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服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5 17:30:02

点击下载

作者:贺慧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为什么孩子不服你

为什么孩子不服你试读:

前言

教育问题是一个让很多家长都感到困惑的问题,相信在大家心里,教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让我们感到每天都是新的。社会在变,环境在变,过去适用的教育方法到了今天就不一定适用了,所以,作为家长要随着环境的变迁,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方法进行调整,才能适应长大的孩子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

当你有了孩子,你是如此的关心他的成长,他的第一个微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迎着你的召唤蹒跚学步,第一次开口说话,第一次用他稚嫩的小手摸着你的脸安慰你的痛苦,第一次背着书包上学校,第一次拿回成绩单让你签字,第一次为你做饭……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对你来说都是人生的重新体验。它是快乐的体验,是能让你抛掉一切烦恼的体验,是让你从内心深处得到满足的体验。然而,快乐每增添一分,你的忧虑似乎也毫不留情地增加一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当他长到十几岁的时候,你几乎开始怀疑自己,怀疑孩子,你甚至怀疑你们之间是无法沟通的,怀疑你和孩子以前的情谊将成为过眼云烟,迷茫却不知道如何是好,是要放弃还是要在痛苦之中继续挣扎,你因不知道答案而无所适从。

相信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但现实中认为孩子不如意的父母却十有八九,有的孩子在父母和他人的眼里,甚至会成为十足的“坏孩子”。对于表现一般的孩子,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可以放得很低,但当父母有一个不乖的孩子的时候,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无比痛苦的事。这样的孩子会使家庭失去和美,使父母失去希望,使生活麻烦不断,使父母脸面全无……每个孩子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曾有个“坏孩子”的父母说:“看到孩子这样,我连死的心都有。”为什么父母“连死的心都有”?原因就是当父母看到自己孩子“坏”时,他们束手无策,没有有效的办法对他的“坏孩子”进行管教。在父母的心里,对自己孩子已经失去了信心,认为孩子已经“病入膏肓”,已经“无可救药”了。

所以我们发现,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将他们养育成人是一个极富挑战性、极易让人筋疲力尽的过程,仅仅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情况下还需要我们充满智慧和耐力。什么才是跨越代沟、进入孩子心灵世界的钥匙,怎样才能与我们的孩子亲密无间的沟通?父母首先要明白,有时候青少年的疯狂根本是毫无理由,无理取闹,他们只是叛逆。不幸的是,你无论做什么都无济于事。“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面对孩子的行为做父母的常常忍不住脱口而出。是的,天凉了让加衣服就是不加,地板凉可就是要光着脚丫,每天就是不要刷牙,吃饭就是要把饭弄得满桌子都是,见到长辈不懂得礼貌,在屋里总是要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到吃饭的时间了还要看电视,从来不主动做作业等,无论怎么说都不听。

无数家长为此烦恼,家里充满呵斥和吵嚷声,可是没用,火药味越发浓烈,问题却解决不了。

无忧的物质生活、空前的学习压力、紧密的亲情缠绕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生活写照。孩子们有许多疑问:我的快乐在哪里?我的痛苦源于什么?我为什么要活着?因为不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疑惑的家长也要问:我的孩子怎么了?我的教育错在哪里?

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被动接收,等着别人帮他做决定或者做事情,那么当他步入社会时,也不会被重视的。所以家长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他们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孩子是百年大计,社会、学校、家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国内外的出版人士也把眼光转向望子成龙的亿万父母,每年有许多“父母必读”类的新书摆在书架的显眼处。但家长面对各种版本的教子书,也不一定能找到适合教育自己孩子的方法。

本书将给您一项学习教育的技巧与接受教育训练的机会,给你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指引你切身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你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孩子变得愿意与父母配合。掌握了交流的技巧,就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达成美妙的交流沟通,让孩子在您的引导下身心健康发展。本书从各个角度说明了孩子不同阶段所需要的理解,对在培养孩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能给予家长一个很好的参照。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选择有趣、能得到表扬的事情去做的,只要父母亲的方法恰当,孩子也可以“懂”你的心的。

这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从父母的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的角度阐明了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并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细致地描写,内容涵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使父母读后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为孩子保驾护航,让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信服、心服、口服。

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不成功的父母。用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来说,就是“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个天才般的孩子,是没有道理被埋没的,除非父母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没有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所以各位家长应该从现在开始,从阅读本书开始,做一个明智的家长吧!作者2012年4月

学习篇

1 亲子伴读,智慧共享——影响

1.求知型父母的重要《中国妇女报》曾经刊登了“家庭教育有奖问卷调查”,收到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近5000份答卷,还有近200封父母和孩子们的来信。在调查中发现,58%的父母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能力属于一般水平;52.2%的父母认为自己需要学习如何教育孩子;44%的父母认为自己非常需要学习怎样教育好孩子。其中,很多父母谈到:我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机等;我不知道为孩子推荐什么样的儿童报刊和课外书;我不知道从哪里能获得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和自己的孩子交流等。所有这些都说明,要做一个成功的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当孩子慢慢长大,父母的知识便显得有些落后了,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就该补充一些新知识,补充一些孩子喜欢的知识,让孩子愿意和我们在一起,而不是因为我们在知识上的缺乏而疏远我们。

教育是门艺术,记住,是门艺术。你要先看看自己,有没有给他创造个让他可以探索,可以学习的环境,这是比较重要的;再者看看你自己是不是比较喜欢学习,如果你是个爱学习的人,那么自然的小孩也会跟着你学了,小孩就是这样学习着大人的行为长大的。

如果向家长们问一句:当前家教重点在哪?马上会有家长说:“提高孩子能力。”您的回答是正确的,但不完全正确,您忘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之所以对孩子“不会管”,是因为他们看不到自己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科学的家教方法。家长如果用不正确的观念方法去教育孩子,就如同用有缺陷的设备和方法去生产产品,其结果必然造成家教失败。

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不让家庭中产生悲剧?正确的做法是:运用“家庭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的“全面管理”观念,在解决对孩子应该“管什么”的问题之前,家长先要解决自己“学什么”的问题。(1)家长只有认真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抛弃。在日本、美国,孩子最尊敬的往往是自己的父母,可在中国父母的地位如何?据一项调查,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排到了第十位,父亲更是排到了第十一位,远远低于各种“星”,说明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并不“光彩照人”。2000年4月,大连一个14岁的少年上法院提出要“炒”父母,更换自己的监护人,后经过调查,并不存在父母虐待孩子的问题,只是教育方法不当。

一些母亲为了家庭、为了孩子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但孩子心目中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一个孩子的话:“我妈妈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我身上,说实话,我觉得她挺不容易的,可我就是对她尊敬不起来。”辛勤操劳十几年的家长们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没用了,被发展中的家庭、被成长中的孩子看不起了,大家看不起你,不爱理你。据上海的一项调查:在孩子心目中,31.5%认为母亲缺乏魅力、文化知识偏低、思想平庸;75.8%认为母亲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80.2%希望母亲改进教育方式,和孩子交朋友;67.3%希望母亲尊重自己,给自己提供成长的空间;只有3.7%的孩子对母亲现行的教育方式表示能接受;7%的孩子对母亲表示敬佩。

为什么落得这样一个可悲的结局?因为思想陈旧、语言陈旧。为了能得到家庭的尊重,为了永远做一个“有用”的人,家长必须加强对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家教的失败。(2)家长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教子成功”。“家长”是什么性质的“职业”?它是一个不经过考核就可以上岗、永远不会因为考核不合格而下岗的职业。天下最简单就是为人父母——把孩子养大,那甚至是许多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天下最难的也是为人父母——它要求在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下,必须把孩子教育成功,它体现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谁也不敢在孩子出生时就保证:我一定能把孩子教育成功)。

作为家长,我们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明白了对孩子有责任管、管全程、管全面,这样做就行了吗?当然这还是不够!您还是没有完全尽到自己的责任,家长还要有责任提高自己的能力、有责任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

绝大部分家长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从来没有全面、系统地学习过家庭教育知识,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90%以上的家长不具备家庭教育经验,许多家庭还是以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观念(不管落后与否),以自己现有的知识程度(不管正确与否)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具体表现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不管”或“不会管”。

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对孩子不仅要管(否则是失职);更要做到有能力管(否则孩子不服你管),有方法管(否则就是形式化管理、无效的管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我希望我的儿子做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我自己得先做成那样一个儿子。”家长如果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也就失去了教育孩子的能力和资格,所以说:家庭教育不仅是培养孩子的问题,更是教育两代人的事情。为了使孩子受到全面正确的教育,家长首先要接受全面正确教育。

2.构造学习型家庭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目标。这是21世纪的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重点,是现代人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他说:“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以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因此学习型家庭应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的典范,应教会学生学习,教会他们求知、做事、共处和生存的能力。(1)学会求知。

即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孩子不能只是接受老师教授的课本上的或课堂内的知识,还要学会自学,学会获取其他知识的本领,要学会向未知的领域求知,变“不知”为“知之”,变“知之不多”为“知之甚多”。而学会求知这一能力也需要家长作出一些表率,因为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2)学会做事。

即在社会的大学校里学会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地做一件事,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是要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学习上、生活上碰到了问题,都要学会自己分析、解决,如在家中能够独立地做一些家务或尝试进行家政管理等等。当然在学会做事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做好事情。(3)学会共处。

即学会与家人相处,与朋友相处、与邻居相处、与同学相处、与他人相处,即与他人和平、友好的相处,要克服“以我为中心”的倾向。人类社会既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没有合作,将一事无成,因此学习型家庭要教会孩子懂得宽容别人,懂得分享快乐,不搞独霸、独占,不能以自我为中心。(4)学会生存。

人的一生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人必须从他的生存环境中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例如小时候我们要教孩子吃饭、穿衣,稍大些要教他们识字、明礼,再大些要教他们克服困难,学会生存,当然学习不仅仅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发展,为了发展,就更需要学习,去寻找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从而实现完善自我,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但是学习型家庭的家庭教育要体现合作学习的精神,家庭成员要平等相处,家长不能居高临下,与孩子讲话要平等,多沟通、多交流,若平等交流意见不统一时,可以与孩子进行纸笔交谈,纸笔交流的好处是这种形式最适合表达双方的情意,最能妥当、婉转地说出对事情的看法,这种交流既能解决问题,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能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另外要教孩子制订学习计划,计划应制定得合适,即达到跳一跳能摘到苹果的感觉。计划制订后,家长要适当地指导、帮助孩子去实现目标,这个指导、帮助应有个度,不能代替孩子去做,不能直接帮孩子去实现目标,当然也不能让孩子实现不了这个目标,要让孩子始终保持较强的自信心去实现家庭计划。

学习型家庭更要让孩子懂得为什么要学习,在教育中要渗透终身学习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在迅速变革的时代,终身教育应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终身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要让孩子明白终身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的教育行为和活动。学习型家庭家长应成为家庭中学习的主角,不仅要带头学习,为孩子作学习的表率。更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因此学习型家庭是亲子学习的典范。家长要在孩子面前做终身学习的榜样,让自己的行动证明终身教育是贯穿一个人生命全过程的教育,学习应该成为家庭的重要功能,成为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

并且通过创建学习型家庭,能使每个家庭成员懂得学习,建立更为平等的家庭关系,并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成为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让每个学习型家庭的成员都能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都能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在现在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如果不继续学习,每个人都会落后,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学习型家庭要始终教育我们的孩子,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要向同学学习、向老师学习、向课本知识学习、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现代科技学习、向生活学习。

父母要树立榜样,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年幼的孩子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总是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不自觉地效仿,好的行为被效仿,当然很好,但坏的被效仿了,改变起来是很难的。当我们友好而和善地对待他人时,我们的孩子就会学到我们的善;当我们心胸狭窄,自私自利时,我们的孩子也同样学到了这些东西。所以父母亲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

2 高分背后不一定是孩子的灿烂前程——分数

1.关注孩子内心需求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老师问孩子长大后要成为什么人?一个孩子回答道,长大后要成为小丑,那个老师立即鼓掌,表扬孩子志向远大,为了人类增加更多笑声与快乐而树立理想,而如果在中国,如果孩子说长大要成为小丑,一般会被训斥为胸无大志,这就是观念的区别。朋友说她的一个外国朋友立志要成为一流的调酒师,并且在为之努力,而朋友告诉她父亲时却被她父亲嘲笑,说外国人这么可笑。

这是什么理想呢?好像孩子的理想不是要成为科学家就是医生,或者宇航员一样!这是国内外教育观念的区别,也是为什么国外有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没有的关键所在。中国一味追求成绩,产生应试教育,孩子的其他方面没有得到发挥,心理健康、创新思维、情商、逆商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我想只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能够一辈子幸福的度过,不管做什么都是应该父母亲值得开心的,这些是和成绩无关的,无论理想的大小,它都是孩子心底想要去做的,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才能正确的看待孩子。有一篇杨澜访谈的内容,作为一位聪明的名人,又成功又这么富有,记者问她对孩子有什么期望,杨澜回答说:“我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家什么家的,只要幸福生活就够了,就算是一个工人,护士,图书馆管理员,我都很开心,只要有这三点:一是孩子身体健康;二是孩子有很多的朋友,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三是孩子能够乐观生活,心理健康,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我想这能够给一味追求成绩的家长一些启发。有一篇精美的英文散文,叫“followingyourheart”,文章写了一个小女孩,十几岁时候树立了一个理想,就是长大了要做一个好母亲。大学毕业后,她同男友结婚了,然后就好好在家培养了三个孩子,作专职母亲。等到孩子们一个个成长后,她也老了,她一生没有工作过,只有一个职业:母亲!她觉得很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有了这篇文章,叫《跟随你心的召唤》。

只要你想做什么,树立了这个理想后,坚持不变一直为理想而努力,就是幸福的。这在中国也是不可思议的,哪有一个小女孩会立志要当一个母亲的,把母亲当作一生的职业,而别人就能够做到,并且很开心,很用心地去做。

如果说家长不希望孩子幸福是不可能的,但是家长现在只看成绩,用成绩掩盖孩子的其他方面,好像孩子成绩好一切都好,这难免一叶障目了,不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孩子其他方面的天赋与爱好,是非常危险的,也把孩子推向应试教育的深渊。孩子成了家长陈旧观念的牺牲品,成为21世纪在科举制度这个封建残余思想的牺牲品,不觉得可悲吗?如果真的希望孩子一辈子幸福,我想不是要求孩子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孩子就会幸福,而是像杨澜说的那三点。其实,在21世纪,我们的孩子基本上不必为了吃饭穿衣而忧愁,何苦一定要孩子长大了上重点大学,找份好工作呢?应该鼓励他们追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算孩子胸无大志,想做调酒师,想做小丑,想做一名专职母亲,只要孩子真的喜欢,我们就应该支持!成绩并不是唯一,学习基础知识是应该的,但我们不能忘记,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孩子有爱心、有好奇心、有创新思维、能够和其他人融洽相处、有自己自由发展的许多爱好等。如果大家能够跳出成绩这个圈子,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应该说是“善莫大焉”。说不定这样真的诺贝尔奖就会落户中国了。我们的家长十分关心孩子,而关心的重点主要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两个方面,其中学习成绩排在首位。有一项调查表明,“好好学习”是家长们嘴边最常说的话。另一项关于影响考试成绩因素的调查研究又表明:排在第1位的是考试当时的心理状况;第2位的是考试前几天的心理状况;第3位是学习方法……记忆力仅仅排在第17位。可见,孩子心理健康的状况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我们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孩子心灵成长的关注。

我们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殊不知孩子之间根本的差距在于家庭教育的差距。成绩只是孩子一段时期内的能力体现,并不代表孩子的发展空间和孩子的未来,家长应对孩子的成绩进步持坚信的态度,给孩子一种前进的力量。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总有一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班级中处于相对低的水平,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分数差。孩子经常得到差的分数,是否就意味着孩子以后不可以转化为优等生,或长大后没有前途,没有希望呢?显然不是如此,因此父母有必要全面理性地看待孩子当前的分数。

作为家长,必须记住并帮助孩子了解:一个分数,不过是有关他们学习进步和质量的一种不十分精确的信息;一个分数,并不会告知很多有关他们真实知识的内容或他们怎样有效地运用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由于我们关心孩子的学习,所以我们才关心分数。一般来说,孩子倾向于把家长对他们在学习质量上的期待,变成他们对自己的期待。如果父母对他们期待过高,超过他们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么他们就会感到受挫、失望和苦恼;如果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过低,则会限制他们潜力的发挥。

因此,家长需要仔细琢磨一下对孩子学习质量的期待。通过向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使孩子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满意,从而加强自信心。对于分数,要考虑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如何对它做出反应,当孩子达到或超过了父母认为能够达到的一个学习标准,并且从分数中反映出来时,父母应明智地指出导致这种分数的原因。父母可以总结出能力、努力、计划、钻研、创造性以及良好成绩反映出的其他因素。这就把分数摆到了一个正确的位置上,从而真正反映了学习的本质。

当孩子的分数没有反映出父母认为他们能够达到的学习标准时,父母就应把它当成一种诊断性信息。

低分数给出的信息是:孩子的学习出问题了。它是一次父母给予同情、鼓励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其中,父母最先的反应是对孩子表示同情,父母需要共同分担孩子可能产生的失望、挫折或气愤。如果孩子已做出了最大努力,那么,父母对于这种不懈努力的承认:“我知道你尽了最大努力,而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这样就会维护孩子的尊严和自豪感。这种对待方式,不是一种空洞的老生常谈,它反映了父母具有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以及具有鼓励孩子继续努力的信念。

父母需要设法从孩子的当前成绩中找出问题的所在。最好是孩子自己积极寻找并设计出解决的办法。这可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决定、负责和付出代价的意识,教会孩子学会怎样自助。如果有必要,可请一位教师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2.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

因为每个小孩出生后都赋予了很多的潜力,但由于人们太关注某些东西或者总受社会习俗的影响,把孩子的潜力限制了,在小学时应该让他自由发挥,多给他看点课外书什么的,因为大了再看就几乎影响不到他了,那时候的他差不多已经定型了,大了可以给他正常的玩的时间,有时候玩也可以玩出他的某些潜力,包括和人的团结能力和人的沟通能力,其实成绩好了并不一定都是好事,成绩好了孩子每次考试都会有压力,心理上会不健康,在考试前鼓励他,考试后安慰他,这样他既得到了你的爱,还感受到你是爱他的,教育孩子要对事不对人,孩子做错了或考差了,不应该埋怨他,应该更加鼓励他,这样他就会更有动力学习。

并且现代的学生功课越来越繁重,考试压力越来越大。考试的可怕之处,是必须在规定时间正确做完老师指定的部分,才能得高分,这是被动的要素。更可怕是,家长和孩子完全被功课的分数所左右,成为分数的奴隶。功课越重,儿童的自发性越容易被剥夺,像个可怜而任人摆布的木偶,这一点很危险。

父母必须明白,分数的好坏不等于教育的成功或失败。

功课并不等同教育,不要以为努力督促子女学习便完成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分数是死板的学习,假若父母不在孩子功课之余加上自己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便不够全面。当然这并非说分数和功课是不重要的,相反,在一定情况下还必须看重分数。

父母要记住:读书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而不是为了炫耀什么。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顺理成章地以为子女必须也接受与自己相等的教育才有成就;有些父母以子女考进名校为荣;有些本身无机会受高等教育的父母,望子女成龙心切,希望子女都能青出于蓝胜于蓝,以为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做个出色的人。

凡此种种,都是本末倒置的想法,把孩子的实际需要置于不顾,而勉强孩子达到并不符合他们的性格或程度的要求是错误的。

不管有没有功课,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主动自觉的学习方式,并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要努力让他们养成短时间集中学习的习惯。

为了培养孩子这种习惯,不要一开始就督促他努力不懈,或只关心成绩。分数高也罢,分数低也罢,最重要的是找出克服困难的方法。

要考虑广泛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习。家庭里按理说不应该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生活琐事、游戏、家务,都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大好方式。要活用这些素材,父母应给予各方面的援助。

父母与子女对成绩的感觉通常不一样。有些孩子的看法是“虽然不容易,但总算有60分”,父母却会认为“60分连好也算不上,只是及格而已。”子女对于不承认他们努力的双亲,只觉得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

其实大多数孩子对学习和成绩相当注意,也很努力,他们怕失败,更怕失败所带来的责骂与鄙视。因此,他们会拟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也具有竞争和不肯认输的心理,对学习能自我评价,也会考虑学习方法。总之,他们对自己的成绩,会付出努力与责任。

父母应该和孩子的学习态度加以协调,不要只看成绩的高低而强加压迫,不可只注重表面的分数的高低,而应该注意孩子是否以安定的心情,不怕挫折的推进学习计划,这才是最重要的。

假如父母总以孩子的考试成绩来评定他是否用功,如果达不到标准,便会表现出一脸的不高兴,像法官对待犯人一样对待儿女,假使父母这种扼杀孩子上进心的态度不改变,又怎么令孩子努力读书呢?

聪明的父母都明白,考试只不过是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体验。无论成绩优劣,对孩子来说都不过只是一种经验罢了,实在不值得父母大发脾气。

聪明的父母要学会科学对待孩子的成绩:(1)了解测试目的。

考试,实际是检验孩子这学期的学习效果和存在问题。弄清测试目的,才能看出测试反映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在偏重于知识记忆的测试中分数高,而在偏重于知识运用的考试中分数可能不高。家长就不能简单地以两次分数高低来判断孩子学习退步或进步,忽略孩子能力发展方面的问题。(2)认真分析分数的信度和效度。

分数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分数的真实性,有许多因素会对分数的真实性产生影响。因此,家长在分析分数时,有必要与孩子一起认真分析此次考试孩子本人甚至全班、全校考试的分数真实性。只有对分数的真实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依据“修正”以后的分数来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3)善于从分数的分析中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以充分发挥分数的激励功能。

当孩子学习成绩进步时,家长的肯定与表扬能使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当孩子学习成绩后退时,更需要家长的鼓励与帮助,从孩子的诸多不足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最能体现家长的教育水平,比如:若总分下降,单科分有无上升的?从认知识结构看,有无掌握较好,丢分不多的部分?即使孩子某次考试一团糟,帮助他的最好办法仍然是以发展的眼光看他,鼓励他克服困难,相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迎头赶上,考出好的分数。那种否定孩子的可塑性,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只会扑灭孩子的希望之火,使其自暴自弃。(4)家长要平等地和孩子探讨成绩。

每当面对孩子成绩差或下降,许多家长沉不住气,“不争气”“没出息”“枉费了家长的一片苦心”,进而推论出孩子“太笨”“没有希望”,甚至恶语相讥,拳脚相加,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样,不但无助于孩子成绩的提高,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只有蹲下身来,平等地、平静地和孩子探讨、交流,孩子才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谈出来,这样才能找出孩子的问题所在。和孩子的谈话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书面谈话有时更为有效,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经过更深入的思考,表达更准确,学生对书面的意见能反复思考,影响更持久,如学生也书面回答家长,就形成了书面对话,书面对话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形式,在学生和家长不习惯口头交流,或口头交流效果不甚理想的情况下,不妨试试书面交谈。若家长和孩子交流不畅,可能是孩子的问题,也可能是家长的方法问题,家长们必须从效果出发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

知脾性者莫如家长,了解孩子学习问题的莫如孩子的班主任或老师。所以和老师沟通显得尤为必要。在沟通时,家长既让老师知道孩子会的能力在哪里,也要让老师知道他的弱点在哪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他的希望。这样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可以因材施教,把握尺度。同样,现在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虽然越来越高,但由于工作,他们直接接触孩子的时间并不多,孩子的问题常常是很难发现,而老师就不同,因为与学生相处时间长,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潜在的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在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后,家长和老师可共同商量对孩子下学期具体的教育目标与措施,以便共同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5)家长科学地分析分数,并能对孩子学习分数的高低采取明智的态度,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明智的家长在孩子考试成功时提醒他不要骄傲,不要轻浮,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迎接更艰巨的挑战;而在孩子考试失利时,应先要对孩子予以他最渴望得到的安慰和鼓励,然后帮助他分析失利的原因,树立不怕困难、迎头赶上的勇气。这样,孩子才可能以更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关心他、爱护他的父母。

在中国,大多数父母一定都会对孩子的好成绩笑逐颜开,倍感欣慰,兴奋之余,也会叮嘱孩子“不要骄傲、再接再厉”之类的话;可如果孩子考得不理想,或者考得一塌糊涂,我们做父母的又该怎么做呢?这就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好的事了。

诚然,中国的教育机制还有它不完善的地方,考试成绩依然是老师和家长衡量一个学生先进与落后的唯一标准。其实这也难怪,对老师来说,作为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成绩上不去,那怎么能算是一个好学生呢?而对家长来说,早晨,孩子背着书包挥手与你告别,傍晚又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回来,孩子到底在学校学了些什么?究竟学得怎么样呢?一张成绩单似乎便能说明所有的问题。所以,当面对一张考砸了的成绩单,家长的着急上火、气急败坏甚至责备打骂等行为便都可以理解了。但是这些行为不但都于事无补,还可能会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面对孩子的各种考试成绩,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平静面对才是,对孩子期望值不要太过高。

现在的社会,不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了,应该说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时代已经来临,知识虽然越来越重要,但能力同时也趋显重要了。许许多多有成就的名人,不一定都是学校教育的成功典范。孩子学习成绩不是太好,并不说明孩子就比别人差;孩子现在的成绩不理想,并不表明他的成绩就会一直不理想。孩子以后的成绩怎么样,有时完全取决于家长的一种心态。

家,应该成为孩子幸福安宁的港湾,而不是一个惩罚站。特别是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当懊悔、痛苦正折磨着他们的心灵时,是最需要家长抚慰的。但有的家长在恨铁不成钢之时,却往往失去了应有的理智,也失去了父母应有的慈爱。大发雷霆者有之,谩骂殴打者也有之。这其实只能使事情越来越糟,孩子受到的打击难以言述,从而造成学习热情越来越低。当孩子手捧成绩单向你汇报时,父母要给予孩子应有的鼓励,同时平静地面对孩子的每一张成绩单,与孩子一起分析每次考试成败的原因,进而帮助孩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考试成绩就不再是孩子追逐的唯一目标,让孩子形成一种健康的学习考试心态,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3 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兴趣

1.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

现在,有不少孩子厌学,没有从学习中找到乐趣,甚至优等生也不例外。求知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而追求快乐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因为求知而被剥夺了快乐,在苦学的状态下学习,缺乏认知的需要,那么,他们便会产生厌学情绪。(1)要改变孩子厌学的情绪,先要弄清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让孩子快乐学习。

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为了孩子,家长可以放弃自己的事业,双休日可以不休息,为孩子辅导,陪孩子练琴、学画,孩子的心理、身体上的压力大大增加。

②父母陪读,造成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难以领悟学习的过程,难以独立地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他们体验不到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快乐。

③家长对孩子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向有偏差,将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在明天而不是今天。常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去修地球,去扫大街。”功利性过于强烈。这样,孩子体验不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而只注重别人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孩子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自然将学习看做是苦差事。

④孩子不会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学得苦,学得累,学得烦。这些孩子往往学习时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不能选择有关重要的内容而抛开不重要的内容;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由于孩子不会学习,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还有几种原因就是:

①不喜欢呆板课程和枯燥讲课方式,找不到学习的兴趣。

②在开始学的时候没入门,对于学习这门课觉得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

③因为不自信,“反正别人说我笨,学什么我都有学不好”,于是对于学习有一种自然的反抗,学起来有一搭没一搭的。

④学习习惯的问题,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马虎、下课不完成作业等。

⑤也有的孩子在中间环节没跟上,或者是老师的批评,或者是周围同学的影响等。(2)面对孩子的厌学,在弄清主要原因之后,家长们该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呢?

家长要学会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孩子,善于发现孩子在生活中对哪些方面感兴趣,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比如鼓励他参加兴趣小组,参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参加比赛或是星期天带他去博物馆看一些展览等等,每个孩子都不希望比别人差,他“哼哼唧唧,去是去啦,心思没在”是因为他没有动力,不想也不知道从哪儿入手,找不到学习的入口。

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孩子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是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的。如果别人说他笨,他就会认为自己笨。一个总是失败的孩子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也就不去努力了。对于一个从未完成过作业的孩子,家长最好让他先做几道容易的习题,让他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再调整作业的难度。如果孩子的学习不好,不要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孩子不聪明,家长可以从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意志力等方面去寻找原因,千万不要说他笨,让他自暴自弃。

鼓励孩子自我激励。如果孩子能够经常自我激励、自我鞭策,便有可能避免学业上的失败。先要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激励的目标。再让孩子学会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一句激励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最后让孩子在行动中摆脱消极情绪。如果孩子因为怕学习失败而产生恐惧,重要的是告诉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消除这种情绪。

指导孩子学习方法。在辅导孩子时,不要代替孩子学习,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遇事退缩的习惯。要教给孩子获得知识的方法,如教孩子如何去查工具书,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等。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会选择重要的内容,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每周给孩子两篇长文章,让他把长文章缩写成短文章,缩写的过程既体现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体现孩子的创造性。

总之,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

我们若不希望孩子养成懒散的习惯,还要了解为什么孩子会表现出懒散、没干劲。孩子懒散有很大的原因是父母造成的,回想一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没有过这种情况,当孩子想要去做一件事时,你总是以“你还小这种事还做不了”阻止了他,或是当他努力去尝试完成一件事时,你会认为他做得不够好或是动作太慢,干脆自己代替他把事做完。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你的做法都使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剥夺了他体验成功的机会,甚至使他感到自己是没用的、差劲的,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今后再做任何事都不敢大胆地去尝试。而且如果你对孩子干涉过多,会使他逐渐产生依赖性,认为反正做不好或做不完都有爸爸、妈妈帮他完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懒散的性格。(3)要培养出有干劲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使孩子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①使孩子有追求、渴望感。父母在对待孩子时,切记不要过分给予,让孩子有所追求和渴望,你要做的是鼓励和支持。

②使孩子具有持久力和忍耐力。要使孩子有持久力和忍耐力父母要先有耐心,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他的事,当他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及时鼓励他,给予适当的帮助,但不能代替他,能力是在不断学习和锻炼中得来的,有点困难家长就帮他解决好或是看他遇到困难就逃避而不管,孩子肯定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③使孩子更有活力。孩子的活力与他的健康和情绪有很大的关系,经常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在阳光下、在绿色中,让思想自由翱翔,盎然的生机会给孩子带来活力和健康。在人为的环境中,父母也要注意让孩子充满活力,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与他有亲密的交流……这些都会使孩子获得情绪上的愉悦体验。每个孩子的兴趣和特长都不同,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提出适当的要求和希望,总要求孩子做他做不到或不喜欢的事,孩子总是带着抵触情绪做事,自然会丧失活力。

④要与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乐。干劲是从干中开始的,当孩子认真干了,父母就要承认他的干劲,及时给予肯定,分享他的成功和喜悦。当孩子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骄傲,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必然乐于再次去做,并且为了再次得到这种情绪上的愉悦体验,即使在干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也能想方设法自己主动地解决,不会半途而废。

2.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有利条件

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有利条件,抓住这两点,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不难培养的。(1)家庭中要多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比如:讨论会、学习比赛等。家长可以先同孩子一起阅读优秀的书籍和文章,阅读后和孩子共同讨论书中的人物、观点等。可以向孩子提问“如果是你,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做呢?”等这样的开放式问题,听孩子阐述他对书中人物和观点的理解,通过倾听孩子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思维水平的特点,对明显偏离的想法家长也可以借此时机给予引导,这种阅读后的讨论比简单的说教孩子更能接受,因为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心理上不具有排斥性和反抗性。这种讨论会的方式激发了孩子阅读讨论的兴趣,可以延伸到孩子对课内知识的学习和课堂发言、讨论等环节中。

家长还可以和孩子进行各种学习比赛。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优秀文学的朗诵比赛,看看谁朗诵得好;可以和孩子一起比写硬笔字、毛笔字,看看谁写得好。家长这时要扮演孩子的学习伙伴,因为现在的孩子普遍是独生子女,在家的学习活动基本上都是独自完成,如果有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就有了比较,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另外,孩子的自尊心较强,在比赛活动中不肯轻易认输,这更容易激发他的学习斗志,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所以家长可以和孩子在家庭中多开展类似的学习比赛。(2)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做小实验、小制作。

家长鼓励孩子动手做小试验、小制作,不仅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激发他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学习兴趣的火苗正是从中产生的。

家长也可以主动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小制作。比如,动手制作指南针、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水艇模型等。这些小制作准备材料相对简单,制作起来也不复杂,家长和孩子在制作前要了解制作的原理,这就能促进孩子对课本物理知识的巩固。制作指南针,可以加深孩子对磁铁特性的理解;自制万花筒,可以加深孩子对光的折射原理的理解;制作潜水艇模型,可以加深孩子对水的压力与浮力知识的理解。所以,家长多鼓励孩子动手做一些小制作,不仅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孩子积极思考,思路正确、接合适当才能制作成功,这个制作思考的过程本身就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理。(3)变苦学为乐学。

现在的孩子普遍反映学习枯燥无味、无乐趣,学习成了孩子一个痛苦的根源。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把苦学变成乐学。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学习起来也会相对轻松和容易。怎样让孩子的学习过程变得快乐又有趣呢?改变学习方式是让学习过程变得有趣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一名初一的女生,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母亲怎么说都没有用,孩子就是对课本看不进去,后来这位母亲购买了一个学习软件,对孩子进行训练。这个软件中储蓄了大量优秀的文章,大多数文章为孩子所喜欢,孩子在阅读文章后,软件还设计了精彩的阅读测试题,软件页面生动活泼,使用起来方便灵活,孩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学习软件,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孩子每天都主动要求使用软件学习,这个学习软件成了一把打开孩子学习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这个孩子在母亲的帮助和引导下,在语文、英语学科上进步很快。

所以,当孩子已经厌倦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时候,我们家长不要硬逼孩子学习,指责埋怨孩子,要积极帮助孩子变换学习方式,找到了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也就打开了孩子学习兴趣的大门。(4)家长要经常向孩子请教。

家长有时要故意地向孩子请教问题。比如对于看见的字、词不认识,家长拿出来问问孩子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让孩子给你讲讲,如果他也不知道,让孩子查字典然后再给你讲清楚。在英语方面,家长就更应该多请教孩子,比如随便想起来的日常用语都可以问问孩子用英语怎么表达,如果孩子不知道,你可以让孩子查字典或记下来第二天请教老师或同学后第二天晚上回来再告诉你。家长一定在第二天晚上要想起来询问,以免孩子给忘记了。每天问孩子两三句英语句子就足够了,每天问点,时间长了,不仅家长自己长知识,也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5)激发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有一对夫妻没有多少文化,整天忙着做生意,他们从来没有辅导过他们现在已经读初中的儿子的功课,但他们的儿子非常喜爱学习,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班级中最好的,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后来在一次谈话中,大家向这对夫妻亲自询问了他们是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这对父母说:“我们的工作忙,当孩子小的时候,问我们生字生词的时候,我们就给他买了一本汉语词典,让他自己去查找,于是孩子养成了遇到问题先自己查字典、上网查资料的习惯,学习上根本不用我们操心,给孩子从小准备一本字典很重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见家长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对孩子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家长可以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尝试着让孩子帮助解决。有一位家长就做得很好。孩子的父亲发现最近家里的房间里出现了很多的蚂蚁,于是这位父亲就把消除蚂蚁这个任务交给了他上初中的儿子解决。他的儿子很高兴接受这个任务,想了种种办法来消灭蚂蚁。比如,用瓶盖盛白糖水吸引蚂蚁聚集;在水中溶入洗衣粉进行水淹;用打火机火烧等等办法。孩子能想的方法都用过了,可是都不太见效,于是孩子就上网查找消灭蚂蚁的资料,向网友求教,最后他终于找到了有效消灭蚂蚁的办法,出色地完成了父亲交给他的“光荣又艰巨”的任务,而且这个孩子还要求以后家里再遇到这种事情都由他来负责解决。(6)鼓励孩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孩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是体验知识价值的过程。有一个中学生她的邻居是一位可怜的老太太,靠卖早餐谋生,这位善良的小姑娘很希望帮助老太太。她注意到这位老太太有时进的早餐不够卖,有时又卖不完,而卖不完的早餐又不能长时间存放,这样就会赔钱。她想到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老太太。她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记录下老太太卖早餐的情况,一个多月以后,她对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拿出了一个进货方案,让老太太按照这个方案进货,老太太不相信这个中学生会让她多赚钱,不肯使用这个方案。这个中学生便请她的母亲出面来说服老太太,并许诺若赔钱则由她的母亲承担,若赚钱则归老太太。这样老太太才将信将疑地使用了这个方案,不到一个月,这位老太太便登门道谢,连夸这位中学生聪明。这位中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了老太太,又体验到了数学带给她的成功和喜悦,从而更激发了她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7)旅游外出也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好时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了更多外出旅游的时间和机会。古语有“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所以家长不要忽视旅游外出也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由于是外出旅游,家长和孩子一般可以看到平时看不到的自然风貌,可以了解到中国甚至世界各国的文明和文化,了解到各地的风土民俗。在旅游的过程中,家长要鼓励孩子细心观察,亲身感受,把所看到、所体验到的事物与课本中所讲的地理、历史、生物等知识联系起来,让孩子从感性上去加强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在旅游回来后,家长也可以要求孩子写写此行的感受和感想,这同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写作能力。很多孩子总是写作文时不知道写什么,其实,这些写作的素材是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时让孩子多想多写,积攒多了,孩子就不会为无事无人可写而发愁了。(8)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学习资源,比如去图书馆,参观博物馆、展览会等。

国家逐渐完善社会公共教育场所和设施,很多的大中城市公共教育场所和设施更加完善。但是很多家长还没有认识到这些公共的教育场所和设施对孩子的学习的价值,没有利用这些公共教育资源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意识。只有很少一部分家长认识到了公共教育场所对孩子学习的价值,他们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参观各种博物馆、展览会等。家长不妨了解一下当地的博物馆、各种名人纪念馆、图书馆等信息,在空闲的时候带着孩子去参观,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多观察、多思考,多与孩子课本中已学到的知识相联系。比如,参观当地革命烈士纪念馆或历史名人遗居之前让孩子对课本中的相关历史知识、相关人物生平介绍进行复习和巩固,参观的时候让孩子给家长当个“小导游”,参观回来后,孩子还可以把参观时学到的新知识和课本相关知识相互补充,拓展孩子课本学习的范围。家长经常带孩子到这些社会教育场所,孩子通过观看实物、亲身体验,不仅巩固了课本的相关知识,而且对所获取的新知记忆得更牢固。(9)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是学习兴趣的最主要的策源地,对书的爱好应当成为孩子的首要爱好。指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每个家长都不应该忽视的。

家长要经常带着孩子到书店走走,挑选一些适合孩子看的优秀书籍,鼓励孩子多好书,多思考。有些家长很反对孩子读课外书,只许孩子读学校的课本,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也是非常可怕的。孩子只读学校的课本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够的和非常狭隘的。只会读课本知识的孩子越读书越木讷,因为他们没有知识的对比和延伸,感受不到知识海洋的浩瀚,容易自以为是,骄傲自大,最后成为考试分数的牺牲品。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孩子在读书中可以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考,激昂斗志。另外,孩子正是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时期,读好书可以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多读书,读好书的作用不可估量。人一辈子都需要书籍,而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就应该从小培养。(10)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一般认为,兴趣的产生有三个方面:模仿,遗传和正强化。其中,遗传是无法改变的,而它仅占一小部分。模仿与后天的生活环境,接触的人或事都有紧密关系。产生兴趣的正强化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外部强化,是指一个行为发生之后,由于外界对行为的主体施行奖励,使其行为获得精神或物质的奖赏。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获得奖品,领到奖学金,尝到认真学习的甜头,以后就更加努力地学习。内部强化来自其本身,就是人在发生一个行为之后,一定程度的满足了自身的某种心理需要。如果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他就会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所以当孩子在学习上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家长都要抓住时机给予及时地鼓励,让孩子看到自己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能得到家长的承认和肯定,这时他的学习成就感就会放大,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学习的关心和鼓励,更能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精神。为了让孩子更多地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家长可以把孩子日常的文章、诗词朗诵进行录音、录像制作成音像制品,把孩子的绘画作品制作成画册等作为礼物发放给家中的亲属、朋友或孩子的同学、伙伴。这样孩子可以得到来自更多人对他学习成果的肯定和赞赏,会激发孩子更加愿意努力地对待学习。

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勤奋好学的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饭后经常看看报,看看书,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有的家长要求孩子要努力学习,自己却从来不读书看报,没有一点求知的欲望,整日地打牌、闲聊,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爱好学习的榜样。孩子对家长言行的模仿上更关注的是家长怎么做而不是家长怎么说。这样的家长要求孩子学习的时候,孩子心里就不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遇到了强大的阻力,而这股阻力正是由于家长自己的厌学而造成的。所以,家长要想让你的孩子爱好学习,自己也要勤奋好学,多读书看报,对知识保持浓厚的兴趣,热心于了解探索新鲜事物,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勤奋好学的榜样。

对于因学习困难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家长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找到学习困难的原因,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

对于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滞不前,作为家长绝不能批评打击,把孩子刚刚燃起的学习热情给浇灭。有的孩子从小学刚升入初一,对初中的学习生活还不适应,出现了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学习成绩在班级中的排名远远不如小学等情况。有的家长不能理解孩子,往往缺乏耐心和信心,说孩子学习不用心,没有希望了,严重的还打骂孩子,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孩子越发对学习不感兴趣了。

这时家长最好能和孩子一起分析寻找学习停滞不前的原因并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和孩子一起去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而不是简单的责骂。家长只要能耐心、真心地一起和孩子分析和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孩子在心中是很感激家长的,这更能增强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对于孩子来说,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比学习具体的学科知识更重要。若想提高您的孩子的学习成绩,那么请从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始吧!

4 让书本生活化,让学习游戏化——方法

1.儿童不爱学习的原因

儿童不爱学习也就是厌学,是由于学习动力缺乏所致,主要有以下原因:(1)父母不切实际的要求。

①望子成龙,要求过高。要求过高的后果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缺乏。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的不公正。

②要求过低或放纵。大多数孩子进入学校是以一种新鲜感走进校园的,如果此时父母对儿童的要求过低,整日忙于自己的事,而忽视了孩子入学后的心理变化,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认为学习太苦而失去了兴趣和动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学。

一些父母很少考虑孩子的能力、年龄和原有基础等因素,盲目地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例如硬性地规定孩子考试成绩一定要“双百”,至少也要在班里位居前三名;一味地要求孩子多学知识,今天强迫孩子参加这个补习班,明天强迫孩子去上那个辅导课,琴棋书画样样都不能缺……

这些强人所难、拔苗助长式的做法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当孩子感到心力交瘁、再也无法承受这些压力时,他们就会奋起以言语或者行动来反抗。(2)严重的家庭问题。

生活在一个经常发生纠纷的家庭,孩子会心事重重,而无力顾及功课。由于安全感丧失,家庭不断地激烈争吵和高度紧张气氛,使焦虑的孩子无法再对学校发生兴趣。

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依然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做错了事或者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开始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

这些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个性较温顺的孩子经常会屈服于父母的威严,但同时也遭受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因此而变得胆小、懦弱和自卑。而个性较刚强的孩子则会产生与父母对立的情绪,并不时地以反抗的形式来回应家长,最终逆反成性!

而一些父母从来都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仍然对孩子过分迁就。长此以往,孩子会想当然地认为,犯错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妈妈也不会批评自己,由此会养成不允许别人批评、指正的习惯。不言而喻,当父母想对其进行管教时,被宠坏了的孩子,自然不服管,只会对抗、逆反!(3)儿童的自身问题。

儿童心理发育不成熟。儿童虽然智力水平属于正常,但社会适应能力差,幼稚、缺乏积极的进取精神。自信心缺乏,开始孩子对学习很感兴趣,信心十足。但孩子的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被思想保守、生活刻板、只注意分数的父母所压抑,所以孩子不仅不能为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而骄傲,反而会感到自己无能而自暴自弃。(4)学校中的问题。

学习负担过重;学校生活过于紧张;学校的纪律过严而刻板;孩子在学校中常常受屈辱。(5)恶劣的学习环境。

父母不爱学习;学习条件太差;学校和社会风气不好。

我们积极倡导“科学读书,科学考试”新理念,所谓科学读书就是提倡读书就像运动员一样,为保证效率高而随时调整好状态,不要在脑疲劳的状态下读书,否则会导致成绩差,更会让人对读书失去信心。考试时更要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能发挥出自己的应有水平,甚至超长发挥,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绩。打破不良的学习状态造成的恶性循环,让所有孩子“提高学习能力,享受快乐学习”。

一般的家长都看中是否用功学习和学习的方法,当然不可否认这两方面都很重要,而在这些因素中学习的状态与考试的状态就占到了50%,但往往被忽视了其重要性,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的主要工具就是大脑,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应该调整好大脑的状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孟庆茂教授做过权威的调查报告指出:现代化的世界多姿多彩,信息繁多,游戏和网络充斥,这很多的刺激令学生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再加上家庭与学校引导不利,教育失误,造成很多学生精神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出现注意力障碍,出现多动,不能注意听课。即使学生自己想学习,也不能做到自我控制。这一现象不但令教师,家长和孩子焦虑,更是引起各方面专家,包括教育家,心理学家,神经学家,生理学家及医生的关注。他们纷纷开始研究如何能令孩子保持注意力集中,如何训练注意力有问题的儿童,使他们的注意力能够做到自我控制,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许多的研究报告指出: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孩子,都不能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注意力集中水平对孩子成绩的影响比智商高低还重要,很多高智商的孩子不能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这是因为他们不能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听课和学习。

注意力是一切能力之母。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哪里有注意力,哪里才有思考和记忆。(1)凡是成绩好的孩子,注意力一定是非常集中的。

①减量不等于减负。减轻孩子的负担,减少孩子的在校学习时间,不准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专家、学者、教师、家长都一致认为:每一个年级的孩子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既然有任务,就必然有规定的学习量,这必然会给孩子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是孩子不可能通过减少学习量来使读书减负,而应通过提高学习效率来达到减负的目的。因为,要想成绩有所突破,必须付出辛苦的汗水,因此,读书要减负,不可能简单减少读书量,减量不等于减负,唯有提高学习效率,才有真正的读书减负。

②集中精神是学习优秀的前提。很多孩子都认为学习时间太少而使复习不好,其实对每个人来说,一天只有24个小时,要学的知识却很多,但时间是有限的,成绩不好,关键是能否集中精神珍惜每分每秒的学习时间。研究表明:只要适当地缓解疲劳和紧张状态,对学习有信心,肯定能提高学习成绩。关键是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首先是让学习状态调整好,学习的时候能集中精神,保证效率。(2)学习方法的差异就是成绩的差异:

①整天坐在书桌前看书,倒不如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②消除杂念,增强集中注意力。

③放学回家疲惫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无法正常进入学习状态,消除大脑的疲劳是首要。

④有些孩子对考试有恐惧感、紧张感、焦虑感,所以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实力,考试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好状态。

巧妙的引导,让孩子爱上学习。

成功带来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欲望。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2.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都想知道,孩子在哪个阶段,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和学习的能力。一般来讲,这些都是有一定规律可言的。下面以数学为例,分段列举孩子在各个年龄段所具有的能力。1~3岁,孩子已经有了简单的数字概念,能够辨别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3~6岁,孩子能够识别数字和认识拼音字母。6~7岁,孩子开始会做简单加减法,能够分清单数和双数,并能掌握其中的规律。7~8岁,孩子能做两位数的加减法,能熟练运用乘法表;能使用常见的度量衡,并知道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8~9岁,能比较10万以内数字的大小,并会做3位数的加、减、乘、除法。9~10岁,能借助工具,运算很大的数字,开始学习小数和分数。10~11岁,能对分数进行加减乘除。11~13岁,能对小数进行各种运算,并能理解各种几何图形及相互关系。

在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除了让孩子识字、做算术题、学英语之外,家长还应让孩子掌握一些优秀的学习能力,如让孩子学会阅读、培养孩子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孩子成为小小创造天才等等。

那么,家长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呢?

让孩子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

学习是每个适龄孩子必做的事情。但有调查显示,只有6%的学生感觉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而94%的学生则认为学习是让人心烦和不快乐的事,他们所希望的就是放假休息,或者是上电脑课、上体育课。面对这种现象,确实值得人们深思,为什么大多数的孩子都认为学习是件不快乐的事呢?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说:“孩子厌恶学习,主要是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为什么学习被孩子视为痛苦?其原因在于父母把学习和考试扣上必然的关系,每天不停地催促孩子去学习。”

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孩子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他就会觉得学习是无比快乐的事情。但是,家长总是逼着孩子学习,就容易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比较烦的事情,特别是学习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感觉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总想出去玩,根本就不能静下心来学习。这时,孩子的人虽在家里,可是心思却早已脱离所学习的内容,不知飞向何方了。

陀螺是不快乐的,因为它是在外力的抽动下才运动。同理,过度的强迫孩子学习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采用正确的、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让孩子爱上学习的86招:(1)使孩子主动做功课。

你的孩子很听话,是一匹温顺的马儿,但人们常常这么说“能够把马带到河边去,却不能让马儿喝水”。的确,除非马儿很渴,不然,即使能够把它带到水边去,也不能让他主动喝水。第一招,做作业的时间不宜过长。第二招,放大孩子的优点。第三招,学习不可操之过急。第四招,让他把喜欢的女孩带回家。第五招,先让孩子玩个够。第六招,刺激他,使他全力以赴。第七招,正话反说。第八招,经常改变学习环境。第九招,列一个功课计划表。第十招,先让孩子做擅长的功课。第十一招,让孩子自己抽签决定。第十二招,别在孩子面前评判老师。(2)如何使孩子听话懂事。

在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认真聆听他说话,让他感到父母对他的重视与尊重,这样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就会被树立起来,他也会在与大人的谈话中,认真思考自己想的和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对孩子的理性思维习惯也有良好的帮助。当然大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一些细节,这样才能比较迅速地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第一招,借第三者之口赞美孩子。第二招,用书信或日记与孩子交流情感。第三招,用温和的语调交谈。第四招,及时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第五招,巧妙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第六招,与孩子打成一片。第七招,一次只交待一件事。第八招,常常表达对孩子的信赖。第九招,只提有建设性的意见。第十招,不要指责遭到挫败的孩子。第十一招,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生活细节。第十二招,多用赞赏的话肯定孩子。(3)如何引导孩子自动自觉。

有一种饱和原则,就是孩子们惯有的厌烦心情。虽然强烈的想拥有目的,也能够体会把事情做完的乐趣,但是因为课程繁多在内心产生阻力,无法持续主动地去做事,如果把要求的水准降低,课业的分量减少,继续培养孩子在低潮时的活力,那么他们在低潮过后,又会升起责任心,更主动地去做功课。第一招,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第二招,先让孩子做不喜欢的科目。第三招,用同一步调增强主动行动力。第四招,让孩子先吃点苦。第五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六招,母亲的激励最重要。第七招,要改变孩子先改变你的态度。第八招,偶尔用恳求的证据与孩子说话。第九招,不在孩子挫败时痛骂他。第十招,给孩子适当的报酬也是行之有效的。第十一招,多带孩子与大自然接近。第十二招,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第十三招,培养孩子主动自我的激励。第十四招,化愤怒为学习的动力。(4)如何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常对家长有所不满,因为伴随成长而来的自我要求,总和家长的规定互相冲突,家长必须要尽力克服这种过渡期困难,让孩子顺利地成熟长大。第一招,引导孩子宣泄不满情绪。第二招,让孩子有自选课题的权利。第三招,认真倾听孩子的不满心声。第四招,把顾客的角色换成孩子。第五招,别让工作忙成为你的借口。第六招,民主方式处理孩子不合理要求。第七招,以退为进说服教育。第八招,用实际利弊得失来处理任性态度。第九招,注意引导孩子的从众心理。第十招,给孩子一个发泄的空间。(5)如何使孩子热爱学习。

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模式化的过程,甚至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不管孩子对学习有兴趣还是没兴趣,都得坐在书桌前把课本一遍又遍地看,这也是一个让孩子产生倦意的起因。第一招,多给孩子讲一些励志故事。第二招,用近期的学习目标来鼓舞孩子。第三招,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很重要。第四招,改掉孩子三分钟热度的习惯。第五招,通过增进食欲促进学习。第六招,教孩子学会保存实力。第七招,适量的运动可使孩子脑筋更灵活。第八招,用激将法促进孩子学习。第九招,利用危机意识促进学习效率。第十招,保持新鲜的学习内容。第十一招,用不同的科目调节读书气氛。第十二招,刻意变换孩子的学习环境。(6)如何消除孩子的学习紧张情绪。

身为家长必须深明其理,尽量给予孩子适当的辅导和安慰,让孩子能去除患得患失的不安心理,并时常以乐观幽默的口吻,解除孩子暗存心中的畏惧感,使他们有高度的自信心和勇气,去面对接踵而至的大小挑战。第一招,陪伴孩子让他有安全感。第二招,以乐观幽默的口吻淡化孩子的失败。第三招,把一个月说成三十天。第四招,多关注孩子心理建设的重要性。第五招,呼吸能调节孩子情绪。第六招,刻意在孩子面前说错话。第七招,吉祥物稳定心情。第八招,排解积虑消除紧张一吐为快。(7)如何使孩子注意力集中。

家长应当适度地调整功课进度,而不该守着既定的计划,这样方能得到兼筹并顾的绩效,有些小孩甚至在一旁边看书,一边羡慕别人嬉戏玩乐,心中潜藏着不满的情绪,更会影响他往后的读书兴趣。第一招,迂回的暗示技巧。第二招,制订不规则分段时间表。第三招,闹钟的妙用。第四招,建一个弹性的功课计划表。第五招,去除“随时都可以做”的松懈意识。第六招,刻意而适度地分配孩子做家务。第七招,让孩子猜题提升考试注意力。第八招,热身必不可少。第九招,用“量”来驱策前进。(8)如何消除孩子学习的迷惑。

对于家长来说,其眼中无关紧要的小事,有时往往是孩子心中沉重的负担,所以家长应时时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以旁观者的姿态,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上的问题。第一招,引导孩子做最正确的选择。第二招,抉择时的诱导询问法。第三招,以一种选择为前提巧妙设问。第四招,黑母牛的奶一样是白的。第五招,拔开遇事慌乱的迷雾。第六招,船到桥头自然直。第七招,亲身体验才是最深刻的。第八招,命运就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第九招,在孩子房间挂上他微笑的相片。

5 开采孩子大脑中的“金矿”——智力

1.提高孩子记忆力

格林斯潘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和行为学方面的专家。在他出版的《智力发展》一书中,充分论述了父母的感情交流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卡片、形状、拼图这些没有感情色彩的教育方式并非没有作用,而只是远远不如语言交流和一起玩耍更为有效。他说,智力只有与感情、意志及自我意识结合在一起时才能使人产生思维。他指出,儿童思维的发展有6个关键阶段:保持平衡,集中注意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信任关系;非语言表达,如对父母笑、皱眉头(半岁~1岁);简单的表达如:拉着父母指着冰箱中他们想吃的食物;创造性思想,如父母和孩子一块游戏;逻辑抽象思维。

格林斯潘教授说,卡片等方式虽有助于智力,却干扰了儿童正常的发育期。美国1/2以上儿童在家庭以外生长,而全美80%的托儿所没有在儿童智力发展之关键阶段与他们进行感情交流。他指出,现代教育的技术越来越多,但人的参与却越来越少。人们普遍采用大课堂教学而无双向交流,托儿所也往往忽视父母、社区及文化对孩子的作用。

格林斯潘希望父母能重视与孩子的感情交流,他甚至要求父母为孩子选择那些拥有善于感情交流的工作人员的托儿所。

哥斯达黎加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加夫列拉·马德里斯指出,玩耍是儿童学会观察、认识、理解、说话和活动的最佳“工具”,能促进儿童的大脑智力开发。马德里斯指出,科学实践证明:2至5岁的儿童中,玩耍孩子的大脑要比不玩耍儿童的大脑至少大30%。因为,在玩耍的过程中,儿童要完成几十种与大脑和思维活动有关联的动作,例如掌握平衡、协调心理活动、处理问题等。通过玩耍,孩子能增进识别物体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创造力,还能消除心理压力和恐惧感等。马德里斯认为,鉴于孩子的玩耍是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本能”,家长们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无意识的玩耍,多让孩子们听音乐、学习画画、听讲故事、模仿动物叫、学唱歌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加孩子们的大脑活动量,提高思维想象力,有效开发大脑功能。同时,马德里斯还告诫家长,对儿童教育应和颜悦色、耐心开导,以表扬为主。在玩耍中,儿童必定会出现某些“不轨”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千万不要严厉训斥他们,更不要对他们动武、体罚。科学研究证实,严厉训斥和动武体罚将会扭曲孩子脆弱的心灵,使他们丧失对自己处事能力的信心,严重的还会在孩子心灵深处埋下固执、逆反和暴力的种子。(1)有家长会问,在生活中怎样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呢?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很少,训练记忆力,可从掌握周围的日常生活知识中培养。涉及的具体内容是:

①知道父母的工作单位名称,家庭住址和10个以上的亲戚或父母的朋友的名字。

②对吃过的饭菜大部分能叫出名字,能认出20种动物,并能模仿几种动物的形象。

③懂得上下前后,能正确说出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关系。

④对事物的外表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例如能发现兔子少了一只耳朵,猫的眼睛不见了。

⑤会猜测一件事发生的原因。

⑤能问一些经过思考的问题。如“星星和月亮是谁放上去的,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⑦掌握时间和空间的基本概念,如,今天、明天等。

⑧认识颜色,能说出身边物体的颜色,如树叶是绿的。

⑨有区分运动和静止的能力。(2)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则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记忆力,这里有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①带孩子去购物时,让孩子数商店橱窗中商品的个数。家长和孩子对比一下,看谁数得对,数得快。也可以增加一点难度,孩子记住橱窗里商品后走开,过一会再回忆,看一看记住了多少。

②让孩子在路边用3~4分钟数经过的自行车的数量,最好在交通高峰期。

③让孩子看家长做某种家务的全过程,如杀鱼、做菜,或者擦车等。做完之后让孩子复述做事的步骤或程序。

④让孩子数天上的星星,至少数30个。数星星是件很难的事情,要求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才不会受其他星星的干扰。在数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事是忘了刚才数过的星星,结果数重了。此时家长要告诉孩子,数重了要重新数。

⑤让孩子说出以前见过的某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东西。以红色和黄色为例,家长可让孩子分类回忆,如,说出红色或黄色的花,说出黄色或红色的衣服等。

⑤制订计划。家长和孩子商量明天要做的事情,例如,早晨干什么,中午干什么,晚上干什么。第二天,家长不要提醒孩子,到睡觉前看孩子计划执行得怎么样。

⑦带孩子去做一次郊游,或到一个他从未去过的地方,给他讲一些新奇的东西。回家后让孩子转述给其他人。

⑧在围棋盘或象棋盘上摆上7、8个棋子,让孩子看1分钟左右,然后拿掉,再让孩子照原样摆上。

2.促进孩子智力开发的因素

促进孩子智力开发的因素很多,比如:(1)运动。

运动能使骨骼强健,肌肉发达,促进身体健康发育;运动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为大脑提供高质量的营养,使头脑更灵活,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①步行训练不可轻视。“走路”对孩子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走路是典型的全身运动。走路的时候肌肉的运动总是一张一弛节奏感很强,能使头脑活动顺畅。

②孩子跳绳能健脑,跳绳是一项全身性的活动,孩子手脚协调配合,可促进孩子的协调性。同时,跳绳时呼吸加深,手握绳头不断地甩动又会刺激拇指的穴位,对脑下垂体产生作用,进而增加脑细胞的活动,提高思维能力。脚又是人体之根,六条经脉在这里交错汇集。跳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精神舒畅,行走有力,更主要的是可以起通经活络、健脑的作用。

③骑自行车可提高反应的灵敏度,经常骑自行车,可以发展孩子腿部和足部肌肉的力量,提高孩子运动的速度、反应的灵敏度和平衡能力等。可以给三岁的孩子准备三轮自行车,这种车的重心较低,不容易倒,孩子很快就会掌握骑车的要点。孩子发现自己能很快掌握一门新技术,会增加自信心。

④游泳、爬山也是幼儿很好的体育项目。游泳可以增加肺活量,提高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对疾病的抵抗力。爬山可以锻炼孩子的毅力,开阔孩子的视野,使孩子形成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性格。

体育活动对人是重要的,要让孩子从小热爱体育活动,必须让他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身体状况、体育特长的确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如果不进行训练,这种遗传的潜能也是开发不出来的。相反不具备遗传优势的孩子,如果在幼儿期得到适当的训练,往往会展示超水准的技能。(2)美育能够牵动理智感,激起对真理的追求。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里讲的“激发对真理的追求”的情感,应视为理智感,而属于理智感的还有惊异感、怀疑感、自信感等等。恰是这类理智感直接激发起智力对真理的追求。例如,惊异感是人在认识中遇到某种新异的、陌生的事物时发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强烈的孩子常常产生探明究竟的动机和行为。人如果缺乏对新奇事物的敏感性,则不可能产生求知欲,常常是被动地学习,刻板地记忆和运用知识。而新奇敏感性强的人则能够在常人认为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到新奇,因而受到启发导致重要发现和发明,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理,瓦特看到水沸时壶盖被顶起而发明蒸汽机。(3)音乐对孩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最易引起儿童感情共鸣,儿童最早接受教育就是从感受音乐开始的。那么,怎样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孩子的智力呢?

①感知觉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家长在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时要及早重视孩子的感官工作。如:让孩子闭上眼睛用耳朵听周围的声音,说出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哪个声音长,哪个声音短。可让孩子模拟其熟悉的音乐节奏,如:小鸭叫,青蛙叫。并鼓励孩子用简单的动作把对节奏的感受和反映表达出来。让孩子拍拍手,跺跺脚,说一说,敲一敲,培养孩子的眼、口、耳、手、脚的协同配合。

②语言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家长可以借助歌曲,使孩子在听听唱唱中不知不觉的丰富词汇。孩子可以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觉和理解,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编出自己喜欢的,生动活泼的小故事讲给别人听,从中促进语言的发展。

③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孩子的思维是随着语言的掌握而发展起来的。家长在教孩子唱歌时,可以有意识的让孩子在熟练掌握歌曲旋律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编,填上自己想唱的歌词,并配上与歌词相适应的动作,以达到促进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目的。

另外,家长可通过让孩子欣赏多种形式的音乐来发展思维。如:选择快乐活泼的、抒情优美的、热烈欢快的、雄壮有力的各种不同的乐曲,启发孩子根据音乐的不同形式用动作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4)怎样利用参观游览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以达到获得知识和开阔眼界的目的呢?

①参观和游览时,应该边走边与孩子谈话。看到什么,就给孩子讲什么,发现孩子对某些事物发生兴趣,就针对那些事物进行恰如其分的知识教育。讲解时要注意知识的准确性。

②如果是有目的性的参观和游览,则应针对要看的主要内容,事先准备一些资料,做好知识上的储存。如果无从查找,也应依据说明牌讲解给孩子听。

③家长应该明白,除了游玩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观察,获得一些知识。因此,观看植物时,对不同的花和不同的树要提醒孩子区分。观看动物也同样如此,以培养他们比较与鉴别的能力。

另外,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古代建筑时,要让孩子注意建筑物的形体特征,比例和色彩等,并让其懂得,这些壮观的建筑和秀丽的风景,是人们用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以此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思想和对创造活动的向往。

当然,要做到这些,做父母的要多学点知识,才能正确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满足其好奇心。正确鼓励他们观察、思考和发问,使其感到和父母一块出去参观、游览能增长知识,是一件愉快而高兴之事。(5)猜谜。

猜谜就是通过谜面所提供的信息(包括物体的特征、习性、用途等)说出谜底。由于在猜谜活动中需要对谜面进行分析、判断,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猜谜是一种较好的益智活动。那么怎样通过猜谜活动来开发孩子的智力呢?

①选择的谜语要贴近于孩子生活或者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要想通过猜谜活动来开发孩子的智力,选择好谜语是很重要的,因为有的谜语太深,孩子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易猜着,这样就会使孩子失去猜谜的信心,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是不利的。如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谜底是眼睛,由于眼睛是孩子很熟悉的器官,孩子通过分析谜面将会猜着。如谜语“夹生饭”,谜底“烦”,由于孩子尚未认字,孩子不易猜着,这样的谜语就不能选择。

②鼓励孩子在猜谜过程中积极思考,促进孩子思维发展。有的谜语孩子不能一下子说出谜底,这时父母不能把谜底直接告诉孩子,而要对孩子进行适当地启发,鼓励孩子思考,从而促进孩子思维发展。如谜语“紫色叶片紫色树,紫色树上开紫花,开了紫花结紫果,紫果个个盛芝麻”,谜底是茄子,如果孩子一时未猜中,父母可启发孩子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平时吃的蔬菜中有哪些是紫色的?如茄子、扁豆,待孩子说出后,再让孩子根据谜面提供的信息选择其中之一。

③鼓励孩子自编谜语,促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孩子学会了猜谜语后,父母还要鼓励孩子根据物体的特征、用途等来编一些谜语,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自编的迷语会不成句,或者没有节律,这时父母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帮助孩子进行修改,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6)书画。

好的图书既能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又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是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许多家长都意识到这一点,不惜花费很多钱给孩子购买图书,但却不注意指导孩子阅读,不注意保管,因而降低了图书的价值。因此,要注意充分发挥书画对激发孩子智力的独到作用,利用书画来开展孩子的智力。

①要精心挑选书画。有些家长不注意,凡是带图的书都认为是低幼儿读物,而不加选择地购买,结果花钱不少,孩子却根本看不懂。因此,家长要注意选择那些有教育意义,孩子能理解的,文字简练,词句优美的图书,让孩子阅读并复述。有条件的,还可让孩子自己选择,启发孩子独立思考书画中的内容,从而促进智力的开发。

②帮助孩子有效地阅读。由于孩子年龄小,不懂得怎样去看,有的看书的目的性不明确,无目的地乱翻,很快就将一本书翻完;有的把图书倒着看也不曾察觉;还有的只会讲书上有什么人,什么动物,而不懂得各张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不能从阅读中受到更多的教育。针对这些情况,爸爸妈妈要注意:

教会孩子怎样看书,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要一页一页地按顺序看,看的时候要仔细,要注意看懂画面上有什么人物、事物,他们在做什么,从而理解画面上所表达的意思,逐步养成看完后能知道其完整的故事情节、内容。

在看书画的时候,家长可适当地进行提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提问的安排前后不一,可在看书或讲故事前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看,去听,然后从故事中找出答案;也可在看书或讲故事中间造成悬念,提出问题,让孩子通过思考来解答;还可在听、看完故事以后,进行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内容、主题,从而促进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还可让其在看完图书后,复述故事的内容。在复述的过程中,家长要认真地听,对个别问题还可以提醒或纠正,从而锻炼孩子的理解力、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在孩子看书的过程中,孩子不能理解的或比较难理解的字词,家长应耐心地解释,尽量使问题具体化,使他们易于理解,并有意识地让孩子用字组词,用词说一句话,从而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给孩子提供一些故事、儿歌或浅显的古诗,在孩子熟悉理解的基础上,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画出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判断力。对于孩子比较难理解的一些诗词,也可利用画面,帮助孩子理解,如古诗《望庐山瀑布》、《锄禾》等。(7)适当选择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让孩子欣赏,陶冶其情操,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

①孩子看过的一些旧图书,不可随便扔掉,要注意保存,引导孩子通过剪、粘贴、重新组成新的画面,从而创编成一个新的故事。

②尽早地给孩子提供阅读的机会。

6 让孩子与书“亲密接触”——阅读

1.让孩子喜欢书

很多爸爸妈妈不知道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尤其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如果你真诚地喜爱着《红楼梦》,那么就大声地朗读它,把这种快乐和热爱展示给孩子。对于初生的婴儿,声音的韵律和魅力远远比语言的意义更重要。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当然还需要为他选择合适的食粮:文学的、认知的、科普的、益智的、情感的等等,大人仍然可以遵循“我喜欢,我选择”的原则。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C.S.刘易斯有一句至理名言:“仅仅让孩子们喜欢的故事还算不上是好的儿童文学。”所以,如果一本童书不能唤起你的喜爱和敬意,你大可将它放弃,它未必是一本好书。

第1招:为孩子大声读书。

为孩子大声读书,是公认的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最为简易而有效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大声”并不是发出很高分贝的意思,而是指“读出声音来”让孩子能够听清楚。

大声朗读与持续默读被美国教育部正式确认为最为行之有效的两种阅读教育方法,大声读的益处非常多,能增加孩子的词汇量,提高孩子语言学习能力,并能直接引导孩子在阅读上取得更大进步。家长首先应告诉孩子阅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然后再逐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为孩子大声读书,本身并不困难,难在持之以恒。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每天坚持至少20分钟,和孩子一起快乐地享受这个过程,最好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如有可能,至少坚持到孩子小学毕业,直到他明确表示不再愿意继续。

第2招:边读边玩。

天下或许有不爱读书的孩子,却没有不爱玩的孩子。在观念上,不少大人把阅读或者学习活动看做是相当严肃的事情,其实,在早期教育中,孩子所学到的一切几乎都是从游戏中获得的。对于孩子来说,阅读本来就是一种游戏。孩子的阅读可以有许多种玩法。比如,有的书本身就是玩具,可以当作汽车在地上滚,可以当作积木搭房子,可以当作拼图变图案,有的可以在洗澡时放在浴盆里,可以铺在地上当作游戏用的地板。不过大多数低幼图书是一般的图画书,大人可以随机变出花样,和孩子边读边玩,如角色表演、画画、做手工等。

第3招:他翻页,你读书。

在为孩子读书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孩子参与进来,将会既好玩又有效的事情。1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可以翻动书页,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请孩子来主持翻页,由孩子来控制阅读的速度,你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和喜爱程度。

第4招:阅图漫步。

阅图漫步,就是轻松自然地引导、陪伴孩子翻看图书里的图画或插图。这种活动适合图画书或有插图的书。优秀的图画书往往有很好的图画叙事能力,孩子甚至可以从图画中“读”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在这个阶段进行的漫步类似一种预演活动。比如:“不好,大灰狼来了!”“这只小猪为什么叫懒懒?”经过这样的热身,孩子的注意力就被吸引过来,对书里的故事也充满好奇心。

第5招:一边读,一边演。

在为孩子大声读书时,如果更多地加入表演成分,会让整个过程变得很开心,而且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孩子天性喜动,好夸张,喜欢把什么事都当真。表演性的读书,正是要利用孩子这种可爱的天性,把他引到知识的殿堂中来。最简单的表演是富有感情色彩,节奏适当的朗读;最有趣的表演是吸引孩子来参与的分角表演。如果让孩子成为故事书中的一部分,他们会乐此不疲的。

第6招:引发问题,引导思考。

在亲子共读的活动中,孩子往往会提出许多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机会,大人可不要忽视。与孩子共同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分享,分享快乐,分享困惑。如果大人善加引导,可以让孩子获得丰富的体验。

第7招:聊书。

与孩子一起读完书后,很多大人喜欢向孩子提问或要求孩子复述故事,这样做主要是想考查孩子是否理解、记住了故事。这的确是一种方法,但未必是最好的方法。不少孩子对这样的考查感到不耐烦,而他们的反应又令大人不满意,有的孩子甚至因此渐渐对共读活动感到厌烦。与孩子聊书通常也是从一些问题开始,但这些问题并不是要考查他是否理解正确,而是要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来。因此这种聊书应当是无压力的、发散性的、结论开放的。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帮助孩子理解,并从中获得快乐。与孩子聊书最好以“说来听听”这样轻松的用语开始,重要的不是让孩子“答对”,而是通过交流使双方获得认同。

第8招:读后行动,拓展阅读。

我们要关注孩子在共读之后的反应,因为阅读不是读完就完的事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阅读反应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帮助孩子理解并引导孩子拓展阅读的重要环节。小孩如果喜欢上一本书,最常见的反应是“再来一遍”,他们喜欢大人反复读。有的孩子会把自己想象成书里的主人公,自编一些好玩的说法。还有的孩子,会把玩具动物排成队,自己捧着书给它们“讲故事”,这都是值得鼓励的积极反应。

第9招:给自主阅读留出空间。

在亲子共读中,除了大人为孩子大声读外,也应当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大概从孩子手能抓住卡片时就可以让孩子自主阅读了。自主阅读的培养主要是注意力和习惯的培养。

第10招:“书虫”长、长、长。

不少家长喜欢为孩子做成长记录,这是非常好的习惯。如果能将孩子的阅读成长经历记录下来,不但会非常有趣,而且会对引导孩子阅读很有帮助。最简单的记录是记下每个阶段孩子读过的书。不过,做这样的记录最好是能让孩子一起参与,而且以有趣直观的形式来记录。可以将孩子读过的书名写在一张张卡片上,摆成一条虫子的形状,孩子读的书越多,虫子就越长。更为细致的记录还可以包含阅读的方法和孩子的阅读反应,如对某些书的好恶,读某些书时提到的有趣问题,读后感等等。

第11招:延伸阅读。

如果要激发孩子持久的阅读兴趣,就需要特别关注延伸阅读。最常见有基于作者、基于主题或基于相关事件的延伸阅读,比如孩子在读到成语故事或历史故事时,会对历史上某个阶段的事件产生疑问,大人如果能适时提供相关的图书,一定能获得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基于主题或基于事件的延伸。

第12招:让孩子引导孩子。

让同龄的孩子进行阅读交流,是另一种既有效又有趣的引导方法。最直接的交流方式是相互借书,最好的交流方式是让孩子们一起看书,聊书。

第13招:走到哪儿,读到哪儿。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爱书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小书迷来说,到处都可以是读书的好地方。在家里,可以在床上,书桌上看书,也可以在地板上,妈妈怀里看书;外出时,可以在旅途中看,在郊游的山顶上歇息时看,可以让那些需要打发的时间变得更充实。

第14招:充分利用公共资源。

最常用的图书公共资源是书店、图书馆和互联网。

第15招:书香满家园。

用书来装点日常家居环境,在家庭中营造阅读气氛是让孩子爱上书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想让孩子爱上书,关键是大人对书的态度。家庭的阅读活动不但可以在亲子间进行,还可以在整个家庭中进行。大家一起聊书,一同看书读报,遇上好玩的段落,爸爸为妈妈读一段,妈妈为爸爸读一段,那种从阅读中获得的快乐,会很自然地传导给孩子,何愁孩子不爱上书呢?

第16招:橱窗原理。

我们逛商场时,往往会对精心布置的橱窗特别留意,许多人会在橱窗前流连。多项调查显示,在橱窗中展示的货品往往是成交率最高的。如果我们想向孩子推荐一本好书,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橱窗原理。

第17招:享受爸爸的声音。

让爸爸也来参与亲子阅读!在现代社会,阅读障碍几乎可以与学习障碍画等号,而在孩子出生的头几年里,几乎都是女人带着孩子阅读,其后果是在小学五、六年级,出现明显阅读障碍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男生。

读书是一种好习惯,时间长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重要的是选好书读。强烈支持孩子们多读书,现在忽视阅读的人太多了,特别是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一生的基础!

2.父母应该怎么样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

孩子爱读书,这是一件让所有父母都欣慰的事情。可是有很多父母都反映自己的孩子根本就坐不住,更别说让他们安静地看书了。其实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父母和养育者共同配合的。(1)从孩子多大才能开始培养爱读书的习惯呢?

最早可以从新生儿入手。当然,培养好习惯,任何时候都不晚!

下面我们提供了很多方法供父母和养育者选择:

①要让孩子爱读书,家长自己要做出表率,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每天要做到读书或看报至少30分钟,一定要让孩子看见。

②对于已经迷上电视、动画片的孩子,一定要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天不应超过30分钟。

③0~3岁的孩子在看书的时候,家长应选择图画多文字少,并且图案简洁优美的书籍,比如:迪克·布鲁那的《米菲在海边》《米菲和梅儿》《我会做加法》系列,《嘟嘟熊》等。

④孩子刚开始看书时,父母应在身边陪同,一定要记住是孩子在看书,而不是家长。家长在讲解的同时不能只顾自己讲,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反应。如孩子对某个图案感兴趣,家长一定要做出回应,比如:重点讲解,向孩子就这个图案提问,或直接说明这是什么。孩子一般会报以微笑,因为他知道你明白他的心思了。如果孩子出现不耐烦的表现,那么家长就可以停止了,不必强迫。

⑤晚上哄孩子睡觉时,可以给他们讲讲白天看过的图画书中的故事,这将使孩子回想起书中的画面,从而达到培养记忆力、想象力的目的,也能激发孩子再去看这本书的兴趣。

最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不只是说孩子,最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坚持。相信通过全家人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孩子就会深深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了!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2)如何让孩子养成爱书、喜欢书的习惯。

书,可以说是孩子的“智慧宝库”,如果从小让孩子养成爱书、喜欢书的习惯,让孩子有一颗愿意亲近书的心,那孩子就有了一把通向知识宝库的钥匙。

①从小就让孩子接触书、了解书、爱护书。在家中要给孩子准备一些书,如果孩子手边没有书,平时没有机会接触到书,怎么要求他爱看书?

②要孩子爱书家长自己要先爱书。

孩子的学习吸收能力是很强的,学龄前孩子的学习基本上就是模仿。家长本身就爱看书,而且有天天看书的习惯,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想让他不看书都很难。

③给孩子规定固定的看书时间。

给孩子规定好每天固定的看书时间,并提醒监督他每天实行,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习惯。

④珍惜亲子读书时间。每天晚上睡觉前的亲子共读时间是雷打不动的。

当看书与一种亲切、温馨而愉快的感觉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书已经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3)孩子爱上书本的最佳时机。

只要孩子还在用奶瓶喝奶,都是让他们爱上书本的最佳时机。因为一天二十四小时里,这个时期的孩子除了睡觉和喝奶,其他时间通常都是处于非静止状态,所以只要遇到孩子愿意平躺下来,可以赶紧挨着他们旁边躺下,然后就这样一本接一本地念起故事书。而以下的时机,都非常适合用来念故事书:

①用奶瓶喝牛奶的时间。

②用奶瓶喝水的时间。

③睡觉之前(包括午睡)。

④累了躺在床上无所事事时。

⑤孩子早上刚醒来,还乖乖躺在床上时。

这些时机每天都会在生活中出现,所以非常适合,而且通常这时孩子都已经自动地乖乖躺在床上了。

培养孩子对书籍的爱好,希望他长大后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应该在他还没入学前就开始。经验证明,最好在六岁以前,也就是说,从出生到六岁是培育孩子爱书、购书习惯的最好年龄,而孩子在四岁时就可以学习阅读了。

家庭的精神文化生活气氛,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孩子的智能取决于父母的智力兴趣和知识素养,取决于书籍在家庭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所以,家庭要有自己的藏书,而父母应该是个喜欢图书的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力争使他们在书海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天地。因此,家里要有丰富的藏书,包括文学艺术、童话故事、科学幻想、历史、理工、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书。不管我们的经济状况如何,每月必定花一部分钱为孩子买书,因为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投资。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每次带孩子上街首先进书店看看,而每次都为孩子买书——至少一本。这也是形成他们日后爱买书的一个主要因素。

帮助孩子选什么书,也是相当要紧的事。在学龄前选什么书给孩子读,对他以后喜欢书的程度及思维向什么类型发展都有极大的关系。给孩子选书,如同吃东西一样,不可偏食。如果偏重于理科一类的,想象力得不到启发,如果单单阅读文学艺术一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又得不到发展。所以,在家里有各种藏书供孩子阅读,可以使孩子们的许多兴趣在家里得到满足,也可以从他所钟爱的书中得到许多许多……

在家里要形成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

要给每一本书都包上书皮,不允许孩子在书上乱画,看完必须将书放回原处。

可见,童年岁月在人一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书又是孩子通往各种知识的门户。不培育孩子爱书、买书的习惯和阅读的兴趣,实在可惜。

7 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在摸索中前行——探索

1.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有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坏的学习习惯。惜时专注、注意观察、勤思善问、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标新立异,这是好的学习习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一天和尚撞一大钟”,这是坏的学习习惯。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克服坏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会使你的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而且会使你终生受益。那就好好地享用这种“资本”的“利息”吧!(1)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坏的学习习惯呢?

①坚决。汽车在启动时,所要克服的阻力,比它开动后所要克服的阻力大得多。学习习惯的改变与养成也是这样。因而,家长在养成孩子一种好习惯或改变一种坏习惯时,必须一开始就施以坚决强烈的力量,越坚决越好,越强烈越好。

②坚持。心理学告诉我们:新的条件反射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在成长“定型”之前,总是不稳定的;而旧的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联系“定型”在彻底瓦解前,又总具有某些回归的本能。因而,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改变,在取得彻底胜利之前,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一直坚持到坏习惯土崩瓦解,好习惯根深蒂固的时候为止。

③坚定。家长帮助孩子制定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朝向目标的行动,都得当机立断,短期目标达到以后,可以回顾孩子所取得的“成果”,再订下一步目标,以利再战。当然还要预防反复的发生。

④坚硬。家长应告诫孩子学习习惯的改变与养成,实际是用意志战胜惰性,战胜“旧我”实现“新我”的过程,说通俗点就是自己同自己作对。“理智的强者善于同自己作对”做理智的强者,勇于战胜自己,用坚硬的态度和理智去终止原有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有意识地到城门上读书。便是一个自己同自己“过不去”、与自己作对、培养在嘈杂的环境下专心读书能力的典型范例。

总之,家长应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有坚定的信心、顽强的热心和坚韧的毅力。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就能在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2)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孩子自主的去学习。

自主学习,即孩子依靠自身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能自主学习的孩子寥寥无几,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所致:

①乐不思蜀。常言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条件差的孩子大部分都有这样一种信念,一定要把书读好,看将来能否有出息,抓住“铁饭碗”,脱离祖辈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这就为他们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家富裕了,人人生活改善了,至少再也不必为一日三餐而担忧,许多孩子因此而“乐不思蜀”,迷失了自身奋斗的目标。

②娇生惯养。现在的家庭,儿女少,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几乎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极乐生活,有几个这样的孩子会对他们将来长大以后的事情而担忧呢?因此,多数的孩子也就没有了奋斗的目标。

③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少人这样说:读书已经没有用处。他们的依据是:现在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人大学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孩子如果大学毕业了还不是找不到工作,而且孩子考上大学,还要付几万元的学费,倒不如孩子不读书更省心,不是有好多书读不好的人也同样赚大钱吗?你听听,孩子如果听了这样的话,能不受到影响吗?势必使孩子失去奋斗的信心,没有了信心,就谈不上自觉主动了。

④有一部分孩子自以为聪明,认为只要课堂上听一听就什么都学到了,殊不知科学知识是无止境的,老师在课堂上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⑤破罐子破摔。有一些孩子,从低年级开始就不认真学习,没有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中高年级,往往想学也学不进去,力不从心,自身又不主动补缺补漏,从而使学习更加一蹶不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学习,自暴自弃,这样的孩子能自主学习吗?

孩子的自觉性表现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按时完成作业、自觉复习功课、自己准备学习用具、收拾屋子、自己洗衣服甚至做饭等等。但是,许多孩子都不能做到这些,他们总也玩不够,既不喜欢学习,也不喜欢干活,让家长感到非常头疼。

孩子的自觉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后天逐步培养的,首先要有兴趣和动机。有些家长过早地让孩子认字、计算、背诗、阅读,过分地强迫孩子学习,占用了孩子的娱乐时间,使得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总想玩。有些家长让孩子除了学习就是练琴,没有其他娱乐活动,使孩子生活在枯燥乏味之中,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还有些家长只要求孩子学习,其他一切都不要孩子去做,在物质上给孩子创造了特别优裕的环境,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结果孩子生活在富裕满足之中,缺乏吃苦精神和毅力,对学习目标没有什么追求。这些问题都使得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和动力。

除了兴趣之外,还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现在的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照顾、保护过多,孩子没有机会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有的孩子已经十多岁了,却从来没有洗过衣服,更没有做过饭,对学习以外的东西一窍不通,殊不知儿童的运动能力、动手能力、协调性都与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孩子很懒很笨,在学习上也会遇到很多挫折,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当然更不可能自觉去学习了。

有的孩子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有学习能力,但就是自制力差,不能约束自己。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

①由于感觉综合失调,使得身体各部位不能听从大脑的指挥协调,这就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

②家长对孩子管得太多,孩子生活在“他制”的环境中,当然无法形成自觉能力。所以,家长要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写作业可以用闹钟自我监督,要多鼓励,少批评。

③对孩子管理不要过分绝对化,例如:一开始家长鼓励孩子学电脑,但当孩子已经喜欢上玩电脑了,家长却突然意识到会影响学习,就严禁孩子上机,孩子当然会想方设法地偷偷玩了。所以,与其让孩子偷偷玩儿,还不如要求孩子自己合理安排好学习和玩的时间,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逐渐形成自觉性的。

2.让孩子自主的学习

让孩子自主的学习,其实很简单,只要您少干涉就够了。因为,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好学的,只要您没有用不得当的办法去打断他们,他们会很专注地自主学习的。

比如:孩子在专心玩一个玩具的时候,您千万别拿着水果去要他吃等等。孩子有疑问时,自然会找您去解决,这个时候,你和孩子一起查书,翻资料,找到答案。这样时间长了,他遇到困难时,就会自己主动地去找书,寻求结果,而不是依赖于你的帮助了。慢慢地,也就学会了自主学习。(1)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本来就应该是自主地。尤其从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上来看,早期的行为主义研究发现,动物和人类早期的学习心理,就是一种被动地强化;而后起的人本主义心理研究发现,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其本质上就是学习是人的自觉主动性的学习行为。小学生中优秀学生和差学生的最大区别也就在于学习的主动性上。也就是说,只有主动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自主学习,是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所以,要提倡和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①家长必须相信:孩子的本性是诚实、善良的,任何一个孩子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秀素质与天赋。

②孩子在本质上是自立的、能动的,其行为受自己的意见和价值观的驱动和维持,不受外来因素的支配。

③孩子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是孩子成长发展最基本的需要,人天生就有发展自我、表现自我的本能欲望,并且每人都有能力权衡利益,做出个人的决定。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自发的自我指导者和自我实现者。

④孩子具有先天的学习潜能,家长应充分利用孩子这种学习内驱力,激发孩子自我实现的欲望。这样,顺理成章,家庭教育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应放在促进孩子的自我实现和发展的潜能上。(2)为了能够让孩子自主学习,促进孩子的自主学习,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要职责表现为五个方面:

①帮助孩子弄清自己到底想要学习什么。当然,也不是随着孩子自己的意愿想学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可以运用追问法,引导孩子反复追问自己,弄清到底为什么要学,学了会有什么好处,引导孩子弄清真正的学习意图。

②帮助孩子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这不仅是在孩子学习之前的事情,更多是地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和学习一个阶段后的总结和体验,学习给他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

③帮助孩子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材料。这不仅是孩子的课本,可能更多的是家庭生活的内容。

④维持着某种滋育孩子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比如,孩子书房的装饰、家庭共同的学习时间、家庭成员相互讨论的习惯等等。

⑤家长自身也应作为可以为学生利用的资源,家长应当将本人的经历、本人的学习实际经验以及工作成就等等,当作资源给孩子加以利用。(3)家长必须做到:

①充分信任孩子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孩子。

②自身表现表里如一。

③尊重孩子的个人经验。

④重视他的情感和意见。

⑤深入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⑤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家长只有以这些态度品质处理好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才能免除孩子种种精神上的威胁和挫折,才可能使孩子的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得以自然的表现。(4)家长的主要作用在于建立一个积极、接纳、无威胁的学习环境,作为孩子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孩子情感的反映者,促使孩子自我指导,激发孩子自我实现的内驱力。

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来来考虑:

①自主学习,首先可以说,生活即学习。这是陶行知老师生前所提倡的。孩子在上小学以前,其实已经就在学习了,而且都是在生活中的学习。我们发现孩子的长大,不仅是在个子和年龄上的长大,更多的还是在知识与能力上的长大,只不过没有考试罢了。这也是为将来进入学校学习打下了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基础。孩子上了小学后,只不过是增加了学校的一部分学习内容,但更多地还是生活中的学习。所以,家长一定不要以为,只有在学校里才是学习,在家里的生活就不是学习。同时也要意识到,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和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学习。

家长现在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孩子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上的表现,而忽视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学习表现。

②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及学习心理特点。孩子能够学什么,应该学什么,应该如何学,应该学到什么样的程度,都是需要依据其成长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的基本能力,而不是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哪些地方不如意,就横加阻拦和指责,不仅能挫伤孩子的自主管理的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压抑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成长。

③注重孩子的自我管理。从学什么,怎么学,到学到什么程度,都需要孩子自己能够安排和控制。当然,这里需要更多的还是自我管理的能力。比如,个人的活动安排、要做的事情、要实现的目标、需要的时间安排等等。这可能是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反复交流和探讨的内容,并不是完全靠孩子自己随意而为。

④以学习能力为核心。没有学习能力,就谈不上自主学习,当然,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能力也是局限在他的学习内容和范围中的。学习能力主要指的是:观察、注意、阅读、理解、记忆、模仿、想象、判断、书写、计算等等。这些内容在家庭生活的学习中也可以处处体现出来,比如,让孩子自己生一盆黄豆芽,并让孩子做好生豆芽的观察记录和体验。家长不仅可以和孩子一同享受其中的快乐,也可以指导孩子提高相关的学习能力。

⑤需要孕育新型亲子关系和家庭气氛。孩子不仅需要在学习上能够自我计划、自我执行、自我检测、自我反馈,而且在生活上,在很多的事情上都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当然,这个自由的空间并不是意味着就让孩子自己说了算,而是指导给孩子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游戏、学习以及和家长一起活动的内容、时间和方式。这就需要在家庭中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如果你能够认真倾听孩子的述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亲子关系的开头。(5)新型的亲子关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①父母和孩子交流要真实、真诚或表里一致。不装腔作势,尽情表露瞬间的情感和态度。

②尊重,也称接受或认可。家长善于倾听孩子意见,重视孩子感情,欣赏孩子的优点,宽容其缺点,维护孩子的尊严与爱好,相信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③理解,设身处地的理解。这种亲子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化倾向。

这样可能是不会适合于学校教育的,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还不是民主式的,大多还是官僚体制在教育教学上的延续。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多费心,研究一下如何把家庭中的民主体制与社会上的官僚体制接轨,这样,也有利于孩子将来参加社会工作。

自主学习,体现更多的还是个性的培养。自主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家长管理省事,而是为了适合于孩子自身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培养一个有独立的个性的人才。这同民主体制一样,也是不适合于学校的培养教育模式的。一个老师教一个班级的一个学科,老师本身也没有多大的独立性和个性,对学生的要求,可能也就只能会一刀切,这也需要家长能够在家庭教育中做好个性与全面、独立与合群相结合。

8 不做孩子的“监工”——思考

1.给孩子空间

常听不少家长反映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不自觉。“我的孩子从来就没有自觉地看过书,自觉地复习过功课”,“我的孩子从来不独立思考,遇到问题不是在学校问老师就是回到家里问家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这些孩子们没能养成一个独立思考、自觉看书的好习惯。

数学是锻炼人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不仅仅要掌握它的公式、定理、法则及概念等,最重要的是理解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要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这一系列的活动都离不开思维,离不开人的独立思考。只有勤于动脑,善于独立思考,才能深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本质的意义,掌握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各种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呢?家长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家长的话不能太多、太直白,要给孩子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给孩子们充分感悟的过程。家长要引导孩子从大量感性材料中自觉地提取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对照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特别要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敢于坚持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还应创设让孩子互相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与伙伴交流,在交流中去感受思考带来的乐趣,去学习欣赏同伴们思考的成果,以促进进一步的思考、交流。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才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以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产生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一个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她应该怎么做呢?是给他一个玩具,还是说别浪费时间了?有不少中国的妈妈是这样做的,殊不知,她的无意识的反应可能毁灭了孩子自我开拓的空间,进而破坏了孩子本来可能拥有的无限量的前景,很可能他的孩子在她的这些无意义的干扰和催促中,忙碌着、奔波着,最终变得缺乏灵气,毫无主见,甚至是平庸后进。

任何一位疼爱自己孩子的有心的母亲,应该是对孩子的发呆很在意,也很好奇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但是,奉劝您千万不要打扰孩子,让他自己来思考,让他彻底地,无拘束地沉浸在自我的空间里,相信孩子吧!他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王国,在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他才是自己的思想之王,他完全可以自己思考人生,完全可以自己开拓创造,进而自信、自立、自强。有不少母亲天天就知道催促孩子看书吧!学习吧!收拾房间吧!没完没了,孩子完全沦为大人的附庸,在这样密不透风的环境下成长,充其量不过是大人的小翻板而已,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了。孩子自己的本真被抹杀了,孩子自己的成长轨道被扭曲了,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开拓的空间,他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就消失了,进而失去了自我,或许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他会成长为一个学业的成功者,但一定是缺乏思想和才气的,在能力上他是匮乏的,尤其是缺乏创造力。

问题严重的是太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还自以为是在帮助孩子,其实他的愚昧他的无知他的习惯恰恰害了孩子!

孩子还小的时候,许多父母都倾注了不少精力,但是奉劝家长们只要密切地关注孩子,而千万不要擅自打扰他们!

妈妈们总是津津乐道于那些学习起来废寝忘食的孩子,对这样的孩子总是赞不绝口。真的有这样的孩子吗?大概学习好、听话的孩子会这样。但是将所有时间都花费在课本上的孩子,就失去了自由时间发现自我的机会。

在小时候,在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没有任何压力,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尽情地展示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有那时,才能体现自己真正的个性。

妈妈无法忍受孩子有空闲的时候,孩子失去了仰望蓝天,享受阳光的快乐,有些妈妈们根本不知道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给他们自己思考的时间是多么重要。

相信在给孩子的自由时间里,孩子们会选择自己奋斗的方向。自由时间越多,孩子越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

孩子需要自己进行思考,塑造自己,只有给了孩子适当自由的时间,孩子才能拥有更大的创造性。如果真的为孩子的人生担心,就要给他们属于自己的时间。给他们一个没有任何人干涉,可以自己思考、享受、塑造自己的世界。

作为家长,很多人都认为自己非常爱孩子,为了孩子什么都愿意做,而且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可我们的爱,孩子并不接受,还会用各种手段来回避。于是,家长就着急了,骂孩子白眼狼、忘恩负义,还要打孩子,希望棍棒底下出孝子。而这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都不成熟,都没有学会尊重孩子。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是如此。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辱骂孩子就是违法。它也从法律的角度提醒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妈妈才能培养出懂得自尊他人的孩子。

一位中学生说,一种带锁的日记本在他们班里几乎人手一册,目的是为了防范父母翻看日记。孩子向最亲的父母锁住自己,这一颇为残酷的现象令人深思。孩子之所以给日记上锁,是因为父母不能尊重他们的隐私,而父母则自有一番道理,实在不了解应当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其中的问题就出在如何互相了解上。父母与孩子虽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情,但毕竟相差几十岁,彼此之间有天然的“代沟”,跟孩子做朋友,靠真诚赢得孩子的信任是唯一的途径。

许多孩子常常向“知心姐姐”“状告”父母:“妈妈爸爸老偷看我的日记或私拆同学给我的信,我十分气愤,可又不知道怎么办?”

那么就告诉他们,在你的日记本第一页写上:“偷看别人的日记是不道德的行为。”然后把这一页打开,放在桌上。这样一来,爸爸妈妈以后就不会再看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做父母的心其实很容易了解。他们一天忙到晚,哪里有工夫去看孩子的东西。只是因为孩子一味地藏着、躲着、锁着,才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甚至犯了疑心,以为孩子有什么事在瞒着大人,于是,就采取了许多“侦破”手段,不自觉地触犯了孩子的“隐私权”。

在大人们看来,这都是些小事。“连孩子的生命都是我给的,何况一本日记、一封信?”可对孩子来说,大人的这些行为,都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不尊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其实,在大多数孩子的日记里,很少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更多的是孩子的一些思考和一些心里话。当父母的,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儿童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这孩子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智商高、主意多。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孩子头”,常常会编造出一些“小秘密”,以吸引同龄的伙伴。

少年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他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善思考,有独立见解,自尊心也在增强。

进入青春期,孩子对成人的封闭性、对伙伴的开放性更显得突出。这些“小大人”似的孩子尤其需要得到尊重。

因为孩子是个人,不是物。他是人,他就有感情,就有他自己的行为方式,就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也有他的隐私权。现在很多家庭把孩子当成宠物,想玩就玩,想逗就逗,就是不懂得尊重孩子。

孩子是未成年人。正是因为没有长大,他们就坐不住。一年级的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也不过10分钟到20分钟,过一会儿他就要动一动,这是年龄特点决定的。

孩子有时爱说大话,大人却以为他在说谎。其实,这是孩子为了让别人注意自己,故意夸大事实罢了。他还没有成年,思想尚未定型,这时候你不分青红皂白说他在说谎就是冤枉他了。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大人们不能把他的一切都代替了。孩子要独立思考,要独立参与,他要有自己的秘密,也要有自己的隐私权。法律都在保护他们的各项权益,你侵犯了他们的权益,你便触犯了法律。

如果孩子从小就受到尊重,他便能懂得自尊,也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那些对人彬彬有礼的孩子,肯定是在家里很受到尊重的孩子;那些蛮不讲理、行为粗野的孩子,在家里,一定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甚至常常受到伤害。

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那么,你首先要做这样的人。要让孩子尊重你,你便应当先尊重孩子。

有的妈妈希望孩子进入大人卧室时,要先敲敲门。那么,你进孩子的房间(如果孩子有单独的卧室)时,有没有敲门?

有的妈妈总怪孩子乱翻自己的东西,你想过没有,你自己是否也常常翻动孩子的东西?

有的妈妈总责怪孩子不愿意听大人讲话,可你是否自省过,你认真倾听过孩子说话吗?

如果你想让孩子长大后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你自己也一定要懂法、守法,还要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孩子,更要尊重孩子应有的权利。

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在家庭中建立亲情乐园,要从尊重孩子开始,尊重孩子的隐私开始。

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从现状来看,受传统的影响,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一般都习惯于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和强迫方式,缺乏对孩子应有的尊重,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感受。我命令你干什么,我要求你干什么,你应当言听计从,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好孩子。当然,也有个别的家长,因为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只要是孩子的要求,都要满足;还有的家长信奉棍棒下出好人,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小孩,其结果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家长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多深入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圈子之中,知道他们想些什么,愿意做些什么。与他们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的关系,使他们在一种理解、信任、宽松、和谐、积极奋进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作为家长,要能帮助孩子解除忧虑,排解困惑,让他相信你,佩服你,愿意与你交朋友。若能如此,那你一定是位非常成功的或特别优秀的家长。

2.尊重孩子要处理好的关系

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发展。但是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尊重孩子却有一个“度”的问题:只有讲究好分寸,把握好尺度,才能使家长的有意引导和孩子的自主发展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1)平等地位与主导作用平等地对待孩子是尊重孩子的首要条件。

家长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鼓励孩子自己做一些决策。比如问问孩子:“你想吃苹果还是香蕉?”和孩子一起协商:“星期天你想怎么安排?”等等。并且,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多参与孩子的活动,多和孩子一起嬉戏玩耍,成为孩子开心的伙伴。另外,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孩子的感受,经常与孩子保持同一视平线谈话,从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到教育方式的运用上都要体现与孩子的平等。

但强调平等,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家长的主导作用。孩子年龄小,是非辨别能力差,时时处处都需要家长的悉心引导才能进一步获得有价值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家长的这种主导作用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体现的。家长应针对孩子的特点,采用游戏的方式,往往更能体现平等与主导的结合。比如,如果想让孩子听故事,可以不是直接提出这一要求,而是说:“你看布娃娃太孤单了,他想听故事,你陪他好吗?”想让孩子玩橡皮泥,可以说:“小熊肚子饿了,你做一些面条给它吃吧!”孩子不肯洗手,可以一边念儿歌一边和孩子做洗手的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孩子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家长的要求,养成了良好的习惯。(2)自由发展与遵守规范每一个孩子,只有尊重这一规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才能调动孩子内在的发展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家庭中,只要无碍孩子的健康、安全和他人利益的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尽情探索、自主选择、自由创造。比如,我们规定星期六晚上是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只要孩子不干出格的事情,我们从不干预。我们家的电器设备,除了电源总开关及插座规定不允许孩子动外,其他都鼓励孩子动手操作。这既增加了孩子探索的乐趣,又使孩子学到了必要的生活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尊重孩子的自由需求并不等于放任孩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自由与规范相结合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给孩子自由时一定要有相应的规则约束。比如,在家里,要让孩子知道各种用品、玩具都有固定的位置,使用后应物归原处;每日饮食起居也要有一定的规律,按时就寝,按时起床。在外面,要告诉孩子有关公共秩序和文明规范,并在家长的带领和示范下自觉遵守。家庭规范的内容涉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些是需要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而有一些规范在家庭生活中却要因人而异。有位家长,曾为看电视闹过一场“纠纷”,孩子每天要跟着父母看完电视才肯睡觉,后来父母没有办法,只好每天晚上不看电视。如果孩子也向家长提出这样的要求,可以对他说:“你年纪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有比大人更多时间的睡眠,才能长得更快。”孩子听后口服心服。在规范孩子行为时,要给孩子说清道理,使孩子自觉自愿地接受规范。(3)孩子的兴趣与家长的要求兴趣是孩子认识事物的内驱力。

孩子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倾向它、注意它,并且积极主动地去探求它。因此,家长只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善于启发引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有一个小朋友在五岁时,按照家长的意愿开始学习书法,在家长的督促下,他每天都要进行一小时的书法练习。有一天,孩子竟哀求说:“妈妈,我实在不喜欢写毛笔字了,一点意思也没有。每天你们都逼着我写,其实我是为你们写的。别人夸我,你们就高兴。”这一番话,使这位家长震惊,也使她伤心,于是问他:“那你喜欢什么?”孩子说:“我喜欢钢琴,想学钢琴。”思考再三,当家长的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满足他的要求。由于有了兴趣,孩子学习钢琴非常自觉,在完成作业之后,他把丰富的想象融汇在对乐曲的理解和弹奏过程中,充实了心灵,陶冶了情操,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把付出的努力作为一种满足和享受。

尊重孩子的兴趣,并不是说家长不能对孩子提出要求。特别是处于学龄前期的孩子,他们的兴趣往往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受偶然因素影响较大,稳定性较差,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为此,家长在尊重孩子选择的同时,要帮助孩子形成较为稳定的兴趣。另外,由于孩子判断能力差,有时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兴趣,这时就需要家长及时提出要求,及时引导。为此,家长应及时发现孩子的消极兴趣,并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教育,从而使孩子防患于未然,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原则,而爱而不娇、严而有格、宽松而不放任、自由而不放纵,则是家教的成功之道。

中小学生减负,牵动了学校、家庭、社区。减负以后,孩子们最应该获得的是什么呢?是玩!

这里说的“玩”,指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属于孩子的玩,而不是大人们的那种“有意义的”“有组织的”“寓教于乐的”玩法。去河边钓鱼、去野外捉虫、去爬树、去钻洞、打陀螺、放风筝、骑自行车,要不约上几个伙伴,胡吹海侃,或是制定一些永远也无法实施的冒险计划,诸如此类。每个人的孩提时代,都应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玩”的时间。

怎么玩?大人们别替他们操心。

在一天里应当有一定时间(比方说一两个小时)由孩子支配。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不接受任何带限制的安排,不要大人“给一个空间、给一个问题、给一个冲突”。父母可以从外部对危险性、道德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规避,在场所上给以调整,但不能强制。

这一点完全应当看作儿童的基本权利,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这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超时的补课、背离教育规律的家教等掠夺孩子时间的恶习。孩子在充分享受“玩”这一权利的同时,就是一种自主、自立、自决意识的最初尝试,这种精神对于孩子的一生何其重要!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素质教育呢?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秘密可言,更没有什么不能让父母知道的。教育专家指出,拥有秘密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有远见的父母与教师应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有些家长理直气壮地认为:我是孩子的父母,孩子的一切情况我都应该了解,他(她)不该对我们有所隐瞒。因此,偷看孩子日记、私拆信件、监听电话、查上网记录、盘问孩子与同伴(特别是异性同伴)的交往情况等等,此类现象每天都在发生。据一项调查表明:有30%的中小学生的日记被父母偷看过,而且有些家长获得第一手资料后更不放心,丰富的联想和猜测便会成为问长问短的素材,使本来就承受过重学习压力的孩子,还要想办法应对家长的盘问,因而又要承受更重的精神压力,有些孩子因为一时想不开而走上不归路。

虽然家长希望了解孩子的初衷是好的,但应该注意方法,而且要尊重孩子希望保守的秘密。当然,尊重孩子的秘密,并不是完全不管他们的秘密,对秘密的适当“洞察”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父母平时应当多与孩子聊天、交流、沟通,让孩子主动说出自己的心事,主动和父母分享其快乐与痛苦,使孩子在自己的教育影响下,能够独立面对秘密并从容、恰当地处置,让秘密成为孩子长大的营养品,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

让每个孩子都能生长出一对翅膀,一只是自由的翅膀,另一只是快乐的翅膀。

自由往往来自束缚,快乐往往来自痛苦。今天,有太多太多的孩子在束缚与痛苦中挣扎,甚至成为应试教育的祭品。九年义务教育本是国民素质教育,是合格教育,是成功教育,应试教育却被异化为选拔教育、淘汰教育,让大多数学生成为失败者。这是20世纪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剧。在新的世界里,让每一个家庭都是爱的港湾,每个孩子都是自尊自信的主人,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给孩子一个空间吧!有这样十项教子策略说得非常好: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

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抓住;

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

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给孩子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人的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如果以明天的幸福为诱饵,来剥夺孩子今天的快乐,这不是骗子的行为就是无知的行为。孩子每分每秒都在生长,一刻也不能等待。因此,每一个真正有爱心的父母,都应当以捍卫童年为己任。捍卫童年是人类在新世纪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空间。

9 多让孩子“自己来”——自觉

1.影响孩子自主的因素

自主性是个性的一个方面,主要指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不依赖他人,自己主动负责的个性特征。包括自我情感、自我确定、独立需要。孩子自主性具体指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自己的探索中解决问题,在自己的尝试中逐渐完成结果。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这是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要使我们的后代能站在世界的前沿,成为时代的强者,我们的家长必须从小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培养。(1)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自主性发展的影响。

①包办溺爱型:主要表现在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多、照顾过分、满足过头。由于在各个方面家长过于包办,过分宠爱,容易导致孩子不当的行为和不良性格的形成。如:什么都依赖父母,缺少独立性,形成懒惰,自私,任性,撒娇,为所欲为。这种孩子性格倔强,藐视权威,自主性比较差。

②粗暴专制型:主要表现在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严、强行压服、唠叨数落、责骂体罚等。由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孩子不能较好地表现自己,缺乏自信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难于和别人相处。经常处于恐惧和不安的状态之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阻碍了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

③放任自流型:主要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互相推诿、无暇顾及、懒于操心、听之任之等。由于家长对孩子采用不闻不问的态度,导致孩子在各个方面发展的严重落后和严重的行为问题,无法无天。比如一些低智商、反社会行为、少年犯罪等。虽然这些孩子胆大,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比较强,但由于他们胆大妄为,因此很可能会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渠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④科学民主型:主要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宽严并济、放管结合、尊重爱护、地位平等、友好相处等。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既科学又民主。实践证明,采用科学民主型教养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天真活泼、情绪稳定、乐观向上、积极主动、自信性强、独立性强、善与人相处,懂得宽容、忍让、体谅别人,事事讲道理,人格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国内某著名高校的一位大学生,在考取出国留学的奖学金后,却因焦虑过度而精神失常。原来,他是家中独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学,父母还要每周到学校去为他料理生活,一想到自己将要独自一人出国求学,无人照顾,他不知自己将如何生活,以至过于焦虑而失常。后来,这个大学生的父母对记者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凡事为他着想,谁知却害了他。”

这个由“爱”而酿成的悲剧,在今天有多少孩子像这位大学生一样,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爱”中?又有多少孩子,在不久的将来,是否也会重演类似的悲剧?(2)爱孩子是人的天性。

那位大学生的父母爱孩子没有丝毫的错,错的是他们爱孩子的方式过于盲目和无理性,只是一心一意地去爱,却忽略了孩子未来发展与独立生活,没有为孩子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孩子在习惯了消极的依赖之后,一旦需要独自面临新的挑战时,便无所适从。因此,每一位深爱孩子的家长,一定要立足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在爱孩子的同时,要保持理智,每一位家长要充分认识到,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最终总是要离开父母无微不至的爱与呵护,走向独立生活道路的。他们未来生活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未来社会和未来生活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因此,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为孩子保留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具备适应今后社会和生活的基本素质,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理性的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