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宝工具箱 西方古典元素组合原理与形式逻辑理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0 08:36:10

点击下载

作者:姜清玉编译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百宝工具箱 西方古典元素组合原理与形式逻辑理论

百宝工具箱 西方古典元素组合原理与形式逻辑理论试读: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ese Edition

One year ago, during a meeting with my PhD. students (they are all Chinese, since five years), I had a dialogue with Jiang Qingyu, who now is the compilor of this book. “Why you use chopsticks to eat and on the contrary we use fork? Let' s try to understand: the goal is the same (eating), the tools are different, but tradition and culture (and ours are different) play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giving shape to one (or two) of our daily life objects”.

The result was a funny sketch, that still nowadays is there, exhibited on the door of my bookcase in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Torino.

Later I found a little book, written by a great western scholar of the last century:Roland Barthes.The book is The Empire of Signs(Paris,1970),the Author wrote it after a travel in Japan and in one of the first chapters he explained in an extraordinary wa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opsticks and forks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cultures, to ways, to face and to treat nature, two conceptions of food.

What' s great in Roland Barthes' book is that it is easy to read, even if it' s treating complex questions.

Nothing is so hard like trying to use simple words and sentences in explaining complex topics. Architecture is a practice, Men use to do i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ir life on the earth, looking for a repair, escaping from the rain or from the too warm sun in a summer day. Men learnt to build and their building created, day by day, century by century, the shapes of architecture.

When I wrote this book in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2008, I tried to reach the minds and the souls of my younger students in the Bachelor program. That' s why I used simple words (and it is always very hard for a professor). Now I don' t know (I cannot realize it) if this Chinese version is the same, but I hope yes and I hope to touch also the souls and the minds of “my” new Chinese students. This hope is more than just a hope: I believe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a and Italy since a lot of time and I know that there is also a kind smile whenever in China I repeat : “My name is Marco, like Marco Polo”.

I must say thanks to the Italian Publishing Company Carocci (Rome), who gave me the copyright for PRC, but overall I have to give a hug to my Chinese Friends:The vice president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Mrs. Dai Li, Professor Wu Jinxiu, Professor Bao Li, editor Jiang Lai and editor Wei Xiaoping. And also to my Chinese teamwork in Torino (most of them coming from Nanjing). Yu Wenwei is in my heart, with Yao Yanbin, Yang Xiaoshan, Jiang Lei, Ma Cheng and among them Jiang Qingyu: without her this Chinese book would not be in your hand, my kind reader, and so “谢谢大家”.Marco TrisciuoglioTorino, 30 november 2014

序幕

Prelude

这是菲拉雷特(Filarete)的一幅绘画作品,画中的亚当,带着绝望的姿态,站立在一小块地壳之上,迎接着来自宇宙的历史性的第一场雨的洗礼。

安东尼奥·阿韦利诺(Antonio Averlino),实际名为菲拉雷特,是15世纪著名的建筑师。他出生于佛罗伦萨,在罗马修炼钻研成就事业,最后来到米兰定居终了一生。他的理想城市:斯福尔扎皇家廷的设计,体现了他艺术的成熟。在此期间他以新颖的形式,撰写了一本建筑专著。这本专著以小说的形式展开对话,犹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问一答的风格,描述了一个虚构的城市,许多故事交织在一起就像建筑师关于小镇的梦境和幻想,构筑了《建筑史概论》里所描述的古希腊废墟中第一个城池的原型。

在小说开头,菲拉雷特提出一个有趣的话题。那就是,建筑师是自己探索建筑根本原则的一群人。为了证明这一点,菲拉雷特引入了被逐出伊甸园的亚当的案例。亚当面临这迫不得已的困境,使他必须迅速成长为建筑师,通过从事建筑事业来得到一个栖身的小屋。

在图画中,亚当没有立足之地。他表现出了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男人应有的寂寞。今天的读者还记得,安东尼·德·圣艾修伯里的现代派小说作品中那位站在星球上的小王子,那种在小星球上茕茕孑立的无助感。当然圣经中的人物显得更沉稳,亚当呈现出带着神职的姿势。在书中菲拉雷特认为亚当手的姿态说明了一切,他的手遮挡着头顶,这是一种古老的意象,是一个明确的绝望的姿势。同时,在他头顶之上,厚重的云层正在压来,雨点已经落下,渐成滂沱。

图示明了地反映了人的自然需求,首先是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庇护所,更确切的说法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寻求建立一个满足生活和情感的安身立命的家园的最大可能。

菲拉雷特的分析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书中的含义,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图示给读者一个直观的亚当映像:

当亚当被逐出伊甸园,天空大雨倾盆。无助的亚当只能用手遮挡在头上来保护自己的身体。这是亚当的本能,用手作为建筑中的屋顶。这也是人类对住宅的原始需求,在自然界中,建筑给予人类基本的抵御自然雨雪风霜的能力。

因此,亚当的姿态不仅仅是内在绝望心理的外在表征,而且是具有建设性的行为。“双手形成屋顶般的姿势”是亚当为了免受风吹雨打的一种发明创造,在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建筑师亚当使用的建材是他自己的身体。

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将人的需求从纷繁的世界中抽象出来。在菲拉雷特的书中,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对人类需求的探索,是会随着外在的时空和环境增长的。

而建筑本身是由一系列建筑元素和元素之间多样的组合方式所构成的。西方古典建筑学科常常被比喻为语言学,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西方古典建筑构成的基本元素(墙、支撑梁、拱券等等,以多样的组合方式,形成特色鲜明、形象丰富的古典建筑),也就如同西方拉丁语系的组成及其句法一般,根据植入的语法结构进行有规律的多样组合。典型例子如柱式的柱首、柱身、柱基,或者外墙的三段式组合等等。

西方古典建筑的构成体系是源于科学逻辑的递推。在建筑布局的研究中,建筑师始终以历史传承为己任。因此,西方古典建筑在至少500年间逐步形成一种逻辑性的代码。这种古典建筑的逻辑在15世纪的欧洲已经初具规模,即使在进入20世纪后,前卫的现代建筑中依旧体现这些代代传承的建筑逻辑。

本书的第一章将简短介绍建筑构成的基本元素,通过分解各种构件,来读取建筑的形式与功能。采取将建筑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研究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快速地领悟:建筑的基本内涵源自于功能和实用。这些分析为第三章的空间和体量组合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书中通过“分解—重构”逐步解析了构成原理,帮助读者了解西方建筑内在逻辑,掌握分析西方建筑系统的能力。

前三章节的研究与分析,都是为了在读者的脑海里架构一个西方建筑学构成逻辑的基本矩阵。这不是具象的一幅图画或场景,而是在客观世界中提炼出来的抽象的设计公理或定理。古往今来的建筑作品将这些公理和定理千锤百炼,加以验证。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在书中的第四章节,我将分析十个闻名世界的建筑案例,与读者共同理解西方建筑灵魂中的潜在逻辑。

在本书的最后,我将推荐很多重要的参考书目,为读者指导深度的学习和可能的方向。

这本书将大量的手绘分析图与理论融为一体,从建筑学的基本组成开始,启发读者的兴趣,并通过实践来灵活运用所学到的各种方法。这些基本的知识是有用的,不仅在建筑设计领域,而且帮助培养读者独立分析的能力。建筑的组成逻辑遍布在各种建筑类型中,住宅、宫殿、塔楼、教堂、花园、工厂都富含着规律,本书可帮助想要学习如何解构建筑的读者了解西方建筑的逻辑。第一章建筑构成基础|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 Theories

我们希望提炼出建筑师惯用的最简单的构成元素。同时引申出另一个法则,即提炼分析、简化归类后,供设计师研究其中组成与关联。

为了完善这种操作,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核心,同时在元素构成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相关的多种艺术领域,如绘画、摄影、电影,来探索元素的本源性、真实性或更多的形式,进而追溯至建筑语汇学的范畴。

任何将现实提炼简化的过程,都是根据逻辑的功能要求来形成系统性的逻辑构成,在提炼中蕴含着困难和风险,首先存在着过度简化的风险,另外,过多元素进入评价体系会导致系统过度复杂化,会使本质隐藏在扑朔迷离之中。

然而,有时候这些风险和困难可以被克服,基于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背景下,如你需要认知和感知一个现象时,需要重构你的认知层面,同时将知识结构衍化到其他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中普遍的一种研究方式是将绝对本质从现实模型中抽象出来,它们源于自然世界,但它们已被抽象和符号化。

对于简化的结果,在科学合理的逻辑范围内,可以将设计法则和子系统在所需范围内放大,在自然的世界中产生映射。从中可见,它们的关系是多样化的,有时候会以一种非连续、盲点和矛盾的状态出现。在自然科学中无论是研究无限微小的体量还是无限放大的体量,都是以相同的哲学方法进行逻辑学的划分和研究,以小见大:由原子的结构以观整个宇宙。

然而,现在我们谈论的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造的客观特定对象。以墙为例,为了支撑门楣和穹顶(围合联系了护栏、门槛、楼梯和屋顶),从而形成了本质必要的几个建筑构成元素。即使不能直接建立结构语汇和建筑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分类及系统化的过程可以解开空间和结构系统中的奥秘,并拓展形成全面的认知。

也许,滥用建筑语汇已成为设计的普遍现象,然而建立一个适当的类比有助于我们的研究:最简单的建筑组成元素集合起来形成了语汇,其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专有名词和术语,当这种构成句法形成一种独特的设计语汇系统时,如何组织这些元素就形成了一门学问。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要像一个初始的语言学习者一样需要了解如何写作、如何阅读和学习(建筑语汇)。这是一本源于复杂现象但归于简单理论的书,目的不只是在于解释一种建筑设计语法规则,而且要使人能够良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建筑语汇。

另一方面,就如同欧洲的木偶戏一样,对它的认知首先不是一个单纯的客观物质,你可以把它束之高阁,或者带它上大街来场精彩的木偶戏,所得的钱将被用来买票,成为进入高级剧院的敲门砖。1.1墙|The Wall“建筑”这个词源指的是架构的覆盖,精确含义源于古希腊术语,指的是木结构屋顶的覆盖形式。在古希腊的语言中,建筑师是“Téktones”之首,也就是木匠。你可能会认为第一座建筑源于屋顶,并诞生于希腊神话的历史背景之下。18世纪中叶,修道院院长马可·安东尼·劳吉埃(Marc Antoine Laugier)在他书的开篇深入探讨了建设的基本元素和艺术形式,将建筑学类比为母亲,建筑设计师则如同她的孩子,致力于延展整个学术之树的枝干。

然而,建筑中最简单的构成元素就是墙,即使它只是一个双面的构件,甚至不能够形成一个空间(在我们的认知系统中构成一个空间需要屋顶和地板,或者至少需要上下的围合构件)。

这个二维建筑元素,墙,首先是一个基本的构件,它划分了内外的空间,成为认知上真正的限制性元素。在这种情况下,墙的两面含有两种角色:一是展现于行色匆匆路人眼中的外立面;另一个是内部的式样,它构成了内在的个性化空间,只会展现给屋主、客人、朋友。

当我们站在城市中心塔顶俯瞰古老的正被拆卸的建筑物,有趣的事就发生了,私人的内部空间突然以外部的性质被展现出来:浴室覆盖着瓷砖,或者是卧室的墙壁贴着墙纸。这一切很好地展示了墙区分人们生活的内外性。在这里,墙,不仅是对视觉的限制,隔离私生活与公众生活,而且展现了墙作为一个围合部件的真正本质:围合一个空间,区分一种生活,分割行为方式和存在方式。

我们试图来定义墙的性质,那就是强化限制空间,同时也开启了空间。这个双面建筑构件的本质,就是它可以组合、转折和弯曲。它的形式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直板,也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弯曲,根据墙角的定位形成丰富的变化,甚至可以形成多维度的弯折。

墙可以形成空间的凹凸,传递出空间进深。这种语汇源于对客观体量的研究,将符号从表面,如硬纸板的表面,深化到实际建筑的体量。最典型的是,墙可以从一个虚无的空间中围合出一个实体,它可以赋予空间体量,它也是建筑空间的本质,隐喻在元素法则之下。

在古希腊时代之前的地中海地区,有一种基本的建筑单元叫做梅佳农(Mégaron),它是一个非常小的空间围合单元,以墙为围合部件,覆盖一个屋顶,有一个小小的前院,适合烧火做饭。这种古希腊建筑的最原始单元,其平面以类似于字母“A”的形式,融合了内部和外部的空间,满足了睡觉和起居的需要,兼具烹饪和饮食的功能。这些都源于墙的巧妙曲折做法。这种迷人的处理手法,还被广泛地运用于古典建筑之中,梅佳农的形式成为古希腊神庙的符号灵魂,我们可在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找到同样的设计渊源,就如同Nàos(航船)一般,将空间形制汇合入了柱列的海洋,将内部的围合空间贡献于神,而外部的开敞面向于人。

直板是墙的自然属性。在建筑历史发展中,墙内部的结构稳定性在不断提升。很难想象,如果我们不引入钢筋混凝土或预制系统的话,只用墙来围合,恐怕难以形成足够的稳定性。

从它诞生开始,墙就是以堆叠石头的形式存在的,砖块或更大的砌块排列在一起,堆叠成一面墙。其他的方式还包括,以原木木材拼凑连接,或是其他材料的组合辅以砂浆填充连接。总而言之,墙的搭建方式与它的外观质地关联,常常能够显示其材质、组成成分、连接方式。

但这尚不足以揭示墙的内部本质,这只是从维度方面分析墙的两个面层,阐释墙的构造。其中的关键在于砌块的组成方式,接缝错开或接缝对齐,以及其他的建造模式。不同的接缝组织能形成不同的面层质感和组织形式。砖块或其他砌块是错位相接还是对齐组合,是以长截面相接还是短截面相接,是全部平放砌筑还是竖向砌筑与横向砌筑组合在一起,都需要巧妙的设计。它的奥妙蕴含在材料、体量、空间的组合方式之中。

一面石头墙是以交错的构造方式为基础的,这种基本构造方式衍生出建筑单体和街区。石头并不是冷漠单一的构造材料,在材料的运用中,不同的方式会赋予墙不同的意义,它可能是石头堆叠而成,同时可表层贴挂石板或简单地涂以涂料。

我们熟悉的两种贴挂方式:石板锚固系统和固定支持壁挂,都可以忽略墙本身的砌块模式,然而这些石板及外表面涂层会在装饰上与原有构造材料产生内部的联系。材料的构造是建设性客观的反应,传承着设计的历史性符号含义,所以外表面材料在构造中会反映建造的传统。

这是一个关于建筑材料组合和参照的推敲,比如说:我们常用的石膏,经常被用于墙面的装饰或粉刷,其实它是一种砂浆混合物,由石灰和惰性材料组成,粉刷和覆盖于砖石墙的表面,并可以塑造形状,同时可以作为其他构件的装修材料。

这里引入装修涂层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粉刷或装饰的含义,还包括给予墙面一种有机和个性化的设计。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就是墙群的组合方式,这种组合包含空间联系。涂层可以是白色粉刷或者是添加石灰粉、抹灰层、地板砖、石板、金属片层,甚至木板,这些都是装饰性的元件,目的是给建筑添加美学价值,给人以视觉上的美的感受。

到目前为止,我们考虑的都在承重墙的范畴,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构造性质的墙壁,减少其承重功能上的元素,添加其划分空间的作用,它们就是填充墙,也就是隔墙。

在建筑构造史上,我们已经知道许许多多装修涂层方式被用于承重墙。但是在住宅和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墙体并没有占太大的位置,它们只是简单地辅助支撑,各种柱子与拱券、梁连接,这时墙只是简单地辅助,形成垂直层面上的围合。当墙进化到完全被排除在支撑屋顶和楼道的荷载结构之外时,它已经完全卸下支撑作用。墙越来越单薄,越来越多样,直至进化为连续的玻璃墙,甚至进化到由上部梁悬挂下来的分隔墙。至此,墙已经在整体建筑构造中,卸下了神话般承重的角色。

然而墙,即便它已经演化得如此多样,

它依旧保留了它自己的特点,

那就是适应性和亲和力。

围合构件,

无论是什么材质,

即使它是芦苇编织的,

或是玻璃制作的,

哪怕是最简单的亚麻布,

覆盖围合了空间都可以称之为

墙。1.2支撑结构|The Support System

柱子或壁柱,它们是与地面相接的受力体系的一部分,将荷载部分(如梁、屋顶、楼板)架空离开地面,这被称为简单的支撑结构。让我们关注于克服重力的那些结构元素,它们重要的作用使之成为打开建造领域的钥匙。

如果我们从建筑起源的神话开始入手考虑,支撑结构的雏形可以类比于墙体,如同劳吉尔(Laugier)的论述,第一座建筑的诞生伴随着房顶的建设,至少需要四个支撑构件(如四个支点,或四片墙)来形成整体的结构和遮挡。其他一些人文艺术理论家(如诗人歌德)认为构造方法中墙出现于后期:四个柱子仅仅是作为支撑结构,形成了方形的空间概念,而并没有形成一个房子;四面墙却可以组成空间,并带来了四个角的概念。

支撑结构可以是柱子或壁柱,在通常认知中,柱子是一种圆柱体支撑构件,而壁柱则是截面为方形的支撑构件,在哥特建筑中,我们所看到的壁柱截面是对称几何形态,而在现代结构建筑中,钢结构的壁柱是以多元形态展示在我们面前的。

什么可以作为区分柱子和壁柱的条件呢?可以依据柱子两端的特征,即柱头和柱础,它们的风格带给我们启发,并研究这两个元素间的关联。它们随着时间推移,弱化了功能,强化了观赏的作用,甚至让我们忘了最初发明它们的原因。

柱子这一建筑元素,亦被称为支撑门楣的支撑结构,它的作用是将重力向地面传送,通常情况下,柱首以圆锥形呈现。在受力过程中,柱子的应力从上至下传递,柱本身的截面和体量也受到应力的作用和干预。为了使应力更好地向地面传递,柱础产生了。

柱首,实际上是一个插入柱身和门楣之间的元素,为了避免柱子上端由于压强较大,带来对门楣的冲孔现象,损坏门楣,应避免柱首的接触面形成较小或较窄的截面,即发生损坏的部位往往是支撑接触面过于狭小的部分。

柱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欧洲,尤其是以希腊为源头,发展成不同形制的柱头、圆柱和柱础。最早的柱子是由木头建成的,并慢慢演化成以石头为材料。其后,石柱以一种隐喻的暗示继承木柱的形式,这一过程也被称为构件的石化过程。用木头做成的柱子,往往用的是一根树木的树干,它的截面传导应力,但它的材质是由纤维束紧密地垂直分布在一起,故而同样有可能解体,这就如同一束花,即使再紧凑地构成一个整体,但是来自上面的压力也会令其分崩离析。同样木梁的连接锥面与石构件相接,其尖端便成为最脆弱的部分,可能会造成穿刺或破裂。

希腊的神庙最初也是以木材为材料的,故而其石化的过程对后来的神庙建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木构成为象征性的符号。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古典建筑的细部,都有着古代建筑的影子,这种符号被永久地保留了下来,比如爱奥尼柱的涡卷、多立克门楣排档的三垄板间饰、科林斯柱的柱础。

爱奥尼柱的两个涡卷,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即存在着结构作用,形成柱子和门楣之间的结构连接,同时蕴含着构成古代地中海风格图案的意味。这是自然主义风格的过渡,同类的风格亦可见于科林斯柱首植物式样的纹饰。

屋顶系统逐渐演变,起初是用稻草和泥土,形成很陡的流线型外观,后来进化成瓦片,屋顶的斜度变得平缓。在结构上的进化,包括在多立克庙宇中运用门楣和结构梁来加固支撑结构,这带来了梁的端头的处理(三垄板)和排档间饰的装饰(间饰的风格化),这些都成为多立克不可磨灭的符号,从石化开始延续了几千年。

古代的柱础,是一个构件的组合,凹凸的形式赋予了它时而平缓、时而鲜明的线脚,它的作用实际上是与传导截面受力、辅助支撑系统有关的。爱奥尼柱的柱础往往是立方体,上面包含圆形线脚及突起。科林斯柱重新定义了它的柱础,包括两个凹凸线脚(双峰双谷),这种方式使它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层次感的柱基附件来承担柱子和地面的交接。

在古代,不同的柱子种类会对应不同的柱身比例,当科林斯、爱奥尼、多立克三种柱式在装饰性的推动下愈加风格化时,它们的比例也被重新定义。它们的风格性的强化,掀起了建筑形制的推广,并将柱子的形式与人体比例联系起来。筑基如同脚,柱首如同头,这就可以明白为何发展出两种新的定义:女像柱(以女子的形象作为柱身)或男像柱(以男子的形象作为柱身)。

因此,古代多立克柱以男子的身材比例为基础,而爱奥尼柱以女士的身材比例为基础,科林斯柱的比例则来源于少女的身材。

早期的现代主义,将古代柱列的秩序和规则归纳为五种柱式,或者说将三种最经典柱式的设计风格归纳后称为塔司干风格。它们是以多立克为原型的,其比例在罗马帝国时期被演化、升华和制度化,衍生为爱奥尼和科林斯。

500年来,五柱式衍生出的建筑语汇,被建筑师们作为建筑标杆,大量运用在门廊、阳台、阁楼等建筑设计中。雅各布·巴罗齐(Jacopo Barozzi)在他的著作中详细描述了柱式的规则,并于1562年发表于罗马。

在壁柱的规则中,一般柱子是依附于墙体的,这给予建筑立面独特的韵律感,形成了独特的空间风貌。一方面,它们呼应了古建筑根植于符号文化和图式的外形,另一方面,它们起到了支撑作用,并没有丧失它们结构的自然属性。

然而,同时,柱子在支撑结构之外,已经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建筑语汇。不同的风格代表不同的语汇,当新材料带来设计的变革时,柱式已不同于传统的施工,但依然影响着颠覆传统施工的当代艺术形式。

支撑结构1.3梁|The Beam

一堵墙的构造主要在于砌块的堆叠,这是简单的叠加方式。在此过程中要排列石块或者砖(原材料),在排列一行之后进行下一行砌筑的过程中,要保证水平和垂直方向对齐,这是一种原始的克服重力的方式,你可能会认为结构体系是更深层的东西,由看不到的元素组成,但这正是系统为了克服重力而存在。

最古老的结构体系是纵向的两列柱,以及横向的门楣及支撑构件,梁和门楣都是结构体系水平向的元素。

以世界闻名的巨石阵中的三巨石结构为例(Sistema Trilitico),我们可以想象到它作为克服地心引力最原始的模型,两座脚柱支撑顶部的第三块横梁,使其在空中放置,克服地心引力,这是一种非自然的方式,它的重力完全落在两个支柱上,在垂直线方向延伸受力,这是新石器时代之后,真正起步的代表建筑行为的石化过程。它不但改变了材料的自然属性,同时伴随着宗教的仪式和祭祀。

类似三巨石结构的门楣用途是多样的,它创造空隙和空间,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形成一堵墙之后,门楣的设置是开门和开窗的基本条件。

起初,门楣在古典建筑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古希腊的建筑中,它的材料转化为石头后,功能性向观赏性过渡,随着时间推移,强调了观赏性,弱化了功能性:如山花中部的雕塑、浮雕花卉的图案,甚至着色,之前提到的多立克式门楣在三垄板间有着丰富的排档间饰。

三巨石抬梁结构的门楣间饰来源于古老的木构建筑(梁的端头),但是在进化过程中,人们已经淡忘了它的遥远起源。后期希腊建筑师们已经将这种符号的位置做了调整,因为要适应柱首的排布,同时要加大一个受力面。所以随着时间流逝,三垄板间饰改变了,内圈柱廊出现了,建筑韵律感产生了。所有这一切的进化,已经不需要在转角的地方设置三垄板作为梁头的支持构件,所以建筑师在角落加上了一个三垄板的符号。至此,三垄板构件已经完全卸下了结构的身份,而成了一个纯粹的装饰构件。

基于石化,三垄板构件成为建设性的符号,其对应的垂直元素被称为立柱,水平分布于门楣之下,来支撑空间下的梁,并且定位门楣的大小,甚至直观地影响门楣的跨度。它们的强度取决于长细比,必须有足够的强度来支撑它们上部的荷载。在此过程中梁必须由能够弯曲的弹性材料制成,而且其形变具有一定的限制范围,处于可以计算极限允许的范围之内,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种概念看起来是跟静定结构有关的,但实际上它与研究门楣和柱列的比例尺度有关。这是从审美的范畴开始的,并且在后期各个设计师(如远古的维特鲁威)为其制定了确切的形制,形成了成熟的系统,他们关注的不是整体建筑比例的大小,而是柱列、门楣之间的关系和差距,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他们所做的是如何在同一时代满足建造的需要和审美的要求,这些是详尽的关于比例尺度的调查和研究。

所有这一切都来自于古典的宇宙学的认知,从而组成了形式和图案的语汇,发展出建筑装饰性的风格。然而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发现三巨石结构系统和材料的转型,是为了降低材料的尺寸来引进更多光源进入建筑内部。如一个木梁如果要承受同样的荷载,要比同样的石梁宽得多。缩小构件的截面使建筑的支撑构架变得纤细,而放大几何框架系统(建筑框架,非建筑材料),可引入更多光源。

这一切的结果是形成一个三巨石结构壁柱门楣系统,综合地支撑竖向荷载,但同时也抵消水平向应力,因此,这就需要采取更适合的材料,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引用框架系统,使门楣和壁柱形成紧凑的连接。这个系统的静定结构已经不同于三巨石结构系统了,它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框架结构。然而,这种框架结构和之前提到的三巨石结构系统的源头是统一的。而且这两个系统之间,有着类似的潜在组织架构,至少在形式的组成和力学传递中有着相似的力学及物理学承重的规律。

梁与支撑系统1.4拱|The Arch

梁是在两点支撑的基础上,来解决空间架构问题,即使在古老的年代,也有另外一种承重的解决方式,那就是拱券。它与柱同时形成了一个规整的垂直平面受力体系:将力分散到下方的斜撑与柱上,保证了建筑整体的对称性,同时重物重心落在体系的中轴线周围,形成完美的受力结构。

不同于简单的三垄板门楣系统,这种受力系统包括三部分:两个支撑结构和一个梁结构。在拱券这个新的结构中,每个受力点之间的相互应力作用值得探讨。这个系统并不只是关注于垂直方向的荷载承重,还包括了水平方向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果说我们将水平梁承重看做单一方向上的承重方式的话,那么拱券是在水平方向上,内部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结构,这种结构在空间维度上的扩展延伸,降低了结构系统单一方向上的荷载风险。所以这个系统有着古老的起源,并延用至今。

与三巨石结构系统相比,拱券呈现更加静定的、坚固的特点,而前者是以一种直观的单向力学传递结构出现(压力和支撑力可以在简单的计算过程中被确定,同时内部作用力也较为简单)。拱券系统可以形成更多开敞的空间,如门廊、柱廊、内院等,可以引入更多的光源。

拱券

从拱的水平向推力系统衍生出建筑极具魅力的构成方式,在欧洲建筑文艺复兴的后期岁月,形成了独有的符号语言,不断被建筑师们学习,再定义,再设计,再推敲,风靡几个世纪而不衰。

梁只是一个单一的承重构件(无论是石梁还是木梁),而拱券则是多种元素的复合形叠加。在概念上,弧形的支撑方式是由一端作用推向另一端,两端的彼此支撑来平衡内部的各种应力,形成支撑应力系统中力学上多元的交错,最终形成稳定的相互支撑结构,也就是最关键的拱券。

在此过程中,我已经归纳出风格成熟化的拱券,源于自然,达于抽象。半圆形是主体,有些拱券顶端形成尖点。形成拱券的圆的半径,有时并不与它底部宽度的二分之一相同,很多拱券底部的长度大于圆的半径的两倍值,那是因为在圆拱曲率中,设计师一般会设置两个、三个或多个圆心(常用的模数是三、五、七和九)。众多的尖顶拱门,组合成经典华丽的哥特式风格;马蹄形拱门和摩尔拱门特有的样式,组成了威尼斯闻名世界的拜占庭建筑群。

穹顶是建筑结构组成的重要部分,由于其稳定性较三巨石结构系统更为优越,同时造价低廉,迅速在欧洲推广开来。穹顶系统将复杂的结构和空间统一起来,同时诠释了宗教教义,产生了与之相一致的外在形式,是大型古典建筑绝佳的选择。

另一方面,梁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那就是跨度。梁的无限延长会因为不能承受自身荷载而断裂。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在跨度中添加柱子,用增加支承构件的方法来克服局限。这是木质横梁、桁架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普遍情况。

为了突破局限,穹顶在建筑历史中功不可没,不但是更好的选择,而且是立即可行的措施。为了维持穹顶的稳定,必须抵消水平推力,也就是水平方向上相等和相反的作用力。因此,穹顶周围墙壁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欧洲古典建筑中,沉重的墙壁对穹顶有反方向的作用力。我们所熟知的所有经典案例都是力量与美的完美组合。

我们已经陈述了穹顶与拱券的基本概念,从建筑图纸的几何原理,到在空间中点围绕中心的或轴的运动所产生的三维形态。从几何逻辑上来说,穹顶是拱券以中心点绕其垂直半径360度旋转形成的半球形三维体量。如果覆盖的空间是正方形的平面,那么穹顶就不是通过旋转得出几何形体,而是通过在两个对角线形成呈直角的肋架券,建立在墙体四个高点上。它的形式是由起到支持作用的四条拱券的交点给定的,而拱顶靠在四面墙壁(或四个门楣)上。从中我们可以辨认出是两个部分,横向和纵向,由一个圆顶的交点给出内部四个互相垂直的剖切面。

穹顶的基本功能在于覆盖空间,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构模式。那些对大体量建筑:万神庙、圣索菲亚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感兴趣的人们会发现结构潜在的规律;人类的历史:从圣·吉娜维夫(Sainte Geneviève)的测拱顶实验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发明,可以通过伟大的、令人兴奋的史诗般的建筑展现在世人面前。1.5过渡元素(门廊和门槛) |Archetypes Elements: the Enclosure and the Threshold

当然,墙、支撑梁和拱券,等等,都还没有穷尽对建筑组成元素的讨论。即使它们足以说明建筑最主要的功能,我们还是会想:建筑不仅是文化内涵的象征,在结构上体现人类的科技,还与一些组合元素结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于墙、支撑梁和拱券,我们想给大家介绍由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在他的第七本书(阿尔伯蒂的《建筑十书》)中给出的看法:使用多个关联门楣和立柱来串联拱廊。

阿尔伯蒂提出在多层建筑的底层,利用由圆柱支撑的拱券作为围合廊道:拱券作为特殊的墙壁而非结构,通过柱子将原有的韵律打断,成为一个有连续内外空间的整体。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三垄板门楣系统的衍化设计。将纯粹的建设性用途的拱券赋予了装饰意义,阿尔伯蒂一向奉行传统,不会过分标新立异。在他写了这篇著作几年后,佛罗伦萨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通过引入表征性的新架构:支撑拱券,并将这种架构体系化。从阿尔伯蒂的角度来说,伯鲁乃列斯基近乎异端。但在今天,阿尔伯蒂与伯鲁乃列斯基的设计体系都成为后代建筑师灵感的源泉,也为建筑历史写下了经典的篇章。

古典建筑是传统与创新之间的纽带:历史上的建筑巨匠和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带给后人丰富的联想,也带来许多工程、技术、文化历史上的不解之迷。

请记住阿尔伯蒂的教导:因为拱券和柱廊的设计,让您打开门窗望向意大利的街景,欣赏街道得到美的享受。他告诉人们建筑组成的基本元素,不仅是满足使用、结构上所需要的基本元素,更是符合人们不断增长的日常需要的新元素。

与此同时,阿尔伯蒂的对围合门廊和柱廊的启蒙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围合过程中,门廊的拱券与柱子的组合符合力学的基本要求。

门廊和门槛,建筑古色古香的元素,具有很强的象征性,悠久的历史背景体现了它们重要的职能作用。

栅栏,希腊人称为“坦密诺斯”(Tèmenos),源于一个动词,表示分隔,而其功能包括限定和排除。封闭的区域或空间源于人的需求:每个人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间。人们建立这种私密空间的方法是:分割出一块地,并确定建筑物性质,基本就是建筑红线范围(或城镇规划红线范围)。然而这种分隔并不是完全隔离、互不相通,这是空间上的再设计而不是建一个屏障:既相互分开又相互渗透,有时强调区别,有时若隐若现,这是视觉的空间设计或物理上的穿越。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是希腊神庙附近的柱廊,这些神圣的柱廊是古代神话与宗教理论的物化,在帕提农神庙的一系列多立克柱分离神圣空间与喧闹的人群。同时,边缘柱廊是空间过渡的枢纽。一边欣赏具有古希腊神话及指代象征意义的柱廊,一边欣赏石材建筑之间光影的变化,及壮观的城市和广场,让人们体会历史与现代的时空交错。

门槛分隔室内和室外。每个墙壁以及围栏之间的间隔是预设符号性的客观存在:一座台阶,一扇门,就可以分隔国会大厦庄严肃穆的内部和喧嚣的外环境。门槛是门的最下端组成成分,建造工序中通常使用石材来支持门的底部。“门槛”的意大利单词来源于拉丁语“Solea”,这个词实际意思是“在脚底”,可能还附带了另一层含义“分隔”。越过门槛到室内空间,是进入另一场所,减少了雨水或脚上的污物。门槛的材料相比其他地面材料,如地板,更耐磨,首先因为门槛延伸在地板外侧,必须经受雨水、光照、耐热和抗冷凝等问题。另外它是连续通行的地方,要经受高频率的磨损。大门口的门槛甚至有防止雨水蔓延到室内的作用。

这些微小的建筑构件,是建筑中的最小尺度,作用却非常大。它们决定走道的构造设计、地板整洁度,并与室外空间直接过渡。在希腊,这些元素创造了一座座有着光滑美丽大理石地面的圣洁的寺庙,带来空间几何的精确和完美的庄严性。

门槛是建筑组合的小构件,它与门框和门楣一起,构成整个建筑对外开放的装置系统。正如前文所述门槛分隔的是室内和室外。它们是每个墙壁以及围栏分隔空间时使用的关键符号。在建筑和结构方面,门的设置,会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建筑的外立面形态。

过渡元素(门廊和门槛)1.6机械构件:阶梯、屋顶 |Machine Elements: the Stairs and the Roof

前面已经提到,屋顶和楼梯都是历史悠久的组成元素,始终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因为它们都涉及一个基本内容:使人们能够克服高差。这些机械构件,如楼梯和屋顶的共同特征在于:常会包含栏杆、檐、构架、围栏等。

机械构件是很实用的装置,人们可以通过科学设计对复杂比例进行控制,以此来克服高度差。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构件的尺度极其关键,需要考虑人体的尺度(步伐等)。而人在“爬”(上下行)的过程中,在从一层到上部(或下部)时,同一个尺度的几何构件反复出现,相对于其他的方面可以被认为是独立尺度的(砖石、金属结构、钢筋混凝土等等)更为重要,因为直接影响人体感官的舒适度和使用的便利。

踏步的功能是让人利用水平表面的踏脚板攀爬,爬升台阶高度到达上层。踏步尺度以方便为宜,踏步的宽度应至少为28厘米,也就是至少满足足部的大小,每级高度约18厘米,也是根据步伐幅度确定的。因此一个方便人的尺度的黄金比例三级踏步的高差尺寸的总和应该是62、63或者64厘米。我们知道的卢浮宫,它的楼梯规模有40级,每级约为14厘米高;而凡尔赛宫有54级台阶,踏步宽为13.2英寸(33.5厘米)。上述比例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情况下,还被公认为是舒适的标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建筑与私人建筑楼梯的样式也在变化,而这些独立的楼梯和坡道(高差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斜率),可以作为在建筑施工中的指导规范。

坡道(用于不超过1米的室内、较小的高差处、巨大的楼梯入口处等),它的具体宽度根据功能而定。与坡道连接的楼梯形式是多样的,如矩形、圆形、多角形、螺旋式楼梯。从这些类型的组合,我们可推导出多种组合楼梯,如巨大的双阶梯(对称,并且具有两个坡道,从入口部分连接后分离)、剪刀梯(在平台处分裂成两个楼梯,在下平台楼梯又连接到了一起)、双梯或帕拉蒂奥楼梯(两个人能并排行进)。它们是历史上已知的新形式的伟大发明,例如波洛米尼(Borromini)在罗马的斯帕达宫(Palazzo Spada),透视的有效应用使得两个收敛的墙壁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楼梯,实际上是一个短尺度阶梯放置在一个受限环境中的视觉效果。

所列举的例子是要大家记住楼梯作为一个尺度构件,并不是可以随意决定的,它们决定建筑元素的体量与形式,重要的是人们要在其中感知攀爬。影响这一方面的元素有很多,光线、材料的选择,看似微小的元素,如栏杆和扶手、梯子的组合等等,都是设计的灵魂。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楼梯的所在地,它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织结构。它可以是建筑的主旋律,或者它可以位于一个隐蔽的位置,或者成为外观的一部分。最后,在建筑中,楼梯是一种源于机件的启发式感悟:来自使用舒适度和人体工程学尺度,有助于了解对整个建筑的想法,好比一个函数,设计师必须了解规范,不能完全不遵循它的规律,但也不能纸上谈兵拘于规范。

如前所述,一个建筑师设计了楼梯这个构件,启发了后人的设计。按照拉丁语的词源我们知道,建筑师这个词语源于希腊词语“Architékton”,可见对于“Téktones”(木匠)这个词来说,“Architékton”即木匠的领导者。很明显,在希腊语中木匠和意大利单词“屋顶”(Tetto,来自拉丁文语系)同根同源。我们可以想到,木匠将各种建筑材料加工生产,建筑师则定下生产的方法、尺度、规范,之后,整个建筑才能拔地而起,直到最后封顶。

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屋顶的建设仍然是建筑最迷人的部分,它显示了真正挑战天空和重力,也让第五立面更加精彩。屋顶并不是一件小事,不经思索地开建只会失败,屋顶本身已经预示建筑内部的支撑结构体系。

机械构件(阶梯)

尽管现代建筑在科技的帮助下发明了平屋顶,传统的欧洲建筑倾斜的坡屋顶更能帮助建筑迅速摆脱雨雪。屋顶覆盖从满足功能升华为艺术设计。古希腊门廊上屋顶的山花,称为“Stoài”的图案,两坡屋顶下可以自由覆盖矩形或者正方形的平面空间。如果平面是多边形,屋顶的做法就需要多个两坡屋顶叠加,生成三坡屋顶、四坡屋顶等。屋顶设计中几个重要的方面:山墙、倾角、屋顶形式。屋脊分水岭线之间的交叉点,是收集雨水沿着下行排出的路径;屋顶屋檐的外边界是外排水的关键通道。

复杂的双坡屋顶和天窗可以让你熟悉屋顶的划分规则、结构,可以帮助设计者开始屋顶的绘制。

屋顶结构的设计是结构工程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主题之一。屋顶的内部桁架,源于木构框架支撑体系,与挂瓦条、椽子共同组成多样的屋顶形式。

对称屋顶由简单的斜屋顶系统开始增加另一坡。该系统的先决条件是屋脊轴线居中。下一步建造要考虑的是纵向支撑与横向支撑:纵横向的两个双坡屋顶在交接处需要配置梁架。

机械构件(屋顶)

在建筑屋面系统中最重要的西方世界的发明是梁架和椽子。在东方,发明了非常复杂的斗栱 系统使墙面和屋顶之间的支持连接变得统一。通过椽子、梁、柱子,让屋顶稳定,抵御雨雪风霜。

在西方国家,通过插入由木头制成的桁架,构成三角形桁架系统,以支撑纵向荷载并抵消水平推力,另外,防止桁架弯曲。整个建筑中,三角形桁架与梁柱结合,使内部结构无法变形。常用的有钢桁架、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木桁架、钢与木组合桁架、钢筋混凝土桁架、钢与混凝土组合桁架。

桁架,是由杆件彼此在两端用铰接而成的结构,在跨度较大时可比腹梁节省材料。随着桁架推动坡屋顶的发展,桁架系统就像三陇板门楣系统一样,能够承载更大的荷载。桁架的发明允许覆盖大跨度无中间支撑的空间,预先确定形状。桁架是由直杆组成的一般具有三角形单元的平面或空间结构,桁架杆件主要承受轴向拉力或压力,从而能充分利用材料的强度,减轻自重并增大刚度。1.7语法结构|Syntactic Analysis

波普艺术家克拉斯·奥尔登堡(Claes Oldenburg)设计了一个博物馆中的房间,在那里挂着一排衣物、枕头、泡沫坐椅等物品,这些物品在空间中,显现出理想化的松散状态,不存在刚性的感觉,这是由帆布和海绵的材质属性造成的。它们具有一种符号含义,该体系结构让人产生联想,但是并不直接表示任何意义。

现在我们已经熟悉许多建筑组成的元素。即使单独呈现时,某个体系结构本身也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比如屋顶、拱券和墙体。分析建筑可见,每个元素都不可或缺,它们源自维特鲁威时代,源自“实用”、“美观”、“坚固”,经历史检验被放置在人类建筑体系中。所谓建筑传统,并不是无序的自由,而是根据基本的语法结构代代相传并加以创造的。

有一个关于建筑系统的问题,即各元素组合规律;再有就是建筑在从地面拔地而起的过程中,如何稳定基础;还有为了获得所需的高度,需要采取何种结构。我们要做到同时考虑到一切影响因素。通过建立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之间的关系(门或窗户),得到系统中其他建筑符号间的关联性。最后,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建筑是适于许多可能的共同配置,它的体量在空间设计中得到验证。

在这里处理建筑体系的主要手法是韵律、群组、衍化。

正如你所看到的,用非常简单的处理方法解释元素不仅反映这些元素对建筑产生的影响,而且是定义解读建筑组成的主要工具。1.7.1 建筑体系:加法和减法 Construction System: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墙可以封闭一个空间,比如围合成一个房屋。内部隔墙可以从门廊用玻璃封闭,以获得更通透的形式,成为一个通道,同时阻挡雨水和日晒。

想象简单的形式,我们可以说一个空间可以居住或通行:用视图表示为点和箭头,分别可以表示停留和去两个基本动作。

如果想象一个私密的空间,我们可以想到屋顶和一个圆形全封闭式的墙壁(如非洲常见的土著小屋),或四壁互相垂直的空间(如在古希腊前的地中海地区的梅佳农)。住宅的功能区域,包括多个独立的空间:卧室、客厅、功能房、起居室、餐厅等。

建筑这一过程还与人类学相关,通过它我们分析人的行为,并且在建筑方面有着显著影响。

从一开始,建筑设计的基本手法是通过获得成熟的单元空间设计和扩大类似的单元群组来形成建筑群。也就是建筑体系中的加法和减法。

从设计的一个单元增加到多个复合单元,是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加法和减法。古罗马的住宅空间形式,就是在一个正方形平面基础上,利用减法加以分割,和利用加法不断重复的一个过程。

从古罗马时代的威尼斯广场,到当今罗马城外大片的现代化住区。我们都可以总结出同样的规律:基本单元及它们规定的平面都是相似的,而在空间中倍增的只是遵循了简单的法则不断复制或衍变,单元群根据具体布置规律,如轴对称等,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建筑体系

基本单元,已经不仅仅是群体的组合元素,更体现了重要的秩序。希腊最古老的房子的中央大厅代表家族的制度,更是一种古典庙宇的单元和形状。这是因为人类的家应该是上帝的房子,是圣殿的模拟和微缩而不是其他的组合。

在本章节图示中,古典住宅的平面往往对应一个中心,以正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围绕一圈,形成精确的几何中心。我们知道古罗马公共澡堂设计建造成正八边形,灵感来自于基督教用于洗礼的八角形的水疗室。16世纪中叶,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有一个八角形的建筑,是一个罗马教堂,并在文艺复兴后期形成了规定形制。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小礼拜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也同此理,八角形的其中一边增加正方形入口后,小教堂仍然面向中央几何中心。

基于不同尺度增加的几个单元形成一个八角形的底座,在很多古典建筑中都有体现。布鲁乃列斯基、莱昂纳多·达·芬奇、菲拉雷特、布拉孟特,他们都以相同的方式建造教堂。有趣的是,尽管形式是固定的,在历史上各种建筑展现出无穷的变化,且每一个模式都成为永久性的构成主题。在18世纪这个系统化思维的时代,这些配置会被称为“类型”:八角形的中央规划是这样的实用,罗马多莫教堂(Duomo,指主教堂)就是在此图形基础上建造的,是建筑历史必探讨的大教堂经典之作。这一概念对后来的设计产生很大影响,后期的天主教堂的平面形制只存在较小的偏差和较少的不同类的对象。

设计的历史历久弥新,形制可分为持久和衍化(例如,方形平面图)之间的变化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布拉孟特的圣彼得大教堂,到帕拉蒂奥的别墅平面,再到路易斯·康的埃克塞特图书馆(la Biblioteca di Exeter di Louis I.Kahn.):三座在空间上富有韵律的建筑具有相似的形制及不同的功能,但至少在所述系统中,它们之间存在传承的联系,采用了相同类型的设计方法。

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情况。空间的加减本身就是建筑的主题,画廊设计包含潜在的流线,包括从A点引出到B点的路径,这意味着建立一个走廊,或者更确切地说,建立一个隧道,虽然画廊是一种建筑类型。历史会记住像萨比奥内塔(Sabbioneta)一样,在凡尔赛宫、梵蒂冈的那些世界著名的长廊。

画廊是供人通过从一个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所以空间上是从一个场所到另一个场所。一个画廊,也可以像元素一样分布,因此,给画廊提供进入最基本的单元即长条形空间,可以是整个或分散路径,并通过路径的变化构成一个更复杂的方案,我们称之为路线的发展演化。

中庭是由彼此不同的方式围合而成的:沿着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四边布置建筑使中庭的地位提升,无论是18世纪乡村的修道院或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中庭四周都有门廊或类似修道院的回廊,而其他单元,如食堂、提供住宿的房间则安排在远离中庭的后场。

有时,建筑体系的演变时间是漫长的。门廊在西方建筑史有着重要的地位,比如希腊集市往往成四边形布置,每一侧都有长廊,用于商品贸易。有的时候双侧都有狭窄走廊,随着历史的演变形成平行于中庭的宽敞的对称门廊。

在希腊时期,特别是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利用两排骑楼之间的小广场(也作为集贸市场)来建造教堂周边的集会区,同时小广场也是商业、生活的载体,满足人们的需求。今天,很多的工厂被改造成教堂,作为基督徒礼拜的地方:在每个过道的尽头,会设立主神坛,而在对立面,设立壮美的壁画或门楣,同时构建了一个大前厅将它们衔接。

不是所有的建筑类型都可以追溯到画廊和中庭,加法和减法是最简单的处理要素手法,甚至可以说它们的运用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因功能、空间而定)。但是正是由于它们的特殊性,可以让空间产生戏剧性的效果,它们的逻辑贯穿了整个建筑史的发展。时代的改变让人们的生活日益高效和方便,空间的系统模块化般不断生成和衍化。1.7.2 垂直分布:三段式研究 Vertical Arrangement: Base-Body-Crown Succession

每个建筑拔地而起向天空延展,这是自然的建造行为。因此每一栋建筑的建造本身就是将地平面与天空相连的实现过程。

以希腊神殿作为参照:它的基底,伴随着地面的升起,由地基、台阶和石柱构成。同时在石柱上,有丰富的装饰,如尖顶的拱券、植物饰或兽形饰等,它们由地平面延展到天空。

在希腊哲学里,保持树的形态是很多寺庙设计的根本概念,承重的大理石逐步向上方延伸,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

寺庙的柱廊被认为是树体本身,这是典型的从下往上地解读建筑的模式:基座、本体,至高无上。从一系列古代纪念柱中可以看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