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会计 一本书读懂会计那些事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05:14:35

点击下载

作者:袁国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指尖上的会计 一本书读懂会计那些事儿

指尖上的会计 一本书读懂会计那些事儿试读:

本书赞誉

用微博写会计段子兼具教化与娱乐功效,就像儒家经典《论语》那样要言不繁。我首倡的“人文会计”就在尝试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很高兴袁国辉坚持走进人文会计的领域,贡献一些风景。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会计专家,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 张连起

很高兴接受袁国辉老师的邀请,为他的新书作序。袁老师将他在微博上写的会计短文出版,我认为是一件好事,可以启发会计人员从另一个角度来感悟会计,让会计生动、好玩起来。

——著名财税专家,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客座导师 马靖昊

袁先生融汇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与多年的业务实践,通过诙谐幽默的文字将大多数人觉得枯燥的财务数字所隐含的业务内涵给讲出来,这能给企业经营管理者莫大帮助。

——畅捷通软件有限公司总裁 曾志勇

作者长期坚持原创,把深邃的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出来,让你听得懂,学得会。这本书给了广大会计人一种新的学习视角,同时传播了一种可贵的精神!

——中国会计视野主编 尹成彦“指尖上的会计”似一串晶莹的珍珠项链,短小精悍,言简意赅,顺应了当下“快餐阅读”与“碎片化阅读”的需要。本书接地气,融实务,明技巧,在能赏心亦怡情的阅读之中为会计人员排疑解惑。

——湖北作家协会会员,注册会计师 杨良成

会计历来以账房先生的面目示人,刻板无趣,但指尖上的会计却如舌尖上的美食一般,鲜活而美妙。国辉用他灵巧的手将枯燥的会计问题加工成了一道道清新可口的菜肴。

——厦门天健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博士 徐珊

作者本人充分使用自媒体,从会计的广度、深度、厚度等多个维度全方位传播会计知识。本书将会计的专业性、规律性、大众性融为一体,堪称当代会计知识创新之作。

——华晚集团首席会计师兼总审计师,博士后 宋文阁“指尖上的会计”,总在你需要的时候,在碎片化的时间,如涓涓细流般润入你的脑海,直击你的痛点!袁先生将一篇篇具有极高专业素养的短文汇集成溪,向会计的大河中输送他的爱心和能量。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 王立云

这本书让我耳目一新,作者通过对长期会计工作实践的总结,结合财税法规与政策的新变化,将自己独到的见解用生动的语言、风趣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呈现于纸上。这本书对广大会计从业人员来说是一本难得的易读实务指南。

——华润双鹤集团原主管战略、IT、财务副总裁 黄云龙“@指尖上的会计”是为数不多专注于会计实务的优秀会计微博。国辉兄不仅有在专业机构做学问的积淀,还有多年服务于大企业的从业经验,可谓深耕会计专业,日积月累,形成了自己对会计的独特见解。“@指尖上的会计”为广大会计从业人员解疑释惑,得到了他们的认可,粉丝众多。欣闻《指尖上的会计》结集出版,特此致贺!

——中铁十六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二分公司总会计师 颜景西

在我看来,要把复杂的会计理论、抽象的财税法规讲得常人能懂、易懂,不仅要下苦功夫,还得把广大会计工作者放在心上,需对会计行业有无限的热忱。袁国辉先生这本书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博士 王纪平

认识国辉近二十年,印象中的他骨子里始终有股对专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钻劲儿。随着互联网的风生水起,由他一手创办的“@指尖上的会计”更是成为我工作中可以依赖的会计家园。可以说,“@指尖上的会计”兼具“工匠精神”与人文关怀,将会计理念的阐述和运用融汇到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和场景中,精准细致接地气,涉猎广泛又风趣。“@指尖上的会计”不仅是互联网时代快乐学习的有效路径,更是会计人乐活人生的完美展现。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运营管理部处长 姚振茹

快节奏的生活让阅读成为了奢侈,网络化的时代也颠覆了文化的传统。而《指尖上的会计》却在其间找到了一条蹊径。作者以多年的实务经验,熟练地驾驭文字,篇篇短小精悍,便于阅读,直击要害,让看似晦涩的会计实务轻舞于指尖。

——《中国会计报》副总编辑 李京

与国辉结识,始于微博。先见文真,复知人诚。遂文字唱和,评转往来。君子之交,心折久矣。后有稿约,共襄盛举:千余字内,十数博文;主题明确,文字齐整;微语会计,通晓财事;建言指点,或为诗文;发于本报,专栏乃成。国辉笔耕不辍,立德立言,影响日升。今欣闻付梓,梳理文字,乐见其成。万千之喜,只语片言。愿为之记,与有荣焉!

——《财会信报》资深记者、新媒体部主任 郝新华

最初看到“@指尖上的会计”,被那些从指尖流出的或长或短的话题所吸引,这些话题紧紧联系着财会业务,字里行间都涌动着对财务、会计、税务、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现实感悟和专业思考。细细读来,这些感悟、思考和问题解答就像或大或小的珠子,精悍简洁,接着地气闪着光。终于,这些文字要结集出版,犹如一条美丽的珠链将呈现在财税人面前。期待这些指尖上流淌出来的感悟和思考,能给更多财税人释困解惑,能让更多的管理者巧虑深思。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刘颖

推荐序Ⅰ

很高兴接受袁国辉老师的邀请,为他的新书作序。袁老师将他在微博上写的会计短文出版,我认为是一件好事,可以启发会计人员从另一个角度来感悟会计,让会计生动、好玩起来。

经过认真阅读袁老师给我的初稿,我认为他是下了功夫的,书中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很容易就可以理解,不会感觉枯燥,总体上写得有声有色。我一贯的观点是,年轻人只要去奋斗,去尝试,无论最终得到一个什么结果,都是值得庆贺、值得勉励的,何况他写出了这么一本饶有趣味的会计书。因此,我非常乐意为这本书作序推荐。

本书用了大量简单、通俗的语言,通过短文的形式诠释了那些令人难以理解的财务知识以及财税处理要点。更为难得的是,全书在财务知识的介绍中,给了我们一个认识和观察人生的视角,让我们可以透过财税知识更深刻地认知人生。这一点既是一种专业的感悟,也是一种人生的悟道,它超越了专业,智慧从字里行间涌现出来。

本书非常值得财务人员与非财务人员阅读,也许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这是一本浅显易懂的会计短文书,而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正是这些浅显易懂的会计短文,将实务中的真切体验与短文中的简单道理巧妙地融为一体,讲述了会计的基本概念以及实务操作,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读者不用太费心神就可以轻松领会。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马靖昊著名财税专家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客座导师

推荐序Ⅱ

记得我刚出校门进入一家国营工厂当会计的时候,我们财务处的老处长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会计这门学问,你要想弄明白其内在运作规律,真正理解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

我当时还很不服气,以我大学毕业的水平,理解一个简单的会计规律何需五年之久!我心里想着,暗自较劲,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但直到我做了诺基亚公司财务部经理若干年后,我才慢慢领悟了会计的规律,才真正懂得了会计这门学问所蕴含的奥秘。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我一直认为要先学明白会计,才能当财务经理,而没想到直到我当了财务经理,也没真正学明白会计!所以,我想说的是,会计,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当你真正理解了它,你会发现,它是一件较为复杂而充满内涵的事情,它会使人为之着迷和兴奋,同时也给人带来挑战、令人困惑。袁国辉老师写的会计文章,正是从这个视角,带我们进入会计的神秘世界,领略会计的魅力,感悟会计的真谛!

如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随处可见各种关于会计的文章,袁老师是其中的持正见者,传播正确的理念、务实的方法。我也经常拜读袁老师的微信和微博短文,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袁老师近几年一直笔耕不辍,勤奋好学,为我们这些做财务的人带来智慧与激励,体现了互联网的分享精神,也成就了袁老师作为会计届大V的地位。这次他将自己多年的积累和心得体会集结成书,给了我们这些忠实的粉丝一个回馈。我有个提议:读者们在汲取书中营养的同时,也能积极地品评作品,并到微信、微博上与袁老师互动,让他在鼓励、期待与挑战中,继续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武学东财智东方 CEO财务经理人网站联合创始人

写给我的粉丝朋友们

我的微博名为什么叫“指尖上的会计”呢? 首先得承认,名字的灵感来自一部曾经很火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再就是,微博里的大部分文字是我上下班时在地铁里“写”就的。说是写,实际是用手指敲击手机键盘。敲出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关于会计的。这些会计文字从指尖流淌而出,不正是“指尖上的会计”吗?

2014年7月,我在新浪微博注册了账户 “@指尖上的会计”。当时的想法是,每天一条会计原创微博,用碎片化的时间把碎片化的思维分享出来。一个段子一个论点,写着不累,读着轻松。一转眼快过去两年了,不经意间自己居然用手指按出了十五万文字,好有成就感啊!

微博短文或许走不进学术殿堂,但于作者而言,同样也是心血之作。用大概140个字的篇幅把会计工作中的感悟写出来,既是对思维的梳理,也是一种写作训练。因为有字数限制,写微博文字务必简练,每个段子要直抒胸臆,来不得漫长的铺垫与感慨。能够引起粉丝共鸣的会计微博需要接地气,有深度、有锐度、有温度、有笑点。从这点来看,写微博文章的难度一点也不逊色于写长篇大论。

唐代诗人李贺出门时要在马背上搁个布袋,这个布袋叫“诗囊”。李贺在马上但有感悟,得一佳句,必会下马将之写下投入诗囊之中。“@指尖上的会计”如同李贺的诗囊,里面的文字就是闪过我脑海的一点灵光,因为及时记录下来了所以成就了这份积淀。

微博写作一段两段容易,百段千段就不易了。愿意持续地把会计的碎片思维写出来,更多地是源于自己对会计的喜爱。我的微博介绍语就是“还有谁如我一般深爱着会计呢!”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学会计的,此后又在双鹤、华为、中国卫星等企业从事了十多年的会计工作,其间的辛酸与喜悦都已经写入了我的微博。有位粉丝曾问我,怎么看待会计,我回答:“谋生的手段与兴致的碰撞。”唯有爱着,才会有持续的激情。

会计短文也能产生影响力,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的会计微博曾先后被《中国会计报》《厦门日报》《新理财》等报刊转载。2014年8月,应《财会信报》新媒体部郝新华主任之邀,我在《财会信报》C2版开设了专栏“指尖上的会计——会计微博精选”,此专栏迄今已刊登近50期。“@指尖上的会计”一路走来,离不开粉丝朋友们的支持与鼓励。粉丝们的一次次评论与转发,让我觉得写微博是有意义的,也是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微博是线上平台,影响力很容易量化,一是看粉丝增长的数量,二是看博文的阅读数量,三是看转发评论数量。在会计圈,这三点“@指尖上的会计”都能名列前茅。粉丝们的热情互动激发了我强烈的表现欲,正是这种欲望给了我创作的灵感与坚持的力量。

微博的传播能力是惊人的,我的微博粉丝近三万,加上传统媒体的持续曝光,使得“@指尖上的会计”成了热门的会计微博,单月博文阅读量均超过100万次。2015年10月,“@指尖上的会计”获邀成为新浪微博签约自媒体,这也是会计圈内仅有的三个微博签约自媒体之一。

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指尖上的会计”,2015年9月,我在微信公众平台注册了同名微信公众号,同步发表我在微博上的会计段子,不过微信平台上的呈现是文章模样。想想挺有趣,当我把微博上主题思想相近的短文整合在一起时,发现很容易就串成了一篇富有逻辑的文章,这大概是集腋成裘之效吧。“双微”同步运营后,“指尖上的会计”俨然成为了一个品牌,在会计圈内拥有了不小的知名度。微信公众号的粉丝短短几个月就突破了两万。2016年5月,我又在喜马拉雅FM注册了语音版的“指尖上的会计”,受关注热度不亚于“双微”。

创作的欲望与创作的能力谁能分得清呢?也许它们本就是一回事。《财会信报》的责任编辑曾不止一次问过我,稿件还能连载多久。我回答她们,只要我还做会计,理论上就可以永远连载下去。每个作者都会爱惜自己的文字,都想着有一天自己写的文章能出版成书,我也不例外。我发表过上百篇文章,十年前就想着把它们梳理出脉络,编写成书。策划此事时我信心满满,扬言此书将会和我儿子一起诞生。现在儿子九岁了,策划的那本书还是半成品,一直存放在计算机硬盘里。这次食言让妻子嘲笑了我许多年。

新的契机出现了,微博引导我不断地释放会计思想,写微博竟然会让人上瘾,写着写着,发现小段子已成了巨制。我曾经在微博上夸下海口,“等我写够了十万字,就会找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就叫《指尖上的会计》。转发的朋友,到时赠送签名本啊!”话说出去后,一年很快过去了,微博的字数早就超出了十万。不断有粉丝私信我,书的进展如何,而我每次都敷衍着回答:“快了,快了。”

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编辑如此及时地在微博上找到了我,双方谈及出书事宜几乎是一拍即合。没有太费周折,几次沟通,一次会面就确定了交稿时间。后面书稿校验与修改是在喜悦与兴奋中完成的。看着自己的文字被一点点打磨成书,心中的愉悦与第二次做父亲无异。《指尖上的会计》源于微博,这本书的出版首先应该感谢我的几万粉丝。书终于出版了,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还了粉丝朋友们的一份人情。窃以为《指尖上的会计》是本好书,因为里面的文字是接地气的,直指人心,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教科书上没有写、老师没有教但在工作中又司空见惯的林林总总的内容。如果你正在从事会计工作,看完本书,你会有共鸣;如果你即将成为一名会计人员,看完本书,你会有更好的预期。“@指尖上的会计”还会继续写下去,自己也期待着《指尖上的会计》能做成丛书,以把自己更多的所思所想分享给大家。袁国辉2016年5月4日第一章会计原理会计规矩繁多且不断变化,唯有深入探究才能理解其含义,知晓变化的原因。作为一门学科、一项工作,会计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些规矩可能是会计假设,可能是会计原则,可能是会计制度与准则,也可能是某种会计理念。会计的规矩不仅繁多,而且会不断变化,这是让无数会计人头痛的事。理解这些会计规矩的含义,知晓它们变化的原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把晦涩的理论表述为通俗的道理,唯有深入理解了才能做到。一 会计假设值得探讨

持续经营假设带有祝福的味道

目前市场中,很多新设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过三五年,会计做账却要基于持续经营假设,荒唐中透着几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从这点来看,会计职业带有悲情的色彩。或许90%的新设企业应遵循清算会计核算,但这多不吉利啊!好比小两口新婚,尽管围观的人都知道当今社会离婚率较高,但还是要祝福新人白头偕老。持续经营假设也带有这种祝福的味道!

新设企业前三年是否应遵照清算会计原则核算呢

正如上面所讲,会计核算都基于一个假设:持续经营。因为默认企业将长期生存,会计对资产的估值才不至于按可变现净值。看看企业的存活期,我忽然觉得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存在问题。对于平均寿命只有三五年的新设企业来说,如此短寿,怎么敢称持续经营呢?如果遵循谨慎性原则,新设企业前三年是否应该按清算会计的原则进行核算呢?

先适用清算会计,后遵循持续经营假设的设想

会计持续经营假设并不存在现实基础。真正适用持续经营假设是小概率事件。我认为从企业成立的那天开始,90%的企业更应该先按清算会计做账,例如,新设企业的会计核算首先适用清算会计,待到经营五年后或盈利之始再遵循持续经营假设。二 会计原则背后的奥秘

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变革的最大成果

我上大学时,会计核算要求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而现在,会计准则要求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变化我始终认为是我国十余年会计准则建设最有价值的成果。理论上公允价值计量可以解决高通货膨胀下会计账实不符的问题。另外,它等于给全体会计人重新洗脑,会计核算需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而不是僵死地记录过去。

防范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选择性披露

会计核算到底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好,还是遵循公允价值原则好呢?理论上公允价值可以让会计信息更真实,这也是会计准则趋向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但有个前提不容忽视,资产入账时几乎都是按照历史成本计量。资产贬值时需计提减值;升值了如果不计量,会计信息依旧不准确。公允价值原则极可能导致选择性披露。

公允价值原则仅做到了一半

公允价值原则仅实现了半截子的公允。历史成本原则向公允价值原则跃进是会计计量的进步。作用如何,还需我们具体分析:在资产价值缩水时,通过计提减值让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趋同,的确可让会计信息更准确;但当资产增值时,能冲回以往计提的减值吗、可确认资产增值收益吗,对此公允价值原则就作用不大了。

谨慎性原则与公允价值计量的辩证

谨慎性原则与公允价值计量,二者不可兼得。何谓公允价值计量,是指以资产现时价值替代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低于历史成本需要计提减值,这符合谨慎性原则。那么,若公允价值高于历史成本呢?目前的做法是视而不见,这也符合谨慎性原则,但却背离了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可见,所谓公允价值计量,仅仅是指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孰低计量。

现行做法采用的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孰低原则

在资产最初入账时,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是一致的或者基本一致。资产购置时间与入账时间有间隔,二者就可能有差异。会计准则解决了历史成本高于公允价值的问题,但没有解决历史成本低于公允价值的问题。因此,实务中会计记账的基础既非历史成本原则,又非公允价值原则,而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孰低原则。

会计核算要考量成本效益

会计核算处处体现着成本效益原则。例如,为什么会有代理记账,那是因为老板不愿意承担会计人员的人工成本;为什么会有一次摊销法,那是因为精确的计量造成了人工浪费;为什么会有实地盘存制,那是因为失控带来的损耗无足轻重。行止于不划算,成本效益原则不应只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而应该作为财务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如何理解谨慎性原则

会计人员该如何理解谨慎性原则呢?谨慎性用好了是稳健,用坏了是保守。谨慎性原则在流程建设中易走极端,导致防卫过当。漫长的审批流程,级级汇报的责任体系都是谨慎性原则被滥用的体现。谨慎性原则用好了可以防范财务风险,用坏了则抓不住关键与重点。谨慎性原则被滥用的后果是加剧企业运作成本,降低运作效率。

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更客观

以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是解决上市公司粉饰利润的好思路。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已交付的商品或服务”科目,待回款后转入主营业务收入。这样一来,收入、利润、现金流就匹配上了,会计信息质量会大大提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做假账。倘若税务局也能依据收付实现制征税,对企业而言无疑是最有力的支持。

后进先出法为什么被取消

很多会计人员都有一个疑问:后进先出法为什么会被取消呢?在企业存货不断增值的情况下,越早采购的存货,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偏差越大。采用后进先出法的结果是,利润表里成本更贴近实际,利润更公允,但资产负债表里存货被低估。后进先出对企业而言,如同藏锋,利润低了,税少了,一部分价值藏于账外。

先进先出法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经济持续通货膨胀,映射到会计上,会造成实物资产不断增值,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落到原材料领用计价上,后进先出法已被摒弃了。采用先进先出法,对利润与资产的影响表现在两点:(1)产成品成本被低估,售后利润被高估;(2)原材料账面价与市场价更接近。通俗地讲,先进先出法可让浮盈尽早落袋为安。

对实质重于形式的理解

怎么理解实质重于形式呢?举个例子来说,甲、乙、丙三家公司协商“做点”收入。甲有一批存货,年末时卖给乙,乙卖给丙,丙再卖给甲。转了一圈,还是这批货。如果看形式,甲、乙、丙三家公司都可确认收入。但若看实质,都不能确认收入,只能把流转中的差价计作其他业务收入或支出。

实质与形式,孰重孰轻

实质与形式哪个更重要,会计准则要求实质重于形式。但审计与税务稽查好像更关注形式,如税务以票控税,审计强调内控流程。我做会计的十年里,现实似乎一点点颠覆了书本的观念。试想没有形式的合规,遑论实质的正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形式未必轻于实质。

折磨人的配比原则

以前学会计的时候,有个配比原则。这个原则折磨了我多年,每当确认收入时,都要费劲地去匹配相应的成本。这条原则最初大概是针对生产制造型企业提出的,当第三产业兴起后,收入与成本的对应关系越来越模糊。何为成本,何为费用,很难界定出边界。如果成本都费用化了,收入又如何能配比成本呢?

配比原则不适用服务型企业

配比原则,这是当年我学会计时扎根在脑子里的概念。确定收入,就要相应确定成本,然后算出销售毛利。对于生产制造企业与商业企业,配比原则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服务型企业与研发型企业,配比原则就成鸡肋了。配比原则的适用有一个前提,即费用支出能对象化。一旦此前提不成立,配比就成了空中楼阁。三 会计准则为何难以理解

高质量的会计报告需由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来规范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曾言:高质量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由高质量的财务会计准则来规范的,只有符合标准的财务会计报告才能为社会公认,否则它将背上“虚假”报表的阴影,其后果不堪设想。葛老此言实际是把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期望寄托在了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上。会计准则好比准绳,准绳刚直可依,质量才会坚挺。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异同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有何差别呢?从相同点看,二者都是约束企业会计处理的。区别在于,会计制度是硬约束,规定得很死;会计准则是软约束,给了企业一定的自主权。会计制度是在手把手地教会计人员做账,而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从趋势来看,会计准则会替代会计制度,并逐步与国际趋同。四 会计理念的通俗解读

不要随便提“财务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有个激进的说法,认为财务工作的最高境界是为企业创造价值。财务工作做好了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费用,避免投资损失,至于能否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还有待商榷。财务工作是辅助型工作,锦上添花可以,雪中送炭也可以,无中生有却不行。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财务工作的性质,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财务与业务的关系

财务与业务是什么关系呢?一方面,财务是对业务结果的记录与反映,这属于传统会计的范畴,随着业务推进,财务亦需不断改进、完善流程与内控。另一方面,财务可通过参与业务,促进业务改进,反过来让财务结果有更好的呈现,这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可见,传统会计的作用多是被动的,管理会计的职能是主动的。

导致企业破产的直接原因是不能偿还到期债务

导致企业破产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不是亏损,不是资不抵债,而是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通俗来说,就是资金链断了。这里说的债务是个大概念,可能是贷款,可能是货款,也可能是员工工资。会计上有许多警句说明资金的重要性,如“现金为王”“现金是企业的血液”等。如果不盈利,企业储备的现金不宜短于半年的运营资金。

工业企业会计核算比商业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更完整

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在商业逻辑上有什么不同呢?从本质上看似乎没有,盈利模式都是把东西买进来,再卖出去。但工业企业在买卖之间多了生产环节,也正因为有了这个环节,会计核算就需要增加成本会计岗位,多出了原料出库计价、工时统计、成本分摊等诸多事项,所以我们说工业会计是最规范、最完整的会计。

规范财务从抓会计基础工作开始

会计基础工作是财务工作的基石,基础工作扎实与否不仅反映了财务人员的素质与水平,也关系到公司的经营风险、税务风险。凭借个人的工作经验,我每到一个新公司,第一步必抓基础工作,从费用报销、薪酬核算、资产管理、纳税申报到收入成本确认,一个个模块夯实,一年时间基础工作可焕然一新。之后,再将财务管理引向纵深。

华为的财务“四化”建设“财务服务业务”,此话好说难做。财务人员如何与业务人员沟通,怎么做好工作对接,对此疑难问题,华为财经管理部提出的“四化”标准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财务理论大众化、财务语言通俗化、财务制度统一化、财务输出模板化,这“四化”有语言的艺术,有工作的技巧。财务人员不妨借鉴一下,搞好自己的四化建设。

华为账务集中管理的优越性

为了强化财务管控,许多集团实现了资金集中管理和账务集中管理。华为做得更特别,它将子公司虚壳化,打破了法人实体的概念,财务人员与账务处理实现了跨区域、跨国度的集中。账务集中处理至少有以下优越性:第一,有利于总部的监管;第二,有利于节省成本;第三,有利于细化财务分工、标准化作业;第四,有利于实现绩效考核公平。

会计恒等式里为什么只有费用没有成本

会计有个恒等式:收入–费用=利润。这个恒等式中怎么不见“成本”呢,为何不是“收入–成本–费用=利润”?显然恒等式里的“费用”是个大概念,包括了成本在内。成本与费用究竟如何界定?关键是看费用能否与收入相对应,只要明确了是为某收入(合同)支出的费用,就应计作成本。总结为理论,成本是可对象化的费用。

账外无形资产越大越好,账外有形资产要具体分析

企业账外资产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如凝聚力、品牌,虽看不见,却能帮企业赚钱。这类账外资产自然越大越好。有形账外资产可分为账外流动资产与账外非流动资产。账外流动资产,如小金库金额越大漏洞越多;账外非流动资产则不同,譬如提完折旧的设备、厂房,是企业压箱底的体己,越大越好。

固定资产应着眼于“固定”二字

目前,很多企业还在机械地沿用会计制度的规定,价值2 000元以上,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资产计入固定资产。然而,几十年前的2 000元和今天的2 000元购买力相差何止10倍。另外,有几件商品只能使用一年以下呢?从金额与使用年限角度定义固定资产是严重的误读。从字面看,固定资产应着眼于“固定”二字,本意是指不动产。

无形资产虚多实少

无形资产是个尴尬的科目。它核算的内容除“土地使用权”外,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之物。土地使用权,它实际就是土地,等同固定资产。剩下的无形资产似乎更像待摊销的费用。然而,企业真正的无形资产,如文化、团队、口碑等正常情况下却无法核算于其中。通过观察我发现,账面无形资产大的企业往往真实无形资产少。第二章成本费用成本费用按照五行之说当属“火”,控制住成本费用一直是企业的不懈追求。会计核算时成本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部分。这种划分是基于生产制造流程的特点而划分的。如果成本控制一味着眼于生产制造,则晚矣、误矣。往前追溯,产品的设计成本决定了未来绝大部分的生产成本,因此成本控制的重心应该前移。费用报销是会计工作中发生频次最高的事项。由于不断地简单重复,很多企业都轻视了费用报销工作。然而,费用报销如同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此外,费用报销与税务风险如影相随,觉得它简单很可能是“无知者无畏”。站在财务部门的立场,费用报销工作但凡做好了,可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一 费用报销是一面镜子

费用报销是一项不被重视的重要工作

费用报销是一项不被重视的重要工作。不被重视是因为它规范化高、简单重复,重要是因为它占到会计凭证量的70%以上。费用报销是一面镜子,签字流程与权签额度体现了企业的内控水平;发票审核与费用归属可折射出税控风险意识;有无公款私用、贪污浪费可甄别高管的廉政程度;费用动向则能透视公司运作效能。

费用报销决定了基础账务工作的质量

费用报销是会计人员日常处理最多的事务,因为规范性强、重复度高、操作难度小,因此有些人对此不太重视。但如上述所讲,费用报销可占到会计凭证量的70%以上,只要会计把费用报销做规范了,会大大提高基础账务工作的质量。费用报销应重点关注发票合规性、涉税风险、签字手续以及预算。

费用报销潜在的税务风险点

费用报销潜在的税务风险点有哪些呢?答案如下:(1)发票审核不严,导致假票、废票入账,少交所得税;(2)将薪酬类支出当作费用,如出差补贴处理,少交个税;(3)将不能全额在税前扣除的费用计入其他科目,如将旅游费计入差旅费,少交所得税;(4)将赠送行为当作费用报销,如购礼品用于客户维护,少交增值税、个税以及所得税。

费用报销时的“情理法”冲突

费用报销工作有时会与“情理法”发生冲突。千奇百怪的情由,让提供合法合规的发票都成为了一件难事。企业利益应维护的是理,会计人员应遵从的是法。当情理法纠结时,费用报销会变得拧巴,很容易让会计与业务对立。要打破这种隔阂,除了制度先行,会计人员应主动走出去,用培训的方式把费用报销的要求告诉业务人员。

会计人应如何应对费用报销的“情理法”

会计人应如何应对费用报销的“情理法”?譬如,员工出差到边远地区,吃住没有发票,费用真实发生了,这是“情”。没有发票报销费用,所得税前不能扣除,这是“法”。真实发生了费用,税务凭什么不予认可呢,这是“理”。 会计人要遵从的是法,企业利益应维护的是理。“情理法”不统一时,最纠结的当属会计人。

费用报销时会计审核的内容

费用报销时,会计应审核以下内容:(1)发票的合规性,挑出假票、废票;(2)报销金额与发票金额是否一致;(3)权签是否完整;(4)费用是否在预算内,超预算与预算外费用有无特批;(5)报销单填写的事项与发票是否一致,会计做账时要随发票走。

这里要注意几点:(1)、(2)、(5)体现的是涉税风险控制;(3)体现的是授权控制;(4)体现的是预算控制。

费用报销须做到四统一

费用报销须做到四统一,即会计分录、凭证摘要、审批单据、发票应保持一致。这样做一方面保障了会计做账规范,另一方面可以规避税务风险。许多企业的费用报销瑕疵较多,有替票现象,也有套现现象,还有替薪现象,这给财务留下诸多隐患。不管怎样,会计人员应秉持一点:费用报销,只认发票上的列示。

员工报销费用的签字流程

员工报销费用时,都需要哪些人签字呢?中等规模的企业签字流程一般为部门经理、财务部负责人、财务总监、主管副总。如果企业没做费用预算,可能还需总经理签字。这么一长串签字的作用在于,部门经理签字是为了证明业务属实,财务部负责人签字是为了审核发票与金额、核定预算,财务总监签字是为了知晓资金流向,副总或总经理签字是审批同意资金支出。

费用报销一长串的签批有用吗

费用报销时要经历一长串的领导签批果真有必要吗?一个经济事项最多三个人把关就够了,多出来的签批大体属于两种性质:(1)跟风走形式的,只要前面签了,他就签;(2)需要知情了解的,这是内控上的一个误区,把知情权与审批权混同了。

简政的思路是什么?是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

保真的发票不保真

不要相信市面上兜售的发票。小广告以只要税点绝对保真为噱头,极易骗得企业上当。上当的内因当然是购票者的私念,或想规避个税,或想套取企业资金。外因则是“发票商”抛出了可验收后收费的诱饵。这时要多个心眼了,查验发票时可能是真的,但伎俩在后面,当你付清税点后,开票方会申请将这张发票作废。

办公用品发票不是万能的挡箭牌

办公用品发票不是万能的挡箭牌。有些企业通过报销办公用品变相发薪酬、福利,或套现给客户提成,还有企业把不好入账的礼品、服装、烟酒茶等支出开成办公用品发票。因为方便取得,办公用品俨然成了企业费用的垃圾筐,怎么随意怎么装。但要注意,这样做是违法违规的,税务稽查只认实质不认形式,办公费报销光有发票是不行的,金额畸高时,税务可能会按人头框算办公用品支出。

大额办公费报销不能仅凭发票

办公费是指公司购置纸笔等文具发生的费用,属性很明晰。办公费发票不难开具,比如到超市买东西,一堆东西中只要有几样文具,超市就可以全额开具办公用品的发票。原因在于,超市每月的发票数是有限的,难以每件商品都开发票,为了避免企业钻这个空子,于是税务局要求一定金额以上的办公费必须提供小票。

报销会议费仅有发票是不够的

会议费报销仅有发票是不够的。召开会议一般都会发生餐饮费,这些餐饮费可以计入会议费里报销。但要注意,会议费报销时需要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会议确实召开了,而且时间、地点、时长都能对上。现实中有些会议办成了变相休假,开一天,玩两天。这种情况一旦被税务查实,后两天发生的餐饮费是要做纳税调整的。

餐费发票都需计入业务招待费吗

餐费发票都需计入业务招待费吗?未必。把餐费计入业务招待费实为无奈之举,因为业务招待费在所得税前扣除时要狠打折扣,以致餐费发票在财务部是不受欢迎的。也有通融之处,如出差时,本人的日常餐费可计入差旅费;公司组织会议时,与会人员的餐费可计入会议费;内部员工聚餐时,餐费可计入职工福利费。

交通工具四大样:飞机、火车、轮船、汽车

差旅费报销制度都要提及交通工具,何种级别选乘何种交通工具以及档位座次。交通工具分飞机、火车、轮船、汽车四种,每次写制度都会一样不落的罗列一遍。我自己做了十多年会计,仅仅在一家企业见到过轮船票,轮船票在其余企业很少出现。即使如此,企业也都会先知先觉地把它写进制度里。

并非交通费都能列支为差旅费

差旅费中不能列支以下内容:(1)外部人员来公司考察、调研发生的交通费与住宿费,须在招待费中列支;(2)组织员工旅游发生的费用,须并入员工工资计征个税;(3)出差时发生的招待客户的费用,须在招待费中列支;(4)员工探亲发生的交通费,须在职工福利费中列支。

差旅费包括的内容

差旅费一般包括:(1)交通费(机票、火车票、长途汽车票、轮船票);(2)市内交通费(出租车票、公交车票、地铁票、过桥过路费);(3)住宿费;(4)餐费(出差人员正常的餐饮,不包括宴请);(5)杂费(行李托运费、订票费);(6)出差补贴(无票据,现金发放),这部分费用各地规定不一,如北京要求并入工资交个税。

出差补贴的天数怎么算

计算出差补贴时,天数按以下要求核算:(1)算头不算尾或算尾不算头,如3月1日出行,3月8日返回,折算为7天,这是多数公司采用的算法;(2)头尾都算,如上例,折算为8天,这是对员工最有利的算法;(3)根据出行与返回的时间点判断,如出行为上午12点以前,算作1天;返回为12点以后,算作1天。

出差补贴该如何报销

以前,报销出差补贴是个没有争议的话题,出差一天补助现金若干,直接计入差旅费中报销即可。而现在,部分省市已无法这样操作,譬如北京的税务就不认可此做法,如不能提供发票,出差补贴一律要并入当月工资计征个人所得税。

出国费用如何报销

去国外的花费如何报销呢?国外的发票与我国不同,出差人员一定要记得要消费小票(类似国内超市的小票、宾馆的水单),能同时留下银行刷卡记录单更好。回国后凭小票与刷卡记录单就可报销。但要注意,金额别太多,费用不能超出合理区间。

费用报销要杜绝礼品费发票

一方面,礼品费容易给人商业贿赂的嫌疑;另一方面,送人礼品,接受者按理要缴纳个税,而实际上个税只能由企业代扣代缴,但难以执行。企业一般不会反算这部分个税计入费用,所以会有偷税嫌疑。另外,礼品费能否在所得税前扣除也要打个问号。

给员工报销费用时应避免出现的字眼

给员工报销费用时应避免出现以下字眼:(1)补助、补贴、津贴;(2)奖金、奖励、奖品;(3)礼品、礼金、赠品、赠送;(4)回扣、返点、提成。

这些字眼很敏感,往往和偷逃个税关联。会计人员在处理报销凭证时,一方面要审核发票与签批单,坚决退回不妥当的凭据;另一方面要规范分录摘要的编写,按发票填写报销事项。

公交地铁定额发票能作为费用报销凭证吗

公交、地铁充值的定额发票能作为费用报销的凭证吗?第一,公交地铁充值实际是预付费性质,不代表费用实际发生;第二,公交充值卡在一些商场及快餐店有消费功能,这决定了费用属性存疑。因此,用公交充值发票报销费用,必须说明两点:①报销人为公司事务发生了交通费;②额度在合理区间内。否则,会被税务认定为发放薪酬。

公示高管费用报销是个好办法

高管报销费用,只需财务总监和总经理审批。在有些企业,高管报销费用只要不太出格,碍于面子,财务总监和总经理都会签字。这么一来,高管的职务消费等于没了监控。怎么改进呢?有个企业的做法很独到,其财务把每位高管的费用罗列出来,按高低排序,全员公示。试想,哪位高管愿意自己每月都“荣登”榜首呢,于是都会合理控制自己的费用报销。

公司租个人住房时税点怎么处理

假定月租4000元,房东不承担税点营业税5%,那么有两种处理方式:(1)签合同时把房租提高,税点让房东承担,但保证房东净租金为4000元,本例中房租可签为4211元;(2)公司支付税点,房租仍为4000元,公司代交的200元营业税记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前不能扣除。

从节税角度看,(1)更有利。

管好高管职务消费应重点监控的科目

要想管好高管的职务消费,建议重点监控招待费、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办公用品费等科目,这些科目是所谓的职务消费的重灾区。最好做到公示高管费用报销,全员监督。注意厘清高管假借下属名义报销的费用。高管在分(子)公司有兼职的,还需把审计延伸到分(子)公司。

提高奖励,杜绝回扣

回扣怎么处理?财务总监该如何应对呢?回扣是违规行为,其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1)小金库走款;(2)找发票报销套现;(3)直接打款给个人,代扣个税。(1)、(2)无疑是违规的,财务总监不得支持此类做法。(3)客户一般不愿接受。建议企业提高业务人员的奖励,杜绝回扣行为。

交通补贴、通信补贴、出差补贴兼具费用性质

很多企业都存在交通补贴、通信补贴、出差补贴。这些项目说是补贴,但不完全是福利,它们兼具费用属性。在涉税处理上,补贴视作薪酬。有些人认为这种一刀切的处置是武断的,此类补贴一味强调以票控税,对个人不公平,对企业近乎苛责,因为零散、琐碎,企业难以执行到位。对此,税务可否制定限额,简化为之呢?

节日礼品算费用还是赠送

中秋、国庆节前夕,企业一般会为重要客户备上一份礼品。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呢?一律视为不正之风是否恰当?如果认可它的存在,那费用该如何入账?这部分支出实质是市场费用,形式又是赠送,要实质还是要形式?这让人联想起前两年热议的月饼税。总之,企业应该规范自身的行为,不要让细节上的擦边球成为不讲诚信的诱因。

控制招待费的常见手段:定额制、事前审批制

在有些企业,招待费多为“吃喝玩乐费”,且往往金额不菲。控制招待费的常见手段是定额制、事前审批制。前者会定下来不同等级的接待标准,后者要求每次吃喝前要获得领导审批同意。两者结合使用,可以有效遏制餐桌上的腐败。有的企业实行了更严格的规定,报销时要求注明接待客人的信息以及陪同人员的信息,并提供照片为证。

礼品发票隐藏着巨大的税务风险

首先,赠送礼品给个人,需代扣代缴20%的个税,一般人谁会想到这一点呢;其次,礼品费在所得税前扣除时,类似餐饮费,不能全扣,所得税又无法少缴;最后,企业购进礼品送人,视同销售,会涉及增值税。那么,企业应如何规避礼品带来的税务风险呢?最稳妥也是最决绝的办法是不允许报销礼品费。

旅游费的涉税风险

员工旅游费存在以下涉税风险:(1)不能在差旅费中列支,这会造成逃税嫌疑;(2)应并入员工工资一并计征个税;(3)因为旅游费不属于“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即便已代扣代缴个税,也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对于这一问题,会计人员可先与当地税务沟通,咨询是否可在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中列支,以及能否在所得税前扣除。

在写字楼租办公场地,水电费如何入账

在写字楼租办公场地,水电费用票据如何入账呢?物业自身开不出水电费发票,电力公司与自来水公司不会分别给租户开发票。水电费发票只会针对物业一家开具,往往是整栋楼的总额。这等于说大多数情况下租用写字楼不能取得水电费发票。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合理的做法有两种:第一,物业按实际用水、用电量给租户开收据,同时附上自身水电费发票的复印件,物业作代收代付处理;第二,水电费列入物业费用。

没有发票就该财务部想办法吗“没有发票财务要想办法”。会计人员听到过这句话吗?业务人员借支备用金后,不还不报,一问为企业花了,再一问没有发票,接着问怎么平账呢?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句回复。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沟通多半没有用,因为这里面有个人利益,没发票就没对证。解决之道是说服企业领导带头规范,否则就只能一直挂账了。

没有发票如何报销

没有发票能否报销?这个问题涉及两个层面。第一,费用发生了且能提供证据证明的,可以报销,但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第二,不能提供费用真实发生证明的,除了不能在所得税前扣除,还要分情况处理,如果是内部员工报销,报销款并入薪酬计个税;如果给外部人士报销,视同赠送计个税。

哪些费用可以没有发票

哪些费用可以没有发票?有人会说折旧费,实际上折旧费有发票,不过发票在之前都记作固定资产了。没有发票的费用大头是员工薪酬,因为税务实在没法要求员工给企业开发票。另外,还有银行贷款利息、手续费,火车票、飞机票、公交车票等,这些机构自制报销凭据,不用每月到税务局申领发票。

让会计为难的报销

报销时,会计通常会为以下几件事为难:(1)老板的个人消费;(2)给客户方代表的好处费(返点、回扣);(3)员工找发票报销的奖金、工资;(4)置办的准备送礼的购物卡、银行卡;(5)没有实物入库的消费型低值易耗品、首饰、固定资产;(6)礼品、茶叶、烟酒;(7)给企业外部关系人报销的费用;(8)光秃秃的会议费、培训费以及咨询费。

针对这些事项,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守财会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杜绝违法违纪行为。

手机话费如何报销

现在的手机号要求实名制,到运营商营业大厅开具话费发票时,发票抬头只能是个人名字。问题来了,发票没有公司抬头,很多地方的税务局不予认可。这一难题有个思路可以解决,即由单位统一购买电话充值卡,按制定的报销标准发放给员工。购买电话充值卡时,运营商是可以开具公司抬头发票的。

说不清、道不明的“公关费”

当前许多企业都有项支出说不清、道不明,美言之为“公关费”,其实质财务很难监控。此类支出怎么入账,这让会计人员伤透了脑筋。实务中有三个办法可资借鉴:(1)不针对个人,只与机构签订服务协议,由其开具发票;(2)以劳务费名义支付,企业代扣个税,当然税点需要企业承担;(3)要求对方提供发票报销。

替票不可取,把好形式关

不可否认,企业有许多费用支出不能获取发票。无发票入账,对应金额在申报所得税时需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对此,一些企业当然不愿交25%的税,于是各种替票粉墨登场了。做费用报销时,会计人员如果不能革除此弊,一定要把好形式关。首先,要剔除虚假发票与不合规发票;其次,填写的报销事项要和发票内容一致。

将公示制与限额制相结合控制招待费

业务招待费不仅难于监控,也易滋生餐桌上的腐败。不让招待客户会有人跳起来,抱怨业务没法开展。前些年有些单位有句口号:“接待出生产力。”口号固然可笑,但也隐含着无奈。如果招待费不可省,怎么用好就值得思考了。预算制、限额制、报告制、公示制,都有企业尝试过,但从实际效果看,最有效的还是公示制与限额制相结合。

预提费用能否税前扣除

预提费用能否税前扣除呢?一般而言,不能。税务以票控税,哪能让你没拿到发票就先做费用呢。也有例外,如按月预提的贷款利息。年末预提的年终奖如能在汇算清缴前发放,也可税前扣除。在此基础上尚有空间,能否税前扣除还取决于三点:(1)与税务沟通好,得到税务的认可,这是关键;(2)费用终将真实发生;(3)在汇算清缴前实际发生了。

员工报销置装费能税前扣除吗

企业给员工报销置装费能税前扣除吗?这要分两种情形来处理:常见的情形是企业规定员工每年报销置装费的标准,然后员工自行找发票到财务部报销,这种情形实际上是企业给员工发补贴,依据税务规定,报销额度应并入工资计征个税;还有一种情形是,企业统一制作并要求员工统一着装发生的置装费,可以作为企业合理支出在税前扣除。

财务人员应通过培训把费用报销的要求宣贯下去

每当业务人员拿着一摞发票到财务部,总会被会计人员摘出不合规的报销内容,这时双方难免发生冲突,长此以往,易让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变得冷漠与对立。要打破这种隔阂,财务人员应主动走出去,用培训的方式把规范要求告诉业务人员。二 成本费用的管控要前移

成本费用的三大类型

成本费用如何控制呢?我们先分下类:(1)战略性成本费用,影响持续数年,多不可逆,如筹建新生产线、开拓海外市场等;(2)策略性成本费用,确定后是否调整要等效果与反响出来后,在调整之前不可控,如产品设计成本、广告投放等;(3)经营性成本费用,可以通过预算控制、标准控制、总额控制压缩一些,但意义不大。

服务业如何核算销售成本

很多企业做账时都采用简单化处理,不分成本费用,全部当期费用化。这么做亦无不可,甚至更符合谨慎性原则。但也有一点不利,就是不能准确地判定服务业的毛利水平与保本点。那么,成本与费用应如何划开呢?有一个简易标准企业可以借鉴,那就是费用如果能准确断定为某项或某几项收入发生,应直接计作成本。

华为成本控制的五个着眼点(1)设计成本,确保未来的生产是最经济的,这决定了未来绝大部分生产成本。(2)采购成本与外协成本,议价能力与规模经济是关键。(3)质量成本,特别是因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问题引起的维护成本。(4)库存成本,特别是由于版本升级而造成的呆料和死料。(5)期间费用中的浪费,其中设计成本与质量成本最值得关注。

分析会议成本,提高开会效率

日本太阳公司为提高开会效率,实行开会分析成本制度,成本算法是:会议成本 = 平均时薪×3×2×开会人数×会议时间(小时)

公式中平均工资之所以乘3,是因为劳动产值高于平均工资;乘2是因为参加会议要中断经常性工作,损失要以2倍来计算。参会的人越多,与会人级别越高,会议时间越长,成本越高。

降成本费用避免形式重于实质

在有些企业,降低成本费用往往只被当作口号来喊。如果企业不是粗放型管理,除非裁员,降成本费用的空间着实有限,相信CEO与CFO们都明白这一点。这些企业大力宣传降低成本费用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1)让员工养成节俭意识,时刻有根弦——别浪费;(2)传递业绩压力,让员工感觉自身工作会影响企业的利润;(3)为减员增效、绩效考核做铺垫。

为何企业经营不善时才会提降本增效

降低成本费用是很多企业走下坡路时的无奈之举。降低采购成本,降低仓储成本,降低制造费用,降低人工成本,对管理本身很规范的企业来说,只是理论上可行,实际难有操作的空间。最为可行的是压缩期间费用,但压缩的金额也是非常有限的。

降低成本,财务要把握三项原则(1)先开源后节流,不能因为降成本而影响业务拓展,降成本首先应着眼于不产出的方向。(2)只控制不压制,制定标准、制定限额、制定预算、规范审批,把费用的大数框住,而不要斤斤计较于单笔报销的金额。(3)前端优于后端,对事项进行控制要好于对发票进行控制,先管住事。

生产制造型企业有效降低成本的四大方面(1)产品标准化,零配件标准化,尽量减少开模次数。(2)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机器的效率要高于人工,别做血汗工厂。(3)规模化作业,只有规模上去了,单位成本才降得下来。(4)产品设计要科学,既要抓住客户,又要省却冗余,这道卡决定了生产中90%的成本。

设计成本是成本控制的源头

如果问产品成本怎么控制,从何时开始控制?估计答案五花八门,材料采购、人工配置、机器利用、车间管理等,都可以说出控制点。真到了这些环节,所做的工作对节俭成本作用有限。产品成本控制的源头要前移,需着眼设计环节。有统计数据表明,设计环节决定了产品90%的成本。设计不经济,成本就没法降下来。

设计成本至关重要

这里我要说说会计账面不体现,却又至关重要的设计成本。据统计,产品至少80%的成本在设计阶段就不可逆了。譬如,确定手机式样与功能后,在生产阶段降成本的空间就不大了。相反,如果能在设计手机型号时有取舍地抛弃消费者用不上的功能,生产成本就容易降低。所以说,观念前置,在设计阶段降成本更可为、更可取。

药品按完全成本定价会催高药价

官方对药品采取完全成本法定价。完全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完全成本按销量分摊后可算出药品的单位成本,然后限定利润率,即可算出最高零售价。这样定价存在一个问题,如两家公司生产同一类药,一家成本低,一家成本高,限价的结果是成本低的药利润空间反倒小。如此这般,高成本的企业利润空间反而更大,会导致市场竞争的逆淘汰。

作业成本法好说不好用

产品成本核算最严谨的方法是作业成本法,它以动因为依据把费用分摊进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比其他成本分摊方法更严谨,但实操很难,用的企业不多。为什么好方法没人用呢?并非做不到,而是因为采用这种方法不能给企业带来增量价值。产品成本仅仅是倒算利润的依据,它几乎不能对市场竞争形成影响,核算方法科学即可。

做决策时应考量不同情态下的产品成本

产品成本含三块: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制造费用。无论采用何种分摊方法,会计算出的完工产品成本都是相对成本。譬如,生产满负荷或不满负荷,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分摊比率会有不同。还有,规模生产与非规模生产对单位产品成本影响也很大。因此,会计核算出来的成本不足以作为决策依据。企业在做定价、投产决策时,最好核算不同情态下的产品成本。三 研发费用不可滥用资本化

研发费用费用化更符合谨慎性原则

研发费用资本化是给利润粉饰开的口子。把研发行为生生截为研究、开发两段并不科学;研发从来是行百里半九十,不到最后一刻没人敢说研发成功。从这点看,研究、开发是不可分的。即便研发成功了,研发成果就一定有价值吗?研发成功与市场成功差得远呢!按谨慎性原则,开发费用同样应费用化。

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如何界定

研发费用能否资本化,关键在于研发工作是处于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处于研究阶段,意味着事情还不成形,花的钱就当打水漂了,全部作为费用。处于开发阶段,好比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花的每分钱都将有价值。实操中有两点不好把握:一是研究、开发临界点怎么分;二是谁敢说到了开发阶段成果就一定有价值。

研发费用资本化容易被滥用

研发费用资本化如同一道窄门,能过得去的不多。正如上面所讲,研发不到最后一刻,谁能预知成败呢?行百里半九十,研发过程也同此理,90%为研究,10%为开发。站在企业角度看,因为研发费用可加计扣除,从节税方面考虑,企业也乐意费用化。如果会计账面上资本化的研发支出过于高企,那是值得关注的信号,基本可以断定企业在滥用此款粉饰报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