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与指导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1 18:14:31

点击下载

作者:罗观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与指导手册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与指导手册试读:

序言

社会工作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相对于其他学术科目,它除了要求学生学习理论和基础知识之外,更注重实务的训练,目的是培养有操作能力的专业人员。所以,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会要求学生参加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积累实操经验,以准备将来就业时应对各种问题,更好地为有需要的群体服务。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计必须整合理论与实操两部分,才能给予学生系统和完整的训练。可惜的是,本土社会工作教育在过去一直未受到重视,投放在师资和实习需要上的资源很少,远远未能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这种情况在近几年更为突出,特别是在广东省,政府积极推进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社会组织的成立,分担政府在地区实施社会工作服务的功能,以至于短时间内对一线社会工作者的需求量大增。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只有部分愿意加入社会工作者行列,他们普遍感到在校时的实务训练不足以应对工作需求而产生挫败感;又有不少毕业生,因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不足,不愿意投身此行业。毕业生的这两种就业态度,反映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

本书是为丰富社会工作训练而出版的。它的工具性比较强,主要是基于过去在中山大学教学的经验,并以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与硕士生实习手册为蓝本发展而来的。中山大学自2001年招收第一届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后,于2004年招收了第一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自第一届社会工作实习开始以来,中山大学已要求学生进行800小时实习,而每届学生反馈的意见,皆认为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中最能让学生磨炼社会工作技巧、反思社会工作价值的最重要的学习过程。

本书的实习指引最开始的方案是参考香港和内地学者提供的数据,可以说是集合了许多人的智慧和经验而成,内容也经过许多学生使用并加以修订。书中的内容不一定完善,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但起码可以多一份本土社会工作训练的参考,提供给参与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与学的老师和同学使用。

本土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在自行制定实习手册、实习时间、实习场地和服务性质时,都有一定的差异,但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求学生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实务参与,培养他们将知识应用到服务上、把理论与实践系统地融合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工作技巧,使他们能够认同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建立专业的工作态度,并且持续地进行对社会工作价值观与服务发展的反思。换言之,价值观、知识、技巧三方面是评估每个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水平的基本依据。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是一个体验式的过程,参与其中的有服务对象、社区人士、学生、导师、机构、大学等,参与者的互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才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最终也影响着我们的服务接受者和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所以,我们期望政府、社会工作者、老师、学生和社会工作机构对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加以重视,并能不断地改进。主编 罗观翠教授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于康乐园第一章社会工作教育本章导语

要讲清楚社会工作实习,离不开对社会工作教育的理解。一些对社会工作不甚了解的人往往会觉得社会工作就是一门技术,关注的是操作层面的具体事情,因此社会工作实习也就是简单的操作练习。然而,事实并非这么简单。本章主要从高等教育的角度介绍社会工作教育的属性、特点,进而分析社会工作教育的基本组成元素(包括价值、知识、技能)与实现社会工作教育目的的常用手段(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室模拟、实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1职业训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教育

人类从事某一项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时,离不开四种类型的人才:第一类是学术型人才,这类人才发现规律、创造理论;第二类是工程型人才,这类人才从事规划、策划、设计工作;第三类是技术型人才,通过他们的劳动,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为物质形态的产品或对社会运行产生具体的作用;第四类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也是在生产的第一线,主要从事直接操作型工作(沈序康,2004)。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面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种教育方式齐下。一般情况下,人们通过参加高等教育训练成为某类型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正是进行专业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而当人们没有机会参与高等教育时,还可通过其他形式,如职业教育或职业训练来进行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社会工作既是一门专业也是一门职业,具有专业性、技术性、艺术性等特点。从人才类型来讲,社会工作人才首先是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社会工作者能够运用其专业方法直接提供社会工作前线服务;同时,社会工作者也是工程型人才,在工作中规划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更进一步,社会工作者可以是学术型人才,能够理解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专业知识,并不断深化和与时俱进,完善社会工作内涵和理论技巧。所以,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是以培养专业型和职业型人才为目标,面向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人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成为一个能够实现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和专业方法的社会工作人才。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教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社会工作教育可通过结合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等各种方式进行,不同的高校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方向和模式会因教育目标的不同取向而有所不同,有的属于研究取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有的属于实务导向的职业资格教育体系。

在高等教育中,受教育者能够得到系统而深入的专业价值观训练,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国家的相关社会政策,学会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困难群体和个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使其正常功能得到恢复和发展,等等,这是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杨敏,2010)。所以,社会工作人才通过接受系统的教育,认识和内化社会工作的价值内涵,并将所学的社会工作知识融入工作生活中,这是成为专业、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的必经阶段。高等教育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实现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而在职或业余的职业培训能够辅助实现更多的社会工作人才教育,拓宽社会工作人才的受教育途径和培养数量(李迎生,2008)。大力加强社会工作的高等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社会工作的职业培训。

无论是通过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来训练和培养社会工作人才,都需要传授和教授社会工作的价值内涵及专业知识,将社会工作教育所涉及的元素形成系统的培养方案,从而真正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1.2社会工作教育元素1.2.1 社会工作专业化“金三角”

我国学者夏学銮(2000)指出,在社会工作专业化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用知识、价值和技能“金三角”把自己武装起来,知识、价值和技能“金三角”代表当代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最高成果。它们是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必备的看家本领(见图1-1)。图1-1 知识、价值和技能“金三角”

社会工作专业必须发展知识基础、拥有价值基础,以及发展一系列独特的技能。社会工作专业或实践的知识、价值和技能“金三角”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系,是它们共同界定了社会工作专业,共同塑造了社会工作实践。所以,社会工作教育必须彰显社会工作的专业性,通过教育过程,让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理解并内化社会工作价值观和理念,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且实践知识技巧,使其成为真正的社会工作人才。通过社会工作教育,无论是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传递,还是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与训练,都体现了社会工作科学的特性和艺术的特点。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金三角”是相互影响的,黄陈碧苑等(2005)扩展并说明了社会工作价值、知识和技能的关系。他们提出社会工作信念影响社会工作知识体系,而社会工作技巧建基于知识和信念之上。社会工作自身有一套完整的信念,这套信念是在社会工作专业内得到认同的道德标准和方向,为专业目标和专业方法提供行动的取向。社会工作专业也具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为社会工作服务奠定科学和实证基础,并且在社会工作信念和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社会工作交往技巧,所以社会工作技巧既有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又有信念的主观性和直觉性。要想很好地掌握这些技巧,社会工作者不但要学习社会工作的知识,还要认同社会工作的信念,充分利用自己的直觉和感受(见图1-2)。图1-2 社会工作信念、知识与技巧三者的关系

因此,社会工作教育要体现其价值、知识和技能三者的关系,通过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更全面地接受这三方面的教育,从而得以训练和培养成合格的、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真正服务社会,践行社会工作的宗旨。1.2.2 社会工作教育元素

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金三角”,社会工作教育元素需要以社会工作价值、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社会服务人才和社会管理专门人才。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使学生具备牢固的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建立稳固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知识及实务能力;二是增强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反思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内化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理论知识;三是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状况及趋势(本科和硕士因不同培养层次而培养目标有所不同)。

社会工作教育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务工作两个重要领域,理论知识的学习通常在课堂进行,实务工作则要到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实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知识有指导作用,让实习学生明白实务操作背后有一套相应的理念、原则、手法和技巧;实践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通过经验、体会和反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梁丽清、陈启芳,2008)。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认知并掌握社会工作的价值、知识和技能,再通过实务工作,深化对社会工作价值的理解,并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实务,不断积累经验,为成为真正的社会工作者做足充分准备。而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从课堂到实习的过渡阶段,需要发挥社会工作实验室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工作实验室学习和预演实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便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从理论知识过渡到实务工作。

从图1-3可以看出,社会工作教育需要做好每一步,从理论知识课程的设置,到社会工作实验室的运用,再到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开展,帮助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成为社会工作人才,需要完成每一步的培养工作。图1-3 社会工作教育元素体系(1)课程安排与设置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安排与设置是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进行社会工作课程设置之前,需要先确定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指标。社会工作能力是指“有能力转换技巧与知识到新的情境,包括组织与规划工作、创新与应付非例行的活动,以及人事的效能”(Evans,1997)。林万亿(2010)总结Baer和Zastrow对于社会工作能力指标的分析,提出社会工作能力指标至少应包括以下10种。

①界定与评估情境;

②发展与执行计划;

③强化人解决问题、抗衡与发展的能力;

④联结人与资源、服务与机会体系;

⑤有效地进行介入;

⑥促进服务、资源与机会体系的有效且人道的运作;

⑦积极参与他人共同促进服务、资源与机会体系的创新、修正和改进;

⑧评估介入的效果;

⑨评估个人专业成长与发展;

⑩贡献知识以提升服务输送的标准。

设定社会工作能力的基本指标后,可以更有效地设计社会工作的相关课程。依照全美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The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CSWE)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课程的要求,一个国际认证的、符合社会工作专业标准的课程,在内容上必须包括下列8个重要主题(Wagner,2001)。

①价值观与伦理守则;

②社会与人的多样性;

③社会福利政策与服务;

④危机与边缘群体、社会正义与经济正义;

⑤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⑥社会工作实施方法;

⑦研究;

⑧实习教育。

英、美等国,以及中国港台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涉及以上八大主题。表1-1总结了英国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和内地高校关于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包括本科与硕士)。可以看出,不同国家或地区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基本围绕社会工作专业化“金三角”和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设计相应的课程,并辅之以根据各地实际的社会需求而设计的相关课程(以选修课为主)。

因此,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涵盖有关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各个方面,并且根据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变化,根据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需要,设计相对应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开发出一套既符合社会工作专业需要,又符合学生能力的课程。(2)社会工作实验室的作用及说明

当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学习了有关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后,需要通过社会工作实习来训练和在实践中达成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而在学生直接投入社会工作实习,进入真实社会服务情境前,需要通过社会工作实验室的教学作用,帮助其模拟实习情境,从而更有效地进入实习阶段。表1-1 不同国家或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社会工作实验室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它具有教育功能、科研功能、服务功能和创新功能(石瑛,2010;王春燕,2009)。社会工作实验室能为社会工作的各个手法,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的学习,以及与家庭、青少年等有关的实务课程提供实验教学的场所,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逐步体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社会工作实验室也可以为教师和学生进行各项学术科研工作提供重要平台,利用实验室的设置,开展各类课题活动,探索社会工作方法与理论。社会工作专业师生还可以社会工作实验室为依托,与服务机构或行业协会合作开展项目,打开高校对外服务的门路,也为师生参与服务实践提供机会。另外,社会工作实验室作为师生自由交流的平台,可以帮助师生充分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培养。

一般来讲,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功能室包括个案工作室、家庭工作室、单面镜观察室、多媒体教室、控制室等。通过利用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各个功能,可以更好地协助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学习和操练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技巧。(3)实习课程设计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如何运用专业的知识和原则来处理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因此,社会工作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有质量保证的服务。

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除了由专业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理论知识以外,学生必须有机会参与具体的服务,并在其中真正体会课堂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运用并发展新的知识。此外,还需要在实务情境中观察和了解不同的行为反应,探索和反省个人感受,以获得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所以,社会工作实习的本质是通过提供机会给学生学习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以至达到社会工作教育的目的。

社会工作实习课程的设计涉及实习的各个元素,如学校、实习机构、学生和实习督导等各实习主体的相互关系和责任,以及有关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责任、实习契约、专业技巧和实习评估等方面的说明和界定。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好相对应的实习课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投入社会工作实习,为成为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做好准备。参考文献

黄陈碧苑等:《交往技巧的运用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李迎生:《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策略》,《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5期。

李迎生、张朝雄、孙平、张瑞凯:《英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概况及其启示》,《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梁丽清、陈启芳编《知而行·行而知:香港社会工作教育的反思与探索》,(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

林万亿:《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后专业主义的课题》,《台大社会工作学刊》2010年第22期。

沈序康:《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职业教育》,《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石瑛:《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第33期。

王春燕:《社会工作实验室的现状分析及建议》,《工会论坛》2009年第2期。

夏学銮:《社会工作的三维性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杨敏:《社会工作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和制度创新——专业化职业化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点思考》,《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10期。

袁继红:《香港社会工作教育概览》,《社会工作》(实务版)2008年第6期。

Evans,D.,“Demonstrating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In M.Davis(Ed.),The Companion to Social Work,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1997.

Wagner,M.,“The 2001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Implications for MSW Programs”,Advances in Social Work,2(2),2001.第二章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本章导语

既然社会工作实习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社会工作实习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发展的?港台或国外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经验有哪些?社会工作实习的意义又有哪些呢?本章就上述几个问题进行梳理,希望读者能够对社会工作实习有一个新的、完整的认识,为社会工作实习的开展做好思想上的准备。2.1社会工作实习

教育范畴的实习是一种课程的形态或是学习的模式,与课堂教学不同,实习强调在实际中运用学过的理论或概念知识将知识转换为行动。法律、医学、师范及社会工作等专业,都是运用某一种形式的专业实习来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实际服务中转换,使学生能够将一般性的知识、理论、原则运用到特定的实际环境中。

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和教育者在使用“实习”这一专有名词时,有不同的说法,如“Practicum”“Field Work”“Field Instruction”“Field Practicum”“Internship”等(Horejsi & Garthwait,2003)。“实习”并不是社会工作专业所独有的,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有着与其他专业相区别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为社会工作实习有其自身的一套方法、要素、程序和评估体系。这些内容将在本书的后面几章进行详细论述。

那么,什么是社会工作实习呢?对于社会工作实习,全美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曾做出下列的陈述(CSWE,1994)。

社会工作教育应将实地实习当成整合课程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实习课程中,学生通过督导的指引从事社会工作实务,实习课程是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技巧与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场合的机会(第B6.13条与第M6.14条)。

同时,全美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在其课程大纲中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实习(第B5.7条)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实习(第M5.7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社会工作实习是运用多种社会工作基础知识、专业的价值观和广泛的社会工作技巧以促使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系统的变化通过以下四个主要步骤和过程来完成的:①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是在一种组织的框架和督导的情况下开展的有效的实践;②实习需要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承担一定的专业角色;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需要反思与批判性思考来规划使系统改变的过程;④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也注重案主系统的自我增权(Council on Social Work,1992)。

Jenkins和Sheafor(1981)则进一步提出下列对社会工作实习的解释。

实习是一种经验形式的教学与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协助,以便能够做到以下几点:①明白如何将适合的知识带入实务工作的情境;②培养执行实务技巧所需的能力;③在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伦理操守指引之下学习如何从事实务工作;④发展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承诺;⑤培养与个人长处和能力切合的实务工作风格;⑥建立必要的能力,以便在社会机构中有效地执行各项工作。

Pillari(2002)认为,社会工作可以被描述成一种遇到困难或需要未得到满足的人们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过程,这种变化的过程包括个人、家庭、群体、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的变化;社会工作实习则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逐步意识到和扮演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角色,通过实际的服务工作去协助案主满足其需求。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会扮演不同的功能角色,运用多层次的技巧,最终通过实习达到社会工作者所必需的专业认同感。

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者也对社会工作实习进行了阐释。

在《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社会工作实习被称为“野外实习”,认为“它是衡量社会工作教育是否正规化的一个标志”。野外实习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了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并整合,以及发展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和承诺的宝贵机会(陈良谨,1994)。

此种将社会工作实习定义为“野外实习”的说法,突出了社会工作实务性、应用性的学科取向,比较形象和更易理解,此定义也指出了实习对整合和实际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专业认同感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工作实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将社会工作实习与其他文科类实习混为一谈,没有认识到社会工作实习的专业性,以及实习督导和安排方面的复杂性与系统性。

也有社会工作教育者指出,社会工作实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工作实习,是指学生在课堂之外参与的一切服务社会的专业实践活动;狭义的社会工作实习,是指学校有计划、有安排、有督导地组织学生到机构或社区中接受社会工作实务技能训练和价值观培养的过程。史柏年(2003)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是在狭义的范畴中进行的,并称在狭义意义上的实习“才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史柏年更强调社会工作实习的专业性体现和对社会工作实习需要在真实的场所或环境中进行的理解。通过广义和狭义之分,可以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与其他专业的实习进行一定的区分,但这种将社会工作实习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说法,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工作实习的认识尚不统一、对社会工作实习的要求缺乏一致标准的现状。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地认识社会工作实习的意义与教学目标、专业化评判标准和本质。2.1.1 社会工作实习的意义与教学目标

一个社会工作者应具备一些共同的特性和共同掌握的知识,否则便脱离了专业的根本,甚至可能造成对他人的损害。社会工作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掌握人类行为与成长的知识;了解社区及社会制度的动力;明了当地社会福利的问题以及运作程序和资源;熟悉个人、团体以及社区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同时,社会工作者还要掌握专业守则以使服务对象能够得到保障。很显然,具备上述知识,光靠课堂的学习是不够的,因为这些知识不同于普通的常识和理论的思辨。因此,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一定要接受专业训练与实际操练。

社会工作实习对于学生了解专业理论知识、决定是否投入社会工作行业均有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而这涉及社会工作实习在整个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提及。2.1.2 社会工作实习专业化程度的评判标准

社会工作实习具有突出的实务性、临床性和操作性特点,它与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价值和操守以及专业的三大基本工作手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社会工作实习能够将课本的知识转变为实际的动手能力,使社会工作者不断熟悉、提升和填补缺漏的知识结构。可见,社会工作实习的专业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判社会工作实习专业化程度高低的指标有以下几方面:①达到国际上公认的实习时间;②符合主要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技能的实习内容;③有专业的实习督导进行指导;④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进行;⑤签订和遵守实习契约;⑥有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群体的工作环境;⑦实习过程中有专业的评估工作;⑧遵守明确公认的专业操守;等等。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以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专业实习督导对实习的专业性影响最为显著。可以说,实习时间是实习的基本保障;实习内容是社会工作实习区别于其他专业实习的核心;专业实习督导是学生实习最直接的指导者,也是促进学生技能提升的重要保证。2.1.3 社会工作实习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社会工作实习是一种教育模式,是一种在实际运用中的体验式教学方式。

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实习教育与课堂教育一样,都是为了达到培养真正的“社会工作者”这一目的的一种手段。与课堂教育相比较,实习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模式,它有别于学校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有机会去接触真实的服务对象,进入真实的服务场景中学习知识和技巧。

Dewey(1998)强调,我们要着重理解“社会工作实习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这一理念所包含的特殊意义。社会工作实习是要将社会工作教育还原到一个大的教育范畴之内,以教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明白如何成为一位真正的、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曾华源(1997)认为,由于社会工作是属于运用和建构学术理论以提供服务工作的专业,而非纯理论探索的学术科目,因此,在让实习学生认识未来工作的特征,有效地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特别是提升他们的专业认同感,促使他们思考自己是否选择社会工作作为职业等方面,社会工作实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促使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向专业化和职业化转变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体验”。“体验式”教学是使知识能够在教与学之间顺利转换的关键,它正好弥补了“教室”与“田野”之间的间隔。“体验”是学习的基础,这不仅仅是对社会工作专业而言的,对其他专业也一样。“体验式”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能够弥补“教室”与“田野”各自的局限,弥补两者之间在教育上的不连贯性和知识结构上的空洞。思维扩展与讨论(一)社会工作课堂教育与实习教育有何区别与联系?

观点1:课堂教育的责任主要在于将知识本身系统地、精练地传递给学生,而实习教育则提供实际的服务经验。

分析1:此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课堂教育与实习教育的重点是不同的,但课堂教育与实习教育之间并非割裂的关系。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全美社会工作协会(NASW)认为课堂教育与实习教育是一种相互影响的“交互关系”。一方面,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需要讲述和引用实践中发生的案例来支撑理论知识的传授,这些实践中的案例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课堂教育实际上已经在传授实际的经验了;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实习补充和促进了课堂教育的知识的完善性,学生在实习中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真正的服务中去并帮助真实的服务对象,在实习督导的指导下进一步地强化所学的知识。社会工作者也正是通过实务经验的积累,不断地反思、修正所学知识,从而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和专业理论不断发展。

观点2:实习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核心。

分析2:笔者认为把实习教育定位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核心,并非是对社会工作早期学徒式教育的一种怀旧,也不是对类乌托邦式学院教育的一种彻底颠覆。

课堂教育与实习教育的“交互关系”和相辅相成的作用,以及实习教育对社会工作者成长的重要性,决定了实习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工作教育中的核心环节(Goldstein,2001)。实习教育主要在于强调和确定一些社会工作教育的基础性原则,这些原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这些原则包括三项:①课堂教育应与实习教育有机地整合起来,结为一个整体;②期望和培养实习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技巧怀有强烈的责任感;③实习督导能够提供连续、规范和有效的督导。上述三项原则,目前国内许多社会工作专业院校还难以达到,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上述要求相距甚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较高的转行率。

观点3: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客观条件不允许,因此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应该相应降低要求,不大可能做到“把实习教育定位为专业教育的核心”。

分析3:从客观条件来看,现阶段我国发展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确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实习指导教师目前多由社会工作教师承担,教师本身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对于实习指导这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教学任务常常不愿意投入过多的个人资源;其次,我国目前合适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机构为数甚少,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位置的实习机构面临着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包括资金的压力、服务需求的压力和不断增长的机构管理的压力等;再次,一些新兴的社会工作机构由于存在人手与经费的紧缺问题,会将实习学生当作正式的社会工作者使用,而忽略对实习学生培养教育的投入;最后,很多实习机构并不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导致实习机构在接收实习学生后,往往会让学生处理大量与学习社会工作实务关系不大的行政与杂务,学生在实习机构中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服务当中。这些因素均导致社会工作实习在国内的发展困难重重。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国家大力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将极大地影响整体社会工作发展的走向。如果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并没有掌握实操的能力,那么当他们步入工作岗位时就不能展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与专业地位,而这种专业价值难以体现、专业地位受人质疑的现象正是阻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最大阻力之一。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更应该克服困难,将社会工作实习作为教学的核心工作,因地制宜,克服困难,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务操作的机会。克服上述困难的方法可能包括以下几点:①引进或外聘具有实务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者作为实习督导;②为学生提供更多到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参观、交流的机会;③高校与社会工作机构建立起“产、学、研”结合的实习基地;④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交流网络,促进实习学生内部对专业的认同与追求的氛围,克服环境对实习学生带来的挫败感,促进实习学生内部的互相支持。(二)田野调查与社会工作实习有何区别与联系?

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往往与社会学、人类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分设在一个系或学院内,而很多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也有社会学、人类学的教育背景,在组织社会工作实习时,往往会与社会学、人类学最常用的田野调查方法产生混淆。因此,澄清田野调查与社会工作实习的区别与联系是很有必要的。

田野调查又可称为田野工作或实地考察,是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论,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同时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前置步骤。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或“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涉猎的范畴和领域相当广,如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都可通过田野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架构出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从田野调查的定义可见,田野调查是一种研究方法,属于方法论的范畴。

社会工作实习与田野调查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属于实习的教学模式,都以将所学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强调走出书本,在“田野”中完成学习,两者都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

社会工作实习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方式,与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田野调查有着本质的区别。国内一些高校将社会工作实习看成与田野调查相类似的活动,甚至认为实习学生就是到“田野”中去做社会调查即可,这完全混淆了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别。而社会工作实习与田野调查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从两者的目的来看,田野调查在于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研究所需的资料,以达到研究目的。而社会工作实习的最终目的则是教导学生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工作者,使知识能够转化为实际的服务技巧和效果,并将社会工作的伦理操守内化,这个过程需要在真实的场所和实际的服务情境中去经历。(2)社会工作实习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将教育的责任放在整个实习的第一位。同时,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必须遵守一系列的伦理规范,如保密原则、以案主为中心原则,服务的重点在于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其身心发展,协助其生活向良好的方向改变。田野调查则以收集研究资料为首要目标,当资料的收集达到理论饱和的要求时,整个实践活动则可结束。田野调查并不能协助被访者解决问题,相比较而言是被访者提供信息去帮助田野调查研究者。田野调查结束后并未对被访者的生活带来改变,或改变甚微。(3)社会工作实习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实习由于专业内容不同,两者的教学目的也并不相同。社会工作实习是期望通过实习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务能力,培养其专业操守与对专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实习则主要以运用书本知识为目标,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操守、认同感、责任感并不关注。(三)法律、医学、师范实习对理解社会工作实习有何启发?

社会工作与法律、医学、师范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四个专业,但这四个专业都将实习看作其专业的根本,因而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这表现在四个专业都具有以下特点:①非常重视实习教学;②社会大众对专业的要求使得这四个专业都非常强调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实操能力;③都非常强调在实习中培养从业人员的专业操守与品德;④在实习教育过程中,均有类似于师傅、督导的有经验的从业者带领;⑤均有注册或认证的制度,以对从业人员进行管理与监督,而实习是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基础。

基于上述的相似性,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是说,社会工作实习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就像法学院的学生到律师事务所或司法机构进行实习、医学院的学生到医院进行见习、师范类的学生到学校开始试讲等一样,是一个专业教学的关键和基础性的工作。这种关键和基础性的地位决定了社会工作实习与其他三个专业的实习一样,需要有严谨的实习课程设计与督导体系。2.2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发展历程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并非纯粹地探索研究知识和学理,对其实践性的要求可以从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有关教育模式的转变看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大致经历了“传统学徒式训练”,到强调“学校专业教育”,再到发展为“认知学徒制”三个阶段。2.2.1 传统学徒式训练

早期的社会工作教育为传统学徒式训练,强调“做”,进行一对一、手把手地传授。由资深的社会工作者带新进人员,通过经验的传递和直接服务案主的过程,以获得有关工作的经验和技巧(Berhard,1977)。就学习内容而言,传统学徒式训练大都偏向于技术性层面,针对某一特殊的案主或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学习内容较为固定、针对性强,但仅仅限定在机构和案主所需要提供的服务层面上。传统学徒式训练强调一对一,由固定负责训练人带领,一般指导学生从较为低层次或简单的工作开始学习,经过不断重复练习至熟练后,才逐渐增加复杂和困难度较高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学徒式训练是一种纯粹的体验式学习过程,学生在现实情况中遇到困境后才开始寻找解决方法,用问题来指导学习的方向。学生将遇到什么问题、学习何种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负责训练人和其个人的专长和兴趣。故而传统学徒式训练虽然非常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际的服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但其最大的问题则是学生没有学习的自主性,完全依赖教师。同时,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掌握过于局限和技术化,对于知识的创新和自我满足感的提升作用甚微。这种纯粹的实践训练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工作专业多层次知识发展的需求(Merrifield,Guilford,Christensen & Frick,1962)。此种方法训练出来的社会工作者,能够获得的实际经验和操作技巧实际上极其有限,而且他们的思想缺乏创新性和自主性,工作方式较为刻板,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现实情况,难以有效面对服务情况的动态性(Dolgoff,et al.,2005)。因此,社会工作必须摆脱此种僵化和低效的知识技能传授模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就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2.2.2 学校专业教育

到19世纪20年代,社会工作已经脱离机构学徒式的训练方式培养专业工作人员,而完全经由学校专业教育的过程,以选择和培训人才(Berhard,1977)。这种方法强调学生认知的发展和以知识为指导的实践。教授期望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推演出实践方法,并把理论转换为实习中的实际行动(Tolson & Kopp,1988)。在学校专业教育过程中,学习者必须积极、有效地学习社会工作理论和研究方法,采取一种开放和敢于提出疑问的态度去发展所学到的知识。但这种教育模式也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就是理论和现实的脱节,即理论无法顺利地转化为实际的行为。一方面,学校课程所传授的各种知识是高度概念化和抽象化的;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昨天的知识也许很快就被未曾预料的今天的新观点和新实践所取代,使得不断从实践中学习成为必需(Cree,2004)。学校课程所传授的各种专业知识与技巧,大都局限于了解或认知层次上的学习,无法保证学生能够进一步转化成专业行为帮助案主的服务能力,并且应用到实际的社会服务中。学生所学的只是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无法把它具体化为自己的行为。换言之,作为现在唯一的社会工作者专业训练机构——学校,使学生在学校能够学到知识,但并不能保证可以“行”(曾华源,1987)。这正是现今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最大的脱节。2.2.3 认知学徒制

在整个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教育中,除了传授理论、知识,讲授技巧和伦理道德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习从事实务工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身体力行地扮演专业服务人员的角色,能够尝试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和知识转变为服务行为,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认同感内化,从中培养知、觉、行、思四方面的统合,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使其能投入专业服务的生涯中(Towle,1951)。所以,教育模式应由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的教育模式正是符合了这一发展的需要,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Collins等人提出的,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Collins,et al.,1989)。它改良了传统学徒式训练,吸取了其中的核心技术,并将其与学校教育整合起来,强调学生的情境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专家实践的真实情境中一同学习,培养解决问题和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

将认知学徒制引进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其内容更为广泛,学习方式更具有弹性和创造性。同时,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恰恰防止了将学院式社会工作教育变成单纯的经院式教育的弊端。以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感受到的需求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不仅注重个人的自我探索和人格成熟,而且通过寻求理论知识和基本工作原则来学习工作技巧和程序,从而表现出能胜任。实习教学者能通过学习者提出来的疑问和需求,引导学习者自省、思辨和判断行为的表现,并探索其内在因素的相关性,体会工作的一般原则,允许学习者有各种尝试个人想法的机会,以诱发学习者的动机,培养其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Openshaw,2008)。学习者在整个过程中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堂教育的基础积累,将以往学习的知识经过自身的理解进行储备,当遇到实际问题时主动地依据个人的能力,切实地服务于案主,且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知识,在实际知识体验中学习。2.3我国港台及国外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发展现状

相对于中国内地,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英、美等国家的社会工作发展历史较长,其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在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发展方面的经验更为丰富,在实习时间规定、实习内容安排、对实习督导的要求、专业操守与责任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参考学习的地方。2.3.1 社会工作实习时间规定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Bachelor of Social Work,BSW)和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Master of Social Work,MSW)阶段的专业实习时间,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是由CSWE在2000年公布的2年900小时的标准实习时间(Spitzer,et al.,2007)。就本科生教育而言,纵观欧美各国以及中国的港澳台等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800小时的专业实习时间是社会工作实习最基本的保证。就研究生教育而言,则一般实习时间为900小时。至少800小时实习时间的国际标准,一方面确保了专业实习的持续性,包括对环境的适应、专业关系的确立和自身角色的定位等;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实习生在实习中通过经历、反思和再实践的循环体验去锻炼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并且在过程中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这些都是短时间的实习不能确保的。表2-1列举了全球知名院校社会工作实习时间规定及安排方式。表2-1 全球知名院校社会工作实习时间规定及安排方式2.3.2 社会工作实习内容安排

社会工作实习属于教育性工作,实习内容是否体现专业特点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实习的核心。确定适合的专业化的实习内容并加以实施,是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教育目标、培养合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

实习内容的专业化程度是影响实习专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实习内容的专业化程度主要是通过实习过程中所运用的专业手法来体现的,社会工作实习内容的承载媒体就是学生在实习活动中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和所运用的具体工作方法(史柏年,2003)。不同的工作内容决定了运用何种专业工作手法,而专业工作手法的运用也显示了实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内容(Johnson,2007)。众所周知,社会工作实习的专业工作手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与此相对应,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个案辅导、小组活动和社区活动三大类,也可包括社会工作行政、研究等间接的社会工作实务(Coulshed,2006)。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在机构实习,还要根据情况的需要为机构承担一定的行政、文秘或日常工作,但实习内容的主体方面应为社会工作专业领域范围。

以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关于实习内容的规定为例,提出学生的实习项目应符合下列之一(见表2-2)。表2-2 台湾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项目及实习内容续表

香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实习的内容和工作量安排上据其参与的实习机构的性质而有所不同,而且在实习工作量方面,第二期比第一期有所增加(见表2-3、表2-4)。1.第一期社会工作实习表2-3 香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第一期社会工作实习情况2.第二期社会工作实习表2-4 香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第二期社会工作实习情况2.3.3 对实习督导的要求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专业认知的变化与实习督导的专业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如何教导学生学习运用专业知识,如何以身作则地表现专业精神和专业认同,对于学生专业认知的产生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缺乏工作经验或不习惯实习教学的督导,对于学生在实习中的正常焦虑反应常常会过分地担忧,面对学生有关专业的困惑,无法给予专业的解答和帮助(Wilson,1981)。经验不足的非专业实习督导面临如何协助学生整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意识的困难,因为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有待形成,专业认同感与专业意识还不足,他们还没有能力成为一个好的模范。实习督导扮演协助达成社会工作实习课程目标的重要角色,督促学生整合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技巧和态度到实务工作中,以及发展学生的自我觉察和专业认同。因此,实习督导受过相关社会工作教育训练,且作为资深工作者是保障实习专业性、引导学生整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会工作精神和认同感的必要条件。

可见,实习督导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条件。根据香港社会工作注册局发布的《社会工作督导指引》(2009),并结合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系开展实习教育的经验与总结,笔者总结出专业实习督导应具备如下基本条件。(1)有专业的教育背景

专业实习督导应接受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或是接受过相关的培训。Rogers和McDonald(1989)的研究发现,有社会工作教育背景的实习督导,其教学内容较为注重帮助实习学生理解社会工作价值,建立社会工作知识和发展工作技巧。而没有社会工作教育背景的实习督导,其教学内容容易偏向机构内的行政事务。专业的教育背景,能使实习督导充分地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关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协助学生整合应用社会工作知识技能,并且有系统地在实务工作中进行实践。当然,如果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背景,实习督导也并非不能指导学生实习,但因为实习督导对社会工作知识理论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可能会更多注重专业的技巧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忽略社会工作的价值及专业意识的培养。(2)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习教育的一大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开展服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服务对象、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可能未曾在课堂或课本中学习到的问题,需要实习督导依据自身的丰富经验帮助学生妥善解决。

香港《社会工作督导指引》(2009)(3.1)建议督导者应在相关的服务范围中(但不一定需要在一种特定的次服务范围内)具有至少5年的实务经验,可见,香港对于社会工作督导者在实务经验方面的高要求。相对于中国内地社会工作的发展现实,本土实习督导可能未必有多年的丰富经验,但是一定的实务经验的要求是必不可少的。(3)有实习教学的意愿和提供督导的时间

督导学生实习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一般实习督导每周都需要花至少2个小时的时间与学生见面,同时每周还需要花2~3个小时的时间阅读学生所写的各种报告和记录,指导学生的工作。实习督导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安排,也不会因为要督导学生而减少已有的常规工作安排,所以督导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增加了实习督导的工作量。如果没有教学的意愿和时间,而是出于行政或是人情关系勉强接受督导实习的任务,则容易出现没有充分时间督导学习或是忽视实习学生的情况,这都会对学生的实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是否有实习教学的意愿和时间是聘请督导的先决条件。(4)有教导他人实习的能力

实习督导更强调教育性的功能,虽然实习督导自身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技能,但能否对实习学生产生积极作用,关键还取决于他是否有教授他人如何去做和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

香港《社会工作督导指引》(2009)(3.2、3.3)鼓励督导者成功修读有关社会工作督导的课程,鼓励督导者就某一实务范围,以与其服务相关的介入手法,继续接受训练。可见,对于督导者来说,能否有效督导也取决于督导者的能力能否不断发展,特别是针对本土实习督导在经验和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高校可以邀请港台或国外的资深人士为本土实习督导提供督导培训课程,这样也能够不断帮助其提高督导能力。

正如香港《社会工作督导指引》(2009)指出的,督导者应比被督导者具备更丰富的实务经验,并且曾接受一些有关督导的训练。一个人若没有基本的工作经验,不太可能有能力融会贯通复杂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实务。可见,实习督导不仅要具备基本条件,还需要不断接受训练和学习,以便能够对实习学生进行更高效的督导。

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评核准则》和《社会工作督导指引》(2009)针对实习督导各相关方面形成以下的基本要求(见表2-5)。表2-5 香港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基本要求2.3.4 专业操守与责任

社会工作的专业操守与责任是每一个社会工作者所必须理解和恪守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操守与责任大同小异。

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明确注册社会工作的责任,发布了《注册社会工作者工作守则》,从基本价值观及理念、工作守则层面进行说明,细化社会工作者对于服务对象、同工、机构、专业和社会各方面的责任。注册社会工作者工作守则

前言

根据《社会工作者注册条例》(第五零五章)第十条,“为了就注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操守(包括关乎该等操守的道德事宜)提供实务指引”,社会工作者注册局批准及发出此《社会工作者工作守则》。[1]

制订《工作守则》的主要目的是为保障服务对象及社会人士。为加强社会人士对社工专业的信任和信心,制订工作守则实属必要。

这份文件是注册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日常操守的指引。根据《社会工作者注册条例》第十一条,当社工被指控其操守违反本文件内所列明的专业标准时,注册局将以此《工作守则》作为裁决的依据。这份文件列明社工与其服务对象、同工、所属机构、专业及社会建立专业关系时的道德行为标准。它适用于社工的任何专业行为。

社工须协力推行此《工作守则》,并遵从依据这些守则作出的所有纪律判决,亦应与时并进,紧贴可能不时修订的香港法律。此外,社工应采取足够的措施或行动去预防、劝阻、纠正或揭发其他社工违反《工作守则》的行为。社工也应采取合理和适当的措施,监察其辖下的所有员工及协助社工提供服务的其他人士不会因抵触《工作守[2]则》而引致服务对象的利益受损。

第一部分 基本价值观及信念

1.社工的首要使命为协助有需要的人士及致力处理社会问题。

2.社工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和尊严,并不因个人的族裔、肤色、家庭/社会/国家本源、国籍、文化、出生、性别、年龄、语言、信仰、政治或其他主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残疾、教育程度、对社会的贡献或性倾向而有所分别。

3.社工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质,因而有责任鼓励及协助个人在顾及他人权益的情况下实现自我。

4.社工有责任维护人权及促进社会公义。

5.社工相信任何社会都应为其公民谋取最大的福祉。

6.社工有责任更新、提升及运用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务求每一个人都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所能。

7.社工认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会尽力加强人际关系,务求维持、促进及提高个人、家庭、社团、机构、社群的福祉,帮助社会大众预防及减少困境与痛苦。

第二部分 原则及实务

与服务对象有关

职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