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的成长——中关村创新型创业人才案例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1 05:51:08

点击下载

作者:胡贝贝,武蕾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业者的成长——中关村创新型创业人才案例研究

创业者的成长——中关村创新型创业人才案例研究试读:

作者简介

胡贝贝,1984年生,博士,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海淀园中海纪元数字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站博士后,数十年来专注于创新政策、产业发展、科技园区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等几十项相关研究项目。先后在《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若干。

武蕾,1979年生,经济学硕士,中级经济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现任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学院教育培训和产业研究工作,以及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职教集团的运营管理工作。曾负责《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规划(2011 —2015)》等课题研究,主持出版《中关村“创客军团”》,主持策划和实施海淀区双创导师培训、产业双创特训营等项目。

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创建于1999年,是由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创办,经北京市教委批准的非全日制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学院不同于传统的院校,是专门传授创新理论和交流创新创业经验的场所,是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是没有围墙的大学。

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以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前沿科技专业建设为支撑,以创新教育服务模式为手段,聚焦产业人才的研究、培养和孵化三个领域,与龙头企业及大学广泛合作,构建中关村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服务体系,打造战略新兴产业“智库”和产业人才“黄埔军校”,把学院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应用型大学。

北京中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1993年设立,是海淀区国资委一级监管企业。

中海投资公司致力于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全价值链金融投资服务商。聚焦科技成果发现、企业培育、融资上市三个环节,构建从前沿技术到企业上市的“全业务链条”,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持续建设大数据平台,以产业投资、产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服务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未来,中海投资公司将以“城市大脑”建设为抓手,以城市数据资源为基础,通过数据资产运营,实现城市增值,成为全球领先的城市级数据资产平台运营商。

编纂指导委员会

组   长:柳进军副 组 长:罗 晖 赵新良 尧 川成   员:张慧秋 石 磊 邓守毅 滑 毅 赵志虎 杨 光

编写组

主   编:胡贝贝 武 蕾主要执笔人:马文良 明 星 韩 甜 李彦彦 范松梅 左 健 张 培

联合出版单位

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北京中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友情支持单位

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北京科技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北京赛欧科园科技孵化中心有限公司

序言PREFACE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强国。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力量,而创新型创业人才则是创新人才中的关键。他们复合开展创新与创业活动,运用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将科技成果和创意转化为创新产品或服务,形成新市场和新产业,促进创新的发展与产业的转型升级,被誉为经济增长的“灵魂”,其数量多寡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创新型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重要议题。

着眼当下,伴随着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繁荣开展。但是我们也开始注意到一些问题的存在,如创业成活率低、创新项目水平不高等。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创新创业者本身的素质和能力较弱。所以,如何提升创新创业者的素质,提升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水平也是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是为科技园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专门机构,我们有责任面向新时代,结合新形势,研究创新型创业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创新型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模式,并进行转化应用。为此,学院联合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单位,联合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课题组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创新型创业者为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案例研究,归纳和总结新时代创新型创业者的特征,发现人才成长规律,为我国开展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评价和激励工作提供思路和支撑;以多样化的案例展示,为新时代各类创新创业者的成长及其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院长2019年4月第一章 创新型创业人才与中关村的发展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以陈春1978先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人员走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中关村创办民营高科技企业,掀开了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序幕。至今,中关村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40年的发展中,中关村持续保持创新活力,实现了创新创业的繁荣,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涌现和成长,一直在我们国家的区域创新发展中起引领和示范作用,并逐步从国家创新中心向全球创新中心跨越发展。

回顾和总结中关村40年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创新型创业者作为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开展的复合主体,作为将创新成果市场化的主体和将创新活动引入市场的主体,是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正是一代又一代不断成长的中关村创新型创业者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创造了中关村、成就了中关村。(一)科研人员下海与中关村的产生

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大会讲话中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同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自此,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历史新时期。与此同时,在全球层面,信息技术革命使得新兴产业部门产生并快速扩张,全球信息产业建立,信息经济形成。在制度变革和产业变革的双重背景之下,中关村地区广大科技人员感受到“春天”的来临。一批科研人员开始采用辞职、兼职、停薪留职等方式,走出大院大所,在中关村开展创业活动,成为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

中关村第一代的创业者是典型的以技术创新见长的创新型创业者。他们怀揣科技报国梦,紧抓信息科技产业化的机遇,以创业的形式进入市场,尝试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大胆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从1980年10月23日,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等人在中关村创办第一个民办科技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开始,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在中关村诞生,出现了以“两通两海”(四通新兴产业开发公司、北京信通电脑技术公司、北京京海计算机房技术开发公司、科海新技术开发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民办科技企业。以计算机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为主的科技产业在中关村得到了蓬勃发展。

到1988年底,试验区企业数量达527家,实现总收入14亿元,工业产值4.8亿元,上缴税费0.5亿元,出口创汇0.1亿美元。中关村地区形成了电子及计算机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集群,著名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诞生。到1998年,试验区总收入达到576.6亿元,是1988年的41倍,软件产业销售额占全国的43%,高新技术产(1)业成为海淀和北京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海外留学归国人才与中关村的二次创业

改革开放之后,大批学生出国留学。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留学生学成。也是在这个时期,伴随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以及多媒体终端技术的迅速普及与实用化,互联网浪潮兴起,新的产业机会到来。中关村在此时也正处二次创业发展期,着力对接全球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提升创新能力。

在美国等国家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看到了互联网技术在我国本土产业化的机会。1995年,留美学生田溯宁和丁健归国,在中关村创立亚信科技(中国)公司,拉开了留学生归国在中关村创业的序幕。自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中关村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业服务总部共接待来访留学生21790人次,平均每个工作日有20人来访,有2家留学人员企业注册成立。到2009年底,中关村留学归国人员达到8000余人,创办企业上千家。截至目前,中关村海归人才超过3万人,累(2)计创办企业超过8000家。

海外留学归国的创业者凭借其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发展能力在中关村二次创业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关村管委会原主任夏颖奇说,他们将先进技术带了回来,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带了回来,将先进企业文化带了回来;他们还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为中关村铺开了一张覆盖全(3)球的人脉网络,将海外的资金和市场带到了中关村。也正是由于他们,中关村一批富有创新活力、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迅速成长。例如,田溯宁创办的亚信科技2000年3月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第一家中国高科技企业。之后搜狐、百度等一大批中关村企业在境外成功上市。中星微电子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在同类产品中占据60%的国际市场份额;畅讯信通公司研制的核心路由器交换芯片,打破了跨国公司在该领域的垄断;新浪、搜狐成为中国领先的门户网站;百度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等。留学归国人员为中关村的二次创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中关村发展的新时代

2010年前后,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在全球深入开展,特别是互联网与移动互联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互联网垂直产业链不断深化,传统产业互联网化持续深入,全面渗透和改造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催生巨大的新生市场需求,引导产业爆发式增长,塑造了繁荣发展的互联网经济。以此为契机,形成了全球性的新一轮创新创业浪潮。中关村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中心地带之一,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创新创业的重要聚集地。

这一轮创新创业,得到了线上线下交互的创新创业服务主体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创新创业过程中资金、技术、渠道等关键资(4)源整合瓶颈,使得大众层面的创新创业活动繁荣发展。以留学生、草根、大学生、离职创业者、连续创业者、80后、90后等各类群体共同构成的中关村新一代创新型创业者在中关村聚集和发展。2013年中关村新注册企业1.4万家,2017年中关村新注册企业超过3万家。(5)

当下的中关村创新型创业者,不再只侧重技术创新,而是将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等各类创新活动与创业活动相结合,使得中关村创新型企业不断诞生,新兴产业持续涌现,创新经济繁荣。例如,中关村高成长高估值企业不断涌现。2017年中关村共有独角兽企业70(6)家,占全国的43%,仅次于美国硅谷,成为全球独角兽数量排名第二的区域。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竞相崛起,新技术、新产品引领全球。以人工智能为例,目前中关村已聚集了数百家人工智能机构,形成了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集群,多项产品及技术领跑全球。以分享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拓展,新竞争优势加快构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分享经济已经从生活领域逐步扩展到生产领域。目前中关村拥有涵盖出行、住宿、知识分享、生活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分享经济企业2000余家,(7)引领行业发展新潮流。

如今的中关村,老中青三代创新型创业者协同共生,快速成长。入选全球性人物榜单的中关村领军企业家越来越多,如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入选福布斯“2015全球权势人物榜”(56名);物灵科技联合创始人顾嘉唯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6年度35位35岁以下全球科技创新俊杰(TR35)”;猎豹移动CEO傅盛,真格基金合伙人兼CEO方爱之,果壳网、“在行”平台创始人嵇晓华,萝卜太辣CEO张尧4名中关村企业家入选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2016年《商业周刊(中文版)》发布的“中国U25”创业者榜单中,近一半(12位)来自中关村;王兴等18人入选“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业精英榜单”,占全国的近五成;22人入选福布斯“2018年亚洲十大领域30位30岁以下杰出青年”榜,占全国的近四成。伴随中关村创新型创业者影响力的国际化,中关村科技园区一步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1) 资料来源: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局等.创出历史造就辉煌——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二十年崛起之路[R].2008.(2) 资料来源: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报告[R].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8.(3) 夏颖奇.海归抢滩中关村[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4) 胡贝贝,王胜光,任静静.互联网时代创业活动的新特点——基于创客创业活动的探索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33(10):1520-1527.(5) 数据来源:搜狐新闻,http://www.sohu.com/a/218556439_161623.(6) 资料来源:长城战略咨询.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R].2018.(7) 资料来源: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报告[R].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8.第二章 创新型创业者特征及成长的影响因素:基于案例的总结

李开复曾经说过,创业并不适合每一个人,甚至一千人里面只有一个人能做。那么创新型创业者究竟有哪些特质?谁可以成为创新创业者?围绕这个核心议题,本课题组结合政府人才评定和专家意见,(1)选取了15位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型创业者进行案例研究,归纳创新型创业人才的素质与能力特征,总结创新型创业人才素质与能力的形成机理。

在创新型创业者的判定和访谈对象的最终确定上,课题组主要基于创业者的创新创业产出成果的社会和市场认可情况。如果创业者入选国家、北京市或中关村科技园区等政府部门的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如国家千人计划、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中关村高端创新人才聚集工程等,或者创业者的创新创业项目已经获得市场投资机构500万元及以上投资(公司成立三年内),我们就初步判断其为创新型创业者。进而,基于此标准圈定的范围,课题组组织孵化器运营机构、投资人、创业导师等业内人士,进行访谈对象的推荐,并依据参与访谈调研的意愿,最终确定人选。

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课题组在创新型创业者的选取上充分考虑了异质性问题,基于创新型创业者的创业背景、所从事行业领域、性别等维度进行对象选取。最终选取的15位创业者涵盖了男性与女性创业者;从事技术创新创业项目和侧重商业模式创新的创业项目的创业者;创业时间在3年以内、4-10年和10年以上的创业者;年龄在30岁及以下、31-34岁,以及35岁以上的创业者;留学生创业者、应届毕业生创业者、连续创业者、离职创业者等各类创业者。以期通过异质性问题的把控,使研究结论更具一般性。图2-1 被访谈创业者的异质性分类情况(续)(一)基础素质特征

基于案例研究结果,课题组按照人才特征特质与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关联关系的不同,把创新型创业人才的特征特质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的素质特征,另一类是开展创新型创业活动的具体能力特征。其中开展创新型创业活动的具体能力特征是以基础的素质特征为依托的,是人才的基础素质和能力围绕创新型创业活动的具体呈现。总体来看,创新型创业人才在基础素质方面具有显著的复合特征。(2)

复合的人格特质。在人格特质方面,创新型创业者具有非常鲜明的感性与理性复合特征。一方面他们高度自信、坚定执着、好奇心强、敢冒风险、观察力敏锐、学习能力强;另一方面,他们又显示出脚踏实地、极具理性的做事逻辑,他们执行能力强、保持自我反省、脚踏实地、作风严谨、善于提前规划。他们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是喜欢接受挑战的,可以承受较大的风险压力。比如在做创业的决定的时候,大多数都是放弃原有相对安逸的工作环境和高收入的工作条件,非常勇敢地接受挑战、承担风险,开展创业活动。而在具体的工作中,又表现出其认真严谨的一面——认真学习企业运营管理知识、学习与创业项目相关的全方位的专业知识,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创业公司的方方面面。图2-2 创新型创业者复合的人格特质

复合的知识背景。基于案例研究可以归纳,一个能够较为顺利地开展创新型创业活动的创业者,往往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复合知识背景。一方面在其所从事的方向领域内具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具有该方向领域内的丰富的项目经历或工作经历。例如,课题组所访谈的这些获得初步成就的创新型创业者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80%;有工作经验者占比为93.3%,唯一一名没有工作经验的创业者在自己求学过程中也已经进行了一次创业尝试。另外,还有5名创业者在开展此次创业活动之前已经有过1次或多次创业经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复合为创业者将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提供了良好基础。被访谈者自己在谈创业体会中普遍提到,自己先前的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对自己开展创新型创业具有重要的支持。图2-3 创业者的学历背景图2-4 创业者的从业经验

复合的脑力与体力素质。成功的创新型创业者通常具有智力水平高、精力充沛的特征,即其在脑力与体力方面具有典型的双高特征。一方面他们智力水平高,访谈对象中有80%的人在求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获得硕士学位的占比为80%,获得博士学位的占比为40%,甚至有1名创业者为双博士学位获得者,还有1名创业者目前正在攻读两个博士学位;另一方面他们身体素质水平高,这些创业者几乎全部都是天生精力充沛,他们可以为了感兴趣的事情不舍昼夜。基于高智力水平,他们积累知识和经验,并保持快速学习能力;基于充沛的精力,他们可以应付创业过程中的高强度工作。

总结来看,创新型创业人才的素质具有显著的复合型特征,其将看似两类截然不同的特质在自身融合,并在不同场合和情境下进行展现,或在同一场合和情境下协同显现。这种复合的素质特征与创新型创业活动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一方面作为创新活动,活动主体需要保持其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敏感敏锐性,还要有很好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作为创业活动,活动主体动手能力要强,还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开展企业经营,现实地考虑企业运营成本,积极地迎合用户和需求,承担风险并抗击压力。两种对比强烈的素质的复合恰恰与创新型创业活动特征相吻合。(二)面向创新型创业活动的具体能力

创新型创业者的基础素质在面向创新型创业活动时,会聚合转化为特定的作用于创新型创业活动的具体能力,我们可以称之为开展创新型创业活动的能力特征。

这种能力既包含了创新的能力,也包含了创业的能力。所谓个体层面的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理论、技能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创见和做出创造发明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3)(4)和创新技能。所谓创业能力则是指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并实现创业企业较为顺利地成长和发展的能力。Shane和Venkataraman认为,创业活动是从机会识别、评价与开发到新企业的成长的连续性过程。(5)基于此,创业能力也可划分为创业意识(动机)、创业机会识别(或创造)能力、创业机会开发能力,以及企业运营能力。

创新型创业人才复合了创新与创业的能力,并将两者完美结合,融合形成了统一的创新型创业能力。基于创业过程开展,我们可以将创新型创业能力划分为开展创新型创业的意识、创新型创业机会的识别或创造能力、创新型创业机会开发能力,以及创新型企业的运营能力。每个维度的能力中其实都复合了创新与创业两个方面的能力。图2-5 受访对象的创新型创业能力的表现

开展创新型创业的意识。所谓开展创新型创业的意识,即驱使主体产生创新型创业行为的心理动机。开展创新型创业的意识是进入到具体的创新型创业活动中来的首要条件。在案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明显发现,这些创新型创业者具有主动观察创新型创业机会、开展创新型创业活动的强烈动机。例如,王敏、何晓武等访谈对象都是在读书期间就有了创业的冲动,思考可行的创业项目,并先后进行多次创业尝试。这种意识和冲动涵盖了创新和创业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他们渴望创新,开展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他们试图以创业为基本手段,促进创新项目的开展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融合为一体,是一种意识的两个方面。

创新型创业机会识别(或创造)能力。创新型创业机会的识别或创造能力是发现市场上可以通过创新的思维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实现需求满足的机会的能力。创新型创业机会的识别或创造是开展创新型创业活动的前提。研究中的受访对象在这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如王敏将石墨烯技术与绘画艺术进行结合,创造了美观实用的取暖壁画;孙赫男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数字出版,进行出版产品的创新;管祖光利用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环境监测,提供空气质量相关服务;马强将影视艺术与企业路演相结合,提升企业宣传的效果。

创新型创业机会开发能力。创新型创业机会的开发即围绕创新型机会,投入资源、实现项目开发与销售的过程。这是创新型创业活动开展的核心环节。这个环节中,创新型创业者要实现机会的产品化,组织人力、物力、知识资源等研发生产出具体的面向用户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创业活动的实质性进展。创新型创业者在这个方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组建创始团队、整合资源、开发产品并进行产品初步销售,以及构建商业模式等方面。也就是说,创新型创业者要有领导者魅力,能够吸引合伙人加入,并进行团队的有效管理;要能够游说行业伙伴、投资人,进行产业资源、金融资本的整合;要能够把控产品方向和开发进度,保证项目的创新性,确保产品能及时上线;要能够架构合理的商业模式,实现产品的市场化,并为各方带来价值。一个成功的创新型创业者,需要这一系列能力的叠加,才能实现创新型创业机会的顺利开发。在调研中,基于对访谈对象成长过程的总结,可以发现,这一系列的能力,或许创业者在成长早期并不全都具备,但是随着创业活动的进展,这一系列的能力都会实现提升。

创新型企业运营能力。在创业机会开发,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初步销售的基础之上,创业企业就开始转入企业化的运营过程。向这个过程的转变和运作是创业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一步。对于创业者来讲,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要开展融资、进行成本控制、调整组织管理模式、开展营销活动;同时,也要保持创新意识,基于市场变化,不断进行业务创新等,这些都是创业者在企业运营中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在调研中,多数企业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都在根据发展背景的变化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调整,如根据最新技术进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产品开发;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新产品分类的开发;根据市场发育情况,进行商业模式的调整等。(三)成长的影响因素

创新型创业人才具备典型的复合的基础素质特征,又具有开展创新型创业活动的显著能力特征。而这些特征特质的形成和显现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先天具备与后天激发和培养。

就人格特质、智力水平、体力精力水平,以及开展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创新型创业机会的识别能力来看,天生的因素占主导作用,被访谈者都认为自己的很多特质是天生具备的、与生俱来的,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后天强化和激发的因素。就知识和经验素质、创新型创业机会的开发能力、创新型企业的运营能力来说,则是天生特质和后天学习积累的双重作用,甚至,后天的强化和训练更加重要。我们无法改变先天因素,因此,后天环境的影响因素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具体来看,创新型创业人才成长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才成长周期的不同阶段,关键的影响因素不同。图2-6 人才成长的关键影响因素1.家庭环境影响

从出生到高中阶段,是孩子智力发展成熟、人格特质基本形成、创新意识萌芽、创新思维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以家庭影响为主。父母较为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的人格特质(特别是母亲)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最大。受访对象在接受访谈过程中,谈起自己幼时成长经历都会不约而同谈起自己的父母,讲述父母的性格、父母的工作、父母的行为方式,以及父母在与自己相处中的惯常模式,这说明幼年时期父母的人格特质在其成长中具有很深的烙印。图2-7 访谈对象关于父母在自己成长中影响力的看法2.受教育环境影响

从小学到高中阶段,除了家庭影响之外,学校教育也对人才成长具有很显著的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高概率的成功事件(如考试、参加比赛等)、老师的鼓励等,对其自信心的提升、开放心态的形成、创新意识的萌发具有重要的正向强化作用。在访谈中,有多位被访谈者都专门提出,自己的自信正是通过考试逐步得到强化的。

从大学到研究生阶段,是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等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创新意识成长、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以学校的影响为主,特别是导师的影响最大。导师严谨的作风和态度影响学生的行为、态度,导师的严格要求和学习机会创造对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行业前沿发展认知具有重要影响。导师对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强化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访谈中,有70%以上的创业者会讲述到导师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经历对自己能力和素质塑造的重要作用。3.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

工作阶段是人才的工作经验、行业经验、行业资源积累的重要时期,创新的思维,以及基于创新意识的创新活动经验都得到积累。这个阶段以工作中的领导、同事、客户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为主,领导往往是其积累工作经验、管理经验的重要参照,志同道合的同事可能会成为后期创业的伙伴,工作中形成的行业人脉资源也将成为创业活动开展的重要资源渠道。被访谈的创业者中,有从业经历的百分之百地会从事与自己工作经历有关联的创业项目,其中超过一半的创业者的创业合伙人就是自己的同事。

另外,社会环境特别是创新文化以及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对创新型创业者创新创业潜能的激发也具有重要作用。被访谈的创业者中,2010年之后创业的人普遍认为,自己创业冲动的激发,以及最终能够下定决心创业,与当下如火如荼的创新创业浪潮密切相关,与中关村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密不可分。(1) 纳入标准为:1)基于创新产出获得社会和市场的认可情况选择对象。包括两类:一是已被国家、北京市、中关村和各区县等各级部门评选出的创新人才;二是创新创业项目已经获得投资机构500万元以上投资(公司成立三年内)的创新人才。满足以上条件之一即可。2)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指标的业内人士推荐。主要标准包括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素质、创业能力素质等,以及参与访谈的意愿。根据这些标准,由领域内专业人士(中关村园区孵化器运营方、投资机构等)在上一轮圈定的人才中推选具有较好创新创业能力的创业者。(2) 人格特质包括动机、情感、意志、性格、信念等方面。(3) 余华东.创新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4) 王复亮.创新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5) Shane S,Venkataraman,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217-26.第三章 创新型创业人才成长案例(一)连续创业

在创业者队伍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天生闲不住,爱折腾,运作过不止一个创业项目,骨子里充斥着“一波未了一波又生”的创新亢奋。人们给这群人取了个名字——“连续创业者”。王敏:走螺旋式上升的创业路

在创业者队伍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天生闲不住,爱折腾,运作过不止一个项目,骨子里充斥着“一波未了一波生”的创新亢奋。人们给这群人取了个名字——“连续创业者”。

王敏是连续创业者中的一员。从高三暑假在老家开辅导班,到大学期间创办“水果快递”O2O模式,还没正式踏入社会,就已在创业路上“小试锋芒”。自从新东方离职后,创业成了王敏人生的主旋律,先是加盟环球雅思,开办了六七所少儿英语培训学校而“名噪一时”。后来加入“互联网+教育”的浪潮,却“被拍死在沙滩上”。当“双创”风起云涌之时,他又看上了光伏产业,研发过一个光伏机器人除尘项目,却以失败而告终。直到遇见了“石墨烯”,王敏的人生再一次迎来“高光”时刻。他敢于用“黑金”来取暖,将其应用于“煤改电”工程中,给数万百姓家送去了温暖。一颗“不安分”的心

20世纪80年代,王敏生于陕西省周至县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在父母的循循善诱之下,王敏从小就爱好读书,尤其喜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颠扑不破的道理对王敏之后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敏对自己要求很高,不仅学习成绩优异,从小学开始就担任班长,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带领同学创新争优。由于信奉孔圣人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王敏尊重班上的每一位同学,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即使是那些不爱学习爱打架的学生,也能被他团结在一起,为了班级共同的荣誉而并肩“奋斗”。

关于小时候的成长经历,王敏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正向螺旋”。他说,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需要在平缓的行进路上不断加以正向刺激,让此人时刻保持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态势,最终成为可造之才,有用之才。而在王敏的成长路上,正向刺激来源于很多方面。在家里,父母为王敏营造了一个宽容民主的教育氛围,给了他更多的发展空间,培养了独立自主的人格。在学校,老师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同学有问题找他帮忙,让他养成了勤于思考、以全局观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如此,在乐观自信的性格之下,王敏开始了对外界的主动求索。于是,首先有了那段办辅导班的经历。

那是2003年的暑假,王敏参加完高考,距离大学开学还有3个月的时间,“当时没有了学业压力,就想琢磨着干点儿什么”。很快,他在村里办起了教学辅导班,据说很成功,有300多个孩子报名参加,每人交了30元学费。“规模不大,但很有意思”,至今回忆起那段经历,王敏仍然感到兴奋。“创业的人,爱折腾,有颗‘不安分’的心”,也是从那一刻起,王敏身上的创业潜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不久之后,他坐上了开往吉林省长春市的火车,赶赴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攻读市场营销专业。

当下了火车那一刻,站在东北的黑土地上,王敏没来由地激动了好久。当时,他的脑海里出现了毛主席的那句话,“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啊,他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在东北,在今后的四年里,他要为自己闯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这个自称“爱折腾”的孩子,入学之后没多久,加入了学校的学生会,还加入了一个名为“成成商业协会”的社团。“商业协会,顾名思义,就是经商、创业、建团队。”这跟王敏的专业相近,但“理论学习如果不经实践的检验,是体会不到商业真知的”。于是,他跟小伙伴们决定,搞活动,做项目,去企业里拉赞助,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挖掘校园的商业价值,从而实现自身造血。每场活动下来,王敏都要拉着小伙伴做总结,时间长了,大家才晓得“原来营销是这么回事”。每到这时,王敏总是回一句,“我们只窥见了冰山的一角,并没有见到商业的全貌”。

几个月后,东北迎来了最冷的季节,寒风萧瑟,花草凋零,校园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但几乎是在一夜间,在华灯初上的校园里,人们走到哪儿都能看见一群头戴黄帽的年轻人,手里拎着大大小小的水果袋子,一路小跑地穿梭于各个宿舍楼里。“买水果吗?天冷,别出去了,找水果快递吧。”“记这个号码,发个短信,要几个,小黄帽就送几个。”那是2004年的冬天,“水果快递”“小黄帽”的名字“疯狂”地在东北师范大学的学子口中流传着。

十几年前的东北,农业大棚刚刚兴起,冬天里吃上新鲜的水果,本是一件略微有些“奢侈”的事情。更何况,东北师范大学坐落于长春市最南边,水果经小贩之手,从市场里批发出来,再过多道物流环节,进入学校周边商店,价格也被抬高了不少。

王敏和他的小伙伴们正是瞅准了这个痛点,建立起一支销售队伍,起名为“水果快递”,以小黄帽为明亮生动的形象标识,目的是让客户能立时感受到团队的活力。那是“功能机”当道的年代,手机短信是团队创业的最大入口,用户通过短信下单后坐等水果上门即可。两年时间,“水果快递”通过手机短信这一媒介,不定期发送打折、团购等优惠信息,以线上营销有力地带动了线下消费和运营服务。由此一来,王敏团队积淀了不少的忠实客户。“水果快递”,可以被视为在“前互联网时代”里,王敏牵头开展的一次成功的“O2O”实践。王敏也凭借“水果快递”,获颁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创业人物”奖。如今,“双创”教育走进校园,“水果快递”作为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被学校编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这是王敏在学生时代发起的第二次创业尝试,与第一次相比,手段更先进,模式更新颖,影响力也更为广泛。创业不是一蹴而就

2007年7月,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王敏决定遵从内心的召唤——“到海淀去”!

虽生长于陕西县城,但“海淀”二字,他耳熟能详,曾多次出现在他的小学中学辅导教材里;他也与之“神交”已久,曾无数次幻想着,去到这个创新创业的圣地,为自己注入创新的基因。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毕业典礼一结束,他就带着全部“家当”,坐火车到了北京海淀。他在清华大学附近租了间平房后,加入到找工作的“大军”中。

投了几十份简历,也收到了工作邀请,经过仔细斟酌后,王敏入职新东方,当了一名少儿英语培训老师。在新东方工作的日子很辛苦,也很充实。白天,王敏带着电脑,抱着教材,骑着自行车汗流浃背地赶到学校,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夜晚,他与星辰做伴,回到家中,吃过饭后,再埋头备课数小时。夜深人静之时,他就潜下心来思考,如何与学生更好地互动,碰撞出创新和创意的火花,从而完善教学效果。

教育培训是一个瞬息万变、日异月更的行业,新东方作为行业旗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自然是业内领先的”。“它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逆商的人。具体到教学中,快乐课堂是核心词,励志教育是核心力,精熟教学是核武器。”而时刻保持领先与创新的思维,也成为王敏在新东方的最大收获。以至于在之后的多次创业当中,王敏一直将这两点当作创业的关键要素,写入企业文化之中。

在新东方工作两年后,王敏离职,加盟环球雅思(新东方不加盟)。他与朋友合伙,以宣武(现已并入西城区)、丰台为主“阵地”,历时5年,开设了六七家少儿英语培训学校。

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创业,也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谈到具体办学思路,就是“区域复制、打时间差”,“当时,海淀教育比同城其他区域教育至少保持5到10年的领先性”,把海淀优质教育资源移植到宣武和丰台,在课程教学上做微创新,据说深受学员喜爱,还“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王敏办学的5年,也是少儿英语培训黄金发展的5年。直到2014年,伴随着大的机构涌入,少儿英语培训也从“蓝海”进入发展的瓶颈期。王敏当机立断将学校转让,重新回到海淀去寻找机会。因为他明白,“创新的原图在海淀”。

彼时,正值“互联网+”开始兴起,它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不断创造出各种新的发展生态。而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也成为年轻的创业者热衷追捧的创业形态。

王敏也将目光瞄向了这一领域。他带着一个在线作文项目,来到海淀创业园,入驻“创客总部”,参加了该机构举办的首届“在线教育创业营”。那期创业营还吸引了猿题库、熊猫中文等创始人参加,仿佛是在线教育的“黄埔军校”,但它并没有将王敏培养成未来的“将军”。在开发在线作文APP期间,王敏发现自己对在线运营的理解不够透彻,非自己所长,于是果断地停掉了项目。

就在同一年,“双创”的热潮开始席卷全国,海淀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桥头堡,正式提出重点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王敏捕捉到这一信息后,抽身离开教育行业,转而走入新能源、新材料的创业阵地。起初,他与朋友尝试做光伏板材,但“做的人太多,就放弃了”。如果“挖矿不行,我们就卖水,做配套”,他又开发了一个光伏机器人除尘项目,由于企业“缺乏买单的动力”,这个项目后来也停止了。“创业不是一蹴而就,转型其实挺艰难的。”2014年,王敏是在不断的尝试与选择中度过的,但他后来想清楚一点,无论如何,他都要在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扎下根去。他给出的理由足够充分,那就是除霾。那一年,雾霾“铺天盖地”,“袭扰”全国,搅得人们“不得安宁”。它是政府和老百姓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而减少雾霾,做清洁能源相关的产品,等于既揪住了痛点,也抓住了热点。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敏在与海归好友聊天中得知一个有关石墨烯的项目。那是由好友自主研发的石墨烯水性碳纳米高分子发热技术,可用于采暖,还节能环保,但尚处于实验室阶段,亟待在一个辛勤“园丁”的培育下“开花结果”。这一前沿科技成果,让王敏那颗“爱折腾”的心再一次“不安分”起来。在热烈的讨论之后,他与朋友决定合伙创业,立志把石墨烯取暖技术转化成产品,推向市场。

不久以后,北京绿能嘉业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能嘉源”)注册成立。钟情石墨烯的创新之旅

当王敏再一次走进公众视野,是在2015年底,他以参赛者身份来到央视“创业英雄汇”的现场。

在镁光灯的照射下,他走上台,微微一笑,将一个石墨烯的创业故事娓娓道来。此时的王敏,俨然是一名布道者,他对石墨烯的“信仰”,都融入创业的点滴细节。

石墨烯是什么?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二维自由态原子晶体,电阻率极小的材料,导电性比铜高出百倍,而且超薄柔性透明,4克石墨烯就可以铺满整个足球场。2004年,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和安德鲁·盖姆两位科学家成功地提取出石墨烯,并因此获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样的诺奖“材料王”能干什么?“它是物理性能极好、超强的导热材料”,这是王敏的商业构想,而且他也满怀希望。“理论上说得通,因为石墨烯有极佳的导电和导热性能”,但是,“用‘黑金’来取暖,逻辑上似乎不可行”,由于石墨烯高昂的研制成本,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这种创新的不确定性,考验着创业者的心智、自信心、判断力和勇气。“在别人看不到机会的地方,你能够看到机会,然后果断地把帽子扔过墙,不给自己留后路。”王敏相信,只要努力,“黑金”也能像塑料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过,发明创造从来不是石破天惊,一定是经过多少次失败,最终才摸索得出。由于缺少对行业市场的调查与了解,第一代石墨烯取暖产品做出来后惨遭“滑铁卢”,王敏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团队受到重挫,这让他背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直到那一刻,他看见自己的孩子开始跌跌撞撞地学步,摔倒了再爬起来时,他的雄心壮志再一次被唤醒,他将所有负面情绪抛诸脑后,以满满的正能量回归公司。

有了之前的失败教训,王敏认识到,即使再前沿的技术也要以人为本、“接地气”,俗话说“好钢得用在刀刃上”。经过调研,王敏了解到老百姓的需求都是实实在在的,诸如“插上电是否可以快速加热?热起来是否干燥、均匀?产品是否美观、安全?”根据这些需求,王敏团队“重整旗鼓”,投入到新一轮产品研发中。“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用来形容创业的坚守一点也不为过。新产品研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技术起步到实验品成型,再到工业量产的产品,最终做出老百姓喜爱的“爆品”,“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窗户纸,捅掉一层很容易,但紧接着又会遇到新的难题。这需要不断地调整思路,追求极致与快速,甚至是挑战人体的极限。”

经过不断的试错与调整,第二代石墨烯取暖产品被研制出来,王敏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画暖家”,寓意是“用一幅画,温暖一个家”。由于迎合了百姓需求,产品销量一路飙升。

这一取暖产品,外观以壁画的形式呈现,让人赏心悦目,只需要挂在墙上,通上电,3-10分钟以后,整个房间都会温暖起来。就材质而言,团队将石墨烯分散液与水性树脂、各种助剂经过刷涂、滚涂、浸涂、喷涂等工艺,制备成水性导电加热涂层材料,可大幅提高电热辐射转化效率到95%(传统50%~65%),提高了升温速度和红外辐射强度,且延长使用寿命达到30万次以上(传统8万~10万次)。

更为幸运的是,石墨烯取暖壁画搭上了国家煤改电取暖政策的“顺风车”。为了治理雾霾,减少燃煤排放,2017年5月,由国家发改委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和颁布了《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在北方居民采暖、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与消费4个重点领域推进电能替代。“北京也在煤改清洁能源取暖路径上做过多次探索,最后发现,只有煤改电最直接,也最便捷。”近几年来,北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煤改电”工程,蔡奇书记强调,“好天气要一天一天去争取,治理PM 2.5要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去抠”。

王敏团队也将目光瞄向“煤改电”工程,希望用石墨烯材料去替代和优化集中供暖等现有取暖方式,于是石墨烯远红外墙裙板和石墨烯远红外炕暖板应运而生。这两款产品结合“煤改电”用户的实际情况,面向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没有供暖的区域,用来替代煤炭采暖。

截至目前,绿能嘉源已经在北京顺义区完成9984户吊炕改暖,在陕西宝鸡市完成了11000户土炕改暖,在甘肃武威市完成1500户土炕改暖,很好地解决了老百姓冬季烧炕污染的问题。除此之外,“全国有2300多个县,很多县域是集中供暖覆盖不到的区域,都将是我们潜在的市场。如果让南方居民在冬季用上石墨烯取暖产品,这就带动了消费升级。”

自第一次创业至今,王敏的轨迹一直以中关村为基轴,以海淀为原图。

中关村的伟大在于,营造了一个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允许试错的双创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王敏这样的草根创业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关村海淀园为创业者提供了交流与碰撞、培训、学习、互访、互通的机会与空间。”创业初期,每当王敏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时,就会跑去参加海淀创业园、中关村人才协会等机构举办的各类创业培训活动,那些是他的“精神食粮”,也是他拓展人脉资源、搭建创业社群的好机会。

当石墨烯取暖产品上市后,王敏受到了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园等各级政府机构的高度关注与支持。2015年,王敏被海淀园评选为“海英人才”。2016年,绿能嘉源入选“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同年11月,绿能嘉源获得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证书,并被纳入北京市政府采购目录名单。同一年,中关村石墨烯产业联盟成立,绿能嘉源被评选为联盟理事单位。年底,绿能嘉源在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后,获评中关村“金种子企业”。进入2017年,绿能嘉源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完成了河北省沧州市11500户“煤改电”采暖设备安装和验收,成功中标了中国美术馆、曹妃甸生态城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地暖改造。绿能嘉源安全耐用、省电环保的产品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也因此摘得了中关村石墨烯产业联盟颁发的“2017年度石墨烯应用示范大奖”。2018年,绿能嘉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功中标了河北省衡水市、邯郸市、沧州市、河南省林州市、甘肃省兰州市、平凉市、临夏自治州煤改电及土炕清洁能源取暖项目,累计中标额度超过1.8亿元。

如今,绿能嘉源已成长为国内石墨烯取暖行业的龙头,也是国内最早实现石墨烯产品化批量生产的企业之一。同时,它也是石墨烯热管理应用领域第一家挂牌新四板(科创板)的公司。

通过创业与创新,用新材料来取代燃煤供暖,进而让雾霾减少,让碧水蓝天重现。当王敏团队往这个方向“奔跑”的时候,等于将个人事业、企业发展与国家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他在赚取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多了一份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未来,王敏和团队一起并肩携手全力以赴,用科技温暖千家万户,让神州大地洒满阳光!孙学智:人生就是要“折腾”“什么叫出路,出路就是走出去,多折腾折腾,活路就出来了;什么叫困难,困难就是总是将自己困在一个地方不动,那人生自然就难了。”这句话对孙学智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总结。他就是这样一个不安分的人,不安于现状,总是寻求改变。用他的话说,就是爱“折腾”。

孙学智是一个在北京部队大院成长起来的孩子,所以他的骨子里面流淌着英雄的血液,从小不服输,遇事不怕事。工作之后异常努力,完成自我能力的提升。这么多年来,孙学智不仅拿到了高级工程师(测绘)、高级工程师(标准化)、全国注册信息安全工程师(CISP)、企业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职称及职业资格证书,还身兼多个社会职务,荣获诸多奖项。2016年读完全日制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之后,又继续攻读管理学哲学博士……果然,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折腾和努力折腾的过程。折腾自己并不折腾别人,什么时候折腾出个妙处来,这才叫人生!

如今,找准方向的孙学智在创业路上奋勇前进着——“你可以选择不折腾的人生,但你的人生要经得起折腾。”他不光自己实现创业梦想,还在为其他创业者在这条曲折的路上提供支持。大院男孩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的学者说,这是中国的重新出发,一个国家的重新开始。也就在那一年,孙学智出生了。个人命运和历史的转折紧密交集在一起,他是幸运的,因为中国开始踏上“改革开放”之路,经济从落后困顿到逐渐崛起,市场经济的东风也在神州大地悄然吹起,孙学智也在其中,被历史的洪流推动向前。

孙学智生于北京,母亲是老北京人,父亲祖籍山东鄄城。据现有史料考证下来,他是战国“兵圣”孙膑的第七十代世孙。孙学智的父母都在北京301医院工作,他还有一个大自己五岁的哥哥。俗话说得好,“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当猪养”——作为老二,工作忙碌的父母就把孙学智寄养在姥姥家。姥姥是北京的老旗人,对待他特别宽松,这给他了无忧无虑童年的同时,也激发了孙学智的好奇心,外在的表现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姥姥当然是不舍得“打”的,所以,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就在孙学智童年时逐渐养成了。回忆小时候,他呵呵一笑,说:“你知道耗子药什么味的吗?我就知道,甜的。”

后来,慢慢长大的孙学智被接回到父母身边,开始了在部队大院的生活。已经习惯特立独行的他,起初并不适应这种生活,但是随着这种文化慢慢渗透到血液当中,精诚团结的环境使他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如果说我的世界观形成是在姥姥家,那么人生观的形成就是在部队大院里。”

但是,少年孙学智绝不是一个让人“省心”的孩子,因为他特别“折腾”——中学六年,换了五所学校,其中一所还是在山东。“我折腾的方法特别简单,可以做到每天都让老师找家长,而且每天犯的错都不重样。”

不过,孙学智的学习能力还是慢慢展现出来了,除了数学成绩欠佳,其他学科的成绩都名列前茅。“跟兴趣有关,当然也跟授课老师有关。”“父母对我的潜移默化的人生教育其实是有明确框架的,上学最好读到博士研究生,工作最好找个正经单位,找个正经人家的姑娘,该生孩子的时候生孩子。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框架并不适合我的性格,所以我的叛逆,并不是针对父母,而是针对这种既定框架的。”

1997年,孙学智考入北京联合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修读经贸英语专业——一个理科高中毕业生考取了文科院校。当然,进入这个专业学习的原因,除了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之外,还有就是父母希望他学好英语,将来有机会出国深造。

进入大学之后,孙学智开始收心,进入到学习当中。为了解决学历不足的问题,1998年他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函授计算机应用专业,期间还参加不少培训,并取得了相关证书,如美国LANDSCAPE公司的高级网络操作员证书、昆仑瑞通高级技术培训中心的思科工程师(CCNA)证书、IBM LINUX E-LEARNING的IBM linux工程师证书等。

大学毕业之后,计划去德国留学的孙学智开始学习德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出国呢?”在他看来,出国留学是父母的想法而不是自己的选择。与其这样,不如听从自己的内心,做出决定。

于是,孙学智决定找一份工作。凭借他出色的英语和计算机专业能力,加上微软系统工程师的身份,一家加拿大公司向他投来橄榄枝,孙学智的第一份工作就这样不期而至。他担任IT officer,因为工作勤奋,后来升职为办公室主任。随着企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离开中国,孙学智也就辞职离开。

技术方面得到锻炼的孙学智决心在管理层面也得到提升,于是,2002年他来到了香港耀天计算机科技公司任广东分公司执行总经理,后来晋升为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中国区总裁助理。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遥感和地理信息的知识,这也是他特别感兴趣的领域,他决定深耕其中。后来,他陆续在香港国际万通网络连锁集团任副总裁(CMO)、天津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市场总监。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孙学智逐渐在遥感和地理信息领域崭露头角,积累了一定的创业人脉资源。“爱折腾”的性格在孙学智的工作中得以展现,但在他看来,这是为了完成自我提升而去积累的过程,不光将大学期间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锻炼自身的专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挑战自我的能力——这也是创业者需要的素质。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得失寸心知

孙学智决心自己做一些事情,基于多年遥感和地理信息领域的工作经验和自身对地图的兴趣,孙学智很想研究自己的一套东西——城市全景图。但是,他在香港国际万通网络连锁集团任CMO时,主要管商务,不能领导技术部门,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进去之时满腔热血,出来之时一身伤疤,非我不能也,实在体制约束、思想僵化和科学家为自己谋利这种组合情况不适合我。”后来,在2008年,步入而立之年的孙学智决心创业。于是,他与朋友一起注册中科赛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启程。

中科赛博的产品主要集中于三大方面: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公众空间信息软件系统和公众信息应急决策支持服务。在数字城市领域,中科赛博为各个城市的电子政务以及自然资源库的建设提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