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怪杰张炳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20:10:02

点击下载

作者:张炳厚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医林怪杰张炳厚

医林怪杰张炳厚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医林怪杰张炳厚作者:张炳厚排版:青杨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4-01ISBN:9787513232265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题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谢阳谷题词国医大师路志正题词崔月犁夫人画家徐书麟赠画“梅花图”,崔月犁题词著名漫画家何韦为张炳厚教授画像世纪金源集团董事长黄如淪先生题词中国书法协会永泽先生题词张炳厚教授墨迹路 序

中医学术代有传人,继承与发扬是两个永恒的主题。张炳厚主任医师是既能继承岐黄生命科学之精华又有创新思想的医林学者之典范,集中体现在其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著述之中。

张炳厚主任上研《内》《难》经典及历代诸家著作,下至笔录现代13位名老中医临证的经验,足以看出他对中医博大精深医理刻苦钻研求实的精神和勤于实践的学风。同时又勇于探索,大胆尝试,临床用药独具匠心。川芎茶调散本来用于外感头痛,但他却圆机活法,变化无穷,内外通用,临证灵活加减应变。《素问》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后世医家代有发挥,炳厚同志善用毒麻虫蚁药物治疗疑难重证,全蝎、蜈蚣治头痛;大剂附子、草乌、穿山甲疗痹证;马钱子毒性与解毒的灵活处置,在中医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把握上,取舍有度,运用自如而游刃有余。该书所涉及疾病中西俱见,诊断明确,说理透彻,用药精当;中医病证理法方药俱全,在治则治法上提出“顺其性即为补”,“补其正即为顺”的观点;方剂的使用师宗叶天士,将类方作为基础,以随证加减解决整体与局部及个性问题。书中有临床实践,文采奕奕,题材多样,有医案医话等写作形式;科研方面既有系统设计、临床观察和试验对照,又有学术思想理论的凝练总结和理论升华。

我与炳厚同志相识30多年,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早期培养的优秀人才,毕业后在北京中医医院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多年并担任科主任,后任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和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既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医林怪杰张炳厚》一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且蕴含着大量的临床诊疗精华,是广大临床医生和学者可借鉴参考的良师益友。文如其人,该书言辞俭朴,易读易懂,便于掌握,对启迪思路,提高疗效,当能获益匪浅,是以为序。路志正2007年4月于北京曹 序“借以岐伯仁德术,康复五洲伤病人”,这是京城名医张炳厚信奉的中医格言,亦是张老从医的躬身写照。

张炳厚一生跟随秦伯未、王文鼎、宋向元、刘渡舟、王绵之、祝谌予等10余位著名中医专家学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张老悬壶济世40余年,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大医精诚,声名远播,尤其擅治各种疑难重证、杂病怪病,中医界冠以“医林怪杰”“治痛名家”之赞誉。

张老勤奋好学,对医术刻苦钻研。他熟读中医的经典著作,博览医籍,综名家所长,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揣摩出一套独特的辨证治疗规律,凝练出自己独特的中医学术思想。《医林怪杰张炳厚》基本反映了张老从医40余年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我体会到张老的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辨证方面,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核心,八纲辨证和证候分类融会贯通,辨证准确,精细入微;择方方面,张老摒弃门户之见,师从古法而不拘泥于古方,对经方、时方、验方不断挖掘、整理,依证化裁,创出系列自拟类方、通用方及经验方,临证选用,屡屡获验;用药方面,君臣佐使配伍有序,轻重缓急主次分明,擅用活血化瘀、涤痰滚痰,尤其是虫蚁之品、毒麻之剂,遣药奇特,独树一帜。张老的学术理论必然会对中医学术的传承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在临床治疗方面,本书总结了张老治疗各种痛证、胆囊炎、慢性胃炎、肾病、冠心病心绞痛、泌尿系统感染及各种内科杂病、怪病的临床经验,更是将张老擅长治疗的带状疱疹、过敏性皮炎、顽固性荨麻疹等皮肤疾患的绝招无私地奉献给读者。张老高超的医术,为成千上万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对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不仅涵盖了张老临证之精华,更有张老跟从名医学习之心得,反映了他对各位恩师的尊敬,许多内容是他与诸师传承关系的自然流露。

张老将自己用毕生精力撰写的《医林怪杰张炳厚》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读者和医界,这种可贵的精神使我感动,更是吾辈学习的楷模。因此,以此文为序,将此书推荐给读者,愿张老的学术思想不断启迪后学,并发扬光大。曹洪欣2007年4月于北京

张炳厚小传

张炳厚,1937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原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曾任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现任北京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评审委员会中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顾问、第二届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顾问、中华医学会北京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杂志副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医药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曾任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曾任北京同仁堂中医院院长、书记,现为名誉院长。并被评为全国中医药传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张炳厚名医传承工作室。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设张炳厚名医工作站。并入选《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卷)》《中华英才》《名老中医之路》。

1958~1964年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50余年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工作。学术特点

张炳厚教授医术高明,在于他酷爱中医事业和对医术的刻苦钻研。他精通中医的经典著作,博览古今医籍,广纳众家所长;有50余年临证经验,借助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刻苦研究,揣摩出一整套以“脏腑辨证”为核心的、独特的、用方新颖、遣药奇特的辨证论治规律。

在辨证方面,力求精微入细,泛用各种辨证方法,而以脏腑辨证为核心。张教授非常欣赏王清任有关脏腑辨证的重要论述:“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在处方方面,无论经方、时方,博采伤寒、温病,冶诸方为一炉,摆脱门户之见,创出众多类方和通用方。他还善用活血化瘀、涤痰滚痰法治疗多种疑难怪证,效果甚佳。如自拟川芎茶调散类方治疗多种内伤头痛就是古方活用的典范。其以加味滋生青阳汤治疗高血压、三叉神经痛;以益气活血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加味爽胃饮治疗急、慢性胃炎;以开胃进食汤、济生橘皮竹茹汤治疗胃动力减弱;以胆囊1号治疗胆囊炎;以止咳定喘汤治疗咳喘;以痹证三两三加减十四法治疗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清肾丸治疗再发性尿路感染;以五皮五藤饮治疗多种过敏性疾患;以滋阴清利汤治疗慢性肾衰等。这些均体现了张炳厚教授尚古而不泥古,尊古而有创新的学术风格。

在用药方面,无寒温攻补门户之偏见,权衡临床而应用。尤善用虫蚁之品、毒麻之剂,常奏意外之功。药物剂量主次分明,有时取其量大力宏,有时取其轻可去实。讲究使用引经报使药,用方新颖,选药奇特,别树一帜,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临证特点

张炳厚教授的临证特点可以用“全”“独”“怪”三个字概括。

张炳厚教授有雄厚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长时间跟随秦伯未、王文鼎、宋向元、刘渡舟、祝谌予以及妇科专家韩玉辉、儿科专家周慕新等著名中医学艺,可谓博采众长。1964年大学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边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15年,与广大兵团战士同工作同劳动。在此期间,他刻苦学习中医经典和历代前贤医籍,临证中内、外、妇、儿兼修,因此临床诊疗技术全面,治疗各种疾病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内科疾病方面擅治各种疼痛、痹证、肾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可谓是中医内科全科医师。

张炳厚教授擅长治疗各种痛证。尤其擅长治疗头痛,他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独辟蹊径,以独到的理论见解指导,潜心研究出一组以川芎茶调散为主方的系列处方11张,用治疗外感疾病的经典方剂整方作引经药物,治疗各种内伤头痛,取得了独特的临床疗效。再如他应用古方滋生青阳汤加味治疗三叉神经痛,学习民间验方疼痛三两三、麻木三两三,应用自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加减变化成为治疗多种血瘀证疼痛、麻木等的主方。张炳厚教授在治疗许多疾病方面均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见解和独特的用药规律。

张炳厚教授的临床特点最具特色的就是人们常常描述他的一个“怪”字。临证常常选怪方、用怪药、治怪病,尤擅用虫蚁和有毒药物,临床疗效显著。许多病人发现,张炳厚教授的处方中,常常有全蝎、蜈蚣、乌梢蛇等虫类药品,有时还会在张教授的处方中见到马钱子等剧毒药物。张炳厚教授应用此类“毒药”,不仅有严谨的中医理论依据,而且有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甚至是他亲身验证疗效之后应用于临床的。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张炳厚教授时,也都用一个“怪”字。1995年入选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中国作家协会和香港文库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卷)称张炳厚为“东方神医”。《中华英才》杂志以“擅治怪病、擅选怪方、擅用怪药”称张炳厚教授的临证治疗是“怪杰三绝”。中央电视4台《中华医药》栏目,以“医林怪杰”对张炳厚教授进行了专题采访。科研方面《中医内科概要及形象图解》《中成药入门及形象图解》等专著,由日本东洋医学临床出版社出版。论文方面,有“冠心病中医分型论治”等60余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川芎茶调散类方治疗血管性头痛虚证216例临床观察与机理研究”“清胆利湿汤(丸)治疗肝胆湿热型胆囊炎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益肾通脑宁机理研究”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中医内科学问答题库》获1990年北京联合大学教育奖。教学方面

张炳厚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从医50余年,授业50余年,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可谓桃李满天下,学生遍五洲。早在20世纪80年代,张炳厚教授回到北京中医医院就开始担任大内科教学组长,1987年担任大内科教研室主任,张炳厚教授临床经验丰富,疗效好,加之中医理论功底深厚,深受学生们的好评,学生们都以能师从张炳厚教授为荣。

随着张炳厚教授声望越来越高,慕名来跟师学习的弟子更是络绎不绝。于1996年至2011年间,张炳厚教授被遴选为第二、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并被授予全国优秀指导老师,2013年成为全国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在其门下,不仅有国家统一招收的全国中医药继承工作传承人,也有海外慕名前来的学子、实习学生,既有中医院校的博士,全国各大三甲中医院学有专长的院长、科主任,又有民间从师学艺的弟子、门生。张炳厚教授传承团队中目前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6人,传承博士后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继承人37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复合型人才中医药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继承人4人,第三批河北省优秀中医人才继承人2人,民间继承人8人。

2010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授予的“张炳厚教授名医传承工作站”在北京同仁堂中医院挂牌成立。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张炳厚教授名医传承工作室”,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挂牌成立。201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授予张炳厚教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称号。

张炳厚教授还多次受邀赴海外讲学,受到海外中医学者的欢迎。如:①1989年应日本国东京都卫生局邀请在东京都半岛病院进行临床诊疗和教学。②1992年应邀赴日本国星火株式会社讲学。③1993年以“中医治疗头痛经验”在中日学术研讨会上做特邀演讲。④1999年赴澳门参加国际传统医学学术交流大会,以“中医治疗头痛经验”为题在大会进行演讲。⑤2004年应日本国东京都中医药学会和广岛中医药学会邀请赴日讲学,讲题为“中医治疗疼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现张炳厚教授已年近耄耋,仍学习使用微信,开设零金碎玉小课堂,在繁忙的诊务之余,不辞辛苦,精心备课,倾囊相授,于每周三上午,专门讲授其临证用药心得,本草、方剂互释,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张门弟子犹如畅饮甘泉,皆谓受益匪浅,甚为感动。“育得杏林花千树,赢来春风芳满园”是对张炳厚教授广育中医才俊的真实写照。作者的话

吾酷爱中医临床,谙熟中医经典,博览百家丛书,借前贤仁德之术指导临床,积平日临证经验所得著成《医林怪杰张炳厚》一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介绍吾之中医学术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理论性、实践性及灵活性;中卷分别包涵对肾病、疼痛、头痛、心病、肝胆病、脾胃病、肺病、痹证、失眠、皮肤病和妇科病的论述及吾之临床治疗经验,病案取自师承徒弟的月志,内容有辨证论治、学生体会、师授三部分,医话部分由学生整理而成;下卷是我青年时代从师的笔录,所载者均为五六十年代(已故)名医泰斗的精专理论和临床经验,他们代表着当时的中医学术水平,尤其是临床经验,十分珍贵,录于此书,以飨同仁,旨在使名医临床经验流传千古,泰斗学术思想碧水长流。本书特点

传统的中医理论思想网贯全书。

学术思想广泛而别致。

理法方药力求别致。

师成方而不泥法,治贵权变。

选方新颖追求疗效。

多用类方,以自拟方为主,以基础方针对疾病共性,以加减药针对疾病个性,从简驭繁,便于掌握,使学者有所适从。

遣药奇特广泛,用虫蚁毒麻药,列用药规律、解毒之说。

引经报使药泛查古今医籍所得。

月志病例均取自2004~2007年,吾治病强调一方一药,疗效可信。论肾病参考柴中元名著《治肾研究》,颇为受益,此恭致敬。本书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所著,适合实习生和中青年临床医师参考阅读。主要媒体介绍东方神医张炳厚——《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卷》

在世界医林中,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国中医术,不能不说是一门最充满神奇色彩的医道。中医术林林总总,各路高手都独具所长,难分高低。然而,就像崇山中总有奇峰峻岭,森林总有参天巨木那样,中医界的强者高手自然大有人在。张炳厚便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是日益光芒四射的一个。他的名字不仅在九朝京城叫响,在东南亚乃至欧美一些国家的患者中也有非凡影响。

笔者曾亲自到他就诊的北京中医医院一瞥。好家伙,那病人比车站买票的人还多!长长的队伍里,有的已经排了几小时。问患者为何如此费时费心,回答是:“让张大夫看病保险,管用,一治就好。几年、几十年的病,用上几个小时的排队时间合得来!”

还有比这对医生更高的评价么!

不知张炳厚先生听到这样的话有何感想。事实上,张炳厚天天听到这样的话。

张炳厚是中医界的一颗闪耀无限光芒的“怪杰”之星。病人们则称他是“神医”。无论是“怪杰”,还是“神医”,他走过的路却是一位普通中医追求者所经历的很平常的轨迹。

张炳厚早年读书时,一次在体育课上头部摔伤,久痛不愈,后经姑母找了一位当地老中医给他针灸,仅扎了一次头就不疼了。于是针灸的神秘引起了他学习中医的兴趣。高中毕业时他第一志愿报的就是北京中医学院。几度寒暑,张炳厚一心想成为医生的宏愿终于实现了。

大学6年,张炳厚已被祖国传统中医的深奥吸引住了。他酷爱自己的专业,记得每逢暑假回房山老家时,乡亲们都登门找这个学生郎中来看病。那时,张炳厚结合老师讲授的知识,参照着书本给乡亲们开方治病,而且效果不错。于是最初的实践更激发了他求知的欲望。他是个有心人,像海绵一样尽量地多吸取中医界老前辈的学问。

张炳厚较长时间跟随秦伯未、王文鼎、宋向元、刘渡舟、王绵之、祝谌予等10余位名老中医学艺。30年前,他跟刘渡舟教授学习临床的时候,就发现刘老凡在处方中用附子时,必用食指重诊尺脉。张炳厚不解其故,便虚心向刘教授请教。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妇科专家韩玉辉治妇女病有秘方。为了学习医术,张炳厚知道韩老师喜欢书法,将自己收集的一大捆碑文拓片送给韩老师,韩老师如获至宝,高兴之余把治妇科病的秘方传授给他。还有著名儿科专家周慕新大夫治小儿发烧、腹泻有新招,张炳厚坚持每天早晨接他上班,同行时边走边请教,久而久之张炳厚掌握了其退热的良方。总之老先生们各有所长,张炳厚都学来“归为己有”。

大学毕业后,张炳厚一头扎到新疆石河子建设兵团,一待就是15年。这15个春秋的生活是艰难的,但它却给了张炳厚丰富的临床经验。当他于1979年调回北京中医医院时,他那坚实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很快在院内外名声显赫。

张炳厚医术之高明,在于他毕生酷爱中医事业及刻苦钻研的精神。他有诸多方面的建树。

在临床方面,他鉴于中医治疗规律繁复漫散,不好掌握,影响疗效的情况,30多年来,他谙熟中医经典名著,博览医籍,综各家所长,结合临床实践,揣出一整套自己独特的辨证治疗规律。

在辨证方面,力求精细入微,泛用各种辨证方法,而以脏腑辨证为核心。张炳厚非常欣赏王清任有关脏腑重要性的论述:“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在用方方面,无分经方、时方,纵揽伤寒、温病,冶诸方为一炉,摆脱门户之见。他创出众多类方和通用方,如:以自拟川芎茶调散类方(益气茶调散、养血茶调散、益气养血茶调散、滋肾茶调散、理气茶调散、化瘀茶调散、化痰茶调散等)治疗多种内伤头痛;以加味滋生青阳汤治疗高血压、三叉神经痛;以益气养血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加味爽胃饮治疗肝胃不和的疾患;以胆囊1号治疗胆囊炎;以止咳定喘汤治疗咳喘;以痹证三两三加减十四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加味控涎丹治疗胸水;以油发煎治疗血尿;以清利通淋汤治疗泌尿系感染;以五皮五藤饮治疗多种皮肤病。他还擅治温病,尤以治湿温病见长。他以三石汤加味和三仁汤加味治疗无名高热,效果甚佳。他还擅用活血化瘀、涤痰滚痰法治疗多种疑难怪证。以上所举均有论文发表。

在用药方面,无寒温攻补门户之偏,权衡临床而应用。擅用虫蚁之品、毒麻之剂,常奏意外之功。药物剂量主次分明,有时取其量大力宏,有时用其轻可去实。讲究引经报使,用方新颖,选药奇特,别树一帜,充分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作为一名中医高手,张炳厚独树一帜的风格和高超的医术,使他在治疗心、肺、肾、脾、胃等疾病方面均有很深造诣和功效。而使他名声日益剧增的是治疗头痛病绝招。

头痛病是一种常见的顽病。几乎人人都有过头痛的体验。当头痛发作时,人就会感到心烦意乱,什么也干不下去,有些人在头痛剧烈时,甚至想往墙上撞,有些人则已被头痛折磨了几十年。为此,张教授根据中医理论,研究出一组以川芎茶调散为主的系列处方,用以治疗外感头痛、内伤头痛、五官疾病引起的头痛和肝阳、肝风、肝火头痛。他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对这些方子进行随症加减、灵活变化。

一位34岁的女性1年前因车祸致头部受伤,乃至留下了头部隐隐刺痛的毛病,且伴有头晕目涩、月经量减少等症状。跑了若干家医院,均按“瘀血头痛”治疗,毫无效果。张炳厚接诊后,认为此例虽属外伤头痛,但细审其症,为一派肝肾阴虚的征兆,遂采用滋补肝肾茶调散,8个疗程后病人痊愈。一位72岁的男性病人慕名找到张炳厚。此病人已被头痛折磨了22年,每遇头痛发作,便遗尿,甚至出现尿闭。张炳厚认为此属气阴两虚头痛,采用益气养阴茶调散为其治疗,并根据症状的变化加减用药,4个疗程后痊愈。像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成百上千个,可以说,张炳厚治头痛堪称中华乃至世界一绝。许多患者听人说张炳厚是“神医”“怪杰”后,开始总是怀疑,而当亲自上门就诊一次后,就全都信服了。

有人说,张炳厚的“绝招”在于他用药之“毒”。许多看头痛的病人都发现,在张炳厚开的处方里,都有全蝎和蜈蚣。谁都知道,蝎子和蜈蚣都是身附有毒腺的昆虫。正是鉴于这点,经潜心研究并亲身试验后张炳厚才这样认为:“蜈蚣和全蝎,在此必加。两者同用,效果更捷。虫类药能通经窜络,刮剔瘀垢。我治疗头痛反复验证得出,方中有无蜈蚣、全蝎,功效竟能增损各半,一药之差,效果判然。”

张炳厚的这一独到见解,不仅被无数实验所证实,而且他还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他的一位高徒深有感触道:川芎茶调散一般被用于治外感头痛,而用来治内伤头痛,为很多医家所忌讳。因为这个方子里的药都是散风的药,容易耗散元气。但张先生别出心裁,用川芎茶调散既治外感头痛,也治内伤头痛。他认为,内伤头痛病位在头,但病因是内脏功能失调。茶调散中轻清上浮的散风药,把治本的药效引到头上去了。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个方子是非常有效的。

现年56岁的张炳厚从医30载。不知挽救过多少病人,不知有多少患者因他而延年益寿,重振人生。仅治疗头痛病一项,近3年中就有数千例之多,痊愈率达98%。他的功德犹如泰山。

张炳厚如今有诸多头衔:中国农工党中央医卫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肾病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促进会理事,北京中医名医咨询函诊部顾问。眼下,他身居几个要职:北京中医医院大内科主任、肾病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副导师、教授、主任医师等等。作为一位名医,一位专家,张炳厚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也成果硕硕。他长期承担了中医院校和国内外研修生的教课任务。所编写的《中医内科学问答题库》曾获北京联合大学教学成果奖。《中医学基础》和《中成药入门及形象图解》两部著作出版后,不仅在国内医学界受到普遍好评,而且被引入日本作专业教材所用。他在国内外学术界发表和参加演讲的论文数十篇。近年进行的“川芎茶调散类方治偏头痛虚证216例临床观察与机理研究”,获得部级科研成果奖;他的“清肾丸治疗原发性肾类及泌尿系感染的临床观察与机理研究”,也已取得初步成果。张炳厚的三怪秘笈——《中华英才》

天还不亮,北京中医医院门诊挂号处就已排起长队。“你看什么病?挂谁的号?”“嗨,我妈病了几十年了,没地方能治好,这不,来这儿试试。”“听说这儿有个叫张炳厚的大夫,专治疑难病。”“我就是张大夫的病人,他治病神了,什么疑难杂症,到他这里都能找到良方。”七嘴八舌中发现,很多人都是奔着张炳厚来的。

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张炳厚,不仅以擅长治痛证、肾病等疑难重证享誉京城,还因为他擅治怪病,擅用怪药,擅选怪方,被中医界称为“医林怪杰”。

一、治怪病,又杂又灵

两年前,一位妇女突然出现腹痛,经西医内、外、妇科多项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吃了不少中西医药物,也没有缓解病情。朋友介绍她找张炳厚试试,结果3剂药下肚,腹痛就止住了,后来又吃了4剂,她的腹痛就彻底根治了。像这样的疑难病证,张炳厚不知看了多少。40

经过近年的临床实践,张炳厚整理出一套独特的辨证施治的治疗规律。他精通内、外、妇、儿、皮等诸科,现在主要治疗痛证、肾病、疑难病证,尤其在治疗各种疼痛方面有“绝招”。

疼痛是人群中发病最多的一个症状,中西医称其为“顽疾”。从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到外部的皮肉骨筋,都可能产生疼痛。有的疼痛是主症,有的疼痛则是其他病的兼症。

张炳厚介绍说:中医治疗疼痛有一套很完整的理论,而且有很好的辨证方法和方药。中医理论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由于导致痛的原因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就不一样。血瘀引起的痛要行血;血虚引起的痛要补血;因寒引起的痛用温热通滞;因热引起的痛用清凉解毒;气滞引起的痛疏理肝气。张炳厚形象地将此比喻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张炳厚治疗疼痛,当数治头痛最为拿手。他根据中医理论,潜心研究出一组以川芎茶调散为主的系列处方11个,分别治疗外感头痛、内伤头痛、五官疾病引起的头痛和肝阳、肝风、肝火引起的头痛。同时他遵循中医辨证的原则,在这11个方子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随症加减,灵活处方。

一位34岁的女性1年前因车祸致头部受伤,以后就留下了头部经常隐隐刺痛的病证,发病时还伴有头晕目涩、月经量减少等症状。她跑了若干家医院,均按“瘀血头痛”为其治疗,毫无效果。张炳厚接诊后,认为此例虽属外伤头痛,但细审其证,为一派肝肾阴虚的征兆,遂采用滋补肝肾茶调散,8个疗程后病人痊愈。

一位被头痛折磨了22年的72岁男性病人慕名找到张炳厚,他说自己每次头痛发作便遗尿甚至出现尿闭。看过西医,吃了很多西药也不见好。张炳厚认为,此人是因气阴两虚引起头痛,便采用滋肾益气茶调散为其治疗,并根据症状的变化加减用药,两个疗程后病人的疼痛消失,4个疗程后痊愈。

三叉神经痛也是一个棘手的痛证,长期以来疗效欠佳,有人得了此病会困扰终生。张炳厚治疗此病却有奇效。一位69岁的男性,患三叉神经痛多年。10年前曾做手术,但不久复发,医治无效。病人主要表现为:右脸疼痛,口角疼痛尤其厉害,并由此产生放射性头痛。病情严重时,每天发病数次,疼得不能说话,不能进食,整天呻吟,痛苦不堪。1990年1月病人找到张炳厚治疗。张炳厚认为他的病情为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夹痰阻络所致,给他开了平肝息风、化痰解痉、开窍通络的滋生青阳汤,后又加大平肝药物剂量,至第9疗程时,在药中再加白花蛇1条,病人疼痛递减。至第15疗程,病人痛止症消,3个月后随访,病人再无复发。除了病根的老人竖着大拇指夸赞:“张教授,绝了!”

二、用怪药,又“毒”又“狠”

张炳厚的“绝招”还在于他用药之“毒”。这里的“毒”是指有毒的虫蚁及麻毒药。许多看过头痛的病人会发现,在张炳厚开的处方里,都有全蝎和蜈蚣,甚至还有剧毒的马钱子。医院药房的司药人员见到马钱子、细辛等毒药方子,也都知道多半是张炳厚所开。

张炳厚用“毒”的方法不仅有严谨科学的理论根据,更多的是他多年行医的经验积累。他说:“虫蚁药被中医称为血肉有情之品。我爱用蝎子、蜈蚣、山甲、土鳖虫、水蛭、蛇这些虫蚁药,是因为它们有一个‘窜’的作用,能起到通经活络搜刮瘀垢的作用,是草木药无法比拟的。”

许多中医书中讲到用虫蚁药一般时间不要太长,但是张炳厚找到了长期服用的“绝招”。他曾亲自试服马钱子,从三分的量一直吃到十分,竟没有什么副作用。当然他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来选择用量。张炳厚还实践出了马钱子最简便的解毒办法,就是吃了这味药以后,如果出现不良症状,只要喝上两口凉开水就没事了。每当有外地患者带药回去,他都要嘱咐那些患者:“如果出现不适,喝几口凉开水就管事。”

三、选怪方,又精又准

张炳厚说:治病如同与敌人作战,中医治病讲究理法方药。“理”是战略,“法”是战术,“方药”是武器。辨证立法有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还不够,要取得胜利还必须有“枪支弹药”,用药要精,选方要准。

在选方方面,他不分经方、时方,选方新颖而又不失规矩,并独创出众多类方和通用方,临床效果颇佳。他以自拟川芎茶调散类方(滋肾茶调散、理气茶调散、化瘀茶调散、化痰茶调散等)治疗多种内伤头痛;以加味滋生青阳汤治疗高血压、三叉神经痛;以益气养血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加味爽胃饮治疗肝胃不和性疾病等取得显著疗效。

川芎茶调散一般被用于治外感头痛,而用来治内伤头痛为很多医家所忌讳。但张炳厚别出心裁,用川芎茶调散既治外感头痛,也治内伤头痛。他认为,内伤头痛病位在头,但病因是内脏功能失调。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个方子是非常有效的。

他的夫人王惠英有一次得了一种奇怪的荨麻疹,皮科名医赵炳南开了一张用两种植物藤组成的药方,5剂药下去病就除了根。张炳厚惊讶之余没有错过学习的机会,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凡是皮药大都能够走皮、利尿、利湿;凡是藤药大都能够通经、活络、祛风。在此基础上他独创消疹丸,不仅用来治疗荨麻疹,而且治疗带状疱疹引发的神经痛效果良好。

张炳厚还特别重视学习运用民间验方,他认为验方定有其疗效,有疗效说明组方就有其合理性。他常用的疼痛三两三为江南小验方,经过反复应用不断完善,现已成为治疗多种痛证的主方,加减应用疗效颇佳。

中药用量是不传之秘,同样的药,同样的病人,两个医生的治疗效果绝不一样,这往往是因为主要药的用量不同。张炳厚记得在新疆工作时,给一个柴油机厂的厂长治支气管哮喘,病有好转却总除不了根。后来他发现病人突然全好了,就问其病因。那位厂长说:“我还是吃了你的药,不过我们厂的大夫将你的药方中的麻黄10g加大到20g。”张炳厚效法其经验,治疗效果增强了许多倍。

张炳厚说:“其实我用的好多怪方,都是这样的经验方。”也许这就是张炳厚的成功秘诀。

四、学艺有道

张炳厚说:“我投身中医事业完全是因为中医的博大精深吸引了我。”

在他上初中的时候,一次体育课上练习在双杠上倒立,由于手没撑住,头朝下摔下来,得了轻度脑震荡,以后就经常头痛,等到上高中时,一用脑过度就会引起头痛。后经表兄介绍,到石景山一位中医大夫处治疗。这名老中医扎的穴位很特殊,一个百会,一个长强,扎完后马上就不疼了。“这是我第一次领略中医的奥妙,也是我以后能走上学习中医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原因。”1958年,张炳厚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他对中医学显示出了超人的悟性。每逢寒暑假回房山老家时,乡亲们都登门找他看病。

张炳厚长时间跟随秦伯未、王文鼎、宋向元、刘渡舟、祝谌予等著名老中医学艺,耳濡目染,勤奋努力,同样“绝招”连连。

山西中医所妇科专家韩玉辉治疗妇女病有秘方,为向韩老师学习医术,他将自己收集的一大捆碑文拓片送给喜欢书法的韩玉辉,韩玉辉如获至宝,高兴地把秘方传授给他。为跟随著名儿科专家周慕新学习治疗小儿发烧、腹泻的新招,张炳厚坚持每天早晨接周慕新上班,同行时边走边请教,久而久之就掌握了良方。

刘渡舟爱下象棋,张炳厚先找其他人练功,不久就可与刘渡舟对弈了。张炳厚每次下棋总是先攻边卒,还振振有词地说:这叫“仙人指路”。结果连下连输。到吃饭的时候,刘渡舟兴高采烈地吃饭,张炳厚却老缓不过劲来。刘渡舟笑道:“炳厚,思虑过度伤心脾呀。为了以防后患,我教你一个方子。”刘渡舟给他开了一个开胃进食汤,主治“思虑过度,不思饮食”,张炳厚第二天就用上了,效果很好。至今张炳厚还记得刘渡舟下棋时说的一句话:别小看这个过河卒。看病和下棋一样,只要药用得精,用得对,花钱少的药也能够治大病。张炳厚简介——《科教兴国》

1937年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曾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地区医院医师,北京中医医院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方剂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全国第二、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杂志副总编。

张炳厚先生精通中医经典著作,博览各家学说,广纳众家所长,有雄厚的中医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可谓是中医内科全科医师。历经40年,借助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刻苦研究,形成了以“脏腑辨证”为核心的独特辨证诊治规律。临床选方新颖、遣药奇特、用量精到、讲究归经,可谓“博采众长、独辟蹊径、陶铸古今、自成一家”。

在辨证方面,力求精微入细,泛用各种辨证方法,而以脏腑辨证为核心。欣赏王清任有关脏腑辨证重要的论述:“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在处方方面无论经方、时方,博采伤寒、温病,冶诸方为一炉,摆脱门户之见,创出众多类方和通用方。善用活血化瘀、涤痰滚痰法治疗多种疑难怪证,效果甚佳。在用药方面,无寒温攻补门户之偏见,权衡临床而应用。药物剂量主次分明,讲究使用引经报使药,用方新颖,选药奇特,别树一帜,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诊治的特色。临床擅长治疗各种痛证、中医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疑难杂症。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深受国内外广大患者的欢迎。又因为擅长用奇方怪药治疗疑难怪病,被人称为“医林怪杰”。

他主持的重点课题中益肾通脑宁胶囊主要治疗血管性头痛,2003年已获国家药监局临床研究批文,与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正在5家大医院进行临床研究。他主要的学术论著有《中医内科学概要及形象图解》、《中成药入门及形象图解》、《秘方奇术》(合著)。

张炳厚先生的“川芎茶调散类方治疗血管性头痛虚证216例临床疗效观察及机理研究”于1993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清胆利湿汤(丸)治疗肝胆湿热型胆囊炎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于1998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进步三等奖;“益肾通脑宁机理研究”于2001年获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科学进步一等奖。他是2003年全国和北京市防治“非典”的主要专家,并多次亲临一线救治病人。因此2003年获全国中医防治“非典”特殊贡献奖,同年获“北京市卫生局优秀党员”称号。杏林一杰张炳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名医名药》

这里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听众朋友,又到了《茶余饭后》节目专门介绍中国名医名药专栏时间了,欢迎收听我的节目。

听众朋友,今年2月,中日医学学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出张炳厚作学术报告现场实况)现在讲话的是北京中医医院的内科主任张炳厚,他在做题为“头痛的中医治疗经验介绍”的学术报告,张炳厚的眼睛不时离开讲稿侃侃而谈,他对这个领域太熟悉了,对中医治疗头痛,他已潜心研究20多年,多少顽固性头痛被他治愈,有些重证甚至是一剂见效果的。

张炳厚学术报告的主持人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路志正教授,这位中医界的老前辈后来在谈到这次会议时认为他最大的体会是后生可畏,谈到张炳厚,他说:(出路志正讲话)“张炳厚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又注重研究,他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能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立方变化无穷,疗效当然很好,对各种头痛,他都研究出相应的系列方子,而不是单一方,可见他的水平不一般。”(讲话完)

的确,几乎人人都有过头痛,治疗也是很棘手的,张炳厚根据中医理论,共研究出以川芎茶调散为主的系列处方10多个,分别治疗外感、内伤头痛、五官疾病引起的头痛和肝阳、肝风、肝火头痛。同时在10多个处方的基础上还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随症加减、灵活变化。

一位37岁的妇女3年前因人工流产后受风引起头痛,发作时痛连头顶、头脸发冷、四肢不温,张炳厚用益气茶调散治疗,服用3个疗程共21剂后,头痛便痊愈了。一位36岁的男性病人,3个月前因患散发性脑炎而引起头痛,时时闷胀欲裂,失眠健忘,口渴心烦。张炳厚用滋生青阳汤为主,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症状随时加减。病人服第3剂药时,便感觉有如头上有股水骤然下注,顿时神清气爽、耳聪目明,头痛大大减轻,至第5疗程即服用35剂药后,疼痛基本消失,经CT检查,脑颅已恢复正常。不久前,张炳厚曾对近3年头痛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统计,3年中收治2420例病人,总有效率98%。可以说,在北京中医界,张炳厚治头痛堪称一绝。

用方奇特是张炳厚多年行医的特色,在这次学术交流会议上,张炳厚就谈到他在治疗疼痛时,对全蝎、蜈蚣的运用。你知道,蝎子和蜈蚣都是身上有毒腺的昆虫,炮制后便成中药。这两味药在张炳厚治头痛的药方里起着独特的作用。(出张炳厚学术报告实况)

张炳厚说:“蜈蚣或全蝎,在此必加,两者同用,效果更捷。虫类药善能通经窜络、刮剔瘀垢。我治疗头痛反复验证得出,方中有无蜈蚣、全蝎功效竟能增损各半,一药之差,效果判然。”

张炳厚有不少学生,他们师从张炳厚几年后,得益匪浅,其中一位学生就谈到:(出学生讲话)“张老师特别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川芎茶调散一般治外感头痛,用来治内伤头痛,为很多医家所忌讳。因为这个方子里的药都是散风的药,容易耗散元气。但张老师别出心裁,用川芎茶调散既治外感头痛,也治内伤头痛。他认为,内伤头痛病位在头,但病因是内脏功能失调,用川芎茶调散轻清上浮的散风药,能把治本的药效引到头上去。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个方子是非常有效的。”

今年54岁的他并不是名医世家出身。他之所以投身中医事业完全是由于中医的博大精深深深吸引了他,在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学习6年期间,他精心研究中医经典著作,博览各家医籍,后来又曾多年师从秦伯未、宋向元、刘渡舟等名医大家。1964年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张炳厚不但治疗各种痛证有独到的一面,而且对治疗心、肾、肺、脾胃等疾病都很有造诣,他不但临床研究成果不断,而且著作、论文颇丰。他著有《中医内科学基础》《中成药入门及形象图解》两书,并发表有“中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辨证治疗心率失常”“辨证治疗重证三则”等论文。从张炳厚的论文中,你还可以看到其中不少是他善于学习别人经验体会的结果。例如有一篇题为“五皮五藤饮在临床的应用”,“五皮五藤饮”是皮肤科专家赵炳南先生治疗隐疹的一个处方,疗效极好。张炳厚发现此方与众不同,便潜心研究,发现其秘诀,于是灵活运用。上卷 学术思想

张炳厚老中医中医理论雄厚,精通中医经验,博览各家学说。经过50余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独特的辨证治疗规律,在中医界别树一帜,他辨证细腻、立法精确、选方新颖、遣药奇特,讲究引经报使,善用虫蚁药,人称“医林怪杰”,正像名人为他题词所示:“博采众长、独辟蹊径、陶铸古今、自成一家。”下面介绍他的学术思想,以飨同仁。

一、诊断严格遵循三大原则

张炳厚老中医认为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从整体出发,运用辨证论治方法,以识别病证,推断病情,为防治疾病提供依据,是临床各科的基础。他的具体学术思想就是严格遵循诊断的三大原则。(一)审查内外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人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一般变化是相适应的,这种观点就是中医诊断学的审查内外原则。这一原则对于诊断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体皮肉脉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而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沟通内外。如果身体发生疾病,局部可以影响全身,全身也可以显现在某个局部,内部可以迁延及外,外部也可以传变入里。精神刺激可以影响脏腑功能,脏腑病变也可以造成精神活动的异常。可见,人体每一病证的产生都体现出整体的失调。例如眼病不仅是眼局部的病变,而且和脏腑经络的疾病也密切相关,或由于肝经有热、或因肺热,或因肝火,或因肾阴虚,病因诸多,如果单从眼部诊断自然不够全面。然而诊断也不能忽视局部,既要诊察局部,又要诊察整体,而且诊察局部也可以审之整体。

张炳厚临证时采集四诊资料非常广泛,从表及里、从脏及经、从发病季节到发病时间、从发病环境及人的性格无所不括,因为: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随时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外界环境起急剧变化时,人体机能不能适应时,脏腑经络功能就会失调而发生疾病。例如:①季节:冬季风寒证多,夏季湿热病、胃肠病多。②地方:西北、东北地区,地高风野,严寒、风寒病多,江南,炎热多雨则湿热病多。③生活条件:重灾区人群胃肠病增多,甚则易暴发传染病。④精神刺激:在我国动乱时期,精神疾病患者就相对增多。可见疾病的发生与变化,绝对不能孤立于自然界之外,要想正确诊断疾病,就必须审查患者所处的外界环境。(二)辨证求因

辨证求因是中医诊断的第二大原则,就是在审查内外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病人一系列的症状,包括病人自觉症状如四诊所得,加以分析、综合,求得疾病的本质和病因病位,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切实的依据。

疾病是多样而复杂的,又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要正确认识疾病,就必须从病因、病位、病程、诱因等多方面进行全面了解,而了解的依据就是“证”。这里所说的辨证求因的“因”字,其含义应当是广泛的,除了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普通致病因素外,还包括疾病过程中所产生的某些症结,可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如气郁、瘀血、痰饮、积滞之类,这些虽然不在“三因”之列,但在辨证上也常视为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可作为治疗的重要依据。所谓辨证求因,也就是根据病人临床所显现的一系列具体证候,而确定病因是什么,病位在何经何脏,其病程发展及病理机制又如何?查明这些就可得出诊断,即可作为立法施治的依据。

人体发生疾病,就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恶寒、头痛等。这些异常现象即是中医所称的症状。症状的出现是机体有了病变的客观反映,分析症状可以探求疾病的内在变化。因此,症状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作为医师永远要把症状作为第一依据。但辨证的“证”字与症状的“症”字,许多人模糊不清,辨证的“证”字,它不代表个别的症状,也不仅是表面的综合症状群。所谓的证,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全面而又具体地反映了疾病的特征、性质、病位和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症结。

例如:病人自述发热,单从发热这个症状不能得出辨证的结果,因为它有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之别,就需进一步了解病人有没有恶寒头痛,如兼有恶寒头痛而发热,那就比较明确一些,但还要看看他是不是脉浮?舌苔是否薄白?病起多久?等等。如果上述症状具备则病属初起,那就可以初步确定为外感表证的发热,而不是内伤里证的发热。但辨证至此并未终了,还要进一步辨别,是风寒发热还是风热发热。如口不渴、舌不红、脉浮紧,则为风寒发热。若口渴、舌红、脉数,即为风热发热。辨证就是按照中医的理论和经验,像抽丝剥茧一样诸层深入以达到辨证求因,而给治疗指出方向。

由此可见,仔细的辨证就能对疾病有深切的了解,诊断也就更为准确,而在治疗上更能达到“审因论治”的较高境界。

通过“辨证”来了解病情,求得病“因”,这就是诊断的第二大原则。(三)四诊合参

既然诊断要根据审查内外和辨证求因的方法进行,诊断的方法要求对病人做缜密的观察与全面的了解,预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四诊合参。

四诊即是望闻问切。诊断要求必须四者具备,才能见病得源。因此要求绝不能把四诊割裂开来理解,以为高明医师无论何病都能一望既知。自从前贤王叔和以后,脉诊和舌诊均有很大发展。

因此有些病人便出现一种倾向,往往夸大脉诊和舌诊,一切诊一望舌就判断病情处方用药,而忽视四诊合参的原则,医师对舌诊、脉诊有精深的研究和专长固然很好,但万不能以一诊代替四诊。病人发病的经过、痛苦所在、过去犯过什么病、经过何种治疗等资料的收集,必须通过问诊。病人的声音、气味有何变化,必须通过闻诊。病人的神色形态有何变化,必须通过望诊。病人的脉象和肢体有何异常,又必须通过切诊。疾病的发生是复杂而多变的,证候的显现有真相也有假象,有的假在症上,有的假在脉上,故诊法有“舍症从脉”和“舍脉从症”的理论。倘若四诊不全,便得不到病人全面和详细的资料,辨证就不会准确,甚至出现错误。例如病人自述发热头痛,病情并不复杂,但绝不能只凭这两个症状来辨证,还需问明起病的时间、发热的情况,还要摸摸热在手心还是在手背,舌象脉象各如何?禀赋如何?声音状态如何?方能确定诊断。若问诊知其病所由得,初起曾有恶寒,其后发热无汗,饮食不馨,大小便如常。望诊见其神色如常,舌质正常,舌苔薄白。闻诊其声音重浊而鼻塞,脉呈浮紧。从以上四诊所得,根据八纲分析应是外感风寒表证。如果病人病已日久,每于午后发热,手心热甚于手背,有时头痛或不痛,神疲倦怠,两颧发赤,唇红或舌质深红无苔,脉见细数,按上证分析这是内伤阴虚之证。

由此可见,证候是辨证的基础,要详细搜集证候资料,就必须四诊合参。

笔者近年观察有些中青年医师,对舌诊、脉诊不够重视,没有认真学习和钻研,学舌诊和脉诊只是为了规范病历的书写。无根据地写出:“脉弦细”“苔薄白”。更甚者,有些中青年医师临证不做舌诊和脉诊,只是简单问问病情,甚至开口即问“你想开什么药?”这种做法既对病人不负责任,也有碍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这里笔者要棒喝一声!舌诊和脉诊具体体现着中医诊断辨证的中医特色,是辨证施治不可缺少的依据,必须努力学习、深入钻研、正确掌握。为了便于对舌诊和脉诊的掌握,下面分别讲述舌诊和脉诊的临床意义和常见的舌诊和脉诊内容。

1.舌诊的临床意义

舌诊是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临床意义为:(1)判断正气盛衰: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衰;苔薄白而润是胃气旺盛,舌光无苔为胃气衰败或胃阴枯竭。(2)分辨病位深浅:苔薄多为疾病初期邪入尚浅,病位在表;苔厚则为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舌质绛则为热入营血,病位更深,病情危重。(3)区别病邪性质:黄苔多主热邪,白滑苔则主寒邪,腐腻苔多是食积痰浊,黄厚腻苔则为湿热;舌偏斜属风邪或虚风内动,舌有瘀点或瘀斑则是瘀血。(4)推断病情进退:舌苔与舌质往往随正邪消长与病情进退呈相应变化。如舌苔由白转黄,又进一步变灰变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舌苔由润转燥,为热渐盛而津渐衰;若苔由厚变薄,由燥转润,往往是病邪渐退,津液复生。

2.舌与脏腑的关系

舌与脏腑,主要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相联系。如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夹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足少阳之筋入系舌本等。这说明五脏六腑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本相连,脏腑之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

在脏腑中,以心脾肾与舌的关系尤为密切。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主宰全身脏腑气血之功能,故心的功能状态反映了全身脏腑气血的功能状态。舌为心之苗窍,故脏腑气血的疾病,可通过心而反映于舌。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之化源。舌为脾之外候,舌苔又为胃气熏蒸而成,故舌象可反映脾胃的功能,同时也反映全身气血津液的盛衰。

为了便于临床掌握,现将常见舌诊的内容以辨证歌分述如下:(1)舌苔变化,各有分布;舌尖心肺,中央胃腑。

舌根属肾,四畔脾土;舌质两旁,肝胆地部。

另有一法,三脘分看;尖上根下,舌中中脘。(2)辨舌津液,润燥滑涩;润多正常,湿厚属湿。

润而多津,滑苔之色;涩又浮粗,燥则津竭。(3)舌红主热,尚多分明;心火上炎,舌尖色赤。

红在两边,肝胆有热;温病初起,尖边多赤。

见于杂病,心肝之色;头痛失眠,烦躁便实。

红色鲜艳,亦各有殊;温病热甚,杂病阴虚。

舌心干红,津液被劫;光嫩无津,为镜面舌。

病多主凶,津液枯竭;若气血虚,淡红舌质。(4)苔厚薄白,内外邪结;表寒均薄,兼症各别。

邪积苔厚,内证多实;腐苔松厚,擦之即去。

正将化邪,阳气有余;腻则粘舌,刮亦不脱。

痰湿踞中,阳被阴遏;腐苔如霉,或如腐脓。

胃气败坏,或有内痈。(5)苔布满舌,邪气蔓散;表证薄白,白腻属痰。

用药宜慎,防多变幻。(6)白苔主表,病湿虚寒;苔白而滑,外感风寒。

白苔舌红,风湿初染;白苔转黄,邪气内传。

白苔绛底,湿遏热伏;白苔黏腻,痰湿内搏。

白苔湿润,边尖齿印;并兼胖舌,湿痰之证。

虚证白苔,望之明镜;舌多嫩滑,阳虚之证。(7)黄苔主病,属里属热;微黄不燥,初传当别。

黄而干燥,里热已极;舌苔黄聚,阳明腑实。

燥生黑刺,或者发裂;均为热深,阴液消失。

黄而滑腻,痰湿热结;以上黄苔,均属热实。

别有一种,淡松花色;色黄而淡,胖嫩舌质。

津润而冷,脾虚有湿。(8)润燥厚薄,可知邪正;察舌关键,辨证纲领。

润为津存,燥乃热乘;厚为病进,薄为邪轻。

结合苔色,病情自明;若因饮食,混冲当侦。

诊而后食,厚薄分清;诊而后饮,润燥分明。

以上舌苔,牢记当真;临证不惑,运用要灵。

3.脉诊的临床意义《素问·宣明五气》说:“心主脉。”脉与心息息相关,心与整体有密切关系,故身体有疾病,必然影响及于脉。另一方面,脉中水谷精气,流布经络,灌溉脏腑,游行四肢,灌注百骸。五脏脏气也通于脉,而作用于全身。人体血脉的运行,和气血脏腑的关系十分密切,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脉往往先受影响,甚至在疾病尚未显露之前,脉已有了变化。周学海说:“有是病即有是脉,脉在病后也。若夫病证未形,气血先乱,则脉在病先,诊脉可以预知将来之必患某病也。”

脉与病的关系十分复杂。根据古人的经验,脉证有相应的,也有不尽相应的,故又有“舍症从脉”或“舍脉从症”的说法,脉虽有长度,但临床应用需要灵活掌握,应四诊合参方可作最后决定。

脉象共分28种,现将常见脉象主病以诗歌形式,分述于下:

浮脉

体状诗:

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怏,久病逢之却可惊。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实风数热紧含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沉脉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病尺,四十如此号为平。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病泄痢,肾虚腰脊下元痌。

迟脉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唯先,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需益火之源。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尽疝牵丸。

数脉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唯有儿童作吉看。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臣,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滑脉

体状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唯看至数间。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利秃淋看尺部。

虚脉

体状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合空,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洪脉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主病诗:

洪脉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微脉

体状诗:

微脉轻微僘僘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缓脉

体状诗:

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主病诗:

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弦脉

体状诗: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濡脉

体状诗: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