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经济论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20:03:52

点击下载

作者:刘泽仁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西部经济论坛

西部经济论坛试读:

前言

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在2000年成立时,就明确提出“努力经济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在这一宗旨导向下,几任学院领导大力推动,全院教师不断努力科研,至今形成了由44名教师组成的稳定的学科科研团队。到目前为止,学院成立了三个研究所——西华大学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平和国际金融研究所。以这三个研究所为主,分别集中相关专业教师对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区域循环经济、都市农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或行业规划、城乡统筹、城市经济、新兴产业、现代农业、金融制度创新、区域金融组织与工具创新等领域进行理论层面或应用层面的研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今年,为了推动学院科研工作,集中展现学院教师勤于科研的风貌,以及学院教师或团队发挥学科科研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努力打造学院学科科研特色而形成的成果,编辑了这部论文集。《西部经济论坛》分四篇——西部社会经济发展、西部产业与企业发展、西部金融改革与创新研究、经济理论研究。在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对于同行研究比较多的西部经济增长、区域民营经济发展、地方旅游业、地方教育投入方式等问题,因学院教师在成都市、区(县)做过很多专门的调研课题,所以研究的应用性很强;同时,还及时跟踪了成都市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步伐,研究了城市科技创新的环境与建设的评估问题,有很强的实效性。在西部产业与企业发展的研究中,学院教师围绕区域产业,尤其是成都市、区(县)产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不仅覆盖了轨道交通、商贸旅游、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现代农业等产业,而且还及时研究新兴产业,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对所研究的问题都提出了意见建议,其中有一些意见建议已被地方政府部门所采纳。此外,学院老师在研究企业发展问题方面,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在西部金融改革与创新研究中,虽然论文不多,但对银行理财产品开发的进展跟踪和创新方面,以及区域金融监管等前沿领域都进行了前沿性研究,有些研究颇具理论深度。在经济理论研究中,论文虽少,但对循环经济、要素流动机制、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论文集谨以学院教师上半年的研究成果反映我们的研究特色与努力。当然,在我们的一些研究中,由于研究水平有限,可能存在理论深度不够、分析不全面等不足,真诚欢迎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由西华大学硕士生导师刘泽仁教授任主编,于代松教授、孙从海博士、王伦强博士、姚寿福博士任副主编。编委会由刘泽仁教授、兰虹教授、李雪玫副教授、于代松教授、孙从海博士、王伦强博士、姚寿福博士、陆雨副教授组成。学院的大多数教师参与了本书的撰写。

在本书的组稿过程中,学院党政领导十分重视支持。本书得到了西华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建设项目基金(XZD0901-09-1)的经费资助。学院教师积极撰写论文,使得本书的内容比较充实,保证了应有的学术质量。在本书的审稿编辑过程中,于代松教授、孙从海博士、王伦强博士、姚寿福博士付出了辛劳,党政办公室的同志也在后勤保障上尽心尽力。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李玉斗副社长也非常关心和支持本书的出版。作为本书的主编,在此对本书顺利出版而共同努力的全体同仁和朋友,表示真诚的感谢!刘泽仁2011年5月于西华大学

第一篇 西部社会经济发展

略论文化因素对城市经济特征的影响

——兼论成都平原农家乐的转型升级曾建明(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四川成都610039)一、文化因素对城市经济特征的影响

关于文化因素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早已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但由于这种影响难以进行定量分析,所以这方面的经典文献确实少见。然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一系列面上的统计指标又显示出较强的关联性,表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因素对其经济活动有着潜移默化的、不可抗拒的影响。正是基于此,本文试图分析文化因素对城市经济特征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成都农家乐的转型升级。

关于文化,通常有广义与狭义的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经过人或社会加工改造过的东西,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就是指精神文化,它包括精神领域里的一切东西,如思想、意识、意志、感情、知识、信仰、能力等人的主观活动及其成果(科学、理论、学说、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教育、技术、风俗、习惯、爱好等)。本文所论及的文化特指狭义的文化。

一定的城市文化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例如,东北的民族文化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东北的民族文化兼有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的特点,而以游牧文化为基本形态。其文化模式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的特征。东北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冷暖多变、风沙肆虐的自然条件,影响着与之密切联系的人文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东北民族坚强的意志、挺拔的精神、爽朗的性格,也给他们的文化带来了一种雄健豪迈、自然清新、质朴刚烈的格调。正是在东北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北京宫廷文化、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为特色的京都文化。而在江南,则形成了以上海吴越文化为基调,以商业文化、里弄文化为特色的海派文化。在武汉则形成了以鄂楚文化为本体,以河街文化为特色的江汉文化。

在西部地区,则具有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既有草原大漠、高原山区,又有丘陵平原、河谷盆地,这里还是以汉民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西部的民族文化同样兼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的特征,但在汉民族聚居的地区,则是以农耕文化为基本形态。作为西部文化典型代表之一的川西地区,土肥水美,气候湿润,风调雨顺,物产丰富,享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坐落在川西平原的成都,更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这样一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了成都人以西部农耕文化为基调的,以婉约内敛、闲适恬淡、缓慢悠长、适可而止、知足常乐为共同心理特征的,以院落文化、街巷文化为空间特征的成都文化。

成都人的这种滋生于自然地理条件之上的心理与文化特征,演化出了成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休闲方式、投资方式。概而言之,它框定了成都人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不知不觉地浸润在成都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之中。这种心理和文化特征,可以进一步概括为成都人的“性格”,这种“性格”可形象地表述为一个“耍”字。在“耍”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耍”中做学问,在“耍”中体味人生。在成都这个地方,无论是做普通工作还是经商办企业,都缺少玩命的人,都缺少冒险家,因为这个恬淡闲适的氛围实在养人。这就滋养了成都的餐饮、娱乐、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因此,农家乐才成为成都的一大景观。二、成都平原农家乐概述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义的成都平原位于龙泉山、龙门山和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之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总面积约2.29万平方公里。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以都江堰、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为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约0.8万平方公里。本文主要论及狭义的成都平原,行政上包括19个区(市)县。

农家乐是成都平原乡村旅游的典型形态。从1987年郫县农科村出现的第一家农家乐算起,经过20余年的发展,其发展水平、规模和影响力在全国都居于领先地位。据统计,19个区(市)县的农家乐有500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直接吸纳农村就业人员8万人以上,带动相关就业约40万人,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家乐具有自身的特点:以家庭亲朋、社团单位为主要出游单元;以节假日和双休日为主要出游时间;以娱乐消遣为主要活动内容;以2小时车程以内为活动半径;重游率高。然而,如何丰富成都平原农家乐的内涵,进一步细分市场,提高品质,适时更新换代,保持并提高游客的重游率,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目前成都平原农家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缺乏品牌

成都平原的农家乐从总体来看是缺乏品牌的,虽然成都东面三圣乡的“五朵金花”已做成品牌并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但这只是整体包装意义上的品牌。也就是说,这里成片的农家乐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氛围、影响力和凝聚力,但其内部的各个农家乐在建筑、餐饮、经营模式、服务质量等方面同质化严重,游客选择的随意性很大。说得形象些,前来娱乐消遣的游客主要就是饭局+牌局,这就使各个单个的农家乐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成都西面的农科村虽然是农家乐中的“老字号”,但由于同样是经营模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同质化严重,再加上路程和路况均逊于三圣花乡及成都近郊的农家乐,因此人气不再也不难理解。若要重塑品牌和重聚人气,则还要花大工夫,下大力气。(二)缺少特色

成都平原的农家乐从总体来看是缺少特色的。这主要体现在一定区域内成片的农家乐中,各个农家乐之间在建筑风格、园林艺术、娱乐消遣项目,尤其是在餐饮方面缺少特色。以餐饮为例,我们略为探寻一下川西平原的特色菜肴或小吃,就会发现它们往往与农家乐是不搭界的,例如崇州的天主堂鸡片、叶儿粑,彭州的鹅肠火锅、九尺板鸭,温江的舒炖肉、万春卤菜,郫县的蒋排骨,双流的白家肥肠粉,等等。由于农家乐在上述诸方面缺少特色,自然就会降低人们休闲娱乐的品质。(三)市场缺乏细分

今天,成都平原的农家乐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应该说在服务的设施设备、在服务的质量和卫生条件等方面是有进步的。但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偏好的改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人们对养生保健等方面的需求,必然要求经营者对客源市场作进一步的细分,实现差异化、个性化经营。而从目前成都平原农家乐的经营现状看,能够实现准确定位,有特色、有品位的农家乐还很缺乏。三、关于成都平原农家乐转型升级的路径(一)开发体验型农家乐

自20世纪后期以来,厂商销售“体验”,消费者购买“体验”,诸如体验古代文明、域外文明、高科技文明、职业体验等等在西方国家方兴未艾,给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近些年,体验经济在我国也逐步兴起,最典型的例子如三圣乡“五朵金花”之一的“江家菜地”,便是提供人们体验农事活动的场地。川西平原土肥水美、气候湿润,正是人们体验农耕文明的天然宝地。最近见诸报端的青年白领在田间种菜即可窥见这种市场的萌动。农事体验的具体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种植瓜果蔬菜,也可以是园艺创作、动物养殖、手工编织等。其主要客源可定位于都市青年白领,让其在紧张的职场打拼和都市喧嚣之外领略回归自然的宁静。目前娱乐消遣型的农家乐通常是当日往返,体验型乡村旅游则可以设计为二日游或以上,让游客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还可以体验自己采摘,自己捕捞,做农家菜。而经营者即提供相关的配套服务。(二)开发养生保健型农家乐

养生保健郊游可以说是一块潜力巨大的市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保健。养生保健的主要客源可以定位于都市收入较高或有一定积蓄的中老年人以及体弱多病者。在经营项目的设计上,可以设置习太极、练气功、做瑜伽、打保龄球及乒乓球之类的小型室内运动,还有推拿按摩理疗等;在餐饮方面,可以推出养生滋补类的系列营养食品和相关的茶品。这种养生保健型农家乐的游程可以设计为二日游以上,游客一旦适应了这种既轻松,又养生保健的旅游方式,通常会非常惬意地待上几天。至于相关的专业人才应该不是问题,因为这些年来,一些体育院校和医学院已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休闲运动人才和保健按摩人才。作为经营者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娱乐消遣型农家乐那种双休日和节假日火爆,而平时清闲的经营状况,实现经营管理的创新。(三)开发度假型农家乐

成都平原的乡村度假型旅游应该是设计得很有特色和品位的。它既不像在峨眉山和青城山度假,免不了要登山,那样度假显得很累,也不像在郊区的大型度假村度假,那里的标间、餐厅、门禁系统等又显得过于正规。成都平原的乡村度假应该是让人们可以随时亲近青瓦白墙、小桥流水、白鹭垂柳和鸟语花香,在尽显简朴的川西民居或木屋中又不缺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同时,棋艺、茶道、剑具、文房四宝、民间乐器等也不可或缺。在度假型农家乐中,让人们在松风丝竹间静静地休息、思考、写作、品茗、习字、拨弦弄剑,尽情地呼吸川西平原沁人肺腑的泥土芬芳,尽情地体味川西平原质朴的民风民俗。很显然,度假型农家乐的客源主要是平时过度劳顿、精力透支、压力过大的中年知识分子。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在时间上可设计为二日游以上。经营度假型乡村旅游重点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对硬件和软件的精心策划和配置;二是经营管理者本身要有相当的文化休养和品位;三是服务人员要有素养,日常管理要到位。在价格设计上可以考虑介于普通农家乐和大型度假村之间。可以预见,这种新型的农家乐将填补目前的市场空档,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四)开发休闲型农家乐

休闲型农家乐实际上是目前普遍流行的娱乐消遣型农家乐的一种升级换代。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层次和品位的提高,必然要求农家乐要注入新的元素。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农家乐应尽可能引入各具特色的川菜,或者特色川菜企业主动介入农家乐经营。川菜可谓蜀中一绝,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魅力。在引入的基础上应适当创新,同时引入成都小吃。成都小吃多达300余种,具有做工细、选料精、花样多、物美价廉的特点。再就是发掘地方特色菜,主要是指各地抓资源特点而做成的菜肴。二是在建筑风格、庭院设计、林木花草的选择上应各具特色,体现出差异性和多样化,让来过的游客流连忘返,记忆深刻,并不忘向亲朋好友推荐。三是进一步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提高服务质量。良好的服务是无声的名片。四是在农家乐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儿童乐园,改变目前这种大人娱乐、儿童没处玩儿的状况。休闲型农家乐的客源主要是居住城区的家庭亲朋和社团单位。此外,还可以吸引去“九黄线”、峨眉山、乐山等地旅游而借道成都的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观光型旅游者。在时间上一般设计为一日游。四、如何实现农家乐的转型升级(一)从投资者角度分析

投资者应更新投资理念,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品味;选聘观念新、善经营、懂管理的经营管理者;加大对普通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对农家乐的经营方向、经营项目进行重新定位,对原有的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并配置相应的软件设施。(二)从政府的角度分析

一是做好本区域内旅游资源的规划和统一协调,指导区域内农家乐的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对区域内的农家乐实施整体包装,品牌推广,特色促销,以降低各个农家乐在这方面的费用支出;三是提供信息服务;四是加强对卫生、质量、计量、价格、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管理,及时宣传普及国家关于旅游方面最新的法规和政策。

参考文献:[1]聂瑞平.关于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2(4).[2]夏建国.试论先进文化的社会功能[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3).[3]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1).[4]沈国斐.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J].生态经济,2005(12).[5]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四川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研究

凌廷友(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四川成都610039)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利用外资是对外开放的核心之一。外商直接投资(FDI)是现代资本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也是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增加当地的投资,吸纳劳动力,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外贸发展和提供重要税收来源,从而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作为西部大省之一的四川,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重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注意增强承接外资流入的能力,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四川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一、四川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的成绩(一)外商投资规模快速增长

截至2010年12月,四川历年累计审批外商投资企业9293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金额为364.5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221.16亿美元。其中在“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四川累计到位外商投资152亿美元,首次进入全国前10位,年均增幅40.7%,高于全国30.8个百分点;同时,单个外商投资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落户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160家。随着英特尔公司在成都建立起面向全球供应电子芯片的封装厂,马士基和思科进驻成都设立全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和销售总部,标志着四川在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四川已经成为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的重要投资场所。(二)外商投资领域继续扩大

制造业曾是外商在四川投资的主要领域,但外商投资制造业的产业链进一步向两头延伸。现在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批发和零售贸易、科研和技术服务、银行保险、社会服务等都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三)外商投资方式趋向多元化

在成都市自来水6厂引入外商投资特许权(BOT)方式以后,四川公路领域积极开展了BOT投资方式的有益探索。继成渝高速、东方电机发行H股之后,国嘉制药等一些企业相继在对外发行可转换债券、股票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国际金融公司(IFC)等国际金融机构以参股、贷款和设立投资基金等形式,逐渐增加了对四川的投资力度。新建投资之外,并购投资逐渐增多。外商投资方式由初期的合资、合作经营为主,逐步转为独资经营为主。同时,增资也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方式,大型增资项目明显增多。(四)外商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四川在改善投资环境上狠下工夫,减少行政审批手续,积极推行行政审批“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涉外经济地方法规建设,健全利用外资的地方法规体系;认真落实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对全省各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行专项调查和清理规范,积极受理和认真解决投资者的投诉,努力维护外商合法权益。在双流国际机场实行落地签证,方便外商投资考察。进一步落实了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简化了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规范了外商投资项目管理。二、四川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虽然四川利用外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一)利用外资规模较小

即使是在四川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额增长69.6%后达到61.2亿美元的2010年,外商投资也仅占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还相对较弱。(二)利用外资的软硬件不足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四川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意识和理念还较淡薄,通晓国际规则的经济管理人才还较欠缺,利用外资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配套能力还较弱,投资促进体系不够健全,利用外资的法制环境、政务环境、信用环境等还不能完全适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三)外资的来源与投向区域较为狭窄

来自中国香港、台湾以及英属维尔京群岛、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较多,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四川的投资较少。外资投向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地区,四川丘陵地区和盆地山区利用外资偏少。三、进一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措施建议

随着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经济合作的启动以及四川投资环境的改善,四川吸引和承接国际资本流入和东部地区外资转移的能力将会逐步增强,四川利用外资总体上面临较为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同时,四川也要充分注意国际国内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利因素,采取应对措施,积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在更高层次上、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外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应。(一)加强投资环境建设

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抛出各种优惠政策,最终只能是陷入非理性竞争的恶性循环。实际上外资投资时更加看重东道国或地区是否具有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否具有公开、透明、稳定的政策法律环境,以及是否具有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因此,四川除了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给外资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硬环境之外,还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适度减少政府在引资方面的行政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性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同时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改善地区投资软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二)引导外资产业投向

继续拓展外商投资新领域。全面开放基础产业和制造业,积极开放服务业,逐步开放资本市场,除国家禁止进入的领域外,所有领域一律向境内外投资者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需要进一步开放,尤其是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需要逐步放开第三产业引进外资。因此,要顺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趋势,利用外资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向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方向发展。

积极引导外商投资结构升级,加强外资与四川优势产业的结合。四川的优势产业有高新技术、优势资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跨国公司投资对发展四川主导产业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在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吸收跨国公司投资,带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三)统筹外资区域布局

努力打造外商投资重点区域。按照四川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注重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序引导外资向空间规模较大、产业特色比较明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重点区域集聚,大力打造外商投资重点区域。

积极培育壮大各类开发区。加快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开发区的资本、产业集聚效应和吸收外资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作用,使开发区成为吸引外资的集聚区。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级、省级重点开发区,完善现代物流、工程配套、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和科技创新等产业服务体系,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跟进配套产业,扩展产业链,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集群和研发集群。各开发区应明确定位,突出优势,实现产业优化布局,促进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四)拓展利用外资方式

注重以跨国并购方式利用外资。根据形成途径,外商直接投资有两种主要形式:一为新设投资,也称绿地投资,即投资者在东道国或地区设立新的企业;另一种为跨国并购,也称褐地投资。所谓跨国并购指的是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依照东道国或地区的法律取得当地现有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这种方式可以大大缩短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过程和时间,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和供给,因而被国际竞争者视作迅速进入国外市场的一个较好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发生了战略性的变化,跨国并购逐步取代绿地投资,成为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力量。目前外资并购的方式主要有:全部收购国内企业多数或少数股权,参股国内企业,收购合资企业中的中方股权,外资企业合并其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等。外资并购的具体途径可以是:协议并购,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并购,股票市场并购,合资企业外方通过股权转让即增资扩股方式并购等。外资并购、重组当地企业,可以把当地企业纳入全球产业价值链进行整合,通过注入高效资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可以使当地企业的存量资产质量显著提高;外资并购后的追加投资和技术改造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有助于产业升级。所以,为使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再上一个台阶,需要允许外资以国际流行的方式整合国内企业。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有关外资并购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完善,大规模的外资并购将是引进外资的一条主要战线。

推广项目融资、特许经营证券融资和风险投资等利用外资新方式。鼓励外资通过政府特许经营、租赁、股权转让等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积极推进四川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支持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成套设备以及飞机购置以租赁方式利用外资。加强与国外有实力的基金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五)加大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力度

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R&D)投资活动往往会伴随着一定的技术外溢和扩散效应,对当地的经济和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受到东道国或地区的高度重视。为此,需要注意制定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的政策措施,如在国内技术创新项目的规划部署中可将跨国公司纳入国家创新体系,落实R&D机构的国民待遇,为跨国公司的R&D技术交流和人员交流提供便利等。

参考文献:[1]卢汉林.国际投资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十一五”利用外资规划[EB/OL].(2007-04-28).http://www.sc.gov.cn/scszfxxgkml_2/sbgt_81/jhzj/fzgh/200711/t20071108_221156.shtml

什邡市特色化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发展对策研究

熊于宁 金乐茹 周冬梅(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四川成都610039)

灾后重建,给什邡市的各乡镇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契机,北京着力对什邡的各受灾重镇进行援建后,许多具有新农村乡村特色的村落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这些特色村落给什邡的乡村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在向游人展示乡村风貌、乡村生产与乡村农俗风情的同时,也以旅促农、以旅助农,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舒适、自由的个性化旅游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休闲娱乐方式,而乡村旅游以其独有的特性成为城镇居民放松身心的首选,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出的多元化、个性化及休闲化特征更加明显。但传统旅游服务模式已不适应当今市场的需要,不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而旅游电子商务能有效地把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方和供给方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个性化旅游的愿望。那么,如何把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在一起,以突破传统经营模式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更好地推动什邡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呢?一、什邡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什邡在灾后重建中着重突出了乡域特点,目前已有700多个具有浓郁川西风情的村落。结合农房集中点建设,北京共投资6350万元建设什邡新农村,帮扶12个特色村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并通过实施供水、排污、道路、沼气、供电和光纤“六进村”工程,优化居住环境,推进山区城镇化进程,什邡的各特色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初具规模。这些特色村中,有胡锦涛总书记到过的蓥华镇,有什邡“最美丽小镇”之称的红白镇,有“爱情圣地”之称的师古镇红豆村,有悠久历史的马祖故里,有具有代表性的洛水镇渔江村,有冰川遗址的冰川镇等。这些小镇是什邡灾后重建成果中最典型的代表,除了有自身特色的新农村面貌,什邡的名优土特产也在积极拓展销路。

但从现有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来看,“小,弱,散,差”的特点突出,乡村旅游业务操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从什邡市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供应商采购,市场推广、销售、结算等诸多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业务操作,而且基本上都是手工的操作,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由此可见,什邡特色村特色打造初显成效,但手工操作模式需改善。二、什邡市特色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通过百度搜索“什邡乡村旅游”、“什邡农家乐”等关键词,可搜索到一些有关什邡农家乐的网站。在百度排名靠前的主要有什邡城市在线(www.sfcity.cn)以及四川新闻网(scnews.newssc.org)等网站。这些网站主要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对什邡乡村旅游目的地做对外宣传,但对旅游产品的介绍却有限,更不能实现在线的预订与交易。真正意义上的什邡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尚未建成,其主要问题在于:(一)乡村旅游经营者观念落后,制约了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由于什邡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主要为当地的农民,而农民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观念落后,加之农村计算机普及率低,以及受到文化程度和自身素质的制约等因素影响,有一部分经营者根本不了解网络电子商务的优势,认为搞不搞电子商务无所谓,只要周末有零散的客人来就行了;还有一些经营者想到网上进行旅游产品的推广,但又担心网络销售不安全,怕上当受骗。这些状况都是现阶段旅游产品经营者观念落后造成的,因此制约了什邡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二)现有网站宣传形式单一,规模较小,宣传力度不足

在目前的对外网站宣传中,主要是以政府网站新闻报道的方式将什邡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信息进行对外发布。由于缺乏专业类网站,未能利用文字和图片对农家乐的地理位置、特色餐饮、联系方式等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而且对周边环境及景点介绍基本是空白,当然就谈不上充分利用音频、视频等媒介为游客展示更为形象和直观的乡村旅游产品信息了。(三)与国内一些较早发展乡村旅游地区的电子商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国内现在许多城市已开始逐步发展特色化区域电子商务,如江南的水乡特色旅游中国古镇网的建立,游客可以在网上实现乌镇、西塘旅游产品的预订。成都是我国农家乐的发源地,经过25年的探索和发展,成都周边地区的乡村旅游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发展水平上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特别是成都休闲网(www.enjoycd.com)的建立,重点推广了五朵金花、龙泉的桃花旅游、新津的梨花沟,并在线实现了旅游地和成都地区周边的一些乡村酒店的预订。三、什邡市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与发展的重点推进内容(一)把握乡村民俗游的特点,构建适合什邡乡村旅游的电子商务平台

由于什邡乡村旅游地域分布零散,旅游从业者往往以村镇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较小。这就决定了民俗旅游资源单体的客容量有限,且中小个体村镇旅游从业者的技术能力有限,难以进行民俗旅游商品科学的、高质量的开发推广。因此,为了实现差异化的民俗旅游商务信息的高效交流推广,关键问题是建立统一的、民俗文化易于全方位展示的电子商务平台。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电子商务网站,而是基于互联网技术,集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行业管理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其核心载体是电子商务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的构建,需由政府引导,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代理合作商等多方积极参与共同开发实现。乡村通过政府引导或经营者自发组织,由什邡当地经营者和政府管理部门利用自身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内部网)实现虚拟结合,开展信息传播与共享,功能分工与协作。各特色村经营者负责基本信息、产品信息、市场战略运营信息等内容的发布,政府主要做好宣传地区概况、行业管理、新闻政策、会展、节庆信息等的,层层汇集、分类、整理,统一监督管理,联合发布。同时,鼓励旅行社合作机构与媒体中介信息补充,不断更新旅游交通、气象等第三方信息,旅游新闻媒体、乡村旅游者登录电子商务网平台,通过信息导航与搜索功能,由上而下,获取各级乡村旅游子系统相关信息,促进旅游活动的高效进行。(二)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应充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

欧美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发展较成熟,表现为政府、个人、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推动,网上提供酒店住宿、交通票据、景点门票、旅游产品线路等产品服务的预订。此外,还提供在线调查、投诉与反馈、旅游科研、信息搜索、语言选择、电子地图查询、信息交流与展示、会员管理、电子邮件、景点投票调查等服务,功能较为完善。而在国内,由于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电脑使用水平有限,而手机的普及率却很高,如果能结合手机终端便捷式软件开发来为从业者快捷实现信息发布和客户预订管理,便可更好地利用平台开展旅游服务。什邡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在规划时可定位为技术较为先进、结合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基于3G移动互联网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平台可采用国际领先的WEB3.0、云计算等技术架构,结合计算机和手机同时使用的应用平台,配合手机终端软件的开发,可在手机上实现一键拍照、一键上传信息到电子商务网站。而其发送的文字、图片、视频可即刻在什邡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上显示。同时,这些旅游信息和优惠信息的更新也可通过手机信息及时发送到客户手中。(三)利用国内成熟的电子商务资源,打造什邡特色乡村旅游

从艾瑞咨询近几年的中国在线旅行预订市场的竞争格局来看,携程网占据50%以上的绝对领先份额,艺龙网也在2009年开始实现全年盈利;电信运营商旗下旅游业务号码百事通及12580则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助其分别获得10.6%和4.3%的市场份额;而成熟乡村旅游网站成都休闲网则在乡村旅游中独树一帜。什邡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的搭建,可充分利用这些成熟的优势平台进行联合推广,整合营销运营资源,利用便捷的在线预订及支付系统迅速催生订单的交易完成。另外,在和什邡当地旅行社网站合作的层面,也可考虑开展合作和代理旅游项目的宣传。(四)政策扶持,充分调动旅游经营者参与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发展

推动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与发展,政府的政策扶持必不可少。当地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什邡特色村旅游从业者参与电子商务的热情,并于一定时间内在税收和贷款方面对积极开展经营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奖励和政策扶持,促使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个知名的电子商务平台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对于中小乡村旅游企业来说,独自构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是非常困难的。目前,在经营中可选择依靠大型旅游网站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当地自身的旅游商务平台,通过加盟的方式进行网络化营销。这样,不仅可极大地降低成本,而且有助于企业间发挥联合优势,提高利润率。(五)开展乡村旅游信息化培训,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需要一大批既懂乡村旅游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人才。但什邡乡村旅游业务从业者普遍信息化程度低,开展电子商务的能力差,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因此,什邡特色乡村旅游可利用高校、中职的旅游人才系统和旅游局的培训班等进行学校教育与上岗培训相结合,对开发者和管理者开展继续教育。同时,主动与川内大中专院校等教育研究机构合作,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走进什邡乡村旅游地,参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项目的研究开发。乡村旅游企业要制订人员培训计划,通过长、中、短期的派员工进修学习,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和企业整体文化素质,从而为企业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奠定良好基础。四、结论

什邡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建立与发展,将逐步改变什邡乡村旅游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但是,目前什邡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旅游电子商务的整体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涉及诸多方面,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明晰职能,协调合作。在平台构建中重视结合新技术打造高性能商务平台,并注意结合国内成熟旅游平台,广泛推广什邡乡村旅游,为有意体验农家生活的潜在游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促进什邡农家乐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1]熊剑平.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与网络系统构建[J].经济地理,2006(2):340-345.[2]巫宁.旅游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经典案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9-51.[3]薛瑞芳,张红.西安农家乐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与网络系统构建[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4):156-158.[4]张丽云.河北省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发展策略研究[J].集体经济,2009(3).[5]刘晓旭,胡卓玮,等.基于GeoWeb2.0的村镇民俗旅游电子商务设计与实现[J].地理信息世界,2010(6).

对我国反倾销立法的探讨

袁春梅(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四川成都610039)一、国际反倾销法律制度概述

倾销,英文表述为Dumping,意思为抛弃自己不需要的东西。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首次引入倾销的概念,美国国际贸易学家雅各布·瓦伊纳(Jacob Viner)在《倾销——一个国际贸易问题》一书中将倾销定义为“在不同国家市场上实施价格歧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对倾销下了如下标准定义:“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格的方式进入另一国商业”,并在其他条款中规定,若要将某一出口商的倾销行为诉诸法律,并采用法律措施予以抵制,还需具备以下客观条件:第一,倾销产品对进口国国内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者造成实质性损害的威胁或实质性的阻碍某一国内工业的新建;第二,这种造成实质性的损害或威胁或阻碍必须与倾销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按照“条约必须信守”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总协定关于倾销的定义具有国际法上的指导意义,因而各国反倾销法关于倾销的规定与总协定基本一致。

现行世贸组织反倾销法是指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和《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及两个补充性附录。世贸组织反倾销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出口产品倾销,国内产业损害和损害与倾销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以及应采取的反倾销措施等实体性问题的规定;第二,关于反倾销案件调查、裁决和司法审查等程序方面的规定;第三,关于各缔约方争议解决的规定;第四,关于追溯效力,发展中国家等其他若干主要问题的规定。其中在出口产品倾销确定方面,1994年《协议》第2条第1款规定:“以低于正常价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则该产品就将被确定为倾销”。此条款在具体操作中分解为了三个步骤:即首先确定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其次确定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最后再将可比性的出口价格与可比性的正常价值进行比较,如果前者低于后者,则被认为构成倾销。在产业损害的确定方面,国内工业“损害”条件包括了三种情况:第一,对国内工业已经造成实质损害;第二,对国内工业将要造成实质损害,即实质损害威胁;第三,对国内某一工业的新建造成实质阻碍。在反倾销法实践中,只要证实这三种情况中的一种,即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损害,即具备了“损害”条件。在具体实践中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依据反倾销立法正确界定进口国“国内工业”的含义和范围;第二,找出“同类产品”;第三,按照协议规定的标准和要求确定三种不同“损害”情况。如果“倾销”和“损害”有因果关系,则进口国可采取相应措施来抵制倾销、消除损害、保护国内工业,这种措施称为“反倾销救济措施”。在世贸组织反倾销法律中对反倾销救济措施的规定可概括为三种,即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征收固定反倾销税和达成出口价格承诺。

在程序方面,1994年《协议》规定的主要内容有:反倾销发起和后续调查,证据的提供、保密以及核查与处理,各程序及事项的通告,司法审查,主管机构及争端解决。二、我国反倾销立法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反倾销立法开始得较晚,1997年3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以下简称1997年《反倾销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反倾销的专门立法。1997年《反倾销条例》在借鉴国外反倾销立法实践的基础上对反倾销的实体内容和程序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存在许多不足,因而分别在2001年和2004年颁布了两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以下简称《反倾销条例》)加以完善。目前实施的2004年《反倾销条例》相对于2001年的《反倾销条例》来说,修订范围及内容主要是将原分别属于原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的职能统一赋予新成立的商务部,对涉及反倾销调查的机构进行了重新表述,同时对部分条款的文字表述进行了微调。

就我国目前所制定的反倾销条例法规来说,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和漏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反倾销立法层次方面

从目前来说,我国反倾销法的法律渊源有二:一是施行的2004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二是施行的2004年《反倾销条例》。在这两者之中,前者虽然属于最高立法机构的立法,但可惜涉及反倾销的只有该法第30条一个条款的原则性规定。它实质上只是制定2004年《反倾销条例》的一个直接的法律依据,而对反倾销根本无实际的可操作性。作为反倾销主要法律依据的后者,却是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起草,经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由于反倾销是一项全面而又复杂的工作,作为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反倾销条例》很可能难以做到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充分有效地进行反倾销调查和采取反倾销措施。(二)在反倾销法实体方面

针对2004年《反倾销条例》,分析得出以下立法方面存在的缺陷和漏洞:

1. 缺乏对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三地的进口商品倾销的法律规定

由于我国在处理香港、澳门回归的问题上,采取的是“一国两制”的原则,香港、澳门均各自作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及单独关税区而存在,显然《反倾销条例》不适用于香港和澳门,在目前香港、澳门均无反倾销措施的有关立法,而外国产品可通过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间接倾销到内地的情况下,我国如何应对?这方面属《反倾销条例》的立法空白。

2. 倾销的认定上存在缺陷和不足《反倾销条例》规定,“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的,为倾销”。但是,在对“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的界定上过于笼统和简单。(1)关于正常价值。《反倾销条例》规定按三种方法来确定正常价值,即出口国市场上的可比价格;无前述可比价格的则按第三国可比价格;相关产品的结构价格。此种规定的不足是:第一,缺乏“低于成本销售”的规定,使倾销类型规定不完善;第二,缺乏对“正常贸易情况或途径”和“非正常贸易情况或途径”的规定,使得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对诸如“正常贸易情况”的运用时无法律依据;第三,《反倾销条例》没有对“可比价格”和“相同或类似产品(合称同类产品)”进行解释和确定,从而会招致争议。(2)关于出口价格。《反倾销条例》规定按三种方法来确定,即产品实际支付价款或应支付价款的价格;如前者价格不能确定时,以首次转售给独立购买人的价格确定;商务部会商海关总署后确定合理的推定价格。此种规定的不足在于:第一,缺乏对“应支付价款”进行判断的规定,在实践中难以操作。第二,上面三种方法中,第一种优先适用,如果没有或不能适用,则适用第二或第三种方法。由于第二种和第三种是选择性方法,反倾销机构在选择时肯定要相互比较,从而增加了调查的成本,且与国际反倾销的规则不符,可能将招致刁难。第三,缺乏对确定价格的“合理基础”的界定。虽然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年《反倾销守则》也无明确规定,但并不表明我们就不能有所作为。对“合理基础”的界定将有助于增加透明度,利于问题的处理。

3. 损害的认定上存在缺陷和漏洞

虽然《反倾销条例》所指的损害类型与《反倾销守则》规定并无二致,而且《反倾销条例》第8条也规定了确立损害时应当审查的一些事项,但仍有如下一些不足:(1)与前述缺乏对相同或类似产品的界定相对应,《反倾销条例》缺乏对“产品”的界定。因为产品有工业产品和农产品之分。我国的《反倾销条例》对此没有明确,仅可推断为两者。但从我国反倾销实践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点来说,《反倾销条例》似乎更体现了对工业产品反倾销的规定,而对农产品方面的反倾销则似乎不太关心。由于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各自产业部门的不同特征,如采用一刀切的规定方式,势必导致对农产品反倾销的障碍和不利。实际上,两者在有些国家的反倾销法中有着不同的规定。(2)《反倾销条例》缺乏对涉及两个以上国家进口产品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影响进行累积评估的具体规定,因而不利于实际操作和法律本身的透明度。(3)“国内产业”缺乏对“地区性市场”上相同或类似产品的生产者的规定,这与我国幅员辽阔、条块分割的市场现实明显不符,也意味着我国无法根据《反倾销条例》对地区性产业进行有效的保护。(三)在反倾销程序方面

反倾销程序包括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在这方面,《反倾销条例》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1. 反倾销机构设置方面的缺陷

按照《反倾销条例》规定,在我国反倾销程序中,商务部决定立案与否;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对倾销进行调查,商务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损害进行调查,并分别作出初裁;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商务部建议作出征收临时或固定反倾销税的决定,并由海关执行。由此可见,我国参加一个反倾销案处理工作的机构至少有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其中不难发现,这种既不像美国、加拿大的“双轨制”,又不像欧盟、澳大利亚的“单轨制”体制,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反倾销的立法宗旨要求反倾销提高工作效率,但这么多的部门不同程度地参与,很可能会因重复交叉处理而拖延时间,造成效率低下,对双方都不利。另外,由于反倾销案件的复杂性,各部门在处理时也可能会造成资源和资金的不必要浪费。

2. 调查程序透明度不高

从《反倾销条例》和实践可知,我国反倾销过程中的立案、裁定应予公告,为当事人提供意见陈述的机会,允许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查阅案件资料等方面不乏透明度和公开化。但与《反倾销守则》相比,仍有一些不足:

一是某些调查机构不确定,如根据《反倾销条例》,由商务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损害及损害程度进行调查,这里的“有关部门”指向不明确;二是调查程序和调查方法的规定过于简单,不利于利害关系人明确其权利和义务,甚至可能影响其协助调查的程度;三是反倾销机构可以自行立案调查的条件“遇有特殊情形”没有具体规定,缺乏透明度,易导致争议及调查的不合作现象。

3. 在调查程序上缺乏一个严格、确切的时间规定《反倾销条例》除了规定12个月的调查期限(特殊情况下可延至18个月),4个月的临时反倾销措施期限(特殊情况下可延至9个月),90天的追溯征税期限,5年的确定反倾销税征收和价格承诺期,12个月的复审期限以及18个月的退税与否决定期限外,再无其他期限规定。而《反倾销守则》则进而要求:收到反倾销调查表的出口商至少应有30天的答复时间,临时措施应从开始调查之日起60天采取;反倾销税征收部门返还的决定应在12个月内作出(无论如何不能超过18个月),作出后9天内必须返还;等等。三、对我国现行反倾销法律机制完善的建议(一)对完善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建议第一,提高反倾销的立法档次,尽快制定出台反倾销法,从国际惯例角度看,以全国人大立法的形式制定反倾销法并实施反倾销措施更加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做法。因此,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由全国人大进行立法。第二,借鉴国际经验,完善反倾销法律体系和机制。完善我国反倾销立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尽量做到概念分明、条款规范、权力部门职责清晰、可操作性强、增强办案透明度。要完善反规避制度,将有关条款进一步细化,对规避行为的定义、规避与非规避行为的区分、对规避行为采取何种措施等做出详细和便于操作的规定。第三,建议将反倾销措施的5年实施期限从初裁起算改为终裁起算,这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又能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更能避免期限不一致所带来的种种法律问题。(二)对反倾销法规规定进行完善的建议第一,关于对新建产业的界定。2004年《反倾销条例》对新建产业、实质阻碍工业建立以及判定标准未作出规定。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规定“实质阻碍产业新建”这一标准非常必要。为便于实际操作,建议这些问题在《反倾销条例的实施细则》中予以明确。第二,关于证据责任的完善问题。对于证据责任问题,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对东京《反倾销守则》作了很大的改进,使制度更加严厉,尤其是对出口商的责任更是如此。该协议第6条以14个款项对此问题作了规定,而我国2004年《反倾销条例》仅有其中第4款、第5款、第6款、第8款、第9款的规定,其余未采用的条款在实践中对我国也是有益的,应该予以采纳。可见,新的《反倾销条例》对有关证据方面的规定仍有不完备之处,因此,应参照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在今后的“反倾销条例实施细则”中予以补充和完善。第三,关于反税收条款的问题。反税收是指出口方为保住国外市场,进一步降低被征反倾销税的出口商品价格,使得该商品在进口国的销售价格并未明显提高。也就是说,进口国征收的反倾销税被出口国承担了,从而丧失了征收反倾销税之目的。我国2004年《反倾销条例》对这一问题没有规定,尚待进一步完善。第四,我国新条例关于损害确定的审查模式与世贸组织、欧盟及美国均不相同。世贸组织规则基本上采用了欧盟的规定,即总体规定确定损害应审查的内容并强调确定实质损害威胁应特别考虑的因素,而美国则对三种形态即实质损害、实质损害威胁及实质阻碍分别确定了标准。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我国应参照美国模式,对三种损害形态分别确定标准。

参考文献:[1]于永达,戴天宇.反倾销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陈朴.我国面临的倾销与反倾销现状及应对措施[J].南方经济,2009(7).[3]刘远震,彭剑波.论我国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师,2008(2).[4]杨志琴.中国对外反倾销的实践及存在问题[J].南方经济,2008(4).[5]黄岩君.中国反倾销实践指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郫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突破点研究

胡丁 于代松 陈国先(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四川成都610039)《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做大做强旅游业。2007年6月成都市被确定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会进一步促进成都区域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加速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建设全国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总体要求,成都市提出要用“全域成都”的理念实施城乡统筹。“全域成都”的提出,旨在将成都1.24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统筹推进各种资源要素的聚集利用,合理划分区域功能和产业布局,实现整体的协调发展和同步繁荣。《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最佳、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编制了“一体两翼、两中心一轴线”的旅游发展规划。郫县处于旅游规划的“中心”、“轴线”范围内,面临旅游发展的大好形势和机遇,为郫县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搭建了良好基础,反映了郫县在成都城区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郫县近年发展的被动城市化趋势已趋明显,这对郫县的传统产业,尤其是农业,无疑会造成极大的影响。郫县现有的产业结构是否可以可持续发展,下一步城市扩张又将如何调整?

郫县属成都近郊强辐射地区,是密集人口休闲消费地带,因此,以消费为主导,如休闲旅游是最适合的发展路线。

旅游发展一方面要根据现状统一规划发展,做出特色,使之能长期运行;另一方面要与传统产业互动,通过优势互补产生效益。一、现状

2009年6月16日至24日,我们走访了郫县14镇,与各镇党委书记、镇长就郫县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座谈。此次调研结果表明:(1)64%的镇认为郫县最具代表性的旅游产品是望丛/古蜀文化。说明各镇对郫县这一独有资源的认同度较高,有利于以望丛文化为标志性旅游产品的打造。但在表述中各镇将望丛与古蜀文化混淆,在今后的宣传中这是必须加以界定和区别的。(2)关于本镇最好的旅游资源,各镇都有描述,但只强调了自身优势,没有考虑与望丛文化如何对接,缺乏整体联动。目前启动最迅速的是新民“万亩西部花乡”项目、红光五千亩“田园时代”项目,其招商已基本结束,部分项目今年就可开展实施。农科村的“花重锦官城”温泉酒店项目目前已有进展。潜力最大的是唐昌横山子地区,生态禀赋好,面积大,可形成规模性经营。(3)在节庆活动方面,除郫筒镇外各镇一致表示现有的活动影响力小,基本限于镇内或县内,活动资金筹集不易,安全工作难开展。部分镇提到缺乏大型集会场地。各镇都呼吁县里给予资金、政策、安全等方面的支持。有两个镇表示目前虽有民间自发的集会,但不成气候,因此不打算出面组织开展节庆活动。(4)在活动的资金来源上各镇都认为必须进行招商。基础设施可以自筹,但活动的具体开展应在专业性的旅游企业中进行招商。团结镇提出,还可以在民间筹集资金。36%的镇认为,由于资源禀赋缺乏独特性,对重点项目县里应在政策上予以优惠。(5)57%的镇表示滨河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难与相关主管部分协调,一些好的创意往往不能实施。反映最强烈的是新民、唐元两镇。

郫县独有的古蜀文化与开发前景广阔的滨水休闲、川菜是发展大文化旅游最重要的三鼎足。由表1可知,穿插其间还存在多个颇具特色的亮点。要将其串联起来形成合力,一方面要由快捷的交通和内蕴的文化予以连接;另一方面,要从全域的高度进行整体营销和长期坚持贯彻实施旅游富民的方针,才能使郫县的旅游真正形成品牌,拉动全县经济发展。表1 郫县旅游业资源分类表二、突破点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建议可以四方面为突破点,逐步提高郫县旅游业的影响力,做出成绩。(一)水

郫县作为川西平原饮用水直接取水口,具有巨大的关注价值。郫县应率先提出“成都水源地”的响亮口号,配合各媒体的宣传,使成都人关注水源,关注郫县。此口号的宣传宜快。

围绕水源供给地,柏条河7镇可以水为主题,发展低污染或无污染的生态旅游。河水流经约30公里的地带,可以流动的带状优质水为主题,建立(春、夏、秋)休闲带。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极大地破坏了成都市区附近的银厂沟、青城后山等消夏旅游资源,随着炎夏到来,成都市民亟须寻找替代品。在此情况下,沙西线(现更名为西华大道)沿河的休闲旅游迅速发展起来。郫县可借此机会加强宣传,提出“旅游北进”的口号,增强成都市民的认同度。

目前柏条河沿岸没有嬉水的地方。我们建议,柏条河的旅游开发不宜采用简单的工业化筑坝方法,将游客与河水分离,应参考桂林的成功经验,以“沉岸、近水、缓坡”的亲水旅游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原生态尽量保留(具体做法可参考西湖),人工森林可保留步道。在河水沿岸建立乡村酒店、天然泳场、沙滩等设施,开展亲水垂钓、健康步道等活动。

客源主要有二:一是高校客源。郫县现有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华大学、电子高专、纺专、铁专等6所高校的主体,有川大(锦城学院)、川师大(成都学院、影视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影视学院)、电子科大(国腾学院)、川农大水产学院、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等大学独立学院7所,还有拓普、五月花、动漫、网络等计算机类职业学院4所。仅这17所高校就有在校学生10万多人,高校教职工及家属3万多人。估算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近万名。庞大的师生群体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强烈。二是火车北站、羊西线至郫县沿途为主的成都市民。可由政府出面搭桥,与公交公司联合设立周末公交车专线,并有效利用西华大道,方便成都市民抵达。

有条件的话,建议成立一个开放性的柏条河公园。公园构件包括:田野农业亲水、嬉水游,水厂参观,成立河流大学等。政府可与校园联合,周末时在公园进行才艺表演,参演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学校小规模的社团。开放初期可对参演学生提供适量补贴,如10元/天,收入自享,以提高公园的人气和知名度。

开发过程中应注意,柏条河的水质是第一位的,必须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品位,杜绝棚户区。(二)农

与农业互动。郫县农业要有多重功能:如旅游、观光、体验等。郫县是“农家乐”发源地,具标志性意义。县里可用于观光的农业有唐元的韭黄、新民场的花卉、花园镇的苗木等,可以打造一个标志性蔬菜基地,开发“菜篮子+观光体验+高科技”的体验农业。同时,可参考北京翡翠西瓜拍卖中心,成立观光农业博览中心,有效利用和整合现有农科村、画家村、农业合作社等资源。中心内可成立川菜基地,作为川菜文化独特的宣传窗口。

与川菜有机结合,引入商业化资金,建立川菜产业体验基地。以川菜配料为主题(如郫县豆瓣),与成都几大餐馆和超市联合,在古城镇下游、柏条河沿岸形成现场展示带,有意识地展示一些菜品,形成特色餐饮娱乐活动。

郫县北部可在保证生态前提下适当发展农家乐、滨水旅游,目前该地区的旅游项目层次较低,必须调整。应该统一规划,提升档次,以形成成都市著名的川菜文化、娱乐休闲中心。(三)古

郫县在古蜀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有望丛祠、扬雄故里等古迹,但这些资源目前都未取得良好效益。一提到郫县,一说到鹃城,人们就会想到望丛祠。望丛祠被赋予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元素。然而,尽管研究多、讨论多,但还是缺乏大手笔的投入与持续的营销,所以旅游效果并不显著。文化旅游绝不是简单的门票游、一次性观光游,也不仅仅表现在建筑特色、旅游产品上,应在其中加入更多的娱乐元素。以古城镇、三道堰为点,以蜀源、蜀味为底,设计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活动,使人群参与其中,才能吸引旅客前往。(四)优化生态环境,培植旅游氛围,促进郫县旅游可持续发展

郫县旅游的发展既依赖于有形的、硬性生态环境、基础条件设施,也依赖于无形的、软性人文环境、社区氛围、居民素质。因此,要花力气致力于从这两方面建设。因此,打造好旅游发展的整体基础条件,不断提升本地的生活、休闲旅游品位,获得成都市民的认同,才能吸引市民消费、培植旅游人气,从市场需求的角度促进郫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五)特别提醒

郫县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四个问题:一是成都市区工业、商贸、生活区的迅速覆盖,导致土地价格高企、土地需求强烈,出于眼前短期利益考虑而不管生态环境、不管项目功能随意地出让土地,会抑制良好的旅游业的发展。二是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单纯的景点化、项目化、规模化旅游,大规模地人为塑造、建设脱离资源和环境实际情况、脱离市民生活需求特点的旅游项目,偏离郫县旅游的“市民生活、休闲”主题。三是被动、消极等待城市化,变成没有主题、毫无特色的普通城区的一部分,甚至大面积地成为低劣的“城郊结合部”,到时再难以发展旅游。四是生活垃圾的处理,应由郫县统一进行,不能造成两岸生态的破坏,尤其是对水源的破坏。

城市创新环境指标选择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探索

——以成都为例王文君(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四川成都610039)

目前对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有的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虽然有的已开始使用定量描述,但由于研究思路不同,侧重点不同,指标体系差异较大。区域创新环境及其各组成部分如何量化才较为科学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城市创新环境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要科学确定城市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先确定评价指标选择原则。经过反复思考,结合有关文献研究成果,确定城市创新环境评价指标原则如下:(1)客观性原则:指标设置必须以客观性为前提,指标含义明确,而且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城市的创新能力。(2)系统性原则:指标设置应力求系统全面,以便对城市创新能力作出综合评价,这也是客观性原则的内在要求。(3)简洁性原则:也称重要性原则。在系统性原则下,指标体系设置要简洁。指标设置要选取同类指标中的主要指标和重点指标,以评价结果能反映主要矛盾为目标。这个原则既保证指标数据统计简便易行,又使评价结果易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4)明晰性原则:指标数据取值时间与地域范围界定清晰,明确具体,避免选择统计口径难以界定的指标,如尽量避免选择“创新精神”之类难以量化的指标。在系统性与简洁性原则下,指标体系要尽量涵盖城市创新的方方面面,使评价结论明确具体。(5)可比性原则:以定量指标为主,尽量避免选择定性指标;以平均指标、相对指标为主,以绝对指标为辅,便于指标数据在不同的城市间比较。(6)可操作性原则:又称指标数据易获取性原则。指标选择必须以原始数据资料的可获取为前提。要尽量选择统计年鉴或其他公开资料中的现成指标,数据容易获得,具有可操作性。(7)一致性原则:指标体系相对固定,指标数据统计口径前后一致,便于指标的纵向比较。如果确实因环境变化等原因调整指标,要特别说明,并说明由此变化对评价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二、城市创新环境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一)现有城市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现有城市创新环境评价指标及相关指标体系如下。

1. 国际层面创新评价指数(1)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创新能力指数(2005)

该指数以技术活动和人力资源两方面表征创新能力,但未采用R&D经费投入指标只采用R&D人力指标,对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序和分类。(2)欧盟的创新指数

欧盟的创新指数将创新过程的投入与产出要素与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过程相结合。根据该创新指数分别对欧盟国家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欧盟区域的创新绩效进行了排序和分类。创新调查方法为美国、日本等非欧盟国家和地区仿效,我国台湾省按其指标体系建立了台湾创新指数。

国际创新评价指标经过长时间大范围的实践检验,影响至今,有较强的科学性。因为其产生理论背景在海外,不能很好地针对中国实际状况。另外,国际创新评价指数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可操作性等原则要求,因此不宜直接套用相关创新指数对国内城市进行评价。但可以借鉴其评价思想,如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创新能力指数(2005)重点关注技术活动与人力资源两大要素;欧盟的创新指数既考虑投入也关心产出要素,可用以探讨中国城市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2. 国家层面创新主要评价指标

2010年初科技部发布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2010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确定了2010年首批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为加强对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推动,2010年4月6日科技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同时发布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试行)》,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6项一级指标和25项二级指标,形成了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主要评价指标见表1。表1 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主要评价指标表

科技部发布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针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设置,可用来大致判断国内城市创新情况。但因考虑到各个城市的普遍适应性,其指标体系过于简化,没有很好地满足前述指标选择原则中的明晰性原则,在细致地刻画城市创新环境,为城市创新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数据方面稍显欠缺。

3. 其他城市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在《城市创新指数指标选择研究——以杭州为例》一文中,作者编制了杭州创新指数指标体系表,参见表2。表2 杭州创新指数指标体系表

该指标体系比科技部颁发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多,评价内容要丰富一些,但评价重点仍不够突出。(二)城市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探索

1. 城市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笔者在另一篇文章“城市创新环境概念与研究思路探索”中的广义城市创新环境定义,遵循城市创新环境评价指标选择原则,并结合上述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制定城市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表3 城市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表

城市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表(表3)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构成,该评价指标体系有如下特点:(1)创新环境采用广义城市创新环境定义,将创新环境分为创新基础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创新绩效环境三大类。(2)将人力资源环境单列,并作为一级指标要素,以突出人力资源在创新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因为人才在哪里,创新活动就在哪里。(3)由于宜居成为城市发展最核心价值,故增加人居环境二级指标,突出人居环境对城市创新人才的吸引作用,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4)增加辅助指标一项。该指标是直接借助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增加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数据,佐证主要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5)指标体系的设计遵循了城市创新环境评价指标选择原则,如全部采用定量指标,合乎明晰性原则要求;通过统计年鉴等资料就可获得相关数据满足可操作性原则要求等等。

本文给出的城市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表(表3)不仅是多了一个评价工具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多了一种评价思想,愿有抛砖引玉之效,引起更大范围的讨论。

2. 以成都为例简析部分指标(1)住宿和餐饮业人均消费额与人均GDP比率。根据成都统计局公布数据2009年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住宿和餐饮业2 669 894万元,根据2009年成都户籍人口1139.63万人计算,人均消费额为2343(元/人),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 765元的比值为5.89%。用该指标与其他城市相比可大体得出成都人在吃耍方面的休闲程度。(2)私家车拥有量(辆/百人)。成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成都的机动车保有量2009年底已达到235.9万辆,其中私车保有量已经突破百万辆大关,达到109.8万辆。根据2009年成都户籍人口1139.63万人计算,成都每百人拥有私家车9.63辆,用这个指标数据与其他城市相比可大致得出城市休闲程度高低。私家车拥有量是城市休闲文化的侧影,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成都的私家车拥有量多,仅从这个指标就可看出成都确实是一个休闲之都。(3)百万人口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万元/百万人)。根据成都年鉴数据资料,2009年全市共登记技术合同5782项,合同成交金额达46.17亿元,再结合2009年成都户籍人口1139.63万人计算,百万人口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40 513万元。这个数据明晰显示成都创新绩效,与其他城市比较便可发现成都的优劣,以便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1]向清华,赵建吉.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15-18.[2]侯仁勇,杨道云,陈红.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9):142.[3]倪芝青,林晔,沈悦林,等.城市创新指数指标选择研究——以杭州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3):123-126.[4]领导决策信息编辑部.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乡镇 创新型园区——江苏发布首个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J].领导决策信息,2010,9(36):14-15[5]连玉明,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NO.1[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关于科技服务县域经济,促其持续发展的重点思考

——以成都市郫县为例于代松(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四川成都610039)

一个区域特别是像成都市郫县这样的大城市近郊县域经济的发展,靠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然可以维持一段时期,但因人口压力、资源(主要为土地)空间的近乎残酷的制约,资源利用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注定如昙花一现,难以持续。因此,培育自己优势产业、企业应是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而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与我国区域间各自为阵的经济现实又使得县域产业、企业很难简单维持其优势。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地区的经验启示我们,政治文明、市场规范(法治)、科技支撑才是培育、支撑优势可持续产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前两者于县域管理难有作为,而科技对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贡献则很需要切实关注。但站在县域管理、服务的角度看,科技方面的资源和空间也很有限,那么我们应怎样用科技服务县域经济,促其可持续发展呢?下面几个方面很值得重点关注。一、科技服务县域经济重在服务而非管理

对于县域范畴而言,科技服务在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能主导、管理的都相当有限,最多也就是配合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执行、协调工作。因此,科技管理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更多的应该是具体、细致地为相关科技主体,特别是相关企业提供及时、到位的服务。而目前县域科技部门,更多的是把自己当做管理机构,更注重形式上、程序上的一些相对较虚的工作,比如:①报材料。年终总结、汇报,企业及相关机构申报项目、证书。②发通知。简单转发上级有关部门的信息、通知、要求。③检查评比。组织一些面上的评审、参观、考察活动,给予项目、经费、证书。由此可见,县域范畴的科技工作本身就没有了多少管理空间,定位不切实际,使得会议多、材料多、论证多、参观多、项目多,而真正服务地方经济、贡献县域产业的科技工作和成果却很少。因此,应该旗帜鲜明地调整县域科技工作定位为服务,即服务地方产业、企业、产品、项目。比如成都市郫县的科技服务主要就是围绕川菜,特别是“郫县豆瓣”而展开,扎扎实实地就企业筛选、质量控制、工艺提高、科技团队组建等做好持续的服务工作。二、科技服务县域经济重在产业、企业

说到科技服务地方经济,我们自然联想到目前流行的“送资料书籍、引进人才专家、给经费助研究、招科技型企业、开现场大会”等“作秀”场面,其效果的虚假和有限大家都知道。县域经济的框架是其优势产业,主体是一批成长型企业。如果真的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自然只能落脚在产业上,扎根在企业成长、发展中。没有颇具特色、优势和持续成长的产业,没有一批极富竞争力和科技能力的企业,县域经济怎么成气候?有人说招商引资可以空降企业、产业,但那毕竟太偶然且难以持续。所以说科技服务地方经济,就应该紧紧抓住本地优势产业、时刻注意服务本地企业的科技进步,做好持续、细致、具体的科技服务工作。

拿成都市郫县来说,它处在成都这样一个上千万人口大都市的水源依赖地,各类制造业及关联工业无可避免地受到严格限制,而符合本地区域特征、政策要求,又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产业就是以“郫县豆瓣”引领的川菜产业和休闲、餐饮业(比如露天草地酒店)。这既是历史的演进结果、又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因此,科技服务也就只有跟进这两大产业,特别是川菜产业了。要寻找一批合格的、有科技基础、有潜力的企业,比如鹃城、丹丹的“郫县豆瓣”在生产工艺、科技进步、质量监控、管理规范上下工夫;又比如高福记的“饭扫光”的质量提升、科技进步等。要采取专人联络、定期协商、随时监管、资源支持(经费、科技人员、团队)等措施,切忌“撒胡椒面、一年一批项目”等脱离产业、企业的科技服务。三、科技服务县域经济重在专一、持续

县域经济的主导、优势产业是长期、逐渐培育起来的,很难如某些科技管理人员所说的那样不断变化、花样翻新。因此,科技服务县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盯住自己的优势产业、找准科技潜力企业,长时间地、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持续专注,跟踪服务,为其培育科技人员、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产品。要纠正“传统老产业在科技上不可能有作为”的观念,特别应该忌讳的是“跟风、走形式、一年一个新花样、不断变换项目和对像”;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因为领导人的变化而导致发展战略、思路、政策的变更,这对于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影响、伤害是很大的。拿郫县来说,就应重点关注川菜产业、“郫县豆瓣”,始终如一地长期给予相关企业、项目、团队提供支助、服务、指导,不断积累经验,持续服务。注意不要分散力量、不要失去优势积累、不要变相否定。四、科技服务县域经济重在细致

由于长期以来科技部门把自己定位于管理,加上有关部门重视短期效应,因此我们在县域科技发展中更多看到的是:转通知、发文件、开大会、写材料、报项目、做宣传等表象的、形式上的东西,而难以见到科技对地方经济、地方产业和企业的真实关照以及服务效果。

科技服务县域经济其实是由大量的很具体的工作积累起来的。就拿郫县来说,科技对县域经济的服务、推动就应该体现在对“郫县豆瓣”、唐元韭黄、安得豆芽及食用菌等本县特色、优势产品及相关企业的具体的科技支持与服务上。比如降低、控制黄曲霉素,提升“郫县豆瓣”质量,提高韭黄储存能力,优化食用菌质量监管等。这些方面的科技服务就有着很多细致、具体的工作需要科技部门与相关企业长期配合,绝不可能靠会议、文件、总结材料、策划宣传来解决问题。五、科技服务县域经济重在资源整合利用

县域内本身可以支配的科技资源是很少的,就郫县而言,境内虽有20多所高校、六所科研机构的总部或分支机构,拥有众多的科技人才、研究平台(实验室)、科研成果、合作渠道等科技资源,但却不属于郫县。因此,科技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就应创新思路、不求所有(管)、但求所用(联系),积极主动地通过联系、沟通、协作,整合境内可用的科技资源和科技支撑,寻找合作、共享、互利的渠道,创建科技管理、服务、运营机制,促进相关要素的有效合作,用以解决县域产业、企业需要的科技服务。比如利用西华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分部)的生物工程研究优势力量解决“郫县豆瓣”黄曲霉素问题、唐元韭黄储存保鲜问题;利用成都纺织高等学校手工针织优势研究力量解决安鯖蜀绣特色化、防复制的问题。这些方面尽管县域内直接占有、掌握的资源有限,但科技参与、协调、解决问题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所以,应该特别重视对县域内科技资源、产业、企业、项目的有效整合和开发利用。

四川省非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刍议

陆雨 胡丁(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四川成都610039)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一)中国经济的30年高增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1978—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 871亿元,增长近60倍;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已经提高到8%以上,成为世界第三的制造业大国;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世界经济的新格局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单极化工业模式,在最追求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环境和社会代价。中科院研究员牛文元曾撰文指出,我们的GDP数字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机会来获得的。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消耗全球31.5%、27%和40%的原料、铁矿石和钢材,创造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外在特征就是,各地千方百计地上项目,高能耗、低产出,这种发展模式已面临着重大挑战。(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国家战略

党和政府认识到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方式的缺陷,形成了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思想。

江泽民在2000年题为《在新世纪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讲话中说“这次全会确定,十五期间,我们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党的十六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同时,进一步围绕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10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胡锦涛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我们已经意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已经是前所未有的严峻,期待我们的破解之道。我们不仅要实现发展速度的V型反转,更需要有发展方式的切实突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国家战略。二、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应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四川省非公有经济在社会变革中崛起

1. 规模大,地位重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全省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创造税收、扩大投资需求、繁荣城乡消费市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等发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四川省近期的情况看,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四川非公有经济增加值相继跃过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大关。2009年,一举跨越7000亿元大关。2009年四川省非公有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8%,达7663.16亿元,占GDP总量54.2%,非公有经济税收占全省国税、地税收入比重首次双过半。据税务部门统计,2010年全省非公经济国税收入达到605.02亿元,同比增长18.21%,占全省国税收入比重的69.09%;全年实现地税收入约422.7亿元,同比增长29.55%,占全省地方税收比重的51.35%。

2. 为国民福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非公有经济对就业再就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凸显:2009年,民营企业增加就业人数突破60万人,全省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728.4万人。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力量。

3. 四川省非公有经济充满活力

2009年,四川省非公有经济有力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流,抢抓灾后恢复重建的机遇,实现经济增加值7000亿元。占GDP总量达54.2%,相比2004年,5年间提升了15个百分点;在全省GDP增长的14.5%中,非公有经济贡献率为64.1%,成为四川省经济的“第一加速器”。(二)四川省非公有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四川省非公有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境况。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企业的生产经营、生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最近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又为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希望。结合当前形势,我们认为:四川省非公有经济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力拔头筹,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自主创新、实现优化升级。当前,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1. 不想转

四川省非公有经济企业对转变发展方式的认识不充分。一些企业主认为转变发展方式是政府的事,还未把转变发展方式提上企业的议事日程。

2. 不能转

首先,企业自身素质不高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于四川省民营企业规模小、起点低、实力不足,多数民营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人才培养不够,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处于产业价值链末端,明显受制于人;相当部分企业主素质不高,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缺乏诚信、账目不实、偷漏税款、逃废债务、制假售假,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次,企业制度落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于大多数私人企业走的是个体或家庭经营——亲朋好友合伙——法人企业的发展路子,天然地打着家族式管理的烙印。其产权不清晰,管理落后的弊端逐渐暴露了出来。很多决策都由老板一人说了算,没有长远的发展战略,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缺乏应变力和竞争力。四川省非公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企业组织结构层次低,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最后,企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限制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据四川省工商联近期的调查,近年来,四川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中小企业科研及资讯服务平台、投融资担保服务平台、产业集群协作配套服务平台、工业园区要素服务平台、产品营销和物流服务平台、各类人才交流服务平台以及行业协会(商会)等综合服务平台的配套建设仍然滞后于民营经济的发展。由于缺少相关信息,缺乏相关指导,不少中小企业投资经营存在盲目性、重复性和功利性,在开发新产品、运用新技术、进入新兴产业或重组联合、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缺乏政府有关经济职能部门的有效指导和服务。

3. 无处转

目前,市场准入等体制性障碍阻碍了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市场准入限制多,政策不平等。目前,全社会80多个行业,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个行业,允许民间资金进入的只有41个。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则限制颇多,主要是对进入资格设置过高门槛,“名义开放、实际限制”。这种对民间投资开放的领域实际存在的“玻璃门”现象,在“新36条”出台后,仍然没有得到缓解。再加上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加大投资拉动对民间投资形成的“挤出效应”,使得非公有经济在调整产业结构中,投资领域受到限制。(三)非公有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力军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完全正确的。同时,胡锦涛强调,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他希望广大非公有制企业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自身素质上有更大作为。(1)非公有经济已成为四川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非公有经济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实现目标。(2)改变非公有经济的社会形象,也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长期以来,非公有经济在社会中的形象与其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极不对称。企业主素质不高,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缺乏诚信、账目不实、偷漏税款、逃废债务、制假售假;财富来源不正当,财富“原罪”说普遍传播;企业发展中唯利是图,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危害健康,小造纸、小制革、小染料等“15小”企业中大多是这样的非公有企业;等等。这些印象的形成有社会中对非公有经济的误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自身的确存在很多问题。非公有经济要改善社会形象,提升自身素质,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非公有经济的创新优势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已经表明:非公有经济是中国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源。正是非公有经济的持续创业活动,催生了中国原始创新的能力,也使民营企业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生力军。民营企业是在中国改革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民营企业要想发展和在竞争中胜出,唯一的战略选择就是创新。民营企业靠创新寻找其在市场中的位置,靠创新获取资源并战胜竞争对手。由此,中国经济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内生式增长相伴于民营企业的竞争性成长而日渐成熟,民营企业成为内生增长的动力之源和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以依靠的生力军。

在创新的发展方式中,面对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民营企业凭企业家的才干自主决策,凭产权责任清晰的财产自担风险;抓住机遇,民营企业敢冒风险,并且能够承担失败。同时,为了获得潜在的市场份额,民营企业靠的是创业,是竞争,也正是无数创业、竞争的民营企业的经济活动,促成了一个新兴产业的从小到大,并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营大公司。与市场竞争相伴而生的民营企业,在竞争中成熟、壮大,善于接受新观念,勇于实践新战略,其敏锐市场嗅觉的和灵活的机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可以说,民营企业之前的发展得益于原始创新的冲动和能力,而今后的发展则必须依赖于正确认识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的发展方式的转变。

空运方式下信用证风险的防范

12吴总建 巫从平(1. 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四川成都610039)(2.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成都611730)

近些年来,随着技术密集型货品出口比重的增加,航空运输方式得到了较快发展。进出口双方在订立货物买卖合同时往往会采用空运方式和信用证结算。在实际履约中,由于结算单据在银行间的流转时间往往长于货物的运输时间,即便在即期付款的情况下,进口人通常是提货在先,付款在后。如出口人(受益人)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不符,开证行或指定银行肯定会拒收单据,拒付货款,这时,出口人便已丧失了原本属于他的货物益权,货款两空。因此,空运与信用证结合使用对出口人来说存在较大风险,有必要对该风险进行探讨,对信用证及空运运单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研究。一、信用证的定义和性质

信用证(L/C)是银行有条件的付款承诺,即开证行根据开证申请人的申请和要求,受益人开立有条件的书面承诺。承诺受益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向指定银行提供与信用证条款相符的单据,即可得到开证行或指定银行的付款。由于信用证是银行有条件的付款承诺,因而信用证具备以下几个性质:①信用证是一种银行信用。信用证业务中,开证银行对受益人的责任是一种独立的责任。②信用证是一种自足的文件。信用证虽来源于买卖合同,但一经开立就不受买卖合同的约束。③信用证业务是一种纯粹的单据业务。开证行只根据表面上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付款。二、空运运单与海运提单的区别和风险

从国际物流的角度来看,海运方式具有运输速度慢、运费低、装载量大等特点,适用货品广泛;而空运方式则具有运送快速、运费高、装载量较小等特点,如贸易双方确定指定启运地和指定目的地都在内陆城市时,更是体现出这一运输方式的便捷性。一般适用货品为体积小、高值、鲜活的,还有医疗医药、仪器仪表、文件图纸资料、单证等。

空运运单与海运提单的共同点,都是运输单据,是证明货物已经装船或发运或已由承运人接受监管的单据。但从两者的性质和作用来看,海运提单就其性质而言,是由船长或船运公司或其代理签发的,证明已接管货物并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地交付给收货人的一个书面凭证。其作用是:①承运人或其代理人签发给托运人的货物收据,并保证按提单上所列内容交付货物,也是托运人凭以向银行议付结汇的主要单据之一;②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凭证;③承运人与托运人之间的运输协议的证明,也是处理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主要依据。而航空运单的性质和作用是:①发货人与承运人之间的运输合同;②货物收据,但不是物权凭证,不能背书转让,可凭以办理议付结汇;③运费账单,收货人可作运费账单,承运人作为记账及业务统计的凭证。

这两种单据最大的区别在于,海运提单是货物所有权的凭证。因此,收货人或提单合法持有人有权凭提单向承运人提取货物;提单经背书后在货物到达目的港之前可在市场上进行转让;可向银行办理质押贷款。空运运单则不是货物所有权凭证,既不能凭此提取货物,更不能背书转让。空运货物到达目的地后,凭以提货的不是空运运单,而是凭承运人开给提货人的“到货通知”提取货物。正因为如此,在海运方式下,即使货物已到达目的港,也由出口商控制货权,如开证行或指定银行因单证不符拒受单据,代表物权凭证的海运提单仍然由出口商掌握,指定银行只是代管单据,不会放单给进口商,对出口商而言其风险不在货物而在货款的回笼上。

而空运则不同,由于空运耗时短,通常情况下,在开证行或付款行还未收到全套单据之前,货物就已经运达目的地,收货人凭承运人的到货通知和相关单据(委托书,介绍信等)就可以办理提货手续。所以,一些出口商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空运方式下L/C(信用证)方式结算和发货后T/T(电证)、D/A(承兑交单)、O/A(赊销)方式结算的风险相当,一当发货就失去了货权。从信用证的单据要求来看,许多进口商为保护自身利益,要求开证行对单据严格规定,致使受益人在制单时难以做到,达不到单单一致、单证一致的要求。这一结果导致开证行或付款行拒付款项,造成出口商的货物被进口商提走、货款拒付的巨大风险。三、空运方式下的信用证风险防范

第一,航空运单上的收货人(consignee)即抬头人如何填写,是风险防范的关键。一般不做成提示性抬头,更不能做成不记名抬头(这是由该运单的性质决定的),在具体填写上,为规避风险,出口人或托运人一般都在订立合同时要求进口人通融开证行或付款行,以开证行或付款银行(下称指定行)作为具体的收货人。具体做法是:该条款须在信用证上标明,如:CONSIGNED TO US OR * * * BANK,即收货人为我行或某某银行,与之相对应,在空运运单上的抬头人栏内按信用证要求填写指定行的详细名称,与信用证一致;同时,在NOTIFY PARTY(被通知人)一栏也要有上述指定银行的详细名址,或填写“SAME AS CONSIGNEE(同收货人)”。这样,按信用证指定银行为航空运单抬头人,收货人是指定银行,被通知人是指定银行,进口商在提货前必须要进入一个出口人预先安排的程序,即承运人在目的地航空港的代理人依据空运运单上填制的收货人和被通知人开具“到货通知”给指定银行,实际进口人或提货人须到指定行去领取“到货通知”,然后再凭“到货通知”从承运人在目的地代理人处提货。当指定银行通知实际进口人货已到,并将到货通知和空运运单、提货委托书交给进口人时,在实务中被视为放货行为,认同单证一致,无权拒付出口方此后提交的全套单据。因此,指定行从保护自身利益出发,为防止开证申请人拒付,在交出“到货通知”之前一般都要求开证申请人要么将全部货款汇交到银行,要么做出保证,无论货物情况如何,开证申请人拿走“到货通知”后将无权拒付指定行的货款,指定行也将放弃因不符点有可能造成拒收单据、拒付货款的权力,须接受受益人提交的全套单据。这就使出口方通过运单抬头的技术细节,较好地降低了收汇风险,同时通过指定行也能较好地控制货权,到时如果指定银行认为单证不一致拒绝付款,出口方有权要求指定银行退还因未参与具体进出口经营亦无权提走的货物及全套单据,或要求对开证行的放单违约行为承担付款责任,亦可通过法律或其他途径要求交还货物或货款。

第二,要求一流银行开证,也是防范风险的举措之一。要求世界一流银行开证,信用度高的一流银行十分重视维护自身的信誉,信用证只要单证相符,即会付款。具体说,一流银行开证有两方保障:一是在不符点的认同方面,能严格按照UCP600号的要求公正的把握,而不是像一些指定银行对开证申请人的偏袒做法;二是如遇到开证申请人收货后提出种种理由不肯付款赎单,在银行认为审单无误的情况下,一流银行也会从维护银行形象和信誉角度出发,拒绝开证申请人的不合理的要求,首先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向受益人或其指定人付款,或承兑受益人开具的汇票。

第三,信用证条款必须简洁,以确保单证完全相符。出口方收到信用证后必须认真审核全部条款,单据要求越少越好,如遇复杂条款,单据难以满足的应立即要求买方改正。

第四,精心选择航空货运代理公司。订立运输协议要求这些货运代理在目的港有自己的、直接的分支机构。通过出口方的空运代理凭出口方的指令才能放货。空运货物的基本特点是快捷交货,一般是货到目的港后即可以交给收货人。由于信用证项下的空运结汇安全性差,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业务运输中还可以利用主运单和分运单。主运单由航空公司签发,而分运单由货运公司签发。先把货物空运给主运单上的收货人,即货运代理在目的港的分支机构,然后根据出口方指令由分支机构将货物交给分运单上的收货人,即进口方。这样一来出口方就可以适当控制货权,以最快的速度用分运单结汇,要求单据和货物差不多同时到达进口方,从而有条件要求进口方先付款,后通知货运代理放货。这种方法只能解决即期信用证项下的部分空运问题或作为单证不符时的一种补救措施。因为空运方式下的结汇单据常常会滞后,而货抵目的港后不及时交货,又就失去了空运的意义。另外,与航空公司承运人及其在目的地的代理人应保持密切的联系,收货人提取货物以前如果出口商察觉到有任何变故,出口商有权要求航空承运人拒放货物。

参考文献:冷柏军.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育公平原则下教育扶贫路径选择

何秋洁(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四川成都610039)摘要:贫困群体的受教育权必须考虑群体间实际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的份额,而不是贫困个体的某种权利。贫困群体教育做到公平实际上需要不均等对待不同者,除了分配上的相同“份额”外,还需特别强调相应的救济或教育补偿。如果要真正消除贫困,提高人的素质,就需要开展短期培训以减少当前贫困,或者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明天贫困;重点是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自主脱贫。这是尽力保障每个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调整教育结构失衡,消除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体现教育公平所做的路径选择。关键词:教育公平 教育扶贫 教育补偿

在现代国家,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由于它意指公民为接受教育而有权要求国家做出一定行为,具体表现为公民有权从国家那里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因此,当我们用教育公平原则来看待贫困群体的教育问题时,应抓住受教育权这个主体,以满足每一个人受教育权为核心构建教育扶贫的模式和路径。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传播是真正改变农村面貌的最基本的建设。据调查表明,农村青年因不能接受正规教育,就业情况与他们的父辈没有多大变化,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这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如果不下大力气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最终无法解决“三农”问题,造就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也会成为一句空话,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也将成为我国迈向工业化进程中的障碍。一、关于教育公平原则下贫困群体的受教育权(一)保障贫困群体实际占有教育资源份额,是贫困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基本要求

公平即是按照比例平等的原则把利差或负担公平地分配给各社会阶层及其所属的社会人员。在这里,公平具有“份额”的意义,即要求各受教育群体在教育权利方面平等地占有份额。而“份额”的意义在教育公平中首先表现在受教育群体之间,而不是表现在受教育的个体之间。从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讲,只有确认“份额”在群体间公平性才可能有意义。这实际反映出教育公平的两个层级:各群体间的公平分配与各个体间的公平分配,其中,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保障贫困群体的受教育权,其基本要求首先是贫困群体与其正常群体之间平等的分配教育份额,包括享有同等入学机会、同等受教育条件以及同等发展可能等。换句话说,我们要关注的首先不是贫困个体的某种权利,而是贫困群体这个整体中所有人的基本权利。只有这样,教育公平才具有普遍意义。例如,贫困地区个别地点建立条件较好的希望小学,不能遮盖所有贫困地区儿童受教育条件与其他地区的公平。个别学生受扶贫资助能上大学,不能解决绝大多数贫困学生受不了高中阶段教育的不公平。(二)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是实现贫困群体受教育权的有效途径

教育公平不是要求绝对的平均或平等。它的基本含义是“给每个人他所应得到的或应给予的”。英国著名法学家米尔思认为,公平就是“对于所有的相关方面都相同的情况,必须同样对待;对于在相关方面不相同的情况,必须不同对待”。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公平的一般原则: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鉴于贫困群体的特殊性,在其身上实现教育公平的方式或途径也就有所不同。如果将贫困群体的受教育权作为研究对象,教育的公平原则就要求在分配贫困群体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和所承受的负担时,只有充分考虑他们的特殊状态(经济收入低下),使他们的权利与义务,与其需要和能力对等,其分配才是恰当和公平的。例如,对贫困群体,由于经济收入的低下,减免学杂费,给予助学金以保证他们享有受教育权是公平的。另外,贫困群体中的个体,本可以上大学学习,但为减少个人及社会负担,安排他们先接受职业教育,然后就业,这也是公平的。(三)建立完备的教育补偿制度,是贫困群体受教育权的制度保障

教育公平除了要求分配上的相同“份额”外,还特别强调相应的救济或保障。当贫困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受到损害时,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他们能平等表达自己愿望和要求的权利,同时能确保给予他们相应的补偿。由于国家不仅是教育权利的分配主体,也是教育权利的保障主体,因此,相应的国家制度对于保障贫困躯群体受教育权具有决定性意义。这就要求,第一,立法保证。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已经对贫困群体的教育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缺乏可操作性的行政规章和政策的支持。第二,加强对贫困群体教育补偿的力度。目前我国存在一些补偿机制,例如民间的希望工程、政府的教育扶贫资金、助学金、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等,但补偿力度还远远不足以消除教育的不公平。应从政策与机制上更多地研究和实施,确保贫困群体的受教育权从要求变为现实,使教育公平真正从理想王国走向必然王国。二、教育扶贫的路径选择

反思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的扶贫路程,可以看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为缓解贫困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时候,扶贫工作仍然严峻,仍需要高度重视。因此,能否有效地减少贫困群体,缩小收入差距,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变革社会内部关系的良性化。若经济增长只有利于少数群体,会造成社会内部的不团结,增加社会进步的成本,使社会出现政治秩序不稳定,经济结构畸形化,最终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反思社会转型期以来的几种扶贫模式,看到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但由于贫困人口的因素,没有得到有效改善,造成了扶贫财务的浪费,原有的贫困人口刚脱贫,新的贫困人口又产生;接受扶贫救助时脱贫,断了救助又返贫,消除贫困的目标仍然难以实现。这就表明,提高人的素质主要靠教育与培训。过去,扶贫工作也非常重视教育,但反思过去30年来教育事业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笔者认为,在教育扶贫决策问题上,没有深入了解文化贫困与精神贫困的状况,没有辩证地分析产生原因,实事求是地提出有效思路,才导致教育在扶贫工作中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虽然教育扶贫不能“立竿见影”,但30多年来贫困人口素质缺少显著变化,这不能不说到目前为止教育扶贫工作仍是失败的。(一)开展短期培训,减少当前贫困“十二五”期间,由开发型扶贫逐步向劳动力转移型扶贫将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主要模式。在教育公平原则下,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对于青壮年年龄段的贫困人口来说,免费进行各种新技能培训、从业资格培训、转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是有针对性地教育扶贫的有效途径。我国经济总体上层次和水平比较低,需要人才的类型、层次差异也很大,许多具体承担简单技术性劳动的岗位对人员技术要求不高,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操作。因此,要把职业培训的对象由原有职工、城镇人口扩展到广大农村和城镇贫困人口,把培训方式从全日制和较长学制的学历及正规化培训发展为多种形式和多种时间制的,适应各种需求和多样化培训。

努力形成一种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培训制度,这样,贫困人口才能享受到国家、社会、企业资助的免费扶贫培训,掌握多样化的谋生技能,从而消除能力贫困和机会贫困,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和素质,实现可持续自主脱贫。至此,教育扶贫才能发挥有效功能,体现转型期的价值取向。(二)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普遍提高文化基础

完全由政府提供免费义务教育,保证每个适龄儿童及青少年能接受基础教育。这既是国家利益的内在要求,也是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各国都以法律制度将此确定下来,同时在公平原则下要求每一个人、每个群体之间都能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原因在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社会的全面发展也要求每一个人、每个群体都能发展(允许发展有先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求每个社会人员具有最低标准的文化教育素质,即必须接受某一特定年限的基础教育,就是义务教育;否则,在其他方面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因社会人员素质低劣而付诸东流。因此,国家教育投资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强有力的保证义务教育的经费,教育扶贫的模式不可能出现在义务教育中。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具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双重性质,其公共产品的一面正是对应于义务教育。按经济学家茅于轼的观点,“在总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照顾义务教育。说得极端一点:如果一万元可培养一个大学生或可培养十个义务教育段的学生,[1]这一万元应该用来培养十个享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但是,恰恰是最不能出现教育不公平的义务教育,也存在严重的不公平。贫困学生受义务教育情况与其他学生相比,最大差距在受教育质量上。义务教育贫困有显性和隐形两种表现:显性是指贫困子女因失学、辍学而不能接受义务教育;隐形指形式上看有学可上,但教育条件和质量却达不到最低程度的教育水平。这两类教育贫困都应限期消除。在义务教育阶段谈教育扶贫是教育事业的悲哀。让每个儿童享受相同质量义务教育,消除未来贫困,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当前教育扶贫最为贴切的任务。(三)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明天贫困

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学生,还不能成为有正常能力的劳动者,还应该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我国在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大学扩招、大学过热、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隐藏着教育结构不合理、各级教育发展不均衡、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的巨大隐患。

近些年高等院校大量扩招,受损的是国家和学生。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积压,找不到工作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有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教育结构失衡,使本应非常优秀的学生成了学无所用的人。非义务的精英层次高等教育占用了政府70%以上的教育经费,必然地影响了急需经费发展并应该基本普及的高中阶段教育,更何况高中阶段学生的受教育权政府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85%左右、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40%,在决定前者和后者应该谁先发展时没有可比性。理由同样是前者是未成年人,后者是社会成员分层、分流必然存在的结构和比例失调问题。

从贫困群体能力特殊性来讨论受教育层次问题,可以引起人们对目前观点“决不让一个贫困大学生失学”的反思。大学生中的贫困问题实际上是让教育的举办者和受教育者呈“骑虎难下”之势。近年来一直在对教育工作进行反思,笔者认为,在贫困、封闭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学生,其能力(注意:是能力而不是应试知识)一定差于相对富裕、在开放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学生。不少贫困学生不仅适应现代化的能力较差,而且心理素质也差,进大学后往往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能力差就显得自卑、怯弱、内向,在能力提高方面就越落后于能力强的,心理上与穷俱来的缺陷进一步突出;与能力强的同学又不在同一起跑线。布坎南认为:一个人是贫困还是富裕,主要决定于“出生、运气、努力和选择”。尽管“努力”而来的权利是最符合“公正”的价值,但在四种因素中也仅占最微不足道的份额。笔者认为,选择因素占重要份额,不同情况不同对待,贫困群体优先接受职业教育并就业,获得稳定收入适应现代社会后再接受高层次的教育是合理的选择。

社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未成年人是“本中之本”。未成年人要学习文化,学习技能,要学习社会,适应社会,这既是构建明天的社会基础所要求的,也是未成年人应该拥有受基本教育权的必然要求。没有受过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在社会转型期的就业竞争与压力下,难于获得正当职业,反而很容易成为明天的贫困人口。高中阶段不是义务教育,所有应接受教育者要支付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由国家支付)才有权受教育,不交钱就不能上学。这从经济的角度看来是公平的。公平是分层次的,对于贫困人口而言,不上学就不能享受国家免费提供的那部分教育份额、教育服务,也不能取得与其他群体相等同的能力和成功机会。这时个人对社会发展来说就是不公平的。反过来讲,由于贫困人口的特殊化,在其身上实现教育公平的方式或途径也就有所不同。对他们进行减免学费,提供助学金,使之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这也是更高层次上的公平,更是消除明天贫困的必然要求。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而言,根据我国国情,注重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比注重高等教育的发展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正处于通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驱动人力资本的积累。高中阶段教育将成为人力资本增长的主要贡献者,高中阶段教育具有既不同于义务教育也不同于高等教育的功能属性。政府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模式和逐步以私人投资取向的高等教育扩大模式都不能直接适应迅速普及高中教育的需要。相比之下,当前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都已建立了保障具备资格的学生受教育权利的机制和有效制度安排,而在高中阶段教育几乎还是空白。例如,国家还没有正式建立资助高中阶段贫困生的政策体系。因此,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加速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是对未来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自主脱贫

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义务教育是针对所有的社会成员实施的。具有相同质量要求的基础教育,对它的实施标准、对象、过程、条件没有选择的概念,必须在整体原则下由国家强有力地统一实施。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人口比例过低,既是我国人口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又是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发展失衡的关键所在。教育扶贫的路径选择中、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高等教育(大学)的基础教育,是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升学教育,而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学习谋生技能为价值取向的就业前学历教育。同为教育,两种教育价值取向相差甚远,教育扶贫选择哪条路径?笔者认为:应选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扶贫路径。因为对贫困群体,谋生是第一位,升学是第二位的。对于贫困群体而言,若扶助他们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毕业后谋生技能很差,自主脱贫的能力弱、机会少,此外考入大学阶段学习的费用又远高于高中阶段的费用,国家扶助的范围事实上仅能针对贫困群体的部分个体。但是,教育公平要关注的不仅是贫困群体中的个别人的某种权利,而是整体中所有人的基本权利。只有这样,教育扶贫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充分体现。扶助贫困群体,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费用较低,国家完全有能力资助绝大多数贫困的未成年人完成职业教育的学业,毕业后具有基本的谋生技能,并通过就业,实现自主脱贫,这是扶贫的最终目的。

至于一部分人如何接受高等教育问题,学习型社会中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在不同年龄、不同时期均可选择的。工作一段时间,自己有稳定收入,个人有能力支付学费接受高等教育或其他专门教育,即可进一步完善自身人格,在文化和精神上实现升华,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教育功能程度下的价值取向而言,在社会转型期,教育价值取向主要应该是谋生教育。市场经济下纯粹的人格完善教育很难生存。人们一般是出于功利而去接受教育与从事教育,然后在一般生活条件有了基本保证后去追求人格完善教育。所以,社会转型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路径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必要程度远高于接受普通教育(普通中等和高等教育)。针对贫困群体的教育扶贫的路径是:在保障贫困群体同时接受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困难的条件下,优先选择职业教育是教育扶贫的有效路径。事实上,谋生教育虽然有强烈的个人功利性,但受教育者将来不仅为自己,也为社会、为别人提供产品,而每一种产品的产生过程和产品功能都可以为实现多种生活、文化、精神发挥作用。这种社会价值的体现是促进受教育开发自身能力为终极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谋生教育与人格完善教育也可以结合起来。三、结束语

一般而言,价值取向就是最终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本文从教育价值取向视野中对社会转型期教育公平原则下应该做什么进行了论述:教育公平的核心是社会成员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得到保障,这必须由政府来实现。为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在财政支付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教育发展目标是:首先要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其次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再次才是促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公平,尽力保障每个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目前,为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调整教育结构失衡,消除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应该让贫困人口中的未成年人通过政府扶助,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进入以中职、高职教育为主的教育,这就是本文认为教育公平原则下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1]教育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章海山.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思想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3]茅于轼.反对教育乱收费的另类思考[N].南方周末,2003-10-02.[4]卢周来.穷人经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5]刘永富.价值哲学的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林荣日.教育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7]赵曦.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扶贫攻坚难点问题与战略选择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8]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注释[1]茅于轼.反对教育乱收费的另类思考[N].南方周末,2003-10-02.

第二篇 西部产业与企业发展

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加快我市经济转型

刘泽仁(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四川成都610039)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领导层面:2009年1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说,“我们作出了一个判断,就是每一次国际金融危机都会带来一场科技的革命或者说大的变革,而决定应对经济危机取得胜利的关键还是在人的智慧和科技的力量。”“通过这些调查和座谈以后,我在北京召开了一次科技界大会,总结和归纳了科技界、产业界、经济界提出的建议,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现在这个规划我们还在拟定当中,我们准备把它同‘十二五’规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政府关键部门层面:2010年2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成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专程赴长沙调研,实地考察湖南省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力远、千金药业、时代新材、南方动力以及IPV6下一代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上的应用等项目和企业。同时,从全国省、副省级的地方政府看,相当多的省市都想在中国未来的新兴产业发展的浪潮中,分享发展的成果,并形成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抓紧出台本地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

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省会城市,当然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顺应国际发展潮流,把握“新兴产业”的国家政策取向,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规划。这既是政府行政责任的体现,也是社会的期许。成都市委、市政府在2010年政协全体会议上公布了“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规划,其后认真制订“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十二五规划”,高度集中地反映出市委、市政府对新兴产业的认识与抉择。其中,成都市确定的新兴产业为“7+3”: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数字新媒体、环保等七个新兴战略性产业以及健康体育产业、金融业、物流业等三个成都特色新兴产业。

从成都确定的新兴产业可见,新兴产业内涵和外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明晰的范畴,如金融业在成都已有相当发展,而新兴是指该产业未在成都发展的新成分呢,还是指该行业发展的目标、质量、效率、地位、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一种嬗变而体现其新?这些问题值得讨论。否则,我们便不能理清发展的目标、内容、方式,更不可能处理好发展好各类产业的发展关系。成都市要实现产业微笑曲线两端化的战略目标,即实现产业高端化和高端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就可能事倍功半。

另一方面,如何通过政策、体制、机制和商业模式等的创新,培育新出现的产业并推动其迅速扩张性发展;如何使传统优势或特色产业发生嬗变式的跃升,成为地区有国际影响的支柱性的产业,是成都市未来发展应尽快解决的大问题。为此,本文特作如下分析研究。一、成都市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劣势分析(一)优势分析

1. 成都市的实验室经济有一定竞争力,为城市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成都市的部分高校、产业(行业)的研究院在部分产业领域,以国家级实验室或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为技术研发平台,在相关产业新技术研发或工程设计中处在国家前沿,甚至世界前沿,可为成都市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产业战略规划制订、重大关键技术标准及确定等的国家级专家,为一些关键技术提供中试前的实验成果,为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壮大提供人才培养、培训服务与技术创新指导加强性服务,为关键技术产品化路径形成提供工艺化指导性服务。同时,在次级领域,其他高校和研究院的一些研究所构成了相应的子产业链的研发平台。在企业层级,一些规模以上的企业和一些高科技的企业,也内设相关实验室,进行企业技术转化性的研发。成都市教研部门及企业的实验室平台体系,构成了成都市新兴产业必备的“实验室经济”的物质基础。如西南交通大学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及“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磁浮列车、复杂地质条件下施工设计等方面,处于国家一流研发水平;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在高分子材料领域享有盛名;由国家硅盐研究院裂变出来的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成立的联合实验室在有机硅材料研究与开发走在全国前列。

2. 成都市有良好的产业制造体系,为迅速启动与发展新兴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新兴产业也需庞大而有机配合的产业体系做支撑。这方面,成都市制造业体系比较完整,在电子、生物、新技术、新材料、光学、光纤通讯、核技术应用、激光等高新技术领域中,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和技术能力。有387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830户;两个国家级工业开发区在内的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全市工业集中度达到70.2%,园区内聚集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51户。另一方面,成都已有产业中的许多企业,只需适当调整工艺和引进个别技术,就可以顺利、快速地转向新兴产业;有些刚进入新兴产业的企业,正在和将引领成都市新兴产业的未来。前者如成都青白江区的天马铁路轴承公司等6家公司,都可迅速转产进入新能源产业相关子链条,甚至领跑子产业链,天马公司的风电轴承已占领国内70%的市场。后者如川大智胜,作为2008年才上市的公司,是我国空中和地面智能交通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软件和重大设备供应商;还有迈普,已是国内路由器的知名供应商。因此,成都市的电子商务本来就有历史基础。同样,世界500强中落户成都的175家外资企业中的制造业企业及上百家全球研发中心,本身就是成都市新兴产业的内核。

3. 成都市教育科技发达,人才培养条件良好,科技队伍适应新兴产业发展要求

目前,成都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综合实力第二强市,国家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全市科技人员44万多人,每千名职工中有科技人员253名,在全国大城市中名列前茅。全市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500多个科研技术开发机构,20多所高等院校。无论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还是各类人才的社会技术的锻炼,都具备良好的社会基础,从而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二)劣势分析

1. 成都新兴产业的物质基础——实验室经济整体偏弱,不能支撑技术向产业转化

技术转化的物质基础——以企业方式运作的现代化实验室经济,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原因,在国际比较中缺乏竞争力;而成都市整体力量在国内比较,仅处于二流水平。原因是敢于搞实验室经济的公司太少和力量太弱;有能力搞实验室的高校科研院所,在制度的束缚下,缺乏将知识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的研发动力。

2. 成都市新兴产业的人才基础,不能有效推动理论转化为技术,技术转化为产业经济

成都市除具有国家人事制度、条块分割制度和老板文化劣习等导致的人才分割状态的特征之外,即我们的科研团队构成更像是一个饭店的川菜制作承包团队——一个大师加若干个伙计,同时人才队伍整体的科研水平和适应新兴产业的整体能力等,与东部许多城市相比也都还有差距。

3. 成都及其企业地位与国家金融系统的效率,尚不能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融资环境

成都市虽是城乡居民存贷正差巨大的城市,但是,中国西部资本市场建设的滞后和我市企业在资本市场处在中下水平的实际,以及还没有建立起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投资机制,因此成都市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可能会面临资金供给短缺的问题。

4. 成都市现有的新兴产业,还只是企业现象,聚合成产业的路,可能比较长

目前,成都市一些新兴产业基本上还处在“单打独斗”阶段,像一颗颗星星洒落在成都的土地上,没有形成燎原之势。但是,另一方面,全国许多城市尤其是东部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已经在排兵布阵。因此,在区位、信息、人才、物流方面没有优势的现实下,成都市的新兴产业发展,难度可想而知。二、对成都市发展新兴产业的建议

1. 正确把握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只有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发展新产业,不忘老产业,才能维护成都市产业的良性互动,避免产业发展的大起大落对经济增长的冲击。

新兴产业,即使是在教育、科技、人才发达的国家,发展也是有风险的,关键就是市场风险。在重大产业的选择上,无论是苏联,还是日本,都有选择错误,导致国家产业的方向性错误。因此,对于成都这样的中国西部城市,更应谨慎应对。

其一是选好新兴产业,依据应是市场前景与产业空间、自身介入优势、介入带来的效益三个标准。笔者相信成都市确定的“7+3”有道理,但是,根据调研收集资料分析,笔者更认为成都市还应发展轨道交通业。据预测,中国未来数年内应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约300余条,线路总长约4500公里。可见,城市轨道交通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同样,最新资料显示,国际将掀起高铁热。在这一庞大的国际国内需求下,中国的高铁技术与建设能力已具备国际竞争力。而曾有“铁半城”之称的成都市拥有的从事轨道交通产业的单位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从设计到工程、从研究院所到企业工厂、从人才培养到科研实践,这些都是成都市在发展轨道交通产业方面的优厚资源。西南交通大学、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中铁二院、中铁二局、中铁八局、中铁二十三局以及相关企业的可靠支撑——成都机车厂、成都通信设备厂、成都桥梁厂、成都铁路局众多的相关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发展经验,都为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撑。此外,成都市还有很强的支持轨道交通发展的配套能力,如成都飞机制造厂参与了我国磁浮列车的研制任务等。2011年3月12日,中国首个主题性、国际性的综合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创新与服务基地落户成都。中国中铁旗下的中铁置业、中铁二院和成都市在北京签署了“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项目”合作协议书,项目选址在金牛区高科技产业园二期,占地1000亩,总投资40亿元。可见,成都市现不介入,更待何时?政府不将该产业列为成都市的新兴产业,该产业如何获得政策的支持而加速发展?

其二是不忘传统产业。在新形势、新技术、新商业运行模式、新观念的引入推动下,老产业无风险、高效益地为地方经济继续贡献力量,甚至还可对冲地方新兴产业发展受挫的风险。还是以市场与产业发展空间、自身介入优势、介入带来的效益三个标准看成都市的餐饮业,笔者认为,成都市把川菜餐饮业放不放进新兴产业并不重要,是否持续关心推动这类产业才是最重要的。

2009年3月1日,成都被联合国评为亚洲唯一的“美食之都”(有效期三年),这份殊荣全世界就两家:巴黎和成都。

因此,更高定位成都市川菜餐饮业,是成都市未来须严肃认真对待的大问题。四川作为绿色食品产业大省,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四川又是劳动力资源大省。四川餐饮业作为一个产业,已成为中国餐饮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成都作为四川政治、经济、文化、流通中心,又正在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成都餐饮业发展是最具备处在微笑曲线两端实力的产业,最容易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把劳务输出与产品输出有机结合的产业。因此,把该产业打造成走出去的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将产生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这也是打造城市的一个世界级的标志。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1)成都市川菜餐饮协会应建立中国川菜餐饮业的“米其林”,认真制订菜品、用料、服务等行业标准;对介入中国川菜系列的餐饮企业,在用料、制作、服务等方面进行跟踪评分,并在相应的旅游指南上颁布,向相关企业(如旅行社)和消费者提供权威、客观的参考信息,以推动川菜系列规范化服务的健康发展。进而,成立川菜产业国际化联盟,加入联盟的企业应自动接受“川菜标准”,并接受联盟“米其林”的评价,建立川菜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标准与服务质量控制机制。(2)通过社会传媒的系列、广泛的宣传与报道,甚至研讨,纠正国人对有丰富内涵与广泛外延的川菜的狭义印象,即一味辣麻的印象,使国人普遍了解川菜味道的广谱性和菜肴的多样性(卤、烧、炖、蒸、炒、拌、泡)以及川味(如豆瓣、豆豉、豆腐乳、泡菜系列等)产生的高品质性。为川菜真正覆盖全国、走向世界扫清认识障碍。(3)深化川菜研发、提高川菜大师的高等教育水平,普及川菜烹调的培训,鼓励川菜实践创新(举行大赛),弘扬川菜不拘一格、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化传统;形成四川餐饮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川菜人才辈出的局面,从而为川企与川师能游刃有余地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4)成都市在四川餐饮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但要以开放的胸怀,成为“一品天下”的美食之都,更应成为“天下一品”覆盖中国、走向世界的发祥地和策源地。

2. 以整合资源为推手,推动我市新兴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政府要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且达到政策的有效,关键就是要找准抓手。新兴产业是拼技术的产业经济,拼技术关键是拼实验室经济。为此,进一步建议:(1)不求所有,唯求所用,以开放的心态,大力支持成都市实验室经济的开展。比如,某公司的某新产品只有到国外的某实验室测试,才有可能体现权威性。就此,市政府可以向高校或研究院,以科研项目资助方式,给予其适当的支持,以达到国外先进的实验室资源为我所用的目的。(2)以我为主,进行扶持科技创新的机制创新,打破我国科研教育人才与实验室分割的篱笆,建立成都市有效的实验室经济。其一、对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建立有效的技术研发资助机制。在我国,如何就重大科研课题的确定、申报、评审、立项的问题,国家层面也在不断完善中。有许多思路、办法,成都市可以借鉴。但是,笔者认为,成都市应以新兴产业中的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作为课题提出的主体,以其提出的研究项目作为资助的对象,以海内外招标方式吸引国内外实验室参与,以专家通讯评审方式评审立项,或以资助技术转让方式鼓励公司引进前沿技术。其二、对技术转化,建立科学有效的孵化机制,天津的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的模式可以借鉴。

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有:政府搭台,市场机制;国有资产,企业运营;不设围墙,开放合作;国际认证,互利共赢。其中最关键的是:国有资产,企业运作。它避免了领军人才陷入繁琐的杂务之中,可以顺畅地尽情地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才华。其具体做法分两步走:首先是政府出资建所需一切硬件(含公共基础设施)+信心投资基金+由政府向引进的领军人才确认管理技术股权+各种优惠的财税与融资政策及机制+政府采购,然后园区逐步向民营过渡,政府的股权通过市场行为逐渐退出。通过这种模式,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带回一批高科技专利,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项目,吸引一大批风险投资,从而带动一个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建议成都市研究这种“以国有资本吸引人力资本,以人力资本吸引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模式,引领国际高端领军人才到成都发展。(3)建立充足的技术转化及产业化基金。北京市刚刚制定的2012年的发展目标是: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力争达到50%,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数占全国的36%以上。技术交易额达到1300亿元。建议成都市“学其所长,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实实在在地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3. 发挥政府职能,为成都市新兴产业发展,获得最佳融资空间(1)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争取成都市新兴产业企业在国外融资。国内资本市场大家已很熟悉,就按熟悉的路子走。关键是应指导帮助新兴产业企业多在国外上市,多以非股票类方式上市(ARD),多以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在国外融资。进而,支持国内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在成都聚集发展,以国内外创业板为重点,支持成都一批重点企业上市,形成“成都板块”。(2)科学利用政府资助资金,加速技术转化过程,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发展中,无论是大企业搞,还是小企业干,都是在中试的过程,构成其投入大、风险高的关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包括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3个环节。国外统计数据显示,3个阶段资金需求比例是1:10:100,第一阶段一般由国家完成,第三阶段为企业愿意投资,只有第二阶段风险最大,企业不愿涉足,成为“死亡谷”。因此,天津的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的模式,主要就是在探索闯过“死亡谷”的道路,其政策扶持与市场化运作机制,值得成都市政府关注、学习。三、对推动新兴产业中政府“创新”的风险控制的思考

在调研中感受到,各地政府都采取了建立信心基金,进而建立“××科技孵化园”,甚至“××科技产业园”提供公共实验检测室、中试生产线等。使其也会产生以下问题:(1)新兴产业的企业与非新兴产业企业因政策导致国民待遇的不平等,可能成为国内外非新兴产业企业和国外同类企业与舆论批评的对象。(2)各地都在推出同质性的刺激政策,使政策效力边际递减,而且,由于西部地方政府财政实力弱于东部,拼政策会给西部地方政府造成不对称的压力。(3)避免外国企业把中国地方政府出资的“孵化园”作为他们享受中国政策的“研发基地”,即在起步阶段到中国某地研发,研发成功后,回国享受熟悉的体制机制的“阳光”,使我国各地的鼓励政策成为替人做嫁衣的政策。注:此研究系西华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建设项目(项目编号XZD0901-09-1)资助项目。

浅谈云计算在电子商务团购中的应用

李雪玫 钟建(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四川成都610039)摘要:网络团购B2T(Business to Team)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正在悄然兴起。但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对目前网络团购的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目前的云计算模式,将其应用于网络团购中,解决目前网络团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云计算的应用将会对目前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团购企业带来新的活力,为网络团购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创新平台。关键词:网络团购 云计算 SNS LBS引言

网络团购(Business to Team)就是将传统商业中的“单位采购”即批发采购形式通过互联网,在电子商务的平台下转变为消费者自发组织与选择的一种消费模式。网络团购也是一种社交网络(SNS)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所产生的新型模式。

随着Groupon电子商务团购模式的成功及美团网创始人王兴将Groupon模式在国内的引入,人们逐步认识到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团购具有“三赢”的模式:对于参与团购的买家而言,能使其购买到更物超所值的产品或服务,而且比自己到处对比价格更有效率;对于商家们则能够通过短时间集中快速增加销量,并且还可以通过网络团购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起到宣传作用;对于团购网站而言则可以带来流量以及切实的资金流。团购模式清晰的流程、较低的门槛及易模仿性等特点使网络团购这一新模式在短短一两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团购网站爆炸式增长,风投资金大量涌入。根据《201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国内初具规模的网络团购企业数量已达1880家。尽管网络团购这一模式存在一些争议,但不可否认其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一种新型模式,是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一种重要探索与创新。

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网络团购企业数量的非理性增长及不规范的市场规则,导致了残酷的市场竞争,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云计算首先由Google提出的,分为狭义云计算和广义云计算。其本质是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

本文将对网络团购这一电子商务新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目前的云计算模式,将其应用于网络团购以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一、网络团购的模式以及问题分析

网络团购组成要素主要包括消费者、团购发起者(也称“团长”)、商家。而其中团购的发起者可能是消费者自发行为产生的“团长”,也可能是团购网等中介性质的企业充当“团长”来发起职业团购行为,或者是由销售商自己充当“团长”发布团购信息吸引消费者组团。网络团购模式在理论上是一种双赢模式:

对于商家而言,团购价格的商品可以看做是特价商品,只占其商品的一部分。其目的不外乎宣传自己的新产品(服务)或吸引商品人气,并在实际消费过程中促进消费者的相关消费。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团长”的带领下不仅能购买到较为便宜的商品也能带来更有效率的购买体验,而且这些团购商品的时间限制也带给消费者一定程度的满足感。

目前网络团购的主要流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作为中介机构的网站与商家谈判形成一个团,并利用其网站和社交网络(SNS)吸引消费者参与组团,在限定时间内达到最低人数则团购活动成功,消费者在线下得到实际商品或服务;另一种为由有需要的用户通过SNS自发地组织人员形成团,并与商家砍价达成一致后得到实际商品或服务。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团购模式与一般电子商务模式的不同点以及所带来的问题在于:(1)团购对于社交网络(SNS)的依赖性大,因此需要对用户的信息做大量的个性化分析,将团购信息准确地传递给有需要的用户,成为组团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2)团购模式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团购限定人数,而往往由于某种团购产品吸引到大量的用户,导致在短时间内浏览、下单、交易等网站业务量急剧增加,使其网站负荷量突发性增长,极大地考验了网站团购企业的IT基础设施能力以及影响用户在线购买体验。(3)团购模式中的消费者的实际消费是线下完成的,尤其是服务性质的产品,因此与一般的电子商务模式不同,如何把控商家的产品(服务)质量即成为网络团购面临的核心问题。团购网企业很难把控第三方商家的产品质量,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导致团购网站企业放松对第三方商家的考察,引发消费者的信任危机。(4)一般电子商务模式中,商家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网店,某种产品(服务)的买卖可以成为一种常态,而团购的产品(服务)却不会存在常态性。目前一般的网络团购有采用精品路线如一日一团、一团一日形式;有采用一日多团、一团多日的形式,不管哪种形式其团购的产品(服务)都会尽可能避免重复。因此,除了产品质量把控问题以外,团购模式还面临产品(服务)如何选择的问题。(5)团购模式无论是信息的传递还是新的创新模式如地理信息定位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的应用,都与移动终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可以说团购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与移动电子商务密切相连。因此,如何在性能较低的移动终端中,应用其团购模式是目前网络团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二、云计算概念

云计算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希望构建一种能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的资源池,构成资源池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这种特性往往被称为像使用水电一样使用IT基础设施。“云”由云计算平台和云服务应用两个层次组成。企业或用户不需要关注云计算平台本身,而是直接使用云服务所交付的应用。云计算有三种交付应用模式:①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消费者通过Internet可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②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PaaS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③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