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推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9 11:37:42

点击下载

作者:王立新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生儿推拿

新生儿推拿试读: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疗法的认识和认可程度日益增高,越来越多的人向往、选择、接受既安全且副作用小的中医药疗法。小儿推拿疗法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浓厚的传统特色和显著的临床疗效,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及广大儿童家长的热烈欢迎。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改革推进,我国新生儿的数量将显著增加,新生儿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是当前儿科医学关注的重点内容,也是未来儿科医学发展的重要领域。深入研究和探讨小儿推拿疗法在新生儿疾病中的防治作用,对发挥小儿推拿的治疗优势、提高小儿推拿的应用范围、提高新生儿疾病的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经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小儿推拿疗法在新生儿的常见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尤其在治疗新生儿的黄疸、腹泻、夜啼、呕吐、便秘、肠痉挛等病症方面更具有明显的优势。为进一步总结小儿推拿疗法在新生儿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和经验,促进新生儿推拿疗法的发展和应用,国内中医推拿学、中医儿科学和中医流行病学等领域的17名教授,在充分总结个人工作经验和国内外科研进展的基础上,共同编写了 《新生儿推拿》创新教材。该书从中西医基础理论出发,详细介绍了新生儿推拿的内涵、发展历史、适应证、禁忌证,新生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新生儿推拿常用手法,新生儿推拿常用穴位,新生儿推拿常见病治疗等内容,较为系统和全面地阐述了新生儿推拿的基础理论和治疗方法,适合针灸推拿学、中医儿科学、护理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学习使用,也可以成为教师和临床医生的参考用书。

由于新生儿推拿是一个崭新的领域,编委会成员的学识水平有限,加之新生儿医学的迅速发展,本教材必定存在着一些遗漏、缺憾和错讹,敬请使用本教材的广大师生和医务工作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随时通过xetnchn@126.com邮箱与编委会联系,编委会将及时回复并深表感谢,在教材修订时必将虚心接受大家的批评指正,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和水平。《新生儿推拿》编委会2017年7月第一章 概 述第一节 新生儿推拿的内涵

新生儿是指胎儿从母体出生脐带结扎开始,至28天之前的这一段特殊时期。在此期间,由于新生儿刚刚脱离母体转变成自体生存,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自身适应能力尚不完善。因此,新生儿属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及特定疾病的多发期,做好精心养护是保障新生儿健康的重要手段。《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云:“初生小儿,内外脆薄,药石针灸,必不能耐也。良工当以爱其己子之心而爱人之子,怜惜之”。这说明古人早已经认识到新生儿,不宜妄用 “针、药、石”之品,因其形气俱弱,经不起任何伤害,所以寻找一种适合 “初生小儿”的治疗手段意义重大。一、新生儿推拿的定义“推拿”一词始见于明代万全的小儿推拿著作 《幼科发挥》,古称 “按摩” “按跷”“乔摩”等。推拿疗法属于中医的外治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儿推拿学作为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的疾病治疗、预防保健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新生儿推拿是近年来在小儿推拿学基础上,发展产生的一个新兴的学科分支,主要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新生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新生儿体表的特定穴位或部位,以达到防治新生儿疾病或保障新生儿健康的推拿治疗方法。二、新生儿推拿的主要内容

新生儿推拿学具有中医理论基础,以及相对独立的治疗部位和治疗方法,在新生儿疾病的治疗、预防以及新生儿保健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新生儿推拿学主要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特点、生理和病理特点、新生儿推拿手法、新生儿特定治疗穴位或部位、新生儿病症的推拿治疗方法、新生儿推拿保健方法以及新生儿的中医养护特点等内容。第二节 新生儿推拿的历史沿革

新生儿推拿是近年在小儿推拿独特的理论体系基础之上,对前人以及当代临床经验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升华而发展形成的,是从小儿推拿体系中细化而成的。其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是从可以查阅到的古代文献记载,我国采用推拿疗法治疗新生儿疾病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宋元时期,就有了用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最早记载,说明在我国古代就已经逐渐开始用推拿疗法治疗一些新生儿的病症。随着小儿推拿的发展,在近代民间小儿推拿凭借着有效、简便、易行的特点,根据各地的区域特色和民间需求形成了许多具有特色的小儿推拿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山东的三大流派(推拿三字经流派、孙重三推拿流派及张汉臣推拿流派)、湘西小儿推拿流派等,这些推拿流派的医家也经常使用推拿疗法治疗某些新生儿病症。

在20世纪60年代,青岛医学院的张汉臣著的 《小儿推拿学概要》一书中,对于新生儿的一些疾患有明确的推拿治疗记载,如新生儿不啼、不乳、初生儿眼不开、二便不通、鹅口疮、夜啼等,书中从病因、症状、手法取穴治疗等方面阐述了新生儿常见疾病的相关内容,为新生儿推拿疗法的发展和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陆续有关于推拿治疗新生儿肠绞痛、新生儿腹胀、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新生儿溢乳、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鼻泪管阻塞症、新生儿癃闭症、先天性新生儿马蹄内翻足的文献报道,为新生儿推拿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推拿学科进入中医高等教育体系后,推拿学在整体上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小儿推拿也在临床、科研及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也为新生儿推拿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新生儿推拿既避免了口服药物及注射药物对新生儿带来的不良反应与痛苦,也解决了新生儿在此阶段对口服药物吸收能力较差的特殊问题。如今,作为小儿推拿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生儿推拿得到全国各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因此,我们在技术上要求精益求精,在扩大影响上也要不断探索新模式,如长春中医药大学王立新教授探索建立了新生儿推拿的网络课程教育平台等。随着今后对新生儿推拿的研究不断深入,以及新生儿家长对推拿疗法认识程度的提高,新生儿推拿疗法将逐渐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必将在新生儿的疾病治疗、预防保健、科学养护等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第三节 新生儿推拿的适应证

新生儿推拿疗法适应范围比较广,对于新生儿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均具有良好的治疗和缓解部分临床症状、促进患儿康复的作用。

1.神经系统疾病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新生儿夜啼、新生儿面瘫、新生儿眼睑下垂等。

2.消化系统疾病

新生儿腹泻、新生儿便秘、新生儿呕吐、新生儿肠痉挛、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厌乳等。

3.呼吸系统疾病

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新生儿肺发育不全等。

4.运动系统疾病

新生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新生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

此外,像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湿疹、新生儿胎怯、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脐疝、新生儿睾丸鞘膜积液、新生儿鼻泪管阻塞症、新生儿癃闭症等多种代谢性、免疫性、遗传性疾病等,新生儿推拿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某些传染性疾病、器质性病变等,新生儿推拿也具有缓解部分临床症状、促进患儿康复的作用。因此,新生儿推拿疗法在新生儿的疾病治疗、预防保健等方面具有着广泛的应用,需要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挖掘,以进一步促进新生儿推拿的发展和应用。第四节 新生儿推拿的禁忌证

虽然新生儿推拿的适应证较广泛,但是也有一些不宜进行推拿治疗的病症,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清醒认识。

1.急性传染性疾病,如水痘、病毒性肝炎、猩红热、肺结核、梅毒等,一方面因为应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另一方面新生儿推拿对一些病症疗效尚不确定,所以应慎重应用。

2.严重的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应该慎用。这是因为新生儿本身体质极弱,在此基础上合并患有一些严重的脏腑器质性疾病,可能会导致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某些意外情况,为安全起见应慎重应用。

3.严重感染性疾病,如骨与关节结核、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丹毒等不宜使用推拿治疗。

4.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局部有皮下出血、血肿的部位也应禁用手法治疗。

5.皮肤有破损处、局部有皮肤炎症、脓肿、疔疮、疖肿、瘢痕等,表皮破损的局部不能应用手法。

6.可能存在外伤骨折、脱位、肿瘤,或有严重症状但诊断不明确者不宜进行推拿。

7.对肠套迭、肠梗阻等急腹症的后期,以及肠炎等疾病怀疑有肠坏死者,腹部严禁施用重手法。

以上的禁忌证是指不适宜运用推拿疗法的新生儿病症,在治疗新生儿适宜病症时也应注意手法的力度、部位等,操作者必须熟悉新生儿的生理及病理特点,熟练掌握小儿推拿手法,方能保证推拿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五节 新生儿推拿的注意事项

1.治疗室应选择避风、安静、清洁的房间,室内温度应适宜,保持空气的流通,尽量减少无关人员的走动。

2.医生态度宜和蔼,认真操作,耐心仔细,应经常修剪指甲,刚剪过的指甲,需用指甲锉磨平,保持指甲圆润,以免损伤新生儿肌肤。

3.推拿每一个新生儿前均应洗手,保持双手清洁,避免交叉感染。不能佩戴戒指、手镯等影响推拿操作的饰物,天气寒冷时应保持双手温暖,避免新生儿着凉加重病情。推拿操作时应密切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反应。

4.新生儿推拿的时间应根据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及不同手法的特点而定,根据患儿的病情灵活掌握。一般每天治疗一次,但对一些急性病症或症状较重的患儿,也可每日2次。

5.推拿时一般都需要应用介质,常用的介质主要有BB油、爽身粉、痱子粉,或针对某些疾病的药物性介质,在起到润滑作用的同时,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6.新生儿进乳后不宜马上进行推拿腹部,推拿后半小时内也不宜进乳,应尽量让新生儿充分休息。如果哭闹厉害时,应尽量安抚,在利于手法操作的前提下应让新生儿体位尽可能舒适。

7.上肢部穴位习惯只推左侧即可,男女不分左右,其他部位的穴位双侧均可治疗。(纪清)参考文献

[1]王卫平.儿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第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刘明军,王金贵.小儿推拿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第二章 新生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养护方法第一节 新生儿的分类

以前对新生儿的分类,一般只根据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凡体重低于2.5kg的称为早产儿,体重大于2.5kg的称为足月儿。随着新生儿医学的逐渐发展,发现胎儿的成熟并不完全取决于体重,与胎龄也有密切关系,足月出生低体重儿的生活能力,比早产的同体重儿要强。因此,对新生儿的分类现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如根据胎龄、出生体重、体重和胎龄,以及出生后的周龄等。一、根据胎龄分类

1.足月儿

指胎龄满37周,但不满42周(260~293天)的新生儿。

2.早产儿

指胎龄满28周,但不满37周(196~259天)的新生儿。其中,第37周(253~260天前)出生的早产儿,其成熟度已接近足月儿,故又称之为过渡足月儿。

3.过期产儿

指胎龄满42周(294天)以上的新生儿,其中有的是由于宫内发育迟缓引起,羊水被胎粪污染,新生儿瘦小,又称为过熟儿。二、根据出生体重分类

1.正常体重儿

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在2.5~3.9kg的婴儿。

2.低出生体重儿

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5kg的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一般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两种。同时,新生儿无论是否足月或过期,体重不足1.5kg者称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在1.0kg以下者称超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比一般低出生体重儿需要更严密的看护,在保暖、营养、喂养及预防感染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是护理和监测的重点。

3.巨大儿

指体重大于4.0kg者,包括正常儿以及母亲患有某种特殊疾病(如糖尿病等)所分娩的巨大儿。三、根据体重与胎龄的关系分类

1.小于胎龄儿

指出生体重在相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个百分位数以下的新生儿。在我国将胎龄已足月,但体重在2500g以下的婴儿称为足月小婴儿,是小于胎龄儿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

2.适于胎龄儿

指出生体重在相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90个百分位数之间的新生儿,如胎龄已足月且无任何疾病,则为正常新生儿。

3.大于胎龄儿

指出生体重在相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90个百分位数以上的新生儿。四、根据出生后周龄分类

1.出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称为早期新生儿,又被称为围产儿。该阶段是胎儿转变为独立生活新生儿的适应阶段,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也是护理和监测的重要阶段。

2.出生后第2周至第4周末称为晚期新生儿,此时新生儿已完成初期最重要的适应阶段,但发育尚不够成熟,仍需继续适应,加强日常生活中的照顾与看护。五、常见的高危新生儿

1.高危妊娠母亲分娩的新生儿。

2.母亲既往有流产、死胎、死产等病史的新生儿。

3.母亲在妊娠期曾患有疾病的新生儿,如各种轻重不同的感染性疾病、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心脏病、慢性肾炎等。

4.异常分娩的新生儿,如难产、手术产等。

5.在出生过程中或出生后,生理特征异常的新生儿。

6.母亲既往分娩过的婴儿,有在新生儿期因严重畸形或其他疾病死亡者。

7.胎龄不足37周或超过42周。

8.出生体重在2.5kg以下的新生儿。

9.小于胎龄儿或大于胎龄儿。

10.患有疾病的新生儿。

高危妊娠是指母亲在妊娠期,患有某种疾病或受到某种因素刺激影响,以危害母亲及胎儿健康,或导致胎儿难产者。常见的因素有:①孕妇年龄小于16周岁或大于35周岁;②有异常妊娠病史,如流产、异位妊娠、早产、死产、死胎、难产、新生儿死亡、新生儿溶血病、先天性畸形或遗传性疾病等;③孕期有出血史,如先兆流产或早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⑤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肝炎等;⑥妊娠期接触大量放射线、化学性毒物或对胎儿有害的药物等;⑦母婴血型不合、胎盘功能不全、过期妊娠、骨盆异常、软产道异常;⑧盆腔肿瘤和曾做过手术;⑨胎位异常;⑩羊水过多或过少。第二节 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特点

生长发育是新生儿不同于成人的最根本的生理特点,研究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特点是新生儿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以 “生长”表示形体的增长,以 “发育”表示生理功能的演变,掌握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对于指导新生儿的养护保健、做好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新生儿的体格发育

体格发育是新生儿生长发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常用体重、身长、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头部径线、肩宽、臂围、臀围、腹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肢长、前臂长、下肢长、小腿长、手长、足长及皮褶厚度等描述。一般临床与日常生活中,通常用身长、体重、头围、胸围4项指标来评定新生儿的体格发育。

1.身长

我国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身长为50cm,男女新生儿之间有0.5~1.0cm的差异。在新生儿满月前后,身长增加3~5cm属于正常范围。新生儿出生时的身长与遗传关系不大,主要与母亲妊娠期的体质、骨盆大小、休息和营养状况关系密切;但是,进入婴幼儿时期,其身高的增长与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关系。

2.体重

新生儿出生时的体重一般在2500~3000g,新生儿出生时的体重可以参照以下公式计算:出生体重(kg)+月龄×70%。胎儿生后1个月内,体重平均每天增加30~40g,平均每周增加200~300g。在新生儿满月前后,体重一般均可增加1kg左右。但是,出生数天内的新生儿会有体内水分的流失,常出现一过性、生理性的体重减轻。

3.头围

头围的大小与脑的发育关系密切,足月新生儿出生时的头围一般在31~36cm,平均为33~34cm。到满月时,新生儿的头围一般可增长3~4cm,达到35~40cm,平均头围为36~37cm。

4.胸围

胸围的大小与肺和胸廓的关系密切,我国初生儿的胸围约为32cm,比头围小1~2cm,如果头围比胸围过小,称之为小颅畸形;如果头围比胸围大的过多,则可能是脑积水。到满月时,新生儿的胸围一般可增长4cm左右,达到36cm。二、新生儿的智能发育

智能发育和体格发育一样,是判断新生儿发育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新生儿的智能发育通常包括感知、运用、语言、性格等几个方面。(一)感知发育

1.视觉

新生儿出生后对光感会有反应,强光可以引起闭目,但是调节视焦距的能力较差,太远或太近的东西新生儿均看不清楚,只能看到模糊影。新生儿一般仅能看清距离眼睛20cm左右的物体,这种状态一般持续到出生后的3~4个月,4个月以后的婴儿才逐渐具有调节视焦距的能力。

2.听觉

人类的听觉在母亲的子宫里就已经开始形成,刚出生的新生儿就已经具备良好的听觉。此时,新生儿喜欢听高调但不尖锐的声音、喜欢听妈妈的声音等,会用眼睛或头部的转动,表达出对声音的定向能力。

3.味觉与嗅觉

新生儿先天就具有辨别味道和气味的能力,对酸、甜、苦等不同的味道,会产生不同的面部表情;对香蕉、巧克力、臭鸡蛋等不同的味道,也会用头部的转动或者面部表情等表达对味道的喜恶;有研究甚至发现,出生1周左右的新生儿,就已经具备辨别自己妈妈乳汁和别人乳汁的能力。4~5个月的婴儿,可以分辨味道的微小改变,应适时添加各种辅食,以促进婴儿味觉的发育;1岁前后,婴儿的味觉和嗅觉发育已经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4.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和深感觉等。新生儿时期,对触觉和温度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尤其在前额、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在早期予以新生儿推拿、按摩、抚触等刺激,有助于安抚婴儿的情绪,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在新生儿时期,新生儿的痛觉虽然早已存在,但不如触觉、温度觉敏感,主要由于神经传导不够准确,疼痛刺激后会出现泛化现象,表现出对疼痛反应的迟钝。因此,在新生儿阶段,应该格外注意避免出现新生儿损伤。

5.空间感和时间感

新生儿基本不具备空间感和时间感,主要通过辨别声音、气味等本能地去寻找乳头。在5~6个月,逐渐可以手眼协调动作;1岁末,开始有时间和空间知觉;3岁左右,可以分辨上下;4岁左右,可以分辨前后;5岁左右,可以分辨左右;4~5岁,有早晨、晚上、今天、明天、昨天的时间概念;5~6岁,才能区别前天、大前天、后天和大后天等时间。(二)运动发育

运动的发育依赖于脑和感知的发育,与神经、肌肉的发育也具有密切的联系,儿童整体的运动功能的发育主要按照由上至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的顺序发展。

在新生儿时期,其运动系统功能的发育还很不完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新生儿仅有反射性活动和不自主活动,如有强烈的觅食和吸吮反射等,但不能将口唇紧密地含住奶头,故吸乳时常吞咽下大量的空气。大约到3个月左右,才能将吸吮、吞咽和呼吸很好地协调起来。

2.新生儿颈部肌肉完全没有肌力,扶至坐位时头部完全下垂,大约在1个月的时候,俯卧位时,下颌能短暂地抬离床面;睡醒后常做伸欠动作。

3.新生儿俯卧位时,会出现反射性的匍匐动作;满月时,可以用肘部支撑身体,并交替向前伸手试图抓取不能触及的物体。

4.新生儿时期,手部的精细动作主要表现为双手握拳,手常常握得很紧,抱坐时可挥手尝试触碰视力所及的物体;到3~4个月时,可以自行玩手,并企图抓取东西。(三)语言发育

在胎儿刚出生时,主要使用啼哭表达饥饿、疼痛或不舒服等,没有其他的语言发音。在出生半个月左右,有向往和妈妈交流等倾向,开始会发出哼哼声,或使用不同的哭声来告诉妈妈不同的诉求。到2个月左右,才基本上可以分辨出妈妈的声音,并能发出声音进行回应。(四)性格发育

新生儿的性格发育主要体现在情绪反应、相依感情和游戏等方面,在活动度、敏感度、适应性、哺乳、睡眠等规律性方面表现出个体性差异。在新生儿时期,婴儿的活动及面部表情很早就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对哺乳、搂抱、摇晃等具有愉快反应,不愉快则表现为啼哭,随着月龄的增长,不愉快反应会逐渐地减少。三、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可影响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如体重、身高、头围、皮褶厚度、体型和成熟速度等。其中,以身高的遗传度最大,小儿身高与父母的平均身高相关最密切。但是,在新生儿时期,遗传因素对体格生长的影响表现并不明显,在新生儿时期结束后,遗传因素的影响表现逐渐明显。

2.孕产因素

在母亲怀孕期间,母亲的营养、休息、疾病和情绪等,都会对胎儿产生严重的影响,继而对新生儿的体重、身长、疾病等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母亲吸烟、酗酒、吸毒、接受X线或药物治疗等,容易引起胎儿畸形;母亲的年龄、产次、多胎妊娠等,也会影响新生儿的体重、身长等情况。

3.生长环境

胎儿出生后,其生长环境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新生儿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看护等,则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反之,如果在新生儿时期发生营养不良或感染某些疾病等,则将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甚至会产生终生的影响。

此外,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悉心的爱护等,对新生儿的性格和智能发育,也具有较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节 新生儿的解剖特点一、消化系统

1.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具有吸吮、吞咽、咀嚼、消化、味觉、感觉和语言等功能,足月新生儿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和吞咽功能。新生儿的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不够发达,口腔黏膜干燥,容易受到损伤或出现局部感染。此外,新生儿及婴幼儿的口底较浅,且不能及时吞咽分泌的全部唾液,故经常出现生理性流涎。

2.食管

新生儿的食管长度为8~10cm,直径0.6~0.8cm;到12个月时,食管的长度约为12cm,直径约为1cm。新生儿和婴幼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薄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欠发达,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因此,在新生儿阶段,常发生胃食管反流,或因吞咽空气较多而发生溢奶。

3.胃

新生儿的胃容量为30~60m l,1~3个月时达到90~150m l,1岁时达到250~300ml。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胃略呈水平位,当开始行走时变为垂直位。新生儿的胃平滑肌发育尚不完善,贲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故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由于新生儿的胃容量较小,故需要每天喂食多次。因食物种类不同,胃排空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一般水的排空时间为1.5~2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此外,早产儿胃排空时间更慢,容易发生胃潴留。

4.肠

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或为坐高的10倍。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肠黏膜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同时,因为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肠壁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加之口服耐受机制尚不完善,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等可经肠黏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另外,由于婴幼儿大脑皮质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后常引起胃—结肠反射而产生便意,所以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大便次数多于成人。

5.肝

新生儿肝脏的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但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均可使肝细胞发生肿胀、脂肪浸润、变性、坏死、纤维增生而肿大,影响其正常功能。此外,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胆汁分泌较少,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6.胰腺

新生儿的胰腺功能尚不完善,胰液所含脂肪酶活性较低,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在出生3~4个月后,胰腺发育较快,胰液分泌量也随之增多,消化功能逐渐正常。二、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及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1.鼻

鼻腔相对短小,鼻道狭窄。新生儿的鼻腔黏膜柔嫩并富于血管,感染时黏膜肿胀,易造成堵塞,导致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新生儿的上颌窦和筛窦极小,2岁以后迅速增大,至12岁才充分发育;额窦2~3岁开始出现,12~13岁时才发育;蝶窦3岁时才与鼻腔相通,到6岁时才很快增大。由于鼻窦黏膜与鼻腔黏膜相连续,鼻窦口相对大,故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易发生鼻窦炎。此外,新生儿的鼻泪管短,开口接近于内眦部,且瓣膜发育不全,鼻腔感染常容易侵入结膜而引起炎症;新生儿的咽鼓管较宽,且直而短,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时也容易诱发中耳炎。

2.咽部

新生儿的咽部较狭窄且垂直,主要具有吞咽、呼吸、发声、防御等功能。扁桃体包括腭扁桃体及咽扁桃体,位于咽部。腭扁桃体1岁末才逐渐增大,4~10岁发育达高峰,14~15岁时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新生儿则少见。咽扁桃体又称腺样体,6个月已发育,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严重的腺样体肥大是小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3.喉

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门狭小,软骨柔软,黏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因此,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时期,轻微的炎症即可引起声音嘶哑或吸气性呼吸困难。

4.气管、支气管

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成人短且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软骨柔软;因缺乏弹力组织而导致支撑作用较差;还因为黏液腺分泌不足、纤毛运动较差等,导致气道干燥且清除能力较差。因此,新生儿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一旦感染容易出现充血、水肿而导致呼吸不畅。毛细支气管平滑肌,在出生后5个月以前薄而少,3岁以后才明显发育,故新生儿呼吸道梗阻主要是黏膜肿胀和分泌物堵塞引起。此外,因为左支气管细长,由气管向侧方伸出,而右支气管短而粗,为气管直接延伸,故异物较易进入右支气管。

5.肺

新生儿的肺泡数量较少且面积小,弹力纤维发育较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导致肺的含血量多、含气量少,容易出现肺部感染。感染时容易出现黏液阻塞,引起间质炎症、肺气肿和肺不张等并发症。

6.胸廓

新生儿的胸廓较短,前后径相对较长,呈桶状;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较高,胸腔较小,但肺脏相对较大,呼吸肌发育较差。因此,在呼吸时,肺的扩张受到限制,尤以肺的后下部受限更为明显,不能充分换气;当肺部出现病变时,容易出现呼吸困难。此外,因新生儿纵隔体积相对较大,周围组织松软,在胸腔积液或气胸时,易导致纵隔移位。三、泌尿系统

1.肾脏

儿童年龄越小,肾脏/体重的比值就越高,新生儿两肾重量约为体重的1/125,而成人两肾重量约为体重的1/220。新生儿肾脏的位置较低,其下极可低至髂嵴以下第4腰椎水平,2岁以后始达髂嵴以上,右肾位置稍低于左肾。2岁以内健康儿童腹部触诊时容易扪及肾脏。新生儿的肾脏表面呈分叶状,至2~4岁时,分叶完全消失。

2.输尿管

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容易受压或扭曲,导致输尿管梗阻,出现尿潴留并诱发泌尿系感染。

3.膀胱

新生儿的膀胱位置比年长儿高,尿液充盈时,膀胱顶部常在耻骨联合之上,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至盆腔内。

4.尿道

新生女婴尿道长度仅1cm,且外口暴露而又接近肛门,容易受到细菌污染。新生男婴的尿道虽较长,但常有包茎,尿垢积聚时也易引起上行性细菌感染。四、循环系统

1.心脏

新生儿的心脏重量约20~25g,占体重的0.8%,1~2岁时达到60g,相当于新生儿的2倍。新生儿生后的第1年,心房增长速度比心室快;第2年,二者的增长速度相接近;10岁之后,心室的生长速度超过心房。新生儿期左、右室壁厚度为1∶1,约为5mm,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循环血流量日趋扩大,左室负荷明显增加,左室壁厚度较右侧增长快;15岁时左室壁厚度增长到初生时的2.5倍,右室仅增长原来厚度的1/3。初生时,新生儿的心腔容积为20~22m l;到7岁时,为初生时的5倍,约达100~120ml;青春期为140m l,18~20岁达240~250m l,是初生时的12倍。此外,2岁以下的幼儿,心脏多呈横位;2岁以后,随着小儿的起立行走、肺及胸部的发育和横膈的下降等,心脏由横位逐渐转为斜位。新生儿时期心脏的形状呈球形、圆锥形或椭圆形;6岁后与成人接近,呈长椭圆形。

2.血管

新生儿的动脉血管比成人相对较粗,例如新生儿动静脉血管的内径比为1∶1,而成人为1∶2;新生儿的冠状动脉也相对比成人粗,以便为心肌提供充分的血液供应。同样,新生儿期肺、肾、肠及皮肤的微血管口径,也较成人粗大,故对以上器官的血液供给要明显优于成人。五、神经系统

1.脑

胎儿出生时,大脑的重量约370g,占体重的10%~12%。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十分相似,脑表面有主要沟回,但较浅且发育不完善。脑的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髓鞘形成不全,对外界刺激反应缓慢,并且容易泛化。大脑皮质下中枢发育较为成熟,而大脑的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不成熟,灰、白质分界不清,出生时的各种活动主要靠皮质下中枢调节。小儿的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机体总耗氧量的50%,而成人则仅为20%左右。因此,新生儿脑部的缺氧耐受性较成人更差。

2.脊髓

胎儿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已经比较成熟,约重2~6g,是成人脊髓的1/5~1/4。脊髓的发育与运动功能的发育相平行,随着年龄的增长,脊髓变长变重。胎儿时,脊髓的末端在第2腰椎下缘;新生儿时,达第3、4腰椎下缘;4岁时,达第1腰椎上缘。所以,在对新生儿进行腰椎穿刺时,应在第4、5腰椎间隙进针。(张伟)第四节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新生儿期是胎儿期的延续,处于母体中的胎儿,其生理活动完全依靠妈妈来完成。新生儿却不同,在出生后,其生理功能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因此,掌握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才能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中医学对小儿的生理特点形成了深刻的认识,清代医家吴鞠通将其进一步总结为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新生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的最初阶段,因此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也在此特点的基础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一、脏腑初生,形气俱弱“脏腑初生,形气俱弱”是对新生儿身体组织以及其功能性质的高度概括。新生儿刚刚出生所有的脏腑组织刚形成,各组织结构以及其功能也都处于一种刚形成的幼稚阶段,均不够完善,用古人的话就是 “生而未全,全而未壮”。 “脏腑”是指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他们都处在刚形成而未成熟的时期。“形气”是对新生儿脏腑虚实的概括:形是指有形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气是指无形功能,即脏腑的各项生理功能活动。“俱弱”是对新生儿脏腑功能的概括,即不充实、不完善、稚弱之意。综合理解,就是新生儿时期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尚未成熟,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健全。如 《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育婴家秘·发微》也说:“小儿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神气怯弱。” 《小儿病源方论·养子十法》记载 “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脑髓、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皆未巩固。”这些都论述了小儿,特别是新生儿脏腑初生、形气俱弱的生理特点。

清代医家吴鞠通运用阴阳理论,对小儿的生理特点加以概括,提出了 “稚阴稚阳”学说。“稚”是指幼嫩而未成熟,“阴”是指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等有形之物,“阳”是指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新生儿稚阴未长,如形体短小嫩弱,躯干、四肢细小,囟门未闭,骨软筋弱,肌腠空疏。新生儿稚阳未充,脏腑之气软弱,智识未开。故 “稚阴稚阳”说明小儿(包括新生儿)时期,无论在属阴的形、质方面,还是在属阳的各种生理功能方面,都是稚弱、不成熟、不完善的,体现了 “脏腑初生,形气俱弱”的生理特点。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都在迅速、不断地向着成熟和完善的方面发展,且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颅囟经·脉法》有 “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的记载,将这种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概括为 “纯阳”。所谓 “纯”,指新生儿先天所禀赋的胎元之气尚未耗散;所谓 “阳”,即以阳为用,说明新生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而将小儿的 “纯阳”之体理解为纯阳无阴或阳亢阴亏是不恰当的。“稚阴稚阳”和 “纯阳”理论,概括了新生儿生理特点的两个方面。“稚阴稚阳”指新生儿身体柔弱,阴阳二气均较幼稚和不足;“纯阳”指新生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现象。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若只认识其中的一个方面,则是片面的和不完善的。第五节 新生儿的病理特点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决定着其临床的病理表现。处于相同环境下,新生儿的发病原因多数与成人相似。然而,因其生理特点的特殊性,导致抗病能力较弱,故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以及病象特殊、错杂互见的病理特点。但是,因为新生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对治疗反应灵敏,所以又有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一、发病容易、变化迅速

新生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加之新生儿寒暖不知自调,乳食不知自节,若家长护理喂养不当,再有胎产禀赋等因素,则新生儿易受外部侵袭,容易发病,如感冒、咳嗽、肺炎、腹泻、黄疸、吐奶等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新生儿一旦患病,还易传变,如发热易演变为热惊厥、脱证;感受风寒之邪,易入里化热,引发肺炎喘嗽;新生儿吐泻,易伤津耗液,导致亡阴亡阳之危候。常会在一日之内,证候数变,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错综复杂的现象。二、病象特殊,错杂互见

病,指疾病,象,指症状。新生儿疾病临床表现的一大特点,就是症状不典型,往往没有一般疾病中所应该表现出的典型症状,因此疾病往往容易被忽略,进而掩盖了真实病情。所以新生儿在疾病发病的临床表现上会表现出 “病象特殊”的特点。“错杂互见”是指新生儿疾病在临床证候上多表现出寒热互见、虚实并存或寒热错综复杂的现象,这既体现了新生儿疾病的复杂性,同时也提醒我们对新生儿疾病应高度重视。三、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新生儿发病虽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病象特殊、错杂互见的特点,但是,新生儿身体生机蓬勃,脏腑之气清灵,加之疾病往往是初次发生,病因也比较单纯,对于治疗的反应比较灵敏,病情好转速度也较快,因此,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大。如张景岳在 《景岳全书·小儿则》所言:“小儿之病……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而愈,非若男妇损伤、疾痼痴顽者之比。”第六节 新生儿的养护方法

新生儿期是胎儿出生后生理功能进行有利于生存的重大调整时期。因此,合理、科学的养护是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一、新生儿出生时的护理

出生时应注意保暖,室内温度宜保持在25~28℃。新生儿娩出后,应迅速清理口腔内黏液,保证呼吸道通畅;保暖及严格消毒,结扎脐带;记录出生时评分、体温、呼吸、心率、体重与身长;除高危新生儿外,应做到婴儿与母亲的早接触、早开奶,并应母婴同室,按需喂母乳。二、新生儿的日常护理

新生儿居室内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要注意避免新生儿直接处于通风地带。新生儿要有专用的食具,并且使用前后要清洁消毒。新生儿刚出生,家人都很欢喜,但此时应尽量减少与亲友的接触,尤其是不要亲吻宝宝,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注意观察新生儿啼哭、吮乳、睡眠、大小便、皮肤等情况,及时发现各种新生儿疾病的早期表现。一定要注意预防由于包被蒙头过严、哺乳姿势不当等原因而造成新生儿窒息。三、新生儿喂养方法

新生儿的喂养方法分为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一)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最适合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素,易于消化和吸收,是最理想的食物和饮料。如母乳中所含酪蛋白为β-酪蛋白,凝块小;白蛋白为乳清蛋白,均易于消化吸收。母乳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有利于脑发育。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活性细胞和其他免疫活性物质,可增强新生儿抗感染能力。初乳中含丰富的SIgA,在胃中不被消化,在肠道中发挥着免疫防御作用;母乳中含丰富的乳铁蛋白,可发挥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因此,母婴同室、早开奶、尽量使用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母婴同室是母亲与新生儿全天候地生活在同一居室内。母亲可随时抚抱婴儿,并细心观察宝宝的异常表现。既能促进母亲与新生儿的感情,又有利于新生儿早期智力开发和今后的身心健康。中医历来倡导新生儿的母乳喂养,《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中记载 “小儿在腹中,赖血以养之,及其生也,赖乳以养之”,就强调尽早开乳对新生儿的重要性。生后开乳对新生儿是最适合的,母乳不论是温度还是营养都是其他乳制品不可替代的。有的母亲在产后几天泌乳不足,这时不要随意停止母乳喂养,要鼓励母亲坚持哺乳,通过吸吮动作来促使母乳分泌,有利于哺乳成功。早开乳不仅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有好处,还可以抵抗某些新生儿疾病,例如新生儿黄疸、低血糖及生理性体重下降等。

此外,早开乳不仅利于宝宝,还可刺激子宫收缩,有利于促进母亲早日恢复。母乳喂养还能减少母亲罹患乳腺癌、卵巢肿瘤等疾病的概率。但是,在母乳喂养时,母亲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避免因哺乳不当造成新生儿窒息。(二)混合喂养

因母乳不足或因其他原因,加用牛乳、羊乳或配方乳作为补充,称为部分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时,如母乳哺喂时间不变,每次应先哺母乳,将乳房吸空,然后再补充其他乳品,此为补授法。如每日用其他乳品代替1至数次母乳喂养,则称为代授法。

部分母乳喂养时,最好采用补授法,每次先尽量吸空乳房,不足时再添加其他食品,这样可使婴儿获得更多的母乳,并且有利于促进乳汁的分泌。不得已而采用代授法时,每日母乳次数最好不少于3次,否则泌乳量会进一步减少,以至于最后只能完全改用人工喂养。(三)人工喂养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母亲不能喂哺婴儿时,选用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称为人工喂养。人工喂养不如母乳喂养,但如能选用优质乳品或代乳品,调配恰当,供量充足,注意消毒,也能满足新生儿的营养需求。在日常生活中,牛乳是人工喂养最常用的代乳品。牛乳所含蛋白质虽然较多,但以酪蛋白为主,易在胃中形成较大的凝块,不易消化;此外,牛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少,明显低于母乳;牛乳中乳糖的含量,也明显低于母乳。因此,母乳仍是新生儿最好的食物和营养来源。第七节 新生儿的保健要点

新生儿开始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短暂的时间内,其所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机体内部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但此时新生儿气血未充,脏腑柔弱,适应及调节能力不足,抵抗力弱,全赖悉心调护,若稍有疏忽,易致患病,甚至夭折。新生儿期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为一生的最高峰,因此新生儿期的保健尤为重要。一、拭口洁眼

小儿出腹,应立即做好体表皮肤黏膜的清洁护理工作。用消毒纱布探入口内,轻轻拭去小儿口中秽浊污物,包括黏液、羊水、污血及胎粪等,以免小儿啼哭时咽入腹内,甚至呛入气道。同时,也要轻轻拭去眼睛、耳朵中的污物。新生儿皮肤上的胎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要马上拭去。但皮肤皱褶处及二阴前后应当用纱布蘸消毒植物油轻轻擦拭,去除污垢。二、脐部护理

脐带是母体与胎儿之间输送营养的纽带,新生儿出生后随即需要断脐。此时,如若护理不慎,就会因感染而患脐风。新生儿出生后1~2分钟,就要在无菌条件下将脐带打结剪断,脐带残端要用干法无菌处理,后用无菌敷料覆盖,整个过程一定要在无菌条件下完成。若条件未能保证无菌操作,在24小时内必须重新消毒,处理脐带残端,预防脐风。

断脐后要保证脐部清洁、干燥,注意保暖,防止风冷外袭。脐带残端4~10天后可自然脱落。脱落前要避免脐部被污水、尿液等脏物污染,引发脐风、脐湿、脐疮等疾病。三、洗浴着衣

新生儿娩出后,用消毒纱布清除体表的污物血迹,第二天可洗浴。新生儿洗浴要用开水,待水温降至比婴儿体温略高时使用,一般以36~37℃为宜。若消毒条件较差,洗浴时不要将新生儿全部没入水中,以免浸湿脐部,引发脐部疾病。洗浴后,可以涂以适量的润肤油而保持婴儿皮肤湿润,皮肤皱褶处可扑以爽身粉或滑石粉。臀部经常清洗,防止红臀。

刚出生的小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全,常出现低体温。因此,要注意保暖,但又要防止过度加衣,引起新生儿体温过高。《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记载 “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软弱”。此外,衣服的质地也有特殊要求,如 《太平圣惠方》中记载 “凡绵衣不得太浓及用新绵,令儿壮热”。新生儿的衣服宜采用棉质为佳,衣服应柔软,衣着要舒适、样式简单、易穿换、不用纽扣、松紧带,宽松而不影响肢体活动。夏季时可着一只肚兜,凉爽、护腹;秋冬春季将新生儿抱入襁褓,但包扎松紧要适宜。尿布要柔软,吸水性强,尿布外不能用塑料或橡皮包裹。四、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针对新生儿期的几个特殊生理状态,也要有详细的了解,不可误认为病态而乱用药。①马牙: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散在黄白色、碎米大小隆起颗粒,称为马牙。马牙在出生后数周会消失,禁止挑刮。②乳房隆起:女婴出生后3~5天乳房隆起,最大如鹅蛋,可在2~3周后消失,不应处理或挤压。③假月经:女婴出生后5~7天,阴道会有少量流血,1~3天可自行停止,不必处理。④螳螂子:新生儿两侧颊部各有一个脂肪垫隆起,称为 “螳螂子”,有助吮乳,不能挑割。

在新生儿时期,还要重视生理性黄疸,大部分的足月新生儿在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14天,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至3~4周。在此期间,小儿一般状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

近年来,母乳性黄疸也逐渐被关注。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又称为母乳喂养性黄疸,新生儿虽然有黄疸症状,也考虑是母乳的问题,但是也提倡早期开奶和增加哺乳次数,来促进肠道动力和减少对胆红素的吸收。晚发型黄疸是真正意义上的母乳喂养性黄疸,可能是由于母乳中有未识别的因子,增加了肠道未结合胆红素的吸收而引起。晚发型黄疸患儿症状比较轻的,可作进一步观察,中、重度患儿可以暂停母乳喂养2~3天,此时大多数黄疸症状会减轻,继续母乳喂养也不会导致黄疸的再次发作。如果黄疸消退延迟,没有明显减轻,可能是非生理状态,需要进一步诊断并予以治疗。(白晓红、王立新)参考文献

[1]马融,许华.中医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第三章 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方法及推拿治疗特点第一节 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方法

新生儿疾病诊断方法,包括中医四诊及必要的西医检查手段。在诊疗过程中,中医四诊资料收集起关键作用。但是,因为新生儿疾病起病快,变化迅速,需要结合西医的诊断技术,以全面了解病情,明确诊断。一、中医学常用的诊断方法

新生儿疾病的诊查,与其他各科一样,也应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但是,由于新生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四诊”应用有其特殊情况,闻诊、问诊诊查范围有限。因而,历来儿科医家在四诊中最为重视望诊。(一)望诊

望诊居儿科四诊之首,即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情。望诊包括总体望诊(望神色、望形态)和分部望诊(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新生儿望诊时,要尽量在安静状态下,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诊查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细心而又敏捷,才能提高诊查的效果。

1.望神色

包括望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通过对新生儿目光、神态、表情、反应等方面综合观察,以了解其五脏精气盛衰和病情轻重及预后。正常初生儿形体适中,面色嫩红,有光泽,双目有神,吸吮有力,呼吸调匀,反应正常,啼哭清亮,可安静入睡,均为气血调和,神气充沛的表现。反之,形体瘦弱,精神委顿,嗜睡或烦躁,二目无神,面色晦暗或萎黄,呼吸浅弱或不匀,反应迟钝或惊啼,均为疾病表现。

面部望诊是小儿望神色中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新生儿面色嫩红有光泽, “五色主病”是最主要的面部望诊法。“五色主病”又称 “五色诊”,即按面色白、红、黄、青、黑五种不同颜色来诊察疾病。(1)面色白,多为虚证、寒证。外感起初,面白无汗,是风寒外束;阵阵面白,啼哭不宁,常为中寒腹痛;突然苍白,肢冷汗出,多是气阳暴脱;面白无华,爪甲苍白,多为营血亏虚;面白色滞,肢面浮肿,多属阳虚水泛。(2)面色红,多为热证,有虚、实之分。外感表热常见鼻塞,面红目赤,发热;里热常见面赤气粗,高热烦渴;初生小儿即面红烦躁、目赤、哭叫,多有 “胎热”;虚热常见潮红颧红,低热绵延。初生儿面色嫩红,为正常肤色。(3)面色黄,多为脾虚和湿浊。常见于胎黄,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病理性胎黄乃胎禀湿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所致。黄而鲜明如橘色是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是寒湿。(4)面色青,主惊风、寒证、痛证、血瘀证。惊风欲作或已作,常见眉间、鼻梁淡青,唇周、爪甲青紫,是为肝风。寒证分虚实,青灰晦暗为阳气虚,乍青乍白为里寒甚。痛证色青多见于腹部中寒,常伴啼哭不宁。血瘀证色青见口唇青紫、面色青灰,乃心阳不振,血脉瘀阻。(5)面色黑,主寒证、痛症、水饮或血瘀证。新生儿面色青黑,四肢厥冷,是阴寒内盛;面色灰黑暗滞,多是肾气虚衰;唇指紫黑多是心阳虚衰,血脉瘀滞;面黑浅淡虚浮,常是肾阳亏虚,水饮内停。新生儿红黑润泽,肢体活动有力,为先天肾气充足之象。

2.望形态

指望形体和姿态,是通过观察患儿形体强弱胖瘦、体表肌肤毛发和动静姿态,初步判断五脏、阴阳的盛衰。(1)望形体:

凡新生儿若足月,身高体重正常,胖瘦适中,皮肤柔嫩,毛发黑泽,是胎禀充足、发育营养良好的表现。若早产或形体瘦弱,毛发稀细萎黄,是先天禀赋不足,“胎怯”的表现。

头大囟开,目睛下垂常为肾虚水积之解颅;鸡胸龟背,筋弱肢软,多为肝肾亏虚之弱证;面浮肢肿,按之凹陷,是为水湿潴留;皮肤松弛,肌肉不实,是为脾胃气虚;肌肤干瘦,肤色苍黄,是为气血两虚;四肢枯细,肚腹膨大,多为脾虚瘀血癥瘕。(2)望动态:

初生儿突发身振目直,四肢抽搐,是为肝风,如伴见苦笑面容,唇青口撮,多为 “脐风”;凡初生儿卧不宁,烦闹不安,是肝阳心火内盛;睡卧不安,时尖声哭闹,难以安抚,多是腹痛;嗜睡,懒动无力,躯体、四肢不温,为阳虚阴寒内盛,要注意“硬肿症”;嗜睡萎靡,鼻煽气促,口吐白沫,常为初生儿肺炎的表现。

3.审苗窍

苗窍指口、舌、目、鼻、耳及前后二阴等五官九窍。舌为心之苗,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脏腑病变,每能在苗窍上有所反映。(1)察舌:

要观察舌体、舌质、舌苔三个方面。正常小儿舌体柔软、淡红润泽,伸缩自如,舌面干湿适中有薄苔。初生儿舌红无苔或哺乳后乳白苔,为正常舌象。

舌体胖嫩多脾虚有湿;舌体肿大,色泽青紫,多见于气血瘀滞;舌体强硬,多热盛伤津动风;舌常伸出口外,久不回缩,称为吐舌,常为心经有热,吐舌不收,心气将绝;舌反复伸出舐唇,旋即回缩,称为弄舌,多为心气不足或惊风先兆。吐舌、弄舌也可见于先天禀赋异常、智能低下者。

正常舌色淡红。舌质淡白为气血虚亏;舌质绛红为热入营血;舌红质干为热伤阴津;舌质紫暗为气血瘀滞。

新生儿多见薄白苔,少数舌红无苔者常于48小时内转为淡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