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你改作文:香港小學生常見病句150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4 05:22:07

点击下载

作者:鄧少冰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幫你改作文:香港小學生常見病句150例

幫你改作文:香港小學生常見病句150例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幫你改作文:香港小學生常見病句150例作者:鄧少冰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0-04-01ISBN:9789620429859本书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Sino United Uectronic Publishing Ltd)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本書的由來

因應香港語言常務委員會主席田北辰先生“專科專教”的號召,我這個教了二十多年小學中國語文的化學系畢業生重回學院,進修中國語言學碩士課程,我很幸運在包睿舜教授(Prof.Robert Bauer)臨將退休之時,獲得他的指導,順利完成了語言學研究論文《用普通話教中文的成果──減少中文寫作受粵語的干擾》。

我分析了三十個剛開始用普通話學習中國語文半年的小學生合共一百五十篇文章,結果顯示百分之七十六點六六學生文章中的“粵式句子”在跟著的半年內持續減少,那就是說,他們寫作受母語干擾的情況正在逐漸減少。研究又發現,香港小學生作文中與修辭有關的“不規範的書面語”成份,大致可分成三類:一、錯誤用詞的句子;二、邏輯思維紊亂的句子;三、語法錯誤的句子。

研究結果令我和包教授都感到欣慰,它不但說明了用普通話教中文可以令小學生寫出更規範的書面語,而且還說明了語言潛移默化的力量。包睿舜教授是美國人,但對中國語言學甚有心得,他多次叫我把研究結果公開,他說在他的學生中從來沒有人做過有關寫作的研究,他認為我的研究著重數據,很能說明問題,應該讓多些香港老師知道,但作為一個語言學家,他更感興趣的是,孩子的“病句”是怎樣產生出來的呢?

近幾年,我常在報刊上看到一些人在質疑用普通話教中國語文的成效,我真的很想以我的經驗去平息他們的疑慮。但是,在香港當教師是十分忙碌的,當中以要改作文、又要關顧孩子品德成長的班主任尤甚,我幾乎每天都是披星戴月地上下班,對公開論文的事,我一直是有心無力……直到一天,我遇上了三聯書店的副總編輯李安。

我把論文交給她看,她如包老師一樣,對孩子的病句很感興趣,她建議我把學生病句分類,編寫成書,讓老師和家長了解學生寫作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設法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李安的建議,是包老師的原意,也是我這個教育工作者的心願。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李安對工作充滿熱情,和她交談,你會被她的活力所感染,不敢再怠慢下去,於是,我開始擠時間寫作,希望我的經驗,能為提升孩子的語文能力略盡綿力。本書嘗試從學生的角度去探索他們創作句子的心路歷程,希望能為語言學研究者提供一些活生生的例子。書裡以“幫你改作文”為題,希望書中的實例,對想幫助孩子們寫好文章的人能有所啟發。

十分感謝編輯陳玉小姐的精心策劃,令我能與大家分享我的草率文章。

書中觀點皆為個人多年來觀察學生舉動所得,如有偏激武斷之處,歡迎各方有識之士批評指正。由於教務纏身,成書時間匆匆,錯漏難免,希望各方人士多多包涵。四年級是好時機

移民加國多年的好朋友帶著長大了的女兒回港探望我這個阿姨,世姪女說得一口流利粵語,我們談得很投契,她表示對中國傳統文化如歷史、易學……等都很感興趣,很想多些了解。翌日,我帶了一些有關中國文化的書籍送給她,她拿著書本苦笑著說:“Auntie,我是‘香蕉’,說還可以,簡單的中文字還會幾個,但中文報章已看不明白了。”我和她的母親也都苦笑起來,苦笑中我還感到胸口隱隱作痛,我看到,眼前這熱愛中華文化的孩子,正一步步地和中華文化分離,就如植物從泥土中分離出去一樣……可怕!

母語,是孩子與親人溝通、學習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橋樑,母語學不好,即人之根基不穩,甚至成為無根者,是十分悲哀的事,我建議有心移民的朋友,要讓孩子先學好母語才移民。

用普通話作為中國語文的教學語言,好處很多,除了可以打破各民族間的隔閡外,還可以幫助學生擺脫方言的干擾,書寫出流暢的書面語來。幾十年來,我們國家在“推普”工作上做了很多工夫,成績顯著,但卻帶來了“方言死亡”的危機。

最近,從電視新聞中得悉,福建省部分地方採用母語──閩南語進行幼兒和小學語文教學,目的是拯救瀕臨死亡的閩南語。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和傳統文化,方言和本族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它們記載了這個民族的歷史,要我們的後代繼承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必須先保存我們民族的方言。

香港人和廣州人似乎不會擔心粵語有死亡的一天,因為儘管我們每天在課堂上採用普通話進行學習活動,但下課後,我們大部分時間仍然在說粵語,但我確實擔心,如果我們把粵語從幼稚園趕出去,粵語死亡會出現在我們的幾代之後。

我的母親是潮汕人,雖然她一生沒說過流利的粵語,但我們兄弟姊妹都是香港土產,我們當中沒有一人會說潮語。父親一生說的是南海話,雖然南海話是粵語的一個支派,但它畢竟和香港式粵語在發音和措詞上有很多不同之處,但我們亦不能承傳了。嚴格來說,對我們兄弟姊妹來說,父母的母語,已經跟隨他們一同逝去了。

丈夫是江蘇人,他父母說的粵語,基本上不能令香港人明白,但丈夫和他的弟妹只繼承了父母語言中的一些簡單術語,我隨他回鄉探親時,我們只能靠普通話和親友們溝通。對丈夫來說,他父母的語言,亦已跟隨他們一同逝去了。幸好他兄嫂早年在鄉間成長,保留了他父母的語言,但大伯的子女在港出生,亦如我的女兒們一樣不懂鄉音,估計翁姑的母語亦只能多留一代罷了。

俗語說:“有一得,有一失。”“推普”和拯救方言的確存在矛盾,但我認為,只要在時間上安排合宜,還是可以兩全其美的。

小學一至三年級是孩子掌握語言的重要階段,由此時採用普通話作為中國語文科的教學語言,等如要孩子放棄有系統的粵語學習,那麼他們如何學好粵語?教導孩子粵語的主要成員,除了學校老師外,還有孩子的家長,其實家長才是教導孩子學習母語的主角,平日家長跟孩子的對話、睡前對著圖書說故事,是教師不能取代的,對著同一個字或句子,家長唸粵音、老師唸普音,會令孩子的學習造成障礙,這種障礙包括了複雜的心理因素,障礙造成的後果可大可小,大多數孩子最終會選擇放棄母語學習,部分孩子會連漢語都學不好。

我從前教過一對從潮州來港的新移民兄弟,唸一年級的弟弟問題可大了,他從前在鄉間幼兒園說普通話,在家說潮語,現在上課用的是陌生的粵語,他完全不知所謂。上課時掌握不到字詞發音,回家問父母吧,得到的是潮語的發音,他心知發音和老師的不同,只好放棄發問。結果,他不但粵語學不好,潮語也是只會口語,不會看字唸了。語言障礙,不但影響了這小孩子的學習,長期在學業上的挫敗,亦影響了孩子的情緒,令他變得暴躁和不友善,經常打架生事。

唸四年級的哥哥情況剛好相反,他很快便能跟著大伙兒用粵語學習各科目了,而且中文科的學業成績比本港出生的學生優秀多了,這該是他從前在鄉間用普通話學習各科的成果吧!

現任香港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先生曾說,他們那一代香港人早年是由小學四年級才開始學習英語的,但他們的英語能力亦比目下不少由幼稚園已開始學英語的年輕人好,由此可見,四年級開始學習第二語或外語亦一樣可以成功。

我工作的學校在過去四年來,在語文教學上都作這樣的安排:由一至三年級採用學生的母語──粵語來學習中國語文,附加普通話科目,普通話科目的學習,猶如外語英語科一樣,重點在朗讀和語音訓練,學習模式是真正的兩文三語;由小學四年級開始,採用普通話作為中國語文的教學語言,取消普通話科目,此時的學習模式,其實只有兩文兩語。

四年級是由兩文三語模式轉移到兩文兩語模式的重要階段,我在這個關口守了三年,我發覺,只要多朗讀,孩子們的語文水平可以在一至兩個月內明顯改善。我在我的碩士論文中分析了三十個孩子的文句,結果顯示,八成以上的孩子,在用普通話學習中文一年後,文章中的“粵式句子”明顯減少了,亦即是說,行文流暢了。

成功的經驗告訴我:由四年級開始採用普通話學習中國語文,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又可以防止“語言死亡”,值得向各教育界同寅推薦。幫孩子改作文

如果不考慮精力和時間,如果不用“趕”進度,不用“趕”著發還作文給學生修改,不用“趕”出卷,不用“趕”交分,不用“趕”……教中國語文的樂趣真不少!

小孩子天真無邪,他們寫出來的東西常引得你“捧腹大笑”,我們不少中文科同事在批改作文時經常會發出會心微笑,偶然還會咭咭大笑,甚至高聲朗讀,與旁人分享。孩子寫得好,我們欣慰地笑;孩子寫得有趣,我們欣賞地笑;孩子寫錯了,我們無奈地笑。孩子們製造的“學生病句”,往往能令身心疲憊的老師們精神為之一振。

我十分贊同教育家維果茨基(Lev Vygotsky)的“鷹架效應”(scaffolding)理論,他說:在長輩的協助下,可令兒童的學習獲得更大成就。儘管形成“學生病句”的因素很多,有年齡的因素、有母語干擾的因素、有語言環境的因素……但只要我們能及時協助孩子認識錯誤,改正缺點,他們的語言能力一定能夠改善。事實上,我過去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我在香港教小學生中文寫作二十多年了,一至六年級的學生都教過,我發覺學生們的語文能力雖然不同,但他們寫出來的不通順句子,卻似乎有不少共同點,例如:很多孩子的句子中都夾雜了粵語詞彙;很多孩子都不會用代詞“我”、“您”、“他”;很多孩子都會以“我說給媽媽聽”代替“我告訴媽媽”。於是我想到:大人如果能認識孩子句子不通順的問題所在,對幫助孩子寫好文章,可能更能事半功倍。

以下,我將和大家討論孩子的三類“學生病句”:(一)措詞不當類;(二)違反邏輯思維類;(三)違反漢語語法類。句子的生成,是剎那間的事,在這一個“無中生有”的短暫過程中,孩子的腦海究竟出現過什麼念頭呢?讓我們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們創作句子的心路歷程吧!

最後,衷心感謝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丘日謙校長、小學五年級的梁君博同學及其家長,他們均對本書出版鼎力支持。少冰第一部分措詞不當類“措詞不當”是很多香港小學生在作文中常出現的毛病,據我觀察,這些毛病,大多數是學生受自己平日說話的習慣影響而造成的。學生說話的習慣,成因十分複雜,母語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其他如孩子本人的性格、閱讀的習慣、看電視的習慣、同輩的說話、父母的教育水平……等,總之,包圍著孩子生活的語言,都有可能影響孩子的措詞方式。我最近發現,孩子寫作時的心理因素,亦會影響他們寫作時的詞語運用。1.從“告畀”到“告訴”學生病句 班主任決定要告給她媽媽聽。粵口語 班主任決定要告畀佢阿媽聽。書面語 班主任決定要告訴她的媽媽。解說:小學生常說“我告你”、“我告畀老師知”,當中的“告”字是投訴的意思,孩子在這兒要表示的是“班主任決定要向她媽媽投訴她的行為”。

孩子的腦海裡有不少粵口語與書面語的對譯記憶,如:粵語“畀”可對譯成書面語“給”;粵語“佢”可對譯成書面語“她”。

孩子不會用“告訴”一詞,但他腦海中有“告”─“投訴”的意識,所以,他把粵語“告畀”翻譯成書面語“告給”,把“佢阿媽”翻譯成“她的媽媽”,撇開普通話用“告訴”的習慣來說,單從“粵普對譯”來看,這孩子已是個十分成功的翻譯者了。2.從“話畀”到“告訴”學生病句 你話給我聽。粵口語 你話畀我聽。書面語 你告訴我。解說:“話畀××聽”是粵語常用句式,意思也是把事情“告訴××”,讓××知道。

和前面的孩子一樣,這孩子雖然不會用“告訴”,卻知道粵語“畀”的書面語是“給”。於是把“話畀我聽”譯成“話給我聽”了。3.不懂“告訴”,“您他”不分學生病句 我會說給他聽我在學校做過的事情。粵口語 對爸爸說:我會話畀您聽我在學校做過啲嘢。書面語 我會告訴您聽我在學校做過的事情。解說:“說畀××聽”不是粵語,也不是標準的書面語。從句子的意思,可以知道孩子要表達的是“告訴”的意思,即粵語“話畀佢聽”,但孩子知道“話”不是書面語,要用“說”表示,而“畀”則相當於書面語“給”。這孩子把“話畀佢聽”翻譯成“說給他聽”,而不懂用“告訴他”。

他的中國語文能力明顯比前面兩位同窗稍遜,他不但不懂得用詞語“告訴”,而且還“您他”不分。“您他”不分似乎與母語無關,早年我亦曾濫竽充數,教過小學生英文科,我也曾為幫助學生弄清楚He、She、You、I……等代詞而感到吃力。

代詞這東西太抽象了,處於具體運思期〔西方教育家皮亞傑(Piaget)學說,指小學生都要依靠具體的東西去協助邏輯思考〕的小學生常常被它弄糊塗了。寫這病句的孩子,因為爸爸是男子,所以記住了男性的代詞是“他”,但他忘記了說的對象是他的爸爸,他該用“您”代表爸爸才是。幸好,他還知道粵語“嘢”該譯成“事情”,“啲”該譯成“的”。4.“說給”不如“告訴”學生病句 我還未說給你聽呢!粵口語 對爸爸說:我仲未講畀你聽喎!書面語 我還沒告訴你呢!解說:句子翻譯自粵口語“我仲未講畀你聽喎”,書面語應用“我還沒告訴你呢!”

粵語“講”和“話”作動詞的時候,意思相同,都是“說”的意思。因此,“講畀你聽”和“話畀你聽”意思相同,都相當於書面語“告訴你”。

這孩子雖然懂得把“仲未”翻譯成“還未”,把“講”譯成“說”,把“畀”譯成“給”,卻不懂把“話畀你聽”翻譯成“告訴你”,又把“沒”誤作粵口語“未”,句子便成了既不是粵語又不是普通話的“我還未說給你聽呢”。5.善用“讓我”與“告訴”學生病句 等我說給你聽。粵口語 等我講畀你聽!書面語 讓我告訴你吧!解說:“等”在書面語中是“等待”的意思,“等我說給你聽”中的“等”雖然也包含“等待”的意思,但書面語卻不會用“等我”表示,而用“讓我”表示。句子對應的書面語是“讓我告訴你吧!”

這孩子不但如前面的孩子般把“講畀你聽”翻譯成“說給你聽”,還直接用了粵口語“等我”,而不會用“讓我”。“等我說給你聽”是連同以上四個不會用“告訴”的例子中最粵語化的一個句子。6.“去玩”的累贅學生病句 我們去玩過山車,我們去玩的時候媽媽害怕得尖叫起來。粵口語 喺我哋去玩過山車嘅嗰陣時,阿媽驚到尖叫咗出嚟。書面語 在我們玩過山車的時候,媽媽害怕得尖叫起來。解說:“去”是古漢語,是漢語基本語素之一,除了“離開”之外,亦有拋棄、死亡……等十多種解釋,但多數小學生只知道它是“離開”的意思。在“去”字後面加上名詞或動詞,有“去進行”的作用,相當於英語的“go to”,如:去玩、去上班、去工作、去做功課、去打籃球……等。“去”字在粵語和普通話中的使用率都十分高。小學生的語文根基淺薄,濫用或錯用“去”字的情況相當普遍。

病句內容是一個男孩子描述他們一家人去“迪士尼”遊玩時的情景。孩子愛把批改文章的老師作為寫作的對象,他很想和老師分享這一次“迪士尼之旅”的喜悅,所以,他先告訴老師“我們去玩過山車”,然後再告訴老師“我們去玩的時候”發生的事。從寫作角度看,這是一個十分累贅的句子。“去玩”是常用語,粵語和普通話都經常用,是“去進行玩耍”的意思。孩子應該是受了粵口語“喺我哋去玩過山車嘅嗰陣時”當中“去玩”的干擾,而多加了“去”字。媽媽的害怕和尖叫,是在玩過山車的過程中出現的,而不是在“去玩”而“未玩”的時候出現的,所以句子中的“去”字該去掉。

我用紅筆在“去玩”下面劃上橫線,再在旁邊寫上:不用“去”。謄文時,孩子把句子改成“在我們玩過山車的時候,媽媽害怕得尖叫起來”。7.濫用“去”字學生病句 我們去了名叫i-sport的遊戲機中心去玩了。粵口語 我哋去咗間叫i-sport嘅遊戲機中心玩。書面語 我們去了家名叫i-sport的遊戲機中心玩。解說:句子中也出現了兩個“去”,如前面一樣,這孩子也是受了他說粵語的習慣“我哋去咗間名叫i-sport嘅遊戲機中心玩”干擾,而創造了這個句子。

批改時,我在句子旁邊寫了:“句子太累贅了,應省去第二個‘去’”。孩子後來把句子改為“我們去了名叫i-sport的遊戲機中心玩”,問我這樣寫是否行得通。我再請他加上量詞“家”,句子於是變成“我們去了家名叫i-sport的遊戲機中心玩”,通順多了。

孩子的說話習慣,影響了他們的詞語運用,這是一個明顯的例子。8.錯用“去讀書”學生病句 雖然那裡的學習環境不是不好,但是那裡的學生是很努力去讀書的。粵口語 嗰度嘅學習環境唔係唔好,嗰度啲學生係好勤力讀書㗎!書面語 那裡的學習環境還不算差,那裡的學生是很用功讀書的。解說:如前面兩個例子一樣,這個句子明顯是受了粵口語影響的產物。“那裡的學生是很努力去讀書的”中的“讀書”是一件靜態的事,不是現在才要“去”進行的,應該省掉“去”字,而書面語比較習慣用“用功”去形容“讀書”,很少用“努力讀書”的,所以,句子該寫成“那裡的學生是很用功讀書的”。

普通話中也有“去讀書”的說法,如:“你快點去讀書吧,這兒不用你幫忙了!”當中“讀書”的動作仍未開始,是要“去”進行的,所以“去”字是不能省掉的。如果省掉“去”字,意思會變成“你快點讀書吧,這兒不用你幫忙了!”則讀者可以想像到“你”正在讀書,與未“去讀書”情況不相同。然而,上面的句子雖然用了“去讀書”,但卻沒有“去”的必要,應該去掉“去”字。“雖然那裡的學習環境不是不好”中“不是不好”來自地道粵語“唔係唔好”,是孩子把“唔”字翻譯成“不”字的產物。9.不適當的“去什麼”學生病句 因為我不知道我會去什麼班。粵口語 因為我唔知道我會讀邊班。書面語 因為我不知道我會讀哪一班。解說:孩子在作句時心中想著粵語“去邊班”,“去邊班”是孩子們常用的粵口語詞,當中“去”是“升讀”的意思,“去邊班”即“升級之後去哪一班就讀”,但他的大腦告訴他“邊”不是書面語,該以“什麼”取代,於是,他作了“去什麼班”。

我用紅筆在“去什麼班”下劃上橫線,再在旁邊寫上:“讀哪一班?”學生於是把句子謄寫為“因為我不知道我會讀哪一班”。10.改“行”為“逛”學生病句 我們吃完早餐就行了附近不同的酒店。粵口語 我哋食完早餐就行咗附近唔同嘅酒店。

書面語 我們吃完早餐就逛了附近不同的酒店。解說:港人愛用“行”去表示漢語“逛”的意思,如:行街、行公司、行商場……等,但書面語乃用“逛”,不用“行”。句子是學生在敘述他的旅遊故事時寫的。據我的分析,學生在寫作時,他的大腦先出現粵語句子“我哋食完早餐就行咗附近唔同嘅酒店”,然後把“我哋”翻譯成“我們”,把“食”翻譯成“吃”,把“唔同”翻譯成“不同”,把“嘅”翻譯成“的”。但他的大腦記憶系統中沒有粵語“行咗”相當於漢語“逛了”的資料,但有“咗”相當於“了”的資料,於是,句子就變成“我們吃完早餐就行了附近不同的酒店”了。

我用紅筆在“行了”下面加上橫線,再在紅線下寫上“逛了”二字。孩子在謄文時把句子改為“我們吃完早餐就逛了附近不同的酒店”。我相信,當該學生再想用粵語“行咗”一詞的時候,他應該懂得以“逛了”取代它,因為他的大腦已有“粵語‘行咗’即漢語‘逛了’,而不是‘行了’”的資料。11.改“行”為“走”學生病句 那人不知道方向,要行哪一邊?粵口語 嗰個人唔知道方向,要行邊邊至啱呢?書面語 那人不知道方向,要走哪一邊才對呢?解說:“要行哪一邊”既不是書面語,也不是標準粵語,是粵語與書面語的混合體。由於書面語的“走”,粵口語用“行”來表示,不少小學生在寫作時,仍會把不恰當的“行”字寫在書面上。

孩子在寫句子時,很可能是先想粵語“唔知行邊邊至啱”,由於“唔知”的是“那人”,而不是孩子本人,所以孩子想到了“那人不知道”。根據西方教育心理學,六至十二歲的孩子正處於具體運思期,他們想問題都很形象化的,這時他的腦海裡極可能出現一個人站在路上不知去向,於是他便寫了“那人不知道方向”,描述“那個站在馬路上、不知該向哪個方向走的人”的情景。曾迷路的孩子,都知道迷路者在迷茫中會想著:“要行邊邊呢?”他把句子翻譯成書面語:“要行哪一邊?”

他把兩句合起來,便成為“那人不知道方向,要行哪一邊”了。12.“走過去”與潤飾語學生病句 所以就行去聽小鳥的聲音。粵口語 所以,我就行過去聽吓雀仔唱歌。書面語 所以,我就走過去聽聽小鳥的歌聲。解說:由於粵語的“行”字,相當於書面語的“走”,所以,書面語“走過去”,香港人會說“行過去”;書面語“走去”,香港人會說“行去”。這孩子的語文能力明顯比較差,他只知道“雀仔”相當於書面語“小鳥”、“嘅”相當於書面語“的”,但不懂得粵語“行去”相當於書面語“走過去”,亦不懂得“小鳥的聲音”與“小鳥的歌聲”的差別,更難希望他能明白“聽聽”與“聽”的分別了。

我用紅筆在“行去”和“聲音”下劃上橫線,再在“行去”的紅線下寫上“走過去”的意思,在“聲音”的紅線下寫上“歌聲”,並在“聽”字的後面加上“v”狀增補符號,以表示該在“聽”字後加上一些文字。

孩子在謄文時把句子改寫為“所以,我就走過去聽小鳥的歌聲”,他問我這樣改對不對,又問“v”狀符號是什麼意思。我於是告訴他,我會採用“所以,我就走過去聽聽小鳥的歌聲”,我認為這樣寫感覺較優美,因為“聽聽”有欣賞的含意,而單字“聽”在這兒只是“聽”的動作。13.“行山”不是書面語學生病句 在春天行山是一個好的建議。粵口語 喺春天行山是一個好嘅建議。書面語 在春天攀山是一個很好的建議。解說:孩子把粵語詞“行山”寫在作文本上,我改作文時在詞語“行山”下面加上紅線,並在旁邊寫上:“行山”不是漢語詞彙。

香港人愛“行山”,“行山”是粵語詞,書面語用“攀山”表示。

謄文時學生問我該如何改,我在白磁板上寫上“攀山”二字,他於是把句子改成“在春天攀山是一個很好的建議”。14.“行上去”不是書面語學生病句 行上去可以按摩腳掌。粵口語 喺上面行可以按摩腳掌。書面語 在上面走,可以按摩腳掌。解說:根據學生文章的上文下理,我推想學生想告訴我“在石子上面走動可以按摩腳掌”。我用紅筆在整個句子下劃上橫線,再在旁邊寫上:“行上去”不是書面語。

謄文時,他問我該如何改,我告訴他該用“在上面走”代替“行上去”。於是,他把句子改成“在上面走,可以按摩腳掌”。句子意思雖然不太完美,我還是接受了他的句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