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传播:跨国电视媒体研究(第一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09:50:58

点击下载

作者:高晓虹,吴锦才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国传播:跨国电视媒体研究(第一辑)

大国传播:跨国电视媒体研究(第一辑)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大国传播:跨国电视媒体研究(第一辑)作者:高晓虹,吴锦才排版:辛萌哒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6-01ISBN:9787302324096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一个国家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往往显著地体现于其国际传播影响力上。正因于此,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国家和地区,往往也在国际传播方面领风气之先。具体到电视传播来说,BBC、CNN、NHK等国际大台纷纷开辟了环球频道,俄罗斯、法国等也在国家支持下创办面向世界播出的电视台,并均在全球主流人群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外,由于中东地区特殊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原因,当地的半岛电视台也备受世界瞩目。

作为日益崛起的东方大国,中国的国际传播影响力尽管一直相对较弱,但近几年着力加快建设,已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新华社主持构建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在2009年出现在跨国电视传播的舞台上。中国新华电视中文台、英语台分别于2010年1月1日和7月1日正式播出,并迅速以卫星电视方式覆盖全球,先后进入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及以中国港澳地区等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有线电视、无线数字电视等播出系统。目前,中国新华新闻电视已形成包括海外卫星播出网、有线/无线电视用户网以及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精品节目点播等在内的新型全媒体架构,初步确立了国际地位。BBC环球频道总编辑理查德·波特认为,CNC的出现构成“改变世界电视媒体格局的重要力量”。

在一脚迈入跨国电视领域后,我们发现理论界对跨国电视的研究还相当缺乏,甚至对“跨国电视”这一概念都鲜有提及。相对于跨国电视实践的如火如荼,理论的缺位无疑成为跨国电视发展的一条短腿。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传播学基础理论自然也适用于跨国电视,但跨国电视因其在地理上超越国界、受众分属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信息采集点分布广泛、员工素质也有特殊要求等原因,决定了对跨国电视运作管理的特殊规律研究极有必要。

CNC作为跨国电视领域的后起之秀,在大力发展电视业务的同时,亦十分注重理论研究,既认真总结自身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又虚心琢磨他山之石,并在中外交流中互较短长。几年来,我们在理论研究方面略有收获。

收入本书的文章即为近两年研究成果的集萃。其内容涵盖了跨国电视发展战略、传播内容、传播方法、经营管理、节目编排等宏观和微观方面,作者包括中外理论界、电视界的知名学者、资深媒体人、高管以及长期从事跨国电视业务的编辑记者。我们相信,书中呈现的理论观点、实践案例、权威数据、研究模式等,一定会给新闻传播特别是跨国电视研究带来新的启发。

当然,我们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有些探索还稍显幼稚,在某种程度上说,其意义在于抛砖引玉,既盼大方之家不吝斧正,又望吸引更多业内外人士关注这个领域。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们愿以此为起点,再接再厉,将“跨国电视媒体研究”办成传播研究的一个新园地,为跨国电视的发展注入理论的活力。跨国电视传播策略CNC在与世界各跨国新闻电视台比肩竞争中的定位吴锦才

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英语电视台(CNC World)于2010年7月1日正式开播时,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电视台发来的祝贺视频和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新闻总裁卡普斯发来的贺信中都提到,欢迎CNC加入跨国电视新闻媒体大家庭。

踏入跨国新闻电视频道这一领域,坚定不移地建设世界性知名媒体,是CNC在狭小而拥挤的生存空间里的差异化定位。下一步,CNC的发展必须置于国际市场竞争格局下,以中国国家战略为基础,明确方向,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取得属于自己的份额。背负着大国崛起的软实力建设任务

目前,全球电视频道有5万多个,中国的电视频道也有千把个。仅仅是24小时新闻电视频道(包括纯粹以所在国家和地区内容、向所在国家和地区播出的频道),全世界就有150家左右。一两个电视频道数量上的增减,本来无足轻重。但是,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中英文电视台的出现,为何如此引人关注呢?

答案是:它与一个国家的战略联系在一起。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的诞生,特别是英语台的正式播出,是国家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一件大事。其原因是,中国经济实力增长的同时,必须加强软实力建设,话语权、话语能力的增长要跟得上经济的增长。

世界上众多的电视频道,经由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层过问的,并不多见。正如BBC、NHK的重大事宜经过议会和中央政府讨论,也正如今日俄罗斯、法兰西24得到普京总统、希拉克总统关注一样,CNC的诞生事宜,摆到了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案头和会议桌上。

新华社英语电视台的正式开播,引起海外各重要机构、各媒体的高度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致信祝贺并表示希望新华社尽快开办环境电视频道,该机构将予以支持和帮助。肯尼亚共和国副总统穆西约卡致电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对新华社开通这一24小时全球英语台表示祝贺,并称“新华社正在不断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地影响世界”。

CNC在与世界各跨国新闻电视台比肩竞争中的定位CNC的创立,是新华社进一步影响世界的另一延展。新华社影响力的拓展,当然主要受益于中国本身实力的增长。

西方主流媒体对新华社英语电视台正式开播做了密集报道,基本上都以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入手,发挥话题。BBC关于自己的新同行CNC的报道有一节叫《争夺话语权》称:“的确,中国似乎意识到并学会了在对外宣传上争取主动权,并采纳聪明的公关做法。例如中国驻英国的前任大使傅莹就经常在英国的大报上撰文,阐述中国的观点,并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接受包括BBC等英国媒体的采访,展示了自己的人情色彩。西方媒体普遍认为中国媒体外向发展的一系列动作是中国强化对外宣传的一部分,旨在向西方公众输送北京对国际时事的解读和看法。”

这一背景性的描述,是西方主流媒体一个时期以来最通常见到的。

美联社、《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美国之音、BBC、《卫报》《金融时报》、法新社等的长篇报道普遍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CNC是中国影响力在海外不断扩大的具体表现。美联社《中国播出24小时英文电视频道》的长篇报道,转引香港大学新闻和媒体研究中心主任陈婉莹的话说,当西方媒体收缩的时候,中国的软实力正不断增长,中国将用自己的视角向世界传播内容。美联社还援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的话说,作为一个表现越来越突出、在世界舞台上变得更加自信的国家,中国自然希望向世界传达自己的信息。这种向海外的发展能让世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今日美国》报介绍说,CNC英语频道的内容涵盖新闻、专题、天气预报和特别报道等,这个新闻频道将从“中国视角”向全球观众播出新闻。英国《金融时报》曾引述一位新华社官员的话说,他们的目的就是要传播中国的声音和对各种事情的看法,为世界各地的新闻受众提供一种不同的选择。跨国电视频道,世界话语权争夺

CNC进入的是跨国播出的世界新闻电视频道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卫星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创办为标志,电视跨国传播正式加入了国际传播的行列。这种技术手段和内容选择,在“冷战”的国际战略环境下,实现跨越国界的新闻传播,是一场革命性的改变。30年来,随着卫星传播技术的持续普及、网络传播技术的崛起,新闻电视传播的全球覆盖成为趋势性潮流,一方面成为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的重要而快速的消息源;另一方面随着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其话语权意义开始显现,又使得国际新闻电视频道成为各大国管理国际事务的一个重要延伸。今后,新闻电视的国际传播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

跨越国界、面向世界播出的特点,决定了这个领域的电视台必须以地球为活动天地,其活动半径远非那些本土电视台可比。它的节目的采集、传输等工作的投入相当之大。同时,它的频道向世界播出,一般较多注意广度和规模。这是与以本土播出的电视台不同的地方。

它以世界新闻为主要内容,而不是以一国内容为主;

它以国际通行语言组织播报,而不是只以母语播报;

它以新闻为主要播出内容,而不包含娱乐、电视剧等内容;

它在世界范围播出,而不是主要面向一国或一洲播出。

就这类媒体而言,普通本土电视台的收视率指标很难能够概括它的特质。《泰德·特纳传》说过一句话:“从维护企业的品牌价值观来说,一次有尊严的‘失败’可能比收视率上令人尴尬的‘成功’更有效果。”因此,我们需要给它寻找说明其影响力的指标。

一般来说,它是在大国背景下、为了向世界表达话语权而兴办的。这也构成了跨国电视媒体的一个基本价值特点,即:不完全以日常收视率为衡量标准,而是更多体现为一种权威信息源,为各国各地区的本土电视台转播、转引。这一价值,决定了这类电视媒体的评价体系具有自身的独到特点。

世界新闻电视频道这个领域里,具有全球播出规模的,目前主要是BBC World、CNN、NHK World、半岛、Russia Today、France 24、德国之声TV、美国之音TV、韩国KBS等10家左右。CNC跃入这个领域,一起步即体现出较强的实力,频道数量、国际语种、新闻量等多项指标可以进入前列,下一步在卫星覆盖、有线进入等市场推广方面加大力度,将能够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融入跨国电视新闻频道市场,最近,我们委托中国传媒大学有关专家帮助我们做了一个课题,即跨国播出的世界新闻电视频道研究,以研究同行中的知名大台。全世界在CNN崛起以来的30年间,成长出近20个面向非本土播出的知名国际新闻频道。总的来看,这块市场的蛋糕是做大了。正如CNN的执行副总裁乔卓斯在纽约和李从军社长会谈时所说:“我们的市场份额会被你的新产品吃掉。不过,我们也知道,国际电视新闻的消费者,有多种口味,各个品牌都会有各自的优势。新闻、信息、电视,目前仍是一个新的不断壮大的市场。”因此,我们需要寻找自己的定位,在竞争化的市场中塑造自己的差异化特征。

随着中文台和英语台的开播,海内外对新华社电视事业发展充满了期待,BBC、CBS、CNN、NHK、半岛电视台、France 24、Russia Today等国际大台都给我们发来贺电,其中很多台直接提出合作意向。从全球角度看,CNC有着自己独到的优势,那就是新华社这个母体遍布全球的新闻采集力量。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具备了与国际性大台对话、对接的基础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全球角度来考量自己的生长空间和发展战略,不断向国际新闻电视领域拓展。

CNC频道中,海外内容约占70%,国内内容占30%。这样的内容结构和比重,是跨国媒体的特质之一。在国际舞台上,并非天天说中国的事情,才是表明中国掌握世界的话语权。最理想的选择是,对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有效地体现中国对世界问题的视角。而且,报道国际新闻并不意味着忽视中国新闻,因为以中国背景为依托是CNC在全球产生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李从军社长最近在美国访问时,CBS、CNN、NBC等知名电视台的主要负责人在会谈中与新华社谈到很具体的合作内容,概括来说,希望新华社电视能够提供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电视新闻。CNC的价值观

CNC要进入世界新闻电视传播之列,就必须按照这个行业通行的规则设立和培育自己的传播标准。作为新闻电视频道,最重要的就是快速而具有广度的事实采集和播出。

2010年7月12日开始,《纽约时报》网站就CNC英语台正式开播组织了一场有意思的讨论。《纽约时报》介绍说:“CNC于7月开播了24小时的新闻频道,并在纽约的时报广场设立了办公室。这意味着中国将花费大笔资金建立自己的媒体帝国来反映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中国政府经常抱怨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不客观,伤害了中国在海外的利益。这种扩张意味着什么?它会如何影响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将拥有自己的媒体文化?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CNC乐于见到这场关于中国媒体可信度的讨论。我们尤其关注跟帖中显示的各种人群的意见:

来自波士顿的布莱恩·乔丹说,新华社是一个中国政府的宣传机构,所以,我并不认为,它会在美国争得一席之位。

来自韦勒姆的迪克·鲍森说,中国一直给人以喜好长期战略计划国家的印象,内陆与沿海城市之间动车的开通大大减少了经济与社会的压力。中国高中生并不是因为羡慕西方文化而学习英语,而是想要在未来竞争中保持一种强势。这些想法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以来,为了长久目标而付诸努力后的结果。我期望,中美之间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有一句老话说,金钱可以制定游戏规则,但很遗憾,美国并没有多少金钱,所以,它并不能主控未来的游戏规则。我害怕美国那种惧外心理会越来越影响到以后自身的发展。针对于中国开始它的新闻外宣的冒险旅程,从长远角度来看,我想我们应该开始多给孩子灌输一些如何处理未来我们和中国之间的关系的想法。众所周知,中国的制造商开始在美国建立他们自己的工厂,而且在美国的社区中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立足点、学校和学校委员会。如果一切可行,中国可以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将这种方法推广到其他地方,从而使中国的媒体在美国生存下来。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我想这正是中国人所擅长的——长远的计划和持久的坚持。

来自霍博肯的网友说,与其说是新闻媒体,更不如说是政府的喉舌。反正福克斯也是这样做的。

来自纽约的杰·桑姆斯说,如果CNC是由中国政府创办的,我会怀疑其新闻的公正性。

来自纽约的大卫说,CNC将会为国际新闻提供其独特的报道视角。但是对于中国本土新闻,CNC的报道内容将会受到中国政府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哪个国家能够做到完全的新闻自由呢?

来自新泽西的格兰沃特说,很难想象,任何一个国外新闻网络,甚至是中国,能够比大多数美国新闻网络报道的新闻更加不公正。美国有一个电视网络,每周七天全天播放那些宗教或者极右新闻内容,而且所有的频道都是完全被澳大利亚的千万富翁默多克所拥有,但它还是在英语播出新闻世界中占据龙头老大的位置。CNC可以更糟糕吗?不太可能。

来自密尔沃基的休·默里说,我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两年。它的英语频道有一个一小时的新闻节目,和CBS、NBC都不一样。总理接见贵宾,像戈尔那样地宣传全球变暖问题,中国访问团赴非洲援建道路,南方洪水等,诸如此类话题每天都能在这个节目中看到。其他的一些节目有点像PBS,中国不同地区的历史,制陶术、早期的钱币、丝绸之路,“一战”中德国在山东的溃败,埃德加·斯诺和毛泽东,中国菜,残疾人芭蕾等等历史文化都有涉及,而且我认为这些都非常吸引人!但是在美国,我觉得没有那么多观众喜欢这类节目。所以中国也许应该建立一个像福克斯新闻网一样的频道,抑或是一个“熊猫频道”,以引起美国人的兴趣。

来自上海的乔舒亚·科林说,中国媒体过度乐观且敏感,即使在播报英语新闻中,还是趋向于用一种官方的口气。CCTV9的《对话》节目是唯一的例外。CNC日后想要进入西方市场,一定需要改变这一点。

来自迈阿密的雨果说,中国这只沉睡的狮子终于觉醒了,无论是中国持续增长的GDP,还是较低的失业率,或是庞大的人口,都已经做好了主宰世界的准备。国家和土地被其他国家占领的事情在现今虽已鲜有发生,但在21世纪里,中国现在玩的是另一种游戏,他们正通过各种经济途径,合法与不合法,将自己慢慢渗透到其他国家中,以前是哥斯达黎加、巴哈马群岛,现在是希腊。现在的世界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大国通过强大的军队去占领弱小的国家,而是通过合法的交易和协议了。现如今,中国守着自己秘密且强大的财政力量,静待其他国家慢慢变弱。

……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这些美国网友的留言,是因为从中深感到:CNC面向世界、走到海外,面对的是极其复杂的受众环境。我们潜在的受众中,有对世界认识十分全面的受众,包括对中国了解很深的受众,也有对外部世界所知甚少的受众;有对中国崛起这一现象误解误读的受众,也有长期对中国共产党存有历史偏见的受众。当然,我们相信最多数的受众,还是希望对各种事实有全面而准确的了解。面对复杂环境,CNC知道自己的使命的难度。

我们不期望用辩解式的评论去影响人,而是希望用具体的事实向全球的受众提供可由受众自己来判断的影像、数据等。

CNC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异军突起,在强手如云、竞争激烈的世界新闻电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具有世界同行中最庞大的新闻采集队伍,发挥在每日信息采集量上跟同类电视媒体相比极为突出的优势,大量采集各种事实,尽可能地减少漏报率、迟报率。

CNC通过自己所报道的环球新闻事实,着力表达中国对世界治理秩序的关注。地球不仅仅是由有数的十来个大国所组成,而是由两百来个国家共同治理。我们关注众多为人所忽略的小国、岛国、山地国家,就会获得自己关注世界的广度。

在放眼世界的同时,CNC没有忘记、也不讳言,它是植根于中国的土壤而产生的跨国新闻电视频道群。正如BBC之于英国、CNN之于美国,这种祖国的烙印,是铸就一个意识形态产品的最根本的元素之一。

正因为这个根源,CNC的价值观当然是代表中国的价值观。

CNC是保持国有控股权的电视企业。这一性质,决定了CNC之所以要创立以及它今后将以什么样的价值观看待世界。

公司的产权及公司董事长的政治信仰乃至宗教信仰,与一个电视媒体公司的公正性并不抵触。正如美国各大电视台负责人本身作为共和党人、民主党人的背景,并不影响到他所领导的媒体企业的产品的质量。

世界上通行的衡量媒体质量的标准,是其在受众中的可信度。

CNC本身的新闻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基础性追求,就是对可信度的追求——这包括了海外受众和本国受众的两重的信任。

中国共产党所创办的媒体,本身最基本的要求就包括了这一可信度原则。党的新闻理论中,有两个观点是我们永远需要继承发扬光大的基石。一是强调新闻报道要坚守实事求是原则,以事实说话。《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有多篇关于讲真话、假话一定不可讲、如实报道灾情的论述。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要讲真话”。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要求记者:“你们的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添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群众对我们,是反对就是反对,是欢迎就是欢迎,是误解就是误解,不要害怕真实地反映这些东西。”二是强调新闻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新闻报道要反映人民的呼声。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告诫记者:“要采取忠实的态度,把人民的要求、困难、呼声、趋势、动态,真实地、全面地、精彩地反映出来。”这两个基石性的理论观点,实际上正是所有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通行规律。

CNC期许自己,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新闻理论的忠实贯彻者之一。

根据我们的理念和实践经验,CNC认为,当前我们自身最大的矛盾在于采集量的不足,而不是过多。虽然目前我们以最强大的人力配备派出了采访记者和雇员,虽然我们的电视新闻采集量、发布量已居世界电视行业前列,但是,我们对地球上万事万物的采集,仍有沧海一粟之感。正因为此,我们会继续坚持“采集为王”的理念。以地球为活动舞台——CNC的新闻采集能力建设

以地球为活动舞台,是国际新闻电视频道的最大特点。

组织和制作跨国电视媒体的节目,最大的难度在于,需要适应各国、各地区受众的需求。而需求很难用一种模式、一项内容予以满足。跨国媒体的投入也总是有限的,因此,在自身活动能力所能够达到的空间和时间内,跨国电视媒体应以满足全球各国、各地区的共性需求为主攻方向。

就CNC的内容体系而言,新闻是主打的产品,突发事件报道又是衡量和比拼各媒体综合实力的主要竞技场。在这个类型的电视节目中,全球有着普遍的共性需求。因此,这个方向必须始终牢牢抓住。

新华社的主要优势,也就是整个中国的优势即CNC的人力资源。之所以抓住了这一优势,是因为中国有着一批“冷眼向洋看世界”的人士,他们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向新华社提出了“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听到我们的声音”的远见。

新闻电视行业总体上是一个劳动密集的产业。交通工具、卫星传输渠道、摄像设备、直播设备,对谁来说,条件都是同等的。而在人力资源角度,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用华为全球副总黄冀所说的话,“人力成本整体较低,有利于我们招募到更多优秀人才,集中优势兵力跟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竞争”。我想,这一判断,对CNC,对CNC所要进入的新闻电视媒体领域,也是适用的。

新华社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分社,使CNC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享有竞争优势。新华社海外分社就有131个,其中有独立电视新闻采集能力的超过80个。与此同时,新华社海外分社的数量未来还有望达到200个。我们将持续加强全球范围内电视新闻采集布点与雇员队伍的建设。

目前,我们的电视记者相对集中在分社所在的城市或地区,一般在遇到突发事件或重要报道任务时,才由分社进行人员调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在全球范围的视线,尤其给突发事件的采集报道带来了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我们将以分社所在地为中心向四周延伸辐射,在相关重要城市或地区加强雇员队伍建设,扩大采集范围。我们希望,通过此项布点和雇员队伍的建设,使各分社“以点带面”,最终达到分社之间“联结成片”,使CNC的电视采集队伍在世界范围内达到无盲点的全面覆盖。可以预见,这将为CNC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发出现场报道奠定基础,同时也将为CNC提供来自世界非中心区域或是边远地区的大量的独家报道。

NBC新闻总裁卡普斯说,对任何媒体来说,在地球上配备足够的人力组织采访,都是十分困难的。NBC已注意到新华社围绕全媒体集团进行的努力及成效,特别是新华社的全球采集网络,能够有助于NBC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提高时效和影响力。新华社如果把突发事件报道的视频提供给NBC,NBC会提供给知名的晚间、早间和周日节目使用。

近年来,在使用传统的文字、图片报道手段的同时,新华社采取措施,加强电视采集能力建设,使130多个海外分社的记者力量和数千名雇员以及国内密布的新闻采集网络具备了电视新闻采集能力,一方面满足了海内外电视机构用户的线路整订、点题服务、栏目合作等多种需求;另一方面也积累起支撑电视台24小时整频道播出的电视新闻内容。

目前,新华社电视新闻已形成两台(CNC中文台、CNC英语台)三线(中文电视通稿线路、中文电视节目线路、英语电视新闻线路)的业务格局。其中,CNC中文台和CNC英语台24小时滚动发稿。以2010年6月份播发情况为例,CNC中文台日均纯首发新闻及专题时长达380分钟,日均总播发新闻及专题时长达1050分钟;CNC英语台日均纯首发新闻及专题时长达285分钟,日均总播发新闻及专题时长达1250分钟。新华社电视新闻的采集播发量现已进入国际前列。

新华社电视记者的“无处不在”,是以地球为活动舞台而作为评价坐标的。2009年11月,“国际儿童日”大型报道中,刚刚开始试播的CNC动用海内外150个分社实现24小时直播,其中连续8小时英文现场直播博得了海外媒体的交口称赞。2010年4月,当波兰总统专机在莫斯科附近坠毁的消息传出时,位于莫斯科的新华社亚欧总分社立即组织了现场视频报道,战果与CNN不相上下。6月,四川省康定爆发泥石流,当其他媒体还在调集人马赶赴四川时,新华社四川分社已将现场视频传回了CNC的直播厅,让人们最早看到中国西南省份发生的自然灾害。

定位为世界新闻电视频道的CNC,呈献给观众的应该是怎样的报道规模?最重要的特点是广度,尽可能发掘最大公约数。这种广度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报道内容及形式的广度。报道内容涵盖国际、国内时事新闻,报道形式丰富多样、可看性强,能够全面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各种需求。二是收视群体的广度。CNC的目标受众群不仅规模庞大,而且种类众多,群体差异性大,这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差异上,更体现在民族、文化、政治和宗教等背景的差异上。因此,CNC是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意识形态的庞大受众群的多语种电视新闻媒体。三是报道影响力的广度。CNC以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为大背景,向中国对外报道第一窗口的目标迈进,并将最终成为把握国际话语权、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媒体之一。终端架构建设:迎接新的收视文明

播出终端,是电视频道节目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而跨国电视媒体,建设面向世界的播出终端体系,面对的是200多个国家(有的国家内容还分出不同的电视广播区域),其传播环境复杂性远甚于在本土活跃的电视媒体。

它的发展,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适应:一是与面临进入目标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法规相适应;二是与所能拥有的技术传播能力相适应;三是与自身品牌的辐射力与各地观众的接受力相适应。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正是CNC所需要跨越的三道门槛。

从需要进入的目标国家、地区的政策法规环境看,多数国家、地区对电视播出的管理都相对较严格,多数都采用以行政管理为主,单纯靠市场机制运行的国家和地区很少。总的来看,一是保护本国的电视台;二是开路的公共广播体系基本不向外国电视频道开放。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国对电视业的开放也在加快,如日本20世纪90年代后期向外国电视媒体开放了收费有线频道。目前,在各国和地区的严控严管之下,跨国电视媒体的传播空间主要集中在有线电视网络、卫星电视网络等领域。

从跨国电视频道传播的技术环境看,卫星传播网络是跨国电视媒体面前相对比较成熟的手段。目前租用几颗卫星的转发器,即可覆盖全球。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规模扩大,卫星服务的租用价格也逐年降低,全球覆盖的总成本可控制在2000万元人民币/年以内。与卫星形成配套,地面有线网便利入户,是最直接进入受众家庭的有效渠道。但是,地面有线网络的投资主体多种多样,极度分散,如中国就有6000多个有线电视网,县一级独自成网的情况比比皆是;美国也划分成290多个广播区域,各自有明确界线。这种广播区域的势力情况分割,导致进入其网络的商务博弈十分复杂,可以说到了“一网一价、一网一策”的程度。同时,进入有线网络的价格十分昂贵。

品牌是电视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要素之一。有的电视媒体“一役成名天下知”,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收视好奇心;多数电视媒体则是靠长期耕耘积累影响力,使观众产生较大的依赖度。CNC作为刚刚起步试水的新闻电视新军,品牌建设方面要做许多基础工作。

为此,我们要努力适应政策法规、技术渠道、品牌认知方面的各种环境乃至壁垒,寻找适宜的时机和路径,一步步地进入各个国家和地区,一步步地获得全球受众手中遥控器对CNC的点击。

CNC从诞生之日,就开始面向海外、面向世界推广自己的内容。这个播出终端的影响范围,要与自己的采集范围能够相适应。我们的中文电视台、英语电视台,实际上是两个全球节目中心的架构。它必须通过向各地区、各媒介形态进行复制、再复制,包括本土化的复制、创新性的复制,产生最大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要把打造属于自己的终端播出平台,当作业务拓展的重要工作抓好。

在新华社社委会批准的《中国电视网世界各地区台的市场覆盖计划》中,2010年至2012年间,新华社计划在北美、非洲、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主要城市建成30多个城市台,基本形成CNC及其直属台、附属台架构及运营模式。我们的目的是使CNC成为全球主要的世界新闻电视频道之一。随着业务的发展,CNC还将逐渐增加法语、日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俄罗斯语节目,还将组织环境频道。作为一个台群概念,中国电视网旨在形成包含多家电视频道和多种电视类型的媒体集团,将以卫星、有线、手机、网络等不同形式组织传播。

拓展的方向,一是海外为主、国内兼顾,最大限度地影响各种人群;二是卫星、有线、手机、网络、户外屏幕、电子介质出版统筹,最大限度地使用一切传播介质。在这一过程中,要瞄准新兴技术带来的机会,要抓住政策调整带来的机会,从狭小的空间里挤出我们的生存空间。

我们看到:新的收视文明正在出现。新闻传播,本身经历了一个电报新闻时代、电传新闻时代、电子新闻时代的过程。CNC对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新传播渠道充满信心。电视业从无线传播到有线传播,又发展出卫星传播,以至于目前的互联网线路,不断地为新来者提供崛起的机遇。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成功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收视文明出现的前景。

CNC一直以来秉承“内容与技术同步”的理念,密切关注各种媒体技术的最新成果和行业发展动态。在国内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CNC中英文台的节目与CNC网络电视台、CNC手机电视台基本上实现了节目兼容和同步信号传送。在CNC,同一内容针对不同屏幕的分发,目前的技术和流程已经十分成熟。

三网融合在多数国家都已是成熟技术和运营模式。在我们的国家,这一天也必然会到来。它将有效地打破政策壁垒,通过技术手段的革命,使电视业的发展迎来一次全新的重大变革。CNC提前布局,积极谋划,将争取成为三网融合最大的受益者,成为新产业革命的最大的成功者。

根据目前正在显露的新的收视技术、收视环境、收视规则的出现,CNC应该点面结合、多元覆盖,一方面,要运用传统的传播渠道,充分用足传统路径使受众产生的收视习惯,尽快实现对重点国家、重点地区、重点城市的覆盖;另一方面,要努力创新、开拓新兴的传播渠道,利用互联网传输规模和传输速度已超过或正在要超过有线网络的趋势,抓住新的收视文明正在露头的历史性机遇,并结合创造新的品牌推广方式,开发出新的产业链条。

就传统渠道来说,卫星、有线的传输组合,已是目前世界上最成熟的电视收视模式。收看电视已成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之一,经过卫星公司、有线公司的推广,各国多数受众已养成对其的习惯性依赖。针对其价格昂贵、利益链早已被分割的特点,CNC只能根据自身的财力,选择在重点国家、重点地区、重点城市组织覆盖和入户,特别是根据中文台、英语台的受众分布特点,组织一定规模的分地区有重点的入户,应是边际效应最大的方式。我们初步选择,中文台、英语台分别重点针对英语非洲等地区、美国等国家、中国港澳台等城市组织规模入户,卫星、有线方式要有机配套、形成系统。

就新兴渠道来说,针对中英文受众群非集中地区的特点,可考虑采用互联网线路组织各种跨国的分发、推送等服务,实现局部有效入屏。互联网网络必然要取代有线网络。当前,各项技术和服务模式风起云涌地出现,在这条产业链上,任何一个链节都有可能产生推动世界性收视文明出现的机会。从机顶盒的便利,到带宽成本的降低;从针对移动人群和下一代青年受众的推广,到革命式新体验感的开发,链节上的种种创新,都在诱惑我们积极地尝试它。

CNC的基础依托是新华社。它所具备的通讯社传播的经验,将为CNC有效落地、有效传播提供一条捷径。通讯社式的供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电视网的附属台模式有些近似。在实施本土化战略的过程中,CNC不强求对所有市场都实现整频道进入;恰恰相反,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城市,我们也十分乐于见到频道以部分时段、专栏等方式进入特定市场。例如,译制其他语种电视节目,考虑依托新华社驻各地分社组织增加本地节目和广告,探索组织译制等工作,实现适应本地化的播出。目前,新华社亚欧总分社使用这种方法,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制作了一档周播节目《中国经济》,很受当地欢迎,具有拓展成日播栏目乃至于频道的空间。

国际新闻电视的采集和播发,以整个地球为活动天地,是值得珍惜的宝贵资源。就全中国来说,目前还没有一个国际新闻电视频道,而在纸质媒体中,以国际新闻为主打的市场却是如火如荼,不断有人挖掘出新的发展空间。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参考消息》产生在这个领域,而且持续几十年不衰;就在人们认为这个市场饱和时,《环球时报》《国际先驱导报》等从不同角度分割了这一市场。平面媒体中,公平竞争的结果是做大了整个国际新闻报纸市场。我坚信,中国的公众不会漠视CNC的存在,电子传播媒介领域会出现同样的机会。在全媒体产业链上搭建资产运营新平台

跨国播出的世界新闻电视频道,正因为其自身所背负的国家话语权责任,多数采取政府拨付资金形式以维持运营。但是,新闻频道无利可图的概念早已经在20多年前被CNN所打破,它在创立近10年之际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开始,一直保持着真正赢利。在这个领域,商业台运营模式是存在的。

经过对多家海外做电视网的同行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的结论是:用市场机制来运作,国际新闻电视台网的播出规模可以随时调节,赢利点和投资方向也可以及时做出调整。至于投资的规模,对任何一个公司来说,都必然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不可能一次性确定。目前,CNC处于起步阶段,结合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它的投资规模在20亿~50亿元之间,下一步随着市场的拓展,将通过多种方式组织融资,谋取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让“内容+终端”形成新的资产,实现“1+1>2”的增值。按照市场化、资本化、公司化、本土化的原则,积极尝试各种资产运营和资本运作,为CNC的全球大规模播出积累资金。

根据电视行业和传媒行业的规律,牢牢地围绕“全产业链”“全媒体”布局,赢利空间是存在的。

从全产业链看,从电视节目采集、电视节目制作到电视节目播出的全频道运营,还将延伸出基础设施建设乃至于产业园区的建设;同时,积极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将围绕股权投资和上市等解决投融资问题,并最终产生效益。

从全媒体形态看,目前全球范围普遍使用的传统电视、网络、手机、户内户外大屏幕及其他移动终端,对各种内容均可形成全媒体覆盖模式,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受众的差别,进行选择性组合,将有控制、有调节地掌握市场机遇和投入成本。

以面向世界播出的广度,以全媒体尽包的业态,根据CNC已经开始迈步的资产运营中的一些实践,随着其阶段性投入及播出规模的实现,将围绕自身运营、传播平台和相关产业链,形成包括采集、传输、加工、播出在内的长链条运营,集聚起相当量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在适宜的金融工具的支持下,拓展出具有相当规模、有一定实力的产业系统,最终支撑CNC在世界范围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概括而言,将出现如下八项赢利机会:

——广告收益。在目前世界性的多媒体条件下,CNC在传统电视、互联网电视、移动电视领域搭建平台,将实现广告营收渠道多元化。

——多媒体节目版权交易收益。以整频道和专栏以及单条节目,向各种媒介形式销售。同时结合世界音像资料馆、电视素材交换交易平台等的建设,扩大其规模。

——内容合作生产收入。主要是获得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全社会民主意识、道德知识水准及科技素养为目的的赞助和投资。

——运用所形成的品牌组织会展活动以及展示、体验中心取得效益等。

——营运用房(演播室等)建设。

——租用卫星转发器形成全球传输专网、跨国的家庭视频分发网络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等铺网收益。

——户外屏幕建设,包括向其他屏幕供稿的内容联播网,自身参与建设硬件设施。

——手机电视台、洲际桥网等自有项目快速成长所带来的资本及品牌增值收入(含上市、股权转让、收购并购等多种方式)。

CNC的资产运营思路是,在新华社拥有51%绝对控股权的前提下,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频道建设、推广等工作,以适应海外拓展的环境。

目前和最近一个时期,以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为中心的资产运作主要包括:(1)直接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新华社电视在市场推广范围的业务。确定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节目运营公司以节目频道内容、无形资产和管理运营等资产作价控股51%以上,牵头组织经营。目前已商谈以增资扩股方式吸收一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参与投资。(2)创投基金投资。为了获得更大规模的投入,在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和天津滨海新区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新华新媒体投资公司,并发起“新华新媒体投资基金”,用于电视业务投资和其他新媒体项目投资,滚动积累事业发展所需资金。(3)以公司重组方式实现境外上市。利用香港资本市场与内地资本市场的差异性特点,根据新华社业务拓展的步伐,以CNC亚太台资产进行上市公司重组,获得面向海外的融资平台。(4)在取得资金投入的情况下,组建非洲台、中东台、北美台、欧洲台等,吸收社会资金入股,取得进入当地主流市场的便利条件。

通过以上资产架构的搭建和资本运作,总的来看,可以解决CNC今后3年乃至10年的市场覆盖计划的资金需求,并在下一步竞争中取得布局的主动权,尽快实现名副其实的国际新闻电视大台的目标。

最近,CNC在北京、香港连续召开了多次关于自身投融资渠道、广告策略等事务的研讨会和推广会,目的是研究和寻找赢利空间。初步看来,投资者的积极性很高,我们的海外电视台、手机电视台、网络电视台、音像电子出版业务等,都有很多企业参与,我们也已经与一些企业签署了若干资本领域的协议。电视的产业链很长,而且是长线投资,其收益不仅仅表现在资金上,还应包括知名度等无形收益。

随着播出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增长,CNC的资产增值的效应将日渐显现。我们和我们的合作者都充满信心。(本文作者为新华社副总编辑兼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公司董事长)附:面向世界播出的跨国新闻电视频道指标比较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课题组综合汇集的数据,目前世界上主要各国际新闻电视频道的指标如下:BBC如何应对21世纪数字时代挑战理查德·波特

如何应对21世纪数字媒体带来的诸多挑战?这是我想和大家讨论的主题。首先,简要介绍一下BBC的运作方式,它的历史、价值观、组织方式和一些基础的背景。一、关于BBC的架构

BBC,也就是英国广播公司,现在已经差不多90岁了。它是依据皇家宪章建立的。皇家宪章由政府颁发,每次为期10年,相当于一个营业执照,使BBC能在本国以及外国播出。宪章中规定了BBC是独立于政府的。我在世界各地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对于BBC的这种独立性很难理解,我们一方面是一个公共服务机构,一方面又完全独立于政府,这是如何办到的呢?不过,事实就是如此,而这种独立性是BBC恪守的核心价值观。

在英国,想要收看或者收录电视节目,需要付一笔电视执照费,大概是150英镑,合1500元人民币左右。现在的情况比较复杂些,因为以前人们就是用电视机看电视节目,但是现在有人说,我没看电视啊,我看的是电脑啊,还用付电视执照费吗?是的,用电脑看电视还是要付电视执照费,因为执照费收取的是电视节目服务的费用。执照费是BBC在国内所有电视、广播、网络内容的经费来源,带有强制性。好在和其他有些国家不同的是,英国民众普遍认为BBC的品质值得为之付费,所以基本上愿意出这个钱。

除了国内的业务,BBC还有两块海外业务:一个是BBC World Service,用26种语言广播,主要是广播业务,但是近来它的网络业务也呈增长趋势。这部分的经费来源和国内电视有所不同,直接由外交部拨款。但是,在内容上它也保证与政府独立。你们也许听说了,近几个月英国削减了这一部分的经费,所以我这几个月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想出如何用缩减的经费制作出水准不变的广播节目,这个问题和你们面临的问题正好相反。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完全商业运营的一块业务,也就是BBC国际新闻电视台及其海外网站。针对网站而言,我们有两个新闻网站,看上去一模一样,所以一般人不知道我们有两个网站。但其实,英国国内的网站和国际网站是不一样的。它们的不同在于国际版有广告,而国内版没有广告。这是因为他们的经费来源不同,前者的经费来源是广告收入。至于BBC国际新闻台,经费来源一半是广告,一半是用户订阅费。我负责的范围,就是“全球新闻部门”。二、BBC的“公共目的”

BBC的“公共目的”,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维护公民制度,这个主要是要求我们制作利于维护公民性的新闻、娱乐等一系列高质量节目。

二是所有节目必须适当反映英国的所有地区,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等。之所以要特别提出这一条,是因为作为一个公共机构,BBC过去对全国各地的报道不那么均衡,有待改进。做到这一点其实很不容易。中国比英国大多了,可以想象均衡地报道整个国家要更难。

三是向世界传播英国,也就是说我们的责任是向世界报道英国,报道它的国情、组织机构、政治和各种大事。

四是向英国介绍世界,及时地让英国老百姓知晓天下事,比如重大变革及其影响,大事件、重要突发事件。

五是打造数字英国,这主要是关于扩展网络服务的,网络服务现在已经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另外还包括推广数字电视,明年起英国将成为一个全数字信号的国家,模拟信号将不再存在。总体而言,就是要确保每个人都能用上数字服务。比如说,我们有责任让我们的网络用户始终能够免费收看内容。这个的意义在哪里呢?现在上网看新闻的人越来越多地会遇到一个“付费页面”,《纽约时报》就刚推出了一个付费系统,大概是一个月可以看20页内容或是20则报道,再想看就需要付费了。而BBC则承诺网站内容将永远免费。因为对于英国消费者而言,他们已经交了电视执照费了,不应该再为BBC的其他服务二次付费。三、BBC的价值观

BBC的价值观,体现在我们的新闻资讯服务中,当然也指导着BBC报道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娱乐报道、体育报道还是其他报道。

价值观的第一点,我觉得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客观和准确。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努力达到这两个标准。当然,我们永远不能说有绝对的客观,但是我们努力接近最客观的真相,并且尽可能地让报道更加准确。对于突发新闻来说要做到这点可能比较难,我们稍后会谈到。什么是准确,就是你在当下能得知的最确信的信息,并尽可能达到最准确的程度。我们的确很努力地达到这样的标准。

第二点,是服务于公共利益。这对我们靠广告收入的电视新闻而言,是一条尤其重要的准则。虽然世界新闻台和网站的收入主要靠广告,但我们最关心的仍是如何服务公众利益。

第三点,平衡报道不偏袒。不偏袒说的是新闻报道的公平公正。一篇报道需要平衡各方的声音,而绝不是记者自己认定一个立场,需要记者不带任何个人主观观念,尽可能公平地报道。平衡是指,一则报道会涉及多方观点、多种看法,有些可能是你觉得不舒服的、不同意的,但是,你必须让这些不和谐的声音也有被听到的机会,让读者自己去作出判断。

第四点是“独立性”,这的确是每个BBC记者都特别看重的一个核心价值观。我们独立于政府、独立于商业利益,甚至往往是独立于我们的制片人。BBC记者坚守着这重独立性,并尽全力保卫它。

最后一点是负责任。这一点体现在很多不同的方面。这个理念是说我们有一个类似于内部声明的东西,其中一条就是要做世界上最公开、最透明的新闻机构。我来到这里演讲,我们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者,都是源于这个理念。而在新闻报道方面,这一点体现在观众可以参与到新闻中,支持一则报道。我们有很多节目,观众都有机会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评论节目做得怎么样;他们还能采访节目制作人,考验他们的决策力。BBC本身在英国就是一个媒体报道的热点,总有人在写关于我们的报道。我每周一早上都收到一封关于BBC的简报,其中至少有100篇是对我们不那么友好的报道。每个人都能对BBC提出不同的看法,但应对这些看法正是我们作为一个公共机构的责任所在。既然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他们就有权对我们作出评判,而我们有责任严肃对待人们的质疑和担心。四、关于BBC的世界新闻业务及其观众群

BBC的世界新闻在BBC新闻业务的统一操作下运行。BBC划分为一些不同的部门,新闻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而世界新闻就是BBC整体功能中的一部分。我昨天已经和你们的一些同事讨论了BBC工作人员的数量。在世界新闻编辑部,有大约75人,所以跟你们也许没有太大的不同。但重要的是,我们在伦敦和世界各地拥有数千人的资源。因此,在新闻编辑部内并不多的人,可以将这些渠道整合起来,但他们使用的是BBC在世界各地收集的资料。他们共享的很多资料是由我们的国内机构和国际机构提供的。所以,我们每个单独的组件、通道或节目都是在一个新闻资源非常大的金字塔顶端下方。这就是BBC世界新闻的工作方法。我们的工作与在线服务工作非常密切,这也是我的另一个责任领域。这项工作与我们在新闻编辑室中的工作十分紧密,我将解说我们如何整合广播服务和我们做的其他工作。

说到我们的观众群,这是一种被称为“每周接受”的测量方法,测量了英国境外能够从包括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其他平台上观看到BBC世界频道的人数。我们手头上有的最近一周数值显示大概为24亿,并且这是英国境外的数值。你经常可以看到国际组织谈到他们的观众,同时他们经常把分布和接收率混淆了。所以说,分布是指你能收到一个频道或者消费一种服务的地方的数量,这和达到不是一回事。这是一种测量人们实际观看我们的内容的方法。我们认为国际范围内还没有其他媒体像我们这样接收完全一致的观众群。刚才我说到分布,关于这点我还想再说一些,同样的这只是针对BBC世界新闻而言,不包括广播或者电视,只是人们能够接收到的地方。在欧洲,这个数值是8亿,也就是说有8亿家庭拥有全天24小时观看BBC世界新闻频道的使用权。所以,如果我们来看另一个突出的事实,在美国,只有550万家庭可以收到BBC世界新闻频道,那是因为在美国取得全天候配送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我们一个主要的商业目标——频道在美国能够被更广泛地收看。我们在9亿家庭中可以时段性被接收,这是因为我们和PBS有合作关系。美国的公共播放系统(PBS)会在晚间重播一些我们的新闻简报。但是我们真正的目标是获取24小时的全天许可。在中国,只能在旅馆和涉外机构中接收到。我想在中国只有33个外国频道被允许在指定的地方播出。我们希望能同意延长时间。另一个对我们非常重要的市场位于南亚。印度在传统上就是BBC非常有力的市场。在印度,人们和BBC有非常强的联系,待会儿我会就亚太地区的整体情况进行更总体的讨论,因为这里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区域。五、应对网络——BBC的战略转型

现在是我们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我想多花点时间在这个问题上。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到历史,但是现在要说的是关于我们的战略转变。伦敦非常著名的一个建筑——BBC电视中心,竣工于1960年。有趣的是,它的外观非常像问号,这是它的设计理念。在这里有一个带有信封的显示屏书写这座大楼的历史,验证它的历史确实与问号有关。这座大楼成为过去50载BBC的家,是它造就了我们现在的地位。这是我们的新工作室之一;这是BBC王国时事新闻播出的源头;这是我们晚间播出节目之一;这是新闻编辑室。这里是编辑部内部,制片人在这里将节目汇总。左手边的是制作人,右手边是用于制作的联机机器,所以他们基本上是紧挨着坐在一起。这幅电脑合成的画是我们即将到达的地方。这座大楼即将竣工。左手边是BBC广播公司原址——BBC最早的总部,位于伦敦的中心,现在正在重修中。而右手边的建筑皆是全新的建筑,于明年竣工,届时我们将搬入这座新楼,而这座新楼也将成为BBC全新的总部,掌管新闻频道,还有位于两座大厦之间的其中一座是伦敦布什大厦的语言频道。这将是个庞大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成为BBC作为公众焦点和重整工作战略部署的绝佳机会。

因此,目前我们做电视的和做网站的人坐在一起,却做不同的工作。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必须找到更多的途径来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正在努力配合观众。在任何特定的时间,观众都是在电视、网络、手机、iPad之间做出选择,去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如今,每一个部门独立作战的工作方式已不再适合。举个例子,如果你在BBC新闻网站上看视频,其中大部分是为电视制作,也有一个版本是为网站创建。很多时候,是使用完全一样的资料,它只是被编辑成一个短片放在网站上。我们正在试图尝试另一种方式,我们知道一个网络受众希望看到的视频并不总是同样的事情。因此,一个3分钟的新闻片可能作为电视上的新闻公告,但在网上人们不会看的。他们要看的是原始的同期声的视频或者剪辑,或者更多的图像故事。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扩展,以记者采写的新闻事实作为非常好的发力点,放到网页上,做非常漂亮的设计,非常有效地传递信息。所以,这个建筑给我们一个机会来改变,不只是改变周围的环境,而是使得我们的工作更加面向21世纪。

那么,我们的广播和今后的工作方式将对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

我们刚刚经历了2011年最为非凡的一个新闻周期,有中东的事件以及日本的灾难。为大家播放这两个视频,是因为我认为它们勾勒出了现在观众接收新闻的方式的变化以及观众在新闻制作中产生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上两个视频把这个观点阐述得非常清楚。

比如我们看最近发生的这个日本的灾难情况。第一,我记得地震发生那天早上我醒来就打开BBC世界新闻台,看到的第一个画面是NHK从直升机上航拍的,那个海啸和海浪冲刷着日本的画面。你知道,看这种画面的时候,你脖子后边的毛都能立起来,眼睁睁地看着一场灾难就在你眼前展开。而现在我们的新闻越来越多地以这种现场画面形式呈现,实况,就在你眼前展开。因为现在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都可以对任何事件实况直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很容易就能采用的技术。

第二,关于日本的报道还有一个我感兴趣的方面就是,在拥有便捷的报道条件时,我们必须要有观众所期望的记者在当地做目击者的报道。我们需要有人在现场去走访去获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再把它用一种能引起共鸣的方式带给观众。BBC关于日本的一些报道是很棒的。我们的记者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中工作,他们当中也有人很担心核危机但是仍然坚持在那儿工作。这些都是有高度献身精神的记者,他们知道无论自己现在多么不舒服,也比不上当地人痛苦。而且我觉得这样的精神可以从他们的报道中看出来。其实我们全天都可以收看NHK的画面按理说也可以不用派人去现场报道,但是我们必须要派,因为必须有记者在现场做实地目击报道。

第三,这跟BBC和CNC所做的一些事情都有关联,就是现在的国际事件的影响很少局限于事件发生地。就拿日本的核危机来说,原本是一个当地的事情,核电厂发生了事故是对当地人们有直接的影响,但它同时又是一个国际性的事件,因为你会想,那核电的未来会怎么样?如果这次事件的后果是大家都不再扩大核电发展了,我们的电力从哪里来?这一个事件到最后必定会产生全球范围内的热议。所以我们就要带着责任感去做报道然后建立起国际的关联。这也是人们收看国际新闻台的具体原因,去把关联的点都连接起来,而不是因为他们只想知道日本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想知道的是那对世界其他地方意味着什么。我们的新闻报道在日本国内有很好的反响,正是因为我们做到了前面所说的。你可以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你在日本国内,为什么你要通过BBC来收看你家门口的新闻呢?原因其实就是你想知道新闻事件对世界其他地方产生的影响,那就是为什么你在收看了国内新闻的同时还要再看国际频道。我觉得这也是你们在报道中应该斟酌的问题。你们的新闻能带来什么附加价值?为什么别人要收看你们对任意一个国际新闻的报道?你们和别家的报道有何不同?

第四,这对我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负责任的新闻报道。日本地震发生后的一周我在美国,所以我对事件的大部分了解来自美国的媒体,但我并不太喜欢我所看到的报道。这么说吧,当新闻被演绎得过于戏剧化,仿佛天塌下来似的,作为观众我很不舒服。在这个核危机事件上我想了解的是负责任的、清晰有条理的、讲得通的分析,我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想知道利害关系,而不是看别人几乎是大吼大叫地在播报新闻,解说情况有多么多么危险或者推断什么情况会发生。当我看我们BBC的报道时,我觉得非常舒服。一方面我们没有回避事件本身,没有刻意去轻描淡写;另一方面我们也并没有夸大其实,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加什么戏剧性的噱头。我认为这是新闻播报所面临的一个真正的问题。我们的确要去吸引观众收看,把节目做得让他们乐于收看,但是我们同时也要带着责任心去做节目。这个平衡有时是不好掌握的。而我觉得在报道像日本危机这样的新闻时,最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