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床药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0 16:46:23

点击下载

作者:梅全喜,曹俊岭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药临床药学

中药临床药学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药临床药学/梅全喜,曹俊岭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ISBN 978-7-117-18078-8

Ⅰ.①中… Ⅱ.①梅…②曹… Ⅲ.①中药学-临床药学 Ⅳ.①R2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227909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药临床药学

主  编:梅全喜 曹俊岭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7年3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078-8

策划编辑:曹锦花

责任编辑:冯媛媛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雷 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药学部

王万隆 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药学部

方铁生 江苏省中医院药学部

巩 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药学部

华国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药学部

孙云飞 江苏省中医院药学部

孙庆敏 江苏省中医院药学部

苏芬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李国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药剂科

李学林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李春晓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杨新建 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药学部

吴惠妃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学部

邱雄泉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学部

邹爱英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

汪永忠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沈 健 江苏省中医院药学部

沈夕坤 苏州市中医院药学部

范 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

罗 骞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周 鹏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赵奎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药剂科

赵翡翠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药学部

钟 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药剂科

钟希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学部

侯连兵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

姚 毅 江苏省中医院药学部

秦 飞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

聂继红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药学部

夏伦祝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高家荣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郭桂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

唐洪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梅 娜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药学部

梅全喜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学部

曹俊岭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学部

彭伟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学部

曾聪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学部

谢俊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药剂科

蔡家驹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学部

薛春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学部

戴卫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学部前 言

中药临床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对象,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看,传统中医药学对中药临床药学早有认识,并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传统中医药重视“病” “证”“药”三者的结合,选药遵循“理法方药”,即在明辨病机后确定治疗原则,考虑选择合适的方剂及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组方时要考虑中药的性味归经、君臣佐使及中药的毒性等;服药时要根据病情确定给药时间,如“病在上焦,宜饭后服;病在下焦,宜饭前服”;此外,用药还要考虑证候禁忌、配伍禁忌、饮食禁忌等。这些都体现了中药临床药学的深厚根基,也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医药在全民医疗保障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马兜铃酸肾病事件、鱼腥草注射液紧急停用事件、刺五加注射液事件等一系列中药药害事件使中药的安全性受到了质疑,但究其根源,并不是中药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中药使用的合理性出现了问题。如马兜铃酸肾病事件,就是将马兜铃科的关木通作为木通科的木通、将马兜铃科的广防己当作防己科的粉防己来使用,而且是超长时间服药(比利时患者平均服药12个月,国内一名患者连续服用龙胆泻肝丸长达20年),结果出现了由马兜铃酸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再如鱼腥草注射液事件,多是因为用法用量控制不当、忽视患者药物过敏史、药物配伍不合理等不合理用药因素导致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10年和201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病例数占总报告病例数的13.8%和17.1%,仅次于抗感染药物而位居第二,在2011年度报告中更是重点提示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报告比例占总数的7.6%)及合理使用问题。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药品安全风险中中药占据较大的比重,如何合理地使用中药,避免中药药害事件及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危害了患者的健康,而且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而紧密结合中医临床开展的中药临床药学,其工作核心就是合理用药,临床中药师的工作就是和临床中医师一起,结合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保证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

西药临床药学是随着西医对药物在临床应用的逐渐重视而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美国提出并创建的,我国的临床药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近几十年来,我国的临床药学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在2002年,原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医院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2011年由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制定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又将临床药学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定义为“医疗机构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对临床用药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与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的药学技术服务和相关的药品管理工作”,药学部门应“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组织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士组成的临床治疗团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临床药师,临床药师应当全职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指导患者安全用药”。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医院都相应成立了临床药学室,临床药学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正式出版的临床药学专著也越来越多,如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药学理论与实践》、《临床药师工作指南》、《临床药学导论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军医出版社的《实用临床药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的《临床药学与药物治疗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的《临床药学》等,为临床药师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使临床药师在规范临床药物治疗、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药临床药学作为临床药学的一个分统,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提出,但其发展一直落后于西药临床药学。2002年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出台后,全国二级以上中医院也相继建立了临床药学室,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临床药师,但这几年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非常缓慢,真正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医院很少,水平也很低,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目前基本上仍处于停滞状态。为什么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如此缓慢?这里有多种原因,但最主要的是中药临床药学不像西药临床药学那样有国外成熟的发展模式可供借鉴,没有现成的具有指导性的专著可供参考,使各级医院中药临床药师不知从何处着手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因此,编撰一本《中药临床药学》 专著,以此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提供指导,对于推动和促进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为此,我们组织全国16家三甲医院药剂科从事中药临床药学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编委会,编撰《中药临床药学》一书。全书共17章,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负责第一章概论、第八章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第十三章中药药物经济学,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负责第二章中药的合理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负责第三章特殊人群的中药合理使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负责第四章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负责第五章中药煎药及临方炮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负责第六章中药处方点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负责第七章中药不良反应,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负责第九章中药药源性疾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负责第十章中药临床药动学和第十一章中药的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给药方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负责第十二章药物相互作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负责第十四章中药循证药学,江苏省中医院负责第十五章中医药文献与信息和第十七章中药药历书写,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负责第十六章中药药学服务与咨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苏州市中医院参加了文稿的审核修改工作,附录部分主要收录近年医药卫生主管部门颁发的与医院中药临床药学有关系的管理规范、规定及管理办法等。初稿完成后,第一至九章由梅全喜主任中药师审核修改,第十至十七章由曾聪彦主任中药师审核修改,最后由主编梅全喜和曹俊岭主任中药师审核定稿。

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涉及中药临床药学的各个方面,是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关于中药临床药学的专著。它的出版对于推动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书可供各级从事医院药事管理、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人员参考,亦可供高等医药院校的学生作选修教材使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有关单位和专家的大力统持和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在编写中还参考引用了部分医药专著及医药杂志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借此也对这些专著和文献的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的学识和专业水平所限,书中遗漏、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广大同仁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梅全喜 曹俊岭2013年7月第一章 概  论

临床药学是现代药学发展的方向。中药学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虽然近十年来也提出了“中药临床药学”的新概念,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和发展,中药不合理应用及中西药不合理配伍现象日渐增多,中药毒副作用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尤为突出。如何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防止和最大限度降低中药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建立中药临床药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已成为医院中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也是现代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节 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医对药物在临床应用情况的逐渐重视而发展出一门新学科——临床药学。随着人们崇尚“回归自然”的热潮进一步升温,中药的作用和地位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中药备受关注的情况下,如何运用中医药理论,使中药密切结合临床,在体内发挥最大、最合理、最安全的防治疾病效能,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阐明其有关作用机制等,这些因素又促使产生了一门新学科——中药临床药学。中药临床药学是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也是临床药学的新分统,其核心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因此,对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临床药学的概念

临床药学是运用现代药学知识,结合临床,以患者为对象来研究药品及其制剂与机体相互作用和应用规律的综合性药学分统学科,旨在用客观科学指标来研究具体患者的合理用药。其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确保患者的合理用药。研究内容涉及临床药动学、临床药效学、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治疗药物监测和给药方案设计等。临床药学是现代药学与临床相结合的产物,以患者为对象,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研究合理、有效、安全使用药物,实现用药的个体化,以提高用药水平。临床药学也是一项应用性研究工作,药师在临床治疗上运用药学知识,提出用药方案,监控用药过程,追踪用药结果,作出用药评价,计算用药成本,全面服务于患者。临床药学工作的实施需要得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主管部门的政策统持,同时在工作实践中药师、医师和护士三方面应开展团队式的紧密协作。二、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

中药临床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对象,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药临床药学以患者为对象,为适应各种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复杂多变病情的防治需要,运用现代的药剂学、药理学等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临床患者的状况,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监测用药过程及摸索用药规律,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目前,学术界有“中药临床药学”和“临床中药学”两种提法,我们认为临床中药学与中药临床药学虽然都涵盖“临床”“中药”,从广义上讲,两者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中药”,研究范畴均限于“临床”。两者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合理有效与安全用药的科学,其核心是临床合理用药。但从狭义上讲,两者的逻辑定义却各有侧重,是不完全相同的。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既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由于临床中药学主要是研讨中医临床各科所用药物是如何应用的,所以它又具有与临床学科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直接来源于临床的,其任务就是要实现“老药新用,常药特用,优化量效”。中药临床药学是中药药物与中医临床密切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多种现代监测为手段,研究中药的体内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发挥最大治疗作用的一门学科。中药临床药学,就其属性来说,它是临床药学下面的分统学科,其研究重点是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问题。总之,临床中药学与中药临床药学各有侧重,具体的内容是不同的。我们认为中药临床药学更侧重于合理用药,更符合现代临床药学的核心内容,故中药临床药学不可以称为临床中药学。三、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从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看,传统中医药学对中药临床药学早有认识,并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传统中医药重视“病”“证”“药”三者的结合,重视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的不同而施行个体化的给药方案,这些都体现了中药临床药学的深厚根基,也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

纵观医学、药学两大学科发展史,均曾经历“结合-分离-结合”的发展轨迹。中医学和中药学也是如此。古时候中医中药不分家,“上山采药,下山行医”,有不少医家善药,也有不少药家善医,孙思邈、李时珍等先贤即为典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行业分工的细化,医药逐渐分离,中医师只管辨证开方,中药师只管调配发药,两者各行其是,医不识药,药不懂医,中医和中药脱离的状况愈加严重。然而,中医药之所以历时数千载而不衰,正是由于中医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中药的紧密结合对认识中药、合理应用中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正是顺应医药学科发展轨迹将中医学和中药学再次结合的必然。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疗效以及降低中药毒副作用的需要,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医药在全民医保中所占比重也是逐年提高。但随之而来的用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马兜铃酸肾病事件、中成药重金属砷、汞含量严重超标事件以及频发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等一系列中药药害事件使中药的安全性受到了质疑,但究其根源,并不是中药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中药使用的合理性出现了问题。如马兜铃酸肾病事件,就是将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当作木通科的木通、将马兜铃科的广防己当作防己科的粉防己来使用,而且是长期过量使用,比利时马兜铃酸肾病事件的患者平均服用“苗条丸(含广防己)”达12个月,国内一例马兜铃酸肾病患者服用龙胆泻肝丸(含关木通)长达20年,结果出现了由马兜铃酸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再如近年频发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多是因为用法用量控制不当、忽视患者药物过敏史、溶媒选用不当、药物配伍不合理等诸多不合理用药因素,导致了以过敏性休克为主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中药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正在逐年递增,从2010年到2012年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数分别占总报告数的比例已从13.8%上升至17.1%,仅次于抗感染药,位居各类药物的第二位,在2011年的年度报告中更是重点提示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问题。从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统计数据来看,中药的安全风险在我国药品安全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如何合理地使用中药,避免中药药害事件及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再如最常见的感冒,中医有风寒和风热之别,常用中成药中的荆防感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扑感片等是专治风寒感冒的,风热感冒则不宜用,而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等是专治风热感冒的,风寒感冒则不能用,同是感冒,证型不同则根据辨证论治后所选治法方药不同,而临床医师(特别是西医)在选药时经常是望文生义或按病选药,从而导致药不对证,造成病情延误甚至病情加重。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危害了患者的健康,而且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而紧密结合中医临床开展的中药临床药学,其工作核心就是的合理用药,中药临床药师的工作就是和临床中医师一道,结合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达到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的目的。这对促进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和振兴祖国的中医中药事业,使中医中药跨出国门、走向世界、造福人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面对现状,医院药师应该改变传统的“采购供应药品,收方发药”的工作模式,转向以开展为医、护、患提供“药学技术服务”的临床药学工作上来,积极协助医师、帮助患者安全合理地应用中药,成为一个合格的中药临床药师,为积极开展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发挥积极作用。第二节 中药临床药学的特点与研究内容一、中药临床药学的特点

随着医院药学从传统的药品供应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技术服务模式的转变,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逐步开展起来,药学服务便成为热门话题见诸报刊,然而涉及内容基本上都是有关西药药学服务的。中药临床药学由于情况更加复杂,重视程度不够,起步晚,难度大,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努力探索。

中医、中药的密切结合对认识中药、合理应用中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中医药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所以才能够历时数千载而不衰,并且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仍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这是中药区别于天然药及其他民族药之所在。中医的选药程序遵循“理法方药”之则,即在明辨发病机制后确定治疗原则,考虑选择合适的方剂及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组方时要考虑中药的性味归经、君臣佐使及中药的毒性等;服药时要根据病情确定给药时间,此亦即时辰用药理论;此外,用药还要考虑证候禁忌、配伍禁忌、饮食禁忌等。因此,从临床药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看,我国的传统中医药理论对临床药学早有认识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时至今日仍值得药学工作者深入地探索和研究。与现代临床药学不同的是,传统中医药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对问题进行阐述,而现代临床药学是从微观的角度对问题加以阐述。

中药临床药学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学科,在中医药防病治病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用现代先进技术研究中药,对于充分发挥药效和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目前中药的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如脱离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不合理用药、盲目追求大方、大剂量,炮制不当,用法煎法失当,中药注射剂诱发不良反应的报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迫切性是显而易见的。二、中药临床药学的研究内容

中药临床药学的研究与目前开展的临床药学工作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其工作内容更加复杂,难度更大。中药临床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一)药师深入临床,参与在传统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药药物治疗

中药的临床应用,离不开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中医理论,重视理法方药的整体性,强调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这就决定了中药临床应用必须面临的问题,中医临证处方多无恒定剂型,以汤剂为主,煎服方法可随病情、用药习惯而变化。药物的个体化给药实际上已是中医治疗的特色。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这些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中药(包括中成药)本身就是不合理用药。因此,中药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参与在传统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药药物治疗,参与中药给药的方案制订,以确保中药安全合理地应用于临床,这是中药临床药学主要内容。(二)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上报

当为一位患者选定了最佳用药方案之后,就需要有药师、医师、护士共同合作,监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特别是要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时,则应建议临床医师重新修订药物治疗方案。中药临床药师应经常注意收集总结药物的不良反应资料,并按要求及时上报。目前,大多数的医院特别是二级三级医院都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了医院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以求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及时发现药品的不良反应,尽量减轻对患者的损害,维护患者的用药权利,防止严重药害事件的发生、蔓延或重演。所以说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上报工作是中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的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中最有成效的工作之一。(三)药动学研究及生物利用度监测

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时间进程;生物利用度用于表示药物制剂中的主药到达体循环的数量和速度。对于不同的病患、不同的制剂,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药动学及生物利用度都会产生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危重患者,他们经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服用毒性大的或生理活性强的药物,更应特别注意监测,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用药方案,建立检测方法和药效学参数。当然,目前对中药的药动学研究还为数不多,且大部分仅限于动物实验,设想在不久的将来,由于对临床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的监测,将会为临床更合理用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作出更大贡献。(四)结合临床研究中药理论

中药理论的研究是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前提。中药理论,如药性的寒、热、温、凉等都是朴素的抽象概念,缺乏客观指标。在中药学总论中已不再提及的中药形质学说,其中有些仍有指导意义,如芳香之气,具有辟浊化湿、解暑、行气、开窍等作用,其中部分药理作用已被现代研究所证实。又如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的中药药效,如疏肝解郁、补气健脾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来解释。除在实验研究中,建立适当“证”的模型外,更应该直接从临床观察中药对不同患者的作用,以阐明药物的作用及机制。结合临床研究中药理论,将有助于揭示中药性味归经等理论学说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而这些中药理论的研究与验证对于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五)中药之间及中西药之间的配伍研究

复方配伍是中药应用的普遍形式,根据药物性质并结合具体病情进行配伍,如气血同调、寒热并用、补攻兼施、升降相伍等以及根据病因、病性、病位、病势进行配伍用药。如标本兼顾、上下结合、表里双解、脏腑同治等均属此类。又如中医处方用药,组合有君、臣、佐、使之别。医家运用处方法则,使各种药物有机配合发挥其最大效用。而近年来中西药配伍应用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了,有些配伍可以增强疗效、降低毒副反应,有些配伍却能产生毒副反应,降低药物疗效。这些配伍的规律值得进一步探索,掌握和运用这些配伍规律对于指导临床的安全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中药之间及中西药之间的配伍研究也是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六)中药处方点评工作的开展

处方点评是临床药师在医师处方用药过程中对临床处方进行综合统计分析,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反映医疗机构处方工作的整体和细分情况,为医疗机构管理层进行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统持,以达到合理用药,用药监测、管理的目的。中药处方点评工作是针对中药辨证施治原则、药物配伍、给药途径、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用药禁忌、药物相互作用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展开,将不合理用药分析和合理用药建议及时反馈给处方者,重点放在事前防止发生的环节上,更强调及时干预性,从而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中药处方点评作为对不合理用药进行的一种干预方法,对于确保中药的合理使用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是中药临床药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基层医院最容易开展的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之一。(七)用药咨询与药学信息服务

药物情报的收集与咨询服务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现代化和水平,是药学咨询工作的重要工具。随着中药事业的发展,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均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中药的不良反应也在逐年增加,而药学文献浩如烟海,单由临床医师掌握如此巨量的药物知识和信息,实属不可能,因此,中药临床药师应经常收集有关中药治疗方面的资料,建立药学情报信息库,以便针对临床治疗工作中的问题,提供药物信息,并解答医护人员和患者提出的有关问题,还要主动向患者(包括门诊患者)做药物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患者能自觉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以提高中药临床的治疗效果和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八)中药药源性疾病防治

中药药源性疾病是指应用中药后致使某个或几个器官或组织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引起的疾病。它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超量、超时、滥用、误服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近几年来,随着中药制剂的不断开发,中药新剂型新品种不断涌现,并大量应用到临床。很多临床医师对中药的使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各种不良反应也呈上升趋势,药源性疾病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加强研究中药药源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防治中药药源性疾病,降低其发生率和减轻其病变程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九)中药药物经济学研究

药品合理应用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使患者获得临床需要的药物,采用满足个人需要的剂量,服用适当的期限,并具有最低的成本。”其核心是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即以尽可能小的经济代价,在承担最小治疗风险的情况下,用药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就做到了合理用药。中药的合理应用,也即发挥中药最大程度的治疗优势,解除患者痛苦,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作用。中药在其应用过程中,一直以来比较强调有效性。近年来随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提高,中药用药的安全性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关于药物应用的经济性却一直被忽略。尤其这几年,中药价格不断上涨,一直以来较西药“简、便、验、廉”的中药突然间成了老百姓用不起的“贵族药”。因此,中药药物经济学也应是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即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中医药特点及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研究如何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效率,着重评估中药治疗的成本-效果(益)关系,提倡合理用药,以控制药品费用的过快增长,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师用药,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帮助患者正确选择药物。(十)开展中药循证药学研究

中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其使用价值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而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多,其安全性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一直以来中医药存在疗效评价体系不规范,以及中医药作用机制不清等问题。并且在临床药学实践中,中药临床药师时常要面临新药和老药新适应证的不断提出等大量资讯,如何正确地搜集和利用有效的文献,判断研究报告中可能的偏倚,如何去伪存真、掌握和使用正确的文献评价方法成为关键。循证药学正是临床药师搜集、评价科研证据(文献),评估其在制订治疗方案中的作用,并以此做出临床药物治疗决策的临床实践方法。是以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为核心,合理用药与提高疗效为主要目标,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相结合,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新型规范的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方法体系。因此,开展中药循证药学研究,无论从临床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增加临床合理用药,还是从丰富完善中医药学术、发展中医药学、促进中医药与国际医药学相互接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十一)临床试验及药物评价

药物临床实验指任何在人体(患者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实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和(或)实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评价实验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这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经常总结临床试验的各种资料及对药物进行评价,是中药临床药师的重要工作,特别是临床新药及医院制剂的应用,更应进行详细的观察总结,以便为今后临床更合理地使用提供信息。如根据临床需求,设计处方,进行中药的新剂型、新制剂研究,观察药物疗效、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确保其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十二)中药调剂、煎服方法及中药临方炮制

中药调剂、煎服方法及中药临方炮制工作与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密切相关,调剂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和患者的安全用药,同时,中药调剂工作者还肩负着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为患者提供药学咨询服务的任务。煎服方法是中药汤剂进入临床的最后环节,其工作质量和药品质量对中药临床疗效产生直接的影响,关系到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而一些特殊的煎服方通常是为满足一些特殊性质的药物或不同患者的个体化需要而设立的,煎服方法对于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降低中药毒副反应有重要的作用。中药饮片的临方炮制是指医师开具处方时,根据药性和治疗需要,要求中药店或医院中药房的调剂人员按医嘱临时将生品中药饮片进行炮制操作的过程,临方炮制既有利于药物药性(药效)的发挥,有利于煎出其有效成分、提高药效,适应临床治疗需求,又能满足中医临床治疗方案多样化和个性化给药的需求。因此,中药调剂、煎服方法及中药临方炮制工作是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重视。第三节 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与现状

20世纪50年代,美国首先提出了临床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把过去传统的药学教育重点从药转向人。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临床药学的专业名词。1962年David F.Burkholder在Kentucky大学医疗中心创建了药物情报室,认为药师是解释、应用药学文献,解决患者特殊问题的专家,这是临床药学发展史的里程碑。1966年,Herfindal等人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药学院率先创立了临床药学专业。1967年,Kentucky大学的临床药学专业毕业实习方案获得认可,在全国推行。1970年,美国对全国药学院的学生实行临床药学教育。1975年,出版了第一部临床药学教科书。1985年,ASHP专门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临床药学实践方向。同年Veterans Administration颁布了《临床药学专家准则》,规定了临床药学专家的定义。1989年,药学实践成为临床药学专业的方向,国际上接受这一概念。1990年,Hepler及Strand明确提出Pharmaceutical Care(药学服务,或称药学监护)。

经过40余年的发展,美国的临床药学工作已经深入到临床医疗的各个领域。我国临床药学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也已开始萌芽。早于1963年在制订有关药剂学课程时,曾列入“临床药剂学内容”,1964年全国药剂学研究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上海召开,汪国芬、张楠森等药师在会上首先提出在国内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建议,但因故一直未能开展。1983年在黄山召开了全国首届临床药学学术论文交流与专题讨论会。1986年,上海医科大学创办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班;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原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现为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和大连医学院(现为大连医科大学)试办了5年制本科临床药学专业。1998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开设临床药学本科专业。2002年1月,原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临床药学工作应面向患者,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实行医药结合。临床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建立重点患者药历,实施治疗药物监测,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为我国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指明方向,对我国临床药学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5年3 月17日,原卫生部颁布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中对临床药学的工作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建立临床药师制,临床药师数量合理,负责临床药物遴选、处方审核,参与查房、会诊等。2007年1月17日,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公开发布《中国药历书写原则与推荐格式(2007年版)》,旨在方便医院药学工作者参考编写适合本单位的药历。2012年10月,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在2007年1月发布《中国药历书写原则与推荐格式(2007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又发布了《中国药历书写原则与推荐格式(2012年版)》。2007年5月1日,原卫生部出台了《处方管理办法》,以法规的形式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同时也对药师审核处方的内容做了详细规定,使得临床药学服务向规范化、制度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不少医院开展了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如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进行了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实践,他们定期进行处方分析,向全院大会报告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分析其危害并刊登于学报;向全院医务人员作有关药动学临床意义的学术报告,介绍临床药学的主要内容、血药浓度监测的重要性及主要原理;成立用药咨询部,解答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各种用药问题;成立药学资料室,收集药学信息资料向全院提供;参加医院用药品种的制订及研讨不合理用药等。到今天,绝大多数三甲中医院都开展了中药临床药学工作,除了上述的基础工作外,重点放在安排中药师下临床参加会诊与查房,开展中药处方点评工作,收集、整理、上报、反馈中药安全信息,提供中药咨询服务等方面,另对中药临床药学的一些基础研究如中药性味归经研究、中药煎煮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研究等也得到一定发展,也有少数医院开展了药动学研究。然而,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与实际工作的要求以及与西药临床药学工作相比较都有很大的差距,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中药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现状

临床药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西方发达国家,均已普遍设立临床药师高等教育。相比之下,我国落后了近20年,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原华西医科大学(现为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上海医科大学(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南京药学院(现为中国药科大学)等先后开设临床药学学习班;1989年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开设了第一个5年制临床药学本科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在一些中医药大学成立了“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并遴选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如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冰院长、云南中医学院李庆生院长等,但他们培养的是临床中药学人才,并不是中药临床药学人才。因此,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中药临床药学人才培养工作还未起步,中药临床药学也普遍存在学制较短,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难以安排,缺乏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培养的学生难以胜任临床药师工作等问题。二、中药药动学研究与中药的治疗药物监测

中药的药动学研究与西药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或因所含成分多化学结构不明,或因是混合物无法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有效成分含量,而给其药动学的研究带来困难,进展也相对西药药动学的研究更为缓慢。但相对20世纪80年代来说,有关中药代谢及药动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中药药动学研究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成分(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复方,即血药浓度法;另一类是化学基础研究薄弱、成分尚不明确的中药及复方,该类主要以生物效应法为研究手段,包括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效量半衰期法、微生物法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近些年人们对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又逐渐兴起,特别是近年来血清药理学、毒性中药的药理与毒理研究的深入开展,进一步促进了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探讨中医药理论和为中药制剂的剂型改进及新药研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据不完全统计,中药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有近190种进行过相关药动学研究。但当前中药药动学研究大多是为了新药的开发而开展,且大多在动物体内进行,对人体的临床药动学研究及真正的为临床开展用药监测的目前还很少。

中药的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发展与西药TDM相比,也同样比较滞后,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缺乏体内微量定量分析方法,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这些都制约了中药TDM的开展。近些年来,黄熙在“复方药动学”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方剂治疗药物监测”的设想,就是进行方剂配伍-血清/体内化学成分浓度-效应关系的研究,了解该药在什么剂量和血清有效成分浓度下出现疗效或不良反应,了解方剂不良反应与配伍的关系,制订个体化的合理用药方案,以便较好的解决中药—疗效/不良反应关系之间的难题。在此基础上,许多临床药学工作者在努力寻找中药某成分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也有人提出以中药的效应-剂量关系来替代血药浓度测定,以便求得有关药动学参数,计算用量。也有人认为中药TDM应首先从保证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着手,逐步向个体化给药深入。这些设想的提出无疑是对中药TDM研究进展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随着我国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中药不良反应及中毒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2010-2012年中药类不良反应分别为13.8%、15%和17.1%,呈逐年增长趋势。目前,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应该是各级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做得最好的一点,这主要得助于国家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在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不良反应监测上取得显著成绩。虽然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对普通中成药及中药的不良反应监测不够,主要原因是对中成药及中药的安全性认识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使许多人认为中药是安全无毒的。一些违法的药品广告也宣称:所谓纯中药配制,安全无毒;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们的错误认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医务人员尤其是西医人员对中成药及中药毒副作用认识不足。第二,对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过度敏感,注射剂因其直接注入体内,因此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往往高于口服和外用等剂型药。一些媒体的介入如一把双刃剑,提高了人们对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认识,但很多报道也过度夸大了其毒副作用,使得人们对中药注射剂失去了理性认识。第三,对当前中药及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现状是“有人报道无人总结,有人总结无人通知”,其实对不良反应进行总结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个案报道往往不能反映一个中药或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全貌,而通过对多个不良反应报道资料的总结分析,找出其不良反应的规律、特征也是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中很有意义的工作。四、中药处方点评

处方点评,作为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的一种方法,近几年来在部分医院得到较好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政府部门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处方点评虽然是在早年的处方分析工作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但它与处方分析有着根本的不同。处方分析工作是对医师不合理处方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大多集中在处方的书写、药物剂量及一些原则性的配伍禁忌等方面,是对处方用药的回顾性分析,重点工作放在分析上,没有强调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及时反馈和干预;而处方点评工作是将不合理用药分析和合理用药建议及时反馈给处方者,重点放在事前防止发生的环节上,更强调及时干预性。因此,随着不合理用药的愈演愈烈,处方点评工作由此应运而生。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中医院(现更名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自1997年起在临床药学的工作基础上推行处方点评制度,是国内最早开展处方点评工作的医院。他们通过药师下临床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对医疗文书的合理用药进行专项质控以及对合理用药质量进行考评与处方者效益工资直接挂钩等工作,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与处方医师沟通,并给予合理用药建议。同时,他们还建立了专门的处方点评机构,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和流程,使处方点评成为药学部的一项规范化、制度化的日常工作。据统计,此制度在院内推行后,该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由1997年的60%降到2005年的37%,同时每个处方费用、每位出院患者住院费用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而成功地控制了医药费用的增长,也极大规范了医师合理用药的诊疗行为,为解决“看病贵”及用药安全问题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卫生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2006年1月原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工作会议上将南海区中医院的处方点评工作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随后,全国各大报纸争相报道。2007 年5月1日颁发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也将处方点评工作纳入其中,该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填写处方评价表,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从而使处方点评制度推向全国所有医疗机构。2009年4月广东省药学会组织了全省部分医院的医药专家制定了《广东省处方点评实施规范(试行)》,目的在于将广东省研究建立处方点评的有效模式逐步形成规范的、操作性强的处方点评制度,对减轻群众的费用负担、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有效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10年3月1日原卫生部又公布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向全国医院推行处方点评工作,为规范医院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全国各地医院开展处方点评工作正如火如荼,但开展中药的处方点评工作却不太多,属于起步阶段。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采用抽取处方点评前后的门急诊中成药处方、中药饮片处方和住院医嘱单,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对照检查,实施处方点评制度后,中药处方书写的合格率明显提高,合理用药情况也得到改善。此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等都已开展了中药处方点评工作,对中药不合理用药进行点评和干预,取得良好效果。五、中药煎服方法与临方炮制研究

中药汤剂在我国是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药物剂型,但中药化学成分复杂,还需将中医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正确、合理煎服中药汤剂,从而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因此,中药的煎服方法研究也是中药临床药学的范畴之一,有人甚至认为中药的煎服方法与现代药学的药学监护在理论与实践中都是一致的。同时,根据药物的性质及疾病的种类不同而确定不同的煎煮服药方法,也是合理使用中药的重要部分。目前有关中药煎煮方法研究较多,并取得了较大进展。有人对传统的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的药物进行检测,结果证明特殊煎药法的必要性,为合理采用煎药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现今很多医院用煎药机取代了传统瓦罐煲药,煎药机满足了快速、量大、自动化的需求,但其丢失了受热均匀、成分破坏少等瓦罐煲药的优点,而很多煎药人员本身素质不高,为了追究快速,连基本的煎药前浸泡及先煎、后下等也一并省去,不能保证汤剂的质量。

中药的临方炮制最能体现个体化给药的特色,因此,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应包括这一部分。目前,医院对中药炮制的研究和应用还不够,从研究现状来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目前国内医院基本都取消了炮制室,所用饮片多为中药饮片加工厂供应,其炮制品是批量生产,商家更多为追求利益,所生产炮制品质量差,品种无法备齐,很多与中医临床用药目的脱节。并且药房调剂人员每天调配工作量大,对临方炮制意识不高,一旦医师处方出现药房未能供货的炮制品,其调配就存在很多随意性。目前关于中药临方炮制研究方面也少有开展。因此,有必要加强中药临方炮制研究,在有条件的医院有必要恢复炮制室,以真正体现炮制学科的中医药特色以及炮制为临床服务的价值。六、中药的临床药学服务与药学信息服务

目前,不少医院的中药临床药师为患者开展了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北京地坛医院参加国家中医药局发起的“11省中医药免费救治艾滋病项目”,中药师尝试与医师合作,为艾滋病患者建立长期药历,加强患者药物服用指导,及时提供用药咨询,监测重点患者的用药过程,借助“红丝带之家”和艾滋病志愿者的力量将心理治疗、人文关爱贯穿于整个药学服务的始终,保证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开展这种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医院相对还较少。

开展中药药学信息服务工作是中药临床药学咨询的重要内容。目前各级医院对西药向各科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合理的用药方法;提供针对性和科学性强的剂型和制剂及其使用方法;及时介绍药品的新品种和作用机制,药物间接相互作用,禁忌证,毒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医护人员共同观察患者体内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等工作的开展已较为成熟,但对中药及中成药的药学信息服务则较为落后,特别是对于中药安全性方面的信息传递、宣传不够,导致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了,这也是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未引起重视的一个主要原因。笔者作为一名在医院工作的中药人员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从2007年开始曾专门撰写“中药(或中成药)安全性问题”这个讲题,在广东省药学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东省执业药师培训中心及部分医院主办的培训班、学习班、论坛及学术会议作过20多次讲座或学术报告,专门介绍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希望通过宣传和传递信息,以期引起重视,但中药安全性问题到今天为止,也没有引起真正的足够的重视。这与我们从事中药临床药学的人员收集中药不良反应信息,药学信息服务工作不到位也是有密切关系的。第四节 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策略与思考

目前,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由于难度较大,尤其是医院中药房科研条件较差,力量薄弱,困难较多,许多实验研究工作只是在中医药院校或中医药研究机构进行的,中药临床药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为此,笔者就中药临床药学未来发展提出如下策略和思考,以供参考。一、发挥中医药特点,促进中药临床药学发展

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药学理论及思维模式均存在差异,在综合医院的中药临床药师应广泛宣传,提高医师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使用中药应遵循中医药理论,坚持辨证论治,对证用药,要因人、因时、因地、因证用药,考虑个体与整体的综合状态,合理组方,配伍时应充分利用相须、相使的方法,发挥药物的协调作用,提高疗效;对有毒或药性强烈的中药,采取相畏相杀的配伍方法,以减少毒副作用;对相恶相反的药物,应避免使用。由于医师对中成药的用药原则模糊,特别是西医医师,在处方时只是凭药名和药品说明书用药,不能根据中医理论来进行辨证施治、合理用药,对治疗疾病非常不利。如常见的感冒发热,患者经常抱怨吃中成药不管用,还是汤药见效快。原因就是中医师在用汤药时,可以根据中医药理论进行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用药。感冒按照中医理论可分有多种类型,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也有多种类型,有用于风寒感冒的“感冒清热颗粒”、“伤风停胶囊”等温性药物,有用于风热感冒的“桑菊感冒颗粒”“消炎退热颗粒”等寒凉药物,有用于热入血分出现高热的“清热解毒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等寒凉之品,也有用于半表半里邪在少阳的“小柴胡汤”等多种药品,虽同为感冒,但病因各异,用药要细加区分。如果属于风热感冒却用一些辛温解表药物,不但无效反而雪上加霜,延误病情。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中成药可以选用,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可减少用药的盲目性、随意性,有助于临床医师合理地使用中药。

由于中医药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因此,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模式,而必须依据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中药无论单味还是复方使用均是多种组分,能够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极少,故笔者认为,中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应围绕处方合理、对症下药、依方炮制、中药剂量与煎服法、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临床用药咨询、不良反应监测及中药安全性宣传等方面进行,并应以临床用药咨询、处方用药调查分析为切入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可配合临床,就中医内科某一系统某几个病证同时分别设计提出A、B、C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以推动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二、医院中药师应转变观念,促进“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药疗服务

过去医院中药师大部分时间是在中药房从事中药调配工作,成天忙于按方抓药的劳作之中。工作是“以药物为中心”,精力集中在药品管理及分发上,无暇顾及药品出了药房后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使用是否合理。如今医院的经营模式已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医院药剂工作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时期的医院药学工作需要,为患者提供全程的药学技术服务,从观念上把各项工作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以开展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的主题上来。

如今医院中药师应深入临床,认真查阅病历和观察病情,协同医师调整给药方案,并对药物治疗进行评价。如介绍医院中药新品种的引进工作、向临床分析中药新药特点、临床实用性等多项工作,使医师对应用中药新药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药学知识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特别是要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药疗服务。

而在现阶段的实际工作中,医院中药师存在着医学基础知识薄弱、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药学知识也不够全面等多方面问题,还不能很好地承担中药临床药师的“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的任务,因此,医院中药师必须加强对医药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要有重点地学习中药临床药学知识,接受中药临床药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使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