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0 03:13:06

点击下载

作者:金振江 宗凯,严臻,傅钟,张标标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慧旅游(第二版)

智慧旅游(第二版)试读:

前言

近几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并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为积极引导和推动全国智慧旅游发展,在自愿申报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经认真研究和遴选,确定第一批18个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3年1月,国家旅游局办公室颁发了《关于确定天津等15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通知》,确定第二批15个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加上第一批的18个,到目前为止,共确定33个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与此同时,2012年底,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北京颐和园等22家景区为“全国智慧旅游景区试点单位”。从此,智慧旅游建设在全国以点带面,全面铺展开来。

2013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明确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本源,旅游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更大程度的人民福利。2013年4月,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充分体现了旅游业从事业到产业,再到事业产业并重的旅游经济组合式发展本位。此外,旅游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智慧旅游成为旅游投资和建设的热门和重点。

2014年初,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印发2014中国旅游主题年宣传主题及宣传口号的通知》,“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成为2014年旅游宣传主题。智慧旅游显然已经成为产业内最热门的讨论主题。同年8月,国家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更好地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扭转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不断加大的趋势,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从树立科学旅游观、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完善旅游发展环境5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并就重点任务提出了具体分工以及进度安排,为新形势下的中国旅游业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随着近两三年来国内智慧旅游日新月异的发展,为紧跟国内智慧旅游理论前沿,满足智慧旅游建设需求,我们对2011年出版的《智慧旅游》进行改版。新书主要从智慧旅游理念、智慧旅游核心技术、智慧旅游应用、智慧旅游案例四大方面,对智慧旅游体系进行梳理和整合,以期加深人们对智慧旅游的认识和理解,切实满足读者对智慧旅游的需要。

我们认为,“智慧旅游”是在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站在智慧城市高度提出的旅游建设智慧化概念,同时它也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旅游是指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旅游服务、营销和管理理念,充分配置和整合人、旅游物理资源、信息和资金等旅游产业资源,服务于公众、企业和政府,形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系统。它是以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云服务平台、目的地门户网站、虚拟旅游、移动终端应用、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应急指挥平台等旅游相关领域的应用,使旅游产业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服务于各领域人群,并面向未来的一种全新旅游应用服务模式。智慧旅游是大势所趋,具有全面物联、充分整合、协同运作、激励创新的特点。

智慧旅游对于旅游中涉及的人和部门具有不同的“智慧”理念。其建设目的,是为了满足海量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的无缝结合,并为各旅游企业提供服务。从概念上来说,智慧旅游是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和智能旅游的有机结合,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生态系统。无论是政府管理、企业营销还是旅游者出游决策、旅游过程中的个性化辅助都得到了完美体现,并把旅游信息化进程推向高潮。对游客来说,智慧旅游是一种便利、个性化、体验性的旅游。对旅游管理者来说,智慧旅游是一种高效的管理和协作模式。

从智慧旅游建设上来看,要把握“明确角色定位、坚持规划先行、实现模式创新、完善保障体系”的整体思路,逐步推进,分步实施,推动智慧旅游向良性、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本书分四大篇,共21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篇“理念篇”,即第1~4章,阐述旅游业和智慧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智慧旅游定义以及智慧旅游建设,从游客、企业、管理者3个视角进行剖析,重点提出并解释了智慧旅游的核心理念、整体框架、应用体系以及建设思路。

第二篇“技术篇”,即第5~9章,阐述智慧旅游的核心技术和应用,并对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梳理。

第三篇“应用篇”,即第10~19章,从面向游客、旅游企业、管理部门3个方面,将智慧旅游建设分为云服务平台、目的地门户网站、虚拟旅游、移动终端应用、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应急指挥调度平台、智慧旅游产业联盟和智慧旅游营销十大应用体系,并做了系统论述。

第四篇“案例篇”,即第20~21章,选取部分国内外已经建设完成或正在建设的智慧旅游优秀案例,从背景、内容、成效3个方面进行介绍、分析和总结。

本书具有内容全面、观点前瞻、通俗易懂、应用性和参考性强的特色,具有较强的行业指导作用。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及相关专业师生的阅读材料,也可供国家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相关企业、建设单位、行业协会、规划设计单位等参考。

本书的编写汲取了大量的行业前沿观点以及论文、著作和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对我国智慧旅游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使得本书更加完善。在书中的“参考文献”中,我们无法对它们进行详细列举,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我们力求精益求精,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不胜感激。我们的联系邮箱是smartercitybooks@enjoyor.net。编 者银江软件园2014年11月

第1篇 理念篇

“旅游”一词,古已有之。较早出现“旅游”一词的文献可以追溯到南朝(宋齐梁)时沈约(441—513年)的《悲哉行》,其中载有“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而“旅游”一词,据统计,在《全唐诗》全部诗句中就曾出现过22次。这些诗人笔下的“旅游”二字,大致就有外出观光、游览、旅行的意思了。

旅游作为旅行和游览活动早已经存在。有人说孔子周游列国、唐僧西天取经也是一种旅行活动,为了不同的目的去旅行,是从人类社会出现之后就开始发展的,不管是为了宗教、商业、文化还是为了娱乐。但是说到现代旅游业,把它作为一种产业或者经济的时间还不是特别长,智慧旅游更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事情。

我们认为,智慧旅游是指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旅游服务、营销和管理理念,充分配置和整合人、旅游物理资源、信息和资金等旅游产业资源,服务于公众、企业和政府,形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系统。智慧旅游具备全面物联、充分整合、协同运作、激励创新四大特点。智慧旅游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智慧,必须有创新的营销、服务和管理理念,充分整理各种旅游产业资源,服务于公众、旅游企业及政府部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系统,上述各个因素缺一不可。

我们认为,建设智慧旅游的总体理念是:从旅游活动的十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体、疗、学、悟”出发,采用信息技术与旅游地人文相结合,实现智慧的旅游服务、智慧的旅游管理和智慧的旅游营销,从而提高旅游业务的综合管理和运营能力,创建优质的旅游生态环境,提升旅游的服务品质,进而推动地区旅游相关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智慧旅游建设体现了纵向能贯穿、横向能融合、外围能扩展、整体可对接的特性。“纵向能贯穿”指的是能充分挖掘旅游信息资源,全面覆盖游客、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三类主体需求,提供完整的旅游应用服务。“横向能融合”指的是对三类主体提供的服务,功能上相互配合和补充,数据层面最大限度共享,执行上协同联动。“外围能扩展”指的是扩展和融合来自相关行业(如交通、商贸、卫生等)的信息,并与其他智慧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整体可对接”指的是智慧旅游能够无缝对接到层次更高的智慧化体系,如智慧城市。

第1章 绪论

关于旅游的定义,国内外说法很多,比较典型、通用的是《中国百科大辞典》中,将旅游定义为“旅游是人们观赏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旅行游览活动。包含人们旅行游览、观赏风物、增长知识、体育锻炼、度假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考察研究、宗教朝觐、购物留念、品尝佳肴以及探亲访友等暂时性移居活动。从经济学观点看,是一种新型的高级消费形式。”1997年,由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与地球理事会联合(Earth Council)制定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给旅游下的定义为“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环境,而去他处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在这个定义中有3个要点:(1)规定了外出目的,包括休闲、商务、娱乐、度假、探亲访友、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圣、体育等;(2)离开其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的旅行;(3)在外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

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相关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者会认为旅游牵涉的是6个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然而,人类生活发展到今天,旅游的概念早已突破了这6个要素的束缚,而逐渐延伸到了很多方面,业界往往谈到的是“十要素”、“八大类别”、“十三行业”。旅游业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旅游业的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任何组成旅游业的单个行业如交通、食宿都不是旅游业,旅游业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组合。除了景区外,还包括食、住、行、购、娱等多个方面,现代旅游就是强调这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大旅游”概念。

旅游“十要素”指的是,在前面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前提下,再增加了四个要素:“体、疗、学、悟”,即体育、疗养、学习、感悟。在这十大要素中,“食、住、行”是最基本、最基础的要素;“游、购、娱”是满足人们游览、游玩、娱乐所需要的游乐要素;“体、疗”是满足人们体育运动、健身、康复、疗养所需要的康体要素;“学、悟”是满足人们修学、学习、感悟所需要的精神要素。前两个要素是大家比较常见的,后两个要素是旅游业发展中新出现的深层次身心需求。“食”即餐饮业。在现代旅游中,“食”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构成了专项旅游产品。旅游餐饮的两个关键词是绿色和特色,无论是大餐还是小吃,旅游餐饮都关注的是本地的特色美食推广,强调原汁原味的味觉体验,同时更需保证卫生和健康。随着绿色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游客喜好天然无污染的有机食品。例如,随着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二季的热播,从餐饮界迅速蔓延到旅游市场,各大旅游网站纷纷推出“舌尖上的旅行”主题旅游,掀起一股美食旅游热潮。“住”即酒店业。现代酒店业的特点有:发展前景广阔,各类饭店需求明显增长;竞争更加激烈,对软件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更加重视,绿色理念更加深入;科技应用更加普遍,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行”即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是决定旅游业发展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之一,而旅游业对交通运输的贡献率也非常大。二者互动作用非常明显,相互促进,良性发展。旅游交通包括公共交通和租赁交通两大类,公共交通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公共交通和民航、铁路、长途客运等运输体系,而租赁交通主要是指旅行社或游客自助租车等方式。“游”是游览,它是旅游的核心。旅游是一种为了感悟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放松心情,增加见闻,丰富人生经历,体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真、善、美,而做的一次亲身、有价值的体验。游客常常经历的是一次对旅游所在地不熟悉的旅行,导游和导览就显得非常重要。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常常担心景区的价格是多少?收费的模式是什么样的(是一票制还是分票)?景区都有哪些景点?对于游览这些景点有没有好的建议?如何游览才是最佳的线路?在游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配套的公共设施(厕所、就餐区、服务中心等)在哪里等问题。还有国内人口众多,景区常常爆满,过度拥挤容易引起游客的烦躁心理,无法尽情游览,必须对客流进行有效分流,这些都是旅游部门所要做的重要工作内容。“购”即旅游购物。旅游购物是旅游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游购物是发生在旅游过程中的购物行为,它包含了购物本身,也包含因购物活动而产生的其他活动,如在商场品尝当地特色食物、参观土特产加工等。这种活动本身不仅使游客们更感兴趣,同时也让游客对当地风俗习惯等有了更深的了解。旅游购物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它不仅仅包含购买行为本身,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是加深游客对旅游目的地了解的一个重要渠道。“娱”就是旅游中的娱乐体验,跟其他五大旅游元素有所不同,旅游中的“娱”是一种身心的体会和感受,不同旅行者会在不同旅游环节体验到旅游所带来的乐趣,它可以产生在旅游交通路途上,可以发生在景区美景的游览中,也可以发生在享受的旅游美食购物中,因此“娱”既可能是一种有形的娱乐方式体验,又没有固定的娱乐模式,而其有形的娱乐方式又都有所不同地融入旅游的其他几大元素之中。“体”就是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体育健身游和大型体育竞技活动两方面内容。体育健身游就是过去专业体育活动的大众化、休闲化。许多过去是专业体育工作者做的,现在变成了一种休闲活动,包括大街上的台球、登山和攀冰都已经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大型体育竞技活动,如2014年6月在巴西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它在吸引世界的注意力、宣传巴西的形象、促进巴西的旅游形象的认知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运动员或者是关心世界杯足球赛的人会大大增加,掀起一股足球旅游热潮。体育旅游包括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消遣的方式以及体育活动作为大型的集市对旅游的发展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疗”就是健康旅游,主要包括保健旅游和康乐旅游两种。保健旅游主要关注的是有病的人,是他们为了治疗、康复进行的旅游活动。这种保健旅游多是针对身体而言,就是治疗某些疾病的活动。康乐旅游是指更多的人为了更健康所从事的旅游活动。健康是多方面的,既有身体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当然也包括女性的美容、减肥,所有的这些并不是因为疾病的原因,而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愉快、更美好,目前它的发展有加快的趋势,可以看到在世界各地,不管是饭店还是其他的场所,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为健身或为更健康而做的事情。“学”就是以教育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其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如海外修学旅游、校园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旅游”(前往红色革命根据地,或者中国革命创始人及伟人的故居、旧址、纪念馆等的旅游),还有以参观学习工业景观、生产流水线、工艺流程及劳动场面的工业旅游产品以及集知识性、科学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科技旅游产品(如现代科技园区旅游、人工科技馆旅游等)。“悟”就是以实践、感悟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更是吸引了现代人众多的眼球,如原始森林探险、观光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以及传统加以提升的宗教哲学思想、民俗风貌旅游等。这些使人在独树一帜的主题旅游产品中,领悟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启示,或者体味到一些质朴的历史文化习俗,让人对人生产生些许的反省反思、感触与启迪。

旅游的“八大类别”指的是旅游业所涉及的行业类别,主要包括游憩行业、接待行业、营销行业、交通行业、建设行业、生产行业、商业行业、旅游智业。游憩行业主要包括景区、公园、娱乐区、游乐区、主题公园、体育园区、康疗区、旅游商业区等的经营管理和运作行业;接待行业指的是宾馆、饭店、餐饮、会议、展览等;营销行业指的是旅行商务行业、旅游媒介广告行业;交通行业指的是公路客运、铁路客运、航运、水运等;建设行业指的是园林绿化、生态恢复、古建、艺术装饰等建筑行业;生产行业指的是车船交通工具生产、游乐设施生产、土特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加工、饭店用品生产等;商业行业指的是旅游购物商业、购物休闲商业等,其中,旅游休闲商业即Shopping Mall(大卖场),是类似于那种足可以玩3天的超大规模的商业休闲场所,集购物、观赏、娱乐于一体,如步行街等,有文化、小品以及一些娱乐化的概念。此类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全新的阶段。旅游智业指的是智业,是一种新颖提法的行业,指不需要任何其他生产资料、只用脑力劳动的行业,随着文化元素的日益注入,旅游行业也提出了旅游智业的概念,这里指的是旅游业的规划、策划、管理、投融资、景观设计等咨询行业。

以上八大类别,基本上就构成了旅游的产业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旅游”概念。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充分整合所有资源,将相关产业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汇聚成核心,精彩互动,全面对接,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联盟。

旅游的“十三行业”指的是在八大类别下,旅游业具体涉及的13个行业,主要包括宾馆酒店业、餐饮业、运输业、文化业、娱乐业、体育业、保健美容业、疗养业、博彩业、会展业、生态与观光农业、加工工业和技术产业。

旅游按照市场划分,主要分为入境游、出境游和国内游3种。按照旅游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为一般消遣旅游、商务会议旅游、宗教旅游、体育旅游。按照旅游活动的人数,可以分为团队旅游、散客旅游、自助旅游、互助旅游。目前国际上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主要有探险旅游、邮轮旅游、生态旅游、主题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健康旅游等。1.1 旅游业发展现状

现代旅游业开始于20世纪中叶,工业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工具,真正使现代旅游业,特别是跨越国境的长途的国际旅游才真正开始起步。旅游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旅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就已经超过了汽车、石油等诸多产业,跃升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我国旅游业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经过30多年的时间,旅游产业发展迅速。2013年我国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9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国内旅游市场方面,2013年,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国内旅游收入26276亿元,同比增长15.7%。入境游方面,2013年入境旅游人数1.29亿人次,比上年下降2.5%,其中,入境过夜游客人数5569万人次,同比下降3.5%;旅游外汇收入517亿美元,增长3.3%。出境旅游方面,中国公民2013年出境总人数98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其中,赴台人数292万人次,同比增长11%。目前,全球旅游重心正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与我国互为旅游目的地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安全、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提前至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

2013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出版的《2013—2014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旅游绿皮书No.12》)总报告指出,2013年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破”与“立”的关键之年。这一年,旅游需求向全民铺开,相关改革向纵深突破,旅游产业向多维推进,综合影响向全球输出,而这一切,皆折射出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着的深刻变革。一方面,全球经济结构向纵深调整,失衡和再平衡相互角力,旅游市场的全球调整和资源再分配深刻影响到中国旅游业;另一方面,中国正努力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均进入改革攻坚期。中国旅游业身处变革大潮之中,在危机和机遇并存的复杂时期,体现出新的战略性,并不断被推到风口浪尖。

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旅游的特点首先体现在“破”,具体叙述如下。(1)打破消费旧格局。

旅游消费的障碍随着越来越完备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越来越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及全社会越来越深入的对旅游出行的关注而被逐步打破。消费环境的去障碍化,令旅游可以超越区域的障碍,超越场所的障碍,超越人群的障碍,欠发达地区居民、贫困居民、农村居民等,也正在通过越来越便利的旅游服务,享受到公平消费的权利,这大大推进了旅游消费的普及和升级。具体显现在,一是区域差距不断缩小。过去以一线、二线城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主的旅游市场客源格局正在发生转变,三线、四线城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们的出游也迅速增加,中西部逐渐成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旅游越来越突破少数区域的传统格局,演变成全国区域范围的大旅游市场。二是距离障碍日益消除。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现代快速交通的发展,特别是2012年以来郑武、哈大、京广、京沪、京津、武广、沪宁、沪杭、郑西等高铁线的陆续开通,国内“四纵四横”的高铁网初步形成,旅游空间距离日益压缩,使得传统上的空间距离已不再是旅游的制约因素。三是收入屏障不断突破。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加之旅游业供给和消费环境的改善,旅游日益大众化、平民化,越来越多的公民能享受到旅游服务,不同收入水平的人都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四是出游群体逐步壮大。各类社会阶层都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展现出旺盛的旅游需求。农民旅游市场持续扩大,2012年农村居民旅游人数达到10.24亿人次,农村居民旅游花费达到5028.2亿元,农村居民出游人均花费增至491元。学生旅游群体日益壮大,特别是以夏令营等为主体的旅游活动日益成为暑期旅游市场的重要力量。老年群体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旅游活动中,2012年我国老年人出游比例已高达20%,并且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打破市场均势。

8项规定、6项禁令收紧了旅游业中的公款消费群,对公款吃喝、高端旅游、高端餐饮、论坛经济等均形成影响,涉及酒店业、会展业、餐饮业等各相关行业。打破了中国旅游市场公款消费和私人消费各占一部分市场的传统格局,逼迫中国旅游业调整市场结构,回归到以真实的公民消费、大众消费为本的健康的市场结构中去。暂时的下滑,带来了新的变革力量和机遇,机敏的企业率先启动了调整,中国旅游业将在严峻的现实中启动结构调整。(3)打破三大市场格局。“九五”后期,我国提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入境旅游是发展旅游的重中之重。“十二五”中国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中被调整为“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如今,旧的三大市场格局已经完全改变,以国内旅游为主的新的三大市场格局已经建立起来,基于国民消费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不断增长,入境旅游市场相对回缩的趋势明显。而在这一现实背后,是全球消费力的重新配置和中国旅游者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4)打破产业边界。

旅游产业融合不断推进,旅游日益渗透到其他相关行业,旅游产业的边界和框架不断被打破,旅游业将持续融合演变,新的旅游活动展露市场,多点支撑、多业共生、多元融合的大旅游产业格局日渐形成,各类旅游新活动将成为旅游发展的新高地。具体体现在,一是大旅游产业格局日渐形成。随着各类资本和市场相继进入旅游产业,旅游与文化、体育、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发展,旅游产业结构的综合性、复合性、融合性特征明显。二是旅游新业态的不断演变、融合。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海洋旅游快速发展,2013年中国旅游主题为中国旅游海洋年,各地培育海洋旅游业态,开发旅游新产品;其次是医药旅游积聚影响力。现在全国已经建立了16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旅游业和医药融合日渐推进;再次是“微旅游”崭露头角。以自由探索精神去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的“微旅游”,成为旅游新时尚;最后是在线旅游市场持续旺盛。2012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交易规模超过1700亿元,年增速达30%,2013年为2200亿元,同比增长29%。(5)打破区域格局。

郑武高铁、哈大高铁、京广高铁等陆续开通,我国的高速交通网络日益完善,推动了旅游业“高速时代”的到来。高铁开通后,许多双子座式的城市都相互联通,一批城市群呈现旅游一体化形态,产生了一大批同城化旅游圈。围绕交通系统,我国正形成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三高”体系,这样的网络将我国几大城市群自然相连,各城市群内部又有高速交通形成密集网络,使“路途遥远”一词成为历史,新的网络格局将重构旅游业格局。高速时代使得全国旅游区域非均衡增长的格局得到改变,近年,中西部地区的旅游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和增长态势,逐渐成为旅游增长的新热点,旅游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全国区域旅游经济差距有所缩小,新的均衡增长格局正在形成。(6)打破城乡壁垒。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进行,旅游业亦正在打破城乡壁垒,农民旅游从无到有,正在成为国内旅游市场构成的一部分;乡村旅游的持续升级,城乡互动游的不断推进,使得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之间的边界不再明显,城市旅游中多了乡村般的悠闲,乡村旅游多了城市般的便捷;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有了新的流通渠道,越来越多的农民脱贫致富,过上城里人一般的便利生活,也令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得以偷闲数日,学做个“都市农民”。旅游不仅成为农村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成为农村田园化的重要依托。(7)打破投资法则。

旺盛的旅游市场需求,带动数万亿的投资进入旅游业,一批超大规模的旅游投资项目的大量涌入,完全覆盖了旅游业的常规法则。新机遇、新格局和新泡沫并存,如何引导、调控巨额的旅游投资,决定了中国旅游业往何处去。

其次是“立”,包括立本源、立本位、立智慧。(1)立本源。

2013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明确界定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本源,是“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总体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安全第一、绿色消费,大力推广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积极创造开展旅游休闲活动的便利条件,不断促进国民旅游休闲的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明确了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确立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民生本源。旅游业发展至今,民生的需求已经成为最本原的需求,旅游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更大程度的人民福利。(2)立本位。

2013年4月,全国人大第十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其总则第3条开宗明义,确立了旅游的事业本位,“国家发展旅游事业,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依法保护旅游者在旅游互动中的权利”。旅游业实现了从事业到产业,再到事业与产业并重的螺旋式上升,勾勒出国家发展旅游事业的大框架,并设立了未来中国旅游业发展新的秩序。(3)立智慧。

旅游与新技术的结合,令智慧旅游成为2013年中国旅游业的热门话题,基于技术的智慧旅游服务成为这一年旅游投资的热门和重点,火热的市场背后是旺盛的需求,旅游正在变得可定量、可预测、可监控、可订制、可管理、可引导、可节约、可思考,这都在为中国旅游业发展埋下驱动未来的芯片。

2012—2013年间,中国旅游业发生的“破”与“立”,实际上是与时代脉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改革主线相契合的。中国旅游业的诸多变化,均与“改革”的主线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旅游业的“立”,是理念和制度之“立”,中国旅游业的“破”,是机制的突围与重生。中国旅游业的改革,与国家战略以及国家关键领域的改革紧密结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保增长与结构调整、对外与对内开放、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二元结构,财政、金融、土地,几乎所有国家改革中的关键性问题,都与旅游领域中的问题与矛盾相对应。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因此空前地与国家改革的进度紧密结合在一起。而旅游领域的综合改革,对于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2012—2013年,旅游业的综合改革配套在云南、海南、成都、秦皇岛、舟山、张家界、北京等地相继展开。各地在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管理体制改革、城乡统筹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多个领域先行先试,旅游重新站在中国改革的前端,试图冲破体制的束缚,寻求更高效的发展路径。从各地综合改革的探索来看,主要集中在改革管理体制和宏观机制突围两个关键领域,中国旅游业的改革和突围,将最终令其回归人的本原、战略的本原、服务的本原、市场的本原。

2014年1月21日,“2014美丽中国之旅——智慧旅游年”暨中国旅游海外推广网站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表示,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围绕“2014中国智慧旅游年”主题,中国将加快推动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智慧旅游服务。运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和景区门票预订系统。制定智慧旅游景区标准,以5A级景区为重点,推进智慧旅游景区试点,继续推进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国旅游海外推广网站是中国最权威的官方旅游推广网站,未来国家旅游局还将陆续推出俄语、日语、德语、法语等多语种网站,完善中国旅游目的地数字化营销系统。

2014年7月9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在北京发布2014年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下半年趋势预测报告,认为上半年我国旅游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实现了预期的增长。尽管入境市场继续下降,但国民旅游消费的基础性需求依然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从全年形势来看,依然可以保持“相对乐观”的预期。预计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37.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3万亿元。

国内发展环境和企业家信心等指标相对较好。就宏观经济环境来说,2014年国家将致力于持续改善民生,不断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扩大内需。这些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将增强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有利于提升旅游消费预期。“两会”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会议提出,要重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具体而言,互联网对旅游行业的渗透已不再局限于单方面的预订车票、预订酒店等。现在更多的旅游者倾向于将自己的旅游规划全权交由互联网来完成,包括交通、食宿、景点门票等。

另外,也存在几点不利因素。一是国际和国内恐怖势力抬头对局部地区有阶段性影响。2014年3月的“马航事件”,致使赴马的游客人数直线下滑70%左右;“昆明火车站恐怖动乱”等都给国民旅游者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二是旅游拉动内需的具体措施还有待出台,当前市场缺少新的旅游消费培育。旅游产品定制化、多样化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三是旅游投资方面,各地旅游投资高涨,不乏脱离消费基本面的大型项目,仍需谨防非理性投资。四是环境污染问题,环境问题已被多数游客纳入旅游目的地参考指标,这也是强烈刺激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动机。五是人民币持续贬值,出境游增速放缓。

2014年上半年受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和节假日的影响,我国国内和出境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旅游产业总体景气水平保持平稳,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加快。三大市场中,国内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继续高速增长,入境旅游持续波动下行。产业方面,2014年上半年传统旅游服务业的景气水平回升缓慢,一、二季度旅行社的景气水平均处于“稍微景气水平”,且下行趋势明显。受投资创业和互联网创新的驱动,面向大众市场的广义旅行服务业保持繁荣发展态势。区域旅游方面,2014年上半年东、中部等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旅游企业景气水平较高,维持在“相对景气”水平,西部偏低,为“稍微景气”,区域经济合作和交通网络的完善进一步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2014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18.5亿人次,同比增长10.2%,国内旅游收入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入境旅游人数6200万人次,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23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5410万人次,同比增长18.7%,出境旅游花费超过7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7%,贸易逆差470亿美元。上半年旅游接待总人数19.1亿人次,同比增长9.6%。旅游总收入为1.6万亿元,同比增长14.8%。

2014年下半年,除暑期旅游档、中秋和国庆长假以外,国内旅游市场热点不足。高端住宿、餐饮和传统旅行社业绩可能继续下滑,多数重要入境客源国市场下滑幅度增大,入境游市场实现年初预期目标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预计2014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36.3亿人次,同比增长11.4%;国内旅游收入达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入境旅游方面若环境改善、措施得当,有望与去年持平。出境旅游人数1.16亿人次,同比增长18.2%;出境旅游花费1550亿美元,同比增长20%,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将突破1000亿美元。旅游接待总人数37.6亿人次,同比增长10.8%;旅游总收入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8%。

2014年8月,国家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更好地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扭转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不断加大的趋势,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了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加快旅游业发展方式,提出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意见》首次提出了科学旅游观的理念,旅游产品直接面对最终消费,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和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结合点。旅游业既要发挥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的优势,为国民经济多作贡献,也要落实科学发展理念,要倡导科学旅游观。(1)在创新发展理念上提出了“三个坚持”。首先,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政府依法监管,避免过度参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协调互动,共同发力;其次,强调旅游业发展要与新型四化建设相结合,突出旅游业产业链长、融合度高、综合带动作用大的特点,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最后,落脚点是以人为本,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确保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这也与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天人合一”,自古就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旅游作为修身养性之道的理念一脉相承。(2)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提出了“三个转变”。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3)为更好地发挥目标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意见》不再提出旅游人次等数量指标,而是突出了旅游消费、年人均出游人次等质量性指标。《意见》从带薪休假制度、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金融支持、土地利用政策、人才培养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1)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意见》明确提出,将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2)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旅游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安防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游客咨询、标志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力量开发建设一批新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科普教育功能完善、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特色旅游目的地。编制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国家重点旅游区域的指导,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引导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旅游等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3)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抓紧研究新形势下中央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做好国家旅游宣传推广、规划编制、人才培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有关支持服务业、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要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支持范围。由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4)优化土地利用政策。《意见》明确,要改革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旅游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海洋功能区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范用海及海岸线占用。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进一步细化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石漠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的支持措施。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举办旅游企业,修建旅游设施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意见》提出,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编制全国旅游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优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建立完善旅游人才评价制度,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推动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导游评价制度,落实导游薪酬和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导游职级、服务质量与报酬相一致的激励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建立一批国家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鼓励专家学者和大学生等积极参加旅游志愿者活动。把符合条件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范围,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支持旅游科研单位和旅游规划单位建设,加强旅游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1.2 旅游消费需求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旅游得到进一步发展,牢固树立了在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旅游消费在居民消费的比例持续上升,在扩大内需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平稳较快增长。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生活方式,有力地推动了人民素质提高和生活质量提升。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开始逐渐重视精神生活质量,这对旅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游客的消费需求呈现出:旅游消费日益大众化、旅游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旅游线路趋向长途化、旅游消费趋向体验化、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常态化、自助游白热化、旅游消费者理性化、“微旅游”热、“指尖上的旅游”来临等特征;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1.2.1 旅游消费特征

1.旅游消费日益大众化

旅游活动或旅游消费,过去只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旅游活动将在大众中普及,成为国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人们在“五一”黄金周、春节、国庆节后见面时的问候语是——你到哪里去玩了?你出去玩了吗?这一时代的到来,应该归功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时间的减少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加。人均收入的提高,旅游消费对于大多数公民来说已经成为可接受的一般消费品的行列之中了。因此,旅游消费也迎来了大众消费的时代。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总人数达到32.62亿人次,表明几乎平均每人每年在国内旅游两次,按照国际标准,一个人在国内旅游应该在7~8次。中国国内旅游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2.旅游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旅游的目的、旅游的形式、旅游的花费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以前人们的旅游方式一般为观光旅游型,活动内容贫乏、单一,过去人们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出游,因此,一次出游,总是希望能够将万千风景都尽收眼底。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成为旅游的主要方式。由于都市生活者日常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当前的城市消费者更多通过旅游来松弛神经和释放压力。调查显示,有88.5%的人外出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度假。这对于旅游市场来说,风景数量的多少已经不是问题,而能够给人们长时间放松的特色景点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何对旅游景点在休闲氛围的营造上、旅游景点的主题上下工夫,是旅游市场需要给予关注的。消费个性化将日益显现也是旅游消费发展的一大趋势。

多元化的另一层含义是个性化。旅游者动机的多元化,对于旅游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必须根据旅游者的个性化旅游需求设计产品。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愿随团旅游,倾向自助游、半自助游、自驾车游。游客需求的个性化还表现为新的旅游方式(如虚拟旅游)越来越受欢迎。然而,游客个人水平上的个性化差异,导致旅游需求构成上的多样性。例如,小团体出游,游客可自主设计旅程,具体到一天看几个景点,在景点停留多长时间,在酒店就餐还是品尝当地小吃,早晨几点起床等各种细节都可以由游客和旅行社提前商定。

旅游消费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逐步向发达国家的旅游消费结构靠拢。旅游消费的多样化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多样化的旅游能对旅游者产生长久持续的吸引力,这也是旅游业能持续长期发展的基础。

3.旅游线路趋向长途化

伴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将越来越大,人类的旅游活动经历了3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从国内旅游到出国旅游,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就产生了旅游的动机;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就产生了出国旅游的动机,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水平。第二个发展阶段:从邻国旅游到洲际旅游,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的时候,就有了洲际旅游的动机和实力,目前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第三个发展阶段:从洲际旅游发展到月球等宇宙空间旅游,当人均GDP达到100万美元的时候,就有了宇宙空间旅游的动机和实力,同时,产业也提供了这样的可能,目前只有少数国家的极少数的人具备这样的实力,并且具有这样的动机。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我国与世界的经济、贸易和文化联系更加紧密,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保持高速发展。

旅行路线由短途到长途发展,人们将不再满足于家门口的短距离、启蒙式旅游,而是向中长途涉足旅游的区域扩大,热点仍热,温点和冷点将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而逐步升温,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的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眼光逐步投向外面的世界,南方人想领略一下冰城风光;北方人向往亚热带气候;内陆人憧憬大海的辽阔;沿海人想探寻奇峰异谷的神秘,越来越多的人还会选择出境游。旅游线路的长途化,会从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费用的增加。因此,旅游线路的长途化是建立在国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的。旅游长途化的另一原因在于长途化的旅游可以领略到更多风情的旅游景观,一般情况距离越远的两个地方的文化内涵、生活方式会成正比例地变化。旅游线路的长途化正是旅游吸引力最真实的表现。

4.旅游消费趋向于体验化

旅游体验是指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暂时性的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人们开展旅游活动大多是为了扩展个人视野,感受不同的生活体验或者获取个人生活范围以外的信息。旅游体验是整个旅游世界的核心内容。游客开始不重视旅游体验过程中的自我创造与再创造,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游览,渴望亲身参与其中。

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让旅游者参与其中,在旅游消费中,旅游者增加了一项具有吸引力的内容,暂时忘记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英语里经常用“爽”或“畅”来表达这种心境,这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对于旅游业来说就是增加了附加值。当然这种活动的设计需要智慧。

5.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常态化

近年来,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我国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同时也越来越得到旅游者的欢迎,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其核心内容是乡村风情。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有特色的旅游。搞生态旅游,如进入一个自然保护区,除了看到一些独特景观和珍稀动植物、学习丰富科学知识外,还可增长生态观念和绿色消费观念,满足旅游者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享受需要,得到美的陶冶,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环保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好形式。近一二十年来,美国、德国、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荷兰等国,把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中一个支柱产品来加以开发,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紧随其后。据统计,最近几年世界生态旅游每年以15%的增长率在迅速发展,年产值超过了2000亿美元。我国有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有极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自国家环境保护部网站资料,全国共有自然保护区264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55个,市级自然保护区42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020。这些都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场地,其中有不少是重点风景名胜区。因此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巨大。

6.自助游白热化

自助游凭借其灵活性、自助性、临时性、体验性较强的特点逐渐受到游客青睐。航空、铁路、公路、水路是传统出游采用的交通方式。近年来,随着高铁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正改变着我国国内旅游的地域格局,特别是在500公里以内的中短距离出行中,自驾车出游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趋势。来自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十一”黄金周期间国内散客游的比例已达到70%左右,散客正成为旅游市场主体。

7.旅游消费者理性化

随着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信息的透明化,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人们在旅游活动中,会计较和计算旅游的投入和产出,那种跟风和炫耀式消费渐渐减少,相反越来越趋向于理性消费。此外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把出游的时间尽量避开如“五一”、“十一”这样的旅游高峰;或者在旅游旺季去一些游客比较少但是景区质量相对比较高的景点游玩。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表现出游客对旅游不再盲目和跟风,一定程度上有了自己的见解,旅游消费者逐步走向成熟、理性。

8.“微旅游”热“微旅游”有别于远距离、长时间的旅游行为,具有近距离、短时间、低成本、慢体验的特点。它不需要长时间精心计划和刻意安排,其核心价值是追求旅游当中的自由。旅游者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地方随意停留,并且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接触旅游目的地。对于大众而言,可以免除长途跋涉的疲惫奔波和烦琐的旅游筹备,就近、随性地进行一次旅行,以达到彻底放松身心、体验另一种生活的乐趣。它不是很在乎目的地,更在乎的是看风景时的心情。有的游客还会把“微旅游”和“微博”联系在一起,进行现场播报。

9.“指尖上的旅行”来临

到一个地方旅行,一下火车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购买地图,而是掏出手机下载旅游客户端,像ATM取款机一样,遍布城市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为游客提供了交通路况、景区客流、在线支付、迷路纠正等实时信息。六成中国人在用手机查询旅游信息,1.5亿人用手机地图找路。今年春节黄金周,中国旅游最大的亮点之一是手机客户端更大程度的普及。中国国内最大的在线旅游平台“携程旅行网”宣布,今年春节门票预订量增长近8倍,成为“史上最强黄金周”,来自手机APP的无线订单占比首次超过五成。指尖上的旅游带来的冲击,旅行社过去依靠信息不对称的盈利模式已被彻底颠覆,目前转做“私人定制”,差异化的竞争是目前唯一的出路,定制化的服务可能是一个突破口。1.2.2 旅游消费存在的问题

1.旅游景点的开发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在拥挤嘈杂、空气污浊的工业化都市中,因此,向往清新、恬静的自然生活就成为大都市生活者旅游的主要需求。清新的空气、有山有水、悠闲自在是城市人群对于景区的要求,而一些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就变成了香饽饽。中国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要游遍中国,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些拥有优美自然风光和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偏爱。但是我国有很多优越的旅游资源还未开发和利用,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文化优势。一部分的景区景点人满为患,另外一些优越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得到有力地开发,解决这一冲突的办法就是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把那些优越的自然资源开发出来缓解热门景点的压力。一方面解决了人满为患的困惑;另一方面平衡了区域旅游的发展。

2.“黄金周”问题“黄金周”带动了都市人的旅游热,但是经过很多年之后,“黄金周”的出行不便、人潮拥挤以及价格高涨的局面,也让“黄金周”不再“黄金”。假日经济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对于这些关注旅游出行的季节和时间的城市人群来说,每年的年假成为他们对于旅游时间的最佳安排。调查显示,虽然有一半左右人会选择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期间外出旅游,但是,公司年假的中选率已经紧随其后,相对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公司年假时间较长,可以自由选择休假时间,这样可以避开出游高峰,提高了旅游的质量。因此,平时努力工作,等待属于自己的放松假期,成为都市人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也提醒旅游市场,如果把“宝”全部都押在“黄金周”,可能会赚了吆喝但是收益却不见得还会有过去那么可观了。如何抓住人们的白金假期来设计产品和服务,是值得旅游市场从业者思考的问题。由于“黄金周”旅游人群过于集中,导致车票紧张、交通不畅等现象已经成为影响“黄金周”出游的主要因素。“黄金周”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随着“黄金周”的旅游消费持续不断的上涨,“黄金周”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拥挤的人流、旅游景区超载的接纳游客、交通住宿的拥挤等,这些因素都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黄金周”旅游质量的下降。解决“黄金周”问题需要广大游客和相关部门、企业的努力,一方面游客应尽量避开旅游高峰而选择相对平淡的季节出游,另一方面应针对“黄金周”制定一些相关政策,如企业实行带薪假期让员工有更多选择出游的时间,这样一来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黄金周”的压力了。

3.旅游消费市场

目前我国旅游市场消费主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很多旅游者在选择产品时过分偏重价格因素,贪图便宜;一些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从众心理,常常致使自己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行为之间出现较大偏差。(2)消费心理的不成熟会导致消费行为的不理智。一些旅游者明知旅行社报价远远不及出游的正常基本费用,但参团时仍然优先考虑报价低的旅行社,而对旅游产品的内容、旅游企业的信誉考虑不充分。特别是在参加低价团和旅游购物方面,经常出现冲动消费后又感后悔的情况,进而引发投诉。尤其是现在发展势头很猛的在线旅游网站,更是存在这种情况。(3)一些旅游者维权意识淡薄,在发生旅游服务质量问题时,感到身处他乡异地,忍气吞声,使一些不良经营者有可乘之机。一些旅游者则过度维权,因小问题造成滞留和行程延误,影响了旅游合同的顺利实施,造成更大的损失。(4)一些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尊重异国他乡的风俗习惯,行为不文明,引发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对旅游者的厌恶、不尊重,严重的则引发双方的言语和肢体冲突。

4.旅游市场监管存在问题

多年以来,很多地方对旅游业的发展重建设、轻管理,重外延式规模扩张、轻内涵式的质量提升和增长,重视搞大项目、大活动而轻视旅游市场的监管。一些地方对吸引旅游投资、建设旅游大项目出台了系列产业鼓励和引导政策,而对旅游发展软环境的建设、对旅游市场秩序的整治、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却重视不够,不但出台的鼓励政策少,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也不多。另外,目前我国的旅游监管执法队伍,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素质、能力,都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增长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要求,也大大低于相关行业的监管力度。面对旅游市场秩序长期失范的问题,很多旅游监管部门主观上有“畏难”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管不了”的现象。由于旅游业是新兴产业且涉及的部门较多,在进行行业监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传统产业部门产生职能交叉,而各传统产业部门针对固有市场的管理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力量较强的执法队伍,旅游部门作为“后来者”的身份和相对弱势的地位,难以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致使由旅游部门牵头的联合执法效果欠佳,并由此产生了“交叉地带”责任不清和相互推诿等现象,一些领域甚至存在监管真空。

5.旅游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动力不足

许多旅游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在经营过程中过于强调数量和规模,比较普遍地采用低价招徕等经营策略扩大组织接待和收入规模,不注重通过旅游品质的提升来提高企业效益。同时,旅游需求的迅速扩张和旅游产品不可专利化的特点使得许多旅游企业缺乏创新动力。旅游企业的自身素质也制约了其创新能力,致使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低水平竞争盛行,没有形成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加之,在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的背景下,有些旅游企业缺乏诚信意识,有些旅游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严重影响全行业服务质量提升。

6.旅游人才整体素质不高

旅游人才整体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缺乏合格的旅游人才,由于旅游企业的薪酬逐步走低,旅游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幅度降低,旅游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二是优秀旅游人才流失率高,旅游行业吸引力降低引发的优秀旅游人才的流失已成为阻碍行业服务质量提升的瓶颈因素;三是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较低,由于旅游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不高,致使旅游从业人员对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认同感不强。

针对目前旅游业出现的旅游消费特征以及旅游消费存在的问题,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既要辩证看,更要务实干,标本兼治、有的放矢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逐步解决长期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1.3 旅游业发展趋势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预期,未来10年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公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观,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推动,我国人民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焕发。可以肯定,未来我国旅游业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很大,发展空间很大。目前,我国刚刚实现每年人均出游两次的目标,而发达国家如美、日、韩等人均出游均在7~8次以上。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10年,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

1.加快发展旅游业成为国家的战略决策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出台,中国把旅游业定位成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来加以培育。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规划安排,到2015年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超过3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8%,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占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例要达到30%,旅游服务贸易总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同时形成一批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世界知名旅游城市,逐步把我国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到2020年,要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国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主导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占到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要超过40%,将使我国旅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公共服务的功能更大幅度得到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以及就业容量显著增加,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将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2014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有较详细的指引。(1)提出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切实发挥各类旅游行业协会作用,鼓励中介组织发展。(2)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打破行业、地区壁垒,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各地要破除对旅行社跨省设分社、设门市的政策限制,鼓励品牌信誉度高的旅行社和旅游车船公司跨地区连锁经营。(3)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扶持特色旅游企业,鼓励发展专业旅游经营机构,推动优势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4)稳步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现对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5)抓紧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对景区游客进行最大承载量控制。统一国际国内旅游服务标准。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建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考核评价体系。(6)取消边境旅游项目审批,将旅行社经营边境游资格审批和外商投资旅行社业务许可下放至省级旅游部门。

2.世界旅游业的发展重心逐步东移

在2012年时,欧洲仍然是最大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占全球的比例达到51.6%。亚太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为国际环境下的全球旅游业的恢复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使得全球旅游的发展重心不断东移。从未来来看,预测亚洲的旅游市场国际游客接待量会占全球比例到2020年达到30%,2030年将超过36%,而欧洲的比例将分别会降到49%和41%。

3.旅游大众化特征明显

随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需求的提高,尤其是随着中等收入阶层规模的不断增加,旅游消费预期会得到极大释放,旅游参与者规模必然迅速扩大。2014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7.6亿人次,旅游参与人数持续增大,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市场。

4.旅游消费结构升级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旅游服务保障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的结构将会快速升级,消费强度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快速提高。从传统的“食、住、行、游、购、娱”向更多方面扩展,从物质消费为主转向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从基本需求型向舒适型、享受型、健康型、精神型过渡,从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人们外出旅游将要求吃得好、住得好、乘坐相对舒适交通工具,并会进行一定规模的旅游购物。国内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会日趋完善,旅行社的数量将增长,饭店业高、中、低档的比例基本平衡,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但由于我国旅游者人数庞大,旅游交通紧张、服务跟不上的局面仍将存在,特别是在热点地区表现更为明显。人们的旅行路线将由中短途(500公里以内)向中长途发展,飞机、高铁等快速交通工具将成为首选;时间上由短期旅游向中长期旅游发展。未来团体旅游和自助旅游是同时并存的两个重要方向,但产品多样、收费合理、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的团体旅游业务会获得更快、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高品质的旅游必然是省钱、省心、舒适的团体旅游。

5.旅游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我国旅游业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正面临一个整体转型问题。到现在为止,旅游市场体系的结构还是比较单一的,就是观光型旅游“一枝独秀”,无论是入境旅游、出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观光型旅游都占主体地位。但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一个复合型的旅游市场体系正在快速形成,这个体系包括观光、休闲、商务旅游三大传统项目,还要加上特色(种)旅游,共4个板块,它们百花齐放、各领风骚。未来10年,观光旅游仍然会保持第一位的市场份额。大众化旅游的第一步,必然是观光型旅游。同时休闲度假旅游将迅速崛起,成为中等收入以上家庭的首选。尤其是自助休闲旅游将会成为时尚。传统的旅行社服务,给人们留下了吃不好、睡不好、玩不好等负面印象。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私家车越来越普及、酒店预订越来越网络化,自助旅游者也会越来越多。据统计,我国现有各类商务大军有4000万人,以每人每年平均出行3次计,全国全年的商务旅游人次在1.2亿人次左右,今后每年都将以数百万人次的速度递增。另外,特色旅游异军突起。特色旅游包括产业旅游、红色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文学旅游、美食旅游等。其中,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森林旅游、扶贫旅游等产业旅游比较有前途。农业旅游方面,“农家乐”、“农业观光采摘”和“乡村旅游”今后依旧会红红火火。工业旅游方面,蒸汽机车游、矿井游、油田游、陶都游、汽车城游、科技园区游、科技馆游等也会有所发展。以“体验”为经济提供物的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式。在体验经济时代,随着旅游者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旅游消费观念的日益成熟,旅游者对体验的需求日益高涨,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经历。

6.旅游服务专业程度越来越高

未来10年内,旅游市场服务格局将会有大的变革,传统的旅行社经营模式会被逐步淘汰,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应运而生。一是旅游服务分工越来越细分。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中介公司,如酒店预订专业化公司、票务预订专业化公司、餐饮预订专业化公司、旅游景点预订专业化服务公司、旅游咨询专业化服务公司等。旅游服务机构为争夺顾客,越来越注重服务的附加作用,如代租车接送服务、金融保险服务、餐饮娱乐打折优惠服务等。目前我国酒店预订类的旅游中介公司,与业务关联的酒店大多在上千家左右,规模比较小的大多在几百家左右。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线旅游市场的火爆,会向顾客提供更加广泛的旅游服务。据香港地区旅游协会资料,每增加1美元的旅游宣传投资,可增加123美元的旅游收入。世界旅游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旅游宣传投资。近些年来,我国兴起的以公共投入为主体、以地区和城市为整体对象的旅游宣传和旅游营销,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今后这种趋势仍将加剧,城市和地区的旅游宣传投入会进一步加大。一个新的旅游市场服务体系正在日趋完善。

7.旅游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信息是其得以生存和运转的基础,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必然会渗透到旅游业的各个环节,得到比在其他领域更加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改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扩大旅游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旅游市场服务的效率,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互联网已经超过了“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旅游信息传播的第一媒体,也是公众获取旅游信息的最重要渠道。未来这种趋势会进一步加强。在美、欧、日等旅游发达国家,约有三成以上旅游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订购休闲旅游产品,特别是美国在线旅游业务占据了整个美国旅游市场的一半以上份额。同时,在这些国家的旅行80%以上都加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而我国几万家旅行社中加入GPS系统的寥寥无几。可以说,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今天,我国旅游业与发达国家旅游业的最大差距即在信息化、数字化方面。但恰恰在旅游信息化方面,我国是完全能够迎头赶上旅游发达国家的。首先随着旅游信息化深入发展,一些突出的趋势是旅行社的咨询、票务、营销等传统经营模式面临很大挑战,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其次旅游电子商务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再次是旅游业对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依赖日益增强;最后是旅游的国际合作更加便捷,旅游信息化可以促进旅游国际化。

第2章 智慧旅游理念

2013年年底,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印发2014中国旅游主题年宣传主题及宣传口号的通知》,2014年中国的旅游宣传主题正式被定为“智慧旅游年”。从此,智慧旅游传遍大江南北,全国掀起一股智慧旅游建设热潮。各种新应用不断上马,层出不穷。那么,智慧旅游将会发展到何种程度? 下面是智慧旅游的几个场景。

场景一:一部手机游天下

一款手机APP将为游客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供餐饮娱乐消费导引、远程资源预订、自导航、自导游、电子门票、服务信息及时推送等多种智慧旅游服务,包括手机电子门票、景点、酒店、美食、特产购物、天气预报等。游客可通过手机客户端发布自己的个性化旅游需要,提供商则通过旅游手机助手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定制服务。未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旅游预订APP的不断完善,线下用户和潜在旅游用户可能直接转化为手机在线旅游预订用户。

场景二:更智能化酒店入住体验

更智能化的酒店可以使客人通过手持登记设备进行远程登记,在房间或是店外就能完成登记、身份辨识及信用卡付款手续,节约在前厅排队等候的时间。入住酒店多次的客户,信息都已经在计算机系统中,服务人员在接待之后,第一时间带客人进房间,然后用手持登记设备让客户签名即可,Check In和Check Out都可远程进行。在房间,只需通过电视和遥控器,游客即可体验时尚又舒适的数字客房,包括智能遥控的灯光、窗帘、空调,温馨的叫醒、预订服务,便捷的客房点餐、退房等服务。

场景三:更智慧化的景区管理

更智慧化的景区将结合景区特性构建网络,实现景区智能化,同时,构建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景区网页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网上营销系统、高峰期游客分流系统、综合决策平台。通过3G视频监控、ERP系统的导入、APP导览、实时客流量自动统计分析等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使用,引导游客合理选择出游地点,避免扎堆,还能在游客接待数量超过景区最佳和最大容载量时及时启动应急措施。

以上这些场景不久就能实现。2.1 智慧旅游发展推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智能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兴起,人类社会正从信息时代步入智能时代。以云计算、物联网、4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客观上催生了客源市场对旅游信息化的更高层次需求,也为旅游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基础。全球线上旅游市场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信息化在旅游产业所占比例不断增大,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线旅游业务不断扩大。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目前在线订购业务占市场份额的8%~10%,并在未来两年内将增长到15%~16%。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未来5年内,旅游电子商务将占全球所有旅游交易的25%,世界主要客源地约1/4的旅游产品订购将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化与旅游产业结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化已经充分渗透到旅游产业的各个层面,为旅游产业的有序、快速发展提供各方面支持。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而旅游业的定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其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凸显,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已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历史起点上。

面对旅游信息化大发展趋势,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旅游业的高度融合,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我国旅游信息化工作有了规范性、系统性、突破性发展。2012年1月12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12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2011年,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信息化带动作用日趋明显。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基本途径,制定并发布了《中国旅游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完成了“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北京、江苏、浙江、福建、湖北等省市启动了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工作,在江苏省批准设立了首个“中国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全国各地积极推动将智慧旅游初期成果直接应用于旅游产业要素,一批智慧旅游企业快速成长,旅游电子商务业务成为多数旅游企业选择的新盈利方式。而旅游监管部门也注重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提升旅游服务和行业监管水平,积极推进“全国旅游团队服务管理系统”建设,转变旅游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服务水平。

智慧旅游对整个旅游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旅游者而言,智慧旅游可以让游客享受到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游客旅游前足不出户,不出家门就可以全面了解旅游目的地信息,通过多种手段预订产品并支付;旅游行程中也可以及时动态地了解所需要信息并发出救援及接受帮助信息,可以及时地进行旅游互动,丰富旅游生活;游程结束后亦可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2)对旅游企业而言,智慧旅游系统是充分展示企业形象和提供产品的平台,并将节约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3)对旅游管理部门而言,通过目标定位、数据统计、安全和反馈等系统,全面了解游客需求、旅游目的地动态、投诉建议等内容,帮助实现科学决策和管理。

总之,智慧旅游体系的建成,将改变游客的行为模式、企业的经营模式和行政部门的管理模式,从而逐渐改变整个产业的运营模式,是旅游业强化现代服务业特征、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将引领旅游进入智慧时代。

综上所述,智慧旅游概念其发展的推动力依托以下6个方面:(1)全球信息化浪潮促进了旅游产业的信息化进程。以现代电子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用最低的成本寻求最高的效益,短短几年之内,信息一体化已经覆盖了全球。信息化给了我们一个“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地球村”,信息化还在重新塑造人们的时间观念、地域概念和生活理念。人们所面对的一切都是全新的:全新的社会、全新的生活、全新的经济、全新的人类、全新的世界、全新的中国。信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核心和国家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著名的未来学大师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曾预言:“电信通信、信息技术和旅游产业将成为21世纪服务行业中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环顾世界状况,这个预言已经基本成为现实。而这三者的紧密结合,同样会给我国的旅游产业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2)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尤其是旅游业被国务院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来,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引导旅游消费、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的关键环节。(3)物联网/泛在网、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具备了促成智慧旅游建设的技术支撑。物联网/泛在网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无时无刻的泛在连接。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实现数据无线/有线的传输。云计算/大数据实现前端汇总信息的智能处理。人工智能技术是智慧旅游用来有效处理与使用数据、信息与知识,利用计算机推理技术进行决策支持并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移动通信技术是智慧旅游的构架技术,人工智能就是智慧旅游的内核技术,它们构成了智慧旅游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4)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促进了旅游者的信息手段应用能力,使智能化的变革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知识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物质、能量一起构成社会赖以生存的三大资源。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作为社会赖以生存的三大资源之一,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使得旅游者都具备信息手段的应用能力。有了这些广泛的用户基础才能更容易地实现智能化的变革。(5)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提供了智慧旅游的应用载体。据统计,2013年全国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为5.8亿部,同比增长 60.3%,智能机价格不断走低,不断向三、四线城市渗透,功能机用户加速换机促使智能机的保有量呈现高速增长。2014年将达到7.8亿部。中国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保有量已经占全球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保有量的1/4。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大规模普及使得智能旅游应用普及变得更加容易。(6)最为重要的是,随着旅游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不断深入,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尤其是旅游在开放性的、不同空间之间的流动,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实时实地、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是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昭示了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智慧化是社会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次深刻变革。2.2 智慧旅游定义“智慧旅游”概念的第一次提出,要追溯到4年前,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同年的第六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上,福建省也提出了建设“智能旅游”概念,并在网上建立“海峡智能旅游参建单位管理系统”,从此拉开了全国建设智慧旅游的序幕。2011年国家旅游局提出,用10年时间在我国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为积极引导和推动全国智慧旅游发展,在自愿申报和综合评价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和筛选,确定北京市等18个城市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3年1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第二批15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名单”。到现在为止已经确定33个城市,从此智慧旅游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起来,2014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智慧旅游年”,将围绕“2014中国智慧旅游年”主题,加快推动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智慧旅游服务。运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和景区门票预订系统。制定智慧旅游景区标准,以5A级景区为重点,推进智慧旅游景区试点,继续推进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尽管我国许多地方已在尝试或正在进行智慧旅游的建设,但相关的智慧旅游研究文献却较为少见,对智慧旅游的概念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科学的定义,缺乏理论支撑。目前学者对于智慧旅游的概念总体上不及智慧城市概念阐述深入与完整,也体现了智慧旅游研究处于初始阶段。下面所列的各种智慧旅游概念,主要存在4点不足之处:(1)核心技术不明确或技术体系框架不清晰,将不同层面的技术平行罗列,逻辑体系不严谨。(2)核心技术的概念陈述、理解及解读不准确,智慧旅游的非学术性和非专业性的表述会造成理论知识体系的混乱。(3)应用主体不明确或不全面,使智慧旅游的受益范围缩小,且应用价值论述不充分,也使得智慧旅游的应用机制难以真正构建。(4)不区分公益性与盈利性,造成建设主体与运营主体不明,影响与制约智慧旅游的推广应用,以及商业模式的混乱,建设与运营的主体缺位和错位。

到目前为止,专家学者以及从业人员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智慧旅游进行了阐述,整理如下:

2011年5月叶铁伟认为:智慧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要感知旅游资源、经济、活动和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发布,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通过便利的手段实现更加优质的服务。

2011年5月黄超、李云鹏等认为: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上网终端,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信息,达到及时发布、及时了解、安排和调整工作与计划,从而实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和利用。

2011年6月吴学安认为:智慧旅游是移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

2011年10月刘军林、范云峰等认为:智慧旅游系统是智慧旅游的技术支撑体,它以在线服务为基础,通过云计算中心海量信息存储和智能运算服务的提供,满足服务端和使用端便携地处理掌控旅游综合信息的需求。

2011年马勇等认为:智慧旅游是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

2012年11月陈涛、徐晓林、吴玉龙等认为: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智能终端、信息资源共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行为等方面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以更加及时、准确、智能的方式为游客、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各种信息化服务和应用,以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根本目标,所形成的一种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

2013年1月李云鹏、晁夕、沈华玉等认为:智慧旅游是旅游者个体在旅游活动中所接受的泛在化旅游信息服务。

2013年6月黄羊山、刘文娜等认为: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命题,它是一种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产业发展、行政管理、旅游体验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并深度开发激活,以服务于各方面旅游需求的全新旅游形态。

2013年6月姚志国、鹿晓龙等认为:智慧旅游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的融合,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旅游信息,以服务于公众、企业和政府的旅游信息化新阶段。

2014年旅游绿皮书——《2013—2014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一书中,张凌云教授给智慧旅游下的定义是: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也称信息通信技术,ICT),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

从上面各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对智慧旅游的相关定义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共识在于智慧旅游是对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其区别在于定义的角度不同。其中吴学安的定义是从游客的角度,智慧旅游可以方便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马勇的定义指出了智慧旅游的应用,没有指出具体的服务对象。叶铁伟等从旅游管理角度,智慧旅游可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陈涛等认为智慧旅游是一种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形态。李云鹏等认为智慧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一种泛在化信息服务。姚志国等认为智慧旅游是服务于公众、企业和政府的旅游信息化新阶段。张凌云教授的定义指出智慧旅游是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管理变革。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智慧旅游是指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旅游服务、营销和管理理念,充分配置和整合人、旅游物理资源、信息和资金等旅游产业资源,服务于公众、企业和政府,形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系统。从内涵来看主要包括5点:(1)智慧旅游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2)智慧旅游必须创新旅游服务、营销和管理理念。(3)智慧旅游还必须充分配置和整理人、旅游物理资源、信息和资金等旅游产业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有效利用。(4)智慧旅游服务于公众、企业和政府部门。(5)智慧旅游是一种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系统,形成旅游的良性、健康地发展。

智慧旅游具备全面物联、充分整合、协同运作、激励创新4大特点:

①“全面物联”指的是智能传感设备、传感网络等将旅游景点、文物古迹、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旅游产业链上、下游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

②“充分整合”指的是实现全市景区、景点、酒店、交通灯等设施的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泛在网等的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旅游资源核心数据库,提供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

③“协同运作”指的是基于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实现旅游产业链上、下游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协作,达成城市旅游系统运行的最佳状态。

④“激励创新”指的是鼓励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在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智慧旅游的以上特征是普遍的,然而,智慧旅游对于旅游中涉及的人和部门有不同的“智慧”理念。但是,不论对于旅游活动中的哪一方来说,智慧旅游都是由庞大先进技术体系支撑的。本节从智慧旅游的概念辨析、游客、管理者3个角度分别阐述智慧旅游。2.2.1 智慧旅游概念辨析

智慧旅游是指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旅游服务、营销和管理理念,充分配置和整合人、旅游物理资源、信息和资金等旅游产业资源,服务于公众、企业和政府,形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系统。

智慧旅游与旅游信息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旅游信息化狭义上讲是旅游信息的数字化,即把旅游信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采集、处理、转换,能够用文字、数字、图形、声音、动画等来存储、传输、应用的内容或特征;旅游信息化广义上讲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链进行深层次重构,即对旅游产业链的组成要素进行重新分配、组合、加工、传播、销售,以促进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化,加快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因此,信息化与旅游信息化既是过程也是结果,过程的理解侧重于实现信息化的过程,而结果则侧重于“信息化了”的结果。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在实践中更侧重于是一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的过程。智慧旅游则可理解为旅游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其并不是旅游电子政务、旅游电子商务、数字化景区等用“智慧化”概念的重新包装,而是要能够解决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满足旅游发展中的新需求,实现旅游发展中的新思路及新理念。为此,智慧旅游的建设目的集中于3个方面:(1)满足海量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日渐兴盛的散客市场使得自助游和散客游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出游方式。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旅游的散客占到游客总数的91%。未来散客的市场份额将不断扩大,因此更加便利快捷的智能化、个性化、信息化的服务需求量将不断扩大。(2)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的无缝整合,随着电子政务向构建服务型政府方向发展,旅游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应是海量信息的充分利用、交流与共享,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服务与管理流程的无缝整合,实现服务与管理决策的科学、合理。(3)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旅游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在智慧旅游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吸引旅游中、小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是目前各智慧旅游试点省市在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旅游平台能够向中、小旅游企业提供服务,为其节省信息化建设投资与运营成本,是旅游中、小企业进行智慧旅游集约化建设的最佳方式。

目前与智慧旅游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数字旅游、虚拟旅游、智能旅游和智慧旅游等。它们的特征内涵、核心技术、主要应用以及实现方式有所不同,如表2-1所示。表2-1 智慧旅游相关概念辨析数据来源:2014年旅游绿皮书。

从表2-1可以看出,数字旅游侧重于旅游信息数据的数字化与集成,是信息化的旅游,本质是计算机信息系统。数字旅游是在数字地球时代出现的“数字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是政府行为占主导地位,如国家旅游局倡导推行的“金旅工程”、“三网一卡一热线”等。数字旅游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便于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的行业管理,主要以旅游电子政务为主;智能旅游侧重于高科技在旅游业的应用,虚拟旅游是伴随着旅游行为向大众化、散客化、个性化的转变而产生的,侧重于旅游场景的虚拟展示与互动体验,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引领的“虚拟时代”背景下出现的,虚拟旅游使旅游者把“旅游景点搬回家”,是对旅游者旅游行为方式的变革,注重点主要在“游”上,旅游信息化则主要侧重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而智慧旅游产生于以“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为代表的“智慧时代”,主要以政府试点推动为主,是上述旅游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的综合,智慧旅游体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便利行为,无论是政府管理、企业营销还是旅游者出游决策、旅游过程中的个性化辅助都得到了完美体现,把旅游信息化进程推向了高潮,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和智能旅游的有机结合。2.2.2 游客视角

对游客来说,智慧旅游就是利用智能识别、移动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简单地说,就是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让整个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

智慧旅游通过科学的信息组织和呈现形式让游客方便、快捷地获取旅游信息,帮助游客更好地安排旅游计划并形成旅游决策。游客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旅游目的地实时状况,规划旅游的线路,预订酒店、机票、车票等。在出发之前,将大部分事情安排好,也对旅行有了大致的了解,减少了旅行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寻找游玩、交通、食宿等方面的担忧。在旅行过程中,游客也可以随时了解下一个目的地天气及客流量等情况,以决定是否更换景点、改变行程,使旅游变得更加愉快。例如,在景区,游客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或者安放在酒店的触摸屏等终端,了解景区实时情况。可以通过查询、拖动景区分布图,点击某个景区,屏幕首先会显示景区景点的概况,下一页显示有关景点的详细信息,如地址、联系电话、开放时间、门票价格、周边景点、交通信息、自驾指南等。另外,智慧旅游还能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安全保障,虚拟旅游能够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总之,智慧旅游通过基于物联网、无线技术、定位和监控技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实时交换,让游客的旅游过程更顺畅,提升旅游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对于游客来说,智慧旅游具有极大的便利性,更具灵活性,能够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对游客来说,智慧旅游是一种便利、个性化、体验性的旅游。2.2.3 管理者视角

对相关政府和旅游企业这样的旅游管理者来说,智慧旅游就是利用智能识别、移动计算、信息融合、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旅游服务平台,实现全面、透彻、精准、便捷和无处不在的旅游信息应用,为游客提供餐饮、交通、住宿、旅游、购物等全方位的旅游服务,提高管理效率。

在景区景点安装多个摄像头,把景区客流、景区外停车场的现场等情况实时传输到“智慧旅游”平台,景区管理者可以同步动态了解相关情况,并根据最新信息,为游客提供最新的旅游咨询,引导游客合理地安排行程。这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疏导旅游交通,为游客提供宽松的旅游环境。RFID门票的应用不仅能够减少检票的时间,而且在森林探险急救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定位作用。另外,对环境质量和自然灾害的预警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游客的安全。因此,对旅游管理者来说,智慧旅游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

旅游涉及了吃、住、行、游、购、娱、体、疗、学、悟等十大要素,跨越了多个行业。智慧旅游不仅局限于某个景区或某个酒店的智慧化,还强调以游客为中心的行业内部和行业外部的协作,实现整个旅游产业链的智慧化。智慧旅游不是旅游业涉及的某个行业能够完成的旅游,而是多个行业共同协作的一种旅游模式。智慧旅游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为旅游者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体验。在智慧旅游中,游客的旅行所有信息都可以记录在一张RFID卡上,同时可以在网上随时记录和更改信息,授权他人通过网络进行阅览。游客在卡中输入旅行行程,设置各行程的浏览权限。通过系统和人为的操作,为游客提供最优决策方案。

智慧旅游将通过与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结合旅游信息数据形成旅游预测、预警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保障旅游安全。实现对旅游投诉以及旅游质量问题的有效处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因此,对旅游管理者来说,智慧旅游是一种高效的管理和协作模式。2.3 智慧城市与智慧旅游2.3.1 智慧城市理念

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着如何建立一个由新工具、新技术支持的涵盖政府、市民和商业组织的新城市生态系统。智慧城市的核心思想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并对城市管理和服务、工商业活动、居民生活等各层次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高效的城市管理手段,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和广阔的创新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技术仅仅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手段,提高城市居民思想素质、让城市居民过上幸福生活、使城市能够永续发展才是智慧城市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未来的城市将是一个智慧的城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智慧城市是一个物联网的城市。

物联网技术能够帮助政府、企业、个人更好地作出决策。一个智慧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物物相联的城市。遍及全市的“全球眼”、传感器、手机“变身”触角,贴近城市中每一条跳动的“脉搏”,感知城市的每一刻变化和编织每一缕联系。在物联网中,联网的每一物件都可寻址、通信和控制。

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广泛应用,可以让人们对许多信息提前掌握,从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通过了解每天路上的峰值,而提前选择优化路线。在能源系统方面,智能电表帮助人们更经济地用电,也为发电公司和电力公司提供需求预测,从而使能源更加有效率地生产和使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物联网”的逐步实现,使得城市生活的模式日渐智慧化。(2)智慧城市是一个信息移动的城市。

物联的世界是传感网、通信网和应用系统相结合的产物,连接物与物、人与物的通信网凭借其可移动性、信号无处不在等功能,使得人们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通过移动设备都能发出和获取信息。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任何物进行信息交流。(3)智慧城市是一个信息共享的城市。

只有通过共享,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参与统一信息处理和应用的个体越多,信息共享程度就越高,信息的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增长就越快。政府部门和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硬轻软,重网络轻数据”的认识误区,而且一般不会统一考虑数据标准和信息共享问题,追求“使用快上”的目标,导致“信息孤岛”问题长期存在而得不到解决。这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而且不能充分挖掘数据以更有效率地解决实际问题。智慧城市通过建设云计算平台,对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已有的数据资源进行标准化整合,建立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智慧城市信息共享机制,切实地发挥“智慧城市”服务政府、企业、市民的重大作用。(4)智慧城市是一个低碳生态的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智慧能源。在电力方面,增加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接入,通过微网技术及储能装备,从而保障了电力供应的稳定。通过不同的能源管理系统,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传输效率,可以帮助居民养成经济、环保的用电习惯。燃气的大量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智慧水系统可以实现节约用水,可以保障水的清洁安全,可以更加有效地灌溉植物,可以开辟更多种植地(如楼顶、外墙)等。总之,能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大提高,智慧城市将是一个低碳生态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5)智慧城市是一个创新幸福的城市。

在智慧城市中,出行变得通畅了,食品变得安全了,家务减少了,娱乐更加有趣了,社区居民交流增多了……技术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轻松、有趣,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同时,智慧城市要求人们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增强不断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所以,智慧城市是一个人们幸福生活、不断追求、不断创新的城市,即一个创新幸福的城市。

图2-1所示为智慧城市建设全景图。智慧城市平台涵盖保稳定、保民生、保增长3个方面。保稳定建设包括智慧安防、食品药品溯源、智能环境、应急指挥、灾害预警等。保民生建设包括智慧城管、人文环境、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能源、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保增长建设包括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物流、智慧金融、智慧建筑、电子商务。智慧旅游建设属于智慧城市建设保增长中的一项内容。图2-1 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全景图2.3.2 智慧旅游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智慧城市的建设体系以及建设成果充实了构建智慧旅游体系所需要的理念上、实践上的基础和支撑。首先,智慧城市主要解决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病”,打造人、城市、生活、社会的有机融合,是一种全新的、智慧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发展理念,这也进一步推动旅游信息化发展在理念上的变革,迫使人们打破原有的僵化、单一、落后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建设互惠、互通、互利的智慧旅游发展模式;其次,智慧城市的实践探索也为智慧旅游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以及基础设施、技术手段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平台支撑。智慧城市里的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金融、智慧物流、智慧环境、智慧文化创意产业、智慧建筑、智慧城管、城市应急指挥等行业都与智慧旅游相关联,共同搭建智慧旅游的支撑平台。

智慧旅游需要智慧城市建设支撑,智慧旅游建设离不开智慧城市的基础环境。因为旅游是综合的业务,智慧旅游离不开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气象等,其发展水平依赖智慧城市的发展成果。智慧旅游高度依赖所在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包括3G和无线网络覆盖,并对三网融合有一定的需要。这些基础建设投资巨大,并需要协调各方面关系,仅仅依靠智慧旅游很难实现。智慧城市一般是地方政府推动,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完善的解决方案和对应的资金预算。智慧旅游应该充分利用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避免重复建设。所以,智慧旅游对智慧城市有很大的依赖性。站在更高的台阶上,智慧旅游可以做得更好。

智慧旅游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具备旅游的功能,不考虑智慧旅游的智慧城市是不完整的。从政府部门职能角度看,智慧旅游应该从属于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在做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时,别忘了还有一个重要项目就叫智慧旅游。如图2-2所示,在智慧城市关注领域中,智慧旅游是其中的一项,所占比例为28%。图2-2 智慧城市关注领域示意图

智慧旅游和智慧城市应该协调联动。在游客安全保障、紧急救援、景区环境保护、旅游行业监督执法等方面,旅游主管部门很难独立采取行动,需要联合智慧城市的其他各部门,通过智慧城市平台实现联动协作。

智慧旅游可以带动智慧城市建设。部分城市特别是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可以通过先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在打下一定基础,产生一定效益之后,再进一步开展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产生科技旅游项目。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些高科技项目的展示区、融合新技术的城市广场、演出场馆等,都可能成为科技旅游的项目,自然也成为智慧旅游的项目。

智慧旅游是智慧城市最好的展示平台。很多城市在汇报智慧城市成果的最后,很大的篇幅交给了智慧旅游的展示,其原因在于智慧旅游可以综合展示智慧城市的广泛性、深入性和智能性,群众、专家、领导都能看明白,不但不枯燥,还贴近生活。

第3章 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

智慧旅游在中国还是一个新概念,很多人对于它的发展前景和实际应用还仅停留在手机APP和网上查询等功能上。但是在国外,智慧旅游对于经常旅行的人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熟悉的词汇了。在健全的技术支持下,国外友人们已经把智慧旅游的概念诠释得相当深入,让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的距离越来越近,让旅游服务越来越人性化。3.1 国外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国外智慧旅游也称为智能旅游(Intelligent Tourism)。智能旅游主要是将智能化、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旅游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注重细节上的创新应用,以提升旅游管理的效率和旅游服务的质量。

智慧旅游理念运用于旅游酒店接待业的实践就形成了智慧酒店(Smarter Hotel)。国际顶级酒店非常注重智慧酒店的建设,如智慧酒店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后台的集中化管理、云前台、自助进店和离店等模块。此外,在酒店服务每一个细节也融入了智慧科技,包括提供下载的酒店预订与服务的APP(Application简称),程序、楼宇自动导航、WiFi网络、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客房设备、远程会议服务等功能,以减少服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住客提供最全面的住宿体验。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波科诺山脉度假区,早在2006年就将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RFID)运用于接待行业。旅游者携带射频识别手腕带进行酒店入住和结账、开启房门、购买餐饮服务和纪念品,旅游项目费用支付也可使用手腕带进行操作。智慧景区方面科罗拉多州的Steamboat滑雪场推出了游客及景点位置实时反馈系统MountainWatch。Steamboat滑雪场是第一个推出为游客配置RFID定位装置的滑雪场,系统由德州仪器的有源、无源RFID标签及RFCODE组成。它可以使游客立即知道团队其他成员在山上的位置;及时发现目标景点位置及推荐的路线;在索道上也可以接收信息和通知,如气候和特别信息;通过设置在山上的触摸式屏幕与其他成员沟通等,只要带上定位表带即可。

迪士尼同样致力于智慧旅游的发展,2013年3月出资近10亿美元研发的MyMagic+智慧旅游服务系统,开始在佛罗里达奥兰多的沃尔特迪士尼世界度假区(Walt Disney World Resort)开始测试和试点。用户通过佩戴输入信用卡信息的橡皮材质手环,轻触终端,不仅可以让游客提前数月通过网站或手机应用预订门票和制定游园行程,还能够存储门票信息、酒店钥匙、信用卡信息,以及在迪士尼乐园中任何可以接收触碰的感应器信息。MagicBands内置了RFID芯片(无线射频识别),迪士尼可用它来远距离追踪游客在园区内的行走轨迹,这些芯片是MyMagic+服务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它同时也承载了近距离的触碰支付、预订、检票等功能。MyMagic+服务系统提供的大数据和实时数据,则能够辅助迪士尼的相关部门进行决策制定。例如,何时何处需要增加更多员工,餐厅应该补充哪些配送食物等。同时园区在系统支持下,可以将餐厅、游乐骑乘设备的实时信息推送给游客,方便他们等位。

在网上预订服务上,美国同样也下足了工夫。Priceline是一家基于C2B商业模式的旅游服务网站,它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信息平台,以便交易,同时提取一定佣金。对于希望按照某一种住宿条件或者某一指定品牌入住的客人,Priceline也提供传统的酒店预订服务,消费者可以根据图片、说明、地图和客户评论来选择他们想要的酒店,并且按照公布的价格付款。但是Priceline所创立的“Name Your Own Price”(客户自我定价系统)十几年来一直是独树一帜,采用由消费者定价,然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如淡旺季、航班时间等因素决定成交价格,被认为是网络时代营销模式的一场变革,而Priceline公司则在发明并运用这一模式的过程中迅速成长。另外,还有一家逐渐崛起的公司Airbnb,中文名为“空中食宿”。这是一家联系旅游人士和家有空房出租的房主的服务型网站,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住宿信息。Airbnb成立于2008年8月,总部设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市。Airbnb是一个旅行房屋租赁社区,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网站或手机发布、挖掘和预订世界各地的独特房源。Airbnb用户遍布190个国家近34000个城市,发布的房屋租赁信息达到5万条。Airbnb被时代周刊称为“住房中的EBay”。

德、英、法主要国家从2009年开始也着力开发远程信息处理技术,建立覆盖全欧的旅游交通无线通信网络,包括旅游信息系统、游览车运行调度系统、游览车安全控制系统等,实现智能化的旅游交通导航、信息发布、安全提醒、应急管理等功能。除了智慧旅游交通外,针对游客导览过程,也融入了智慧元素,如英国、德国两家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的智慧导游手机 APP 程序,通过游客的智能手机,为其提供线路规划、游览解说、原景重现、动画模拟、影片播放等导览服务,结合了人员导游与博物馆展示的特点功能。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于2012年6月正式推出基于智能手机的微电子旅游大全“标识都市”项目,使布鲁塞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数码移动旅游城市。该电子数码旅游大全采用近距离无线通信芯片,制成带数码的不干胶,粘贴在遍及布鲁塞尔大街小巷的博物馆、名胜古迹、商铺及餐馆。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只要用智能手机在i-nigma网站下载条码扫描器软件,即可在布鲁塞尔随时随地扫描“标识都市”不干胶,方便地获取相关历史文化介绍、购物优惠及线路导航。目前该系统收集了布鲁塞尔等比利时城市600多个旅游景点,而且继续保持每周增加50个旅游景点、商家的速度。“标识都市”此前开通了英语、法语、荷兰语、德语等4个版本。在2012年9月21日推出中文版。

瑞典的智慧旅游建设在交通系统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瑞典当局在 2006年初宣布征收“道路堵塞税”,在IBM公司的协助下,斯德哥尔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控制站,通过使用 RFID技术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机和先进的自由车流路边系统,自动识别进入市中心的车辆,自动向在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6:30—18:30之间进出市中心的注册车辆收税。通过收取“道路堵塞税”减少了车流,交通拥堵降低了25%,交通排队所需的时间下降50%,道路交通废气排放量减少了8%~14%,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

韩国是一个对自身旅游资源尤为重视的一个国家,“指尖上的首尔”智慧旅游工程,完全为了增加游客体验过程而建立。建立了两个后台数据库:一个是官方网站——韩国观光公社,通过把最核心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的节庆活动放在上面,具有指示功能;第二个是另外的一个姐妹网站,主要提供一些深度化的旅游信息。另外,还针对前端做了手机应用,它的前端和后端的即时信息有很好的即时功能。如果没有手机的话,它可提供手机租赁服务,让你方便在韩国旅行。韩国首尔观光公社通过智能手机平台,开发出名为“I Tour Seoul”的APP程序,为来自全世界的旅游者提供包括英、法、日、德、中文在内的移动信息查询和导航服务,游客可通过手机程序获得包括天气、历史文化、景点、项目、交通、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美容和医疗在内的全方位信息服务。

1964年新加坡成立旅游促进局,领导和促进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2006年推出“智慧国2015计划”,确立“智慧化立国”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从传统城市国家向‘智慧国’转型”的发展战略。智慧旅游主要应用项目包括:(1)一站式的注册服务。借助生物身份识别技术为商业人士免去烦琐注册登记手续,在新加坡商业会议旅游中得到广泛应用,下一步将面向医疗旅游人群推广。(2)智能化数字服务系统。系统致力于增加游客在新加坡的旅行体验。游客可通过互联网、手机、公用电话亭、交互式电视和游客中心等渠道获得一站式旅游信息和服务支持,包括购买相关旅游商品或专门服务。(3)无所不在的移动旅游服务。为游客整个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的信息服务。游客可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任何时间、地点接收到旅游信息,并根据游客位置、需求、选择取向提供具有个性化的针对信息服务。(4)交互式智能营销平台。在“我行由我,新加坡”平台上,游客可根据个人喜好直接在互联网上定制自己的新加坡行程,包括旅游路线规划、旅游签证、酒店预订、机票购买、活动预订、交通选择等;同时通过该平台可以实时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3.2 国内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指导思想。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两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例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率先创造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2010年3月镇江接受了国家旅游局“智慧旅游”命题,在全国较早开展了“智慧旅游”的研发。2011年 5月,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中国智慧旅游云计算一期机房建设方案完成招投标,镇江和曙光、浪潮、神州数码等国内最具实力的云计算企业已经达成协议,共同打造中国智慧旅游服务的云计算平台——“中国智慧旅游云”,2012年2月中国智慧旅游门户网站上线运行。同时,镇江和中国电信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智慧旅游服务的感知网络体系和传输网络体系。服务全国的公共平台和服务门户——中国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也正在建设之中。而充分展示智慧旅游的核心理念、让游客可以切身体验智慧旅游的“智慧旅游展示与体验中心”,目前已经完成建设的招投标。镇江要在国家旅游局的支持下,全力打造服务全国的智慧旅游公共支撑体系。

在2010年第六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上,福建省旅游局率先提出建设“智能旅游”概念,并在网上建立“海峡智能旅游参建单位管理系统”。福建启动了“智能旅游”的先导工程——“三个一”工程建设,即一网(海峡旅游网上超市)、一卡(海峡旅游卡,包括银行联名卡、休闲储值卡、手机二维码的“飞信卡”以及衍生的目的地专项卡等)、一线(海峡旅游呼叫中心,包括公益服务热线和商务资讯增值预订服务热线)。海峡旅游银行卡2010年已面向福建省内外游客发行;海峡旅游呼叫中心新平台2011年1月1日也已经正式开通试运行。

在《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旅游信息化的内容占据很大的篇幅,智慧旅游方略已经全面提上议事日程。南京、无锡、镇江等市将大力探索发展“智慧旅游”。

2011年1月18—19日,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同志在会议上指出:“要抓住三网融合快速推进、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等机遇,推动旅游业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要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鼓励和支持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发展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发展在线旅游业务,鼓励各类旅游信息化发展创新模式。选中一批有条件的旅游城市,来开展‘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大力推进宾馆饭店、景区景点和各类旅游接待单位信息化建设。”

2011年5月26日,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大会暨旅游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论坛在常州召开,会议通过《常州宣言》。在该宣言中提出要在全国旅游行业中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并呼吁建立全国性旅游信息化合作联盟,以此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旅游咨询、投诉、应急救援等旅游服务一体化。

2011年5月,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我国第一个“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在镇江落户。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作为国家级、服务全国范围内的智慧旅游产业的平台和窗口,是智慧旅游的数据交换中心、运营维护中心、呼叫服务中心,负责整个智慧旅游项目的管理、运营和服务。

2011年7月15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正式提出,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走在我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的前沿,争取用10年时间,在我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

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为积极引导和推动全国智慧旅游发展,在自愿申报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经认真研究和遴选,确定第一批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北京市、武汉市、成都市、南京市、福州市、大连市、厦门市、苏州市、黄山市、温州市、烟台市、洛阳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扬州市、镇江市、武夷山市。2013年1月,根据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确定天津等15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通知》(旅办发[2012]568号),包括天津市、广州市、杭州市、烟台市、青岛市、长春市、郑州市、太原市、昆明市、贵阳市、宁波市、秦皇岛市、湘潭市、牡丹江市、铜仁市。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第一批、第二批名单如表3-1所示。

2012年11月8—9日,国家旅游局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召开全国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现场会暨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国家级检查员培训班,旨在提升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水平,交流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经验,鼓励和引导景区为游客提供更便捷、智能的旅游体验服务。会议公布了北京颐和园等22家景区为“全国智慧旅游景区试点单位”,如表3-2所示。

国家旅游局确定的这22家智慧旅游景区试点单位全部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来自国家旅游局数据,截至目前,国内共有171家5A级旅游景区,试点单位占12.9%;试点单位涵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人造景观3种,可以在区域内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引领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潮流。表3-3所示为国内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典型案例,其中泰山、黄山、九寨沟、中山陵、奉化大佛为风景名胜类景区,颐和园为文物保护类景区,镇江醋文化博物馆为博物馆类景区。表3-1 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名单注:第一批批复时间2012年5月。第二批批复时间2013年1月。表3-2 全国智慧旅游景区试点单位一览编号表3-3 国内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典型案例景区名称

2013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14),明确了旅游休闲产业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总体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安全第一、绿色消费,大力推广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积极创造开展旅游休闲活动的便利条件,不断促进国民旅游休闲的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明确了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

2013年4月,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年《休闲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推出,是中国旅游和休闲产业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具有历史意义。

2014年6月21日,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信部中国电子工业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20余家有关单位及专家的大力支持下,联合100余位各领域专家,历时一年多时间,编制出了全球第一套《中国智慧旅游城市(镇)建设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四级,一级指标5项:平安、诚信、服务、智能和宜游;二级指标19项,三级指标42项;四级指标237项。《指标体系》的研发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基础是“平安和诚信”,核心是“服务”,依托为“智能化”,最终评价目标为“宜游”,所以又称为《宜游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次革命性创新研究成果,是系统构建的完整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理论研究空白。

2014年8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快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以及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制定旅游信息化标准等内容,并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进度。

到目前为止,国家旅游局共确定的“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33个。相关省市都在大力开展智慧旅游建设。表3-4所示为全国智慧旅游规划方案一览表。全国智慧旅游建设进展情况如表3-5所示。表3-4 全国智慧旅游规划方案一览表表3-5 全国智慧旅游建设进展情况一览表3.3 智慧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智慧旅游从提出概念到现在,短短几年就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尤其是今年被定为“智慧旅游年”,全国各地兴起了智慧旅游建设热潮,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智慧旅游概念不清晰

前面曾提到,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不少的专家、学者以及旅游从业者都对智慧旅游下过定义,但都是按照自己对其的理解而下的,在国家层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说法,没有一个明确的智慧旅游的理念。现在不少的旅游从业人员对智慧旅游还不了解,就想当然的要建设智慧旅游。南京就曾经对现有的114家旅游星级饭店按各星级现有比例抽取了30家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在调查的这30家酒店15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中,只有7%的酒店管理层对智慧旅游概念非常了解,并已开始着手智慧酒店建设,17%的酒店管理层对智慧酒店概念还比较模糊,只有一些初步认识,而76%的管理层对智慧酒店完全不了解,或从没听说过。且在17%的酒店管理层中,不少人认为智慧酒店的建设就是要对酒店进行全面的“二次开发”,是在对效果难以预计的情况下,从成本上对酒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消耗,甚至还存在极端看法,希望通过智慧酒店的建设来解决酒店的一切问题。

2.建设目标不明确

对智慧旅游概念理解的缺失,导致了智慧旅游建设目标的不清晰,没有一个明确的建设思路和方向,很多地方出现了跟风和炒作,总体建设方案存在一些问题,动不动就是几大工程、几大项目,没有按照旅游城市自身定位,合理确定建设目标。目前无论是智慧城市建设,还是智慧旅游的发展,都应有一个弄清路数的基本要求。目前国内智慧旅游的推进主要以政府试点推动为主,还没有标准的建设案例,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在有关工作的推进上,是以应用为主导、技术为主导,还是资金投入为主导;在所要达到的目标上,是搞一些直观的细枝末节的雕虫小技、自娱自乐,还是尽量搞些大智慧,把智慧旅游服务的重点覆盖到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监管。上述问题,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关注和研究,该引导的引导,能调控的调控,如果都难以做到,就应该适度地泼一点儿理性的凉水。

3.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智慧旅游的建设是一个涵盖多业态、多技术的系统工程,其内容复杂多样,涉及方方面面。总体规划、建设与运营方案、过程监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指导性的规范,需要较大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以避免重复建设和走弯路,形成各种资源的浪费。所以目前国内智慧旅游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但对政府的挑战是,作为主导者必须提出最佳的智慧旅游整体战略,也就是说,顶层设计既要高瞻远瞩,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又要因地制宜,符合客观实际,充分考虑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各要素的现实境况,使战略实施的每一步都具有可操作性。

4.标准化体系缺失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化体系,还没有统一的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技术层面和旅游层面的概念、术语、方法和指标体系。这个评价的标准主要用于构建智慧旅游的评价体系。构建智慧旅游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没有一个标准的用于测量旅游业规模和影响的可靠方法。(2)旅游业的综合性很强,旅游业到底是一个单独产业,还是相关产业的集群,有些人士还在怀疑。(3)不同地方和区域情况差异明显,特征明显。(4)产业分散程度高。智慧旅游怎样才算智慧?对于智慧旅游的标准到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理解。什么样的景区能够称为“智慧景区”?什么样的城市能够成为“智慧旅游城市”?都需要统一的标准来指导和评定。关键标准的缺失,导致不同标准之间的不协调现象突出,系统之间缺乏协同和共享,新的“信息孤岛”仍然出现。

5.重技术智慧、轻管理变革

目前面对国内建设智慧旅游的热潮,作为主要投资者和建设者的政府,普遍陷入了“智慧旅游就是投重资,办项目,采用新技术,置办新设备”的认识误区。注重设备设施的投入,忽视管理流程再造;重视部门体系的建设,忽视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重视增量设施的建设,忽视数据的共享和分享;重视内部管理,忽视服务环节。每一次行业新技术、新系统、新项目的上马,都会出现管理上的变革。如果只重视技术上的智慧,而忽视管理上的变革,忽视理念上、观念上的更新,那还是老方一贴,发挥不了最佳效果。例如,2013年“十一”黄金周,九寨沟景区出现了游客拥堵、其场面失控、游客被长时间滞留的景象,让人们不得不对九寨沟的智慧旅游建设进行反思。九寨沟是国内建设最早、投入最多、获奖最多的数字景区和智慧景区。2010年10月九寨沟景区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平台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第一家网格化管理景区,2011年6月又启动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智能导航搜救终端及其区域应用示范”项目。对于这么一个示范性智慧景区出现“十一”黄金周游客管理失控局面,景区方面的解释是,尽管游客的总量并没有突破历史最高纪录,但由于游客的团队和散客的结构发生变化,大量蜂拥而至的自驾和自助游客,导致景区入口和内部道路交通瘫痪。难怪有人说,现在是“旅游管理人员知道游客在哪里,但是游客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6.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薄弱

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出现资金投入不足现象,造成智慧旅游建设后劲不足。资金不足已成为旅游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困难,直接影响信息化的顺利开展。以浙江宁波象山县为例,智慧旅游建设资金投入最高的是象山影视城,共投入120万元用于景区门禁系统建设、信息化考勤管理、网络营销,而其他旅游企业每年用于信息化建设的经费平均不足3000元。据了解,江西龙虎山景区应该于今年3月底在竹筏码头等游客集散点开放免费WiFi,然而时间过去一个多月,免费WiFi依然尚未落地。据一名龙虎山景区智慧旅游建设参与者透露,“建设免费WiFi,前期需要的资金不菲,一旦运营,就意味着更大的开销,而如今,景区尚未找到很好的盈利点。所以景区在何时开放免费WiFi的问题上显得犹豫不决。”把免费的WiFi转化为盈利点才能使免费WiFi长期健康地运转下去,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商业模式的不成熟。

同时,智慧旅游建设需要大量既懂得旅游业务,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有些旅游部门只有个别由专职人员负责网络信息化建设,有些部门专人但不专职,有些是只懂技术不懂旅游业务,有些单位是由营销部负责,有些是由办公室负责,人员交叉使用等。急缺懂得旅游又懂得信息化、能深刻理解旅游问题,又对技术的前沿和技术应用把握得透彻的人才,目前的院校也难以培养这样的人才。我国旅游信息化、特别是智慧旅游的整合推进,还迫切需要高层次、更综合、更大力量地加以推进解决。

7.缺少资源整合、沟通配合机制

资源缺乏整合,技术缺少集成,使得信息化的推进只在局部环节,不够均衡、系统。信息化应用停留在旅游电子商务企业、酒店的智能化管理,整个旅游行业的整合显得不强。旅游信息化缺少沟通配合机制和整合资源的机制。各个行业、部门、层级都在做,都是在分散地做,缺少整合力。旅游信息化的资源和力量缺少整合,没有形成系统推进的合力。目前政府的管理部门之间、企业和游客之间、不同科技企业之间,都存在着沟通难、配合少的问题。行业内各部门、企业之间缺乏资源互联共享意识,不能做到互相传播,合理推广,也不利于培育行业整体产业链建设。智慧旅游就是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采集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并打破信息孤岛,克服信息不对称,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流和共享,真正做到信息共享无脱节、信息公开无遗漏、信息透明无隐藏。

第4章 建设智慧旅游

在进行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必须弄清楚3个问题,即:(1)为什么要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即建设智慧旅游有什么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会产生什么效益?(2)如何建设“智慧旅游”?即智慧旅游整体架构是什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3)如何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即智慧旅游建设的步骤有哪些?下面从智慧旅游建设的必要性、智慧旅游整体框架、智慧旅游建设步骤3个方面讲述建设智慧旅游。4.1 建设智慧旅游的必要性

智慧旅游的建设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形成的,源于对现状的一个清醒的认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两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例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从旅游业的管理水平、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服务、旅游目的地品牌效应以及旅游的资源整合能力等的方面来看,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智慧旅游的建设将是完成这些提升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2014年旅游绿皮书——《2013—2014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一书中指出,在过去的一年中国旅游业所体现出来的“破”与“立”,体现了旅游业改革正与中国整体改革一起,向纵深发展,走向攻坚期。中国旅游业的“破”主要体现在消费习惯、市场均势、市场格局、产业框架、区域格局、城乡壁垒、投资法则等方面新的突破。中国旅游业之本:立本源、立本位、立智慧。2013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10)(简称《纲要》)。《纲要》明确界定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本源是“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总体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安全第一、绿色消费,大力推广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积极创造开展旅游休闲活动的便利条件,不断促进国民旅游休闲的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国民生活质量。”2013年4月,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其总则第三条确定了旅游的事业本位,“国家发展旅游事业,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依法保护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权力”。旅游与新技术的结合,使得智慧旅游成为中国旅游业的热门话题,2014年更被定为“智慧旅游年”,基于新技术的智慧旅游服务成为旅游投资的热门和重点,旅游正在变得可定量、可预测、可监控、可定制、可管理、可引导、可节约、可思考。智慧旅游作为中国旅游业的三大立项之一,明确了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建设智慧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智慧旅游将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示范效益,智慧旅游从游客出发,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智慧旅游从游客出发,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服务体验。可以全方位服务游客、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全面了解目的地旅游信息,预订产品并支付,让游客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自助服务能力,旅游行程中也可以动态地了解所需信息并发出救援及接受帮助信息,享受更个性化、人性化、体贴周到的接待服务;游程结束后亦可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更方便地参与旅游体验的经验分享和交流。提高游客满意度,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

智慧旅游可以拓展更广阔的市场化空间,打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力推产业的转型升级加速发展。智慧旅游还能通过衔接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率先建立智慧旅游典型示范效应。旅游业面对不断扩张的产业规模,逐渐变化的市场客源结构,以及多样化增长的大众旅游消费需求,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旅游产业的引领作用,通过信息化引发旅游发展战略、经营理念、运营方式和产业格局的全面变革,从产业供给链和过程形态上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全面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总体目标。所以智慧旅游体系的建成,将改变游客的旅游行为模式、企业的营销经营模式和行政部门的管理模式,从而逐渐改变整个旅游产业链现状,是旅游业强化现代服务业特征,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将引领旅游进入智慧时代。4.2 智慧旅游整体框架

我们认为建设智慧旅游的总体理念是:从旅游活动的“吃、住、行、游、购、娱、体、疗、学、悟”十大要素出发,采用信息技术与旅游地人文相结合,实现智慧的旅游服务、智慧的旅游管理和智慧的旅游营销,从而提高旅游业务的综合管理和运营能力,创建优质的旅游生态环境,提升旅游的服务品质,进而推动地区旅游相关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智慧旅游建设体现了纵向能贯穿、横向能融合、外围能扩展、整体可对接的特性,“纵向能贯穿”指的是能充分挖掘旅游信息资源,全面覆盖游客、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三类主体需求,提供完整的旅游应用服务。“横向能融合”指的是对三类主体提供的服务,功能上相互配合和补充,数据层面最大限度共享,执行上协同联动。“外围能扩展”指的是扩展和融合来自相关行业(如交通、商贸、卫生等)的信息,并与其他智慧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整体可对接”指的是智慧旅游能够无缝对接到层次更高的智慧化体系,如智慧城市。

智慧旅游整体框架如图4-1所示。架构的外围分为最顶层的服务对象以及最底层的外围自然环境。服务对象具体包括社会公众、企业用户和政府管理决策用户。不同的访问渠道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统一在一起,实现多渠道统一接入。自然环境是整个架构的数据采集源。智慧旅游整体架构的核心部分,从城市旅游信息化整体建设角度,提出了所需要具备的4个层次要素和4个支撑体系,横向层次要素的上层对其下层具有依赖关系;纵向支撑体系对于4个横向层次要素具有约束关系。图4-1 智慧旅游整体架构

智慧旅游是通过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旅游产业链,实现智慧的旅游服务、智慧的旅游管理和智慧的旅游营销三大功能,从而提高旅游业务的综合管理和运营能力,创建优质的旅游生态环境,提升旅游的服务品质,进而推动地区旅游相关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其内容主要涵盖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数据及服务支撑层、智慧应用层,涉及智慧旅游标准规范、安全保障、建设管理及产业运行体系等。4.2.1 物联感知层

物联感知层是智慧旅游的感知器官,通过利用物联网条形码、二维码、RFID、传感器、摄像头、遥测遥感、定位系统等传感设备和技术实现对旅游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经济、建筑、交通、安全等方面的信息采集处理,为智慧旅游的高效运行提供基础信息,它是人的感知延伸,为智慧旅游应用提供精准、有效的信息处理和相关决策依据。感知方式是根据被感知的信息类型,继而采取相对应的感知技术及方法。目前主要的信息类型有数字信息、原始类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所以主要的智慧旅游感知方式可分为四类。(1)身份感知。通过条形码、RFID、智能卡、信息终端等对物体的地址、身份及静态特征等进行标识。(2)位置感知。利用定位系统或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对物体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进行感知。(3)多媒体感知。通过录音和摄像头等音/视频多媒体设备对物体的表征及运动状态进行感知。(4)状态感知。利用各种传感器及传感网对物体的状态,如温湿度等进行动态感知。

物联网感知层技术包括资源寻址EPC技术、RFID技术、二维码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

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电子产品编码)技术的核心是编码,它的最终目标是为每一个商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编码标准。EPC统一了对世界范围内的商品的标识编码的规则,并通过应用于RFID系统中,联合网络技术而组成了EPC系统。EPC规定了用数字信息的形式存储于和具体的商品实物固定在一起的RFID应答器中。EPC条形码技术是集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身。条形码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来表达信息的图形标识符。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利用射频信号,实现对目标对象的自动识别并获取相关数据。RFID是物联网关键技术之一,物联网需要感知各种物体,RFID这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成为物品识别最有效方式。

传感器是智慧旅游感知层获取信息的主要设备之一,传感器主要包括温度、压力、湿度、光、霍尔磁性传感器、微机电传感器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它能够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融合和传输应用。

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PDA、平板电脑、手持终端、一体式终端、智能电视等。多媒体信息接入主要指通过音/视频等各种多媒体输入设备的信息采集,如各种摄像机、话筒等。

智慧旅游系统需要感知层各种各样的感知技术和传输技术,实现人、物以及相互之间的协同感知和信息采集,满足智慧旅游系统应用多样性、复杂性的要求。4.2.2 网络通信层

网络通信层是智慧旅游系统的通信层,是在现有有线通信网的基础上,实现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3G/4G无线宽带通信网、泛在网络及三网融合的结合,将感知层采集的信息进行传输、汇总。网络层所涉及的技术包括IP宽带城域网、无线宽带通信网、三网融合及泛在网络等。

IP宽带城域网是覆盖整个城市区域内的宽带网络,从当前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多网络融合是不可改变的发展方向,IP技术将作为下一代通信网络的主要倚靠技术,IP城域网将成为各种通信领域的统一汇聚平台。

无线宽带通信网主要包括3G/4G移动通信系统、WiMax、WiFi宽带无线接入网以及数字集群网络、移动卫星通信网络、短波通信网络、专业无线通信网络等。目前利用宽带移动通信和无线局域网等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已经可以确保全部公共场合、主要道路、景区内部的无线网络覆盖。实现了游客在景区内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能连接上高品质的无线宽带网络,保障了旅游移动终端和移动应用的顺利运作。

三网融合的“三网”是指数字通信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它们代表当今现代信息产业中3个不同的行业,即电信业、计算机业、有线电视业。“融合”主要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大网络相互连接、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一个统一的通信网络平台,形成可以提供包括语音、广播、电视、数据等综合业务的宽带多媒体平台。

三网融合不代表三大网络的物理整合,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实现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3个网络层面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相互交叉融合,为用户提供多媒体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泛在网络是基于个人和社会的需求,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之间按需进行的信息获取存储、传递、决策、认知、使用等服务,网络具有超强的环境感知、内容感知及其智能性,为用户提供泛在的、无所不含的信息服务和应用。4.2.3 数据及服务支撑层

数据及服务支撑层是智慧旅游建设的核心内容,本层主要实现智慧旅游信息资源的聚合、共享、共用,并为各类智慧应用提供支撑。数据和信息已被认为是城市物质、智力之外的第三类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数据融合和信息共享使得旅游更加“智慧”。SOA、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在本层中起到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作用。

1.数据资源

智慧旅游数据资源包括旅游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信息资源、应用领域信息资源、互联网信息资源和各相关行业部门根据各自需求建立的相关数据库以及 IDC(或数据中)、安全基础设施等。(1)基础信息资源。旅游基础信息资源是智慧旅游的数据源,主要包括基础信息库、空间信息库、事件信息库、预案库、知识库、案例库、文档库、运行监测库、管理库等。(2)共享交换信息资源。它指需要跨部门和系统进行共享的信息资源,利用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规范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层次的综合信息共享,同时提供完善的权限管理机制,以及对共享数据的更新和维护机制,实现对共享数据的及时更新。(3)应用领域信息资源。它指旅游业务专用信息资源,将同一应用领域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规范、整合,形成该应用领域的数据资源体系,并对外提供统一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支持综合分析和判断,实现全方位管理城市的目标。(4)互联网信息资源。互联网覆盖整个智慧旅游大信息平台,支持对互联网承载信息高度智能化的整合处理,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2.数据融合

从数据处理的层面看,包括海量数据汇聚与存储、数据融合与处理和智能挖掘分析。(1)海量数据汇聚与存储。智慧旅游要实现“智慧”运作,需要对分布的、海量的数据进行汇聚、处理、分析。因此,整个智慧旅游平台的数据系统必须能够高效地汇聚与存储大量的数据。(2)数据融合与处理。其包括对各种信息源给出的有用信息的采集、传输、综合、过滤、相关及合成,处理和协调多信息源、多平台和多用户系统的数据信息,保证数据处理系统各单元与汇集中心间的连通性与及时通信。(3)智能挖掘分析。对各种类型旅游系统数据进行自动分析、自动分类、自动汇总、自动发现和描述数据中的趋势、标记异常等,从而将获取的有用信息和知识应用于应用领域信息资源。(4)虚拟数据视图。一个主体拥有的完整数据(信息)的集合,虚拟数据视图是这个主体所面对的世界的一个数字化映象。对于一个主体所拥有的信息总集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取信息的子集,这些子集相当于信息总集合所构成的虚拟世界在某一个特定维度上的投影。

当建立了虚拟世界的一个外部映象之后,能够逐层构建出其他更加丰富的应用,这些应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和构建,如围绕时间维度的应用、围绕空间维度的应用和围绕不同实体维度的应用等。

3.服务融合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下层提供的各类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资源进行统一的服务化封装、处理及管理,以便为构建上层各类智慧旅游应用提供统一支撑平台;处于智慧旅游整体架构的中上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通过 SOA 来实现,对上层应用提供的服务模式可以是云服务。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或面向服务架构)是指为了解决在Internet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通过连接能完成特定任务的独立功能实体实现的一种软件系统架构。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云计算通过架构即服务的构建模式,将传统的数据中心的不同架构、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服务器进行整合,通过云操作系统的调度,向应用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运行支撑平台。同时,借助云计算平台的虚拟化基础结构,可以有效地进行切割、资源调配和资源整合,按照应用需求来合理分配计算、存储资源,最优化效能比例。云平台包括公共云平台、政务云平台、企业云平台等内容。

本部分除了SOA技术及云计算技术两方面通用技术之外,还包括以下几种。(1)服务开发。为服务开发商提供了从开发、调试到部署的服务开发全流程支持。提高服务开发商的交付质量和交付能力,降低交付成本,促进业务产品与技术平台相分离。(2)服务管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将所有服务资源进行重组,并对平台内的服务的运行进行维护、管控和治理。(3)协同处理。在分布式计算和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处理,方便地进行业务部署和开通,快速发现和恢复系统故障,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手段实现大规模系统的可靠运营。(4)旅游共性业务服务。在数据和服务融合基础上,提供面向智慧旅游的公共、共性信息类服务,包括位置服务、公共云服务、目的地网站、社交网络服务及虚拟现实服务等,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以及各领域智慧应用建设提供统一支撑。4.2.4 智慧应用层

智慧旅游借助无处不在的感知网络,以统一的数据及服务支撑为基础,通过各种应用系统,向游客、旅游企业、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各种智慧服务,如图4-2所示。图4-2 智慧旅游应用架构框图

1.面向游客

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智慧旅游为游客有针对性地提供综合信息查询与在线订购服务,为游客出行之前的准备提供充分的资讯参考,帮助游客解决旅途中“食、住、行、游、购、娱、体、疗、学、悟”等诸多问题。

面向游客的应用主要包括移动终端应用、目的地网站应用、虚拟旅游应用等。移动终端和目的地网站应用可以为用户提供住宿、餐饮、购物行业和娱乐场所的资讯信息查询与订购服务;列车时刻表及车票查询订购;航班时刻表及实时票价查询订购;市区公交地铁换乘、车展、驾车路线信息服务;医疗安防等配套保障信息服务;其他日常旅游信息服务等。

对游客来说,智慧旅游就是利用智能识别、移动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简单地说,就是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让整个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实现最基本的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简称“四导”)4个基本功能。

导航就是将位置服务(LBS)加入旅游信息中,让旅游者随时知道自己的位置。确定位置有多种方法,如GPS导航、基站定位、WiFi定位、RFID定位、地标定位等,未来还有图像识别定位。还有将GPS导航模块接入计算机,可以实现互联网和GPS导航完美地结合,进行移动互联网导航。智慧旅游将导航和互联网整合在一个界面上,地图来源于互联网,而不是存储在终端上,无须经常对地图进行更新。当GPS确定位置后,最新信息将通过互联网主动地弹出,如交通拥堵状况、交通管制、交通事故、限行、停车场及车位状况等,并可查找其他相关信息。与互联网相结合是导航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内置或外接的GPS设备/模块,用已经联上互联网的平板电脑,在运动中的汽车上进行导航,位置信息、地图信息和网络信息都可以很好地显示在一个界面上。随着位置的变化,各种信息也及时更新,并主动显示在网页上和地图上。体现了直接、主动、及时和方便的特征。

导游是在确定了位置的同时,在网页上和地图上会主动显示周边的旅游信息,包括景点、酒店、餐馆、娱乐、车站、活动(地点)、朋友/旅游团友等的位置和大概信息。

导览可通过点击(触摸)感兴趣的对象(景点、酒店、餐馆、娱乐、车站、活动等),可以获得关于兴趣点的位置、文字、图片、视频、使用者的评价等信息,深入了解兴趣点的详细情况,供旅游者选择。

导览相当于一个导游员。我国许多旅游景点规定不许导游员高声讲解,而采用数字导览设备,如天坛,需要游客租用这种设备。智慧旅游则像是一个自助导游员,有比导游员还多的信息来源,如文字、图片、视频和3D虚拟现实,带上耳机就能让手机/平板电脑替代数字导览设备,无须再租用这类设备了。

导览功能还将建设一个虚拟旅行模块,只要提交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即可获得最佳路线建议(也可以自己选择路线),推荐景点和酒店,提供沿途主要的景点、酒店、餐馆、娱乐、车站、活动等资料。如果认可某条线路,则可以将资料打印出来,或储存在系统里随时调用。

导购就是在经过全面、深入的在线了解和分析后,可以直接在线预订(客房/票务)。只需在网页上自己感兴趣的对象旁单击“预订”按钮,即可进入预订模块,选择预订不同档次和数量的对象。

由于是利用移动互联网,游客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预订。加上安全的网上支付平台,就可以自由改变和制订下一步的旅游行程,既不浪费时间和精力,也不会错过一些精彩的景点与活动,甚至能够在某地邂逅特别的人,如久未谋面的老朋友。

虚拟旅游可以使游客足不出户,就能在三维立体的虚拟环境中游览远在千里之外的形象逼真、细致、生动的山水风光及人文馆藏。

2.面向企业

企业为游客提供资源信息和相关服务,同时也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智慧旅游建设将借助云计算平台,聚合IT资源与存储、计算能力,形成区域范围内的虚拟资源地,实现旅游企业信息化的集约建设、按需服务。智慧旅游通过供应链、企业资源管理、在线营销、在线预订等专业化服务系统,可为旅游企业提供基于网络共享的软、硬件环境和按需使用的应用服务,有效降低中、小企业利用信息化开展经营活动的资源和技术壁垒,提升旅游信息化应用与服务效率。

面向企业的智慧旅游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及智慧营销系统等。“智慧景区”是能对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最透彻地感知、更广泛地互联互通和更科学地可视化管理的创新型景区管理系统。智慧景区建设主要包括智慧博物馆类、智慧文物保护类景区、智慧风景名胜类景区建设3种。

酒店智能化是以通信新技术,计算机智能化信息处理,宽带交互式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网络系统,能为消费者提供周到、便捷、舒适、称心的服务,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服务,信息化服务的需要”。智慧酒店,也就是在智能酒店的基础上,应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使酒店的管理更加智能化。

智慧旅行社(Intelligence Travel Agency,ITA)就是利用云端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将旅游资源的组织、游客的招揽和安排、旅游产品开发销售和旅游服务等旅行社各项业务及流程高度信息化和在线化、智能化,到达高效、快捷、便捷和低成本规模化运行,创造出游客满意和旅行社企业盈利的共赢格局。

而智慧营销是要在传统旅游营销的基础上,通过渠道创新、方法创新和技术创新,全面提升旅游营销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达到推广旅游资源、销售旅游产品的目的。

3.面向管理部门

旅游管理部门具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图4-3为基于旅游管理者的智慧旅游架构图。智慧旅游的建设将进一步推进旅游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公众提供畅通的旅游投诉和评价反馈的渠道,强化对旅游市场的运行监测,提升对旅游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实现对自然资源、文物资源的监控保护和智能化管理,提高旅游宏观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图4-3 基于管理者的智慧旅游架构图

面向管理部门的智慧旅游应用主要包括智慧旅游云服务平台、旅游应急指挥平台。智慧旅游信息云服务平台就是通过整合旅游景点、酒店、旅行社等海量旅游信息资源,通过物联网、Internet、通信平台、运营商的支持和多种尖端信息技术的汇聚及应用而构建的综合性旅游信息云服务平台。而旅游应急指挥平台是为了保证在发生应急、突发、危险、紧急事件状态下的旅游应急指挥服务。4.2.5 支撑保障与产业体系

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管理体系和产业体系贯穿于智慧旅游建设的各个方面,为智慧旅游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撑条件,确保智慧旅游体系的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

标准规范体系是智慧旅游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确保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的技术支撑,是智慧旅游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绩效评估的管理规范。标准体系包括技术标准、业务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等。智慧旅游建设围绕信息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应用系统、信息安全建设与管理的需要,开展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加强标准宣传和培训,强化标准在智慧旅游建设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保证智慧旅游建设的效果和效益。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应按照国家等级保护的要求,从技术、管理和运行维护等方面对智慧旅游的信息网络采取“主动防御、积极防范”的安全保护策略,建立计算环境安全、网络通信安全、计算网域边界安全三重防御体系,并在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应用层和服务层通过建设安全的传感网络、安全的通信网络、安全的数据中心和应用平台,实现对智慧旅游的层层防控。

建设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智慧旅游建设应该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信息化投资模式。大力推进服务外包制度,围绕用户技术支持、系统运行维护、软件设计开发等服务需求,积极在相关部门中推行信息化、服务化的外包制度。形成社会化、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各类技术开发和中介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结合智慧旅游建设,为政府、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需求诊断、方案设计、咨询论证、实施、监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形成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新型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智慧旅游的建设风险。

智慧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将通过旅游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智慧化改造,提升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通过改善旅游体验,可增加游客旅游信心,增强旅游消费需求;通过发展面向国际的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将有效促进金融、物流、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文化创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业发展是可持续性的、粗放式的旅游开发模式,特别是重开发、轻保护等掠夺式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智慧旅游通过信息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可增加旅游经济中的知识含量,实现旅游业从依赖大量投入物质资源的粗放式发展到提高投入要素使用效率的集约式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智慧旅游将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将极大地提高旅游产业服务水平、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弥补传统旅游供应链中灵活性差、效率低下的不足,使供应链上的各环节之间联系更加通畅,促进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我国旅游产业的竞争力。4.3 智慧旅游建设

从“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到“智慧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再到旅游智慧化的进程,才短短几年时间。智慧城市建设为智慧旅游发展提供良好契机。据悉,截至2013年9月,我国提出或在建的智慧城市数量已达311个。同时智慧旅游成为城市发展的个性化名片,是展示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国家政策也在积极引导智慧旅游发展,国务院和国家旅游局出台了一系列意见和规划,国家旅游局分批次确定“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4年更被确定为“智慧旅游年”。北京、上海、大连等地明确智慧旅游发展战略,先行开展智慧旅游建设,打造城市个性化名片。实践证明,以智慧旅游城市开发作为切入点,将智慧旅游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智慧城市进程的有效捷径之一。4.3.1 整体思路

智慧旅游的发展是一个涵盖多业态、多技术的系统工程,其内容复杂多样,涉及方方面面。智慧旅游的建设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总体规划、建设与运营方案、过程监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指导性的规范,以避免重复建设与走弯路,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在智慧旅游的建设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与智慧城市建设的集成、共享关系,但是这一切没有经验可依,所以必须理清智慧旅游建设的整体思路。

从导向型来考虑,按照专家说法,目前智慧旅游建设大致可分为3种模式。第一种是旅游监管导向型。它致力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规范、有序、透明的旅游环境,如大连的“行程单电子化监管工程”。第二种是旅游服务导向型。它的特性是聚焦游客需求,提供丰富、高品质、无所不在的高满意度服务,如上海市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智能导游”涵盖导游、导航、导览等服务。第三种是旅游产业导向型。它重点关注旅游消费和旅游投资,大力促进旅游商贸活动开展,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如天津滨海新区创建首个国家级旅游产业园。

智慧旅游建设要把握“明确角色定位,规划先行,实现模式的创新以及完善的建设运营保障体系”的整体思路,逐步推进,分步实施,推动智慧旅游朝着良性、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明确角色定位

首先必须明确角色定位,理清其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基于角色和专业基础的职责分工,是确保将智慧旅游系统建好以及保障建好的系统真正为游客、为产业服务的重要前提。智慧旅游建设的3个服务对象是政府、企业和游客。

根据国外已有经验,在旅游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充当的角色有两种倾向——市场主导与政府主导。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发展智慧旅游方面彻底让位给市场,由市场积蓄力量自然发展。同时,这些国家更多地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的深层次关系,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等为关注重点,探索智慧旅游给旅游业带来的整体利益。而以新加坡、韩国为首的东亚国家,则采取政府主导方式推出智慧旅游整体战略,这些国家往往基于政府推动经济的思路,因地制宜,推出各自不同的智慧旅游发展战略,并利用政府整合资源的优势,实现了集成服务系统。中国选择的是后者的思路,政府充当了主导者的角色。这一思路的优势在于政府作为主导者能整合各种资源优势、协调各方关系,从而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但对政府的挑战是,作为主导者必须提出最佳的智慧旅游整体战略,也就是说,顶层设计既要高瞻远瞩,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又要因地制宜,符合客观实际,充分考虑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各要素的现实境况,使战略实施的每一步都具有可操作性。所以说在国内,政府部门层面主要涉及两项内容,一是编制和规划智慧旅游建设纲要,从建设内容、组织计划、运营投资政策、技术要求规范和建设标准及服务准则等方面建立指导;二是在推动智慧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政府服务职能转变,通过旅游资讯宣传、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以及信息监控等平台的建设,完善智慧旅游建设的后台服务。

企业层面主要涉及旅游企业层面及服务商层面。旅游企业主要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餐饮和乡村以及旅游网络营销等商业组织。服务商层面主要包括与智慧旅游相关的信息化服务商,包括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商,相关信息技术提供商、硬件设备提供商、软件开发商,智慧旅游规划机构,项目实施和系统集成商以及负责技术支撑层面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和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者等。

旅游企业是智慧旅游的信息提供者,它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重要信息,是实现旅游信息化的重要来源。旅游企业承载着智慧旅游项目落地以及服务支撑,同时它们也是智慧旅游的受益者。这些企业将使用智慧旅游的建设成果,在向游客提供智慧旅游服务、接受政府行业监管的同时,也积极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来不断提高企业运营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其中旅游景区是智慧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旅游景区不单单需要考虑景区资源的建设管理,如建设开发、工程管理等,还需要考虑电子票务结算、客流引导服务、资源经营管理(环境保护、物业管理、商户经营、停车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等)、电子导览服务等系统的部署,这些系统的应用和实践将有助于景区服务能力的塑造、服务品牌的提升、服务内容的规范,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的智慧响应和管理。

智慧旅游的建设同时也给服务提供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有了它们的参与,智慧旅游才会变得更加的有血有肉。当然,智慧旅游建设方在选择服务商和合作伙伴的时候,也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企业的资质和优势,企业的资质主要包括企业品牌、荣誉、行业地位、市场份额、资金等,最重要的在于是否具备了项目应用、项目建设、项目运营等方面的优势;二是成功的案例和解决方案等,旅游是一个涉及因素较多、综合性较强的服务性行业,服务商的行业经验直接影响到他对行业的理解、项目的沟通效率、项目的进度以及项目的成果。

游客层面主要以在线的信息共享参与和以信息技术媒介为载体的物联网应用等两部分为主,它在整个智慧旅游建设构成中主要扮演终端体验和展现的角色。

2.规划先行

智慧旅游项目的建设,需要以发展规划为指导。发展规划将在未来数年内为当地的智慧旅游建设提供一份合理的顶层设计,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鱼目混珠、价格虚高等问题,使智慧旅游工作能够健康、有序、高效地推进下去。

近几年多个省市已率先开始制作智慧旅游规划,并加以推行。在制作智慧旅游规划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规划的流程。规划流程主要包括材料的收集、调研与座谈、框架的提交、规划制作、评审与完善以及指导与推进6个阶段。每个阶段缺一不可,这样制作出来的规划才有针对性、确定性和可实施性。

其次需要确定规划的内容,一份完整的智慧旅游规划主要包括的内容有:项目的建设意义,现状分析,目标与原则,智慧旅游体系框架,智慧旅游重点项目以及智慧旅游建设的保障措施和推进策略等。同时还有本地区旅游信息化调查报告、智慧旅游行动方案、智慧旅游指导意见以及智慧旅游相关企业标准等内容。具体内容详见4.3.2小节的规划设计。

3.实现模式创新

模式创新的意思是,在建设智慧旅游过程中必须实现技术模式上的创新、应用模式上的创新以及建设运营模式上的创新。

旅游的智慧首先体现的就是技术上的智慧,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泛在网络、大数据、二维码、3S技术、视频监控、计算机应用、AR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成熟的信息化技术,构建起智慧旅游所需要的技术支撑体系。而众多的信息化技术与旅游行业信息化需求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将会迸发出许多技术模式上创新的火花。其中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智慧旅游的四大核心技术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后面的技术篇中,第5~8章将重点介绍这4种技术的概念特点、核心技术组成以及它们在智慧旅游中应用。

智慧旅游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海量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的无缝整合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在构建应用系统过程中,以实现这个目的为前提条件,经过智慧旅游系统的规划设计,以技术上的创新为基础,实现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应用上的创新。智慧旅游应用系统构建流程框图如图4-4所示。图4-4 智慧旅游应用构建流程框图

智慧旅游在智慧旅游系统规划设计与智慧旅游技术支持系统搭建的基础上构建了丰富的智慧旅游功能应用。智慧服务的应用主要有智能导航、电子门票、电子地图、电子导游、手机APP、智能导购、电子支付、互动社交、智能卡等。智慧管理的应用主要有信息发布、实时数据设计、智能库存管理、智能财务、旅游电子商务、旅游预测、综合安防管理等。智慧营销的应用主要有旅游资源展示、互动营销、旅游资源分析、精准营销、品牌推广、智能优惠券等。在后面的方案篇中,从面向游客、面向企业和面向政府3个方面,实现智慧的服务、智慧的管理和智慧的营销的应用角度,选取比较典型的智慧旅游解决方案进行介绍。

智慧旅游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具体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运营又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作。为切实、有效地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应当根据其独有特性选择不同的建设和运营模式。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和运营模式必须突破传统的单纯项目建设模式,转变为项目建设和运营的长期结合,实现运营模式上的创新。具体内容详见4.3.3小节的建设运营模式。

4.建设运营保障体系

智慧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跨行业、跨部门、综合性强等特点,实施难度较大,且智慧旅游建设在我国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全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建设智慧旅游必须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智慧旅游建设运营保障体制。4.3.2 规划设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旅游建设,规划先行,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促进旅游同环境的协调。旅游规划是为了满足游客需求,促进旅游地的发展和旅游业健康发展而确定的旅游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定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由于智慧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规划、系统建设与运营过程,因此要建立可靠运营、优质服务、有效监管的智慧旅游体系,智慧旅游的整体规划尤其重要。

1.规划设计原则

智慧旅游规划普遍遵循以下原则:政府主导、合力推进;培育产业、发展应用;基础先行、创新引领;重点突破、示范带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坚持政府主导,各级相关部门、企业、市民合力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坚持培育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面向多方位的智慧应用。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根本,通过一系列创新来引领城市发展。对智慧旅游进行全面、科学和系统的总体规划,规划要有较强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规划指导下分阶段实施,力求每阶段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保障充分。

2.规划设计流程

智慧旅游规划设计流程如图4-5所示,主要包括材料收集、调研与座谈、提交框架、制作规划、评审规划、推进宣贯等环节。图4-5 规划设计流程框图

1)材料收集

由规划设计小组通过地方旅游局与相关部门收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政府相关指导性文件、当地旅游相关数据以及智慧城市相关文件。

2)调研与座谈

调研与座谈是制作符合当地特色的智慧旅游规划的前提。调研包括重点旅游企业与单位信息化程度的调研、与智慧城市相关各部门进行交流。座谈主要是了解各类企业和单位在智慧旅游建设中各方面需求。调研结束后将出具旅游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3)提交框架

在制作规划之前,规划设计单位应先期提交一个《智慧旅游发展规划总体框架及其说明》文档报请当地旅游局予以意见批示。总体框架包括一个根据所收集的材料、调研结果所制作《智慧旅游规划》目录以及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智慧旅游建设原则和要求。

4)制作规划

规划设计小组在一定时间内制作规划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智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智慧旅游建设行动计划、智慧旅游发展指导意见、本地区智慧旅游企业标准。规划设计小组的成员应该对整个旅游产业各环节充分了解,同时,规划设计团队中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专家人员。

5)评审规划

由规划制作方邀请行业专家与规划所涉及的相关企业和单位代表人员组成评审组对规划内容进行最终讨论和评审,并由规划设计方对规划进行解释、汇总。规划设计小组根据专家组评审意见对规划内容作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6)推进宣贯

在规划制作完成后,由规划设计方出具指导意见,并辅助规划制作单位前往规划覆盖范围内所涉及的单位开展宣贯与说明以及培训工作,并提出制作方与规划相关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建议。

3.规划设计内容

规划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报告、本地区旅游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报告、智慧旅游行动方案、智慧旅游指导意见以及智慧旅游企业标准等内容。

1)规划设计报告

一份完整的智慧旅游规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建设意义。建设意义应综合先期所收集的材料,结合当地情况阐述智慧旅游与人民需求的关系、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宏观说明建设智慧旅游的意义。(2)现状分析。现状分析应该基于先期所收集的资料和调查报告对当地的智慧旅游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旅游产业整体情况,规划涉及的企业单位的信息化水平建设、运营水平与各单位对智慧旅游的需求进行阐述。(3)目标与原则。提出规划的目标既让规划形成了总体框架,同时又能对推进工作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目标提出时,需认真考虑本地政策与本地现状,以便提出的目标更具有针对性与本地特色。目标设定时,要尽可能量化,以便对智慧旅游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工作原则是智慧旅游工作推进实施与运营需遵循的规则和相关定位,是保障项目设计与项目实施的理论指导。具体的工作内容与建设方案必须围绕目标与原则实施。(4)智慧旅游体系框架。每个地方的智慧旅游建设都应有一个完整的框架,该框架应包括信息化基础建设工程、旅游信息数据中心、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产业管理与运营体系、旅游资源市场推广体系。其中,信息化基础建设工程是智慧旅游的硬件基础,旅游信息数据中心是所有智慧旅游项目的核心基础;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使旅游目的地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准确、翔实的旅游信息和产品服务;旅游产业管理与运营体系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产业管理方式从传统转化为现代化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适应行业转型升级要求;旅游资源市场推广体系是向市场推送当地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及其他旅游信息的手段,也是建立与各类网络渠道合作和进行营销数据分析评估的工具。(5)智慧旅游重点项目。结合规划覆盖区域当地的实际情况,订立当地应重点建设的智慧旅游项目。这些重点项目一般可包括旅游信息数据库、旅游目的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12301服务热线平台、一卡通运营平台、目的地官方旅游APP手机客户端、旅游团队管理平台、旅游企业及人员综合管理平台、旅游信息电子认证系统、旅游应急指挥平台、旅游目的地游客流量动态监控平台、旅游视频会议系统、旅游基础网络及旅游中心机房建设、旅游信息推送平台、旅游网络营销合作平台、旅游营销数据分析平台、旅游网上商城合作平台、旅游电子门票分销系统等。(6)保障措施与推进策略。保障措施的说明是为了明确组织机构、运作机制、配套政策法规、投入资金,制定对应标准和人才培养计划,从而确保当地智慧旅游工作能够顺利推进。

2)本地区旅游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旅游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报告,是基于规划设计方对当地的旅游信息化现状调查得出的。该报告应涉及当地旅游相关单位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行业内知名专家和行业主体负责人针对当地旅游信息化状况的座谈结果以及当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状况等内容。通过此报告了解当地智慧旅游实施过程中展现出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当地在今后发展智慧旅游建设时的完善方向和注意事项等,为智慧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提供参考意见。

3)智慧旅游行动方案

智慧旅游行动方案应立足于智慧旅游发展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对各项目的建设提出进一步的指导要求,力求做到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延展性,为当地智慧旅游项目的建设提供细化框架,为当地智慧旅游建设和运营各参与主体提供参考指标。

智慧旅游行动方案内容包括发展规划中列出的各建设项目的具体排期、项目内容、建设资金构成及运营模式建议等。

4)智慧旅游指导意见

提出智慧旅游指导意见是为了加快推进规划覆盖区域的智慧旅游建设而提出的。指导意见应具有在精神层面和实干层面的双重导向作用。力争促使当地各个部门做到从思想上重视智慧旅游建设,从行动上加快智慧旅游建设的步伐。

5)智慧旅游企业标准

智慧旅游企业标准的编制与推行,是为了提升旅游企业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能力,统一行业标准,净化旅游市场。智慧旅游企业标准应包含旅行社、景区、酒店三大类企业标准。针对每个类型的旅游单位制订不同的行业标准,以此实现政府部门对旅游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宏观管理,提升当地旅游行业整体竞争力。4.3.3 建设运营模式

从经济效益和投资成本考虑,智慧旅游建设项目主要分为3种:对于经济效益大于投资成本的信息化项目,可以完全由企业投资;对于经济效益和投资成本基本持平的项目,可以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对于经济效益小,但是社会价值大,能够给本地旅游带来较大增长的项目,可以考虑由政府独自投资。

1.建设运营模式基本类别

在现有情况下,智慧旅游建设模式主要考虑以下几种:

1)政府独营模式

政府独营模式是指智慧旅游项目工程完全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和推动,建设完成后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具体的工程建设以及运营工作可由政府直接负责,也可由社会资源承建和代维。本模式主要适用于必须政府投资的,涉及公共安全、政务服务等领域,前期投资大,涉及政府部门较多,且后期无法带来商业价值的应用系统及其子平台。

在政府独营的模式下,智慧旅游项目工程建设的资金完全来自于政府预算资金,政府预算资金可以有两种来源:一是部门信息化预算资金;二是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其中针对政府部门基础信息化建设、专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一般由旅游部门信息化预算资金建设;针对信息互通共享项目(如公共平台)的建设,建成后的系统和数据需要对外开放和共享,可利用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进行集中投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带来浪费。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政府能深入地管理项目运营平台,所有权清晰,项目建成后对系统运营管理自主权大,项目建成后,进一步申请并获取项目运营维护资金的可能性大,有利于项目的持续运行和完善;缺点是立项和资金申请难度大,政府承担建设费用,风险加大。整个系统的运营完全由旅游部门本身的人力和财力承担。这种模式能确保旅游部门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运营智慧旅游系统,但对旅游部门内从事该项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要求较高,并且随着智慧旅游系统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对人力和财力的需求会相应增长。

2)市场运作模式

市场运作模式是指智慧旅游项目工程建设可以由政府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会资源通过自己建设或者与政府共同建设并运营维护。这种模式发挥了市场化的效率和服务优势,并可利用社会资源的资金加快智慧工程建设以满足用户需求,并缓解政府沉重的财政压力。市场运作模式主要是针对那些有一定增值性服务信息化需求,面向社会未来有一定盈利模式,且涉及政府部门较少、易于监管的智慧旅游工程项目。

在市场运作模式下,可以按照以下5种方式开展:(1)政府主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司化运作。

在这种模式下,智慧旅游工程项目建设虽然对社会进行开放,吸引社会资源参与,但还是由政府主导来进行项目推动。具体可由政府进行部分投资,以政府为主导成立信息化投资公司,投资公司由国资委进行控股(控股比例在51%以上),同时吸引社会相关的企业参股到投资公司中。投资公司成立后按照公司化进行独立运作,进行智慧旅游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但是政府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还需要对公司进行监督。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社会优质资源,同时还有利于将相关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2)政府提供引导资金和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共同建设和运营。

这种模式称为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企业与政府合作,参与旅游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公共事业的需求出发,利用社会资源的产业化优势,通过政府与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开发、投资建设,并维护运营的合作模式。合作各方在参与项目时,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部分往往先进行少量投资,通过先搭建诱导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库,再将平台出售或租给社会上的专业公司经营运作,由专业公司进行经营和扩大建设,专业公司可自行在平台中开发应用,吸引相关企业应用进入平台,所产生的效益未来可由政府部门和企业按照双方事前约定进行分成。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有效利用资源,灵活配置投资收益,运营平台获得均衡发展;劣势是运营平台结构复杂,增加协商成本,项目回收周期长。旅游部门派出专人,与相关专业化公司组成联合经营体,联合运营各项系统。这种运营模式下,旅游部门从建设阶段就能有专人介入,并通过与专业化公司的合作,逐步培养出一些专业人才,为系统移交后的运营工作打下基础。这种方式对旅游部门来说,投入产出比较高,并为后期的项目运作留下灵活的空间。(3)政府牵头,社会资源出资建设,到期移交政府。

这种模式,政府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主要由社会资源来出资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监管。根据社会资源是否参与运营,一般分为BOT模式和BT模式。

①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运营—转让)模式。作为委托方的政府部门会将智慧旅游工程项目的建设特许权授予作为承包商的企业,由企业在特许期内负责工程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待特许期结束后再将工程的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

② BT(Build-Transfer,建设—移交)模式。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引入社会资金或民间资金进行专属于政府的智慧工程项目建设,建设完工、验收合格后,平台及其设施的有关权利按协议再由政府赎回,政府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额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这种模式就是常说的“交钥匙”工程。(4)社会资源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提供租赁(补贴费)。

在这种模式下,智慧旅游工程项目完全由政府直接委托给社会资源提供资金并进行建设,或由政府直接租用社会资源成熟的信息化产品,或政府部门提供一定的补贴。政府需要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这种模式主要针对信息化基础设施项目,如城市管网升级、无线网络接入服务;或社会资源已经建设完成、运营较为成熟完善的信息化产品,如安全视频监控等;或与智能手机紧密结合需要定制终端产品开发的工程,如移动办公、移动执法类和基于位置服务类、虚拟旅游类等。

这种模式下旅游部门需要制定相关运营标准和规则,将智慧旅游系统全部或部分委托给专业化公司运营,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如果是全部委托给一家公司运营,那么对受托公司的行业经验、专业能力及商业信誉要求较高。如果将智慧旅游运营工作分割外包,旅游局需要对建成的系统有完整的了解,并分别对各项外包服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确保各系统运营公司能互相配合,使整个体系能正常运转。(5)政府与多方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以示范工程带动产业发展。

这种模式通过政府与生产企业、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通信等信息产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设智慧旅游应用示范区,政府给予政策倾斜以及引导资金、研究经费上的扶持,由参与企业出资建设运营,拓展融资渠道。通过整合产业链,传递价值链,拉动相关旅游产业发展,从而以示范效应推进智慧旅游的推广,反过来可以提升旅游示范基地建设规模和层次。

2.分阶段建设运营模式

智慧旅游建设运营模式应该根据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根据主导力量类型、行业需求、企业能力网络与支撑系统成熟度、运营经验、系统集成能力、标准化程度的进展来确定不同阶段的主要发展模式。智慧旅游建设一般分为3个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应用提升阶段;巩固完善阶段。

1)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以政府推动作为主要模式,公用事业类应用作为主要的覆盖行业,以免费和极低的资费作为核心市场推广手段,重要的是为行业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培养用户的使用黏性和习惯,为市场内部企业提供足够的发展时间,并通过政府投入和第三方资金的引入帮助壮大企业实力。

在这个阶段的商业模式主要以公共应用为主,也就是由政府为代表的政府管理部门作为最大的建设方、需求方和购买方,由政府推动产业的发展。

2)应用提升阶段

在应用提升阶段,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开始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引入适当的商业竞争,其主要目的是提升行业运营效率,提高企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在该阶段,旅游产业的技术发展和标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技术环境成熟,市场对于智慧旅游的接受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成熟商业模式开始涌现,一个相对完善的智慧旅游行业支撑平台已经开始建立,在一些重点应用上已经具备一定经验,产业合作已经初具成效。

在该阶段中,智慧旅游在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完善,用户对于智慧旅游业有了足够的认识度和接受度。此时政府可以将部分业务的管理权代理或者外包给其他机构,可将主要的服务窗口交给运营商,而运营商可以独立或者合作推出更多的智慧旅游商用业务。企业已经开发出更多的智慧旅游商用业务,体现更多的附加值,初步形成持续的盈利点。

3)巩固完善阶段

在巩固完善阶段,市场步入良性竞争轨道,整体环境建设较为完善的时候,可以开始推进整个行业的个体融合,以合作和企业个体多重身份引入的方式,强化不同类型市场的主要应用方向,通过开放融合的方式发掘行业资源,实现对市场需求的覆盖和更好的运行效率。

在该阶段,智慧旅游发展的基本环境已经完全形成,标准化程度极大提高。智慧旅游服务已经无处不在,智慧旅游的整体商业生态系统已经完全形成。在商业模式方面,专业性的智慧旅游服务提供商在市场服务上运营较为成功,各种创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云计算平台服务模式成为主流。新的商业模式将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智慧旅游的相关商业生态主体将稳定成型,应用类型丰富。智慧旅游应用将呈现融合趋势,实现行业系统间的开放和协作,从而形成各区域、各行业、各领域高度融合的生态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旅游。4.3.4 建设运营保障体系

建设运营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智慧旅游建设组织体系

加强智慧旅游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宏观决策,建立有利于发挥智慧旅游重要作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综合管理体制。加强各级旅游信息化工作机构的建立和人员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

建立智慧旅游建设相关政策配套,设立专项引导和扶持资金,优先保证公益性旅游服务项目的资金,加大对智慧旅游建设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引导力度,加强引导资金使用的统筹管理和监督审核。

2.建立智慧旅游标准规范体系

建立标准规范体系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在该领域尚无国际及国家标准,需要根据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旅游城市的具体情况,制订一些迫切需要的地方性标准,并力争使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标准成为国家标准,逐步构建适用于当地“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在现有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推动旅游信息标准化建设,并逐步建立标准统一、数据规范、持续更新的旅游基础信息数据中心。

通过旅游信息标准化建设形成数据交换机制,引导旅游企业和游客参与旅游信息的更新和维护,保障旅游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推进智慧旅游试点和推广工作

在智慧旅游建设中确定重点项目,扶持重点企业,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前提下按计划分步骤实施,提高相关项目的实施效率。

部分项目可以通过建立示范点的方式启动,试点成功后在全市范围推广,并争取部分项目发展成为省智慧旅游和全国智慧旅游示范项目。

4.建立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保障体系应该从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和组织体系,完善安全运行管理机制;明确信息安全管理职责和分工;加快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与技术标准,搭建技术支撑平台;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队伍建设,提升网络社会治理、综合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等,从技术、管理、运营维护等方面对智慧旅游信息网络采取多重保护策略和防护体系,实现对智慧旅游的层层保护。

5.建立智慧旅游合作和运营机制

加强智慧旅游建设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合作,争取相关部门对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视及项目资金的支持。

加强与通信运营商、电子商务机构和专业服务商的合作,吸引它们通过技术输出、资金投入、资源共享等方式参与智慧旅游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技术参与智慧旅游建设,引入专业服务商参与服务运营,不断提高旅游运营服务水平。

6.建立智慧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明确智慧旅游相关人才的需求,制定完善旅游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政策。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旅游信息化服务商、在线旅游网站开展合作,组织智慧旅游相关研讨会议和培训,让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紧跟行业发展。对智慧旅游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

7.建立智慧旅游产业体系

建立智慧旅游产业体系是发展智慧旅游的重要价值之一,也就是说,智慧旅游不仅拥有产业融合、产业对接、产业跨越的功能,而且成熟的智慧旅游体系最终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中,不仅包括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传统旅游产业的这些环节,还包括新型的智慧旅游规划、设计公司,智慧旅游软件及硬件服务提供者、运营商,用于旅游方面物联网的传感器设备和技术的服务商,包括酒店智能门禁系统、景区容量感应系统、手机加载RFID芯片等技术服务企业,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和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者,旅游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者,景区环境监测技术服务商,下一代通信网络服务商,高性能信息处理和智能数据挖掘技术的提供商,GPS导航技术、大数据服务提供者,虚拟技术提供商等。

我国智慧旅游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选择哪种运营模式还没有定论。在实际情况中,可以考虑多种模式结合的建设运营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建设运营模式,取长补短,充分考虑政府部门的职能,其他企业与机构建设运营的运作方式,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智慧旅游建设中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促进智慧旅游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2篇 技术篇

旅游的智慧首先体现的就是技术的智慧,借助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泛在网络、大数据、二维码、3S技术、视频监控、计算机应用、AR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成熟的信息化技术,构建起智慧旅游所需要的技术支撑体系。而其中的物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是智慧旅游的四大核心技术。物联网技术搭建起智慧旅游所需要的物联感知层,是它的感知器官;移动通信等新一代通信技术架构起智慧旅游的网络通信层;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是组建智慧旅游数据及服务支撑层、应用层所不可缺少的。有了这些技术使得智慧旅游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智慧旅游包含了以物联网与移动通信为核心的先进计算机软、硬件以及通信技术,也包含了以云计算为核心的计算与信息资源的合理及有效分配技术;但是,如何充分利用智慧旅游不断采集、存储及处理的大量甚至海量数据信息,使其能够在旅游服务及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关系智慧旅游成败的关键问题。人工智能就是智慧旅游用来有效处理与使用数据、信息与知识,利用计算机推理技术进行决策支持并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在旅游研究领域,人工智能更多地被用于旅游需求预测中;而人工智能在智慧旅游中的作用不仅在于此,还包含游憩质量评价、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旅游突发事件预警、旅游影响感知研究等诸多领域。如果将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看成智慧旅游的构架技术,那么人工智能就是智慧旅游的内核技术。

国家标准《旅游景区数字化应用规范》(GB/T 30225—2013)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