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新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09:25:57

点击下载

作者:朱生宪,徐实,张国庆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兰新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实践

兰新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实践试读:

前言

举世瞩目的兰新高铁于2014年12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这条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穿越高海拔、高寒区段的高速铁路承载着党中央、国务院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宏图,寄托着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夙愿,凝聚和渗透着兰州铁路局干部职工和广大建设者的忠诚与汗水。

联调联试、动态检测是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前最为关键的工作,通过动车组高速运行状态下对全线各系统进行综合测试,评价供变电、接触网系统设计参数和设备选型的合理性,验证通信、信号、客服、防灾等系统的功能、性能、安全性,验证路基、轨道、道岔、桥梁等结构工程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检验各系统接口关系,对全线的各系统进行调试,优化各系统的状态和性能,为全线顺利开通提供科学依据。

为确保将兰新高铁建成全国“一流精品示范高铁线”,早日开通运营,早日发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和服务作用,兰州铁路局超前谋划,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全面启动了静动态验收、系统调试和设备接管等一系列的开通准备工作。

2014年下半年起,兰州铁路局牵头组织,协调铁科院、甘青公司、兰州枢纽指挥部和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按照铁路总公司关于高速铁路接管验收的规范性要求和流程,对兰新高铁(兰州局管段)的线路、道岔、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变(配)电、客服、信息、房建等各专业行车设备的功能、性能、安全性及系统联动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调试与检测,为全线顺利开通运营奠定了科学、安全、可靠的质量基础。

兰新高铁(兰州局管段)联调联试指挥部以写实的方式对联调联试期间的工作过程、体会和成果作以记录,汇编成《兰新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实践》,旨在对兰新高铁联调联试的管理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以期对今后的高铁接管验收工作提供借鉴,为迎接兰州铁路局高铁时代的全面到来做好铺垫和准备。

本书由王峰、管亚林策划,主要编著人员为朱生宪、徐实、张国庆,参与编著的还有王铖、傅新民、李国嵘、张杰、赵周、张涛、张占军、王政彤、王子印、张代荣、刘明刚、陈礼银、邱国胜、郭全懋、刘孟九、陈虎林、曲子贤、杨文岳等同志,在此深表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所遗漏或不妥之处,敬请各级领导和干部职工批评指正。编者2017年12月第一章兰新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概述

兰新高铁是我国西北地区首条高速铁路干线,历经四年的艰苦建设,于2014年12月26日全线开通运营,对促进和带动西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标志着兰州铁路局现代化建设开启新的篇章。

铁路局贯彻铁路总公司关于高速铁路接管验收、运营准备工作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制度要求,借鉴国内外高铁联调联试、动态检测和运行试验实践经验,从专业管理、专业督导、专业负责、专业包保等标准化管理和系统理论等方面,边学习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高安全性地推进联调联试的组织、进度、安全、质量管理,推进关键技术、管理创新和各项配套工作,圆满完成了兰新高铁的联调联试、动态检测和运行试验工作,为兰新高铁的如期开通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一节工程建设概况

一、线路概况及主要技术标准

1.线路概况

兰新高铁全长1775.672km,其中兰州局管段全长719.946km,分为兰州西至民和南(不含)段和浩门(不含)至石板墩南(不含)段两段。兰州西至民和南段起点为兰州西站出站端K1641+864处,终点为民和南站下行进站信号机K1726+500处,线路全长84.636km;浩门至石板墩南段起点为浩门站上行进站信号机K1944+926处,终点为石板墩南站下行进站信号机K2580+236处,线路全长635.31km。兰州局管段共设12个车站,依次为陈家湾站、军马场站、民乐站、张掖西站、临泽南站、高台南站、清水北站、酒泉南站、嘉峪关南站、玉门站、清泉南站、柳沟南站。

2.主要技术标准

线路等级为Ⅰ级,双线,最小曲线半径3500m,最大坡度一般地段13‰,困难地段18‰,到发线有效长度为650m;采用电力牵引、自动控制列车运行方式,行车指挥方式为综合调度。

3.运输组织模式

兰新高铁承担全部动车组及部分普速旅客列车上线运行,既有兰新线承担全部货物列车和少量普速旅客列车运行。全线按动车组和160km/h普速列车共线运行的运输组织模式组织运输,其中,兰州—西宁段动车组最高运行速度250km/h,西宁—哈密段动车组最高运行速度200km/h。

二、工程建设情况

1.批复及建设情况

2009年6日3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兰新高铁项目建议书。

2009年7月,国家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等部委批复项目可研各项前置报告。

2009年8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9年10月、12月,2010年2月,原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分三批次批复新建兰新高铁站前工程初步设计、站后工程初步设计和总概算。

2010年1月,原铁道部计划司批复兰新高铁控制性工程开工建设。

全线路基于2014年6月完成;正线桥梁于2012年12月完成;隧道于2014年7月全部贯通;无砟轨道于2014年7月20日完成,钢轨于2014年8月3日全线铺通并锁定,2014年8月30日完成轨道精调。

2.各系统主要工程数量(1)工务工程

兰州局管段兰州西(不含)至民和南(不含)段(K1641+864~K1726+500)全长84.636km,浩门(不含)至石板墩南(不含)段(K1944+926~K2580+236)全长635.310km,正线全长719.946km。其中:正线路基420.819km,占线路长度的58.5%;桥梁322座/217.265km,占线路长度的30.2%;涵洞817座/18.10km;隧道21座/81.919km,占线路长度的11.4%;声屏障82处/31.912km;正线无砟轨道712.926km,有砟轨道7.02km;铺设道岔201组,钢轨温度调节器10组;钢轨采用60kg/m、100m定尺长、无孔U71MnG新轨,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2)通信工程

敷设通信光缆线路2240.82条公里、电缆113.41条公里,漏泄电缆82.34条公里;传输系统SDH10Gbit/s设备10套、SDH2.5Gbit/s设备16套,SDH622Mbit/s设备221套;接入系统OLT设备3套,ONU设备122套;FAS分系统13套;BSC/PCU/TRAU设备各1套,BTS设备120套,铁塔111座,光纤直放站近端机27台,远端机97台;数据网核心路由器2台,数据网汇聚路由器4台,数据网接入路由器13台;电源及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设备265套;会议电视系统MCU设备1套,视讯终端18套;综合视频监控设备1055台,编码器258台;时间同步系统设备6套;电源系统高频开关电源224套,电池组448组,UPS设备224台等。(3)信号工程

计算机联锁12站、列控中心43站、CTC中心行车调度台3个、CTC车站分机设备12套、车站信号集中监测设备43套、智能电源屏设备44套;道岔199组、轨道电路1907个区段、信号机1104架、应答器1826个、融雪装置166套、电缆5043.676条公里。(4)接触网工程

架设接触线1832.932条公里,承力索接触网1858.463条公里,正馈线1466.61条公里,保护线1462.799条公里,供电线66.06条公里,支柱28438根,腕臂33914套。(5)变电工程

新建牵引变电所12座(陈家湾、干柴滩、军马场、徐家寨、张掖西、高台南、清水北、酒泉南、黑山湖、东湖村、玉门、柳沟南),分区所13座,AT所27座。全部纳入兰州铁路局调度中心SCADA系统。(6)电力工程

新建变配电所12座,其中35/10kV变配电所4座(军马场、民乐、清水北、清泉南),10kV配电所8座(达川、张掖西、高台南、临泽南、酒泉南、嘉峪关南、玉门、柳沟南),10/0.4kV变电所12座,箱式变电站279座。10kV一级贯通电缆及综合贯通电缆正线共计1425.62km。(7)信息工程

①各站站内信息工程:综合布线信息点890个,安装服务器46套,安装终端设备131套,安装打印机66台,安装窗口售票机33套,安装窗口补票机8套,安装实名制验票设备11套,安装进、出站闸机69套,安装全功能售票机11套,安装非现金售票机8套,安装网络交换机198套,安装防火墙32套,安装路由器16套,安装电源设备21套,安装配电柜11架。

②各综合维修车间(工区)信息工程:综合布线信息点1015个,安装服务器4台,安装办公交换机32台安装终端设备171套安装打印机53台安装UPS24台

③各公安派出所信息工程:综合布线信息点162个,安装路由器9套,安装交换机17台,安装终端设备78套,安装打印机设备44台。

④各站引入兰州局路局端旅服集成平台、票务系统、办公系统接入等信息工程:综合布线信息点86个,安装服务器13套,安装一体机1台,安装磁盘阵列2套,安装负载均衡器6套,安装防火墙4套,安装网闸4套,安装交换机16台。(8)房建工程

新建民乐、张掖西、临泽南、高台南、清水北、酒泉南、嘉峪关2南、玉门8座旅客站房,站房总建筑面积47171.07m 。建设“四电”2房屋200处,建筑面积合计14756.94m 。在军马场、民乐、张掖西、临泽南、高台南、清水北、嘉峪关南、酒泉南、清泉南、玉门、柳沟南站各设给水所1个,共设11个。各站均建设有站台、雨棚、旅客进出站地道等房建配套设施。(9)客运设施工程

①民乐、临泽南、高台南、清水北、玉门站各有:服务器5台,交换机20台,防火墙4套,路由器2套,进、出站闸机各3台,窗口售票设备4套,自动售票机2台,实名验证设备1套,引导显示屏15块。

②张掖西、酒泉南、嘉峪关南站各有:服务器7台,交换机33台,防火墙4台,路由器2台,进站闸机7台,出站闸机6台,窗口售票设备7套,自动售票机3台,实名验证设备2套,引导显示屏24块(嘉峪关南站23块)。

③局调度所过渡相关工程中旅服集中管理平台系统及相关工程:磁盘阵列2台,负载均衡器6台,防火墙4套,网闸4台,一体机1台,服务器13台,交换机16台。(10)防灾系统工程

防灾系统工程设置室外风监测点85处、雨监测点7处(风、雨同址),地震监测点41处,现场采集箱85处,室内监控单元101套,监测维护终端2套。第二节联调联试的基本概念

高速铁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生命周期主要分为决策、勘察设计、建设实施、竣工验收、运营五个阶段。其中竣工验收阶段又细分为静态验收、动态验收、初步验收、安全评估、正式验收五个阶段。动态验收具体分为联调联试、动态检测、运行试验三个步骤实施。静态验收是联调联试、动态检测的前提。

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动态检测是高速铁路系统工程中连接建设实施阶段和运营阶段的重要环节。联调联试项目既包含自成体系、相互关联的各子系统测试、验证,又包含全系统的调试、优化。静态验收合格、符合综合试验列车上线条件后,由铁路局、建设项目管理机构向铁路总公司主管部门提报动态验收申请;铁路总公司批准后,铁路局会同建设项目管理机构、检测单位组织联调联试、动态检测工作。

一、作用

高速铁路运用了大量新技术和新设备,对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要求非常高,联调联试、动态检测是实现整体系统集成,实现移动设备与固定设备的整体匹配,实现系统安全分析并为运营提供可靠科学依据的重要阶段。

1.实现整体系统集成

高速铁路各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制约。通过联调联试、动态检测,从轮轨关系、弓网关系、耦合、列车控制等方面,检测、调试、优化各系统间接口功能,使整体系统的功能达到最优;同时,经由整体系统到子系统的多次反馈与调整,认定子系统功能结构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2.实现移动设备与固定设备的整体匹配

高速铁路的运行,线路工程是基础,动车组和供电是关键,通信信号与网络是保障,三者紧密相关、不可分割,形成了高速铁路移动设备与固定设备之间的有机结合。通过联调联试、动态检测,检查和验证所需功能的兼容性,在系统目标协调下寻求移动设备与固定设备之间的最佳整体匹配。

3.实现系统的安全分析

通过联调联试、动态检测,检验动车组在轨道上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舒适性;检验牵引供电及动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评价其设计参数和设备选型的合理性;检验通信信号系统的功能性,判别可能出现的故障类型、范围、系统出现故障时是否影响安全以及系统恢复规定功能的能力;确认系统是否具有高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

4.为运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通过联调联试、动态检测,全面综合检验高速铁路线路、车站、通信、信号、供电、动车组、调度指挥、客运服务等设施设备以及行车组织方式等,能否满足列车高速、高效、高密、安全、平稳、方便的运营要求,进一步优化设备配置、提高设备性能、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输组织方案,为全线顺利开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联调联试、动态检测,检验高速铁路各系统、各专业应对各种非正常行车的能力,特别是设备故障条件下的调度指挥调整能力,提高应急救援和指挥的水平,尽可能将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目标与思路

1.工作目标

联调联试以高铁线路达到设计速度为目标,在工程静态验收合格后,采用检测列车、测试动车组、综合检测列车和相关检测设备在规定测试速度下对全线各系统进行综合测试,评价和验证供变电、接触网、通信、信号、客服、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等系统的功能;验证路基、轨道、道岔、桥梁、隧道等结构工程的适用性,评价振动噪声、声屏障、电磁环境、综合接地是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检验相关系统间接口关系;对全线各子系统和整体系统进行调试、优化,使各子系统和整体系统功能达到设计要求。

动态检测是采用测试动车组和综合检测列车,根据设计和相关技术标准在规定速度范围内对系统功能、动态性能和系统状态进行检测。动态检测结果为动态验收提供依据。

运行试验主要通过列车运行图参数测试、故障模拟、应急救援演练和按图行车试验,检验各系统在正常与非正常条件下运输组织的适应性,验证行车组织方式能否满足运营要求;检验设备故障和自然灾害条件下的应急处理能力;为完善科学合理的运输组织方案提供技术依据。

2.管理思路(1)系统思考,统一协调

系统思考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技术和方法的集合。联调联试、动态检测通过完善组织管理,进行组织机构与工作流程划分设计,对联调联试各环节进行系统控制,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的统筹兼顾,实现总目标与阶段目标的统筹,实现不同单位、专业之间的统筹。(2)依法管理,完善组织

联调联试、动态检测过程中,严格遵守已有的法律、法规,规范试验的各项程序,明确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动态检测组织工作的总体流程,合理界定参试各方管理界面,采用铁路局牵头组织下的立体网络组织结构模式,以现场指挥部为领导,各专业工作组具体实施,协调和解决界面各方在联调联试过程中出现的界面矛盾。运用组织激励机制调动参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参试人员的动力,促进整个项目管理系统处于高效、均衡的状态。(3)目标控制,统筹兼顾

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动态检测过程中,根据总体目标,细化、分解和确定安全、质量、进度目标,通过对安全、质量、进度目标的控制实现总体目标。安全方面依据“安全第一、整体分合、快速反应、闭环管理”的原则,明确安全管理的目标,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管理体系,系统开展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评价,严格控制安全重点,强化安全过程控制,完善应急体系,形成闭环管理。质量方面根据联调联试、动态检测各专业项目动态检测结果,明确质量控制重点,开展故障克缺和质量整治,实施立项攻关,实现各子系统、整体系统的质量达标和创优。进度方面通过确定进度目标,制定进度计划,明确里程碑任务、节点和进度目标管理层次,重点控制里程碑任务、节点计划兑现,保障联调联试、动态检测如期完成。

三、流程及内容

1.工作流程

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动态检测的主要工作流程包括项目委托,试验大纲编制、审查和批复,编制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现场实施,设备整治,质量评定,报告编写,报告审查等工作。在试验大纲编制完成经铁路总公司批准后,铁路局和建设项目管理机构根据批准的试验大纲制定动态验收实施方案;静态验收合格、符合综合检测车试验条件后,铁路局和建设项目管理机构向铁路总公司主管部门提出动态验收申请,经批准后,成立联调联试组织机构,颁布规章制度,开展联调联试、动态检测工作。

2.试验检测主要内容

根据兰新高铁设计标准和项目建设情况,联调联试按专业分为12个大项检测试验项目。(1)轨道

①目的

根据轨道几何状态、车辆动力学响应、轨道结构动力性能、道岔动力性能测试数据,指导轨道调整与精调,以满足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平稳性要求,为动态验收提供依据。

②测试内容

a.轨道几何状态

轨道几何状态检测项目包括(左右)高低、(左右)轨向、轨距、水平(超高)、三角坑、(左右)长波长高低、(左右)长波长轨向、轨距变化率、车体横向加速度、车体垂向加速度等。

b.车辆动力学响应(a)运行稳定性(安全性)

● 脱轨系数式中:Q、P分别为爬轨侧车轮作用于钢轨上的横向力、垂直力。

● 轮重减载率式中:ΔP为轮重减载量,为平均静轮重。

● 轮轴横向力LRH=Q -Q LR式中:Q 为轮对左轮横向力,Q 为轮对右轮横向力。

● 横向稳定性(构架横向加速度)

采用转向架构架横向加速度评价转向架的横向稳定性。(b)运行平稳性

测试车体振动加速度(垂直、横向加速度),计算运行平稳性指标,计算方法采用GB 5599—1985标准中规定的方法。

c.轨道结构动力性能(a)轮轨力测试

通过测试轮轨垂直力和横向水平力,计算动车组内外轮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及轮轴横向力。(b)轨道结构部件受力测试

通过测试轮轨垂直力、轮轨水平力等参数,分析动车组动力作用下对轨道结构部件的受力性能的影响。(c)轨道结构的稳定性指标测试

通过测试钢轨横向位移、钢轨动态轨距变化量等参数,分析评价扣件系统轨距保持能力及轨道结构稳定性。(d)轨道刚度指标测试

通过测试钢轨垂向位移、轮轨垂直力等参数,结合动车组动力学性能平稳性指标,评价扣件系统的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及轨道刚度的合理性和均匀性。(e)轨道结构部件与基础振动加速度测试

通过测试钢轨、轨枕、道床板(轨道板)垂向振动加速度,分析列车动载作用下钢轨、轨枕、道床板(轨道板)的振动传递关系和特性。

d.道岔动力性能(a)轮轨力测试

通过测试轮轨垂直力和横向水平力,计算动车组内外轮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及轮对横向力。(b)轨道结构横向稳定性指标测试

● 逆向进岔时尖轨尖端开口量;

● 翼轨的轨头横移;

● 尖轨尖端前基本轨轨头横向位移;

● 导曲线区段钢轨轨头横向位移。(c)轮轨垂直力过渡范围和量值测试

在直尖轨顶面宽度10mm、20mm、30mm、40mm、50mm处,连续布置测点,测试作用在其上的垂直力变化,从而得到轮轨垂直力在直尖轨和曲基本轨上的过渡范围和过渡比例。(d)转换设备动态性能指标测试

验证道岔在多机多点方式的牵引杆件所受动态力,密贴检查器在列车通过时尖轨、心轨的振动位移对接点系统及控制电路的影响,为今后维护提供技术参数。

● 尖轨牵引杆件动态力;

● 心轨牵引杆件动态力;

● 尖轨、心轨部分密贴检查器位置尖轨(心轨)与基本轨(翼轨)动态位移。(e)转换设备静态性能指标测试

检测道岔实际转换阻力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 尖轨转换阻力;

● 心轨转换阻力;

● 夹异物试验。(2)路基

①目的

通过实车运行测试,分析在动车组运行条件下路基的动力特性。对动车组通过时路基的变形以及振动特性进行测试。结合兰新高铁路基基床土体的强度特性,评价路基动力性能的工程适应性,为动态验收提供依据。

②测试内容

测试不同结构路基及过渡段在不同速度等级列车运行时路基基床的动变形和振动特性,分析路基的动力性能,主要测试内容包括:

a.路堤的动变形和振动加速度;

b.路堑的动变形和振动加速度;

c.路桥过渡段的动变形和振动加速度;

d.路隧过渡段的动变形和振动加速度;

e.路涵过渡段的动变形和振动加速度。(3)桥梁

①目的

通过检测桥梁自振特性和测试列车以各种速度通过典型桥梁时的动力响应,判断桥梁结构在动载作用下的工作状态,验证桥梁是否具有合理的竖向和横向刚度,分析、评价列车通过桥梁时的稳定性和桥梁的动力性能,为动态验收提供依据。

②测试内容

a.梁体控制截面的动应变及动力系数

测试列车以不同速度级通过桥梁时梁体控制截面的动应变,以评定梁体是否满足运营动力系数和竖向动力增量的要求。

b.梁体控制截面动挠度及动力系数(a)测试列车以5km/h速度通过桥梁时的梁体控制截面准静态竖向挠度(扣除橡胶支座竖向位移),换算至设计荷载,以评定桥跨竖向刚度;(b)测试列车以其他速度通过桥梁时的梁体动挠度,以评定梁体是否满足运营动力系数和竖向动力增量的要求;(c)测试列车通过时钢桥端横梁拼接纵梁位置处的竖向挠度值。

c.梁端竖向转角

测试列车以5km/h速度通过桥梁时的梁端竖向转角,换算至设计荷载,以评定梁端转角是否满足限值要求。

d.梁体竖向振动(含振幅、强振频率、自振频率、阻尼比)(a)测试列车通过桥梁时梁体竖向振动(含强振频率、振幅),分析竖向激励特征和梁体是否产生竖向共振现象;(b)采用环境微振动法或余振法测试梁体竖向固有特性(含自振频率、阻尼比),评定梁体竖向刚度和状态。

e.梁体横向振动(含振幅、强振频率、自振频率、阻尼比)(a)测试列车通过桥梁时梁体横向振动(含强振频率、振幅),以分析横向激励特征和评定梁体横向刚度;(b)通过用环境微振动法或余振法测试梁体横向固有特性(含自振频率、阻尼比),以评定梁体横向刚度和状态。

f.桥面竖向振动加速度

测试列车通过桥梁时桥面竖向振动加速度,以评定桥上无砟轨道结构的稳定性。

g.桥墩横向振动(含振幅、强振频率、自振频率)(a)测试列车通过桥梁时墩顶横向振动,以分析横向激励特征和评定桥墩横向刚度;(b)采用环境微振动法或余振法测试桥墩横向自振频率,以评定桥墩横向刚度。

h.梁端钢轨支点横向相对位移

测试列车通过时无砟轨道相邻梁端两侧的钢轨支点处横向相对位移。(4)隧道

①目的

通过动车组以不同的速度通过隧道过程中车体内外空气压力测试,分析动车组通过隧道过程中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对动车组车体强度、乘坐舒适度等方面的影响是否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为动态验收提供依据,并通过试验结果对线路线间距和隧道截面积等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动车组通过隧道的最高运营速度提出建议。

通过测试隧道内瞬变压力、隧道洞口微气压波、隧道内列车风,验证动车组在隧道内运行时的空气动力效应是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②测试内容

a.列车空气动力学响应(a)动车组车内空气压力

测试动车组以不同的速度通过隧道时车内空气压力的变化情况。(b)动车组车外空气压力

测试动车组以不同的速度通过隧道时车外空气压力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b.隧道内气动效应(a)瞬变压力

在隧道内各断面边墙位置安装气压传感器测试气压变化曲线,分析瞬变压力的变化规律。隧道气压测点横断面布置如图1-1所示。(b)微气压波

在隧道洞口20m、50m位置安装噪声传感器,测试动车组通过隧道时在洞口产生的微气压波值,研究洞口微气压波随车速变化规律。隧道口微气压波测点布置如图1-2所示。图1-1 隧道气压测点横断面布置图1-2 隧道口微气压波测点布置(c)列车风

在隧道内典型区域各断面边墙位置安装超声波风速仪,测试动车组通过时隧道内列车风随车速变化规律。隧道内列车风测点布置与现场设置如图1-3所示。图1-3 隧道内列车风测点布置与现场设置(5)电力牵引供电

①牵引供电

a.目的

根据供变电系统运行参数测试数据,检测动车组运行工况下的供变电系统性能,验证牵引网内电流分配是否符合AT供电方式要求;检验牵引网内是否存在谐振过电压,测试变电所引入电源的电能质量;验证变电所越区供电方式的操作及设备动作逻辑准确性,同时测试供变电运行参数。通过接触网人工短路测试结果检验继电保护的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和可靠性,分析接触网故障点标定装置的正确程度和接触网阻抗。

b.测试内容(a)供变电系统运行参数

以典型供电臂为测试对象,对该供电臂内的变电所、AT分区所、AT所牵引供电参数进行测试。

● 正常供电条件下供变电设备运行参数测试。

牵引变电所的主变压器原、次边同时连续记录测试:220kV、ABCABC330kV侧母线电压U 、U 、U ;母线电流I 、I 、I 。2×αβT1F1T2F2T327.5kV侧母线电压U 、U ;馈线电流I 、I ,I 、I ,I 、F3T4F4I ,I 、I 。

AT分区所记录测试:分区所两侧接触网末端27.5kV电压;AT分区所两侧AT吸上电流。

AT所测试:接触网27.5kV电压;AT吸上电流。

● 越区供电条件下供变电设备运行参数测试。

联调联试期间,安排越区供电运行一天,测试越区供电条件下牵引变电所、AT分区所、AT所运行参数。

● 联调联试期间,安排测试牵引变电所两侧供电臂按照设计文件中规定的运行方式,改变运行方式一次。(b)接触网短路

测试接触网人工短路状态下的牵引变电所、AT分区所、AT所接触网短路电压、电流参数,并记录波形。计算各AT吸上电流比,分析计算短路点所在供电臂线路阻抗,验证保护动作逻辑。

②接触网

a.目的

根据接触网几何参数、接触线平顺性、弓网受流性能、接触网性能,指导接触网系统调试,使接触网系统达到设计目标及满足运营要求,为动态验收提供依据。

b.测试内容(a)接触网几何参数

检测拉出值、接触线高度。(b)接触线平顺性

检测硬点(接触线垂直加速度)、一跨内接触线高差(2A)等。(c)弓网受流性能

● 测试弓网动态接触力指标,包括最大接触力、最小接触力、平均接触力、标准偏差。

● 测试弓网燃弧指标,包括最大燃弧时间、燃弧次数、燃弧率。(d)接触网性能

测试接触线定位点动态抬升量。

③远动系统

a.目的

通过远动系统功能测试,验证牵引供电、电力供电远动系统的遥控(调)、遥信、遥测功能。根据测试结果,指导供变电系统调整和优化,为动态验收提供依据。

b.测试内容

选择调度所,牵引变电所(含接触网上网隔离开关)、分区所、自耦变压器所、电力变(配)电所、箱变等被控站各1处,抽样测试远动系统遥控(调)、遥信、遥测功能。

④分相装置

a.目的

根据动车组自动过分相测试数据,验证动车组车载过分相装置接收地面信号和磁感应器信号的正确性,评价自动过分相设备功能是否正常,为动态验收提供依据。

b.测试内容

记录动车组磁感应器控制方式自动过分相的断电和合电位置、主断路器动作状态,计算动车组过分相时的速度损失和时间损失。(6)通信系统

①目的

验证传输系统、数据网、应急通信、综合视频监控等子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匹配关系,验证测试动车组按规定速度运行条件下的GSM-R场强覆盖、GSM-R网络服务质量、调度通信、GSM-R应用业务(包括调度命令信息无线传送、列车无线车次号校核信息传送)等是否满足要求。依据测试结果,对通信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使其功能和相关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②测试内容

兰新高铁通信系统的联调联试及动态检测包括GSM-R系统性能测试、应用业务功能测试、传输通道保护功能测试和综合视频监控系统测试等内容。

a.GSM-R系统性能(a)GSM-R电磁环境测试

在开始通信系统联调联试前,须对沿线的GSM-R电磁环境进行测试,检查GSM-R工作频点是否被占用或受到干扰。GSM-R电磁环境测试是保证后期GSM-R动态场强覆盖、网络服务质量、应用业务等测试结果正确的关键。(b)GSM-R场强覆盖测试

在检测动车组按设计速度运行条件下测试和统计95%时间地点概率条件下的接收电平,重点查找以下区段:

● 接收电平低于设计指标的弱场区段;

● 越区覆盖基站和区段;

● 基站之间覆盖范围严重不均衡的区段等。

根据测试结果,可对GSM-R基站的发射功率、天线方向角、天线俯仰角等参数进行合理调整,对GSM-R场强覆盖进行优化处理。(c)GSM-R网络服务质量测试

包括语音通信服务质量测试和分组数据域服务质量测试。兰新高铁语音通信服务质量测试包括呼叫建立时间、呼叫建立失败概率、切换成功率、切换中断时间、组呼建立时间及失败概率、紧急呼叫建立时间及失败概率等指标。分组数据域服务质量测试包括PING延时、吞吐量等指标。兰州—兰州西区段和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动车运用所走行线GSM-R网络服务质量测试包括切换成功率、切换中断时间等指标。

b.通信系统应用业务(a)调度通信业务测试

测试调度通信系统的个别呼叫、功能寻址、位置寻址、210组呼、299紧急呼叫等功能。(b)GSM-R应用业务测试

GSM-R应用业务测试包括调度命令信息无线传送、列车无线车次号校核信息传送等业务。

调度命令信息传送业务测试包括:①通过CTC系统功能试验,验证调度命令信息无线传送业务的各种功能;②测试调度命令信息的发送成功率。

车次号校核信息传送业务测试包括:①通过CTC系统的功能试验,验证车次号校核信息无线传送业务的各种功能;②测试车次号校核信息的发送成功率。(c)数据网测试

按照《铁路客运专线通信技术装备标准(试行)》(运基通信〔2010〕35号)的要求,对兰新高铁新建数据网进行延时、包丢失率等系统性指标测试,验证数据网的VPN等功能。(d)应急通信系统功能测试

测试现场用户之间通话功能,测试现场至应急中心之间动态图像及静止图像的实时传送和显示、双向多路语音通话等功能。

c.传输通道保护功能(a)传输通道保护对业务应用的影响。(b)GSM-R基站间传输链路保护对业务应用的影响。(c)调度通信系统传输通道保护功能测试。

d.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功能和性能

在路局区域节点(监控中心)、沿线车站(监控分中心)和区间典型的视频采集抽测点进行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a)视频区域节点、接入节点功能、性能

● 测试区域(乌鲁木齐、青藏公司、兰州)节点、视频接入节点功能,主要包括录像存储时间、不同分辨率设置、编码器双码流设置、分发转发、时钟同步、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日志管理、用户管理、用户和设备编码规范性验证、视频资源命名和分类规范性验证;

● 测试区域(乌鲁木齐、青藏公司、兰州)节点、视频接入节点性能,主要包括图像传输、系统间联动、实时调用、云台PTZ控制、录像检索等系统响应延时、24h压力状态下系统可靠性/稳定性、CIF/4CIF编码视频流传输带宽、视频质量参数客观评测、图像质量主观MOS1评估。(b)视频内容分析功能、性能

● 测试视频内容分析功能,至少包括入侵检测、逆行检测、遗留物检测、人群异常行为检测、人群密度估计检测中的一项;

● 测试视频内容分析性能,包括漏报率和平均误报数。(c)与外部系统的互联互通功能

● 测试与视频区域节点的互联互通功能;

● 测试与客运服务系统的互联功能;

● 测试与通信电源及环境监控的联动功能。(7)信号系统

①目的

通过信号系统联调联试及动态检测,检验轨旁信号设备状态,进一步验证地面C2列控系统的相关功能和与该列控系统相关的接口关系,通过对CTC系统的接口及相关功能测试,为完善运营管理细则和系统维护管理规章提供依据。

②测试内容

a.轨旁信号设备状态

对正线轨旁信号设备状态进行检测。(a)轨道电路检测

通过进路轨道电路信号载频、低频、轨道电路传输电压及本线上下行之间轨道电路邻线邻区段干扰。(b)补偿电容检测

补偿电容工作状态。(c)应答器检测

应答器是否丢失、应答器编号错误及有源应答器是否发送默认报文。

b.列控系统功能

CTCS-2级列控系统功能联调联试及动态检测内容包括:(a)正向运行

通过列控车载设备的控车功能验证地面应答器正向数据、码序、临时限速状况。(b)反向运行

通过列控车载设备的控车功能验证地面应答器反向数据、码序、临时限速状况。(c)正线接发车、通过

验证正线地面控制信息的正确性。(d)侧线接发车、通过

验证侧线地面控制信息的正确性。(e)引导接车(f)临时限速功能

通过CTC设置和取消临时限速,验证列控系统的临时限速功能,限速区域包括区间和站内。(g)列控中心、临时限速服务器主备机切换功能

c.车站联锁系统接口功能测试

主要包括:计算机联锁系统与地面列控中心(TCC)、调度集中系统(CTC)车站分机的接口功能测试。

d.CTC系统接口及相关功能

在调度所相应调度台上,通过对CTC系统功能的测试,验证CTC与联锁系统、列控中心设备、临时限速服务器、GSM-R等的接口关系。

测试内容包括:(a)通过行调台验证与相邻调度台间信息交换接口关系;(b)通过助调台验证CTC与车站联锁设备的接口关系;(c)通过列车运行监视、历史数据回放等功能验证CTC与列控中心设备的接口关系;(d)通过设置临时限速验证CTC与临时限速服务器的接口关系;(e)通过车次追踪、无线调度命令上传机车、进路预告等功能测试,验证CTC与GSM-R等设备的接口关系。(8)客运服务系统

①目的

通过对兰新高铁各站客运服务系统功能、性能、接口进行整体测试,验证信息系统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旅客出行的需要,并验证车站票务系统与旅客服务信息系统联动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信息系统调试和验收,为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为客运组织管理和系统运营维护提供依据。

②测试内容

a.系统主要功能

通过旅客购票、旅客候车、旅客检票进站、旅客进站上车、旅客下车出站、到站补票、旅客接站7个场景测试票务系统和旅客服务系统提供的功能对旅客出行的影响。(a)旅客购票场景

测试票务系统、旅客服务信息系统在售票大厅为旅客购票环节提供的服务功能。包括:

● 窗口售票

测试车站窗口为旅客提供发到站和票种等不同组合情况下售票、退票、废票、改签票、学生优惠卡购票等功能,基于二代身份证的实名制售票功能,基于互联网售出的电子票和磁票的换票功能。

● 自助售票

测试在自动售票机上旅客自助购买不同票种和发到站的车票,基于二代身份证的实名制售票,以及使用现金进行支付和找零功能、基于网上订票的自助换票等功能。

● 余票显示

主要测试余票屏显示余票信息的正确性。

● 对外显示

主要测试旅客购票信息对外公布信息与客票系统数据的一致性。(b)旅客候车场景

验证各站站前广场和候车大厅在正常及晚点情况下为旅客候车环节提供的广播及引导显示功能,并验证终端设备上广播和引导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清晰度。包括站前广场公告及列车到发广播、进站大厅始发及途经列车广播、进站大屏始发及途经列车引导、候车室PDP屏始发及途经列车引导信息等。包括:

● 候车区域列车进站及到发广播业务;

● 候车室PDP屏及进站大屏到发列车引导业务;

● 查询系统车次查询。

主要测试从查询机查询车次及票价等信息的正确性。(c)旅客检票进站场景

测试自动检票系统为旅客进站环节提供的检票业务,旅客服务系统在路局集中管控模式下,各车站的检票广播和检票屏、PDP信息屏引导功能,并验证终端设备上广播和引导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清晰度。包括:

● 进站检票业务,主要测试检票计划变更前后进站检票机对各票种的磁票及互联网电子票的识别和处理;

● 始发及途经列车检票广播业务;

● 检票屏始发及途经列车检票引导业务。(d)旅客进站上车场景

验证各车站进站通道和站台为旅客上车环节提供的广播和引导功能,并验证终端设备上广播和引导显示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清晰度。包括进站通道处的始发及途经列车引导及编组信息、进站通道处的始发及途经列车广播、站台处的始发及途经列车引导及编组信息、站台处的始发及途经列车广播等。(e)旅客下车出站场景

测试自动检票系统为旅客出站环节提供的检票功能,各车站出站口的广播及引导功能,并验证终端设备上广播和引导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清晰度。包括:

● 出站检票业务,主要测试检票计划变更前后的磁票出站及互联网电子票的出站检票;

● 到达列车出站广播业务;

● 到达列车出站引导业务。(f)旅客到站补票场景

主要测试车站窗口对于无票乘车、越站乘车、越级乘车、儿童超高等各种事由的到站补票业务。(g)旅客接站场景

测试旅客服务信息系统为旅客接站环节提供的广播及引导功能,并验证终端设备上广播和引导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清晰度。包括:出站口到达列车的广播、出站口到达列车的引导信息等。

b.系统应急功能

按旅客购票、旅客检票、应急广播、应急引导4个场景测试票务系统和旅客服务系统的应急处理能力,验证旅服集成平台在应急模式下的数据同步和数据备份功能是否准确和及时。(a)应急购票场景

启动应急窗口售票系统,进行售票、废票、退票、始发改签以及应急售票数据上传功能测试,包括:

● 网络异常情况下离线售票、废票、退票、始发改签;

● 网络恢复后数据自动上传功能。(b)应急检票场景

启动应急自助检票系统,进行检票计划变更前后的磁票和互联网电子票的进站检票和出站检票功能测试,包括:

● 网络异常情况下应急进出站检票;

● 网络恢复后检票存根上传功能。(c)应急广播场景

按三种情况进行应急广播功能测试,包括:

● 采用本站的应急广播设备进行人工广播的功能测试;

● 从铁路局旅服系统集成管理平台切换至站控应急旅服集成平台,进行列车的广播功能测试,验证应急旅服集成平台的授权及广播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 采用无线语音设备,对本站售票厅、候车室、出站厅、站台面进行应急广播插播测试,验证无线语音系统的功能,验证是否实现全覆盖。(d)应急引导场景

从铁路局旅服系统集成管理平台切换至站控应急旅服集成平台,进行车站的列车引导功能测试,验证应急旅服集成平台的授权及引导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c.关键管理业务功能(a)测试窗口售票系统的收入结账、财收统计、窗口结账功能;(b)测试自动售票系统的收入结账、钱箱及票卷管理功能;(c)测试自动检票系统的数据管理、应急检票存根查询功能;(d)测试到站补票系统的收入结账、财收统计、窗口结账功能;(e)测试旅客服务集成平台设备管理、到发管理、广播管理、导向揭示管理、求助管理、查询管理、时钟管理、业务流程等模块功能是否可以正常使用。

d.客运服务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接口关系(a)旅客服务信息系统与TDMS接口关系

验证旅客服务系统能否与TDMS建立正常的接口关系,在旅客服务集成管理平台上测试能否及时准确地从TDMS接收到列车的到点、发点、股道、列车运行位置信息,并在平台上按列车发布预告、车底到、到达、发车等信号的时效性。(b)旅客服务信息系统与通信时钟系统接口关系

验证在旅客服务信息系统端能否与通信时钟系统建立接口关系,接收通信时钟系统的一级母钟时间信号,形成二级母钟时间信号,二级母钟同步NTP服务器时间信息、旅客服务信息系统服务器时间信息、检票系统服务器时间信息和子钟时间信息。(c)旅客服务信息系统与综合视频监控系统接口关系

验证旅客服务信息系统能否与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建立正常的接口关系,综合视频监控系统通过授权方式向旅客服务信息系统开放摄像机画面调用请求,并验证旅客服务信息系统能否实现对摄像头的图像抓拍及云台控制功能。(d)旅客服务信息系统与FAS系统接口关系

验证在火灾情况下,FAS系统能否正常发送火灾报警信号,触发广播系统播放紧急疏散信息;触发检票闸机自动开启闸门放行。

e.通信网络性能(a)局域网的性能测试

测试窗口售票信息点、自动售票信息点、自动检票信息点、到站补票信息点、旅客服务系统信息点、车站办公信息点、公安制证信息点、公安办公信息点、实名制进站验证口信息点到相应通信机房和配线间之间的回波损耗与插入损耗、光纤的插入损耗、传播时延等影响网络稳定性的性能指标。(b)车站到汇聚点的票务广域网性能测试

测试票务系统广域网汇聚点与车站核心交换机之间的吞吐量、丢包率、时延参数和连通性指标;测试当主用链路异常断开时,是否可以在指定时间范围内切换到备用链路,保障通信网络的连续性。

f.客票安全系统保障功能(a)安全配置核查

检查安全集中配置管理系统、安全代理、网络管控器、防火墙、网闸基本配置是否完成。(b)身份鉴别场景

测试窗口售票终端安全代理系统的登录认证过程;防火墙、网闸的身份鉴别过程。(c)访问控制场景

测试窗口售票终端通过安全代理实现访问控制功能;网络边界防火墙和网闸的访问控制功能。(d)安全管理场景

测试安全集中配置管理系统的用户管理功能,包括用户查询、用户添加、用户审批、用户发卡、申请证书、撤销证书等;节点管理功能,包括节点查询、节点发卡、节点审批、申请证书等;USB-Key管理功能,包括查询、挂失、冻结、没收等;对象类管理功能,包括新增、修改、删除对象类等功能。(e)集中监控场景

测试安全集中配置管理系统对防火墙的监控,包括节点管理、远程监控、查看事件等;对网络管控器的监控,包括节点管理、查看事件等;对网络设备的监控,包括节点管理、查看事件等;对安全代理的监控,包括节点管理、节点监控、屏幕监视、查看事件等。(f)安全审计场景

测试防火墙的日志功能;安全代理的日志信息、安全事件功能;安全集中配置管理系统的运行信息、告警信息、安全事件等功能。(g)客票系统防火墙安全旁路测试

测试在客票防火墙旁路时票务系统各项功能是否正常。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典型中心站进行信息安全测试。(9)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

①目的

通过对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风监测、雨量监测、雪深监测、异物侵限监测、设备冗余、设备状态监测、辅助功能的动态测试,验证系统是否达到设计文件的要求。根据测试结果,指导系统优化调整,为动态验收提供依据。

②测试内容

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现场监测点测试采用抽测的方式,其中风监测点、雨量监测点、雪深监测点抽测比例均不低于监测点总数的30%,异物侵限监测点抽测比例不低于监测点总数的10%。

a.风监测功能(a)风速实时监测功能测试

利用气象数据发生器,在监控单元模拟特定的风速数据,在监控终端观察风速数据的显示情况,测试风速实时监测功能。利用气象数据发生器,在监控单元模拟连续变化的风速数据,在监控终端使用高清摄像机录制该处风速数据的变化情况,通过图像编辑软件分析各风速值的间隔时间,测试风速数据的显示频率。(b)风模拟报警及限速提示功能测试

利用气象数据发生器,在风监测点所在监控单元分别输入不同级别的模拟数据,使风监测点风速值超过报警阈值,通过观察监控终端相关信息显示情况,测试风报警及限速提示功能。(c)风速数据冗余采集功能测试

在风监测点所在监控单元断开一台风速风向计与监控单元的连接,观察监控终端风数据的上传情况,然后断开另一台风速风向计与监控单元的连接,观察监控终端风数据的上传情况,测试风速数据冗余采集功能。(d)模拟报警时限性能测试

调度所与监控单元利用通信工具确认测试开始时间,监控单元使用气象数据发生器客户端发送超过风报警阈值的风速数据、记录发送开始时间并把开始时间告知调度所,调度所利用气象数据发生器服务端记录风报警界面的弹出时间,测试风报警时限(含采集、前端处理、网络传输、报警评判、界面显示等时间)。(e)解除模拟报警时限性能测试

风报警界面弹出后,监控单元与调度所利用通信工具确定开始输入降级风速模拟数据的时间,分别使用气象数据发生器客户端、服务端,监控单元记录发送降级数据的开始时间,调度所记录报警界面解除时间,测试风报警解除时限功能。(f)风速临界值报警性能测试

在监控单元利用气象数据发生器,发送与风报警阈值接近的风模拟数据,在监控终端观察系统的报警情况,测试风报警临界值的准确性。(g)连续报警风速评判功能测试

在监控单元利用气象数据发生器发送指定个数超过风报警阈值的数据,在监控终端观察系统的报警情况,测试连续报警风速评判功能。

b.雨量监测功能(a)雨量实时监测功能测试

利用气象数据发生器,在监控单元模拟特定的降雨强度,在监控终端观察降雨强度的显示情况,测试雨量实时监测功能。(b)小时雨量模拟报警及限速提示功能测试

依据铁路局工务部门提供的小时降雨量报警阈值,利用气象数据发生器,在雨量监测点所在监控单元输入不同级别降雨的模拟数据,使雨量监测点小时雨量超过报警阈值,通过观察监控终端相关信息显示情况,测试雨量报警及限速提示功能。(c)24小时雨量模拟报警及限速提示功能测试

依据铁路局工务部门提供的24小时雨量报警阈值,在监控单元输入特定的降雨强度,在24小时雨量、小时雨量均超过报警阈值时,测试日降雨量报警及限速提示功能。(d)连续雨量模拟报警及限速提示功能测试

依据铁路局工务部门提供的连续雨量报警阈值,在监控单元输入特定的降雨强度,在连续雨量、小时雨量均超过报警阈值时,测试连续雨量报警及限速提示功能。

c.雪深监测功能(a)雪深实时监测功能测试

在雪深监测点现场,模拟不同深度的降雪量,在监控终端观察降雪量的显示情况,测试系统对雪深实时监测功能。(b)模拟报警及限速提示功能测试

依据铁路局工务部门提供的降雪深度报警阈值,在雪深监测点现场模拟特定深度的雪量,在监控终端观察降雪量的显示情况,测试系统雪深报警及限速提示功能。

d.异物侵限监测功能(a)电网实时监测功能测试

在现场轨旁控制箱、监测电网处断开双电网传感器的一根电网,在监控终端观察异物侵限报警情况,恢复电网联接后,断开另一根电网,在监控终端观察异物侵限报警情况,测试电网实时监测功能。(b)异物侵限报警功能测试

在异物侵限监测点现场轨旁控制箱、监测电网处模拟单电网断开、双电网断开操作,通过观察监控终端相关信息显示情况,测试系统异物侵限报警功能。(c)临时行车功能测试

异物侵限报警后,调度终端下达临时行车命令,测试临时行车功能。(d)现场恢复功能测试

异物侵限报警后,下达现场恢复命令进行现场恢复,在调度监控终端观察现场恢复情况,测试现场恢复功能。(e)远程试验功能测试

通过在监控终端进行远程试验、上行临时行车、下行临时行车、试验恢复、调度恢复等操作,并在列控中继站确认防灾继电器的状态,测试远程试验功能。(f)调度恢复功能测试

临时行车完毕后,通过异物侵限监测点现场轨旁控制箱与监控终端的互动,观察系统调度恢复的实现情况,测试调度恢复功能。(g)与信号系统接口功能测试

通过正常情况、单电网断开、双电网断开、上行临时行车、下行临时行车、调度恢复、远程试验等操作,在列控中继站确认接口继电器的状态,测试与信号系统接口功能。(h)监控单元异常情况测试

同时关闭监控单元两个主控模块(或断开监控单元的双网络通道),在列控中继站确认接口继电器状态,并在监控终端观察系统显示情况,测试监控单元异常情况功能。

e.冗余功能(a)数据库服务器冗余功能测试

关闭负载运行的一台数据库服务器(或断开网络),观察系统运行情况,随后将该机重新启动(或接入网络),对另一台设备进行同样操作,观察系统运行情况,测试数据库服务器冗余功能。分析系统日志,记录主数据库服务器应用关闭(或断开网络)到从数据库服务器应用运行之间的时间,测试冗余功能切换时间。(b)应用服务器冗余功能测试

关闭负载运行的一台应用服务器(或断开网络),观察系统运行情况,随后将该机重新启动(或接入网络),对另一台设备进行同样操作,观察系统运行情况,测试应用服务器冗余功能。分析数据库查询数据,记录主应用服务器应用关闭(或断开网络)到从应用服务器应用运行之间的切换时间,测试应用服务器冗余切换时间。(c)存储设备冗余功能测试

任意拔下磁盘阵列的一块硬盘观察应用系统的运行情况,然后插入该硬盘观察系统的运行情况,测试存储设备磁盘冗余功能。(d)核心网络设备冗余功能测试

关闭负载运行的一台核心网络设备(或断开网络),观察系统运行情况,随后将该机重新启动(或接入网络),对另一台设备进行同样操作,观察系统运行情况,测试核心网络设备冗余功能。通过核心网络设备,Ping监控终端IP地址,根据负载运行核心网络设备关闭电源、断开相关网络连接时丢包的数量,测试核心网络设备冗余切换时间。(e)监控单元主控模块冗余功能测试

拔出负载运行的监控单元主控模块(或断开网络),在监控终端观察系统运行情况,随后将该监控单元主控模块插入(或接入网络),对另一台设备进行同样操作,观察系统运行情况,测试监控单元主控模块冗余功能。(f)监控单元UPS电源冗余功能测试

切断市电输入,关闭负载运行的一台UPS电源的输出,观察系统运行情况,随后启动被关闭UPS电源的输出,对另一台UPS电源主机进行同样操作,观察系统运行情况,测试监控单元UPS电源冗余功能。

f.设备状态监测功能(a)现场传感器联通状态监测功能测试

在监控单元断开现场传感器(含风速风向计、雨量计、双电网传感器)与监控单元主控模块的连接,然后恢复现场传感器与监控单元主控模块的连接,在监控终端观察现场传感器的监测情况,测试现场传感器联通状态监测功能。(b)监控单元设备状态监测功能测试

关闭监控单元主控模块电源,通过监控终端测试在监控单元主控模块出现设备故障时系统的状态监测功能;断开监控单元主控模块网络连接,通过监控终端测试在监控单元主控模块出现网络故障时系统的状态监测功能。

关闭监控单元UPS电源,通过监控终端测试在监控单元UPS电源出现设备故障时系统的状态监测功能。(c)监控数据处理设备状态监测功能测试

关闭应用服务器电源,通过监控终端测试在应用服务器出现设备故障时系统的状态监测功能;断开应用服务器网络连接,通过监控终端测试在应用服务器出现网络故障时系统的状态监测功能。

关闭数据库服务器电源,通过监控终端测试在数据库服务器出现设备故障时系统的状态监测功能;断开数据库服务器网络连接,通过监控终端测试在数据库服务器出现网络故障时系统的状态监测功能。

g.辅助功能测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