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致的亭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0 20:25:56

点击下载

作者:陈璞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雅致的亭台

雅致的亭台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当然,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采。

中华文化就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始终发展的动力。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在200年前,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思想。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最具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经掀起中国文化热。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当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时,也要正视其在近代衰微的历史。相对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来说,这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是喷薄前的力量积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5000多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感,蕴含丰富的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不但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贡献。

特别是我国经过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崛起与复兴。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崛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达上。特别是当今我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能够有力提升我们融入世界的步伐,推动我们为人类进步做出最大贡献。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作品。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艺术、千秋圣殿奇观、历来古景风采、古老历史遗产、昔日瑰宝工艺、绝美自然风景、丰富民俗文化、美好生活品质、国粹书画魅力、浩翰经典宝库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全景展现,纵横捭阖,故事讲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格调温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在中华复兴的绚丽梦乡,展现出具有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

书法圣地——绍兴兰亭

兰亭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位于浙江绍兴西南的兰渚山下。

兰亭这一带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山阴路上的风景佳丽之处。

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花,汉代时设驿亭,故名“兰亭”。

353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邀请了42位文人雅士在兰亭举行了曲水流觞的盛会,并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也因此成为书法圣地。

饮酒赋诗的兰亭集会

■ 《兰亭集序》碑文

春秋时期,浙江绍兴兰渚山下有一条小溪,当时的越王勾践,为了麻痹吴王夫差相信他不再企图复国,他便屈身在这条小溪旁,开垦滩地种植兰花。

勾践的兰花种得很不错,兰花一开使得小溪两边花香飘飘,人们于是就叫这条小河为兰溪。后来,有人在兰溪边修了一座亭子,并取名叫兰亭。后来兰亭成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

魏晋时,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人们都要到水边嬉游,并且雅致地称其为“上巳修禊”。这一天,人们聚集水边举行祭祀仪式,用水洗涤污垢灾晦,以求祛除不祥。这个风俗起自汉代,到了晋朝以后逐渐演变成文人墨客踏青游春、饮酒赋诗的游戏了。■ 绍兴兰亭风景

353年,在会稽当太守的王羲之邀请朝廷官员谢安、谢万、孙绰等及亲友41人,来到兰亭集会。

这天,王羲之一行在兰溪岸边,尽情地享受着惠风和畅的自然风光。一行人乘着雅兴,聚集在兰亭下的兰溪旁,目睹秀水青山,耳闻微澜轻风。他们围坐在弯弯曲曲的兰溪之畔,将盛有酒的觞置于水中,任其顺水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便要饮酒赋诗,做不出诗者罚酒三杯,以此为娱乐。

这样的活动被大家赋予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曲水流觞”。后来,为了纪念“曲水流觞”这一活动而专门在兰亭旁修建了流觞亭。修禊 源于古老的巫医传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祭祀民俗,为的是驱除不祥,祈求大自然风调雨顺,不祥污秽之物事远离百姓,保证百姓的安康生活。后来演变成我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其中以发生在东晋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和清代扬州的虹桥修禊最为著名。

酒杯被放入流水之中,第一个在名士曹华的面前停下了。曹华看着面前的酒杯,哈哈一笑,吟道:■ 兰亭内的石桥

愿与达人游,解结遨濠梁。

狂吟任所适,浪流无何乡。

曹华吟完后,顺手将酒杯向前一推,酒杯向不远处的名士曹茂之漂去。曹茂之看到酒杯向自己漂来,抬头看看朋友,抖抖衣袖吟道:

时来谁不怀,寄散山林间。

尚想方外宾,迢迢有余闲。

曹茂之吟完之后,笑着向周围人问道:“可过否?”“可过,可过。”在一片称赞声中,曹茂之将酒杯向水流中央推去。酒杯在水流的推动下,晃晃悠悠漂动着,来到了华茂与恒伟两位名士之间。华茂轻轻抖动手中短剑,将酒杯引到自己面前,对着恒伟歉意地说道:“恒兄,小弟先来了。”随即吟道:

林荣其郁,浪激其隈。

泛泛轻觞,载欣载怀。

说完之后,华茂收回短剑,酒杯顺着水流漂到恒伟面前,华茂看向恒伟,说:“恒兄,酒尚温。”

恒伟哈哈大笑,开口道:“华兄,恐怕要让你失望了,听我的!”吟道:

主人虽无怀,应物贵有尚。

宣尼遨沂津,萧然心神王。

数子各言志,曾生发清唱。

今我欣斯游,愠情亦暂畅。

恒伟与华茂两人不远处,坐着另外一位才子,名叫孙绰。孙绰不甘落后,对两人说道:“且将觞交予小弟。”■ 兰亭美景■ 兰亭古镇里的映月桥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曾官至吴兴太守,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二王”,羲之称“大王”,献之称“小王”。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小圣”。

酒杯在流水中被恒伟轻轻一拨,飘到孙绰面前。孙绰不等酒杯临近,看着王献之,口中吟道:

流风拂枉渚,停云荫九皋。

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

携笔落云藻,微言剖纤毫。

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

转瞬之间,酒杯划过孙绰面前,向王献之而去。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此时年仅10岁,他看着忽忽悠悠飘过来的酒杯,心情变得慌乱起来,绞尽脑汁也无法做出诗词来。王献之在众人的笑声中抬头看着父亲,他发现父亲脸上也带着微笑。

王献之红着脸在众人的笑声中,被满满地罚酒三大杯。喝完之后,游戏重新开始。由王献之重新开局,酒杯再一次进入流水之中,缓缓向下游流去。

王家子弟纷纷献诗助兴,引得众人一阵羡慕,赞叹“琅琊王家”真是人才辈出。

酒杯漂出王家子弟范围,来到名士魏滂面前。魏滂看着酒杯刚刚漂过的地方,伸手将身边的酒杯端起,满饮一杯后抬头仰天吟道:

三春陶和气,万物齐一欢。

明后欣时丰,驾言映清澜。

亹亹德音畅,萧萧遗世难。

望岩愧脱屣,临川谢揭竿。

酒杯尚未离开,魏滂身边的郗昙也满饮一杯,开口吟道:

温风起东谷,和气振柔条。

端坐兴远想,薄言游近郊。■ 兰亭内的王羲之显彰碑■ 绍兴兰亭风光谢安(320~385),字安石,生于陈郡阳夏,即今河南太康。东晋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宰相。他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且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

此时,一位温文儒雅的男子手指两个犯规的同伴,嬉笑道:“汝二人,犯规。罚汝等今日不可饮酒。” 在众人大笑中,酒杯流到此人面前。郗昙看向此人,说道:“谢安石可是有绝句。请讲便罢,何必打趣我等二人。”

谢安石就是东晋宰相谢安。谢安听到郗昙的话后开口吟道: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

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

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接着,谢万、谢绎、徐丰之、虞说、庾友、庾蕴、袁峤之等名士也纷纷吟了诗,最后,大家把目光同时聚集在王羲之的身上,纷纷说道:“逸少,今日诗赋尚缺一序,不如由你来做,如何?”■ 兰亭内的御碑亭

王羲之端起身边酒杯,满饮三杯而后站起身来,他在溪水旁边感受着河面上微风的吹拂,感觉到心中一阵激动,于是铺好纸张,提笔疾书,作了一序。

代谢鳞次,忽焉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乃携齐契,散怀一丘。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盘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猗与二三子,莫匪齐所托。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方寸无停主,矜伐将自平。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于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绍兴兰亭里的墨华亭行书 汉字字体的一种。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后来,王羲之将即兴之作加以整理修饰、润色、完整地记述了聚会的盛况。也就是被后来唐代书法家褚遂良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上巳修稧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

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也因此成为书法圣地。可以说,兰亭之所以这么有名,也是跟《兰亭集序》分不开的。■ 绍兴兰亭“鹅池”碑

王羲之被人们誉之为“书圣”。他7岁开始学习书法,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不知用完了多少墨水,写烂了多少笔头。每天练完字他就兰亭旁的池水中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爱鹅,因此,他在兰亭池边建了一座三角形的碑亭,碑亭旁立石碑一块,刻有“鹅池”二字。提起这块石碑,还有一个传说呢!

有一天,王羲之正在写“鹅池”二字。刚写完“鹅”字时,忽然有大臣拿着圣旨来到。王羲之只好停下来出去接旨。

在一旁看到父亲写字的王献之,他看见父亲只写了一个“鹅”字,就顺手提笔一挥,接着写了一个“池”字。两个字是如此相似,如此和谐,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了千古佳话。阅读链接关于《兰亭集序》的下落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在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有《兰亭集序》早已经陪葬武则天一说。因为据史书记载,《兰亭集序》在唐太宗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也就是唐太宗的陵墓里。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集序》。从而人们推测《兰亭集序》藏在乾陵,也就是武则天的陵墓里面。

唯美意境的兰亭建筑

兰亭因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此邀友雅集修禊而传名,享誉中外,其原址也因为自然灾害或周边建设问题而几经兴废变迁。

399年,会稽内史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把兰渚山下的兰亭移到了鉴湖中。他也曾经参加了父亲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绍兴兰亭碑亭

405年,东晋司空何无忌任会稽内史,把兰亭建到了会稽山巅上。

唐代,太宗崇王,诗人文士,慕名书圣,往访兰亭,使古址焕发生机。兰亭迎来了它又一个辉煌时代。

兰亭雅集中的即席赋诗,在王羲之举办时采用的是自由式,吟什么、怎么吟全由吟诗者自己决定。后来,大部分兰亭雅集都延续了这一做法。■ 绍兴兰亭碑亭

但769年,唐代文士鲍防、严维、吕渭等35人聚会兰亭,则采用联句式,即每人吟诗一句,再由首唱者收结的做法赋诗,并传为佳话。

到了宋代,由于朝廷重视,在兰亭旧址附近先后修建了临池亭、王右军祠、王逸少书堂等建筑,使书法圣地更趋热闹。

1036年,越州加州堂大兰亭举行了修禊盛会,凭吊了书圣。北宋后期,兰亭又从会稽山北迁至会稽山中的天章寺。元代,在兰亭修禊处办了兰亭书院。1548年,绍兴知府沈启将兰亭从天章寺内移于石壁山下,重新修建了兰亭、墨池和鹅池。后又经过清代的重修,始具后来人们所见到的规模。

1661年至1722年,就在兰亭内增建了兰亭碑亭、御碑亭、临池十八缸、王右军祠等建筑。司空 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做司工。春秋战国时期沿置。汉代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

自入口步入兰亭,穿过一条修篁夹道的石砌小径,迎面是一泓碧水,即为鹅池。鹅池池水清碧,数只白鹅嬉戏水面,池左旁是一座式样特别的石质三角形鹅池碑亭。旁边的“鹅池”石碑的石头采自东湖,碑高1.93米,宽0.86米,厚0.28米。■ 绍兴兰亭内的流觞亭太守 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是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到了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相对缩小,郡守的权被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兰亭里面的流觞亭面阔3间,4面有围廊,上有匾额“流觞亭”,这3个大字是清代江夏太守李树堂题的,旁边对联:

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

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

流觞亭内陈列着由“兰亭修葺图”和“曲水流觞图”。亭背面还另悬由后来清代湘潭人杨恩澍所书的当年参加雅集盛事之一的一代文宗孙绰所作的《兰亭后序》全文。流觞亭前是一条“之”字形的曲水,中间有一块木化石,上面刻着“曲水流觞”4个字。

跨过鹅池上的三折石板桥,步入卵石铺成的竹荫小径,迎面是兰亭碑亭。兰亭碑亭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被人们称为“小兰亭”。始建于1695年,亭呈四方形,背面临水。面积约27平方米,砖石结构,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显得古朴典雅。歇山顶 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为我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共有9条屋脊,即一条正脊、4条垂脊和4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碑上的“兰亭”2字,为康熙皇帝御笔所书。后来被人砸成4块,修复后,人们都喜欢用手去摸这通残碑,碑已被摸得非常光滑,所以又称“君民碑”。

小兰亭西侧为“乐池”,临池有一草亭,称“俯仰亭”。池中有竹排、小舟,池西有茶室供人休憩。

流觞亭北方有可视为兰亭中心之幽美的八角形“御碑亭”,建在高一层的石台上。亭中立一巨碑,正面刻有康熙临摹的《兰亭集序》全文,背面刻有乾隆帝亲笔诗文:《兰亭即事》七律诗。亭后有稍微高起的山冈,借景十分优美。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所以又称“祖孙碑”。■ 绍兴兰亭内的俯仰亭祠堂 又称“宗祠”,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 绍兴兰亭内的御碑亭

临池十八缸是由十八缸、习字坪、太字碑组成。这是根据“王献之十八缸临池学书,王羲之点大成太”这一典故而来。

相传王献之练了3缸水后就不想练了,认为已经写得很不错有些骄傲。

有一次他写了一些字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觉得写得还不好,特别是其中的一个“大”字,上紧下松,一撇一捺结构太松。于是随手点了一点,变成了“太”字,说“拿给你母亲去看吧!”

王羲之夫人看了后,说:“吾儿练了3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

王献之听后非常惭愧,知道自己的差距,于是刻苦练习书法,练完了18缸水,长大后也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清代增建的临池十八缸挂屏 是贴在有框的木板上或镶嵌在镜框里供悬挂用的屏条。清初出现挂屏,多代替画轴悬挂在墙壁上,成为纯装饰性的品类。它一般成对或成套使用,如四扇一组称四扇屏,八扇一组称八扇屏,也有中间挂一中堂,两边各挂一扇对联的。这种陈设形式,雍、乾两朝更是风行一时,在宫廷中皇帝和后妃们的寝宫内,几乎处处可见。

流觞亭左边是王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

王右军祠始建于1698年,总面积756平方米,飞檐回廊,古朴深沉。祠大门上端悬挂“王右军祠”木质匾额。最尽处是一大厅,中柱、边柱分别有联。步入大厅,上悬一“尽得风流”木匾。画像旁是沙孟海先生撰写的对联,写道:

毕生寄迹在山水;

列坐放言无古今。

大厅内左右两旁各置两块木质阴雕挂屏,内容为康熙皇帝所临《兰亭集序》。

1751年,乾隆皇帝还亲临兰亭,挥毫赋诗,使兰亭受到我国古代最高的礼赞。■ 王右军祠内景

后来,人们在王右军祠内建了一座“墨华亭”。

兰亭本身就是非常宝贵的园林杰作,而且又是历史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地方。兰亭处处成景,处处幽雅,成为我国四大名亭之一。

只可惜在后来一次自然灾害中,兰亭内很多建筑被毁,但在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兰亭进行修复后,书法圣地得现往日风姿。

又一次修复后的兰亭,融秀美的山水风光,雅致的园林景观,独享的书坛盛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于一体,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是我国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名列我国四大名亭之一。阅读链接兰亭之所以那么有名,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分不开的。《兰亭集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不仅体现在它精妙绝伦的笔墨技巧和章法布白的完整性上,而且体现在与作者融为一体的文化与情感表达的深刻性上。《兰亭集序》具备了书法作为艺术作品,从书家与书作、内容和形式的全部因素。在魏晋时期玄学和士人清议、品藻人物以及两汉时期儒家经学崩溃的思想文化背景下,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彻底摆脱了几千年书法附庸于文字、服务于装饰的伪艺术地位,从而成为表现人格个性、诗意情怀以及人文价值选择的经典之作。

海右古亭——济南历下亭

历下亭巍立于山东济南大明湖中最大的湖中岛上,岛面积约4160平方米,整个岛上绿柳环合,花木扶疏,亭台轩廊错落有致,修竹芳卉点缀其间,为古时历城八景之一。

历下亭原名“客亭”,原位于济南五龙潭处,至唐代迁至大明湖,因其南临历山,即千佛山,故名“历下亭”,也称“古历亭”。后来,历下亭因唐代诗人杜甫登临而名扬天下,成为济南名亭之一,为名闻遐迩的海右古亭。

因诗而扬名的历下亭

在北魏时期,在山东济南五龙潭处有一亭,称“客亭”,是官府为接迎宾客而建造的。后来,在745年,齐州司马李之芳将历下亭迁至大明湖水域,改名“历下亭”。

恰这时,在齐鲁漫游的杜甫从兖州、泰山一带北上来到了济南。杜甫来到济南,立刻成了李之芳的嘉宾。■大明湖上的历下亭■ 济南历下亭大门

杜甫来到济南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至北海,即后来的山东益都。时任北海太守的李邕坐不住了,连日赶往济南与杜甫会面。

李邕到达济南后,立时在历下亭设摆宴席,宴请了杜甫和李之芳。当时李邕68岁,早已名满天下。而杜甫此时才是个33岁的后生。司马 古代官名。殷商时期始置,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为“五官”,主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李邕、杜甫、李之芳在座,可能还有许多齐州的知名人士出来作陪。李邕与杜甫把酒长谈,论诗论史,也谈及了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这让杜甫十分感激。在这次欢宴中,杜甫即席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一首: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署,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诗中第一句叙述李邕驻临济南,设宴历下亭,第二句说明了历下亭古老历史。当时方位以西为右,以东为左,济南在大海之西,故称“海右”。鲍叔牙(约前723~前644),也称“鲍叔”“鲍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自青年时即与管仲交,知管仲贤。公子小白继承君位之后,管仲被囚车运送回国。鲍叔牙推荐管仲当上了宰相,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济南大明湖南门牌坊

因济南有过鲍叔牙、邹衍、伏生、房玄龄等大批历史名人,又因当时在场的有济南士绅蹇处士等人,因此称赞名士多。

而接下来诗句描述的是亭内外景物和宴饮的情趣,以及对日落将席散,盛情难在的感慨。李杜宴饮赋诗历下亭使这海右古亭从此声名远扬,而“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联,千百年来更成了济南的骄傲。清代文人龚易图曾撰有一则名联:

李北海亦豪哉,杯酒相邀,顿教历下此亭,千古入诗人歌咏;

杜少陵已往矣,湖山如旧,试问济南过客,有谁继名士风流?

此联可以形容李邕、杜甫等人那次历下亭雅集的诗风流韵。■ 历下亭建筑群

至唐代末期,历下亭逐渐废圮。北宋时期又重建历下亭,重建的历下亭位置在大明湖南岸州衙宅后。

之后历下亭又几经兴废变迁,在明代末期,历下亭完全被毁了。但是从杜甫登临历下亭的那一刻起,历下亭已由单纯的亭子变成了一个意蕴丰富的文化符号,这也是历代文人如此看重历下亭的原因。邹衍 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创始者与代表人物,战国末期齐国人。主要学说是“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

明代末期济南诗人刘敕《历下亭》写道:“不见此亭当日古,却逢名士一时多。”概括出其间的深意。同样的明代诗人张鹤鸣在诗中也写道:“海内名亭都不见,令人却忆少陵诗。”喻成龙 汉军正蓝旗,奉天人。曾任安徽建德县知县,历池州府知府、江西临江府知府、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和刑部右侍郎。著有《塞上集》《九华山志》12卷、《西江草》1卷。■ 蒲松龄故居里的雕像

这两首诗都显示出,历下亭虽然已经毁坏,但文人学士追忆昔日盛宴,遥想李、杜诗酒酬答,心中仍有难以泯灭的情结。

至1693年,山东盐运使李光祖和山东按察使喻成龙在大明湖中岛上重建历下亭。重建历下亭的工程刚刚竣工。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应山东按察使喻成龙的邀请来济南做客。

在喻成龙的盛情约请之下,蒲松龄作了《重建古历亭》一诗,诗中借古喻今,追忆了盛唐时期李邕、杜甫的历下亭盛会,表达了他对重建历下新亭的感慨。诗写道:

大明湖上一徘徊,两岸垂杨荫绿苔。

大雅不随芳草没,新亭仍旁碧柳开。

雨余水涨双堤远,风起荷香四面来。

遥羡当年贤太守,少陵佳宴得追陪。■ 大明湖湖心岛上历下亭碑刻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他创作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被世人称为“孤愤之书”,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有人称蒲松龄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至1694年,喻成龙授命任安徽巡抚,离开济南时,蒲松龄又作了《古历亭》诗相赠。蒲松龄抚今追昔,借用“白雪清风”和“青莲旧谱”之典故,对诗坛的振兴寄予了热切的厚望:

历亭湖水绕高城,胜地新开爽气生。

晓岸烟消孤殿出,夕阳霞照远波明。

谁知白雪清风渺,犹待青莲旧谱兴。

万事盛衰俱前数,百年佳迹两迁更。赋 由楚辞衍化而来,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它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赋起于战国,盛于两汉。■ 大明湖竹韵桥

新建的历下亭使蒲松龄振奋不已,赋诗言犹未尽,于是又以他那如椽的大笔洋洋洒洒写了千余言的长赋《古历亭赋》。该赋开篇一段写道:

任轩四望,俯瞰长渠;顺水一航,直通高殿。笼笼树色,近环薜荔之墙;泛泛溪津,遥接芙蓉之苑。入眶清冷,狎鸥与野鹭兼飞;聒耳哜嘈,禽语共蝉声相乱。金梭织绵,唼呷蒲藻之乡;桂揖张筵,客与芦荻之岸。蒹葭挹露,翠生波而将流;荷芰连天,香随风而不断。蝶迷春草,疑谢氏之池塘;竹荫花斋,类王家之庭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