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博弈(七国兴衰存灭的过往,大国间的权力游戏,还你一段生动不枯燥的热血历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06:20:32

点击下载

作者:朱良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战国:七雄博弈(七国兴衰存灭的过往,大国间的权力游戏,还你一段生动不枯燥的热血历史!)

战国:七雄博弈(七国兴衰存灭的过往,大国间的权力游戏,还你一段生动不枯燥的热血历史!)试读:

战国

七雄博弈

朱良 著

版权信息

书名:战国:七雄博弈

作者:朱良

书号:978-7-5535-1786-5

版权: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第一章魏国崛起三分晋国

公元前453年,就在晋阳城即将被攻破的前夜,韩、魏两家突然反水,跟赵氏合力攻打智氏,晋阳的形势陡然逆转,原本占据绝对优势的智氏一夜之间被灭族。

这个转折来得太意外,国际国内一片哗然。

最震惊的还是远在绛城的晋出公。直到这时,他才发现魏、赵、韩三家如同盘踞在晋国土地上的三只巨兽,正张开血盆大口,准备分食这个已经无力反抗的国家。

三家羽翼已成,晋君悔之晚矣。

绝望中的晋出公试图发起最后一击,他向齐、鲁借兵去攻打三大家族,但哪里是三家的对手?很快便被他们打得大败。

晋出公只得逃到齐国去躲避,第二年便病死在了那里。

晋国国内,魏、赵、韩扶植晋哀公为傀儡君王,三家从此肆无忌惮地开始了瓜分晋国的浩大工程。

晋国拥有天下最优质的国土资源,三家经过五十年的争吵与磨合,在赵襄子和魏文侯两任中军将的主持下,最终在保留三家原来所占土地的基础上,达成以下瓜分方案——

魏:河西郡、河东郡、上洛之地、东郡

赵:太原郡、代郡、邯郸郡

韩:三川郡、上党郡

其中有几个地块值得说明——

河西郡:东方各国中唯一一块黄河以西的地块。这是当年晋文公、晋襄公时代从秦国手上抢来的。从地理上来说,这是插入秦国本土的楔子,位置极端重要,也极端险恶。这个地方是魏国打压秦国的最前线,因此也成为秦魏两国拼死争夺的焦点。

河东郡:晋国的核心地带,最繁华富庶的地方。绛城、曲沃都在这里,半死不活的晋国政府也在这里。魏国因为占有了这块土地,经济实力在三晋之中位列第一。

太原郡:赵氏苦心经营多年的大本营,晋阳就在这里。但这里也挨着秦国,因此也需要跟秦国展开争夺。

邯郸郡:赵国的另一块重要土地。地处太行山以东,靠近中原核心地带。这里可以直接威逼燕、齐,压制韩、魏,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的绝对优质地块。

上党郡:占据太行山南部,为天下之脊,晋国的制高点,占尽地利之便。

三家分晋的结果——

魏:占有晋国最核心的地带,经济实力和人口都超过赵、韩,可以说继承了晋国大部分的资源。但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河西郡是跟秦国争斗的前沿阵地,占据河西郡的魏国天生就是秦国的死对头;东郡又卡在中原最中央。这样一来,魏国要么四面出击,要么被众人围攻,没有别的选择。另外,魏国的土地被分为东、西两大块,无法整合到一起,这点严重分散了它的力量。

赵:三晋中地缘形势最优越的一国。它既有太原郡这个稳固的大本营,又有邯郸郡这个争夺天下的桥头堡;既避开了中原纷争,又有北方大片土地可以开拓,真正是龙兴之地的架势。缺点则是必须承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并且早期经济发展也比较落后。赵国在初期虽然默默无闻,但倚仗这样优越的地理条件,终有一天它会崛起为一个大国。

韩:三晋中实力最弱的国家。从一开始就被困在太行山南麓跟洛邑之间,周围强敌环伺,根本没有发展空间。唯一可能的发展方向是向郑国突破。但郑国本身也是一个只能被围攻的国家,这样的地理形势决定了韩国只能追求自保,默默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直到被灭掉。

总的来看,晋国的力量主要由魏国继承下来,战国争雄,首先得看魏国!雄才大略魏文侯

三晋之中,魏国继承了晋国最精华的部分,本身底子就很厚。而魏文侯又是不可多得的有为之君,亲手将魏国带上了天下的至高峰。

魏文侯的贤德举世皆知。

人们都说,他的高尚人格涵盖方方面面,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礼贤下士。《吕氏春秋》里有一则故事很能说明这点。

据说魏文侯有一次召集群臣宴饮,大家都喝得很尽兴,魏文侯自己也有些飘飘然了,就让在座的大臣们挨个评论:“孤王是个怎样的君王?”

大家一听,展现拍马屁功夫的机会来了,都争着大肆吹捧魏文侯:有说他“仁义”的,有说他“睿智”的……轮到任座的时候,他却很不屑地说:“我看大王也不怎么贤德,您打下中山国的土地,不封给自己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怎么算得上是仁君呢?”

听到这话,魏文侯的脸马上拉下来了。任座这番话,不仅扫兴,而且直接挑明了魏文侯兄弟之间若隐若现的矛盾,相当辛辣。

魏文侯一言不发,现场气氛一度十分尴尬,大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任座知道魏文侯没有公开撵人已经很给他留面子了,所以很知趣地退出去了。

酒宴继续,下一个轮到翟璜,他也假装觍着脸拍马屁:“大王当然是贤德的君主呀。下臣听说,只有贤德之君,他的属下才会直言敢谏,刚刚任座说话那么直,正好说明大王的贤良。”

一番话顿时化解了尴尬,大家哈哈大笑,魏文侯也回嗔作喜,让人把任座叫回来,自己亲自下阶迎接,还奉他为上客,双方言归于好,重又欢乐地喝起酒来。

从此魏文侯虚心纳谏的名声便广泛传播开来。

魏文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对待士人,温和谦厚,彬彬有礼,又听得进劝谏,知错就改,因此天下贤才都来归附。他看人的眼光又相当精准,总能挑出最合适的人才,并且不看门第出身、唯才是举。因此,魏国渐渐聚集了一批冠绝当世的奇才,如翟璜、李克、西门豹等等,形成了战国初期最豪华的一套政府班底。

为了进一步笼络人才,魏文侯找来当时最有名的学者子夏,亲自拜他为师。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这时孔子的弟子们大多都已不在人世了,子夏作为当时的儒学泰斗,是孔门的代表人物。

子夏在魏国讲学,开创了“西河学派”,天下的学者纷纷到这里来交流学术思想,魏国成为了周朝的文化中心。

尽管对子夏极为尊敬,但魏文侯治理国家用的主要人才却不是来自儒家,而是来自法家。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李悝(kuī)。

李悝作为魏国文臣之首,对于魏文侯的各种决策有着重大影响。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在魏国主持变法。

李悝变法是一次全方位的革新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打压旧贵族,取消他们的世袭俸禄,按照才能选拔人才,由此笼络新兴的士大夫阶层;颁布《法经》,依“法”治国,《法经》是中国最早的法律典籍之一,对后世的法律制定有重大影响;废除井田制,鼓励老百姓开荒;大力发展农耕纺织,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实行“平籴法”,丰年由国家平价收购农民的粮食,荒年再平价卖出;重新编排军队,把士兵按照特长划分为不同的兵种,并且建立起一支战斗力强悍的特种部队,称为“魏武卒”,一度威震天下。“变法”是这个时代最新潮的名词。春秋时代的贵族制度已经瓦解,新时代需要一套新的制度来推动社会的运行。魏国开风气之先,在列国中第一个变法,国家从上到下焕然一新,因此远远走在了其他诸侯国的前面。

政治和经济上由李悝主导,而在军事上,魏文侯也招纳到了一个顶级强人,这个人把魏国的军队带上了战无不胜的绝高位置。杀妻求将

吴起,卫国人,以兵法谋略闻名于世,是个心狠手辣又才冠古今的奇人。

据说吴起出生于一个富豪家庭。当时天下纷乱,胸怀经天纬地之才的吴起一心想干出一番事业。他散尽家财,多方寻求门路,想找一个入仕的机会,却一直没有结果。乡里的人都在背后讥笑他,吴起发狠,一口气杀了三十多个嘲笑他的人。

官府闻讯前来缉拿,走投无路的吴起只好逃离故乡。临走时他牵着母亲的手发誓:“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吴起来到鲁国,投到曾申门下。曾申是孔门著名弟子,当世鸿儒,吴起能得到他的接纳,已经站到了政坛的大门口。

但不久以后吴起的母亲过世了。按照儒家的规矩,这种情况应该回乡守孝三年。吴起却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根本不管这些规矩,别说守孝了,连回家看一眼都没有。“不孝”这种行为犯了儒家的大忌,曾申这种孔门圣贤怎么可能容忍。极度愤怒的曾申把吴起逐出门庭,从此和他恩断义绝。

离开孔门的吴起转而精心钻研兵法,连鲁穆公也听说了他的才干。当时正好齐国发兵来攻打鲁国,急需将才的鲁穆公想任用吴起为将领。

但吴起之前已经娶了一个齐国女子为妻,如果让他领兵去对抗齐国,鲁国人难免不放心。急于求取功名的吴起又一次展现出他心狠手辣的一面,他手起刀落杀死自己的妻子,向鲁国人表示“我已经跟齐国断绝关系了”。

这件事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鲁国人群情激奋,都骂吴起不仁不义。但齐国大军来势汹汹,已经没法顾忌更多了,鲁穆公最终还是决定任用吴起。

一入战场的吴起顿时如同蛟龙入海,无往而不利,无视齐、鲁兵力的巨大差距,迅速打退了齐国的进攻。

但鲁国毕竟是礼仪之邦,吴起这种狂放不羁的叛逆者天然地跟鲁国人不合拍。尽管他帮助鲁国战胜了敌人,但鲁国人还是很看不起他。

有人挑拨鲁穆公说:“我们鲁国是个小国,不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却公然跟强大的齐国为敌,以后大国肯定都会来找我们的麻烦了。况且鲁、卫是兄弟国家,吴起是卫国逃犯,任用吴起肯定会得罪卫国。”

鲁穆公禁不起众口铄金,开始冷落吴起。这时一直赏识吴起的季孙氏又被下人杀了,吴起失去了靠山,再也待不下去,只好离开鲁国,来到了魏国。

魏国也有很多人不喜欢这个狂傲的浪子,他们纷纷建议魏文侯不要接纳他。但子夏的弟子李克(有一种说法认为李克就是李悝)对魏文侯说:“吴起这人虽然人品不咋样,但用兵如神,甚至超过名将司马穰苴(ráng jū)。”

魏文侯本就是“唯才是举”的人,听了这话,当即力排众议,任用吴起为魏国军队的统帅。

吴起终于找到了可以大展拳脚的场所。

除了吴起,乐羊也是魏文侯提拔起来的超级将才。那是在讨伐中山国的战役中。乐羊食子

春秋时期,在晋国东北方有一个由鲜虞部落建立的国家,中山国。

鲜虞是北方夷狄之一,战斗力强悍,在春秋时代就一直是中原诸侯们的死对头。他们多次侵犯中原北部的邢国和卫国,给中原国家造成很大困扰。

晋国作为北方大国,一直对中山国给予持续的打击。春秋末期,赵襄子带兵对中山国发起一连串攻击,最终彻底控制了这个国家,随后扶立中山文公为傀儡君王。

这之后,中山国一直处在赵、魏两家的控制下,名存实亡。

三家分晋使晋国内部陷入混乱。中山文公的儿子中山武公趁这个机会摆脱赵、魏两国的控制,恢复了中山国,定都顾城,那是公元前414年。

赵、魏两国对于这种奴才造反的事情当然不能容忍。他们先忙瓜分晋国的事情,到公元前408年,瓜分晋国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赵、魏两家回头来商量,准备联手灭掉中山国。

魏国武力强大,但跟中山国中间隔着赵国,所以赵国借道,魏国派兵,跨过赵国土地去攻打中山国。

这时候的中山国复国不过六年,正在重新建设自己的国家。他们的遭遇令人同情,但两个民族对生存空间的争夺,不是你死便是我亡,没有道义可讲。

带兵的是吴起和乐羊。乐羊是在战前被临时提拔上来的。他本来是翟璜的门客,翟璜为了这次战争,专门把他推荐给魏文侯。

翟璜是魏国的伯乐,向魏文侯推荐过许多杰出的人才,他看中的人基本是没错的。但乐羊有个很大的问题:他儿子乐舒在中山国当将领,还曾跟魏国打过仗。要是父子二人在战场上相见,怎么保证乐羊会真心为国出力呢?

魏文侯这时表现出了极其开明的一面,他完全不怀疑乐羊的忠诚,直接把大队人马交给他,让他带兵出征。

朝中大臣觉得这样很冒险,都在提心吊胆地关注着乐羊的一举一动,猜测乐羊会怎么做。

当时的中山国君也认为有机可乘,所以立即把乐舒抓起来,以此要挟乐羊。不料乐羊丝毫不为所动,照样指挥军队猛攻中山国城池。

中山国是夷狄,本来就残忍嗜杀,看到这情景,干脆直接杀掉乐舒,煮成肉酱装在罐子里,派人送给乐羊,想借此打击他的士气。

乐羊听到下人的报告,很冷静地召使者进来见面,接下来是骇人听闻的一幕——他面无表情地接过那罐肉酱,拿起勺子,一口气吃完,问:“怎么样?满不满意?”

中山国的使者吓得抱头鼠窜,回去报告后,大家都无可奈何,知道确实动摇不了乐羊的意志,就只好硬拼了。

乐羊以自己的极端行为表明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从此军队上下不再怀疑他,真心接受了他的领导。

但魏文侯却心情复杂。他一方面被乐羊的爱国行为所感动,一方面却惴惴不安地想:“如此极端的人,什么事情干不出来?”

前方的战斗依然激烈。中山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魏军又是在别人的国土上作战,受到很大限制。所以这场战争打得十分辛苦,足足用了两年多才终于攻克顾城,第二次灭亡了中山国,把这片土地再次收入囊中。

攻占中山国以后,魏国的领土大幅扩张,插入齐、赵之间。行军途中还见缝插针地占了赵国一些土地,从此地缘上更加占优,进一步压倒了赵、韩两国。

而赵国借道给魏国,却没有得到实际的好处,相当于把中山国这块大肥肉白送给了魏国。这是他们的重大失策,但考虑到魏国压倒性的实力,也许赵国这样做也是不得已吧。

魏军凯旋以后,乐羊受到了魏文侯的隆重接见。文侯当场让人抬了两个箱子上来,打开一看,里面是满满的文档。魏文侯随手翻给乐羊看,都是各路官员弹劾他以及反对攻打中山国的奏折。到这时,乐羊才知道文侯帮他挡下了如此之多的质疑,感动不已。

魏文侯真正把“用人不疑”做到了极致,魏国朝廷上下能够如此齐心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乐羊食子”毕竟是一个抹不去的污点,对魏国的形象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后来魏文侯把乐羊封在中山国的灵寿,从此不再重用他,让他在那边养老,却也给了他足够的尊重。这应该是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最佳结果吧。

而另一方面,吴起的封神之路才刚刚开始,他一生最伟大的事业即将到来。强夺河西

三家分晋以后,晋国“表里山河”的地理优势被打碎,魏、赵、韩都急需建立自己的战略纵深,对外扩张不可避免。其中,最强大的魏国是扩张最积极的。

向东是强大的齐国,南、北是韩、赵两兄弟国,都不方便扩张,所以魏文侯把扩张的重点选在西面,向蛮荒地带的秦国要土地。

秦国在穆公的时候也曾嚣张过一段时期,一度跟晋国打成平手。不过他们毕竟是半个蛮夷,经济文化落后,人才资源跟不上,所以穆公过后就渐渐衰落了,虽然国土广大,但只能算是个二流国家。

在国力衰退的同时,政治上的不稳定更让秦国雪上加霜。

公元前429年,秦躁公死,他的弟弟秦怀公继位。

当时秦国国政已经落入权臣手中,怀公掌权仅仅五年之后,庶长鼂(cháo)带领群臣围攻怀公,秦怀公被迫自杀。

怀公的儿子在这之前就已经死了,所以只好立他的孙子为君,是为秦灵公。

秦灵公执政九年,还很年轻,却又离奇身亡。他的儿子公子连这时才九岁,没有政治实力。秦怀公的另一个儿子(秦灵公的叔叔)悼子发起政变,夺得了君位,是为秦简公,公子连被迫逃到魏国避难。

从秦怀公开始,十五年间,秦国换了三任国君,每一任都不是通过正常途径继位,连续的动乱,把秦国拖入了国弱民贫的深渊。

从外部环境来说,两百多年来,崤函通道一直牢牢地被晋国以及后来的魏国捏在手里,秦国被隔离在遥远的西方,跟中原各国缺乏联系。中原各国根本不了解他们,把他们当作化外之邦,各种会盟都不让他们参加。秦国何止是孤立,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外交。

这样一个积重难返的国家,却占着黄河以西大片丰腴的土地,最近处离安邑只有一百四十余里,从地缘上直接威逼魏国的河东郡与上洛之地,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夺取河西地区,把秦国人赶到更西方去,就成了魏国的既定国策。

在河西地区的争夺中,魏国占有先天优势。因为当初文公、襄公的时候,晋国打下了河西的少梁、彭衙等地,它们如同一把楔子,插入秦国的河西部分。

公元前419年,魏国开始动手。

他们先在自己控制的少梁地区修筑军事要塞,作为争夺河西地区的前哨。

这是赤裸裸的侵略行为。秦国马上派兵来阻止,双方围绕少梁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对于秦国来说,河西是关系到国运的重要战略缓冲带。

秦国东进中原的唯一通路是崤函通道,河西是崤函通道北部的高原地带,河西是否处在秦国控制下,直接决定了秦国能否顺利通过函谷关进入中原。

另一方面,河西高原向西俯视着秦国的腹地关中平原,一旦河西失守,关中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秦国的腹部将完全暴露在敌人的铁拳之下。

少梁是河西南北交通的枢纽,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掌控着河西局势,自然也成为秦、魏双方拼死争夺的焦点。

很可惜,秦人虽然悍勇无比,然而战争终究是国力的较量。秦国国力如此弱小,在如日中天的魏军面前哪有半点获胜的机会?他们拼尽全力也拿不下少梁,只能眼睁睁看着魏人的城堡越筑越高。

秦军只能沿着黄河另布一条防线,试图围困少梁,但这样无力的抵抗起不到任何作用。

公元前413年,少梁的堡垒已经修好,魏国拥有了黄河以西的战争基地,随即发起大规模进攻,向下俯冲,直入关中平原,开始吞并秦国的土地。

之后的几年中,魏军接连攻城拔寨,一路把秦军向西驱赶,攻占了秦国许多土地。

公元前409年,吴起开始统领魏军。战神的加入,使魏军更加所向披靡,在河西地区一路横扫。

据说吴起领兵的时候,吃住都跟普通士兵在一起,自己没有任何特殊待遇。有个士兵生了脓疮,吴起亲自替他吸出脓液,这名士兵的母亲听到以后痛哭道:“当年吴公曾为这孩子的父亲吸脓,他父亲在作战时就拼死冲在最前面,最终死在战场上。现在我这个儿子也要死在战场上了吗?”可见吴起在士兵中威望之高。

有吴起这样一位身先士卒的将领在,魏国士兵人人争效死力,战斗力极为恐怖,在几年之内就成功赶跑了秦国人,把整个河西地区纳入了魏国版图。

魏文侯把这里设为西河郡,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守,防范秦国的反扑(当时“河西”与“西河”基本指同一个地方)。

吴起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在当地筑城,派兵驻守,然后继续推进。渐渐地吴起在河西地区建立起多座城池,这样一种“蚕食”战术让秦人无可奈何。

秦人只好退守洛水。至此,整个关中已经暴露在魏国的兵锋之下。关中是他们剩下的唯一根据地,一旦这里失守,秦国也就亡了,这将是秦人的噩梦。

惊恐万状的秦人甚至沿洛水筑起一座长城,试图阻挡随时可能到来的毁灭性打击。

公元前405年前后,秦国遭遇空前危机,走到了亡国的边缘。

这时候遥远的齐国发生动乱,成功吸引了魏国的火力,让秦国得到了短暂的喘息机会。三晋伐齐

魏国的地缘形势在各国中几乎是最差的(仅仅比韩国好一点),东、南、西三个方位都面临大国的压迫。

早在公元前412年,太子击攻打河西的时候,齐、楚两国就趁魏国国内空虚的时机发起进攻,分别从两个方位夹击魏国,魏国一时间面临三线作战的窘境。

在这种局面下,团结赵、韩两兄弟,防止四面被围攻就成了魏国必然的选择。

魏文侯一直特别在意“三晋”之间的团结。据说赵献侯曾暗地里联络他,希望联合灭掉韩氏,瓜分韩氏的地盘,魏文侯一口回绝了;韩武子也来找过他,希望联手消灭赵氏,也被他拒绝了。因此赵、韩两方都不高兴,都在背地里抱怨魏文侯。

后来赵献侯跟韩武子见面聊起来,才知道魏文侯放过了消灭自己的机会,于是都十分感激魏文侯的恩德,开始跟魏文侯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国际上的压力。

晋国本来是无可争议的天下第一强国,一度同时压住齐、楚、秦三大强敌。分裂以后的三晋,地缘条件却都大大恶化,都处在几个方向的敌人的包围之中。所以三晋一旦联合,则接近于当年晋国的国力,基本天下无敌;三晋互相争斗,则会被四周的敌人各个击破。这个道理魏文侯很清楚,赵、韩两家也渐渐明白了。

这以后,三晋开始在国际上组成联盟,同生死,共进退。

由于魏国压倒性的实力,三晋联合体基本上就是魏国带着两个小弟的格局。有两个小弟的扶持,魏国就有足够的信心同时应对齐、楚、秦三方敌对势力。

三晋联合体的第一个代表作就是讨伐齐国。

公元前405年,齐国的田氏发生内讧。

当时田悼子过世,田氏分裂成两派,一派以田和为首,一派以田孙为首,田和的人杀掉了田孙,导致田孙手下的田会叛国,把廪丘送给赵国。廪丘和赵国中间还有大片由齐国控制的土地,赵国收留田会,就把这一大片土地顺手都纳入了自己的版图,这当然是齐国绝对不能接受的。

田和马上派兵进攻并包围廪丘,赵国向韩、魏求援,魏国正想打掉齐国这个隐患,便带领两个小兄弟杀向廪丘,共同抗击齐国。

三晋联手天下无敌,他们灵活机动的步兵迅速包围了齐国的车阵,齐军兵败如山倒,被斩杀超过三万余人。

随后双方在龙泽再战,齐军再度惨败,联军一度打到齐长城,占领了齐国大片领土。

最后连齐康公都被三晋联军活捉了,被解送到洛邑的周威烈王那里。三晋挟这次大胜的声威,要求周王册封自己为诸侯——这才是他们讨伐齐国的真正目的。晋国末路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亲自颁下诰令:分封魏、赵、韩为诸侯国。

这等于公开承认了三个公卿家族篡权夺位的事实。

三家经过五十多年的运作,终于使得周天子承认了自己的合法性,“三家分晋”因此有了官方认可,正式被国际社会接纳。这是魏、赵、韩三家的重大胜利,也是天下一切乱臣贼子的重大胜利。

天子牵头,公然推倒周礼,支持乱臣贼子以下犯上,这还是开天辟地以来头一遭,给诸侯们造成的震动可想而知。

既然君不像君,臣当然也就不必像臣,大家从此可以甩开膀子干了。诸侯们感到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只讲实力不讲道义的时代在华夏大地上拉开了帷幕。

周威烈王因此被后世骂得狗血淋头。很多人想不通身为天子的他为什么要带头支持逆臣,但看看他的父辈干的那些事也就明白了——谋朝篡位本来就是他们的家族传统:公元前441年,周贞定王驾崩,长子去疾继位,是为周哀王。三个月以后,他弟弟杀死了他,继位为周思王。五个月以后,周思王的弟弟又杀死了他,继位为周考王。周考王就是周威烈王的父亲。

有这样的光荣传统在,周威烈王对于魏、赵、韩三个逆臣当然也就倍感亲切,支持他们也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完成了册封魏、赵、韩的大事,了却了一桩心愿,也把华夏带入了战国乱世。

这时候,国际社会的目光都聚集在这三个光彩夺目的新兴诸侯身上,没人注意到缩在绛城角落里瑟瑟发抖的晋烈公。

从当年的晋哀公开始,晋国君主就已经是傀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晋哀公传位给晋幽公,再到晋烈公,他们都只是摆设而已,不仅根本没有能力阻止三家对晋国的拆分,甚至身为国君的晋幽公还得低声下气地去朝拜三家的领导人。

曾经的天下第一强国就这样在无所事事中混着日子,默默看着自己的国家被三只巨兽肢解,最终被执行安乐死。

公元前349年,魏、赵、韩三家把晋静公废为庶人,瓜分了晋国最后的土地,晋国灭亡。

现在天下的主人是七大强国:齐、楚、秦、燕、魏、赵、韩。

其中,齐、楚、秦、燕分别占据东、南、西、北四方,三晋被围在中间,是争斗的主角。

另外还有鲁、宋、郑等少数幸存下来的小国,在大国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它们之所以还没灭亡,只是因为大国之间达成了平衡而已,真要消灭它们只是分分钟的事。

春秋初年的一百多家诸侯国,幸存到现在的也就是这二十来个而已。

这造成了一种很恶劣的后果——大国之间没有缓冲地带了。几个大国彼此摩肩接踵,面对面地比拼,一旦打起来就是大战,甚至很容易就把所有大国都裹挟进去。春秋时代很罕见的“世界大战”现在随时都可能爆发,战国时代竞争的惨烈远远超过了春秋。

另外,魏、赵、韩三家成功上位,也给了别的阴谋家很大启发,大家都想来尝一尝当国君的滋味。下一个受害者是立国六百多年、传位三十二帝的吕氏齐国。第二章田氏代齐漫漫窃国路

晋国被自己的公卿们瓜分的时候,另一个大国齐国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消灭这个国家的是一个外来的家族——田氏。

春秋早期,陈厉公有个儿子叫陈完。

传说他刚出生的时候,周朝的太史替他占卜,说他“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他的子孙后代将会占有别的国家。不过这个传说可能只是田氏后人给自己脸上贴金。

陈完六岁的时候,陈厉公被自己的侄儿杀死,君位被抢走,陈完也失去了继位的机会,后来沦落为朝廷里的一个大夫。

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跟当时的太子御寇私交非常好,但太子不知道为什么事惹怒了陈宣公,被陈宣公杀了。陈完看到形势不对,携带全家老小逃到齐国避难,被一代雄主齐桓公收留。

齐桓公很赏识他,想任命他做卿士。陈完可能是考虑到自己在齐国没有根基,怕被人嫉妒,推掉了桓公的任命,只接受了一个工正的官职。

当时“陈”跟“田”的读音是一样的,所以后来陈完就改为田氏,称为田完,他是田氏的第一代宗主。

田氏从此世代在齐国做官,无功倒也无过,就这样平静地过了四代。

到了第五代田无宇(田桓子)的时候,田氏开始进入军方高层。田无宇曾在灭莱国的战争中立下大功,田穰苴(司马穰苴)更是春秋时期最著名的将领之一。田氏因此渐渐膨胀为齐国一个重要的公卿家族。

那时当政的齐庄公是著名的昏君,没几年就被崔杼杀了。继位的齐景公任命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崔杼不久以后又被庆封灭门,在这种局势下,齐国国政一团混乱,世家大族开始野蛮生长,抢夺空出来的位置。①

公元前545年10月,庆封外出打猎。田、鲍、高、栾四家合谋,趁着齐景公举行秋祭的机会包围了他们,剿灭了庆封的家族,把庆封赶出了齐国,齐国国政落入四大家族之手。

消灭掉共同的敌人以后,四大家族内部分为两派。高、栾两家的关系比较好,两家的家主高彊与栾施都是酒鬼,常常聚在一起痛饮。而力量较弱的田、鲍两家则联合起来对抗他们。两派势力一直在明里暗里较劲。

公元前532年,忽然有人向田、鲍两家告密,说高、栾两家准备攻打他们。

田桓子也不问真假,先让族人们做好战斗准备,然后亲自去见鲍文子。不料在路上遇到了喝得醉醺醺的高彊正在策马狂奔。派人一打听,果然高、栾两个酒鬼又凑在一起喝酒了,看来他们准备发起进攻这事是谣言呀!

田桓子来到鲍家,看见鲍家的人已经全副武装跃跃欲试了。田桓子对鲍文子说了高、栾两人在喝酒的事。两人一合计,既然已经听信谣言做了战斗准备,这事一传出去,高、栾两家肯定不干,索性真的发起战斗,趁他们没防备的时候灭掉他们两家算了。

两个家族就这样无端发起了攻击,但他们首先攻打的并不是高、栾两家,而是齐景公。

两个家族的士兵潮水般涌向齐王宫,攻打王宫最外面的虎门,希望迫使齐景公支持自己。

关键时刻,晏婴穿上朝服来到虎门。他是景公最信任的宠臣,四大家族都赶紧凑过来招降他,晏婴却不回应。

晏婴的手下问他:“我们应该支持哪家?”

晏婴冷冷地说:“都不是好人。”

这时宫内派人来召晏婴,晏婴便进去了。两大家族的人在外面等消息。不一会儿,宫门大开,大夫王黑打着齐景公的旗帜出来,郑重宣布:景公支持田、鲍两家!

君王公开选边站,双方的力量对比顿时发生重大变化。两派力量在随后的几个月中又发生了多次战斗,田、鲍两家全部获胜,逐渐挤压高、栾两家的势力。最终,高、栾两家彻底溃败,高彊与栾施逃到了鲁国,国内的家产被田、鲍瓜分。田、鲍两个家族从此在朝堂上称王称霸,无人可挡。

晏婴却私下对田桓子说:“建议您把分到的高、栾的家产都献给国家。”

田桓子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目前还需要“韬光养晦”。于是把抢来的那些财产土地全部捐给齐景公,又推掉了景公对他的封赏,并向景公请求退休,到莒(jǔ)地去养老。

他又从国外召回了当年被高氏赶走的子山、子商等公子,为他们准备好各种生活用品,把他们送回原来的封邑去,继续过原来的贵族生活。

他广施恩惠,利用手上的权力,给各位王孙公子增加俸禄;没有俸禄的,就赐给他们封邑;对于国内的贫苦百姓,则私下送粮食。从此齐国上上下下都感激田桓子的恩德。

最后连齐景公都觉得田桓子人太好了,在众人的请求之下,把高唐这个地方封赏给他,田氏的势力由此进一步膨胀。

田桓子的儿子田僖子也非常善于收买人心。他首创了“小斗入大斗出”的做法。每次有人向他借粮,他就用大斗量好借给别人,等别人还粮食的时候,他却用小斗来测量,这样别人每次借粮都会“占到便宜”。久而久之,举国上下都夸赞他是贤良之人,齐人心里只记着田氏的恩惠,而忘记了国君。

晏婴对这种情况忧心忡忡,劝齐景公注意防范,景公却不以为意。晏婴因此私下对晋国大臣说:“看来齐国政权终究要落入田氏之手了。”那是公元前539年的事。窃国者侯

到这时为止,田氏可能也并没有窃取齐国政权的打算,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在乱世里尽可能多地掌握权力,以保障自己家族的地位而已。

但齐景公晚年各种昏庸的决策却给了田氏机会,让他们从权臣更进一步,凌驾到了国君之上。

齐景公早期也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他任用晏婴、田穰苴等贤臣,礼遇孔子,把国内治理得井井有条;外交方面,则对鲁、卫、徐、莒等国威逼利诱,一度组成反晋同盟,多次率领联军对晋国发动战争,隐隐有取代晋国称霸中原的势头。

但晚年的齐景公生活奢靡,广修宫室,不恤民力,使得老百姓怨声载道。他又没能及时防范田氏收买人心的策略,被田氏窃得了民意。对外,在晋国内战中,齐国支持范氏、中行氏,站错了队,范氏、中行氏的败亡对齐景公的外交政策造成了重大打击。

公元前490年秋天,在内忧外患中,齐景公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不可挽回的重大错误——立储的决定做得太迟了。

齐景公的太子在早些时候死了,他想立宠妾芮姬生的公子荼为太子。但芮姬地位很低,公子荼年纪又小,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都认为应该立一个年长的、有政治基础的公子为太子。

景公为这个事情跟大臣们争执不下,立储的事情一拖再拖,一直到病重的时候,他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他仍然坚持立公子荼,就把最信任的两个大臣高昭子和国惠子召到榻前,正式申明公子荼为继承人,要高、国二人辅佐他,并且把其他公子们全部赶出齐国。

不久以后,齐景公病逝,公子荼继位,是为齐晏孺子。

年幼的齐晏孺子没有任何根基,田僖子立即看到了机会。他“认为”齐晏孺子不是合格的君王。当然,不管齐晏孺子怎么做,田僖子都会这样“认为”——只有自己扶立一个新君,才能真正把控朝政,所以他开始积极谋划。

他选中了逃亡在鲁国的公子阳生,想把他扶上位,于是开始离间高、国二人跟其他大臣的关系。

高、国两家都是公族,也就是齐国国君的同宗兄弟,本身就是田氏掌权的巨大威胁,当年高彊更是跟田氏爆发过大战,是老对手了。

田僖子假装奉承高、国二人,每次他们上朝的时候,田僖子都去套近乎,厚着脸皮蹭他们的车,一来二去的混熟了,田僖子就悄悄对他们说:“大臣们对于立晏孺子都不满意,暗地里在谋划推翻他,您二位可要小心些!”

在大臣们面前,田僖子却说:“高、国二人心很黑,大家要当心,最好趁他们发难之前先动手!”

几个月以后,田僖子感到时机成熟了,再度跟鲍家联手,带领大臣们领兵冲进齐王宫,猛攻国君的守卫。

高、国二人赶忙带兵来救,但根本打不过田、鲍两家,两人大败,高昭子被杀,国惠子逃到了莒国,田、鲍两家完全控制了局势。

田僖子随后偷偷把公子阳生接回齐国,藏在自己家里,然后邀请大臣们来家里赴宴。

田僖子把公子阳生用一只口袋装着放在大堂中央。宴席上,田僖子打开口袋,让公子阳生出来拜见众人,并对大家说:“这就是以后的齐君了。”大臣们虽然都很惊讶,不过事已至此,谁敢说个不字?

作为田氏的盟友,鲍牧直到这时才知道田僖子要抛开自己单独扶立君王,他大声反对,想号召群臣支持自己。

大家面面相觑,都在犹豫。

公子阳生吓得脸色惨白,当众跪求群臣:“大家觉得行就拥立我,不行就算了吧。”

这是在田僖子家里,田僖子要是翻脸,谁都走不了。在众人的联合劝说下,鲍牧也只好低头认输,同意了田僖子的选择。

大臣们在公子阳生面前共同盟誓,就在田僖子家里拥立他当了国君,是为齐悼公。

田僖子随后杀死登基才十个月的晏孺子,完成了这次扶立君王的把戏。

这是田氏第一次扶立齐君,初步把自己的黑手伸到了国君的宝座之上。从这时开始,齐国的最高权力就脱离了国君的掌控,渐渐被田氏窃取过去了。

田氏的夺权计划还在继续,头脑简单的鲍牧几年以后又给田氏送来一份大礼。

对于当时田氏抛开自己“吃独食”的行为,鲍牧一直耿耿于怀,但又拿田氏没办法,只好把怨气都发泄到齐悼公身上。所以后面几年,他一直在跟齐悼公闹矛盾,甚至挑起各位公子们去对抗齐悼公,终于在公元前487年,忍无可忍的齐悼公把鲍牧骗到潞地,派人暗杀了他。

这时执掌田氏大权的是田僖子的儿子田恒(田成子),他的心机丝毫不输给自己的爷爷和父亲。他本来就在等待下一次扶立齐君的机会,看到齐悼公跟鲍氏公然火拼,正中下怀,后来鲍氏杀了齐悼公,有说法认为,正是他在背后挑唆。田恒随后带领群臣拥立齐悼公的儿子继位,是为齐简公,这是公元前485年的事。

短短五年之内,齐国两次弑君,新任的国君更加战战兢兢如走钢丝,希望能躲开被权臣架空的命运。

齐简公登基以后,任命田成子和阚(kàn)止分别担任左、右二相,并且拼命抬举阚止,以此来制衡田氏。阚止本来是齐悼公的家臣,当年齐简公在鲁国的时候跟他很亲近,因此在现在的朝臣里面最信任他。

田成子当然不能容忍这样一个小人物跟自己平分权力,所以一直在找机会算计阚止,甚至在上朝的时候都经常瞪着阚止,两人的矛盾实际上已经公开化了。

齐简公登基仅仅四年之后,田成子就行动了。

有一天,阚止去上朝,路上看到田氏的族人田逆在杀人,于是将田逆当场逮捕投入监狱。

田氏很快派人混进监狱,杀掉看守救出了田逆。

阚止看到田氏这种态度,感到事态严重,赶忙追到田成子家里请求原谅。双方达成谅解,都表示要和平共处,阚止就回家去了。

但实际上双方都在用缓兵之计,谈判过后,都在加紧准备战斗。阚止草拟了一份消灭田氏的计划,这个计划却被田氏派来的内奸田豹透露给了田成子。

田豹告密点燃了双方冲突的导火索,田成子紧接着就派田逆到宫里去,以躲避阚止追杀的名义埋伏在简公身边,田氏这边则厉兵秣马,准备战斗。

当年五月,田成子兄弟八人乘着四辆马车,直入宫门,阚止出来迎接他们,不料这群人一溜烟进去,不由分说关上大门,竟把阚止给关在了宫外。

田氏几兄弟跟田逆会合,在宫内大开杀戒,杀死所有抵抗的人,劫持齐简公为人质,还厚颜无耻地对简公说:“我们是来为你除害的,不用担心。”

这时候宫外已经大乱了,阚止率领自己手下的人马攻打王宫,双方展开激烈对决。田氏手上有简公这张王牌,又有强大的家族势力做后盾,阚止终究没能打下王宫,被迫逃出临淄。田氏派人紧追不舍,最终杀死阚止,消灭了所有敌对势力。

现在是时候摊牌了。田成子追到徐州,直接杀掉齐简公,立简公的弟弟公子骜即位,是为齐平公。

这是齐国十年之内第三次弑君,国君的力量进一步被削弱,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傀儡。

田氏经过三代人的苦心经营,三次发动政变,两次弑杀国君(另一次也跟他们有很大关系),三次扶立新君,一步步打掉了所有跟他们作对的政治势力,从此把齐君牢牢掌握在手上,也把齐国的政权彻底攫取了过来。

从这时候起,田氏登上齐国君位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田氏的手上沾满鲜血,三次政变,一次比一次凶狠,特别是弑杀齐简公这次,简直毫不遮掩。吃相如此难看,难免引起国际上正义人士的严重愤慨。

据说齐简公被弑的消息传到鲁国以后,孔子极其愤怒,立即沐浴更衣,斋戒三日,然后穿上朝服,进宫面见鲁哀公,请求发兵攻打齐国。

但诗书礼乐的时代早已经远去了,这是一个讲究利益的时代,公道虽然在人心,利益却能左右人们的行为,谁会为了所谓的正义牺牲自己去救援别人呢?孔子的愤怒终究只是书生之怒,无法改变这个黑暗的世界,也无法照亮人们心里那些阴暗的角落。“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的这段话是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最精确的注解。篡位者最终胜利

田成子弑君的做法太凶残,在国际上引起公愤,他自己也很清楚,为了平息国际社会的反对声浪,便操纵改变齐国的外交政策,对各国普施恩惠。

他主动归还了前几年侵占的鲁、卫两国的土地,与晋国的魏、赵、韩三家订立盟约,与吴、越互通使节,温和的外交政策使得国际上的质疑声渐渐平息下来。

另一方面,田氏的运气也相当好,现在的晋国已经处在分裂的边缘,楚国已经被打残,吴、越两国正斗得你死我活,谁也没精力来干涉齐国的内部事务,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齐国君王被架空、被孤立,甚至没人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这是一个最适合篡位的时代。

在国内,田成子继续收买人心。他沿用父亲“小斗入大斗出”的惯例,继续讨好百姓,对于篡位战争中的“有功之臣”也大肆封赏。

对于齐平公,田成子很露骨地说:“施行恩德是大家都欢迎的,您可以去施行;惩恶诛奸是大家厌恶的,让我去做就可以了。”由此自己把国君的职责包揽下来。

他以国君的名义,把安平以东的土地全部赐给田氏,田氏的封地面积从此超过了国君控制的土地。

朝政稳定以后,田成子开始有计划地清除鲍氏、晏氏、阚止等家族的残余势力,彻底完成了对齐国朝廷的换血。

最夸张的是他的后宫。田氏是外来家族,在齐国人丁不旺,为了尽快扩大田氏的人口规模,田成子广纳全国美女,他的后宫佳丽达到上百人之多,而且让手下的宾客们随便出入后宫,跟佳丽们勾勾搭搭。最后这些佳丽们一共生下七十多个儿子,田成子全部认成自己的,田氏的人口数量迎来爆发式增长,迅速占领了朝廷上下的各种官职。

当然田成子对于哪些是自己的亲儿子应该还是心里有数的,实际培养的时候肯定有区别。

通过这一系列明目张胆的扩张,田氏的势力野蛮生长,已经成为齐国事实上的统治者,只缺周天子的一纸证书而已。

到了公元前403年,九鼎一响,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公然承认魏、赵、韩篡权夺位的合法性,这给了田氏很大的鼓励。

当时执政的是田和,国君是齐康公。田和觉得正式篡位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便在公元前391年公然废除齐康公,五年以后,田和自立为齐君,号称齐太公。

史书上记载齐康公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其实这可能是他的自保之道,不这样的话他根本没有活命的机会,何况他本来也没有什么“朝政”可以理。

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到一座海岛上,名义上给他留了一座食邑,当然不久以后这座食邑也被没收了。齐康公在岛上过着野人般的生活,自己在斜坡上挖洞为灶,勉强收集野菜野果为生。

公元前379年,饥寒交迫的齐康公终于死在了海岛上,立国六百多年的齐国至此绝祀。

田氏不费一兵一卒,以“和平演变”的方式窃取了齐国政权,国际国内竟然都一片平静,没有任何人站出来伸张正义。因为这时候已经是战国,周礼的余晖早已散尽,这是强者为王的时代,大家都在忙着争权夺利,谁还管什么正不正义呢?

对于老百姓来说更无所谓。既然田氏能把国家治理得更好,何必纠结于谁当国君呢?

不过田氏篡位还需要最后一道程序——周天子的盖章认证。田和便向魏武侯等人提出请求,希望他们去周天子那边帮忙提出立自己为诸侯的建议。

前几年齐国刚刚被三晋联军狠狠教训过,田和对于三晋特别是魏国的实力是很服气的,所以有事情也求他们帮忙。

魏武侯很慷慨,直接去找周安王说明来意,周安王哪敢不听?何况不听也没用,人家来求册封是给他面子,又不是真需要他,于是做个顺水人情,随手发个诏令,册封田和为齐侯。

公元前386年,田和得到官方认证,田氏齐国正式建立。

又一个乱臣贼子大摇大摆地登上了国君之位。

注释①文中涉及的具体月份均指旧历。下同。——编者注第三章艰难维持的霸权秦国的亡国危机

魏文侯凭借自己超凡的才干,从重重包围中,为魏国杀出一片广阔天地,他的儿子魏武侯同样雄才大略,继续着父亲的称霸之路。

早在当太子的时候,魏武侯就显露出卓越的才能。河西之战中,他是魏国主要的将领之一,曾带领魏军打下繁、庞两地,占领了秦国大片领土。攻打中山国,他随同乐羊出征,共同完成了这次艰难的远程作战,之后被封为中山君,由李克辅佐,坐镇一方。

以军功成名的魏武侯,登基以后自然也是个雄武的君王,对于周围的群魔小丑,他毫不犹豫地给予军事打击。再加上魏国的军事力量本来就称雄天下,无人能挡,因此形成了四面出击的态势。

首先就是继续文侯时代的河西之战。

前几年秦国被魏国欺负得很惨,河西之地整体丢失。这给秦国统治者造成了极大的刺激,他们被迫学习东部国家的先进经验,开始变法。

例如公元前408年,秦国实行“初租禾”,这是某种程度的土地私有化,跟当年鲁国的“初税亩”类似。但“初税亩”是一百八十多年前的政策,秦现在才来实行,由此可见秦国的落后。

又如,秦简公亲自颁下命令,朝廷中百官要随身佩剑,这是为了鼓励整个国家的尚武风气。

但秦国的这些所谓“变法”基本属于邯郸学步,在东方国家看来就是个笑话而已,根本不足以使他们强大到可以打败魏国的程度。

不过秦国人可是认真的,他们以为自己真的强大了,从公元前401年开始,他们就卷土重来,想要从魏国手中夺回河西。

魏国根本不把他们瞧在眼里,继续用吴起守着河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管秦人如何拼命,始终无法在吴起手上占到一点便宜。

秦简公在公元前400年过世。继任的秦惠公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把收复河西作为国家战略来执行。

之后若干年,秦国一直在拼命进攻河西的守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在公元前389年引发了一场大决战。

那一年,秦国组织起五十万人的超大规模军队,直扑河西的魏国堡垒,按照当时的人口来说,秦国基本全民出动了,实实在在赌上了国运,对于河西之地是志在必得。

魏国那边,吴起不仅是军事天才,也是治国的能臣,他在西河郡推崇儒学,发展经济,加强城防,经过十几年的经营,早已把西河郡建成了坚不可摧的军事要塞。

而且吴起特别善于笼络军心。据说当初魏武侯来西河郡召开庆功大会,吴起主持宴席,他把军士们按照军功分为三类:立上功的坐前排,使用金银器皿,享用猪、牛、羊三牲;中等功劳的坐中排,器皿逐渐减少;没有功劳的坐最后面,席上都是普通器具。庆功宴开完以后,就在太庙外面赏赐有功者的父母妻子,也是严格按照功劳来区分。对于死难者,政府每年都会派使者去慰问和赏赐他们的父母。

赏罚如此分明,大家都愿意去为国立功,西河守军的战斗力也因此远远超过普通军队。

现在秦魏决战在即,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一听说秦军到来,魏国将士们不等上级下达命令,自己先纷纷穿上甲胄准备战斗,片刻之间便集结起上万人。

秦军主攻的方向是阴晋城,已经在城外扎下营寨。

吴起向魏武侯请求,派五万名没有立过战功的步兵上前线,自己亲自率领他们杀向城外的秦军。魏武侯同意,并且增派五百乘战车、三千名骑兵助战。

这支精锐之师杀向前线,锐不可当,在吴起的指挥下,迅速攻破秦军防线,打退了十倍于自己的秦军,造就了历史上一次惊人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这次大胜只记载于《吴子》中,不一定可信,而且这一年吴起可能已经离开魏国了,但秦国这几年遭到惨败是事实。)

秦国收复河西的努力因此遭遇重大挫折,十几年的励精图治付诸东流,这是对他们的重大打击。

屋漏偏逢连夜雨,秦国国内的政局也不稳定,君王换了一个又一个。

秦惠公执政十三年之后也英年早逝。秦国连续五任君主都死得很早,活得最久的秦简公也才执政十四年而已,这后面是否有不为人知的内幕,很难说,但对秦国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国君频繁更换,政策无法连续执行,政府班底也是严重不稳定,整个国家也就持续处在不稳定状态中;国际上又正好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秦国自然就被抛到了后面。尽管秦简公、秦惠公都是奋发有为的君王,却也挽救不了秦国的颓势。

秦国的厄运还没结束。秦惠公之后,继任者是不到两岁的秦出公,由他的母亲小主夫人执政。主少国疑,权臣当道,孤儿寡母独撑大局,这是把国家引向动乱的标准配置,各方势力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当年秦灵公死后,他的叔叔悼子(秦简公)趁乱夺到君位。灵公的儿子公子连年方九岁,逃出了秦国到魏国去避难。

魏文侯父子都认为公子连是一张可以利用的好牌,所以不仅收留了他,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盘算着以后可以送他回秦国继承君位,以此控制秦国国政。

公子连就这样一直留在魏国等待机会。

到了秦出公的时候,小主夫人没有政治根基,服不住群臣,据说她任用外戚和宦官,遭到大臣们的集体反对。不过事实上也有可能是反过来的,正因为群臣不配合,小主夫人才只好提拔外戚和宦官,这就更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魏武侯看到这一幕,认为扶立秦君的机会已经来了,便学当年秦穆公扶助晋文公的做法,派军队把公子连护送回秦国去抢夺君位。

这是魏国历史上犯下的最大错误。四面出击的魏国

这时正是消灭秦国的最佳时机,魏国只要凭借西河这个根据地,居高临下,大军直接冲入渭河平原,灭秦易如反掌。吞并秦国以后,魏国领土倍增,西有岐、丰龙兴之地,中部依山带河,东部扼守中原核心地带,天下一半地利已经握在魏国掌心,一旦把这些领土整合完成,一统天下便只是时间问题了。

但魏武侯却在秦国最虚弱的时候放过了他们,放过了千载难逢的一统天下的机会。从那以后,魏国地理上的劣势就渐渐开始显露出来。

魏国被齐、楚、秦三面包围,最怕的是长期跟三方保持低烈度冲突,那样会一直在无谓的战争中消耗国力,何况北方的赵国也常常不合作,偶尔也来捞一把,就更严重了。

只有迅速吞掉秦国,打开包围圈,才能破解这个困局。

可是魏武侯却认为秦国已经被打残,以后不能构成威胁了,而且穷山恶水的地方也没什么价值,不必吞并他们,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是中原。所以吞下河西以后,就把战略重点放到东部,重点向楚国和郑、卫等中原小国要土地。

这是重大的战略错误!失去了河西地区的秦国必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秦国存在一天,跟魏国的对峙就会持续一天。秦、魏对决最终变成了持久战,使得魏国永远不能完全从西部战线抽身,永远处于两线甚至多线作战的局面。

而齐、楚两大国的势力范围已经跟魏国重合,大家互相抢土地,冲突在所难免。在以后的岁月里,魏国将会一直面临三面受敌的窘境。

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赵、韩两个亲兄弟。三晋联手,可以无视一切敌人,所以团结赵、韩就成了关系到魏国国运的大事。

好在这两兄弟暂时都还没有跟魏国叫板的实力,只能乖乖地聚集到魏侯麾下,共同对敌——

韩国是“战国七雄”里面最弱的,因此从头至尾都只能唯魏国马首是瞻。

韩国从建立的时候起,就是一个被围困的国家,他们的发展方向只有一个:就是向东南方的郑、宋扩张。因此初期的韩国,唯一的任务就是跟郑、宋两国特别是郑国掐架。

韩国人自己也信心满满地把郑国当作自己砧板上的肉,一心想要尽快吞掉他们,打开向外扩张的通道。但尴尬的是,他们居然打不过郑国!

韩、郑两国你来我往,形成持久的拉锯战。在公元前400年,韩国甚至连国都阳翟都被郑国军队包围了,真是丢尽了战国七雄的脸。

同一时期,韩国也在时时敲打宋国,但似乎一直没有占到过大便宜。直到公元前385年他们打进宋国首都,活捉了宋悼公,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

再说赵国,它跟魏国的关系很微妙。一方面,魏国的邺(yè)县牢牢卡着邯郸的咽喉,挡住赵国向中原扩张的路径,所以赵国一直有打掉魏国的冲动;另一方面,赵国的土地传统上是偏远地带,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又时刻面临北方蛮族的威胁,没有能力正面对抗魏国,所以只能咽下这口气,勉强跟魏国保持合作。不过这种合作是不对等的,赵国并没有从三晋联盟里面获得多少利益,好处都让魏国占去了。

三晋合作的典型案例,除了公元前405年联合讨伐齐国,俘虏齐康公以外,还有多次围攻楚国的战争。

公元前400年,三晋联军进攻楚国,打到乘丘。

七年后,楚国报复,攻打韩国。

公元前391年,三晋再一次合作,在大梁和榆关大败楚军,打得楚国人丢盔卸甲,抢到大片土地,抢来的大梁后来还成了魏国首都。

三晋联军继续推进,直逼楚国腹地,楚国朝野上下一片惊恐,楚悼王无奈之下只好让人带着大量财宝去秦国请求援助,秦惠公派兵袭击韩国,三晋只好回头救援,这才让楚国侥幸逃脱。

楚悼王同时也在联络齐国,希望齐、楚共同抗击三晋。

三晋随后跟秦军在武城展开大战,同时齐国也出动,派兵攻打并且占领了魏国的襄陵。

这时候魏国把主要矛头对准秦国,在公元前389年发动了著名的阴晋之战:五万魏军大败五十万秦军,彻底取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齐、楚、秦三国联盟因此如鸟兽散。

这几年,三晋在魏国带领下,同时抗击齐、楚、秦三个大国,并且还略占上风,这是惊人的成就。魏国风头一时无两,成为毫无争议的霸主。

但随后魏武侯就犯了另一个重大错误——赶走了伟大的战神吴起。吴起变法

吴起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离开魏国的?这是一个谜案。根据各种记载来看,应该是吴起特立独行的性格得罪了某些权贵,遭到诋毁,魏武侯又没有及时打圆场,导致吴起一怒之下撂挑子走人。

有人说排挤吴起的人是王错,也有人说是公叔痤(cuó),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公叔痤谗毁吴起的故事。

据说当时公叔痤担任魏国的相国,还娶了公主为妻,可谓志得意满。

但他担心吴起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想办法要打压一下吴起,于是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公叔痤对魏武侯说:“吴起有鸿鹄之志,我们魏国是小国,又跟秦国挨着,只怕没法长期留住他。”这是在暗示吴起有可能逃往秦国。

魏武侯问他怎么办,公叔痤就说:“可以把公主许配给他,他如果有心长期留在魏国,肯定会答应这门亲事,如果没有长期打算,多半会拒绝。”

魏武侯于是照着他说的做,准备找一个公主嫁给吴起。

公叔痤回去以后马上邀请吴起来家里赴宴,在宴席上跟自己的公主老婆一唱一和地演戏,老婆假装很嚣张地欺负他,给吴起留下了深刻印象。

过了几天,魏武侯果然来向吴起提亲,吴起想起公叔痤受老婆气的样子,魏国公主都那么彪悍吗?他自己可是杀妻的人啊,怎么能忍受?于是当即推掉了魏武侯的婚约。

这下吴起“有二心”的说法就坐实了,魏武侯开始冷落吴起。

吴起在魏国待不下去,只好逃离。

公叔痤的相位从此也就稳如泰山,无人可以撼动了。

这段记载可信度不高,但吴起确实在公元前390年前后离开魏国来到了楚国。

吴起离开西河郡,到达岸门的时候,命人停下车,回首望着苍茫大地,感慨不已,对下人说:“西河是可以称王的基业,魏侯要能真正信任我的话,灭秦指日可待。可惜魏侯听信谗言,以后西河终究会归于秦国的。”

魏武侯没能留住人才,这一方面他比魏文侯差了太多。

楚悼王却是有雄心有眼光的君主,马上收留吴起,并给予重用。

他先任命吴起为宛郡太守。宛郡是楚国北方重镇,让吴起治理这里,一是为了证明他是真心投靠,二是让他积累一定的政绩,好堵住那些反对者的嘴。

吴起之前治理的西河郡情况比宛郡复杂百倍,现在治理宛郡当然易如反掌。所以仅仅一年时间宛郡的情况就焕然一新,悼王顺势把他提拔为令尹,直接位居百官之首。

悼王如此急于任用吴起,是因为楚国这时太需要变革了。

楚国立国已经有六百年,是真正的老大帝国,但是各种陈腐的制度早已不适合这个时代了。特别是从昭王复国以后开始,广泛实行“封君制”,分封了大量的世袭贵族。这些贵族一方面数量众多,另一方面“世袭罔替”,子子孙孙传下来,滚雪球般越滚越大,逐渐把楚国的土地和财富都裹挟了过去。他们占着大量财富,却不为国出力,基本属于食利阶层,国君和政府反而挨穷受困,这是楚国衰落的最重要原因。

悼王继位的时候,楚国基本上已经只剩下大国的空壳,悼王的父亲声王据说死于“盗”,是被犯罪集团所杀,可见楚国国内混乱到了什么程度。

国际上,魏国首先“抢跑”,第一个推行了变法,然后凭借强大的国力,带上赵、韩两个兄弟一路横扫,所向披靡,多次把楚国揍得鼻青脸肿,黄河以南的土地基本全部沦丧,最后楚国甚至要向老对手秦国求援。但秦、楚的势力范围也有重叠,也是潜在的对手,哪里能一直靠秦国来救援呢?

所以悼王继位以后痛定思痛,把革除国内的积弊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要革新国家,最直接的方法当然就是向魏国这个主要的对手学习,魏国强大的关键在于变法,那么楚国自然也需要尽快走上变法的道路。

这时候吴起的到来,对于悼王来说简直是老天的恩赐。吴起是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