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1 02:52:38

点击下载

作者:蒙曼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作者:蒙曼设计:李洪达排版:郝禾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4-09ISBN:9787533951665本书由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自序相遇在这如许美妙的四时之诗

2017年,农历丁酉年。正月十五那天,伴着满城的灯火,满天的烟花,我在喜马拉雅推出了一个节目,叫《蒙曼品最美唐诗》。那个时候,刚过立春,不到雨水,东风尚软,万物方苏。当时我确定的原则,就是按照季候来讲诗,和大家在四季的变换中一起赏读诗人笔下的春花秋月,也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古人对季节的变化、对节日的情感,真的比今人敏锐太多,也细腻太多。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还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全都按照自然的节奏,接受着老天的安排。没有现代钟表的精确报时,但是,人们知道,春天的一丝和风到了,那是“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夏天的一缕荷香来了,那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秋天的一滴露水凝了,那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冬天的一片雪花飘了,那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顺时而动,就是天人合一。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也正是社会日益活跃,人们开始东奔西走的时代。做官的出门游宦,念书的出门游学,从军的出门征战,经商的出门行商,甚至娇羞的姑娘,也会迈开她们健康美丽的天足,走出家门,到林间采桑、到水边采莲。有谁会比出门在外的人更关注节气的转换、天气的变化呢?只有他们,才会看到“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的他乡之景,听到“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的异地之音,感受到“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边塞气息,当然,也沉浸在“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的青春律动中。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更是中国古代盛世的巅峰。日子过得丰足,节庆也才格外热闹。“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我们在这样华丽的诗篇中开场,又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浑雄韵律中收束。我们用唐诗来体味端午、七夕、重阳这些传统佳节的动人风情,也用唐诗来表达情人节、建军节、教师节这样一些当代节日的精神实质。

可能有的朋友注意到了,我们的诗里,并没有把二十四节气写全,也没有把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吟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最核心的蓝本,就是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这三百多首诗,是从五万余首唐诗中精挑细选而来,代表着唐诗的风骨、风雅与风流。我确信,所有的节气、节日都有诗,但不是所有的节气诗、节日诗都是好诗。我愿意把古人苦吟的精华拿来和大家分享,让大家和我一起,细细领略那穿越千年而来的风花雪月,和那历经千年而不朽的绣口锦心。

那么,这本《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是否仅仅是喜马拉雅那档节目的文字版呢?当然不是。这是按照一个更清晰的主题精心选择,精心编排也精心修改过的三十二首诗。这些诗围绕着四季的节气和节日,其实就是围绕着唐代的岁月轮回,围绕着唐人的生命轮回。我希望在这轮回中看到他们——李白、杜甫、王维,更希望在这轮回中看到我们——你、我和他(她)。我们和他们,古代和今天,传统和未来,就相遇在这如许美妙的四时之诗中。蒙曼2017年12月推荐序敲开唐诗王国的大门

蒙曼老师在喜马拉雅的《蒙曼品最美唐诗》,获得了一千七百多万点击率的历史纪录。这是喜马拉雅开播以来,以讲读诗词为主的节目中收听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节目。

我认识蒙曼老师始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2006年1月,我开始在《百家讲坛》栏目录制《项羽》,2007年1月,蒙曼老师开始录制《武则天》。

2005、2006、2007、2008,这四年是《百家讲坛》的早期,也是《百家讲坛》的黄金期。

蒙曼老师2007年1月登坛时,才三十二岁,是这一时期走上讲坛的最年轻的主讲人,并以独到的女性选材,让武则天、太平公主、杨贵妃等一系列女性进入了中国观众的视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此后的《大隋风云》,盛况不减,好评如潮。自此,蒙曼老师在《百家讲坛》收获了成功与荣誉,奠定了她作为当代文化名人的地位。此后,她在中央电视台几个大会的优异表现,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地位。

专攻隋唐史,在大学讲隋唐史,并以讲隋唐史在《百家讲坛》出名的蒙曼老师,解读唐诗同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蒙曼解读唐诗的特点非常鲜明:一是通俗易懂,二是准确到位。这两点看似容易,其实非常不易。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唐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皇冠。中国人不会背几句唐诗的大概没有,因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极为特殊的年代外,每个时代的小学语文课本都会选录一定数量的唐诗作为必讲课文。因此,对唐诗的认同与熟悉是中国听众的一大特点,但是,绝大多数听众对唐诗的认知往往停留在似曾相识,或者会背全诗而缺少精准理解的层面上。

蒙曼老师在喜马拉雅的成功,首先在于她对唐诗的精准理解。十几分钟的讲解,会让讲了多年的主讲人最初感到很容易,但真正做下去,才知道它并不容易。唐诗看似熟悉,可是精准理解太难。离开了对一首首唐诗的精准理解,讲解,绝对不会成功。正是这一点,蒙曼老师充分发挥了她的特长——超强的理解能力使她迅速成功“跨界”。

除了精准的理解,还需要通俗的表达。喜马拉雅的听众,不少是年轻的母亲带着年少的孩子,他们构成了在《中国诗词大会》影响下快速走进唐诗王国的亲子听众。通俗,成为敲开认知唐诗大门的工具。得益于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百家讲坛》的成功普及,蒙曼老师迅速成为最受欢迎的喜马拉雅的主讲人,成功向广大听众普及了唐诗。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的录制现场,蒙曼老师邀请我为她的《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一书作序,我当场欣然同意。作序实不敢当,写几句话,谈谈我所知道的蒙曼老师,义不容辞。在《百家讲坛》,在《中国诗词大会》,在北京市每年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在每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图书博览会,我与蒙曼老师共同参加了多场活动。我欣赏蒙曼老师简约的生活,欣赏蒙曼老师精到的发言,更欣赏蒙曼老师正直、真诚、朴素的为人,她能成为北京市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实至名归。

蒙曼老师还很年轻,她在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的传播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借此书出版之际,我祝贺蒙曼老师取得的成功,更乐意看到蒙曼老师继续为中国电视文化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王立群于北京2017年12月春寒来暑往,四季轮回。一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春天是万物萌动的季节,春天是桃红柳绿的季节,春天也是最具诗情画意的季节。中国古代的诗人固然是一年四季都写诗,但写得最多的还是春天。春天是属于花和鸟的,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春天又是属于鱼和虫的,是“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也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春天还是属于男和女的,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没有春天,就没有如许好诗;同样,没有好诗,也就没有如此永恒的春天。(立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春天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所谓“立”,就是开始。

这一天,“阳和启蛰,品物皆春”,辛苦的耕耘即将开始,满怀的希望也随之而来。

这一天,朝廷里的官员都要峨冠博带,随着天子到东郊迎春;民间的孩子,则会人手一个甜甜脆脆的大萝卜,嘻嘻哈哈地咬春;而闺中的女儿呢,则会在头上戴了彩绸或者彩纸剪成的春幡,让它随着浩荡的东风,随着年轻的脚步一起绽放,一起招摇。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云:“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真是旖旎动人。

如许春光,在游子的心头,又是如何呢?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和:指用诗应答。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淑气:和暖的天气。绿苹:一作“绿”,即浮萍。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巾:一作“襟”。

这首诗写得真好。好在哪里呢?好在一开始就告诉你人生的一个道理。看惯的风景不是风景,人往往更容易在陌生跟熟悉的对比中发现美。比如,我是北方人,冬天习惯了冰天雪地,到了海南岛,看蕉风椰雨,就觉得特别温润,因此也感觉特别美。相反,您从四季如夏的海南来北京,看到白雪飘飘,也会觉得特别奇特,特别美。

诗人也一样啊,他第一句话就说:“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宦游人是什么人呢?就是因为做官而跑到外地的人。古代人活动范围小,一般老百姓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家乡。只有做官的人、赶考的人,或者经商的人才会有机会到外地去,感受不一样的风光。这首诗的作者杜审言就是这么一个到外地做官的人。他的老家在湖北襄阳,但出生地是在河南巩义,因此他算是河南人。一个河南人跑到晋陵(今江苏常州)做官,从黄河流域跑到了长江流域。原来在老家的时候,日子一天天过下去,四季变换当然也会感觉到,但是因为太熟悉,不会特别敏感。可是到了江南,到了陌生的地方,心一下子就敏感起来了,特别容易感受到新季节、新风景。

中国人安土重迁,宦游人都是数着日子过的,盼着回家。所以一到换季的时候,心里就像被重重地打了一下:哎呀,我是冬天出来的,或者我是秋天出来的,现在都是春天了,我已经离家那么长时间了。这就是“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再看下两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这两句写得真漂亮。云霞从海上升起来,这是曙光降临了;梅花开了,柳叶绿了,这是春天降临了。从远景写到近景,这个景色美不美呢?太美了,跟谁比美?跟天未亮的时候比是美的,跟冬天比是美的,还有,跟作者的故乡比也是美的。作者的故乡河南,是看不到云霞出海的壮观景象的,而且春天降临得也晚,早春二月还是万木萧条呢。可是江南春早,同样是早春二月,渡过江来,就已经是梅花开,柳眼舒了。所以叫“梅柳渡江春”。

这个美景还没写完。马上,从画面又写到声音了,“淑气催黄鸟”,淑气就是阳和之气,所谓紫气东来,春天的气息来了。黄鸟,也就是黄鹂,被春天的气息鼓舞,叫得更欢了。《诗经》讲“有鸣仓庚”,杜甫讲“两个黄鹂鸣翠柳”,都把黄鹂的啼声和春天的到来联系在一起。春天就是这样一种全方位的舒畅,不仅有花香,还要有鸟语。而“晴光转绿苹”呢?这时作者的眼光从天空下降到水面了,太阳升起来了,所以水面的浮萍光影流转。这像什么?像法国画家莫奈那幅著名的《睡莲》。这就是江南的春天,声和色、光和影,无一不美。

春天的江南如此美丽,作者应该满心欢畅了吧?恰恰相反。作者忽然沉默了,忧愁了,黯然神伤了。为什么呢?“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首诗的题目,不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吗?作者的朋友陆县丞,就是姓陆的副县长,忽然吟诵起了《早春游望》。可能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吧,这首诗一下子触动了杜审言的思乡之情,让他在春游的途中忽然流下眼泪,想回家了!

为什么呢?不见得是因为陆副县长这首诗写得多好,也许只是因为作者的思乡之情太深。就像一个蓄满了春水的池塘,随便捅一捅哪里,水就哗啦啦流出来了。与其说杜审言一听陆副县长的诗就想家了,还不如说,杜审言从一开始看到江南春色就想家了。哎呀,江南都桃红柳绿了,我们老家那条大河还没解冻呢,就在这么一看一比的时候,家乡自然而然地就回到杜审言心里了。

为什么这么美的景色也留不住杜审言的心呢?因为“江山信美,终非吾土”。杜审言也罢,我们也罢,选择远行,确实因为“江山信美”,外面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美丽的前程。但是,就像一年一度的春节我们都要回家一样,杜审言还是会思乡。故乡也许没有那么美丽,没有那么美好,但是,那毕竟是我们的家,是我们最初的来路,谁又能忘了它呢!所以,这首诗是以“偏惊”开头,以“沾巾”结尾,让春天的柳丝和思乡的情丝缠绕在一起,绵绵不绝。所以明朝人胡应麟说,这是“初唐五律第一”。

最后说说杜审言吧,好多人都知道他是诗圣杜甫的祖父,却不知道他也是最最狂傲的一个诗人。他曾经夸下海口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论文章,屈原、宋玉都得给我当下属;论书法,王羲之都得给我磕头作揖。唐突古人也就罢了,批评起同时代的人,杜审言更是口不择言。当年,他还是小秘书的时候,负责在各地官员的年终总结上写评语。有一次写完评语出来,见人就说,苏味道该死了。苏味道是谁呢?苏味道是大诗人,也是当时的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副部长。别人一听吓坏了,忙问为什么,他说,苏味道一看我写的评语这么漂亮,还不得羞死?这得是多狂傲,才敢这么攻击自己的领导!为什么要说这件事呢?我其实是想说,无论多狂傲的人,心里都藏着一个美丽的春天,还有一个更美丽的家乡。他们也许一生都不会向任何人低头,但是,对春天、对故乡,他们只有赞叹,只有眷恋。这就是诗人。(元宵节)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春节过后,第一个大节就是元宵节。元宵节古称上元节、灯节,西汉开始出现,到唐朝已经盛极一时。只不过,唐朝人还没有发明元宵,无法吃着元宵过着节,那人们怎样庆祝佳节呢?最有吸引力的活动就是放花灯。唐朝不仅花灯放出了高度,诗也写出了高度,其中最著名的上元诗篇,就是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正月十五夜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元宵节的灯景。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妓”。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落梅:曲调名。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夜:指宵禁。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正月十五,现在已经没那么热闹了。但在古代,它算是个大节,叫上元。所谓上元、中元、下元都是道教的说法。上元正月十五,是天官赐福;中元七月十五,叫地官赦罪;下元十月十五,是水官解厄。三者之中,上元最是普天同庆。

上元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绝不是吃元宵。吃元宵是宋朝以后才有的习俗。上元节有另外两大好处。第一个好处是点花灯,第二个好处是不宵禁。这两个好处,在今天没什么意义,在古代可不同寻常。古代没有路灯,没有霓虹灯,晚上照明就靠月亮。只有上元节前后,从官府到商家再到私人,家家举火,户户点灯,一下子把夜空照亮,这是平时看不到的景象。另外,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宵禁政策。一到晚上,大家都得规规矩矩待在家里,街上黑灯瞎火,冷冷清清。还有金吾卫监督执行,谁要是不回家就抓起来。只有上元节这几天会解除宵禁,让大家出来赏灯。这样一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在上元节的晚上都涌上街头,所以,上元节又是中国的狂欢节。

苏味道这首《正月十五夜》写的就是唐朝上元节的狂欢。第一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火树银花形容灯光绚烂。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形容焰火的吗?当然不是,唐朝还没有焰火呢。但是唐朝的时候,正月十五点灯的规模特别大。比如唐玄宗的时候,在皇城前面树灯轮,高二十丈,上面挂五万盏灯,可以想象何等壮观。所谓火树银花,就是说在灯光照耀下,树如火树,灯如银花。那为什么“火树银花合”呢?因为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灯火连在一起,而且满城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灯光也都连在一起,所以是天地、四面八方都合在一起了。这个场景太动人了,所以这句诗一出来,后人就反复引用和化用。比如,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是从这儿来的,现在“火树银花”已经是成语了。“星桥铁锁开”又是什么意思呢?星桥是唐朝洛阳城著名的天津三桥之一。要知道,苏味道这首诗是武则天时代写的,武则天时代的都城在洛阳,星桥是洛阳最重要的一座桥。因为这座桥北面是宫城和皇城,也就是皇宫加政府办公区,南面是老百姓的生活区。平时这里戒备森严,但是,正月十五举国狂欢,所以这座桥上铁索都打开了,皇帝、后宫佳丽、文武百官都走出来,与民同乐。这一联诗,等于描绘了一幅全景图,节日气氛立刻被烘托出来了。

下一联,“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这是从宏观到微观了。风流倜傥的美少年们骑马游街,把地上的尘土都卷起来了。如果没有灯,这种浮尘是看不到的,但是,在节日灯光的映照下,你就可以看见一团团的尘土随着马在跑,这是地上的场景。那抬头看天呢?正月十五是月圆之夜,一轮明月涌出,把月光洒在每个人身上。如果从骑马人的角度来看,就是地上的浮尘随着人在走,天上的月亮也随着人在走。一个明、一个暗,一个是细小的微尘,一个是又大又圆的月亮;一个去,一个来,对照也特别好。

再下一联更好了,讲到最美的地方了。从男性讲到女性了。“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游伎是什么?是歌女,唐朝的文艺工作者,大众偶像,她们个个艳如桃李。《诗经》里有一句话讲“何彼秾矣,华如桃李”。苏味道把它借过来了,说“游伎皆秾李”。美人出现,已经非常好看了。这还不够,这些美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她们是“行歌尽落梅”。所谓“行歌”就是边走边歌,载歌载舞。唱什么呢?唱《落梅》。或者叫《落梅花》。唐朝有两支最流行的曲子,一支叫《落梅花》,一支叫《折杨柳》。所以李白写“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又写“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今天我们还有一支曲子叫《梅花三弄》,就是从《落梅》演变过来的。这些桃李年华的歌女唱着《落梅花》走过来了,一方面是自娱自乐,另一方面也是给大众表演,给自己做广告,这就是狂欢节的高潮。其实我们也知道,正月十五为什么吸引人啊?就是因为这一天在大街上公开露面的不光是肆无忌惮的小伙子,还有平时深藏不露的姑娘。姑娘和小伙子在这么欢快的场合碰见了,难免就会有抛媚眼、捡手帕之类的事情发生,所以元宵节又有中国情人节的说法。欧阳修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到这里,宏观也有了,微观也有了,天上也有了,地下也有了,小伙子也有了,姑娘也有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达到高潮,接着就要考虑收尾了。怎么收呢?“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卫,是唐朝的府兵十二卫之一,相当于今天的警察。平时金吾卫是执行宵禁,监督人们晚上回家睡觉的,可是正月十五这一天,连金吾卫都放松下来,让老百姓尽情享受节日狂欢了。可是玉漏这恼人的计时器,为什么还在一滴滴滴下水来,仿佛催促人们快点回家呢?玉漏啊,你能不能别再催了呢?

这一句结束得真好,人生的感慨出来了。上元之夜太美好了,谁不希望永远停留在这美好的一刻呀!可是时间就是那么无情,所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无论你愿意与否,它都按照自己的节奏,一分一秒地溜走,也一分一秒地催促着你,从今天的节日,进入明天的日常;从今天的狂欢,进入明天的平淡。乃至,从此刻的青春,最终步入白发苍苍的晚年。这就是人生的不得已,但是,也正因如此,更彰显上元之夜的迷人。从尽情欢乐到微微的惆怅,这正是节日带给我们的普遍感受吧,苏味道把它表达得如此动人,如此微妙,所以历代都觉得,这是描写元宵节最好的诗篇。

最后说说苏味道吧。他是武则天后期的宰相。武则天推崇文学,喜欢才子,所以选了好多大文豪当宰相,苏味道是其中之一。但是大家也知道,武则天经常搞政治清洗,所以大臣都很谨慎。苏味道有一句名言:“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常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故世号“苏模棱”。处事模糊,写诗却明明白白,风流潇洒,可见诗人和政治家还真不是一回事。还有一件事值得提一提,宋朝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都是苏味道的后裔。当然,他们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都比祖先更出彩。(情人节)李白《长干行》

冰雪消融,大地春回,万物萌动,爱情也该萌动了吧?春天不止一个情人节,上篇我们讲了号称“中国情人节”的元宵节,而2月14日是西方国家的情人节。等到农历三月三,还要迎来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上巳。这么多的情人节密集降临,一波一波地向我们传递着青春的美好、生命的喜悦。有没有“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感觉?下面我们就借着情人节这个话题和大家分享一首最具中国风的爱情诗——《长干行》。长干行李白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床:井栏,后院水井的围栏。长干里:在今南京市。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滟(yàn)滪(yù)堆:长江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早晚:多早晚,何时。三巴:即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地区。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

通篇读下来,这口吻、这节奏,多像民歌呀。其实,《长干行》本来就是民歌的曲调,李白这首诗,属于民歌的再创造。所以特别清新,特别明朗,犹如一缕清风。

为什么说这首诗是最具中国风的爱情诗呢?因为它描述的不是一份激情,而是一份长情。西洋的爱情往往是激情式的,比如少年维特遇到少女绿蒂,少妇安娜遇到贵族沃伦斯基,都是爱到翻江倒海,以生以死。这种感情激烈,也短暂。所以我们看西洋的童话,王子爱上公主,历经磨难,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故事也就结束了。因为轰轰烈烈的爱情之后的生活太平淡,跟恋爱的激情无法相提并论。所以,他们讲结婚是恋爱的坟墓,所以他们听到杜拉斯说“和你的青春美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会特别感动,因为这样的感情不寻常。

但是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追求的不是一把火的炽烈,而是一江水的长情。长到什么程度呢?长到像这首诗里说的,从“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开始,直到什么时候结束?不是到结婚结束,而是两个人,一辈子,就这样相爱,相守,相思。

具体看一下这首诗吧。这份长情是怎么开始的呢?这首诗,是以一个少妇的口吻,从追忆开始的。“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古代人长大之后就要束发了,男子戴冠,女子插上发笄。但是小时候,还没有束发,也没有总角的时候,头发就是自然垂下来的,这就是垂髫,也就是诗里说的,妾发初覆额。那具体是多大呢?就是三四岁的样子。小女孩三四岁,小男孩也大不了多少,所以才会拿一根竹竿当马骑,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的,还会唱儿歌,“骑大马,戴红花,喇叭吹响嘀嘀嗒。”一千多年了,一代一代的人,都这么度过童年。

小男孩骑着竹马来找小女孩,然后两个人就“绕床弄青梅”,绕着院子里的井栏追逐打闹,互相争一枝青梅。这里的“床”和“床前明月光”的“床”一样,不是睡榻,而是井床,也就是围起来的井栏。在古代,井就是家的象征。暖暖的春天,青青的梅子,天真无邪的孩子,这是多么纯净的画面,多么纯净的情感啊。所以,下一句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中国古代不是讲“男女授受不亲”吗?这两个孩子,又不是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样的姑舅兄妹,为什么能这样无拘无束地一起成长呢?因为他们“同居长干里”。长干,在如今南京市的秦淮河到雨花台一带,三国时候孙权父子在那里建立大市,成为商贾辐辏,船家聚集之地。所以这个小男孩和小女孩是商人的儿女,是市民人家的小孩。而市民人家的小孩,一般来说,比农家的孩子更活泼,又比贵族人家的孩子更自由。所以,这一对小儿女才能发展出这么无拘无束的感情。这种感情,我们今天已经概括成两个最美的成语了,叫“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这样相伴着长大之后,两个孩子自然而然地谈婚论嫁了。唐朝法定的婚姻年龄是男十五,女十三。这首诗的主人公,这个小女孩,在十四岁的时候嫁给了自己童年的伙伴。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哥哥妹妹式的婚姻太没有新鲜感了吧?才不是。诗里写的是“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平时熟悉归熟悉,一旦做了新娘子,小姑娘还是那么羞涩,就那么低了头,对着墙坐着,无论小伙子怎么叫,都不肯回头。这才是传统的中国女性,又淳朴,又娇羞,真美。

然后呢?然后是“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过了一年,娇羞的新娘子才终于在情感上放开了,她是那么爱自己的丈夫,希望和他在一起,永不分开,直到化成烟,化成灰。这不就是《红楼梦》里贾宝玉的梦想吗?可是,生活哪有那么尽如人意!“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她总希望丈夫能够像庄子笔下的尾生那样,信守自己对心上人的承诺,哪怕大洪水,哪怕天崩地裂,也一直在原地不动,等着她,守着她。可是现实呢?现实是长干儿女,注定要过聚少离多的生活,丈夫注定要东奔西走,妻子注定要尝尽离愁。“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小新娘十六岁的时候,丈夫要出门经商了。丈夫走到哪里,小新娘的心就跟到哪里。她在家猜测,丈夫此刻可能要到三峡了吧?民谣说:“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堆那么凶险,丈夫没事吧?“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时候,丈夫是不是也心生哀愁呢?

因为一颗心追随着丈夫,所以,小新娘对眼前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自从你走后,我就很少出门了,你之前留下的脚印,现在已经长满了青苔。青苔那么厚,扫都扫不走了,你走了那么久,秋天不知不觉都来到了。

秋天到了,又如何呢?下一句:“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农历八月秋风凉,秋天最常见的黄蝴蝶又飞来了。连蝴蝶都能双双对对飞,为什么你要把我一个人丢在家里?春去秋来,草也黄了,花也落了,你再不回来,我也老了!小新娘最伤心的是什么?其实不是自己年华老去,而是我的青春这么美,你居然没能看到。处处从别人的角度考虑,这才是深情。

从童年的明媚,到新婚的旖旎,再到此刻的惆怅,接下来呢?接下来就是属于李白的感情了!李白在唐朝的诗人里,确实是最爽朗、最豪迈的。他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好像很郁闷了,可紧接着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心太热,压不垮,打不死。这里也是一样,小新娘难过,也抱怨,可是接着呢?接着她的热情又回来了:“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你多早晚才能回来?一定要先写信告诉我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