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系列(套装共2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0 21:20:53

点击下载

作者:高佑,邹宏明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拖延心理系列(套装共2册)

拖延心理系列(套装共2册)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拖延心理系列(套装共2册)作者:高佑,邹宏明排版:Clementine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3-01ISBN:9789631251210本书由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有种快乐的代价叫拖延“每次打开跑步机决心锻炼减肥,就觉得应该先弹会儿琴,打开琴又觉得光弹琴不写歌浪费,于是打开电脑;然后上网乱看一小时;脑子被搅乱,无法写作,便上楼吃饭,吃完饭脑袋缺血,必须睡一觉,临睡时安慰自己虽然吃完了就睡会长肉,但是睡醒了会去跑步机上锻炼减肥……”这是国内某著名音乐人发的一篇微博,后面跟了近万条评论,粉丝们纷纷表达自己的共鸣——原来我也有“拖延症”!其实,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不会再长出。但是实际上,它的根却埋藏得很深,很快又长出来了。

不仅仅是现代,追本溯源也不乏举世闻名的“拖拉机”。留下众多传世名画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在他的小本子上写呀画呀,记下了很多超越时代的点子:新型时钟、飞行器、里程表、降落伞、光学仪器……有的点子改了上千次,有的点子想了好多年,可是,最终一个都没有实现。传说在达·芬奇的临终遗言中,曾这样写道:“告诉我,告诉我,有什么事是完成了的?”伟大的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强令自己在写稿时赤身裸体一丝不挂,并且让管家把他的衣物藏起来,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如此一来就没法外出,只能老老实实地在家里工作了。

如果说以上名人大师的拖延给人一种亲切的幽默感的话,那么,相比之下,常人的拖延却并不总是那么“好玩了”。下面这个场景恐怕很多人都有遇到过:你再次下定决心要克服睡懒觉的毛病,于是,前一天晚上,你就把闹钟拨到早晨六点半。第二天,你的闹钟准时响了,可是你根本没有精神起床,于是你对自己说:“今天就当作最后一次吧,再睡10分钟,明天绝对不能再这样了。”然后,你果断地按掉闹钟,继续睡觉去了。直到你忽然醒来,翻身一看闹钟,才发现自己马上就要迟到了,于是,你匆匆忙忙地爬起床,再一次重复以前的错误。

不得不承认,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拖延史”真可谓五花八门,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堆在眼前:散乱的衣橱、摊开的文件,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发出去的E-mail,当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可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一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咬着手指甲,一边自我安慰发着呆地说,再待一会儿,就一下下……所以,在拖延者身上才会不断地上演“走狗屎运——赶在节点前挤出来的东西居然博得满堂彩”和“擦肩而过——眼睁睁看着最后一班车开走”这两出戏码。

然而,最终结果呢?有的人错过了出书的机会;有的人错过了高薪的工作;有的人因为痴迷“魔兽争霸”而错过了对演员的采访;甚至还有的人因此而失去学业、丢掉文凭……

无事不拖的人确实难找,而从不拖延的人也着实罕见。不过,本书的关注重点并不是这些形形色色的“拖延者”而是拖延行为、拖延想法和拖延感受。阿德勒[1]学派心理学曾经告诉我: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有其目的性。所以,当你阅读这本关于拖延的书时,已经踏上了探求这种行为背后的“目标”或者“目的”之路:有些人是通过拖延来逃避困难或是旷日持久的任务;有些人由于缺乏完成任务的知识和技巧,所以,总是担心如果自己把事情弄砸了,很可能就会在别人面前露出马脚(换句话说,什么都不做至少什么都不会亏掉);而还有一些人则是通过拒绝付出努力来表达对他人的愤怒。

在本书中,你会见识到人类行为是多么的复杂,并且发现与拖延相关的形形色色的心理特征:缺乏自信、顽固、以拖延方式来应对压力,或者总是以灰心丧气的受害者自居。可以说,单纯地推迟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背后一定藏着许多目的和理由。

当然,为了让原本看起来错综复杂的拖延过程变得更加简洁清晰,也是本书不遗余力的努力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清晰易行的步骤,亲身实践的练习方法,你将学会自我调节,克服拖延症,而且学会为生命负责,并重建你的力量感和目标感。

无论你是偶尔才拖上两下,还是问题严重、焦虑重重的“拖延症患者”,通过阅读本书,都可以克服拖延症,让你的生命之旅收获更多的成就。苏格兰有这样一句谚语:“什么时候都能做的事,往往什么时候都不去做。”所以,从现在起,开始阅读这本书吧,把其中的智慧运用到你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从此终结你的拖延症!

[1]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其理论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译者注Part 1认识拖延症:走出拖延的怪圈

对于拖延,我们总是有着太多的误解和疑惑。那么,延是什么,拖延又不是什么呢?认识拖延,才能知道我们是怎么变成这样的,才能最终走出拖延的怪圈。拖延症是什么

拖延是什么,拖延不是什么

对于拖延,我们总是有着太多的误解和疑惑,在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之前,先来澄清一个概念——拖延。提到“拖延”这个词,也许,很多人会想到“精明”(prudence)、“耐心”(patience)和“优先化”(prioritizing),没错,这些词都包含“推迟”的成分,但是没有一个是“拖延”的同义词。

在英文中,“拖延”的拉丁字根“pro”是“向前”或“倾向于”的意思,而“crastinus”则是“明天的”意思。单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拖延”的意思显而易见,然而,事实上,拖延的意义却远比字面意思复杂得多。“拖延”一词最早出现在英语中是16世纪,从那时起,它就不是泛指一般性的“推迟”,而是特指一类非理性的推迟行为。也就是说,虽然很多有推迟行为的人明明知道自己再这么拖下去会把情况搞得非常糟糕,可还是心甘情愿地拖拖拉拉。

不过,在我们身边,还存在着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把聪明的推迟行为划成“拖延”。让我们不妨假想这样一幕场景:办公室里,你的一位同事正在他的办公椅子上伸着懒腰,胳膊叉在脑后,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

你若问他:“哎,是不是有什么好事儿啊?”

此君保准扬扬得意地回你一句:“嘻嘻,我正磨洋工呢!”

事实真的如此吗?非也。此君正开心地拖着一份报告呢。“既然是拖着,又怎么会如此开心呢?”你疑惑了。这位同事之所以拖拖拉拉迟迟不肯写,是因为他知道这个项目在这周晚些时候十之八九会被PASS掉。不过,就算不PASS掉,他也完全有把握在最后一刻轻轻松松地写完。佩服吧,这才叫聪明呢。

反之,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强迫自己必须尽早完成一切的家伙们才是真正的不理性。尽管这些人会争分夺秒地围着工作转,可是结果注定会毫无意义。那些每件任务都要在第一时间内完成的强迫狂们,可能与凡事都要闷到最后的拖延者们在“功能失调”方面不相上下,但是,在规划时间方面,他们却谁都不聪明。

如此看来,即使你没能早早地到达聚会场所,那也不叫拖延。你若是能晚到一会儿,反倒能让邀请你的主人少一些尴尬。殊不知,对方可能还在张罗着,哪里有时间顾得上你呢。即使你没有在飞机起飞之前三小时就抵达机场,那也不叫拖延。殊不知,你若是能晚到一会儿,反倒为自己省却了在机场里苦等飞机起飞的难耐时光。

此外,当你面对紧急事件时,暂时抛开其他一切,同时推迟其他一切,也不叫拖延。举个滑稽而荒谬的例子,如果你宁可把刚刚着了火的房子撂在一边,也要坚持修剪完院子里的草坪,那可不是个聪明的举动。因为假如你没有推迟剪草的话,整座房子很可能就会被烧成黑乎乎的废墟,这代价也就未免太大了。

其实,在这人世间,并非所有事情都是同时发生,并且需要同时解决的。什么事情现在就要做,什么事情过后再去做,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换句话说,是你自己的抉择造成了拖延,而非推迟行为本身造成了拖延。

总而言之,任何人都无法抗拒拖延的诱惑。事实上,在你看完这篇文章的工夫,或许已经足够浇完花儿,查完E-mail,甚至可能检查完孩子的家庭作业了。拖延症,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而且随时可能“病发”。当我们想推迟完成某些任务,当我们感到害怕,感到彷徨,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或者只是想换个环境,不想作决定,这些情况下,我们都会犯懒得做的病,不知不觉,时间就会一拖再拖,我们就会陷入拖延的陷阱。

拖延简史

无论我们在哪儿,只要你想寻找拖延的足迹,总能找得到。拖延的历史可能要追溯到9000年前,日复一日的春天播种、秋天收割,是人类第一个人为的截止期限,这是人类生存必须及文明进程的任务,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最早的关于拖延的记载都是关于农耕的原因所在。

4000年前,古埃及人用了至少8种象形文字来表示拖延,其中有一种象形文字专门指忽略或遗忘,而且这些被翻译成拖延的象形文字常常与农活连用,尤其是那些与尼罗河年度周期有关的农活,通常情况下,每年当尼罗河到了涨潮的时候,都会漫过河堤,留下肥沃的洪泛平原。

另外,翻开古希腊诗人赫希俄德的记载,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直以来,古希腊人始终与拖延苦苦斗争着。这位古希腊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赫希俄德,在其长达800行的史诗《工作与时日》中曾这样劝诫道:“不要将工作推到明日或明日的明日。懒惰的工人填不满他的谷仓,拖延工作的人也没饭吃。勤劳让工作顺利,拖延工作的人最终一事无成。”让我们认真分析一下这条警示,就会发现它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因为当时的希腊正陷入一场经济危机,很多希腊农民不仅将自己的农场,甚至连自己身边亲人的农场也一并抵押了。这场推延不仅严重影响了信誉,还可能让每一个深陷其害的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变成富有邻居的私有财产。

到了公元前440年,拖延从农田蔓延到了战场,科学史之父修昔底德就曾在记录了雅典和斯巴达战争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明确指出,拖延是人类性格特质中最邪恶的一种,唯一的用途就是拖延战事,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取胜之道。

随着时间的继续推进,拖延又慢慢涉足到了宗教领域,几乎每个宗教都有相关记载。比如,在最早的文字佛经——巴利文大藏经中,高僧就曾这样说:“拖延就是道德败坏。”

到了16世纪,我们会发现拖延开始出现在英语中,而不是翻译文本中。比如,著名剧作家罗比特·格林于1584年就曾写道:“你会发现,推迟滋生危险,而在危险时刻,拖延更是灾难的罪魁祸首。”

再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拖延更是大行其道。英国文学大师萨缪·约翰逊于1751年在《漫步者》这个周刊上写过这样一篇短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把拖延描述成人性的普遍弱点之一,虽说这一问题有道德的指引和理性的抗议,但是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之中。4年后,这位约翰逊大师又把这个词记入颇有影响力的英语大词典,从此之后,在我们常用的词汇中,就有了拖延这个词。如此看来,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拖延就是人类历史上经久不衰的一个主题。练习1:拖延倾向的测试

谁是下一个“拖拉机”

现在,想必你已经非常清楚拖延是怎么回事,那么,在拖延的排行榜上,你又排在哪个位置呢?是那种普通的磨磨蹭蹭,还是那种已经将“明天再说”这几个字深深地刻到了脊背上?

别着急,下面这个办法就能帮你测量你的拖延倾向到底有多重。在这里,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份快捷、迷你的测试量表(见表1-1),这张表是根据上万名被试者的诸多情况编制而成。

下面请在下表中圈出你对每道题目的回答:“我不会或极少这样”计1分,“我很少这样”计2分,“我有时这样”计3分,“我时常这样”计4分,“我就是或总是这样”计5分,然后,再把每道题目后对应的分数相加,这样就得出了总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测试量表中,第2题、第5题、第8题与其他题目的计分方式不同,为反向计分,即由“我就是或总是这样”至“我不会或极少这样”的分数为1~5分。表1-1 拖延测试量表

好,测试完毕,现在请将以上这些题目的分数相加,并得出拖延测试的总分:__________。

下面再让我们看看你的测试结果到底意味着什么?从下表1-2中,我们可以得知:如果你的得分在19分及以下,说明你是个时常把“要紧的事先做”挂在嘴边的人;如果你的得分在20~23分、24~31分、32~36分之间,说明你是个平均水平的拖延者;如果你的得分在37分及以上,说明你是个时常把“改天再说吧”挂在嘴边的人。不仅如此,表1-2还为我们分析了这几类人在总人群中又居于怎样的位置。由此,我们可以粗略地判断,你是那种总把事情推到最后一分钟的家伙,还是那种总喜欢推迟身体锻炼和缴税的家伙?表1-2 拖延测试结果分析

拖延者自画像

通过上面的测试结果,我们可以得知自己得了多少分?又是怎样的人?事实上,如果你在拖延测试量表中的得分越高,那么,你会拖延的概率就越大。

当我们与拖延者进一步接触时,许多拖延者会告诉我们,拖延似乎有其自身的生命和意志,他们将之比拟为乘坐在一辆过山车上,虽然他们想要事情有所进展,但是最终却不可避免地慢了下来,更糟糕的是,情绪也会随之起起落落。

没错,事实上,我们身边的许多人,甚至包括我们自己,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试图开始一项新的任务,并努力想要完成它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会出现一波接着一波的思绪、情感和行为上的波动,而这些波动又总会在有形或无形之中影响我们,并且呈现出诸多共性,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拖延怪圈”。

对于这个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体验。你或许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挣扎在这个怪圈中,你或许从头到尾只需要几个小时就经历了一个怪圈。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几幅拖延者的自画像,从他们身上,看看有没有说中你的?

1.“这次我一定要早点开始。”

对于许多拖延者而言,当他们刚接受一个新任务时,总是信心满满,觉得自己这一次一定会有条不紊地完成好。虽然从内心上讲,很多人并不是非常愿意马上就开始着手或是依然有些力不从心,但是即便如此,这些拖延者还是十分相信:不管怎么样,事情不需要我们做什么特别的安排,终究会自然而然地启动。不过,当一段时间过去之后,这些人就会发现这一次的情况并不比以前好多少,往往在这种时候,之前的希望就又变成了担忧。

2.“我得马上开始。”

在一件事情开始之前,我们都曾抱着早早开始、好好做的幻想,但是,当早点开始的时机又失去时,想要好好做的幻想也随之破灭。于是,我们陷入焦虑,压力逐渐加重,不再盼望自己会自发地开始上手做事,不过,有时候,我们还是会突然感到需要马上得做点什么,但是当我们一想到离最后期限还远着呢,就又抱着一线希望。

3.“还有时间。”

当事情进展到某一阶段,虽然你的内心充满了负疚、惭愧或是欺骗了别人的感觉,但是你仍然试着保持乐观,盼望“缓刑”的奇迹能够出现,你反复对自己说,“我还有时间”,“我可以完成任务。”

4.“我这个人有毛病。”

当早点开始做事的良好意图没有实现,当内心的负疚、惭愧和痛苦无济于事,当盼望的奇迹没有出现,你整个人就会陷入绝望,最开始那种能否顺利完成任务的担忧会变成一种令人生畏的恐惧:“是我……我这个人有毛病!”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少了点什么其他人都具有的某些东西——自我约束力、勇气、头脑或是运气,为什么他们能行,你就不行呢?

5.“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对于许多拖延者而言,当你接受的任务最终无论是被放弃了还是被完成了,通常会因为如释重负和精疲力竭而几近崩溃,虽说这样的考验历经磨难,但是毕竟都已经过去了,再经历哪怕一次这样的折磨都会让你无法忍受,所以,你发誓从此不再踏入那个怪圈一步,下一次一定要严格按照计划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并且控制好自己的焦虑情绪。如此看来,随着一个放弃拖延行为的坚定誓言,这个拖延怪圈看似就要画上句号。然而,尽管大部分的拖延者会诚心诚意痛下决心,可是,事实上,依然会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地在这个怪圈中挣扎。

6.“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当时间再次从我们身边溜走,当你依然没有着手做事,摆在眼前的问题不是如何有一个理想的开端,也不是如何给自己做事的压力,这时,我们会被一种不祥的预感缠绕,而这种感觉甚至会在一个瞬间取代之前所有那些剩余的乐观情绪。此时此刻,当你想到自己可能永远也不会开始,脑海会不由自主地闪现出那些可能会永远毁了你生活的可怕后果,这时,你感到自己正走在瘫痪的边缘,一连串的想法在脑子里打转。

a.“我要早点开始就好了。”当你想起自己浪费的时间,当你意识到时间已经无法挽回,你除了沉痛地责备自己别无他选。大多拖延者站在悬崖边缘时,往往会后悔不已,说出这样的话:“我真是应该早一点开始做事。”

b.“除了这件……我可以做任何事。”除了这件被避开的事情,拖延者往往什么事情都愿意做,无论是整理房间,清洁卫生间,还是尝试新菜式,总之一句话,在这个阶段,要做这些事情的强烈愿望突然间变得无法抗拒起来。这种改变是不是很有意思,想当初,那些事情还没有这么繁重,但是你却避而不做,可是,现如今,你的心情却迫切到了非要马上开工不可,但是你此刻却在做其他一些事情,忙得不亦乐乎,并以此来安慰自己,“好,至少我做成了一些事情!”有时候,那些转移你注意力的事务让你处理得效果显著,以至于你相信在那件事情上你正在大步迈进,但是,遗憾的是,它仍然有待你去完成。

c.“我无法享受任何事情。”对于有些拖延者而言,为了让自己分散注意力,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愉快的、立竿见影的活动,可能是看电影,做运动,可能是与朋友们待在一起。虽然他们努力让自己自得其乐,但是在他们的脑子中,事情没有做完的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之前感受到的所有快乐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持久的担忧、厌烦以及内疚。

以上这些问题,有没有说中你的?当然,你要是嫌问题少,还可以继续罗列。对于每一次的拖延来说,可能反响都不会太大。然而,若是把这一次次的拖延合在一起,可能就会一点点地蚕食你的幸福生活,甚至让你痛苦不已。

事实上,从所有的拖延过程来看,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模式:在一项复杂的工作开始之前,时间都很充裕,当你随随便便地做了一点儿工作,总会觉得没什么能让你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如果这份工作可以被忘掉,或许你早就把它忘掉了。

直到后来的某一天,你终于要认真对付它了,但是突然有一天,这份工作却变成了你不想做的事情,即便你竭尽全力想要把心思都放在这份工作上,可是,总会有什么东西冒出来把你打断,挫败你前进的动力。这时,你无法把工作向前推进,只好把任务向后推到一个比较闲的日子,不可思议的是,你却发现每个“明天”原来都是一样的——不多不少,只有24个小时。每天结束的时候,你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焦虑的谜题:“时间都到哪儿去了?”

最后,时间的有限性开始显现出来了。想当初,你毫不在意挥霍的一个又一个小时,现如今,随着截止日期的临近,时间却变得越来越宝贵。你原本想推进某个项目,可是现在却在细枝末节上纠结起来,于是,你周旋于超市购物、煮饭做菜、打扫办公室、清理电子邮箱、锻炼身体这些事情,更为不幸的是,你在心里反复告诉自己,现在不是做那件主要的事的时候,于是,你一再安慰自己说:“我是在做这些事,但是,我至少也是在做准备嘛。”然而,当你打算开始,天色已晚,于是你像往常一样上床睡觉。当第二天的太阳照常升起时,新一轮的“逃避循环”也再次开始了。

直到最后,临近某个极限,随着一样东西“咔嚓”一声响,能量才开始蓄积,你也才开始工作了。可是,这时你悄悄地压缩了某项任务,只保留了其中最本质的部分,因为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了。

不过,还有一件事可以让你感觉好一点儿,那就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承受拖延之苦。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95%的人承认自己有拖延问题,而其中又有25%的人还指出这是他们的一种慢性的、决定性的人格特质。举个例子,回想上一次拖延来袭时的情况,对于下面的问题,你会作何回答?

你知道这项工作会耗费这么长的时间吗?

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会为拖延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你有没有预料到,最后一分钟会有多么紧急?

停下手里的工作,老老实实地想一想,你的答案是“对”是“没错”,还是“千真万确”?可是,事实上,诚实的回答竟然如此之难,然而,这就是问题所在。拖延,它无处不在。像重力一样普遍,而且它同样会产生向下的拉力,从早晨几乎要空了的牙膏管,到晚上厨房里快要溢出来的垃圾桶,拖延都与我们同在。

不过,也有一些拖延者甚至会试图把他们那自毁性的不作为装进“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的框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推迟工作任务,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家庭生活当中,这是错误的吗?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钻进“潜心工作就是成功”的模式中乐此不疲,如果他们的工作时间被剥夺了,就会感到愤愤不已,这是错误的吗?其实,这取决于你是哪类人。然而,要想分辨哪种选择是拖延,哪种是有意的决定,并不容易,或许只有那些拖延者本人才能分得清。

本节要领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停止拖延”都是最常见的行动目标之一。然而,拖延这种习惯,总是会卷土重来。

在处理延迟这件事情上,我们总是为自己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并肩同行。拖延是与生俱来的吗

世界上存在“拖延基因”吗

新年元旦又一次来临了,这是一个可以让你下定决心痛改前非的好时间。但是,经过了彻夜的狂欢,何况电视上还在直播着NBA全明星赛,谁还有时间对自己做认真的反省呢?不得不说,拖延,是一个可以唤起我们每个人不同记忆的词。可是,这个世界上莫非真的存在拖延基因这回事?

当我们把时钟拨向1983年,从此之后,神经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足以有条件让研究者去研究大脑的某个特殊部位以及它们是如何单独和共同运作的。

虽说这些突破性的进展还不足以让我们确信世界上存在着某种拖延基因,但是由于我们对大脑的运行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刻理解,所以,我们可以信心十足地说:确实有一些生物上的因素会导致拖延症。

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些是一般因素,涉及大脑如何随着时间而发展和变化,间接地跟推迟行为相关。还有一些是直接因素,涉及直接导致拖延的一些特殊功能(或是功能障碍)。比如,如果你患有某种程度的执行障碍、季节情绪紊乱、注意力缺失、抑郁症、强迫症、慢性紧张,或者是失眠,在这些情况下,在你大脑中运行的这些生化因素很可能会跟你的拖延发生密切的关联。

在本节的练习中,我们会具体讨论导致拖延的这些特殊功能,在此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大脑中两大系统的对决,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当然,你也可以运用这些知识来帮助自己克服拖延症。

大脑中两大系统的对决

我们的灵魂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撕扯,是理想地计划,还是舒适地享受?举一个例子,当你路过甜品店,在内心“我想吃那块蛋糕,但是我恨我想吃”的挣扎中,你的决心开始崩溃。想必没有谁没有过这样的纠结。这不是你一个人才有的问题,这其实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本性。

数千年前,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将这种内心的冲突描述为两匹马同时驾着一辆战车,其中一匹温顺和气,而另一匹则粗野鲁莽,当两匹马一起上路时,难免不会东拉西扯。几千年后,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柏拉图关于马匹的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的内心冲突比作马匹和骑手,前者象征着随心所欲的欲望,而后者则象征着理性和常识。

在这之后,又有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描述过这种分裂的情况,他们各有侧重,运用的术语包括情感与理智、行动与计划、经验与理性、热情与冷静、直觉与推理、冲动与沉思、自发与自控、感觉与认知等。

事实上,大脑被认为是人类科学尚未攻陷的最后一块阵地,而它的活动又实在是太难探究了,不过,撩开大脑的神秘面纱,看看意识是如何运作的,终究是了解拖延的生物学基础的关键。

在大脑科学的最新发展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基本的方法不难描述。我们对被试进行类似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大脑扫描,这样就可以将血流和神经的细微变化过程转变为磁信号。当被试就位后,我们再询问他们设计好的问题,当被试就这些问题作决定的时候,我们就可观察这个过程动用了大脑的哪个部分。如果被试是小威灵顿·温皮[1],我们就问他:“如果今天我给你一个汉堡包,那么,到了星期二,你得付给我多少钱呢?”测试进行到这里,可以肯定的是,电子显示仪上会出现两种内部信息,我们简单地称之为系统1和系统2。

前额叶皮层,该系统具备执行功能,好比企业中制定战略目标的CEO。它让我们能够预想行事的不同后果,在敏捷、决断的大脑边缘系统的配合下,令我们矢志不渝,帮我们做出选择。可以说,这里是计划诞生的地方,越活跃,我们就越有耐心。反之,如果没有它,我们就几乎无法长期追求或长远考虑一件事情,于是,也就造就了拖延症。

而大脑边缘系统,则是最早进化形成的,它作起决定来毫不费力,仅靠本能激发行动,它所管辖的是此时此地,是眼前的和具体的事情。因此,相比较晚进化形成的前额叶皮层,大脑边缘系统在作决定时更为灵活。不过,当大脑边缘系统被当前的视觉、嗅觉、听觉或触觉刺激之后,冲动就会增强,“当下”就会胜过一切。于是,我们就会把前额叶皮层制定的未来目标抛到脑后,虽说我们知道该做什么,但就是不想做。不仅如此,大脑边缘系统的自发运动简直快如闪电,难以被意识控制,于是,我们常常莫名其妙地、出其不意地被欲望淹没。而且,除了口口声声说“我想要”之外,这些被内心强烈渴望控制的人,对自己随后的行动完全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由此看来,当大脑边缘系统为了眼前目标而否决前额叶皮层的长期规划时,拖延就发生了。由于大脑边缘系统掌管着我们的原始冲动,一旦眼前的事物受到大脑边缘系统的重视,就会变得格外诱人,于是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我们看得到、闻得到、听得到、摸得到,以及尝得到的即时感官享乐之上,而之前的截止日期完全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直到它逼近,横亘在眼前,大脑边缘系统才会如梦初醒。

这么说来,一旦最晚进化形成的前额叶皮层妥协了,拖延也就产生了。而前额叶皮层越弱的人,就越没有耐心。举一个例子,你家里有宠物或是小孩吗?从本质上看,这两者都是受大脑边缘系统控制的,而我们成人就是他们体外的前额叶皮层。要么他们的前额叶皮层还不算发达,要么他们的前额叶皮层还在发育中,于是,我们就得耐心地尽力帮助他们培育这个系统。

如果你是一个有孩子的人,对于这一点,想必非常清楚。我们不需要什么生物学的专业知识就可以知道,小小的婴儿不可能为了将来的好处而搁置眼下的需求。你若是试着让一个嗷嗷待哺的宝宝再忍耐一会儿,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了,如同成人一样,当宝宝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总是表现得非常无情。渐渐地,随着孩子的日益长大,随着前额叶皮层的日益发育,他们终于能够耐住一小会儿的性子了。虽说你早已无法要求婴儿饿了不吃东西,但是你大可为自己教会了正在学走路的宝宝在请求他人帮助之前说个“请”字而沾沾自喜,而这一切的变化皆源于前额叶皮层的发育。

通常来说,前额叶皮层的发育成熟需要看护人的耐心教导,需要看护人的反复叮嘱:甜点要饭后才能吃,圣诞礼物必须等到圣诞节才能拆,玩具必须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等,而这些悉心的教导也令前额叶皮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育,从而让孩子对大脑边缘系统的依赖性一点点地减轻。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看护人充当孩子体外前额叶皮层的角色将会持续很久,直到他们自控力的生理基础打牢了才行。这时,看护人才不会担心那些对孩子特别具有诱惑力的冲动惹的祸,比如,酗酒、小偷小摸,当然,还有拖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