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研究2014年(第1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22:49:30

点击下载

作者:杨恕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亚研究2014年(第1辑)

中亚研究2014年(第1辑)试读:

发刊词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的中亚研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批学术机构相继建立,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为国家的相关对外政策提供了智力支持。

1994年2月,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是国内高校第一个以中亚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机构。时至今日,20个春秋过去了,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获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在中亚研究、反分裂研究、反恐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得到了学界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如今国际政治本科专业成为甘肃省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中亚研究所也成为首批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在学术交流与学术共同体构建方面,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于1995年作为主办者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中亚学术研讨会,如今这一会议已经形成机制,并于今年在兰州大学举办了第十五届年会。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还作为发起单位主办了第一届“中亚-南亚地区安全与恐怖主义论坛”,也得到了各兄弟单位的积极响应,如今该论坛也已机制化,并成功举办了五届。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中国的中亚研究还比较薄弱,不仅与国外同行相比较弱,与国内其他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相比,也不具备优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研究队伍较小。如今全国主要从事中亚问题和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的学者只有40多位,且分散在近20个单位。二,研究议题不全面甚至出现了退化。如,现在国内已经没有专门从事中亚历史研究的学者了。严格来说,直到今天为止,国内还没有对中亚国家进行持续的国别研究。三,缺少话语权。目前,从事中亚研究的学者在全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各种机制中普遍缺乏话语权,如在全国社科基金项目中,关于中亚研究的课题所占的比例一直非常小,与中亚问题的重要性不成比例。四,提供智力支持的能力不足。不得不承认,由于研究不够深入、不够具体,当前的中亚研究为国家的中亚政策提供的成果不多,为企业的对外投资等提供的咨询服务更少。在公众教育方面,也存在较大缺憾。五,缺乏学术表达阵地。目前国内还没有独立的中亚学会。在学术刊物方面,全国还没有一份正式的主要关于中亚研究的学术刊物,中亚研究的学术成果主要发表于各种综合性的国际关系刊物或大学学报。在教育部的人文社科基地中,也没有一家是研究中亚问题的。以上问题是相互影响的。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发展很快。与此同时,中亚对中国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国家领导人也越来越重视中亚问题和智库建设,相继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等一系列战略构想,并对智库建设作了多次阐释。可以说,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正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中亚研究应抓住这一机遇,主动作为。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创办《中亚研究》的想法由来已久,但由于经费和人力等原因的限制,这一计划一直被搁置,在今年,我们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中亚研究》主要刊发与中亚有关的学术论文,目标是一段时间后能够成为中亚研究方面的核心期刊,初步计划每年出版2期,如条件允许再增加为4期。我们希望《中亚研究》的创办能为中国的中亚研究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为推动中国的中亚研究尽一份力。《中亚研究》创办伊始,各种困难自然很多,它今后的前途也有诸多不明之处。但我们相信,如果全国中亚及相关研究学者能够重视它、关心它、支持它,它就一定会不断成长。前方有许多未知的困难需要去面对,也有许多新奇需要去探索,衷心希望大家参与到这项共同的事业中来。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 杨恕2014年10月

中国与中亚

丝绸之路经济带语境下中国与中亚的合作

孙壮志(中国社会科学院 上合组织研究中心,北京,100732)【摘要】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化的新阶段,中国已经是该地区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之一。对中国和中亚国家来说,既意味着迎来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同时随着大国利益的碰撞,地区合作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也增大了。中国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样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构想,在路径的选择上更加清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先在交通、能源、金融、信息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种示范效应。【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亚【作者简介】孙壮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合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社会政治与国际关系、上海合作组织。国与中亚有着数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始于我国秦汉时中代的“丝绸之路”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西汉时期的外交家张骞历尽艰辛两次出使中亚,当时“凿空西域”的初衷主要是想联合大月氏共抗匈奴,结果却让中华文明和中亚古代民族有了更加亲密的接触,开辟了一条足以改变亚欧大陆经济与文化历史的商路,“丝绸之路”自此进入一个繁盛的时期。这也说明从长远来看,地缘经济的需求比地缘政治的联合更有助于推动区域合作。唐朝“丝绸之路”达到历史上的顶峰,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兴盛、对外开放的程度在世界各国中无与伦比、手工业生产相当发达、交通运输方式多种多样有直接关系。“丝绸之路”的复兴,对今天中国与中亚加强经贸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同样具有特殊的推动作用。一、新亚欧大陆桥建设的动力与困难

随着沙皇俄国19世纪吞并中亚,中国与中亚的经济交往被迫中断。苏联时期,经西伯利亚建设了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铁路干线,绕开了中国与中亚,被称为第一条“亚欧大陆桥”,但这条线路距离过长,太平洋的出发点符拉迪沃斯托克又是冬季封冻的港口,经济价值有限。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亚国家的独立,开始积极推动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建设,想重新扮演“交通枢纽”的角色,这条“新路桥”经过中亚联通中国与欧洲,实际上是复兴古代“丝绸之路”的最初尝试。(一)新路桥对中亚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由于中亚五个新独立的国家都是内陆国,距离海洋较远,到达出海口要借道其他国家,苏联时期这里建设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都是朝向俄罗斯的,与邻近国家开放的口岸有限,边境贸易受到中央严格控制,对外经济联系不畅,使中亚客观上处于半封闭的状态。独立后中亚国家寻求与中国、南亚、西亚国家开展合作,首先就希望实现交通的“多元化”,寻找便捷的出海通道,改变受制于俄罗斯的不利状况,为发展对外经济合作,提高自身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重建“丝绸之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出的,成为很多中亚国家外交战略的核心内容,比如吉尔吉斯斯坦领导人1998年曾提出《丝绸之路外交构想》。

这个阶段的新“丝绸之路”,主要指开工建设的连接中国、西亚、欧洲的公路、铁路,目的是把中亚再度打造成为亚欧大陆上的陆路物流中心。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一些金融机构也积极投入,提出各种各样的交通计划。1992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开通经过阿拉山口的国际铁路联运,随后双方又签署协议,哈萨克斯坦可以利用中国的东部港口连云港出口货物,新路桥现出雏形。中国还帮助中亚邻国修建了多条公路,开放了10余个陆路口岸。大量中国廉价商品源源不断进入中亚,对中亚国家缓解独立初期的国内经济危机,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土库曼斯坦还修建了到伊朗的铁路,可以延伸至波斯湾。

中亚国家寻求“大陆桥”上的枢纽地位,除了发展经济的客观需要以外,还有政治、安全和其他方面的考虑,与巩固本国独立、维护本国安全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本国在国际经济循环中的地位。中国因为地缘的关系,实行沿边开放的政策,加上“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巨大投入,为中亚国家摆脱运输“困境”提供了一个现实的选择。因此,新“丝绸之路”的建设,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来说同样意义非常重大。(二)新路桥要破解复杂的地缘政治困境

在独立的最初十年,传统经济联系的中断使中亚国家经济举步维艰,国库空虚,基础设施大多年久失修,过境能力有限。20世纪90年代后期俄罗斯发生的金融危机也影响到中亚国家,加上阿富汗内战升级、高加索地区的民族冲突致使周边安全形势恶化,中亚很难承担起跨国运输中的“桥梁”作用。更重要的是,由于过分强调本国的利益,互补性较差,中亚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磕磕绊绊,区域内原有统一的交通运输网络被人为分割,难以正常运营。虽然在中亚国家参与的各种地区一体化方案中,交通合作始终是重要内容,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成立的统一经济空间,中亚国家与土耳其、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共同成立的中西亚经济合作组织等,都签署了运输合作协议,但实践中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中亚国家本来在苏联时期形成了统一的交通运输体系,但在遇到资源、边界纠纷时经常以断绝铁路、公路相威胁,在货物过境时相互刁难,引发各种各样的“交通战”。

而被中亚国家寄托了很大期望的西方国家,更关心中亚的能源开发,对基础设施缺少投资的热情,出台的交通合作战略基本上都带有防范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目的,如欧洲提出的跨中亚、高加索的“运输走廊”计划,打着复兴“丝绸之路”的旗号,完全绕开俄罗斯,西方力主建设的油气管道,如“巴库——杰伊汉”管道等同样是要“躲开”俄罗斯。而俄罗斯因为担心中亚国家会疏远自己,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启动的区域合作持反对态度,也不支持中亚国家建设通往其他方向的铁路和管道,力图把中亚纳入自己主导的一体化进程。这些原因造成了新“丝绸之路”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中和纸面上,只是欧亚大陆国际运输当中一个不被看好的选项之一。(三)新世纪中国与中亚国家拓展交通合作

虽然独立初期中亚国家对中国抱的希望很大,但中国当时还不具备对外大规模投资的能力,双方贸易结构的不平衡以及中国商品质量的问题被舆论放大,影响了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合作。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欧大陆上许多国家都希望借中国的“东风”发展经济,准备与中国开展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取道中亚与中国建立更加便捷的交通联系。中亚国家本身也渡过了最艰难的转型阶段,经济开始走上正轨,对外经济联系日益扩大,吸引的外国投资逐渐增多。一些大型的交通设施项目开始落实,不少国际金融机构资助了中亚国家的铁路、公路改造和建设,特别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并全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为“丝绸之路”的全面复兴扫除了障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关系快速发展,双边贸易额从1992年不到5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500多亿美元,得益于中国的资金投入,横跨中亚的铁路、公路、油气管道、输电线路、信息网络使现代“丝绸之路”初具规模,一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规划当中。为实现交通运输的便利化,中国与中亚各国还在海关、过境等领域开展合作,加紧政策上的协调与沟通。“亚欧大陆桥”逐步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合作载体,在此基础上不仅有多种形式的交通合作,双方还不断提高经济合作的质量,能够普遍照顾到中亚国家的利益关切,也提升了这些国家参与“大陆桥”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中亚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基础设施“欠账”太多,仅依靠中国单方面投入显然不可能使合作持续下去,需要搭建一种全新的合作平台,吸纳更多的国家、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也可以使便捷的“运输网”进一步向西、向北延伸,真正发挥“路桥”的作用。二、以创新理念打造区域合作新模式

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化的新阶段,中国已经是该地区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之一,对中国和中亚国家来说,既意味着迎来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同时随着大国利益的碰撞,地区合作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也增大了,迫切需要有一种新的理念,来及时破解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拓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实难题。(一)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经济带如何契合

把古代的“丝绸之路”与更具现代意义的“经济带”组合成一个特别的概念,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合作观。所谓“经济带”,是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带状经济合作区域,它的形成需要依托一定的交通运输干线、地理或自然区域等并以其为发展轴,以轴上几个相对发达的城市或经济区为核心,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联结带动周围不同水平经济区的共同发展,由此形成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的产业、物流联动的带状经济区域或经济走廊。

经济带过去一般指实现国内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政策布局,应用到国际领域就需要一种更加宽广的视野,可以把跨国多边合作与区域内不同国家内部的跨地区合作结合起来,并且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跨国经济合作模式。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特别强调,要共建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实际上是未来这种区域合作新模式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手段上要更加先进,上个世纪有了火车和汽车,今天又增加了航空、管道、电缆等;线路上要更加灵活,覆盖面更广,古代的“丝绸之路”主要有南、北两条主要线路,现在则是四通八达,呈现一种网络状分布;内容上要更加丰富,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出了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民心等“五通”,涵盖了交通、经贸、金融、政治、人文等多个领域,推进地区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各国政策上的开放与互惠,都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应有之义。(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要条件

在今天的国际经济与安全环境中讲“丝绸之路”的复兴,实际上并不容易,需要得到更加充分的政治互信和强有力的经济、文化支撑。目前来看,具备一些有利的条件:一是双边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影响力迅速提升,中亚国家也视中国为可靠的经济伙伴;二是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等多边机制的建立与推动,重大跨国项目的落实容易得到资金支持,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方的贷款很多用于改善中亚国家的基础设施;三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使各国意识到只有加强区域合作才能有效抵御风险,扩大了对经济合作的客观要求。现代“丝绸之路”上的多边合作,既包括交通、能源、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也有农业、中小企业以及市场中介服务方面的合作,还包括科技、环保、旅游、卫生、教育、救灾等领域的交流。可以吸纳区域外的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广泛参与。

应该进一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创造条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战略上的共识。目前中亚的一体化陷入困境,国家间关系受到多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利益上的摩擦越来越多,许多区域性的问题无法通过跨国合作来妥善解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该明确它是各国都可以接受的新型合作方式,非常灵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内外联动,充分尊重中亚国家的经济主权和自主选择对外经济合作伙伴的权利,也不会通过建立新的约束性机制与其他在该地区已存在的经济合作组织竞争,实际上是现有各种经贸合作关系的整合和提升,能够促进地区各国、地区各种跨国机制的合作。(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指的是跳出了传统的区域经济模式,不是通过建立排他性的关税同盟或者超国家的管理机构来实现合作,而是在各国认同同一理念和规则的前提下,以平等、互利、共赢的方式扩大彼此的经济交流,减少不利因素的干扰,共同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和变化。同时,这种合作模式还应该包括政治上的彼此互信、人文上的相互亲近、安全上的和平共处,有助于建立长期友好、非常稳定的国家关系,出现争端也可以通过政治和外交方式化解矛盾。

有别于传统的区域合作模式,经济带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客观性,即作为地域分工的表现形式是客观存在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地理条件等都是先天的,或者说是历史形成的;二是区域性,即在地缘上连成一片,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相对合理的带状条形地域组成范围;三是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区域内不同经济单元可以是处于发展的不同等级和层次,但相互之间必须有有机的联系;四是开放性,即经济带不是封闭的、而是对外开放的,可以通过物质流、信息流、劳动力流动与其他地区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五是相对稳定与发展变化共存,即一方面经济带内不同经济体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或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也要进行调整,区域的外延并不是固定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首先它应该是互惠的利益共同体,不断扩大各国的经济贸易联系,特别是地处内陆的中亚国家,可以将地缘上的劣势转变为区位上的优势,在欧亚经济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次它应该是共赢的发展共同体,各国都可以从合作中受益,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优先方向,加强融资合作,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真正造福于各国人民;再次它应该是开放的合作共同体,涵盖的地理范围非常广阔,区域外的国家也可以参与进来。三、以互联互通促进中国与中亚的互惠互利

在世界经济整体上没有摆脱低迷的背景之下,中国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样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构想,在路径的选择上更加清晰,也就是说由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式,在中亚或者更加广阔的欧亚地区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支撑,只能是先通过贸易、投资、运输便利化来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增强彼此的依存度来逐步建立一种互惠的地缘经济体。(一)与上合组织多边经济合作相互促进

中国和中亚国家共同参与创建的上海合作组织,自太平洋延伸至欧亚大陆的腹地,成员国经济互补性比较强,已经签署了《多边经贸合作纲要》等文件,在经济领域定期举行成员国总理会议,启动了经贸部长、交通部长、农业部长、央行行长等会议机制,确定了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正在积极推动签署国际交通运输便利化的协议。尽管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遇到一些难题,但其巨大的潜力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带来持续的动力。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和观察员国基本上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政策沟通和人文交流比较顺畅,特别是经济增长的势头比较强劲,将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具备坚实的基础。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多边经济合作能否取得成功,要看成员国能否形成一个统一的地缘经济结构。这种地缘经济体的形成,需要一些内生的或客观的条件:首先是特定地理环境下的毗邻关系;其次是经济水平和市场发育的相似性;第三是产业和贸易结构的互补性;第四是边境地区的相互开放;第五是有形成交通网络的基础条件。另外,还要具备一些外在的或主观的条件:首先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特别是经济和安全战略的相容性;其次是面临的外部经济挑战是相同的或相似的;第三是关税、投资、运输等政策的互惠性;第四是民众彼此之间认知和亲近的程度;第五是企业开展合作有无人为的障碍;第六是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对区域合作的态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上述主客观条件的形成,有助于上海合作组织在经济领域取得更多的实际成果。(二)经济带建设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类似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一样,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推进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不可能高歌猛进,一帆风顺。经济带需要通畅的交通、贸易联系,需要产业上建立某种承续关系,形成上下游、供应链等合理的国际分工协作,但资源的配置需要加强协调沟通的力度。在不谋求建立超国家的协调机构的前提下,各国差异明显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不可能始终从“带状合作”中受益,这就会产生利益上的疏离,如果再考虑更加复杂的政治和安全因素,不确定性又会大大增加。以中亚地区为例,这里的地缘政治博弈经常会影响各个“玩家”的战略判断,俄罗斯、美国、中国、欧盟、印度、日本等都希望与中亚国家建立某种多边框架,相互之间出现矛盾、竞争是一种常态。丝绸之路经济带虽然体现了多数国家的合作愿景,但短期内也很难获得巨大的成功。

中国提出这样一个倡议,得到了中亚国家官方的广泛认可,但在俄罗斯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有学者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可能成功,原因在于地理条件复杂,交通项目成本过高;沿线地区国家间矛盾很多,存在严重的政治障碍等,认为至少要经过十几个内外环境完全不同的国家,彼此的政策很难协调。他们甚至觉得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新的一体化方案,具有帮助中国确立优势的地缘政治目的。这说明在俄罗斯也包括中亚国家还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丝绸之路经济带要真正得到各方的充分支持并不容易。(三)可供选择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先在交通、能源、金融、信息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种示范效应。交通领域:通过实施一些跨境运输合作项目,充分发挥现有的过境潜力;提高现有陆路口岸的工作效率,推动口岸设施的建设;消除现有公路运输网互联互通方面的障碍;发挥跨境铁路联运的优势,同时推动新的铁路项目建设,把中亚的铁路与外部更多地联系起来,对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利。能源领域:在建设石油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同时,加强对跨国管道的维护和安全保障;建立能源合资企业,不仅联合勘探、开采油气资源,而且在油气资源的加工、运输以及新能源技术方面开展合作;未来甚至可以建立能源共同体,在能源的生产、市场、运输等方面形成集约化,使各方充分受益。金融领域:通过建立多边金融机构和融资平台,市场运作,解决项目的融资问题;帮助地区各国规避国际上的金融风险,共同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难题;为相互投资提供优惠条件,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要依靠地区内各个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取得更多成效,不是重建一种区域经济安排,而是要促使现有的合作更加顺畅。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经济关系,对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对中亚国家恢复传统的经济联系,对区内各种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都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比如现有的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中西亚经济合作组织,可以寻找合适的方式,落实共同感兴趣的重大项目。首先是便利化建设,可以消除区域内的贸易、投资、过境运输的壁垒;其次是加大政策协调,可以提升各国彼此的认同程度,尝试建立共同的合作规则,加强区域内各国政策与制度上的沟通和衔接;再次是提高竞争能力,通过国际合作,改善投资环境,减少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各国出口能力,真正实现优势互补。

2014年5月中亚国家领导人借出席亚信会议上海峰会之机联袂访华,与中国签署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大单: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协议总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两国元首共同启动了中哈连云港物流场站项目建设,该场站可将货物经陆路运往欧洲和波斯湾;哈方还特别表示,要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范围内经贸、运输、投资、金融和文化项目;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则准备制定《2015-2020年战略伙伴关系合作纲要》,推进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工程以及塔方输变电线路改造、交通和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农业技术示范园区等合作项目,促进文化、教育、旅游合作。这些项目基本涵盖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领域,有望率先取得成果。结语

丝绸之路经济带目前概括来说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平台。理念上要推动实现共同繁荣,倡导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也就是我们倡导的新型合作观,是新合作观的一种实践方式;建平台而不是建机制,就是要提供合作的机会,而不是要约束、限制各国的对外经济联系。途径可以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签署多边的投资保护协定、开展贸易谈判提供互惠的条件、建立良好的融资平台、落实一些重大的经济合作项目等等。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经济关系发展很快,但多边经济合作严重滞后,来自政治和人文领域的支撑不够,需要及时调整方式和重点,以适应地区各国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

这条“经济带”不同于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一种复合的、共赢的、开放的合作与交流方式,促进各国充分发挥地缘上的优势,开辟一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开展平等合作,共享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中国与中亚国家虽然国情、国力差异巨大,文化传统不同,但已经通过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创造了大国与小国平等合作的范例。如何以互利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夯实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是未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全球经济整体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的背景之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提供一种全新的合作理念与模式,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保证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安全,以经济合作带动政治、文化交流,同时又以稳定的国家关系促进经济的共同繁荣与进步。中国与中亚国家国内的经济和产业布局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的任务很重,坚持对外经贸合作的多元化与开放性,显然比闭关锁国更容易实现这样的目标。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中国与中亚经济、人文、政治合作的空间,使其更具有互惠的性质,更具有可持续性和长期的稳定性。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刘华芹(商务部 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北京,100710)【摘要】本文回顾了自中亚国家独立20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政治和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分析了未来中方与中亚国家合作的新历史条件及未来经贸合作发展的主要方向,包括深化能源领域合作、扩大非资源领域合作,实现两者之间的均衡发展。强调了中亚国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从长远考虑,应密切和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全方位合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搭建广阔平台。【关键词】中亚国家;经贸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作者简介】刘华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其他国家双边经贸关系、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和土库曼斯坦统称为“中亚五国”,与我国西北地区毗邻。自1992年独立以来,中亚各国领导人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模式,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各国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已呈现出巨大差异。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五国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表1 2013年中亚五国GDP总量和人均GDP及其世界排名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13年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地区GDP总量及人均GDP最高的国家,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排名中分别位居第45位和第56位。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GDP总量及人均GDP规模均相对较小,哈萨克斯坦的GDP总量与吉尔吉斯斯坦的GDP总量相差30倍,与塔吉克斯坦的人均GDP规模相差12倍。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国与其双边经贸合作的规模与水平。一、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为双边经贸合作奠定了重要政治基础

自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来,中国与各国的双边关系得到健康、快速发展,高层互访频繁,为经贸合作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1997年,五国元首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会晤,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消除了边境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为建立相互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创造了重要前提。

在2002-2007年期间,中国相继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与此同时,加强了高层接触和民间交流,增强了政治互信。2011年6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宣布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9月,双方又签署了《中哈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中哈政治互信与合作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同发表了《中乌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两国正式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分别签署了战略伙伴关系协定,就此中亚五国均确立了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的政治合作水平进入一个新阶段。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合作是一种基于主权平等关系上的互利共赢合作关系,中方秉承平等共赢以及平等互利的合作主张,以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为目标,通过推动各国之间全方位、各领域的协作实现互信共赢,对中亚国家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中亚国家通过与中国的合作获益匪浅,上海合作组织成为中亚国家与中国开展合作的重要平台。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期间宣示了中国的中亚政策,提出了坚持“三好”,即永远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明确提出“三不”政策,即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同时,中方与各方签署的相关文件中,提到要相互尊重各自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反对外部势力以任何方式干涉中亚国家内政,破坏中亚稳定。“阿拉伯剧变”以来,西方国家挥舞新干涉主义大棒,不断降低战争门槛,在这种背景下,中方的表态是对中亚各国最有力的支持,也是对维护地区稳定和发展的承诺。

中亚是我国西部重要周边国家,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战略通道,对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意义。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全方位合作是我们应坚持的长期战略,采取更为积极稳妥的策略,以互动、互利共赢式发展推动双边合作是未来应遵循的基本方针。二、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现状

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经贸合作关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快速发展。(一)双方奠定了经贸合作的法律基础

自1992年各国独立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分别签署了《经贸合作协定》、《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关于成立政府间经贸合作委员会协定》等相关法律文件,此外,中方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双边《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过境运输协定》、《石油领域合作协定》、《银行合作协定》等文件。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关于扩大经贸、投资和金融合作的备忘录》。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签署了《进出口商品质量保证协定》、《民用航空运输协定》等文件。上述文件为双边经贸合作关系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必不可少的法律基础。(二)双方建立了有效的经贸合作机制

为了推动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建立了各级别的经贸合作机制。中哈、中土和中乌之间建立了副总理级定期会晤机制,中吉和中塔之间建立了部长级会晤机制,负责协商双边经贸合作相关事宜。

1992年中哈两国建立了副部级经贸合作委员会,2004年起成立了副总理级中哈合作委员会,下设经贸、交通、铁路、口岸和海关、科技、金融、能源、地质矿产、人文、安全合作十个分委会。1992年3月,中乌两国建立了副部级政府间经贸合作委员会,后升级为副总理级定期会晤机制。1994年4月,中吉两国成立了政府间经贸合作委员会。2001年,中塔两国经贸合作委员会正式成立。2008年8月,中土两国成立了副总理级合作委员会,下设经贸、能源、人文、安全四个分委会。这些政府间的合作机制负责协调解决双边经贸合作的重大问题,推动落实重点合作项目,为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机制保障。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经贸合作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开展经贸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建立了经贸部长、交通部长、科技部长、农业部长会议以及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机制,同时在经贸部长会议机制下设立了7个工作组,即海关工作组、质检工作组、电子商务工作组、投资促进工作组、发展过境潜力工作组、能源工作组、信息和电信工作组等。在经贸部长会议的推动下还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和银行间联合体,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述机制下开展经贸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三)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现状

中亚五国中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与我国有3300公里的共同边界线,17个陆路口岸,具有发展经贸合作关系的良好基础。中亚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哈萨克斯坦铀矿、铜矿、铅矿、锌矿、钨矿储量丰富。陆上原油探明储量为48-59亿吨,天然气3.5万亿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值约为3.5万亿美元。黄金探明储量3350吨(世界第4),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开采量居世界第11位,黄金开采量居世界第9位,铀矿开采量居世界第5位。土库曼斯坦的矿产资源丰富,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2年的数据,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为27.54亿吨和26万亿立方米,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为1亿吨和24.3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4位。塔吉克斯坦的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全、储量大。锑储量占整个独联体的50%,无烟煤储量515万吨,仅次于越南,在世界居第2位。吉尔吉斯斯坦的锑产量居世界第3位、位于独联体第1位,锡产量和汞产量居独联体第2位,羊毛产量和水电资源在独联体国家中居第3位。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经济结构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为拓展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基于中亚国家资源丰富但资金短缺的现实,中方采取了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的策略,与中亚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1.双边贸易规模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经历了两个不同发展时期,2001年前受各国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的影响,双边贸易呈低速增长态势。2001年后,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为双边经贸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双边经贸合作实现了快速发展。近10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

中亚五国独立之初,由于各国原有经济联系突然中断,经济急剧下滑,受此影响,1992年中国与五国的贸易额仅为4.64亿美元。此后受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经济持续在低谷徘徊,直至1999年,伴随俄罗斯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各国经济才停止下滑,实现恢复性增长,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也随之稳步发展。2001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达到15.09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4%。

2001年以后,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中国的大力推动下双边贸易规模急剧扩大,2013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达到502.75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了108倍,占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21%,比1992年增长了1个百分点。中方与各国的贸易额占中亚国家贸易总额的20%左右,仅次于俄罗斯,成效卓著。

目前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土库曼斯坦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图1 1992-2013年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变化图

2.双边贸易结构

在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的国别结构中哈萨克斯坦居首位,占双边贸易总额的50-60%,土库曼斯坦因扩大对华天然气出口而后来居上,位于第二位,占贸易总额的20%,吉尔吉斯斯坦占贸易总额的10%,居于第三位,哈萨克斯坦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

从贸易商品结构来看,中方自中亚国家进口的商品主要为能源和资源性商品,如石油、天然气、矿产品、棉花、皮革和羊毛等产品,中方对中亚国家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类轻纺产品,近年来,随着各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建材类商品出口增幅明显。

3.双边贸易方式

由于独特的地缘条件,边境贸易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贸易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以旅购贸易为代表的边境贸易一直是我国与中亚国家贸易的主要形式,在中哈贸易和中吉贸易中尤为突出。2011年以来,随着俄白哈关税同盟的正式运行,双边贸易秩序日趋规范化,旅购贸易的发展受到冲击,边境贸易比重逐年下降,一般贸易比重逐渐上升,成为双边贸易的主要形式。

一般贸易方式能够充分实现双方经济的互补性,但也易受两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一方经济增速下滑,必然会波及双边贸易的发展。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给中哈和中吉贸易带来了不利影响。

4.双边贸易主体

在旅购贸易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受该种贸易方式的影响,贸易主体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随着贸易方式的日趋规范化,在一般贸易方式下大中型国有和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双边贸易的主体,中小型贸易企业数量趋于减少。(四)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现状

自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增长迅速,规模急剧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非资源领域投资不断增加,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根据中方统计,截至2003年年底,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存量为4409万美元,而到2011年底已达到40.33亿美元,增长近100倍。资料来源:《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图2 2003-2011年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存量图

截至2011年底,在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对象国排名中哈萨克斯坦位居第12位。我对哈国投资的主要领域涉及矿产资源开采、建筑、贸易、物流、通讯和金融等。

2013年中国成为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一大投资来源国。根据吉官方统计,2013年中国对吉直接投资额为4.545亿美元,同比增长2.2倍,占当年吉国吸引外国直接总额的45.8%。中方对吉主要投资领域包括地质勘探、能源加工、贸易、农业、基础设施等。

根据塔吉克斯坦国家统计署的数据,2013年中国对塔吉克斯坦的直接投资总额为1.66亿美元,占塔当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48.7%。中方对塔国主要投资领域涉及矿产资源开发、建筑业、加工工业、金融服务等行业。

在土库曼斯坦的中资企业总计37家,投资总额超过48亿美元,主要投资领域包括油气资源开发、交通通讯设备与服务、农业生产、纺织加工、化工生产、食品工业和建筑业等行业。

中方在乌兹别克斯坦正式注册的企业共409家,注册资本约12.03亿美元,投资领域涉及日用消费品生产、棉纺工业、建材、制鞋、制革、油气勘探、天然气运输、矿产勘探、农产品、畜牧养殖、家具、日用化工、租赁、贸易、不动产等领域。(五)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技术合作现状

1.能源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

近10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区域能源网建设初具规模,管道运输服务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一大亮点。(1)中哈原油管线。2005年11月正式竣工,2006年5月正式使用。该管线西起哈萨克斯坦阿塔苏,经过阿拉山口口岸进入我国,全长1200多公里。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累计进口管输原油5080万吨,贸易额达到328.5亿美元。(2)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线。2009年12月竣工,西起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穿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入境,全长1833公里,年设计输气量为300亿至400亿立方米。截至2013年2月底,中亚天然气管道累计向中国输气467.7亿立方米,折合重量3253.51万吨,货值157.15亿美元。

2.金融领域合作

通过上海合作组织银行间联合体,中国与中亚国家拓展了金融领域合作。2009年,中信集团与哈萨克斯坦主权财富基金萨姆鲁克-卡森纳的子公司共同组建“中信卡森纳直接投资基金1号”,基金初始资本为2亿美元。此后,中信与卡森纳方面还将设立两个补充基金,每个基金的资本为4亿美元,从而使基金总额增至10亿美元。2011年4月19日,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金额为7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有效期为3年。同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哈萨克斯坦国家银行签署了金额为7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有效期为3年。签署上述协议旨在加强双边金融合作,促进贸易与投资的发展。目前,中国银行正推动哈本币坚戈的国际结算、贸易融资、远期结售汇等产品,为促进双边贸易与投资创造条件。

3.交通运输合作

中国与中亚国家相互毗邻,为发展跨境运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10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开通了近100条公路运输线和两条主要铁路运输线路,客货运输量增长显著。2012年与2005年相比,中哈公路货运量增长了25%,中吉之间公路货运量增长了62%。同期中哈客运量增长了近4倍,中吉之间的客运量增长了27%。

4.通讯信息领域合作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通讯设备及服务领域加强了合作,极大地改善了区域内的通信状况,为建立区域通讯信息网络创造了条件。

2004年中兴通讯向乌兹别克斯坦提供了CDMA设备。2005年,中兴通讯与塔吉克斯坦国家电信公司签订了NGN商用网项目协议。根据协议,中兴通讯帮助塔方实现快速、持续赢利的NGN整体解决方案,主要用于提供VOIP、PCENTREX等基于NGN网络的多样化增值业务。

2007年,中国的华为公司向塔吉克斯坦abilon-T公司独家提供中亚地区首张WiMAX商用网络。华为公司为乌兹别克斯坦设计了覆盖全国主要教育机构的远程教育系统,将各学校里原有的多媒体教室升级为远程视频教室,以支持其他学校的远程视频教室接入听课,促进了全国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

5.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借助于中方提供的资金和技术,吉尔吉斯斯坦正在实施“奥什-萨雷塔什-伊尔克什坦”公路、“比什凯克-纳伦-吐尔尕特”公路、“奥什-巴特肯-伊斯法纳”公路,以及“南部电网改造”、“达特卡-克明”输变电线等项目,这些交通和能源领域的项目为吉国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政府与哈萨克斯坦政府在2010年10月签署协议,在霍尔果斯河上共同建立多斯特克水利枢纽。根据协议,双方各出资50%,共同在霍尔果斯河上距离边境站24.5公里处建立联合水利枢纽。

6.旅游服务

中亚国家历史悠久,地理环境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同时与中国彼此相邻,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中、哈、吉三国之间的旅游合作发展迅速。根据中国国家旅游总局的统计(见图3),2005-2012年间来自俄、哈和吉三国的入境游总人次达到2300.70万人次,占同期中国入境游总人次19526.94万人次的11.78%,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资料来源:中国国家旅游总局。图3 2005-2012年俄哈吉三国来华入境游人数变化图(单位:万人)

7.教育服务

人文领域合作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合作的一大重要支柱。人文交流日益频繁,而教育是其重要领域。互派留学生成为教育服务的一个主要项目。2008年上合组织大学正式成立,中、俄、哈、吉、塔五国的62所大学加入了该合作项目,为发展教育服务搭建了新的平台。中、俄、哈三国之间的留学生交流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截至2012年底,哈在华留学生人数达到9565人,居外国在华留学生人数的第10位。中哈两国在教育服务方面相互成为重要合作伙伴。资料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图4 2008-2012年俄哈两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变化图(单位:人)三、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已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为未来深化和拓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中亚国家历史上均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古丝绸之路一直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桥梁与纽带,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大力促进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将为各国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将双边经贸合作推向了一个全方位合作的新阶段。中方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签署了总计为48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落实这些协议将使双边经贸合作跨上一个新台阶。未来双方的主要合作方向是:(一)继续深化能源领域合作

延续已有的能源合作项目,同时拓展双方在能源领域的深加工合作。中土双方将共同努力,确保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顺利稳定运营并足额供气;尽快启动D线建设并争取2016年建成通气,将两国天然气供气量提升至650亿立方米/年的新水平。双方将推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天然气田二期开发项目顺利实施,加快土库曼斯坦“复兴”气田二期300亿立方米/年天然气产能建设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进度。双方愿在当前合作基础上拓展合作领域,开展油气加工、炼化合作以及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领域合作,打造全方位能源合作格局。

随着2014年底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乌兹别克斯坦段的竣工,乌兹别克斯坦对中国输气量会进一步增加,乌方计划将2014年对中国天然气输气量由2013年的60亿立方米提高至100亿立方米。此外,中乌双方签署了《新丝绸之路石油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创建协议》,中方将投资77亿美元,在乌开展天然气加工、油页岩开发等项目。

中方还将在哈萨克斯坦建立煤制气、汽油、柴油、氮肥厂,提升哈萨克斯坦能源产品深加工水平。中方将投资约14亿美元,在吉尔吉斯斯坦建设石油炼化厂、煤化工联合体等项目,这些项目将极大改善吉国的能源供应和经济环境,帮助吉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二)非资源领域将成为双方合作的增长点

在深化和巩固资源领域合作的同时,大力提升双方在非资源领域的合作水平,实现资源领域和非资源领域合作的均衡发展,将是未来双方合作的新方向,也是合作新的增长点。

1.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领域的合作

加工制造业是中亚各国经济结构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也是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将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

中哈之间已在草甘膦生产、油气管道生产、热电站建设领域签署了合作协议,同时就采矿工业、农业、机器制造、化工、电子、消费品领域也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

中方提供贷款协助吉尔吉斯斯坦对“比什凯克热电厂”及电网进行现代化改造,以改善吉国的电力供应状况。农业、旅游业、水电合作将成为双方合作的亮点。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除了加强在天然气领域合作外,中方还向土方出口铁路客车厢、铁路设备以及通讯设备等,帮助土库曼斯坦改善本国的运输及通讯状况。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在农业,包括养鱼业、养蜂业、水果种植业以及育种业等领域,在原油冶炼、建材生产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将在光伏设备、建筑材料、泵站设备、农业与建筑机械、家电组装、铁路设备、农业领域开展合作。

2.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双方非资源领域合作的重点

受各种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中亚国家的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老化或缺失的问题,已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是未来双方合作的主要方向之一。

中国在塔吉克斯坦实施了杜尚别2号火电站、塔乌公路项目以及多个输变电线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塔国基础设施状况。

中国在吉尔吉斯斯坦实施多条公路改造和建设项目,进行电网改造和输变电建设项目,对促进吉国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哈两国启动了中哈连云港物流场站项目建设,预计2014年底该物流场站将建成,主要从事国际多式联运、拆装箱托运等国际货物运输业务,可将东南亚货物运往中亚、高加索国家、俄罗斯、欧洲和波斯湾国家。预计到2015年,该物流场站可处理25万个集装箱或300万吨货物,到2020年这一货运量将增长1倍。

3.金融合作成为亮点

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加强投资领域的合作日益迫切,金融作为投资的重要支撑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也成为双边合作的亮点。实现货币流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哈在金融领域合作成效更为显著。哈萨克斯坦的萨姆鲁克卡泽纳基金与中信集团签署了相互谅解与合作备忘录,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了哈PK公司项目融资协议。哈开发银行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在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框架内签署了5亿美元的授信总协议用于对哈非资源领域项目投资,哈油气股份公司与中石油签署了建设油气管道厂的框架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将为哈开发银行提供10亿美元上合框架内优惠贷款用于奇姆肯特炼厂改造项目等。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还与乌兹别克斯坦的阿萨卡银行、工业建设银行、抵押银行分别签署过授信协议总额为2.76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同时还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对外经济活动银行签署了5亿美元融资框架合作协议。

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供1.298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用于两条道路修复项目。吉财政部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了关于用于实施“比什凯克热电站改造项目”的优买贷款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还向塔吉克斯坦政府提供了5.60亿美元贷款,用于完成国家级项目。

2013年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中国总理李克强提出建立“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为成员国提供资金支持,这也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金融合作的新形式。(三)拓展服务业合作扩大人文交流

民心相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也是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合作领域。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已为中亚国家进行了1500人次的培训。中国企业“新疆特变电工”公司在塔吉克斯坦实施了多个输变电线项目,并为当地培训了数百名电力专业技术人员,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好评。中国援吉国立医院新建医疗楼项目已竣工,对解决当地居民就医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拓展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文化、教育、医疗、旅游、基础设施等多个服务业领域的合作不仅能够扩大相互之间的贸易规模,而且能够增进人文交流,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结语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实现了全方位互利共赢的合作,政治关系不断巩固,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成为拉动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外在动力,而中国通过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保证了西部边境地区的安全,实现了我国能源进口的多元化战略。虽然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额只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2%,但是中国自哈进口原油占我国同类商品进口总额的8%,未来自中亚天然气进口将占到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25%,这对于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将产生深远影响。

当然,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政治层面看,未来中亚地区的政治环境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安全形势将因美国撤离阿富汗而变得扑朔迷离,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将迎来新的大选,中亚国家之间已有的矛盾仍不断激化,因此我们必须审慎分析,根据中亚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

从经济层面看,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加大了扩大双边贸易规模的难度。与此同时,中亚各国投资环境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对于中方人员往来,尤其是签证方面的严格限制,制约了双方合作的发展。欧亚经济联盟的启动对扩大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构成了巨大挑战,压缩了合作空间,如何妥善处理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是未来双方将共同面对的难题。

着眼于长远发展,中亚国家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咽喉部位,互联互通能源通道、交通运输通道都要经过中亚地区进一步延伸到西亚和南亚,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上作用凸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地位异常重要。密切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将有利于保证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未来我们必须巩固并深化彼此的合作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