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怎么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1 16:27:03

点击下载

作者:刘建华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怎么了

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怎么了试读:

文前插图

● 刘建华与NASDAQ副主席SANDY先生交流。● 刘建华与美国投资者关系公司CCG总裁交流。● 刘建华与美国投资银行MAXIM的ANDY BELLO交流。● 刘建华与美国投资者关系公司HEMPTON交流。● 刘建华与美国律师STEVEN交流。● 刘建华与汉广厦(NASDAQ: HGSH)董事长朱小军及温元凯教授交流。● 刘建华作客CCTV《奋斗》节目。● 刘建华作客CCTV《奋斗》节目。● 刘建华作客BTV《财经五连发》节目。● 刘建华作客BTV《财经五连发》节目,谈高盛“欺诈门”。● 刘建华作客BTV《财经五连发》节目,谈“华尔街”。● 刘建华作客BTV《财经五连发》节目,谈“当当网”。● 刘建华作客BTV《财经五连发》节目,谈“投行”。

专家导读

Jeff Chang北京约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资深金融分析专家

概览这10多年的北美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从趋之若鹜到避之不及,算是走完了一个周期,筹资者也经历了如从盛夏转到寒冬的感觉。对于企业而言,资本市场已完全脱掉了制造神化的外衣,回归最初始的理性和商业价值标准,并且在短期内难免矫枉过正。其实,一切都很正常,甚至是必然的。

随着中国企业和世界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他们相互间越来越了解,各种信息的透明度也越来越高,没有了那么多的神秘感,自然会回到最基础的原则和规范上。那么,对于企业而言,守信遵规,则资本市场依然是天堂;投机取巧,则必然会下地狱,没得商量。

本书在认真剖析多个典型案例的基础上,为中国企业将来继续在北美融资提供了最直接的借鉴,如一剂独具针对性的药方,直接治疗企业的难处和痛处。另外,本书同时从多个角度给出许多有效的建议,相信必定能为中国企业提供极为清晰的参考,让未来走向海外的企业走得更稳健、扎实。蔡逸群美国名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华尔街著名的华人投资银行家之一

这是一本以透视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和被迫退市过程内幕的书。

在超过20家中国公司提供的虚假财务报表中,美国的一些专业机构,包括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机构投资者等均有责任(美国的投资银行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证券经纪商和金融界监管局的成员,美国证券经纪公司负责代表投资者,在出售证券给客户之前进行尽职调查),这些专业机构帮助某些中国公司,在欺骗美国投资者的行为中赚取利益。

大多数新闻是围绕会计师是否参与中国公司的欺骗行为展开,却很少有投资银行被美国监管机构指责的报道。某投资银行甚至发表声明,说其需要中国企业的第三方尽职调查,并试图减小自己尽职调查的责任。尽职调查是投资银行在发行证券之前需要完成的工作,而这则声明恰恰反映了大部分美国投资银行不能或者不愿意履行他们的法律义务。韩学渊汉富投资首席合伙人

这是一本很难得的书籍,书中真实地描述了2010—2011年美国股市集体做空中国概念股的全部过程。我相信这本书能让企业、投资者、中介机构受益,能让那些想通过虚假包装去美国“浑水摸鱼”的公司望而却步,同时也能让那些真正高速成长的想去美国上市的公司坚定自己的信心。白安帝(Andy Bello)美国迈盛集团公司(MAXIM)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

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优质的新兴市场,忽视它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我还要去中国旅行,去见更多的中国企业,播下更多的生意种子。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此次中国概念股危机会起到加强并完善市场的作用,也会为市场提供信用更好的上市候选人。在一番大清洗之后,覆在中国企业眼前的阴霾很快就会消散,新的生机即将到来。

评级机构姚军穆迪分析亚太区的产品研发和服务的资深总监

美国市场是一块试金石,同时也是一个指南针,它能测出上市企业的含金量,指导企业走向成熟。今天在美国市场上发生的,不过是市场对中国企业的一个警告,中国的企业界,包括的准备上市和已经上市的公司,或是那些暂时还没有资格上市的公司,如果能够由此多加反思,那么此次“危机”也可以变成一种“契机”。而我们的市场监督群体和国家的市场监管部门,如果能够利用这个“契机”好好地审视国内股市,完善相关的治理和监督,那么这就更可喜了。

因此,我认为做空机构的举动也许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我赞成本书认同做空机构持续存在的这一观点。也许其获利方式有时并不那么正当,但是做空机构的行动可以发现市场在监管和监督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这好比让人生病的感冒病毒,究其根本,不过是在人们免疫力下降的时候提醒人们,要在根本上关注身体的变化了。

所以,我希望在金融市场上,一直有人去寻找和利用那些漏洞。只有这样,市场才能不断修正;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致于一觉醒来,看到整个市场的瞬间崩溃。

投资人赵众慕荣投资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

本书将中国概念股被做空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剖析,有助于大家了解事件的演变过程和做空者的思路。同时,本书提示我们也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自卫和还击,并通过大量案例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和路径,这是本书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金融公关徐为美通社副总监

美国股票市场做空的历史和华尔街的历史一样长,任何股票都有被做空的可能。从本质上来说,做空是一种在某只股票价格下跌时创造收益的投资工具。尽管名声不好,但做空已成为美国金融体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甚至是某些资本市场存在的关键。此外,做空也是保证市场信息畅通、揭露上市公司虚假信息的重要手段。

对在美国IPO或APO上市的许多中国公司进行攻击或者做空,能为做空投资者和诉讼案原告律师创造获利机会,也必将导致更多的做空行为——近来的中国概念股危机就有点“妖魔化”趋势。

在这种状况下,中国在美上市的公司更要加强同美国投资人的沟通,增强公司财务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并提高公司管控治理,以减少美国本土机构投资人对中国公司的质疑。

保险经纪Ivan Kuan(关翔文)韦莱(WILLIS)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行政董事

中国赴美上市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国企业到底何去何从?中国企业如何度过这个低谷?“信任危机”何时才会远去?这些一直是近期热议的焦点。

不论未来将会怎样,已经赴美上市或即将上市的企业首先要完善自身的内部管控,加强法律风险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

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成为全球的焦点。不仅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数量创造历史纪录,与此同时,中国公司在美国遭遇诉讼的案件之多,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在这样的现实下,加强内控和治理的同时寻求外部解决方案,即购买董事及高管责任保险,是转嫁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

另外,中国企业遭集体诉讼数量的剧增,也使美国市场提高了中国企业入驻OTCBB的相关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更要增强对抗法律风险的能力,而不能因为急于融资就盲目随波逐流。

投资者关系罗伯特· 哈格汉普敦资本亚洲区执行董事

在中国企业资金需求升温的同时,在中国上市融资的门槛依旧“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形下,许多中国企业选择赴美或其他国家上市。

之前,很多国外投资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并且这一市场还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讲的“中国故事”也非常诱人,所以很多人愿意投资中国概念股。然而,随着一系列欺诈案的曝光,中国概念股估值全面下滑。

在我看来,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一套跨国监管及执法的程序。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去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欧洲等地上市的中国公司肯定会面临信任危机以及监管机构、交易所和投资人的监视。人们都以为只有将欺诈者绳之以法,才能体现股票市场的公平性,但问题在于赴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及其高管却依然保留着一种观念:我们身在中国,即使做错了事,对远在美国的公司股票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在这一点上,中美两国的监管者应参照美欧间司法合作的方式来处理中美间的跨国法律问题。

虽然最近大多数的问题都发生在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身上,但是,在其他地方上市的中国公司问题也在增多。这一现象将导致更多的资本市场排斥中国企业,除非跨国监管制度能够有效建立起来。聂晨阳美国CCG投资者关系公司董事

反向并购本身并无争议,它反映了美国资本市场的灵活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尚未达到IPO要求的成长型企业可以通过反向并购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并进行融资。微软、巴菲特经营的伯克夏·哈撒维(BERKSHIRE HATHAWAY INC.)等世界著名公司都是从OTCBB起步的。由于反向并购的公司普遍处在企业成长期,因此潜在风险较大,这一点正是反向并购所谓的“原罪”。

在登陆北美资本市场的大部分中国公司中,通过反向并购上市的企业大都处于成长期,管理水平也的确有待于提高,然而因为部分公司的问题而否定所有中国企业未免有失公平。

上市公司陈俊涛武汉通用集团(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执行总裁武汉鼓风机有限公司总经理

过硬的公司治理,良好的管理团队,坚持不懈的投资者关系建设,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面对各种危机的制胜武器。

境外上市专家刘李胜博士著名境内外上市专家、金融&管理学教授

一些中国概念股企业在美国股市遭遇“滑铁卢”,并不能影响中国政府一贯支持企业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基本政策,不能削弱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打造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热情,也不能减少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的浓厚兴趣和信心,更不能动摇国际资本市场“所有企业都能上市,时间总会说明一切”的基本理念。但是,此次“滑铁卢”也提醒了境外上市企业和国际投资者:要更加注重上市公司的质量,更加警惕资本市场特别是互联网上市公司的股价“泡沫”,更加强调国际联合监管的协调和配合,此外,还要时刻注意上市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对外经济战略和策略变化。

律师嵇小云北京明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资深律师《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怎么了》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了在美国股市拼搏的中国企业被做空退市的各种原因,为那些还在美国股市拓展、挣扎和将要、想要进入美国股市的中国企业家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借鉴,对当前中国企业正视、反省自身问题,化解海外上市风险,提供了切脉救治良方,是一部难得一求的好书。

从《融资:奔向纳斯达克》到《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怎么了》恰恰反映出资本市场是把双刃剑,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既可以不断汲取资本血液充足壮大自己,亦可以因此而深陷做空泥潭。企业家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乐观而不失警惕是我们应对做空的基本心态。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中国企业尚属新手,面对国际金融大鳄,遭遇做空在所难免。但潮起潮落,大浪淘沙,经过一轮轮的做空,留下来的是综合实力“货真价实”的企业。这也是《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怎么了》一书给我们的又一启迪。Steven Schuster美国麦克劳林律师事务所(Mclaughlin&Stern,LLP)合伙人兼高级律师

很少有中型市场和小型公司可以得到知名分析师的关注,大分析师更倾向于关注有机构投资者和非常大流通的大公司。会计方面存在问题的交易同样出现在.com(网络经济)的泡沫中,事实上几乎过去每一次的经济泡沫,都会出现有信誉问题的公司,所以说,这些发生在中国公司身上的问题并非史无先例。

小部分中国公司的欺骗行为让整个市场变了颜色。一些被夸张了的资讯让中国的股票市场走入低谷,从而减少了投资人的兴趣,所以对这些资讯做出回应的抛售股票或者卖空行为,均无法被健康的流动性所抵消——归根结底,中国概念股危机的核心问题是投资人对整个市场丧失了兴趣。

在这种状况下,很多合法的中国公司的市盈率不可避免地被打压至很低的水平,而这些企业在成长性方面始终是有优势的。但是,正因为如此,我才确信这些中国股票的股价一定会恢复,因为成长性这一特点对投资者始终具有吸引力。

现在中国企业对外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直到中美两国监管部门达成协议来规范财务报表和监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这样一来,投资者才会彻底恢复信心。顾彦滨北京北斗鼎铭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

被做空——诉讼——私有化/退市——红筹回归形成了2010年下半年到目前为止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市场的独特风景线。美国市场对中国概念股的各种质疑、证监会及交易所对中国概念股的“重拳出击”以及做空机构的围追堵截,让中国概念股近期如履薄冰。

中国概念股应如何面对被做空者质疑和随之而来的集体诉讼——保持沉默?积极应对?或是提起反诉?没有被做空者盯上和没有涉及集体诉讼的中国概念股,应采取何种防范措施?《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怎么了》一书就上述现象给予了客观分析,引导中国境外已上市和拟上市企业,积极思考如何在境外资本运作的浪潮中,充分做好内部与外部的预防措施,加强公司内控,完善公司治理,满足证监会与交易所的信息披露义务,充分运用行之有效的D&O(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保险,以在这场弄潮中占得先机。

会计师寇锦玮麦楷博平会计师事务所(B&P MARCUM BERNSTEIN&PINCHUK)董事总经理、注册会计师

从宏观来讲,中国企业和美国资本市场的“联姻”是永不会停止的。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大环境下,中国企业的发展不能忽略美国这一世界上资金量最大、流动性最好的资本市场,而资本的逐利性也决定了美国资本决不能忽视中国这个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巨大经济体。此次中国概念股危机正如一对情侣在磨合期中发生的矛盾一样,在不断深入了解对方的过程中,双方都要经历长久交往下去必经的痛苦。所以,从长远来讲,此次风波对双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置身此次风波之中的我,感谢此书如此全面地阐述了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资本市场遭遇危机的全过程。此次危机无疑会淘汰掉一批造假的企业和无视职业道德的中介机构,也给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并敦促其尽快自我规范,向美国上市公司的标准靠拢。因此,从这方面来看,此次危机对于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前言Preface

一首歌曾这样唱道:“每一个加州故事都从一个梦想开始。”同样的,中国企业每一次遭逢困境也都是从某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开始的。

我至今仍清晰记得,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是在2007年的8月,这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它向全世界昭示了一个重要讯息:继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房地产行业的耀眼光环再告消融。

随后,AIG集团创下美国公司史上的亏损之最,道琼斯指数的市值缩水逾半,国际知名银行如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纷纷陷入危机甚至面临倒闭……一时间,美国三大主板市场上噩耗频传,人人自危,投资者的信任与热情屡次遭受重创,曾经人声鼎沸的各大股票交易所均笼罩在低气压之中……如果华尔街有着自己的季节变迁,那么,这一次降临的是70多年以来最冷的“寒冬”。

同一时期,随着金融风暴的蔓延,身处太平洋彼岸的中国民营企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受外需不足的影响,大量外向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出口订单骤减;而彼时国内集资难,上市融资更难,中国广大民营企业被迫将目光投向了门槛相对较低的美国证券市场。

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中国企业在受制于金融危机的同时,也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

2007年的中国企业犹如一缕晨光,照亮了华尔街口的铜牛,沉寂已久的各大股票交易所被突如其来的欢欣和热情点燃了。

据相关数据统计,2007年共计30家中国企业通过IPO的方式在美上市,成功融资56.95亿美元;2010年,当当网和优酷网一上市便横扫华尔街,创下了2005年来上市公司的首日涨幅之最,掀起了2010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新高潮,1年内42家中国公司成功融资,其中39家公司顺利实现IPO,占当年美国证券市场IPO数量的1/4。

彼时,美国市场与业内分析师等均看好中国互联网的未来,且由于当当网、优酷网等中国新股抢眼的表现,2011年年初,美国等待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已创下3年来的最高纪录……

如此烈火烹油之景,不由得让人发一声感慨:老子之所谓“祸兮,福之所倚”诚不欺人也!

然而与此同时,华尔街也渐渐响起一缕不和谐的声音:自2010年下半年,几家反向并购上市(❶ 反向并购上市(Reverse Take Over,简称RTO)也称买壳上市(Reverse Merger,简称RM),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控股上市公司而达成的间接或直接上市。)的中国公司遭遇美国一些独立研究机构的质疑,而这些所谓的独立研究机构,如浑水公司(Muddy Waters Research)、香橼研究(Citron Research)等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草根”团体。

在北美风头正劲的中国公司起初对这些质疑并不十分在意,直到股市风波突起,直到史上最大规模的集体诉讼降临,直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开始介入调查此事,中国人这才惊讶地发现:前一刻还在火热上市、火热融资的中国企业已经被迎面泼上了一盆冷水!

人们怀着沉重的心情翘首以待:故事接下来的发展将会如何?

正如中国人在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中所见,随着2011年3月的7家中国公司在美惨遭“猎杀”,中国海外上市企业再次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直至2011年11月,北美资本市场上尘埃仍未落定。

远赴重洋的中国企业在异国他乡犹如波涛中的漂萍一般沉浮起落,与此同时,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正一面摸索这些企业的脉络,一面向中国本土睁开冰冷而血腥的眼睛……

美国花旗银行一位副总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在美国上市交易的中国公司都在经历一个泡沫、校正,甚至被过度打压的过程。”本书正是通过集中描述2010—2011年间的这一过程,逐渐重现整个中概股(❶中概股,即中国概念股,是外国投资者对所有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统称。所谓概念股,是与业绩股相对而言的。之所以称这些中国股票为中国概念股,是因为它们大都并非依靠扎实而良好的业绩获得投资者青睐,其融资目标的顺利达成与企业对自身行业的增长态势提前进行包装和炒作有关。)危机事件,并以此为契机,将美国资本市场的全貌逐渐展现在中国广大读者面前。

在《融资:奔向纳斯达克》一书中,我曾不吝篇幅地描写过一些上市明星企业,本书中,他们的身影依然处处可以看到。不同的是,一部分企业的名字就此消失在美国,另外一部分企业却在风雨飘摇之中至今屹立不倒。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细数来时路,恍若隔世。短短1年来,一幕幕的风云突变在人们心中存下了一连串的问号:

所谓的中概股危机于何时爆发?何时到达高潮?又在何时结束?是谁打压了一度被华尔街捧在手心的中国概念股?

有哪些企业在海外折戟沉沙,又有哪些企业在侵袭与磨砺中挣扎着一步步成长?

未上市的排着队想上市,上市的又一股脑儿地想退市,为何中国企业视海外上市为“围城”?退市是危机之下的最佳出路吗?

对中国民营企业来说,这场危机是一场大浪淘沙的洗礼吗?国际上针对中概股的质疑与狙杀,仅仅是奇耻大辱抑或是预示着未来的荣光?

这场危机的根源究竟是信任的缺失,还是大国之间的博弈?又是谁在背后唱空中国经济?

在国际格局如此摇摆不定的状况下,中概股危机是否会在2012年愈演愈烈?中国企业今后将如何赴美上市?

随着书卷的一页页展开,我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觅得满意的解答。刘建华2011年12月1日第一章狼烟四起:中国概念股血溅华尔街

2010年12月,7家中国公司在美上市,其中,当当网和优酷网一上市便横扫华尔街,掀起了2010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新高潮,整个北美洲资本市场都为中国而疯狂。进入2011年,香格里拉藏药、BCD半导体、创博国际、左岸等企业陆续上市,中国概念股(以下简称中概股)的前途仍旧是一派祥和繁荣的景象。

然而,自2011年3月起,随着部分中国赴美上市公司造假丑闻的曝光,北美洲资本市场的湖面顿起千层浪。随着绿诺、东方纸业等公司的“落马”,美国资本市场泥沙俱下,中概股纷纷暴跌——不管是否存在财务造假,不管企业是否运作正常,几乎所有的中概股都遭受重创。瞬时间,交易市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短短2个多月,就有18家中国公司遭遇停牌,4家企业被勒令退市,并且,悲剧仍在持续上演……血色春天:五月的华尔街有点冷

300多年前,为免受印地安人和英国人的袭击和骚扰,一群荷兰移民忙忙碌碌地在纽约市曼哈顿区接近哈德孙河入海口的地方竖起了一排高12英尺的原木墙。后来,一群测量人员沿着这排木墙画下了建设街道的白线,并给这条还不足一华里长、曲曲弯弯的尚不存在的街道起了一个名字——Wall Street,中文译名华尔街。

如今,这个狭窄、一眼就能看得到头的地方,却代表着一个闪耀着金色光芒的概念——美国的金融市场和围绕其服务的金融产业。谈起华尔街,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关联到美国的金融市场和产业,而谈起美国金融市场和产业的同时也会用华尔街来概括整体的概念。

华尔街充满了魅力,是无可争辩的世界金融中心。它塑造了太多的财富神话,极富煽动性的中国故事再加上上市首日的飙涨,中国赴美上市的概念股曾一度被视为华尔街的宠儿,而这些公司似乎也给那些遭受2008年金融危机创伤的投资者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然而,在人们还没来得及欢呼雀跃时,大洋彼岸却刮起了一股全民打假风暴,上至美国证监会,下至普通投资者,集中将枪口对准了涉嫌财务造假的赴美上市中国公司,尤其是那些通过反向收购上市的中小市值公司。

数据显示,从2011年3—5月,艾瑞泰克、盛大科技、盛世巨龙、纳伟仕、智能照明、伏羲国际、数百亿等数十家中概股倒在了做空机构的“猎枪”下(见表1-1)。它们不是被停牌,就是被勒令退市,共同的“罪名”是财务造假。表1-1 2011年3—5月部分遭遇“猎杀”的中国概念股*数据来源:互联网

在这场打假风暴之中,机构轮番质疑,股票被交易所停牌或退市,股价暴跌,投资者不信任……曾经风光无限的中概股瞬间成了过街老鼠。

什么导致中概股瞬间从云端跌至低谷?是这些企业造假欺瞒咎由自取,还是投资机构故意唱空滥杀无辜?五月“寒流”

正如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

曾经,中概股还是美国金融危机之后资本市场上的强心剂。中国经济网的数据显示,2009年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股价几乎全线上涨,平均收益在130%左右,当年有5家中概股累计涨幅超过1000%。

2011年以来,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从2011年年初到5月,有12家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不幸的是有9家破发,它们包括世纪佳缘、网秦、人人网以及正兴集团,等等。

对赴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来说,2011年的5月一度可称“红五月”,投资者的热捧曾让人人网(NYSE:RENN)市盈率高达440倍,市值74.82亿美元,超越了老牌互联网公司新浪,在所有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百度。

然而,仿佛过山车一般,随着美国三大股指走低,中概股各行业板块大多出现大幅下跌,美国三大指数方面,道指下跌1.88%居三大股指跌幅之首;纳指和标普跌幅也超过1%,分别下跌1.33%和1.35%(见表1-2)。表1-2 2011年美国三大股指涨跌幅*数据来源:互联网

中概股方面,i美股(❶i美股是雪球财经旗下,为中国投资者提供美国股市,纽约交易所、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实时股价行情、新闻信息、财报数据和评论的专业网站。)中概30指数大跌13.62%(见表1-3);板块指数中,i美股太阳能指数以18.15%的跌幅居行业指数跌幅榜首,i美股TMT行业指数跌幅也超过10%,i美股中概教育指数也接近10%。表1-3 i美股中概30指数*数据来源:互联网“红五月”尚未结束,一向受追捧的中概股突然遭遇“寒流”。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股价出现普跌,IPO企业的破发更是屡见不鲜。有数据显示,截至5月中旬,2011年在美上市的12家中国公司,包括人人网在内的9家公司破发,占比达75%(见表1-4)。

5月份,似乎又成了中概股的“滑铁卢”之月。表1-4 2011年5月中概股跌幅榜(部分)*数据来源:互联网

对于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而言,中概股在美集体遭遇滑铁卢是一种警示、一种提醒,警告中国企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华尔街染上“中国恐惧症”

从2011年年初开始,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频频遭美国投资者集体诉讼。首先,随着美国研究机构LMResearch的一份报告,艾瑞泰克迎来了纷至沓来的集体诉讼。该报告指出,艾瑞泰克涉嫌故意欺诈投资者,其向美国提交的财务结果与其子公司向中国权威机构提交的结果不一致。

随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被牵扯进来,就连以往颇受美国投资者认可的新浪、当当、网易等股票也受此拖累,股价一周内最多的跌去30%。有报道显示,东南融通、艾瑞泰克、盛大科技、中国阀门、中国高速频道、中国教育集团、麦考林等公司被质疑财务做假等,至少24家中国公司在美国被摘牌或停牌,而2011年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大部分遭遇破发。

舆论认为,诚信危机已然成为困在中概股头上的“紧箍咒”,虽然中国经济的活力、中国公司的成长性以及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让美国投资者看好中国公司,掀起了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热潮,但中国公司的包装上市、财务造假等劣迹,让美国投资者染上了“中国恐惧症”,毁掉了他们对中国公司的信任。

部分公司造假遭猎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介入调查,造假风波引发中概股集体跳水。业内人士指出,曾经风光一时的中概股正在逐渐褪去光环,遭受一次近年来罕见的股灾。冰火两重天:从养肥到唱空的资本食物链“想上天堂吗?去华尔街吧!想下地狱吗?去华尔街吧!”有人说,在华尔街,天堂的隔壁是地狱。也有人说,在华尔街,绅士也会变成恶魔。

的确,华尔街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在那里,每天都有鲜花、掌声、荣誉和梦想,也有阴谋、圈套、荆棘和陷阱;有骗局构成的财富神话和美丽的暴富故事,也有上当受骗者财富被席卷的痛苦泪水和绝望眼神……

赴美上市高潮不断

自1992年首次登陆华尔街以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高潮不断。

2000年,新浪、搜狐、网易等中国首批互联网企业在美国上市,掀起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第一波高潮。

2004年,以盛大、第九城市为代表的网络游戏公司在美国上市,成为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第二波高潮。这一年,共有11家中国企业在美国IPO上市,累计融资8.03亿美元。

2007年,全年共有30家中国企业通过美IPO成功融资,金额高达56.95亿美元,当年上市的知名公司有巨人网络、江西赛维、海王星辰、中国英利等。

2010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当当网和优酷网在美受到热捧,赴美上市潮再度涌动。据统计,这一年,在美国IPO的中国企业达到42家,数据创历史新高。

2011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热情依然不减。人人、网秦、世纪佳缘、凤凰新媒体的密集上市,再次将这波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推向高潮。

狂欢背后寒意来袭

在新上市的中国企业举杯庆祝IPO成功的同时,却有不少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疲于应付来自市场各方的质疑与指责。

2010年年末,一股“寒风”吹向在美上市中国企业。由于涉嫌信息披露有误、审计不严、虚报收益等违规行为,中国企业开始成为美国媒体关注的焦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开始介入调查(见表1-5)。表1-5 美国证券市场被调查的部分中国企业(2011年3—4月)表1-5 美国证券市场被调查的部分中国企业(2011年3—4月)(续)-1*数据来源:互联网。

有数据显示,在2010年美国市场发生的162起证券诉讼官司中,涉及中国公司的达5.5%,2011年,因各方调查而导致股价下跌甚至停牌、退市的中国公司则更为密集。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3—4月两个月,被停牌、退市的中国公司就多达15家。其中,盛世巨龙(2011年2月8日才转入美国主板市场)于2011年3月22日被美国证券交易所宣布暂定股票交易,并将根据公众需求对企业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适合继续上市交易。

随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中国公司赴美上市中的反向收购行为进行整顿,并针对中国公司诚信问题发起多宗诉讼,中国企业在美遭冷遇,赴美上市竟演变成赴美上庭,不少企业被停牌、退市,多家中国在美上市企业被“猎杀”,股价大幅下跌……

有资料显示,人人网2011年5月4日在纽交所上市,融资金额8.5亿美元,以首日收盘价计算,其市值达到71.15亿美元,一举超越搜狐、网易等中国知名互联网公司,成为中国互联网上市企业中市值排名第五的公司。然而,在随后的一周时间内其股价却一路下跌,至5月13日收盘时股价已经跌破发行价至12.60美元,市值跌至49.78亿美元。

2011年6月8日,优酷等股票跌幅均超过11%,当当网继跌破发行价后,股价再创新低。而在上市之初,优酷、当当都是股价翻番的牛股。

中国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境遇,用一句话形容,可谓“冰火两重天”。

从先前的“集体上市潮”到如今的“集体遭遇信任危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反向并购成国际焦点

据《巴伦周刊》发表于2010年9月的调查数据显示,通过反向并购借壳上市的中国企业,在上市后股票大都表现惨淡。这类股票的总市值已从600亿美元缩水至200亿美元,与高点相比跌了有六成之多。大多数通过反向并购而上市的股票市值都在7亿美元以下,从农业和食品到工程与化工,覆盖各行各业。

截止到2010年年底,通过借壳在美国上市的中小型中国企业有400家左右,但约85%的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上市后成交冷淡,股价低迷。

有资料显示,2011年3—5月两个多月里,就有18家中国上市公司被纳斯达克或纽交所停牌,4家企业被勒令退市,其中财务造假则是导致这些公司结束在美资本市场宿命的主因。

据《证券日报》记者调查,有问题的公司多数来自美国场外柜台交易系统(Over the Counter Bulletin Board,OTCBB,简称OTCBB),它们多数是通过买壳后反向并购的方式完成上市的,因此,反向并购(❶ 反向并购:是指非上市公司股东收购一家上市公司作为壳公司,通过股份控制该公司,再由该公司反向收购非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业务,使之成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是反向并购真的有问题,还是国外媒体在夸大宣传?

CCG投资者关系公司董事聂晨阳认为,反向并购本身并无争议,它反映了美国资本市场的灵活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尚未达到IPO要求的成长型企业可以通过反向并购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并进行融资。微软、巴菲特经营的伯克夏·哈撒维(BERKSHIRE HATHAWAY INC.)等世界著名公司都是从OTCBB起步的。由于反向并购的公司普遍处在企业成长期,因此潜在风险较大,这一点正是反向并购所谓的“原罪”。

在登陆北美资本市场的大部分中国公司中,通过反向并购上市的企业大都处于成长期,管理水平也的确有待提高,然而因为部分公司的问题而否定所有中国企业未免有失公平,如新浪、百度等一大批公司,它们都是优秀中概股的代表。有美国资本市场金融和法律专家指出,美国部分人士过分夸大了对中国企业的指责,除让美国投资者困惑以外,更让短线投机做空者从中渔利。

中国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遭遇的“火”与“冰”,表明华尔街不仅喜欢“养肥”中国,同时也鼓励“唱空”中国,这一现实促使国内各界在面对海外资本市场诱惑时头脑更为冷静。而对于企业自身来讲,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上市,都应该三思而后行。华尔街草木皆兵:宁肯枉杀,也不错过

2011年5月18日,纽约麦迪逊大道300号,奥本海默(Oppenheimer)第五届中国龙年会在这里召开。同一天,14条街道之外,投行派杰(Piper Jaffray)也在举行其第八届中国成长会议。他们面对的是相似的冷清场面。

而在2010年9月,主打中国成长故事的投行罗德曼(Rodman&Renshaw)在纽约举办全球投资年会,有近5000名投资者参会。当时,一位记者抱怨,“人山人海,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才一年光景,何以有如此大的反差?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冷清背后,是美国投资者对中概股特别是反向并购的中国公司丧失信心。

2010年7月初,从东方纸业被质疑财务造假开始,到12月初大连绿诺被打回PK市场(❶PK市场(Pink sheet market),又称粉红单市场、粉纸交易市场,简称PS市场,美国粉单市场创建于1904年,由美国国家报价机构(National Quotation Bureau)设立。在没有设立OTCBB市场之前,绝大多数场外交易的证券都在PK市场进行报价。它是美国唯一一家对上市既无财务要求,也不需要发行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信息披露的证券交易机构。),再到大连傅氏因私有化接受调查,几个月之内,这些曾经市值数亿美元的中国民营企业被“打”到几千万甚至几百万美元的水平。

一度风光无限的中概股纷纷在美国股市遭到重创。一夜之间,投资者们仿佛忽然间看穿了他们的“皇帝新装”,众星捧月般的追捧变成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宁肯错杀,也不错过”。

刀光剑影

2011年6月8日,美国证券经纪商盈透证券在网上挂出消息,担心风险进一步上升,将禁止客户动用借入资金买入132家中国上市公司的股票。

6月9日,盈透证券正式宣布,由于担心一些中国公司可能存在会计违规行为,禁止客户以保证金的方式买进部分中国公司股票,被列入“黑名单”的中国公司超过130家。

i美股相关统计显示,2010年至2011年6月初,有55家中国概念公司赴美IPO,除优酷、搜房、奇虎、高德、锐迪科、汉庭6只未跌破发行价以外,其他均“破发”。而2011年6月9日新近登陆纽交所的淘米网,虽然上市次日股价飙升24%,但上市首日跌幅8.6%,开盘也遭破发。截至6月10日收盘,一向股价稳定的三大明星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跌幅骇人。新浪周跌幅近20%,搜狐累计下跌近11%,网易也下挫7.7%。

对于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而言,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遭遇这样的考验。早在2006年,曾在纽约、伦敦和法兰克福三地上市的西安杨凌博迪森就遭遇了类似的事情,股价在几个月之内从十几美元直线跌落到几十美分,被美交所摘牌到粉单市场,并引发了美国投资者大量的集体诉讼。虽然最后博迪森被认为无任何过错,但再也回不到主板市场,将近3.5亿美元的市值也灰飞烟灭。

业内人士指出,做空集团有着专业化的分工,发起首攻者往往只为吹响做空号角,而做空的主力(即真正的幕后操作者)是大量联合起来一起对付被抛空公司的中小型对冲基金。早前华尔街诸如“浑水摸鱼”等做空机构猎杀中国公司,大多数都是有比较确凿的证据,这些问题公司遭做空比较正常。但现在的集体大面积暴跌,则是恐慌蔓延导致的错杀。

尽管这个说法还有待证实,却给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游戏规则是多么重要!

风暴袭来猝不及防

2010年7月,浑水公司的一份报告指出,东方纸业的多项财务指标被夸大了几十倍。经过近半年的斗争,经过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和相关律师的独立调查,12月底,东方纸业成立的第三方独立调查委员会全方位否定了浑水公司提出的“财务造假”质疑。然而,该公司股票仍然从14美元直落到4美元以下的低位。虽然浑水公司的攻击最终被东方纸业成功抵御,但由于其在发布报告初期就持有大量的东方纸业空单,因此获利巨大。

2010年9月,浑水公司大量做空大连绿诺。11月11日,浑水公司质疑大连绿诺财务造假。绿诺主动将股票停牌,其审计机构Frazer Frost会计师事务所向美国证监会提供文件称,该公司CEO已经在电话里承认其中有20%~40%合同是有问题的,而这些问题其实源于中美商业文化的差异。随后,大连绿诺被纳斯达克摘牌,退到粉单市场,股价由最高时候的30多美元跌落到2美元左右。

2011年1月22日,天一医药集团受到来自得克萨斯做空者的猛烈抨击,理由是“该公司的库存销售速度不符合常理的快”。虽然天一药业最后完全驳斥了该指责,但是其股价已经从10美元跌到了5美元。

……

恐怖的神之左手

表面看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浑水公司针对中国公司的指控和曝光似乎让中国公司很没面子,但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对中国公司可能反而是一件好事。

目前,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传统IPO的方式,由最好的投行、最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来把关;第二类则是借壳上市,这种公司质量参差不齐,使用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大多虽符合美国证监会的标准,但并不能提供严谨的服务。这一类公司往往抱着圈钱目的,急功近利,因而难免在上市过程中做出粉饰业绩的行为。

美国资本市场的这一轮“猎杀”运动,将不合规范的公司赶出市场,对其他想要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将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神的右手是慈爱的,但是他的左手却是可怕的。”泰戈尔在《飞鸟集》里如是说。

在资本汹涌的今天,大多数企业只看到资本的“右手”获得资金、提升知名度,而同时存在的左手价值,如监管责任、法律风险、集体诉讼等则普遍被低估。

2011年4月26日,香橼发布研究报告,公开质疑东南融通高利润率、员工聘用模式以及高管背景。报告出炉后,东南融通股价两日内暴跌20%,报收17.73美元/股。5月4日,The Rosen Law Firm,P.A事务所宣布对东南融通欺诈一事展开调查。5月17日,中国概念股东南融通被临时停牌,停牌原因为“有重大消息宣布”。消息一出引得业界一片哗然。这不单单源于东南融通是首家被质疑的、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IPO上市公司,同时亦为其与不知名的小机构香橼研究及高盛等多家投行之间博弈的结果感到愕然。

其实,东南融通的遭遇并非个案。自2011年3月始,就有福麒国际、旅程天下、盛世巨龙、中国高速频道、智能照明等20只股票相继被停牌或退市。很显然,卖空已成为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最可怕的“左手”。

对于在华尔街频频“遇寒”的中国概念股来说,到了该反省“左手的力量”的时候了。群狼猎象:愈演愈烈的中概股危机

2011年4月26日,以质疑诸多涉嫌欺诈或误导投资者的上市公司而著称的香橼研究发表博客文章,针对利润率、高管背景、员工招聘模式、管理层交易的透明程度等方面,对IPO公司东南融通提出质疑。当日,东南融通的股价跌幅便达到12.92%,转天又暴跌20.28%,惊现公司上市以来的最低收盘价。

4月28日,东南融通与香橼展开激辩,并暂时获得高盛高华、德意志银行以及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等国际投资方的支持。

4月29日,法国巴黎银行则发表报告进行辟谣,称香橼的质疑大多来源于市场上旧有的阴谋与谣言,既缺乏证据,又了无新意,并给予东南融通“买入”评级,目标价为46美元。与此同时,高盛高华也发布了相似的研究报告。当日,东南融通的股价有所回升,涨幅一度达到14.75%。

然而好景不长,10天之后,即2011年5月9日,香橼卷土重来。这一次,他不是一个人,其盟军包括美国Rosen律师事务所和美国纽约注册独立分析机构OLP Global。在律师事务所、专业分析机构与研究机构的三方联合质疑下,东南融通股价再度下跌8.26%。

虽然此后东南融通的股价有所回升,但受此连番质疑的影响,投资方对于东南融通亦渐渐失去信心。2011年5月17日,东南融通被交易所宣布停牌,这一日距香橼首次发布质疑报告仅有21天。

2011年8月17日,东南融通开盘暴跌84.68%,终被摘牌退市,打入粉单市场。

狼来了

此前,空方的猎物大多是反向并购的中国公司,其市值较小,市盈率较低,知名度不高,承销商一般为美国毫无知名度的小投行,审计工作也是漏洞百出,因此,在遭遇狙击时,这些中概股通常一击即溃,毫无招架之功。

与这些中概股截然相反的是,东南融通于2007年10月24日在纽交所IPO上市,遭香橼质疑之前,其市值超过10亿美元。

在中国,东南融通属于中国金融IT综合服务的龙头企业,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均为其重要客户;在美国,东南融通有国际顶级的承销商——高盛高华与德意志银行为其保驾护航,而每年的审计工作由全球四大审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一力承担。

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在香橼、Rosen律师事务所和OLP Global的联合攻击下,居然也招架不住,迅速地轰然倒下,不得不让众多IPO公司大呼“狼来了”。

在首次对东南融通发起质疑的时候,香橼在其报告开头部分极其自信地指出:“认为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欺诈行为仅限于反向并购公司的想法过于幼稚。”东南融通的饮恨退市因此具有标志性意义:它昭示着新一轮猎杀季的开始,也证实了空方的目标范围已经扩张至IPO公司,中概股猎杀事件至此正式升级。

IPO公司纷纷遭遇连坐

无独有偶,另一家IPO公司:斯凯公司几乎同时遭遇了香橼的质疑,两个交易日内,其股价跌幅超过了40%。斯凯公司立即为此召开投资者会议和季度财务报告电话会议,与投资方积极展开沟通,市场上对于斯凯公司的质疑才逐渐平息。尽管如此,其股价惨遭腰斩已是不争的事实。

截至2011年6月24日,斯凯的股价仍然处于破发状态。虽幸免一死,但经此一役,斯凯公司着实损失惨重。

表1-6列出了2011年6月24日部分破发的IPO公司股价,此外至少还有10家IPO公司在当日亦呈现破发态势。表1-6 2011年6月24日破发的中概股(部分)表1-6 2011年6月24日破发的中概股(部分)(续)-1*数据来源:互联网

从这组数据来看,中概股爆出的种种造假丑闻,已经令美国众多投资方对中概股丧失信心。这种信心的缺失如同一场瘟疫,从借壳上市的中国公司蔓延到IPO中国公司,牵连者甚众。

群狼猎象

值得注意的是,做空中概股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一条崭新的掘金之路。猎杀东南融通的香橼研究、Rosen律师事务所以及OLP Global,都是有名的空方。

2010年至2011年5月,Rosen律师事务所曾对麦考林、艾瑞泰克等中概股发起集体诉讼,而OLP Global则因痛击泛华保险而声名大噪。与两位盟友相比,香橼研究更加“战功卓著”,彼时他不仅成功猎杀了中国阀门、中国生物,而且在狙击东南融通的同时,还对斯凯展开围捕。

与以往不同的是,麦考林、艾瑞泰克、中国阀门等中概股大多是借壳上市的中小市值股票,而此次被猎杀的东南融通市值已经超过10亿美元。如果说之前被猎杀的只是势单力薄的羊群,那么东南融通俨然一头身强体壮的“大象”。

这是一场群狼猎象的盛宴。中小市值中概股的一击即垮激发了狼群贪婪的本性,也助长了其嚣张的气焰。笔者认为,资本市场上的猎杀者早已不再满足于做空中小市值股票所获的些许外快,他们渴求更多的利益。

事实证明,东南融通只是第一只、绝非最后一只惨遭猎杀的IPO中概股。2011年6月3日,浑水公司公布了对嘉汉林业的做空报告,给出“强烈卖出”的评级,每股估值居然不到1美元。当时,嘉汉林业的市值最高时曾达到60亿美元,是东南融通的5倍还多。然而,仅仅在两个交易日内,嘉汉林业的股价便暴跌64%,凭空蒸发的公司市值高达32.5亿美元。8月26日,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宣布暂停嘉汉林业的股票交易。

与东南融通相比,嘉汉林业堪称象中之王。随着它的停市,中概股一时间人人自危。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华尔街的空方显然意犹未尽,他们仍在积极寻找更为可观的猎物。

笔者认为,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不论是反向并购或IPO公司,只要存在问题或漏洞,就会成为做空者的目标和打击对象。至于反向并购和IPO两者之间谁在猎杀名单上的排名更为靠前一些,很可能由猎物的市值大小来决定。因为对于做空者来说,猎杀市值高者利益更大。退市风暴:中概股深陷“围城”

2010年末,优酷网、当当网等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的挂牌,不仅极大地吸引了投资者的眼球,更受到美国投资者的狂热追捧,如优酷网,美国投资者竟然给予高达60倍市盈率的估值。

就在中国企业纷纷摩拳擦掌奔赴境外上市之际,也有不少已在美国资本市场登陆的中国企业反其道而行之,急于摘下境外上市的帽子。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哈尔滨泰富电气有限公司和傅氏国际公司,在纽交所挂牌的上海康鹏化学有限公司和同济堂药业等中国企业,其董事长纷纷表示欲将公司进行私有化。泰富电气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天夫也对外宣布,已为公司做好私有化的资金准备……

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资本市场,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以及纳斯达克指数堪称全球市场的“风向标”,其一涨一跌,无不牵动着其他市场的神经,为什么这些置身其中的中国公司还要寻求退市呢?

退市比上市还热

股价暴跌、转板无望、融资无门……随着诸多财务造假行为引发美国股市猎杀中概股形势的发酵、蔓延,众多中国公司陷入进退两难的僵局。

敏锐的中介机构总能迅速地嗅到商机——他们开始铆足劲地劝说优质的中国企业主动在美国退市,然后取道其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河北一家钢铁公司以生产条钢为主,曾在2010年4月通过收购一家美国上市公司而成功登陆美国OTCBB市场。2011年,这家公司在OTCBB转板不成,却一连接到了3个中介公司的退市劝说。

一直以来,企业海外上市对于中介机构来说,蕴含着巨大的财富与商机。但是,当这股信任危机在美国爆发后,国内的企业在美国上市的闸门被收紧,中介机构也一度失去了大量的生意。

2011年,中介开始把提供退市资金作为争夺客户的一种手段。悄然间,一股“比上市还热”的退市风潮开始在美国资本市场涌动。而在退市的企业中,绝非只是那些因为财务造假而受到重处的公司。

退市背后各有苦衷

一边是以优酷、当当、人人等互联网公司掀起的中国企业赴美IPO的多轮热潮,一边却不断有中国概念股在美国退市。退市背后到底有何苦衷?

美国永李资本(亚洲)有限公司副总裁杜向阳表示,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活跃,创业板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市盈率吸引着部分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选择退市,想重新“回炉”。

笔者认为,导致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选择退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原因一:交投不活跃。

以2011年5月20日中概股在美国市场的表现为例,除了已经停牌的企业,有多达29只中概股日均成交量不足1万股,其中多数为生物医药公司。43家企业的股价不足2美元。

原因二:价值被低估。

美国资本市场重视新兴产业忽略传统行业,中国一些传统行业的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得不到较好的评估。对美国投资者来说,一方面,传统行业本身增长的前景不如新兴产业,比如互联网;另一方面,美国投资者对部分通过反向并购上市的公司存有较大的疑虑和戒备。这些都导致美国投资者不会给予传统行业企业较高的估值。

2007年,作为中国本土第一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中成药企业,同济堂一上市就跌破发行价,股价不振、交易低迷最后退市。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同济堂的中成药概念和其盈利模式未得到海外投资者的理解和认可。

原因三:收益与付出成本不相称。

NASDAQ前中国首席代表徐光勋表示,在市场交易不活跃的情况下,企业每年需为维持上市支付昂贵的服务费(如审计、律师等各项维持费用),所得益处与付出的成本不相称,公司自然会选择退市。

当然,除上述原因之外,美国制度不同也是一个诱因。另外,美国的OTCBB市场的融资功能有限,企业只能通过转到纽交所或者纳斯达克才可顺利达成融资目标,而不少中国企业又没有达到其上市要求,退市寻求私有化遂成为这些企业的出路。

退市应慎而行之

在此次中概股危机中,美国OTCBB市场上的优质企业基本上都已成中介机构劝说退市的目标。其实,退市是企业内部的事情,如果上市公司有正规的CFO,再通过自己的律师,完全可以处理这些事情,没有必要让中介机构来分一杯羹。

笔者认为,企业退市应慎而行之。因为真正优质的企业在美国股市会“活”得很好,如果仅因为此次中概股危机就退市,是很不明智的选择。

首先,企业退市需要重金雇用律师和相关机构买回流通的所有股票,其过程漫长而又耗资巨大,还有不可预估的退市失败的风险。其次,投资者会如何看待一个退市的企业?资本市场会对这样的企业有信心吗?这都是需要企业认真考量的问题。海外窗口暂闭:欲上市公司梦断北美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北美资本市场一派清冷。2010年下半年始,大批中国企业集中空降,以互联网公司为中坚力量,连番制造爆发性的上市奇观。

彼时,北美证券市场沉寂已久,投资者的热情正值无处安放之时,便一股脑儿地奉献给这些中国公司。一时间,“China Story”在北美市场上受到热烈追捧,中概股的溢价程度史无前例。

眼见北美市场重现兴旺发达之势,不少中国公司燃起海外融资的渴望。即便在中概股危机爆发之后,迅雷、土豆网、盛大文学等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仍旧相继“购票”,试图搭上通往北美资本市场的末航快船。

迅雷屡次临门收脚

当今中国互联网,迅雷在下载软件的细分市场上稳占高达80%的市场份额,成为下载软件细分市场的龙头老大,其地位如同百度之于搜索引擎市场,阿里巴巴之于电子商务市场,属于不可撼动的庞然大物。

正是依靠下载软件的“圈地运动”,迅雷才能积累海量的用户,并逐渐构建了一个下载、视频、游戏三位一体的庞大的P2P(❶P2P(Peer-to-peer),对等,又称“点对点”,是一种网络新技术。它也是一种下载术语,意思是在你自己下载的同时,自己的电脑还要继续做主机上传。这种下载方式,人越多速度越快。但缺点是对硬盘损伤比较大且内存占用较多,影响整机速度。)帝国。

与同样主打视频的优酷网相比,迅雷占有更多的流量、更高的市场份额、更好的收益以及更具黏性的用户群体。因此,当优酷网IPO首日融资40亿美元的消息传开时,迅雷内部开始孕育一个100亿美元市值的梦想。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尽管北美市场环境因中概股危机而日益严酷,迅雷还是毅然决然地于2011年6月9日正式向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上市申请。作为逆流试水的带头人,迅雷开始在国内外企业界及金融界备受瞩目。

然而,就在递交上市申请后的第10天,即2011年6月19日,媒体便曝出迅雷暂缓上市进程的消息。这是迅雷第一次失约纳斯达克,对此,舆论只道好事多磨。

2011年7月2日,迅雷提交了IPO的申请修改文件,其中IPO的发行区间定为14~16美元,预计发售760万份ADS(❷ADS:英文全称为American Depository Share,中文全称“美国存托股票”,是指根据存托协议发行的股份,代表发行企业在本土上市的股票。)和200万股A类普通股(由搜狐按市价认购)。

按照15美元的区间价中值计算,此次融资金额约为1.44亿美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