必须向国家财政、审计机关提供财务报告,以便接受经济监督;很多外国政府需要经营国际业务的公司报告在它们国家内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信息。

⑧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希望获取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借以判断企业间的相对效率。同时,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企业兼并提供信息。因此,竞争对手可能把企业作为接管目标,因而他们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各个方面均感兴趣。1.3 会计规范、会计职业道德1.3.1 会计规范

会计规范是指会计行为所应遵循的规范。会计行为规范是指各种影响和制约会计行为的标准方式。构成会计行为的规范应当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有一个判别标准,即需说明会计行为怎样是对的,怎样是错的;其次,有自身引导或制约的方式,促使会计行为规范化。会计规范的建立与实施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不同的国家,会计规范体系是不同的。本节主要讨论我国的会计法律规范和会计道德规范。

会计法律规范,是指国家立法机构为管理会计工作而按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会计法律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会计法律是指由立法机构颁发的法律;广义的会计法律不仅指由立法机构颁发的法律,还包括由执法机构(各种政府部门)制定和颁发的会计法规。在实践中,会计法律泛指广义的会计法律。

1)会计法《会计法》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法》于1985年首次颁布施行。1993年12月,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1999年10月,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再次修订,由国家主席下令公布,于2000年7月1日起施行。《会计法》是国家的正式法律,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都必须遵守《会计法》。拟定其他会计法规、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办理会计事务,均应以《会计法》为依据。《会计法》全文共7章、52条,除了指出立法目的、规定适用范围、划分会计工作的管理权限,以及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制定外,还在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等方面,规定了应当达到的要求。1999年10月颁布的《会计法》具有如下特点:

①《会计法》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严格禁止虚假信息。它要求各单位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资料、报告等)必须真实、完整,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或以虚假的经济业务或资料进行会计核算。此外,对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或者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还对直接责任人增加了经济处罚办法。

②《会计法》突出了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责任。第4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从法律制度上理顺单位负责人与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于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所应负的责任。

③《会计法》特别关注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它增加了“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强调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面的真实性,利润分配的真实性,不得有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

④《会计法》要求各单位强化会计监督。为保护企事业单位的财产安全,它要求各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提出了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具体要求。

2)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对象的标准,是会计核算(主要是从事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工作)的规范,也是评价会计工作质量的准绳。在不同的国家,制定会计准则的机构是不同的。如美国的会计准则,是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德国则在《商法》中加以规定,英国由“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制定,日本由大藏省制定,我国则由财政部制定。

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包括三个层次(图1.1):图1.1 会计准则的结构

第一层次是基本准则,涉及整个会计工作和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对41个具体准则起统驭和指导作用。

第二层次是具体准则,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用来指导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包括26个一般业务准则,8个特殊行业特定业务准则,6个报告准则以及1个相互衔接准则。

第三层次是应用指南和解释。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性指南。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2014年7月1日,我国又重新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五个准则,新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三个准则。

具体会计准则(截至2014年7月1日,我国已发布了41项具体会计准则)具体情况见表1.2;财政部2011年财会[2011]17号,发布《小企业会计准则》,并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表1.2 具体会计准则● 第1号存货● 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第4号固定资产● 第5号生物资产● 第6号无形资产● 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8号资产减值● 第9号职工薪酬● 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第11号股份支付● 第12号债务重组● 第13号或有事项● 第14号收入● 第15号建造合同● 第16号政府补助● 第17号借款费用● 第18号所得税● 第19号外币折算● 第20号企业合并● 第21号租赁● 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 第24号套期保值● 第25号原保险合同● 第26号再保险合同● 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第31号现金流量表● 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续表● 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第34号每股收益● 第35号分部报告● 第36号关联方披露● 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 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 第40号合营安排● 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3)会计制度

对会计制度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国家统一制定、颁布和实施的“统一会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50条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另一种则是由企业自行设计和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它是以某一特定部门特定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葛家澍,2001年)。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国目前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会计准则,逐步实现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等效的目标,但自1993年以来颁布的相关会计制度仍在执行中。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都是对会计核算行为的规范,都属于行政规章,都具有强制性,但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葛家澍教授认为,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范对象不同,会计准则按照经济业务或事项规范,会计制度按照一个企业规范;二是规范的重点不同,会计准则侧重于确认、计量的规范,会计制度侧重于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并将确认和计量的内容有机地体现在会计科目及其说明中。1.3.2 会计职业道德

1)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时应该遵循的所有行为规范。由于编制和列示会计信息并不是一项能够完全由电脑或者训练有素的办公人员完成的机械性工作,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需要胜任的专业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并遵循严格的道德标准解决问题。会计人员每天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某些复杂业务在什么时点实际上已经发生,从而必须把他们包括在给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财务报表之中?一个公司的财务问题在何时足以引起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影响持续经营,这样的信息又应该在何时通过会计报表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企业利润粉饰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超过了正当界限,使得会计报表实际上已经在误导投资者?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判断。

由于会计工作的社会效应很大,会计人员更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并主动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相当多的职业会计组织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作出了明确规定,希望会计人员认真遵循。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的要求是遵循公众利益、具有诚信、客观和独立性,在完成职责的同时需要保持应有的关注。美国管理会计协会对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专门规定:作为专业人士,必须尽其对自己、同事和其所属组织的义务,保持较高的道德行为标准,其标准具体表现为:①胜任性;②保密性;③正直;④客观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师协会道德准则》中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是诚实、客观和勤奋。

我国在《会计法》第5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中明确指出: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应当加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对职业道德的重要要求是:独立、客观、公正,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对客户、对同行、对职业组织具有责任感。

财政部1996年6月17日发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①爱岗敬业。即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爱岗敬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②熟悉法规。会计工作不只是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会计工作时时、事事、处处涉及执法守规方面的问题。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知章循章,依法把关守口,同时还要进行法规的宣传,提高法制观念。

③依法办事。一方面,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另一方面,依法办事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自己职业的形象和人格的尊严,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做斗争。

④客观公正。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微观决策,而且关系到宏观决策。做好会计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也同样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否则,就会把知识和技能用错了地方,甚至参与弄虚作假或者共同作弊。

⑤搞好服务。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把这部分工作做好对所在单位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会计工作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会计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因此,会计人员应当积极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⑥保守秘密。会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会计人员有机会了解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有可能了解或者掌握重要商业机密。这些机密一旦泄露给竞争对手,会给本单位的经济利益造成重大的损害,这对被泄密的单位既不公正又很不利。泄露本单位的商业秘密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违法行为。因此,作为会计人员,应当确立泄密失德的意识,对于自己知悉的内部机密,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严守秘密,不得为一己私利而泄露机密。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有下列行为:

①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②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提前确认收入;

③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

④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分配方法,编造虚假利润或者隐瞒利润;

⑤违反国家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其他行为。

2)案例启示

案例一、做假账的南方保健公司2005年7月,南方保健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CEO)Richard Scrushy被宣告无罪,即他不涉嫌该公司27亿美元会计欺诈的任何犯罪行为。陪审团认为他没有帮助公司做假账。做假账是指虚构会计信息以使公司财务业绩看起来比实际好。在学习会计记录——账簿时,你会看到企业如何记账以及如何做假账。虽然未发现南方保健公司的CEO涉嫌财务报表欺诈,但公司的其他部分员工被指控有罪并被判入狱。如下是保健公司员工做假账的过程:公司在全国各地的业务分部都将会计信息——合法数据送到位于伯明翰的公司办公室。在那里,财务部员工将加入一些信息以改善公司的报告利润。按照欺诈发现后核查记录的会计人员所言,“他们就是往上堆数”。深入思考:你认为南方保健公司做假账的员工应该比家具或电脑公司做假账的员工面临更严厉的惩罚吗?为什么?二、企业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的关系案例资料:明达公司的董事会在向公众公布财务报表前举行会议,讨论过去一年的经营业绩。以下是讨论会中的一段对话。公司总裁黎明:“今年我们的业绩不佳,收入下降而费用直线上升。如果不采取措施,将连续三年亏损。最近我将我的部分私人土地转到了公司名下,这可能有助于我们的形象改进。李玉林,你能将费用减少500 000元吗?这样我们也许能得到那笔急需的贷款。”公司总会计师李玉林说:“总裁,你这么做太过分了。企业会计准则明令禁止此类做法。”要求:①上述情形涉及的职业道德问题是什么?②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会计职业道德状况?

会计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发生在会计职业的每一个分支,涉及所有领域。在2001年的证券市场上,银广夏、麦科特、ST黎明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曝光,像一枚枚重磅炸弹,相继炸开;而在2002年底美国爆发的“安然事件”以及后来的世界通信公司、施乐公司的会计造假案,则引发了一场严重的会计危机。会计的信誉受到了严重损害,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视察时提出“诚实守信,不做假账”的校训。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何重塑会计的诚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会计界人士亟待解决的问题。

3)道德问题的多元性和两难性

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与一般职业道德问题有所不同。表现为:会计师在遵纪、守法、合规的前提下,对同一会计事项可以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如会计上存货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对某些或有事项的披露与否及披露的程度等。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对信息使用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多元性是指,在会计师遵纪、守法、合规的前提下,会计师选择了可能对信息使用人造成不利影响的会计方法时,依据何种标准对其行为作出道德评价可能具有多元性。因为在评价时,可能存在多种评价标准,依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就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在缺少明确的专业标准的某些特定情形下,以及选择的后果在短时期内不很明显的情形下,会计的职业道德问题又往往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两难性是指,会计师面对上述问题所作出的选择,可能并不是会计师本人的意愿,会计师本人主观上愿意为信息使用人提供可靠、相关、可比的信息,但迫于某种压力,又往往在客观实际中采用了对信息使用人不利的会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师会经常面对这种两难境况,会计师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

4)职业道德困境与解决

在多数情况下,作出职业道德选择是容易的,如偷窃企业现金是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但在有些情况下,作出选择则要困难得多,职业道德判断意味着个人决策。在应用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时,会计师可能会遇到如何确定不道德的行为以及如何解决道德困境问题。当遇到关键性的道德问题时,会计师必须遵守权威机构制定的规则。如果这些规则不能解决问题,会计师可以考虑采用下列办法:①与直接上级讨论这些问题,如果他也卷入冲突的话,可以上报到更高的领导机构,包括总经理、审计委员会、董事会、股东会等。②与一位中立的、客观的建议人秘密讨论,进一步了解问题的严重性及对利益关系人的影响程度。③如果经过各种尝试,道德困境依然存在,且问题严重,会计师只能选择提出辞职并给合适的领导提交一份详细的备忘录。

调查发现,经常遇到的职业道德困境是:①客户和管理者提出的避税建议;②经营各方的利益冲突;③粉饰财务报表的要求。1.4 财务会计报告及其要素1.4.1 财务报告及其种类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及附注。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由于本书有专门章节介绍财务会计报告的具体内容,本章只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基本内容作以简单的介绍,以便更好地掌握会计要素的各项内容。

1)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它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实义务和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资产负债表表头的三要素:企业名称、财务报表种类和日期。报表分为左右两方,左方列示资产各项目,反映全部资产的分布及存在形态;右方列示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各项目,反映全部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内容及构成情况。资产各项目按其流动性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现金及银行存款列在最前面,然后是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原材料和其他很快会转化成现金或是在经营活动中消耗的现金)。在这些相对“流动”的资产之后是比较固定的资产(如建筑物、设备);负债列在所有者权益之前,负债各项目按其到期日的远近顺序排列(每种主要的负债如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和应付职工薪酬被分别列出)所有者权益分为两部分:股本和留存收益,股本代表所有者最初投入公司的资金,它由股票组成,每个所有者都拥有一些股份。请注意表1.3中股本的数量是1 500 000元,这表明所有者持有的股数乘以股票的价格等于150 000元。假设股票价格为10元,那么总共就有15 000股(10×15 000=150 000元)。如果股票价格为5元,那么就有30 000股(5×30 000=150 000元)。留存收益是指过去几年保留在企业内积累下来的收益。留存收益被认为是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增加了所有者对企业的投资。资产负债表的左右双方平衡。即资产总计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资产负债表(简表)的基本格式见表1.3。表1.3 资产负债表(简表)

2)利润表

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该表是按照各项收入、费用,以及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分类分项编制而成的。大多数企业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进行各种经营活动。利润是获取收入超过费用的数额;反之,就是亏损。利润的多少是判断一个企业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的主要依据。常见的利润表格式分为单步式和多步式两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利润表采用多步式。其格式(简表)见表1.4。表1.4 利润表(简表)1.4.2 财务报告要素

财务报告要素也称会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它既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也是确定财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基础。

我国企业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会计要素的界定和分类可以使财务会计系统更加科学严密,并可为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1)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及其确认

财务状况要素是反映企业在某一日期经营资金的来源和分布情况的各项要素。一般通过资产负债表反映。财务状况要素由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所构成。(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①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也就是说,资产必须是现实资产,而不是预期的资产,是由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结果,至于未来交易或事项以及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可能产生的结果,则不属于现在的资产,不得作为资产确认。甲企业和乙供应商签订了一份购买原材料的合同,合同尚未履行,即购买行为尚未发生,因此该批原材料不符合资产的定义,甲企业不能因此而确认存货资产。

②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应当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够被企业所控制。

企业享有资产的所有权,通常表明企业能够排他性地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但是有些情况下,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即企业并不享有其所有权,但是企业控制了这些资产,这同样表明企业能够从该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符合会计上对资产的定义。反之,如果企业既不拥有也不控制资产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如某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一项固定资产,尽管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如果租赁合同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则表明企业控制了该资产的使用及其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应当将其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计量和报告。

③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具有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种潜力可以来自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是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可以是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或者是可以转化为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其他资产,或者表现为减少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流出。

资产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首先应当符合资产的定义。除此之外,还需要同时满足资产确认的两个条件:

①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根据资产的定义,能够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一个本质特征,但是由于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或者能够流入多少,实际上带有不确定性。因此,资产的确认应当与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根据编制财务报表时所取得的证据,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那么就应当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如A企业赊销一批商品给B客户,形成了对该客户的应收账款,但与该商品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了B客户。由于A企业最终收到款项与销售实现之间有时间差,而且收款又在未来期间,因此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在销售时判断未来很可能收到款项或者能够确定收到款项,A企业就应当在销售实现时点将该应收账款确认为一项资产。反之,对于所形成的应收账款,如果A企业判断很可能部分或者全部无法收回,则表明该部分或者全部应收账款已经不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企业应当对该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减少资产的价值。

②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可计量性是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重要前提,资产的确认同样需要符合这一要求。只有当有关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资产才能予以确认。

企业取得的许多资产一般都是发生了实际成本的,比如企业购买或者生产的存货,企业购置的厂房或者设备等,对于这些资产,只要实际发生的购买或者生产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的,就应视为符合了资产的可计量性确认条件。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取得的资产没有发生实际成本或者发生的实际成本很小,例如,企业持有的某些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对于这些资产,尽管它们没有实际成本或者发生的实际成本很小,但是如果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也被认为符合了资产可计量性的确认条件。

因此,关于资产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上述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在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如甲企业为一家高科技企业,于20×1年度发生研究支出5 000万元。该研究支出尽管能够可靠地计量,但是很难判断其能否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有关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不能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又如ABC企业是一家咨询服务企业,人力资源丰富,而且这些人力资源都很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是人力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往往无法可靠地计量。因此,在现行会计系统中,人力资源通常不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

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资产按其流动性一般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归类为流动资产:[1]

①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

②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

③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下同)变现;

④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正常营业周期,是指企业从购买用于加工的资产起至实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期间。正常营业周期通常短于一年。因生产周期较长等导致正常营业周期长于一年的,尽管相关资产往往超过一年才变现、出售或耗用,仍应当划分为流动资产。正常营业周期不能确定的,应当以一年(12个月)作为正常营业周期。

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等。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应当归类为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应当归类为非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等。(2)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①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负债必须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它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现时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其中,法定义务是指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通常在法律意义上需要强制执行。推定义务是指根据企业多年来的习惯做法、公开的承诺或者公开宣布的政策而导致企业将承担的责任,这些责任也使有关各方形成了企业将履行义务解脱责任的合理预期。如甲企业购买原材料形成应付账款1 000万元,向银行贷入款项形成借款1亿元,按照税法的规定应当交纳税款500万元,这些均属于企业承担的法定义务,需要依法予以偿还。又如乙企业多年来制定有一项销售政策,即对于售出商品提供一定期限内的售后保修服务。乙企业预期为售出商品提供的保修服务属于推定义务,应当将其确认为一项负债。

②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负债的又一重要的特征。只有企业在履行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才符合负债的定义;如果不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就不符合负债的定义。在履行现时义务清偿负债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用现金偿还或以实物资产偿还,以提供劳务偿还,部分转移资产、部分提供劳务偿还,将负债转为资本等。在某些情况下,现时义务也可能以其他方式解除。例如,债权人放弃或者丧失了其要求清偿的权利等。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现时义务的履行最终没有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但是在现时义务发生时,仍然应当根据预计将要清偿的金额将其确认为负债。

③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负债应当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包括购买货物、接受劳务、取得银行贷款等。即只有过去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如某企业已向银行借入款项5 000万元,即属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负债。企业同时还与银行达成了2个月后借入3 000万元的借款意向书,该交易就不属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应形成企业的负债。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首先应当符合负债的定义。除此之外,还需要同时满足负债确认的两个条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