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策划实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00:52:52

点击下载

作者:谭天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电视节目策划实务

电视节目策划实务试读:

总序

暨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办新闻专业的院校之一,迄今已历六十多个春秋。暨南大学的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也紧随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步伐而行。1978年,暨南大学新闻学系复办后,即开办广播电视课程,随后积极开展相关科研教学活动,相继出版了一系列广播电视专著和教材,如《电视摄制学》(李子先,1989)、《电视新闻学》(黄匡宇,1990)、《理论电视新闻学》(黄匡宇,1996)、《现代广播学》(梁巾声,2001)等,这些著述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广播电视专著和教材。其中,黄匡宇的《电视新闻学》还被《中国新闻年鉴》评定为“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学术专著”。

2001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广告学三个系。同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招生。2009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招生。与此同时,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积极进行教材建设,组织出版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广电系教师也相继出版了一系列广播电视类教材:《广播电视学概论》(黄匡宇,2005)、《电视节目制作》(张印平、谢毅,2005)、《当代电视摄影制作教程》(黄匡宇,2005)、《电视广告创作基础》(张印平,2005)、《新编基础摄影教程》(陈喆,2005)、《纪录之门——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技能》(谭天、陈强,2007)。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的暨南大学招收了大量的境外学生,这就使该校的教学更具国际化,这批教材也更具国际视野,由此受到国内许多新闻传播院系和广播电视专业欢迎,一版再版,广泛采用。

广东省是中国内地唯一允许境外电视落地的省份,珠三角地区由此成为境内外电视媒体直接交锋的区域,这就给了我们的广播电视研究丰厚的学术土壤。近年来,随着暨南大学广播电视系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教研水平迅速提升,科研成果日渐丰硕,不仅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还相继出版了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专著:《批评与建构——聚焦中国电视》(谭天,2009)、《广播生态与节目创新研究》(申启武,2008)、《境外电视频道落地广东研究》(谢毅,2009)、《港澳台广播电视》(谭天等,2010)、《中国广播研究90年》(申启武等,2010)、《中国类型电影的知识结构及其跨文化比较》(陈林侠,2010)、《电视剧城市意象研究》(王玉玮,2010)等。这些专著也成为不少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进入新世纪,在全球化、数字化、产业化的背景下,进入转型期的中国广播电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对于科研教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广播电视教材渐已跟不上传媒发展和专业教学的需要。为了适应传媒发展和媒介融合的变化,需要建构广播电视学科体系,需要出版学科专业系列教材。对此,暨南大学出版社决定出版由谭天教授主编的“当代视听传媒系列”,该系列之所以称“当代视听传媒”,意在不局限于传统广播电视,而是把它延伸到新媒体视音频实务;该系列不只是专业教材,还是学术专著;不仅适用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学,还适用于广播电视及新媒体从业人员学习。该系列将整合暨南大学及全国广播电视研究专家、资深学者和骨干教师的力量,撰写和出版一批高水平、高质量、全方位、新视角的广播电视学术专著和专业教材。我相信,这一系列的陆续出版必将促进暨南大学教学工作和广播电视学科建设,对我国广播电视学教学工作和教材建设也会作出积极的贡献。我希望,国内从事广播电视科研教学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到该系列的著述工作中来,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学科理论体系。林如鹏暨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4月于暨南园

作者简介

谭天: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教授、高级记者、电视编导、硕士生导师。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中央电视台节目评价专家,曾担任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新闻奖等评委。参与策划和制作境内外电视媒体各类节目,代表作有:纪录片《海风吹来我的歌》、专题片《越过大洋去握手》、大型电视文艺节目《粤西军魂》、电视新闻评论《“两个100亿”引发的思考》、栏目《社会视点》、课题《澳亚卫视发展战略与频道定位研究》等。主要研究领域: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传媒经济与媒介融合、纪录片等。发表论文一百多篇,著有《批评与建构——聚焦中国电视》、《纪录片制作教程》、《港澳台广播电视》、《电视策划学》等。

博客:http://blog sina com cn/tianten2007第一章电视节目策划概要

策划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和营销的利器,同时也成为电视媒体运营、竞争与融合的重要程序。“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日新月异的七彩荧屏期待智力的碰撞、思想的火花,电视节目策划正不断地考验着电视人的眼光、学识和实操。它不仅需要技巧与想象,还需要理论与学养。第一节 电视策划的基本概念一、策划的认识

自古代起便有策划的实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中,各国谋士门人出谋划策,将战争中的策略发挥到了极致。“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兵法·始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三十六计·总计》)

下面以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田忌赛马”的策划为例,说明策划的重要性: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这是一个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膑教田忌在赛马时如何取胜的故事。田忌赛马之所以能够获胜,全是孙膑成功策划的结果。除此之外,先秦的连横、合纵开了外交策划之先河;三国的“赤壁之战”是军事策划的成功典范;诸葛亮的“空城计”则是大胆的心理战策划;明朝的“靖难之役”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策划争夺皇位的战争。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诸葛亮等皆为一代策划宗师。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夏季奥运会,如此大型的赛事,从申办、宣传、融资、选址、建设到最终的开幕、闭幕,无不需要策划。在开幕式的呈现上,总导演张艺谋运用了日晷、夏商乐器演奏和孔子《论语》的吟诵等极富中国韵味的元素。从中国无数文化元素中提取这些部分正是因为它们能够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这一选择很好地说明了当代大型体育赛事中策划的重要性。

现代策划源自国外。日本人把它叫做“企划”,美国人把它叫“咨询”。电视策划源于广告策划,但又异于广告策划。在市场营销中,好的策划能推进产品的销售。在日本,几乎每家初具规模的公司、企业都有自己专门的企划部。日本公司总是以成功的策划来开拓海内外市场,其中以丰田公司的一则广告策划最为出色。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汽车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当时丰田汽车公司策划了一句仿唐诗的广告词:“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日本人借助这一句中国人十分熟悉的诗句,使其企业和产品的形象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变得亲切起来,此举使得丰田汽车在中国家喻户晓。

目前家喻户晓的肯德基快餐已进入中国近24年之久,以中式快餐开店速度10倍的速度占领了中国快餐业首位。然而,在其发源地美国,肯德基的分店数量从2004年的5 525家减少到2008年的5 253家,在4年里减少了272家。相反,在此期间,肯德基在中国每天开一家分店。除中国政府的扶持外,肯德基成功进入中国少不了策划的功劳。为适应中国市场,肯德基将产品改变为适应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口味,并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后,渐渐地,肯德基的企业文化也开始与中国文化融合,强调温馨的家庭元素、配合中国人的节日推出特别产品等。二、策划的定义

策划是一种程序,计划是策划的产物,策略是策划的核心。这三者构成策划的以下基本含义:

策划是一种从无到有的精神活动。

策划是提高成功可能性的思考活动。

策划是为实现某一目标或解决某一问题而产生的奇特想法和良好构思。

策划是一出有趣的戏剧。策划人是编剧和导演,策划方案就是剧本。

策划就是在考虑现有资源的情况下,激发创意,制定出有目标的、可实现的、解决问题的一套策略规划。

策划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社会的进步需要策划,而策划是驱动社会前进的推进器。“策划”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隗器传》中“是以功名终申,策画复得”之句。其中“画”与“划”通假,“策画”即“策划”,意思是计划、打算。“策”最主要的意思是指计谋,如决策、献策、下策、束手无策;“划”指设计,如工作计划、筹划、谋划,意思为处置、安排。在古代,“策划”的名词性较强,与现在的计划、计策、计谋、谋略、对策的意思较接近。而在现代,“策划”的动词性含义增强了,信息、创意、点子、谋略和目标等要素均为其内核。

人们对现代策划有以下解释:

广义的解释是把策划理解为一种管理活动。美国管理学家卡内基和梅隆大学H G 西蒙教授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而决策是通过策划之后作出的,因此,人们既把策划看成是一种管理手段,又把策划理解为决策的过程。

狭义的解释是把策划看成只是管理活动中的一条链条或一个环节,而且处于一个关键的地位。现代策划学认为,没有科学的策划,就没有正确的决策。还有一种最狭义的解释是把策划看成在确定条件下对行动方案的一种排列组合。

对于现代策划,许多人引述《哈佛企业管理》中的论述: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所有的策划基本上都是关于未来的事物,也就是说,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作当前的决策。换言之,策划就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的途径,作为目前决策的依据;亦即策划是预先决定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谁来做。策划如同一座桥,它连接着我们目前之地与未来我们要经过之处。

策划,也可以看成是“策略”和“计划”两个词的组合。“策略”中的“策”最早见于《吕氏春秋》的“此胜之一策也”,意为取胜的一种谋略。“计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有想方设法安排做好某件事情的意思,因此也可以理解为策划;狭义的计划是指为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在对各种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之后,根据所作决定而采取的步骤。从这个意义来看,它是策划的延伸和产物。由此,我们可以作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表述:策划是一种程序,计划是策划的产物,策略是策划和计划的核心,三者的统一结合就构成了策划的完整含义。三、策划的要素

策划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策划者(如电视策划人)、策划依据(信息和知识)、策划方法(手段)、策划对象(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策划效果预测及评估(事前推测和事后评价)。

策划所包含的五个要素是一个相互依存、互为相关的有机体系,如下图所示:

策划五要素

由上图可以看出:(1)人是策划活动的主体。没有人,也就没有策划。(2)策划者必须拥有准确、最新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策划水平的高低、能否较好地实现策划的目标,均与策划者的知识水平和信息量有关。掌握现代策划的科学知识乃是策划的基础。(3)相对策划者来说,策划的对象就是策划活动的客体。如在电视策划中,电视节目的制作、观众群体的定位、电视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状况和问题,均属策划对象的要素。(4)现代策划不是求神问卜,更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从而选择明智的策略和正确的战略。(5)对事物的判断和对未来效果的预测是策划的必然结果;同时,不管策划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美国节目策划与运营的五要素为:(1)兼容性。节目策划与运营人员应竭力使节目编排与人们每天的生活流程相融合。当然,有线与无线电视实现兼容性的办法有所不同。(2)受众视听习惯的形成。通过对受众行为的准确预测来编排节目,这无疑可以培养受众的收视习惯。(3)受众流的控制。根据受众流概念,策划必须确保受众沿着三个方向进行流动:①为了实现受众规模的最大化,要力争实现受众从本频道的一个节目流向下一个节目;②力争实现受众从其他竞争频道或家庭影院流向目标频道的节目;③确保最少数量的受众流向竞争对手频道。(4)节目资源的节约。电视是一个高消耗、高投入的行业,资源的节约必须落实到节目策划与运营的每个环节及各个方面。(5)节目吸引力的拓展。从经营节目到经营受众,均致力于实现观众数量的逐步增多,而不是追求每个节目的高收视率。四、策划的特点

我国的电视节目由最初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品,逐渐变为受老百姓欢迎的节目作品,然后蜕变为市场经济下商业化了的产品。电视节目策划融合了政治(政策)、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法律(版权)的视角。策划理论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有着与它在其他领域应用的许多共同特点。这些共性形成了电视节目策划的一般特征:

1 目的性

无论是何种策划,都具有某种目的性。策划的目的性特征就是要求我们通过策划,围绕某一活动的特定目标,努力把各个要素、各项工作从无序转化为有序,从模糊变成清晰,从而使该活动顺利圆满地完成,并且更具针对性。

2 创新性

策划贵在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策划的存在价值。对于创新,国内外都有精辟的论述:日本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如果独创性研究能力和生命力旺盛,国家就兴旺;如果思想腐朽、墨守成规,国家就衰退。美国管理咨询专家认为,不发达国家之所以不发达,原因与其说是缺乏资金,不如说是创新不足。

3 预见性

策划是一项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活动。为将来的活动做准备,把握未来是策划的重要性之一。因此,策划需要进行预测分析、前瞻研究,同时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未来工作的展开。从这个特性来看,策划学也是未来学和预测学的具体应用。

4 竞争性

竞争就是促进我们采取对策的原动力。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对于现代商战来说,战略策划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着一个企业的命脉。在新闻中也同样如此。新闻的策划决定其内容、目标和形态的定位,决定新闻报道的角度与深度。在报道前若不进行定位,最终将生产出无价值的新闻。

5 政策性

在我国,一方面,电视与报纸、广播一样担负着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的重任。因此,电视策划者作为新闻宣传工作者,在电视节目策划中,要自觉遵守由这些方针政策形成的宣传纪律。另一方面,基于这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电视成为一个特殊的产业。为了牢牢地控制这一舆论工具,国家对它实行垄断性经营,并由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着我们策划的全过程。

6 综合性

在策划中,既要做到准确定位,把握既定受众,进行精准投放,又要在现有条件下使节目的内容最优化。从其所在的环境出发,节目受到受众、创作人员、投资者等各方面因素的制衡。例如,一台大型文艺晚会的现场直播包括电视台内的综合、电视台外的综合、演出部分的综合、节目内容的综合、录制部分的综合、播出部分的综合以及联络部分的综合等方面,要求我们在策划时考虑到每一环节,任何疏漏都会影响整体效果。

7 动态性

电视策划的任务是促进节目创优,提高业务水平,协调各项工作,优化媒体运营。电视节目是不断变化着的,大量的重复性节目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策划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发现不同时间段、不同节目形态的价值,提高节目质量,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电视节目的动态性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策划外部的变化,例如,每一时期党政工作的调整需要电视进行配合宣传;二是策划运作过程的变化,例如,2010年9月,广东卫视在第16届亚运会期间专门开设了一系列特别节目,如《全民亚运会》、《亚运全攻略》、《激情时刻》、《非常亚运会》等。这些节目的总体策划是预先设计好的,但具体到每一次的播出,就要根据亚运会的进展情况进行调整,这就体现了电视节目策划在具体操作中的灵活的动态性。五、策划的学习

要学好电视节目策划,需要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电视节目策划的主要理论支持是新闻学、传播学和电视学,同时还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在学习电视节目策划课程之前最好学习如下基础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电视节目制作等,还要涉足相关课程:电视新闻采写、电视娱乐节目、网络传播、公共关系和影视作品赏析等。这门课的后续课程有:电视节目编导、电视剧创作、纪录片创作、电视广告策划和媒介经营管理等。

电视节目策划包括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策划实务。基础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是思维科学和电视节目理论;应用理论包括各类电视节目的策划特点、电视节目策划的主要技法;策划实务包括电视节目策划操作方法和流程、介绍中外节目策划案例。

电视节目策划能力成为当前传媒类、影视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课程学习中,重要的是不要光听不练,要经过实战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真正掌握、逐步提高策划能力。因此,正确的学习方法不可或缺。这门功课最佳的教学方式是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考试方式宜采用“模拟电视节目策划”测评。

电视节目策划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主要有两种思维形式:首先是发散思维,包括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灵感、直觉和系统思维;其次是收敛思维,包括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

电视节目策划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多次循环的过程。在电视节目策划中,如何突破传统的或者陈旧的思维定式呢?突破思维定式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有意识地通过发散思维的方式打破思维定式,促使知识结构跃迁到更高层次;二是无意识触发的灵感突破思维定式,促进知识结构跃迁到更高层次。捕捉到灵感后,运用以上所提到的突破常规的思维方法。

策划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创造能力。创造能力包括吸收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吸收能力又包括学习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在策划能力中,想象能力最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并具备想象能力呢?这取决于四个方面的素质:一要有丰富的积累;二要有好奇心;三要有创造的激情;四要有思想的碰撞。

策划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在平时注意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只有在知识储备完善的情况下,学习者才能融会贯通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电视节目的策划需要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如对社会学、美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媒介技术、传播学及政治学等学科的综合了解。它几乎涉及了所有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以及部分自然科学,是许多边缘学科、方法论学科整合而成的综合性学科。因此,想要做好电视节目策划,光有技巧和课本上的知识是不行的。第二节 电视节目的基本构成

电视节目是电视传播内容的基本单位和信息载体。这一定义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电视节目是由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构成的一种内容传播、一种现代视听传播;第二,电视节目又是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精神产品,因此,这种视听传播含有文化的符号意义;第三,电视节目还是一种内容产品和信息产品,因此具有产业属性,它的生产和传播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这些似乎还不是电视节目制作人(记者、编辑、导演和节目主持人等)、制片人和频道总监要考虑的实际问题,他们更多的是考虑电视节目在制作和播出实务中所要处理的各种操作问题。例如,他们在确定做某个节目时,首先要弄清楚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节目,是纪实类的还是虚构类的,要不要使用节目主持人或演员,在什么地方拍摄,是在现场实景还是在演播室里录制,什么时候播出,在哪个频道和栏目播出,目标受众是什么人群,等等。因此,电视节目的基本构成主要从节目制作和播出两个层面来考虑。一、电视节目的制作

从技术层面来看,电视节目主要有四种制作方式:

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ENG)是一种经前期采集、后期编辑然后播出的一种制播方式。它使用便携式摄像、录像设备来采集新闻,适合现场拍摄。

演播室制作(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ESP)是一种在演播室里即摄即编的制作方式,可直播也可录播。ESP手段灵活,可用于各类节目的制作。

电视现场制作(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EFP)是一种电视转播车开赴现场采编节目的方式。以一整套设备连结为一个拍摄和编辑系统,进行现场拍摄和现场编辑。EFP也是电视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适用于台外作业的电视节目生产方式。

卫星新闻采集(Satellite News Gather,SNG)往往采用DSNG(移动式数字卫星传送系统)来进行现场直播信号的传送。作为一个移动式发射站,电视台工作人员可随时将所在现场的信号通过卫星传送到电视台,电视台再从卫星接收信号并播出。因此,SNG成为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重要技术支持手段。

然而,电视节目不是技术产品,而是内容产品。约翰·菲斯克认为电视节目“是电视所输出的有明确界定与标识的部分,它是由电视业生产、发行和界定的。我们有必要把电视及其节目看成是意义的潜在体”这里电视节目有两层意思:其一,它是由电视业产出、界定的物质产品;其二,它是“意义的潜在体”,即一种承载文化意义的内容产品。

电视节目的制作构成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人物(人包括媒介人物与非媒介人物,物包括电视节目中所展现的各种物件,如道具、服装、头饰等视觉元素)、事实(事件、剧情、故事和游戏)和场景(拍摄的地点、展示的空间)。电视节目制作的构成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纪实与虚构。对于节目创作和制作来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和理念。然而在今天,两者的界线也在逐渐模糊。在纪实类节目里,人物是指被报道或记录的人(非媒介人物)以及媒介人物(演员、出镜记者、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和评论员等);事实在非戏剧类节目里是指新闻事件和真实故事;场景则是发生真人真事的地方和环境。在戏剧类节目里,人物主要是演员;事件就是虚构出来的剧情或故事;场景就是指地方和环境,演员与剧情所在的表现的空间。对于影像来说,不同的表现方式对应不同的编码方式。电视节目的制作实际上就是一个影像信息的编码过程,而电视节目观赏则是一个解码过程。目前电视节目编码方式主要有三种:(1)记录编码。它是对被传播对象真实状态的建立在影像记录基础上的编码再现。(2)组合编码。它是传播者为传播其观念与想象的需要而自由组合影像的编码方式。(3)混合编码。它是指多个影像信息系统混合而成的编码方式,主要分真实影像和虚拟影像两大系统。二、电视节目的构成

电视节目兼有信息传播、观念传播和情感传播三大传播功能。信息传播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予以快捷、直观的报道,向受众进行传播,如《新闻联播》等消息类节目;观念传播是指通过节目的内容向受众传达一种理念或价值观,这种节目往往表达出自己的立场或节目中的人物具有意见对抗性,如情感传播是指寓教于乐,使受众得到感染,从而影响其道德观念。

从影像传播的角度来看,电视节目构成有三要素:画面、声音和时间。

1 画面

画面,又叫影像。电视影像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性:再现性的本质特性、时空一体的动态存在、声像同步的信息形式、限定性的接收显示、感性的符号形式和孤立影像含义的不确定性。

盛希贵在其《影像传播论》中这样定义:“影像是对被摄对象之突出视觉特征的选择记录和形象再现。”

林少雄在研究视觉人类学时主张把视像与影像区分开来,他指出:“坊间流行的相关书籍,大都冠以‘影视’二字,‘影视艺术学概论’、‘影视美学’、‘影视文化学’、‘影视人类学’……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教科书或许多文章中,也常常是影视并称。这看起来是将两者并重的指称,注重了影视的同一性,却常常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且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厚此薄彼,即重电影而轻电视。”他把视像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并将研究范畴作以下分类:

2 声音

国外的电视受广播的影响较大,而中国的电视受电影的影响较大,重画面轻声音、重艺术轻传播,接受的更多是艺术的理念而非传播的理念。当代电视节目的声音观包括声音意识、创作意识和纪实意识。笔者经常在各种场合向电视人发出呼吁:在声音表现方面,电视要向广播学习。电视节目里的声音还可以分为客观性声音和主观性声音两大类。客观性声音主要是在录制现场采集的,它包括现场报道、现场实况的拾音,在电视新闻和纪实风格电视节目中被广泛采用;主观性声音主要是在后期制作中录制的,它包括播音员的出镜播报和配音、音乐和各种模拟音响效果。

一直以来,人们对传播过程中视觉和听觉两种形态的研究都是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进行的。视觉方面有影视、电视和广告等方面的研究,而在听觉方面,广播、音乐等方面也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可是,人们把视觉与听觉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视听传播学的研究还比较少。说到画面与声音的关系,中国电视界曾有过“主画说”和“主声说”的争论。暨南大学的黄匡宇在电视新闻研究中提出了声画双主体理论。笔者认为应该把电视节目中的画面和声音称之为有机结合、同步传播的电视语言,它包括各种视觉和听觉的表现元素。从节目制作的角度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前期制作和后期制作两大类:

前期和后期不是截然割裂的。电视现场直播就是把前期和后期合在一起,从而在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中实现制播合一、同步完成。

由此体现出视听传播的三大特点:同步、现场和过程。电视是在广播和电影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受广播和电影影响,电视曾存在过“主声说”和“主画说”的争论。其实在传播过程中,在电视里声音和画面是不可分割的;声画同步是视听传播的一大特点,并由此产生更为直观的传播效果。电子科技的发展和现场直播的出现,使视听传播更为直接,受众可以第一时间获得的真实效果。过去我们对电视节目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声音和画面的层面上,其实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时间。这个“时”包括时长和时序。电视节目要有一定的时长,这是对节目制作和播出的一种规范要求;电视节目又要有一定的时序,播出有时段和时机的安排,收看时序又是连续的、线性的。这种电视节目播出的时序性形成了视听传播的过程化,而过程正是收看电视节目的魅力所在。

3 时间

电视节目构成中还有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重要角色——时间。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较为关注时间在电视传播中的作用。他指出:“电视传媒不仅仅是一个影像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他认为在电视节目编排中可以体现这种特质,它体现为“时效性”或“及时性”,具体表现为时代性、时尚性、时下性、时机性和时段性。笔者认为,“时间”不仅仅体现在节目编排和制作上,而且还体现在节目生产与传播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是与画面和声音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三大构成之一。时间在节目构成中至少包含五个要素:时长、时序、时速、时机和时段。制作或播出一个节目,首先要限定它的节目长度,以便于栏目化播出,时长是电视节目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时序包括两个层面:微观和宏观。微观层面是指一个节目中电视语言的编码,镜头剪辑的不同顺序赋予画面句子不同的意义(即蒙太奇),它主要体现在电视画面中;宏观层面是指电视节目的叙事是根据叙事学原理来安排内容的叙述顺序的。时速是指时间的快慢和节奏,我们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来延缓时间(慢镜头)、加快时间(快镜头)和凝固时间(定格),从而丰富电视节目的艺术表现效果。时速还包括节目的节奏,老年人节目节奏要慢一些,青年人节目节奏是快一些,不同内容的节目、不同文化的受众对节奏的要求也不一样。仅从电视节目制作角度来看,时间(一度空间)与画面(三度空间)、声音(一度空间)共同构成一个大众传播的五度影像空间。时间(t)是画面和声音的函数,节目(G)与画面(P)和声音(S)的关系如下:

G=P(t)+S(t)

时机是指电视节目的传播策略,电视台的编播部门通常把电视节目播出置于“政府—媒体—观众”这个社会大系统中来全盘考虑,根据此时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来选择最佳播出时机。时段主要指节目播出编排,根据频道定位和收视市场来确定节目播出和内容生产。经营时段既是经营时间也是经营观众。

综上所述,我们把电视节目的基本构成归纳如下表所示:三、时间产品与空间产品

过去,我们推出一个新节目,往往审看样片就可以了。现在我们还要看看它的节目方案,不但要了解它是如何制作的,而且还要了解它是如何播出和运营的。从电视节目的传播和运营的角度来看,时间是构成电视节目形态的一个重要变量。林少雄在论述电影与电视在时空营构上的差异时指出:“电影由于致力于对假定性的艺术空间的营构,且其跳跃式的网状形态,决定了其主要以空间性的特质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电视由于致力于还原化的生活状态的表现,且其叙事性的线性结构模式,决定了其主要以时间性的特质来满足人们的认知需要。”当今电视节目形态既是形式产品,又是播出产品。作为播出产品的电视节目还具有两种形态:其一,它是单一传播渠道的时间产品,如电视栏目化,栏目就是典型的时间产品;其二,它是跨越多个传播媒介的空间产品,如大型活动的多媒体运营,多媒体播出的视频节目。

1 作为时间产品的节目形态

节目形态不仅是节目的制作形式,还是节目的播出形式,一个完整的节目模式应该包括节目的内容、版式和播出形态。作为频道的播出产品,它要根据观众的收视习惯、收视行为及受众构成来确定节目设置和时段编排。如美国NBC的早间新闻谈话类节目《今天》(The Today Show),每天上午7点到11点,时长达4小时。在节目的前半段,内容通常以各种信息为主,如国内外新闻、气象预报及交通、财经信息等,因为这个时候大部分上班族还在家中;后半段主要以软性题材为主,因为这个时段上班族已经离开了家,主要收视群以家庭主妇为主,内容也主打生活休闲类。

除了日播、周播及插播的电视节目外,近年来我们还引进了美国的一种电视节目编排方式——“播出季”。这里的“季”并非自然界的季节。“电视里的‘季’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电视行业中统一的节目编排周期,比如说‘NBC上一季的收视’;另一层是指电视剧或者电视栏目的制作、销售和播出单位,比如说‘《疯狂主妇》第2季’。”这里的电视节目显示出两大形态特点:其一,电视节目形态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时间产品;其二,电视节目形态与电视节目运营相关,它不仅要经营时间,而且还要经营观众。

[美]约翰·菲斯克  电视文化 祁阿红,张鲲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1~22。

盛希贵   影像传播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5

林少雄  视像与人:视像人类学论纲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34

胡智锋,周建新.电视节目编排三论.现代传播,2006(5):82

林少雄.视像与人:视像人类学论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45oz

徐立军.袁方电视播出季——频道编播创新前沿.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2 作为空间产品的节目形态

当今电视节目还是多种传播渠道、多种传播媒介互动的空间产品,如跨媒介传播的各类电视选秀活动。自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起,林林总总的选秀活动得到电视媒体的青睐,充分说明这类节目所具有的巨大的传播潜能。一方面,手机短信、网络传闻都是选秀节目的延伸产品,它可以增加节目的附加值;另一方面,电视节目也可以提供给网络视频和移动电视。当传统的电视节目放到网络上和手机上播出时,还会沿用原来的电视节目形态吗?回答是否定的。对于新媒体,无论是传播特性还是受众行为,都与传统电视大相径庭。对此,笔者认为新媒体需要进行内容定制和形式创新,需要新的内容产品和形式产品。这种形式产品既是一种节目形态,也是一种媒介形态。

总而言之,在数字时代,电视节目形态不仅是形式产品,还是一种在时间上延伸和空间上跨越的媒介产品。第三节 节目形态、模式与元素

随着电视媒体和内容生产的发展,形成了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而且各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方法。笔者比较赞成“四分法”,即新闻节目、娱乐(文艺)节目、教育(社教)节目和服务性节目。

电影是一种类型化生产,而电视应该是一种模式化生产,且电视节目模式是建立在电视节目形态之上的。“研究节目实际上主要就是研究节目形态。我们现在回忆以往的节目,在脑子里留下的更多的是形态,而不是内容。对形态有感觉是一种职业素质,因为这种感觉对怎么做电视节目特别灵。”那么,什么叫电视节目形态呢?笔者给电视节目形态下的定义是: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内容的形式载体和结构方式。它既是具体的节目形式,又是节目模式的基本构成。

李幸.电视节目形态之我见.电影艺术,2004(1):38一、节目形态

根据以上节目构成认识和影像编码理论,在考察了各种节目类型和大量节目样式后,我们可以把所有的电视节目形态归纳为以下六种基本节目形态:纪录片、谈话节目、现场直播、电视剧、真人秀和动画。这六种基本形态可以被抽象为六种以单一节目形态存在的理论模型。

1 纪录片

纪录片节目形态是指采用记录编码制作的各种纪实性节目样式,包括纪录片、专题片、电视消息和连续(系列)报道等。实际上,“现在,典型的纪录片已经失去统治地位,让位给了比它新的节目形态,但是记录的表现方式却如同电视的基因一样,在所有电视节目中携带着”现在的纪录片节目形态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如VCR(视频片断)已被广泛植入到谈话节目、现场直播等各种节目形态之中。

2 谈话节目

谈话节目形态是由节目主持人和嘉宾围绕特定话题在特定时空中制作而成的一种节目样式。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把人际传播引入到大众传播中。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认为:“电视的一个重要特征似乎是它引起交谈、鼓励谈话的功能。实际上,电视似乎常常是关于谈话的。作为一种媒体,它确实是由可视的谈话构成的。”

3 现场直播

电视现场直播是电视台记者与被传播对象现场实况信息同时出现并同步传播该信息的电视节目制播方式,也是最能发挥电视特有的传播特性和优势的一种节目形态。现场直播与其他节目形态的区别就在于它可以不受各种编码规则的制约。由于现场发生事件的不确定性不受编码规则的制约,不可预知的直播过程和多机拍摄的现场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期待和体验。

4 电视剧

电视剧形态采用的是组合编码。这是一种传播者为传播其观念与想象的需要而自由组合影像的编码方式。“虚构类作品最花心思的事情就是创造出令人信服的符合生活逻辑的类生活,千方百计使剧中的生活具有真实感,令人信服。”需要指出的是,虚构性不同于戏剧性。虚构是一种影像表意、一种编码方式,而戏剧则是一种叙事方式、一种结构方式。因此,我们要把故事情节虚构的剧情节目与含有戏剧元素的纪实节目区分开来。

5 真人秀

真人秀是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真人秀作为一种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从制播方式来看,真人秀更接近记录编码。然而,在游戏规则的作用下,真人秀产生了组合编码的戏剧效果。这种介于虚构与纪实之间的电视节目形态是由一套独特的游戏规则构成的。

6 动画

这是一种由计算机图像技术构成的数字电视节目形态。人们把这一数字影像叫做动画。它有两种编码方式,一种是模拟影像编码,即以假乱真,仍然是按真实影像规则进行编码;另一种是虚拟影像编码,即全部是动画制作,完全采用一种与真实影像不同的“语法”。作为单一形态存在的电视节目基本形态,我们这里主要是指后一种编码方式。

当然,在现实中,以单一形态存在的节目并不多。实际上,各种具体的电视节目形态往往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节目形态构成。换句话说,就是所有的电视节目样式都可以由此六种基本节目形态组合、融合和变异而成。如获2002年度中国电视新闻奖现场直播一等奖的《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特别报道》,就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整合运用多种基本节目形态:大江截流实况(现场直播)、专家访谈(谈话节目)和介绍导流明渠作用(三维动画)。这个节目形态至少包括三个节目模块:现场直播模块、谈话节目模块和动画模块。由此可见,基本节目形态的融合和变异还取决于节目模块(环节)及其结构方式。二、节目模式

我们通常把一个具体的固化的节目形态称为节目模式,模式的外部形态又叫版式。“在结构主义看来,事物的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这就是结构。”节目模式是由节目模块(板块)或节目环节结构而成的。不同的节目模块适合承载不同的传播功能。电视节目的模块可以分为制作和播出两大类来考察:按制作方式来看,有纪实模块、虚构模块(电视剧)和虚拟模块(动画);按播出方式来看,有录播模块、直播模块、互动模块和包装模块等。

模块(module;block),又称构件,是指能够单独命名并独立地完成一定功能的程序语句的集合(即程序代码和数据结构的集合体)。它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外部特征是指模块跟外部环境联系的接口和模块的功能,如一个纪录片模块接一个谈话节目模块,中间就要用转场或片花来串联;内部特征是指模块的内部环境具有的特点(即该模块的局部数据和程序代码),如电视节目的创意、规则、规范以及制作的技巧方法等都是节目模块的内部特征。

模块的组合总是以某种方式结构而成。模块的结构方式有链接式、嵌入式和混合式。有些模块的外部特征并不明显,我们把它称为“环节”更为恰当。环节(link;sector)是指相互关联的许多事物中的一个。与模块不同的是,节目环节之间前后并无表现时空上的明显跳跃,彼此之间只存在内在的逻辑递进关系,设计者按游戏规则把整个节目设计为几个环节。在每一个大的环节里又套着若干小的环节;每个小环节都会根据游戏规则而变换场景和内容;每一期节目也通过这些变化进行微调。

归纳起来,电视节目模式和环节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拼盘式的模块组合、层递式的环节链接以及前两种结构方式的混合型。

模块的组合和环节的链接须遵循电视节目形态的限定性。“限定性是电视节目形态的基本要义,没有限定性就谈不到节目形态,有什么样的限定,才会形成什么样的形态,所谓形态创新,其实也就是对限定方式的创新。”电视节目形态的限定性作用有两个:一是节目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有利于节目的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因此,为了满足栏目的常态播出和流水线生产方式,对于节目模块都有某种规范性要求,如叙事方式、主持风格、播报语态以及包装标识等。二是在电视栏目化的今天,节目模块都是在特定的电视栏目内构成的,因此都有时长的限定和制播的限定。这样有利于观众的辨识和记忆,也有利于节目品牌的塑造和积累。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由四大板块(模块)构成,各个模块都有其独特的传播功能和节目风格。

张小琴,王彩平.电视节目新形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92。

[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74

张小琴,王彩平.电视节目新形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0

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6

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01

张小琴,王彩平.论电视节目形态的限定性.现代传播,2006(6):78三、元素与符号

电视节目模式的研发很大程度上是节目模块的设计,但电视节目形态的差异性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微观层面的元素符号上。元素,又称要素,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从理论上说,只要能够析出的元素,都可以成为变量,带来簇群与簇群的不同,带来个体与个体的差异。”电视节目元素是构成电视节目形态的最小单位。构成节目的元素分为内容和形式两大类,内容类主要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情感和故事等元素;形式类主要有视觉、听觉、时间、空间、刺激和技术等元素。构成电视节目形态的主要是形式元素。

张小琴,王彩平.电视节目新形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67

张小琴,王彩平.电视节目新形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66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9

如果说基本形态是电视节目形态的宏观构成,节目模块是电视节目形态的中观构成,那么节目元素就是电视节目形态的微观构成。基本形态的不同组合会创造出新的节目形态,节目模块(环节)的不同排列也会创造出新的节目形态,节目元素之间的差异和组合,就更让节目形态千变万化了。当今,电视节目的竞争就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这个信息传播过程是一个把信息符号象征化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个象征化过程才完成了传播行为。”如果说电视节目构成是一个系统,那么,电视节目的形态构成就是一个符号系统。作为符号意义的元素内涵可大可小,我们根据它在电视节目形态中的传播功能和造型作用来选定其为构成要素。

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将符号的基本构成分为能指和所指。他把符号比喻为一张白纸,“能指和所指就是纸张的两面”。能指一般可以理解为符号形式;所指表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所表述的概念,即符号的意义,一般可以理解为符号的内容。在电视节目形态构成中,就是借助视听元素特有的能指,利用其所指的符号意义,发挥元素符号在节目形态构成中的作用。形式元素与内容元素的结合,就形成其符号意义。例如听觉元素符号,电视节目里的主题词、片头音乐、特效音响等声音元素同样具有符号意义;又如电视栏目《生活空间》主题词“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已成为凸显其节目宗旨的听觉符号。

无论是视觉元素还是听觉元素,单一运用效果不一定好,只有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感动中国》中的颁奖词诵读,主持人庄重地手捧一本打开的奖状证书(起表意作用的视觉符号),抑扬顿挫地宣读对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起叙事作用的听觉符号),由此体现了一种道德精神的弘扬,传递了感动中国的视听冲击力。

视听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征内容,而且对形式有很强的结构能力。如纪录片《幼儿园》中反复出现的插曲《茉莉花》,它有两层符号意义:一是表现风格和调动情绪;二是衔接节目段落(环节)。电视栏目中的片花和电视剧里的插曲都具有这种结构形式和强化记忆的功能。

如果电视节目的策划者懂得视听符号的结构作用,创造或置换一些能够成为符号的节目元素,他就可以创造出任何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态。

以上都是谈论内容与形式剥离后的电视节目形态构成。但在实际的节目模式设计和电视节目研发中,一定是形式为内容服务,一定是节目内容与节目形式的紧密结合。同样是聊天式谈话节目(Chat Show),节目模式也十分相似,《鲁豫有约》与《奥普拉·温弗瑞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还是有较大差异的。节目内容与节目形态有三对互动关系:基本形态与基本定位、模块环节与传播功能、内容元素与形式元素。如果我们了解各个基本节目形态的编码规则和传播特点,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承载相关的节目内容。如谈话节目比较适合观念传播,而现场直播则能更好地进行信息传播。如果我们了解各类模块的传播功能,那么我们就能在节目模式构成中运用自如。内容与形式如何更好地耦合,我们将在后面章节中详加论述。第四节 策划主体、机制与发展一、策划主体

对于电视节目策划来说,策划主体包括策划者、策划团队和策划机构。策划者是一个节目的总设计师、灵魂和核心。他描绘节目发展蓝图,制定节目发展方向,设计节目操作流程。电视节目策划离不开策划者的超前创新思维、敏锐的市场意识、成熟的经营理念和广博的学科知识。

电视节目策划者的知识不仅仅限于电视领域,还包括与电视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他们不仅仅是一个“通才”,更是“全才”或者“杂家”。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每个现象背后都有一定的社会动因,而每种现象的出现也会预示或导引新的趋势,只有那些反应敏锐、善于捕捉瞬息万变的信息、体察社会民情的人,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把握市场动态。

策划需要创意,需要丰富的想象,但这不等于没有章法,做无意义的天马行空式的空想。由于电视策划的目的是要赢得关注、产生效益,所以策划的思维是缜密的,需要从目的出发,有针对性地思考,并在形成各种方案后反复论证其可行性以及效果。

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节目的制作方式有了变化:从以往常用的导演制到现在常用的制片人制,电视策划的内容和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视,到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经过几十年曲折的发展,我国电视市场日趋成熟,收视率成为衡量电视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这个角度来说,制作节目也可以说是生产产品。

市场意识在电视节目策划中的价值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一个优秀的策划者,应当时刻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待节目策划。首先要认识电视节目经营的双重性,既要注重经济效应,又要注重社会效应,应当追求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对于电视媒体而言,任何节目的经营策略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效益的影响与制约,同时又要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策划出优秀的节目。这要求策划者一方面要注意受众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的变化改进节目内容和质量,确保节目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重视节目的社会效应,认识到社会效应对经济效应的积极影响,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保障经营的良好运行,使两者相辅相成。

电视品牌具有受众公信力和市场号召力,它不仅是一种优质节目产品,更创造了一种节目品牌文化。电视节目的品牌是伴随着电视的发展而不断成熟的。电视节目品牌意识在新闻类和娱乐类节目中体现得最充分,如央视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等节目。在策划之初,优秀的节目策划团队就会以良好的品牌意识进行前瞻性思考。如1996年《东方时空》策划团队对节目进行了一次节目包装,一举取得成功。电视节目品牌效应以其强大的心理冲击力和视觉冲击力开始被策划界所重视,并且逐步由节目包装、栏目包装向整体的电视频道包装发展。目前,我国有数千个电视频道,电视媒介迅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品牌包装作为一种能有效强化频道定位、树立频道整体形象、彰显频道风格特色、争取和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应运而生。

电视节目品牌具有磁场效应。当电视观众通过观赏接受了某个节目品牌之后,就会对其产生一种信任心理,这种心理反映出一种忠诚与信赖,受众已经不仅仅将内容接收看成是一种信息获知,更多的是从这种收视行为中获得一种情感满足。这种效应带来了节目传播的良性循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能形成一种极好的传播效果。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策划者要善于抓住受众心理,善于利用节目品牌,深化传播效果,提高市场效应;同时还应当利用电视节目品牌的连带效应积极开发品牌节目的相关文化产品,探索各种促销手段,开发潜在的受众和消费者,增强市场竞争力。

电视节目策划是一项创造性活动。策划者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当注重专业以外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优秀的电视节目策划者应当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指和创作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主专业类知识、相关专业类知识、研究能力、实施能力和整合能力等。

除了多学科知识的储备以外,策划者还应当具备各种实际技能。例如管理能力,策划者要根据每期节目内容的不同需要,合理安排相应的人员、设备;管理能力的具备,使得策划者具有良好的成本意识,并且善于理财,防止资源的浪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因素越来越多,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知识信息越来越膨胀。在这种环境中,策划作为个人的智慧活动,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而逐步表现为一种群体的行为。尤其是一些重大的整体策划,仅靠个人力量是不能完成的,只能依靠群体的参与。策划团队多种多样,有为国家战略服务的,如美国的兰德公司;有以高等院校为阵地的,如各高校的研究所;也有完全面向市场,以赢利为目的的各类策划公司(咨询公司),或称文化公司。在国内数量众多的电视媒体中,有的成立了专门的策划部门(或称节目研发中心),如央视、湖南卫视;大部分则根据各个时期的经营目标,抽调各部门精英,临时组建专门的策划团队,待任务完成后,再各归其位,即所谓的“虚拟策划平台”。单兵作战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也不利于统筹全局;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各自发挥特长,优势互补,才能激发创意,做好管理。

有时为了弥补媒体策划人才的匮乏,还须借助业内外各专业人才的智慧,俗称“外脑”。因是“外人”,尤应尊重;“外脑”是“客人”,不管节目策划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都应给予重视。对于长期合作的策划班子,制片人更要尊重“外脑”,用好“外脑”。二、策划机制

当今电视正处于“传播全球化、经营产业化、技术数字化、服务专业化”的转型期。因此,我国电视研发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发展。近年来,各大电视媒体纷纷建立健全电视研发机构,并取得了不少优秀的研发成果。那么,节目研发与节目策划是不是一回事呢?二者有相似的地方,都是为电视节目生产所做的前期工作。但二者又有所不同,节目研发主要是指把电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对新的节目资源的一种开发,通常指节目模式、生产流程和节目运营;节目策划主要是对原有节目资源的优化配置,侧重于具体技术或战术的操作层面。但节目策划与导演、制片的工种也不同。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工种或职业,而是一项根据需求而进行的工作或任务。作为工作,它往往蕴涵于电视节目生产的整个流程中;作为任务,它往往以项目管理的形式存在。在电视机构的编制中,电视节目策划工作可以由栏目、频道或台有关部门(小组)承担。下面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为例简要说明之: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集团)现拥有14个电视频道。其中江苏电视台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台内九大频道绝大部分节目为自办节目,因此对节目研发与创新有很大的需求。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电视传媒中心节目研发部于2007年1月成立,部门职责为协助台领导做好电视传媒中心节目研发工作的统筹与管理,更好地推进总台各频道的节目研发创新。研发部下设三个部门:(1)项目评估部。负责对新形态的节目、项目进行评估、研讨;协助频道完成节目改版和创新研发工作;定期组织方案征集活动。(2)资讯整合部。负责海内外信息、资料的分析与整合,制作有关国内外前沿节目资讯和业界动态的内部刊物;负责国内外最新动态节目的搜集与翻译,并提供和翻译观摩片。(3)创研执行部。负责制定制度与资金管理;制作反映节目资讯和业界动态的内部刊物;定期组织国内外优秀节目观摩活动;负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