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知识丛书 南海民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21:06:12

点击下载

作者:詹贤武 等编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南海知识丛书  南海民俗

南海知识丛书 南海民俗试读:

前言

南海周边人民以海为邻,濒海而居,耕海牧鱼,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以海洋为主题和内容的民俗文化。

人们生活上的基本需要离不开衣食住行。南海周边各族人民根据热带海洋气候的特点,以及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心理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服饰。这些宽松、舒适的传统服饰不仅表现出南海周边人民对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的主动适应,同时也反映出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取向。

传统饮食民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传承的一种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文化意蕴。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的饮食无不与海洋有关,海洋是他们获得丰富海产品的重要来源。他们喜食海鲜,也善于加工制作海产品。由于南海周边地区气候炎热,他们的饮食除了喜爱清淡、新鲜之外,还喜欢酸、辣等口味,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民俗。历史上,南海周边地区人口迁徙频繁,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并产生新的文化形式,因此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方面也体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传统的东西方饮食文化在这里出现了共生共荣的状态。

受南海地区台风多雨、气候燥热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上渔民经常漂泊迁徙,南海周边地区渔民传统民居比较低矮、简陋,居屋以船屋、浮脚屋为主,许多地方保留着古百越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风格。陆地居民传统民居以土楼、排屋、瓦房为多,体现出严格的家族宗法观念。而骑楼、碉楼、洋楼等民居建筑则吸收了西方传统的建筑风格,华丽堂皇,富有欧洲情调。

礼仪是一种象征,一种认同,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媒介。南海周边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交礼仪和生命礼仪。社交礼仪是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是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和槟榔在南海周边地区的社交礼仪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由于民族习惯不同,各地的社交礼仪亦不尽相同,存在着许多社交礼仪上的禁忌。生命礼仪亦称“通过礼仪”,是一个人一生中在不同年龄阶段必须通过的仪式,主要有诞生礼、婚嫁礼、丧葬祭礼等。南海周边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尽管结婚礼仪和过程千差万别,但所表现的欢乐、吉祥、祝福的主题是相同的。人们通过一系列繁琐、复杂的程序,表达了对新人的祝福,以及对美满爱情的憧憬。葬仪是人生当中最后的一项通过礼仪,昭示着人的生命最后的终结。南海周边地区的葬仪程序复杂,葬俗与各地的宗教信仰密切关联。在悲恸的葬仪上,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亡者的深切缅怀和不尽哀思。这些礼仪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作用,成为维系个体、家族与社会的纽带。

南海是一个宽阔而丰饶的渔场。南海周边的渔民经常驾舟出海,撒网捕鱼。在长期的海洋捕捞中,不仅掌握了高超的捕捞技术,积累了丰富的捕捞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众多的捕捞习俗。渔民为了保证出海顺利、捕捞丰收,还形成了许多捕捞和生活上的禁忌,有些禁忌还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渔民所共同遵守。

南海渔民有自己独特的海洋节日。节日来临之时,渔民用各种方式举行庆祝活动,以感谢神灵的恩典和保佑,祈祷出海捕鱼获得丰收。众多的海洋节日中,以端午节最为广泛,也最为隆重。端午节发轫于中国,不仅为中国渔民所推崇,同时也得到南海周边一些国家的认同,其文化内涵已远远超出了原来的节庆文化。

南海周边出现了诸多海神并存的状态。在南海渔民看来,海神是渔民的保护神。因此渔民出海捕鱼或平安归航之时,都要到海神庙中烧香许愿,祈祷海神显灵,保佑航海捕鱼平安。众多海神中,妈祖的影响最为广泛。妈祖随着福建渔民的迁徙而落籍到各地,她不但在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扎下了根基,还随着华人下南洋的帆船,在东南亚一带获得众多信众的香火崇祀。

南海渔歌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无论是临高“哩哩妹”、疍家咸水调、惠东渔歌、福建歌仔、京族海歌、崖州渔歌,还是去番歌、马来班顿,抑或各种捕鱼号子,都唱出了南海渔民心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独特的渔歌艺术形式,真实反映了南海渔民的现实生活,成为南海海洋文化艺术花苑中的一枝奇葩。

南海周边的民俗文化不仅存在于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中,还体现在南海周边人民的基本生存方式中,是南海周边民间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精神、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的反映和折射。随着南海周边人民的不断迁徙和密切交往,各种民俗事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相互交融,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潜移状态,使南海周边的民俗文化愈加熠熠生辉。

本书由夏周青撰写《色香味的诱惑》、《海风吹我衣》两部分,张宁撰写《家住海边》、《温文尔雅》、《嫁与弄潮儿》三部分,詹贤武撰写《海的葬礼》、《扬帆出海》、《海洋节日的狂欢》、《南海海神》、《浪里歌飞》五部分。最后由詹贤武统稿。一、色香味的诱惑——饮食“民以食为天。”南海周边是美食的天堂,琳琅满目的美食令人应接不暇。这里的美食无不与热带海洋有关,无论是生猛海鲜、咖喱料理、沙爹,还是香味浓郁的鱼露,都带有别样浓浓的盛情。“茶先见客”,这是福建人给客人的见面礼。主人倒茶时,会双手递上,然后再递上一些点心和蛋。客人吃蛋时,要“留碗底”,至少留下一个,以示回礼。

接下来是设宴款待来客的时候了。客席座位以东为大,西次之,北又次之,南最小,斟酒也按位次大小而分先后。席间大家轻声谈吐,待大家酒酣行令猜拳时,就可纵情发挥了。若客人需中途退席,应向同席者或主人说明理由,并示歉疚,不可贸然而退。

席上菜肴,足见闽菜刀工巧妙,变化无穷。福州宴席上有“四炒盘”、“六大件”或“八大件”;闽西有八热食八大碗、六热食八大碗、四热食八大碗,最简朴的也需八大碗;闽北有“八大碗八小碗四点心”。在不同的地方可以品尝到各种风味的福建小吃。福州有鱼丸、锅边糊、燕皮、芋泥、光饼、线面、扁肉、春卷、羊肉线面、面筋等,闽南有海蛎煎、土笋冻、手抓面、卤面、深沪水丸、粉浆翁仔、五香卷、榜舍龟、嫩饼、沙茶面、面线糊、牛肉炒粿条等。闽北有铁城三糕、肉丸、芋丸、豆腐丸、豆浆粉条、夹踏仔、蛋菰、老公老婆饼、烧卖、鱼生等。莆仙地区有兴化粉、猪戈面、蚮猴、蛏溜、水龙汤、麻丸、薄荷糕、枫亭糕等。福建美食琳琅满目,风味独特,让人大饱口福。

福建人吃饭时,忌撒米粒或吃完饭碗内残留米粒,小孩忌食孵过小鸡的老母鸡肉,特别是鸡爪和尾脊。厦门渔民忌把碗筷丢下海,因为随便让碗筷掉入海中,就是看不起渔家,会让全船渔民感到不快。

台湾的饮食特点与福建、广东一脉相承。台湾菜是从粤菜、闽菜发展而来的,其主要特色是强调海鲜。台湾的知名风味小吃有台南的担仔面、基隆庙口的天妇罗、嘉义的鸡肉饭、彰化的肉圆、士林的大饼包小饼、新竹的贡丸等。另外,与闽粤地区一样,台湾具有浓厚的饮茶文化,喜欢冲饮壶茶,讲究茶具的精美和冲泡方法,流行的传统泡茶方式有“传统式”、“宜兴式”、“潮州式”、“诏安式”、“安溪式”五种。台湾少数民族早期多以小米、薯芋为主食,食皆用手。后来,随着大陆移民的增多,逐渐吸收了汉民族的饮食方式,改用筷子,大米逐渐成为主食。不过,不少部落仍保留着本民族传统的饮食特色,如居住在兰屿的达悟人吃鱼有男女之别的限制。男人吃的鱼颜色灰绿,女人吃的鱼通常色泽鲜艳、腥味较少,老人吃的鱼色泽黑黝、腥味较浓。

粤菜闻名遐迩,“食在广州”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理想向往。粤菜中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海里游的,无所不包。粤菜博采众长,花式多样,因此名扬中外。

在广州品尝粤菜,有说不出来的快意。粤菜烹调技艺多样善变,用料奇异广博。烹调技术以炒、爆为主,兼有烩、煎、烤,有香、松、软、肥、浓“五滋”之讲究,也有酸、甜、苦、辣、咸、鲜“六味”之调和。粤菜著名的菜点多得不胜枚举,有鸡烩蛇、龙虎斗、烤乳猪、太爷鸡、盐焗鸡、白灼虾、白斩鸡、烧鹅、蚝油牛肉等,粤菜不仅雄踞中国南方,还走出国门,在许多国家同样享有盛名。

每逢节假日或休息日,广东人会呼朋唤友,上茶楼喝早茶去。人们相聚在古色古香的茶楼里,沏上一壶清茶,点上几样小点心,边聊边吃,其乐融融。广东早茶离不开茶、点心、粥、粉、面,还有一些小菜。品尝潮汕功夫茶也是一种享受,用特制的微型茶壶、白瓷小杯和乌龙茶,来个“关公巡城”或“韩信点兵”,摆上龙门阵,在茶壶热气袅袅中,话题永远说不完。海南文昌鸡(林廷彬 摄)

海南的饮食特色可用“海”、“南”、“岛”三字概括:海南岛四周环海,生猛海鲜非常丰富;地处南方热带,入菜材料多种多样;岛居海中,山珍野味样样齐全。海南居民饮食以天然、新鲜清淡见长,煲汤煮菜,讲究时令。海南菜属粤菜支系,取料丰实,讲究鲜活,原汁原味,以清香为主,兼蓄其他。海南菜享有盛誉,对东南亚的饮食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昌鸡、嘉积鸭、和乐蟹、东山羊可是大名鼎鼎的海南四大名菜。海南人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为了欢迎客人的到来,主人会端上一盆黄澄澄的文昌鸡,吃起来皮爽脆、肉嫩滑、味清鲜。文昌鸡可谓声名远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也可以见到“文昌鸡饭店”。如今,海南鸡饭已成为新加坡的“国食”,是当地最知名的美食之一。嘉积鸭原产于东南亚,亦称番鸭。100多年前,嘉积鸭由华侨从马来西亚引进,鸭肉肥厚,皮白滑脆,非常甘美。和乐蟹以甲壳坚硬、肉肥鲜嫩、膏腴丰满著称。东山羊毛色乌黑,肉肥汤浓,腻而不膻,因为常食东山岭鹧鸪茶,所以吃起来带有一股淡淡的茶味。

海南人吃海鲜有四个特点:会吃、海吃、敢吃、美吃。各种生猛海鲜,包括满身长刺的刺鲍鱼,照样可以煮粥吃。除了可以在酒店吃海鲜之外,也可以到海边鱼排上一边吃着海鲜一边欣赏美丽的海边风光。海南居民平常饮食中海味较多,故称“吃海”,烹煮海鱼、螃蟹、海蛇等以新鲜为主,且以水煮为多。海南渔民最忌讳提到“翻”、“倒”、“沉”、“风”等。

广西北海人一日三餐中要是缺了鱼腥,就觉粥饭浑然无味。他们爱吃的鱼是沙箭鱼,用它煮汤或蒸、焖、煎、炸,款款鲜美可口,最常吃的是酸菜焖鱼熘鱼,最爱吃的油煎鱼是煎马鲛鱼和黄鱼。北海人嗜咸鱼,红鱼干煲猪肉被北海人视为佳肴,“红鱼干煲猪肉无盐无油”这句民谚至今还挂在北海人嘴上。

越南菜清淡而实惠,融汇了中国、法国的烹调技艺,是中南半岛国家中最有特色的菜肴。在越南人家做客时,用水、用烟或用饭前要先向主人说一句:“不客气了”或“您先请”等,以示礼貌。越南各族常用他们最喜欢的酒和生冷酸辣食物待客,以代表他们的盛情。木鳖糯米饭是越南民众最喜爱的饭食。木鳖是一种可食用的果实,越南人把它的汁液挤出后拌到糯米中蒸熟,饭粒便带有鲜红的颜色,晶莹剔透,可口无比。越南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与中国两广地区非常相似。清水煮空心菜,少量的肉丝或鱼,一碗豆腐汤或小螃蟹汤,黄澄澄的鱼露,当然还有热带水果,这就是越南的家常菜。家里有客人造访,餐桌上少不了生菜,有绿豆芽、生菜、辣蓼、鱼腥草、雷公根等,将这些生菜沾一沾鱼露后即可直接食用。

鱼露、柠檬、花生碎仁和炸干葱,号称越南菜中的“四大金刚”。越南民众嗜鱼露如命,他们有句谚语“下饭看鱼露”,意思是餐桌上没有鱼露就无法吃饭。鱼露在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非常普及,如海南岛的虾汁、鱼汁就和越南的鱼露非常相似。越南中南部人爱吃辣椒,在鱼露中放点红辣椒,吃起来就更带劲了。

在越南就餐少不了柠檬。提取柠檬汁的过程挺简单,就是将柠檬切成两半,然后用手将汁挤到盛着胡椒和盐的小碟子里。挤柠檬的动作可是很讲究的,一定要很优雅。在柠檬汁里加入少许薄荷叶,令人胃口大开的柠檬汁就做好了。

花生碎粒和炸干葱也是“四大金刚”里的两员“大将”,它们的最大功效就是给菜提香。尤其是香脆的花生碎粒,吃起来嘎巴作响,发出很好听的声音。越南人把花生慢火炒香,去皮之后再用工具捣碎,装入密封性好的罐子里,什么时候想吃就直接拿出来,撒在饭菜上面,又香又脆。越南有名的糯米饭少不了的就是花生碎粒和芝麻,糯米的米香再加上花生和芝麻的油香,是一种简单而绵长的回味。

越南渔民吃鱼时,吃完上面部分,不能把下面部分翻过来吃,而是把鱼刺拿走,再吃下面部分。把鱼翻过来意味着翻船,最为渔民忌讳。这和中国渔民的饮食禁忌同出一辙。煮饭时,尽量避免把饭煮焦。万一煮焦了,渔民不会食用。饭煮焦意味着将触礁,也是非常忌讳的。而居住在广西的京族,过去还有在船上不准将碗覆置、不准脚踏灶台等禁忌。

柬埔寨融汇了各国饮食文化。在柬埔寨做客时,要按照当地的饮食习惯,右手抓饭,左手他用。吃饭时席地而坐,用手抓饭,将饭菜包在事先准备好的生菜叶里,再蘸上佐料往嘴里送。用餐完毕,客人要对主人的饭菜大加赞赏,并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

柬埔寨人的饮食中,鱼和其他海味同样很重要。在煮熟的鱼中加上椰子汁,包在香蕉叶里吃,让人吃得如痴如醉,因此得名“杀人狂”,几乎成为柬埔寨的国菜。用椰蓉和鸡蛋制成的普拉霍克椰蓉鱼酱,同新鲜蔬菜一道食用,味道更妙。鱼酱牛肉是将煮熟了的牛肉切成小薄片,浸在鱼酱里,可同新鲜蔬菜一道食用。将煮熟或烤熟的鱼,跟柠檬甜汁一道食用,伴以新鲜蔬菜,味道更加地道。用鱼或鸡做成的酸汤,更让人胃口大开。

因为有佛教背景,所以泰国人避免食用大块动物的肉。大块的肉被切碎后,要拌上草药和香料。泰国传统的烹饪方法是蒸煮、烘焙或烧烤。泰国人非常擅长“暹罗—伊势”的烹饪方法,喜欢用椰子油、椰子汁,少用味道过于刺激的纯香料,增加了新鲜的草药,比如柠檬草和高良姜等。泰国菜色彩鲜艳,红绿相间,外观极佳,不管是新鲜蔬菜瓜果,还是乌贼鱿鱼等海鲜,都让人感到秀色可餐。

摊鸡蛋对泰国人来讲如同命根子一样。一碗白米饭,可以不要其他菜,只要一个摊鸡蛋就可以了。泰国柠檬可以做柠檬汁饮品和啤酒香剂,但最主要的用处是当调料。泰国人几乎在每一道菜都会挤上柠檬汁,使每一道菜都散发出浓郁的水果清香,带有典型的东南亚味道。鱼露也是一种典型的泰国南部调料,吃法和越南比较相近。

在泰国人家做客,就餐时要按辈分入座,长者在上首,然后依次而坐。喝酒吃菜要让长者先动手,其他人才可进餐。饭菜以一大碗米饭为主食,佐以一道或两道咖喱料理、一条鱼、一份汤,以及一份沙拉(生菜类),用餐顺序没有特别讲究,随个人的喜好。餐后,主人端上来的点心通常是时令水果,或用面粉、鸡蛋、椰奶、棕榈糖做成的各式甜点。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度,也是饮食的天堂。这里汇集了中国、印度、西方国家、马来西亚本土民族琳琅满目的美食,让人们拥有多种选择的自由。马来人用餐一般用手抓取食物。在马来人家里做客,用餐前要先用清水洗净双手,进餐时必须使用右手,绝对忌用左手取食物。马来人忌食猪肉、狗肉和动物的血,不吃贝壳类动物,不饮酒。对主人热情捧上来的食物,客人品尝后要盛赞味道非常美味,这样主人就会非常高兴。

马来人的食物以辛辣为主,较出名的食物有椰浆饭、沙爹(鸡肉、牛肉及羊肉串)、马来糕点、竹筒饭、黄姜饭等。印度人的食物也以辣为主味,最普遍的莫过于拉茶、煎饼、查巴迪、打拜、多屑、香蕉饭等。

华人食物从街边小摊子到菜馆,从小吃到昂贵的酒席,不一而足。在华人餐馆可以品尝到熟悉的酿豆腐、虾面、炒粿条、清汤粉、海南鸡饭、瓦煲鸡饭、馄饨面、香港点心等,也可以吃到南洋风味的咖喱面、印度薄饼、肉骨茶、槟城辣沙。当地闻名的娘惹餐是不同风格的饮食互相渗透彼此交融的结果。

15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商人与当地马来人通婚生下的子女,男性称为“峇峇”(巴巴),女性称为“娘惹”,通称为“巴巴娘惹”。娘惹个个都是烹饪能手,她们采用中国菜的基本制作原料和烹调方法,但添加的却是椰子果、柠檬草等马来配料,味道独特新颖,妙不可言。娘惹餐(周萍 摄)

马来西亚的拉茶可谓当地一绝:把茶拉长了再喝。茶店里,拉茶师傅把红茶和炼乳混合在一起,从一个茶罐由近及远地倒进另一个茶罐里,如此反复好几次,茶乳交融,既有牛奶的味道又有茶的浓香,让客人看得痴迷,喝得尽兴。

新加坡是名副其实的美食之岛,中餐、日本料理、韩国烧烤、泰国餐、法国餐、意大利餐,甚至是越南餐、黎巴嫩餐,都可以在这个小岛上品尝到。新加坡附近热带水域的海产品非常丰富,品质鲜美,龙虾、螃蟹、虾、贻贝、墨鱼及各种海产品都是上桌的好菜。菜色中最受欢迎的可以说是辣椒蟹,将肥美的螃蟹连肉带壳加上茄汁及辣椒一起拌炒,令人回味无穷。

在新加坡的印度人或马来人家里做客,赴宴时可以带一束鲜花或一盒巧克力作为礼物,吃饭时注意不要用左手。

捞鱼生流行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捞鱼生也被称为“捞生”、“鱼生”,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庆祝新年的独特方式,也是一道带有吉祥、好运的菜式。捞鱼生以生鱼条为主,搭配各种有颜色的蔬菜丝及水果丝,如西芹、青红椒、红白萝卜丝及柚子肉等,再洒上白芝麻、花生碎、五香粉及胡椒粉等。当围在圆桌旁准备“捞鱼生”时,再淋上酱汁。然后一个人发号,大家就开始用筷子将大圆盘中的菜肴高高夹起,边夹边用广东话说:“捞起!捞起!(捞喜)捞到风生水起,一年好过一年!”把鱼生盘中的菜夹得越高,来年就更好运。新加坡华人的捞鱼生(周萍 摄)

新加坡纽顿区的“沙爹”最吸引人。沙爹是南洋风味的烤肉,将腌制好的牛肉、鸡肉、羊肉在炭火上烤,蘸上由花生酱、椰酱、幼虾调制而成的沙爹酱,味道香醇无比。如果再配以用椰子叶包裹的马来米饭再加上小黄瓜和洋葱,沙爹的味道会更浓郁。这里的印度手抓饭味道也不错。饭盛在香蕉叶上,加上大块的咖喱鱼头、咖喱牛肉和咖喱海鲜,再来一些香脆的炸土豆片、火辣的咖喱和一杯冰凉的芒果冰激凌,可以让人体验到印度餐的独特风味。在亚坤咖啡店,不仅能喝到特色咖啡,还可以品尝到极具特色的面包和鸡蛋。把鸡蛋在热水里快速一烫,然后敲在小盘里,刚刚成形,再加上黑酱油和胡椒粉,色香味一应俱全。

新加坡的娘惹糕点可是下午茶的最佳选择,它是由风味独特的椰酱、木薯、甜番薯、香兰叶以及糯米制成的,色彩鲜艳、入口即化。坐在茶馆里喝着浓浓的红茶,品尝着香甜的娘惹糕点,欣赏着窗外的车水马龙,会让人感到非常的惬意。

印尼人都很好客。在印尼人家里做客,吃饭时不要滔滔不绝地说话,用餐完毕最好在盘子里留点食物。作为尊贵的客人,会深深感受到主人的盛情,但客人不要对食物提出特别的要求,也不要提出要盐等东西。应邀做客时,可以给主人带上一束鲜花,主人会格外高兴。

印尼人喜香爱辣,口味较重,很纯粹的热带风格。印尼人吃饭不用筷子,而是用勺和叉子,有时也喜欢用手抓饭。入乡随俗,客人可以把米饭盛在盘上,然后用右手指将饭捏成小团,送到嘴里吃。饭桌边上有一碗清水,客人可以边抓饭,边不时用手沾沾清水,这样米饭就不会粘在手指上。印尼人大都信奉伊斯兰教,他们不吃猪肉,而以牛羊肉为主。巴厘人正相反,他们信奉印度教,不食牛肉,而以鸡肉、猪肉为主。因天气炎热,印尼人一般不喜欢吃热饭、热菜,不喝很烫的汤。

印尼的饮食已趋国际化,世界各国的风味菜肴应有尽有。印尼较大一点的城镇都开设有中国餐馆,粤菜、川菜、湖南菜、上海菜、山东菜应有尽有。

印尼的巴东菜以油炸及辣味重而闻名。巴东牛肉的香艳在于火红的卖相,让人忍不住垂涎。沙茶是由花生酱和椰子酱调制成的酱料,菜以酱料命名。将肉串在沙茶酱面上轻轻卷上一圈,让沙茶酱涂满肉串的表面,然后就可以大啖一番了。肉和沙茶酱都容易发腻,所以与沙茶搭配的还有一碟醋黄瓜、萝卜,酸溜溜的,十分开胃,边吃沙茶边吃酸味,不但不会觉得发腻,反倒有一种很清爽的感觉。

印尼的咖喱鸡,让人的味蕾绽放。印尼的咖喱汁并不像其他地方的咖喱汁那么浓厚,浓度相对较低,而且加上了椰汁。加了椰汁的咖喱味道反倒变得温柔起来,但温柔之余还有那一刀,辛辣的感觉随后而来。印尼的咖喱鸡先用指天椒、红椒、桂皮、丁香焖上几十分钟,再加上椰汁咖喱、姜末,厚而不腻的香味便覆盖了人的味觉。

印尼盛产咖啡,喝咖啡很普遍,如同中国人喜欢茶一样。喝着热气腾腾的咖啡,欣赏着这千岛之国的美丽风景,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有滋有味。

文莱人的饮食口味与马来西亚口味十分相似,不过似乎还要偏重些。文莱人的主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比较著名的小吃有沙爹、整只的烤鸡、烤鱼等。在饮食上,文莱人对西餐和中餐都能从容适应,但相对更偏爱中餐。对辣味菜、清真菜肴更感兴趣,干炸类的菜品更属他们的餐中佳肴。文莱人很谦逊,主人陪客人一起进餐,主人是不会问“你想吃什么?”吃过饭后,主人也不会问客人爱吃不爱吃、可口不可口之类的话,但主人的热情好客之道在待客中会显现得淋漓尽致。

菲律宾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用餐前都要祷告,寺庙里的佛教徒用餐前也要念经。到菲律宾朋友家里拜访,尽管有的人家对时间观念要求不是那么严格,但客人最好准时赴约,以示对主人的尊敬。到了菲律宾人家,进门之前要脱鞋。拜访菲律宾朋友,客人可以适度地送些礼物,如果过后再给主人寄去一封表示感谢的短信,会更加获得主人的欢心。

菲律宾人有一日多餐的习惯,肉类以焖或炸为多,不太喜欢炒菜。椰子汁煮的木薯和米饭是当地人的最爱。用餐时直接用手抓鸡、鸭、螃蟹、大肉骨头,吃起来有一种野性之美。手抓饭菜也是一种文化,在菲律宾并不会给人不文雅的感觉。菲律宾平民百姓的饮食习惯没有太多的约束,中餐、西餐同样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菲律宾的阿波菜(黄橙 摄)

菲律宾海产品非常丰富,海鲜自然是人们的第一选择。海鲜多以烧烤为主,配上香醋、蔗糖、辣椒等。奶鱼是菲律宾的国鱼,在鱼腔内塞入肉馅,再添加各种配料进行烧烤,味道十分鲜美。阿波菜是菲律宾的国菜,用猪肉和鸡肉或者鱼肉混合在一起烹调,佐以油、醋和大蒜,再备好足够的番茄酱,就可以让客人品尝了。

菲律宾的巴鲁特名字非同凡响,味道更加独特。巴鲁特用刚满18天的小鸡、小鸭的胚胎,煮熟生食皆可。蛋中的胚胎尚未发育完成,奶味很重,菲律宾人视为美味佳肴,吃巴鲁特成为当地的一种时尚。

南海周边有享不尽的美食、吃不完的风味。这些饮食习惯由于受到地域、物产、文化历史的影响,形成多元并存的饮食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海风吹我衣——服饰

服饰是一个民族最鲜明的标志。生活在独特的热带海洋气候环境中的南海周边各族人民,根据地域特点和民族习惯,选择了符合本民族审美情趣的传统服装。色彩斑斓、轻柔飘逸的传统民族服饰,把南海周边地区装点得分外妖娆,流露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和追求。

南海北部和台湾沿海在1949年之前,平民百姓多穿黑布唐装服,上衣前面开有衣襟,设两个口袋,纽扣设在衣襟上,纽扣为布质;女子穿黑、蓝色圆领,右腋开纽大襟衣。男、女裤均为宽筒深裆,折叠大腰,多用线绳加铜线或布索子作为裤带,男、女裤常可通用。富有人家男子多穿长袍马褂,女着旗袍。华侨或有钱人家中年男子多穿西装,学生着学生装。如今,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衣着服饰日益潮流化,丰富多彩,鲜艳夺目。

薯莨衫是福建、台湾和广东沿海居民常穿的一种服装。衫布用红薯莨胶汁,将白棉纱布染成褐色。薯莨衫不渗水,能抵挡海边阳光的辐射,并且耐用易干。薯莨衫的上衣斜襟布纽大筒,男、女裤均为宽筒深裆,折叠大腰,多用线绳或布索子作为裤带,纽扣不容易被渔网和船绳刮脱,方便船上作业和行走,适合渔民下海捕鱼捞虾作业。现在渔民的衣服比较随便,男子喜穿较宽松的沙滩裤和T恤;女子多在胸前挂一小褂,以方便捡鱼、搬运等船上工作。随着广东、福建渔民在南海北部沿海地区的活动范围增大,薯莨衫也逐渐传入台湾、广西和海南沿海地区,但衣服的制作方式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如海南临高新盈妇女的服装和儋州沿海地区女子的五色衣,基本的款式尚保留着薯莨衫的特色。

海南新盈女子的裤子以丝、纱为主,很少用棉布,颜色为黑色或赤色,色彩单一。裤子没有裤耳,只用布腰带维系,裤管不分大小,没有裤襟,没有两侧解口。上衣多选用川绸、丝、纱等布料,比裤子更浓墨重彩,但忌全白色。衣体以两片不同色的布缝制而成,配色于右胸襟和下双段手袖。渔家妇女着装颜色较深,渔家姑娘相对较为艳丽。她们回娘家、赶集时喜欢穿上色彩艳丽的衣服,头戴尖斗笠,或挽起高鬓,配上簪、梳子、夹子,脚穿木屐,手提小花篮,渔家妇女的特色风貌展露无遗。

海南儋州沿海地区的姑娘喜欢穿五色衣,上衣用天蓝、浅青、粉红、嫩黄、浅灰五种色布按设计缝制。衣无领,腋下开襟,特点是小手袖、紧身、长度仅到肚脐部位。腰间系有一串银链,上挂着一个宝葫芦银牌、一把银剑和一把关刀。饰物上均刻有“保佑平安”四字,据说佩戴此物可避邪护身。五色衣配上大筒裤,姑娘更显得高挑、壮实、艳丽。古城里的惠安女(陈云龙 摄)

福建惠安女的传统服饰是南海北部沿海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有人形容惠安女服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裤,又宽又大。头部被头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大筒裤的裤脚宽达0.4米,上衣却短得连肚脐也遮不住。太青蓝是惠安女服饰中的流行色,鲜亮明快,淡雅朴素,与蓝天大海相融合,显得坚强而又宁静,衬托出惠安女外刚内柔、吃苦耐劳的品性。

台湾少数民族的服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以贯头衣和筒裙为主。达悟男人由于长期生活在海上,气候炎热,因此男子平时仅系一条丁字带遮挡下身。丁字带亦称丁字裤,是达悟男子的传统服饰,也是兰屿达悟人最独特的文化之一。丁字裤宽6-7寸,长8-9尺,使用白色的麻布或芭蕉布制成。达悟男子在不同的场合,穿戴丁字裤也有讲究,一般在飞鱼祭时穿的是全新和白色的,聚会或闲居时穿的时半新半旧的,而工作时穿的是用旧布料做成的。

南海北部男子出海时,腰间别着一条又长又宽的腰带,有些地方称为“精神带”。腰带是红色或有格子图案,拉网时可扎紧腰带以便出力,也可以作为毛巾擦汗。

海边风大,所以南海北部渔民的帽子都要紧箍头部,能经得住海风。男子平时戴的渔民草帽,体型较小而且紧扣头顶,用绳子紧勒在下巴部位,防止在海上作业时帽子被风吹走。女子普遍戴尖头笠和碗笠。尖头笠用竹篾、竹叶编织而成,篾粗叶多,顶尖且直,现在多为上了年纪的妇女戴。碗笠因笠头像只倒扣的碗而得名,顶部较平,圆头向下四周展开,四边有约3.5厘米的垂边。为防止海风吹、太阳晒,妇女在戴碗笠时还事先用花毛巾将脸部紧紧捂住,只露出眼睛。碗笠深受渔民的喜爱,除了出海时可以戴在头上之外,平时还可以盛些杂物,若是在海上遇到紧急情况,如船体漏水等,还可以作为戽水工具。由于碗笠坚固耐用,而且用途较广,有些男子也喜欢戴碗笠。美丽的越南奥黛(廖国一 摄)

20世纪50年代之前,从南洋回国的华侨一般都是西装革履,手执文明棍,头戴一顶南洋白通帽,风流倜傥。这种帽子在海南乡间还有人戴着。越南男人现在喜欢戴的绿色帽子,与这种帽子样式非常相似。

越南姑娘身着一袭袅娜淡雅的“奥黛”长袍,妩媚动人。如今,奥黛已成为越南的国服。奥黛类似中国的旗袍,腰部以上剪裁合身,胸部收紧。腰部以下比较宽敞,左右各开叉至腰部,内着宽筒喇叭裤,不论蹲、坐、骑车都很方便。极尽合身的上衣,配上飘逸的裙摆及长裤,将越南女子娇小玲珑的身段衬托得更加优美,特别是开叉下似隐若现的白皙小腹,不时流露万种风情。走起路来,前后裙摆随身而动,如行云流水一般,既含蓄端庄又韵味十足。越南姑娘头戴斗笠,脚踏自行车,裙摆随风飘逸,飞扬着越南女子独有的美丽和灵性。

越南的竹笠用草和竹子编成,质轻、透气、防晒、防雨,非常适宜低纬度多雨的海洋气候,它最大的特征是圆锥状造型。越南竹笠还传到中国广西和海南等地,如今在这些地方,依然能见到这种造型朴素简约的竹笠。

泰国人的服装比较朴素,在乡村多以民族服装为主。泰族男子的传统民族服装为“绊尾幔”纱笼和“帕农”纱笼。绊尾幔用一块长约3米的布包缠双腿,再把布的两端卷在一起,穿过两腿之间,塞到腰背处。帕农是一种用布缠裹腰和双腿的服装。由于纱笼下摆较宽,穿着舒适凉爽,因此成为泰国平民中流传最长久的传统服装之一。女筒裙是泰国女子下装。筒裙同纱笼一样,布的两端宽边缝合成圆筒状,穿时先把身子套进布筒里,然后用右手把布拉向右侧,左手按住腰右侧的布,右手再把布拉回,折回左边,在左腰处相叠,随手塞进左腰处。穿时也可以用左手以同样动作向相反方向完成。现在,农村青年人中穿西裤和衬衣的已相当普遍。城市里的男子惯于穿制服、西装,大多数场合可穿长裤、衬衣,领带系不系均可。女子则喜欢穿西服裙,大概受女子传统服装筒裙的影响,西服裙一般裁剪得十分合体,紧紧围于臀部。裙子长短随年龄的差异有所不同,但上衣的式样就千变万化了。

柬埔寨人的服装很单薄,男子穿直领多扣上衣,天气热时则不穿上衣,只穿“纱笼”或“山朴”。纱笼由数尺印有各种美丽图案的布两边缝合,围系腰间,状似裙子。山朴用不加缝合的长条布,从腰中往下缠绕至小腿,再从胯下穿过,在背后紧束于腰部,剩余部分伸出如鱼尾。妇女上衣多为丝质圆领对襟短袖衫,下身也穿纱笼或山朴,通常她们在腰间还要缠一条图案优美的长布巾。居住在东南亚各国的马来人热情、谦恭、大方,非常注重衣着穿戴。男人传统礼服是无领上衣,下着长裤,腰围短纱笼,头戴“宋谷”无边帽,脚穿皮鞋。女士礼服为上衣和五颜六色的纱笼,衣宽如袍,头披单色鲜艳纱巾,宛如春天一束束怒放的鲜花。

马来人男女礼服和便服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又宽又长,遮手盖脚且色彩鲜艳,图案别致,样式美观。马来人的服饰偏好红色、橙色和其他一些鲜艳的颜色。他们认为黑色属于消极之色,黄色也不适于作为服装之色。受伊斯兰教影响,马来人对绿色十分喜爱。在崇尚个性的现代,很多人喜欢采撷异域的风情打扮自己装点生活,目前打工族为了工作穿着方便,一般着轻便的西服,只是工余在家或探亲访友或在重大节日时,才着传统服装。在各种正式场合,男士着装除民族服装或西服外,可穿长袖“巴迪”衫。巴迪布图案优美,款式别致,有的编织手法相当细腻。巴迪长袖上衣图案讲究对称,图案花纹不对称者不算真正的巴迪。巴迪有的是由蜡染布制成,有的则由丝绸作原料,质地不同,但大多宽而大,薄而凉爽。巴迪衫有长袖、短袖之分,出席晚宴者穿着长袖巴迪。传统的马来妇女服饰分上衣和纱笼,衣宽如袍,袖长,衣身长过臂部,纱笼十分宽大,通常长达足踝。吉隆坡卖摊上的纱笼(周萍 摄)

头巾是马来女性最常佩戴的头饰之一。马来妇女穿着传统服装时,头上披着一条薄薄艳丽的纱巾,纱巾垂挂至肩膀或胸前,出席重大活动或正式场合必须佩戴头巾。传统佩戴方法是要覆盖两肩和胸部,现在流行的方法是将下面的两角分别搭在左右两肩上,然后用胸针固定。头套主要在头巾里面使用,用来固定头发。一般将头发梳成一个髻以后,再用头套罩住,这样可以使头看起来更圆,同时使头巾看起来更整洁。披肩一般由薄纱制成,有的用蕾丝、亮片和绣花等作装饰,既可以披在肩上,也可以用做头巾戴在头上,在年轻女士中非常流行。马来妇女忌讳袒胸露臂。马来人服饰偏好红色、橙色和其他一些鲜艳的颜色,给人的感觉是热情奔放而又快意,处处显示热带风情。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仪式的神圣地方,女士在清真寺对外开放日入内参观时,要记得穿上长袍,戴上头巾,否则将被礼貌地拒之门外。马来女子的服饰(周萍 摄)

印度尼西亚爪哇男人平时习惯身裹沙笼,外出或参加庆典时,总要在腰间挂着一把精致漂亮的“格里斯”短剑,他们相信格里斯可辟邪驱秽。

印尼和马来西亚人喜欢戴简便的回教帽,印尼的回教帽已成为国民帽。回教帽无帽檐,按回教长老的解释就是无遮无沿心地光明之意。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回民戴黑色帽子;去过麦加朝圣的人,戴白色帽子。

娘惹装是娘惹文化的代表之一。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就是娘惹服饰。多为轻纱制作,颜色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点缀的图案,多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菲律宾男子喜欢穿“巴隆”上衣。巴隆是敞领的白色衬衫,有长袖和短袖两种,两边腰际开岔,腰部略窄,前面缝有两个大口袋,胸前两边各有一条织出来的垂直白色花纹。在各种宴会或者重要会议上,菲律宾男子都喜欢穿着这种传统礼服,显得非常大方。菲律宾男人还习惯于穿“康岗”上衣。这种上衣无领,短袖,下垂略低于腰,与裹着腹部的“巴哈”搭配,非常休闲。男子衣服的颜色多为蓝色或黑色,只有酋长穿的衣服为红色。男人头上还缠绕一块“布通”布,不穿鞋。到过麦加朝圣的菲律宾穆斯林男子,头上围一条白色头巾或戴一顶白帽子。

女子在会议和宴会上穿“马隆”。马隆实际上是用一条宽长的布,由十几种穿法形成的民族服装。在身上围好以后,布的末端是否搭过肩头,若搭过肩头又如何搭法,可以变化出许多式样来。女人穿着“巴罗”的宽袖上衣和“巴塔迪昂”裙子。巴塔迪昂是一块棉布,用来裹腰,下垂至足,穿着它时赤脚上路。

菲律宾还有一种用菠萝叶制成的菠萝服。菲律宾人用菠萝叶制成布料,然后加工制作成衣服。当地人在喜庆的日子里,都爱穿菠萝服。现在,西装在菲律宾中上层人中广泛流行,而老百姓的衣着则比较简单,老年人仍穿用木头、麻或草做成的拖鞋。

南海周边地区居民的服饰以宽松、舒适、自然为主,无不遵循着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法则。由于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的不同,他们在服饰上又体现出千姿百态的特色。这些不同风格的服饰,把南海装点得熠熠生辉。三、家住海边——民居

南海周边的百年古街上,骑楼似长着翅膀,无所不在。无论在新马泰,还是在粤闽琼,古韵悠悠的骑楼仿佛笑容可掬地出现,让人平添几分亲切。

所谓的“骑楼”,就是把建筑物底层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骑楼,福建闽南人管它叫“五脚基”,马来人叫做“kaki”,新加坡人叫它“五呎基”。其实,它的英文名字就叫“five-foot”。19世纪初期,南洋各地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殖民者把西欧的建筑风格带到了南洋。从此,这种融合哥特式、巴洛克式、古罗马券廊式的欧洲建筑就在南洋扎根。南洋地处热带,常年风雨不断,英国人为了避免路人上街时被雨淋,就规定临街而建的建筑物,都要留出5英尺宽的避雨防晒走廊,供人们步行方便。独具南洋特色的骑楼就由此诞生了。马来西亚古晋骑楼(王宁光 摄)

民国之前,福建、广东和海南沿海一带的居民背井离乡下南洋谋生,他们又把这种南洋特色的建筑形式带回故乡,并与中国南方传统建筑相结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中西合璧的骑楼。

骑楼特别适合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因此在南海沿海一带的城镇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骑楼依街而建,开间较窄,进深较大,多为联排式住宅,前部为门头厅、前厅、前房,中部为过厅、楼梯、后房,后部为厨房、厕所。骑楼底层为柱廊,檐部有女儿墙,墙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显得富丽堂皇。骑楼的建筑材料,甚至室内装饰品、家具、灯具,也是从南洋各地经过千辛万苦运回的。所以骑楼无论是外观还是室内,都体现出浓郁的南洋风格。骑楼多为上下两层,也有三层以上的。楼上的窗子上往往都带有一个半拱形的拱顶,且多为双层,内层是玻璃窗扇,外层是木质百叶窗扇,这是为避开长时间的日照和暴风雨的侵扰而设计的。楼房的隔楼多用木板,以木楼梯作上下楼用。底楼前堂为客厅兼祭祖用房,后为卧室。沿着木楼梯拾级而上,上楼为卧室和阳台。这种建筑集居住、经商等功能在一起,楼上可以安顿家人,楼下又可以经商,还可以为过往行人遮阳挡雨,因此在南方侨乡兴盛一时。

南方侨乡随处可见带有欧洲建筑风格的民居,如广东开平的碉楼和海南的侨乡民居等,都是当年下南洋的华侨把当地的建筑形式带回故乡,并参照本地的传统建筑样式而修建的。走进著名的侨乡开平,远远望去就可见到一座座碉楼矗立在田野上,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壮观。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进行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内为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角堡内开设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其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开平碉楼(丘育才 摄)

在海南东部,一幢幢古色古香的豪宅掩映在椰林中,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海南侨乡民居。琼州华侨为了谋求生存,一度也掀起“去番”的热潮。这些离开家乡的琼州人,或在咖啡馆里打学徒,或在种植园里做苦力,或挑着海南鸡饭沿街叫卖。侨乡民居往往要花上他们一辈子的积蓄。他们从南洋各地不但运回红毛土(水泥)、钢筋、木料、瓷砖等,也把南洋的建筑风格带回家乡,再与当地的传统建筑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中西兼备、风格独特的民居特色。外墙用当地的青砖砌成,窗户却是典型的马来装饰,而大门往往是当地的传统式样。楼顶为传统的硬山顶式,但上面又设南洋骑楼的女儿墙,四边还设瞭望台。走进屋内,地板是色彩斑驳的南洋瓷砖,就连家具也是从南洋不远万里运回来的,而八仙桌和公阁上却供奉着祖先神位。海南侨乡民居以多进式为多,中间由天井隔开,形成内部相对独立、外部严谨统一的结构,体现出传统的宗族观念。整座房子掩映在高高的椰子树下,给人无限遐想。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享有“世界建筑奇葩”之称。福建土楼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集群居和防卫于一体,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福建土楼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上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规模较大的甚至要花上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土楼结构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大多数土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有天井,可储存半年以上的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土楼墙壁较高且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土楼融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结合的缩影,是福建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

台湾的住屋大多沿袭闽南漳、泉民居的式样,建房材料也多来自福建。住屋内部结构和福建基本相同。正厅正面中间,上为长方高脚供桌,下为四方八仙桌。台湾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形式以干栏、船形屋、石板屋、茅草屋为主。达悟人的主屋是半穴居的地下屋,冬暖夏凉,可抵御台风的侵害。

南海北部的广东、海南、广西一带沿海的民居,一般以三间式结构为多,中间为客厅,两边为厢房。房屋造得比较低矮,窗户也开得比较小,以防御南海热带风暴。建筑用的石灰用珊瑚石、海螺壳烧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