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为学生设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9 20:17:32

点击下载

作者:孙文波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课——为学生设计

课——为学生设计试读:

模板:教师校本培训的新平台(代序言)

每次接手一个培训班就在档案中寻找着舟山老乡,这种天然的家乡情也维系着我与孙文波校长的学术交往。当我在浙江省“5522”名师、名校长培训班中结识孙校长时,因为他的内敛,我更多的是通过数学课堂与教学论文了解他的教学能力与学术水平,那时连接我们的纽带是小学数学,无疑他是一位出色的、极富数学思维的优秀教师。当他再次捧着书稿出现在我面前时,我们谈论更多的是学校管理,他对教师校本培训的现实担忧与创见性的思考深深震撼着我。

如何避免教学设计零碎而缺乏整体性的现象?如何解决学生学习因没有明确任务而缺乏目的性的现象?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浙江省舟山市沈家门第一小学孙文波校长的心中。自2004年始,孙校长带领学校的老师们,在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也是我的老师与同乡)的指导下,通过“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方式实践着美国教学设计与教育心理学家M.戴维·梅里尔博士的“五星教学模式”。“五星教学设计”是一线教师们基于对现实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思考,通过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借鉴梅里尔教授的首要教学原理,而创新的以“任务型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五星”既是层级的标志,更是维度的体现,层级如同宾馆的五星级,维度蕴含着这种教学设计方法中的五个要素,即:以问题为中心,激活阶段,展示阶段,应用阶段和整合阶段。五星教学设计是指以任务型问题为中心,包含五个要素的一种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课堂教学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展开,并把这个中心问题先转化为任务,再分解成几个小任务,学生通过激活、展示、应用和整合四个阶段的学习努力去完成这些具体的任务,从而达到学习目的。以任务型问题为核心是建立在对学习特征研究的基础之上,认知心理学强调注意、激活、转换、编码等心理过程的价值,任务型的问题正是引发这些心理过程

1的重要学习材料。教学理论关注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通过任务型的问题既能引起注意,激活思维,更能通过任务型问题的解决暴露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原始状态与思维过程,从而帮助教师确立教学的起点。“五星教学设计”模式是基于校本的知识管理成果。知识管理突出强调了组织内知识的识别、以知识为基础的激励方案的制定、促进知识共享战略的实施等。这些理念与实践尽管源于企业管理,但也波及与知识有着天然联系的学校。学校是选择、组织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教师群体不仅承担着以上功能,而且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其自身的专业发展更是通过知识的内化与外化过程得以实现。因此,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促进以校为本的专业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新范式。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是指在教师组织背景下开展的对知识的编码、存储、传播、转化、应用与创新等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由此,孙文波校长与教师们的实践毅力与创新精神诞生了《“五星教学设计”的探索》一书。“五星教学设计”模式是学校组织优秀教师实践“五星教学模式”的成功教学经验的积淀,通过理论的提升成为颇具特色的教学模式,这只是完成了知识管理的识别环节。许多类似的研究成果一旦成书也就告一段落,但是孙校长又有了新的困惑与思索:如何把知识管理的成果运用于教师的校本培训,促进知识的共享与青年教师的成长。孙文波校长满怀热忱地树立了另一个愿景:把五星教学设计的结构转化成校本培训中的教学模板,以便使青年教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分享知识管理的成果。

在校本培训实践中,对一线教师的培训,不能单纯地宣讲理论,如何整体又简洁地呈现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设法把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培训活动具有实效性呢?他们萌发并提出了“模板化”思想。模板这个概念借用于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领域,模板一般指已设置好的含配色方案、基本结构、内容和布局等元素的示例文稿。使用者只需要在框架中填入不同的内容就能达到基本的效果。用于教师培训的教学模板主要包含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基本结构、教学基本过程、教学模式等要素。使用教学模板能使教学设计意图整体呈现。模板体现了教学基本结构,浓缩了教学的基本过程,实质是教师教案内容最精华部分的浓缩。由于模板重点突出、简洁明了,适合现代人简捷的阅读习惯,便于青年教师学习、分析和掌握优秀教学设计,也更适用于已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他们可以根据这个模板进行再细化。在他们的校本培训实践中,模板就是五星教学设计模式,“五星”不仅是沈家门一小的学科教学设计模式,更是教师校本培训的“模板”与追求,它为学校教师的校本成长搭建了与众不同的平台。

从理论的根植到实践的创新,从学生的成长到教师的发展,学校管理的高境界决定了教师成长的大舞台,我们有理由相信“模板化”思想会成为教师校本培训的新平台。

当我粗浅地解读了“五星教学设计”与“模板化”思想后,窗外传来的是新年临近的爆竹声,这也预示着即将诞生的成果将给教师培训带来的震撼。是为序!吴卫东2010年2月12日晚于学苑春晓

绪论

钱学森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给了我们很大的震惊,我们不得不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堂。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对每天所从事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认真反思之后,我不禁提出了这样的质疑:我们的课真的是为学生设计的吗?我们的课堂主人是谁?本书作为我校科研成果“五星教学设计的探索”的后续研究内容和成果,既为教师掌握、研究五星教学设计方法和指导教师教学设计所著,也试图在解答上面的问题,并为教师改变教学现状,努力使课为学生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五星教学设计的探索”是以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教授,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戴维·梅里尔博士归纳各种教学设计理论而形成的五星教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在全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的建议和指导下,所开展的浙江省重点课题研究项目。该成果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成果也出版了著作《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五星”教学设计的探索》(孙文波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我们探索出了适合教学实际的“以任务型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式,在各学科教学实践运用中得到了较好的论证,并在舟山市范围全面推广,在宁波、上海等地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为彻底改变教师们一些传统、陈旧的教学设计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本书在模板化思想指导下,运用五星教学设计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案例进行了重新分析和模板改造,形成了既有先进理念又有实践和反思的五星教学设计模板。

一、关于“模板化”思想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对一线教师的培训,不能单纯地进行理论培训,而是要想方设法把理论与他们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很好地接受理论,才能理解理论的内涵,也只有这样培训才会真正有实效。于是,我就萌发并提出了“模板化”思想。

这个概念借用于信息技术的模板概念。在信息技术领域,模板一般指已设置好的含配色方案、基本结构、内容和布局等元素的示例文稿。如Word、Powerpoint、网站、博客等都有模板。我们原来不太会做幻灯片,不会做网页,不会做自己的博客,但很多软件和网站上都有模板,我们只要根据这些模板稍加修改,便可以形成比较漂亮的产品。当然,你也可以参考这些模板自己另做更有个性化的产品,不过这需要你对这个软件比较熟悉,有了一定的技能才行。

于是,我就设想把五星教学思想融入教学设计,然后设计出一些类型课的基本课堂教学结构图板(即本书所说的“教学模板”)。教学模板包含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基本结构、教学基本过程、教学模式等要素。这种教学模板的特点是:一是较好地体现某种教学设计理念,本书是以五星教学设计方法作为理论和设计方法的;二是教学设计意图更加清晰,模板体现教学基本结构,浓缩了教学的基本过程,实质是教师教案内容最精华部分的浓缩;三是重点突出、简洁明了,适合现代人简捷的阅读习惯,便于教师学习、分析和掌握教学设计方法,也更适用于已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他们可以根据这个模板进行再细化。运用这种“模板化”思想,我们试图达到以下目的:

(一)快速提高教师教学设计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如同信息技术模板一样,只要根据这个模板,一般的人都可以做出比较满意的作品。教学模板包含先进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有各学科各种类型课的经典教学设计,教师经过揣摩,稍做修改或模仿,便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水平、较满意的课来,使教师的设计水平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较高的基点。这既适用于新教师或没有掌握较好设计方法的教师,快速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也适合对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快速掌握先进理论并进行熟练运用。通过模仿和剖析,促进教师掌握先进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技能,从而进一步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无异会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有利于教师快速掌握五星教学设计方法和先进教学理论

五星教学设计方法是建立在先进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很好的教学设计方法,普陀区将用两年时间推广这一成果。在推广过程中,我们必须借助教学案例来提高实效性,而这种模板的运用将会有助于提高推广的效果。这种模板一是具有先进教学模式的支持,简洁、明了,因此便于教师们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模式;二是便于对模板进行深入的剖析,在剖析过程中理解这种方法的理论知识,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三是这种模板能在教师中快速应用而产生较明显的教学效果,得到教师们的认同,从而提高培训的质量;四是制作模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教师需要把一节课的精髓浓缩成很少的篇幅,这无疑会提高教师对教学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因此,这种培训效果肯定会比单纯的理论培训要好得多。

(三)有利于教师摈弃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陈旧思想

传统陈旧的思想往往容易束缚教师,使他们有意无意间做出一些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行为来,而且这种思想比较隐蔽,难以改变。对于钱学森提出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如果我们认真地去观察、分析如今的课堂,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了。我们的课堂许多还不是学生的课堂,是教师的课堂。课堂教学设计是让教师来表演,以满足教师追求课堂圆满的欲望为基点的,学生只是被动的配合者、跟随者和答问者,许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些还将在本书上篇中结合实际详细论述。我们试图通过这种模板的推行,强迫教师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再加以引导,逐渐把教师头脑中那些陈旧的,影响学生发展的传统教学思想消除。[1]

二、五星教学设计模式概述

本书的理论和应用(教学模板示例)均以五星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为基础,关于五星教学设计模式有必要在此作一概述。

(一)主要理论基础——首要教学原理“五星”教学设计是以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教授、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戴维·梅里尔博士归纳各种教学设计理论形成的“首要教学原理”(由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编译、介绍)为主要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理论是阐述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的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理论被引入国内。教学设计理论指导教师理解为什么要设计,明确设计的目标,知道如何进行设计并保证设计的有效性。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是指以行为理论和建构主义等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的设计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和基于解决教学问题的设计理论,其研究的最基本任务是寻找学习发生和维持的充分条件,并深入研究这种充分条件的设计原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指出教学设计的对象为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媒体传递等;重视对学生协作学习策略的研究,关注如何设计基于资源和工具的学习任务,完善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框架,以及重视对教学问题进行诊断等。

而首要教学原理正是梅里尔博士在考察各种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的处方性教学原理,它对于各种教学设计理论而言都是相同的。他通过几种代表性的教学设计理论,如建构主义(Jonassen)、做中学(Schank)、学习四组件(Mo Carthy)等观点,说明了这些理论是如何体现首要原理的。

首要教学原理又叫“五星教学原理”,这个教学原理原发表于美国《教育技术研究与开发》2002年第3期,由浙江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盛群力教授等于2003年介绍编译给国内读者。首要教学原理的要义是:(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梅里尔博士认为实施“首要教学原理”有助于确保教学产品的教学效能。“首要教学原理”认为有效教学的阶段是围绕以问题为中心的四个阶段,见图1所示。

梅里尔博士的首要教学原理是对一些优秀教学理论的概括、提炼,虽然他只提出了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为我们进行实践性的探索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指明了方向。

我们运用这个理论,以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标,经过四年不断的教学实践,逐渐提炼出了五星教学设计方法。

(二)五星教学设计的概念界定“五星”既是指优秀的,如同宾馆的五星级,也蕴涵着这种教学设计方法中的五个要素,即:以任务型问题为中心,激活阶段,展示阶段,应用阶段和整合阶段。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五星教学设计是指以任务型问题为中心,包含五个要素的一种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课堂教学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展开,并把这个中心问题先转化为任务,再分解成几个小任务,学生通过激活、展示、应用和整合四个阶段的学习努力去完成这些具体的任务,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把五星教学设计又称为“以任务型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以任务型问题为中心”教学有别于“主题”教学,以及“问题解决”教学,虽然都有问题,也都是以解决问题为主,但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任务型问题为中心”的问题具有聚焦完整任务的特点,而其他两者没有。“以任务型问题为中心”也有别于现今流行于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虽然都有任务,但“任务型教学”的任务比较单一,不能分解成任务序列,也没有“问题解决”的特点,同时围绕问题的四个循环阶段也是“以任务型问题为中心”教学的最主要特点。

经过我们对梅里尔博士的五星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和创新,“五星”教学设计模式的一般教学程序如图2所示:

图2纵线表示教学的基本过程:

提出中心问题→转化为任务→分解成问题和任务序列→完成序列任务、解决序列问题→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中间的三个圆圈分别为教学阶段循环圈、学生学习循环圈和教师指导循环圈。教学中通过这三个圆圈的不断循环运作来完成序列任务,解决序列问题。序列问题全部解决了,整个任务就完成了,中心问题也就解决了。

教学阶段循环圈:激活阶段→展示阶段→应用阶段→整合阶段对应学生学习循环圈:准备→理解→尝试→反思对应教师指导循环圈:帮助→指导→辅导→鼓励

A.在激活阶段,教师通过激活原有知识结构和提供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结构或通过教师提供的知识结构来学习新知识,即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B.在展示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准备的知识结构加以联系,理解新知识。

C.在应用阶段,教师辅导学生进行应用活动,让学生进行练习尝试。

D.在整合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反思和创新。

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主要框架和理论指导,虽然这种理论融合了现代主要教学理论精髓,但这个理论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还仅停留在一种理论推理阶段。我们通过学习和大量的案例实践研究,对这种理论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把“首要教学原理”与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较好的结合,对教学要素进行了合理整合,并形成了具有很强操作性的“以任务型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这个模式不仅使“首要教学原理”很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而且还对“首要教学原理”进行了操作性创新。

三、本书期待得到的效果

本书分为理论和应用两篇,理论篇主要阐述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通病,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以及应用五星教学设计模式如何改变这种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应用篇主要收集了各学科各类型运用模式化思想和五星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所设计的教学模板和具体案例,并且附有对教学模板的评析,这些案例大都获得过省、市、区教学设计比赛一、二等奖或参加过各级公开观摩活动的实践。由于我们是一线教师,可能缺乏理论和著作水平,一定会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我们试图通过本书达到以下的效果:

(一)唤醒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新认识

本书从理论和应用层面分析目前教学设计中的许多弊病,可以供广大教师深入的反思和研究。钱学森提出的问题对我们的触动很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责任去分析自己的教育行为,要从思想根源上找准问题,有义务去改变我们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在这里,我们大声呼吁教师们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仅仅是表现在口头和形式上。

(二)推广我们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成果“以任务型问题为中心”的五星教学设计模式是我校通过近四年的时间研究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并得到了浙江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盛群力教授等教学设计专家的认同和帮助,成果能够获奖也是专家们对我们研究的肯定。我们在教学实践和本市、区推广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这种模式的实用性,以及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及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如果这种模式能够被更多的教师所接受,能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这也是我们所乐意看到的事情。

(三)为教师培训工作创新更有效的模式

模板化思想,是我们在教师培训过程中的原创思想,我的原意也是想让这本书作为本校教师的培训教材。通过模板化思想迅速传播教学设计理念,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利用教学模板的模式引领、重点突出和简洁明了的特点,能让教师快速掌握教学设计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和快速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我们一直推崇校本化培训,认为只有校本培训才是最适合学校、教师的培训途径,因此我们也一直积极地尝试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如果这种思想能够得到有效论证,并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应用,则会为教师培训和培养工作创造一种全新的模式。附注[1]该部分内容引用了孙文波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五星”教学设计的探索》一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上篇 理论篇——课为学生设计

一、课为教师而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的通病

迄今为止,课堂还是教师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设计则是教师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课堂教学设计不但体现一名教师的教育理念、设计水平和教学能力,还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然而,我们周而复始地在做这样一件重要工作的同时,有没有静下心来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究竟是在为谁而设计?谁又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呢?也许,很多教师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是学生。那么,事实上,我们做到了吗?课堂设计的主动权绝对在教师,难道我们就一点儿也没有为自己考虑过吗?很多时候,我在听教师上课,在评比优质课,甚至观摩示范课时,都会看到一些教师精彩表现、神采飞扬的时刻,这时候就常想: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人们评论的对象会是谁呢?多数应该是教师吧,如评说这位教师基本功挺好,那位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很强,教师设计的水平较高等,这些可都是评教师的呀!那么,我们应该非常容易理解了,课堂评论的对象既然是教师,教师自然要在课堂设计中充分地分析自己,努力要让别人看到自己真实的水平,要在课堂上把自己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也就难免会使我们的课堂中心地位不知不觉地转向教师。平常的课堂呢?那就更容易理解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师道尊严的影响,不是谁想改变就能改变的。教师的地位自然也就表现在课堂上,自己的课堂再也不用掩掩遮遮了,比如课堂要满足教师的幸福感,课要顺、要舒服,自然许多时候就是以我为中心了。又如,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圣人,我是来教你们的,你们只是学习者,教什么你们就学什么,更谈不上学生有时候也可以当教师的老师;再如,教师主动地设计了一些让学生动脑的环节,其实也就是在考学生,要学生回答一个接一个问题,而最后反映的是什么呢,是教师有何等的聪明,能提出和设计这些问题等。这些表现是非常自然、不留痕迹的,教师自己也肯定地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是为学生所设计的。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承认不对,还可以改,不承认有错却还坚持已经改变了的,这也恰恰是最难改变的。综上所述,我无非想说明一点,现在许多的课堂教学设计都是为教师而设计的,自然就会产生一些通病,使课堂缺失许多原本应该有的东西。

(一)课堂缺失学生学习的真正主动

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会缺失学生学习的真正主动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课堂始终是由教师在“安排”学生的学习。学习内容是教师安排的,教学的进程是教师安排的,教学的时间是教师安排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给安排的。而这种安排在许多时候都是以教师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出发点,课是为教师设计的。在课堂上,教师可能都会担心两件事:一是担心教学时间不够,内容完不成,影响正常教学进度;二是担心程序没有到位,学生知识掌握不好。于是,课堂教学设计就变成了教师认真“安排”学生学习的平台。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教师们是如何“安排”学生学习,而让他们非常自然地失去学习的主动吧。

1.教师慈母式地“安排”学习内容

因为担心知识掌握不好,所以教师就把知识进行简单的分解,把整体的知识分解成很零碎的部分。一个内容接一个内容地教,生怕会漏下什么内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生怕学生会不懂。就这样教师“安排”学生在失去整体性、很零碎的知识中踏着碎步走。有时,学生不清楚教师会把自己带到哪里,去干什么;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了以后会有什么用。学生如同滑入知识的海洋,随波逐流,没有了学习的动机,缺乏学习的主动就成了必然。

2.教师严父般地“安排”学习进程

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每个知识点,就必须严格调控学习的进程,而安排的这种进程则会让教师更容易控制课堂。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又是做什么,一种直线型的逻辑结构,可能不会让你去打乱这种结构。教师可能会否认强迫学生,但这种线性进程的安排本身就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动态、课堂的生成状况,不尊重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从何谈起呢!

3.教师吝啬地“安排”学习时间

为了准确把握时间和教学进度,教师早就在课前计算好每个环节的准确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很少去顾及教学中出现的却在教学预设以外的各种状况,如果一看时间不对,马上会把这个环节草草解决,绝不容许你无休止地纠缠下去,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在这样的安排中消失殆尽。

4.教师权威地“安排”学习方式

教师可能更多地从自身角度出发来选择学习方式。不管你喜不喜欢,不管你适不适合,你都得以这种方式进行学习,为什么呢?因为我是教育者,我懂教育,我说适合你就适合呗!而另一个方面,教师选择上还是考虑时间问题和学习过程的简单化。就这样,学生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最后也被剥夺了。

课当然需要教师来设计,课堂也需要教师来安排,但如果课堂设计太过缜密,过程安排太过具体,知识太过零碎,又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学生在课堂中的被动性就会越强,学生就会失去主动的内容、时间、空间和方式。试问,一个课堂上不被尊重,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始终在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只有被问的权利,以及不能决定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的学生,他能有多少学习的主动性呢?学生如同被束缚在鸟笼中的小鸟,任它飞翔的空间实在太小了,长此以往,小鸟也就没有翱翔天空的雄心和本领。这时也就不难想像,我们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什么样的杰出人才呢?

(二)课堂时常脱离学生的实际

以前我在听一些教坛新秀上示范课的时候,老是冒出这样一个问题:他的课是不是在任何地方、任何学校,对于任何学生都是这样上的呢?后来,听到这样的说词我就全明白了。有一次,一位教师上完公开课后觉得挺满意,就对小朋友们说: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谢谢你们的配合!原来是学生在配合教师呀。于是,我就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发现现在的孩子真是聪明,他们在课堂上会揣摩教师的心思,教师提一个问题,他们就知道教师最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接着就按照教师所希望的方式来回答问题。天长日久,学生就知道教师课堂上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学生也逐渐被培养得没有了主体意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许多精彩课堂的背后有一群善于配合的学生做了无名英雄,教师同样的课在较会揣摩教师心理的班级里上就能获得良好表现,难怪教师的课可以拷贝到几个地方上还能取得好的效果。这种现象也就怂恿教师从自己的角度进行各种预设和猜测,而不用真正从学生学情出发来决定,这也就造成我们的课堂时常脱离学生的实际。

1.猜测教学的起点,使教学起点脱离学生的实际

准确的教学起点是提高一堂课教学效益的要素,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确定。但许多时候教师课前缺乏对学情的深入分析,课堂上也不重视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省了激活旧知和了解学情的环节,而由教师想当然的猜测所替代。在教师的眼中,学生每节课之前都是一张白纸,可以随他们描绘,不管他们事先知道或是不知道,知道多少,都是执行同一个程序,那就是教师原先早已设计好的起点。正是由于教师思想上对学生没有充分的尊重,对教学起点的分析不够重视,势必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起步太低,造成了教学时间的浪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教师还是从头开始;另一种则起步太高,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难以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或教学的切入口,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2.猜测学生的喜好,使情境创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课堂上,教师设计一些学生似乎喜欢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一头热的现象。有时,教师还会时不时地问:你们喜欢什么什么吗?我们一起来做什么好吗?学生也挺配合,总是说喜欢、好,但许多都是言不由衷。为什么教师辛辛苦苦设计的情境总是得不到学生的真正喜欢和积极参与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教师根本不了解学生,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现在的学生课外都在干什么,都喜欢什么,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就成了必然。这种脱离往往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缺乏探究的主动性,也就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年龄差异会产生代沟,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有别于普通人,用一定的方法去减少甚至消除这样的代沟,关键是要多蹲下来去了解。

3.掌控教学的过程,使教学的过程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

在课堂上,教师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智者,教学的过程始终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早已算计好了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其实这点很好,知己知彼,教学就会有针对性。只可惜,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偏离,学生中出现的情况超出了教师的预想,一些教师就会把这些现象看作非正常现象,总是想方设法把它拉回自己所设想的结果上来。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总是在问:除了这还有吗?你还想到什么?意思非常清楚,教师是要学生的答案回到教师原先早已设计好的正点上来。于是学生也就揣摩,教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答案呢?探索了几次,最终还是让聪明的学生们猜到了。于是,教师很满足,认为教学进程还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坐在课堂上的是一群具有能动性、会思考的人,在学习、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他们会产生很多新的想法,教学永远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尊重课堂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没有应对课堂生成问题的能力,只凭自己的预设来决定教学行为,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会越来越疏远学生,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4.猜测教学的结果,使后续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

为了检验教学的效果,一节课下来教师必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往往把这件事情简单化,凭着自己所观察到的学生的一些情况,如看学生的举手情况、作业情况,然后给予教学结果的两个绝对判断:懂还是不懂。教学的结果就如教师这样想的那么简单吗?懂的学生是真正懂了,还是表面懂会模仿了;真正懂的学生理解的程度怎样,还会有什么样的新想法呢?如果是不懂,这种不懂是让学生感到迷茫、束手无策,还是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对于教学的结果,如果仅用简单的猜测,我们可能会了解不到学生的真实情况。许多时候教师会抱怨明明学生已经弄懂了的知识换个时间、形式又不会了,其实教师只是简单猜测教学的结果,而没有运用一定的策略更深入地去了解学情。对教学结果的简单猜测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思想,只追求表面的好与坏,而不去追求实际的因与果。这种猜测也会影响教师对后续教学的设计,造成教学与学生学习实际的再脱离。

(三)课堂缺失学生有价值的思考和活动

新课改实施以后,更加要求教师改变一讲到底的单向授课形式,而要重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把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于是,我们在课堂上会明显发现一种现象,就是一节课教师会提大量的问题,而且提的都是一个接一个很零碎的问题。教师设计这许多问题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要激起学生的思索和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课堂看起来非常热闹,学生也非常投入和忙碌。其结果呢?学生还是围着教师转,还是被动的。我们试想,一个只有被问的人,一个只忙于应付大量问题的人,他会有多少学习的主动性呢?学生投入和忙碌都是在替教师忙活,在解答教师的问题,是为了讨好教师、满足教师。在这种大量问题的背后,是教师把学习的内容进行了细小的切块,分得很零碎。我把这种零碎的、缺乏整体的教学比作小脚老太在走碎步,看似走得很起劲,却总是走不快,走得很难看。这种教学不仅没有真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且由于缺乏整体性而弱化了思考的价值,突不出重点,影响了学生完整的探索过程,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同样,教师的细碎安排,被切分的一个个问题,把学生的活动变得很分散,课堂缺乏整体的活动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有力的动机。大量的细碎问题会使课堂缺失有价值的思考,同样,当课堂缺少有价值的活动时,同样也会使学生丧失有价值的思考。我们的许多课堂设计缺乏能够证实知识有用性和学习必要性的情境,让学生很好地去体会知识的重要性。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这个知识可以用来做什么,当学生不能明白这些问题,他们的学习也常常是被动的。

(四)课堂缺失对学生持续学习的重视

过去,我们看电影、看电视剧,先判断好人和坏人,最后总是以好人得好报,恶人得恶报的圆满结局为最满足的享受。同样,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的享受是什么呢?当然是课堂的完美,教学进程非常顺畅,所有过程都在教师控制之下;学生都积极参与,目标完成了,知识学会了,没有一个学生有问题了。这样的结果,正是我们所有教师积极追求的目标。那么,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自问: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了享受课的完美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的目标是要发展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科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但是,事实上又有多少教师希望课是在充满学生疑惑的眼神和带着缺憾中结束的呢?正是出于这种追求完美的思想,决定了教师的私心,所有课都是为自己而设计的。那么上述的一切做法就很好解释了,教师为了获得圆满,就必然要“安排”学生的学习,使教学内容、时间、教学进程、学习方式无不在教师的掌控之下;为了获得圆满,教师就要猜测教学的过程,并努力使实际的过程与猜测的过程相吻合;为了获得圆满,教师就要设计一个个问题,并让学生能够逐一地解答;为了获得圆满,教师就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顺利地掌握知识,不能有丝毫的疑问。然而我们在追求圆满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我们的课堂将会失去什么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究的渴望,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影响学生持续学习的东西,是不是在逐渐地消失呢?课堂中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恐怕应该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课要为学生而设计——五星教学设计促进改变

当我们明白许多时候课是为教师而设计时,就能有意识地想方设法进行改变。我们要努力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积极创设能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主动获得学习体验和能力的提高。课要为学生而设计,这就是我们改变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众多现代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五星教学设计模式则为这种改变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我在绪论中已较详细地介绍了五星教学设计模式的一些具体内容,下面就结合模板化思想来陈述如何运用五星教学设计模式来达到课为学生而设计的目的。

(一)设计任务型问题,让学习真正主动

五星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任务型问题为中心”,认为一节课应该有一项比较明确的、学生感兴趣的任务,然后以完成这项任务为目标,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探究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以任务型问题为中心”使教学过程贯穿于一个任务解决中,不仅提高了知识的整体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完整认识,而且也提高了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这些都有利于知识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而课堂中中心任务的确立创设了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下面通过两个小学数学模板来加以论述。

关于模板我在绪论模板化思想的陈述中已经介绍过了。模板1是根据五星教学设计模式而设计出来的,是教学案例的高度浓缩,能使教学设计的意图更加清晰。这节小学数学《四边形》的任务型问题是:我们运用数学知识(四边形的知识)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画一个漂亮的家。整节课就围着这个问题展开,通过教师画的小熊的家寻找平面图形,找出四边形,抽象出四边形的特征,再通过“比一比、分一分、拼一拼、画一画”等活动,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运用所学知识,最终画出小朋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家。这样设计既提高了知识的整体性,一节课就围绕一个主要任务展开,而且这个任务又贴近学生实际,符合低年级小朋友喜欢小动物、喜欢画画的特点,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融入一个非常明确而有意义的任务中,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画出漂亮的画。这节课的实践也证明了上述观点,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思维积极,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再台模板2:

上面这个模板设计的中心问题是:“需要绿化我们的新校园,如果你是校长,你会选择哪个公司?”然后问题又转化为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来计算校园的绿化面积,任务转化为对组合图形的计算这一操作和动作。一方面,这样以任务型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具有整体性,组合图形的认知发生在一个具体任务之中,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活动目的性非常明确,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既要学习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又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激活旧知,让学习更贴近实际

五星教学设计模式要求教学的第一个阶段是激活旧知,认为要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必须激活他们原有的相关经验,如果没有相关经验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这样才会提高学习效率。也就是说,教师要去了解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学才会真正有实效。教学模板1让学生寻找小熊的家这幅画里的图形,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原来的认知情况,另一方面复习旧知识,为学习四边形知识提供旧的经验,使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又如教学模板2,教师问:观察校园平面图形,哪些是你熟悉的?说说计算方法。也是这样的用意,既可以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掌握好的就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使新的教学在原有基础上非常自然地进行;如果掌握不好,则需要进行相应的补救。

激活旧知的第一层面含义就是要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教学才会更加有效。激活旧知的第二层面含义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我们教师曾经设计过一堂英语课,内容主要是学习询问对方职业的句式,教师就在教学设计中多处引入学生熟悉、喜爱的一些歌星、演员、球星,如周杰伦、姚明、奥尼尔、詹姆斯等。结果课堂气氛活跃,学习任务完成得也相当好。这样的设计就是教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了他们熟悉和喜欢的东西,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

激活旧知的第三个层面含义从更广义的方面去理解,我们还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天性好动、好奇的特点,想方设法把他们的学习欲望、探究欲望给激活。总之,激活旧知的真正内涵就是要求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年龄实际,只有贴近学生的科学设计才会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信息提供,展析新知,让思考更加积极

五星教学设计模式的第二个教学阶段是新知展示阶段。五星教学设计认为在课堂上只有新的知识被充分破解、展示,才会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学习才会得到促进。这个阶段有两个要素:一是要把课的任务型中心问题分解成序列问题和序列任务,使新知得到充分展析;二是要提供信息,引导提问,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实际上这两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的,新知展示阶段是要让学生在展示中激发思考,在思考中促进展示的深入,只有知识展示深刻、学生思考积极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以小学语文课《小枣树和小柳树》的教学模板为例,课文主要是讲小柳树长了绿叶先如何地看不起光溜溜的小枣树,后来见小枣树长出果子来了又觉得很自卑的故事,来说明各有所长的道理。本课的展开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小柳树和小枣树发生了什么事情,小柳树为什么会觉得不好意思呢?在新知展示环节分解成以下三个序列:一是体会小柳树的美,二是体会小柳树的得意,三是体会小枣树的优点。而在每个序列中,又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在第一序列中让学生思考小柳树美在哪里。第二个序列让学生思考小柳树是如何得意,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嘲笑小枣树,小枣树又会有什么反应,小枣树真的一无是处吗?”等问题;第三个序列思考当小枣树长出果子的时候小柳树会怎样想,为什么会这样想,小枣树会这样想吗,小枣树嘲笑小柳树了吗,小枣树是怎样想的呢,你觉得学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最终知道小柳树为什么会觉得不好意思,并体会到文中要说明的道理。这三个序列问题的解决最终是为了理解课中的中心问题,完成中心任务。序列的分解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也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但在操作时一要注意序列并不一定是直线逻辑关系,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顺序,真正体现教学结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要注意在每个序列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提供信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提问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应采用太多太细的一问一答的被动形式来进行教学。

(四)尝试应用,让学习更加生动

五星教学设计模式的第三个教学阶段就是尝试应用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要运用多种练习方式,如迁移练习、发散练习、对比练习、发展练习、综合型练习等,还要特别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结合学生实际,重视在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中应用;二是要兼顾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点,有选择性地进行练习,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面”地发展;三是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要合理进行判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特别是要鼓励求异思维和有理有据的推断。只有变化的练习,并充分照顾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并使练习具有情境和选择性的特点,练习才会更加有效,学习也才会更加生动。

例如在模板2中尝试应用阶段,要求学生“口述其他绿化面积的组成,找喜欢的图形组内探讨解决办法,选择计算喜欢的绿化面积”,这样设计一方面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先口述这是全班集体学习,再找喜欢的图形组内探讨解决办法,然后计算喜欢的绿化面积,体现个体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特别是学生可以有差异地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而且在交流研讨中鼓励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法,体现了个体差异和学习个性。

又如,我们设计的一节英语课《Myclothes》(见教学模板4),主要是学习各样式上衣和裤子搭配的句式。在练习环节就让学生通过课件给男女两个小朋友模特调换穿上不同的衣、裤,并进行介绍,训练对话。这样的练习就是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情境,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鼓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也使课堂学习变得非常生动有趣。

再如,我们设计的一节语文作文课《爆米花》,开始教师渲染气氛,熊爷爷推着小车来了,让学生猜想小山雀衔来山楂放进去会爆出什么呢?爆出了大红灯笼,小山雀坐着灯笼回家了。让学生说说这里哪些地方吸引你,学生说出了熊爷爷的喊声、形容词、表示声音的词,还有动作的描写都非常吸引人。接着小皮猴把玩具房子放进去爆出了什么呢?爆出个大城堡。这里又有哪些地方吸引你呢?学生回答后老师就说:“接下来会有哪个动物拿来什么,又会爆出什么呢?让我们接着把故事写完。”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童话的理解,非常认真地进行想像,写完这个童话。这个设计在情境创设上不仅迎合了学生的年龄和生活实际,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发挥空间,使不同的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写作水平,交出不同的练习答案。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相互学习,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通过上面的举例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充分掌握了自主权的学习才是最生动的学习。

(五)整合提高,使学习更重发展

五星教学设计模式的第四个阶段就是整合提高阶段。在这个阶段就是要鼓励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会知识的价值,展示自己的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创新和探索,并提出疑问。这一阶段有这样几个要素:一是要有实际应用的情境,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不仅需要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而且需要考验学生以前所学,甚至涉及各学科综合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是综合应用;二是在应用中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要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是死的,只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三是要注重他们的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虽然课堂要学习知识,但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不断更新,更为重要的能影响他们一生的究竟应该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持续学习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四是要关注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持续兴趣。要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都能有收获,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要让学生保持持续研究的兴趣,这些也是学生持续学习的重要保证。

例如模板2的整合提高阶段,学生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这些面积,还要考虑什么(四周绿化面积)?你选择哪家公司?说说你的理由。”这样设计一是让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知道学习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可以解决绿化公司的选择这样有价值的问题;二是可以展示学生今天学习的成果,使他们体会到最后成功的喜悦;三是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运用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以外,还需要考虑实际情况,一些小的零碎的面积,同时,选择公司不仅要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还要用到其他应用计算的技能和问题分析的能力。此外,这样设计把本来比较枯燥的计算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能够持久。

又如下面这个教学模板4,在整合提高环节让学生进行服装真人时装表演,不仅要运用今天学习的单词和句式,而且还要融入其他的一些对话、表情、动作等,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这样设计,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价值得到了体现,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不但掌握了知识,还提高了会话能力,增加了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展望

五星教学设计模式由于有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支撑,因此它的应用使我们更容易接近对未来教学设计的展望。对教学设计发展趋势的展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接受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摈弃烙在我们脑子里的陈旧观念和方法,并积极促进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设计整体性更强

过去我们曾看到报纸上经常讨论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的不同,美国的小学生没有中国小学生要学的知识多、难度大,但美国的小学生却已经在做比较大的调查研究了。我在想,这就是国外重视能力和进行素质教育的很好体现吧,而这种方式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教学设计整体性更强。我们学习一个知识,总是想办法把这个知识进行分解,教学时又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按部就班地来,认为每个地方都照顾到了,这个知识才学得扎实,这也就造成了我们的教育难以改变的重知识的后果。而他们的教育呢,学一个知识可能针对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在乎这个过程所带给学生的一种学习、研究和思考方式的建立,在乎学生能力的发展。

新课改后,我们现在的综合实践课,小课题研究就有这个味道,整体性就比较强,而整体性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具有任务型的特点,这与我们研究的五星教学设计模式的思想相吻合。教学设计整体性的加强,除了具有任务型的特点外,还在教学内容、时间、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上都会产生改变。一个内容的学习可能不是一节课能解决的,学生带着要研究的任务,寻找合适的途径,采用各种学习方式,多角度去进行分析、探究、协作和交流,最终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这种学习时常会延伸到课外,需要多人协作,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对学生的促进作用都会增强。

(二)学科整合的要求更高

教学设计的发展,会对学科整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学科整合本身就存在,并逐渐被教育者所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很多科学领域所涉及内容的交叉性就会越来越强。我们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就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那么简单,会涉及许多领域。学科教学也是如此,语文教学中会有数学问题、物理问题,数学教学中可能会涉及音乐、体育学科等,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现象比比皆是,随着我们认识的逐渐到位,对学科整合的研究就会加强。其次,学科整合有利于促进学习,当知识经过多次的应用和在应用中获得成功,才会激励学生的学习,学科整合使知识可以在不同的学科得到学习和应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第三,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科整合对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由于我们面临大多数问题需要解决,需要人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综合能力,因此人的知识面越宽泛,综合能力越强,他解决问题的质量就会越高,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要提高学科的整合性。第四,随着发展,学科间的明显界限会逐渐淡化,学科整合也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们对学科整合的研究会不断深入,教学设计对学科整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三)信息技术应用更多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多。第一,信息技术会进一步促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今后,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成熟,通过不断的研究,课件的制作数量和质量会大幅度提高,对教学的适合度会越来越高。第二,计算机会成为一种学习的工具,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人手一机进行每堂课的学习,但将来一定能达到。我们很难想像,这将会对我们的教学设计带来多大的变化。第三,信息技术会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它能使集体授课中的个体得到充分的重视,同时,集体授课也将不再是唯一的授课方式,这也会改变我们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第四,信息技术可能会给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带来其他现在还无法想像的变化,这都给我们的教学设计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四)学生学习方式更趋多样化

教育的发展,班级小班化趋势,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都会给学生学习方式带来变化。一方面,班级集体授课形式中,会有更多的学习方式,班级小班化,使我们原来在大班无法实现的学习方式变得可以进行。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水平和其他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授课形式的改变成为可能。学生不一定都坐在课堂里学习,他们可以在家里、图书馆或其他地方学习,不同班的学生也可以坐在不同的教室学习完全一样的内容,我们的编班方式、学习方式、辅导方式、评价方式等都会发生变化,使学习更有选择性,教学更趋合理,评价更为科学,学习更为有效。因此,我们现在就有必要开始思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会对我们的教学设计带来什么影响呢?

(五)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入,教师培养工作也在不断加强,教师工作专业化将会变成现实。教师所需要的素质是非常综合的,除了个人的师德,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学设计等一些知识外,还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熟练驾驭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特别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对教育条件、教育观念、教育手段都带来了变化,作为教师必须要适应这种快速变化,如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学就要研究如何来应对等等;二是要积极面对新的教学变化所带来的新问题,社会总在问题和矛盾的产生与解决中发展,教师就要积极地去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

下篇 应用篇——五星教学模板示例

一、数学学科教学模板

数学学科共收入十个模板,分别为:

1.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第十二册)

2.四边形(第五册)

3.加减法的估算(第三册)

4.有余数除法(第五册)

5.认识立体图形(第一册)

6.三角形三边关系(第八册)

7.找规律(第四册)

8.加法的初步认识(第一册)

9.平面图形的认识(第一册)

10.商的变化规律(第七册)

数学模板1——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本课例被收入浙江大学精品课程《教学设计与理论》中)

沈家门第一小学 孙文波 翁飞萍

一、模板

二、评析

本课例经过实践后,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不但在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方面,而且在思维、在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实践后体会如下:

1.以问题为中心,通过任务完成,促进学生的整体认知

整节课的设计围绕着中心问题“需要绿化我们的新校园,如果你是校长,你会选择哪个公司?”而问题又转化为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来计算校园的绿化面积,任务转化为对组合图形的计算这一操作和动作。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目的性非常明确,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同时这个任务又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建设共同的新校园。因此这样的教学肯定会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以问题为中心,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具有整体性,组合图形的认知发生在一个具体任务之中,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学生原有水平上搭建发展平台,促进学生的学习

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展开的。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学校绿化面积的计算,需要计算不规则图形,而不规则图形的计算却可以通过规则图形来进行,这时,就可让学生来复习原有的知识。这样设计,既可以让学生知道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同时,也非常自然地复习了旧知,为新知的学习提供了准备。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知识的联系,在学生原有水平上搭建发展平台,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

3.新知展示的多角度,练习设计的开放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新知展示环节,计算环形跑道的面积,能让学生通过割补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计算花坛的面积,又能让学生体验通过移、拼、旋转、割补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是为了充分展示组合图形计算的灵活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方法,也为后面的学习提供技术准备。这样的环节,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利于学生对组合图形的计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在练习设计中,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地方进行绿化,而这些绿化的面积是需要学生灵活计算的,练习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4.整合创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知识的应用不是简单的复制,本课例设计还是让学生来解决中心问题,但在解决问题中还要充分考虑实际的应用情况,如实际绿化面积并不是通过组合图形计算就能一下子完成的,有一些特殊的面积还不能计算出来。所以这里就需要学生进行估计,这就是创新的地方。再让学生根据估计的数据进行判断,这也不是组合图形计算这个知识所能包容的,这也是创新。只有创设应用环境,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促进学生的灵活应用,这样的知识才是活知识。同时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也会有许多创新的火花闪现,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生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课堂良好环境的形成

这个课例的设计把学生当作真正的学习主人,他们围绕着中心问题,共同完成学校绿化面积的计算,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分工合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既理解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发展了能力,又得到了体验,课堂环境是宽松、愉悦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促进课堂良好环境的形成,才会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

6.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多彩的校园图,丰富的图形组成,直观的图形变换等产生了平常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帮助,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详案(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人教版第十二册)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绿化“明天的沈一小”,巩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计算方法,理解、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设计过程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3.感受数学的生活应用价值,进行爱我校园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组合图形的构成分析。

课前布置:每人用所学的平面图设计一幅“明天的沈一小”。

课前谈话:你心中“明天的沈一小”是怎么样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出中心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

师:上星期召开的运动会,我们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学校举行?

生齐答:我们的学校太小了。

师:是呀,我们的学校实在太小了,因此区政府、区教育局等有关部门正在出谋划策,准备在城北给我们建造一所宽敞、美观的新校园。作为沈一小的小主人,我们六年级段全体同学一起设计了“明天的沈一小”,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对我们的新校园进行模拟绿化活动,给我们的校园穿上绿色的新装。

2.提出中心问题。

师:现在有两个公司来谈业务,A公司说:你们一次性拿出40万元吧,我保证把最漂亮、最好的草皮给你铺上,让沈一小成为绿色花园式校园。B公司说:你们只要给我每平方米15元,我一定给你们铺上同等质量的草皮。如果你是校长,你决定请哪个公司来绿化?

生:先要知道绿化的面积有多少。

(二)激活旧知

1.观察校园平面设计图。

师:说得太好了,只有知道需要绿化的面积是多少,才能决定请哪个公司比较合算。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设计的新学校的平面图。(出示课件——明天的沈一小平面图)问:在这幅设计图中有哪些熟悉的平面图,你能不能说说它们的计算方法?

师:那你能不能用这些公式直接来计算上面图中的绿化面积,为什么?

师:像这种有几个简单图形组成的图形,我们叫它组合图形。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求出我们学校的绿化面积,从中选定一家公司来接这个业务。

(三)新知展示

1.计算操场面积。

观察图形。

师:上星期的运动会我们走了好长一段路,去借用别的学校的操场,那是因为我们学校没有一个大操场,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新校园的大操场。

师:(课件出示体育运动场的平面图)你能求出这块草皮的面积吗?

师:那就计算吧!

生:还没有数据。

师:计算这个操场的面积,你们需要哪几个条件?

生:长方形的长与宽。

师:为什么只要这两个?

生:因为圆的直径就是长方形的宽。(课件出示图形的分割形状,显示圆的直径就是长方形的宽)

师:现在400米的标准跑道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数据:长120米、宽80米。(课件出示数据)赶快拿起你们的笔,计算出这块草皮的面积。

归纳小结:怎样计算这个大操场的绿化面积呢?

2.计算花坛面积。

师:绿化完了大操场,我们的新校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绿化?

生:花坛、喷水池、英语角、艺术画廊、林荫道、健身园……

师:现在我们的校园里没有一个像样的花坛,那么就让我们到漂亮的大花坛去看看。(出示花坛平面图)能计算这块草皮的面积吗?(同桌说一说)

反馈汇报。

生1:我把这个图形分割成两部分,上面是半圆减三角形,下面是梯形减半圆。

生2:我的方法要比他简单,我把上面的半圆折下来,把上面的绿化面积移到下面来,变成一个梯形减一个空白三角形。

生3:这两个三角形其实就是两个等高的三角形。

生4:我把这两个三角形移到一块来,就变成了一个梯形。……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想出了那么多的方法。那么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你们需要哪几个条件?为什么?

生1:只要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就够了。

生2:还要三角形的高。

生1:不用三角形的高,因为那就是圆的半径。

师:那好,现在老师就给你一个上底40米,下底60米。

(1)学生计算,然后汇报解题思路与过程。

生1:我的方法是用半圆减三角形的差加上梯形减半圆的差。40÷2=20(米)

3.14×202÷2-40×20÷2+(40+60)×20÷2-3.14×202÷2=600(平方米)

生2:我的方法要比他简单,我是用梯形减三角形。(课件演示图形移动的过程)

(40+60)×20÷2-40×20÷2=600(平方米)

生3:我计算的是两个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和。60×20÷2=600(平方米)

生4:这两个三角形高相等,左边的三角形底是20米,而右边的三角形底是40

米,所以我只要计算出第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然后乘以1(1/2)就行了40×20÷2×。1(1/2)=600(平方米)

生5:我把这两个三角形移到一块来,只要计算梯形的面积就行了。(课件演示图形移动的过程)(20+40)×20÷2=600(平方米)……

(2)比较。

师:在这么多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较好?为什么?

生:我觉得把这个图形转化为一个梯形比较好,因为它计算起来比较简单。

(3)小结。

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应使用最少的数据,寻求最简单的办法进行解答。

3.小结计算方法。

师:通过这两题的解答,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组合图形实在太奇妙了。

生2:看似复杂的组合图形通过割、移以后就变得简单了。

生3:我们以后碰到组合图形不要去怕它,可以把它转变为我们熟悉的简单图形。

……

(板书:割、补、拼、移、旋转 转化为熟悉的平面图形)

(四)尝试应用

1.口述图形的组成。

师:刚才我们为大操场和花坛进行了绿化,在我们的校园里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绿化,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图形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一下解决的办法。(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生1:我对英语角比较感兴趣,它的绿化面积是由一个半圆加上一个梯形组成的。

生2:我对艺术画廊比较感兴趣,把右边的一小半移到左边来,就是一个三角形。

生3:我对健身园比较感兴趣,它的绿化面积就是一个正方形减去一个四分之一圆的面积。

生4:我对林荫道比较感兴趣,因为旁边的4块绿化地拼起来其实就是一个长方形。

生5:我对喷水池比较感兴趣,因为这就是一个三角形减去三个阴影部分。

生6:我对他的话有意见,这个绿化面积就是三个小扇形的面积。

2.计算喜欢的组合图形。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老师给你们5分钟时间,大家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来解答,看哪一个同学绿化的面积最多?(出示上面各图的数据)

学生计算,汇报。课件验证学生拼割的过程。(略)

(五)整合应用

师:请大家计算一下,刚才我们一共为新校园绿化了多少面积?这是不是我们学校的所有绿化面积呢?

生:不是,还要加上四周的绿化面积。

师:对了,还要加上其他的8447.5平方米绿化面积,那你知道该选哪家公司来接这个业务了吗?

生1:我选A公司,因为它40万元钱就够了,如果按B公司每平方米15元来计算,可以绿化26666.7平方米的面积,而现在我们学校的绿化面积有30000平方米,超过了26666.7平方米。

生2:我也选A公司,因为我们新学校的绿化面积有30000平方米,按每平方米15元计算,需要付45万元,超过了B公司的40万元。

师:再请你估计一下,有这么多绿化面积的新校园总面积会有多少平方米?会是现在校园面积的几倍?

师:那好,老师就把你们的建议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能给我们沈一小10万平方米左右的地皮来建新校园。老师等着你们读中学、大学的时候来城北我们的新校园看看,说不定其中的一处美景真采用了你的设计。

(六)归纳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遗憾?

数学模板2——四边形

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一小学 孙文波

一、模板

二、评析

本课例根据五星教学设计方法设计,经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特点如下:

1.以任务型问题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把学习活动放在一件有意义的任务中,这就是我校五星教学的核心思想。本课以“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家”为任务展开教学,先以教师画的小熊的家来了解和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回忆原来认识的图形,然后从这些图形中找出四边形,抽象出四边形的特征;再通过四边形的比较、分类来认识一些特殊四边形的特点,并通过比一比、分一分、拼一拼等活动,充分认识四边形的特点,最后通过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设计让学生在一节课中去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任务,这就是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画一个家,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而且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更强,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学习真正主动

这个内容是三年级上册内容,我在二年级班级上的。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和学习实际,使教学更贴近学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如整节课的任务型问题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家。小动物和画画本来是低龄小孩子喜欢做的事情,还有后面的拼一拼等,这都是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如教师出示小熊的家时问:你们发现哪些地方藏着图形?这是在激活学生原有的认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原有认识展开新知教学,这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再如说说生活中的四边形,这是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正因为教学中充分联系了学生的实际,才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果。

3.提供信息,展示新知,激发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

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这应该是我们的共识,但许多课堂却缺失学生有价值的思考,原因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分得太琐碎,教师问得太多。本课重视在各个环节通过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帮助,来为学习活动提供较丰富的信息和材料,努力促进学生有价值的思考。如在四边形特征概括的过程中,教师有意地把学生找出的四边形放一边,把不是四边形的放另一边,让学生观察并逐渐发现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如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然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发现边必须是直的边,从而完善四边形的特征。再如分类、拼图都是通过活动,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一问一答来进行,这样设计才会促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4.整合运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

我们以前只知道教学生知识,却比较少地去考虑让学生明白学的知识究竟有什么用。本课巧妙地把知识的运用与生活实际、与学生的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家,既要求学生用到今天学习的四边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在画画过程中使他们体验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知道知识的应用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详案

教材、学情分析及主要设计思路:四边形是人教版第五册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本课时内容主要是学习四边形的初步认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能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四边形,并概括出四边形的特征,初步直观地认识一些特殊四边形的特点,使学生了解数学来自于生活,培养分类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我校五星教学设计原理,我在设计中力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喜欢的情境中,在玩中体验和学习。设计中以“用数学知识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家”为任务型问题,整节课就围绕完成这个任务而展开。从老师画的小熊的家引出各种图形,了解学生原来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程度,激活学生旧知,使学习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科学进行;然后再让学生找出四边形,概括出四边形的特征;再通过分类和拼图,初步了解各种四边形的一些特点;最后通过模仿老师的画,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家,并提出新的想法,从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应用价值,培养空间观念和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四边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找一找,从生活中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征。

2.通过比一比、分一分、拼一拼、画一画等活动,初步直观地认识一些特殊四边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分类思想和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自生活,并可运用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直观地认识四边形的一些特点。

教学难点:四边形一些特点的初步认识。

课前准备:每组七个四边形小纸片,让学生准备画画材料。

基本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中心问题

1.师:你们都喜欢什么小动物呀?老师也很喜欢小熊,画了一幅小熊的家,漂亮吗?画上都有什么呀?

2.师:这幅画里有跟我们数学有关的东西,你们发现了没有?

出示中心问题:对呀,有很多的图形,学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数学知识为你们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画一个漂亮的家,好吗?

(二)激活旧知,了解学情

了解学情。师:那么老师这幅画里哪些地方藏着什么图形呢?你认识吗?(认识的说说它的名字,它有什么不一样?)

(三)分解序列,新知展示

1.找一找,揭示课题。

(电脑点出转化的图形)师:今天我们主要来认识四边形(板书),你们能从这些图形中找出四边形吗?

2.分类、概括,得出四边形的特征。(电脑转到这12个图形中,根据学生回答拖动)

师:你们都这样认为,那为什么呀?(同桌说说)

探讨出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板书)

3.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分一分,交流研讨,认识特点。

师:这些四边形的模样一样吗?它们有的_____,有的_____?(有一定的分法)

老师已经把这些图形放到你们的信封里了,你们能把它分成几类呢?分好后跟同学说说你的理由。你们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呢?

研讨: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分的理由。

师:这一类的图形和那一类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般四边形)

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概括:一种是按边,一种是按角,也可以按是不是对称图形来分等。

4.拼一拼,整体体会四边形的特点。师:学过刘谦变魔术吗?老师也来变一下魔术。(电脑把这些图形变成一支笔)

师:你们能变吗?比一比,哪组最快,并说说有什么好的办法,你有什么发现?(可以让学生体会出两边平行、对边相等等一些特点)

5.师小结:我们现在知道了四边形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而且也发现不同的四边形,它的边、角不同,名称也会不一样。

(四)结合生活,尝试应用

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四边形呢?(电脑出示)这些都是什么四边形呢?

2.练一练: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四边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五)运用知识,整合提高

1.画一画,运用知识,提高认识。老师给小熊画了一个家,并且用了很多的四边形。其他小动物也急了,它们也需要一个家,你们准备好了吗?注意,要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用上各种四边形哦!开始吧。

2.交流:你们都用到哪些四边形呢?在画画时有什么想法吗?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画的一些特别的四边形有点不像,为什么呀?对呀,数学跟画画有点不一样,需要更精确的方法,比如用尺子,下节我们将会继续学习新的本领。

3.我们今天不但认识了四边形,还用四边形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画了一个家,高兴吗?让我们为自己鼓鼓掌吧!

数学模板3——加减法的估算

(本课例获2006年浙江省首届新生代教学比武一等奖)

沈家门第一小学 刘红慈

一、模板

二、评析

本课例在浙江省首届新生代教学比武中得到较好的展示。本课以“商场购物”为中心问题,在激活学生旧知的基础上,有效引入货架区这一载体,有序分解成若干购物任务,最后解决序列任务,完成商场购物。整堂课学生学得积极,学得轻松,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了估算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学习愿望。该课的设计及教学得到了省教研室斯苗儿老师的高度评价。该课具有以下特点:

1.商场购物为中心问题,通过有序的购物任务,促进学生的整体认知

商场购物是低段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常事,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学习起点。本课的任务型中心问题其实就是逛商场的活动。通过课前谈话唤起学生商场购物的问题意识,而后围绕商场购物,从估计书包价格到商品摆放货架区,到货架区选购商品的估价开始新知学习。其中序列任务的分解充分体现了“五星原理”的精髓所在。从书包大约40元开始激活学生旧知,引导学生分析与整十数接近的数,自然引出“大约、估计”等本堂课的主要概念;下一步,让学生摆放商品到相应的货架区既是对旧知的熟练应用又为新知学习做好充分的热身,同时强化“接近整十数”的估算意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购货架区商品,较快地得出大约需要多少钱。从两样商品的估价到三样商品的估价,从加法的估算提升到加减法的估算,从估算结果的进一步验证打通估算与计算的联系,突出估算较快得出结果的特点与其实际应用性;从依托货架区到脱离货架区,从帮助老师任意选购特产,到根据要求选购特产,层层推进,完成序列任务,解决中心问题,促进学生的整体认知。

2.引入商品货架区,任务分解有新意,知识难点有突破

该课的教学难点定为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教材先计算后估算的教学安排为本课的难点突破带来“负面影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计算,计算先入为主和计算的结果准确性必将导致学生对估算的认识与接受产生“排斥效应”,习惯性地用计算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估算意识的难点所在。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在序列任务的分解中有效引入商品货架区这一载体,从“有形”的货架区,到“无形”的货架区,就是学生认识估算到接受估算的学习过程。教学实践证明,货架区的引入“逼迫”学生自然想到接近的整十数,充分感知到估算利用整十数的加减口算能较快地得出估算结果,同时货架区的出现促进学生进一步认知估算的特点和实际应用性,自然萌生估算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较多学生对货架区中选购出来的商品总价进行估算,能快速想到寻找接近的整十数,这是有形货架区的作用显现,小部分同学受计算的干扰影响未能及时想到接近的整十数,但旁边同学对货架区的提醒也帮助他们较快地习惯选用接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这里,教学反思后认为,新知教学第一步:加法的估算教学对有困难的个别同学而言可加强“该商品价格多少,选自几十元的货架区,结果估计是多少”的表述练习,而后在进一步的教学中自然接受估算这一新知。难点突破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在综合练习中,一般商品的选购和总价估算,同学们还是会自然联系到“货架区”,说明从“有形”的货架区到“无形”的货架区,寻找接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这种意识已经入脑入心。当然,教师在引入货架区时注重强调估算能较快地得出结果,让学生充分感知估算的特点,也是本节课难点突破的因素所在。

3.多层次的练习设计,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发展性

商场购物分解的序列任务层层推进,在整合提高的练习设计中,安排了20多支笔加上12支笔大约有几十支笔,这里的20多支可能是二十一二支,也可能是二十八九支,使学生对数的估计与加减法的估算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最后帮助老师选购练习设计,分两个层次:一是帮助老师自由推荐选购估算总价多少,在培养孩子家乡自豪感的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量力发展;二是根据90元快速选购特产,既有开放性又充分体现估算的特点,创设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发展的学习平台。

三、详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1页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商场购物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估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体验不同的估算方法。

3.情感与态度。通过举例、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估计和估算。

教学难点:估算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商场购物为中心问题)

1.走进商场,引出问题。

师:小朋友,去过商场吗?

师:商场购物会遇到哪些问题?

生自由答:商品的价格是多少,要付多少钱等。

师小结:商场购物最后要付钱,最好能知道大概要多少钱,带的钱够不够。(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如果你现在去商场,最想买什么?(生自由答,2~3位同学)此环节主要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

2.估计价格,激活旧知。

师:小朋友都想买东西,老师也想买一只书包(课件),你知道这只书包要多少钱呢?

生自由猜(师了解学生估数的基础)。可能一:学生出现几十几、一百几十几乱猜,师策略:小朋友都没猜准确,这只书包大约40元,你还能猜吗?

可能二:学生出现43元或大约40元等,师策略:已经很接近了,这只书包大约40元,你还能猜吗?

生猜师板书:如果生只出现40多元,师引导:42元可能吗,(但还不是书包的价格)比40元小可能吗?猜出39元。师:恭喜你猜数成功!

如生直接猜出39元,师策略:恭喜你猜数成功,但有一位小朋友猜是大约40元,你们认为他猜得对吗?师:大约40是什么意思?大约40还可能是几呢?

师:这些数大约都是40,大约是40的数你认为还有吗?

师:根据板书,这些数大约都是40

36

37

38

39

大约40

41

42

43

如学生出现45、35,师策略:让举手的学生说说想法,或策略:这些数大约是40,小朋友有意见吗?45、35比较特殊,小朋友能讲出自己的理由非常棒,关于像45、35这样的数,我们以后再作重点研究,今天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估计。

师:大约是40可能比40大,可能比40小。

师:那与40最接近的是什么数(39、41)?生答,师问:你是怎样想的?生答,师小结。

师小结:小朋友,这只书包大约40元,生活用大约来表示结果,这种情况还有吗?生自由说。生如果有困难,师引导:你看下面听课的老师有多少人?生自由说,师引导两点:①一时无法得到准确数,可用大约来表示;②没有必要得到精确数,可用大约来表示。

3.引入货架,应用估计。

师:这只书包的价格大约40元,因此它摆放在40元的货架区,意思说大约40元的商品摆放在一起。

师:小朋友来看一下,下面的商品应该需要几个货架区?

18元,49元,22元。

生答:20元区、50元区。

师:你的方法真不错,这样按商品的价格大约整十数摆放你认为怎么样?生答。

师小结:也就是说,有时候把一些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会比较方便。

(二)新知展示(加减法估算)

1.两个数相加估算。

(出示课件)足球18元,蛋糕49元,赛车22元。

师:20元区、50元区的三样商品小朋友都很喜欢,如果只能选择其中两样,你会怎样选?大约要多少钱?你要完成几个任务?(生答)

师:大约要多少钱是什么意思?生答。

自己想一想或跟同学说一说。生小组合作。

师:把你的想法先跟旁边小朋友说一说。

师指名汇报:选哪两样?选自哪个货架区?大约多少钱?你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出现大约71元等情况,师组织纠正。

策略:他说大约71元,你认为……应该是71元,是算出来的,大约要多少钱谁是看出来的?

当一个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时,师指名其他同学:这种方法你会吗?

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后,师小结。(板书)

师:生活中问我们大约是多少时,我们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比较方便。(板书估算)

师:会估算吗?老师要考考小朋友。我选两样商品,你马上估算出大约要多少钱?并告诉大家你是怎样估算的?

足球、蛋糕大约多少钱?

蛋糕、赛车大约多少钱?

生答:蛋糕、赛车估算大约要70元。师问:他估得准不准呢?(计算验证,师表扬真是估算小能手)

2.三个数加减估算,完善课题。

师:小朋友能很快地估算出买两样商品大约要多少钱,其中两样大约70元。刘老师现在有100元,想把这三样商品都买下来,你认为100元够吗?(板书)

师:你有几种方法,而且很快可以知道够不够?

(生小组合作)师:四人小组合作一下看看哪组的方法最多,哪组的方法最快。

师:先把你的方法与旁边小朋友说一说。

生答:可能出现。

(1)计算。18+49+22=89

师:请把你的方法和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如生有困难师帮助:我把18、49、22加起来算出是89元,89比100小,所以我认为100元够了。

师小结:你采用了计算的方法,肯定是够了。

(2)估算。(师板书18+49+22大约90)

师:请把你的方法和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如:我把18看成大约是20,49看成大约是50,22看成大约是20,这样大约是90元,所以我认为估计是够了。这里特别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

师:你采用了估算的方法,估计是够了。

小结:这两种方法一种是计算,一种是估算,哪一种速度快?生答估算。

师:那你还有其他估算方法吗?

(3)18+49大约70 100-70=30 30-22大约10

(4)100-18-49-22大约10(减法学生一般不会出现,策略在后)

若学生没想到,师引导策略:老师还有一种解决的办法,小朋友来看看行不行?引着学生看板书:100元够吗?

师:100元够吗?我一样一样地估算行不行?先买足球,大约要20元,大约还剩80元,再……(等着学生接上)。(结合板书)注意语言表达,大约还剩几元。

如学生没有出现计算,师策略:小朋友用估算的方法告诉老师100估计是够了,但结果真的够了吗?小朋友估的准不准呢?(计算验证)

师小结:100元够不够?小朋友把两位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同样用估算的方法帮老师解决了购物问题。而且估算时既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减法,加减法都可以估算。(板书课题)

师:估算可以很快地知道大约是多少,你能用估算解决其他的问题吗?

(三)尝试应用

1.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划横线表示)

90-11 31+52 23+41+29 98-17 38+39 100-10-12

师:这个算式估算结果比80大,如果计算出来是50的话你马上可以告诉他错了,估算能帮助我们快速地验算。小朋友真能干,商场里一位同学买了学习用品后正在估算,我们一起去看看。

2.小亮拿了100元要去付钱。字典要29元,书包要42元,两样东西大约要( )元。小亮大约还有( )元。

师:小朋友估算得真快,商场里小明和妈妈也在买文具。

3.小明有20多支水彩笔,妈妈又给小明买了12支,现在小明大约有( )支水彩笔。

生可能先会出现30。师问:你是怎样想的?生答。

生没回答40,师策略:有一个小朋友说可能还有一种答案,你认为可能吗?生思考。

引导:20多支可能接近20支,可能接近30支吗?如果大约30支的话加上12支那大约有几支呢?

师小结:这道题目真有点与众不同,20多支可能是21支,加上原来的12支大约是30支;20多支也可能是29支,加上原来的12支,大约有40支;因此估算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不同的情况,情况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四)整合提高

师:小朋友在商场买了这么多的商品,刘老师来到了杭州也想带些杭州特产回去给亲朋好友,小朋友能帮刘老师介绍一下杭州有哪些特产呢?(生自由说,师自然参与)

师:杭州的特产真多,刘老师在商场里也看到了这些杭州特产。(课件)

龙井茶(59元)、西湖藕粉(43元)、天堂伞(48元)、杭白菊(22元)、丝巾(26元)。

师:带回舟山去,你会帮老师推荐哪些杭州特产?大约要多少钱?你可以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和同学说一说。(生活动)

生汇报,师将生的情况板书,如:

59+22大约80(大约80元你是怎样想的?推荐这几样特产你有想法吗)

34+26+22大约80

师:小朋友真热心,帮老师推荐了杭州特产。老师在想,如果我真去买的话,要付的钱是不是与同学们估得差不多呢?我们来验证一下。(生验证)

师小结:小朋友个个是估算小能手,让老师马上可以知道买这几样特产大约要花多少钱。谢谢小朋友用数学知识给刘老师帮了忙。

师:杭州特产这么有名,刘老师已迫不及待地买了其中的几样。花了……大约90元,小朋友知道刘老师买了哪些特产?(生思考)

生交流:两样(60+30)(50+40)三样(20+30+40)

师:真能干,用估算的方法马上就可以想到刘老师可能买了什么。

(五)小结

师:刘老师这次来杭州收获可大了,不仅认识了聪明的二( )班小朋友,还选购了丰富的杭州特产。小朋友们,我们的课也快结束了,刘老师欢迎大家到舟山去旅游,到时刘老师也给你们推荐舟山的海鲜特产。

数学模板4——有余数除法

(本课例获2007年浙江省活动课程分会教学比赛一等奖)

沈家门第一小学 翁飞萍

一、模板

二、评析

五星教学原理提出:只有当学习者介入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新课程也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同时倡导学生学习数学应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时精心设计了以下情境:秋天到了,小猴家的果园里苹果获得了大丰收,小猴准备把苹果和邻居小动物一起来分享,它决定给每个邻居送一盒苹果,我们一起来帮小猴装苹果吧!利用这一个中心问题使学生很自然地走进了本课的学习,大大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

1.善于冲出教材内容的束缚,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习了乘法、除法的初步认识,以及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既可增加表内乘、除法的练习机会,又可以初步接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为以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做好铺垫。我觉得作为这样的一节起始课,要给予学生的不应该是零碎的印象,而是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所以我把例1、例2、例3整合起来,在落实有余数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再来落实除法的意义,这样更能使学生准确把握余数的概念。本课教学时我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将分苹果的操作过程与数学竖式对照呈现,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有余数的除法特点,明白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等多方面的心理要求,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勇于打破课堂教学固有模式,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探究空间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反馈信息,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在学习中体验。在这节课中,我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不仅非常深入地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还努力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生活化题材和开放性问题,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从帮小猴装苹果这样一个中心问题入手引出“分完”和“分不完”两种情况,与除法中的“没有余数”和“有余数”一一建立了对应关系,通过摆围棋体会余数的产生过程并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运用数学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并最终由学生自己来认识余数、理解余数、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从猜想到成功验证,学生获取知识完全是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出来的,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而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

3.乐于探索数学学习交流艺术,让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

整节课我注重让学生交流,努力创设情景,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把从学生中产生的“问题”再抛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学生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地讨论和质疑,从不同的侧面揭示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理解探究他人的想法,学会批判地回顾自己的观点。比如:当孩子们已经知道9个一篮的苹果会余下1个,10个一篮的苹果余下2个,11个一篮的苹果会余下3个,我及时提问12个苹果如果每盒装4个会余下几个,很多学生都掉进了我设计的陷阱中,说出可以余下4个,这时我就给予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学生发表意见的时候,也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情绪最高涨、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这时不仅发言的学生得到锻炼,其余的学生也能从中受益。不知不觉中,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论“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乐于交流,敢于质疑,主动探索,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4.努力体现了数学课的基本特征——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堂好的数学课不能没有思维的挑战。在认识余数、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阶段,基本上是从直观感悟到抽象理性思考的过程。分围棋的操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学生进行归纳推理准备了充足的探究素材,学生正是在观察和分析大量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归纳出“余数比除数小”这样一个重要性质。在应用拓展阶段,教师所提供的开放题,兼顾了基础和发展,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既能让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巩固性练习,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如“灯笼6元1个,小猴有49元能买几个这样的灯笼?”这道题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独立解决,但我顺势一改:如果小猴带的钱能只能买10个灯笼,问小猴可能有多少钱?思维的要求明显提高,当最后有学生自信地说出是60~65元,说明学生对余数的认识已经非常到位,并且能灵活地应用。“学会、会学、会用、活用”是教学成功的具体表现,它的背后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培养学生的优良思维品质仍然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换一个角度”思考的方法,获得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是“经历”、“体验”、“探索”、“猜想”、“验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这样的认识和实践,我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将成为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富有个性,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新天地。

三、详案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0—52页)

教材和学情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学生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我觉得作为这样的一节起始课,要给学生不应该是零碎的印象,而是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所以我把例1、例2、例3整合起来,让学生能更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余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我以“五星教学原理”的理论为指导,立足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猜想和验证,激励学生自得自悟,让学生在熟悉又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中理解余数的意义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整节课始于轻松的故事,又在故事中结束,符合中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余数的产生过程,理解余数表示的意义,归纳出“余数比除数小”这一基本性质。

2.有意义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的读写法,沟通横竖式的联系,实现数学化的过程。

3.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究精神和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有余数除法并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课前准备:课件,围棋。

教学过程:

数学模板5——认识立体图形

沈家门第一小学 陆苏珍

一、模板

二、评析

1.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真正介入到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本堂课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当回小小设计师为中心任务。选择学生熟悉的材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大胆地尝试分类,初步建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组织观察交流,认识他们的特点。对这些立体图形有足够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中心任务,并在汇报与欣赏中对知识重难点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学生的观察比较、倾听沟通的能力,小组合作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与培养,整节课学生思维都比较活跃。

2.正确分解问题序列,让学生多角度展示新知

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有亲身体验作为基础,本节课把教学任务分成了几个认知序列,循序渐进:①整理分类,揭示概念。②直观体验,感知特点。以如何使建筑物平稳为话题,引出“滚动”“平面”等关键词,展开第二次的操作感知。然后进行观察交流“这些立体图形还有什么特点”,使学生在交流中完善对四种立体图形认知的建构。③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完成模型的搭建。在汇报实物作品、欣赏课件的图形作品时让学生数一数用了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加深学生对实物和抽象出来的立体图形的感知。这里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分、滚、摸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体,抽象到几何图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

3.关注学生合作能力、倾听能力的培养

首先,一年级上的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对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课堂一开始,就进入小组合作分类,虽然学生还未学过分类方法,但是可以在这里为后续的分类学习做铺垫。一旦组织不好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因此课前学具的准备要统一要充分。

其次,一年级新生还未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注意力容易分散。因为本堂课使用了较多学具,采用实践体验的学习方法,这时往往会出现学生只管自己动,不去聆听别人的发言,因此引导学生仔细倾听同学发言,在本节课中尤为重要。

三、详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页、3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身边的物体,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滚、推、搭、转、摸等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3.经历将实物抽象成图形的过程,在直观感知中建立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在学会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①学生分组,带好实物。②各种形状的物体。③课件。(上课前,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4名学生组成。教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上各种形状的物品。这些物品分别是球、易拉罐、茶叶筒、牙膏盒、骰子、魔方以及各种形状的包装盒等。各个小组物品相同)

教学设计说明:《认识物体和图形》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始,也是本册后继学习“分类”的奠基内容。

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关于这些立体图形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本堂课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感知其特征,形成初步的几何概念,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应注重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常见的生活物品引入,由浅入深设计多层次的动手操作环节,由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分、看、摸、滚等一系列操作感知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和游戏充分调动学生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中心问题

师:小朋友,老师给大家欣赏一幅作品,你看它漂亮吗?

(点击PPT1出示一只可爱的机器狗,如书本第36页第2题)

师:想不想也来做一做?(想)

师:今天我们就利用大家带来的这些物品也来做回小小设计师,做个玩具模型。激活旧知,展开认知序列:

1.整理分类,揭示概念。

师:可是这些东西,放得太凌乱了,我们得先给整理一下。

(1)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你是怎样整理的?(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我们把这些物品分成四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形成表象,逐一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

师: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

(点击PPT2逐一显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图形及名称)

师:这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我们都把它们叫做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2.直观体验,感知特点。

师:为了使搭起来的玩具模型平稳一些,在摆放这些立体图形时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把有平平的面的物体放下面,不要把会滚动的放在底下,要放得小心)

(1)小组活动:摸一摸,看一看,把会滚动的物品找出来。

(2)汇报交流。

生:球会滚动,圆柱横着放也会滚动。

(点击PPT3演示球和圆柱的滚动)

师:为什么圆柱竖着放就不会滚动?

生:因为圆柱竖着放,那个面是平的。

师:哦,那个平平的面我们叫它“平面”,圆柱里有几个平面?正方体、长方体不会滚吗?它们又有几个平面呢?

生一边摸一边说长方体有6个平面,正方体也有6个平面。

(点击PPT4,长方体有6个平面,正方体也有6个平面,圆柱有2个平面,球没有平面)

3.再次完整认知。

师:你们刚才在观察时,还看到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什么特点吗?请大家听仔细,别人说过的你不用再说了。

生: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有棱边,有尖尖的角。

生:正方体每个面都是一样,是正方形的。

生:有的长方体也不是长长的,但是比正方体长。它也有正方形的面。(师举起一个实物,请小朋友观察)

生:有的圆柱短有的圆柱长,有的粗有的细,但是都是上下一样大的。(师举起一支粉笔,请学生辨析,发现一头大一头小,所以不是圆柱)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请学生快速拿起来看一看、摸一摸,看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4.联系生活。

师:小朋友们,我们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呀?比比谁说得好!(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5.游戏巩固。

师:看来大家已经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成为好朋友了,说起来头头是道,很熟悉了是不是?下面我们来做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教师先演示一组,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二)小组合作、整合应用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来做模型,现在小组里商量好搭什么,怎么分工,谁搭谁拿谁汇报。然后用3分钟时间完成作品。看看哪组小朋友最能干。

(1)小组活动。

(2)汇报介绍。(搭的是什么?分别用了什么图形?数量是几个?)

(三)总结与作业

师:今天大家用哪些立体图形做了建筑模型?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大家表现都很棒。下面请小朋友独立完成《作业本》第14页。

数学模板6——三角形三边关系

(本课例2006年在舟山市小学数学年会中展示)

沈家门第一小学 贺维维

一、模板

二、评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五星教学模式”以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风格,集授受主义教学和建构主义教学、客观主义教学和主观主义教学之大成,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将学生的本位作用、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下面结合“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来解读自己对“五星教学”的粗浅认识。

1.解读教材,聚焦中心问题,建立任务意识

五星教学模式十分重视以完整任务为统筹,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类型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五星教学模式”同时还提出:当学习者介入一个完整的问题或者任务时,才能够促进学习。通过解读教材,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教材旨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那么对于这样的一块内容,我们该为学生创设一个怎样的中心问题呢?通过庆庆参加科技运动会,要用一根木棒做船帆这件事,引出“庆庆做不好船帆,我们来帮他完成好吗?”这样的一个中心问题。整堂课学生始终围绕“分成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帮庆庆做成一个三角形船帆”这个任务而展开。围绕这个问题,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2.螺旋上升,层层递进,构建任务序列框架

五星教学原理认为:复杂的学习任务需要学习者完成一件作品或者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任务需要综合运用许多相关的不同知识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一开始提出的解决办法可能是简单肤浅的并且只考虑整个任务的某个局部因素。随着技能逐步完善,学习者提出的解决方案会更有针对性、更加细致综合,能够适合不同要求。因此,我们首先应明确任务序列,以中心问题为核心构建任务序列框架。一个好的任务序列框架犹如“脚手架”,可以让学生顺利攀缘而上,成功完成中心任务。那么“三角形三边关系”这堂课我们应该给学生搭建怎样的“脚手架”呢?从一开始的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原来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到小组合作、合情推理,发现规律: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再到验证三角形三边关系在三角形中的普遍性,最后到认识特殊的三角形。可谓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学生从一开始的初见端倪,到犹抱琵琶,到最后的显山露水。经历的是“猜想-操作-验证”过程,更是“数学化”、“做数学”的历程。

3.尝试应用,整合提高,搭建学生展示舞台

当学习者对新知识经过合理编码整合之后,可以说此时他们已初步习得领会、理解新知识的实质含义。然而,这种习得还不能说是深刻透彻的,贮存也尚未达到经久不忘的程度。从判断已知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到根据较短边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再到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动脑的尝试机会。而接下来的整合提高融会贯通是在尝试应用和提供反馈结束之后,学生能够根据情境的变化来灵活运用新知识。此时的表现已经带有“秀”的成分,“根据老师提供的一根长25厘米的小竹竿和桅杆高9厘米,应该把这根小竹竿分成怎样的三段才能制成三角形的船帆?”有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得出五种结果的,也有根据船帆的形状认为要去除其中两种的,还有取最大值和最小值范围的。学生各抒己见,花样迭出,精彩纷呈。

三、详案

教学内容:三角形三边关系(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2页)。

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学生在正式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淀了很多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且具有一定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基础、比较熟练的合作讨论方法和技巧,在学习技能上做好了准备。

学生虽然平时对三角形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从未仔细思考过关于边的关系,有较多学生认为任意给三边都能围成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还可以在探索实验和应用数学等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为后续的几何图形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另外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但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地给予肯定,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算一算、比一比,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2.掌握并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旧知,提出中心问题

1.教师口述情境。同学们,第13届科艺节已经开幕好几个星期了,其中有一个大家都很想参加的比赛项目,那就是帆船制作。(课件出示帆船模型)今年的帆船制作跟往年不同,船帆的框架要求做成三角形。三角形的船帆庆庆老是做不好,让我们来帮他完成好吗?

2.激活旧知。做这个框架需要几根小棒?为什么?(因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可是比赛的时候只能用一根小棒,怎么办?大家同意吗?(统一意见:剪成三段)好,请每位同学拿出一根白色的游戏棒。还记得它的长度吗?(12cm)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一样的。我们就用游戏棒代替小棒试一试。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开学习,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1.问题序列一: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1)剪之前先想一想你打算分成怎样的三段?想好了吗?给大家1分钟时间,比一比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剪好、围好。开始。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反馈。

1)围成了赶紧举手。(教师报名次)

2)时间到,你是剪成怎样的三段?(请剪成不一样长三段的学生上台摆)师:这位同学摆得可标准了,特别注意首尾相连。跟他一样的请举手。不一样的有吗?还有不一样的吗?

(4)展开讨论。

1)都围成啦。不错,真能干。贺老师也很想参加这个比赛,刚才你们在围的时候,贺老师也剪了一组。请大家看大屏幕,你觉得贺老师剪的这三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谁先说?(能与不能举手统计人数)到底是能围成还是不能围成?你先上来试。

如果都认为不能围成,师:确定吗?先请同意能的同学上台围,认为不能的同学纠正。(他这样围,认为不能的同学你们有什么话说)你们要不要调整一下?学生操作,最后统一意见:不能围成。初步感知小结:看来并不是任意长的三段都能围成三角形。那么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揭题)有兴趣吗?

2)重点探讨。我们继续来看这三段,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两段太短,一段太长)跟长度有关。出示数据,例如:是2、3、7。

3)学法指导。这样的三段围不成,那改成怎样的三段就能围成呢?谁第一个帮老师出主意。(学生举例)另外两段呢?如:3、4、5(这是你的猜想,板书:猜想)。能不能围成?确定?口说无凭,得动手剪一剪,围一围,验证一下。(板书:验证)最后才能得到能不能围成的结论。(板书:结论)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猜想吗?还有那么多啊?好,下面老师给每个小组4分钟的时间,大家可以像刚才这样进行研究,看看能否找到什么规律。

2.问题序列二:小组合作、合情推理、发现规律。

(1)重点讨论: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就取整厘米数,边研究边把过程写在记录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最好,完成得最快,特别是要把你们的发现写出来哟。

(2)小组反馈研究情况并得出结论。

1)小组汇报能与不能围成的情况,教师打在表格上。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2)对判断的情况进行纠错。从两段短的加起来与长的一样长不能围成三角形入手。到两段短的加起来比长的一段短不能围成三角形。先请围不成的同学。什么时候它就能围成?

3)那怎样的三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一组来说说你们的发现?其他组有补充吗?学生小结:两段短的加起来大于第三段就能围成三角形。

4)刚才我们为了研究方便取的是整厘米数,那如果不是整厘米数呢?这个结论还适用吗?我们来看看这个结论书上是怎么说的: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5)解释“任意”的意思。那我们的结论中是不是随便哪两条加起来呢?两条短的加起来大于另一条了,那其他两条加起来呢?只要两条短的加起来大于第三段了,其他两段加起来肯定大于第三段。

6)小结。看来我们找到的方法比书上的还要方便,同学们确实很能干。看了你们找到的规律后,如果再给贺老师一次机会的话。我剪的三段肯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观察剪成的三段的长度的特殊性与能否拼成三角形的关系。刚才你们在找规律的时候,贺老师也有一个发现:有一组三段的长度比较特殊:4、4、4,三段一样长的。仔细观察,三段除了一样长以外,还有哪几种情况?(学生说)哪种一定能围成?为什么?像这样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边三角形。两段相等的是不是一定能围成三角形?能不能围成关键看什么?如果围成的话,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还有呢?不等边三角形。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如果现在让大家来判断的话,肯定能既对又快。试试怎么样?

(三)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判断已知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师:刚才我们用小棒,如果没有小棒,大家能直接判断吗?6、6、6;5、4、1;2、5、2;6、11、4;15、15、2

(四)整合提高

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取整厘米数)

师:今天一早来,老师听说比赛的规则有变化:到时候,组织比赛的老师会帮我们准备好两根小棒,长分别是5cm和8cm的,另一条要我们自己准备。如果准备得不好会怎样?那可就没机会了。想一想,如果取整厘米数的话,你会剪几厘米长的小棒?剪好了把数写到黑板上。

(五)整体回顾,总结评价

数学模板7——找规律

(本课例2007年在舟山市五星教学成果推广会上展示)

沈家门第一小学 张海英

一、模板

二、评析

常常在思考: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走进沈一小,接触到“五星教学原理”,犹如一片死水激起了波澜,让我这个愚笨的人也有了些许的开窍。于是试着用“五星原理”去设计我的教学,从而就有了第一节“五星教学”课。课后自我反思一下,以下几点做得较为出色。

1.给一个任务,让教学有的放矢“五星教学”就是要创设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而教学的全过程紧紧围绕问题而展开。而我们都知道:只有当学习者介入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那么如何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而又能体现一个中心任务,让整堂课围绕这个任务而展开呢?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根据低年级学生都比较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帮助小熊尼尼装修房子。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于是我在教学时精心设计了以下情境:上课伊始,我就出示了一幢漂亮的房子,然后说:这是小熊尼尼的家,它家啊正在紧张地装修。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一起帮忙呀!一听“帮忙”两字,一下子唤起了学生内心强烈的自信心,借着帮助小熊尼尼装修房子这一中心问题,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带进了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走进了今天的学习,从而激起学生用“心”去帮忙,用“心”去学习,顷刻之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难道这样的任务设计不算巧妙吗?

2.变一个身份,让学生主动参与“五星教学”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但是如果问题的出现是突兀的,是老师强加的,那么这样的教学设计又如何称得上是有效的,如何称得上精彩呢?只有当问题是学生迫切想解决的,这样的问题才是教学设计的需要,这样的教学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老师要他们学习呢?于是我试着让学生变一个身份,让他们不再是学生,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个小小设计师。让他们看到一间装修了一半的房子,于是激起学生想帮忙的欲望,想让房子变得更美的愿望。这样任务自然而生——做一个小小设计师,把这幢房子装修好。正因为学生想帮忙,想当一个真正的、优秀的设计师,所以学生就会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用心去设计。

一个个怀着满腔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的观察是主动的,因为装修不是随意的,是有要求的。正因为有要求,所以更有挑战性,更激发学生的斗志,个个都想着尽快找出规律,找到窍门。这样才能设计墙面,让墙面的设计符合小熊尼尼的要求。有了规律,他们开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设计之中,个个想着与众不同,个个挖空心思去思考。因为有了主动的参与,才会有了最后设计院子时的声声讨论与阵阵掌声。试问,这样的变换身份又有何不可?

3.换一种方式,让成功无时不在“以问题为中心”教学中的问题不是直接可以回答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笼统的大问题。它需要分解成一系列问题序列,层层推进,通过一系列序列问题的解答最终解决中心任务。而找规律这一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会找规律,并会运用规律。整堂课,我围绕装修房子这一中心任务,分三个序列层层推进。让每个小组为了装修房子而互相合作,共同设计,期间既有独立的思考又有集体的合作。首先,在材料提供上有了一定的变化。课前我给每组学生发了一个长方体模型(充当房子),又发了5张正方形纸板(充当小熊尼尼家的墙面),用来帮小熊尼尼装修房子。然而这种装修是有要求的,首先要学会观察小熊尼尼家的地面装修情况(即例1),从中了解到原来小熊尼尼家的装修是有规律的,可不能随便装修。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贴一贴等过程,切实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此环节中老师并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设计,而是适当点拨,使学生对找规律的方法理解更深刻,对规律的认识更全面到位。发现规律之后,我放手让学生自由设计,但有一个要求:就是设计的墙面必须有规律而且很漂亮,这个环节,既是对例1规律的应用,又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接着让学生根据循环变化规律装修墙面到根据规律种树,充分体现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合作的过程。每个学生亲眼目睹一面面空白的墙变成漂亮的墙面,那种喜悦无法用言语表达,这种成功他人也无法体会。尤其是当墙面设计好后把它们贴在墙上,小朋友看着房子,喜在心里,脸上洋溢着快乐和幸福。最后我还设计了让学生装修院子这一环节,这既是对今天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又能体现学生集体的智慧及创新思维,并做到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更在相互的欣赏与评价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乐在其中,爱在心田。

本节课教学以五星教学原理为指导,努力体现了《标准》的新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