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热爱社会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0 14:02:17

点击下载

作者:《“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热爱社会教育

学生热爱社会教育试读:

前言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以“特定对象、特别对待、特殊方法、特例分析”为宗旨,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集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的教育成果与经验于一体,围绕困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难题,集思广益,多方借鉴,力求全面彻底解决。

本辑为“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之《在故事中升华经典》。

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塑造人心智的高超艺术。对于教育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本书中的观点能给人以许多启示。本书还汇集了众多著名教育学家、知名教师的经典教育文论,共同领略著名专家学术研究风范,引领我们进入教改理论与实践前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创新教学理念脉搏,感悟前瞻性的教学思想。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本辑共2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1.《师生情难忘》

如果我们的人生有一段华美的乐章,那一定来自老师教给我们的7个音符!一天天,一年年,我们在校园里茁壮成长。从懵懂孩童到青春飞扬,然后进入社会大舞台搏击人生。老师谆谆教诲的深情,是我们前行的灯火,给我们温暖、力量和信念……本书选录了100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情故事。

这些平凡而真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沉思,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心怀敬意和感激……

2.《记忆深处》

翩翩红叶,徐徐飘落,总不忘留给土地柔软与肥沃;涓涓泉水,潺潺流淌,总不忘带给岸边甘甜与欢歌。享受“师生”情,奉献真诚心!让我们把握这份情,让心灵浸润在肥沃的土壤,开出绚烂的花朵;让我们紧守这份爱,让生命谱写圣洁的乐曲,唱出青春的赞歌。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是谁为我们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在荆棘的人生旅途中,是谁甘做引路人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是您,老师,把雨露洒遍大地,把幼苗辛勤哺育!无论记忆多么久远,每当想起老师,依然激情难耐;每当面对熟悉的老师,那一瞬间,那一件小事……总是激起我们对老师久蓄于心的感激……

3.《成长足迹》

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师生故事。因为爱,所以在教育的天空下,才会发生这么多感人的故事,这些也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

4.《悸动的心灵》

追忆往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发现自己最难忘的某一个瞬间,其实也就像重新获得一种生存的意义一样美妙。这些教育故事也许并不是教育的解决之道,但却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也许我们更应该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许我们既活在未来更活在无限的过去,在这些纷繁复杂却又素朴平凡的场景中,有最乐意的付出,有泪水和智慧,更有目日夜夜用心抒写因而温润无比的爱。

5.《春暖花开》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执著并献身于教育,不仅需要大步向前,也需要回头反思。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走进本书,这里全是暖暖的爱。

6.《孩子的微笑》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

7.《故事里的教育智慧》

本书主要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故事,它的特色是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其宗旨是:讲述真实的教育故事,研究深切的教育问题,创生新锐的教育思想,激活精彩的教育行动。其风格是:直面真实,创新为本和故事体裁。

8.《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

根据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困惑,用各种形式的教育故事讲述一些很明白的道理,引导人用智慧的手段促进人的成长。这些故事或来自国外的或来自一线教学的实践,对于教育类人群均具有启发性。一个个使教师深思的小故事,一个个让学生向善的小故事,让我们教师真正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从现在开始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

9.《中国教育名家印记》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中国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内近百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0.《外国教育名家小传》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人类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近百位世界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1.《随手写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性教育何去何从?是否应该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假设陈景润晚生40年……本书汇聚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对于和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问题都有所畅谈,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都有所裨益。

12.《我心思教育》

本书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3.《教育新思维》

本书站在教育思想的前沿,以既解放思想又科学审慎的态度,兼用独特的视角,论述了近年的教育理论新说,涉及“教育呼唤‘以人为本”’、“公民教育”、“素质教育新解读”、“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家办学”等热门话题。这些文章,不避偏,不畏难,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思教育行为误区,无不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对于渴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14.《名家名师谈教育》

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15.《世界眼光看教育》

本书荟萃了多位世界级教育思想巨擘的主要思想。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直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等等,现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准确而完整。

本书既有思想评介,又有论著摘录,无论教育研究人员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均可非常便捷而精准地从中获得思想大师们的生动启迪,加深对当代教育发展特质的深切理解,是教育、教研、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必备工具书。

16.《大师眼中的教育》

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本书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

17.《教育箴言》

名人名言是前入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阅读它,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能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指引方向。该书着重论述三方面的内容:教育——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育人的典范;师德——塑造教师灵魂的法宝。

18.《百家教育讲坛》

这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书中介绍了孔子、卢梭、爱因斯坦、康德、梁启超、杜威、蔡元培、叶圣陶等几十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儿童的成长等问题。探幽析微,居高声远,让我们直窥教育本原之堂奥。归真返璞,正本清源,你会发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19.《名师真经》

本书从专家心理学研究出发,以新教师到专家教师这一成长过程为线索,剖析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阶段性特征,动态性是展现了教师成长的内在原因与实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新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系列化教学理念、观点与方法,这有助于教育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在观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教师人才观,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方法与措施。

20.《师道尊严》

本书意在激励教师以站着的方式获得成功。全书讲述了站着成长的精神、站着成长的思想、站着成长的基础、站着成长的学问和站着成长的行动。

全书力求字字诉说教师成长之心声,篇篇探寻教师优秀之根本,章章开启教师幸福之道路。

由于时间、经验的关系,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各界读者、一线教师及教育界人士批评指正。编者

第一章 学生热爱社会教育理论指导

1.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指导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具体点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简单点说就是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所以每个人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

在一份针对学生调查的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让他们说说,学生应该有哪些权利、哪些义务,应享有什么样的自由,有什么样的责任和担当。结果一些学生权利写了,义务不写;自由写了,责任不写。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在社会开放进步的同时,我们的孩子过于崇尚个性,往往是讲自由、要权利,却不愿意承担与它们相配套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人对自己都不负责任,你还指望他对社会尽多少责任?

一般来说,学生只有首先对个人有责任感,想到自己应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会想到应该按社会要求做点什么,从而逐渐表现出对他人、对集体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对自我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学生的学习可以大致分成三类模式。第一类是“自主当家模式”。这类学生非常清楚自己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会自主利用课余时间。这类学生常常很优秀,但遗憾的是,这类学生较少。第二类是“老师当家模式”,差不多有80%学生都是这种学习模式,老师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完全围着老师的指挥棒转。第三种是“无人当家模式”,就是老师把大量的自修时空还给学生,他不会自己当家,连时间都不知道怎么用,这样一来事情就糟糕了。

凡是“自主当家模式”的学生没有考不好的。凡是“老师当家模式”的学生,除非老师特别优秀,把要考的内容都讲到了,不然的话,他成绩不会很优秀。而且,由老师当家的学生在大学里还会有很痛苦的适应期。所以我们现在考虑的,不是用一个什么样的分数把学生送出去。我们关注的是他们将来能够走得更远。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教是为了不教。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提倡学生在学习上要自主当家,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责任意识。自我责任意识有了,你才会去尽社会责任。一个人对自己都不负责任,你还指望他对社会尽多少责任?即使尽了,也可能是一时冲动。

在生活上,对学生强调:自己的前途自己负责,不要过度依赖父母和家庭,依赖他们的金钱和权势。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是有钱、有势、有地位的父母,那真是舒服,躺着享受就好了。所以我现在在学生里边倡导,城市孩子、富裕家庭的孩子要让他自立、自强,要让他知道,父母的是父母的,物质也有靠不住的一面,你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们提倡学生对自己负责,其实也是在帮助他们从“自在”走向“自为”。自在的人是有奴性的,没有自我,完全依靠别人。到了“自为”阶段,才能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担当责任,让一个人从平凡走向卓越

实践中,我们是把学习责任感、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结合在一起的。你不能说,我这件事情准备培养他的家庭责任感,那件事要培养他的自我责任感,不是的。

当下责任教育比较难的地方,一个就是价值取向上的单维,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这两对关系,我们始终没有处理得很好。社会开放了,应该有更大的自由度,学生应该有他的权利,这个对不对?对的,但相应的,有了自由后,责任也要配套。有这样一个故事,11岁的孩子玩球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破了,父亲说,我先把12美元赔了,但是你要利用星期天帮家人搞卫生或者是做公益活动,用挣的钱来还我。言下之意,就是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就是一种自由与责任相配套的文化。这个孩子长大后,就是美国的前任总统里根。

其实人总是在承担各种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我们提出,进入杭州长河高级中学的学生要有“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这三“志”,是学生承担责任的精神基础。

告诉学生,做人要立志。“志”既是个人之志,也是报国之志。不要把志向理解为考上一所好学校、找到一份好工作、得到一份高收入、享受一种安逸的好生活。它们绝不是一个人志向的主要部分,更不是全部。一个人如果不倦地追求这些,那么达成目标之时,就会是他的精神家园荒芜之时。我把高远的志向比作一座山,每个学生的心中都应该有,而且要从小耸立在心中。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等等,都是我们帮助学生树立志向时常讲的例子。

至于“志气”,现在很多学生志长气短,甚至有志无气,缺乏一种践行责任的意志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了不少法子。比如说高一时请学生写下自己高中三年的目标,不只是学习方面的,思想、生活各个方面都要有。到了高三请学生回忆一下高一时的志向,再对照高一的规划,定一个将来的人生规划。这个规划里就要包含对自我、对家庭,特别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了。这个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鼓励学生要朝着一定目标走去,这是志;二是要一鼓作气走到底,中途绝不停留,这叫气。凡事的成败都取决于这两个字。

志气到了极点,容易走向高傲和狭隘。所以我们还要求学生养成“高雅的志趣”。即对人生有一种稳定的爱好和执著的追求,对学习、工作和生活表现出兴趣、乐趣和情趣来。有了高雅的志趣,人才会阳光起来,柔和起来,生活也才会美好起来。

什么叫“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当你有了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和高雅的志趣后,不管暂时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承载,都有会继续生长的能力,这就叫厚德载物。所以这“三志”就是一个人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基本路径。

从知到行,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时候,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理念清楚,但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中间就有很大的鸿沟。问题出在哪里?还是出在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上。我们说知、情、意、行,但工作却总是做在“知”、“行”两端上,“情”、“意”被忽略了,中间出现了断层。学校里司空见惯的做法是:老师先讲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就开始检查,没有遵守就扣分。我们缺乏情感的激发和意志的强化,责任教育也好,德育也好,难点都在这里。

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开展一个比较独特的活动,凡城市家庭的孩子,在高中三年一定要利用假期,到家是农村的同学家里生活两星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量人口是农民,你去感受一下,真正了解我们的国情,不要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一个人要对社会负责任,一定是先从对社会有所了解开始的。

我们的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一起坐公共汽车回乡下,在田里割稻,挖地瓜,摘茧,在水沟里洗衣服,都是自己做。这种体验是非常真实的。只有真实的体验,才能激发感情、强化意志。

平常我们讲社会责任感,总是在文字里、书本中和黑板上,可真正的社会责任感是在社会中,而不是在封闭的校园里产生的啊。也许学生当时会很不习惯这种生活,但当他回到城市以后,参加工作以后,再去回顾那段经历,慢慢地,他的真切情感会出来:“当时那个家庭我还想再去看看”,或者是在城里看到农村来的人,他就会马上想到宏志生家庭贫困的情景、热情招待他的情景,他就会想,“我要关注他、帮助他,他们不容易的”。情感一下子出来了。

现在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从知到行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一则消息,美国人调查说,中国20岁~29岁喝星巴克咖啡、吃比萨、享受西方生活方式、最近几年收入增长最快的这个人群,是最反感政府拿钱去帮助农村贫困地区的。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国情,不了解社会,对农村没有感情,也就没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我责任教育刻不容缓,责任教育任重道远。

多元价值的冲击下,如何进行责任感教育?

现在,多元价值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冲击不小。整个社会风气,归纳成6个字:重物质、轻精神。教育也免不了受这股风气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好是整个学校都有一种担当社会责任的文化和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班主任作用很大。他的文化底蕴越深,人文情怀越厚,他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越可能有社会责任感。因为学生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熏陶着他们。

2.学生认识社会教育指导

小学社会课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新外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要求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了解一些社会常识;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社会是由人、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构成的。人生活在社会上,每个人与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紧密相联系的。人的生活基本需要是社会供给的,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在某一群体之中,人们之间应是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现在或将来必须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今天的学生将来是社会的主人,今天他们依赖于社会,明天仍然要依赖于社会,同时须服务于社会。所以,指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教育他们从小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他们服务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是社会课教学的主要任务。(1)从社会课知识结构理解社会课的教学要求

小学社会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及法律常识四部分。它是以认识社会为主线的。其中社会生活部分要求通过教学,指导学生认识家庭、学校所在社区及社区设施等事物或现象,初步了解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体验自己与群体的关系。理解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中各行各业辛勤工作的人们。培养他们从小具有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历史、地理知识部分要求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历史、地理常识,初步知道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于世界许多国家的国情,知道实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知道我国有光辉灿烂的文化,知道我国近代受侮辱的历史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史,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情感;法律常识在小学社会课中内容不多,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学中要求学生知道我国有为保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而设的法律,使他们知道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个少年儿童的权利并受法律保护。其次还要使儿童知道我国有为保护环境而设的《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有关法制内容是结合思品课中的交通法规和《小学生守则》的学习,教育他们从小遵纪守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并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社会课中的社会生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内容主要安排在第一、二册中,是五年制小学三年级、六年制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反映了人、家庭与社会事物和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发生着相依存的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这种种的关系,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的基矗。(2)认识社会关系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很多很多。每种社会事物和现象都直接地或间接地和每个人发生着某种密切的关系。如学校是每个人学习的地方,商店或市场是人们购买生活必须品的地方;社会各种事物都必须有人参加其中的活动,每个家庭的成员又都必须参加社会事物的某种活动;家庭的生活必须品又都是依靠社会供给的。在这种供求关系中使我们每个人都和社会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所以每个人,特别是小学生应从小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逐步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他们明确将来必然要参加社会某种事物的活动中,他们对社会都必将担负建设、改造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责任。

使少年儿童明确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位置,和哪些人发生了什么样的联系,应如何对待社会事物和从事各种事物的人们,这是社会生活部分教学应注意的事情。

今天的少年儿童,在家庭中是一名成员,他与其他成员一般都是父子、母子关系,当然有的还有爷孙等关系,他们处于晚辈的位置。父母对他们都具有抚养、教育、保护、关心爱护的责任,而接受教育、受到保护、听父母的话、孝敬父母,替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在父母抚养下茁壮成长则是少年儿童的责任;在学校生活在班级群体之中,是这个群体的一名成员,和其他成员之间是同学关系。

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努力学习,共同维护班级的集体荣誉,遵守学校的一切纪律是他们的共同责任。明天他们将分别参加社会各行各业的活动,辛勤地工作,这就是他们将来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少年儿童的衣、食、注行、用等基本需要是社会上各行各业人们分工合作供给的,通过这种供求关系,使少年儿童和从事各行各业的千千万万的工作人员发生了关系。尊重从事各行各业工作的人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爱护他们的成果,珍惜我们生活必须品则是少年儿童的责任。

如在《节约用水》一课的学习中,使学生知道人们用的每一滴水的来之不易,它要经过自来水厂广大工人把水源处的水提到贮水池,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等多道工序处理,再送上高高的水塔,水由水塔流入事先铺设好的自来水管,最后送人厂矿、机关、学校、每家每户等需水的地方。如此繁杂的工作,如此众多的人分工合作才能将一滴滴的净水送给我们使用,满足我们需水的要求。

在用水问题上应教育学生一是要尊重供水工人,尊重他们的辛勤劳动。二是要关心他们,为减轻他们的劳动负担,必须节约使用每一滴水。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水充足的时候要节约用水,在供水紧张的情况下更要节约用水。我国现在是一个缺水的国家,用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缺水问题则是我们少年儿童将来的责任。

通过对社会事物和人际关系的认识,使学生知道没有社会各行各业人们的分工会作,我们是无法得到生活基本需要(衣、食、注行、用)的各种物品的,我们是无法生存的,今天,我们尊重为我们提供生活基本需要的人们,节约使用生活必须品,以后用我们的知识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则是少年儿童将来的责任。所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是社会课教学的最终目的。

3.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培养什么人”一直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最关注的问题,这也是由教育的阶级性所决定的。这个问题在党的教育方针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恐怕只是这个问题的底线而已。那么,“培养什么人”的底线是什么?先看杜威先生的标准,他认为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良好行为的人,一个在社会中有生产能力和愿意与人合作的成员,对政府履行他的政治责任和义务。”姑且把杜威先生的最后一句话作为底线吧,“对政府履行他的政治责任和义务”——简单说就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看看每天的新闻报道:老人当街摔倒无人扶,儿童溺水众人围观无人就,小偷车上偷盗乘客视而不见……

是什么原因造成人的社会责任感缺少?追根求源可从两个方面说起:一是学习动机,一是教学方法。

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成因分析(1)在学生学习动机引导上背离社会实践。漠视学习动机或进行错误引导是目前教育存在的最大弊端,几乎所有的家长和老师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考试成绩怎么样。至于学生为什么而学,已经没有人去追问了。考个好学校寻个好前途,已经成为家长和老师教育学生的招牌语言。即便是学校和基层教育主管部门,他们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同时,更关注本单位的排名,更关注本地区的高考上线率和综合目标考评。谁还有精力和兴趣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我们不能指望家长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家庭教育的动机与国家教育的动机终究是有差异的。家庭的教育动机一般表现为:“考高分”、“找一个体面的工作”、“做白领”、“像个人样”。学校教育正在于弥补家庭教育之不足,通过设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来矫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境界。马加爵现象折射出的正是学习动机的缺失,法庭推断了他的杀人动机,却没有追寻他的学习动机,但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马家爵具备较高境界的学习动机,也许不会产生杀人动机。不论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教育,已经不能再漠视学生的学习动机了。

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境界,防止学生学习动机过于狭隘和功利化,必须在社会实践体验中才有可能获得。在课堂上学生只会使把道德教育抽象化和教条化。因此,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社会价值,才能唤醒他们的社会责任感。(2)在教学活动上脱离了社会生活。教育虽然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并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认识活动,但接受性学习所学到的间接知识如果不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感性体验,就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学生就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也就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所以,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目前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所容纳的知识技能太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加上教学方法的单一,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有些教育专家也认识到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其实在将来并不能学以致用,因此文理出现分科。问题是,文理分科后,促使课程知识进一步精细化、精深化,学生负担不仅没降反而加重了。那么,如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如果再回到文理分合上去动脑筋,其实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这与文理分合根本没有关系。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太少,整天关在教室内学习那些脱离社会的、抽象的“纯知识”,只会使学生感到沉重和厌烦,学生在“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必然对社会责任感到麻木直至淡忘。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1)综合实践课程的现状。很多教育专家已经看到这一问题,所以在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增设了综合实践课程,主要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板块构成。但由于应试教育影响,加之安全因素和操作上的难度等原因,这一课程在实际上基本缩水成电脑课了,前三个板块特别是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基本没有实施起来。(2)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体验式学习,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中,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有助于学生获得正常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生活技术以及心理品质、价值观和信念,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改变学生“只在课堂学,不到实践中做”的弊端,并从社会体验入手,将道德信条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进而成为他们的道德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社会化。(3)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策略

①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力度。高考是省为单位组织的,所以省政府的教育策略是关键。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力度在于树立一个风向标。如果继续把应试教育的典型地区南通市树为“素质教育”的典型,就不要再谈什么“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相反,恰恰要从南通改起,在南通试点综合实践课程。

②县区编制地方性综合实践课程。将课程内容规范化。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在于:省编课程不能适应地方的资源实际,校本课程又得不到地方社区资源的配合,最终使综合实践课程走向形式主义。如果由县区政府出面编制课程和教材,可以有效地协调本地区工、农、商、文等各种社会资源,将这些资源纳入课程,课程教学就能得到保证。就可以因地制宜地、有计划、有部署、有组织、有检查、有考核的开展各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社区进行参观、义务劳动或者进行生活体验,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懂得应当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学生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精神。

③促进学生评价多维化。首先要淡化只以学生文化成绩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制度,要建立学生长效评价机制,包括从入学到毕业的发展档案。其次,要引入社会相关机构如社区居委会、小区保安或家长委员会之类的代表来评议学生的办法,让学生的社区行为也纳入成长评价,这样,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被社会监督,直接影响到自己评价,将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④强抓课程实施的基础。综合实践课程在组织上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教师的课前考察、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组织、资源地接待、活动总结等等。课程组织的难度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小学,学校顶不住社会压力和择校费的诱惑,大量扩招造成班额过大,使课程的组织难度成倍扩大;其次是学生纪律意识淡薄给课程组织带来一定困难;再者是学生安全问题,很多学校和教师担心万一出事就无法承担事故后果。所以,要确保综合实践课程开起来,一要控制班级人数,二要提高教师组织能力,三要政府出台相应的实践课程实施法规。

4.引导学生感恩回报社会方法指导

中华民族自古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也有不少感人肺腑的“感恩”故事,曾经熏陶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现在是现实是:感恩意识在学生心中逐渐淡化,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只知道别人给予是应该的,而不知道回报恩情,甚至由爱生恨,更有甚者还恩将仇报。这一切并非错只在学生身上,其实根源还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整个社会,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使他们学会感恩,健康成长,将来回报社会。

然而,我们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时代”,“4+2+1”家庭成为社会的主导,感恩意识在学生心中逐渐淡化,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只知道别人给予是应该的,而不知道回报恩情,甚至由爱生恨,更有甚者还恩将仇报,在报纸上电视上经常会看到孩子杀父母、学生杀老师、大学生杀同学等一系列悲惨事件的报道。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在哪里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该怎么办,该怎么拯救我们的下一代,拯救中华民族的未来。

我们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时代”,“4+2+1”家庭成为社会的主导,父母以及祖辈过分的宠爱、溺爱,造成有些孩子由娇而横,唯我独尊,感恩意识在学生心中逐渐淡化,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只知道别人给予是应该的,而不知道回报恩情,甚至由爱生恨,更有甚者还恩将仇报。学校教育由于存在并过份强调竞争,过于注重文化知识教育,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重视道德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整个社会过于强调竞争,强调“您进我退”和“您生我灭”的竞争生存意识。淡薄了人与人之间本来应有的互依互存及亲情,友情关系。

要想唤起学生的感恩意识,并让他们能付诸行动,我们应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1)要使孩子有感恩意识,健康成长,良好而正确家庭教育不可缺。

不错,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时代”,“4+2+1”家庭成为社会的主导这一客观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能给他们以良好的教育,能给他们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孩子不会天生就不具有感恩之心,也不会天生就具有感恩之心。“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在孩子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让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孩子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让孩子不再认为别人为他做什么事都是应该的,让孩子知道自己所得的一切都是与别人的付出相联系的,没有别人的付出,他不会获得任何东西,甚至是生命。(2)要使学生有感恩意识,促进其健康成长,科学而有效的学校教育必不可少。

①根除学生的错误认识。学校要通过有效的教育使学生明白:现在的社会竞争是很激烈,这也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原因,但是,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竞争,更重要的还有合作,还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任何人都是生活在集体中,任何人生存所需的一切东西都要依靠集体,每有一个人能在只有一个存在的星球上生存。每一个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生活都是因为许许多多的人在为他付出,他每天所喝的每一滴水,所吃的每一粒粮食,所吃的每一粒盐,所穿的衣服,所住的房子等等,如果没有别人的付出,这些都不会有。

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绝对的,竞争是相对的,只有大家能力合作,人类才能向前发展,人们生活才会更加美好。从而使学生拥有一颗发现别人的好,发现别人的恩的心。

②唤起学生感恩的意识。“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也难以与人交往,更谈不上爱同学、爱母校、爱国家、爱民族了。

在学校里,老师可利用晨会课、班会课和品德课给孩子们讲故事,如鸦反哺、羊跪乳的故事,讲“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中国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故事。也可以让孩子收集有关岳飞、朱德等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收集有关毛泽东、周恩来感恩老师的故事。

用典型的事例来教育感染孩子,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家长、老师及其他人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让他们知道,要感恩给于自己生命的父母,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以及帮助过、关心过、鼓励过自己的人。使他们明白:感恩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忘恩负义必遭唾弃,从而唤起孩子的感恩意识。

③激起学生感恩的心。施恩不望报,但受赐者却不应该忘记。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孩子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更要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我们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使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我们感谢父母,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感谢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他人关心和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却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④教给学生感恩的方法。在学校里,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动员上,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搭建实践的舞台,教给孩子感恩的方法,把学会感恩落实到生活中去。如开展“讲文明懂礼貌”活动,让孩子学会极其简单平常的礼貌用语“谢谢”。

如在“三八”妇女节这一天开展“感恩妈妈”活动,可以布置孩子送给妈妈一份礼物,给妈妈做一件事或给妈妈写一封表示感谢的信回报妈妈爱。在感恩老师方面可要求每个孩子从平常小事做起,遇见老师的时候真诚地问候并主动让路,尊重老师。在教师节这一天开展“感恩老师”活动,可以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也可以寄一张贺卡,送上祝贺,关心老师。把感恩的心带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感恩自然方面,可开展“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团队活动,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在感恩社会方面,可以“感谢祖国”为题,开展征文活动等等。(3)要使学生有感恩之心,健康成长,媒体的正面宣传作用不可忽视。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都感觉到,孩子在学习坏的东西时很快就学会了,在学习好的东西时总是很难。以及今年近期我国连续发生的伤害学生的事情,再一次给我们以血的启示:负面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媒体应多进行正面的宣传和引导,而不应该宣传那么多负面的东西。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努力成长回报社会是全社会的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努力,正如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其它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一样,光有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学生最终要走入社会,不可能永远待在学校里,社会里的一切都是学生关注的,他们也必将竭尽所能去适应社会。只有学校外面的大社会和学校里面的小社会差别越来越小,学校教育的效果才会越来越好。让我们全社会一起努力,给我们的下一代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引导他们学会感恩,努力成长回报社会。

5.热爱社会要从小事做起

其实,毁掉我们的地球很容易,一只普通的塑料袋便够了:它足以污染1平方米的土地;废弃塑料袋的处理费用是生产成本的5倍以上;全球平均每人每天消耗10只,一年即为24万亿只,为人类第二大污染源。

如果我们每天少用一个袋子,就相当于种45705棵树。

我们的口号——热爱社会,热爱生活,从环保袋子做起……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尽管国家提出了“创建节约型社会”、“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一系列口号,但我国目前国民的环境意识淡薄,尚未能对环境状况作出相应的警觉。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责无傍贷。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1)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要想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现状,知道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才能从心理上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只有直观形象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要变枯燥乏味的环境保护知识为直观形象,使学生乐意接受。组织学生观赏录像、图片不乏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之一。我们可以搜集一些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如工厂的烟囱冒黑烟、小河面上浮满垃圾、被砍伐的森林等,告诉学生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的过分流失沙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

我们还可以借助网络,让学生自己上网搜集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学生对自己寻找到的资料往往更加相信,印象更加深刻。教师还可以结合图片、录像等分发一些资料让学生阅读,从中了解环保知识及其重要性。如《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世界上每分钟损失耕地40万平方米,每年损失耕地21万平方千米;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泥沙252亿吨,每分钟有85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

让学生从这些触目惊心的资料中产生这样的意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2)利用课堂,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课堂是教育的阵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阵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晨会课、班队课、思想品德课以及我们的语文、数学等课上都可以利用教材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我们语文书上有许多课文或描述大自然的奇妙风光,或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也有一些讲述因不受到保护而消失的自然景观的故事,很多还配有插图,我们可以用这些优美的插图和文字熏陶学生,让他们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引导他们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以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只是如何巧妙“渗透”,费时在备课,需要细水长流。我们老师要见缝插针,学生利用一切条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3)开展活动,提倡“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增强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如果以环保为主题开展活动,环保意识一定会深入人心,环保教育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成效。

比如,我们让学生自编以“保护环境”为主体的手抄报。学生可以自己搜集并整理一些人类保护环境、破坏环境的做法、故事等,可以自己创作抨击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展望环境治理光明前景的文章、漫画等。学生在搜集资料、写文画图的过程中,心灵会受到震撼。当孩子们将自己的手抄报展示出来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学到的环境知识将得到扩展、补充,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另外,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河水的现状进行调查,鼓励学生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对河水进行分解、过滤、净化等,发动学生开展保护身边水源的活动。

在放假,带孩子去旅游时,我们可以实地进行环保教育。教育孩子不要乱扔垃圾、不要践踏草地、教育孩子如何维护环境的整洁,不随意攀折花木等。

让学生写环保的文章、抵制“白色垃圾”、开展节水活动,“我是环保小卫士”,“认领一颗树”等班会活动,能使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得到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家人、亲戚、同学的宣传和自身的行动还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使“环境保护”这一话题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重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保护环境,教育为本。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教育孩子做起,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6.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指导

责任感作为道德情感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人真诚合作的,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如何使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培养他们健全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界的主流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学校德育的中心任务之一。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如果离开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不可能全面实现,人的发展也就不会完善。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人格丰富多彩、个性充分发展;使其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论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因而我们必须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必要性。

拓宽责任教育渠道,提高学生的责任认识水平

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矛盾。一是教师期待学生社会责任感水平与学生现有社会责任感水平之间的矛盾,即实验目标与学生现状之间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二是学生期待的社会责任感与学生现实社会责任感之间的矛盾,即学生自身的内部矛盾。这两对矛盾决定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动力源。教师的引导是外部动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是内动力。实验只有在充分调动各种动力的前提下,组织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成功。(1)营造有利于责任感培养的环境

①创设校园责任教育点。把学校的每一处硬件设施,建成美丽、规范、整洁的学习场所和学习工具,让每一棵树都说话,每一段墙壁都教育人,使它们成为无声的教育者。推行校园卫生和班级财物责任包干制,以规范管理约束学生。在校园醒目处,张贴“责任”标牌;充分利用校广播台、黑板报、墙报等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学生人人知责任,人人尽责任。让学生了解学校各种荣誉,激发学生责任心。

②建立责任感培养制度。在课题组内部有明确的分工,校长室围绕责任感开展德育活动;少先队围绕责任开展班队活动;教研处围绕责任感开展评课活动;实验老师围绕责任感开展渗透教育。教师人人讲责任感,人人开展责任感教育,使得责任感教育形成合力,形成教育氛围。

③树立责任感学习榜样。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实验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水平,在各方面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并以责任感推动教学,示范学生。在班级内开展责任感学习榜样评比,树立学生身边学习典型。这些榜样,是在自己班上成长起来的,看得见,摸得着,易于学习。

④引导学生远离不文明场所。我们学校要求学生远离不文明场所,禁止学生进“三室一厅”。(2)挖掘学科教育素材,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课堂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渠道,利用课内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能使责任感培养更经常化、更为有效。

①编写有关读物,进行专门教育。教师编写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读本《让我们更富有责任心》。这本小册子主要是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和名人名言来教育学生。如《净化语言美化校园》、《珍惜生命之源节约用水》以及穆尼尔纳素夫的名言“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托尔斯泰的名言“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这在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等都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②学科渗透教育。我们学校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责任感培养的主要途径,把责任感教育渗透到思品、晨会、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力争使学生明确责任感的内容,理解责任感的概念。并且能实实在在地去做。各实验教师,结合自己所任教学科特点,开展学科中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力求堂堂有德育目标,课课有德育渗透,不做“经”师做“人”师,把知识的传授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结合起来。(3)启发学生自我教育。抒写“责任心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表现的缺乏和不良习惯有所警觉,并强烈地意识到危机感和紧迫感。此时,教师就要发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针对自身问题,自己跟自己的心灵对话,让心中的“我”去说服现实的我,并以简洁的语言,写成责任心语,时时警戒自己,也提醒别人。如有同学意识到自己在电影院大声说话是不对以后,写下了“在为别人创设文明环境的同时,其实也为自己营造了文明的空间。”还有一位习惯于乱扔垃圾的同学在看了《化工残液杀人》一文后,写了“抛弃社会公德的人,社会也将抛弃他”的责任心语。

组织责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责任情感(1)立足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①我们每个学期安排十至十五次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使学生的责任行为内化。如一年级开展“迈好小学第一步”活动;开展每周一件孝心事,争当孝敬父母好子女活动,母亲节“母子(女)共叙亲情,营造温馨”活动;进行“小学生行为规范达标”考证;选定班歌;举办“社会责任感”儿歌朗诵。通过活动,使学生产生对班级、学校及社会的归属感、义务感和寻求尊重的欲望,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坐标,不断完善自己在小学阶段应具有的形象,培养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②“学会感恩”系列活动,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促进学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学校在寒假开展假期感恩教育的基础上,在每年三月份深入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③开展“踏实少年第一步”活动,二、三年级是学生从儿童期向少年期的过渡阶段,学生思想单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渴望长大,有比较强的归属感。同时社会意识也明显增强,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周围发生的一切,我们举办了“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环境卫生靠大家”、“讲文明讲礼貌”班队活动,举办“责任征文”活动;勤俭节约活动;“你拉我帮特困生”活动等,使之懂得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增强了求知成才的紧迫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④开展“跨好理想第一步”活动,六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学生的思想比较复杂,情绪易于波动,但这个阶段,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最好时机,正如出炉钢铁,可塑性大,打几锤就可定型。因此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跨好理想第一步”活动,举办“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喜看家乡新变化”等活动;结合思想品德课、班队活动课,从明理激情入手,从讲国家前途、祖国命运、时代特点、当前形势入手,结合学习有关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集体和国家之间关系的知识开展“一滴水和大海”的主题班会;开辟“学生演讲”探讨热点问题,关注国家大事。(2)延伸校外,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①利用社区优势,营造责任感整体教育网络。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建立家访常规,制订家校联系制度等形式,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每周开展“我为家庭尽一职”活动,通过平凡而又简单的家庭小事,以逐步养成良好的家庭美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促使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学生定期上门为福利院的老人服务,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在交往中,许多学生与老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人就像一本书,有些阅历学生在书上根本谈不到。开展社区服务,使学生懂得怎样为老人着想,得到家长和居民的认可。

②建立德育基地,定期开展活动。德育基地,具有其他教育渠道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开展文明共建活动,增强公民意识。文明共建是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我们与桥南居委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结成文明共建单位,并举行隆重的共建挂牌仪式,签订责任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创办了警校共建文明学校,学生上街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争创文明城镇”活动。经常配合交警队开展告别不文明交通行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宣传活动。(3)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引导学生自觉奉献社会,社会责任感培养是把学生作为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它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以唤起学生内心责任感为最终目的。因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发参与责任活动。“志愿者服务队”和“爱心站”的建立,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具体深化。

利用“责任目标,责任评价”机制

责任感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一般地说,主体意识越强,则责任越强;反之,主体意识越弱,则责任感也会随之减弱。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且也要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我们主要采用了“责任目标,责任评价”机制,来调节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内化学生的责任意识。(1)构建责任评价体系。我们学校要把评价作为激励学生道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