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新思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13:13:54

点击下载

作者:钟宪章,禹政敏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常态 新思维

新常态 新思维试读:

序言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其后,“新常态”一词迅速发酵,成为描述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高频词。

新常态,新在哪?笼统地说,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的中国改革,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际上,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增长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这些使得改革到了攻坚闯关的紧要关口,我们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也要比改革开放初期多得多。习近平总书记在索契冬奥会上接受采访时十分形象地指出,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是以往在不触及深层次利益矛盾的情况下,让大家都能共享“改革红利”。但是,现在到了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好吃的肉”已经没有了,要想推动改革继续前行,就要啃“难啃的硬骨头”,除掉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如此一来,就势必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将会广泛地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其阻力之大、任务之艰,不言而喻。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有信心、有能力将改革事业进行到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领导干部所应关注并身体力行的事情,领导干部只有以正确的思维和思维方式作为引导,改革才能取得实效,人民才能获得实惠,国家才能富强繁荣。那么,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呢?领导干部又应该具备怎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推进改革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不同场合分别阐述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超前思维、历史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这些科学思维方式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科学思维之间互相作用,最终形成领导干部行动的方法论,同时也是改革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着重强调运用科学思维方式,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方法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理解和把握科学思维方式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超前思维、全球思维和历史思维在推进改革的历程中得到不断的运用。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对底线思维的运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就是创新思维在国家大政方针上的具体运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战略思维的具体体现;对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政策的调整是辩证思维的一种体现;自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这是法治思维在改革开放中的具体实践;“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理论判断,就是运用了超前思维所作出的科学判断;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体现出来的则是全球思维;我们党一贯坚持不用改革开放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不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来否定改革开放的历史,坚持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这正是正确运用历史思维的体现。

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领导干部能否正确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超前思维、全球思维和历史思维,将关系到改革能否向纵深层次继续推进,关系到中国社会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共享改革成果。这些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融合,互相作用,又互为依托,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思维体系。

战略思维让领导干部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规律,全方位地提出破解改革难题的思路,辩证思维让领导干部能够看清楚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超前思维让领导干部对事物的发展作出科学的预测,系统思维让领导干部能够把握事物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法治思维为领导干部攻坚破难提供有效的手段,创新思维给领导干部提供想问题、作决策的思路,底线思维给领导干部划定了边界,全球思维让领导干部具备全球视野,历史思维使领导干部能够认清事物的发展脉络,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领导干部只有全方位地掌握这些科学思维方式,才能行之有效地将科学思维付诸实践;只有正确地运用这些科学思维方式进行思索,才能驾驶着改革巨轮乘风破浪。

导论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水平决定工作水平。能不能正确判断形势,能不能有效化解矛盾,能不能顺利推进工作,关键看有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超前思维、历史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领导干部掌握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并将之运用到日常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密切与广大群众的联系,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更切实际地帮助广大群众解决现实问题。

思维是什么?思维是行动的指挥棒

思维是什么?思维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只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和意识活动,简单地说,也就是我们的大脑里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各种快捷的、有效的想法,并且这些想法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凡是我们大脑能想到的,都可以笼统地说是思维。比如我们正要出门,突然看到远处的天空乌云密布,我们就下意识地想到,是不是快要下雨了?然而我们只出门十几分钟,那么,你就会犹豫在这十几分钟之内,会下雨吗?用不用带雨伞?当你捉摸不定的时候,你就会思考,根据乌云要到你这里的时间的长短来判断情况。这一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调查研究。当你对情况进行分析,做出是否要拿雨伞的决定时,这其实就是一个思维过程。说得学术化一些,它是人脑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以及推理的过程。人们通过思维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认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思维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还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改造客观世界。说得再简单一些,就是思维是我们行动的指挥棒。

我们说思维对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是有帮助的,但这不是绝对的。思维也分为好思维与坏思维,好思维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而坏思维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得事情向更坏的方向发展。好思维与坏思维的产生完全取决于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思维方式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在一定的概念、知识和方法基础上形成的思考或评判,然后会形成固定的某种思维形式、某种思维方法、某种思维程序,或者是这些内容的总和。这样,思维方式又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具体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运用思维类型与思维方法来认识与把握对象本质的手段、途径以及思路,其表现形式通常是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模式体现出来。简单地说,思维方式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或者说,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达到一定思维目的的途径、手段和办法。

科学思维方式的运用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之所以存在多样性是因为面对不同的思维素材,不同的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所关注的问题重心和顺序不同,因此,他们所采取的态度、观点和方法往往也有所差异。即使面对相同的思维素材,不同的人所关注的问题重点和顺序还是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思维方式能够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会产生指导、调节和控制的功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构建起合理的思维前提和方法论前提。科学的、进步的思维方式,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大大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陈旧的、过时的思维方式则会阻碍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科学思维:领导干部工作制胜的法宝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思维就是我们在处理日常工作事务中,头脑对事物的表象进行分析、判断,以及通过思考事物发展的规律,及时作出应对方案的认知过程。思维对于领导干部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也就是说思维能够促使领导干部的决策作用于社会存在,并起到服务现实的作用。科学正确的思维及思维方式有助于正确认识世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判断能力并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错误的思维和思维方式则可能导致错误的认识、错误的判断和行动。所以,领导干部能否运用正确的思维去决策、去想问题办事情,将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

领导干部的思维是领导能力的思想基础。我们常说领导者的成熟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成熟。思维水平直接影响决策能力。决策是一种主体的认识活动。这种活动是认识在先,决定在后。因此,从根本上说决策正确源于思维的正确,决策失误根于思维的错误。一般来说思维具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力:一是思维直接影响判断能力。组织考察判断党员干部能力高低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识才用干。如果党员领导干部思维水平不高,就没办法把那些有能力、有胆识、敢担当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同时,思维也会影响党员领导干部判断是非的能力。大量事实证明,思维水平不一样,对同样一件事得出的结论往往大相径庭,有的甚至是非混淆,那么他在群众中的威望将会大幅度下降。二是思维直接影响说服能力。领导干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时刻离不开说服,说服是实施领导的重要途径。说服,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这些与思维水平密切相关。三是思维直接影响凝聚能力。一个思维水平较高的党员领导干部无论走到哪个岗位都能很快把周围同志凝聚在一起。一个思维水平较高的领导集体的成员们,彼此基本上都能够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遇到事情能够很快形成共识,即使有分歧,也能求大同、存小异。党员领导干部转换思维方式就可以妥善处理各种问题,避免各种不必要的“内耗”。四是思维直接影响工作中的创造能力。领导干部的创造能力首先来自于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新的思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领导干部思想保守、僵化,其根本原因是思路狭窄或思维方式单一。如果领导干部不解放思想,决策没有预见性,所做出的决策经常是不正确的,那么今后的工作将会无法开展。所以,科学思维能力对于领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意义远比已经做出的政绩要多得多。

领导干部必须学会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式

领导干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党的目标和使命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去执行才能实现。领导干部承担着带领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单位的广大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但由于地区的差异、行业的不同、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千差万别,使其工作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复杂性,因此,领导干部必须以正确的思维和思维方式来谋划布局,才能顺利地开展各项具体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创工作的新局面。特别是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以新思维谋富国强民之策,思利民利国之道,走振兴中华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不同场合强调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超前思维、历史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这是引导我们“过河”的“桥”或“船”,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钥匙”。这些科学思维方式是党员干部行动的方法论,同时也是改革的方法论。

领导干部应该综合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超前思维、全球思维和历史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具体实践去体验、总结、完善,并最终结合实际工作来思考运用哪种思维更适合解决某一类型的问题。领导干部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就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地看待问题、观察事物、解决矛盾。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从事一项工作、分析一个问题时,不能简化、盲目,更不能就事论事、敷衍了事。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在面对无法解决的老问题,还是在面对有新的表现形式的老问题,或者是大量出现的新问题时,能否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复杂多样的矛盾问题,是领导干部思维方式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通过反复思考研究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科学思维方式的功效,预测整个事件或事态发展的情景或图景,提炼出一些对整个事件或事态发展都适用的总观点,才能最终形成领导决策。

战略思维,就是人们在进行战略谋划时所特有的,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指导规律的思维方式、思维理念和思维活动的总和,是战略主体进行思维比较、思维判断、思维选择、思维决策、思维实施、思维反馈、思维修正、思维总结与升华的全过程。我们党之所以可以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之所以可以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都得益于对战略思维的科学运用。一名领导者,其真正的才能在于战略远见,即通过运用战略思维来确立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规划、战略决策、战略方针、战略手段以达成战略目的。

辩证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把握事物本质、正确认识世界、揭示发展规律的根本方法,也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领导干部培育辩证思维能力,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必须认识到矛盾无处不有,矛盾又各有不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开拓解放思想新境界、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法治思维,是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法治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限制国家公权力的任意行使。法治思维的合法性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做到行为目的合法、行为权限合法、行为内容合法、行为手段合法、行为程序合法。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顺应时代要求,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努力做法治型领导干部。

系统思维,就是将现实事物看成系统,从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功能性和动态性等方面加以分析的思维方式。它是着重从动态的混沌的事物系统中,去求得对系统的整体性的清晰思考。领导干部在领导活动中需要处理各项工作,面对的都是多因素、多层次、结构复杂、动态多变的大系统。领导干部只有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才能把握全局、把握未来,抓住问题的重点,把握住工作的重心,争取工作的主动权。

底线思维,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基于某种现实需要,设定和确立最低目标,特别是形成下行限制的边界,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底线思维具有后顾性、预警性、全局性等特征,“从坏处准备,向最好努力”是底线思维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领导思维和领导方法时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广大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按照“三严三实”作风建设新要求,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

创新是一种既包括思维活动,又包括人的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活动过程。任何创新首先是一种意识或观念的创新,然后再将意识或观念付诸实践,从而产生新的价值。创新思维正是这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创新是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破常规、求新异是创新思维的本质,领导干部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就必须打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通过有意识的思维训练,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超前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过去和现状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对其今后可能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和发展结果,能够预先作出的判断、估计和预测的特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运用超前思维,人们就能识时明势,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使自己的行动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获得充足的准备时间去行动,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具备超前思维是领导工作的应有之义。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到具有超前思维的重要意义,注重在工作实践中运用并检验自己的超前思维,以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

全球思维的定义很多,至今还没有学界公认的权威说法,简而言之,全球思维就是要求我们拥有全球的视野,而不仅仅局限于本土。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领导干部面临的全新挑战是必须在跨越不同文化的环境中领导自己的团队,通过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利益相关者来实现全球化战略。这就需要广大领导干部转变思维方式和观念,从传统的发展思维方式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树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全球思维方式。

历史思维是运用抽象的历史概念和理论,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方法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历史思维通过对史料的阐释与概括,揭示历史内在的规律,使人们充分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规律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超前思维、全球思维和历史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每一种思维方式之中都包含着其他思维方式的某种特性,仅以战略思维为例,要确立战略目标、做出战略判断、形成战略规划、确定战略手段,必须以历史思维鉴古知今,以全球思维明确定位,以超前思维预判局面,以系统思维把握全局,以辩证思维统筹要素,以底线思维划定边界,以创新思维开展工作,以法治思维提供保障。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多种思维方式同时运用,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排除某一种思维方式起主导作用的情况),所以这些科学思维方式不能割裂开去研究和学习,而是应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内去研究与分析。

第1讲 战略思维决定方向

战略判断,战略部署,战略重点,重大战略机遇期……回首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历程,这样的名词我们都耳熟能详,战略思维始终在改革开放的事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次决定命运的关键转折,无不源于科学的、准确的战略判断;每一项审时度势的战略抉择,无不为曲折艰难的改革进程开启了新的通途。正如西方学者所总结的那样:战略,一直是中国现代发展奇迹中的精髓。今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具有怎样的战略思维,决定着我们的事业能走多远、登多高、抵达何处。

战略,决定命运的关键

在中国,“战略”一般称之为谋、猷、韬略、方略、兵略等等,在中国古代战争之中,战略思想及其运用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研究过战略问题。公元前6世纪出现的军事学著作《孙子兵法》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都是研究和探讨战略思维与实践比较有名的著作。《孙子兵法》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告诉我们必须要善于运用战略思维。《战国策》本身就是一部战略性质的史书,其中以大量的笔墨记录了“连横”和“合纵”的战略活动,指明了战略活动包括“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两方面内容。概括说来,战略就是对历史的总结、当前的把握、未来的选择,是人类经过重大抉择和千锤百炼所造就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与结晶。毛泽东同志曾经从军事角度对“战略”下过定义:“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由此可见全局性是战略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战略的本质属性。从军事科学角度来看,“战略”是相对于战术而言的,它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

在西方,“战略”英文称之为“strategy”,它最早源自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在希腊语的“strategos”一词,最先使用“战略”一词的是希腊军事家塞诺冯约。德国近代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对作为军事术语的战略作了明确的定义,即“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应用”。书中强调:“战略必须为整个军事行动规定一个适应战斗目的的目标,也就是拟制战争计划,并且必须把达到这一目标的一系列行动同这一目标联系起来,也就是拟制各个战局的方案和部署其中的战斗。”另外,《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等工具书也都给“战略”一词下过定义。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给“战略”下的定义为:“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即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战略”下的定义是:“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战略”一词的内涵和外延也在逐步扩展,“战略”一词已经从一个单一概念发展成为一个概念体系。从不同的维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起初的军事领域逐渐应用于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外交和社会等领域,比如政治战略、经济发展战略、文化战略等。“战略”一词的内涵也随着其应用领域的扩展而变得越来越广泛。总而言之,“战略”一词一般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决策。

战略思维,就是人们在进行战略谋划时所特有的,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指导规律的思维方式、思维理念和思维活动的总和,是战略主体进行思维比较、思维判断、思维选择、思维决策、思维实施、思维反馈、思维修正、思维总结与升华的全过程。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三大战役可以说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运用战略思维解决重大难题的经典之作。毛泽东在西柏坡待的时间只有短短十个月,但他和中央其他领导成员一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建树了一生中最辉煌的事业。从1948年9月12日至翌年1月31日,历时4个月零19天,歼敌154万人,连同济南战役和7月份以来进行的其他战役,共歼敌231万余人,规模之大,歼敌之多,在中外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在战略谋划上,毛泽东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科学制定了战略目标,审慎地选定了战略决战方向和首要的突击方向。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辽沈战役中首战北宁线,打下锦州;淮海战役中,确定第一阶段作战重心是歼灭黄百韬兵团,实施中间突破,切断敌徐州集团海上补给线,为我军第二、第三阶段分批歼敌创造有利条件;平津战役中,毛泽东则要求在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之后,先吃掉两头,即歼灭张家口、新保安、天津、塘沽守敌,以彻底粉碎傅作义集团西窜或南逃的企图。在战役实施上,坚持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坚定而灵活地实施战役合围。在辽沈战役中,对长春之敌采取长久围困;对防御薄弱的沈阳之敌,采取行进间突破;对设防坚固的锦州守敌,采取城市攻坚战;对援锦之敌,则采取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的作战方式。在淮海战役中,毛泽东十分重视战役合围战法的运用,成功歼灭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杜聿明兵团等。在平津战役中,采取和平方式解放北平。三大战役的胜利,可以说是战略思维运用的胜利。

战略思维造就“中国奇迹”

战略思维是实现一定战略目的的筹划过程,战略是对某一特定全局的长期筹划,是在一个战略过程的相应时间内的稳定、一以贯之的计划。虽然战略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战略目的必须是十分明确的,必须坚定不移,否则,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战略目的摇摆,其实施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战略思维的框架是由战略目的主导的,战略不可轻变。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战略目的的主导性就要求局部目的一定要为全局战略目的服务。战略思维的指导性就要求领导干部要考虑战略的目标和方向。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历来是党和国家层面最具有战略性的问题。早在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的。为了实现这一全局战略目的,我们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提出了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如党的十五大提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阶段性目标都服从和服务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我们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这种战略思维要求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充满信心。当前,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党内外、国内外都很关注,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期待很高。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只有坚定了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我们的战略思维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发挥作用。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当前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

早在2013年1月28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进行第三次集中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和平发展带来的利益,不断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加强战略思维”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强化战略意识、培养战略思维方式,学会用全局的、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作决策,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增强战略定力”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领导者真正的才能在于战略远见

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指导规律的思维方式。作为从战略上思考重大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是其思维能力、思维水平、思维成果的高度体现,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规律的思考与把握。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通过运用战略思维来确立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规划、战略决策、战略方针、战略手段,是领导工作的核心。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运用的质量如何,决定着其概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方式的核心是全局性思维,其基本着眼点是如何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长远与眼前的关系问题。例如,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战略观点,是邓小平同志运用战略思维方式的伟大成果,也是指导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思想。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成熟与否,不仅直接制约着领导干部观察、分析、判断事物发展变化的立场、观点,而且直接制约着领导干部的领导方法、领导艺术、领导绩效。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采取系统性的战略思维方式,统筹安排,综合分析,提出系统的战略思路。目前,我们党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社会各项事业都在不断地发展,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运用战略思维方式,切实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科学可行,以战略思维找出影响改革开放全局的关键点或主要因素,以及相关的薄弱环节。避免党员领导干部“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要确定主攻方向来制定战略方案,进行战略部署和布局,确保方案能够得到落实,进而促进改革开放的全局。

战略思维的预见能力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一般来说,战略都是根据已知事物,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而提出来的。战略不是向后看的,而是向前看的,不是回顾历史,而是针对今后长久的发展目标。这样就决定了战略必须对全局未来的发展走势进行预测和超前性研究,因此就必然具有预见性和长远性。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往往不注意提高自己战略思维的预见能力,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心中无数,工作没有长远计划,整天忙忙碌碌却不得要领,尤其是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所以在工作上总是处于被动,难以有所作为。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上,战略思维的预见能力也是建立在对问题的深入研究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必要的预见能力和超前思维,就难以使社会主义改革的大船平稳靠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竞争激烈,最重要的是急流勇进;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领导干部要用长远的眼光看未来。许多资源型城市由于过度开发而逐渐衰退,不计代价的经济发展导致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等,这些都是缺乏长远眼光、追求眼前利益的结果。因此,领导干部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一味追求GDP,和子孙后代抢饭碗;不能只顾一己私利,一味追求政绩,抱着“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县官一个令”的念头,留下烂摊子,肆无忌惮地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正确地看待矛盾、问题和困难,才能抓住和充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挑战变成机遇,把危机化为契机,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需求,着眼长远发展,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培养战略思维,非一日之功

领导干部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得以顺利贯彻实施的依靠,是一个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的特殊群体。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的人,不一定是领导干部;但作为领导干部,则必须具备战略思维能力。因此,在明确战略思维重要性的前提下,如何迅速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培养战略思维呢?

战略思维是动态思维,还是一种着眼全局的应变思维。战略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战略思维涵盖了战略任务、战略要求和战略调整等各个方面,作为领导干部,要想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必须对战略学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做到率先学习战略学,率先丰富战略学,率先实践战略学。通过运用战略学的理论、方法,认真分析国内外发展大趋势,认真研究带有全局性指导规律的问题,认真研究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问题;学会从战略全局出发,考虑局部问题;学会超前思考和认识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也就是主要矛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解决好了这一个或几个问题,全局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要认真研究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经常分析变化了的形势,动态地、准确地把握全局,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是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是培养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必要途径。领导干部应当主动学习和认真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系统性问题,学好战略理论,树立大局意识。宽泛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对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形成,可以起到拓展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视野的作用;深厚的哲学素质与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可以为领导干部战略思维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论与知识基础。在这些基础之上,领导干部再系统地学习战略学或者战略思维学的相关知识,将战略思维与自己所从事的职能领域相结合,进行独立的战略思考,从而有选择地研究自己所分管的经济战略、政治战略、军事战略、文化战略、科技发展战略、教育发展战略等具体战略,最终形成独立的战略决策。与此同时,战略思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持,高度的使命感是战略思维必备的心理品质。具有高度使命感的领导干部,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不断战胜自我,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战略思维虽然起于经验却又不囿于经验,但总结实践经验对于领导干部战略思维的培养却是至关重要的。战略思维是一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领导干部战略思维的培养应起步于历史的积累,以利用前人的经验为起点。历史的主题是过去,而培养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而且是为了掌握其规律为今天的工作服务。只有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而那些陷于各种事务“不抬头看路”的领导干部,便是缺少战略思维能力。所以,党员领导干部要在总结归纳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公正客观的反思,坚持辩证的否定,集中群众的智慧和意愿,汇集群众的经验与创造力,努力摸索出能够指导全局工作的经验,从而形成可以指导全局工作的战略思维,使分管领域的工作再上新水平、再登新台阶。

领导干部要想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必须为自己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使自己从挑战中感到压力、得到激情,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从中获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体验。历史上,哥伦布如果没有敢于挑战的心态,就不可能发现新大陆。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各种矛盾也错综复杂。能不能化解这些矛盾,关键是看各级领导干部有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没有敢于直面矛盾的勇气和魄力。唯有敢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矛盾,才能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挑战,不是为了抛弃传统,遗忘过去,而是为了改造自己,激活思维中的智性。”因此,领导干部要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就必须敢于反思传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挑战自我、敢于突破不能,敢当“急先锋”、敢啃“硬骨头”、敢蹚“深水区”、敢打“攻坚战”。

实践出真知,任何纸上谈兵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思维都不是成熟的战略思维。战略思维一定是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娴熟、不断升华,慢慢从经验境界上升到哲学境界的精神成果。战略思维功能的发挥,更加强调在宏观上、整体上指导实践活动。对广大领导干部来说,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主课堂就在实际工作中,研究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才是培养战略思维能力的最终目的。只“行”而不“思”,能力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行”的初级阶段;只“思”而不“行”,能力就只是“纸上谈兵”,而不成其为能力。对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战略思维能力的运用集中体现在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善于思考,深入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又要对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寻找两者的结合点,真正贯彻执行好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在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重大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

有高度、大气魄、上档次

战略思维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实践中,领导干部应充分运用战略思维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而在领导干部合理运用战略思维时,战略思维发挥的作用是有高度的、大气魄的、上档次的。

战略思维运用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基础,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战略思维运用的出发点,也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归宿。如果没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战略思维也就失去了灵魂。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时刻地反映在党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之中,其具体表现是领导干部一切战略设计、战略思考都要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全局利益为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促使领导干部更具有领导魄力、战略勇气和战略高度,错误的或者片面的价值观则会扩大党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产生的负面影响。作为领导干部如果凡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升官发财,那么他不可能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也就不可能去为老百姓做实事。虽然这样的领导干部只是少数,但是如果其职位在相对关键的岗位上,那么就很难形成科学的战略决策。他只会一味地从个人、从自己、从小团体的利益出发,也就不会形成大局观、全局观,即使有所谓的全局思考,那也不能称之为战略思维,充其量只是一种局部的或者个人的谋划或计划。

战略思维面对的大多数问题是复杂系统和复杂过程,出现战略决策失误和战略风险的概率远远高于战术决策,故而领导干部进行战略决策时要留有余地和备选方案,要根据战略实施的进程和相关事物变化的反馈及时调整或重新制定战略。长期以来,战略风险控制一直被人们所忽视,领导干部的目光大都放在战略的制定上。然而很多制定周详、论证充分甚至科学的战略最终失败了,就是因为战略风险未得到及时控制。因此,风险性原则对领导干部运用战略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来说至关重要。认识到战略思维的风险性原则,领导干部就不能因怕担风险而畏难就易,更不应满足于当四平八稳的“太平官”,而应当在战略谋划时兼顾风险,在战略实施时应对风险。“为官避事平生耻”,作为领导干部,就是要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敢担责任。范仲淹曾说过,凡为官者,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邓小平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干事难免会出错,但不干事百分之百地错。不干事的干部越多,党和人民事业面临的风险就越大。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该保持昂扬锐气,带头创先争优,把干事创业作为自己的天职,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第2讲 辩证思维把握本质

“天下之理,有张必有翕,有强必有弱,有兴必有废,有与必有取”,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运用辩证思维来论述深化改革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强调要处理好改革过程中各种重大关系,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多个角度想事情,读懂中国国情,把握改革大势。

“两点”与“重点”

辩证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辩证思维是要用联系和本质的眼光来看问题,而不是孤立地、表面地看问题。辩证思维方式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相对的,辩证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事物的有机联系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反映和把握规律,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全面地认识事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辩证思维是人们按照辩证逻辑规律进行的思维活动,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重视事物之间以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把握事物本质、正确认识世界、揭示发展规律的根本方法,是思维主体的理性思维方法,更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辩证思维要求领导干部要学会用两分法认识事物,要从两方面看待问题,如主观和客观的问题、片面和全面的问题、孤立和联系的问题。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是孤立地看待问题,就事论事。比如,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唯GDP至上,只重视经济发展,却忽视了环境保护,以至于最后经济片面增长,却破坏了绿水、青山。这类由于党员领导干部缺乏辩证思维,以至于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现象屡见不鲜。

辩证思维是以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是领导干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当前,全面改革、加快发展的任务艰巨而又复杂,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因此,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掌握并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全面深化改革,要求领导干部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来看待改革发展稳定,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来谋划改革发展稳定,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来引领改革发展稳定。领导干部要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来思考问题、谋划工作、解决问题。这里主要包括“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就是要防止片面性,“重点论”就是要抓住关键点。运用辩证思维必须将矛盾对立双方统一起来,防止割裂开来,必须学会在对立统一中考虑问题。不同的事物、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环境,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领导干部要因事、因时、因地制宜,考虑问题也要全面周到,统筹兼顾,既要发展经济,也不能轻视民生;既要GDP的增长,更要绿水青山良好环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既要坚持全面发展,还要强调突出重点,克服那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在发展中、联系中和全局中把握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真正自觉坚持运用辩证思维去干工作。

具体来说,领导干部是否掌握辩证思维的“两点”和“重点”,关键在于是否善于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是否善于从多种矛盾中理出主要矛盾,遇事不眉毛胡子一把抓,千头万绪抓根本。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在事物的矛盾体系中,有一个主要矛盾,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方向,抓住并解决好主要矛盾,其他矛盾的解决就好办了。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将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据此确定的中心任务,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所以各个领域、地区和单位,都受这个主要矛盾的支配和制约,都要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去开展工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证明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它符合辩证思维的“两点”与“重点”。邓小平既看到了世界并不太平,许多地方还存在冲突甚至局部战争,又看到了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既看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国际经济秩序并不完全公正合理,又看到了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发挥自身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利用机会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运用辩证思维对时代主题做出正确判断后,领导党和全国人民制定了相应的国内政策,广泛参与国际合作,将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通过改革开放等各项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同时利用国内充足的人力资源发展生产,实现了国家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

辩证思维是“最锐利的武器”

对立统一学说即矛盾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事物发展的这种客观规律性,要求人们在主观上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并且自觉地运用这个方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领导干部,每当回顾总结工作的时候,发现自己常常犯错误:有些领导干部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和建设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有些只考虑自己任期内所谓的“政绩”,搞短期行为,或者急功近利,做的决策有损于长远发展。为什么这个问题会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呢?从方法论上找原因,就是因为缺乏辩证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要求对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方法,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坚持两点论,重点论;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等等。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一切领导活动都必须受辩证思维和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支配。领导干部要在领导活动中突出地强调“两点论”,并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在实施领导行为、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不能搞单打一。科学的领导观认为,承认不承认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能不能用正确的、现实的方法来解决这些矛盾,是有没有辩证思维决策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领导干部要开拓解放思想的新境界、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就要打开解放思想总阀门,进一步培育辩证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为了适应时代要求,也必须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辩证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广大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肩负着重大责任,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利益格局的调整带来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也比过去更为艰巨,这对广大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辩证思维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奋发进取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科学有效的方法,卓有成效地推动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唯物辩证法的面孔从来都不是生硬的,因为它脱胎于活生生的实践,并且作用于活生生的实践。领导干部要运用辩证思维,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才可能少一些盲目,多一些理智;分析问题就能少一些肤浅,多一些深刻;解决问题就能少走一些弯路,多一些坦途。

以往领导干部经常是“以GDP论英雄”,考核是最管用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哪里有考核,领导干部就往哪里去,怎样能搞好经济,领导干部就怎样做。这导致一些领导干部过度陶醉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了一时的政绩而意气用事、率意决策。结果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因此,领导干部要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由感性决策向理性决策转变,由专断独行向发扬民主转变,防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

领导干部应学会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决策。一要集思广益,民主决策。在制定重大制度、决策时,党员领导干部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和群众商讨、沟通,集群众之智,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就头脑发热,胡乱拍板。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群众的意见不可能完全一致,能否综合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从中找出决策依据,考验着领导干部运用辩证思维的能力。“拍脑袋”决策只会违背群众意愿,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二要深思熟虑,联系实际。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员领导干部只有经常下乡调研,了解实际情况,经过深入地调查分析,才能了解群众的所盼所想所需,才能科学决策。党员领导干部要慎思笃行,从实际出发,既不能为了发展经济无视民生需求,也不能为了维护稳定就乱“拍胸脯”保证,不切实际地给予群众承诺,过后却不了了之。三要高屋建瓴,注重持续。有的领导干部为了追求个人政绩,不惜债台高筑,不切实际地乱铺摊子、乱上项目,靠举债乱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弄得民怨沸腾。因此,领导干部要站得高、望得远,从大局出发,在发展时多注重科学化、持续化、人性化,为自己戴上“紧箍咒儿”,杜绝寅吃卯粮、举债发展。不能抱着“拍屁股”走人的侥幸心理,为了凸显政绩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发展经济,随意践踏群众的利益。否则,最后只能由自己买单,把自己逼上“断头台”。

实践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辩证思维方式是在社会实践充分发展、科学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是反映时代本质和时代精神的先进的思维方式,其本质特点就在于它的辩证性。领导干部用辩证思维来认识事物,就是要注意事物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互相制约,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进程去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因此,必须掌握辩证思维的两条重要原则:

实践是检验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试金石。实践性原则的核心要求,就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领导干部而言,其决策是否符合事实、符合客观规律,即决策是否正确,是要由实践情况来检验和判定的。实践性原则的另外一个具体体现,就是领导决策要根据实践的反馈适时适度进行优化,不能认为已经“规划”好了的就是不可变更的,不应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内在统一,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有事多和群众商量,不仅可以集思广益,使主观与客观一致,形成正确决策,而且还可以极大地增强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群策之为无不成,群策之力无不胜”,因此,提升领导干部的辩证思维能力,必须首先树立群众第一的观点,牢牢抓住“实践性原则”这个根本。

发展是指事物处在永恒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永恒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解决难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遇到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而不是固守一种思维定势,将更容易解决问题。领导干部开展工作也是如此。在遇到困难时,辩证思维要求领导干部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对象,把对象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考察它们的因果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这就是提升领导干部辩证思维能力必须牢牢把握的第二点—坚持发展的观点,抓住“发展性原则”这个关键。不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会使思维陷入静止和僵化。如果思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保守思想就会占据上风,会减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在领导工作中,某些领导干部由于思维方式的僵化,往往利用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看事。正是这僵化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对人才求全责备,不启用敢于实践、敢于闯、敢于冒风险的人。这种领导缺乏创新精神,干不出新的事业,只会被时代的列车所甩掉。因此在处理矛盾时,领导干部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认清并把握时代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开展工作。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发展不可持续问题依然严重,某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频发。领导干部要认清自身角色,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在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同时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研究新情况,进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妥善应对出现的新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各有不同

领导干部不仅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还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领导干部组织领导群众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辩证思维的运用将是推进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驱动力。为此,领导干部必须要把握辩证思维方式的普遍性规律和特殊性规律,即要认识到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又各有不同。

运用辩证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把握矛盾的普遍性规律。领导干部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应不回避,认真分析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当前,在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社会的每个环节,时时刻刻都会有矛盾和问题出现。有时旧的矛盾还未解决,新的矛盾又冒了出来;有时旧的矛盾以新的矛盾形式表现出来;有时新的矛盾抽丝剥茧,其本质还是旧的矛盾。面对这种状况,有的领导干部缺乏耐心与韧性,总想一步到位一下子就能够把这些矛盾和问题统统解决,从而专心致志、一门心思地干自己的“大事业”“大工程”,搞些显而易见的“政绩”,却忽略了社会问题、民生问题。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中,遇到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棘手问题,如经济方面的困难、社会矛盾日渐增多、腐败现象严重等,产生了悲观情绪,从而忧心忡忡,甚至对改革开放的前途缺乏信心。这些都说明一些领导干部对矛盾的普遍性问题缺乏应有的理解。作为一名思想成熟的领导干部,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认识到这些矛盾出现的必然性,并认真分析具体问题并解决问题。领导干部既要看到相关问题的严重性,更要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振奋精神,坚定必胜信念。我们所遇到的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领导干部必须有迎接新矛盾的勇气,分析和解决新矛盾的思想认识和准备,绝不能知难而退,回避矛盾。这样看问题,才符合事物的辩证法,才能掌握辩证思维方式。

运用辩证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把握矛盾的特殊性规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遇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理念体现了辩证思维的特殊性规律。有些领导干部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些经验一方面让他们处理日常事务变得事半功倍,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一般来说形成思维定势的人,基本上都会不自觉地遵守原有的思维定势的惯性作用。以至于在今天,有些领导干部仍然摆脱不了长期形成的“一刀切”,盲目“跟风赶浪”等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善于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也不去研究事物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从而导致工作的失误或失败。所以,领导干部要根据矛盾特殊性规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样辩证思维就会对我们实现科学决策发挥重要作用。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别很大,各地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完全相同,就是相同问题在具体表现和特性上也有很多差别。因此,贯彻中央着眼于全国制定的方针、政策,必须学会处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把上情和下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本部门情况的发展道路,既要维护中央统一领导的权威,又要坚持不唯上、不唯书,把目光始终向着实际,根据本地的客观具体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如果领导干部不具备分析具体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就很难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更难以推动改革开放向更深层次前进。

学理论、强素质、重实践

培养领导干部的辩证思维能力,第一位的任务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蕴含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有助于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助于领导者正确认识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树立全面的社会发展理念。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助于领导干部正确把握阶级、政党、群众与领袖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党执政的根基和历史责任,增强领导干部的使命感。其次,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党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创新理论。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理论上的成熟和自觉促使领导能力的提高。

培养领导干部的辩证思维能力,要使领导干部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素质结构。首先,决策者应当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思维培养和运用的基础,决策者辩证思维方式的运用,离不开决策者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决策者应当具备优良的智能结构。智能是思维培养和运用的基本推动力。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需要决策者具有较强的综合反应能力。最后,决策者应当具备完整的素质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智能结构和完整的素质结构,使决策者在辩证思维的培养和运用方面具备了良好的个人条件,但要形成科学的决策,决策者还应在决策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认真处理好积极与审慎的关系。处理好积极与审慎的关系,可避免站在某一侧面把握决策的环节和要素所产生的片面性。主动思考,谨慎从事,反对消极,防止急躁,是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二是正确处理好依靠与依赖的关系。依靠不是依赖,专家群众的意见不能代替领导干部决策的职责,在决策中应注重领导和专家、群众的意见相结合。三是正确处理好分析与综合的关系。分析有助于决策主体在决策实践中达到对于决策对象的更加具体和深刻的认识,但是仅仅依靠分析还不能做出完善的决策,必须由分析进入综合,并使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科学的决策。四是理顺摆正深入与超脱的关系。深入是为了实现超脱,超脱需要深入,不能事事深入,也不能绝对超脱。五是辩证地看待动态与静态的关系。决策作为一个思考决定的过程,从程序上看它是一个相对静止的过程。但从决策的操作实施来看,决策又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决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因此,决策要随之由静态思维转向动态思维,以使决策者能够适应各种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辩证思维的培养和运用同样离不开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正是辩证思维的科学运用。如何实现领导干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呢?首先,要转变作风。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群众,考察民情已经成为常态。真正转变作风要防止“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状况发生,干部要放下架子,走入平常百姓中了解情况,以获取对问题的真知。其次,要摆正位置。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领导干部的老师,要通过实践加强与群众的关系,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再次,要解决问题。领导者身在其位,要谋其政,行其职,做其事。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的问题解决了,自然为领导干部带来好的口碑、好的政绩。如果对群众的问题敷衍了事,虚伪作秀,结果只能换来更大的损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