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2017年发展报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8 19:51:53

点击下载

作者:顾乃华 杜金岷 主编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2017年发展报告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2017年发展报告试读:

前言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以下简称南沙自贸区),地处中国经济引擎之一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中心,是国家中心城市广州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也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性重要节点和我国南方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南沙自贸区距离香港38海里,距离澳门41海里,周边10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珠三角最发达的城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聚集了6 000多万相对富裕的人口。通过发达的交通体系和紧密的经贸合作,可辐射带动整个泛珠三角地区。南沙自贸区致力于构建与国际新规则体系相适应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率先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打造国际贸易功能集成度高、金融创新服务功能强的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合作的示范基地,建成港澳向内地拓展、内地借助港澳通达国际市场的双向通道和重要平台,为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发挥重要作用。

依托国家战略扶持和广东省的良好发展态势,南沙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南沙自贸区经济指标大幅提升,经济总量从2010年的488.2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 133.07亿元,突破千亿大关,年均增长18.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20.55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8.4%;政府可支配财力由75.66亿元增加到310.57亿元,年均增长32.6%;合同外资从9.45亿美元增加到27.89亿美元,年均增长24.2%,实际外资从6.28亿美元增加到10.23亿美元,年均增长10.3%;进出口总额从100.55亿美元增加到246.4亿美元,年均增长19.6%,新增企业数量近三倍,累计注册资本总额增长四倍以上,较“十二五”起步阶段均实现两倍以上增长,区域经济引擎作用逐步凸显。2016年数据显示,南沙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 694.3亿元,较2015年1 530.53亿元增长10.7%;南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 262万标箱,同比增长8.1%,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481万标箱,同比增长7.2%,汽车吞吐量55万辆,同比增长12.2%。南沙外贸业务形成了以跨境电商为主,平行出口、离境退税和邮轮旅游为辅的“四驾马车”支撑外贸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南沙自贸区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南沙的发展也被寄予厚望。2017年2月27日,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马兴瑞赴广州南沙调研检查广东自贸区建设情况,强调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把自贸区打造成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南沙要围绕门户枢纽定位,全力推进“一城市三中心”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国际化城市和国际航运、贸易、金融中心,使南沙成为广州的“城市副中心”,支撑和引领全省新一轮对外开放。广东与香港将在南沙自贸区建立“粤港深度合作区”,产业发展将紧紧围绕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国际教育培训、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商贸服务、休闲旅游及健康服务、航运物流服务和资讯科技八大产业。

在上述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剖析南沙自贸区的发展现状,为今后的发展厘清思路,以及更好地梳理南沙自贸区发展的经验及亮点,为国内其他自贸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的蓝本,受暨南大学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的资助,课题组编撰了这本研究报告。本书分为综合篇和专题篇,包含八章,分别阐述了南沙自贸区发展现状、亮点和愿景,南沙自贸区可供借鉴的创新经验,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机制,行政体制机制改革,大通关体系建设,新型营商环境建设,全面深化粤港澳三方合作,“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等内容,力求在借鉴国内外自贸区相关建设经验,以及参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和南沙自贸区的实际,提出比较具体的建设发展和改革创新方案,供相关机构决策参考。顾乃华 杜金岷2017年4月于暨南园

[顾乃华,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杜金岷,暨南大学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广州南沙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基地主任、教授]目录

前言

综合篇

第一章 南沙自贸区发展现状、亮点和愿景

一、南沙自贸区发展现状

二、南沙自贸区发展亮点

三、南沙自贸区发展愿景

第二章 南沙自贸区可供借鉴之创新经验

一、推行“一口受理”注册

二、建立市场监管信息平台

三、推行快速验放机制

四、开创国际转运自助通关新模式

五、建立国际贸易便利化“智检口岸”

六、跨境电商监管模式走向全国

七、建立全国首个市场采购出口商品集中检管区

八、推进政策创新

第三章 南沙自贸区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机制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的意义

二、南沙自贸区的发展

三、珠三角(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

专题篇

第四章 南沙自贸区行政体制机制改革

一、实现行政审批管理体制上的突破

二、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三、加强平台建设和体系制度建设

四、实现行政体制机制的创新

第五章 南沙自贸区大通关体系建设

一、高水平对外开放环境下高效通关模式建设

二、对接国际标准的“单一窗口”信息共享建设

三、“一带一路”与跨境电商发展环境下的国际海关合作

第六章 南沙自贸区新型营商环境建设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率先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二、南沙自贸区O2O模式下的自媒体社会化营销

三、南沙自贸区企业营销模式与机制创新

第七章 南沙自贸区全面深化粤港澳三方合作

一、促进粤港澳贸易便利化,加强三方产业合作

二、优化粤港澳口岸通关环境,加强通关体系建设

三、推动粤港澳金融服务创新,深化三方金融合作

四、引进港澳高技术人才,打造粤港澳创新创业平台

五、推动粤港澳制度创新,促进三方深度融合

第八章 南沙自贸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

一、国内外自贸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经验

二、南沙自贸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总体思路

三、南沙自贸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三大形态建设方案

四、南沙自贸区“走出去”网络平台建设方案综合篇

第一章 南沙自贸区发展现状、亮点和愿景(王奕: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一、南沙自贸区发展现状(一)优良的发展环境

进入“十三五”时期,全球经济开始迈向深度调整期,不断深化的科技革命将带来新的产业变革。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正在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面对这样的发展环境,广东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构建高水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广州市加快推动“三中心一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综合发展环境来看,南沙自贸区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从全球经济复苏到国内经济改革,再到广东经济发展多个层面来看,南沙将迎来崭新的机遇。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化,新一轮的科技进步与产业革命正在发生,国际价值链和产业链重构,南沙自贸区面临参与世界竞争与合作的重大机遇。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扩大自贸区建设、深化“一带一路”、提升“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相继实施,南沙自贸区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开展建设。第三,广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广州着力建设“三中心一体系”,南沙自贸区将要在省、市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除了机遇,南沙自贸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第一,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导致外需萎缩,这就压缩和制约了南沙自贸区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及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第二,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投资贸易规则的标准,一方面增加南沙自贸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难度,另一方面提高南沙自贸区挖掘出口需求的潜在动力。第三,我国经济正处于减速调整期,经济发展正在向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形态更高级的阶段演化,这将加大南沙自贸区经济结构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第四,城市竞争的形式与以往不同,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引领地区发展的效果更为显著,南沙自贸区在加快打造国家战略功能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过程中面临更多挑战。(二)良好的发展基础

1.完善新区规划体系,各区块规划建设全面启动

南沙于2012年获批为国家级新区,紧接着2014年又被批准建立自贸试验区,“双区”的叠加优势凸显,由此,南沙也站在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进入了更高水平的发展新阶段。南沙将以自贸试验区发展带动新区整体发展,结合“双区”的总体发展规划与国家战略功能的实现,谋划南沙未来发展战略布局,把国家战略功能落实到空间和开发建设中。

按照南沙自贸区发展规划的定位,将以新区、中心城区和明珠湾区三个从大到小的层次规划未来的城市发展,其中《南沙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广州南沙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5年)》分别于2015年4月17日及7月31日获省政府批复。同时,编制了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以及产业、环境等配套规划,形成了新区规划体系;制定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各区块功能定位、战略目标、建设时序和招商工作,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开发建设。

其中,明珠湾起步区的建设已经启动,在建规模达到146万平方米,灵山岛尖在建的配套基础设施包括已落地和即将落地的项目,总投资额达到400亿元,部分市政主干道已基本具备通车条件。蕉门河城市中心区1 350万平方米的规划,目前已经完成740万平方米的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市民广场配套道路完成施工,进港大道的改造也已完工。南沙湾区块高端商务及配套初具规模,海港区块航运服务集聚区正在加紧建设,国际邮轮母港综合体预计2018年投入使用。

2.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进出口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近年,南沙自贸区经济指标大幅提升,经济总量从2010年的488.2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 133.07亿元,突破千亿大关,年均增长18.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20.55亿元,增长38.4%;政府可支配财力由75.66亿元增加到310.57亿元,年均增长32.6%;合同外资从9.45亿美元增加到27.89亿美元,年均增长24.2%,实际外资从6.28亿美元增加到10.23亿美元,年均增长10.3%;进出口总额从100.55亿美元增加到246.4亿美元,年均增长19.6%,新增企业数量近三倍,累计注册资本总额增长四倍以上,较“十二五”起步阶段均实现两倍以上增长,区域经济引擎作用逐步凸显。

2016年数据显示,南沙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 694.3亿元,较2015年1 530.53亿元增长10.7%;南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 262万标箱,同比增长8.1%,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481万标箱,同比增长7.2%,汽车吞吐量55万辆,同比增长12.2%。南沙外贸业务形成了以跨境电商为主,平行出口、离境退税和邮轮旅游为辅的“四驾马车”,支撑外贸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3.构建新区产业新框架,服务业、制造业并重

重点打造广州“三中心一体系”核心功能区,突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重点发展航运物流、高端制造、科技创新、金融商务及旅游健康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航运物流产业方面,以建设国际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为基础,已新增航运物流和航运服务企业1 200多家。同时以发展航运金融为延伸,组建以广州商品清算中心和广州航运交易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类金融企业与机构,其中广州航运交易所累计完成575艘船舶交易,总交易额近20亿元。

高端制造产业方面,2015年,广汽丰田的三期主体工程启动建设,重点支持中船、东方电气、海瑞克等制造业行业龙头的发展。

科技创新产业方面,已经形成中国科学院“一院五所”、高校研发机构、以港澳科研机构为主的境外机构三大科技创新团体,拥有国家、省、市认定的各类研究开发中心和实验室6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6个,省认定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占广州市的2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7.6%。

金融商务产业方面,积极推进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落户总部型项目超过100个。快速集聚了数百家包括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和类金融机构,同时依托航运产业发展,融资租赁加快发展,100多家融资租赁企业落户南沙,企业数量超过全市的一半,合同金额超300亿元。

旅游产业方面,建成一批以生态游览区为主的特色景区,包括滨海湿地和百万葵园等游览区,以及获批为国家4A级景区的南沙天后宫、南沙游艇会。

健康产业方面,成功吸引霍英东鹤年堂中医城等项目落户南沙,随着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开始投入运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疗企业聚集于此。

新业态方面,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形成近千家跨境电商企业规模,B2B2C进口额已超2亿美元。塑料粒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初步形成,汽车平行进口试点落地实施。

4.依托港口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运枢纽潜力巨大

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南沙港区三期第三个10万吨级泊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期工程已于2016年年底完成,将建成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专业化深水集装箱港区之一。前期16个10万吨容量的集装箱码头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在建的包括四期工程和国际通用码头,目前已经实现年吞吐量1 600万TEU,截至2016年8月,南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国内沿海的各大港口中位居第一,达到778万标箱。继续推进邮轮母港的建设,三条国际邮轮航线在南沙港实现进出港20.5万人次,在全国位居第二。

发展航运交易方面,成立广州航运交易有限公司,开拓船舶、航运、人才、大宗商品、航运衍生品五大市场。

发展航运金融方面,建立广州商品清算中心,通过为大宗商品交易标的提供统一登记服务和商品交易的清算服务,并严格分离包括从交易、清算到结算的各个环节,在自贸区内聚集各类大宗商品的下游产业链。同时,正在加紧推动各类保险机构在南沙开展航运、健康等业务。

发展旅游购物商品方面,继续优化“旅游购物商品”业务流程,实现市场采购商品出口业务统计本地化,已有多家企业在尝试出口旅游商品。

5.区域交通枢纽地位逐步形成,发展的硬件基础进一步巩固

专注建设珠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规划地区综合交通体系,同步推动港口、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网建设,初步建立联系南沙区、广州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大交通体系,重点推进规划内的8条高/快速路和20条轨道交通建设。港口码头方面,南沙港三期码头主体工程已完工,2016年南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 262万标箱,同比增长8.1%;开辟班轮航线88条(外贸62条、内贸26条),开通51条水上穿梭巴士和10个无水港,第一条国际邮轮航线正式开通,邮轮母港综合体一期工程已动工。轨道交通方面,地铁4号线南延段将于2017年年底开通,广州轨道交通规划已经把18号线、22号线纳入其中,近期即将开工建设;铁路方面,广东省已将广中珠澳城际铁路纳入建设规划,南沙港铁路已经开工建设,湾区东线正在规划。高/快速路方面,虎门二桥主塔已经完成封顶,正在建设的包括黄榄干线、番中大桥和放马互通立交,深(广)中通道已明确线位并启动前期工作。商务机场方面,成立投资建设运营主体,开展商务机场投资建设。南沙区内交通,已经完成建设的有凤凰一桥等12个道路桥梁项目,同时加快推进明珠湾大桥等在建项目,基本实现城市组团之间的便捷交通联系。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开通了自贸试验区快线,增加了区内公交线路和发车密度,提升了公共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

6.强化和完善城市功能骨架,“明—蕉”城市组团目标产城融合

南沙政府按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优化布局“一核四区”的城市功能区,推进“明珠湾—蕉门河”等中心城市组团建设。其中,明珠湾起步区将建成中央商务区,承担服务珠三角、对接世界的功能,是新区开发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灵山岛尖3.5平方公里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在建规模达到146万平方米,落户及意向落户项目达47个,投资金额超过千亿元,导入包括中化金茂城市综合体、中交明珠国际、广州修仕倍励国际实验学校等在内的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城市主次干道、河堤、地下空间、安置区等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明珠湾起步区的城市功能的实现需要重点建设蕉门河中心区,目前中心区在建规模达610万平方米,包括正在加紧建设的56个市政主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城市客厅”形态基本形成,总部经济、国际金融、融资租赁、跨境电商及专业服务等业态紧随进驻。海港、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等区块正在加快建设。

7.多方面助力地区发展,发展软环境不断优化

土地方面,新增6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已获国务院批复,2016年省、市下达给南沙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为6 100多亩。财政方面,省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2011年基数的部分全额返还,市财政延续市库收入超基数全留及土地出让金收入全留,使南沙可支配财力得到改善,2013年、2014年分别达198.69亿元和208.97亿元。人才方面,制定港澳及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及优惠扶持政策,促进境内外人力资源的配置,引进“千人计划”专家13名。南沙地区招商引资主要围绕五大主导产业,2015年新增注册企业7 589家,比2014年的1 807家增长3.2倍,其中外商投资注册企业221家,同比增长2.75倍,实现合同利用外资27.9亿美元,同比增长64.7%。二、南沙自贸区发展亮点(一)工商服务不断优化

1.加快行政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注册登记流程

加快行政体制机制改革,南沙区启动了政府权责清单制定和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初步梳理了南沙区向省、市申请的行政审批事项,废除了67项行政审批科目和43项备案科目,另外转移和整合行政审批15项、备案7项,市场准入审核事项由原来的101项缩减到现在的12项。制定审批清单,调整各类审批流程,优化注册登记流程,争取试行“一颗印章管审批”。推行“一口受理”新模式政务系统改革,“一口受理”登记改革结合并联审批企业设立的机制,大大简化了企业登记注册的流程,企业可在1个工作日内获得8个相关部门颁发的文书证章。同时,在全国第一个将“海关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书”整合进海关“一口受理”系统。

2.首发“一照一码”,进一步简政放权

南沙自贸区实行“一套材料”和“一表登记”,通过“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将由包括工商、质检等多个部门核发各自相应的许可证,简化为由工商部门直接核发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并且已在全国率先将“一照一码”扩展至工商、质监、国税、地税、人社、海关等八个部门,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

南沙“一照一码”登记注册以“一口受理”政务系统为主体,建立“三个一”模式(在一个平台内,一次性收集要件,一天内完成办理),向企业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实现前台后台数据共享和信息推送。企业只需提交一次申请资料,即可在一天内到受理窗口领取集合八证的营业执照及企业印章,大幅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减少了企业注册登记的成本。

3.试点推行商事服务“香港通”工作机制,搭建港澳、内地双向通道

2016年4月17日,南沙区政府启动南沙自贸区“香港通”商业事务服务建设,在区内试行“香港通”服务工作制度,在国内最先实现把内地商事服务机制拓展到香港地区。“香港通”构建四大平台,搭建港澳、内地双向通道。一是建立招商引资服务信息平台,主要措施是通过与越秀集团和香港创兴银行合作,借助它们在香港的服务网点,推介南沙具体招商引资政策,使香港企业和投资者不用进入南沙就能够掌握南沙现时的招商政策,有利于增强海外资本市场对南沙的了解,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外资投资南沙和优秀外资企业在南沙落户。二是建立港企“一站式”投资服务平台,与香港创兴银行深入合作,由创兴银行服务网点辅助市场监管局,替香港企业和投资者在香港当地实现代办证照和税务登记,快速完成在南沙登记注册企业。三是建立港企商事服务支持平台,通过设立南沙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为落户南沙的港企提供快速审批和绿色通道等配套服务。另外,如果政府工商等部门审批企业登记、筹备、营业和监管时出现各种问题,可以通过平台与港企实现沟通解决。四是建立政府与港企的沟通平台,实现企业发展诉求和政府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匹配,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助力落户企业快速发展。“香港通”目标是建立香港、澳门投资内地和内地通过香港、澳门走向国际市场的便捷渠道,同时为探索广州市“穗港通办”工商注册登记改革积累经验。

4.建设统一的市场监管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促进协同监管

南沙区率先建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市场监管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并于2016年4月向社会发布。该平台把政府监管体系与企业信用公示整合在一起,这种监管的创新有助于对自贸区内快速增长的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协同监管,保证区内企业良性发展。

平台创新地将“互联网+”思维与市场监管结合,归纳整理包括政府45个部门和企业各类信息86万条,涵盖近5万户市场主体,实现各部门的信息自动收集和信息的多部门全面互联共享。另外,该平台在全国首次实现了把涉及进出口的企业的海关和检验检疫的信用信息与属地市场监管共享,推动了口岸监管和属地市场监管的信息共享,有助于跨部门协同执法。同时,该平台实现了将各部门在对企业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共享,有助于多部门对企业实行联合惩戒,并进行跨部门预警。例如,消防安全部门发现企业经营中的设施安全问题、食品制作过程的卫生问题,可以通过平台向食品安全部门推送,由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查处,该企业以后在税务、进出口等方面都会受到严格监管。对于一些综合性管理任务,具体执行需要涉及多个部门,通过平台联合监管可以大大降低执行和沟通的复杂性,提升联合执法的效率。

南沙自贸区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以信用约束为核心,实现了各监管部门共享信息、协同监管、联合执法和平台服务四大功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模式。(二)金融创新不断深化

1.双向跨境人民币资金池助推企业归集整合境内外营运资金

新区内金融创新业务不断发展,多种跨境金融业务已经开展,不仅仅限于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跨境人民币缴税业务以及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其中,中国人民银行把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定义为跨国企业集团根据自身经营和管理需要,在境内外成员企业之间开展的[1]跨境人民币资金余缺调剂和归集业务。具体来说,企业境外账户的人民币资金可以直接与境内资金池互相流转,而外汇资金需要先兑换为人民币资金才能划转到区内账户的资金池内。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规定,跨国企业集团选择在自贸试验区内注册成立并实际经营或投资的成员企业(包括财务公司)作为主办企业,组建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时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境内成员企业上年度营业收入合计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其境外成员企业上年度营业收入合计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并实行对自贸区内企业的跨境双[2]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双向上限管理。

央行从政策方面大力支持自贸区金融发展,推出多项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鼓励国内外大型跨国集团在区内成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方便跨国公司集中管理中国境内境外资金流动,提升跨国企业资金运营效率,大大节约财务费用。

2.试点设立金融创新型机构和要素交易平台,各类创新型金融机构聚集发展

南沙新区在国家层面的规划和发展要求下推出金融“15条”,为新区的金融业的改革和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金融创新培育了肥沃的政策土壤,以增强市场功能为目标试点成立各类创新金融机构。随着政策推行的不断深化和配套设施的推出,南沙正在逐渐成为创新的政策聚集高地,不断为南沙自贸区内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培育政策环境。截至2016年,在南沙注册的各类金融服务企业包括银行、金租、基金和航运交易所等近1 400家。

第一,在融资租赁方面,将在南沙自贸区试点统一管理内资和外资背景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的体制改革。截至2016年10月,南沙自贸区注册登记融资租赁企业210家,注册资本累计663亿元,南沙已经通过租赁的方式引进10架飞机,交付落地5架,包括引进全国首架波音B787-9型飞机。

第二,航运金融方面,南沙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产业和政策优势,发展航运相关的金融服务潜力巨大。南沙产业投资公司牵头多家金融机构和航运产业龙头企业成立“南沙航运产业投资基金”,初期规模高达50亿元;2016年在南沙区内完成内地第一单外币结算的船舶交易,未来人民币和外币都可以在区内实现交易,大大拓展了市场。

第三,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一方面,积极建设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打造各大银行的全球金融服务基地,并鼓励商业银行在南沙区内开展离岸业务;另一方面,为拥有境外业务的企业提供跨境资产管理服务,支持区内金融服务机构运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提高跨境业务企业对资产的风险管理水平。

第四,积极构建金融要素交易平台体系。加快推进包括商品清算中心、期货交易所和数据交易中心在内的要素交易平台建设。积极推动设立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开展以碳排放为第一个交易种类的交易所,并建立碳排放权国际产品中心。广州商品清算中心是国内第一个商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业务包括各类交易所清算、仓单登记、仓单质押和场外衍生品等创新金融服务。“广数DataHub”落户南沙,它是国内首个开放式的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大大推动了广州大数据战略的发展和数据要素的交易与变现。

3.大力发展航运金融,着力打造航运金融中心

以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突破口,南沙自贸区积极建设航运金融中心,建立涵盖航运金融、保险、兑换、结算和担保等业务的综合金融中心,探索构建以航运保险、航运产业基金为重点的现代航运金融服务体系。

截至2016年8月,广州航运交易所成交油轮、散货船、干货船等各类船舶共计329艘,成交金额8.38亿元。船舶融资是航运企业的主要需求,船东买船、运营都需要融资,船舶融资在国内航运金融中占比超过半数,高达66.64%。截至2016年10月,在南沙区内登记注册的各类融资租赁企业有210家,其中不仅包括渤海租赁等大型租赁企业注册的子公司,还包括珠江金融和工银租赁等银行系金融租赁企业,租赁企业注册资本累计663亿元,占广州市的70%。各类融资租赁企业落户南沙,是因为看好南沙的区位和政策优势,瞄准的是华南航空航运潜在的租赁市场需求,南沙已经成为广东省融资租赁发展最快的地区,将带动广州成为中国融资租赁第三大市场。

由广州航运交易所主持编制的珠江航运运价指数,从2016年1月8日起正式对外试运行。运用科学的编制方法将珠江航运市场各类运输价格通过指数动态展现,帮助企业实时观测珠江航运运价的波动,把握航运市场的脉搏,为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提供了帮助,该指数的建立也大大加强了珠江航运市场的定价能力和在地区航运市场的话语权。

4.推行“账户e路通”业务,政府与金融监管机构共享信息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于2016年4月正式推出“账户e路通”业务,利用“互联网+政府服务”的思维与南沙自贸区政府合作,建立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共享信息的机制。具体来说,“账户e路通”业务就是实现银行开户与企业注册登记同时进行,当企业在政府平台申请注册登记相关证件时,可以同时申请开立银行基本存款账户,在企业注册登记核准后,中国人民银行与开户行可以在系统平台获取企业登记信息和开户资料,同时办理开立手续。银行账户开立成功会通知企业,企业只需前往开户行的网点一次,办理面签等其他开户手续即可完成开户,大大提高了银行和企业的工作效率,节约了时间成本。

广州农商银行作为第一个试点银行,通过将企业的登记设立业务和在商业银行开户许可并行办理,在实现了信息共享、简化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协调沟通的流程的同时,显著节省了企业办理业务的成本和时间。2016年4月18日,广州市首笔“账户e路通”业务已经在广州农商银行南沙东涌支行成功办理。(三)法制改革不断推进

1.强化制度创新

强化制度创新,一方面需要学习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再结合南沙实际情况开展制度创新,新区认真研究了包括金融、贸易、投资和监管等领域的国际准则体系,修改完善适合南沙的具体措施和政策,为进一步的制度创新提供了方向和着力点。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政务服务的效率,加快试点“放管服”改革的任务,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在保障第一批省级管理权限顺利承接的前提下,落实第二批省级管理权限的下放;继续深化“一门式、一网式”和“一口受理、多证联办”的政务服务改革,重点开展“证照分离”创新试点工作,便利商事登记服务,完善监管体制,把握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廉洁自贸区”的建设。

2.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省、市政府通过规章形式向自贸区下放管理权限118项

为了提高南沙自贸区的行政管理效率,推动行政管理创新,广东省及广州市政府一方面通过专项补助加大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向新区下放包括开发建设、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各类管理权限118项。

广东省公布《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新区加快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将通过“负面清单”的方式,下放部分经济和社会管理等60项行政权限,对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由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行使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行政管理职权,除去需由省级行政机关统一协调管理的事项外,原则上下放或委托南沙自贸区管理机构依法实施(南沙自贸区管理机构设立前,由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南沙区政府依法实施)。对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不得委托或下放,以及需省综合平衡的省级管理事项,南沙自贸区管理机构与省建立直接请批关系,与广州市人民政府为报备关系。

广州市下放了58项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和开发建设领域。其中,工商注册登记全线下放,针对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工商注册登记等焦点事项,南沙片区可直接审批;58项市权下放清单中,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一共下放了15个权限,包括省市重点基础设施工程的选址意见书核发、规划许可证核发和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等,为自贸区内各类建设和开发提供规划国土权限保障;南沙自贸区在科技、人才、总部、融资租赁等方面出台了23项扶持政[3]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构建有力司法保障,成立全国首个被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成立的自贸区法院

2015年1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同意设立广东自由贸易区南沙片区人民法院的批复》正式批准设立广东自贸区南沙人民法院,负责审理南沙自贸区内的案件。12月30日,广东自贸区南沙人民法院作为国内第一个由最高人民法院准许设立的自贸区法院正式挂牌成立。

广东自贸区的成立,促使南沙区内人口及企业的数量快速增长,各类经济活动和贸易活动日渐增加,自贸区创新业务不断兴起,随之而来的商务纠纷也日趋增多。自贸区南沙片区人民法院成立后,主要负责区内与自贸区相关的一审民事商事纠纷案件的审理,案件多集中在自贸区辖区内的金融、贸易、投资和产权等方面。由此可见,自贸区法院的设立,服务和保障了自贸区的建设,整合吸收了原南沙区人民法院的资源,完善了“两庭一中心”(商事审判庭、知识产权审判庭和商事调解中心)的建设,是与自贸区司法服务最为密切的部门。促进粤港澳的深度融合,围绕港澳籍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机制的实施,既可以增强南沙区司法审判的影响力,又能很大程度提升港澳同胞对内地司法活动的参与度和认知度。

自贸区南沙片区人民法院的获批成立,是完善自贸区的司法制度、推动司法改革和促进自贸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作为服务自贸区建设的法律平台,助力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商业环境的培育,树立良好的自贸区国际印象。

4.健全国际仲裁和商事调解机制,成立中国广州国际航运仲裁院等专业仲裁机构

南沙自贸区的目标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只关注港口规模和货物吞吐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提升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所以,健全国际仲裁和商事调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广州国际航运仲裁院由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广州港务局、中国广州仲裁委员会及港澳仲裁界共同在南沙自贸区组建,旨在通过仲裁的方式公正地、及时地解决国际航运中出现的各类契约性或非契约性争议,保障参与国际贸易各主体的合法权益。广州市贸易促进委员会在南沙自贸区内设立了南沙自贸区法律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商事法律服务。另外广州国际金融仲裁院、广州知识产权仲裁院相继在自贸区内设立分院,形成完整的自贸区仲裁体系,进一步优化自贸区国际化法制商务环境,在提高广州在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公信力的同时吸引大批境内外投资者的投资。

5.提升国际化法律服务水平

南沙自贸区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执法机构,构建了以多样化商事争端解决机制为核心的国际法律服务机制,专注培养具有丰富处理国际纠纷经验的法律人才,自贸区内发生的投资、贸易纠纷等专业案件建立了相应的专业化审理机制。完善区内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制,加强对重点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自贸区大力发展国际仲裁、商事调节机制,不断提升国际法律服务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国际商事调解和仲裁的国际公信力。(四)海关效率不断提升

1.率先推出“互联网+易通关”改革,“线上海关”推动广州外贸逆势增长

为了简化进出口货物海关通关手续,促进国际贸易,南沙自贸区与广东海关合作,从2015年10月25日起在自贸区内启动“互联网+易通关”改革。此项改革在国内是首次推行,应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易通关”平台,将原来报关、缴税和检验检疫等海关主要的线下通关业务转移到在线平台进行,优化通关手续,使得企业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办理通关业务,多数情况不用再前往海关办理,提升通关效率。

南沙海关此项改革首批落地的四项措施,包括“互联网+自助报关”“互联网+提前归类审价”“互联网+互动查验”“互联网+自助缴税”。“互联网+自助报关”,南沙自贸区内有报关需求的进出口企业可以在广州海关官网免费下载互联网报关软件,实现自助免费报关,并且可以通过微信和手机客户端查询报关单进度。“互联网+提前归类审价”改革将报关相关资料提交手续转移到线上,报关企业通过系统提交材料,海关根据材料进行审价和归类,最终审核结果用于通关审查。“互联网+互动查验”实现了代理查验机制,大大方便了企业完成商品的查验,海关通过系统通知企业进行查验,企业可以委托“海关监管场所经营者或者其他查验服务单位”代为协助查验,查验没有问题的由代理人签名确认查验结果,剩下的其他查验手续企业在网上就可以完成,不用企业指派员工到场。“互联网+自助缴税”通过电子税费支付系统实现线上缴税,代替过去需要在通关现场打印纸质税单。此外,南沙海关将实施“互联网+快备案”和“互联网+自主管理”,守法企业通关更加便捷,通关时间进一步缩短,有效促进南沙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信用越高的企业在通关时可以享受越多的通关便

[4]利”。“线上海关”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在全国外贸进出口面临巨大压力的大环境下,推动广州外贸逆势增长。2016年前三季度,南沙自贸区累计外贸进出口货物总价值达1 311.9亿元,同比增长8.3%,相对于全市、全省和全国的1.6%、-0.2%以及-1.9%的平均水平,南沙的外贸增速分别高出6.7、8.5和10.4百分点。南沙外贸对全市同期进出口的贡献度高达98.9%。“互联网+易通关”改革的成功经验已经复制推广到广州、佛山、清远、肇庆、河源、云浮和韶关七个地市,未来南沙海关还将进一步开拓“互联网+易通关”中难度较高的举措,将形成的经验复制推广到更多地方,用制度创新打造营商环境高地。

2.海事先通关后查验,多举措助力自贸区航运

以往进出口企业通关实行的是“先查验,再通关”,拖慢了通关进场,通关效率低。2016年南沙海事处大胆创新,突破原有的模式,开始推行“先通关,再查验”的通关模式,显著提升船舶进出口岸的效率,实现进出南沙港的船舶2分钟内通关。

海事处作为港口检查部门,担负着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和船舶平稳进出的重要职责。过去由于海关监管要求前置审批,通关程序效率低,船舶无法快速通关,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南沙自贸区的快速发展聚集了各种航运业务,过去的模式无法适应发展的要求,南沙海事处大胆创新,梳理并简化查验手续,推动“先通关后查验,船舶通关零待时”改革,通关时间从20分钟降到只用2分钟。同时,海事处试点船舶安全检查新机制,实现安全检查流程的简化;推动船舶的诚信分级管理体系,给予诚信历史较好的船舶快速通关的便利,可以有效提升通关效率。

与此同时,南沙海事处正在加快智慧海事建设,包括远程电子照片检查船舶的清污工作,减少了现场检查的频率;全面实行电子巡航,成功保障“美迪马士基号”和“中海环球号”等超大型集装箱船在南沙顺利停靠。

南沙海事主动开展区域口岸合作,加强与边检站、检验检疫局的信息共享和执法联动,已经实现海关与自贸区的“单一窗口”系统对接,完成船舶通关申报、查验等流程的信息化。同时,加快建设南沙自贸区海上搜救中心和海上管控中心。

南沙海事处的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巩固南沙港华南地区航运中心的地位,保障南沙自贸区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3.创新实施快速验放机制和国际转运货物监管新模式

广州海关积极创新口岸监管服务,在南沙自贸区推出快速验放机制,把货物流转时间缩至1天以内,国际转运货物监管新模式将转运货物在港停留时间缩减90%,只需要2~4个小时。

通关速度是衡量地区贸易便利程度的重要指标。广州海关在南沙自贸区创设快速验放机制,依托港口智能化管理系统和FS6000、H986等高科技检验设备,改革监管查验体系,对进口货物实现“提前申报、船边分流验放”,对出口货物进行“提前申报、卡口分流验放”,到港货物先进行查验分流,区别对待待检货物,无须检查的货物即卸即放、直接通行,需要检查的货物快速机检,各个通关环节并联同步工作,极大提升了货物通关效率,缩短了货物等待时间,降低了港口物流成本。通过测算,在实行快速验放通关后,通关效率提升50%以上,货物物流运转由3天减少到1天以内。

自贸区的建立促进了货运物流在区内聚集,并且对转口贸易的增长具有极大的刺激作用。广州海关积极优化转运货物在区内通关的流程,通过智能化港口信息系统实现转运货物在南沙港区内24小时全天候自助通关,全流程无纸化操作,通关数据共享、系统自动审核和放行,大大简化通关流程,提高转运效率。目前,两条国际航线同时在自贸区挂靠时,货物转运可以实现相互中转的无缝对接,大幅减少停港时间,通关效率极大地提高,物流成本明显降低。(五)国际贸易环境不断优化

2015年6月,广州南沙自贸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即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处理平台,服务于广州的国际贸易企业,涵盖货物进出口申报、运输工具申报、信息查询、跨境电商四大业务。企业一次性把满足全部进口、出口和转口相关监管规定的标准资料与单证或电子信息递交到“单一窗口”,在汇总各监管部门的处理意见后通过该平台返回给申报人,实行“一个平台、一次递交、一个标准”,该创新措施在极大地简化监管流程、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效率。

2016年,广州市口岸办公室在积累1.0版的经验和进一步研究创新在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等地试点的基础上,推出了“单一窗口”2.0版,极大地丰富了“单一窗口”的内容。“单一窗口”2.0版增加了8个新的功能模块,包含进出口许可、舱单申报、国际邮件快件、企业资质、支付结算、物流动态、物流服务及国际会展,共计12个大模块,覆盖海关、边检、海事、税务等21个政府部门的相关业务,覆盖广州2个海关区,服务船舶代理、报关报检公司等各类国际贸易相关企业,满足海陆空邮铁等全方位需求。

在跨境电商监管方面,通过“单一窗口”,南沙首次推出提前申报、货到放行、共同查验等一系列便利措施,在一个平台一次提交所有申报资料,极大地推进口岸“三互”(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三、南沙自贸区发展愿景

广东省政府在《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中提出南沙自贸区建设要坚持科学开发、从容建设的理念,以深化与港澳全面合作为主线,以生态、宜居、可持续为导向,以改革、创新、合作为动力,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努力把广州南沙建设成为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为全面推动珠三角转型发展、促进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发挥更大的作用。

南沙“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划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经济建设方面,快速提升经济实力,保证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双增长,到2020年区内国民生产总值比2015年翻一番,人口数量超过100万;优先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法制环境、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安全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显著增强综合服务枢纽功能,建设南沙与广州城区、珠三角、港澳地区的便捷交通体系,发展集国际物流、贸易和航运金融于一体的现代航运服务业,打造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健全集疏运体系,提升港口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全球前列的货物吞吐量,目标是2020年港口吞吐货物达3.24亿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迅速突破,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

城市建设及社会管理方面,基本形成“一核四区”的现代城市格局,促进城区集聚发展,建立公共服务标准,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城镇化率,到2020年城镇户籍人口比例达到70%;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步,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到2020年空气质量达标率达86%,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大幅提升民生福祉,健全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省会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增强社会法制意识。(一)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发展现代产业新高地,引领广州产业发展

以引领地区产业未来发展为目标,全面对接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发展趋势,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着力优存量、扩增量,重点发展航运物流、高端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产业集聚化、链条化、高端化、智慧化发展,打造珠三角高端制造业基地,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新高地,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握国际服务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南沙制造业优势,优质高效发展南沙现代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专业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品化发展,制造业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服务型,保质增量发展。

第一,优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自贸试验区为核心,围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重点发展航运服务、科技服务、特色金融、服务外包、专业服务、专业会展及跨境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将南沙打造为国际现代航运服务功能区。其中,提升现代航运服务,大力发展包括集装箱物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和大宗生产资料物流等在内的现代航运物流,推动航运融资、结算、租赁等航运金融业,以及货运代理、船舶管理、检验、鉴定、估价、技术服务等航运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包括科技金融、航运金融等在内的特色金融业,大力发展期货、证券、保险、产业投资基金、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推动粤港澳跨境金融服务合作。

第二,大力培育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包括高端商贸、健康产业、滨海旅游和文化体育等在内的生活性服务,培育壮大南沙自贸区生活性服务业增长极。其中,发展高端商贸,包括升级商业设施功能,建设集购物、餐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体,构建粤港澳跨境电商信息平台,加快商贸智能化;发展滨海旅游,包括加强与港澳地区和国内外邮轮公司在邮轮旅游领域的合作,推进与港澳地区的游艇自由行合作项目,推动形成邮轮游艇旅游产业链;发展健康产业,包括扩大开放医疗服务市场,搭建高端医疗产业发展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健康产业总部进驻,引进港澳及国际高端医疗资源,建设国际高端医疗服务产业合作区。

2.打造先进制造产业

积极实施《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创新,服务化、国际化发展。鼓励制造业转变生产组织方式,向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更高端环节发展,加快中国(广州)中小企业先进制造业中外合作区的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以万顷沙保税港加工制造业区块、庆盛枢纽区块、大岗临港产业区、龙穴修造船及海洋工程基地、黄阁国际汽车产业城等为载体,产生近港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效应,着力打造以下产业: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大力发展临港装备制造业,以中船集团龙穴造船基地为龙头,建设千万吨级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目标建设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包括船舶的制造、修理、设备和配套产品、技术研发及售后服务在内的全产业链,除此之外,大型港口作业机械装备及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机械等海洋工程装备也是重点[5]发展方向。

高端装备:发挥部分高端制造龙头企业优势,如东方重机、海瑞克等,重点发展核电装备、新型发电和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及配套盾构机械、数控设备等高端装备及大型工程装备制造,着力打造以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和制造为核心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依托南沙商务机场,规划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培育发展航空航天设备制造、无人机制造等。

新能源汽车:着力打造千亿元级汽车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广汽丰田三期,引进和建设一批汽车物流项目,推进国际汽车物流综合枢纽及汽车进出口大通道建设。重点发展乘用车整车、发动机、电子控件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培育核心产业链。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以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国家超算中心广州南沙分中心、中国电信广州云谷数据中心等为依托,重点发展物联网核心芯片、物联网智能设备及终端制造业和以物联网为基础支撑的制造业,推动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依托晶科、奥翼电子等企业技术优势,积极发展智慧照明、新型显示、电子纸、可见光及微波通信等高端制造业,建设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3.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是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南沙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结合南沙自贸区自身发展特色,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包括: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包括培育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发展海洋信息服务、邮轮游艇等海洋服务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海洋科技,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吸引境内外物联网、互联网、硬件生产和软件开发等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落户,壮大区内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产业。

生物医药。其包括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及其制品,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服务业,推动治疗性基因工程药品等基因药物产品研制、生产及产业化。加强与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建设药物分子设计、药物合成过程工艺、药物筛选、新药临床前评价、药物制剂等相关科研平台,建立生物医药产业从“关键技术”到“产品”转化的产业链。

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其包括发展有机高分子新材料、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材料,强化发展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推动半导体照明产业化,示范推广大气治理技术装备。(二)建设国际航运枢纽,打造广州“三中心一体系”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功能区

充分发挥南沙作为广州与世界接轨的桥头堡作用,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依托港口核心资源,加快形成“三中心一体系”基本框架,将南沙打造成为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功能的主要承载区,强化南沙对大珠三角、全国、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

1.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建设港口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重点推进江海联运、铁水联运、公水联运以及海空联运的三大港口交通体系,加快形成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大力拓展内陆“无水港”,构建珠江—西江流域江海直达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海港口岸功能,围绕打造国际一流海港目标,重点推进南沙港三四期、南沙近洋码头、江海联运码头、国际通用码头、邮轮母港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加快建设智慧航运,积极推动航运数据库、航运物流信息平台及航运交易信息平台的建设。

优质高效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打造近港总部经济和航运服务业聚集区,重点发展国际中转、船舶登记、航运交易、航运租赁、航运金融等服务,促进“互联网+航运+金融”相融合。推动与港澳航运合作,以广州航运交易所等平台为依托,建设航运交易、服务、信息平台一体化,建立打造珠江航运交易指数。

强化国内外港口航运合作。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班轮公司、航运中心合作,努力增加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海上丝绸路沿线的各国际港口的深入交流合作,鼓励国际大型港口航运企业或组织的分支机构落户南沙。国内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