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管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19:37:28

点击下载

作者:卞建华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式管理学

中式管理学试读:

前 言

大学毕业之际,豪情壮志,激情奋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立志做一番大事业,去改造世界。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化工企业,虽然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时常会犯社会常识性错误,引得同事和朋友们的玩笑和嘲弄,后来慢慢地学会从社会角度理解和思考问题。而其中一个社会问题一直萦绕心头,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家乡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许多企业的大老板都是学历很低的人,甚至有的目不识丁(关于历史遗留问题我们不做探讨),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要去为他们打工而养家糊口?许多人为此纠结和郁闷。

一个毕业十几年的大学生去机关办事,为什么会时常碰壁?而同样一件事,大老板们一个电话,万事大吉!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令我茅塞顿开,犹如醍醐灌顶。一个企业的老板,因为识字不多,感觉签字太麻烦,于是就以自己的名字刻了一枚印章,并且宣告只要有老板印章的单据就能报销,后来不久老板查看报销单据,居然发现公司员工张三以假章冒领公司费用。老板非常恼火,于是没有几天就将冒领费用的张三开除了。聪明、大胆的张三报销单据所盖印章与老板刻制的印章大小、字体等方面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怎么被老板发现的呢?原来老板印章刻制后,在名字的中间用针头扎了一个十分微小的针孔,所以别人不用心是无法发现其区别的,但是老板一看就知道张三的印章是假的。

后来经过大量阅读和延伸思考,初步认识到打工者与老板的差别在于专业技能和社会文化的差别。大学生或打工者所掌握的是一项专业技能,是立足社会或养家糊口的一项“资本”,而对社会文化的把握和掌控才是一个人发展壮大的核心,才能像某些老板那样混得风生水起、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进退自如。当然老板们在管理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专业技能。而我们的社会文化主要体现为中华民族几千年风土人情、礼仪习俗、时空效应以及方圆规矩等传承和发展。

同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与国内外政治、社会、经济及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所以一个人要发展、取得重大的成就,必须不断加强修炼,充分把握和掌控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了解中国人的秉性和特点,认识到如何提升自身的能量,并能够积极应用于管理过程中。这样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量和地位。

从管理方面而言,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思维方式都不一样,因此应该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或方式。也就是说任何有效的管理方式,必须建立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管理效能。据统计,目前70%的管理书籍来自于国外著作,其理论丰富、内容完善,读起来引人入胜,但其应用效果差异变化较大,甚至明显出现“虎头蛇尾”的负面效应。所以我们必须探索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创建中国人的管理之道。

人生存于天地之间,故应以遵循天地之道为总则。天体运行、日升月落、四季变化、阴阳交替。天地之间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万物欣荣、和谐相处,乃自然之道。从古至今,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已将其道之规律和规则,通过文化效应传承、明示于后人。所以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其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成大事者,唯天时地利人和,其为“天人合一”之道。

然时至当下,部分中国人,以“己”之利当先,诚信丧失、道德沦陷,信仰错乱,致使整个社会生存环境处于“互害试验”阶段。空气污染、雾霾蔓延,食品加药、水果蔬菜催生、药品假冒伪劣、污水乱流等现象频繁,中国人的健康受到巨大威胁,各种绝症像火山喷发,势不可挡。人人抱以侥幸心理,奔走于天地之间,渴望养生之道,以求健康长寿。造成很多人处于“抑郁、纠结、暴戾、烦躁”的情绪状态。痛定思痛,近代以来何故造成如此反差状态,无外乎三大主要因素。

一是特殊年代造成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一部分人的诚信丧失;二是改革开放外来文化和思想意识,冲击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一部分人的信仰观念;三是近三十年来,在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过程中,一小部分人不择手段地暴富,使财富高度集中,而人们为满足财富心理需求,以“己”之利当先,不惜以伤害他人而盲目攀比地去追求暴富。这种状态和生存理念即将通过文化效应传承或影响于下两代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这种发展状态的危害性,将全面推进社会发展的五个方面,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直接纳入党章。“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五大要素和基石,其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平衡协调发展,也是中华民族大道五行文化。五千年历史变革、改朝换代,莫不遵循这一规律。同时在党章中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且进行环保立法、以法制建设制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当今,新一代国家领导人致力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稳定性,并以反腐倡廉为先导,稳步推进经济发展,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文化建设,其为平衡协调、稳步推进中国社会长久发展之道。我们中国人目前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积极响应国家大政方针,尽快改善生态环境,呼唤中国文化归位,并进行传播、发展和传承。最终以经济为基础的文化输出,引导世界迈入“地球村”。卞建华2018年1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

中华民族从披星戴月、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至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历经几千年的演化和发展,通过对大自然状态变化的认识,以及其变化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形成了世界上独有的、博大精深的、饱含着中国人民智慧的中国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繁荣昌盛的支柱和动力源泉,并且对世界文明具有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节 人类起源学说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是唯独中国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传承而经久不衰,世世代代相承相袭。人文始祖伏羲氏“仰观俯察”以一画开天而画八卦,揭示了宇宙之道,开创了人类文明史,决定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也决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推开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众妙之门。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之道,我们可以简单概括地用六个字来描述:总、体、种、类、科、学。如图 1-1 所示。图 1-1 人类生存时空限(线)“总”。几百亿年前,宇宙处于混沌状态,这种状态称之为“总”。包括了宇宙的初始前、宇宙初始态、宇宙生存态、宇宙完结态、宇宙回归态五种态的循环。作为第一层次的“总”,称之为“大道”,即总规律。“道”是自然的始祖,是宇宙之源。“道”示于人的理,即是大道之理,大道之理是自然的总规律,亦是宇宙的总规律。大道之理包含了规律(法则),理中寓法,法中寓理。其特征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略,至精至微,至玄至妙,浑然无极,呈虚无态;其特性为恬淡、虚无、清静、无为、自然、纯粹、平易、朴素、忍辱不争,安乐和合;其作用为生成万物,决定万物,道在物中,物在道中。“道”的内涵则是包容万事万物的各类规律和方法。合于“道”的思想和行为是道德,合于“道”的理则是真理。人们为了获得彻底解放,千百年来孜孜以求地探索真理,而人们却没有注意,真理早已在人们中间,同时真理还有层次之分,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相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即大道之理。“体”。是宇宙初识状态及以后的规律,即宇宙体在总规律的制约下自身循环往复、生生不已、生克制化、变化无穷的规律。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的“一”是指什么呢?

道体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生生循环不已,在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征和特性。“道”在无始无终的螺旋式循环运行中,由其内部的规律决定,在运行到特定阶段时,达到能量高度密集状态,其高度密集的能量团形成了一个混混沌沌的零形体,这个零形体,就是宇宙开合前的初始状态,我们称其为“混沌蛋”。“混沌蛋”是一个充满能量的海洋,它的温度和性态,都似于水类。在运行过程中,水类的相生规律决定了它必然产生出木性的性态,运行中“混沌蛋”生发调达,出现木类的性态后,继续运行,木性态开始向火性态生化。“混沌蛋”由寒凉变温,转为炎热,向上。炎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混沌蛋”生发膨胀,膨胀到极点,出现大爆炸。1948年,科学家加莫夫发表的《宇宙热大爆炸理论》认为:二百亿年前,一次大爆炸之后,产生了宇宙。空间为宇,时间为宙。西方现代宇宙学的成就,印证了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及宇宙秩序论的合理性。这种阴阳未开,呈现出一片虚无的状态“混沌蛋”,就是老子讲的“一”。“种”。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一生二”的“二”又是什么?它是怎样来的呢?“混沌蛋”爆炸之后,道体出现两种物质,分别是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清阳升为天,浊阴降为地。此后道体开始以物质形态存在。道的各个规律也开始深入不同维度的物质世界,由原来的“道”统管下的“集体负责制”转为“分层分工负责制”。天地开合产生了物质生存空间,即形成了物质世界与天、地之间的两条边界(线),后来我们称其为人类生存时空限(线),如图1-1所示。大地为土类,它具有生养化育的特性,由土类状态继续向前运行,又生化出金类,金又使气态物结露成水类,水又生化出木类,木又生化出火类,火又生化出土类,如此循环不已。

天地阴阳开合以物质存在状态分为三层空间,天道、地道和人道。也就是人类生存的时空受限于天地之间,同时总体时期的“道”,延伸为人类生存的规则线。人类生于道而回归于道,包括人的身体、情绪、能量最终都要回归为0。所以这条线又称为回归线(归0线),以回归线为基准形成了人类情绪线、命运线、能量线(由00到100再到00),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思维模式的根源。“类”。天地开合时刻产生两类物质,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它们在不同的时空点上组合,伴随日升月落的天体循环变化及大地水火既济之象,产生冷热风的飘荡,形成五运六气升降沉浮的四季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复性物质,我们称其为复质。所有的复质都是生命,在不同的时空点产生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复质世界的万事万物。这些事物归结起来,只有五大类,即水类、木类、火类、土类、金类。也就是说,这五大类复性物质构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五大类属于“类”这个层次。“类”则是指天地间具有五大类属性的人、事、物。同时,五大类事物相辅相成、相生相克、不断推动事物的转化和发展。天地并不明示自己的规律,而万物自然生长,但人类必须遵循天地之道,也就是我们中华文化所提倡的大道五行学说。“科”。其对象及揭示的规律都是人类生存空间内的事、物循环、转化、发展的规律。人类在自然开发、科技和经济发展、生产劳动的活动中,认识到地球上的生物圈,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子生态系统,各子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遵循着五行路径,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化。这种生态系统的循环与转化使人们按不同层次的道理行事。随着人类的发展,特别是对水、火及劳动工具的应用,人类迅速强化了对周边环境的把握和掌控,出现了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其中包括工业、农业、商业、军事、医学等,并且各体系相互渗透。为了更进一步认识各个子系统的规律和特征,又将五大类属性的事物划分为“科”。“科”即分科研究的学问。所谓“百科”,实际上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科,大致可分为理论科、应用科、人文科。“学”。是“科”下的学问,数、理、化;天、地、生;音、体、美;文、史、哲;农、林、牧、副、渔;工、商、兵等,以及越来越多的边缘学科、行业,都是“学”的范围。“学”揭示的是某一学科、行业的内在规律以及各学科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规律。我们所阐述的国运体系,就是科与学的内在规律的具体表现,所以说我们人类现阶段的发展要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观更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在十八大后党章中着重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正体现了我们“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人类的起源和认识论发展过程。“总”是“道”。是自然的总规律,亦是宇宙的总规律。“体”是“混沌蛋”。是宇宙初始状态及以后的规律,即宇宙体在总规律的制约下自身循环往复、生生不已、生克制化、变化无穷的规律。“种”指阴阳两种物质;不同分层的物质世界生化规律。“类”指天地间人、事、物的五大类;即天地间五大类属性的人、事、物的内在规律和规则。“科”指地球上的生物圈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空间内人、事、物的循环、转化、发展的规律。“学”指某一学科、行业。揭示某一学科、行业的内在规律以及各学科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规律。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其文化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并以非物质文化传承为主导。现将其文化发展历程进行阐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祖先通过对天地观察和思考,以人生观察宇宙,使人与天合二为一,开创了两大思想体系:

一是以“一画开天”开创了《易经》,易学体系成为我们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它表达了象与数的完美结合。

二是五行体系文化。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生克之道、相辅相成,生成天干地支体系,较为完美地表述时间“能”的运行规律。

实际上,两者都有自己关于天地生成和运行的符号模式,而阴阳理论是二者的理论根源,从这个角度来讲,二者又是合二为一的,阴阳是源,八卦和五行是流。“易”是建立在天人相应整体观、阴阳对立统一、“象”的模式基础之上,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并涉及五行、干支的思维。《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是五行的演变形式,后成为周易八卦的注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不同门类的学科。特别是中医学和风水学,将阴阳文化、易学文化、五行文化进行了完美的整合,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时空效应之道,阐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我们现代人需要应用高级先进的仪器,对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进行观察和验证,足以证明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是多么伟大,令现代人感到不可思议、叹为观止。

在历史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效应逐步形成法家、儒家、道家、佛家等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无论怎么发展,其结果就像描绘一棵树的根、茎、叶、花、果一样,只不过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了天人合一之道。

其实各家学说的目的,在当时的确是为了治世,准确地说是治国。道家讲“无为”;儒家讲“仁德”;法家讲“法治”;佛家讲“修为”。道家的思想在治国上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汉初的“文景之治”。儒家的德治是把人放在都有一个高品德的素质上,历史证明,这只能建立在政权独立的基础之上。法家的法治是依法治国,以事实为准则进行法制约束。实际上历朝历代都是内儒外法,儒、法并重。只不过在不同发展阶段,有所侧重。如果我们读懂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会惊奇地发现历朝历代的发展规律。在每一个朝代的建国之初,积极倡导“依法治国”而强化政权,极大地排斥儒家文化,而推崇法家治国之道,强化政治,强国富民。著名典故有秦代秦始皇发动“焚书坑儒”,宋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明代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但是随着每个朝代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国家资源和权力慢慢地集中于以“皇帝”为核心的亲近家族,便开始推崇儒家、道家文化,以使广大民众顺应国家号召和服从统治;但是随着国家资源进一步高度集中,上层人士高度腐败,造成贫富差距悬殊,于是社会矛盾激化,农民开始起义,而后面临的是新一轮改朝换代。

总体来讲,道家讲人和自然,关怀生命自然状态的保持,以道为本而顺应自然;儒家讲“仁义道德”、以仁为本,关切社会的治理而顺应社会;法家讲“法治”,以强国富民为本,但是被各朝代国家“法典”所取代,虽然在各朝代必然应用,而该学说逐渐衰落;佛家,讲因果轮回,以无常为本,顺应因缘,而关心人生痛苦的解除。

故此,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以及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说。道家的思想也讲自身修养,到了后来道家和佛家就演变为自身修行的两大宗教。道、儒、法、佛各家虽各有所重而大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和而不同,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国文化形成道、儒、法、佛各大脉络,共同撑起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自尧与舜时代以来,即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其意蕴广远,不易简约叙述。敬天即所以爱人,爱民即所以尊天。天行健,自强不息也;地势坤,厚德载物也。作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创业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在努力自强自尊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善于审时度势,深刻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与自然和睦相处,同社会协调发展,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发扬团队精神,积极创造管理效能,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目光如豆、高傲自大、心胸狭窄等品格,我们应抑制和抛弃。

中国人的思想,不偏于天定胜人,亦不偏于人定胜天。中国无宗教,但中国人极富于宗教精神,此为中国文明的特征。历代圣哲,莫不为继承弘扬此天人合一之道而努力。以中国与西方比较,中国哲学之归趋是人与天合;而西方哲学之归趋是人与天分。故中国哲学,以人生观察宇宙,使人与天合二为一。西方哲学分为道德哲学与自然哲学,各有领域,分别发展,源远而不同。因为中西治学方法的不同,其所成思想体系具有截然差别。但在古今各民族,最能了解人与天地宇宙的关系,并企求保持天人和谐者为中华民族。中国哲学里不包括宗教信仰,但也不反对宗教信仰,骨子里隐藏着对“老天爷”信仰的观念,却不显露出来,所讲的主体对象仍然是人,是以人为重点的人文哲学。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中国先祖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整体和系统。这种文化的差异很自然地反映在管理方面的差异,目前,各种管理模式和理论呈现的状态看似百家争鸣,实则混淆不清,任何好的管理模式必须和当地文化相符合,才能真正发挥其管理效能。

中国的思想体系到战国时期基本定型。从战国到明代中期一千多年间,中国的生产力与文化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这说明这种思想体系与生产力发展是完全相容的,不仅没有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建设,以至于元代马可波罗到中国时,无法想象现实世界竟有一个如此富庶的国家,而西方近代工业在公元14~16世纪才开始萌芽、发展。那么为什么近代工商业文明从西方兴起,只是因为中国在关键的历史时期,出现一步阴差阳错而已,而非中国思想体系之错。我们不能因家里遭了意外,暂时耽误了发家致富的时机,就一天到晚埋怨自己的父母,骂家里的藏书万卷,恼怒祖上的诗礼传家。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中国文化历经了三次浩劫,使中华文化产生了一定的扭曲、分裂和阻隔的现象。下面我们阐述一下其概况。

第一次是秦代时期“焚书坑儒”。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由于当时社会上极度混乱,思想领域内百家争鸣,严重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并阻碍了秦始皇对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于是,秦始皇为了巩固其政治地位,统一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公元前213年发动了“焚书坑儒”历史事件,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卜筮和种植的书。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术士“坑杀活埋”。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加强国家“法制”建设,控制民众思想而采取的非常手段和措施,这种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它毁灭了古代许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对中国文化、中国先秦历史研究等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恶果。虽然此事件造成文化的巨大损失,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却是不可抹灭的。这事之后,造就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格局,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延续到清代末期,特别是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是清军入关。中国明代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只是历史的阴差阳错,让我们停住了发展的进程。明代后期,由于屡屡面临倭寇的侵犯,当时的时势所迫,以及朝政的影响,朝廷不得已而实行海禁,由此一直延续两百多年,这就关闭了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通道。明末李自成大顺军兴起,明代覆灭,这本是历史更替的正常过程,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当时明代衰朽,又时逢李自成的大顺与大明之战正是两败俱伤之时,所以清军正好占了个便宜,一举攻下京城。让一个落后民族开始统治先进地区近三百年。清朝代表的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力,虽师从汉制,但又学不到家,多复古守旧,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不仅严重妨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而且使中国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

第三次是以“四人帮”为首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荡,又一次将传统文化给予及大地冲击。其最初是为破除“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随后发展为抄家、打人、砸物。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一段时期,是中国人思想非常迷茫的一段时期,留下了一个文化的真空地带。西方文化的趁机而入,企图以“上帝文化”或倡导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等各种宗教思想来奴化中国人,或有些人假借科学之名,混淆科学与文化这两个不相干的概念,借以毁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虽然这种外来文化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水土”不服,但依然造成现代社会百弊丛生, 物欲横流、人人为我的“小我”意识严重、急功近利。同时,近三十年国内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空气、水、食品、医药等),特别是人类对核导弹的研究和创造,足以毁灭人类生存的载体。长期以来,造成人们情绪空前的狂躁、暴戾、抑郁、纠结。

然而,虽然我们有多次被异族征服的历史,但实际上每一个征服者都变成了被征服者,因为他们融入了我们的中华文化之中,反而被我们同化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中国要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就必须输出自己的文化。而文化输出是有条件的,那就是需要以经济的强势作为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国家现在的管理目标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们民族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的五根擎天柱。这是国运启动、迈入繁荣昌盛的开始!

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承载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当前,我们应对中国文化进行系统的疏通和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进行凝练和提升。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将中国文化展示得非常完美。最近李克强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讲道:从自身经历、读书、做事、文化熏陶得到的体会:“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其实,这也正是近百年内,我们所需倡导的,能使国家迈入复兴的“和合文化”——“和家、和国、和天下;合民、合法、合于道”。第三节 典型历史人物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伏羲氏

伏羲(生卒不详),风姓,燧人氏之子。他所处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创造了原始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创造了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教化人们制作和食用熟食,结束了人类身披树叶、茹毛饮血的野性状态;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秘密符号——八卦,这是一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风、雷、电的象形文字,开创了中国文字的起源,开启了我们民族文化之源。而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感悟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成为古代东方哲学的标志,并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探索和研究。其代表了渔猎时期社会状态,是中华文化最早的源头和文明初始的象征。二、周文王

周文王(约公元前1152~前1056年),姓姬,名昌,是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西周奠基者。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五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其一生勤政爱才、善施仁德、崇尚中道。中国有句脍炙人口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歇后语,故事就是讲姬昌出猎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大喜,后尊为太师。姜太公也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周文王在太师姜子牙的辅助下,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国富民强,欣欣向荣。

周文王被纣王拘于羑里期间,经过悉心钻研,将伏羲八卦应用于人文和社会,并规范化、条理化地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注有卦辞、爻辞,称为《周易》 。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简易变化的特点。再经其后世周公姬旦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形成留传至今的《周易》一书。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的《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其有密切的联系。三、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道教始祖,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是世界文化名人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其著作《道德经》,与《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以“道”为客观自然规律,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他的哲学思想和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哲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指明“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而形成的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人类应该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从而提升自己的践行能力。所以后世无论是治国安邦、还是立身处世,均以法、德并行为基础,正是“道、德”理念的体现。目前,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19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末期,欧洲已经有六十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道德经》是一部影响深远,并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类宝典。四、孔子

孔氏(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在总结、概括和继承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即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整思想体系,并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当今,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五、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先祖宋国君主宋戴公。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据传,庄周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退隐南华山。后来被唐玄宗诏封为“南华真人”。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其文章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力,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与老子齐名,合并被称为“老庄”。《周易》《老子》《庄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庄子一生有许多轶事典故,其中“庄周梦蝶”最为鲜明。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梦醒后,对自己是庄周或是蝴蝶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于是他认真地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但是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是“物我合一”的意象吧。

庄子洞悉易理,对道家影响深远。虽然也有自己的社会观、人生观,但却是形而上学的、纯粹抽象思辨的哲学本体论,而非具体某种政治主张,以实现他对宇宙万物根据和原则的探求。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重要贡献,也正是在于抽象思辨的哲学本体论。其最引人注目的是“逍遥处世”之说,其塑造的人生境界,是一种最飘逸灵新的洒脱。六、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的“义、利观”。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践,最后退居讲学。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受儒教祭祀。《孟子》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比较著名代表作品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寡人之于国也》,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七、鬼谷子

鬼谷子(约公元前400~前320年),姓王,名诩,又名王禅、王利,号玄微子。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因经常入山采药修道而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是一位大学术家。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关令尹喜内传》。《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关令尹喜内传》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用以修心修身;《本经阴符七术》则阐述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以及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这部两千多年的谋略学巨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被人们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不仅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而且集中了国人心理揣摩,演说技巧,政治谋略的精华。它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道德论,讲求名利与进取,是一种讲求行动的实践哲学,其方法论是顺应时势,知权善变。相对侧重于总体战略的名著《孙子兵法》而言,《鬼谷子》专于具体技巧,两者相辅相成,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成为当代商家、政治家的必备之书。它所揭示的智谋权术的各类表现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内政,外交、战争、经贸及公关等领域,其思想深受世人尊敬,享誉海内外。八、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130篇,526500余字。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安居乐业和奴隶社会如何统治人民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使人民满足。文章风格变化多端,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患,使人悲伤,变化无穷。《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九、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敕封为文林郎。自1565年起,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化解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中医巨著《本草纲目》。此外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很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推动和完善了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是我国中医药学的宝库。《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2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094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并有重大发现和突破,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内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本草纲目》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该书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第二章中国人的本性

勤劳、勇敢、智慧、善良的中国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来了卓越的贡献,在社会文明史上树立了无数的丰碑,留下一个个神话传说。而在历史变迁中一部分人其奴化、利己、易变的思想意识,又留下一个个悲剧。

如何在管理的过程中把握中国人的本性,充分发挥管理效能?

首先让我们对国学文化传承过程中历史遗留现象有一个清楚、深刻地剖析和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以后的文化传承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辨识和发扬中国文化效应,弘扬正能量。第一节 中国人的情绪

生活、工作中有一个非常滑稽的现象,有人找老板(上级)汇报工作,必定先打探一下,看看老板现在心情怎么样,听说老板现在心情很好,那就赶紧去汇报;听说老板正在发脾气,赶紧撤离,溜之乎也,改天再来。

为什么?谁去谁倒霉。

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比较鲜明的特点,喜欢发脾气。好像谁一发脾气,就会间接地告诉他人,我很生气,大家都不要惹我!为什么一个人会经常发脾气呢?当周边人、事、物的现象与个人认知(观念、习惯、态度)出现较大差别时,人就会很生气而发脾气,导致情绪激动。

当然情绪反应有两个方面,一种是正面反应,一种是负面反应。正面情绪表象为激情、高昂、开怀、兴奋,有利于周边人事物的和谐及转化;负面情绪表象为愤怒、悲伤、忧思,则不利于周边人事物的和谐及转化。事实证明,人拥有正面情绪的时候“好说话”,讲道理;拥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是“很难讲话”而不讲理的。

有一天,周局长在家和老婆干了一架,气冲冲地来到办公室,一会秘书小王进来汇报工作,刚说了几句,被周局长劈头盖脸骂了一通,问题多多。没过几天,周局长高级职称评审通过,心情特别舒畅,把小王喊来,告诉小王说,职称申报材料整理得很好,并就近期工作情况表扬一番,还准备以年终提干进行鼓励。几天来的反差局面,搞得小王一头雾水。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古人言:“伴君如伴虎。” “皇帝”身边人的吉凶祸福,关键系于“皇帝”的喜怒哀乐。这种现象往往在电影、电视剧中表达得非常鲜明。坐江山时,大赦天下;怒火冲天时,满门抄斩!

那么从中国文化层面来讲,“生气”是什么概念呢?与人的肉体和“精、气、神”有什么关系呢?

虽然人的身体来源于父母,但也是天地之气所生,因为我们生存于天地之间,是天地阴阳之气孕育而成的,或者是说五行之气孕育合化的。一个人出生时五行之气的状况,就是我们所谓的“生辰八字”,也可以说一个人的“气场”。根据三元九运时间推移,天体运行过程中对个人拥有的“气场”反应和作用,就可以推断一个人每个阶段的身体状态,这就是我国流传几千年的命理学基本原理,也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经验总结。人在有生之年的“精、气、神”之气,是维持机体运行的生机之气,是人体与自然界进行能量交换的“物质”。五行之气即具有金、木、水、火、土五种运化之气,某种“气”在人体与自然界交换的过程中出现“卡壳”或缺失,那么所对应的五脏六腑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如果能够自行恢复,人就恢复健康;如果有两种以上五行之气断绝,那么人很快就会死亡。人死亡之后在大地的孕育中又转化成相应的五行之气,这就是“生气”的气。所以说人生气,就是想转化,转化成死后之气。也就是说:“人生气就是想找死。”我们是很怕死的,所以他生气了,大家都避而远之吧。

很多中国人情绪变化较大,喜怒无常、捉摸不定、随时爆发,这也造就中国人能屈能伸的本性。但是,情绪效应直接影响生活或工作中的管理效果,并且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有必要初步了解一下,人在一天各个时间段内人体经络运行状况和情绪变化状态(如图 2-1)。图 2-1 每天各时间段内人体经络运行状况

人有五脏六腑,其五脏属阴:心、肝、脾、肺、肾;六腑属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气血在人体的五脏六腑里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顺序连接。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体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体脉象上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

那么,我们的情绪效应在一天内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与身体状况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请看图 2-2 所表达的五行方位、属性及情绪反应部位。图 2-2 五行方位、属性及情绪效应

每天早晨时间段为“怒气”当令时,这个时刻人最容易发脾气。一旦生气,肝火上扬,二目圆狰,两眼放光,凶相毕现。所以,每天早晨时刻,老百姓忌讳最多,如早晨不能要账,不能脏口骂人,开店卖货的不赊账,开张第一桩买卖要吉利,低价出售而不讨价还价;不能报丧,不能听到乌鸦叫,不能摔盘子打碗……否则就认为一天不顺或要倒霉。在古代,每当老人起床,晚辈赶紧沏茶倒水,以安抚一下老人的心情,免受怒火。如果一个人在早晨去要账,不但要不了账,而且还有可能被别人骂一通。

随着太阳的冉冉升起,紫气东来,喜气上扬,进入中午时刻,喜气当令时。这时候人的情绪是喜笑颜开,说话时都要翘起舌头。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开业庆典或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都要赶在中午时间,“心”情舒畅。

下午时刻,喜气过后,乐气当令时。这时候,人最喜欢开怀畅谈,高谈阔论,欢声笑语,“口”角不停。所以一帮老头、老太太等闲人,常常聚在一起,家长里短,乐不思家。当然,欢乐是人的本性,笑一笑十年少。特别是小孩子最喜欢玩土,为什么呢?因为玩土取乐是人的天性。

晚上时刻,乐极生悲,悲情当令时。人开始活动,“鬼”也出来了,那不是人鬼欢聚一堂吗?这个时候,人最容易产生悲痛、恼怒情绪。“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这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一幕幕、一桩桩丑恶暴戾、凶杀掠夺的悲剧均发生在夜幕下。所以晚上十点以后,我们就不要在外面“鬼混”了,早点回家休息比较安全。

夜间时刻,悲痛生忧恐,忧气当令时。这时候,人最喜欢回想白天之事,特别是悲伤忧虑之事,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但是有一点,这时候夜深人静,思路清晰、灵感较强,所以一些作家或秘书都喜欢深夜奋发创作。对大多数人来讲,如果我们深夜零点不能入睡,那么往往要凌晨1点后才能入眠。所以,我们要在子时之前,安逸、悠闲地入睡,养精蓄锐,才能保持精力,明日继续奋斗。

一年四季也是一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天气机生发,阳气上升,万物发育,欣欣向荣,植物都长出嫩芽。人也一样,气血经肝气的疏调渐走于外,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因而容易出现春困。春天宜开始锻炼身体,早晨起来缓缓散步,轻松安逸,形体舒展,使“怒气”顺春天生发之气而活动,以求神定而志安。

夏天阳热已盛,万物生长,茂盛华美。夏日昼长,内应于心,心主血脉,其液为汗,气血都走到了体表,毛孔开张,因而出汗较多,这时千万不可过于贪图凉快,使毛孔闭塞,汗液不畅,暑热内闭不能外泄,轻则感冒不适,重则暑热内迫心包,致神昏谵语,变证多端,宜早起锻炼以利暑热的排出,使人的精神旺盛饱满,让体内阳气宣泄于外,以与夏季阳盛的环境相适应。我们要保持情绪的平稳,主动喝水,及时补充盐分,不要使“喜气”过激,以保持心神的饱满。

秋天天气干燥,气候逐渐转凉,秋气肃杀,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天高风急,地气清肃,树木枯黄落叶,空气中的能量凝结为水。内应于肺,养阴润燥、滋阴润肺要收敛神气,勿外露而使神志安宁,顺从秋收肃杀之气,从而使肺金得以清净,等待冬天的到来。

冬天是伏物闭藏的季节,草木凋零,水寒成冰,大地龟裂,树木枯枝。内应于肾,人也顺应天地闭藏之势,气血内收,运行于内,不要过分地扰动阳气,避免严寒,保持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而使闭藏的阳气受到影响。应早睡晚起,待日出而活动。忧恐之气深藏体内,安静自若,严守而不外泄。所以从养生的角度来讲,一般情况下不提倡进行冬游活动。

人的情绪是对周边人事物的外在反应,而形成的个人观念、态度和习惯。当外界的人事物时空转化过程中,与个人的原有观念、态度和习惯不相对应时,就会产生人的情绪效应。所以我们要不断强化自身修炼,转变陈旧观念,端正态度,摆脱不良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与周边群体相和谐。情绪的稳定不仅有利我们身心健康,而且有利工作和生活。

情绪决定命运,无论是文化效应,或是养生角度,我们都要避免情绪过激,大起大落。要及时疏导情绪,积极与人沟通,去大自然中运动。尽量以温和、大度、豁达的心态处理、化解周边的人、事、物的关系。第二节 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图 2-3 思想意 识状态层次

人类源于大道循环、运行、转化,自天地开合的位置,开始进入天地之间孕育化生,遵循天地自然之道,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追求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发展至当代社会繁荣昌盛的时代,成就了一个个非常完美的科学体系,并相互渗透。

所以从人类本性来讲,应遵循天地之道的规则,并接近于朴素、忍辱不争、安乐和合、清静、自然、恬淡,豁达(心胸开阔、性情开朗)。思维流畅,具有亲和力;当然,人生百态,受时间、经历、地域、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人具有不同的思想层次和能量状态,而不同的状态有不同层次的生活享受方式,不可强求。按照人们的思想层次和能量状态,我们大致可以将中国人分为两种生存状态。一、思想意识状态,可分为五个层次(一)第一个层面:感知

思想意识状态处于该层面的人时空范围很小,大多数为农民,少数为城里人。这类人适宜群居生活,仅仅为满足生活需求而劳作,一生平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四季变化而繁衍生息。我们老家一位李氏老太太,为人慈善、说话和亲,现今九十多岁,一辈子几乎没有出过家门,没有去过大城市,如今儿孙满堂,其乐融融,家庭和睦,儿孙孝顺。虽然她没有高深的学问和道理,但是她懂得怎么与邻里和睦相处,怎么处理家庭琐事,一大家子人都孝顺她,外人也很尊重她。她没有雄心壮志,也没有渊博的学识,但是生活得很惬意,在感知层面具有良好的生存状态。(二)第二个层面:感觉

思想意识状态处于该层面的人时空范围较小,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够体会社会文化意识,符合群体需求,自觉应用社会文化来化解、处理周边人、事、物的关系。他们追求财富的积累,以及富贵名誉等客观需求,这是大多数人的生存种状态。(三)第三个层面:感悟

思想意识状态处于该层面的人具有一定的时空活动范围,具有专业知识,能够深刻体会社会文化意识,遵守生活和工作中的规则,不断修己进取,追求良好的生活条件及自我价值,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他们具有较大能量,能够与周边人、事、物保持相和谐,主要是一些具有较大能量的社会成功人士,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四)第四个层面:觉悟

思想意识状态处于该层面的人时空活动范围较大,知识渊博,能够掌控生活及工作中的规则,精通、预测并掌控周边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他们能够主导社会潮流和发展趋势,个人具有非常大的能量,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名誉。(五)第五个层面:悟道

思想意识状态处于该层面的人时空活动范围很大,追求天地之道,修身养性,性情稳定,淡泊名利,无欲无求,力求普度众生。主要是指一些专门从事儒、释、道修炼的得道之士。二、个人能量范围状态

个人能量范围状态可分为4种,如图1-1所示。(一)自由人

所谓自由人是相对而言的,指各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或在思想和学术、科技等方面对促进社会进步、具有卓越成就及大能量的人。他们对改变人类生存状态和行为规范具有划时代意义。

伏羲氏“一画开天”,以六十四卦描述了六十四种自然现象,极大地推进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了解,并将其智慧和经验,不断地应用于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不仅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抵抗外寇,修筑长城,完善典制,修筑道路等,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推进和作用,其历史意义,影响深远。

李时珍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本草纲目》,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本人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此书是中国古代中医集大成者,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其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巨大的贡献,是我国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我国中医学将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贡献。

时代造就英雄,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的风云人物,数不胜数,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促进了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们一定要发挥个人正能量,为社会进步而努力,遵守、拥护和支持国家领导者对国家全面发展的大政方针。(二)情理人

情理人是指能够自觉遵守天地之道和社会行为规范的人,具有一定的正能量或负能量,但其能量总和为正能量的人。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地域差别导致生存环境差别,进而产生不同的风土民俗和文化效应,以及物资差别,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总体来讲,能够满足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的管理目标需求。人生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短短一瞬间,能够常怀感恩之心,修己安人,懂得舍得之道,才能轻松、安逸地享受生活。目前,我们需要以利己利人的完善“自我” 来改变或结束当前利己害人的“互害试验”时代。从周边的人事物开始,杜绝医药、食品、空气、水源等各方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中国人自己的惨痛伤害!回归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效应。(三)三季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